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中的诱惑侦查

2024-10-02

职务犯罪中的诱惑侦查(精选4篇)

职务犯罪中的诱惑侦查 篇1

摘要:查处职务犯罪是反腐败的重要形式, 采取诱惑侦查的手段, 可以更有效地遏制职务犯罪。基于反腐败的总体要求和查处部分特殊案件的个案需要, 有必要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实施诱惑侦查, 这一手段体现了公权先于私权的秩序关系, 是对西方法系成功经验的借鉴, 也是我国司法实践允许以及诉讼法律未反对的。诱惑侦查在职务犯罪里应该在遵守一定原则的情况下, 合理的适用。

关键词:职务犯罪,诱惑侦查,合法

诱惑侦查始于大革命时的法国, 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这一特殊侦查方法用于刑事侦查活动, 在查处毒品、黑社会、无明确受害人的犯罪方面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但是诱惑侦查能否适用于职务犯罪、对政府官员能否进行诱惑侦查, 各法系规定不够明确, 不同的学者也持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加以探讨, 以期探索出有利于我国的职务犯罪诱惑侦查途径。

一、职务犯罪诱惑侦查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司法活动中的侦查手段, 诱惑侦查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查处犯罪, 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 校正社会关系中隐藏的秩序瑕疵。人民检察院承担着职务犯罪的侦查工作, 但对职务犯罪的侦查存在严重不力, 从而迫使检察机关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和改革。

(一) 反腐败的要求

职务犯罪, 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或者滥用职权, 或者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它主要表现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罪。当前我国立法对职务犯罪的侦查措施不完善, 使许多犯罪由于没有确实的证据而无法侦破。因此, 对职务犯罪进行诱惑侦查, 将有助于腐败案件的查处;同时, 对于腐败分子而言, 司法机关实施诱惑侦查, 将增加其犯罪的危险系数, 因为他在从事腐败犯罪的过程中, 既要考虑当事人的日后告发和指证, 也要考虑接受某一笔贿赂可能是侦查机关设置的诱饵, 在潜在的威慑中予以收敛, 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其自律和遏制犯罪, 减少腐败案件的发生。

(二) 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决定了需用诱惑侦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使得职务犯罪的手段越来越智能化和隐秘化。首先, 由于职务犯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他们一般都具有高学历, 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其次, 他们的犯罪行为有其职务掩护, 通常没有直接的被害人, 加上痕迹、物证少, 因而侦查中发现难、取证难、固定证据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运用通常的侦查措施往往很难奏效。实施诱惑侦查手段, 能够搜寻、掌握一些非常重要的证据, 对于侦破案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维护公权利益的需要

职务犯罪的主体为各级政府官员、或享有职权的公务人员, 缘于其职务行为的公义性, 就应该对其个人的私权进行适当限制。在公共权力与私有权利的选择中, 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公民的人身权、人格权、自由权等权能, 但宪法第五十一条同时规定, 任何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 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据此规定, 每个人享有公民权的前提是不能损害国家的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在社会秩序的管理中, 私权益与公权益发生冲突时, 必须以公权益的保障实施为第一选择, 任何人不能以维护私权力为理由阻却公权利的运行。

(四) 借鉴外国法经验的需要

在个人权益高度彰扬的西方社会, 针对于职务犯罪的主体──官员的诱惑侦查却在不同制度下坚定决然地实施着。德国刑诉法规定, 对包括贪污犯罪在内的刑事侦查, 可以采取“扣押、监视电信通讯、使用技术手段、派遣秘密侦查员”等侦查手段。《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50条对诱惑侦查予以认可, 而我国作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签署国, 实施诱惑侦查就显得可行了。

二、诱惑侦查应在职务犯罪中合理运用

诱惑侦查是一柄双刃剑, 既有其合理性, 又存有弊端, 对其运用的不合理将成为侵害公民权利的杀手。因此, 国外立法大多对诱惑侦查的适用条件、程序、主体及法律责任问题做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 笔者认为对职务犯罪的诱惑侦查也应该在严格的条件下才能使用:

(一) 必要性原则

为了证实确系必要, 西方国家将诱惑侦查限定于重罪原则, 即只有严重刑事犯罪。有些国家还规定必须有前科或有过同类犯罪等严格的条件, 如德国规定适用诱惑侦查必须俱备三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事实根据;二是限定在毒品、走私武器、危害国家安全等几类犯罪;三是其他方式十分困难的。笔者认为, 对职务犯罪适用诱惑侦查, 不一定非要适用重罪原则, 为了遏制腐败打击犯罪, 对一切职务犯罪活动都可适用诱惑侦查, 但是应该严格限制使用的范围、条件, 必须坚持“确系必要”的原则。采取其他手段能调查清楚者, 不能一味图捷径适用诱惑侦查, 更不能随意性地盲目对公务人员进行诱惑侦查。

(二) 合目的性原则

由于技术侦查包含着巨大的侵犯人权的危险性, 因此其运用应当合乎侦查职务犯罪的目的, 而不能用于其他方面, 如权力斗争、人事安排等等。具体表现在人的相关性和物的相关性两个方面:第一, 人的相关性, 指技术侦查手段的适用对象应严格限定为涉嫌职务犯罪的人员。参照国外立法, 在我国, 应规定只有在有证据证明某人存在职务犯罪嫌疑, 达到立案要求时, 才能对其采用技术侦查手段。第二, 物的相关性, 即指技术侦查的范围应尽量限制在与侦查目的有关的内容上。

(三) 合法性原则

进行诱惑侦查必须具有规范的程序, 始终坚持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行为。一是主体要合法, 实施诱惑侦查的人员必须是侦查机关的正式工作人员。二是要坚持秘密行为, 因为诱惑侦查涉及人权保护方面的因素, 故侦查过程必须严格保密, 并对侦查资料做出区别于其他侦查方法的妥善保管, 这既是诱惑侦查工作的特殊需要, 也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需要;三是程序规范, 对职务犯罪的诱惑侦查必须坚持审批制度, 由侦查机关的负责人把关审批, 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实施, 防止随意性开展诱惑侦查。在诱惑侦查过程中, 应该配以适当的技术手段, 及时对侦查过程进行监控和固定证据, 保证证据的合法性和证明力。

三、结语

鉴于目前我国职务犯罪的侦查方法存在的实际情况及问题, 应当立足于司法资源、社会治安形势、公民权利意识等国情背景等综合考虑诱惑侦查的适当运用。社会契约说认为, 自由和安全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个人不可能享受完全的自由和安全, 对公务人员更是如此, 作为掌握一定权力的公务人员, 从权利义务的关系来说也决定了对他们的私人权利应该做出让渡。为此, 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诱惑侦查的手段, 并不会造成对他们私权的损害。综上, 职务犯罪中的诱惑侦查不是不可以用, 而是应该合理的用。

参考文献

[1]宋英辉.刑事程序中的技术侦查研究[J].法学研究, 2000.3.

[2]季萍.诱惑侦查价值分析[J].犯罪研究, 2005.3.

[3]龙宗智.诱惑侦查合法性问题探析[J].研究与争鸣, 2000.5.

[4]刘选.贿赂案件立案侦查权的断裂问题[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1999.4.

[5]陈学权.程序法视野中的诱惑侦查[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4.2.

职务犯罪中的诱惑侦查 篇2

会计与审计作为一种职业有它们自己的规范和特征。这些规范和特征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一般人不通过专门学习难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这些特殊的规范和特征也能使我们发现违反职业规范甚至是国家法律的行为和事件。以下笔者就从几个方面举例介绍经济案件侦查中会计与审计技能的运用。

一、虚假金融票据的识别

票据的填写能集中反映会计的专业规范和特征。在办案过程中,对票据真伪的科学判断,可以证明案件的事实,确定嫌疑对象,以及为笔迹鉴定提供条件。

例如:有一张银行现金支票,中文大写金额栏填“参千式百久十元正”;小写金额栏填“3千2百9十?元?角?分”;出票日期栏填“拾壹月陆日”;出票人账号栏一排十四位阿拉伯数字连笔写成。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该票据不是会计人员填写的,因为填写方法不符合会计职业规范。

第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应用正楷或行书填写,不得自造简化字,但可用繁体字。这是因为中文大写数字笔画多,以防止涂改发票、支票等信用凭证。

第二,阿拉伯小写金额数字前,应当填写人民币符号“¥”。

“¥”与数字之间不能留有空位(本例中应当填于“万位”),并与阿拉伯数字有明显区别,以防涂改。还有小写金额栏的元位、角位和分位应填写“0”字样。

第三,出票日期栏填写错误。票据的出票日期是票据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因此出票日期必须使用中文大写。为防止变造票据的出票日期,在填写月、日时,月为壹、贰和壹拾的,日为壹至玖和壹拾、贰拾和叁拾的,应在其前加“零”;日为拾壹至拾玖的,应在其前加“壹”。

第四、出票人账号栏的一排阿拉伯数字之间不应连笔,而应独立有形,整齐有序。因为会计在填写会计资料过程中,阿拉伯数字的书写必须遵循一定的职业规范。如:每个数字大小均匀,数字之间不留间隙且一律向右倾斜,紧贴格子地线但上不顶格,占到格子的1/2至2/3;数字书写,均从左至右,自上而下,先左后右,不准倒笔顺书写;“1”要写得比较长,将格子占满,以防被改写。会计人员书写的阿拉伯数字和其他行业人员书写的阿拉伯数字有着明显的区别。

基于以上事实,再结合案情特点,可以帮助分析、确定嫌疑对象,并为最终通过笔迹鉴定,认定作案人提供科学依据。

二、企业会计报表造假的认定

目前,企业会计报表造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虚增资产,虚增利润。二是虚增负债,隐瞒利润。二者造假目的不同,所用的手段也五花八门。

(一)虚增利润的主要手段及其认定方法

1、虚构销售。即企业虚构销售客户,开出销售发票,虚列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这种造假手段的认定方法,最方便的是直接向欠款单位求证,以确认账目记载是否属实。但为防止双方串通,可以通过比较企业当期的销售量是否大于实际生产能力;审查企业当期的销售合同、出库凭证等原始资料(看其手续是否齐全)等方法加以认定

2、少转销售成本。是指企业不按销售配比原则结转销售成本,导致企业库存商品的账面金额大于实际金额。最简单的认定这种造假手段的方法就是抽查盘点,将企业实际存货的数量和金额与账面存货的数量和金额进行比较,看是否有差异。

3、少提固定资产折旧。认定时,主要检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是否遵循一贯性原则,是否随意改变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

4、少提或不提银行贷款利息。认定时,既可根据贷款合同,测算利息计提情况;又可向银行进行函证。

(二)隐瞒利润的主要手段及其认定方法

1、虚构成本。其表现形式是:企业原材料的购进手续不全,虚列应付账款,且逐步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隐瞒利润。主要的认定方法就是审查原材料的购买手续是否真实齐全。

2、销售收入不入账。销售收入不入账,隐瞒利润的前提条件是企业的客户单位无需销售发票。账面表现是企业的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金额较大且长期没有变动。认定方法有二:一是审查原始凭证;二是函证客户单位。

3、将资产转变为成本。例如某企业在购进固定资产时,要求销售单位将增值税发票开为材料、配件等。这样,企业不仅可以将资产变为成本,偷逃所得税,而且可以将不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变换为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偷逃增值税。认定方法主要是审查原始会计凭证。

三、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分析

以下是上市公司利润作假的常见手法:

(一)利用重组费用调节利润。公司重组包括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重组后转让资产是上市公司提高当期利润最便捷和最实用的方法。控股股东高溢价收购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对外投资等,以虚增利润。重组费用理应将“递延余额”记载在资产负债表

上,逐年注销盈利。但是当市场预测发生改变或公司盈利不足时,上市公司会将巨额的重组费用一次性从资产负债表上抹掉,大幅度地降低当年利润,甚至表现为亏损。

(二)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上市公司本身与控股股东、非控股子公司以及不同控股程度的子公司四者之间经常进行关联交易,因为交易价格不是在公平的条件下确定的,所以能够达到人为增

加或减少利润之目的。如果上市公司将产品销售给控股股东之时,销售收入会因此增加,但不一定会产生实际的现金流量,只是应收账款和利润的虚增而已,实际上并未实现对外销售。同样,从控股股东采购原材料或支付相关生产费用时,提高支付价格可增加生产成本达到减少利润的目的。另外,上市公司可在不同控股程度的子公司之间分配订单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比如上市公司想增加利润,可将订单全部或大部分交由本公司或控股程度高的子公司生产;反之,则将订单大部分交由控股程度低的子公司生产,该手段也常被上市公司用来逃避税收。因此,在调查时首先要掌握公司控股股东的情况以及本公司和所属子公司的情况。要特别关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资产转让、销售、采购、商标使用、资金占用等交易的价格和支付手段是否正常。

(三)利用收购兼并调节利润。近年来,在上市公司中兴起了收购、兼并和联合之风。收购兼并时,收购价经常超过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按会计惯例,超额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商誉,并按不超过40年的时间摊销,但是,上市公司却往往将收购价超过净资产的价值,确认为研究与开发费用,予以摊销。要么就是为了隐匿储存盈利,在兼并收购的幌子下预提大量经营费用以增加负债。

(四)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表现为:

1、上市公司需要造成盈利的假象,避免因连续亏损而遭退市时,就会在财务报表中,不计提或少计提减值准备;或本期提取巨额减值准备,次年冲回。

2、上市公司需要隐瞒利润,偷逃国家税收或储存多余利润以弥补业绩不佳的时,就会根据与事实不符的假定,在利润较高的估计一些费用和损失,如退货损失、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使之形成减值准备。

(五)提前确认收入调节利润。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往往不遵守收入确认的标准,提前确认某些收入。例如:在销售完成之前,甚至货物起运之前确认收入(按照会计惯例,只有销售绝无问题的大宗农产品或贵金属才允许在收获后或采掘并加工成成品后,立即予以确认)。或在客户保有退货权的期限到期之前或客户有权推迟购买时进行收入的确认。上述收入的确认似乎表面上只不过把收入确认的期限提前,但实际上存在有的收入不可能实现,不应予以确认或必须撤消确认的问题。

四、存货中异常现象的剖析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产成品等。由于企业存货的形态及流转变化万千,价值与实物流转程序存有一定的差异,计量及计价存在可选择性,生产成本及费用归集、结转的复杂和技巧性等,在会计核算上,存货对应的会计账项很多,存货项目的真实性与正确性,直接影响到其他会计账项。下面笔者就在实务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谈谈审查存货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存货采购环节中的异常现象

1、通过预付账款科目挂账,其实质上已经消耗及价值形态已转化为成本费用。对于此类现象,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性质、为生产何种产品而预付的账款、该种产品的生产周期、时效性、预付账款的理由、合同等预付款的依据文件、预付账款的账龄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是否存有异常,判定其实质是否已货到或已消耗转为成本费用。

2、通过其他应收款科目挂账,其实质上已经消耗及价值形态已转化为成本费用的存货。对于此类现象,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性质、产品的种类、消耗原材料的品种、产品的生产周期及时效性、其他应收款挂账理由及发生额的变动次数及频繁程度、其他应收款的账龄、其他应收款挂账采购的物料与生产产品的因果关系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是否存有异常,判定其实质是否货到或消耗已转为成本费用。

3、通过材料采购科目挂账,其实质上已经消耗及价值形态已转化为成本费用的存货。对于此类现象,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性质、产品的种类、消耗原材料的品种、原材料的耗用周期及频率、产品的生产周期及时效性、材料采购挂账理由及发生额的变动次数及频繁程度、材料采购的账龄、材料采购挂账采购的物料品种与产品的关系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是否存有异常,判定其实质是否货到或消耗已转为成本费用。

(二)生产领用及费用归集中的异常现象

1、材料领用的用途随意,归集材料费用人为在畅销、销量一般及滞销的产品之间分配,通过递延确认结转营业成本从而达到调剂利润的目的。对于此类现象,应收集企业生产产品的原料构成、配比消耗情况的定额、企业同类品种前几期的材料消耗对比情况、企业前几期及近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等对生产产品单耗的影响,收集企业的畅销、销量一般及滞销情况的资料,利用金属平衡图的原理抽样测试畅销、销量一般及滞销产品的材料消耗、行业内同种产品的消耗定额等资料相互联系印证分析疑点及异常。

2、人工费用的归集及分配人为在畅销、销量一般及滞销的产品及生产车间之间分配,通过递延确认结转营业成本从而达到调剂利润的目的。对于此类现象,应收集企业产品的工时定额或经验耗费数据、生产产品的车间及厂矿的生产统计报表或车间的考勤记录、车间产品的耗用及开工记录的日志或台班记录、车间核算员核算的相关资料、人力资源部的厂矿人员分布及工种、职位及薪酬报表的原始记录等资料与财务归集分配的人工费用,用以相互印证及分析复核,以辨别是否存有人为调剂利润的情况。

3、原辅材料已领用消耗而求相应结转材料等费用以达到调剂当年利润的目的。对于此类情况,应加强盘点的审计程序,进行重点抽样或全面盘点实物,具体分析盘亏及盘盈的原因,收集当年的产值及产量统计报表、生产产品材料的正常消耗定额、正常的经验消耗数据,对两者作比较分析,看是否有异常,同时根据机器设备全年或某时段的工作记录推算其生产产品需耗用材料的数据,与企业的统计数据及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是否有耗料而未进成本以调剂利润的情况。

4、财务做账时直接在账上调整生产成本,从而人为调剂产品的单位成本以达到调剂利润的目的。对于此类情况,应关注账上生产成本的借方红字或贷方的非结转到产成品的项目、生产成本在工序之间与产量(产值)记录是否配比,分析是否故意提高在产品的成本而调剂产成品的成本以达到调剂利润的目的。

(三)产品销售及发出环节的异常情况

1、人为调节结转产品到主营业务成本的数量,从而达到少转成本、调剂利润的目的。

2、人为改变产成品发出的某期间或某几笔业务的计价方法而在年中或年末采用正确的计价方法,以达到少转或多转成本从而调剂利润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各种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常常是在变动中弄虚作假,在深藏中蒙混过关。变是指变真为假,变实为虚,变公为私,变人为己;藏是指隐藏深固,巧妙掩饰,诡秘掩盖,层层掩护,遍布障眼,蒙混过关。同时,我们也看到:对单位或个人的财会信息和资料的审查是公安机关侦查经济案件的重要工作之一,具有一定的会计与审计专业知识是经侦民警的一项基本素质。为提高侦查工作的成效,提高办案质量,规避和降低办案风险,应当从研究会计与审计专业知识入手,探究会计舞弊的手法及其特征、规律,表现形态,涉及的范围及领域,作弊的时段和常用的手法,掩饰和隐藏的手段,反审查的措施等等。这样才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尽快破案。

经侦队伍起步晚,相当部分同志没有经侦工作经验且文化层次不高,专业性人才奇缺等原因,使这支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素质与当前的工作需要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入世后,这支队伍要应对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各种复杂局面,如犯罪侵害领域加深和扩大;经济犯罪国际化、智能化、隐蔽化和专业化等。如果不苦修内功,很难发挥自身职能,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因此,笔者建议经侦部门要:

1、努力学习,特别是对会计与审计专业知识的学习。

2、加强金融、税务、审计等相关经济知识的培训。

3、重点引进高层次专业财会和审计人才。

4、通过各地警察院校培养专业司法财会人员。对外,还要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预防犯罪的发生;强化与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打击经济犯罪的合力。

职务犯罪中的诱惑侦查 篇3

关键词:职务犯罪;技术侦查;运用

一、适用对象

各级人民检察院均应有权运用技术侦查手段,但要经过批准手续。拟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对象必须与案件的侦查有关联性,其指向的对象只能是合理怀疑的高度犯罪嫌疑人以及有证据证明与犯罪嫌疑人存在着密切关联的其他人员,即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的要件已经具备。不能用于案件中的被害人、证人或其他可能与案件有某种关系的人员,严禁对无相关的人员采用技术侦查手段。另外还应注意的是技术侦查措施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和实施的侦查范围,应严格限制在与侦查目的有关的内容上,收集的证据材料范围应仅限于与侦查有关联的内容上,也不得在其他案件的侦查和诉讼中使用。一般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只有上述条件,才能获准实施技术侦查措施。如美国1968年的《综合犯罪控制和街道安全条例》规定“在实行监控时要尽量减少对与侦查无关的通讯的监听。”

二、适用范围

“只有在采用一般侦查措施无法达到侦查目的的情况下,侦查机关迫不得已才采用技术侦查措施”。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手段的使用仅属于检察机关,较之其他国家而言,我国更应当严格限制技术侦查的适用范围。“技术侦查的适用要遵守比例原则。”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王建明所说的那样,“检察机关侦查职务犯罪案件可以使用的技术侦查措施可限定在:①该案件影响重大;②技侦措施作为其它侦查措施的补充,应当在穷尽其他措施和手段而无法侦破案件的情况下最后使用;③技侦权的行使至少须经过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批准;④建立必要的与侦查技术相关的配套措施。”同时笔者也认为,鉴于职务犯罪的复杂性,对有些根据特殊案情,必须直接适用技术侦查措施的,则不必要首先采用一般侦查措施,以免贻误战机。在这种情况下,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或理由说明这一点。

三、适用种类

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一般包括麦克风和电话侦听、查看电子邮件数据、窥视监控、外线侦查等。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将技术侦查的种类以列举方式作出规定。德国刑事诉讼法第8章规定“押、监视电话通讯、扫描侦查、使用技术手段、派遣秘密侦查及搜查”等措施意大利刑事诉讼法第266-271条规定“谈话或通讯窃听”等侦查手段。笔者认为,我国在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时,可使用电子侦听、监控;通话监听;秘密拍照、录像、查看邮件等。

四、适用期限

刑事诉讼中存在着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冲突。因而不能无限期地对公民进行技术侦查,而应当合理科学地限定技术侦查期限。批准决定自签发之日起3个月以内有效,必要时,报省级检察机关批准每次可以延长3个月。在适用技术侦查措施结束时,应当向审批机关进行报告。

五、审批程序

我们应该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做法,在使用程序上对技术侦查手段进行规制。技术侦查措施使用的前提是必须先经检察长批准,才能应用技术侦查措施进行勘验、检查,侦查人员不能擅自决定启动技术侦查程序,自然也不能擅自决定采取何种侦查技术手段。

1.申请

一般应当提交申请使用技术侦查手段申请表,申请中应写清使用技术侦查行为对象、地点、种类、范围和大概持续时间、执行人员等具体内容,及使用技术侦查手段的原因、对案件侦查可能产生效果的说明、所针对的当事人的个人情况等。

2.批准

符合条件的技术侦查措施应予批准,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批准。其批准模式,有以下两种方式可选择:一是检察长负责审批,批准以书面形式为原则。检察长进行审查批准的内容为:被移送申请的技术侦查措施是否符合条件,如监听通讯、秘密拍照、录音、录像、获取计算机数据或派遣秘密侦查人员和诱惑侦查等,对于重大事项的,由检察长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同时根据检察机关内部分权制约的情况,应当把审批事项交由侦查监督部门履行监督。即“需要适用技术侦查时,承办部门应向检察长提出书面申请,说明使用的理由,适用的案件和对象,使用的时间等,检察长对申请要进行全面审查,认为应当使用的,予以批准。”二是上级检察机关审批。可以参照“职务犯罪逮捕权上提”的有关规定,在本院职务犯罪侦查部门拟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时,要将申请意见提交上一级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审批,经上一级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严格根据法律规定审批后,方才可以执行使用,从程序上可以避免出现“自查自监”的情形。还有补充审批的情形,即因情况紧急来不及申请而执行的,必须及时补充审批,如未获批准,则必须立即停止执行。

3.执行

在审批后,持职务犯罪技术侦查审批表,交由公安机关执行。在公安机关执行职务犯罪技术侦查任务时,检察机关应当派员参加,实时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动态。

六、救济程序

1.查询权

具备客观性的记录,是对技术侦查措施进行监管和救济的前提。侦查机关全程、如实地记录技术设备的使用过程并同步制作侦查笔录,才能经得起侦查监督与审查起诉阶段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和律师的检验及提出质疑。即便是为了保密的需要,使用技术侦查措施至少需要独立订成卷宗,单独送给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事后诉讼审查,同时有必要保障辩方律师查询、复制的权利。

2.异议权

一是复议权。技术侦查结束后,应将技术侦查的进行情况书面通知相对人,使其清楚自己的法定权利,同时也有提出异议的权利,当事人认为技术侦查不当时,有权提请上级检察机关复议。二是排除权。刑事辩护人可以在法庭上对检察机关违反法定程序进行的技术侦查获取的证据,请求法院排除或不予采信,从而更利于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对非法所获证据的排除则应当采取相对严格态度,以防止技术侦查的滥用。三是量刑建议权。辩护律师在法庭上针对不当的技术侦查措施提出推翻对于被告的定罪或减轻量刑的建议,法庭可裁定以违反正当程序为由,推翻对被告的指控或减轻量刑。这将有利于防止更加严重的后果,为公民的合法权利提供最后一道人权保障屏障。

3.保密权

包括保密、封存并及时销毁。检察机关在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的同时,应当同步制作笔录,对执行的过程、具体种类和相关内容必须全程、客观真实的记录。并按照规定及时地封存获取的结论,并做好保密措施,以保证当事人的人权。同时,对那些不再需要的材料或与案件无关的信息,要及时予以删除或销毁,当事人也可以要求检察机关及时进行销毁,其销毁行为应当制作笔录,以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对销毁也应有程序规范和监督措施,在法院做出判决的案件中,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所获取的证据材料应该妥善保管存档。在保存期间,禁止任何人随意查阅、复制、泄露相关信息。对于使用技术侦查手段获取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及个人。

职务犯罪中的诱惑侦查 篇4

关键词:技术侦查职务犯罪初查

中图分类号:DF73文献标识码:A

初查是指人民检察院自侦部门在对职务犯罪案件立案前,对受理的控告、举报或自己发现的線索材料进行分析,以判断是否需要立案侦查的一种立案前程序。而对于初查的手段,只有检察规则173条进行列举式规定,且明确规定不能采取强制措施,不能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这严重阻碍了初查功能的发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初查阶段采取技术侦查手段。

一、我国职务犯罪初查手段局限

(一)法律规定相对滞后

初查并不属于刑事诉讼中的程序,在《刑事诉讼法》当中也没有被提及。最高检出台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中列举式的给出了初查可以采用的措施:询问、查询、勘验、检查、鉴定、调取证据材料等,这些措施不得限制被调查对象的人身和财产权利。然而在实践当中,由于职务犯罪呈现出隐蔽化、智能化趋势,和职务犯罪主体的特殊性,所以通常情况下,初查是在秘密情况下进行的。而要做到保密,在初查时就必须借助一定的特殊手段,比如在实践当中经常用到的秘密拍照或录音录像、化装调查、安排内线等秘密措施,而这些相关法律中并没有相应规定。显然,目前法律的相关对待相对于实践需求来说已相对滞后。

(二)现有初查手段执行力不足

根据检察规则的规定,初查阶段可以采用询问、查询等措施,但不得对调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由于初查手段缺乏强制性,在实践当中往往遇到重重阻力。比如进行查询时,接受查询的单位以未立案为由拒绝配合,或提供出一些虚假情况,这就导致无法实现初查的功效。另外,在初查阶段,各种初查手段往往是秘密开展的,但是由于缺乏相关制度规定,被调查对象不一定会做到保密,这就可能会把初查秘密泄露出去,不利于初查工作的开展。

二、初查阶段适用技术侦查措施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务运用的要求

初查虽不属于刑事诉讼程序,但对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职务犯罪案件的线索来源渠道有限,正如武汉市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副局长蔡正和所说,“从目前查办案件来看,有七成线索来自群众举报,另外三成来自纪委监察、行政机关或人大等部门,后者也不乏群众举报。”很多举报是现象描述,比如有多少套房子、有多少辆车子,大多不够具体。①这些举报中有些是匿名举报,不排除有诬告陷害之意。鉴于线索单一、信息缺乏的现象,如何判断是否立案,运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是可取的。其次是职务犯罪呈现的特点,手段更加智能和隐蔽,犯罪主体身体特殊,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反侦查能力强,使得检察机关在侦查实务中越来越重视初查工作。受“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等立案观念的影响,初查工作的性质往往也从“立案前的调查活动”成为一种异化的立案前“侦查活动”。②在初查阶段运用技术侦查措施,能够加大初查力度,提高初查质量,也为立案后的侦查活动找到突破口提供线索。

(二)提高诉讼效率的要求

司法机关在追求诉讼效率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和维护程序公正,而诉讼效率能否提高关键在于程序功能的发挥。初查是查处职务犯罪案件的立案前程序,与立案具有不同的程序功能。通过技术侦查手段对所接到的犯罪线索经过初查程序确定其是否符合立案条件。对于所接到的犯罪线索,前面讲过,大多不够具体,无法判断是否符合立案条件。检察机关只能借助初查对其筛选判断,从嫌疑人及其相关人员入手摸排,核实案件线索,深挖犯罪事实,找出是否立案的原因及依据。从能否顺利立案,能否有效打击职务犯罪,能否提高诉讼效率的角度来讲,初查的重要性已远超过了立案后的侦查活动。因此,将技术侦查引入初查阶段具有必然性。

(三)与初查规则要求不冲突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相关条款,初查时可以采取一些不限制初查对象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措施,比如询问、查询、检查、鉴定及调取证据材料等。而技术侦查措施因具有秘密性特点,在实施过程中不被相对人所知晓,不与现对人直接接触,因此不会干涉对相对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常用到的技术侦查措施比如监听、秘密拍照和录像等,当运用在公共场所时,不会对当事人及周围人员的隐私权造成很大侵害,这点与适用初查时的原则中的比例性原则相符合,③与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具有一致性,在这个范畴内有技术侦查措施适用的空间。同时,由于职务犯罪日趋隐蔽化,很多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前就已想好反侦查对策,做好防御措施,如果不在初查手段上予以应对,会大大降低国家对这类犯罪的发现几率。

三、初查阶段运用的主要技术侦查措施

关于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理论界对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结合当前司法实践现状,笔者认为技术侦查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电子监听

电子监听是指侦查人员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窃听器等电子设备对当事人的语言和行动进行秘密窃听的一种技术侦查措施,一般是在当事人的家中或经常居住地安装窃听设备进行窃听。

(二)秘密拍照或录音录像

秘密拍照或录音录像是指采用固定的或移动的、人工操作的录音录像设备或遥控的电子录音录像设备,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事前定位监控或事后跟踪监控的一种技术侦查措施。

(三)网络监控

这是一种新的监控形势,是应对计算机网络犯罪而产生的,是侦查机关利用互联网相关知识和技术,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对侦查相对人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切活动进行监控并进行查询定位的活动。目前我国法律界对网络监控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因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无法对网络监控进行一个精确的定义。网络监控对象主要包括上网痕迹、网络聊天记录、上网IP地址、网络发帖等。

(四)信息化侦查

信息化侦查是随着信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侦查模式,与传统的“由供到证”的被动型侦查模式不同,该模式是以信息情报为核心,是主动型的侦查模式。信息化侦查是指侦查机关借助于各类数据库、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信息平台,并采用数字化手段在各类信息平台上开展侦查活动,获取犯罪线索和证据,侦破案件的一项技术侦查措施。它有两个内涵:一是利用现有的商业运作的信息平台开展侦查活动;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的信息平台,并以此进行办案。④

参考文献:

[1]刘志月.武汉职务犯罪大要案线索七成来自举报[EB/OL].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13-06/24/content_4589972.htmnode=20908,2013-06-24/2014-03-20.

[2]济南市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课题组.论职务犯罪侦查泊动程序的构建.人民检察,2007,(5):22.

[3]邝海飞,李晓红.刍议技术侦查措施在我国职务犯罪初查中的运用.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63.

上一篇:内部协调下一篇:社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