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

2024-09-23

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共12篇)

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 篇1

近年来, 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出和相关政策支持,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越来越多。因此, 有效打击和预防农村基层干部涉农职务犯罪, 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保障农村改革发展, 已成为当前各级司法机关和党政机关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根据《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 ( 试行) 》中的规定, 农村基层干部主体范围主要指乡镇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人大主席团负责人、基层站所负责人、以及乡镇其他领导干部, 同时包括“两委”人员、农村集体经济负责人, 村民小组负责人等。

一、案件的主要特征

( 一) 涉案的罪名相对集中。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主要集中于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等这几种常见的罪名, 尤其以贪污罪为最多, 这些案件大部分都跟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资金有关, 涉及的领域主要有土地专用补偿款、扶贫优抚款等易于发生贪污等经济型职务犯罪的领域。

( 二) 涉案金额大, 社会危害性大。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 涉案金额大, 5 万元以上的占了案件总数的50% 左右, 10 万元以上的占了案件总数的20% 左右, 数额较大的案件占相当的比例。窝、串案较多, 共同作案特征明显。随着新农村建设各项资金的注入, 多人合伙作案特征突出, 不少案件都是查处一案, 带出一窝, 查处一人, 牵出一伙。

( 三) 案发领域广, 发案的环节多, 主体多样化。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 从国土资源、惠农项目建设, 发展到教育、医疗、林业等各领域在发案的环节上也呈现宽广化的特点: 从规划、立项审批到采购、执法监管、代管等环节都有可能成为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发的环节。作案主体方面, 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有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及村财务人员等。

( 四) 作案方式、手段多样化, 案件发现难, 查办易。作案方法多种多样: 一是采取村务收入不入账、虚报冒领装入自己腰包等, 公然贪污公款; 二是以吃喝等名义少支多报、虚报、重报侵吞公款; 三是利用“白条子”和虚假发票报账频频作案; 四是截留农户救济款物和各种指标、补助款进行贪污、挪用; 五是在专项建设款项目中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 公然索贿等。

二、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原因分析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多发、易发是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 既有农村基层干部个人的原因也就是内因即主观因素, 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外因即现实存在的客观因素。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 就是这两大方面的原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有以下主客观因素: 一是村委干部文化水平相对低, 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不高, 容易诱发犯罪; 二是国家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投入, 项目多资金大, 当前体制下很多补助项目必须首先经村委干部初审才能呈报上级审批, 说明村委干部手中权力较大, 一旦“水源”出了问题, 后果不堪设想。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村委干部的廉洁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到位, 有的走形式, 会上一句带过, 往往比较重视村委干部完成工作任务, 忽视纪律要求和加强监管。在所查处的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中, 面对道德评价的偏离、金钱欲望的膨胀、贫富差距的扩大, 往往容易出现“三观”错位和扭曲现象, 面对诱惑时容易走向违法犯罪道路。这些“三观”扭曲的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者一般有以下几种心理: 一是想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二是赌一把的冒险心理; 三是居功补偿心理; 四是见缝插针的投机心理等。

查处不严, 惩处失当。一些司法机关、纪检部门认为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时间跨度大, 案值小, 不屑一顾, 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大要案上, 对案件的查处往往不重视、不及时, 对基层干部违法违纪的问题, 基本上是“民不举, 官不究”。在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和移送上, 一些部门为了“保护干部”, 发现了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线索后不移送司法机关, 最终以党纪、政纪处分代替刑事处罚。

财务管理较混乱。随着国家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新农村建设的倾斜, 每年都有一定项目资金在农村实施, 在客观上使农村基层干部有了职务犯罪的条件。从查处的职务犯罪情况看,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大部分是贪财图利的经济犯罪, 这和基层财务管理不规范有极大的关系。财务状况不公开、不透明, 对重要的财务收支情况部分公开, 公开的部分也普遍含糊其辞, 甚至存在干脆不公开的情况, 使财务公开的规定形同虚设。

三、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对策及司法建议

检察机关作为职务犯罪预防的重要机关, 要主动做好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工作, 积极探索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切实可行的路径,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

( 一) 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

以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一是强化政治业务培训。各级乡镇政府要建立专门村教育活动室, 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方案和教材, 利用冬春农闲季节, 集中对基层组织人员进行党性教育、财务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 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 培养造就一批责任心强、素质高、会经营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二是强化警示教育。检察机关应结合查办的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 编选典型案例, 以案释法, 重点讲解与农村基层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三是司法机关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法下乡”和“法律进村”等活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引导农民群众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 二) 加大查办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力度

各级司法机关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 强化查办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的工作措施, 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渠道, 积极查处违法犯罪行为, 特别是对群众意见大, 多次上访影响稳定的大要案要坚决依法从快、从严查处, 并将处理结果向群众反馈。对不构成犯罪的违纪案件, 也要将查处结果向群众公开, 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 对案件的查处进行跟踪监督, 确保案件有处理结果, 不让犯罪分子有侥幸心理。

( 三) 加强廉洁教育, 营造浓厚的廉政氛围

一是各级各部门要将廉洁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抓早抓好。重点加强易发高发领域、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干部职工的廉洁教育, 夯实干部职工廉洁基础, 警示干部职工慎用权力, 抵制腐败诱惑。二是各级各部门要注重用反面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干部职工。当前我国反腐败工作不断推进, 查办案件的规模和涉及的犯罪领域不断扩大, 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典型腐败案件具有极强的警示教育效果。各级各部门应善于运用典型案例抓好干部日常监管工作。三是各级各部门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廉洁教育。通过邀请检察官讲授职务犯罪法律知识, 增强干部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廉洁意识。

参考文献

[1]邢同宝, 梁昭.农村职务犯罪的综合防控——以冠县人民检察院2005年以来查办的涉农案件为视角[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2) .

[2]薛国君, 李志刚.农村基层组织成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J].当代法学, 2011 (01) .

[3]杨红梅, 刘荣.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实证分析——以基层院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 2010 (34) .

[4]赵雪克, 陈金章.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探讨[J].中国检察官, 2010 (19) .

[5]张鹏飞.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防范对策——以江西渝水区为例[J].老区建设, 2010 (16) .

[6]宜都市人民检察院"三项重点工作"课题组.宜都市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现状调查及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检察官, 2010 (15) .

[7]于晓光, 张鑫.论吉林省涉农职务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当代法学, 2010 (04) .

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 篇2

近年来,少数农村基层干部无视党纪国法,腐化堕落,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通过对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处的部分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进行认真的分析、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具有以下特点:

一、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

1、犯罪主体多为书记、主任、会计。

2、贪污犯罪占多数。

3、窝案较多。村级财务科目较为简单,资金来源每位村干部都清楚,有些村干部明知如果一个人想达到侵吞公款的目的,最容易出事,不得不串通其他村干部共同合谋犯罪。

4、案值呈现逐年增大趋势。

5、犯罪的金额小但次数多。

6、城市周边郊区农村干部犯罪突出。城市周边郊区由于交通方便、地理位子优越、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特别是周边的土地价值连城。因此,村干部手中的权力大,成为一些开发商、个体老板“瞄准的对象”。这些地区的村干部职务犯罪的金额大、人数多。

7、贿赂选举成为一种新的犯罪形式。一些选民为了达到当上村官的目的,舍得化血本,通过贿赂的手段拉拢选民。

二、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

导致这类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少数干部综合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有些干部长期忙于事务性工作而疏于学习,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

二是部分领导干部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促成职务犯罪的关键因素。

三是财务制度管理混乱。有的会计不懂财会知识,长期不设帐目,虽有帐目,但极不规范,多数是流水帐、包袱帐,白条比比皆是。

四是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财务管理透明度低。个别领导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大小事情个人说了算。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内部监督部门不敢监督,上级有关部门监督流于形式,有的甚至几年都不向群众公布帐务。

三、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1、健全预防监督组织机构。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预防,必须有可靠的组织作保障,否则难以奏效。

2、完善规章制度。制度疏漏、管理滞后、制约乏力是导致基层财务管理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开展基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要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预防措施,协助乡镇完善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

3、试行乡镇统一对各村财务进行监管的办法。近年来,不少地方从加强农村地方财务管理、预防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角度出发,逐步推行了“村帐镇管”这一财务制度。

4、切实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建立严格的农村工作监督机制。首先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要经集体研究决定,坚决杜绝“一言堂”。

5、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干部素质。要加大在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作为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一环,采取多种形式,抓紧抓好。

村干部利用上级的职务犯罪 篇3

一是利用村级财务实施违法行为。村级财务,因其管理相对松散,正成为村级干部及个别乡镇干部、上级职能部门干部的“唐僧肉”。如:乡镇干部、上级职能部门干部到行政村检查、指导工作,村级干部利用本村财务搞超额招待、送贵重礼物,借此搞好个人关系,有的还多列支出侵吞村级经济,或者借机购买大量香烟并对其中的部分予以侵吞。在2009年查处的黄泽镇湖头村魏小维挪用公款案中,我们就发现个别镇干部与湖头村的干部存在着上述利益关系。又如:我们调查发现,有的村级干部以上级干部发生红白喜事需送礼为由,虚报现金支出,或者到村小店以赊账方式拿走大量香烟,而后部分送礼,部分占为己有。在我们调查的金庭镇灵鹅村、黄泽镇明山茶场,都存在着这类问题。其中灵鹅村因不合理开支巨大,竟然在饭店、村小店赊账高达几十万元。

二是利用违章建筑实施违法行为。违章建筑,已在嵊州农村较多存在。有的村级干部,以招商引资为名,纵容、鼓励私营企业主在村里大肆圈地违章建造厂房,或者以解决村民住房为名,纵容村民违章建房,在暗中收取村民提供的香烟等好处后,还以村的名义违法收取所谓的“土地费用”,一部分供自己吃喝,一部分供自己与上级职能部门干部共同吃喝、娱乐。这些现象,在我们调查的黄泽镇恒路村、官园村、兰洲村等行政村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据我们调查,村级干部与上级职能部门干部,对于行政村的违章建筑基本是知情的。期间,村级干部的表现是,有的直接向上级职能部门干部为违章建筑说情;有的表面上向违章建筑户提出“警告”,并向相关职能部门“举报”,但实际上却与相关上级职能部门干部串通,不对违章建筑采取实际有效制止措施。其通过“作秀”要达到的目的是,既让违章建筑建造起来,又推卸掉自己的责任。在村级干部的攻关下,上级职能部门的干部,有的对违章建筑不闻不问,有的对违章建筑发一份“停建通知书”了事,表明自己已尽到了职责,但实际上不采取有效制止措施,有人甚至还为村级干部与违章建筑建造人通风报信。

三是利用专项资金实施违法行为。随着政府对农村建设的重视,农村专项资金逐渐多了起来,但由于专项资金的发放随意性较大,所以农村专项资金往往成为村级干部不正当竞争的对象。有的为了争取到资金而向相关职能部门干部行贿或请吃;有的采用虚报形式骗取国家专项资金;有的在为水库承包者、茶山承包者争取专项资金期间收受贿赂;有的获得资金后违规、违法使用。如2010年查处的金庭镇竺余江、王锡江贪污一案,其发案原因是因为,社保局干部单岳阳平时接受农村干部竺余江、王锡江的请吃较多,而主动为竺、王二人出主意,以多报培训人员人数方式骗取农村培训补贴,并利用职务帮助他们实施成功。最后竺、王因贪污被查处,单岳阳也因滥用职权被查处。

四是利用国家资源实施违法行为。砂石资源、水资源属国家所有,但个别村干部受利益诱惑,联合上级相关部门干部,进行违法开采。如2011年查处的北漳镇小柏村原村委王柏祥勾结镇党委书记黄榧君非法采砂案件,就是利用国家资源实施违法犯罪的典型例子。据我们调查,现在这类现象还有存在,如黄泽江沿线非法采砂经常发生,黄泽江流域的河水时常因非法挖砂而污浊不堪。除非法采砂外,有的村还把水资源私自出卖给企业非法牟利。

二、违法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相关职能部门的干部没有管好自己的嘴与手,助长了村级干部的贪欲。据调查,在实施村“零招待”前,职能部门个别干部有事无事都会经常到行政村检查、指导工作,主要目的是利用村级财务进行吃喝,甚至借机拿些香烟等礼物,个别严重的一个晚上娱乐消费上万元。个别上级干部的这些行为,充分激起了村级干部的贪欲,他们认为已与上级干部成为了铁哥们,自己借机吃、拿甚至索贿、受贿都不会有事,万一有事也有上面顶着。

二是村级干部与相关职能部门干部出于相互利用的需要。村级干部要实现自己的非法利益,需要得到相关职能部门干部的配合,如大量非正常收款收据的报销,就要得到乡镇会计代理中心的认可才可行;如违章建筑的建造,如果没有相关职能部门的默许或纵容,其被拆除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如专项资金的争取,没有相关职能部门的点头,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反过来,相关职能部门个别干部要在行政村中实现自己的非法利益,也要村级干部的配合。农村有山有砂有水,这些资源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转换成金钱,但职能部门干部无法直接攫取这些资源,所以拉拢村级干部或被村级干部拉拢,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三是专项资金发放、管理不到位,村级财务管理松散。农村专项资金本是为支持农村发展而设立、发放的,但有的职能部门的干部仅凭个人好恶发放专项资金,导致村级干部不正当竞争。有的捏造项目,有的多报项目,特别是到了年底,乡镇及相关部门里人满为患,都是村级干部在争取资金。

专项资金发放后,村级干部大多没有做到专款专用,而是用于归还吃喝账,或者请客送礼,或者发放工资、奖金,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实施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村级财务报销中,存在着大量收款收据报销现象,在我们调查的20多个行政村中,没有一个村没有收款收据报销现象,其区别只是报销金额的大与小。而在我们走访镇会计代理中心时,个别工作人员表示,村级财务具有特殊性,收款收据报销应予许可。除收款收据报销外,还存在着用途不清的问题。有的收款收据上没有作任何用途注明,有的标有招待某某人或某某部门字样,有的仅写有招待两字。更为严重的是,在饭店及私营小店,有的行政村有大量欠账,但用途不明。

综述以上现象,我们认为,可从三方面进行预防改进。第一,规范职能部門干部的职务行为。第二,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包括农村资金和农村建房的合理需求。第三,规范打击行为,建立健全干部问责机制,加大纪检监察的查处力度。

论预防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意义 篇4

关键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基层政权,和谐农村

作为中央政策主要贯彻落实者的农村干部, 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同时也有不少农村干部将手中的权利变成了牟取私利的工具, 例如2013年上半年广东省某市某区立案查处的领导干部有81名, 其中村社干部就达43名, 占查处总人数的53.1%![1]预防农村干部职务犯罪, 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预防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有利于完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一)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意义重大

农村基层政权,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者、执行者。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水平如何, 关系到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 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农村基层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础组织, 是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融合的桥梁纽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就指出, 基层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组织, 一系列的工作都要通过基层政权才能完成。我国有6.6亿[2]人口在农村, 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好, 对于顺利推进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实现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农村干部职务犯罪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影响严重

农村基层干部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 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村干部的行为事关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形象, 直接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农村干部职务犯罪将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导致基层政权合法性危机。一个政权的维系取决于公众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确认和信仰。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多发、频发、高发态势。[3]在这种情况下, 基层政权合法性必然产生危机, 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二、预防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 农村干部在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重大

农村的和谐稳定是我国整体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农村的和谐稳定是我们维护政治、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作为农村的干部, 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其职责的要求。中央已经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具体要求:力争从根本上扭转城乡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 继续加强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 逐步改变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费差距相差20余年的状况, 连接城市生产和农村消费的链条, 完善和改革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制度, 整合现有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试行的农村老人执行生育政策补贴制度, 建立起农村“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基础框架。[4]构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需要由农村干部具体承担, 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干部的历史使命。

(二) 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 我国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仍需要作长期的努力。除去客观的物质限制, 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是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一方面, 当前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呈现犯罪数量多, 犯罪涉案金额大, 犯罪多发生在土地征用、移民款等涉及农村村民切身利益领域等特点, 极易造成官民矛盾激化, 出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另一方面, 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对农村的风气有不利的影响。农村干部是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但是, “带头人”带错了路, 民众相仿效, 农村淳朴的民风就会被污染。

遏制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 营造清正廉洁、和谐稳定的良好农村社会氛围, 是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整个社会和谐健康的必然要求。因此, 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必须预防和惩治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

三、预防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据《广东省居民对“中国梦”概念认知情况调查报告》显示:高达三分之二 (66.14%) 居民认为“贪污腐败”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阻碍因素。[5]中国梦, 是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的梦。只有不断铲除腐败现象, 不断铲除滋生蔓延腐败的幼苗, 真正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作为身处具有6.6亿民众之多的农村社会的干部, 只有杜绝职务犯罪, 才能进一步树立党的良好形象, 增强农村群众对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心,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引领广大农村群众前进方向,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冰, 邓圩.广州白云区上半年立案查处81名领导干部, 其中村社干部43名——村官为何成腐败重灾区[N].人民日报, 2013-7-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EB/OL].http://219.235.129.58, 2013-8-2.

[3]佚名.职务犯罪[EB/OL].http://www.jcrb.com, 2010-9-25.

[4]马萍.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EB/OL].http://www.cnzgw.org, 2012-8-8.

谈谈领导干部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篇5

新疆股份公司:陈建江

职务犯罪问题特别是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问题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职务犯罪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损国家公务员活动的廉洁性,还造成国家和个人财产的损失;不仅对国家稳定、经济运行造成危害,还对党和政府的形象乃至个人家庭造成了损害。如何预防职务犯罪,有效抑制腐败行为,从以下三项内容展开分析。

一、新形势下职务犯罪的特点分析

(一)贪污受贿的多,尤其是受贿比例较高,渎职侵权的相对少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最近五年来,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类职务犯罪案件165787件218639人,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7054件50796人。贪污贿赂犯罪数量远远高于渎职侵权犯罪。而在贪污贿赂犯罪中受贿罪是多发性犯罪。主要是由于受贿犯罪一方面操作上便捷、隐蔽,一般不会在帐册、单据等材料上留下痕迹,由于证据的原因,案件很难突破,对受贿人而言,保险系数较大;另一方面,受贿犯罪往往在双重主动的动下进行的,受贿方和行贿方都有谋取利益的主动性,容易促使形成;再者,行贿的手法多种多样,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使受贿主犯罪感和受迫究的顾虑减轻,常陷入犯罪难以自拔。

(二)犯罪方式日益多样,呈现隐性化、期权化趋势

作案手段越来越隐瞒,由直接转向间接,并且不断变化新的花样。

有的用表面上的礼尚往来掩盖事实上的权钱交易,为未来的谋利作铺垫、打基础;有的在工程建设、政策优惠等方面为家属、子女打招呼、批条子,变利益交易为权权交易;有的不直接收受大批钱物,而大肆收受各名人的字画、古董古玩及信用卡、购物卡、会员卡等,给非法所得罩上合法的外衣;有的事前精心策划,事中隐匿证据,订立攻守同盟,事后一旦败露,则潜逃国外。以上情况表明当前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手段越来越狡猾,方式越来越隐蔽,这给查处犯罪带来了新的考验。

(三)某些热点岗位成发案率极高,‚一把手‛犯罪问题突出

‚一把手‛相对其他领导干部权力更大。近年来多名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国企主要负责人严重违法犯罪受到查处,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深思。这些年来,交通厅长岗位案件频发,河南省连续四任交通厅长皆因受贿落马;其他省份也多有交通厅长副厅长落马。近年来,伴随着房地产热,国土局长、规划局长等成为腐败高发岗位。在人民网组织的民意调查中,国土局长位列十大高危岗位之首。

(四)与特定关系人共同犯罪较多

许多领导干部还与配偶、子女、情妇共同犯罪,让‚权‛、‚钱‛交易分开进行,企图利用法律的不完善和举证的困难来使得受贿行为无罪化或轻罪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接受的巨额贿赂,大部分经由其妻子、儿子收受;薄谷开来也利用丈夫的权力与万达老总开展权钱交易,最终被认定共同受贿。

二、产生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内在原因

1.理想信念动摇,政治上发生蜕变。几乎所有职务犯罪的领导干部在反思犯罪原因时,均认为是自己放松了学习,放松了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究其根本原因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想信念动摇。

2.面对诱惑心理失衡,利用手中权力寻租。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一部分人快速暴富,导致少数官员心理失衡,产生权力寻租、聚敛财富的心理,热衷于与企业老板交往。同时,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谋取利益,刻意拉拢腐蚀有关领导干部,不惜重金行贿,双方各取所需,形成官商勾结、权钱交易。

3.从众心理,随波逐流,认为‚法不责众‛。‚法不责众‛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为腐败分子提供了一个心理保护层,同时在客观上也成为反腐败的心理障碍。有些人认为时下就是人情社会,礼尚往来在所难免,什么‚过节费‛、‚拜年费‛,你拿我拿大家拿,你拿我不拿,人家以为你不近人情,拿了又不是我一个,因此随波逐流。目前,‚集体腐败‛成为职务犯罪的一种新动向,其实质就是行为人期望通过集体决策分散责任以逃避惩罚。

(二)外部原因

1.领导干部权力过大、无法监督制约。拒绝监督或无法监督也是

领导干部敢实施受贿犯罪的重要诱因。在现行监督体制之下,对于领导干部,同级或本单位的纪委监察部门往往难以起到监督作用,要想领导干部不腐败,更多的是靠道德自律,而非严格的监督。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偏重于向国家机构授予比较宽泛的权力,但在授权的同时却没有强调对于这些权力的限制。这样的立法实践,不利于促使公共权力成为有限的权力,也不利于实现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2.惩罚机制流于形式,未能做到一视同仁。惩治腐败威慑力不够,腐败分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从被查处的案件来看,这些腐败分子在实施犯罪时,往往存在着侥幸心理、对逃避追究有幻想、对规避法律抱有自信等几种心态。这说明查案工作力度不够,威慑作用发挥不够,打击贪污受贿的一般预防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这是领导干部敢于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3.社会风气不正,办事权钱交易已被大众心里默认。社会的不正之风是职务犯罪的温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使一些人的价值观扭曲,淡薄了精神追求,私欲膨胀、见利忘义、不择手段捞钱。当前送礼风、吃喝风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市场,‚笑贫不笑贪‛的现象,被社会所接受,容易让人忘记守法的底线,执法犯法,最终堕落为罪犯。

三、领导干部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一)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大力宣传清正廉明、勤政为民的优秀

领导干部形象,为广大领导干部树立学习榜样;深化警示教育,使领导干部从反面典型案例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2.要加强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相关法律知识教育。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教育,解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问题,使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自控能力和廉洁自律意识,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自觉接受法律约束。

3.要加强领导干部对权力运行的正确认识教育。权力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要认清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自古而来对为官的要求。要防止权力滥用,‚权力是柄双刃剑,为民则利,为己则害‛。滥用权力会惹民怒,犯众怒,最终走上不归路。要坚持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必追究。

(二)全方位加强监督,有效防止权力滥用

一是反腐败专门机关的专门监督,要依靠检察机关的反贪污贿赂局的作用,要保证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党内监督作用,十八大以来,中纪委派出的巡视组屡屡查处大案要案,挖出一批高级别的蛀虫,把习总书记所提到的‚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落到了实处,充分显示了纪检监察部门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高度重视和发挥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功能,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人大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有各种法定的监督方式,不能流于形式,而政协的民主监督则是我国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这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政治制度。

三是要鼓励新闻媒体发挥监督功能,通过公开暴光和披露来促使腐败现象得以收敛,要确保新闻自由对滥用权力的来自公众的制约,要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尝试给予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之不失为制约职务犯罪的锐利武器。

四是强化经济监督。这方面的监督主要是指国家授权经济监督职能的专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机构,按照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纪律对一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国家公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这是防止贪污、贿赂、挥霍浪费等职务犯罪现象的重要手段。特别要加强财务监督制度,用法律制度保证财会监督人员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受监督对象支配,依法独立行使经济监督权,抓好对本单位本部门执行财会制度情况的监督。

五要正确引导网络监督。网络监督具有独特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从论坛、博客,到各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再到微博、微信甚至专门的维权网站的出现,使得网络监督不仅快速、便捷,而且廉价、有效。中国有近3亿网民,网民参与的普遍性和不受控制性,使得网络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俨然一张群众监督的‚天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网络监督过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实现。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局长周久耕和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杨达才的落马都有网友的功劳。

(三)完善惩治腐败法律,加大查处案件力度

1.加强针对职务犯罪的专项法制建设,形成完备的法制网络。具体来说,可以出台反贪污腐败的专门法律,在制度上作出系统、详尽

和全面的规定,起到一般预防作用,同时提供法律依据,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依据专门的反贪污腐败法律建立独立有效的执法机构,加强执法力度。

2.完善证据制度。由于职务犯罪行为颇具隐蔽性,依照传统的证据规则,针对职务犯罪,只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属于有限的举证责任倒臵,而其他犯罪则仍然由检察机关承担全部证明责任,在贿赂犯罪中,尤其是共同受贿案件中检察机关很难收集到对被告不利的证据。因此,除有针对性地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采取完全的举证责任倒臵,还可以采取推定共同受贿和习惯不能成为证据原则,以有效地打击该类犯罪。

3.严格执行法律规定,防止明紧暗松。对于领导干部职务犯罪,要慎用缓刑。对于已被判处监禁刑的,要严格监督减刑假释的适用。同时对于保外就医应修改相关规定,提高保外就医的标准,严格保外就医的审查批准,以免出现判刑却不执行的情况。

(四)严惩行贿人,提高贿赂成本

严惩行贿,使行贿成为高风险的行为,使行贿者不敢轻易碰触‚高压线‛,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犯罪的蔓延。行贿和受贿本身就是一种对应关系,行贿者明知是在让对方受贿,完全可以按照受贿罪共同犯罪论处,刑法单列行贿罪已经是对行贿行为的最大宽容,不需要对行贿者有更多的从轻减轻对待。但是,为了更好的打击贿赂犯罪,防止出现‚进退同盟‛,给检察机关举证造成极大困难,对于行贿者主动交代罪行的可以减轻处罚,如果受贿者先交代了罪行则对行贿者从重处

罚。

(五)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领导干部正常待遇

实施“333”预防职务犯罪 篇6

坚持“三个负责”教育

公司党委把“三个负责”(即“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对公司广大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经营思想渗透、融入到教育内容中,在学习部署上做到:每年一个主题。2000年,公司以纪念“七一”为契机,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当年入党为什么?而今在党干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的理想信念大讨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入党誓言,使理想永存。在2001年的民主评议活动中,我们要求每个党员、干部对照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八坚持,八反对”内容,人人撰写心得,通过党内外群众评议,重点抓了思想作风方面的自查自纠;组织观看反腐大片《生死抉择》、“成克杰、胡长清犯罪警示录”电教片、开展法制教育图片展、组织党员干部参加《预防职务犯罪》知识测试等,使党风廉政建设常搞常新,收到预期效果。

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日常教育与应时教育相结合;如在2002年开展干部职工清房登记工作中,我们适时学习市纪委下发的关于进行一次专题警示教育的通报,用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搞腐败的反面典型,来阐明清房工作的重要意义,使教育的内容凸现出较强的针对性;二是一般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1999年,公司一名业务干部在经济交往中因受贿被查处,我们以此为训,在公司经济部门广泛开展“以案说纪”活动,邀请检察院领导来公司作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报告、选送重点业务干部出去参加区检察院召开的庭审会等,使大家受到了现场直观教育;三是宏观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在利用电教片、报纸杂志等进行反腐教育的同时,注重用身边发生的正反典型来实施教育,使教育内容具有现实感。

把好三个“关口”

一是把好用“人”关。公司打破传统的组织任命制,对下属改制分厂的经营者及中层干部的上岗,均实行公开竞聘。通过公布任职条件、竞聘演讲、群众评议、组织考察、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任免、任前公示等一系列程序,保证干部任用的公平和公正。2003年,公司34名中层干部通过竞聘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对群众反映较大、工作业绩不佳的干部通过诫免谈话、调离岗位等措施,确保了干部队伍的高效廉洁。

二是把好用“钱”关。公司对下属的全资、控股子企业实行委派财务主管制,对全资、控股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有效监管;同时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落实“收支两条线”各项规定,严禁截留收入,搞帐外帐,私设“小金库”。针对公司内部的车间(分厂)模拟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明确下属各部门财务支出的权限,强调中层干部的权力与责任挂钩、与个人利益分配脱钩,实行中层干部与部门员工的工资奖励分设制,由组织部门统一造册,打入各人帐户;中层领导对部门员工的工资,奖励负责,根据人劳处下拨额度,由部门经考核造册后,交由人劳处审定后,分别打入员工个人帐户,有效杜绝了以权谋私、用“钱”腐败现象。

三是把住用“权”关。公司加强产品配套、大宗物资、设备改造、委外协作和工程项目等的采购、加工、施工等管理。公司从2003年起,由以往的“货比三家,比价采购”等改变为大宗物资采购公开招标制,对招标的范围、程序、监督和责任都作了严格规定,让权力在“阳光”下操作,从源头上遏制特殊领域腐败的滋生。

探索三大机制

实施厂务公开的职工民主监督机制。

公司党委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一切对广大员工负责的指导思想出发,积极推行“厂务公开”制度。首先通过公司二级纪检信息网络组织和设立“总经理信箱”及每月一次的收集“员工信息”反映等措施,畅通公司领导与广大职工直接沟通的信息渠道;同时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将公司生产经营的状况和发展规划、内部机制的改革、资产运作、重大技改项目等方面的重要决策、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公司业务招待费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情况等,通过每月一次的中层干部会、两月一次的公司领导与职工“民主恳谈会”、每半年一次的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进行公开,广泛征求意见,增加了企业工作的透明度和职工群众的参与度,使公司的重大决策更趋科学民主化,同时也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公司改革改制工作的稳步推进。

坚持党员干部学习、考评的自警自律机制。

公司党委从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品格训练着手,常年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委会议事制度、公司两级班子的学习制度与民主生活会制度、一年一度的公司两级干部述职、述廉、评议制度。通过经常不断地学习、对照和反思,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自身的党性修养,有效地抑制了私欲的膨胀,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建章立制、依法办事的纪律约束机制。

从公司内部管理的实际出发,强化制度建设,拟发了《关于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廉政建设的责任要求、责任考核和责任处理;制定了《公司内部审计制度》,规定对中层正职进行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了廉政建设。除此之外,我们还先后制定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八项规定》、《物资采购招标制度》、《关于损害公司利益有关规定》,通过自律与他律制度的有机结合,规范公司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增强了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浅谈村干部职务犯罪之原因 篇7

关键词:村干部,职务犯罪,职务犯罪原因

村干部职务犯罪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笔者仔细对比分析近年来村干部职务犯罪现象, 总结了几点村干部职务犯罪原因, 以期能对更好的预防和查处村干部职务犯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混乱, 偏离了“任人唯才”, 公平公正的原则

从近年来所查办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不难发现, 多数涉案村干部在其所在村有较大家族背景, 不论是家族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条件都占有较大优势。据悉, 这些村干部的上台与其家族势力有很大关系, 村民的民主选举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干扰, 让民主变得不再民主, 让选举名不副实。而由此选出的村干部不再是众望所归, 他们欠缺管理能力, 真正能够为村民服务的少之又少。他们的上台只不过是进一步巩固了其家族在村中的地位。当权力主要集中于村干部身上, 造成“一言堂”, [3]即使某些村干部搞点小动作, 村民也是敢怒不敢言。由此, 他们更加胆大妄为, 利用职权为己敛财。

二、文化素养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村官是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所做的一个突破性的尝试, 目前来看, 这一制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但我们也应当看到, 这一制度并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在村中担任的多为副职, 他们没有真正的实权, 村中事务最终还是当地选出的村干部说了算。而绝大多数村干部都是农民担任, 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不多, 多数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 自律意识、法律观念极为淡薄, 不熟悉党的政策、法律法规, 他们不知法, 不懂法, 不畏法, 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公私兼顾现象严重, 最终导致的是违法乱纪、职务犯罪而不自知。

三、对村干部重视不够, “拿村长不当干部”

市委党校、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市组织部、市行政学院每年都会开办一些学习、培训课程, 包括公务员初任培训、全市干部轮训、培训以及青年干部培训、学习等等, 但惟独没有针对村干部设置的学习培训课程。虽说村干部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内不属于公务员身份, 但他们是村务管理者, 本质上也可以说是公共事务管理者, 他们掌握着权力, 行使着职能, 对村干部进行学习培训理当纳入党校培训计划。笔者认为, 应当针对村干部建立长效持久的培训机制, 促其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 树立和强化其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以使其敬法、畏法, 从而达到遵法、守法的目的。

四、民主政治建设不完善, 制度执行不力

一直以来, 我国虽致力于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但一般都是基于原则性的规定, 缺乏可具体操作性。目前, 虽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一事一议”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好制度, [5]但也往往是流于形式, 无法真正做到村务公开、透明。

五、监督制约体制缺失, 查处力度不够

古人云:山高皇帝远, 这句话所揭示的现象在我国村干部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近年来,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监督管理制约机制, 有效遏制了党政机关贪腐之风, 打击了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尤其是十八大以来, 针对公务员不断出台的各项禁令均落到了实处。反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虽也有不少政策制度, 但很难落实, 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 某些村甚至于根本就不存在相应的规章制度, 村中账目、人事混乱, 不入账、乱入账现象严重, 造成了“人管人, 一切都是主任说了算”的局面。某些乡镇对所辖各村监管松弛, 部分财政、农经、审计等部门监管不到位, 对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睁只眼闭只眼, 更有甚者, 某些乡镇领导为了自身利益包庇、纵容、勾结村干部, 串通一气违法乱纪, 造成无人监管的现象。

由于多数村干部职务犯罪数额相对不大, 涉案事由复杂, 涉案人员庞杂, 且涉案人员文化程度不高, 查处难度相对较大, 考虑到办案成本及案件效果, 纪检部门或检察机关也不太愿意受理此类案件。同时, 目前我国规范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相关法律仍然存在很大漏洞, 导致司法机关在惩治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时立案难、取证难、定性难,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风气。[6]

六、待遇较低, 伸手敛财

目前我国村干部未被纳入公务员编制, 缺乏相关福利待遇, 而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显然无法支撑正常的家庭生活开支, 最主要的生活消费还是要来源于种地或外出打工等其他途径。而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元化, 村务工作也越来越繁忙, 村干部开始通过吃、拿、卡、要来增加“收入”成为了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又一诱因。高薪养廉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务犯罪问题, 但过低的工资水平却容易诱发腐败问题。

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村村干部职务犯罪频发, 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经济发展, 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我们在打击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同时, 一直强调从源头抓起, 综合治理, 标本兼治, 否则必然会导致一边打击, 而案件却层出不穷的状况出现。[7]因此, 正确认识村干部职务犯罪原因, 是找出解决村干部职务犯罪问题之对策的前提, 如不考虑具体情况, 不究其具体原因, 只顾“病急乱投医”, 是无法真正遏制村干部职务犯罪现象的。我们必须找准病因, 对症下药, 唯有如此, 才能为我国农村的发展持续注入清正廉洁之风。

参考文献

[1]李冬明.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法律问题探析[N].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

[2]陈霞.论村干部职务犯罪之预防[J].魅力中国, 2013 (16) .

[3]马艳春.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村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思考[C].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 , 2009:949.

[4]肖龙.论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商界, 2013 (5) .

[5]肖龙.论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商界, 2013 (5) .

[6]吴文兵.对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几点思考[J].法学教育, 2013 (8) .

浅谈预防职务犯罪 篇8

职务犯罪是我国当前政治腐败现象的典型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职务犯罪的形式、特点、规律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必须针对新形势下职务犯罪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 加强调查研究, 积极探索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有效途径, 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

1 职务犯罪的界定

1.1 职务犯罪的概念目前, 我国学者对职务犯罪概念的理解各

有千秋, 但基本上都与最高人民法院对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职务犯罪界定的定义相符。总的来说, 职务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职务犯罪是指有职务的人利用职务进行的犯罪;狭义的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 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滥用职权, 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 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 破坏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 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2 职务犯罪的特征

2.1 影响的广泛性一般情况下, 职务犯罪现象只发生在个别党

政领导干部和极少数基层组织中, 而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职务犯罪现象, 涉及面很广, 甚至在执法、监督部门中也较多发生。

2.2 隐蔽性与公开性同时并存在“权钱交易”的职务犯罪过程

中, 往往是双方得利, 两厢情愿, 无人揭发不易暴露, 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目前, 公开、半公开的职务犯罪行为也在逐渐增多, 有些人私欲胃口越来越大, 谋私的胆量也越来越壮。他们不仅偷偷摸摸地隐蔽干, 而且还以各种借口堂而皇之公开搞, 如为单位 (或个人) 谋私说成“有偿服务”, 把行贿收回说成是“搞活经济”。

2.3 经济领域情况严重个别国家工作人员, 勾结社会上的不法

分子, 置党纪国法于不顾, 千方百计钻法律和体制的空子, 企图为个人和小集团牟取暴利。有的利用经管项目、工程、资金等的权力, 处处“揩油”, 甚至发展到索贿受贿, 贪污盗窃等犯罪行为。

2.4 职务犯罪分子具有贪婪性在职务犯罪分子当中, 有的所追

求的是要在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各种特权, 还有的企图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去“发大财”, 并为此不惜冒各种风险。有的竟然不择手段, 不顾后果, 胃口越来越大, 追求金钱、享乐的欲望日益膨胀, 贪污受贿动辄上万元, 甚至几十万, 数百万元的大案也呈上升之势。

2.5 单位、集团职务犯罪现象日益严重个别掌握一定权力的单

位或小集团, 为了满足其局部利益, 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 利用所掌握的项目、审批、处罚等权力, 大搞权钱交易。

3 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

国外有学者指出:“腐败是政府最大的痼疾, 其危害性仅次于暴政。”而新加坡政府的反腐败口号是:“让腐败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 让腐败者在经济上全家倾家荡产。”看来有必要研究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对策, 根据产生职务犯罪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对职务犯罪要实行“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3.1 完善制度、堵塞漏洞, 遏制不正当竞争, 是预防职务犯罪的

重中之重当前职务犯罪导致的原因之一就是, 制度不完善, 所以导致很多的不正当竞争, 这是职务犯罪的重大隐患。虽然党和政府不断总结经验, 在制度建设方面颁布了许多规定, 比如, 党员廉政建设实行责任制, 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 经济收入申报, 国家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收售的礼品要登记上交等等。但是这些规定和政策成效不大, 我们必须提出更好的制度和政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然了这些政策和制度不要流于形式和走过场, 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职务犯罪的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3.2 提高党员和干部的素质, 以提高反腐败能力党员和干部的

素质在职务犯罪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必须提高党员和干部的素质, 在反职务犯罪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法律和制度是由人来制定, 也是由人来执行和遵守的。人的素质至关重要, 人的素质高, 能够廉洁自律, 自觉抵制腐败现象;人的素质差, 即使法律制度再完善, 也会发生违法乱纪现象。预防职务犯罪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等思想来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 并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 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 使广大党员干部养成热爱学习、自觉改造的好作风,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带头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 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也可以用共产党员的先进事例来教育他们, 如原漳州市东山县书记谷文昌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办实事, 从不为自己谋私利的精神都在感动着我们这一代人, 我们要让这个感动继续延续下去。

3.3 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反腐倡廉“预防职务犯罪, 需要

您的参与”就是指预防职务犯罪需要社会各部门及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使广大群众学法、懂法, 提高反腐败斗争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自觉性。倡导“从我做起, 绝不行贿”。这种观念一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且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腐败现象就可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群众“从我做起, 绝不行贿”, 也能促进领导干部“从我做起, 绝不行贿”, 并自觉预防职务犯罪, 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廉洁风气的形成。

3.4 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立法加强立法, 形成机制, 使职务犯罪

中主体从“主动犯罪”转变为“不敢犯罪”“不想犯罪”。首先, 加强立法, 提高职务犯罪的惩罚标准, 从制度上减少犯罪的“得利概率”。如贪污一万元、罚他五十万元, 并处以7年以上的徒刑, 加大犯罪付出的?“成本”、“代价”。其次, 推行“高薪养廉”。中国有句古话是这样子说的, “贫起盗心, 富贵思淫欲”。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 逐步提高公职人员的收入水平, 改善国家公职人员的实际的生活水平, 通过个人经济收入增长, 减小职务犯罪的诱因。第三, 加强对公务员违纪惩罚力度。防微杜渐, 是各种制度制定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提高公务员各项待遇的同时, 从制度上对国家公职人员平时言行进行必要的约束。违反规定轻则辞退, 重则开除。从而从制度上消除职务犯罪产生的思想条件。

3.5 优化执法环境优化执法环境。执法环境不好是诱发职务犯

罪的重要原因。执法环境不好表现为领导干预、说情、执法执纪机关不严格依法依纪办事等。就执法执纪机关来说, 应紧紧依靠党委和上级机关领导, 顶住压力, 顶住说情风, 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不断提高执法执纪人员素质, 要坚信党和国家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要认识到个别领导干预代表不了党委的意见, 要有不怕丢乌纱帽的气概和豪情, 敢于碰硬, 善于碰硬, 要敢于顶住说情, 善于顶住说情。要通过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提高执法执纪人员素质, 来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

领导干部的清廉、社会风气的正直是社会和谐, 经济发展, 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只有让反职务犯罪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党员干部、每一个人心里, 才有可能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当前我国反职务犯罪依然任重而道远, 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摘要:我们要积极探索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职务犯罪的预防 篇9

通过简单分析社会中存在的职务犯罪案件, 我们可以发现:当前, 在我国的职务犯罪中, 犯罪主体呈现出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党员干部居多的特点, 谋取经济方面的利益是犯罪的主要动机, 并且在现代社会中, 犯罪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1 职务犯罪的原因

职务犯罪通常情况下会对正常运行的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严重的恶劣影响。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

1.1 主观方面

对于职务犯罪来说, 通常情况下, 犯罪主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蜕变, 同时思想道德出现滑坡,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职务犯罪, 同时犯罪主体还表现出信仰弱化、价值错位、道德沦丧等特征, 以及存在特权思想、家长作风等, 他们目无法纪, 进而催生腐败。另外, 职务犯罪的另一个深刻原因就是法制意识比较薄弱。职务犯罪主体漠视或者没有正确认识国家的法律法规对职务犯罪的规定, 同时低估了职务犯罪所造成的法律后果, 思想放松警惕, 以及重“人情”的思想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不同层次的职务犯罪。

1.2 客观方面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与个人因素相互结合, 以及在防范职务犯罪方面, 法制建设不健全等, 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造成了大量职务犯罪的产生。

2 预防职务犯罪的政策建议

为了对职务犯罪进行遏制, 减少职务犯罪发生频率, 通常情况下, 加大打击力度是治标之举, 预防是治本的良策。根据哲学理论进行分析, 可知内因是根据, 外因是条件,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通常情况下都是在内外因的交互作用下发生的,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职务犯罪也符合上述的原则。为了避免发生职务犯罪, 内因方面, 需要对职务行为人的素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进行巩固和强化。从内因方面不断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使职务行为人具备良好的素质, 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才能使职务犯罪预防取得预期的目的。

在预防职务犯罪的过程中, 党员干部要进行廉洁自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党性修养和思想建设,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

首先, 预防职务犯罪需要重视个人修养, 加强理论学习。对于职务行为人来说, 通过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 进而大大提升自我修养, 以及不断克服和修正个人错误,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于职务犯罪来说, 往往是犯罪主体由于对政治理论和党章党纪放松了学习, 同时对自我的教育缺乏相应的力度, 没有及时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 进而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 出现问题, 使得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迷惘和放纵。所以, 党员干部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 将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一个层次, 从根源彻底消除不健康的思想, 坚决克服不良倾向, 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政治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坚定性和纯洁性。这样, 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下经得起考验, 进而经受得住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和诱惑。为了从根本上彻底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 尤其是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需要加强理论学习。通常情况下, 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 那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不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那么党员干部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发挥, 同时更不可能成为党合格的领导干部。对于犯错误、违法乱纪、以权谋私等现象, 通常情况下是个别党员干部出现懒惰的思想、不注意学习造成的。

其次, 党员干部不断加强纪律修养, 提高道德修养。党员干部在工作过程中, 严格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 自愿接受党外群众的监督。一方面及时、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 同时积极主动地参加党组织生活, 并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虚心听取批评建议, 敢于对自己进行剖析。另一方面主动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内部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进行不断地完善, 同时建立和健全政务公开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生违法行为。按照权、责、利的原则, 对责任进行强化, 对权力进行限制, 同时防止滥用权力;坚决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 对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 帮助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经济发展与坚持共产主义道德之间的关系要进行正确的处理, 在党内政治生活中, 坚决杜绝发生商品交换和资产阶级政客习气。

再次, 党员干部要巩固和强化宗旨观念, 彻底纠正不正作风, 同时进行自查和自纠。通常情况下,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 廉洁自律的基本要求就是转变作风。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牢记党的宗旨, 不断强化公仆意识, 对世界观进行积极的改造, 真正做到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使共产党人永远保持光荣本色。同时, 在党风作风方面, 对于本地区、本部门存在的比较突出问题, 各级党组织要选准突破口, 加大纠正的力度, 从根本上彻底转变风气;在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 端正认识是关键, 切实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在工作实践中, 作为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规定, 对自己执行《廉政准则》及相关规定的情况进行全面地对照和检查, 同时对自己的思想、言论、行动等进行相应的检查, 看自身是否与《党章》和《廉政准则》的要求保持一致, 并且对以权谋私、严重脱离群众等问题进行严格的检查。在进行自查自纠的过程中, 要不断触及思想的最深处, 不断挖掘问题的关键和本质。

3 结论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 自身形象就像一面镜子、一面旗帜。所以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 为他人树立榜样, 发挥表率作用。这样, 其所负责的单位或部门, 风气就正, 问题就少。所以在工作过程中, 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审视, 及时纠正有悖于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行为。利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任, 以身作则, 充分发挥模范先锋作用, 进而从思想的源头杜绝职务犯罪。

参考文献

[1]张卫平, 谢小鹏, 林文岳.完善高校廉政制度预防高校职务犯罪行为[J].价值工程, 2012 (09) .

[2]任小艺.对企业预防职务犯罪有效方法与途径的探讨与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03) .

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解析 篇10

(一) 历史背景

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说:“立法者优秀之处在于更多地关注预防犯罪, 而不是如何惩治犯罪;更多地关注和激励良好的品格, 而不是更多地运用刑事处罚”。从孟德斯鸠的语言可以看出, 打击犯罪尽管有作用, 但从根本上讲, 更多地应当注重犯罪的预防。

古人云:“先其未然谓之防, 发而止之谓之救, 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 救次之, 戒为下。”这充分说明了犯罪预防的重要性。就职务犯罪本事而言, 重要地是加强职务犯罪的预防。

(二) 国际背景

2003年联合国颁布《反腐败公约》是国际社会打击职务犯罪的重要标志。打击职务犯罪是国家权力运用的重要作用力的一个方面, 体现了国家依法治国理念。但对于职务犯罪的惩处只能起到事后预防的作用, 如果对职务犯罪进行有效地事先预防才应是关键。因此, 改变传统的刑事治理模式, 有效地遏制职务犯罪, 进而找到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模式成为时代的需要。

(三) 国内背景

国内设立专门部门对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探索和实践始于1992年。199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反贪污贿赂检察厅内设立预防贪污贿赂检察处。20余年以来, 检察机关通过分析职务犯罪原因、特点, 制定科学的对策与工作方法, 在预防犯罪领域取得不错成效。

二、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正当性

(一) 合法性

除了设立专门的预防职务犯罪部门, 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7年通过《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规则》。该规则阐述了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的政策支持、各级检察院建立专门的预防职务犯罪部门的必要性、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的主要职责、建立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库并收集相关信息、开展调查并形成报告、提出建议对策等。该规则为检察机关设立专门部门进行预防犯罪工作提供法律指引。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 应该督促其纠正。

(二) 合理性

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条也作出了相同的规定。这就决定了检察机关和检察官的特点。检察官天生就是公益代表人, 其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而检察机关有权对行政行为实施检察监督, 其角色定位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和“最高法律秩序的代表者”。

(三) 有效性

最高检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三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上指出: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是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总体格局的重要方面, 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检察机关惩治职务犯罪工作的必然延伸。各级检察机关必须准确把握和始终坚持预防工作的职能定位, 努力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健康发展。因此, 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意义重大。

首先, 检察机关负责职务犯罪的侦查工作, 对案件发生的原因、细节都很熟悉, 因此更容易掌握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和规律, 对职务犯罪案件的预防能够起到显著效果;其次, 预防犯罪工作的开展, 既是对已发生案件的总结, 也对单位和个人起到直接的警示作用;再次, 检察机关通过对个案、类案、行业、区域的案件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更好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最后, 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 紧密结合执法办案, 综合运用检察建议、警示教育、预防咨询、预警预测等措施, 协助发案单位、职务犯罪易发多发行业、涉及公共财政或公共利益项目的主管 (监管) 部门, 搞好防控治理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因此由检察机关进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具有十分显著的有效性。

三、我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点与措施

(一) 重点

新常态下的职务犯罪呈现频发态势, 面对此种情形, 如果能有效施展教育在职务犯罪预防中的长处, 以此强化官员个人的政治素养, 改善官员个人的权力观念, 提高其道德品质, 增强其法律意识, 充分发挥教育在职务犯罪预防中的重要价值, 从而实现从源头上防范职务犯罪的倾向, 从思想上、理念上构筑一道内在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无形长城, 提高预防职务犯罪的外部效益。法律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实现每个善良人应有的幸福, 而不是通过惩罚措施来树立某种权威。因而, 对犯罪行为进行实时打击, 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法律本身的失败。因而, 最紧要的是防患于未然, 而不是兵来将挡, 犯罪行为来了再动用国家机器进行规约。

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着眼于“防”, 其意图在于切断职务犯罪滋生的源流, 杜绝职务犯罪的不断蔓延。预防职务犯罪教育, 狭义地讲, 指的是负有法律监督、打击犯罪职责的检察机关通过执法、司法等行为让书本上的法律条文成为鲜活的教育案例, 以案说法, 向广大党员干部敲响警钟, 对国家工作人员形成威慑, 进而使他们内心确立对法律的敬畏, 由外而内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 从根源上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与克制。但既然是教育, 实施教育的主体就可能多元化, 这就引出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广义上的内涵。广义上讲, 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的实施主体不受限制, 除却负有法律监督、打击犯罪等职责的检察机关之外, 其它党员干部培训机构 (例如各级党校) 、承担法学教育的高校等科研院所、负责廉政建设的组织宣传机构以及各国家机构自身都可以成为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的实施主体。近年来的实践也表明, 检察机关与其它有关部门协作实施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的效果良好。各地检察机关也积极推进“预防职务教育进党校”这一项制度, 并努力实现常态化。在实践中, 多个省份的检察机关通过与当地党委组织部门、社会科学院或者党校等机构进行合作, 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的范围, 另一方面也是对法制宣传教育采取的具体形式的发展, 这与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要求十分契合。

通过实证调研发现:1.检察机关所开展的形式各样的预防职务犯罪教育能够帮助多数党政干部树立科学的权力观、正确的地位观和符合人民公仆形象的利益观, 从而为预防职务犯罪打牢根基;2.通过建立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 推行“体验式”学习机会, 让教育从理论走向生活,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感悟, 这是对教学内容的发展, 也是对教育形式的突破。这种尝试让多数党政干部接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反腐倡廉教育。

(二) 措施

首先, 深入通过分析具体案例, 接触职务犯罪人, 从来了解犯罪行为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找到犯罪的原因, 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其次, 加强预防工作的专业化。无论是预防方式还是人员, 都必须结合实际来提出专业化的思路。设立专门的部门, 加强检察官的培训。培养造就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具有较好实践经验的专业队伍, 并具有以下特有能力:探索掌握犯罪特点、规律的能力;发现潜伏线索、妥善控制处置的能力;科学预测预警的能力;综合运用预防手段、防患未然的能力。

再次, 多部门配合。除了检察机关直接进行预防犯罪工作, 党和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出台文件支持和参与该项工作。同时媒体也要加强宣传, 宣传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宣传;二是对预防成效的总结和宣传。通过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 促进公职人员依法、依纪办事。

最后,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党员干部自身的警觉性。这样才能从源头防止犯罪的发生。让党员干部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的远离犯罪。

四、结语

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预防 篇11

内容摘要:近年来,由于教育不扎实、监督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基层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截留、骗取、侵吞涉林惠民资金等职务犯罪时有发生,呈现出发案主体集中、作案手段单一、法律意识淡薄等明显态势。为此,进一步加强对涉林系统职务犯罪预防,强化对林业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对于推进涉林项目资金安全、推动强农惠民政策落实、优化地方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词:林业系统 职务犯罪 预防调查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项目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各个地方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监督、教育、管理和制度缺失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基层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地方生态环境建设,群众反映强烈。2015年以来,赫章县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省院关于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的重要部署,立足本地实际,依法立案查办林业系统贪污窝案4件10人,通过对该系统发案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建议。

一、赫章县林业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

2015年1至8月,赫章县人民检察院共在本地林业系统查办贪污窝案4件10人,均为大案,涉及科级干部1人、工作人员7人、基层林业站长2人,涉案总金额120余万元。

[案例一]2011年至2013年,赫章林业局石漠化办公室主任孙某、工作员叶某在组织实施国家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项目、荒山造林工程过程中,伙同单位营林站职工黄某等人共谋,利用组织实施项目和管理资金拨付的职务之便,采取冒名签订合同,降低合同单价、隐瞒真实单价等方式,截留提取涉林专项资金71万元进行私分,其中孙某分赃16万元、叶某分赃24.6万元。

[案例二]2010年至2013年,赫章县林业局营林站负责人黄某在组织实施国家巩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项目和石漠化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等项目过程中,与站内职工姜某、朱某、曹某、葛某相互勾结,共谋采取冒用各自亲戚名义签订合同,然后以下达指标任务为名指令乡镇林业站发动群众实施,向群众隐瞒有实施费的事实,项目经验收合格后,黄某等5人与结构乡林业站胡某将截留下来的专项资金47万元共同侵吞。

[案例三]2012年,赫章县兴发乡林业站负责人王某在组织实施国家巩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项目过程中,与赫章县林业局技术员沈某相勾结,采取项目由林业站发动村组群众义务实施、进而隐瞒项目实施有劳务补助等方式,截留涉林项目资金6.5万元进行私分。

通过分析,发现上述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1.发案主体相对集中。上述三个案例涉及部门均为林业局营林站、石漠化办的工作人员,大部分系技术业务骨干,几乎站(所)内部人员均有参与作案,分赃金额大小不同,同时牵涉项目实施地林业站(所)的个别人员。

2.作案手段相对单一。办案发现,林业局营林站、石漠化办工作人员与乡镇林业站相互勾结、沆瀣一气,“黄金搭档”共同作案,利用组织实施林业项目、经手管理专项资金的职务之便,形成截留侵吞专项资金的共识后,相互分工,各自从本人联系和组织实施的项目中截留提取资金后一起私分。案例二中,涉及的营林站有9名职工参与作案,分工各有不同,一些负责签订合同、一些负责编造资料、一些负责保管资金、一些负责检查验收,形成了作案同盟。

3.发案环节相对集中。涉案项目均为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天保林项目资金。发案环节集中在合同签订弄虚作假、欺骗隐瞒专项资金真相、截留提取专项资金进行私分、监督验收流于形式。案例一中,涉案对象采取冒用亲属之名签订合同,以下达指标任务方式指令乡镇林业站发动群众义务性无偿实施,或以降低合同单价、隐瞒真实单价截留部分资金私分,或向群众隐瞒有劳务补助的事实真相、欺上瞒下将所有专项资金截留私分。

4.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上述三个案例中,涉案人员有8人系中专以下文化水平,2人为大专以上文凭,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对相关涉林政策法律法规知之甚少,钻法律“空子”、打政策“擦边球”,80%以上到案后仍存在“截留分取专项资金系正当劳务报酬、仅违反政策规定、并未触犯刑律”等错误认识。

二、林业系统职务犯罪发案的成因

1.教育不够扎实。一方面基层林业部门平时对干部职工的教育流于形式,开会学习停留在传达文件,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导致林业干部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深、对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了解不透,对制度的执行打折扣,尤其对什么是违纪、什么是违法等缺乏深刻认识,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如案例二中黄某等人到案后,均存在“大家都参与、法不责众”等错误意识,对自己参与侵吞私分不以为然、习以为常。另一方面,贪欲作祟,将党纪国法抛之脑后。如案例一中的孙某作为单位党组成员兼石漠化办主任,多年来对“手莫伸,伸手必被抓”的警示何尝不是耳熟能详,但在巨大的金钱诱惑面前,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加之存有侥幸心理,尝到甜头后作案次数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思想放松改造,价值观扭曲,最终滑向犯罪深渊。

2.监督流于形式。一方面内部监督不到位,上级下拨涉林项目资金后,林业局下放权力,明确单位的营林站和石漠化办组织实施,而作案人利用组织实施的职务之便,欺上瞒下,自己组织实施、自己管理资金、自己组织验收,而局领导和上级林业部门对下检查监督不到位。查办的所有案件均为作案人自行冒用他人之名签订合同后,却以下达指标任务方式指令乡镇林业站动员群众实施,同时隐瞒应支付劳务费的事实真相;有的项目以乡林业站名义签订合同后,上下勾结弄虚作假,即“你实施我验收,我实施你验收,最后大家都有份”。另一方面外部监督缺失,项目实施前,对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封山育林等法律政策不宣传,社会群众不知晓,承包项目的自然人不了解真实价格,使得涉案人员采取降低合同单价、隐瞒真实价款截留专项资金私分提供了空间。

3.制度执行不力。一方面,基层林业部门对涉林项目资金的管理配套制度不健全,流程规章不完善,即使建有制度,也只是挂在墙上、停留在口号上、却未落实在行动上,从而为犯罪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对国家、省、市下发的涉林项目资金管理规定、法律政策制度执行不力,打折扣,搞变通,钻空子、踩边线。上述三个案例中,涉案人员均存在“国家鼓励干部职工参与植树造林,谁造林谁受益,其参与组织实施造林项目,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的劳务付出,结余资金应归自己所有”的错误认识。

4.职责待遇不对等。从发案来看,大多数涉案人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上,他们既要涉林项目的业务技术指导,还要组织完成各自联系的辖区补植补造、封山育林项目,工作量较大,而月收入又不高,且站里的经费经常短缺,付出与收入的落差使得部分林业干部心理失去平衡,满腹牢骚,甚至消极对待工作,能少做就绝不多做,还走歪门邪道想法子赚取非法收入。如案例二中黄某等人作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平时各自所联系乡镇的造林任务较重,由于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心理失衡导致铤而走险。

三、防范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教育警示。要把廉政教育、法治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常抓不懈,使廉政意识和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以法治讲座、警示教育、典型案例剖析教育等多种形式,使林业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学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防腐抗变的能力。定期举办干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职务犯罪预防和法制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宣讲国家法规政策、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林业部门和有关工作人员的职责、资金管理、项目实施、质量标准、验收程序等的规定,重点加强对违法违纪以及构成犯罪后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的宣讲,提高干部防微杜渐、廉洁自律、勤政敬业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政策水平。进一步加强法规政策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监督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2.完善管理制度。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和修订,针对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项目合同签订、组织实施权限、资金管理拨付、业务技术指导、监督检查验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细化相关配套制度,把预防关口前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有效杜绝退耕还林中的职务犯罪隐患。建立首问责任制度,对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虚报冒领、违规使用资金而给农民群众造成损失的,成活率达不到标准的,坚决追究各级领导和相关直接责任人的责任,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措施,健全上下监督、群众监督的有效机制。落实恢复性司法制度,加强检察机关与林业部门的沟通协作,联合组织力量对所有涉案林业项目进行摸底排查和再度复查,对实施面积不足、成活率不高、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及时开展补植补造,确保涉林项目资金真正落到实处,推进地方生态环境建设。

3.强化内外监督。一是提升项目资金透明度。推进林务公开工作,加大对国家、省、市、县相关涉林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将涉林项目资金、实施地点范围、实施方式、实施种类数量、检查验收结果等向社会公示,让干部群众知晓,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空间。二是加强内部监督,加大上级部门对下监督检查力度,对拟实施的项目全程跟踪,从实施主体、质量、资金管理拨付、项目检查验收、后续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整改并坚决问责;同时落实项目责任人制度,对拟实施的项目每名局领导要牵头负责到底,分管领导要加强跟踪检查,时刻提醒打招呼,杜绝犯罪发生的隐患,确保项目优质、资金安全、干部优秀。三是加强审计监督,每年度审计部门与林业系统纪检部门要强化对已实施项目资金进行审计,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预警打招呼,坚决果断进行纠正,对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机关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4.推行预防联席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林业主管行政部门主动通报情况,加强同检察机关的联系,使检察机关对林业系统的工作情况、管理情况、国家拨付转项资金情况了解到位,及时发现情况堵塞漏洞;适时对职务犯罪与违法违纪案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制订预防对策和措施,使专项预防成为常态。要加强两法衔接,建立案件通报和线索移送制度,林业系统主管部门收到群众举报涉林职务犯罪线索后,及时移交检察机关,主动配合查处;检察机关要严格依法办案,加大打击力度,使打击成为一种特殊的预防手段,以打促防,形成威慑,营造“不愿为、不敢为、不能为”的思想防线。

积极推进职务犯罪预防调查工作 篇12

突出调查理念,实现预防调查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一是明确预防调查功能。明确提出,预防调查其目的是基于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发生而进行的专门司法调查活动。调查对象是检察机关认为有职务犯罪迹象或存在职务犯罪隐患的一定领域、系统和单位的职务行为。预防调查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专门调查活动,掌握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和规律,寻求有效的治理对策,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二是明确预防调查思路。在预防调查工作中,津南区检察院坚持“三个并重”工作思路。即对个案发生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对反复发生、普遍发生案件的调查并重;对特定领域类案发案特点规律的调查与对行业性、区域性发案背景原因以及权力监理体制缺陷机制漏洞的调查并重;对既发犯罪情况的调查与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的调查并重。“三个并重”使预防调查思路清晰,工作应手,成效明显。

三是明确预防调查方法。采取“三步递进式”调查方法,确保调查实效。第一步,以案观案的实证分析。即由个案到类案的案例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发案特点、规律,找出职务行为监督管理漏洞。第二步,类案比对的领域调查。即不拘泥于个案调查分析,放开视野,深入调查预测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趋势。第三步,科学研判的苗头调查。即在对既发案件开展实证分析、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着眼宏观,强化犯罪发展苗头倾向的调查研究,做出科学判断,提出预警对策,有效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

突出调查重点,实现预防调查由事后向事前的转变

一是围绕区域发展大局确定调查课题。随着津南区城镇建设不断升级,以及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国家级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的深入开展,津南区项目建设多、资金投入大前所未有。为确保工程优质、干部优秀,津南区检察院把服务和保障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作为调查课题。先后选择天津大道、海河教育园、津南大道、农电网改造、海河医院扩建等重点工程开展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调查12次。与此同时,提供工程招投标行贿档案查询1674次。全程监督工程招投标6次。与承建、施工单位签订在工程建设中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纪要10次。深入工程建设现场开展预防调查活动38次,通过制发《检察建议书》等形式,提出监管漏洞26次,并协助建立有效防范措施47条。

二是围绕民生民利确定调查课题。2010年以来,津南区检察院查处农村土地整合征用、房屋拆迁安置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8件56人。农村土地整合征用、房屋拆迁安置等领域职务犯罪多发易发,成为影响民生民利的热点难点。为此,津南区检察院加大预防调查力度,对全区8个镇16个村逐个进行走访调查,采取案例解剖分析会、与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座谈、共同查找该领域发生职务犯罪的重点环节、深入分析监督管理环节存在的漏洞等形式,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形成了《津南区征地拆迁领域引发职务犯罪情况调查分析》、《国家粮食直补引发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情况分析》等多篇预防调查报告。

三是围绕涉农领域确定调查课题。农村“两委”换届选举是涉农领域一件大事。津南区检察院以服务和保障换届选举专题预防为课题,深入开展预防调查工作,摸清换届选举工作底数,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2015年换届选举工作开展以来,共深入镇、村、社区、企业开展专题座谈会40余次。积极调查掌握参选、备选人员基本情况。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引入换届选举,排查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以及涉选职务犯罪苗头性问题和案件易发、高发部位、环节和人群。摸底排查掌握的情况经梳理分析后,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积极配合党委政府采取措施,消除不稳定因素,遏制涉选职务犯罪的发生,保障换届选举工作依法、平稳、有序进行。

突出调查实效,实现预防调查由补救向预警转变

一是显现个案调查的补救作用。津南区检察院结合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逐案进行调查分析,逐案走访发案单位,从教育、制度、监管等方面开展调查活动,了解发案背景,分析发案原因,通过制发《检察建议书》、监督整改落实等形式,协助发案单位健全完善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职务行为的监督制约措施,完善预防机制,防止发案单位再次发生职务犯罪案件。2010年以来,共撰写个案调查分析43篇,向发案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书》50份,协助发案单位完善规章制度21件次,有效起到了预防补救作用。

二是显现领域调查的预测作用。津南区检察院将个案调查扩展到某一领域、系统、单位的预防调查,从而更加准确把握特定领域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和规律,预测该领域职务犯罪发展趋势,寻求更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达到遏制和减少特定领域内职务犯罪发生的目的。津南区检察院结合津南区农村土地整合征用、房屋拆迁安置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多发易发的特点,深入开展领域调查,先后与咸水沽、双港等8个镇召开农村土地整合征用、房屋拆迁安置领域职务犯罪预防调查会议。认真调查分析发案原因、特点和规律,预测发案新趋势。提出了建立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规范拆迁安置补偿等行为,积极引入行贿档案查询机制,有效落实预防检察建议等建设性意见,均被采纳。并分别与8个镇会签了《关于在土地整合、房屋拆迁建设中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会议纪要》。

上一篇:职业中专教学质量管理下一篇:公路路基排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