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村干部的腐败问题

2024-09-26

预防村干部的腐败问题(精选9篇)

预防村干部的腐败问题 篇1

如何预防基层党员干部腐败问题

如何预防基层党员干部腐败问题

构筑预防基层党员干部腐败防线,要求教育载体必须模式创新

一是要创新基础性教育模式。在开展领导干部讲廉政党课、做形势报告等方式的同时,通过电化教育、网络教育、媒体教育和“农村党员廉政论坛”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形式.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鲜活性;要借助文化活动室、基层公开板、宣传栏等载体,运用说唱、民间艺术展等多种形式,将廉政文化建设延伸到乡镇机关、村组、社区、家庭、企业和学校,努力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二是要创新法纪性教育模式。借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实施廉政教育“入户工程”使基层党员干部能集中收听收看到相关法纪节目;应依托有线电视网络系统,开辟廉政之声专栏,利用固定电话拨打免费点播热线,使党员干部坐在家里就能够查听廉政法规等信息,受到党纪国法教育。三是要创新规范性教育模式。特别是应把反腐倡廉教育列入基层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之中,并与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结合起来,以树立权力观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政治纪律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风党纪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增强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构筑预防基层党员干部腐败防线,要求制度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县级纪检监察机关有必要抓紧对现有反腐倡康法规制度进行梳理,过时的废止,有缺陷的及时修订完善,需要细化的尽快制定实施细则,有必要紧紧围绕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农村“三资”管理、项目招投标、土地出让、活立木转让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以规范权力行使为着力点,以公开透明为基本要求,建立健全预防腐败的工作机制,创新制定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各项制度,实现改革和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特别是应着重从规范人、权、钱入手,不断完善基层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申报、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等党内监督制度,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坚持拟提拔、交流干部和评优评先事先征求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制度。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村会计委托代理制”,村(组)内“三重一大”民主决策、村干部廉政谈话、“乡镇的站务所务和村务捆绑”勤廉双述双评等项制度,加强对乡村“三资”和干部的监督,做到基层党员干部权力运行到哪里,制度就约束到哪里,使制度成为制约基层干部权力的行为规范,从制度上堵塞滋生腐败的漏洞,弥补反腐倡廉制度的缺失。

应采取明察暗访等办法,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执行制度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要健全执行考核机制和制度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严肃查处基层领导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充分运用批评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手段,突出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以此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构筑预防基层党员干部腐败防线,要求监督手段必须刚性凸显

一是要加强对公职领导干部的监督。县、乡级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监督的重点。县纪委、组织部等单位,应组成检查考核组深入各部门各单位,按照撰写报告、述职述廉、民主测评、反馈谈话等程序围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洁自律等内容,集中对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开展述职述廉、廉政谈话活动的同时,把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延伸到“八小时”以外,加强对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考察,全面了解干部的作风表现。要把党内监督和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畅通群众信访监督渠道,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切实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将领导干部的一切行为都置于党纪国法和社会道德的监督之下,特别是要把评议结果及时转化到干部的任免、工资等项利益的奖惩上。二是要加强对县直和乡镇重点部位的监督。重点是对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在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国有资产等方面切实加强监督。应充分发挥县纪委委员监督作用,采取向县直执纪执法重点部门派驻纪检监察巡视组、向乡镇派驻纪检(组)监察分局及聘请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等做法开展全方位监督工作。监督工作应重点着眼于县乡执法部门和乡镇财政、林业、水利、村级财务代理机构等重点部门“三重一大”决策、审批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特别是事前监督,及时发现基层领导干部的缺点和不足,及早纠正错误,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对那些监督指导不利,在民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认真及时解决,造成不稳定因素和不良影响后果的干部要实行责任追究。三是要加强对村(组)干部和村务的监督。诱发农村不稳定的因素大多与村干部和经济独立的居民组组长利用职务之便违规决策、违规管理、违规审批损害群众利益、损公肥私有关,因此,县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发挥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职能作用,强化乡镇对村两委的监督,加强对村(组)集体资金管理使用、土地发包、承包等方面的监督,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上,放在村务是否按规定要求真公开及集体山林转让、土地发包承包、大额资金支出等村里重大事项重大支出是否履行村民议事决策程序上。要针对非党村(组)干部不受党纪约束、政纪处分不着的实际,在强化对现有“村会计委托托代理制”监督的同时,将合并村后经济独立的居民组的财务也纳入委托乡镇代理行列。为了有效规范包括非党村(组)干部在内的村(组)干部的权力,相关部门应按照“权力制衡”的原则,指导各村成立“村(组)务监督委员会”,实行“村(组)人治村”,激活“末梢监督神经”,确保村(组)重大事务实行民主决策,履行民主程序,避免村(组)干部给集体造成重大损失。

构筑预防基层党员干部腐败防线,要求惩治措施必须保障有力

县委应不断完善反腐败协调小组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查办大案要案联席会议制度,对于查处大案要案中遇到的重大、复杂问题,及时研究部署,确保行动统一,协调作战。纪检监察机关应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败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主动牵头,敢于负责,精于组织,善于协调,有效整合各执法执纪单位的办案资源,在坚持各自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的前提下,切实加强与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业务沟通、信息交流和协作配合,形成人力资源共用、证据资源共享、手续资源互补的调查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发挥查办案件的威慑作用,确保办案质量和效果,确保查办案件和惩处力度不减,保证“坚决惩治腐败”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县乡两级,应把重点放在查办实权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领导干部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等违纪违法案件上。对土地管理、安全生产、工程招投标等方而失职渎职问题,要坚决追究责任。应采取异地办案、交叉办案和借助上级力量办案办法,运用纪检监察机关特有的“双规、双指”办案手段,深挖案件背后的腐败问题,切实做到“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分析清楚不放过、事件责任人及有关领导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件责任人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针对发生的事件没有制定整改和预防措施不放过”,让广大党员、干部看到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和行动。在村一级,应把惩治的重点放在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案件上,放在村干部违反民主议事决策程序违规决策违规管理违规审批给集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截留、挪用、克扣种粮直补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村级补助资金及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侵犯农民民主权利等违纪违法行为上。对村干部违反村民自治章程和任职承诺违规决策给村集体财产造成损失的,应由村民大会选举并授予独立监督权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其实行责任追究,责令责任人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责任人拒不赔偿的,由“村务监督委员会”要求乡镇政府扣减其财政转移支付的工资,督促村委会代表村民提起民事诉讼。如果村委会不起诉,村民监督委员会要按照村民会议的授权代表全体村民提出民事诉讼,使负有责任的村干部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挽回其给集体造成的经济损失。对村民依法提出要求罢免村委会成员,而村委会未在法定时间内启动罢免程序的,村务监督委员会要按照村民大会的授权,主持召开罢免会议。

(据辽宁省新宾县纪委信息)

预防村干部的腐败问题 篇2

一、村官综合素质不高

部分村官为官“动机不纯”。有的是为了捞几个钱;有的甚至认为, 村集体的财物就是我的财物, 我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有的认为当上村官就有权,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上任捞一把, 捞完就走人;有些村官甚至认为, 自己不是国家干部, 即便贪点钱财受点贿, 也构不上职务犯罪等等, 归根到底是法制观念缺乏、思想素质不高的表现。

二、村级财务管理混乱

当前, 绝大数村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账目设置不规范, 财务审批不严格, 村官权力过于集中, 所有支出全凭一把手说了算, 白条自批自支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较为常见。有的村官为谋取私利方便, 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 担心群众知道多了不利于工作, 应该让群众明白的事情却含糊其辞;有的虽然公开了, 但公开的内容隔靴挠痒, 应付上级检查。有些村会计管账又管钱, 干部批钱又花钱, 为村官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村干部思想觉悟不高

表现一:部分村干部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没有与其工作职责应具备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法规知识, 又不主动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 导致驾驭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高。表现二:部分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一些村干部对群众缺乏说服教育和疏导的有效途径, 动则指手划脚开口谩骂, 把事情引向极端。表现三:有的村干部在位时间过长, 办事不公、独断专行。有的村委干部因在位时间较长, 对本村的发展做过的一定贡献, 于是居功自傲, 放松了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和思想改造, 独断专行, 宗教家族思想严重, 在入党、参军、人员使用和扶贫救济物质的调配、计划生育等问题上, 首先考虑的是自己亲属和朋友, 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村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和制度不落实

有的村官在处理村级事务中, 还是按照土方法、老套路, 或者随心所欲地想当然, 根本没有什么制度可言, 有时为了掩人耳目, 应付上级验查, 于是在大多情况下照葫芦画瓢, 制订了制度, 但是, 这些制度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而根本没有按有关制度执行。

五、查处力度不够

涉农案件涉案金额一般不大, 关系错综复杂, 村民因乡里乡亲、拉不下脸面而不配合, 取证特别困难, 在客观上助长了村官职务犯罪的侥幸心理。法院对村官职务犯罪的“缓刑”判决率较高, 刑罚的威慑功能有所削弱。被判处缓刑的村官返回村后, 还炫耀自己是被冤枉的, 甚至扬言要打击报复。而纪检监察机关因职务犯罪的村官没有职级, 又非党员, 只能查处, 惩治乏力, 无法起到威慑作用。

针对上述情况, 我乡积极采取措施, 深入推动农村预防腐败工作。

(1) 进一步强化教育, 切实解决乡村两级干部的预防腐败意识不强的问题。为了让教育工作入脑入心, 他们认真分析乡村两级干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在真正增强乡村干部的预防腐败意识上下功夫。在内容上力求做到通俗易懂, 更多采用了对身边案例进行剖析教育。今年9月下旬, 结合廉政文化“进农村”, 将今年以来查处的我市两起农村干部典型案件作为教材, 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在形式上除了县乡党校集中开展教育外, 吸取了流动党课、廉政文化节目演出等形式。为避免走形式, 还通过考试、检查等形式推动教育的深化。

(2) 抓好制度建设, 规范权利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村账乡管制度”、“党员大会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两委班子议事规则”、“村干部岗位职责”等, 明确村干部权限、责任和义务以及违反权限、不履行责任义务的处置规定。二是建立村干部述职评议制度。乡镇党委、政府每年安排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开展述职、述廉活动, 由党员、村民代表对村干部一年的工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做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的鉴定, 并进行公示, 接受群众的监督。并以此作为村干部考核和任用的重要依据, 对群众意见反映大、工作无起色的, 将按《党章》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

(3) 强化村级工作监督力度。乡 (镇) 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村务、财务的监督管理, 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村务财务管理办法和检查办法, 使“村务公开”等制度落到实处。要将原则性规定细化为具体的程序, 并使每个程序的执行情况都有据可查。要强化对农村干部、党员的管理和监督, 确保重大决策、重要事项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乡镇有关职能部门要不定期深入村寨调查了解村务、财务工作运行情况, 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不断提高监督水平。

(4) 加大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力度。乡镇纪委要以查办案件为突破口, 对村干部利用职权以权谋私、侵占集体和群众利益的行为, 坚持做到发现一起, 严肃查处一起, 要通过查办案件, 达到威慑腐败分子, 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目的, 使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打击腐败的决心, 从而从根本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预防村干部的腐败问题 篇3

一、近年来党员干部违纪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违纪主体趋向群体

从被查处的党员干部来看,违纪违法主体趋向群体性。窜案、窝案多,违纪违法主体复杂,既有普通公民和一般党员,又有领导干部。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

(二)违纪手段趋向隐蔽

从作案行为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作案手段隐蔽性越来越深,办案难度加大,手段相对隐蔽。在自己不直接出面和插手的情况下,实施自己的腐败计划;或借助合法的帽子,干着非法的勾当。

(三)违纪错误趋向谋利

在面对物质和金钱的巨大诱惑,使有些人经不住为满足私欲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其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随着经济的发展,腐败分子贪污的金额也水涨船高,少则几万几十万元,多者几百万几千万元,甚至有上亿元案件发生。

(四)违纪领域趋向热点

从涉案领域来看,重点领域、热点领域的发案率较高,利用干部人事权、司法权和行政审批权违纪违法案件突出,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过去被人们称之为“清水衙门”的教育、民政系统也有案件发生。

二、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没有建立教育长效机制,致使教育无效果

当前廉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认识淡化。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认为经济是硬指标,只要经济搞上去了,才是真功夫,廉政教育是软任务,抓与不抓无关紧要。二是形式虚化。有些基层党支部很少自主开展党员活动,党员教育普遍成为“空白”。三是方法老化。基层干部教育方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局限于传统的看看报纸、听听报告、读读书本,习惯于“会议套餐”、“开大会式”的短期培训。

(二)没有建立健全完整的制度,致使行为不规范

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不落实,是产生腐败现象的重要因素。一是内部管理无章可循。有的单位几年来没有内务管理制度,分管责任人不明确。“谁主管、谁当家”,缺乏统一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给少数违纪者可乘之机。二是制度创新不系统。有的部门和单位虽然制定了制度,但是不完善,不成系统;有的没有及时更新,仍然是几年前的“老皇历”,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和管理需要。三是制度管理走形式。有的单位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抛在脑后,不去执行、不愿执行或难以执行。有的单位“一把手”将组织赋予的权力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特别是在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存在许多漏洞。

(三)没有形成完善的约束制约机制,致使监督不到位

目前在监督制约上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乏对党政“一把手”的有效监督。存在“不敢监督、不好监督、不能监督、不想监督、不善监督”的现状。二是基层组织对一般干部和无职党员监督不力。三是内部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监督部门的监督权、监督地位和监督力量得不到保证,这样的监督必然乏力,难以到位。四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保障性。缺乏对监督者的权利保护,导致监督者往往会为监督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有效预防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措施

(一)深化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加强教育是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遏制腐败行为产生的治本之策,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

准确把握党员干部思想脉搏,围绕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选准重点,找准难点,明确教育主题,增强教育的预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党风党纪教育活动。进一步明确廉政教育主体,扩大教育范围,要让全体党员干部都要受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廉政教育,将廉政教育进一步延伸到党外干部、职工群众,突出廉政教育的全面性和前瞻性,形成浓厚的倡廉氛围。以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为着力点,在坚持日常教育的同时,创新思路和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

(二)完善制度,加大源头治腐力度

针对当前发案的特点和原因,应着重抓好五项制度建设,真正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管事的有效机制。一是建立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二是实行权力分解制度。三是严格执行五项公开制度,杜绝暗箱操作。四是完善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五是严格执行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

(三)强化监督,规范党员干部从政行为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保证。只有强化监督,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形式的整体效能,形成立体、多维、全时的监督网络,使监督工作更加规范,更具长效,才能有效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坚持做到权力监督要法制化。党内监督要科学化,监督渠道要多样化。

(四)加大惩处,突出查案的威慑力

深入推进预防腐败工作的几个问题 篇4

高金章

2009年第5期 ——党的建设

预防腐败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伴随着我们党反腐败的整个进程。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为预防腐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出台为标志,预防腐败工作进入一个整体推进的重要时期。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工作的力度,仍然是当前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预防腐败的特点,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1、充分认识预防腐败的长期性,注意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预防腐败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是因为:第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经过长期的奋斗,决定了预防腐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二,腐败现象是公共权力与私有观念、私有利益相结合的产物。只要有公共权力与私有观念、私有利益存在,腐败现象就会存在。腐败现象的客观性决定了预防腐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三,腐败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决定了预防腐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第四,预防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抓好预防腐败的阶段性工作是达到长期预防腐败的必然过程。预防腐败,既要有战略思考,又要有具体要求;既要有长期性的目标,又要有近期工作安排。

2、充分认识预防腐败的广泛性,注意处理好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预防腐败必须坚持全面推进与抓好重点相结合。防止经济上的腐败和司法、组织人事上的不正之风仍然是当前预防腐败工作的重点。分析2008年第二季度信访举报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目前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土地出让、转让中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问题;二是国有企业改制、资产重组、转让中部分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问题;三是领导干部挥霍浪费公共财物问题;四是政法系统的有关问题;五是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问题。由此提醒我们,当前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预防力度。

3、充分认识预防腐败的有限性,注意处理好教育、制度、监督的关系。腐败现象的客观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决定预防腐败的有限性。预防腐败的有限性,主要体现在对权力制约的有限上。从实践看,预防腐败,虽然在教育、制度、监督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教育的感化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有效力,还很不够。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得力,仍然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因此,认真抓好教育、制度、监督是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教育、制度、监督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我们既要考虑各自的特点,又要注重三者相互配套,充分发挥三者的综合效应。教育要着力解决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制度要着力解决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的问题;监督要着力解决自觉性和经常性的问题。

二、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改革在预防腐败中的治本作用

改革是有效预防腐败的根本途径,是新时期反对和预防腐败的时代要求,是体现反腐倡廉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那些屡禁不止、纠而复生的腐败现象,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提出了改革的六个方面的任务,当前要落实这些任务,必须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

1、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为预防腐败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防治和克服腐败的基础。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都是由社会的基本矛盾派生出来的。纵观世界各国,凡是经济发达、公职人员有相当收入水平的国家,反对和预防腐败的进展就顺利一些,反之,则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和阻力。因此,发展是硬道理,解决腐败问题必须靠发展。

2、改革体制机制,着力解决滋生腐败现象的深层次问题。深化对权力制约性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有些是全国性的,如组织人事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但有些是我们可以从局部进行探索和改革的。一是改革决策机制,提高决策透明度,防止权力滥用。要健全和完善各级党委(党组)实施“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制度,凡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集体研究决定。二是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加强政府资金监管。改革政府资金管理制度,要改革原有的“一个主体掌握政策、管理资金、支配资金、日常监督”的管理体制和方式,改变政府资金管理存在的重分配、轻监控,财经纪律松弛的现象,建立和实行政府资金“三权分离”的管理体制,即分配权在财政,使用权在预算使用单位,监督权在政府资金结算中心,从而使政府资金使用管理权相对分离、相互制约。同时,改革旧的报账制度,公务活动减少现金流通渠道,实行一卡制。三是改革资产管理体制,实行财政部门监管合同制下的委托管理和授权经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产管理新体制。四是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以透明、竞争、客观为标准的公共采购制度。五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要简化行政程序,建立公众与国家机关的联系管道,推行电子政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

3、稳步推进公务员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职务消费货币化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所谓职务消费就是与行政职务有关的消费支出,包括公务员住房、公务用车、通讯、勤务人员、公务接待、考察、体检疗养、福利补贴等。领导干部的职务消费,都列在“职务需要”的名下,监督成本和行政成本高。应当肯定,职务消费中,确有一定的合理支出,是领导干部行使职权所必不可少的,但它又具有目的模糊的特点,多数介于违法乱纪的边沿。加之管理混乱,约束不力,使用不规范,职务消费成了助长腐败现象的温床,成了贪赃枉法者的“护身符”。现阶段,我们进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既要看到改革的前景,又要立足于现实。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的关系。既要降低行政成本,又要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力度与财政承受能力的关系。既要积极推行改革,又要考虑本地的财政承受能力。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节约经费与维护干部既得利益的关系。既要节省开支,又要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四是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与一般干部、在职与离退休干部的关系。既要面向所有公务员和国家干部,又要区别不同的职务、区别在职与离退休干部。五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规范与稳妥的关系。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各地各单位的实际,不搞一刀切。六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主抓与协抓的关系。做到行政主抓,纪委监督。

三、进一步加大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建设在预防腐败中的基础性作用

1、采取综合措施,健全自律机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预防腐败离不开人的自我约束。必须建立健全严格有效的自律机制。一是要进行经常性、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反腐倡廉教育,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改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教育方法:对于普遍性的问题,采取专项清理的办法,告诉大家哪些不能做;对于突出的个别性问题,采取谈话的方式,告诉有关领导同志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对于典型的违纪违规行为,采取通报的办法,警示本人和大多数领导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二是要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从政准则,规范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的行为。现在一些限制性规定很多,看起来也很严,但有的条文太原则,约束力不够,根本原因是这些规定执行过程中的弹性较大。要适时地将这些规定上升为法律。如,在瑞典,公款购衣物要丢官;在芬兰,公务员被请喝酒算受贿。三是要建设优良的党风政风。近些年反腐倡廉,我们反的比较多,倡的比较少,正面典型树了一些,但正气还是树得不够。要加强作风建设,在党内和政府内形成优良的新风正气。四是要促进社会参与,开展反腐败的公共宣传活动。要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廉洁教育从学生抓起。这也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建立预防机制的六项举措之一。

2、规范市场秩序,建设诚实、公正、守信的社会信用体系。当前权力腐败的一个新动向就是权力“外溢”。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政府部门原有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大幅度削减,一部分被取消,一部分“外溢”到社会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导致一些腐败分子通过干涉中介组织事务搞腐败。我们要善于分析权力腐败的新动向,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从而防止因权力外溢而产生腐败。一是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商业贿赂。二是防止私营企业和单位的腐败,制定私营机构廉洁的标准和程序,防止利益冲突,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要规范私营企业的市场行为,制定其廉洁从业的标准和程序。三是规范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加快建立私营企业(包括中介机构)信用档案,推行私营企业信用等级制度,使具有良好信誉的私营企业充分享有守信的益处和便利,使有不良记录的私营企业声誉扫地,退出市场。四是实行账户实名制等。

3、加强预测研究,建立防治腐败的预警机制。预防腐败,还必须结合实际,建立防治腐败的预警机制,即立足防患、超前教育和化解矛盾的机制。一是改进和完善信访工作方式,建立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的预警机制。要定期分析对领导干部的信访件,找准预防的重点领域和部位;对群众来信反映的一些不够纪律处分的苗头性问题,要按照有关规定,通过信访约谈的方式,早打招呼,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或者通过发信访通知书的方式予以纠正,防患于未然。二是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充分发挥惩处在预防腐败中的警示作用。发挥惩处在教育上的警示作用,对有些案件查处之后,要进行党内通报,让全体党员干部学习通报,接受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发挥惩处在制度上的规范作用。要通过查处,发现漏洞,制定制度,加以规范;发挥惩处在监督上的威慑作用。要通过严肃查处、责任追究来实施监督,表明违者必究。三是改进和规范述职述廉工作,建立述评考廉的预警机制。

4、着力于整体推进,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腐败现象往往发生在拥有公共权力的部位和人身上。因此,预防腐败的主体是领导机关,重点应该是拥有公共权力的部门。这些部门,要解决自身的问题,既要规范行为,又要维护自身利益,自己制定的制度和改革措施,往往是“羞羞答答”的。惩防体系《实施纲要》第20条规定“各级纪委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最主要的是建立专门的预防腐败机构。这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建立预防机制的首要内容。国家已成立预防腐败局,省一级也要规定专门的预防腐败机构。

5、以健全责任机制为重点,建立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责任机制。预防腐败要明确责任主体。按照中央惩防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要建立预防腐败的责任机制。一是要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二是要建立以责任分解、责任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督查机制和测评机制。三是要建立以责任追究为重点的奖惩机制。四是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预防腐败的具体措施1 篇5

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的领域”和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司法腐败现象、抑制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的是认真贯彻落实《实施纲要》,从《实施纲要》提出的教育、制度、监督等三个方面入手,切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监督的有效建立,真正形成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迫使司法人员“不愿腐”、“不能腐”、“不敢腐”、“不需腐”。

(一)常教育,使人“不愿腐”

廉政教育是预防腐败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要提高有效预防腐败的能力,就要重视开展教育,做到常抓不懈,保持一种警钟长鸣的强大舆论声势,通过教育,增强政法干警的责任感,提高廉洁自律意识,使其从思想上消除腐败的念头,形成“不愿腐”的自律机制。在教育内容上,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不同时期存在的个别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活动,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廉政纪律教育、正反典型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及以慎始、慎微、慎独、慎好、慎权、慎行、慎终为主要内容的“七慎”自教自律等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干警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的疾苦,真心做人民的公仆;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金钱、美女和权利面前管住自己;教育干警不但要自己以身作责,不贪不腐,而且还要管好自己的亲属。在教育方法上,要打破“老框框”,坚持倡导性教育和警示性教育相结合,利用上党课、剖析案例、观看警示教育片、写观后感、专家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不间断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个别教育坚持预防性教育与提示性教育相结合,针对干警容易犯错误的环节和时间,采取个别谈话、适时告诫等措施,敲警钟、筑防线;对于一个时期反映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

(二)建制度,使人“不能腐”

建立权力约束机制是预防司法腐败、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的有效措施之一。完善制度建设和构建监督机制是关键,要以制度建设来保证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落实,尤其要在监督机制上下功夫。一要继续深化执法监督工作制度。结合《实施纲要》不断规范和完善各项工作的制度体系,从而来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要借“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教育整顿活动的东风,进一步规范执法操作程序,加强协调督办力度,探索“纠事与究人”相结合、执法监督和纪检监察相结合的办法,形成更加有效的执法监督制度,发

挥更大作用。二要继续深化阳光司法制度。要以公开促公正,按照依法公开、注重实效、有利监督的原则,在政法各部门深入推进办案公正制度,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三要继续深化监督制约制度。政法队伍建设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肯定有制度本身不健全、不完善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违法违纪者都有一定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又得不到有效监督。因此,必须建立使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监督机制。这个监督机制起码应包含道德监督机制、纪律监督机制、舆论监督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对执法过程、执法环节形成有效监督,一旦出现腐败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发现和查处,使司法人员经常处于制度监督之下而不能腐败。对干警存在的一些违纪苗头性问题要及时提醒和制止,确保干警在党纪国法规定的范围内正确行使权力,真正做到司法为民。四是建立家属助廉制度,常吹“助廉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生活的港湾,精神的归依,也是拒腐防变和预防抵制腐败的阵地,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良好的家风有助于清正廉洁社会的形成。常言道:“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国廉则安,家廉则宁。清廉之风可通过向家属发助廉公开信,走访于干警家庭,召开干警家属座谈会等廉政教育形式向家庭延伸,推动家庭成员把好廉洁关。

(三)重查处,使人“不敢腐”

预防为主,并不是不要查处。以责任追究为重点,查办违法违纪案件是防止司法腐败的必要惩治手段。只有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教育才有说服力,制度才有约束力,监督才有威慑力。要严肃查处司法人员索贿受贿,贪赃枉法、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违纪案件,坚决清除司法队伍中的腐败分子,以保持司法队伍的纯洁性。只有对那些腐败分子形成一种高压态势,从严惩处,以儆效尤,才能使那些有腐败之心,但无腐败之行的人悬崖勒马,最大限度地保护队伍,保护干警。对腐败分子追究责任不仅使其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通过发挥其应有的警示作用,用活生生的案例,促使广大干警常“想想组织的精心栽培,想想自己的辛勤努力,想想家庭的幸福圆满”,使之切实感觉到不能腐败也不敢腐败。

(四)提待遇,使人“不需腐”

建立干警权益保障机制,提高干警的各项福利待遇,实行廉政奖励机制,让干警不需要通过腐败就能达到较高的生活水平,进而有效地遏制腐败的滋生。

重视预防腐败犯罪的道德建设 篇6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违纪违法犯罪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我们过去一直把道德看成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发生作用的东西,不重视通过道德规范的制度化、法律化来充分发挥道德对人们行为的有效制约作用。因而,致使道德规范往往给人形成了抽象、笼统、不具体、缺乏操作性、没有强制约束力的印象。这可以说是长期以来不重视道德外在约束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在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个偏差。

加强道德建设,在宣传教育的同时,更应重视从制度层面来完善,把制定具体的道德规范、完善道德立法、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和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首先,制定系统、配套的道德行为规则。

这是增强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发挥道德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把道德规范具体化、规则化,就是要制定出各个行业的具体职业道德规则。过去曾有一些行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如科技工作者道德规范,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等。我们要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从有利于操作和监督的角度,继续制定和完善各个行业,特别是针对党员干部职业特点的道德规范,使其能更有效地得到实施。

其次,制定“从政道德法”,把一些道德要求上升为国家意志。

如何预防腐败现象,国外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实践中认识到,除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之外,提高公务员的道德水平,加强公共部门的责任感与道德观念,制定相应的道德准则,并将这种理念付诸实践,制定出相对成熟的道德法律法规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如在美国,有关公务员道德立法数量很多,内容也较为完备,涉及不同的岗位和行业领域,主要有《1958年政府服务伦理守则》、《1965年政府官员及雇员道德行为准则》、《1978年政府道德法案》、《1989年政府道德改革法案》、《1990年政府官员和雇员道德行为原则》、《行政部门雇员的道德行為标准》等。

因此,中国在完善预防腐败的制度建设方面,研究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道德立法的经验,对我国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官员从政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道德立法,首先就是要把宪法中有关道德建设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探索制定公务员从政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据此,应该将党内有关领导干部纪律规定和有关公务员政纪法规进行整合,制定出规定详细、操作性强的公务员从政道德法。在其中要对各级党政干部的从政行为作特别要求,要对各级党政干部的私生活进行有效规制等。

再次,建立完善的道德惩戒和监督制度。

制定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完善道德立法,不能仅仅限于制定一些带有倡导性的、过于原则的条文。一定要做到倡导和要求与具体的惩戒规则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优劣同晋级和提拔重用挂钩,奖优罚劣,使之具有“法”的性质,体现出一定的强制性。因此,使用道德控制手段,惩戒和奖励制度必不可少。在进行科学论证和实践的基础上,要根据每个人违反道德规范行为的具体情节,设计出制裁等级不同的惩戒措施,对违反“道德法”,道德品质低下甚至败坏者,从所违反条款、性质、程度,给予何种处分,作出具体规定。这样,道德规范就不再是一种“软约束”,而变成了违反道德规范同样会受到相应制裁的“硬约束”。

为了保证这种“道德法”的有效实施,还必须建立完善、系统、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党政干部要建立不良行为记录档案,对其所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道德规范有关规定的行为都要记录在案,并作为晋职、升迁等方面的参考。需要强调的是,对因其言行在社会上具有重大影响和一定的导向作用的各级党政干部是否有违反道德行为的监督,还要建立上级党政机关、人大自上而下的监督,党员、人民群众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和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健全其权力具体有效运行的机制。

最后,设置和完善专门的道德监督组织机构。

为了充分发挥道德在行为约束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予以保证。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相配套,道德监督只能是一句空话。建立道德监督的组织机构,目前我国已有这方面的实践。如,为了使院士在享有崇高荣誉的同时,也能够用更严厉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约束自己,中国工程院下设了科学道德委员会,专门受理涉及院士科学道德方面的投诉。该委员会从有关论文剽窃、研究成果归属、学术作风不民主、宣传伪科学、参与做广告等方面对院士的科学道德的投诉进行审查。笔者认为,这种道德监督机构的设立及其所采取的措施,对院士们加强道德自律,更加自觉地维护科学道德,无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加强对党政干部的道德监督,也可采取类似的办法,在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下设道德委员会,专门受理调查各级党政干部涉及道德问题的行为。实际上,一些官员在落马之前,其行为并非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可循,在群众中早就有各种议论。对群众中有关党政干部诸如生活作风等各种传言不能上升到法律层面的问题,可通过道德委员会进行审查,并让相关人员作出必要的说明。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将会有效地防止一些官员进一步的堕落。

总之,在完善道德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只要能真正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制度,做到有制度目标、有操作程序、有应变措施,再加上一个能统一协调、始终如一进行操作、执行和仲裁的管理机构,道德在预防腐败犯罪中的作用必定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编辑:刘雁君nina_lyj@yahoo.com.cn

预防腐败比惩治腐败更重要专题 篇7

贪污腐败是个社会现象。过去有、现在有;中国有,外国也有,要叫它完全绝迹,客观的说,恐怕做不到。我国有史以来历朝历代对于腐败的惩治无一不以严刑峻法,明朝的崇祯皇帝甚至发出了“百官皆可杀”的感慨但腐败之风却从未得到有效遏制。以史为鉴我方认为。反对腐败事先预防比事后惩治更重要。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

第一、预防腐败比惩治腐败更具广泛性

惩治腐败所针对的对象是已经腐败并已被发现的人,而对于有腐败思想或者已经腐败但未被发现的人却束手无策。而预防是面向所有人的。并且预防腐败可以通过教育、制度、监督等多种方式对症下药、多管齐下。使得绝大多数腐败行为被消灭于形成之前。

第二、从效果来看预防腐败比惩治腐败的效果更好

我方认为预防最主要的是建立科学的预防制度,建立法治民主的体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章办事,堵住可能滋生腐败的漏洞。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遏制腐败,二来可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重视预防腐败制度的建设可以把腐败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由于惩治所带有的滞后性使得很多还未被发现的腐败难以得到遏制。

但是这些没有被发现的腐败就没有危害吗?显然不是的,正所谓丢了一颗铁钉,折了一只马蹄,折了一只马蹄,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一个小小的的腐败就有可能葬送一个国家的命运,当无辜的生命已被腐败躲去,当数十亿的国有资产已经被挥霍一空,当国破家亡之时无论多重的惩治都已经无可挽回了。所以也许预防腐败任重道远但是与腐败

造成的危害相比还是相当值得的。第三、依靠预防制度更能有效阻止腐败的发生

为何无论多么严厉的惩罚都无法阻止腐败的发生的呢?我方认为在于预防腐败的制度没有很好的建立,制度的魔力正如肖申克的救赎的台词描写的那样“人一开始抵触制度,然后适应制度,最后脱离制度无法生存。”人都是有私心的。马克思曾经说过200%的利润就能让人冒绞刑的风险何况是百倍甚至是千倍的利益呢?

所以无论如何加大对腐败的惩治力度都无法根治,没有完善的预防机制,腐败就难以避免。试想当权力得不到适当的监督,当国家成为少数人口袋中的个人财产时平民为了生存除了讨好当权者就无别的生存途径时腐败会有不四处横行之理吗?如果等到这时,所谓的“惩治”就变成了当权者互相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也不过是忽悠忽悠老百姓的“娱乐节目”了。这样的惩治又有何意义呢?

加强领导干部假日腐败监督的思考 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成份、利益主体、社会组织以及人们的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逐渐扩大,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趋多元化。面对社会变革和体制转型带来的种种考验,一些领导干部经不起权力、金钱、灯红酒绿的种种诱惑,干出一些有悖于社会道德、有悖于组织原则、有悖于党纪法规的事来,从而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一些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如成克杰、胡长清等违法违纪案)都一再说明:“八小时以外”是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多发时段”,是干部腐败的“黄金时间”。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是摆在我镇纪检监察组织和组织人事部门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腐败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利用婚丧嫁娶、生日寿辰或生病住院之机收钱敛财就是其形式之一。

一、“假日腐败”的特点

节假日与喜庆日腐败呈多发性。一是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日是民间走亲访友、请客送礼的高峰期。一些瞄准领导干部权力、想得到领导 干部“关照”的人,也以正常的人情往来为掩护,借机向领导干部送去厚礼,进行“感情投资”,而一些爱财的领导干部也会心安理得接受。二是现代假日,如五

一、国庆、元旦等。这些节日是都市上班族休闲或外出旅游的高峰期,一些心怀不轨者则利用这些假日,以邀请领导干部外出旅游的方式变相行贿。二是婚丧嫁娶、生病住院、生日寿辰日。领导干部及其家属的婚丧嫁娶、生病住院、生日寿辰等都是行贿者送钱和受贿者收钱的最好理由。因此“八小时以外”是领导干部腐败的“多发时段”,而节假日与家庭喜庆日则成为领导干部腐败的“黄金时间”。

人们把个别领导干部在节假日期间收受礼金和有价证券、公款旅游、公车私用、高消费娱乐、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等问题形象地称为“假日腐败病”,广大群众对此深恶痛绝。近年来,党中央为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陆续出台了多条规定和要求。“四大纪律、八项要求”。这既是对以往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近10年来出台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一系列规定的整合、概括和提炼,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认真遵守的新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向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总要求。全镇党员领导干部在节日期间要牢记“两个务必”,忠实践行“三个代表”,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追 求健康的生活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严格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远离灯红酒绿的诱惑,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始终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当前,“假日腐败”又出现了新动向。自从国家实行新的节假日规定以来,新兴的假日消费、假日旅游无疑起了拉动消费、活跃市场的功效,尤其是为各地旅游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然而,在假日经济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公款消费“黑洞”。在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之中,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往往利用节假日外出游山玩水、公车私用、公款吃喝,或兜个圈子,暗中接受他人邀请去“公款疗养”、“公费游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们住的是最好套房,吃的是上等宴席,喝的是上等好酒,抽的是高档名烟,而这些吃喝玩乐的费用回来后,通过变通,都要从公款中报销。但是,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手段如何隐蔽,都掩盖不了其奢侈浪费、挥霍公款的本质。中秋佳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互相访亲探友,使亲情和友情得到充分体现,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干部却臵中央三令五申于不顾,借机大肆收受和赠送礼金和礼品,用公款进行假日消费,严重地败坏了党风、政风,恶化了社会风气,使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走了调,变了味。这些干部在接受赠送礼金礼品,大搞奢侈浪费时,知道中 纪委、地方纪委的有关规定,之所以仍然我行我素,顶风违纪,除了心存侥幸外,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价 值取向发生了变化,道德观念出现了问题,评判是非的标准发生了偏差,丧失了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党性立场和原则立场。

二、坚持标本兼治,构建惩防“假日腐败”体系

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要继续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在狠刹“假日腐败”歪风方面,也应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抓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要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正确权力观教育,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教育干部艰苦奋斗,提倡文明婚丧嫁娶、移风易俗,新事新办。要正确消费,杜绝铺张浪费。如果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这几股歪风盛行,不仅败坏党风,而且影响政风、社会风气,损害党的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不仅助长歪风邪气盛行,而且把同志关系变成人身依附关系。这些不正之风,实质上 都是以权力为资本,进行期权交易、权钱交易,发展下去,必然使理想信念动摇、政治上蜕化变质、经济上贪财受贿、生活上腐化堕落,这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促使他们常修为官之德,常想立身之本,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二是要抓制度建设,铲除“假日腐败”的土壤和温床。一些不正之风所以纠而复生,既与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有关,也与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执行不力有关。要狠刹和遏制“假日腐败”歪风,必须抓好制度建设,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近年来,我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严禁党员干部大操大办、赌博、收受红包、有价证券、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方面的制度。并在重大事项报告制、礼金上交制、领导干部行为规范以及违规处理、责任追究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形成文明、勤俭、廉洁过节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氛围。

预防裸官腐败的法律思考 篇9

2006年,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原局长周金伙得知福建省纪检部门要找其谈话后,在一张纸上写了“我勤奋为党工作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已经远走高飞,你们就不要再费劲找我了。”然后,他取道第三地飞往北美,与早已持有美国“绿卡”的妻女相聚。2010年3月25日下午,进驻四川移动的国家审计署工作小组约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数据部原总经理李向东谈话,当晚,李向东便突然飞离成都。而早在2004年,李向东的妻子姚红便已从四川电信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位置上离职,移居加拿大……

大量事实表明,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和其他国家的法律存在差异或冲突,裸官一旦出逃,往往很难引渡,这便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相当严重的损失。裸官现象一旦泛滥,将会严重损害国家的形象和信誉,瓦解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裸官腐败首先是从官员成为裸官开始,然后缺少自律的裸官私欲膨胀又无所约束就逐步走向腐败,变成了腐败的裸官。裸官现象的存在本来可以给有关方面带来提醒和警示,然而由于制度的缺失和立法的不足,导致裸官腐败现象频频发生。因而,要防止裸官腐败现象的泛滥,最好的良药就在于通过国家立法等手段,加强对官员行为的监督,增加执政透明度。

其一,要监管好部门一把手以及财务一支笔。原则上做到裸官不能担任单位或部门主管的一把手或财务一支笔。如果是在担任一把手或财务主管之后变成裸官的,就必须从相关岗位上退下来,远离财务大权。非一把手的有财务实权的裸官,其权力也要在阳光下运作,接受社会和大众的监督,进而大大压缩裸官权力的寻租空间。此外,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审批,要采取诸如公开听证会的程序,确保其透明度,以减少裸官权力的灰色操作空间;要尽量使项目的审批与经费审批相分离,项目主管与项目招标相分离。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对裸官担任一把手现象作了相关的约束规定。比如2009年11月,深圳市出台《关于加强党政正职监督的暂行规定》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凡配偶和子女非因工作需要在国(境)外定居或者加入外国国籍或者取得国(境)外永久居留权的,不得担任党政正职和重要部门的班子成员。2012年1月,广东省委通过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加强市县领导班子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讨论稿)里规定,“裸官”原则上不得担任党政正职和重要敏感岗位的领导职务。这些地方规定的出台,说明裸官担任一把手的危險现象已经越来越引起地方领导部门的重视。但是,以上的做法只是地方政府或党委的规定,还尚未上升到国家制度的层面,其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远不足以防止裸官腐败现象的产生。

其二,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相关阳光法律,把党的有关意志上升到国家法律。目前,我国监管“裸官”的主要规定是2010年7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在此之前,早在1997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把“本人、子女与外国人通婚以及配偶、子女出国(境)定居的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应当报告的事项之一。而2006年修改后的《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也明确了“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出国(境)定居及有关情况应当报告”。然而由于这些文件都缺乏法律的权威性以及执行主体的身份和地位的不明确,实际效力大打折扣。只有把以上这些党的意志上升到国家法律的层面,制定相关阳光法律体系,才能从源头上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裸官腐败的现象。

笔者认为,防止裸官腐败的阳光法律体系至少包括如下两个部分。一是制定并实行“官员财产和收入社会公开法”。法律可以规定所有官员(包括裸官)都必须定期(通常每年一次)向其所管辖的范围网上公开其财产和收入,所辖民众可以随时通过合法途径对其疑问的官员进行监督和质疑。至于官员财产和收入公开的范围,应该与其职权所涉及的范围相对称。财产和收入公开一方面可以监督官员,有效地防止官员腐败和清查有些官员来路不明的巨额财产,同时也可彰显清官的廉洁和可敬。由于贪官总想要隐瞒自己来历不明的财产,而一旦东窗事发,大笔来历不明的财产总会让人感到惊骇,因此建议在阳光法中或在刑法里增设“官员欺诈罪”条款。二是“官员及其家庭成员出国和移民情况的审查和汇报法”。比如《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的“应当报告”,其强制力还不足以成为法定义务,必须立法使官员有强制义务,如实汇报本人和家属出国以及移民情况;任何故意隐瞒本人及其家属因私出国和移民现象的行为都将以官员欺诈罪论处。还要从法律上规定对官员及其家属因私出国或移民的监督的主体(包括审查主体的资格认定,权力范围和地位等)以及审查和汇报的程序,对官员及其家属出国和移民审查的结果应向公众公开,以及对相关当事人的有关违法行为的惩罚规定。

由于裸官现象绝不是单纯的个人隐私问题,而是涉及裸官有可能利用手中的公权力腐败犯罪的问题,因此,从法律源头上制定阳光法律体系,并加大监督和执法的力度以遏制和预防裸官腐败的现象,这在我国未来反腐败斗争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上一篇:好姐妹生日快乐留言祝福语下一篇:除夕祝福语:马年除夕祝福语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