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犯罪的预防控制(共7篇)
女性犯罪的预防控制 篇1
社会女性具有与男性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女性作为犯罪主体,呈现出在犯罪类型、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当中,犯罪女性大致为犯罪份子总数的10%-20%,在发展中国家则是3%-5%。[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女性犯罪人数激增,尽管女性犯罪比例总体上看来大大低于男性犯罪,但女性犯罪比例快速上升的趋势应充分引起社会关注。尤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加强对女性犯罪的研究,并采取适当的社会对策,可以说,减少和预防女性犯罪,对于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女性犯罪的形成原因
1、女性犯罪形成的性别因素犯罪并不是特定的人生来具备的行动,而是一般人都具有的攻击性与他周围的状况发生联系从而具体化的结果。[2]由于女性的生理结构因素,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度与同龄男性相比更快,其心理健全的发展过程早于男性。这意味着女性心理成熟期较短,心理境况相对稳定,不易受外界特别是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能够保持自身思维和行为的独立性,因而从理论上说,女性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较低。因上述特点,导致女性对生活的理解更早,对社会压力和生活艰辛更敏感,在负面情境中带来的心理矛盾和打击影响更大。
2、女性犯罪形成的社会因素所谓“社会角色”,就是人们对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以及与这一期望相关的一整套行为规范。社会角色不是天生的,是社会所赋予的。[3]女性不仅是作为一个总体的人或“女人”,而是作为多种不同的角色存在于社会中,包括:母亲、女儿、妻子、同事、下属等等。女性在家庭或工作中要扮演一个成功的角色同时,也需要处理与其他角色的关系。现在女性角色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包括: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家庭事业难以兼顾等等。
二、女性犯罪的特征
男女两性在生理结构、心理机制和社会角色等各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在犯罪手段上也有较大的差异。男性犯罪在手段上多采用具有主动、进攻性的暴力手段;而女性由于受到自身条件所受限制,更多采取的是非暴力、隐蔽性强的犯罪手段。女性犯罪较为突出的行为特征:
1、暴力手段较少,初犯偶犯较多。
男性可以凭借自身体能优势实施犯罪行为,以获取成功的机会。女性受自身生理因素和社会角色影响,不具攻击性,不易和别人发生冲突。初犯较多且犯罪的偶发性较强,女性犯罪份子很多都为初犯。她们或在偶然的机会临时起意;或由于嫉妒心理、心胸狭窄,从而一不小心走上犯罪道路。
2、犯罪原因多为社会角色受挫。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女性定位于家庭,一般不存在家庭与事业的角色冲突。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职业女性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家庭。但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和文明又不能为女性胜任这些社会角色提供充分的社会资源,现代女性处于空前的矛盾和冲突之中。
3、犯罪形式多为共同犯罪。
女性作为社会中的弱势角色,其生理、心理特点决定女性单独作案的能力弱,因此,女性犯罪中共同犯罪所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与男性犯罪相结合,并多服从于男性犯罪,充当男性犯罪的辅助者。
三、预防女性犯罪的途径
1、提高女性文化水平。
知识水平决定其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水平高的女性在碰到挫折时,具备较大的承受能力。并且能用更为理性、积极的方式解决。反之,文化程度不高的女性容易用非理性甚至暴力的方式。因此提高女性文化水平有利于预防女性犯罪。尤其是在农村女性的义务教育工作应该继续得到重视。帮助女性就业,从源头上防止其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2、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对法律知识空白的女性来说,她们不懂得用法律作为武器来保护自身的权益,而是选用极端的非法的方式。因此,必须加大女性的法律宣传力度,增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3、大力加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互动式预防。
家庭对犯罪心理的产生有着基础性或者说关键性的影响。社区对家庭的矛盾调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社会氛围对个性品质的定型及发展方向也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女性犯罪的社会预防和控制,应该是社会多个环节相互配合的互动模式。
4、充分重视对女犯人的社会娇正工作。
管教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女犯的认知和情绪,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女性罪犯做针对性的甚至一对一的心理疏导。运用教育改造手段来有力提高她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矫正其恶习,增长其知识,培养其技能。培养起女犯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
总之,对女性犯罪的社会预防与控制,需要社会各界多管齐下,任重道远。尤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女性自身角色面对更复杂、更多重的情况。对女性犯罪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施奈德.犯罪心理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间庭充幸.文化与犯罪——日本战后犯罪史.[M].群众出版社
[3]骆晓戈.女性学.[M].湖南大学出版社
女性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2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世界范围内女性犯罪的比率迅速上升,女性犯罪的类型也呈多元化的趋势。而在我国,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亦逐渐扩大,职业女性群体日益庞大,与此同时,女性职务犯罪现象亦呈增长态势。公职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心理特征也有共性可寻,有规律可循。
关键词:女性职务犯罪;心理研究;预防措施
从女性职务犯罪发生数量上看,近几年来,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中,女性职务犯罪人数占立案查处职务犯罪案件总人数的比例偏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职务犯罪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仅2013年前十一个月的职务犯罪人数就比2009年全年上升了33%。女性职务犯罪率的不断上升,为公安侦查、审讯、抓捕各个工作环节以及对女犯的司法改造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对女性职务犯罪心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一、近年来女性职务犯罪案件所呈现的特点
第一、犯罪主体多为财务管理人员。职务犯罪、经济犯罪的行业特点决定了该类犯罪的职业特点为掌管权力,基于女性较之男性特有的认真仔细的性别特征,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出纳等财务管理岗位多由女性负责,客观上为女性实施职务犯罪提供了平台。第二、女性职务犯罪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主体身份隐蔽体现在女性依附于男性公职人员,犯罪手段隐蔽则表现为女性财务人员的职务犯罪中,往往采取少量多次的手法,表现出女性特有的细腻与耐心,而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大多数女性生活中循规蹈矩,工作中踏实肯干,不会过于关注女性职务犯罪问题,这些观念使得女性职务犯罪隐蔽性较强,不易被发现。第三、财产性犯罪突出、权色交易突出。从女性职务犯罪类型和罪名看,贪污贿赂类案件明显多于渎职侵权类,且罪名较为集中,所涉罪名主要集中在贪污贿赂类犯罪中的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等财产性犯罪,而从查处的案件来看,女性职务犯罪中很多涉及两性问题,即以色谋权,拥权腐败。
二、女性职务犯罪心理及其表现
(一)贪婪心理
女性职务犯罪行为人代表国家行使一定的社会管理职权,接触的是更多的社会财富,其思想往往发生偏移,也就开始不再满足于解决生活困难,而追求更高的生活享受和精神需要,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和膨胀,部分女性国家工作人员贪婪成性,经不住诱惑,不顾政策、法律的约束,公然把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直接手段,强化其实现更大经济利益的贪婪心理。
(二)虚荣心理
通常来讲,多数女性注重生活品质和外在形象,对服装、发饰、装饰品较之男性更为偏爱,消费欲望也比较强。对美、对生活品质追求本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物质生活和自身收入水平的关系,偏离了获得物质报酬的正道,就变得危险起来。受腐败观念和拜金思想的影响,一些意志薄弱的女性公职人员经不住高档物质生活的诱惑,为了满足自己虚荣攀比的心理,利用手中职权大搞权钱交易换取生活上的享受,也因此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三)兴奋与紧张心理
兴奋与紧张心理并存是公职人员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后的复杂心理体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做出自认为对自身影响重大的决定或者行为后,會产生兴奋或不安情绪,同时会伴随一定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呼吸急促等等。同时,犯罪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后会出现紧张、兴奋与不安情绪体验,出现犯罪的快乐情感体验与惊恐情绪体验并存的现象。实施职务犯罪的女性公职人员也同样有此种心理反应,亦同样符合现代心理学及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三、女性职务犯罪心理预防
(一)积极开展女性职务犯罪心理预测
女性职务犯罪心理预测是指对个性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可能性所做的预测,包括初犯预测和再犯预测。女性职务犯罪心理预测的内容,也就是一个人犯罪心理形成前后和犯罪前出现的一系列征兆。如人际关系反常,,贪婪的物质欲望,工作假装积极等等。这些犯前征兆,只能因人因事而异,虽有一定的规律,但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只要运用预测方法,注意观察,分析犯前征兆,就能为预防工作打下基础。
(二)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针对女性公职人员存在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可以通过加强有针对性的警示教育活动尽力予以瓦解。精心选取大量真实的不同职业的女性职务犯罪案例对相应职业公职人员进行警示教育,以相同或类似职业(职权)为范围,通过该职业(职权)范围内的职务犯罪案件来对该范围内的其他公职人员进行警示教育。通过对典型职务犯罪案例的详细分析,将其发案经过、犯罪事实、处置结果等向广大公职人员进行通报,其中职务犯罪分子的心理历程应当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细致剖析,并全面批露,以达到最佳预防效果。该对策的作用机制在于,人们总是更容易对与自身相同或类似的人或事产生共鸣,包括对外界人、事的认同和对己的反思,也包括与自身类似或相同的心理活动。因此,以相同职业(职权)范围内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警示教育,能够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
(三)建立并完善预防职务犯罪相关制度
制度制约着人的行为,要切实抓好预防女性职务犯罪工作,就必须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纵观各类职务犯罪,之所以屡屡发生,滋长蔓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因此,要着重抓住那些容易滋生不正之风、腐败现象、职务犯罪的领域和环节,建立和完善各种预防女性职务犯罪的规范制度。要建立完善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查处的工作制度,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和职务犯罪。要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投资体制和干部人事任免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杨静.女性职务犯罪与预防对策分析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2).
[2]庞慧洁.论女性职务犯罪[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6).
[3]黄志杰.张树军.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10).
[4]李晓龙.王增才.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以财产类犯罪为例[J]他山之石,2009(8).
作者简介:
女性犯罪的预防控制 篇3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 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 家庭暴力除了带有传统色彩外, 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 一) 普遍性
不管是在“夫权思想”观念浓厚的古代时期, 还是在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 家庭暴力问题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家庭暴力的发生并不因为当今女性的经济独立及人格独立而削减, 反而愈演愈烈。
( 二) 多样性
在实践中, 施暴者对受害者实施的暴力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身体上的暴力, 另外还有语言上的暴力, 经济上的暴力以及性暴力。在当今社会人们生存压力大、竞争激烈的背景下, 还产生了冷暴力。冷暴力表现为一方对另一方的冷若冰霜及漠不关心。
( 三) 家庭暴力呈高知识层次化
据调查, 原来的家庭暴力问题大多发生在一些社会底层人员身上。但目前抽样调查显示, 当今的施暴者很多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甚至在有硕士、博士的家庭中也屡见不鲜。
二、家庭暴力如何影响女性犯罪及相关数据分析
据统计显示, 全国2. 7 亿个家庭中, 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女性高达30% , 其中施暴一方90% 为男性, 因此本文仅从此角度予以探讨。
众所周知, 女性是一种感性的生物, 在女性初次遭受家庭暴力后往往内心感到极大地震撼。但由于受到中国传统观念“家丑不可外扬”的熏陶, 此时女性一般不会向外界求助。然而事实上家庭暴力问题只要出现过一次, 以后就会成为司空见惯。随着对女性所施加的家庭暴力频发, 女性心理开始渐渐转为习得无力感, 她们只会本能地抱怨命运的不公。当家庭暴力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后, 妇女开始试图寻求外界的庇护。但当受害者向她认为可能给她提供救助的部门寻求帮助时, 却往往不了了之。而此时的娘家人若再是一种冷漠的态度, 就会造成妇女求助无门的窘境。当妇女长期处于一种受虐关系中, 就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条愚蠢又无奈的“以暴制暴”之路, 从而由受害者沦为阶下囚。
据安徽省妇联统计, 每年接待来访的案件中有近一半的都是因为家庭暴力问题。根据陕西省女子监狱对家庭暴力犯罪的调查显示, 在抽取的案卷中, 杀父型占63% , 而其中提及曾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占其中的45% 。辽宁省有关女性犯罪的调查情况显示, 在所有的暴力女犯中有80% 的案件是因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由此可见, 家庭暴力的频发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形势是多么严峻!
三、家庭暴力的预防对策
面对这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我们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参与家庭暴力问题的治理,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 一) 受害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很多文化素养、知识水平较低的女性意识不到自己享有的人格尊严权。在遭遇家庭暴力后往往认为丈夫殴打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更有甚者, 每次都会去寻找自己的错处以求心里宽慰。正是这种放纵的心态造成了男性的有恃无恐。我们的的相关部门, 特别是基层的相关部门, 要加强对广大妇女的普法观念, 并使其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观念, 提高受害者的权利意识。
( 二) 在法律上引入“受虐妇女综合征”为法定量刑之建议
在妇女由于遭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后, 若能证明该妇女“因受到配偶或者情人在身体、性以及情感方面的虐待而致的一种病理和心理状态”, 即患有医学上的“受虐妇女综合症”即可在司法实践中允许其可用作辩护理由, 证明妇女杀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正当理由。这样可以给予施暴者以法律上的震慑, 使其在想实施家庭暴力时会“三思而后行”。
( 三) 建立防范家庭暴力的综合机制
要彻底根治家暴的发生, 我们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建立多种社会支持系统, 充分发挥妇女反家暴庇护所的作用, 消除妇女的封建思想, 鼓励其在遭遇家暴后入驻, 也可以在家暴频发地区设立专门法庭、庇护中心救助站等。
本文粗略阐述了家庭暴力对女性犯罪的影响及其预防对策的几点建议以供大家参考。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势必要尽力消除家庭暴力这个影响社会和谐的毒瘤。防范家庭暴力, 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政策与法律双管齐下, 才能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摘要:《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和社会对于家庭暴力问题的足够重视。古往今来, 不管如何打压和教育甚至处罚都无法让家庭暴力从这个世界上销声匿迹。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 它不仅破坏了家庭的幸福美满, 更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本文仅从一个侧面—即家庭暴力对女性犯罪的影响及预防对策来阐述此问题。
关键词:家庭暴力,女性犯罪,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贺璋荣.神光下的西方女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2) :22-23.
[2]史倩玲.亲密暴力防治, 需要多元视角[N].台湾立报, 2013 (1) :7.
[3]钟健.家庭暴力“零容忍”[J].生活与健康, 2002 (11) .
[4]杨东霞.“以暴抗暴”引起的法律思考[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 (10) .
女性犯罪的预防控制 篇4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控制;宽严相济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现状
一直以来,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我国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刑法在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上,规定了两条重要的原则:一是从宽处罚原则;二是不适用死刑原则。由此形成了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最为典型的特征,即竭力彰显对犯罪未成年人的宽容与关怀。因此,即便是近年来党中央在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明确要求“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纷纷出台相关规定和解释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落实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工作实际上来,学界仍然过于关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宽”的一面,普遍将研究和工作重点集中于如何在宽缓刑事政策指导下构建和完善对犯罪未成年人的宽大处理方式,对“严”基本不考虑;有些办案人员仍然只看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宽”的一面,认为对犯罪的未成年人无条件地从宽处理就是正确贯彻执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就达到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根本目的,凡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概从轻处理,不批捕、不起诉、不定罪、不判实刑或少判刑。在这种片面认识下,本应受到刑事处分的犯罪未成年人被不捕、不诉或者过分轻判。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简析
“宽严相济”是指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对待刑事犯罪的态度和处理上既要有从轻、从缓等宽大的一面,又要有从重、从快等严办的一面,对于犯罪情节轻微或具有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的,依法从宽处罚;对严重刑事犯罪坚决严厉打击,依法快捕快诉,做到该严则严。
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司法实践来看,司法者一般能够严格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刑事法律的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适用或宽或严的刑事政策,也就是说,“该严则严、当宽则宽”这个层面的要求一般是可以达到的。“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执行中的误区主要体现为对“宽中有严、严中有宽”这一层面的忽视,从而走入了一味从宽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误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司法者对“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理解上的片面化;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由于“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在具体执行上的困难。而对日益复杂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如何才能在“该严则严、当宽则宽”的前提下做到“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当前并不存在一定的标准或依据可供司法者作为自由行使刑罚裁量权的参考。在这种情况下,乐于追求安全与稳妥的司法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完全放弃自由裁量权,有宽无严,一概从宽处理犯罪未成年人。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实施
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所呈现出的社会危害性趋重与人身危险性增大、二次犯罪和再次犯罪增加的趋势,要求切实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和再次犯罪。
1.纠正凡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就忌讳或不敢合理地从严的错误做法
社会危害性是指“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具有破坏作用的行为对社会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事实”,对那些社会危害严重、主观恶性大的未成年犯罪人,对那些常习性的未成年惯犯、累犯,尤其是少年帮伙中的核心成员和骨干分子,理应在法治原则范围内予以必要的严惩。这既是刑罚防卫社会公共利益的现实需要,也是发挥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强制挽救与保护性矫正功能、防止其在犯罪泥潭中越陷越深直至走向不归之路的客观需要。
2.对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严厉刑事政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应有之义
“宽严相济,最为重要的还是在于‘济’”。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来说,贯彻宽与严两方面的“相济”,主要体现的是“宽”中也应有合理的“严”,也就是在整体上以适用宽缓刑事政策为基调时,要注意特别情况下严厉刑事政策的正确适用。同时,对一般观念上应当从轻处理的未成年人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只有当有事实证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的确较小、犯罪情节的确比较轻微时,才能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的“宽”的一面现实地适用到他们身上,而不应进行模式化的从宽处理。
3.对未成年人犯罪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还应注意切实体现“该宽者应更宽、该严者应更严”的策略思想
“刑罚个别化是指根据犯罪人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定和适用相应的刑罚,以期有效地教育改造罪犯,预防犯罪的再次发生。”
(1)对实施严重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处罚的从宽幅度上应从严把握。一般宜掌握在从轻处罚的幅度内,在无其他从宽情节的情况下,慎用减轻处罚。在未成年人具有法定从重处罚情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对严重犯罪的未成年人不从轻处罚。
(2)对属于应当适用严厉刑事政策的未成年人犯罪,可以考虑在法定刑幅度内从重处罚。在实施杀人、强奸、绑架等暴力型犯罪,具有一个以上的法定从重情节(如奸淫幼女且系累犯)时,不仅可以对未成年犯罪人不从轻处罚,也可以从重处罚。
(3)对除具有一个以上的法定从重情节外,还有若干酌定从重情节(如奸淫幼女并系累犯,同时犯罪手段极端野蛮且犯罪后拒不悔改)的未成年人,可以在法定刑幅度内顶格判处刑罚。相应地,对团伙性犯罪、危险性犯罪等严重危机国家安全的犯罪,可以顶格判处处罚,甚至判处无期徒刑。在未成年人能否判处无期徒刑这个问题上,笔者持肯定态度。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篇5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控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就是家庭因素, 家庭的组成有缺陷、教育方式不当、家庭不和睦、父母示范效应不佳、家庭经济状况过于贫困等都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因此, 我们应当建立健全家庭预防机制, 使未成年人在家庭成长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收到良好的教育, 从而消除将来走向犯罪的隐患。建立健全家庭预防机制, 笔者有如下建议:
首先, 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平常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都有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 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影响着子女, 决定着子女未来的发展方向。子女最初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源于父母, 可以说父母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行为作风都是子女模仿的对象。我们经常说“看到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就能看出这个人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可见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影响。因此未成年人的父母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其次, 父母不能过度地溺爱子女。现在的家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这样就会造成父母过分溺爱子女, 对子女的要求有求必应, 盲目满足子女的各种欲望, 一再迁就子女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逐渐就会形成未成年人的自负、自私等不良品性和人格, 以自我为中心, 目空一切, 自以为是, 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可以不择手段。这种品性和人格一旦形成, 将来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 父母对子女应当做到适度的关爱, 而不是盲目的溺爱。
再次, 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应当承担教育子女不利的相关责任。在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 未成年人在犯罪过程中给被害人及其近亲属造成损失, 由父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然而在司法实践中, 监护人总是想方设法逃避责任。很多情况下, 监护人的责任没有得到追究, 使得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持放任不管的心态, 监护的力度明显不够。笔者认为, 应当落实父母的民事赔偿责任, 从而促使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监管力度, 从而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预控
学校生活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必经阶段, 学校教育的成败, 关乎未成年人是否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一系列教育问题, 国家不断提倡的素质教育在落实时, 因为种种原因总会沦为应试教育, 再加上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当, 这些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发因素。所以, 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改进学校教育方式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主要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 认真落实素质教育, 杜绝应试教育。目前学校在实施教育时, 一般都是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 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 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坏学生。这是一种片面的做法, 在看待学生的问题上, 学校应当综合考察,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独特优势, 引领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不是一味的看重学习成绩。对于成绩差的学生, 学校要平等地对待甚至于要更加关注和了解这些学生, 使他们不被边缘化, 避免因受到歧视而产生心理扭曲, 从而消除未来走向犯罪的隐患。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心里健康教育, 使少年学生在“做学问之前, 先学会做人”, [1]避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可能引起的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切实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同等对待, 一视同仁。
其次, 健全法制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我国学校在法制教育方面和青春期性教育方面, 还是比较落后和不够完善的。学校一味的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 法制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使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和“性”知识欠缺。这些都为未成年人将来犯罪埋下隐患。健全法制教育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制理念, 健全青春期性教育能使学生对性有正面的了解认识, 从而降低相关犯罪的发生率。应当将法制教育课程从思想政治课程中分列出来, 单独规划。《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7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 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控
随着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带来人们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 也带来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思潮。许多城市灯红酒绿, 物欲横流;许多人信仰缺失, 纸醉金迷。在网络、电视媒体、报刊书籍中充斥着大量的宣扬色情、暴力的不良文化, 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未成年人的社会认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自我保护和抵御能力都较差, 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和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所以当前我们要做好社会预防, 净化社会风气、整治社会环境, 帮助未成年人自觉抵制和排斥不良社会风气和不良文化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 综合治理, 净化社会环境。这里所说的综合治理, 就是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互相配合、协同作战, 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 实行司法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预防犯罪与打击犯罪相结合、惩罚与教育相结合, 全面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教育的、文化的、行政的、法律的各种手段, 打击犯罪, 教育和挽救未成年犯罪人, 并从各个方面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条件, 最终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其次, 重视和加强针对未成年人的立法工作, 依法预防。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法律,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未成年人的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的开展。但是, 随着形势的发生变化, 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而现行法律的不完善逐渐显现。因此,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继续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未成年人法规, 并注意法规之间的区别与衔接, 形成科学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
再次, 弘扬优秀文化, 排斥不良文化。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影响极大, 优良的文化能启发个体的聪明智慧和培育善良美好的心灵, 能强化个体社会适应能力, 而不良文化能激发出人性中自私、阴暗的一面, 诱发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与不良文化的关系是密切的。因此社会应大力提倡和弘扬优良文化, 引导未成年人学习和接受优良文化, 抵制和排斥色情暴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文化, 唯有如此, 才能消除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发因素, 更好地预防和预控未成年人犯罪。
第四, 加强社区管理, 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社区是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 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案发地, 所以, 做好社区预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是未成年人开始社会化进程的起点, 因此社区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应当做到:规范社区流动人口的数量, 维护好社区治安, 加强社区闲散未成年人的管理, 进行妥善安置和处理。与此同时, 要充分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 积极开展社区活动, 建立多种形式、内容新颖的社区文体活动, 倡导和指引未成年人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抵制排斥不良文化。使未成年人形成正面、健康、完整的人格和心理, 从而很好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走向犯罪。
四、未成年人犯罪预控关键在政府
在我国未成年犯罪, 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 从1991年第一部未成年人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面世到199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正式实施, 说明国家政府十分重视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控制。[2]然而仅仅是通过法律法规的保护, 还不足以很好地预防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我国政府还要通过其它途径来做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控工作。可以说,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控, 关键在政府依法行政, 创新舆论宣传方式。笔者认为主要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 创新舆论宣传方式, 改变说教式的、灌输式的舆论宣传方式, 要努力用新鲜的、生动活泼的新闻舆论播报方式吸引未成年人的注意力。新闻报道要做到实事求是, 不回避问题和矛盾, 切忌只报喜, 不报忧。唯有如此, 新闻媒体才能真正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和注意力, 引导未成年人关注社会现实, 解决社会矛盾, 而不是让未成年人感觉新闻媒体上宣传的东西和现实中存在的现象恰恰相反, 理想和现实恰恰背道而驰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我们的新闻舆论, 首先要让年轻人能够看得进去, 他才能够真正从中受到教育, 得到启迪。否则如果我们的舆论宣传充斥着灌输和说教, 必然引起未成年人的逆反, 他们宁可去选择打游戏看娱乐节目, 而不会对我们的宣传教育产生兴趣, 笔者认为, 这是未成年人缺失理想信念最终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 我们必须改进我们的宣传方式, 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越发生动活泼, 越发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 使未成年人能够真正接受和认可并从中受到裨益, 自然而然地远离网络游戏、色情文化等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 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其次, 加强娱乐节目的监管力度。现如今,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电视、网路、报刊等接触到大量的娱乐节目, 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民娱乐、娱乐至死的时代。这些娱乐节目中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和低级趣味。日前发生的“干某母女大骂观众”事件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 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力度, 一旦这些娱乐节目中充斥着色情暴力等不良因素, 要制定限制未成年人观看和接触的规章制度, 甚至对于影响较为恶劣的娱乐媒体可以实施强制关闭的措施, 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于传播不良文化的个人或团体要加重处罚, 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 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只有这样, 才能很好地消除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发因素, 有效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再次, 政府部门应当设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门机构, 明确赋予各相关组织预防、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权力, 明确规定各方的责任、任务和工作机制, 配备相关人员, 招募志愿者, 健全责任制。政府应当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的投入, 多渠道筹集资金, 在资金、人员以及场地等方面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 共同抓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控工作。各有关组织应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特点及对策的调查研究, 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心态和需求, 剖析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 积极探索未成年人犯罪预控的新思路, 为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预控措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尤其要加强犯罪预测和对策研究, 既要注重犯罪人研究也要做好被害人的研究, 为立法、决策部门提供依据, 及时预防犯罪, 挽救未成年人。
总而言之, 笔者认为, 只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切实履行职责, 家庭、学校、社会与政府齐心协力, 密切配合, 未成年人犯罪高发的态势就一定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摘要:近年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突出, 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不仅在案件绝对数量上急剧增加, 而且犯罪成员中存在未成年人的案件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多管齐下、综合预控, 尤其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尽到应尽的职责, 方能取得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控制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朱毅敏.立足社区早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构想和实践[J].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0, (03) .
女性犯罪的预防控制 篇6
一、内部控制及控制环境的基本涵义及其要素
(一) 内部控制的基本涵义
COSO内部控制框架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唯一推荐使用的内部控制框架, 同时《萨班斯法案》第404条款的也明确表明COSO内部控制框架可以作为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根据C 0S0报告的精神, 对内部控制概念的描述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
(二) 内部控制环境的基本涵义
控制环境基本涵义: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它反映了董事会、管理层、业主和其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 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障, 直接影响着公司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公司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 内部控制环境的要素
控制环境包括:诚信与道德价值观、发展目标、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风险管理策略、董事会及下属委员会、公司组织结构、权利和责任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员工胜任能力以及反舞弊机制等内容。
二、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定义及特征
(一) 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定义
财务人员职务犯罪, 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犯罪, 财务工作人员侵权渎职犯罪, 以及财务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犯罪。财务人员职务犯罪是一种与财务职务相关的犯罪, 是社会发展的阻碍和腐蚀剂, 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二) 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特征
1. 连续多年发案率较高。
2. 以贪污、挪用公款型犯罪为主, 且多为单独作案。
3. 高发年龄段为30-40岁, 且女性犯罪比例较高。
4. 作案时间持续较长。
5. 犯罪手段多样化
三、内部控制环境与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关系
(一) 财务人员职务犯罪防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职能
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是内部牵制。古埃及的国库管理制度是这一管理思想的起源。两人有意识地串通舞弊的难度增加是其理论基础。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表明, 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防范始终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职能。
(二)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内部控制的基石就是控制环境, 也是其他要素实施的保证, 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由其所决定。缺少了控制环境基础, 所有的内控措施都是无法生效, 内控成了空谈。
(三) 内部控制环境对财务人员职务犯罪防范的直接影响
1. 人性本质的研究。
2. 企业文化的形成。
3. 公司治理的设计。
4. 影响职务犯罪预防的制度安排和执行因素。
四、财务人员职务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集中于内部控制环境缺失
(一) 财务管理者与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管理者管理水平与内控环境实施所要求的素质存在差距, 对内部控制和控制环境的认知也有所不同, 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内控所要求的业务素质也存在差距, 尚未形成程序至上的理念。
(二) 财务人员财务职业道德有所欠缺
财务工作是一项细致、严谨的工作。由于财务工作具有真实、客观、公证、如实反映的基本职能, 所以在日益发展的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 财务内控制度设计不完善
通过对前期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主要由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无法形成相互牵制;二是部分企业虽然健全了财务制度体系, 但有章不循, 监督和检查流于形式, 不能及时发现违法乱纪的行为;三是部分企业管理层本身缺少财务知识, 无法有效实施对财务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有效监管, 导致对财务人员的犯罪行为不能被发现, 助长了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的发生。
(四)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制约
1.由于内部审计机构, 大部分由本企业、本部门负责人直接领导, 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审计机构的检查和监督, 导致内部审计存在本位主义, 不维护本单位利益, 就是砸自己的饭碗。当社会公共利益与本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 内部审计都会从本企业利益出发, 知情不报, 更有甚之会帮助企业本身隐瞒和做假。
2.内部审计人员管理由内部审计人员所在企业控制, 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调派权、工资管理权、奖惩权等由所在企业掌控, 内部审计在本企业法人直接领导下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单位其他部门人员同属一个机构, 潜在的压力不言而喻, 企业负责人可能为了违法目的, 胁迫内部审计人员, 听从其要求, 并帮助其达到违法目的。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无法保证。一是审计人员多数来自财务部门, 有效好的实践经验, 但对于审计方面知识较欠缺。二是部分企业并不重视审计工作, 导致多数人不愿意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很不稳定。
五、从控制环境入手对职务犯罪的预防
(一) 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控制环境着重强调“人”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贯彻执行内部控制的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一是建立财务人员公开竞争的平台或网站, 通过这个平台实现选人用人公平性, 促进财务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二是要建立财务管理人员诚信档案, 促使其自觉自律, 努力提升自身诚信度, 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 要严把财务用人关, 选择德、能、才兼备的财务人员进入财务部。
(二) 切实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一是要加强财务人员思想道德学习, 用正反两面教材来教育和警示财务人员, 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树立财务管理人员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职业操守, 树立底线思维, 不触犯违法乱纪的底线,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加强财务人员法制学习, 使其知法、懂法、守法, 不折不扣的按财经法纪办事, 抵制外界因素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依法办事的能力。建立一支诚信敬业、坚持原则、如实反映、遵纪守法、勤俭理财、工作积极、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新时期财务队伍。
(三) 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有效财务内控制度
从控制环境的角度出发, 建立一套健全的财务内控制度, 是预防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关键, 也是治标治本的有力保障。结合企业实际, 建立明晰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实用、运营有效的管控制度, 对岗位职责的不兼容性测试并有效区分, 将责、权、利对等, 健立健全岗位职责内容清晰、相互制约的管控模式。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 有利于财务主管人员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 对财务人员的业绩考核也就有了可靠的依据和标准。我们与业务管理部门一起按流程梳理制度, 打破原有按业务职能构建制度的模式, 改变为资金流、商流、信息流为“主线”的模式构建制度, 用专业化运作的各个管理环节如资金线、产品线将控制目标、风险种类、具体措施、实施部门及岗位串联起来, 梳理出一条自上而下的、连续的程序。
(四) 健全反舞弊机制, 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1. 建立独立、健全的内审机构。
由于企业内控实施的不断深入, 企业管理层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直接领导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级别也越来越高, 这样保证了内审部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也能增强独立性;企业领导人也能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才能确保对职务犯罪做到有效监督。
2. 内审机构权威性的保证。
权威性体现内审部门负责人必须能直接与董事会进行交流信息, 并对全体股东负责。同时制定正式章程来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内容必须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工作范围、有权检查的记录、人员和实物资产, 明确内部审计向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实践表明,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 主要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
六、结论
内控体系控制环境建设在今后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进展,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 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首先,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健全完善会计的基础工作, 对加快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有促进作用。其次, 人们已经意识到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是人, 因此高级人才的培养是未来会计人才发展的必要条件, 为加快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步伐, 必须培养高级人才。最后, 既要结合国情, 又要借鉴西方经验, 与国际接轨, 应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和目前需要以及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
摘要:随着中国WTO的加入, 对财务数据真实性、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 企业在运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数据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方面, 引起了高度重视, 这也是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目标。但近年来财务人员职务犯罪出现滋生蔓延的多发、易发趋势。本文从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入手对财务人员职务犯罪防范, 分析犯罪特点, 结合内部控制环境从人员、制度、监督三个方面阐述了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环境,财务人员,职务犯罪,预防
参考文献
[1]车承军.职务犯罪控制论[M].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女性犯罪的预防控制 篇7
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加强 “一把手”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党风廉政教育, 对其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 使“一把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是强化法制教育。深入普及“一把手”的职务犯罪法律知识, 增强法律意识, 引导他们算好“六笔账”:即政治账、经济账、个人得失账、家庭账、自由账、生命账。使他们切实做到学法、知法、护法、守法。
三是开展民主集中制教育。“一把手”要认真开展民主集中制教育, 定时召开民主生活会, 深刻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同时要积极争取班子成员对自己的批评意见, 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四是时时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典型案例以案说法, 促使“一把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美色关, 为人民掌好权, 用好权, 筑牢心理防线。
2 强化外因预防, 针对导致犯罪的因素, 多策并举, 全面铲除“一把手”职务犯罪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一是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实现权力集中与分解的合理平衡, 形成权力的良性运行机制。“一把手”职务犯罪无一不是公共权力的异化, 可以说, 无权力, 则无职务犯罪;无权力的异化和滥用, 则无职务犯罪。因此, 针对那些容易产生腐败、导致职务犯罪的环节,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 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防止权力的异化和滥用, 是遏制和预防“一把手”职务犯罪的重要举措。
二是建立和完善预防“一把手”职务犯罪的八项制度体系, 即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一把手”选拔任用和管理机制, 建立“一把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集体研究决定制度、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会计委派和资金统一管理制度、完善全程审计制度和述职述廉制度、完善个人收入和财产申报制度、建立健全巡视制度和诫勉谈话制度、建立轮岗制度和引咎辞职制度。
3 强化监督预防, 完善制约“一把手”职务犯罪的监督体系
一是强化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由于有了权力机关这一最强有力的监督, “一把手”利用自己的职权进行职务犯罪就要受到抑制。但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目前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所以一个最重要的任务, 就是要使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并显示这种监督作用在对“一把手”利用职权进行各种职务犯罪的抑制和预防威力。
二是强化行政监督机构的行政监督。我国的专门监督机构有两个: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要想充分发挥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 有效制止“一把手”职务犯罪的发生, 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逐步加强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利, 提高其地位, 从体制上保证其具有独立行使监察和审计的权力, 不受任何机关和个人的干扰。
三是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江泽民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治标和治本, 是反腐败斗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治标, 严惩各种腐败行为, 把腐败分子的猖獗活动抑制下去, 才能为反腐败治本创造前提条件。”对于日益呈现严重趋势的“一把手”职务犯罪, 检察机关必须坚持以严厉打击和惩处为前提和支点, 继续加大打击和惩治力度, 对所有“一把手”违法违纪案件, 尤其是重大案件要一查到底, 敢于碰硬;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彻底查处, 严惩不贷。
四是强化公众监督。公众监督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的一种监督, 监督“一把手”的生活圈、社交圈, 尤其是八小时以后的生活和收入。人民享有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进行充分监督的权力, 但由于中国举报制度不封闭、不专业, 可能造成打击报复。所以有统计某省一年有6万多件举报, 其中只有不到20%是署名举报, 而在香港, 这个比例达到70%。
【女性犯罪的预防控制】推荐阅读: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08-16
经济犯罪的预防策略07-01
女性不孕的预防10-02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05-14
职务犯罪的法律预防论文09-28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05-19
预防减少犯罪08-14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手段05-24
娄庄镇敲响预防职务犯罪的警钟09-22
加强对行政执法职务犯罪的预防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