浅析冤假错案的成因与预防(精选8篇)
浅析冤假错案的成因与预防 篇1
浅析冤假错案的成因与预防
论文摘要近年冤假错案现象的频繁发生引发法学研究者和法律工作者的不断关注,关于冤假错案的成因与预防的研究也很深入。各领域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探讨冤假错案的产生找其原因,并努力建言献策。本文亦结合现有研究,从法学理论角度分析法治国家当中冤假错案的产生原因,并相应提出预防对策。
论文关键词 法治社会 冤假错案 诉讼效率
一、冤假错案的产生成因
在法治国家中,冤假错案的产生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诉讼制度成因——错案存在具有客观性
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在诉讼过程中,有罪者得到惩罚,无罪者不受追究,合理地分配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当事人、审判人员亦是法治社会中人类的共同的法治期望和道德愿望。但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类在追求公正结果的理想道路上,也会遇到许多挫折。克莱夫·沃克曾提到“人们都希望在公正而有效的刑事司法系统中,判决有罪的证据既有压倒性优势„„但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在刑事司法程序的每个阶段如何费尽心机,错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①这说明,错案的存在与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以及法律的适用密切相关。也正是因为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存在确定性,司法实践中才会出现认定事实不当和适用法律错误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发生错误裁判存在可能性。因此,错案的发生总是客观存在的。
(二)诉讼价值成因——诉讼价值要求效率性
诉讼价值是指诉讼活动及其结果满足民众、社会和国家之需要的程度。主要包括公正、人权、秩序和效率等。诉讼价值要求效率性是指,应当及时收集证据避免不必要的费用和延缓。然而诉讼价值的效率性本身是与事实真相的查明存在相关性的。一方面,追求诉讼效率可以促进案件事实真相的查明。案件发生以后,及时地收集证据能够防止一些证据的灭失,鉴定检材的变质、证人的记忆误差等,促进案件真相的查明。另一方面,对诉讼效率的追求又时常会与事实真相的查明相冲突。通常而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越多,就越有利于细致、准确地查明事实的真相。但是,法治国家在面临案件数量快速增长而司法资源又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则不得不得考虑一些提高诉讼效率的特别途径,诸如规定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等,这些程序加速了案件处理的进程,提高了诉讼效率,但却在一定的程度上以牺牲追求真实为代价。在法治实践中,行政执法人员和审判人员偶尔因追求尽快解决难题就采用了不当的手段,追求效率的同时忽视了对公民权利尊重保护和案件真实真相的追求。而现行法律关于拘留、逮捕的条件的规定亦存在过于宽泛易产生漏洞,比如在对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为犯罪的、对不讲真实姓名住址和身份不明的嫌疑人都可以实行拘留的规定,就给部分追求效率的办事人员以滥用权力之机,冤假错案也就顺其自然而发生。
(三)能力保护成因——审辩掌握信息差异性
冤案常常产生于犯罪嫌疑人还不明白自己有何权力的情况下就被定罪。权力主体和权利主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不对称当然也不可能对称,即存在差异性,直接导致了犯罪嫌疑人的屈打成招。
当下诉讼过程中“口供”证据的广泛使用也放纵了刑讯逼供的猖獗。在法治国家中,在刑事诉讼法中几乎都规定了被指控人的沉默权。这种沉默权在整个诉讼过程中都被适用,包括在庭审过程当中。如英国早在16世纪就规定了被指控者享有拒绝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在任何刑事案件中,不得强迫任何人作不利于本人的证词。对比之下,我国法律规定的“重证据,不轻信口供”就显得柔和许多。因为刑诉法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这体现了法律并不保护被指控人的沉默权。
在法庭审判环节,缺少质证也是审辩掌握信息差异性的体现。审判方已经掌握了双方的信息而犯罪嫌疑人则很多情况下应对着书面证言进行无力的辩驳。而在法治国家中,质证则是法庭认定证据的必须程序。许多国家的诉讼法都确立了这一原则。如德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法院直接审查证据的诉讼原则——要求法院原则上必须对证人本人予以询问。只有在特殊例外情况下(指如证人死亡、有精神病、患病或其他不能排除的障碍的情况下)才可以以宣读笔录代替询问证人、鉴定人。因此缺少质证也是容易造成冤假错案的成因之一。
(四)角色定位成因——法官角色负担紧张性
在社会结构转型期间,随着国家政权从社会生活中的逐步隐退,社会自主性发展面临社会规范的片段化,甚至社会规范的真空从而呈现出社会关系不稳定,资源稀缺,纠纷广泛发生,这使得以“定纷止争”为使命的法律和司法作为新秩序的生产装置被社会寄予了高度期望。大量社会纠纷的涌入、不同利益个体共同规范的缺乏、社会冲突的你胜我负都加大了司法的正常载荷量,也使得法官在处理大量案件过程中承担各色扮演。法律要求法官独立审判,做中立的裁判者;社会民众希望法官“为我做主”;政府要求法官“为我服务”。不同的角色期望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法官角色的紧张。在角色紧张,难以适度调和的情况下,冤假错案的产生也就成为了偶然中的必然结果。
二、法治社会中对冤假错案的预防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冤假错案的出现,为了实现法治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法律的权威得以继续维持,司法的公信力能够得到重塑,对这一类错判的预防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法治社会中,对冤假错案的预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抓住前提——制定特殊法律,突出人权保障
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制,通过国家针对冤假错案受害人制定适应的倾斜保护制度。以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对国家法治丧失信任的冤假错案受害人给予帮助,从而缓解冤假错案受害人的生活困难和精神痛苦。为此,首先要修改宪法,增加冤假错案受害人的宪法权利。赋予宪法基本权利以直接司法适用效力。冤假错案受害人的宪法规范化和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立法的趋势。如果没有宪法的保障,冤假错案受害人的直接利益得不到保障,法律的权威得不到巩固,法治的公信力也得不到重塑。冤假错案受害人本身、社会大众对法治的权威只会抱以畏惧和不安。更谈不上信任和认同。我国宪法从根本大法的高度,已经确立了对传统弱势群体的平等保护,包括对老人,保障、抚恤军人及家属,帮助残疾人等规定,但是对于近年来频发的“冤假错案”受害人这一直接由国家暴力导致的群体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在修改宪法时应注重对冤假错案受害人的保护。其次则是制定关于冤假错案受害人保护的特殊单行法。不仅是司法以诚实和正直的面容向公民展示的体现,也是突出保障公民人权的表现。通过修改宪法、制定特殊法律,使冤假错案受害人有合法的武器来保障自己的人权,提高自身的防卫手段,加强自身的保护力度,也同样可以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二)重视关键——坚决严格执法,整合诉讼效率
完善的立法是冤假错案受害人获得法律保护的前提,现代软性亲和的司法是冤假错案受害人获得法律保护的方向,严格公正的执法就是加强对冤假错案受害人法律保护的关键。
冤假错案受害人保护的法律制定之后,必须建立严格执法的运行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在全社会增强法制意识,确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同时应当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对冤假错案受害人的社会支持和保护网络。整合诉讼效率,把握诉讼价值之间的一致性。在诉讼程序中,诉讼公正永远是法治追求的首要价值,只有在诉讼公正的前提下,提高诉讼效率才有意义,诉讼公正是对诉讼程序定性的分析,诉讼效率是对诉讼程序进行定量的分析,应当在保障合理限度程序公正原则基础上提高诉讼效率,而不是只偏效率而失公正。在兼顾公正和效率的指导之下,如有冲突和矛盾,坚持公正为先。宁可错放,也不能错抓。从而减少“冤假错案”的产生,防止冤假错案受害人的进一步扩大。
(三)改进手段——认真对待口供,保护公民权利
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和形势政策是以维护社会治安为重心,忽视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这种形势下的潜在意识是:“宁可错判,不可放纵”。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之下,诉讼制度对司法机关的权力约束是不严格的,甚至在某种程序上带有放任的危险。相关人员的刑讯逼供就发展壮大起来。而法律规定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就能堵住追诉机关进行逼供的可能。法律保护被告人不开口,从而迫使侦查机关致力于调查事实真相,就不会致力于采取各种手段以获取被告人的口供。审判机关认真对待口供,在庭审中能坚持当面质证为原则,就能辨明真伪,保护公民权利,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四)添加润滑——开发法官智慧,缓解角色压力
法官智慧是司法亲和力的裁判实现。②开发法官智慧需要从提升法官的平衡理性、坚定司法公正的信念和培养法官的抗压能力三个方面努力:
1.提升法官平衡理性
司法是公正和善良的艺术。法官应当提升自身的平衡理性,在个案的审判中,维护个案的公正,充分发挥法官的能动性,在进行形式逻辑推理的同时,紧跟法的整体精神来进行价值判断,在个别正义和个别正义、个别正义和整体正义、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以及公正价值和效率价值之间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进行平衡和选择,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
2.坚定司法公正信念
公正是司法的基本价值所在,是司法价值的灵魂。民众对司法权公正性的期望值远远高于其他的价值期待。在个案裁判中,法院和法官是否站在富有正义感的立场上,怀有对人民大众的深沉感情,为倡导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而判,决定了一个案件的最终判断。③因此法官应当坚定司法公正信念,依靠司法公正获得公信力、民众的信服。
3.培养抗压心理能力
法官需要培养自身的抗压心理能力,在纷繁复杂的案件、多方需求的角色中磨砺高尚的法官品格,使法官值得信赖、信任和模仿,能够赢得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股的尊重,赢得个人人格的魅力,赢得法院系统在公众心中的认可和支持。法院和法官被赋予的责任是巨大的,因此法官的抗压能力也应当是经得住考验,能够独立思考、果断决断并正确做出裁判。
(五)认准目标——推进软性司法,完善救助制度
软性司法,是指司法的柔性特质。司法的柔性体现在司法主体与社会公众相互间关切和亲和方面。司法活动对公众需求的关注和满足程度,公众对司法活动的认知、认同程度,就是司法对于社会要求的高度满足性和社会对司法的高度信赖性和亲和性的体现,也是公正严明司法的本质之上的软性特征。推进软性司法,要求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满足冤假错案受害人的根本需求和愿望。以满足冤假错案受害人的愿望为目标,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法治社会中对冤假错案受害人的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technology and C51 program design” Tang Ying, 2012,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a case of driver and Proteus simulation” Li Lin power, based bbxsfj.com/huanqiuyulecheng on the 2011, science press;3 “design” MCS-51 Series MCU application system He Limin, 1995,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4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based” Li Guangdi: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 1992;5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Ding Yuanjie, 1994,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浅析冤假错案的成因与预防 篇2
似乎在司法办案中, 冤假错案避免不了, 而出现冤假错案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 冤假错案总是与办案人员相联系的, 司法人员之所以出现这种主观意识的错误, 一方面有自身的原因, 如职业水平低下, 专业知识贫乏, 法制观念欠缺, 实践经验不足, 心理品质差等。另一方面, 司法人员办案、断案极易受到某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如封建人治思想, “重实体、轻程序”的不良风气, 案情本身的极端复杂化, 被告人、被害人、证人的虚伪陈述, 取证鉴证手段落后, 司法制度不完善等。
二冤案错案的恶劣后果
冤假错案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当事人的巨大伤害。无辜受刑, 无故受罪, 当事人总是冤假错案的第一受害者。然而, 当事人所受到的损失不仅仅是坐黑牢、背黑锅, 在被烙上“前科”的印记后, 其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备受歧视, 这对当事人的人格、名誉、财产、健康乃至家庭的损害是不可估量的。即使有一天能像赵作海那样“幸运”地平冤昭雪, 获得一笔似乎还算可观的国家赔偿, 但当事人遭受的精神痛苦是无法弥补的。其次, 从大的角度看, 冤假错案不仅造成公众对政府机关的怨气、恨意, 还严重损害司法机关的威信, 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这极大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 如何预防冤假错案以使其对整个社会的危害降到最低, 是我国当前法制建设中极为迫切的任务。
三如何避免冤假错案
根据冤假错案出现的原因, 冤假错案的发生发展是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司法机关的内部因素等的综合结果,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结合“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的理念, 根据我国现状, 我认为我国司法建设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改善刑事司法工作的外部条件, 保证司法独立
公正的执法离不开良好的司法环境, 为了防止冤假错案, 改善刑事司法工作的外部条件是十分必要的。其直接目的在于保证司法机关能够正确合法的行使刑事司法权, 能够真正依法办事。就目前来说, 改善司法环境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保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不受其他机关团体及个人的干扰;二是完善刑事立法, 修改不完善的法律, 使得有法可依;三是加强司法解释, 确保法律的正确使用。
2. 提高刑事司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
有了较高的业务水平, 正确断案才有保证。良好的职业精神则是司法工作人员尽职尽责为民办事, 惩罚犯罪, 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道德保障。因此, 提高刑事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势在必行。为提高刑事司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对司法工作人员的录用考核制度, 保证司法队伍的整体素养;完善司法机关内部追责制度、惩戒司法渎职失职行为, 保证实际工作的合法有序;重视对司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水平。
3. 提高刑事科学技术水平
刑事科学技术手段, 对案件的侦破意义重大。首先, 很多证据的发现、提取与鉴定以及案件线索的查明都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其次, 技术手段的缺乏可能提不出一些可靠的证据, 将刑事司法人员引入歧途;再者, 没有先进的刑事科学技术搜集证据的情况下, 容易造成刑讯逼供以及其他非法搜集证据的情形。故预防冤假错案, 必须提高刑事科学技术水平, 加强刑事科学技术的研究。
4. 发挥律师作用, 完善辩护制度
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 提出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 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具有专业知识的律师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都有预防冤假错案的作用。因为律师的出现使侦查起诉方有了对立面, 使他们不得不把工作做得更踏实和认真, 这有效地防止了错误立案、错误逮捕、错误起诉的可能性。另外, 律师利用其专业知识也可形成对检方行为的监督。
5. 加强对刑事司法的监督
冤假错案的发生与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有着密切关系。假如刑事司法按照法定程序严格进行, 冤假错案无疑会受到大大的控制。如何保证刑事司法过程严格依法进行, 除了加强刑事司法内部建设, 增强司法人员法制观念, 还必须加强对刑事司法过程的法律监督。监督主要有四层:第一层为公检法机关的相互监督制约;第二层为各级权力机关即各级人大常委会;第三层是党政机关、民主党派和其他社会团体;第四层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6.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教训, 加强对预防冤假错案的研究
我国60多年的刑事司法工作和其他各国司法实践, 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对于这些经验和教训认真加以总结, 是我们预防冤假错案不可忽视的工作。冤假错案是违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原则的, 是与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格格不入的, 消除冤假错案很难做到, 但如何把冤假错案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是一个法律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 如同犯罪预防必须研究犯罪一样, 预防冤假错案必须对冤假错案进行客观、实践、科学、深入、全面的研究。
只要司法办案人员“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不断加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 提升个人职业水平, 公检法机关各司其职并相互监督, 结合不断发展的刑事科学技术和不断完善的司法制度, 冤假错案必能得到有效地控制与预防。
参考文献
[1]杨龙丹.刑讯逼供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浅析[J].法制与社会, 2011 (14) [1]杨龙丹.刑讯逼供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浅析[J].法制与社会, 2011 (14)
浅析证据的审查与冤假错案的预防 篇3
关键词:证据审查;冤假错案
一、案件事实及侦破经过
2011年某晚,B县公安局发现一具男尸,经查系一名载客的摩的司机,脑部被钝物敲击致颅骨骨折引发脑疝并死亡。现场无其它物品。五日后,侦查人员在C镇一采石场抓获犯罪嫌疑人罗甲、罗乙、罗丙。他们均供述共同抢劫摩的司机,用竹棍敲击头部致其死亡,后又抛尸水沟的事实。案发第四天,侦查人员排查到一加油站时,有证人说案发当晚有三个人骑一辆摩的来加油,有一人说捡了个摩的安全帽,炸石头不用怕了。侦查人员在附近一采石场工棚内搜到被害人安全帽,并抓获罗甲、罗乙、罗丙。他们交待:案发当晚约19点,三人乘一摩托车从C镇去D镇朋友家过节,路见一摩的心生抢劫。经协商,罗甲驾车超越摩的在前方让罗乙、罗丙下车,自己驾车往前找僻静处埋伏。罗乙、罗丙见摩的司机到后,假意要去D镇,坐上其摩托车。当司机开至埋伏处时,罗乙要下车,等被害人停车算钱时,罗乙一拳打飞其安全帽。被害人往旁边菜地跑,三人追到菜地将其围住。罗丙从菜地边抽根竹棍击打其后脑致其倒地后,他们将其拖进路边水沟,搜走现金,骑走其摩托车并带走摩托车安全帽。
二、审查经过及证据缺陷
1.侦查机关收集到的证据
侦查工作的头几个小时重要性不可估量,因为失掉时间等于蒸发了真理。[1]且看如下证据:罗甲、罗乙、罗丙在侦查阶段的一致供述;现场勘查笔录显示,路旁尸体附近有一菜园,菜园围栏上有木棍被抽走痕迹,这与三犯罪嫌疑人供述相印证;在三犯罪嫌疑人工棚内扣押到的摩托车安全帽经辨认,系被害人使用;根据三犯罪嫌疑人交待,案发时因担心被害人死亡,站在大路水沟边时曾见远处开来一部拖拉机,三人招手想让拖拉机载被害人去医院,但拖拉机远远转弯离开。侦查人员找到该司机。其证实案发当晚确有三人在路旁招手,但怕天黑被抢就转弯离开。虽有如上证据,但被害人的摩托车去向不明,他们三人起初交代藏于路边草丛中,后又交代藏于采石场内,但这两处均未发现。
2.公诉人审查证据的过程
三犯罪嫌疑人均翻供辩解道:摩托车安全帽系在去D镇途中所捡;去D镇途中确见一人受伤躺路边水沟,原以为其遭车祸,向拖拉机招手是打算将其送医院,因拖拉机在不远处拐弯走了,他们急着赶往D镇,就放弃救治伤者;在侦查阶段受刑讯逼供,罗乙还展示其手腕上的铐痕。
公诉人根据证据“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详细审查、复核本案证据,多次去案发现场核实。针对三犯罪嫌疑人辩解,从证据看,其交待案发当晚因要到D镇过节,约18点50分从采石场回家,洗澡换衣服后19點许乘一部摩托车去D镇。村民也证实约19点10分见他们三人出村口。而D镇有多个证人证明当晚约19点30分见到他们。公诉人即做实验,按载上三个人的摩托车速度,从C镇到D镇约需10分钟,这还是村口到村口的时间。按证据假定,其在途中只有20分钟,扣除路途所耗10分钟,余下10分钟三人要策划、超车、雇车、围堵、杀人、抛尸、跟拖拉机司机招手并处理被抢摩的等,显然时间不够。而10分钟可满足“发现被害人并向拖拉机招手、捡摩托车安全帽、途中加油等”。为排除合理怀疑,公诉人到D镇向证人核实当晚见到三犯罪嫌疑人的时间。有证人谈到,记得案发当晚是19点30分看到他们三人,因为当晚他们到他家时,电视台刚好开始播放某电视剧。公诉人去电视台核实,证实电视剧播出时间为19点30分。根据三人起初交代被抢摩的藏在现场旁边草丛中,公诉人建议侦查人员在附近池塘里全面打捞未果。公诉人复核完全案证据后,对罗乙供述等非法证据又予排除。至此,可确定,在现有证据下,可排除本案系三名犯罪嫌疑人所为。
在证据上,本案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其它证据均能相印证,尤其是被害人的摩托车安全帽和拖拉机司机的证言均极具说服力。但本案三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时间上存在问题。此外,摩托车安全帽与本案没必然关联性。而侦查人员揪此不放,进而提取到供述,致侦查方向发生错误。
三、公诉人审查证据的要求
判断本案三名犯罪嫌疑人是否构罪,最主要的就是证据。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石。尤其在刑事诉讼中,把握好证据对认定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准确定罪量刑均具重要意义。[2]在公诉阶段,公诉人审查证据的要求有:一是审查证据的“三性”,即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公诉人在审查案件时须审查所有证据是否来源客观或具真实性,证据与案件事实是否有客观联系,审查证据的收集、来源、形式等方面是否合法;二是非法证据的排除,即审查案件的证据是否系非法取得,若系非法证据,应调查、核实,并决定是否排除。上述案件的公诉人在办理这起命案中正是运用上述要求排除三犯罪嫌疑人的嫌疑。
四、防止冤假错案之对策
公诉人在严防冤假错案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若能对每起案件的证据严格把关,排除合理怀疑,类似情况将能有效控制。从公诉人审查案件证据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严防冤假错案的发生。
一是强化证据意识。刑事证据对定罪量刑尤为重要,若证据未能确实、充分,应遵循疑罪从无原则。在审查证据时,应注意证据的客观性和合法性,及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做到每个案件的每起事实的细节均有相关证据证实,从而排除合理怀疑,以防冤假错案的发生。
二是坚持亲历性办案。亲历性办案是正在推行的司法亲和力、司法公信力的体现,也是有效防止冤假错案的手段。如在公诉阶段对凡是有疑问或复杂、疑难案件时,对相关证人、鉴定人的详细询问、对案发现场的实地考察等,更有助于将案件办好、办精。
三是强化办案责任制。加强办案责任制是司法改革核心内容之一,要从源头上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就要健全和落实办案责任终身制以及错案责任追究制等,并对办案人员建立执法档案,从责任倒逼机制上提升办案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家弘、刘品新著:《证据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58页
[2]彭东主编:《公诉案件证据参考标准》,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浅析冤假错案的成因与预防 篇4
彭阳县教研室
王付军
体罚学生,不论是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或维护课堂秩序,还是学生家长认为“棍棒出孝子”,这种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以其它强制性的手段,侵害学生的身体健康的侵权行为,都有其违法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都对体罚学生的违法性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在教学中,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所总结的成功经验是: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头悬梁,锥刺股”都是强迫学生学习,教书先生的戒尺是教育学生的法宝,特别是面对调皮学生,似乎是除了体罚,别无选择。甚至连家长也认为,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只要不过分,许多家长和老师谈及学生的学习,总是说:我们家的孩子不好好学习,要打!
二、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或心态不佳
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多数是由于工作压力大,把体罚学生看作是权威意识,在他们看来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认为教师对学生握有生杀大权;或者是名利心太强,不允许学生有错误。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往往导致教师对个别不听话的学生“恨之入骨”进
而“大打出手”。
教师的心理状况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教师的经济状况、家庭状况、社会地位、职称评定、工作业绩、工作环境、年龄、性格等。有的教师就由于经济基础不好,工资与其他行业或同事相比又低,以至于工作缺乏动力,不热爱教育事业,不热爱学生而体罚学生;有的教师家庭负担重,上要照顾老、下要照顾小,家庭事务多,觉得比较累,比较烦,上课有学生调皮就相当于火上浇油,所以学生就可能挨揍;有的教师可能职称没有评上,就把火发在学生身上;有的教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工作业绩显著,就对学生管“严”了一点;还有的教师由于年轻气盛,性情暴烈,不了解学生的特点而教育不得法,这也会使体罚学生的发生率增加。
三、学生引发的诱因
中小学生年龄小不懂事,加之在家里是“小皇帝”和“小公主”,特别是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的涌现,城市里也多了“流动的花朵”。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的种种特殊原因,常常造成管理的“盲区”,因此很多学生忘乎所以,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同时,被体罚的学生往往是不听话、调皮、或成绩差的学生,他们的言行有时实在太过分,令许多教师感到“教师难当,书难教”。稍不理智,就容易酿成体罚事件。
四、教师法制意识淡薄或存在侥幸心理
这类教师认为:中小学生注意稳定性不高、易分散、自制力差,因此易调皮捣蛋,演“新节目”、玩“新花样”,他们对这些调皮学生就采用“严师出高徒”的教育方法。如对懒惰的学生就用抽懒筋的方法,即用教鞭打手掌;对撒谎的学生就用掌嘴的方法;对上课讲小话的学生就用黑板刷刷嘴巴的方法;对迟到的学生用罚站的方法,将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用逐出课堂等办法,这类教师由这种行为主要是因为法制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体罚学生的危害。
当然,有一部分教师体罚学生时其理智并没有完全泯灭,法律观念、法制意识尚未完全忘记,只是在内心深处伴随体罚的是一种侥幸心理。不少教师明明知道体罚学生违纪违法,却自认为手段高明、隐秘,无人知晓,背地里进行体罚,就是查起来,还可来个死无对证、死不认账;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心是好的,只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问题不大,何况自己还相对于学生是强势群体,自然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有家长的授意,壮了胆。“严是爱,松是害”的观念还很流行,不少家长都要求教师管严些,教师认为体罚学生似乎是分内之事;不少教师还误认为敲一敲,打一打,给他个警告,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况且别人就没事,自己也不会那么倒霉。
五、学校领导对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处理不严
首先,有些学校领导认为:体罚学生的老师工作责任心都较强,是学校骨干教师,且教学效果好,自然一美遮百丑,只要不
出大事,家长、上级不来学校找麻烦,就随他去。其次,少数学校领导认为,如果某个教师因体罚学生而受处分,可能会影响其他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因为其他教师会误认为那个体罚学生的教师为了更好的教学成绩而受处分不值得,而且如果教师因体罚学生而受处分的事被那个班的学生知道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就会下降,不利于这位教师今后开展工作,会影响其他教师的积极性,所以学校领导就对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教师体罚学生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生理伤害,压抑学生的聪明才智,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形成冷漠孤僻,敌视和心理闭锁等畸形心理;体罚还可能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和对抗情绪,不利于施教。
针对以上教师体罚学生产生的原因,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启迪教师的民主意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学习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尤其对一些具体的有关严禁教师体罚学生的法律条款,如《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教师法》第三十七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等更应反复强调,增加教师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教师对“法”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认识,引导教师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依法施教的良好风气。此外,要清除教师思想中的封建残余以及旧的教育传统遗
留下来的有害偏见,加强教师的民主思想教育,启迪教师的民主 意识,重视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从而避免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违法行为。
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学校领导首先应当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师德境界和敬业精神,使教师真正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其次,还要帮助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在教育方法上检查坚持正面教育,以疏导、表扬为主,不断吸收成功的教育经验,使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素质和教育艺术。再则,学校领导要帮助督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制能力,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允许教师失去理智体罚学生。
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聘请专业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利用通用的专用检测量表等方法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将结果告知教师,使其了解自我,完善自我。其次,学校让教师接受专门的心理调节技术,让其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再则,为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最后,彻底取消对学生考试的成绩排名,减轻教师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四、建立严格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为督促教师教育行为的规范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建立起配套完整并切实可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特
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督导室的作用,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督导机构,以便有效地监督教育法规的执行情况。要有能经常检查的、严格的工作制度,以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五、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社会各界要大力宣扬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完全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轨。
同时注意纠正教师管理中的一些不得当做法,使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行为,从根本上遏制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与蔓延。
六、正确对待教师的处罚权或惩戒权。禁止教师体罚学生,不等于禁止教师处罚学生
处罚与奖励都是中性的教育手段,本身无所谓好坏,奖励与处罚的教育性实现与否,取决于教师对这一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否符合教育科学和儿童发展的规律性。从实践的层面看,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处罚,但对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进行适时的处罚还是有必要的的。对教师而言,处罚也是一种重要教育手段。教师所选择的处罚方式不仅要符合教育科学和儿童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教师科学地使用惩戒权与杜绝体罚行为是相符相成的。
七、要使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充分理解禁止教师体罚学生的社会意义
教师体罚学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师生地位不平等的表现,也是教师教育能力低下的表现。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必须禁止教师体罚学生,因为体罚是通过暴力压服学生,是让学生屈服于“强权”。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罚压制学生的个性和民主意识的发展,甚至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也易诱发学生的暴力行为和仇恨心理。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中,也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强调师生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所以,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层面看,必须禁止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八、加强对教师进行“爱心”和“责任心”的教育,加强教育能力的培养
有教育能力而缺乏“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与有“爱心”和“责任心”而缺乏教育能力的教师一样,都容易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只有实现教师高水平的专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才能使他们真正担负起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任。
校园暴力的成因与预防论文 篇5
一、校园暴力的概述
校园暴力是一个富含深意的代名词,它本身涉及多个科目,如教育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多个定义。因此,目前我国尚未对其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丹·奥尔沃思、夏普、史密斯和国内学者陈世平、张新等人首先从“欺负行为”进行深入考察,从而研究出了关于校园暴力的重要成果——如丹·奥尔沃斯通过亲自调研,终于对暴力行为得出一个定义:一个学生如果反复或长期的成为一人或多人的负面行为的攻击对象,这个学生即是暴力或迫害行为的受害者。这个定义虽仅限于学生之间,但是它开启了“校园暴力”研究与探索的里程碑。我国的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发生在各个阶段的学校及合理辐射区内的, 学生、教师或校外入侵人员对师生的人身和财产进行攻击以及破坏学校财产或管理秩序的行为。
校园暴力按其来源划分,可分为的内生性校园暴力和外侵性的校园暴力。本文所研究的是内生性校园暴力,特指发生在校园内部的暴力事件(大多指学生之间相互实施暴力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第一,学生与学生彼此之间的施暴行为。如,初高中学生之间的拉帮结派索要保护费的暴力行为;同学之间因羡慕嫉妒而实施的暴力报复行为;学生之间恃强凌弱而欺负弱小的暴力行为以及同学之间因吵架、打架斗殴而实施的暴力行为等。第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施暴行为。包括学生对老师实施的暴力行为或老师对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前者主要表现为偷盗老师财物、损害老师办公用品、恶作剧恐吓、猥亵骚扰老师等直接或间接的伤害行为以及辱骂、讥讽、嘲笑、起侮辱性外号等语言侮辱行为;后者主要表现为老师对学生的性侵行为,让学生罚站、倒立、打耳光等体罚行为,以及对学生实施冷暴力和其精神上的侮辱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校园暴力与其他暴力犯罪行为一样,都是现存社会存在的弊端,但其犯罪主体与侵害对象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不是孤立产生的。究其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方面原因
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外部原因虽然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主体自身的行为发挥真正作用。
首先,是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体现为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素质等各方面是否能经受住外界不良影响的考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心理发育不成熟,叛逆心强。这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所特有的特征,这种学生希望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凸显自己的存在感,用来引起师生及家庭的关注。如果此时父母学校采用了不正当的教育和诱导手段,就会使他们的内心遭受伤害,从而失去常态作出报复老师及社会的暴力行为。2.抗压能力弱,极易产生报复心理。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教育的课容量逐渐增多,紧随而来的是知识难度的加大、作业的增加、以及考试的频繁和升学竞争压力的猛增。这些学业上的繁重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或宣泄,会使他们产生烦躁、焦虑、易怒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情绪高涨,甚至对老师和优等生充满敌意,最后作出滥施暴力的行为。3.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争强好胜,崇尚武力,追求刺激,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青少年的代名词。但同时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又严重缺乏,当他们遇到矛盾冲突时爱走极端,喜欢直接采用暴力手段去解决,而不考虑此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至酿成大错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其次,是学校自身的原因。学校是未成年人从家庭迈向社会的桥梁,形成校园暴力的学校因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学校教育和规章制度存在缺陷。如今学校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其中一些私立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来提高本校威望。这就使其教学重心严重偏移到智力教育上,从而忽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继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教师思想行为存在缺陷。在我国教师任职只需通过考核即可,缺少对其师德方面的关注。有一些道德败坏的老师体罚学生、向学生施暴、更甚者出现性侵同学的现象间接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升级。三是学校管理不善。在某些高校由于管理方面严重缺乏,使得外人可以在学校任意走动,对学生的人身、财产存在潜在威胁;学校对学生疏于管理也使得学生染上社会陋习如吸烟、喝酒、看黄色书刊等,严重扰乱教学秩序。
(二)外部方面的原因
校园暴力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产物,内因是根本,外因是重要条件。因此其行为虽是学生直接实施而发生,但是与其错综复杂的外部条件密不可分。
家庭方面:家庭教育失败、家长素质低下和家庭结构的缺陷都是产生校园暴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在农村,家庭教育和家长素质大多都很欠缺,许多父母忙于挣钱,疏于对子女进行教育,甚至对子女缺乏真正的爱护而将孩子交于那些孤寡老人。而老人的教育方式大多是过分溺爱、简单的暴打一顿火或放任自流等错误方式,另外,若家长有酗酒、赌博等恶习也将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弊端,极易使青少年产生暴力行为。家长是家庭生活的主要支撑者。在某些家庭中,父母政治觉悟低下,道德修养较差,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爆粗口,抱怨老天不公,对左邻右舍及现实常常充满愤慨,甚至会出现家庭暴力的事件。这些粗俗和反社会的恶劣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以至于变异的体现在孩子身上外化为严重的暴力和反社会行为。据调查,我国的离婚案件正在持续攀升,许多家庭已经破碎。在这种失衡的家庭中,家庭关系紧张、感情出现危机、家庭内部存在暴力倾向,在这种家庭中的子女大多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并生活中会产生莫名的自卑感、缺少同情心、反社会心理加重,从而导致子女人格扭曲染上暴力的恶习。
社会方面:经济的发展,富足的生活使青少年精神上出现空虚,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人际关系的日益淡薄,自我意识急速膨胀。这样的社会现状使他们养成了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生活习惯,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下降,校园暴力、欺负、拒绝上学等不良行为随之出现并愈演愈烈。此外,黄色漫画、游戏、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宣扬的暴力文化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喜欢模仿打斗,枪战的暴力场面,从而增加青少年施暴力犯罪的潜在可能。
三、校园暴力的预防
(一)学校应加强保安制度建设
校园暴力只发生在学校内部之间的暴力行为,因此学校应聘用、录制一些较高素质的保安人员,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教育,让其负责学校的秩序和安全。如24 小时不间断的巡视校园内外环境,即可对暴力事件进行第一时间的阻止和救援防止更为危害的结果发生,也可以预防学校内部的暴力事件的发生;检查记录校园内公共部位的消防设施,确保完好,绘制消防设施分布图,协助校方做好室外设施的日常维护;对紧急情况的暴力行为在一定限度内有处置权,并于人民警察密切交流,以促使校园保安与人民警察协调合作,形成完整的安全预防体系以保证师生安全。
(二)学校与家庭深度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石。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老师要和家长连成一线、紧密结合,通过彼此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并及时纠正孩子在其过程中存在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学校还应适当的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孩子与父母建立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其营造出一种亲善而识礼的生活氛围。
(三)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随着我国法制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在青少年时期开展普法教育课程势在必行。据了解,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使得校园暴力行为手段日趋残暴,因此应编写与其成长相适应的生动鲜活的案例与教材,让其认识到这些事情就在我们身边。不断增强在校学生辨别是非善恶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规范和引导学生的行为,把青少年因实施校园暴力而步入罪犯道路的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另外,学校也可合理利用业余时间邀请社会工作者、教育专家、法制专家到学校传授科学健康的法律教育知识。
(四)政府应高度审核大众媒体的文化宣传
当今时代的电视、网络、媒体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多青少年的暴力行为都是通过网络虚拟空间中宣传的暴力文化而直接或间接形成的,虽然我国法律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在实际生活中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审核力度,对其严重的暴力文化宣传予以禁播,甚至追究相应部门的法律责任。父母也应尽到一定的监护职责,空闲时期父母应陪同孩子一起观看电视,必要时对其中的情形进行适当的讲解,以便孩子在成长的路途中有正确的指引。
(五)完善相关立法措施
浅析冤假错案的成因与预防 篇6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中,患病率极高。为探讨近视在青少年中患病率级高的原因,我组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
首先,先从了解人类的眼部结构开始入手。人类的眼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眼球壁,可分为三层: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外层(纤维膜)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为眼球的外壳。可分为前方的角膜和后方的巩膜。有保护眼球内部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功能。前面透明部分是角膜,后部乳白色不透明部分是巩膜。中层(血管膜)是眼球壁的中层,位于纤维膜与视网膜之间,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有营养眼内组织的作用,并形成暗的环境,有利于视网膜对光色的感应。血管膜由后向前分为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三部分。内层(视网膜)是眼球壁的最内层。又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可分为视部和盲部。
第二部分是眼球内容物。眼球内容物是眼球内一些无色透明的折光结构,包括晶状体、眼房水和玻璃体,它们与角膜一起组成眼的折光系统。
了解了眼球的构造,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眼球里形成近视的部位。
眼的屈光装置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四部分构成,共同特点是无色、透明,允许光线通过,故统称为眼的屈光装置。任何一部分的病变,均会影响视力,形成屈光不正,如近视或远视。
让我们再来看看近视的成因。
根据调查,造成青少年近视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用眼距离过近。据有关资料报道,青少年近视眼以长期用眼距离过近引起者为多见。
2、用眼时间过长。有的青少年看书写字做作业,看电视等连续3-4小进不休息,甚至到深夜才睡觉休息,这样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使眼睛负担过重,眼内外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当看远处时,眼睛的肌肉不能放松而呈痉挛状态,这样看远处就感到模糊而形成近视。
3、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如果光线太强,如阳光照射书面等,会引起强烈反射,刺激眼睛,使眼睛不适,难以看清字体,相反,光线过弱,书面照明不足,眼睛不能清晰地看清字体,头部就会向前,凑近书本,以上两种情况均能眼睛容易疲劳,眼睛的调节过度或痉挛而形成近视。
4、在行车上或走路时看书。有的青少年充分利用时间,边走路边看书或在行走的车厢里看书,这样对眼睛很不利。因为车厢在震动,身体在摇动,眼睛和书本距离无法固定,加上照明条件不好,加重了眼睛的负担,经常如此就可能引起近视。
5、躺着看书。如果躺着看书,两眼不在水平状态,眼与书本距离远近不一致,两眼视线上下左右均不一致,书本上的照度不均匀,都会使眼的调节紧张而且容易把书本移近眼睛,这样可加重眼睛负担2-3倍,日久就形成近视。
6、睡眠不足。当睡眠不足时,第二天精神不振,头昏脑胀,大脑没有充分休息,疲劳未能消除,加重眼睛负担,促使近视发生。睡眠不足是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
7、课桌不符合要求,写字姿势不正确。
8、矿物元素不足:医学研究表明,钙、铬等矿物元素是保证青少年视力正
常的一个重要条件,钙元素在维持眼晶体正常压力,铬元素在保持眼睛屈光度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要提醒注意的是,加工过细的米、面,会丧失80%的铬元素,故意吃一些粗粮有益于视力健康。
9、噪音: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当音响强度在90分贝以上时,眼底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区别光亮度的敏感性开始下降,识别弱光反应的时间延长,超过45分贝时,40%的人瞳孔散大,达到115分贝时,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下降20%,同时伴有色觉能力削弱。
10、吃甜食太多:甜食为酸性食物,一方面大量消耗体内的钙元素,另一方面升高血糖,改变晶体渗透压,是导致近视眼形成的又一祸根。
11、被动吸烟:德国专家发现,烟草中含有一种毒性较强的氰化物,它在人体内积存到一定程度,可造成中毒性弱视。而青少年的眼球正处于发育期,对烟草中的有害物更为敏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
首先,要重视对眼睛的保健。按时做眼保健操,不要长时间的看电视电脑,要用正确的姿势写字看书,注意用眼卫生,不要经常揉眼睛等等。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及时补充各种营养。蛋白质尤为重要。就巩膜来说,它能成为眼球的坚韧外壳,就是由于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构成很坚固的纤维组织。巩膜虽有一定的坚韧性,但在眼轴前后径部位仍比较弱。肉、鱼、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含有全部必须氨基酸。其次就是钙。钙是骨骼的主要构成成分,也是巩膜的主要构成成分。钙的含量较高对增强巩膜的坚韧性起主要作用。食物中牛骨、猪骨、羊骨等动物骨骼含钙丰富,且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其他如乳
类、豆类产品、虾皮、虾米、鸡蛋、油菜、小白菜、花生米、大枣等含钙量也较多。第三种是锌。近视患者普遍缺乏铬和锌,近视患者应多吃一些含锌较多的食物。食物中如黄豆、杏仁、紫菜、海带、羊肉、黄鱼、奶粉、茶叶、肉类、牛肉、肝类等含锌和铬较多,可适量增加。还有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虽然人体对它们的需求量很小,但它们在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用食疗方法治疗近视时,应适当多补充些维生素A、B1、B2、C及E。富含维生素的食品有蛋、奶、肉、鱼、肝脏和新鲜的蔬菜、水果。最后是补肝益肾的食物。这些食物主要有枸杞、核桃、花生、大枣、桂圆、蜂蜜、虾、鱼、肉、蛋等。
浅析冤假错案的成因与预防 篇7
关键词:同侪互助;学前教育;教学能力
1 相关概念
同侪互助(Peer Coaching),是指同伴、同辈人指导、帮助、辅导之意,强调接受帮助,共同完成目标的过程,国内学者更多的称其为同侪互助。这个概念发源与美国,在日本经济腾飞后引发的对学校教育的思考的背景下产生的。
关于同侪互助,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描述比较相似。莫一尔和道尔顿认为在同侪互助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共享知识、解决问题;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新知识和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提高教学能力。格雷和迈耶则提出同侪互助活动后应该是两名教师互助合作的过程,主要表现为课堂观察和观摩,并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评价,基于反馈意见,这与自上而下的检查、评价等级十分不同。
2 目前学前教育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2.1独立完成教学方案
幼儿教学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因为幼儿成长很复杂,这段时间是幼儿对世界认识,对知识探索、对兴趣启蒙时期,能否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的幼儿教学中往往都是负责某一门课程的老师独立完成指定教育目标、教育计划和教案的任务,缺少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协作,因此,有可能不同教师在针对同一问题的教学会产生矛盾,出现疑惑的情况。
2.2在职培训缺乏针对性
小城市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不成熟,紧紧依靠上岗之前的短期培训是不足的。培训者往往注重对幼儿的生理照顾能力,家长注重孩子是否得到好的看护,而都忽视了对孩子德行、兴趣、认知方面的教育。传统的在职培训也收效甚微,往往能将新知识转化到教学中的比例不超过20%。
2.3 教师团队行政化协作,缺乏交流反思
教学观摩往往是上级领导或者教学专家观课,是自上而下的检查形式,缺乏课后的讨论、切磋,一切权威者的意见不见得适合实际应用,同时教师也缺少对于教学的定期反思。教师团队通常对于行政协作比较擅长,是从行政而非教育的线路展开工作。
2.4观念、目标困境
教师同侪互助在观念上表现为互助意识淡薄和不认同,同侪互助意愿不强。有的教师认为,同侪之间只存在相互竞争及利益冲突,丧失了互助所带来的种种发展优势。事实上,每个教师的特长不一样,有教学能力强的,有科研能力强的,有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之间确实存在优势互补的目标,具有引发同侪互助的可能性。但这并不必然会引发同侪互助,而且,由于学校教研组设置,教师之间趋同较快,优势互补的目标并不强。
2.5时间、压力困境
在我国,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据调查,学前教育教师从早到晚为上好课而疲于奔命,而且统考、分数、达标率、升学率,犹如条条绳索捆绑着他们的手脚。时间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同侪互助的积极性。加之来自社会、家长、学校和学生等各方面的压力,教师不得不委重投艰、无心互助,甚至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有的教师出现抵触情绪;有的教师产生焦虑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
3 同侪互助教学方法在学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主要以灌输为主,但是在新世纪背景下,社会更加开放,幼儿也更加独立自主,所以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翁的观念,提高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知和兴趣,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只有教师的观念改变,学生才能感到学习的方式方法的改变,才有可能增加学习兴趣。
3.2反思教学
学前教师改进教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学前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阶段性反思,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在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同时推动教师的不断成长与发展,反思的结果往往能够带来“教学相长”的喜悦,教师的劳动归根到底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劳动。从最开始的“集体备课”到如今自发形成的教师合作小队,都显示着教师乐于与他人共同反思或进行集体的反思。
3.3搭建互助平台,构建互助团队
同侪互助的本质在于两个人或者两个人以上的互相合作,共同进步。针对学前教育教学,同侪互助不能停止于思想状态,应该建立实体的互助平台作为支撑。教师、学校、家长、学生都应为提高学前教育而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教师反思成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教学效果的助力。教学相长体现着同侪互助的教学理念,显示着教师共同反思、共同进步的态度。
3.4建立同侪交互指导小组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3~5人为宜。人数太少不利于交流和互助,人数太多也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不同特质、不同优势进行优化组合,使得互助工作能够持续进行。
4 同侪互助学前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1 提升教师实践、反思能力
教师进行教学一般来说是重复劳动,经常长时间讲解同一门课、同一册书,很容易陷入特定的教材、特定的教学模式、特定的案例中,使得课程缺乏活力,不能够与时俱进。而利用同侪互助则可以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程,参与教案设计实践,试讲新教材或者新形式等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而且观察其他优秀教师课程,为教师反思教学提供了机会。通过反思教学,能够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的为教学事业作出贡献。
4.2增强教师的团队互助、合作能力
传统上,教师的工作一般都处于独立完成状态,个人工作能力强或者教学方法优秀对于自身的升职、加薪、评奖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即使教学过程中出现困难时,也往往靠自己去解决,不会进行合作研究。这样往往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学效率低下。同侪互助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困难。驾驶门自愿自主发起学习交流活动,在同事中选择合适的学习搭档,互相观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徐绕,何丹丹.“同侪交互指导”在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中的运用[J].内江科技,2013,(05):198-199.
[2]陈金华.教师同侪互助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3,(09):69-73.
[3]林叶郁.同侪辅助学习在软件界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鸡西大学学报,2013,(09):25-27.
[4]袁百红,葛菁.“同侪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实习培训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73-75.
[5]杨卉.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研修活动设计——以同侪互助网络研修活动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09):43-48.
[6]周蓼蓼.“同侪互助学习”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实践研究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2,(27):175-176.
[7]刘学敏,孙崴,王陆.中小学教师网络同侪互助组织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9):82-86.
浅析桥梁支座脱空成因及其预防 篇8
【关键词】桥梁;支座;脱空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梁体安装或现浇时,要求支座位置和标高必须准确,梁体和支座充分接触,轴线一致,不可以出现梁体和支座有空隙或接触不充分,如果出现有空隙或接触不充分就叫做梁体支座脱空,俗称“三条腿”。我们在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梁体支座脱空现象经常发生,尤其是曲线桥和斜交桥更为普遍,可以说此现象是桥梁的通病。该现象造成梁体受力由四个支点变成三个支点,改变了梁体的支撑约束,影响梁体受力性能,施工单位必须高度重视,避免此通病发生。
1.梁体支座脱空危害
梁体与支座脱空后,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梁体不够稳定,就会在竖直方向产生移位和震颤,对桥面结构影响甚大,损坏桥面铺装层,影响桥梁使用性能,减少非脱空支座使用寿命,直接影响桥梁使用年限,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梁体支座约束的改变,有时梁体遭到损坏,发生安全事故。
2.梁体支座脱空原因分析
梁体支座脱空多数都是质量要求不够严格造成的,施工不精心,没有按规范施工造成的,具体原因如下。
2.1梁体预制时,梁体端部底模受外界条件影响,产生标高变化,导致梁体端部底板产生扭曲或翘曲,安装时必然导致梁体支座脱空。
2.2梁体底板预埋支座钢板预埋不准确。
2.3梁体底板预埋支座钢板在混凝土浇筑前没有稳固好,上部受到外力、底部砂箱不密实或砂子外漏等,使预埋钢板下沉或倾斜,致使梁体四块预埋钢板不在一个平面上。
2.4有预应力的梁体,尤其是斜交梁体,在预应力施工时张拉力控制不准确,一侧力偏大,一侧力偏小,导致梁体扭曲。常见是锐角位置接触充分,钝角处有脱空现象发生。
2.5支座安装粗糙,垫石上端钢板粘贴不规范。
2.6支座垫石标高未达到规范和设计要求,超出规范和设计要求的允许偏差。
2.7支座垫石施工粗糙,表面不平整,梁体由面接触变为部分面接触,甚至点接触。
2.8曲线桥和斜交桥相邻墩台横向坡度不一致,而设计图纸给的不详细,没能给出具体标高,施工时疏忽此项,没有及时调整,致使每片梁体的四个支座标高不在一个平面上,导致梁体支座脱空。
2.9梁体吊装就位不够准确。
3.防止梁体与支座脱空的预防措施
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要针对梁体与支座脱空的原因,详细制定防治支座脱空的技术措施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从梁板预制、垫石施工、支座检验和安装、梁板吊装等各过程入手,去除各种产生支座脱空因素,并在施工工艺中明确,同时做好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和现场指导,使各级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规范检查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1对预制梁底模要随时检查、校正,特别雨季、春季、冻融季节、采取洒水和蒸汽养生时,由于底模端部受水和温度影响,容易变形,要随时检查标高,尤其是在钢筋安装后和浇筑混凝土之前,更为重要。
3.2浇筑混凝土之前对梁体预埋支座钢板位置及标高进行检查,如不能符合规范要求,应重新调整。
3.3对梁体底板的砂箱进行外观检查,是否有砂子外流。
3.4在梁体预应力施工前,应对张拉数值进行详细计算,对张拉顶进行检校,张拉时采用双控,使梁体两侧张拉力均等,避免出现梁体扭曲。
3.5严格控制盖梁及墩台帽的施工质量,注意标高、横坡及表面平整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3.6垫石施工要精细,垫石除达到设计强度外,要严格控制顶面标高,且顶面应平整密实,无偏斜。
3.7对于曲线桥、斜交梁桥、有横纵坡桥,由于相邻墩台盖梁的坡度一般不同,支座标高多数通过垫石调整,在施工前要认真核对计算设计标高,并认真复核。
3.8对于先张法施工的预应力梁体,放张时应对称,分阶段放松,防止应力集中,避免梁板翘曲。
3.9梁板吊装前,首先测量垫石标高是否正确,表面是否水平,如果符合要求方可进行安装,否则垫石高的应磨平,低的用薄钢板找平或凿除,重新浇筑。
3.10支座安装要精心,保证位置准确,粘层厚度均匀。
3.11梁体吊装要就位准确,杜绝产生梁体倾斜偏位。
3.12梁体预制后,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安装后应及时整体化并进行桥面铺装层施工,以防止有的梁体反拱过大造成支座脱空。
4.支座脱空处理措施
一旦出现支座脱空现象,我们采取的方法很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通常采用加入钢板的方法解决脱空现象,加入钢板的厚度计算方法如下。
用塞尺测量脱空高度,加上支座压缩变形量,确定钢板厚度,并制备钢板,脱空高度每支座至少测四点,并取平均值。
支座压缩变形量=(压应力×支座厚度)/支座弹性模量
我们加入钢板解决脱空现象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人工支顶法,人工支顶法就是采用人工配备简单的机械,如杠杆,液压千斤顶等将梁体顶起,在梁体与支座空隙中加入钢板来调整支座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在梁体下施工,适用于梁体下工作面较好,梁体不很重,且在桥面铺装未施工时进行,如果桥面铺装完成,仅靠人工和简单的机械是无法将梁体顶起的。具体步骤为:(a)确定钢板厚度,并制备钢板。(b)人工支顶梁板。(c)移走脱空支座,清除支座位置上的杂物。(d)将制备好的钢板用环氧树脂胶粘贴在脱空的支座垫石上然后将支座粘在调整的钢板上注意不得用叠置的钢板调整。(e)徐徐落梁就位。
4.2吊梁调整法,吊梁调整法就是采用较大机械设备,如架桥机、门架、导梁等将梁体一端或梁体整体重新吊起,然后将脱空支座调整。采用吊梁渊整法主要在梁体上施工,适用于梁体下工作面不好,梁体自重大,且在桥面铺装未施工时进行,如果桥面铺裝完成,此方法通常也不能采用。此方法因梁体自重大,受力支座已产生较大压缩变形,而需要调整的脱空支座没有变形或变形量微小,这样就需要准确计算加入钢板的厚度,否则调整的效果不会很好,支座受力不会很均匀。具体操作步骤同上,不同的是梁体靠机械设备吊起。
4.3一泵多顶法,一泵多顶法就是采用一台或两台液压油泵同时控制多个千斤顶,使多个千斤顶升降同步,起落高度相等,然后将脱空支座调整。采用一泵多顶法可以在梁体上施工,也可在梁体下施工,适用于梁体自重大,脱空支座或损坏支座较多,桥面铺装完成工程,也可以适用于通车的桥梁,此方法简单易行,只是费用偏高,需要专业设备,目前没有普及。具体操作步骤如下:(a)确定钢板厚度,并制备钢板(b)检查设备完好性,尤其注意保证每个千顶与泵体连接完好,每个千斤顶都能完好运行,并派专人在梁体底部看护起落高度。(c)、(d)同上。(e)徐徐整体落梁就位。
5.注意事项
5.1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对脱空支座进行调整,都应注意检查使用没备和工具的完好性,以免发生危险,出现安全事故。
5.2梁体起落要缓慢、同步。
5.3梁体两端、上下部要有专人看护和指挥。
5.4对于一泵多顶法最好梁体两端同时施工,如在一端进行,需要计算起升高度能否破坏桥面铺装。
5.5采用一泵多顶法应注意伸缩缝位置是否与梁体已连接,如连接应解除,待调整完支座再恢复。
5.6目前,采用一泵多顶法要求梁底面距离盖梁(台帽)最小距离应不小于10cm,否则不易施工。
【浅析冤假错案的成因与预防】推荐阅读:
成因浅析11-04
浅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成因及对策08-12
农机事故的成因与预防10-23
楼板裂缝成因与预防10-15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09-02
岩爆的成因和预防05-24
矽肺病的成因及其预防11-08
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10-14
外墙渗漏成因及预防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