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论文成稿)

2024-10-28

谈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论文成稿)(精选8篇)

谈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论文成稿) 篇1

谈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受中国几年的封建思想的束缚以及社会发展滋生出来的一些弊端的影响。职务犯罪在这一时期成为了易发阶段。虽然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得政策与措施,但取得的成绩依然不容乐观职务犯罪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目前社会还未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最佳时机,认识职务犯罪的概念及构成、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原因,是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前提。预防,应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入手。控制,必须采取法律的、政治的、行政的手段综合治理,方可取得最佳的控制效果。

关键词:职务犯罪 特点 原因 预防

论文目录:

一、职务犯罪概述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

(二)职务犯罪的构成

(三)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

二、职务犯罪原因

(一)从政治的层面来看,我国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中所发生的权力失控现象,主要由于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配置上存在的一些弊端,概而析之,其原因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二)从权力的实施来看,公共权力过程中的腐败活动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具有致命性的危害。这一过程导致职务犯罪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三、在精神文化方面,权力腐败助长腐朽没落思想,瓦解人民群众对现代化事业的信心,滋生对执政党的政府的离心离德倾向

三、防治职务犯罪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道德控制,强化“不想犯”的心理动机

(二)加强制度控制,营造“不能犯”的外部环境(三)加强司法制度控制,形成“不敢犯”的威慑态势

(四)认真贯彻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绩,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腐败因素也在不断滋生,职务犯罪常有发生。党中央果断的推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伟大决策。这一方针的提出对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环境,但腐败现象依然没有得到完全遏制,这充分证明了政府反腐败的力度与措施是相当不够的,也说明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的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原因还存在诸多的漏洞和不足。深入对职务犯罪的调查与研究已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职务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特征及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的同时也从其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正文

一、职务犯罪概述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或者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二)职务犯罪的构成

1、职务犯罪的主体。职务犯罪为特殊主体,行为人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通常是指以下几类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的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它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主要是指受政府委托、代表政府行使权力的人员,如救灾款物和土地补偿费的管理等等)。

2、职务犯罪的客体。职务犯罪侵犯的客体有三个:①侵犯了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如受贿;②侵犯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如贪污;③侵犯了国家的管理秩序,如渎职。

3、职务犯罪的客观方面。职务犯罪必须与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有必然的联系,是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生的犯罪行为。如果行为人的

犯罪行为与其职责无关,则不能构成职务犯罪。

4、职务犯罪的主观方面。职务犯罪的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既有故意,也有过失。一般说来。属于故意的职务犯罪有:贪污贿赂类、侵权案件类、渎职案件类之中的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部分玩忽职守和部分泄露国家机密案件;属于过失的职务犯罪有:绝大多数玩忽职守犯罪(除因徇私舞弊而玩忽职守),过失泄露国家机密罪。

(三)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

第一职务犯罪的特点

1、职务犯罪存在长期性和必然性。职务犯罪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有现象,尽管各国的提法不同,事实上自国家出现以来,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有阶级、国家和商品的存在,就会有犯罪的发生。本人认为属于犯罪范畴的职务犯罪同样如此,只要有国家、商品和收入差别等因素的存在,就会有职务犯罪的发生。

2、职务犯罪的普遍性和群体性。职务犯罪这一社会现象,广泛的存在于国际社会,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职务犯罪的侦查实践还表明,一个地区的腐败风气或一个单位主要领导的道德品质,直接诱发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的群体性的职务犯罪,改革开放初期,职务犯罪以个人单独犯罪为主要特征,而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案连多案,出现所谓的“窝案”、“串案”现象。往往是小案牵出大案,大案套着小案;查出一案,带出一窝;查出一个,带出一串;查出下级,带出上级;查出本地,带出外地。有的案件牵涉几人、十几人乃至几十人。譬如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涉及军政公安官员700余人,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痛心地说:“远华案将是建国以来,最多的一次贪官排队受审。”

3、职务犯罪的隐蔽性和复杂性。职务犯罪与其它的犯罪相比,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其隐蔽性和复杂性表现为:案件不易暴露、举报热情不高、部分案件证据不多(如贿赂案)、取证难度大、有些案件定性困难(如渎职类)、干扰性大。存在隐蔽性、复杂性的

原因是:犯罪主体多为有一定职务的人,大多数人不敢得罪他们;犯罪主体通常有较高的智商,心理防线不易突破;侵犯的客体多为公有财务,一些人有“与己无关”的思想,不愿举报;有的案件属于高科技犯罪,证据不易获取;有的案件不仅证据少,且暴露时间晚,时过境迁,证据难以收集;有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的问题,在位期间,他人不易察觉;裙带关系或“官官相护”阻挠办案;侦查部门技术落后、手段不多、措施不力;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注意对犯罪活动的包装,精心掩盖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有的犯罪分子敛财数百万,却故意摆出一副穷酸样,转移人们的视线,逃避监督;更有的一边大肆收受贿赂,一边把自己装扮成廉洁奉公的正人君子,骗取了领导和群众的信任。有的为避免受贿过滥、人多嘴杂而留下后患,便尽量减少受贿次数,对一些不够斤两的薄礼不屑一顾,拒之门外;而对大额礼金、名贵物品、古董字画则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这样既收到了以一当

十、事半功倍之效,又在外界获取了廉洁自律的声誉。有的抓住人们对收礼不办事的受贿者切齿痛恨,而对办了事的受贿者比较宽容的心理,在进行权钱交易中,恪守无“功”不受禄的原则,对未办成事的贿赂或拒收,或退还,不惹民愤;而对办成了事的贿赂则心安理得的收下。有的对送上门的礼金来者不拒,然后将大大低于所送礼金价值的家中物品回赠行贿人。从而将行贿受贿行为嬗变成为亲朋好友间的礼尚往来,以掩盖受贿的实质,逃避法律的制裁。

4、职务犯罪的危害性和腐蚀性。近年来的职务犯罪案件,犯罪数额令人触目惊心。有人做过统计,20世纪的80年代,犯罪数额上万元即为大案;90年代千万元以上的特大案件已屡见不鲜,甚至上亿元的特大案件也不断出现。同时大要案发案数呈上升趋势。1993年全国查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贪污贿赂犯罪要案879人,2000年为2749人,8年间共有14556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被查处。进入21世纪后的5年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179696件209487人;除正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尚未判决的以外,已被判决有罪116627人;2007年有罪判决数与立案数的比率

比2003年提高了29.9%。[1] 2008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3546件41179人,已侦结提起公诉26684件33953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和10.1%[2]。犯罪人数逐渐增加、数额逐年增多表明职务犯罪对社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对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具有极强的腐蚀性。

5、与黑恶势力相勾结,充当犯罪分子保护伞。某些党政部门和执法部门领导干部热衷于结交大款,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打得火热,或称兄道弟,或结为干亲,互相勾结,沆瀣一气,权黑结合,大肆捞取非法利益。曾经在沈阳市呼风唤雨、横行霸道的黑社会头目刘涌,就是靠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原副市长马向东、原市检察院检察长刘实、原市法院院长焦玫瑰等一批腐败分子的庇护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刘涌黑社会犯罪团伙被摧毁后,慕绥新、马向东等的罪行也相继败露,一一落马。

第二、当前职务犯罪的规律及趋势

1、涉案金额由低向高发展。绝大多数职务犯罪具有强烈的金钱占有欲和行为冒险性,贪污受贿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挪用公款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玩忽职守造成损失上亿元的案件已不鲜见,案件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有些案件涉案金额高达上千万,甚至是上亿元。

2、犯罪目的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目前,职务犯罪的目的已由比较单纯地获取经济利益转向获取经济利益与捞取政治资本、攫取政治权力交织并存。

3、涉案人员级别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近几年,职务犯罪涉案人员职务层次在增高,要案增多;掌管一个单位、部门的主要领导 共同犯罪增多。

4、犯罪由系统、区域内向跨系统、跨区域发展。系统内、部门内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不同环节的作人员,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了谋取非法利益,相互串通,联手作案,“利益均沾”、“相互配合”结成“一荣俱荣”的共同体。

5、犯罪方式由单独作案向家族性、集体性、组织性作案发展。

一是本人与家庭成员、情妇等合作作案。二是某些单位“一把手”管不住自己,更管不住下属,出现一窝黑的群体腐败现象。三是腐败分子形成犯险共同体,沆瀣一气,相互利用,共同作案。最近几年,集体腐败的趋向在高层干部腐败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6、犯罪手段简单化向智能化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高端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大大增强,犯罪手段越来越智能化、隐蔽化、专业化。有的通过破坏网络系统、篡改数据、改变程序实施犯罪,作案后很难在短期内发现。

7、犯罪领域集中向分散发展。犯罪领域由主要集中在企业、经济领域如金融、房地产、证券、电力、邮电、粮食等部门,向权力部门、政治领域扩张渗透。近几年,职务犯罪几乎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行业和部门,犯罪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新型犯罪增多。

8、犯罪危害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职务犯罪直接的危害表现在给囤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从社会整体发展进程看,更为深层的严重危害是:经济,腐败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力量,阻碍经济改革进程。政治,一部分党员、干部利用权力以权谋私的恶劣行径,严重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涣散着党的组织,疏远党和政府同人 民群众的关系,瓦解民族的凝聚力。思想文化上,腐败造成社会思想混乱,使社会失去精神动力,使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出现滑坡。

二、职务犯罪的原因

职务犯罪现象如此严重,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结构方面的,而究其根本原因则应该是权力的失控。

公共权力是根据公共意志组织、协调和控制社会公共生活的力量,它是基于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自国家产生以来,公共权力主要表现为国家的政治权力。历史实践表明,无论是少数人还是

多数人统治的国家,都无法做到统治者全体直接授权各种具体的国家职能权力,而只能经授权程序由部分人代为行使。从理论上说,任何授权关系都存在着权力被代行者非合理使用的风险,这是权力政治学的普通常识。当具体的公共权力偏离了法律规范的轨道,被用来服务于个人或小集体的意志和利益时,权力通常就处于同授权人整体的意志和利益相冲突的状态。这时,权力蜕变为个别人实现私欲的手段,成为被滥用的力量。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公共权力即人民的权力,人民的权力主要是由公职人员代行的。这种授权关系会不会由于社会制度的先进而自动免除了被代行者滥用的可能性?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明确地确认,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公共权力同样存在被其代行者滥用的风险。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反腐败斗争一直在进行,但是腐败的蔓延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其主要原因就是单纯地打击和处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权力滥用的问题。既然授权关系是必须的,那么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应当对权力的代行者从制度上施以有力的约束和监督。权力腐败的泛滥说明现行的权力体制对授权后权力过程的控制力和约束力还不足,使得用权人有较大的个人随意行为的空间。而权力失控后,加之经济和社会的诱因,必然发生滥用的情形,正所谓“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一)从政治的层面来看,我国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中所发生的权力失控现象,主要由于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配置上存在的一些弊端,概而析之,其原因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权力过于集中。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党政领导体制中传统的弊端。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主要弊端之一是权力过分集中,过分集中往往把党的领导变为个人领导。“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似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些人自恃大权在握,专横跋扈,违法乱纪,贪污受贿,最终滑入腐败的深坑。从查处的案件看,涉案的

人员大部分在案发前都执掌本单位的某一项职权,这些相对集中的权力因缺乏有效的监督,在行使过程中走了样,不仅诱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对“一把手”监督机制的缺失,在权钱交易过程中,他们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特殊身份和特殊权力,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破坏了党和公职人员在人民群众的良好形象,破坏性极大。有的贪官落网后,在分析自己犯罪的原因时说的最多的话“对‘一把手’监督的缺失,也是导致我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在领导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年,权力的过分集中以及这种权力的长期占有,加上我曾经拥有的辉煌成就和耀眼的荣誉光环,上级领导对我是信任有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权力过分集中是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腐败分子的堕落有其个人品质的原因,但是他们的腐败活动既然发生于体制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检讨制度环境存在的内在的疏漏。无疑,正是过分集权的体制为某些掌权的人提供了自由公用的可能。过大的权力膨胀了他们的个人意志。而且,权力过分集中还使得纠正权力过错的代价大大提高。在实践中,很多腐败活动在其初期已被群众发现和举报,但集权体制为其提供了排除障碍的力量,直至违法行为不可收拾,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损害,才受到制止和追究。

其次,权力行使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权力现象的一个客观规律是,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被滥用。在失控和约束不力的情况下,个人的意志常常会由于没有压力和牵制而轻易地进入权力过程,从而使用权人形成不谨慎甚至是随意的精神状态。由于缺乏制约机制作保障,权力行为的规范也往往流于形式,丧失应有的权威和严肃性,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江泽民同志说,权力被滥用而又得不到制止,往往就会出现大问题。我国腐败现象发生的现实直接地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在党政体制中有专职的监督各级权力的机构,但监督权和被监督权之间明显失衡,使得监督机构的职能作用受到限制。权力运作的规律表明,权力越大、越关键,就越是应当予以规范和约束。而现实权力体制中的情况却是相反,权力地位越高,受到的制约和监督却越弱。

正因为制约监督不力,才使得某些人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第三,权利对权力的监控力不足。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人们的参与手段主要是两种,公职人员依靠公共权力,而公共大众主要运用宪法所规定的权利。在具体生活中,公共权力是为实现公民的权利服务的。为了保证权力使用权的合理正当,通常必须建立和完善权利对权力的监控控制制度,防止权力践踏和侵犯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权利对权力的监控是现代权力制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这样的制度尚未健全。权利对权力的制约缺乏有效的实现手段,公民权利行为组织性差,制度保障也不够。在公职人员的选拔、业绩评估和考察、权力违法的遏制以及权力受腐败行为侵害的救助等方面,尚未建立起严密的权利参与和保障制度。例如舆论监督对权力违法乱纪的实际压力还远远不够,群众对贪官的抨击常常很难转化为组织制度的抨击,从而使得某些握有权力的人无所顾忌。甚至出现已怨声载道的官员仍然提拔重用的现象。这表明,权力的运用离开了人民群众权利活动的监控,也必然出现滥用的后果。

(二)从权力的实施来看,公共权力过程中的腐败活动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具有致命性的危害。这一过程导致职务犯罪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政治上,权力腐败破坏国家政治和法制的统一,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破坏政治稳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整合的进程,它要求有统一的法制实践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而官员的腐败行为使统一的权力体系陷入了被各种私欲分割隔离的境地,导致法制权威的极度削弱。近年来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职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就是一种典型表现。各种滥用权力的行为侵犯着公民的合法权益,刺激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爆发。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动荡直接导因于权力的严重腐败。

其次,在经济上,权力腐败制造分配不公,刺激不正当竞争,催发经济利益的恶性冲突。腐败分子以权创收,以权获利,直接破坏了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当权力一旦成为交换或掠夺的手段,在为侵犯市场法则却能带来丰厚利润的特殊商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必然遭到破坏,最终必然造成经济局面的混乱以及整个社会健康的经济机体的毁损。

第三、在精神文化方面,权力腐败助长腐朽没落思想,瓦解人民群众对现代化事业的信心,滋生对执政党的政府的离心离德倾向。我国社会上近年来泛滥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同腐败浊流的推波助澜有直接关系。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职务犯罪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是说,社会所能提供的财富,通过正当劳动所能获得的物质报酬,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有些人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就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找人办事靠金钱铺路,替人办事就索贿受贿,导致职务犯罪。例如原抚顺特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玉颖因犯受贿罪、贪污 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其受贿一多半来自本单位干部调动。这家企业中层以上干部仅几十人,张玉颖3年间就调整18个关键岗位,人均“上供”2.5万元。她就是受封建权钱的思想影响,才大肆利用人事权,也就是所谓的官权来大捞一笔,可惜却捞来了终身牢狱。

三、防治职务犯罪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道德控制,强化“不想犯”的心理动机

道德控制是一种软约束,但一旦内化为人的信念,其作用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要遏制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的势头,既应重视法制的作用、强调依法治国,又要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强删以德治官。

1、加强官德政德教育。以加强干部的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围绕增强党员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眼于教育的有效手段、方法和环节,以及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大力进行以强职、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官德政德教育。注意政治道德的制度化、法制化建没,增强从政道德的刚性和约束力。另外,还应把道德教育与合理的利益机制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促互动,相得益彰。

2、创新官德监督机制。国家和政府是对全体官员进行道德监督的主体;行业领导部门和地方政府是对本行业、本地方的官德进行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最大的官德监督主体,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埘家机关、行业和部门领导的道德监督作用。一个多主体、全部门官德监督系统的形成,会使许多官员的道德问题及时发现、及早解决,大大增强道德调节的有效性。

3、建立有效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机制。在实践中,要坚持做到既依法严惩严重腐败犯罪,又要以定小移的态度、坚强有力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进一步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切实加大遏制职务犯罪要社的治本力度,强化“不想犯”的良性礼会心理氛围,抑制“敢捞、敢贪、敢要”病态社会心理的蔓延。

(二)加强制度控制,营造“不能犯”的外部环境

对于职务犯罪要案的社会控制而言,核心是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来约束权力的运行,编织比较完善的使人“不能犯”的权力运行网络。这是遏制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的根本途径。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减少政府不当干预

一要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现在,我国的行政审批权力仍显过多过滥,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而且缺乏严密的运行程序,缺少监督和制约,行政审批权力往往成为掌权者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重要工具。对行政审批项目,必须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对行政审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重大问题要严格实行民主决策,防止“暗箱操作”,提高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公开审批程序和审批结果,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二要加强政务公开制度改革。政务公开不仅是现代民主与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而且是强化对权力监督制约的一种机制性的制度,是积极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立政务公开的监督保障制度,既要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又要把办事结果公开与事前、事中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结合起来,把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并高效运行起一套便利、管用、约束有力的监督制约长效机制。

三要加强财政制度改革。从源头上遏制职务犯罪发生,必须推行财政制度改革,强化财政资金监管。真正堵住腐败的财源。四要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遏制用人方面的严重腐败犯罪,必须进一步改革现有干部人事制度,提高干部人事工作中民主、公开、公正、竞争的程度。

四要加强分配制度改革。分配要在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充分发挥利益机制的激励作用,激励公职人员与时俱进、拼搏进取、创新奉献,使公权力真正造福社会公共利益。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化权力监督制约

首先,要健全权力的内部制衡机制,即以权力制约权力,进一步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科学分解、重组和规范各级权力,实现权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理顺各权力监督机构的组织和运作体制,强化权利对权力的监督制衡。

其次,要完善权力的外部监督体系,即以权利制约权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纳税人意识和参政议政督政意识,拓宽公民合法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人民群众生活在社会的最基层,他们对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发现最早,了解最多,感受最深,特别是对党员干部的贪污受贿犯罪最知情,也最痛恨,要形成鼓励群众敢于向检察机关及有关部门举报职务犯罪大要案线索、同一切腐败行为作斗争的良性激励机制。

再次,要实现权力监督的全程、动态运作,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各部门、单位要本着科学、管用、统一的原则,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把实行权力交叉动态管理与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从权力的授予、运行到权力滥用的责任追究等都纳入监督管理视野,强化责任对权力的监督管理作用,形成责任与权力的制衡。

3、完善廉政法制建设

以法治腐,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具体来说,反腐败

斗争的法制化应该包括: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完善的廉政法律体系,如反贪污的立法;有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强有力的反腐倡廉的监督机制,如监督法的出台;有政治上坚定、业务上强、装备良好、反应迅捷的执法队伍;有领导重视、群众支持、社会形成廉洁意识的执法环境。而其中,主要应该作好三方面的工作:继续完善反腐败和廉政立法,一要抓紧制定从宏观上强化反腐败、廉政建设地位的法律,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取得法律上的保证;二是要抓紧制定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法律;三要抓紧制定对违法违纪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惩的法律。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条件,保证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坚持标本兼治方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发挥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

(三)加强司法制度控制,形成“不敢犯”的威慑态势

司法控制,是指国家刑事司法系统通过惩罚犯罪与改造罪犯对犯罪实行控制。司法控制是控制职务犯罪的最后屏障,在当前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的状况下,必须继续贯彻依法从重从严的方针,保持对职务犯罪的高压态势。一定要发挥党纪国法的威力,对腐败分子严惩不贷,使腐败行为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其目标是借助于刑罚的强大威慑力,达到使潜在犯罪人“不敢犯”的效果。相对于道德控制和社会控制而言,司法控制比较容易操作,见效也比较快,因此,在实践中倍受青睐,实际上居于犯罪控制系统的中心。在当前职务犯罪形势依然严峻的状况下,继续贯彻“严打”方针以保持对犯罪的高压态势仍是必要的。

1、完善职务犯罪立法。

(1)采用“多元立法”的防治对策。我国于1997年修订了刑法典,有关职务犯罪的规定有很大完善,但法网粗疏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这难以克服刑法典的稳定性与职务犯罪的变异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应当采用多元立法方式。例如,要进一步完善经济立法,以消除贪利型、渎职型等职务犯罪赖以滋生的土壤;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立

法,以严格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堵塞管理上的漏洞;要尽快制定惩治职务犯罪的单行刑事法规,如当前应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反贪污贿赂法,这已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发展趋势;要适时修改刑法典,以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务犯罪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要注意采用附随型的立法方式,如在行政法规、经济法规中附随规定某些已超越一般违法行为性质的职务犯罪。

(2)刑事立法中的防治对策。就总体而言,我国刑法具有“厉而不严”(刑罚苛厉而法网不严密)的特点,而国外立法多采取“严而不厉”的模式。仅以贪污贿赂罪为例,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死刑,而国外除泰国、韩国等极个别国家外,一般没有判处死刑的规定,甚至很少有判处无期徒刑的,通常是判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德国对贿赂罪的最高刑为10年,日本为7年。另一方面,从贪污贿赂罪的构成条件来看,我国刑法却显得过于宽松,例如贿赂范围仅限于财物,贪污、受贿罪的起刑线同盗窃罪相比悬殊过大,而且刑种单调,缺乏罚金刑、资格刑这样针对性强的处罚措施。反观国外立法,大都对贪污贿赂罪的构成标准规定得极为严格。如德国刑法中的受贿罪,贿赂范围不限于财物,而包括一切不法利益,无论是既得利益,还是约定取得的利益;无论是利用现在的职务,还是将来的职务,都可以构成犯罪,实践证明,适度扩大犯罪圈比单纯加重刑法量更能取得遏制犯罪的功效,因此,“严而不厉”应是我国刑法今后改革的方向。因此,应考虑把过去不是犯罪的行为或准犯罪的腐败行为,纳入惩治打击的范围,比如扩大贿赂犯罪对象的范围,取消贿赂犯罪构成要件中谋取利益和不正当利益的限制等等,使我国《刑法》走向“严而不厉”的合理格局,即法网严密但刑罚不苛厉。

2.强化罚金刑、资格刑的适用。鉴于职务犯罪具有鲜明的贪利性、功利性的特点,因此,除对职务犯罪要案涉案人员处以自由刑外,还应强化罚金刑、资格刑的适用。对这种人职业资格的限制和剥夺,足以毁灭他们所认定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威慑作用。通过处以资格刑,剥夺其终身或一定时期内从事公务活动的资格,剥夺其以权谋

私的机会;通过处以罚金刑或没收财产刑,剥夺其经济能力,防止他们为了“牺牲一个人,幸福一家人”“坐牢一阵子,舒服一辈子”铤而走险等现象。只有这样职务犯罪大要案才有可能逐渐减少。否则,腐败成本太小,腐败动机就越强,腐败就越高发多发,反腐败的难度就越大。

3、严格司法,提高刑事司法的效能,强化刑罚的确定性和及时性。一是要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当前职务犯罪是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期盼解决的热点问题,它严重败坏了党风,影响了干群关系,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前进发展中的强大阻力。因此,加大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是司法人员要严格执法、秉公执法,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防止行政处理代替刑释追究、以罚代刑重罪轻判、滥用缓刑等问题。二是改善执法条件,增加执法的科技含量,提高执法人员的侦查水平和证实犯罪的能力,大力提高发现和突破职务犯罪要案的能力和案件质量。

(四)吸收借鉴国外治理严重腐败犯罪的有效做法,不断创新、完善遏制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的机制和制度。

国外近些年反腐败犯罪的对策在实践中有很大发展,主要反映在刑事治理预防体系的严格化和周密化,非刑事治理预防区域的综合性和网络化。具体体现在:惩治腐败犯罪的刑事法规呈双重化(严格化、周密化),变得更为严密和详尽。惩治腐败犯罪的机构逐渐专门化,并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惩治腐败犯罪的刑罚等方法呈多样化、严厉化。公职人员的选用标准日益严格,公职人员的任职法规不断完善。实行国家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政治透明度。适当提高公职人员的薪俸待遇,给公职人员严格执法、反腐倡廉以经济保证。发挥议会等权力机关、政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作用,建立社会外部的反腐败制约机制和环境。

(四)认真贯彻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国家公务员自身素质的好坏,影响着反腐败斗争的成败,因此,要预防和控制国家公务员的职务犯罪,就必须认真贯彻并进一步完善

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一支反腐倡廉的高素质的公职人员队伍,提高公职人员自身素质及其免疫力。具体而言,一是要确立职权许可原则,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权由人民通过立法授予,法律没有授予的权力不能享有且不得行使;二是要实行干部回避制度;三是要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四是要建立严格的公职人员选拔、任用、考核和罢免制度;五是要严格实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并注意提高公职人员的工资待遇;六是要严格限制公务人员接受馈赠和额外报酬,严禁公职人员经商和兼职;七是要加强公职人员的思想政治、法制教育和业务培训等工作;八是要加强对公职人员进行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结论

领导干部的清廉﹑社会风气的正直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只有让反职务犯罪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党员干部、每一个人心里,才有可能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当前我国反职务犯罪依然任重而道远,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由于职务犯罪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对它的治理不能采取单一的手段,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惩罚与救济并举,媒体要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呼吁整个社会重视职务犯罪的危害,让国家、社会和个 人结合起来,拒绝职务腐败。人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法制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献参考 注释:

1、贾春旺2008年3月10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曹建明2009年3月10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文献

3、李雪慧 《时评反腐败》,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0 第一版。

4、刘其田主编:《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5、刘志,《浅谈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

6、“关于我国职务犯罪刑事立法的思考”,李娜、丛茂国,载于《辽宁警专学报》

7、《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惩治》,何秉松,中国方正出版社

谈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论文成稿) 篇2

1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

2008年以来, 从我院查处的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来看, 共查处10件、涉案人员17人, 集体犯罪3件10人;性质上看:受贿犯罪5人, 贪污犯罪9人, 挪用犯罪3人, 从职务上看:乡镇副职1人, 村书记7人, 村委会主任3人, 村会计2人, 村委会班子其他成员4人。我们从调查和对上述案件的分析看, 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和犯罪原因。

1.1 辐射面广, 犯罪主体相对集中

一是犯罪人员多是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计, 具有一定的人、财、物支配权、管理权, 易于发生违法犯罪行为。据调查, 在查处的“村官”职务犯罪案件中, 有90%的案件是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计共同作案。二是党员占绝大多数。8起案件中, 党员占95%。农村党员干部的职务犯罪在一定程度上严重践踏了农村基层民主, 败坏了党的廉洁形象。

1.2 常用的作案手法

一是虚报支出或多报重报支出进行贪污。主要表现在村干部利用采购材料、经办有关业务或公益之机挖空心思, 虚开发票或者虚挂往来中贪污。二是收入不上账或多收少上账, 这是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主要手段之一, 所占比例较大。这一作案手段表现在一些农村干部在土地开发征用费、有关部门的返还款项以及在变卖出售集体财产的过程中, 将收入不入帐或少入帐而予以侵吞占为已有, 从中收取回扣和手续费。三是相互勾结, 合伙私分。村级财务科目较为简单, 资金来源每位村干部都清楚, 一人私吞容易出事, 不得不串通合谋, 是典型的“群蛀一窝黑”型, 村干部和农民矛盾尖锐, 其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大, 一旦查处往往是“一窝端”, 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四是截留各种指标、补助款等进行贪污、挪用。

1.3 涉嫌贪污、受贿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近几年,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由一般管钱物人员向领导干部漫延。过去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绝大多数是直接管钱管物人员实施的贪污, 挪用公款等侵财型犯罪。但是近年来, 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在变卖出售集体财产的过程中贪污、受贿犯罪不断增加。

1.4 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少数村干部乘机胆大妄为, 将本应自己支付的一些费用入账报销, 有的甚至利用职权巧立名目开白条, 入账报销, 重复支出, 作假票据, 以及擅自损毁、更改原始凭证等。

1.5 社会危害性大

农村基层干部违法犯罪, 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 往往诱发不稳定事件, 影响全市的新农村建设。

2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危害和成因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危害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妨碍了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 严重影响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利用职务之便, 在征地、农村基本建设等过程中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坑农害农, 使农民群众蒙受了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由于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 自己捞钱, 中饱私囊, 缺乏带领农民走上共同致富道路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致使一些农村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

当前,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2.1 财务管理混乱且无透明度

村级财务没有严格执行有关的财务管理法规, 有的白条入账, 有的账目不全, 有的既掌权又管账, 有的会计、出纳一身兼, 民主理财流于形式, 制度不落实。这些违规违章操作为滋生职务犯罪提供了温床。

2.2 对村级干部监督不到位

一方面, 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缺乏定期和不定期落到实处的检查和审计, 给了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 农民群众缺乏监督意识, 也是造成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由于文化素质等原因, 大多数农民逆来顺受, 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职务犯罪行为, 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 一些农村干部抓住农民群众的这个心理弱点, 侵吞公款, 敛取钱财。

2.3 村级财务人员文化程度偏低

没有受过专业的财务知识培训, 大部分为初中文化程度, 加之思想教育工作薄弱, 法制观念淡薄, 在物欲的诱惑下, 自控能力不足。

2.4 忽视思想教育和世界观的改造

少数农村干部综合素质较差, 法律知识贫乏, 长期疏于政治学习和世界观改造。有的干部受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 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

2.5 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任用把关不严, 也是造成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是贿赂村民选举成为一种新的犯罪形式;二是在农村换届选举过程中有些乡镇干部不能依照原则和程序办事, 把一些政治素质不强, 工作能力差, 法纪观念淡薄, 没有群众威信的人选拔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 引发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3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对策

3.1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

要选好干部, 从组织上保证干部质量。选任村干部要实行公推公选, 真正实现民主, 让那些群众信得过, 能真正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人担任村一级干部。目前, 正在进行村民自治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要抓住定有利契机, 把那些有能力、有水平, 能够真正带领农民致富人选进村委会班子。同时要经常性加强农村干部的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 增强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

3.2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监督管理

一要健全财务制度。会计、出纳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和有关财经制度的规定, 认真履行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职能。二要坚持实行对村干部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 加强监督。三要加强对专项资金专用票据的规范人管理。相关职能部门要对土地补偿费、林地补偿费等专项资金和有关的专用票据加大监督力度。四要改变农村基层干部和会计的隶属关系, 会计由乡镇农经站人员分包, 这样会计可以充分履行监督职责, 使农村基层干部在财经制度上没有漏洞可钻。五要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 实行民主理财, 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对财务的监督作用。

3.3 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 搞好思想预防

采取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 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 筑起思想、道德、纪律、法律四道防线, 从而预防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还要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实际情况, 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 广泛开展交心谈心, 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 使农村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自我预防。另外, 针对农民群众法律观念淡薄的特点, 检察机关要主动出击, 利用人员聚集的场所等机会, 采取“送法下乡”等形式, 深入农村开展法制宣传和反腐败宣传, 增强群众的监督意识。要经常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到警示教育基地进行警示教育, 为他们敲响警钟, 让他们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3.4 加强预防工作, 防止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 要充分发挥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作用, 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合农村工作实际的预防犯罪新路子:一是结合办案提出检察建议, 做好个案预防、案后预防工作;二是开展重点岗位预防, 重点防范对象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计、出纳。

3.5 加大打击力度, 以打击促预防

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 在农村公布举报电话。检察机关要认真办理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 尤其对农民反映强烈, 造成重大影响的案件, 要组织力量认真核实, 及时做出处理, 以查办的实际效果震慑犯罪分子, 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摘要:为更好服务新农村建设, 使农村经济得到顺利、健康的发展, 我们对我市近年来发生的涉及农村和农业的职务犯罪的工作环节进行了预防调研,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特点,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谈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论文成稿) 篇3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国家为扶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出台了不少富农、惠农政策;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道路的兴建亦对农村征地的需求增大,使得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更多地加入到协助政府进行的惠民政策及征地拆迁补偿的落实工作中来,利益的驱动,使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总结,对建立的相关防治政策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探索,更有效地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预防和减少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一、平果县农村村级干部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011年至2016年3月平果县人民检察院共立案侦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8件 16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犯罪主体呈现多人现象。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犯罪主体不纯粹是单独个体作案,更呈现出多人共同作案的现象和趋势。

(2)犯罪侵害对象的范围较广。村干部职务犯罪侵害的对象几乎涉及村两委职权所管辖的各个方面。例如,犯罪涉及到农村危房改造款、征地补偿款、低保补助金、生态林补助款等方面,只要涉及款项的管理和发放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职务犯罪案件。

(3)作案手段的多样性。从所侦查的案件情况看,村干部职务犯罪主要以贪污、受贿为主。犯罪分子贪污的手段主要是以侵吞、虚报冒领,私分公款等;受贿的手段主要是以直接收受、索取现金。贪污案件多呈现经多名村干部具体商量决定私分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受贿案件多发生在村干部协助申请和发放各种款项的过程中。

(4)犯罪形式和手段简单。犯罪手段比较单一,受贿多表现为协助政府进行政策落实等工作过程中收受或索要对方的贿赂;贪污多表现为弄虚作假、套取公款,虚报冒领等方式。

(5)从作案频率及金额上看,农村职务犯罪案件作案次数多,单笔金额小。从这几年查办的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可以看出,每次作案的数额均较小,往往只有几百至几千元不等,但作案次数较多,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由“小恶”逐步转化为犯罪。

(6)从政治和文化结构看,农村经济犯罪人员的政治和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从农村基层组织的现状看,干部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低是一种普遍现象,农村村级干部职务犯罪上升是与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低是密切相关的。

二、农村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

(一)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管

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支农、惠农资金给农村、农民带来很多的实惠。村级干部既是涉农事务的管理者,又是经济活动的具体参与人,权力过分集中。一是基层组织自身监督流于形式。农村基层干部之间分工不清,职责不明,财务公开制度得不到落实,造成人权、财权、物权和事权主要集中在相关负责人手里;二是乡、镇监管不力,制约机制缺失。乡、镇机关有些干部作风不深入,对村级组织、干部的监督流于形式;三是缺乏村民监督。如今,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文化水平有限,对村级事务不闻不问。有些是村干部任职时间长,在当地有一定势力,群众敢怒不敢言,很容易引发腐败。

(二)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督乏力

一是农村基层管理和监督职能组织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内部监督作用,上级职能部门监督无力。一些农村的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还不十分健全,白条入帐等在村级财务帐目中相当严重,财务状况公开程度不够,收支缺乏透明度,理财小组把关不严格;二是纵向监督软弱。一些上级主管部门对村级集体资金的使用和分析没有进行严格审批;三是横向监督虚化。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的支配由村里书记、主任少数人说了算,其他人员不敢提意见,也不敢反映,起不到應有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作用;四是对村干部的贪污、受贿等问题,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犯罪分子缺乏有效监督。许多农民对村干产生畏惧心态,加上自身法律素质不高,许多群众分不清哪些行为是行使公务,哪些行为是违纪违法,在利益受到侵害时没有勇气去揭发、举报犯罪分子,且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反映自己合理诉求。

(三)自身素质不高和年龄偏大是根本原因

涉案村级组织人员中绝大多数没受过高等教育,查处的 16 人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2人,占75%;50岁以上的有 11 人,占68.75%。因受文化的局限,大部分涉案人员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缺乏。

(四)政策法规不完善是重要原因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征地补偿成为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利益冲突的焦点。土地价格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征地补偿款发放的不规范,给村干部挪用或贪污土地征用补偿款留下种种可以掩护的借口与漏洞。如平果县那厘村原村委会中有8 人贪污土地赔偿款30多万余元。这些村干部的所作所为引发村民上访不断,甚至出现数人到县政府集访事件,影响到社会稳定。

(五)政策宣传不到位,广大农民对涉农惠民政策不完全了解

近几年国家迅速地、大幅度地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而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落后,为一些不法分子以权谋私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我院侦查发现绝大部分村民除了知道有补贴这回事外,关于补贴款的性质、发放对象、标准、时间、核定监督的程序等都不清楚。农民在丧失知情权的同时,也就丧失了对补贴发放的监督能力,当自下而上的监督缺位时,腐败便产生了。

三、预防农村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的建议和对策

(一)广泛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农村级干部素质,使其内心不愿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与农民群众朝夕相处,联系密切,其素质之高低、形象之好坏,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村级干部的法律意识,坚持正面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原则,使他们不愿犯罪。这不仅需要他们自觉地学习知识,而且还要采取一定形式,加强对他们法制教育,使他们都知法懂法,遵纪守法。

(二)紧密依靠群众,查办涉农职务犯罪工作

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的案件线索很难发现,串案多,隐蔽性强,要达到揭露和证实犯罪的目的,就必须依靠广大群众的参与,只有坚持查办案件工作的群众路线,才能达到“办一案,查一窝”的效果。坚持查办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的群众路线,要求检察机关办案人员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加强政策宣传和举报宣传,收集犯罪线索,拓宽案件来源渠道。对人民群众的署名举报的案件线索,要按照规定及时反馈办理情况和处理结果,要取信于民,赢得群众对办案的工作的支持。

(三)加强监督,建立健全村民委财务管理制度

一是要发挥乡、镇人民政府的监督功能,村民委会干部是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工作的,乡、镇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对项目经费所发放的款物是否发到群众手中进行严格监督,不能流于形式;二是村民委会干部互相监督,不能让包片的村干部自己说了算;三是要加强群众监督,要向群众宣传有关法律政策,增强广大群众的监督意识和举报意识;四是有关部门要配齐村级会计、出纳,严格帐款分管和资金审批程序。

(四)适当提高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待遇

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通过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才能最终落实到基层。他们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一些村干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但是平果县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尤其是村干部的工资偏低,有的村干部每年仅有9000多元,付出与回报落差较大,使少数干部心理失衡,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建议适当提高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待遇,适当提高其报酬、误工补助。

(五)始终保持严厉打击高压态势,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

谈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论文成稿) 篇4

近几年来,我院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发现单位和部门“一把手”犯罪比较突出,鉴于“一把手”犯罪的特殊性,无论在发案单位还是社会上都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当前“一把手”职务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深入研究预防对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坚决遏制“一把手”职务犯罪

现象,是当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一把手”职务犯罪的特点

2001年以来,我院共查办“一把手”职务犯罪案件46件46人,占立案总数的41,其中大案40件;贪污贿赂案件29件,挪用公款案件16件,玩忽职守案件1件;发生在国有企业15件、行政执法机关10件、经济管理部门15件、教育系统6件。这些犯罪共为国家造成经济损失820余万元。

(一)从发案地点来看,绝大部分案件发生在基层。在查办的46件案件中,有30件发生在农村基层站所、经济管理部门和教育系统。这些单位和部门的“一把手”身处无人监管的位置,充分利用“一手遮天”的权力,为所欲为,以权谋私;或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弄权渎职。

(二)从作案手段上来看,以权换钱、以权谋私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一是权力商品化,以权换钱。个别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手握可资生财的权力,将国家利益作筹码,通过随意放宽执法尺度,以换取行政执法相对人的回报,双方串通一气,共同慷国家之慨。这种做法于法有据,与人以惠,于己有利。二是巧立名目,肆意侵吞;巧借名目,虚报冒领。前者主要通过私收私支,收入不记账,收入记支出账等方式,侵吞公款。后者主要通过伪造单据报销,如重复报销、少支多报,甚至不支也报;私分公共财产等方式,侵吞公款、公物。三是弄权渎职,随意处置公共财产。个别掌握财权的“一把手”,滥用职权,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胆大包天,肆意妄为,挪用公款损公肥私,做顺水人情,昏庸胡为,上当受骗,故作潇洒。前者还往往与贪污纳贿密切相关,相伴而生。

(三)从犯罪心理来看,复杂多样,心态各异。一是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山大王”心理。个别行政执法机关的基层部门“一把手”抱着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想法,胡作非为,耍权逞能无不用其极,以此来体现其权威,实现其价值。二是“黄昏恋情结”。这种人早年也奉公守法,勤奋敬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待熬到了出头之日,却觉得已日暮穷途,在聚财方面也“颗粒无收”。由此心理渐失平衡,认为挂冠去职之前也应“问一下收获”,高唱一曲“夕阳红”。于是晚节不保,落得个人财两丢的悲惨结局。三是不捞白不捞,不捞也不清白的自污心理。这部分人站在满是“油水”的肥缺位置上,自然能掂得出其“含金量”,认为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贪不沾则有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之感,你不捞谁也不信,干脆随波逐流,得机会也捞点。四是小事一桩,不以为罪的打“擦边球”心理,认为自己大小是个领导干部,自然挪挪借借是小事,吃吃喝喝不算腐败,充其量落个违纪。

从所调查的情况看,这些一把手虽都位卑官小,但因他们是代表我们党和政府直接与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的人,其一举一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是发生在老百姓的身边的腐败,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切不可小视。不仅败坏了风纪,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党的执政根基。而且有的激起了民愤,污染了原本纯洁的圣土。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一把手”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党性退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他们身处“得天独厚”的位置,其中一些素质不高的“一把手”终日被手下和周围各怀心事的人所包围,在这些人的吹吹拍拍下,自我感觉良好,漂漂欲仙,逐渐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加之经常出入灯红酒绿的场合,为纸醉金迷的生活所惑,极大地刺激了不良的欲望和对金钱物质的追求,入党的誓言早已抛到九霄云外,眼中只有享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让位于“人民公仆人民养”的寄生思想,人格异化,价值观错位,其必然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二)工作作风霸道,法制观念淡薄。部分领导干部长期在“一把手”位子上,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当大权独揽,一人作主已成为习惯,则民主意识渐消,霸道作风渐长,甚至个别“一把手”大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道,容不得下属有半点“杂音”,对持不同意见者打击、压制、排挤,从而成为独来独往的“孤家寡人”。这种人在头脑中根本没有依法办事的观念,片面认为既然我的“一把手”位子是被依法任命的,那么我的意志就是法律,行政或执法过程中信马由缰,任情胡来,直至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时方才悔悟。

(三)上级机关选人用人不当,监督管理不力。一些机关在选人过程中,放弃了“四化”标准,任人唯能,有的甚至搞所谓投挑报李的回报补偿,或搞“裙带关系”,影响了“一把手”的整体素质。对选拔任用的“一把手”也存在重使用,轻教育,乏管理的问题,对他们的违法违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长了歪风邪气,无形中在其背后推了一把,使个别自律不严的“一把手”们由违法而滑入犯罪的深渊。

(四)权力过分集中,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单位在人事安排、后勤管理,以及重大事件的处置等方面赋予“一把手”较多的决策权、管理权和处置权。在经费的管理上不管金额的大小,基本上实行一把手“一支笔”制,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这就为腐败的产生埋下了种子,同时,基层站所由于“天高皇帝远”,站所内又无监督机构,对基层管理所的监督管理和对“一把手”的权力制约不到位,单位负责人便为所欲为,使得无监控的权力极易产生腐败,而完全寄希望于领导干部个人的自律等于任由个人的权力滥用。在查处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领导干部利用全面主管、主持工作或对部分事项的决定权,接受他人贿赂,公款私用,中饱私囊,既没有受到内部财务制度的必要约束,上级公司和领导也没有严格的考核和审查,而外部的监管、监督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为犯罪分子继续犯罪、走向深渊提供了可能。

(五)打击不力是“一把手”职务犯罪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一些领导机关和单位认识不到惩治腐败与促进当地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坚持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导向,害怕惩治腐败会搞垮了班子,弄散了人心,有的甚至害怕“拔出萝卡带出泥”,从所谓“整体利益”出发和维护自身形象计,在反腐败问题上态度暧昧,对“一把手”的腐败行为持宽容态度,于是压案不报,知情不举,对司法机关的执法办案活动虚与遥远,百般阻挠,乃至公开对抗。在“保护伞”羽翼下的“一把手”自觉是个人物,与某些领导干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管大胆干,出了事自有人来保。有基于此,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得到了强化,每次有惊无险后,更加肆无忌惮,有恃无恐,气焰愈炽。

三、预防和减少“一把手”职务犯罪的对策

导致一把手职务犯罪的原因涉及个人、体制、社会等方方面面,要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也必须标本兼治,多措并举。

(一)全党动员,齐抓共管。惩治腐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查办“一把手”职务犯罪因其具有保护层厚、反侦查能力强等特点,要铲除这一社会“毒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对打击和预防“一把手”犯罪一定要有清醒的政治认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部门积极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大格局。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对因工作不力导致“一把手”犯罪或有案不报、私自处理,为犯罪分子开脱罪责的,要坚决追究责任。

(二)强化监督,铲除滋生犯罪的土壤和条件。对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的单位、部门,进行彻底的清理整顿,对不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而产生的经济“怪胎”坚决予以解散。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协调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监督岗位上,赋予其履行职责必需的实际权力,实行监督检查连带追究责任制,对因疏于监督或监督不力而致“一把手”职务犯罪的,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健全有关财务审批、人事安排、工程发包等制度。上级领导机关在选任“一把手”方面,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确保德才兼备的干部走上“一把手”岗位。对出现“一把手”职务犯罪的,有关领导要承担用人失察的责任。要把荐举人才的优劣列入对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内容,作为考核、使用、提拔的一项重要依据。

(三)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和收入申报要制度化、普及化。虽然当前已经有了对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和对一定级别领导干部的收入申报制度,但现实中落实的并不到位,而且审计只限于离任审计,收入申报也限制在一定级别的干部,仍有不少干部被排除在这两项监督之外。为此,在审计方面要把审计、重大项目的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突击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与政府部门的审计、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相结合,明确审计的范围、对象和后果。在收入申报方面,要扩大申报的范围,明确虚报的法律后果,注意对收入的审查核实。

(四)健全和落实财务制度。财务管理是单位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也是单位“一把手”职务犯罪的必经环节,完善并落实财务制度对预防职务犯罪有釜底抽薪的作用。为此,首先要确立财务审批的权限、范围和程序。其次要强化财务人员的素质,特别是职业操守;提高财务机构的独立地位,强化其抗干扰的能力。再次要明确责任,谁签字谁负责。最后,要落实财务制度,加强单位的人事部门、劳动部门、财务部门、组织部门的沟通和信息共享,防止冒领多支;财务工作必须做到准确、真实,单证和票据统一,签字和印鉴统一。

谈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论文成稿) 篇5

一、行政执法部门、人员职务犯罪特点:

1、有收费权的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内部的关键岗位是案件高发区。税务、工商、质监、公安,以及在这些部门内部掌握一定审批、税收、管理、处罚等权力的岗位是案件的高发区。位于这些岗位的执法人员极易成为某些投机分子拉拢腐蚀的重点对象,而这些人也极易使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利益交换,以权谋私、以权谋钱。

2、犯罪主体以具有较高学历的中年领导干部居多。行政执法的特殊性质,使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从而决定了犯罪手段的智能化。中年人往往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也正处于生活、心理负担相对较重的年龄段,极易在金钱的诱惑之下迷失自己,且领导地位的特殊性使其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有的手握重权,给查处此类案件增加了相当的难度。

3、犯罪手段专业化。犯罪嫌疑人作案越来越体现出专业特色业务特点和行业特征。如国税局人员玩忽职守案,涉及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经营规模,经营状况、经营场地、财务核算、商品仓库等为实地考察,预储资金收取,专用发票代管监开等多个业务环节,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4、趋于团伙化和公开化。在一个部门,涉案人员相互勾结,互相利用,对滥用权力收受好处,相互已达成一种默契。

5、犯罪数额趋向巨额化,行为危害严重。大案要案逐年增多,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屡屡出现。虽然有的涉案数额不大,但其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和影响却是相当惊人的,它直接毁坏的是国家的声誉,损害的是管理国家的执政党的形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巨大的干扰和破坏。

二、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1、趋利心理。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动机主要是因为物质需要和与此相联系的精神需要引起的。面对名目繁多的物质享受,日渐增多的娱乐性消费形式,人们的消费结构由过去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而当个人的支付能力不能满足这种强烈膨胀的私欲的时候,涉案人员往往在贪图物质享受,追求奢侈生活方式的动机刺激下,利用手中的执法权力攫取非法利益,这是导致案件发生的普遍心理。

2、权力的廉洁度下降,职业道德沦丧。[!--empirenews.page--]社会风气的普遍下降,使社会上存在相当一部分虽未达到追究违法责任但权力本身已不干净的“准腐败”行为,“准腐败”行为的大量发生使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这种“准腐败”虽然不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但它最大的危害在于构成了职务犯罪腐败现象群发的丰厚土壤。在握有一定权力的行政执法部门,这种“准腐败”的普遍存在,使该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逐渐下降,甚至在个别人手中彻底沦丧。

3、与经济利益挂钩的执法管理模式,易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由于在现实行政执法中,用经济指标来考核行政执法业绩,把某项行政执法权力实行金钱量化承包管理,通过创收来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等等行政执法管理的方式和做法以利为本,依钱行政,使监督缺省,使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完成了经济指标之后,其余本应成为国有资产的款物就通过各种渠道流失,私设“小金库”,私分罚没款,贪污行贿。

4、权力失控,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行政管理权和行政执法权的失控,是此类案件发生的根本客观原因。行政执法部门的性质决定了其属下的大部分执法人员在工作中具有相对独立的执法权,执法权的分散使对这种权利的管理产生一定难度,执法过程中各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使其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这些都容易导致涉案人员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5、立法不完备。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理应包括对行政权的检察监督,但目前检察院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仅仅局限于公民对行政处罚的司法救济,而对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的职务犯罪行为就存在缺少监督的问题。由于我国法律对此没有规定相应的监督内容和程序,导致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处于一种监督与被监督双方之间“协商监督”的不规范状态。

三、预防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对策: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执法队伍素质。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是依法行政的基础。行政执法队伍庞杂,执法任务繁重,法律政策性强,行政执法机关要树立公正廉洁的形象,使其执法行为高效廉洁,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只有从思想教育入手,通过上法制课、看展览,进行警示教育等活动,增强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感,提升正气。同时提升业务素质,按照“依法行政,加强监管,提供服务”的要求去做,才能使行政执法机制正常运转,形成良性的行政执法人文环境。

2、公开执法流程,增加执法透明度。执法行为中的暗箱操作,是导致执法违规性和随意性的重要原因。要杜绝暗箱操作,就必须对行政执法的每一部门、每一岗位、每一环节,及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各环节之间的责任和衔接、协调,都具体清晰的加以规范,并将全部执法流程公示于社会,从而提高执法透明度,使行政执法人员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始终处于上级、各部门、社会、群众的监督之下。

3、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规范的群众监督、内部监督、审计监督和检察监督机制是预防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关键。一是加强管理监督,主要是上下级监督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监督,并实行监督连带责任制,对因监督缺失造成职务犯罪发生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连带责任;二是加强审计监督,建立经常性的、规范性的对罚没款进行审计监督的制度,及时揭露已发生的罚没款违法违纪问题;三是完善举报监督机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实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对违法处罚行为的举报。[!--empirenews.page--]

谈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论文成稿) 篇6

学习《浅析资源管理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的情况汇报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三十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紧缺矛盾日益凸现,资源管理领域职务犯罪呈多发趋势,涉矿开采领域也成为了职务犯罪高发地,我股组织全股人员认真学习了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编撰的调研材料《浅析资源管理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并就预防矿山管理领域内职务犯罪进行热烈讨论。现将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矿管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和易发环节

犯罪特点:

1、犯罪手段趋于多样化,犯罪分子具有明显的隐蔽性。有的犯罪分子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用模糊行为混淆犯罪行为,用“灰色收入”混淆犯罪收入;有的以打牌等娱乐形式收受贿赂;有的在权钱交易中非法占有的犯罪活动,往往混杂在合法的执行公务中,以合法形式掩盖犯罪实质。

2、利益交织,案中有案。一个采矿企业从开办到生产,涉及到国土资源、安监、林业、环保、水务等单位。一些矿山业主为了顺利开采并获得最大利益,不惜用金钱拉拢腐蚀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员。

3、犯罪行为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且其侵害的对象一般为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具有较大的破坏性。

易发环节:

1、选址踏勘。选择一个理想的开采点并通

过审批是开办矿山的前提,矿山业主往往通过行贿来达到目的。

2、资源测量和矿界划定。矿量和矿界的划定关系到矿山的经济利益,为了获得较大的作业面积和有利的开采标高,各矿山总会不惜用重金贿赂相关干部。

3、日常监管。各矿山普遍存在私自改变开采方位和越界超量开采的情况,一旦被发现将会被责令停产整顿,所以矿山业主都要千方百计拉拢相关工作人员,以便在检查时给予通融。

4、采矿权转让。《矿产资源法》规定,采矿权非特别情形不得转让,但实际上仍有一些干部会采取变通做法为请托人办理转让手续。

5、采矿权延期。虽然办理采矿权延期手续比较困难,但仍有个别干部抵不住金钱的诱惑,利用职权擅自予以办理。

6、采矿权出让。虽然采矿权是有偿出让,而且有比较规范的制度,但实际操作时干部手中的权力还是非常大。只要他们在出让协议中为请托人“量身定做”一个限制性条款,挂牌出让的矿山就非其莫属了。

7、矿山环境恢复。有些需要关闭的矿山,国土资源部门采取的办法是“谁破坏、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的方式,由企业自己进行治理,治理的费用由企业承担,作为补偿,允许治理企业有限度地进行矿产资源开采,有关人员就充分利用这些权力收受贿赂。

二、矿管职务犯罪频发的原因

1.对矿产资源开采情况掌握不到位。对矿山的开采量缺乏科学的计算方法,核定本地区计划数缺少科学依据,仅凭多年来形成的实践经验作为指导,导致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开采量与计划量的差额无法统计或统计不准,一些不法矿主

遂乱开滥采,多占国家矿产资源。

2.对矿山开采监管不到位。对一些已明确关停但实际上仍然在暗中开采的矿山监管不力,留有死角,导致违规开采屡禁不止。此外,对以矿山整治、修复、绿化矿山名义继续超计划乱开滥采的行为没有监管到位,使得矿山业主对资源的破坏性开采行为仍然存在。

3.监管体制不完善,对超量滥采行为监督和制止措施不到位。首先,乡镇矿山管理多年来一直处于多部门管理状态,国土部门负责管理矿山资源的开采量,公安部门负责管理火工产品的安全使用,安监部门负责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及各镇对所在镇矿管站的具体管理。其次,监管的重点环节上也存在着漏洞。

三、预防矿管领域职务犯罪的对策

1.加强教育引导,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工作人员业务上的培训,使其能够胜任工作要求,同时又要注重加强对工作人员,尤其是对领导干部其思想上的教育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意识,防止其滥用权力,搞权钱交易。

2.严格执行法规,监督管理到位。要认真执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切实研究对本地区矿产资源开采量的科学统计方法,特别在资源、制作标底、公开竞标等方面要严格把关,实时监督,管理到位。

3.加强沟通协调。国土部门要加强与其他各职能部门的衔接和定期联系,防止因管理上的脱节出现滥用职权的情况。

4.加大整治力度,制止违法违规开采。要加强对矿山企业的巡查排查,摸清资源利用情况,对已列入关停计划和已停发许可证的要一律关停到位。

抓住重点环节,完善各项制度。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管人管事。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狠抓制度的落实。

谈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论文成稿) 篇7

2010—2012年, L市共查渎职侵权案件86件117人, 占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23.6%。通过案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918.63万元。

(一) 案件所涉行业

主要案发系统 (行业) 包括:林业系统, 公安系统, 交通系统, 国土系统, 基层政府, 其他涉案系统还包括建设、教育、安监、人力社保、医疗、水利、国税、电力、农业等。

(二) 涉案罪名情况

共涉及8种犯罪, 其中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案件最多, 分别占渎职犯罪案件的33.7%件和24.4%。其他还涉及徇私枉法罪,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 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以及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

(三) 案件造成的经济损失

近三年查办的渎职侵权案件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2783.18万元, 平均每件案件造成损失达32.36万元, 为贪污贿赂案件的2倍多。

(四) 被查处人员身份

在被查处的人员中, 单位“一把手”占8.5%, 副职占8.5%, 中层干部占39.4%人, 普通干部职工占43.6%。领导干部所占比例不高, 普通干部犯罪现象比较明显。

(五) 被查处人员职级

副处级干部占被查处人数的5.1%、科级占41.9% (其中正科占25.6%, 副科占16.2%) ;、科员及无职级人员占53%。

(六) 被查处人员年龄

从查办的案件情况来看, 41-50岁的年龄段发案率最高, 占被查处人数的47%、31-40岁占18.8%、51-60岁占18.8%、21-30岁占14.9%、60岁以上的为2%。

(七) 案件处理结果

从目前已经生效的判决来看, 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占8%、5-10年有期徒刑占4%、5年以下有期徒刑占27%、缓刑占14%, 免于刑事处分占47%。被判处实刑的比例为39%。

二、全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主要特点

根据上述L市近三年查处的渎职侵权案件基本情况来看, 具有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 涉案罪名较为集中

我国刑法规定, 渎职侵权犯罪包括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等犯罪, 涉及罪名达44个。但由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普遍存在“发现难, 取证难, 处理难”问题, 导致实际查处案件多为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 查办案件面比较窄, 罪名比较集中, 这也反映出当前查办渎职侵权案件的能力与渎职案件频发、影响恶劣、损失巨大的事实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二) 被查处人员中普通干部比例高

从目前的办案情况来看, 由于案件认定较为困难, 办案阻力大等原因, L市查处的渎职侵权案件中, 普通干部所占比例大, 超过被查处人员的40%, 单位“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所占比例为17.1%, 处级干部 (均为享受副处待遇) 仅占5.1%。

(三) 造成的损失更大

近三年, L市查处的贪污贿赂案件平均每件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分别为15.96万元、18.63万元和14.9万元, 而平均每件渎职侵权案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30.48万元、36.45万元和32.36万元。可见与贪污贿赂案件相比, 渎职侵权案件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 并且贪污贿赂案件一般可以通过追缴赃款和没收财产等法律手段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 但是许多渎职案件造成的财产、人身损害是不可逆转性的, 损失无法挽回。

(四) 量刑相对较轻

由于立法等因素的影响, 量刑偏轻是当前我国渎职侵权案件领域较为普遍, 也较为突出的问题。从L市的情况来看, 虽然渎职侵权案件造成的损失较大, 但涉案人员被判处实刑的比例仅有39%, 判处缓刑和免于刑事处分的比例为61%, 刑事处罚的威慑力被弱化。

三、诱发渎职侵权案件的原因分析

针对L市渎职侵权案件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当前引发渎职侵权案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存在特权思想, 对渎职侵权犯罪警惕性不够

特权思想的存在, 导致一些公职人员不能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 出现不履行职责、滥用权力等违法犯罪行为。首先表现在责任意识不强, 不作为。由于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存在着政府权力本位思想, 重实体轻程序, 工作随意性大, 能拖则拖, 能推则推, 在用权时常常出现“该为不为”的情况, 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后果, 成为各种玩忽职守型渎职犯罪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表现在官僚主义作风作怪, 乱作为。官僚主义会导致一些领导干部滥用职权或不正确行使权力。主要表现就是公职人员受经济社会影响, 价值观念发生扭曲, 将公权力当作自己的私人资本, 摆官老爷的态度, 插手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相关事项, 引发滥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等犯罪。如周某滥用职权一案, 其滥用职权, 通过让下属制作虚假笔录等手段, 擅自将拆迁户的违章建筑认定为集体生产用房, 给国家造成187万余元的经济损失。

(二) 综合素质不高, 对渎职侵权犯罪了解不多

从我们查处的案件来看, 涉案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 法制观念差, 在面对一些法律界限相对模糊问题的时候, 容易出现偏差, 走上犯罪道路。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公职人员只对贪污、受贿等常见的贪污贿赂犯罪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渎职侵权类犯罪却知之甚少, 以至于自身犯了罪却没有察觉。如在一起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案件中, 7名被查处人员中有3人为初中及以下学历, 法制观念淡薄, 认为领导交代的事情就不会出问题, 不了解相关渎职犯罪, 导致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认识不够, 最终锒铛入狱。二是有的公职人员对待工作不负责, 业务水平低, 缺乏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导致渎职侵权犯罪的发生。如在某协警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一案中, 涉案的多名协警漠视法纪, 利用工作便利为辖区内开设赌场的丁某等人通风报信, 帮助其逃避处罚, 最终因涉嫌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被查处。三是还有的公职人员安于现状, 工作敷衍, 业务素养不符合岗位要求, 加大了渎职侵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日常工作量大, 工作内容繁杂, 容易出现渎职侵权犯罪现象。

(三) 法律制度不完善, 对渎职侵权犯罪打击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法律对渎职侵权犯罪的相关规定存在一定不足:一是现行刑法法条对于渎职罪构成表述普遍具有高度概括性, 带来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司法实践中不易操作。虽然高检院出台的《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对渎职犯罪的非物质性危害结果情形作出规定, 但仍给实践中对渎职犯罪客观方面的认定留下较大自由裁量空间, 而不利于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和从严查处职务犯罪刑事政策之间的协调。二是当前渎职犯罪刑罚单一, 只是适用自由刑, 缺乏财产刑等刑罚, 对惩治渎职侵权犯罪缺乏有效的震慑作用。三是渎职侵权案件法院判处轻型化的现象较普遍。从近几年的案件来看, 单对渎职犯罪的被告人判处实刑的比例偏低, 被判处拘役、缓刑、免予刑事处分的比例过高 (超过60%) , 对渎职侵权犯罪打击力度不够。

四、预防渎职侵权犯罪的对策

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和预防贪污贿赂犯罪一样, 是个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 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 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营造氛围, 广泛宣传渎职侵权犯罪危害

部分渎职犯罪不存在谋私情私利, 而是对手中权力的轻慢与亵渎所致。人们对这种“不揣入腰包的腐败”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 当检察机关查办此类案件时, 来电求情者有之, 工作中不配合者有之, 指责干扰者有之, 一些负有监管责任的主管领导常会以渎职犯罪是“因公”、“好心办坏事”等理由来为其推责。一些罪犯对自己因渎职走上犯罪亦感特别委屈, 认为自己最多是工作失职或履职不当, 够不上刑事处罚。这都足以说明在党政机关中尤其是在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 对渎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知认同程度低下。因此, 纪委、检察机关及宣传部门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深入宣传教育, 加深社会各界对渎职犯罪危害性的认识, 进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举报、控告渎职犯罪的积极性。组织部门、党校、行政学院等党员干部教育机构要加强预防渎职犯罪教育, 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践行执政为民、勤政履职的自觉性。

(二) 拓宽案源, 加大惩处渎职侵权犯罪力度

一是丰富手段, 拓展渎职侵权案件来源。通过检务公开、警示教育宣传、媒体曝光等形式, 发现案件线索。在继续查处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涉及食品安全等领域的渎职案件的基础上, 加大对司法部门、人防部门、农口部门 (涉农惠民资金) 渎职案件的查处力度。同时要培养建立复合型反渎职侵权侦查队伍, 提升干警执法能力和办案水平, 突出重点, 依法办案, 秉公办案。二是完善法律, 依法严惩渎职侵权犯罪。建议修订有关法律, 解决对渎职侵权犯罪主体的法定范围过窄且不明确等过于抽象、笼统, 在办案实践中难以操作和把握的问题, 以适应新时期惩治渎职侵权犯罪的需要;严格限制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缓刑和免刑的适用, 扭转渎职侵权犯罪轻刑化的倾向, 排除外界不当干扰, 正确行使量刑建议权, 约束、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让每一个渎职侵权犯罪分子付出应有代价, 受到应有处罚。

(三) 惩防并举, 切实注重渎职侵权犯罪的预防

检察机关要通过查办重点领域的渎职侵权犯罪, 有效规范权力的运行, 切实加强渎职侵权犯罪的预防工作:通过查办重大事故、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等背后的渎职侵权犯罪, 直接消除诱发矛盾的源头因素, 有力促进社会矛盾化解,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查办滥用行政管理权、行政审批权、组织人事权等渎职侵权犯罪, 及时发现制度管理方面的缺陷和漏洞, 积极提出预防对策建议, 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完善;通过查办行政执法和司法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侵犯人权和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等渎职侵权犯罪, 有效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不断提高执法的公信力和权威;通过办案给犯罪分子以震慑, 给国家工作人员以警示, 以实实在在的反腐成果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总之要通过教育提高觉悟, 通过制度规范言行, 通过监督弘扬正气, 通过预防减少违法犯罪。

(四) 多方联动, 促进反渎工作列入考核机制

谈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论文成稿) 篇8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 原因 预防对策

2009年1月,南明区人民检察院为适应办案需要,率先在全省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专门批捕、起诉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通过近两年对我院办理的案件的分析,笔者认为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是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原因

1、从犯罪人员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来看,以16、7岁男性青年为主,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80%左右,且团伙性犯罪居多。按照正常的生活轨迹,16、7岁本应是升入高中阶段继续学习的年龄,但因为高中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有许多成绩不好的、或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从此走上社会,而年龄的幼小,劳动技能的缺失,使他们成为终日无所事事的闲散一族。他们长时间泡在网吧里,游戏厅里,而经济上的窘迫,使他们容易形成小的团伙想方设法找钱,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结伙犯罪。如在我市南明区二戈寨地区经常发生的在凌晨抢劫过路货车驾驶员的案件就是此类案件的代表。一帮16、7岁的青年,长期在网吧里出入,组成“狂傲帮”长期结伙寻衅滋事,没有钱的时候,就持自制的砍刀在凌晨抢劫过路的货车司机。

2、暴力型侵财案件居多。在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看,抢劫案件占67%,在当中又有绝大多数是受网络游戏、港台大片的影响,都随身携带有刀具或持其他械具。尤其在酒后,容易冲动,在实施抢劫犯罪时,稍有不慎,容易造成人员受伤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如我院办理的张某等人抢劫案,张某伙同他人多次在本市持刀实施抢劫,在抢劫一人的摩托车时,冲上去不由分说,对着对方就是一刀,至对方因抢救无效死亡。从此看出,青少年群体心理和情绪不稳定,辨别力和判断力不成熟,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差,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走向极端,铸成大错。

3、同班同学因法律知识淡薄,不懂法,为了所谓的义气,相互影响,走上犯罪的情形较多。如我院办理的犯罪嫌疑人秦某、田某抢夺一案。秦某、田某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是同学、好朋友,二人在高中阶段分开读书,秦某因家庭原因不愿回家,找到田某,提出到外面找钱,田某碍于情面答应秦某的要求,后二人在实施抢夺过程中被抓获。又如张某等人抢劫案,就是5名同班同学,因一人想要手机,邀约其他4名同学,大家答应帮忙到别的学校找人“洗手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法律常识一点不知,还有的人之前也曾经被抢,不但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甚至觉得这样做很好玩,很刺激。

4、外来人员聚居地的未成年人,因生存环境的相似容易聚集在一起,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走上犯罪道路。如我院办理的范某等人抢劫案。范某等7人都是和家人一起居住在本市沙冲路一菜场内的出租房,父母忙于做小生意,疏于对子女的管教,范某等人长期无正当职业,无所事事,聚集在一起结伙抢劫犯罪似乎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5、因家庭原因,离家出走,到外面租房居住的未成年人日益增多,由于脱离家长的管教,结交不良朋友,加上没有正当的生活来源,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如我院办理的李某等人强奸、抢劫、故意伤害、强迫卖淫一案,李某系女性,17岁。案发前,李某与自己的男友长期在外租房居住,并通过网络等方式结识一些同样无所事事的青年,并提供房屋供这些人居住。某日,在此居住的几名男青年将二名女性强奸,李某在其中强行索要对方手机,并帮助联系他人准备强迫二名女性卖淫。本案中的李某,因父母离异,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开始吸食毒品,而母亲虽改嫁,又觉得对不起女儿,于是对女儿百依百顺,过分迁就,对孩子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给予满足,过早地在李某心灵里播下自私、任性的种子,致使李某长期与一帮17、8岁的男青年混在一起,成为帮凶。

二、预防对策

1、强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从他降生之时起,都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他们最初的老师,正是父母们不同的言传身教,使孩子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在我院办理案件过程中,通知家长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时,通常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我家这个儿子平时在家很乖,学习成绩也还好,从来不出去惹事,都是别的坏小孩带坏了他。从这一些话,可以看出我们的一些家长一方面对孩子平时表现不了解,更不知道孩子心中的想法,对孩子一味偏袒,另一方面,没有认真反省自己的过错,把责任推给别人。还有一些父母,不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不注意身边的小事,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2、强化学校的法制教育课。邓小平说过:“加强法治重要的是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要从娃娃做起。”我们现在的小学到高中的教育,法制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小,一般是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全校学生集体上一堂法制课,然后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代替法制教育,有负责的老师也会在平时提醒一下:这个事干不得。可以想象,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他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会有多少,到底什么事干得,什么事干不得,概念是模糊的。

3、加强对16、17岁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的职业技能培训。要让这一部分孩子有一定的劳动技能,为他们提供谋生的手段,是他们一方面“有事可干”,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4、社区、居委会应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对出租房的管理。在入户调查的时候,了解一下这些人员的思想状况,不定期地召集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和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机会。

上一篇:落汤猫作文下一篇: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