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职务犯罪

2024-09-21

金融业职务犯罪(共8篇)

金融业职务犯罪 篇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体制交替、机制的不健全,客观上给金融职务犯罪带来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导致金融业贪污、挪用、受贿、诈骗、操纵证券价格等职务犯罪等大案要案时有发生,严重危及金融和经济的安全。

一、形成金融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放松学习,忽视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是导致犯罪的根本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一些人忙于事务性工作,忽视了自我学习和教育,放松世界观的改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产生偏离,在金钱的诱惑下思想防线崩溃,走上犯罪道路;一些人往往随着职务的升迁,不注重个人的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放弃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拜金主义开始在头脑中作怪,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变成谋私的资本,最终跌入犯罪的深渊。

(二)、监督制约机制落实不到位,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近几年打击金融业职务犯罪总结出来的深刻教训。监管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监督制度不落实,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从局部利益出发,欺上瞒下,违规越权经营,以致造成严重后果;有的只注重业务拓展,忽视内控制度的执行和管理,监督防范功能较薄弱,案件因此而发;有的制度检查不够到位,监督检查的方式比较原始,且流于形式,使一些本来可以及时发现和制止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没有起到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的作用。

(三)、滥用职权,是导致犯罪的直接原因。如果金融业领导干部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然导致滥用权力。从近年来金融犯罪的案件看,几乎所有的职务犯罪行为都与滥用职权有关系,越权批贷,违规融资,必然出现索贿受贿;违规操作,内外勾结,造成贪污挪用。许多不良贷款的产生,其背后多数都有犯罪的动机和故意;金融诈骗之所以能得逞,与玩忽职守不是没有直接关系;证券市场出现的问题,背后均有违规操纵或内外勾结团伙作案;不规范的抵押与担保,不公正的理赔都使国家大额资金蒙受损失。

二、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法规法纪教育,增强金融从业人员法制观念,做到警钟常鸣。预防金融行业职务犯罪工作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制意识的提高。因此,必须抓好廉政教育和法规教育。一是明确领导责任和教育重点,制定和落实教育计划。二是充分发挥党、政、工、团职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各单位、部门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积极性,保证员工教育的深入开展。三是要突出教育的普遍性,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注重教育的针对性,抓好结合点,把思想道德教育、普法教育、规章制度教育和学先进、学英模活动结合起来。使员工学法、知法、懂法,依法办事。与此同时,进行案例剖析,分析和评价犯罪成本,运用反面的教训警醒人,不断提高金融从业人员按照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自觉性。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抓住要害岗位,强化内外监督:首先,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在金融监督中的作用,加大对金融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实行财务、业务、稽核审计、纪检监察多管齐下,分兵把口,层层堵塞可能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漏洞,遏制案件的发生。其次,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规范领导干部行为,防范腐败现象发生,促其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对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结果定期向职工公布,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第三,加强对要害部门、要害岗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其重点是基层行、处、所,保险、证券负责人和重要岗位、业务骨干。在加强监督制约,加强管理和教育的同时,实行强制休假制度。第四,加大违章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对违章操作,有章不循、违规经营的责任人,应相应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行政处罚,直至解除劳动合同或开除,起到惩戒作用。

(三)、加强高科技防范手段,完善业务权限管理。预防利用计算机作案应作为当前防范金融业职务犯罪的一个重点。首先,加强对科技人员和电脑操作人员的选用和教育。其次,强化制约,禁止岗位职责混淆,业务运作不能交叉,杜绝作案机会。第三,加强事后监督。监督金融会计凭证的真实性,账户、账表数据的有效准确性,检测软件的正确性。第四,注重业务软件的技术防范,开发业务软件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安全保密等技术措施,修改文件和数据要自动进行登录备查。第五,严格计算机密码管理,在级别管理技术上,对不同的行业功能和不同的使用权限要严格控制。

金融业职务犯罪 篇2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是“一行三会”, 即中国人民银行 (简称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简称银监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简称证监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保监会) 。它们的监管职能主要是:

(一)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 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各种金融活动, 尤其是控制货币供给和调控利率手段来影响我国的经济活动。目前的监管职能主要是: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组织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 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 承担反洗钱的资金监测职责。通过各种手段, 如现场稽核、支付系统监测, 监视各银行机构的信用和流动性, 以保护存款人利益。

(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银监会承担了原由人民银行承担的大部分金融监管职能, 主要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其监管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建章立制。就是依照法律法规制定并发布各项规章制度。

二是行政许可。就是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同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

三是执法检查。就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置。主要包括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进行现场或非现场的检查;处置银行业的一些突发事件;对违法经营或管理不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调查并进行处罚;取缔擅自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的活动, 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构。

(三)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证监会是我国证券期货市场的统一监管机构。其监管职能也如同银监会、保监会一样体现在建章立制、行政许可证和执法检查三个方面, 其内容:

一是制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规章制度。

二是与人民银行共同审批基金托管机构;与其他机构会同审批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及其成员从事证券期货业务的资格等。

三是执行各项监管职责, 包括:管理证券期货交易所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监督股票、债券等的发行、交易、托管和清算;监管上市公司等有信息披露义务机构人员的证券市场行为;对证券期货违法交易行为进行调查处罚等等。

(四)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保监会是中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构, 统一监督和管理保险市场。三项职能:

一是制定有关保险业监管的规章制度。

二是审批从事保险业务的公司、机构的设立、变更等;审查认定高级从业人员;审批关系社会公众利益保险险种、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

三是对保险机构和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业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非保险机构经营保险业务行为进行调查处罚。

二、金融监管的特点

(一) 机构组织垂直管理

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之一, “三会”是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一行三会”除了北京总部外,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都设有分支机构。如银监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共设立了36个监管局, 一些经济发达, 管辖区域较大的监管局在地级市还设有分局。而人民银行在上海设置了“上海总部”, 将总行一些金融业务类部门迁入总部。这些机构组织全部实行垂直管理, 在组织、人事、经费等全部由总部管理, 在履行职责, 开展业务时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依法独立行使监管职能。

(二) 监管业务专业性强, 部门、岗位设置细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壮大, 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金融业也呈现跳跃式发展。金融业务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细化, 越来越专业。国内商业银行正在实施精细化管理, 这些精细化包括了市场细化、业务细化、管理细化等, 同时还不断出现很多创新型的金融产品。这就对监管者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金融监管要跟上这个发展趋势, 其专业化要求也将随之提高, 监管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内部的部门、岗位设置也将进一步细化。

(三) 行政执法检查任务重

随着我国金融事业的飞速发展, 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责任日显繁重, 这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多项职能集于一身。金融监管部门在划分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监管责任时, 往往以条线或业务划分为主, 职能划分为辅。如银监会主要以监管对象各银行的所有制性质或功能等进行划分, 分别划分为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进行监管。保监会则是将保险业务进行划分, 分别划分为对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中介等进行监管。证监会分别划分为对发行、市场、机构、基金等等业务的监管。这些部门中将有关规章制定甚至法律法规拟定、行政审批及执法检查三项职能集于一身。如上海市银监局国有银行监管处就负责对五大国有银行在沪分行等实施监管, 配合拟定监管法规、规章及其实施细则和规定, 审核被监管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业务范围等, 进行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 对违法违规行为提出行政处罚意见。证监会虽然有稽查部门集中行使承办大要案件职能, 但其他一些监管部门, 如基金、期货等监管部门仍然肩负这些专业领域中包括行政执法在内的三项职能。

二是监管、行政、司法有效互动欠缺。由于金融监管部门的分支机构一般设置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 如上海银监局直接对全市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实施监管, 而没有下一级分支机构支撑。省、自治区银监局虽然在地区一级设有分局 (有的在县市级还设有办事处) , 但监管力量总体上集中在局一级。而其他大多数行政执法和所有司法部门在县 (区) 一级都设置基层机构, 并且依照案件属地管辖的原则, 绝大部分案件都在基层办理, 这就使金融监管部门在与其他行政执法或司法机构协调案件办理时存在落差。如上海银监局可能要面对全市约20个基层区县的执法或司法机构的协调问题。同时, 金融监管部门垂直管理的属性, 也使得地方党、政部门在统一协调上增加了难度。一些地区存在的比较严重的地下钱庄、非法炒买炒卖外汇、非法集资等等金融违法犯罪现象, 与金融监管、其他行政机构以及司法之间有效互动欠缺不无关联, 由监管机构主动发现或移交司法处理的案件为数不多。2011年, 浦东新区院共受理审查起诉各类金融犯罪案件151件174人。其中, 由监管机构发现并移交司法处理的不足10件。

三是监管任务将更加繁重。从浦东新区检察院受理审查起诉的各类金融犯罪案件情况来看, 金融违法犯罪人员多为熟悉金融业务或掌握市场信息、资金、专业知识等优势资源的金融从业人员, 涉案范围已包括金融犯罪的方方面面, 有货币、贷款、有价证券, 也有金融票证、保险以及外汇等方面。金融犯罪的危害也非常大, 涉案金额巨大、被害人数众多、损失难以追偿, 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根源。一个非法经营期货业务案, 涉案金额近4亿元, 被害人超过200人;一个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 非法获利额超过1000万元;一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案, 非法获利额超过780万元。此外国际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一体, 金融犯罪活动也必将日趋国际化, 一件非法经营黄金期货案件中, 所依托的授权公司或使用的保证金交易平台都源于境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势必有更加多元的资本涉足金融行业, 特别是银行和保险行业, 不但监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而且监管对象的机构、人员将大幅度增加, 监管对象的成份也将更加复杂。金融监管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

三、金融监管中的腐败风险预测

金融监管中的腐败风险除了外部环境严峻外, 金融机构本身的特点也可能成为防腐败的“软肋”。

(一) 监督渠道单一

垂直管理的好处是金融监管者可以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干涉, 独立行使监管职能, 但也可能带来横向监督缺失的副作用。“一行三会”在全国各地建有大量分支机构, 并且大部分金融监管活动都是在这些分支机构中实施, 垂直管理中对于这些分支机构监管活动的监督只能来自于上级总行、总会。而我国幅员辽阔, 这些监管客观上存在很大的空间距离。虽然规定地方党委对这些分支机构有代管职能, 但从实际情况看, 从少也很难进行实质性的监督。

(二) “内部”监督力也不强

在缺少外部横向监督的同时, 金融监管部门内部的横向之间的监督和专门部门的监督力也不强。为了适应金融业务专业性强的特点, 监管部门及岗位设置上也趋向专业化、精细化, 这一趋向也可能使部门与岗位之间产生“隔阂”, 而使相互之间的监督制约弱化。同时, 纪检监察部门及其人员, 也可能因专业知识的局限, 而使监督弱化。此外, 由于专业性的要求, 还可能使岗位人员之间的流动迟滞。

(三) 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空间大

目前, 大部分行政管理机构内部, 都已将行政审批权与行政执法权进行了分离。而金融监管机构内大部分业务部门都同时具有法规、规章的拟定权, 行政审批权, 以及行政执法权, 这使这些部门在行使监管职权时拥有了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这些空间表现在:一是在审批方面。因为执行审批与拟定审批依据 (法规规章) 的是同一个部门, 甚至有可能是同一个人。虽然仅是拟定, 但在拟定过程中就可能给予执行过程留有较大自由解释空间。如果在审批阶段缺乏监督制约, 审批人员就拥有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限, 其腐败风险也随之加大。二是在执法方面。同一部门既管审批, 又管执法检查, 往往还会出现重审批轻检查的情况。目前金融领域违法行为并不少见, 但由监管部门做出处罚的并不多;金融刑事犯罪案件不少, 但由监管部门移送的并不多, 很可能与此有关。如果说审批只是对涉金融机构设立、变更时这一个“点”监管的话, 那么执法检查就是对其整个经营活动这根“线”上的经常性监管, 权力体现无时不在。执法检查一般分为受理、检查和处理三个阶段。此三个阶段如果由一个岗位承担, 那么在是否检查、检查力度大小、发现问题后如何处罚以及是否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等等方面都拥有了较大的自由决定空间, 其腐败风险就非常大。金融监管机构的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检查权, 与其他政府机构所行使的这两个权力的性质及其腐败风险本质上是一样的。根据以往案件统计, 这两个环节最可能触犯的是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罪和受贿罪。

四、金融监管中的职务犯罪预防

金融监管中的职务犯罪预防, 同样要从教育、制度和监督入手完善预防体系。

(一) 加强与地方党委、纪检监察及检察机关之间的互动

在进一步加强垂直的监督管理外, 还应加强与分支机构所在地的党委、纪检监察及检察机关之间的横向互动:一是建立加强互动的交流平台, 及时互通各方预防工作经验和信息, 开展金融领域的预测预警;二是联手在各监管机构内开展廉政教育, 在廉政文化教育方面形成合力;三是各分支机构内的纪检监察部门应加强与地方纪检监察机关的合作, 及时通报案件线索情况, 共同甄别线索真伪;四是发现案件线索后, 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及时协助金融监管机构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调查, 涉嫌职务犯罪检察机关的反贪、反渎部门及时介入, 形成较大的反腐败威慑力;五是如果发生职务犯罪案件后, 及时开展预防调查, 查寻案发原因, 提出防范措施, 警示案发单位和系统内其他单位。

(二) 强化监管过程的监督制约

一是强化执法的公开透明,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金融监管要在阳光下进行, 将所有涉及监管的各种要素内容及时告诉社会公众;二是将行政审批职能从各部门中分离出来集中进行, 而各部门集中精力开展调研, 制定监管政策, 确定准入门槛等;三是将调查职能从各部门中分离出来, 由专门的案件调查部门进行, 从而强化日常监管力度。同时, 在调查过程中将案件受理、调查、处理也进行分离;四是建立案件信息共享平台, 既便于其他监管部门查询, 也便于纪检监察部门监督, 还便于司法机关的及时介入。

(三) 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中介机构的作用

金融监管也要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 进一步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和中介机构作用, 一方面可以使监管机构“抓大放小”, 另一方面也多一些对监管机构的社会监督渠道和力量。

(四) 检察机关协助金融监管机构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预防金融系统职务犯罪迫在眉睫 篇3

在任何国家,金融都是经济的血脉。金融安全是国家发展经济的首要条件。为了保障金融系统的安全,为了维护广大客户的利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我国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法规,各大银行也采取了积极的对策,从制度、机制等方面防范金融行业职务犯罪的发生。但是,最需要重视的是,要把握住“什么是首要、紧要、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不断发生于世界各地的金融风险,更促使人们把金融安全置于显著地位。金融安全不仅与金融政策和经济背景这些外部因素密切相关,从事金融决策和实务的金融工作人员也担当着重要角色,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但加剧了不良金融资产的形成,而且贪污、挪用公款、违规放贷等,构成了对金融秩序和金融财产的直接威胁,成为导致金融风险、破坏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起着核心和枢纽作用,同时也是发生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的高发行业之一,使金融安全运转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各种规模的金融危机频发,迟滞了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安全已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金融系统从业人员的腐败行为,是我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

近年来,金融系统披露的诸多“大鳄”令人咋舌。在媒体上镜率比较高的有: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的三任负责人许国俊、余振东、许超凡盗用4.83亿元后,分别远遁海外;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前董事长朱小华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先后收受巨额贿赂达数百万港元,并违反规定将数亿港元贷给他人,给光大集团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涉嫌“贪污巨额资金”,而跟着他涉案的人员多达40名……此外,在各级银行分行长、支行长中以及金融机构总经理中,过失或犯罪落马者亦为数不少。

金融系统存在的腐败,关键在于制度的缺失和监管的缺位。首先,体制上的原因。金融界现在还是实行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主要人事任免由组织部门循旧例进行,激励约束机制非常薄弱,而目前还没有突破组织部门管理“金融干部”的传统模式。

其次,内部管理制度的缺陷。比如与他人勾结,明目张胆地将储户存款取走的某银行储蓄所主任刘某,就看中了一个重要的制度漏洞:以前一些储蓄所曾发生过储户到银行取钱而钱却不翼而飞的情况,银行因为各种原因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办法——赔钱了事,不予追究。

第三,监督管理的软弱无力。特别是对于银行系统大大小小的头头脑脑,监管更是形同虚设,往往等到犯罪分子携带巨款逃到国外了才如梦初醒。

搞好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从小处说,是对客户的利益负责;从大处说,是对国家的利益负责。有关部门应该把更多更大的精力放在内部管理上,眼睛要紧紧盯着的是西装笔挺的行长、主任,而不是“戴墨镜、鸭舌帽”的顾客。

金融系统工作人员主要从事货币经营和资本运营,要频繁地与金钱打交道,受到金钱的诱惑最为直接、强烈,但是诱发职务犯罪的机会较多只是一个客观条件,没有犯罪分子的主观故意即使有再多的机会也是不会触发犯罪的。过去仅仅强调公职人员的道德和操守,殊不知传统文化中的“圣人情结”是可期待却没有保障的,当特殊的工作性质及其带来的特殊社会地位背后蕴藏着的经济利益,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商人们竞相追逐的稀缺资源,严密的制衡机制便是不可或缺的。

在为暴露出来的金融高管“前腐后继”的行为扼腕悲叹之时,善良的人们不禁要呼吁:坚决打击商业贿赂、职务犯罪,莫让金钥匙成为金镣铐!

必须记住:管内永远比管外重要,制度永远比技术重要,预防永远比补救重要!

金融业职务犯罪 篇4

3、制约机制不完善,对权力监督不力。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和金融业逐步迈向商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金融经营体系和监管体制相对滞后的情况,从而使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是基层机构的业务监管不力,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对职务犯罪的防范意识,忽视对某些权力的监督,造成整体控制上的失衡。有的机构开拓发展业务,管理相对滞后,在新业务不断推出、基础手段不断更新的同时,内控管理和制约机制建设跟不上,造成乘隙作案增多。有的机构用人制度改变后,出现了临时工、聘用工和正式工多种用工形式并存的情况,而对职责权利关系却未作相应调整,这就使所谓“临时(聘用)工不敢监督正式工,新职工不敢监督老职工,一般职工不敢监督处、所负责人”的现象十分突出,相互间的监督制约形同虚设,特别是基层“一把手”掌管权过大,使得其中有犯罪意识的人作案轻而易举,很容易得逞。

4、在防范和查处上存有偏差,“两手抓”不够落实。近几年来,浙江省依靠沿海有利条件,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的推动下,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从而也使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这种状况并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一些金融机构的领导迫于客观形势和竞争的压力,思想上存在着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的倾向,往往忙于抓业务指标,疏于道德风险防范,使得内部思想建设相对薄弱,防案意识淡化,“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突出。还有的金融机构对查处案件的处罚规定大多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做法,加之下属单位领导存有“三怕”:怕单位信誉受损,怕集体奖金被减,怕个人发展受挫。于是对发生的案件能瞒则瞒,查处能轻则轻,不愿深查严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甚至以辞退当事人一走了之。这就明显降低了查处违法犯罪的工作力度,在客观上助长了图谋不轨之人的犯罪作案心理。

5、选人用人把关不严,埋下道德风险隐患。由于前几年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金融系统招收了不少人员。有的机构在招聘选人过程中,存在着重才轻德、重业务轻思想政治表现的倾向,有的为了解决就业,照顾性地招收了本系统干部职工的家属,这就使一些不合格的人员也进入金融队伍。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教育培训,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很容易在金钱的诱惑下实施犯罪。由于用人把关不严,也为一些人逃避纪律和法律的惩治提供方便,有的单位对一些“带病”跳槽的人往往顺水推舟,推送出去了事,致使这些人的“病根”未除,在金融队伍中埋下了道德风险隐患。还有的机构用人失策,对选调进来的人员重使用、轻管理,只看重业务工作能力,不顾及思想品行和作风表现,甚至对有的业务做得比较大的人员偏信过宠、放任自流,久而久之使这些人借机实施犯罪也就成为可能。

三、预防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措施

既然职务犯罪是社会诸多矛盾和因素的综合反映,既然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预防之策必须是紧密联系金融行业的实际,实施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金融系统职务犯罪发案的共性原因,防范对策措施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金融队伍素质。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必须在金融领域里加强对全体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防腐墙”,保持金融队伍的健康肌体。应该看到,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教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抑制不良的犯罪意识和动机产生,从而在思想防线上形成遏制和防范金融犯罪的一道屏障。因此,各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这一传统的政治优势,着力抓好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法规制度教育,加强廉洁自律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弘扬“三铁”精神,切实提高金融队伍素质。要着重加强对金融机构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教育,这不仅在于领导干部的行为示范作用可以带动和影响广大员工,还在于领导干部本身需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反腐蚀能力,以防自身变质或被不法分子拖下水。要不断结合实际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既要抓对人心有震撼力的警示教育,也要抓日常中的和风细雨式的思想工作,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怎么防范金融犯罪风险 篇5

针对经济新常态和以自贸区金融改革为代表的各项改革措施认真研判,做好事先应对。

金融机构应针对经济新常态和各项改革措施认真研判:

一方面,对经济形势下滑增速放缓可能引发的金融犯罪尤其是新型融资性犯罪以及犯罪区域变化和行业变化趋势作深入研究并做好提前应对。

如受融资型犯罪影响最大的银行,可以转变放贷策略,在加强贸易真实性审查的基础上审慎把握对贸易类企业的放贷体量,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以促进国家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减少经济泡沫,同时降低自身信贷风险。

另一方面,加强对自贸区内金融改革措施的研判与应对。

国际贸易一线放开、监管重心后移系一大新课题,目前已经出现了利用虚假跨境贸易实施的犯罪,这将引发外汇统计失实、洗钱、逃税和热钱大进大出等一系列衍生问题,对此,应当探索和建立适应境外贸易查证的工作机制,控制和遏制虚假贸易尤其是虚假跨境贸易。

二、完善内控机制

提高制度防范的有效性,金融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且金融活动具有杠杆效应,因此无论对于机构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都充满诱惑,这决定了金融机构健全内控机制的重要性。

一方面,对于金融业务,应当不断增强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产品设计,减少流程漏洞。

如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案发最多的信用卡犯罪,应通过提升信用卡服务质量来争取客户而非降低申领门槛一味追求发卡数量;针对贷款类犯罪假合同、假报表、假担保等常用的犯罪手法,确立贷前尽职调查、实贷实付、动态管理等精细化措施;保险公司针对退保环节犯罪多发,实行退保金的第三方支付,减少或避免保险人员对客户现金的直接接触。

另一方面,对于防范内部人犯罪,可以通过加大技术投入减少犯罪可能。

如针对公民信息易泄露的特点,及时在相关岗位,对储存客户信息的电子设备进行必要的特别保护,对客户信息只允许在特定加密的存储介质上进行拷贝,存储,禁止含有客户资源的电脑接通外部网络。

三、细化金融从业人员犯罪风险管理和预防教育

提升犯罪预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从近年来金融从业人员犯罪的发案环节看,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案发环节各自呈现出不同的业务特征。

银行业主要表现为:

1、贷款审核、发放过程中收贿赂赂,利用职务便利推销理财产品;证券业表现为利用本人对股票信息优先掌握的便利,实现个人利益输送;

2、保险业则多表现为利用保费收缴、财险退保等直接接触客户保金的便利条件,直接侵占、诈骗客户保金。

这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教育仍不够细化,建议金融机构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机构的不同岗位、不同人员设计更细分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考核、奖惩方案,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警示教育层面。

四、完善理财产品和互联网金融的法规

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关理财产品和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明确底线规则。

金融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金融创新尤其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稳步推进。

对于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立法机关或行政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游戏规则尤其是底线规则。

对于乱象重生的理财产品市场,也应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界定产品的性质,明晰各金融机构在发行理财产品中的风险管理、运作规程、信息披露等责任,加强对理财产品的销售审查、强化监测并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

五、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金融犯罪尤其是涉众型金融犯罪,往往关系到众多金融消费者的重大经济利益,因此,监管部门应当加强消费者保护并以此为理念,引导金融机构跳出狭隘的行业利益,通过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来激发消费需求。

一是构建一个系统的跨金融行业的消费者培训和教育平台,将典型个案、风险提示等通过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自媒体等途径进行有效传播。

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通过调解、仲裁、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多重救济途径解决金融纠纷,保护消费者权益,而不能单纯诉诸于诉讼尤其是刑事诉讼途径。

三是督促金融机构切实贯彻“合格投资者”制度,销售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时,必须衡量投资者的经验、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采取设立高风险交易专门柜台的方式进行风险区分与提示。

六、注重监管的政策引导

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侧重点还在于准入环节,实行的是分业经营背景下形成的机构监管模式,方式主要是采用现场和非现场、准入退出等行政手段,并且在具体运作中呈现出分散和孤立等特征。

七、推动金融行业自律

近年来,随着发行体制改革等市场化推进以及各项基础性制度的完善,我国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正从量的扩张逐渐向质的`提升转变,监管部门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监管方式,这为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因此,证券业等行业自律组织,应当不断深化自律管理工作理念,进一步处理好行政监管与自律监管、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维护行业利益与保护投资者权益之间的关系,逐步解决行业自律组织过去存在的自主性不强、专业性不够、有效性不足、权威性不高等问题,推动各个金融行业形成有序竞争的发展态势,养成诚信为本的行业风尚。

八、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金融犯罪,特别是非法集资案件多发的现状,与当下社会公众投资者缺少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有一定关联。

社会各界应当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更多地使用贴近于老百姓生活的方式,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放大宣传效果,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金融投资和金融消费理念,提高投资风险意识,普及金融、法律知识。

互联网金融犯罪成为贪腐新动向【2】

全国打击和防范贪腐宣传日即将来临,而丽水市开展“打击贪腐识假防骗共创平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丽水市公安局表示互联网金融犯罪成为丽水市贪腐新动向。

明天是全国打击和防范贪腐宣传日,昨天晚上,丽水市公安局经济侦察支队在小转盘开展了宣传活动,说起贪腐总感觉离老百姓很远,而网络上的贪腐更是陌生,但一些犯罪分子却是无孔不入,前段时间莲都警方就侦破一起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非法集资的案件。

温州的80后小伙翁某某和杨某某等人原本在温州从事高利放贷业务,9月份,在丽水市区寿尔福路注册成立浙江雨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利用P2P平台,发布虚假借款项目和借款人,累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5000多万。

某某财富负责人翁某:好的时候在身边调个几百万,七八百万都调得动。

据警方统计,某某财富共吸引了565个投资账户,以外省居多,其中丽水地区的账户有30多个。

投资人也基本上是80后占主流,也有少数70后和60后。

莲都经侦大队副大队长施顺铎:在做这个东西之前,他已经亏了很多的钱了,实际上把投资人的钱拿去填补以前的窟窿,还有个人挥霍也有一部分。

目前,犯罪嫌疑人翁某某、杨某某已被依法刑拘,民警提醒,P2P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互联网上的金融形式,一些人利用这个新形式进行非法集资,投资者进行投资需警惕。

丽水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执法监督大队副队长吴超老百姓对于P2P平台,不要相信单凭一个网站,要对这个网站进行走访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P2P网络平台资质是否有工商登记,如果单凭一个网络一个网站让你进行投资,这个就需要注意,第二个出借资金的用途,第三点就资金的流向,主要是资金进入公司账户和私人账户来识别他的有效方式。

明天上午,丽水市公安局、银行、市场监管局等近十个部门在东苑社区开展“打击贪腐识假防骗共创平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金融业职务犯罪 篇6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市

经济及经济犯罪形势的影响

**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金融危机对我市的影响相比工业城市相对较小,但其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金融危机一开始似乎只是对经济造成了影响,但随后便有可能变成社会问题。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也给我市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全市经侦部门受案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一)过剩劳动力将成为犯罪主体。**是一个农业大市和劳务输出大市,全市工业抗风险能力尚待提高,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已经出现农民工提前陆续返乡现象,大型工业企业出现亏损、部分停产、裁员等情况。一些出口型企业,因国外金融危机造成购买力下降,已拿不到生产订单,这些企业已从去年下旬处于停产状态,企业员工放假回家。根据统计,我市有100多万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外打工,其中90%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出现欠薪、裁员、倒闭,使得我市大量外出劳务人员呈现大规模失业。据统计,截止12月底已返回农民工30余万人,春节后可能还会出现一次范围较大的返乡潮。这部分群体长年在外务工,由于外出用工单位倒闭或停工,农民工群体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共同的困境使它们更容易结合在一起,共同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这部分人被别有用心之人煽动利用,出现讨薪问题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可能较为突出。在此基础上,我市将可能出现明显的劳动力过剩,加之返乡农民工多数文化层次不高、资金紧缺,极易引发各类经济犯罪案件,成为扰乱市场秩序、侵财、传销等案件的犯罪主体。

(二)资金紧缺诱使各类经济犯罪案件多发。一是容易引发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犯罪。在金融危机暴发前,一些个别企业、个体经营者受高额利润吸引,盲目扩大经营规模,通过以高利息、高回报的方式,非法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容易引发资金断链,而一旦出现资金断链,致使用资者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甚至连本金都无法按时归还,投资者为了挽回自己的损失,必然会采取各种手段讨要投资款,甚至是绑架等极端手段,从而引发暴力索债、非法拘禁等违法犯罪;同时,用资者若偿还不上大额欠款,往往会想法逃避,甚至举家外迁,从而引发非法集资案件增多,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008年下半年,我市经侦部门先后立非法集资类案件多起,均是以高于银行同期利率为诱饵,借取大量现金,后无力偿还携款潜逃,并且逃跑的方向不明确,其中一起案件,嫌疑人甚至精心策划把自己的户籍从本地迁移走,又不在他地入户,目前在公安网无法查到其户口,以此来逃避法律的追究,给侦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二是容易引发信用卡诈骗案件。少数银行在推广银行卡业务时,仅仅着眼于抢占市场份额,随意放宽申请人的准入制度,简化申请手续,实名制、资信审查流于形式,致使一些资金紧缺的个人轻易申领到信用卡进行大肆透支、消费,而无法偿还,引发信用卡诈骗犯罪。三是还发现有不法之徒利用报刊或手机短信息发布虚假“提供贷款”广告,虚假许诺可以提供贷款,骗取受害人钱财的案件。

金融犯罪法律适用问题 篇7

金融犯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 破坏金融秩序, 侵犯金融财产利益, 依照刑法的规定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金融犯罪通常指《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四节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和第五节的金融诈骗罪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 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中的骗购外汇罪, 共涉及34个罪名。由于金融犯罪专业性强, 涉及范围广, 因此在法律适用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金融犯罪特别法立法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制定金融犯罪特别法呢?这是由当前及未来一定时间内的金融犯罪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快速时期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 金融领域的犯罪呈现激增之势。

从目前全国金融违法犯罪的实际状况和基本走势来看, 如今的金融违法犯罪, 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犯罪点位普遍化;二是犯罪手段智能化;三是犯罪种类多样化;四是犯罪主体多元化;五是犯罪金额大额化;六是犯罪形式隐蔽化;七是犯罪方式团伙化。

金融犯罪猖獗与现代高新技术密不可分。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金融业务, 具有无穷的魅力, 同时也产生了难以预见、难以控制的风险。法律是严惩金融犯罪的锐利武器。国内和国际的打击金融犯罪的实践充分说明, 仅依靠金融犯罪的一般法是不够的, 加强金融刑事犯罪方面的立法, 制定完善、有效的金融犯罪特别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三、惩治金融犯罪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 使用假票据诈骗的有关情形如何定罪处罚的问题

目前, 我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行为人利用假票据进行诈骗, 因被银行及时识破未能得逞的情况。这类行为人通常利用某些单位急于融资的心理, 把假票据 (谎称真票, 票面金额少则几十万元, 多则上千万元) 提供给融资单位, 双方商定如通过银行查询并办成质押贷款后, 融资单位即付出相应报酬 (此前有的则先付少量定金或中介费) 。对这类行为, 如何定罪处罚, 各地做法不一:一种是以票面金额作为数额标准, 按照票据诈骗 (未遂) 处理;另一种是以预先取得定金、中介费等费用作为数额标准, 按照票据诈骗或诈骗罪处理。

笔者认为: (1) 票据诈骗中的数额标准, 应该理解为完成形态 (即遂) 的犯罪数额, 即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 而不应是票面金额或预期得到的金额。这一点虽无司法解释, 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1998]4号) 中关于“盗窃数额”的规定可作参照。该《解释》第1条第1款规定:“盗窃数额, 是指行为人窃取的公私财物的数额。”盗窃和诈骗同为侵财型案件, 其本质有相通之处, 因此, 行为人所持假票的票面金额和约定后而未实际到手的定金、中介费金额不宜作为定罪依据。根据《刑法》23条规定, 未遂犯也应追究刑事责任。但票据诈骗 (未遂) 在目前情况下, 何种情节可定罪处罚尚无明文规定, 而前面述及的盗窃罪, 对未遂犯罪的追诉定罪情节, 司法解释则专门作了规定。因此, 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应的司法解释, 对整个金融诈骗 (未遂) 的追诉情节作出规定, 以限制“自由裁量权”。

2. 关于使用伪造、变造信用证附随单据、文件的行为如何定罪的问题

《刑法》关于金融诈骗犯罪的条文中, 只对集资诈骗、贷款诈骗和信用卡诈骗中的恶意透支行为明确规定了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因此一种观点认为, 除此之外其他金融诈骗犯罪不需要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前提。但是, 笔者感到金融诈骗作为诈骗罪的一种, 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是必要构成要件。2001年1月21日,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该《纪要》明确指出:“金融诈骗犯罪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犯罪。”同时, 《纪要》就认定金融诈骗非法占有为目的规定了7种情形, 即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抽逃、转移资金, 隐匿财产, 以逃避返还资金的;隐匿、销毁账目, 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 以逃避返还资金的;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据此, 认为信用证诈骗罪不需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观点显然不对。前例行为人虽有伪造、变造信用证附随单据的行为, 但其在接管企业后逐步清偿债务, 且并无上述7种规定情形, 故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依据不足, 不宜作为信用证诈骗犯罪论处。行为人为了开证而伪造、变造信用证附随单据, 能否按《刑法》第177条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定罪处罚, 笔者也认为依据不足。《刑法》条文虽作了原则性规定, 但考虑到具体情况和司法实践,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制定的《追诉标准》对此又作了限制, 规定“伪造、变造金融票证, 数量在10张以上的”, 应予追诉。这里所指的金融票证, 通常是指汇票、本票、支票以及其他银行结算凭证, 而开证所用的合同、仓单等是否包括其中尚不明确。为减少争议, 规范行文, 笔者建议今后有关部门对金融诈骗各罪种表述时均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予以规定, 同时对“金融票证”所涉范围予以明确。

四、金融犯罪现行立法的问题与完善金融犯罪特别法的建议

1. 完善银行卡犯罪的刑事立法

必要性:中国银行卡犯罪增长较快。有关数据显示, 中国外卡偷换欺诈率为0.038%, 相对于亚太地区0.010%的比率来说, 中国外卡偷换欺诈率颇高。国内银行卡犯罪已由先前的恶意透支、冒用等传统犯罪形式, 发展为伪造银行卡、使用伪造银行卡、网上欺诈等新的犯罪形式, 境内外相勾结, 分工专业化、集团化、高科技高智能化成为银行卡犯罪新特点。

电子和信息技术革命在给社会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为非法活动创造了机会, 数据可以被篡改或破坏, 安全系统可以被变换, 偷窃的信用卡和长途电话账户可以瞬间传递到全球各地, 转移资金只需几秒钟就可以完成。

在我国的金融实践中, 常见的涉卡犯罪有:直接伪造身份证, 骗取银行卡;作弊担保骗取银行卡;利用银行卡恶性透支;卡丢失后被冒用;谎报挂失, 骗取银行资金;银行卡代扣公用事业费用形成风险;内外勾结、协同作案;利用高科技手段制造伪卡, 盗取别人资金。

在美国和日本, 已经采取刑事立法手段, 加强打击力度。利用刑事法律的惩戒功能, 把多种涉卡不当行为规定为犯罪, 能够有效打击银行卡犯罪。借鉴他人的经验非常重要。

立法建议: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就“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进行单项立法或补充立法, 将下列行为定为犯罪。由于银行卡犯罪的主要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 而非公私财产所有权, 作为独立的罪名加入《刑法》第二编的第三章的第四节, 属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之一。

在互联网上盗取他人银行卡信息的行为;持有、运输、销售、提供伪造变造银行卡, 变造银行卡, 非法持有、销售制造伪卡制作机具及材料, 以及窃取磁条信息等与伪卡犯罪有关的行为;骗领银行卡行为, 有上述行为之一的, 情节严重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 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 对单位判处罚金, 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2. 非法金融中介罪

必要性:洗钱犯罪猖獗。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估计, 全球每年清洗黑钱的数额占到了世界生产总值的2%到5%, 也就是介乎于6000亿美元到18000亿美元间, 而且每年还按照1000亿美元的幅度在增加。

根据权威机构的估算, 我国每年的非法洗钱数额在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在近30年里, 西方各国政府纷纷立法加强反洗钱, 但被动的反洗钱行为和主动的洗钱犯罪不但没有减少, 甚至还有所增加。

目前, 洗钱犯罪活动已经搭上经济金融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快车, 逐渐摆脱了其他犯罪后线的地位, 成为一种专门的、相对独立的犯罪环节。洗钱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政治经济安全, 已经成为国际公害。

洗钱犯罪不仅直接蛀食着国家经济, 而且纵容了许多恶性犯罪, 如绑架、贪污、诈骗等。1999年赖昌星案发时, 人们在震惊之余才发现洗钱竟帮助他隐藏了那么多罪恶。打击洗钱已刻不容缓。

地下钱庄是洗钱犯罪的“中枢神经系统”, 高额的佣金诱惑着它们铤而走险。合法或者非法的金融机构在洗钱犯罪过程中始终起着一种中介作用, 自觉不自觉地帮助犯罪分子洗净“脏钱” (黑钱) 。非法的金融中介为洗钱等金融犯罪起到了推波助澜、为虎作伥的作用。因此, 在立法上需要创造专门适用于非法金融中介的、特别的刑事法律规范, 通过最高权威的立法打击非法的金融中介活动。

网络金融犯罪分析及防范 篇8

关键词:网络 网络金融 网络金融犯罪 对策

The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Of The Efinance Crime

Han Mei

Abstract:At firs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Efinance,The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causes of the Efinance crime,The paper has offere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law and network.To benefit the practice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finance industry is the paper’s purpose.

Keywords:Network Efinance Efinance crime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20-02

近年来,网络金融犯罪日趋严重,严重威胁了金融领域的稳定、健康、有序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我国网络金融犯罪无论在规模还是在种类上都在扩张,且手段智能化高、隐蔽性强。因此,应认真研究网络金融犯罪,探讨防范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的相应对策,使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1.当前网络金融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1.1 当前网络金融犯罪的情况。

近几年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案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犯罪数额趋大、危害性增大。据统计金融领域的计算机犯罪占整体计算机犯罪的61%,平均每起金额都在几十万元以上,最大的涉案金额高达1400余万元,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我国95%上网的网管中心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攻击或侵入,其中银行、证券机构是黑客攻击的重点。从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查处的涉网金融犯罪案件看,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1.1.1 非法入侵网上银行信息系统。

据统计,网络攻击对象为金融信息系统的占重点领域信息系统攻击案件总数的30%以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黑客软件、病毒、木马程序等技术手段,攻击网上银行、证券信息系统和个人主机,改变数据,盗取银行资金,操纵股票价格,危害极大。

1.1.2 利用“网络钓鱼”的方式。

目前,大量不法分子利用“网络钓鱼”犯罪手法发布虚假信息,建立假冒的银行、证券网站,骗取用户账号、密码实施盗窃,或大量发送携带木马病毒的电子邮件,截取用户账号和密码,进而窃取受害人资金,对网上金融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1.1.3 网络洗钱活动。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从事洗钱违法犯罪活动。犯罪分子获取被害人的银行账号和密码后,往往通过网络电子商务购物等方式洗钱,以达到牟取不法利益的目的。而且,借助全球庞大的金融电子网,洗钱行为往往很难被发现。

1.2 网络金融犯罪的特点。

同传统的犯罪相比,网络金融犯罪具有以下一些独特的特点:

1.2.1 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种职业、年龄、身份的人都可能实施网络金融犯罪。在网络金融犯罪中,特别是黑客中,青少年的比例相当大。网络金融犯罪主体中年青者占较大的比例与年轻人对网络的情有独钟的特有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从年龄结构上分析,作案人主要是单位内部的计算机操作、复核和系统管理人员,其中20岁~35岁的年轻人占90%以上。

1.2.2 犯罪方式智能化、专业化。

网络金融犯罪是一种高技术的智能犯罪,犯罪分子主要是一些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业研究人员或对计算机有特殊兴趣并掌握网络技术的人员,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既熟悉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与特性,又洞悉计算机及网络的缺陷与漏洞。只有他们能够借助本身技术优势对系统网络发动攻击,对网络信息进行侵犯,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1.2.3 犯罪手段的多样化。

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为各种网络金融犯罪分子提供了日新月异的多样化,高技术的作案手段,除了较常见的通过入侵网络金融系统获取信息进行诈骗外,在金融电子化、网络化条件下,犯罪分子还创造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手段,如搭线窃听。

1.2.4 犯罪的互动性、隐蔽性高。

网络金融犯罪很多时候都是利用工作之便作案占据有利的客观环境,因需要破译密码和进网程序,网络金融犯罪筹划阶段一般较长。但是,一旦进人系统网络,一项犯罪指令,只须用秒来计算。它具有瞬间性,不露痕迹,容易毁灭证据。由于此类犯罪作案时间短、手段隐蔽、专业性强,给预防和取证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使犯罪分子得不到及时、有力地惩处。

1.2.5 犯罪成本低,作案工具简单。

相对于传统的金融犯罪,网上金融犯罪具有成本低、易实施、风险低等优势,犯罪分子只需支付较少的上网费、租赁或制作网页费用、软件工具购买费和租赁服务器的费用就可以实施犯罪,并且获利数额巨大,犯罪手段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因而成为犯罪分子青睐的一种作

案方式。

2.网络金融犯罪的主要原因

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看,涉网金融违法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 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内控制度松懈。

一些金融机构的计算机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操作人员严重缺乏,造成人员缺岗、分工不明。如操作人员不按规程加设口令、密码或口令、密码不注意保密,主机控制台密钥不按规定保管,计算机打印出来的各种原始表证不注意妥善保管,损坏、报废凭证账表不按规定销毁,随意丢放。这种不按操作规程,忽视安全防范工作,警惕性不高的直接后果,就是留下了犯罪隐患。

2.2 网络技术发展很快,为实施犯罪提供了便利手段。新的网络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信息网络应用与发展,但也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成为犯罪工具。近年来,以窃取银行账号、密码和个人信息,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木马和间谍软件工具迅速增多,而且简单易用,成为实施入侵攻击的主要工具。

2.3 犯罪成本较低,实施容易。

相对于传统的金融犯罪,网上金融犯罪具有成本低、易实施、风险低等优势,犯罪分子只需支付较少的上网费、租赁或制作网页费用、软件工具购买费和租赁服务器的费用就可以实施犯罪,并且获利数额巨大,犯罪手段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因而成为犯罪分子青睐的一种作案方式。

3.防范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制定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病毒控制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有关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预防和打击利用计算机犯罪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网络金融犯罪的种类非常多,采用的技术手段也非常高明,因此,我们应扩大现行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和调整对象,针对网络特殊性,尽快制定与网络管理相关的立法,促进网络银行的发展。

3.2 加强技术防范措施。

技术防范应是计算机信息系统最根本的安全防范措施。应当不断采用新的安全技术来确保网络银行的信息流通和操作安全,如防火墙、乱码和加密技术等,及时准确地在客户和银行之间传递正确的信息,同时防止非授权用户(如黑客)对网络银行所存储的信息进行非法访问和干扰,营造一个可以信赖的网金融环境。

3.3 建立完善的网络金融监管制度。

金融网络系统应该有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用于规范操作人员的行为和金融网络系统的管理。加强网络安全监控,及时记录和发现金融网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保证金融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网络金融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有利于确保企业内部网络安全的规章制度,并在日常管理中严格贯彻执行。

3.4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

我国应加强与世界刑警组织以及其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的联系和磋商,共同制定打击网络金融犯罪和确定网络银行风险责任的国际条款,开展国际合作,以确保网络金融的顺利发展,同时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打击网络金融犯罪的司法经验,促进我国司法实践,打击网络金融犯罪。

参考文献

[1] 顾建国.当前涉网金融违法犯罪情况及其对策[J].金融电子化,2006(1)

[2] 王海英.论网络金融犯罪的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3] 许达联、王玉龙高科技金融犯罪的成因及预防[J]..海南金融,2007(3)

上一篇:石湖乡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工作报告下一篇:细节礼物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