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监系统预防渎职犯罪

2024-12-09

质监系统预防渎职犯罪(通用6篇)

质监系统预防渎职犯罪 篇1

预防渎职犯罪学习材料

一、渎职罪的概述及特征

渎职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物、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一类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渎职罪的特征是: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从而严重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妨碍国家的基本职能,而且往往侵犯公共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削弱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还会给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的损失。

2、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实施或者玩忽职守造成的危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的行为,并且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所谓职务上的便利,通常是指行为人自己主管、保管、经管的或者某项工作的权限。渎职犯罪行为在客观上的表现形式,多数表现为作为的形式,如滥用职权、徇私枉法、徇私舞弊,少数表现为不作为的形式,如不负责任、擅离职守、玩忽职守,以致发生某种严重的后果。无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所产生的客观后果都会损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共财产,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就是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领导机关从事国家公务的人员,包括经人民选举或者国家委任、聘用而从事国家公务的人员,不论这种人员是常任职务还是临时职务,是有报酬职务还是无报酬职务,只要是依法从事国家公务活动的,都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渎职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作为犯罪的主体,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虽然可以构成渎职罪的共犯,但不能构成独立的渎职罪。由于渎职罪是一个大类罪名,构成渎职罪的主体范围有所不同。有些犯罪是一般国家工作人员构成,有些犯罪只能由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构成。

4、犯罪主观方面,多数犯罪是由故意构成,少数犯罪是由过失构成。如滥用职权罪、徇私舞弊罪、徇情枉法罪、徇私枉法罪为故意犯罪;因不负责任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则属于过失犯罪。

二、渎职罪的认定

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渎职罪的构成,除了必须具备犯罪侵害的客体、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主观方面之外,还要求渎职行为的社会危害后果(主要是情节和危害后果)达到一定的程度。各类渎职犯罪与非罪的界限,关键在于界定渎职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的程度(如密云踩踏事件,客观上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密云县城关派出所所长就构成玩忽职守罪。假如密云的踩踏事件造成,在客观方面没有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只是有2-3个群众在踩踏事件中受了轻伤,那派出所所长就不构成玩忽职守罪)。

三、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常见的渎职犯罪

1、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1)犯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3)侵害的客体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4)客观方面表现为滥用、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标准是:(1)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2人以上,或者轻伤5人以上的;(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以上的;(3)造成有关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产、严重亏损、破产的;(4)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5)其他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6)徇私舞弊,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

刑法第397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二款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案例:北京市昌平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原局长付金祥在该局调查北京龙石京油化工销售不合格汽油一案过程中,擅自决定以本单位的名义该公司“委托检验费”40万元后,不对该公司进行行政处罚,造成809吨不合格汽油流入市场。随后付金祥又多次在收取了几十万或上百万的“委托检验费”和“咨询服务费”后,为无证“”IC卡、非法地条钢、不合格建筑用包塑金属软管放行。2005年7月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滥用职权罪和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

2、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1)犯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主观方面更多表现为过失;(3)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4)客观方面表现为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标准是:(1)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2人以上,或者轻伤10人以上的;(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的,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不满30万元,但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的;(3)徇私舞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的;(4)造成有关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产、严重亏损、破产的;(5)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6)其他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7)徇私舞弊,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

案例:泰顺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局长毛方持、副局长陈盛飞在负责监督管理县内奶粉企业产品质量工作期间,发现奶粉企业所生产的奶粉质量不合格后,未认真履行其监管职责,且违反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同意奶粉企业降低婴幼儿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营养卫生标准,致使泰顺县内多家奶粉企业所生产的不符合营养卫生标准的婴幼儿奶粉流入市场,严重危害婴幼儿身体健康,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检察机关认为应当以玩忽职守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毛、陈二人被该县法院判定玩忽职守罪,但由于情节轻微,免于刑事处罚。

3、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徇私情、私利,伪造材料,隐瞒情况,弄虚作假。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行为。(1)犯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3)侵害的客体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国家的法律制度;(4)客观方面表现为徇私情、私利,或者为了本单位、部门利益,不移交涉嫌犯罪的刑事案件。

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标准是:(1)对依法可能被判处3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处刑、死刑的犯罪案件不移交的;(2)三次以上不移交犯罪案件,或者一次不移交犯罪案件涉及3名以上犯罪嫌疑人的;(3)司法机关发现并提出意见后,无正当理由仍然不予移交的;(4)以罚代刑,放纵犯罪嫌疑人,致使犯罪嫌疑人继续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5)行政执法部门领导阻止移交的;(6)隐瞒、毁灭证据,伪造材料,改变刑事案件性质的;(7)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为牟取本单位私利而不移交刑事案件,情节严重的;(8)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刑法第402条规定:“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案例:白XX、李XX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案 被告人白XX,男,某工商分局工商所原副所长。被告人李XX,男,某工商分局工商所原副所长。

2003年4月至8月,农民张XX、刘XX夫妇从陈XX经营的联华超市购买了50盒好宝贝奶粉,喂养其女张X两个月后,出现全身浮肿,皮肤溃烂等症状,经阜阳市人民医院诊断为营养不良综合症,后张X死亡。2003年9月2日,受害人张XX到某工商所投诉,被告人白XX、李XX明知张XX要求追究陈XX的法律责任,却既不向上级汇报,也不向司法机关移交,而是违法进行调解。2004年3-4月,白XX、李XX指使会计胡XX伪造《现场勘查笔录》、《询问笔录》等法律文书,隐瞒了陈XX销售劣质奶粉致死他人死亡的事实。2004年5月7日,陈XX因涉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被逮捕后,白XX又与李XX串通,用威胁诱骗手段指使胡XX向检察机关提供虚假证言。被告人白XX、李XX身为负有市场监管、查处违法经营活动职责的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情节严重,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零二条之规定,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和有期徒刑两年。被告人白XX、李XX不服判决提出上诉,二审裁定维持原判。

4、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罪:是指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追究职责,情节严重的行为。(1)犯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3)侵害的客体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4)客观方面表现为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追究职责。

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标准是:(1)放纵制售假药,有毒食品犯罪行为的;(2)放纵依法可能被判处3 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3)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不履行追究职责,致使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得以继续的;(4)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不履行追究职责,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5)三次以上不履行追究职责,或者对三个以上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履行追究职责的。

刑法第414条规定:“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律规定职责,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案例:陈X等人放纵制售伪劣商品案 被告人陈X,某畜牧局原副局长。

被告人田XX,某畜牧局牧政执法大队原大队长。被告人孙XX,某畜牧局牧政执法大队原副大队长。被告人刘X,某畜牧局镇畜牧兽医站原站长。被告人唐XX,某畜牧局镇畜牧兽医站原副站长。被告人谭XX,某畜牧执法中队原中队长。

被告人陈X、田XX、孙XX在执法活动中,明知李X等人(已另案处理)加工病死猪肉,而不履行监管职责,在执法活动中查获死因不明的病死猪,违规收取费用后不依法进行查处,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被告人刘X、唐XX、谭XX违法收取李X等人年包干检疫费后,对李X等人违法经营活动不进行检疫,并多次接受吃请和收受礼金,且授意有关执法人员对李X等人违法行为不要查处,致使李X等人多次将生产、加工病死猪肉销往全国十余个省市和地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被告人陈X等人身为行政执法人员,不履行行政监管职责,放纵制售有毒有害病死猪肉的犯罪分子,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一十四条之规定,构成放纵制售伪劣商品行为罪,分别被判处两年以下有期徒。

质监系统预防渎职犯罪 篇2

1. 涉案的罪名较为集中。

在当前全国各地检察机关所办理的农村私人建房用地领域渎职侵权犯罪案件中, 所涉罪名主要集中为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

2. 作案方式的非团伙性。

因基层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少、实行一人包乡镇包片区监管, 渎职犯罪往往发生在某一人身上。在立案查处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中, 均为单独作案。

3. 犯罪后果的严重性。

农村私人建房用地领域中渎职犯罪所造成的后果普遍非常严重, 主要包括非物质性损失和物质性损失两个方面:一是所有被查办的渎职犯罪行为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群体性矛盾事件。基本农田和耕地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 大量的农田被土地审批部门违规批准改为建设用地, 但老百姓并没有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反而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群众的愤怒和怨气很大, 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问题十分突出。二是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土地使用在当今的经济发展链条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经营性土地的出让和使用更是可以创造巨额的财富, 而其中收取土地出让金和各种税费也是政府十分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但是, 由于上述渎职侵权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大量损失。

二、农村私人建房用地领域中渎职犯罪的主要原因

任何形式的犯罪, 它的产生总是和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渎职罪作为职务犯罪的一种, 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或严重违背职责, 危害社会, 触犯刑法, 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它的产生有着全方位、多层次的原因, 分析和探究渎职犯罪产生的原因, 是我们打击和预防该类犯罪的前提和基础。农村私人建房用地领域中渎职犯罪案件的发生, 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相关国土工作人员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 但同时也暴露出案发单位在干部的管理教育、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审批及地籍登记等工作制度的执行上存有一定的问题, 这些原因主要有:

1.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审批工作存在不规范现象, 个别土管员未能认真履行审查职责, 工作流于形式。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审批作为国家行政职权的一部分, 具有高度严肃性, 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程序规定认真执行。案件中, 陈某某作为原绍兴县齐贤镇土管所专门负责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审批的具体经办人员, 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 一味追求效率, 盲目相信村级组织, 未能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认真审查、核实建房申请户的老屋处理情况, 未能将建房用地批文发放到村民手中, 简化了相关法律性文件所明确规定的审查程序, 致使工作中相互监督的环节流于形式, 进而导致立岱村委通过伪造村民签名等弄虚作假的手段骗取多处农村私人建房用地目的得逞。

2.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土地审批、地籍登记、执法监察等环节相互脱节, 未能有效发挥制度上的相互制约作用。农村私人建房用地从土地审批到地籍登记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割裂的工作流程, 虽然上述两个环节具有相对独立性, 但二者之间仍存在着制约与被制约, 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一方面土地审批首先是地籍登记的前置程序, 另一方面地籍登记同时对土地审批能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案件中, 徐某某未能履行地籍登记工作中的监督职责, 致使土地审批责任人陈某某的违法审批行为一直处于持续状态。

3.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审批及土地登记制度落实不到位。从制度层面看, 关于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审批及土地登记制度, 国家曾出台了《土地登记规则》, 地方政府也多次发布了《农村私人建房用地管理办法》和《农村私人建房管理暂行办法》, 上述文件明确了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审批及土地登记规范及要求。案件中, 陈某某、徐某某如能严格执行土地审批、地籍登记等制度, 就能发现立岱村委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行为, 并及时给予纠正, 最终就可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三、农村私人建房用地领域中渎职犯罪的预防对策

农村私人建房用地领域中渎职犯罪的预防, 需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大方面着手。从主观方面预防, 就是通过自我修养、改善待遇、改变执法观念、警示教育等方面入手, 使国土行政人员不想为、不敢为, 即没有渎职犯罪的动机和思想;从客观上预防, 就是要加强管理, 强化行政公开, 建立防范机制, 使渎职行为不能为, 即渎职犯罪者没有犯罪的条件和机会。

1. 抓好宣传教育和队伍建设, 增强素质。

加强国土行政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人员素质和法制观念, 是依法开展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土地审批、地籍登记等工作的基础。由于土管干部队伍庞杂, 工作任务繁重, 法律政策性强, 因此要树立公正廉洁的形象, 使其工作高效廉洁, 必须提高人员的素质。如实行培训上岗制度, 定期开展讨论分析会, 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 确保国土领域的工作人员具备必需的法律知识、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

2. 确保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堵塞漏洞。

国土部门作为各级地方政府行使行政职权的一部分, 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国土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监管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规范, 制度落实到位, 防止个别干部为盲目追求工作效率, 盲目迎合上级考核, 而在工作方法上走到合法的对立面;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考核奖惩办法, 确保国土工作人员在严格依法办事的基础上, 合理追求工作效率。

3. 完善公示公开制度, 加强监督。

通过完善农村私人建房“四公开一监督”办事制度, 确保土地审批、登记工作公开、公平、公正、透明, 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防止暗箱操作, 鼓励行政相对人对国土工作进行监督, 畅通交流的渠道, 多听取群众意见, 保证国土工作中的问题、隐患能被及时发现、排除, 使国土部门的各项工作对群众负责, 使群众满意。

摘要:针对农村私人建房用地领域中渎职犯罪案件频发这一问题, 笔者结合去年以来, 其所在单位办理的两件社会影响较大的农村私人建房用地领域中土管工作人员陈某某、徐某某玩忽职守案, 并通过深入调研, 总结出农村私人建房用地领域中渎职犯罪案件的特点和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预防对策和建议。

国土部门渎职犯罪预防 篇3

虽然复杂,但也不必因此有畏难情绪。各位并非从事反渎工作的司法人员,不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清渎职罪的真面目,纠正认识误区,形成对渎职罪的正确观念;进而增强预防意识,判断工作中的渎职隐患,为自己找到规范履职的正确方向。我们要防范渎职,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它,进而认识、了解它。今天,我们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来。

一、惩治和预防渎职罪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犯罪手段在翻新,犯罪特点在变化,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渎职罪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产生恶劣社会影响,引起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们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犯罪力度进行部署。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纪委、中央政法委等部门《关于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工作力度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体现了中央对查办渎职犯罪高度重视,具有里程碑意义。文件分析了当前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部署了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工作力度的任务。

针对渎职罪办案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困惑,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司法机关,也先后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如2011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通过这些举措,我们不难看出,全社会对渎职罪重视程度,查办的力度,不断在加强。

二、渎职罪基本法律知识

1.法律知识介绍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专章规定了渎职罪,从刑法397条至419条,共23个条文,37个罪名。

渎职罪的立法体例采用一般规定和特别规定相结合的体例。一般规定是指适用于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条款,比如:刑法397条规定的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特别规定是针对特定部门和特定领域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规定的条款,比如:刑法399条第二款,针对法院审判人员规定的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刑法403条针对公司和证券监管人员规定的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罪;针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特别规定有:刑法410条规定,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

2.国土资源管理相关的渎职罪类型

这类渎职犯罪主要有三个条款、五个罪名。刑法397条规定的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402条规定的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410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

3.渎职罪有巨大社会危害性

一是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6月全国发生各类渎职犯罪案件3.8万件涉案4.9万余人,这些案件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5亿余元导致2.3万余人死亡、3200余人重伤。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一批重大典型的国土部门人员渎职犯罪案件,比如2010年和2011年,海南省检察机关共查办了该省保亭县国土环境资源局同一届四名领导班子成员渎职罪,渎职犯罪共造成万余亩国有土地被非法审批,导致农行300万元贷款无法收回的严重后果,引发极坏的社会影响。我市也查办了一些国土人员渎职犯罪案件。这些案件的发生的原因,有客观上的机制不健全、工作条件和执法不健康诱发,也有国土部门人员对渎职罪缺乏认识,存在误区,对隐患缺乏警觉,疏于防范,以致危害发生。尤其让人惋惜的是,有人因渎职被检察机关立案了还不知道自己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不断喊冤叫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增强防范意识,多学习了解基本的渎职罪法律知识,区分渎职与正确的职责行为,规范行使职权,防范渎职违法的发生。

二是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渎职罪为什么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因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代表着国家执行职务,要通过正确的职务行为对社会大众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形成公序良俗。国家工作人员渎职失职,不仅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败坏社会风气。英国的大哲学家、思想家,曾做过英国皇家大法官的培根说过一句名言:“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民众触犯了法律——只是污染了水流;不公正的裁判则毁坏法律——就好比污染了水源。

三、渎职罪的认识误区

上面我们谈了渎职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但实际上,社会对渎职罪仍存在认识误区。比如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为公犯法不是罪”等等。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误区错在哪里。

1.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是否有必然联系?

在座的朋友不会否认上面所举案例所造成的严重危害社会结果,但却不一定能看清楚危害后果与失职渎职之间的关系。

最近,我市发生一起违法利用土地导致两人死亡的案件,检察机关对相关人员涉嫌渎职犯罪进行调查。涉案单位人员不是很理解,说两名死者又不是王某杀害的,并且这个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已经被抓起来了,为什么要追究王某的责任?出现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对国家职权的本质不理解,没有认识到:权力、义务和责任是相统一的。要破解这个误区,就要从职权,也就是公权的本质说起。

公权力是什么呢?公权力是人类社会为应对外部挑战和内部危险,以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权力集合体。公权力存在的目的是控制风险和促进公益。

nlc202309021417

那么,什么是人类社会的挑战和风险?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有很多种类型。首先是来自自然界的挑战,比如洪水、猛兽、暴雨、飓风等。这些自然灾害无法靠个人的力量防御和排除。其次,人类自身的破坏行为,比如杀人放火、强奸抢劫。还有一类社会风险来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比如飞机、汽车、电力、锅炉、采矿业等,都是高风险行业。这些行业的出现和发展,既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便利,又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潜在危险。最后,还有一种危险是人类的逐利本性,也就是贪婪本性。在这种本性的驱逐下,人们会通过各种手段攫取合法或者非法的利益。比如为了获得利益,不法人员会采用各种手段去利用土地、开采矿藏,造成资源破坏。

公共权力不会自动防范和排除这些危险,需要执行公共权力的机构和公职人员。比如有航空业,就有民航局;有火车汽车等现代的地面交通工具,就有交通警察部门和交通管理局;有采矿业和锅炉生产行业,就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采矿业和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就有国土资源管理局。公权力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形式出现,通过公职人员依法履职行为而发挥作用。公职人员正确行使职权,权力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就能防范风险,造福人类;如果不正确行使,公权力被滥用或者放弃,不仅无法实现保护社会的目的,还反过来危害社会。所以,渎职犯罪的责任,应该落实在具体的公职人员身上。

2.惩贪不惩渎的思想对不对?

惩贪不惩渎思想集中体现在“为公犯法不是罪”这一句话上面。持这种观点的人把是否以权谋私来划分“为公”和“为私”的标准,贪污受贿是“为私”,所以是犯罪;失职渎职是“为公”,所以只是一般违规,是工作失误。平时,有些人总是很自信地说:我没吃钱,不怕你们查。或者说,我又没贪没占,怕什么?这种思想不仅十分错误,而且十分有害。

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跟法治环境、舆论宣传导向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形成把是否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作为判断职务行为罪与错的标准的惯性思维,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中国有一句老话:公生明,廉生威。公就是公正,公正就是履行职责的时候,不偏私,不亵渎,正确行使职权。这句话里,公正摆在廉洁前面的。公务员法也规定了公务员的基本义务是勤政和廉政。勤政就是忠于职守,充分履职;它的最低要求是不渎职失职。所以,只看到廉,没看到勤,是不正确的。我们上面也探讨了渎职失职所造成的危害后果。从危害后果看,勤政一定比廉洁更重要。当然,贪和渎都是原则性的东西,是工作和生活不可逾越的底线,很难说哪一样更为重要。但是,渎职罪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而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从这个意义来看,渎职比贪腐危害更大。

四、如何预防渎职犯罪

刚才我们探讨了职权的本质,以及不正确行使职权所包含的渎职犯罪隐患,我们已经从中找到防范渎职的答案。我们知道,权力的运行是制度和人的结合,防范渎职犯罪应该从制度和人两方面入手;合理的制度和高素质的执法者,就能保证职权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实现既定的社会管理目标。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建议:

1.忠于职守,廉政勤政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却非常重要。从人性修养角度,忠诚是一种善;从职业伦理角度,忠诚是公职人员最重要的素质。公职人员的忠诚,是认真行使职权,使权力运行符合其设定目的。自古以来,忠诚备受重视。在《论语·颜渊》篇里,记录着孔子的弟子子张请教如何从政的故事。孔子告诉子张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意思是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政令要忠诚。忠诚也是现代公职人员一项重要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12条规定了公务员的各种义务,这些义务可以统称为公务员的忠诚义务。

在某种意义上,忠诚可能比制度更重要。如果执行者有私心,再完善的制度也会偏离轨道;如果执行者随意抛弃,也将无法发挥作用。在这里,我们继续举一个有关他的例子。上次的例子千古流芳,这次的例子或许遗臭万年。英国有史以来,法官贪污渎职案为数不多,培根却是其中一个。1621年,大法官培根被控受贿、包庇等罪,经判决被免除一切官职。在审判他的法庭上,培根承认接受过不正当馈赠而故意枉法。他无奈地表白:“我意志薄弱,所以也沾染了时代的恶习。”从培根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人如果不能忠于职责,哪怕对渎职认识再深刻的法学家也不能免于渎职。

尤其是在制度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忠诚的价值就更为重要。忠于职守的公职人员,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理解和把握制度的意图,想方设法实现职权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忠诚并不是盲目的,不是忠于上级,而是忠诚于所执行职业的固有的价值。

2.健全完善机制

一是监督制约机制。内部监督制约缺失是诱发渎职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单位制定了方方面面的制度,唯独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比如,动态巡查制度是国土部门一项重要的制度;很多土地违法行为是通过动态巡查发现的。但有些单位在土地动态巡查制度规定上,存在重形式、轻监督的问题。对巡查职责、方法、频率等做了十分细致的规定,而对土地违法上报、处理和跟踪督促规定得比较原则粗略,也没有将土地违法处罚案件向群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规定,给暗箱操作留下空间。由于没有监督的压力,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处理不及时、不彻底,导致土地违法问题长期存在,不断扩大。等到土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渎职罪也构成了,补救为时已晚。

二是加强执法机制。违法用地往往造成土地大面积破坏,或者形成违法建筑物,纠正比较困难,干扰阻力也比较大。必须根据案件的大小、案件的影响力、案件的涉诉力等情况,启动联合办案机制,对土地违法形成震慑力和整体合力,防止因纠正不力造成违法行为反弹,导致更大的破坏。

三是加强执法信息报告制度,以便单位领导和上级部门对执法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及时发现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要落实奖罚措施,避免违法信息报告迟缓。

3.提高执行能力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规范执法化水平的提高,国土部门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越来越多。对这些操作规程,要尽快做到“读懂、弄通、会用”,执行准确到位;如果不认真组织学习,一知半解,胡乱操作,反而加大渎职风险。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形势严峻。要十分重视提高基层国土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用人单位要经常组织业务培训,执法人员要主动进行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读了讲稿和心得,您是否有话对作者说?可以加作者QQ:913197584进行交流。您对反腐败、反渎职宣讲有什么独到的心得和见解?欢迎与专刊取得联系,我们的信箱是yfzwfzzk@163.com。

编辑:冯晓淑 fxs0914@163.com

质监系统预防渎职犯罪 篇4

巡回展览观后感

张慧彬

为了更广泛地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制意识,我局科级以上干部于4月13日上午参观了“法治与责任——全国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巡回展览”。

这次展览在晋中市人民检察院举行,分为“法治与责任”、“宗旨使命”、“惩治成效”、“警示启迪”、“预防治本”、“建设发展”六个专区。共有61个展板,1000多幅图片,选用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查办的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62个渎职侵权案例,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已取得警示和防止犯罪的效果。整个展厅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展览结合实际,对在场的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实在、深刻、形象、具体、生动的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所展出近年来发生的渎职侵权犯罪的要案无一不给我强烈震撼,不仅加深了对新时期党的反腐败工作指导思想、基本经验和推进反腐败倡廉工作的认识,也看到了党坚决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

在解说员生动的讲解中,我了解到,这次全国举办以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为主要内容的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驻足在一组组令人震撼的照片中间,我想起了一本书中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地位变了,思想就更容易变了”。从一桩桩发人深省的案例来看,渎职侵权违法犯罪者往往随着他们职务的升迁,地位的变化,理想信念开始淡化,便放松学习、放松对世界观改造,导致了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纽曲,充分暴露出他们在党性修养和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用权不慎,麻木不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把权力变成以权谋私的资本。二是心存侥幸,私欲膨胀。他们在私欲放纵的时候,常常用侥幸心理来宽慰自己,一旦打开了这个心灵的缺口,就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三是道德滑坡,不畏法纪。展览中轰动全国的“文强案”就是思想道德滑坡,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之心典型案例。这一切令我更为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多从主观上找问题,多从思想上引以为戒,切实做到警钟长鸣。

长期以来,人们对官员的要求更多的是廉政,认为只要不贪污贿赂,在勤政方面有一些缺失似乎也能容忍,对于是否严格依法行政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但实际上渎职侵权犯罪的社会危害并不比贪污贿赂罪小,渎职侵权犯罪又被称为“不揣腰包的腐败”。细观这次展览,选用的案例涉及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政府投资安全、民生民利、生产安全、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和谐稳定、国家秘密安全等八大领域,都是近年来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渎职侵权案件。透过真实案例的情景展现,我真切地感受到渎职侵权犯罪不仅造成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而且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破坏和谐稳定大局,危害后果远大于一般刑事案件和贪污贿赂等其他职务犯罪案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

在仔细观看了展览后,我认为这次展览非常必要和及时,既展示了我国加大惩治职务犯罪力度和反腐败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又通过这一系列内容起到了对领导干部教育警示的作用。通过观看展览,我深受教育、收获良多,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展览集中、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国家关于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的方针、政策,法律规定;了解了检察机关依法查办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的重要举措及取得的成效。第二,通过展览更形象直观地认识到渎职侵权犯罪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了解了渎职侵权犯罪的特点、规律,加强了我对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第三,展览警示了我局所有的参观者,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起牢固的法制意识,积极稳妥地履行工作职责,勤于职守,依法办事,绝不越“雷池”一步,从思想上杜绝渎职侵权犯罪行为的发生,在各项工程的规划工作中坚决做到“守土有责”。

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问题研究 篇5

胡胜友 陈广计

【内容提要】因果关系认定难是困扰和制约反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

一。应当用传统刑法学因果关系理论作为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的理论基础并进行立法规范;引入和参照共同犯罪理论;多渠道加强办案人员的分类专业化管理;上提一级该罪的立案侦查权等,以正确认定渎职侵权犯罪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渎职侵权 职务犯罪 因果关系

一、近五年来渎职侵权职务犯罪案件因果关系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通过安徽省合肥、巢湖、淮南、滁州、宣城、马鞍山等市检察院研究室分别提供的数据,再加上芜湖市提供的数据表明,近五年来,上述七个地市共立案查办各类渎职侵权职务犯罪案件共392件508人;其中滥用职权类案件133件169人;玩忽职守类案件172件206人;徇私舞弊类案件46件62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类案件26件46人;提起公诉的案件276件333人;作出不起诉决定的65件85人(均是相对不起诉);被作出有罪判决的235件294人;被撤销案件的14件15人。综观上述各类渎职侵权职务犯罪案件情况,确立因果关系较为复杂,主要特点有:

(一)渎职侵权行为直接导致渎职侵权犯罪本身结果的发生较少。由于行为人渎职侵权行为的发生没有其他因素的介入,直接导致了渎职侵权职务犯罪结果的发生,也就是说,行为人渎职侵权的行为是产生渎职侵权职务犯罪结果的直接原因。此类案件在我们所调研的案件中不多,有35件43人,占整个案件数和人数分别为8.9%和8.4%。如某拆迁办管理人员,2006年在管理拆迁补偿工作中,收受他人贿赂或为照顾亲友,利用职务之便,为多位拆迁户虚报冒领拆迁征地款大开方便之门,致国家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余万元。

(二)渎职行为直接导致另一普通刑事犯罪案件的发生,这种情况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侵权行为导致另一普通刑事犯罪案件的发生几乎没有。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行为人渎职行为直接导致重大责任事故、环境污染、诈骗、脱逃等另一起普通刑事犯罪案件发生的有154件209人,占所调研的案件和人数分别为39%和41%。如,2006年4月份周某无证在某区开办非法诊所,某区卫生局局长章某曾对周某的非法行医行为进行查处,并作出罚款和取缔周某非法行医诊所的决定。后周某托人向章某说情,章某即对周某的非法行医行为放任不管。后周某对某一病人进行输液时违反医疗操作规程,致使该病人死亡,构成非法行医罪。而在侵权职务犯罪案件中,尚未发现因侵权行为导致另一普通刑事案件发生的情况。

(三)渎职侵权职务犯罪案件多因一果的现象所占比例较高。此类案件共有357件465人,占我们所调查的渎职侵权职务案件的件数和人数的90.1%和90.6%。主要表现有:

1.由渎职侵权行为与第三方行为相结合导致渎职侵权职务犯罪结果的发生。即渎职侵权犯罪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实施了渎职侵权行为的同时或者之后,由于第三方行为的介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导致的。在检察工作实践中,第三方介入的行为主观心理状态既有故意,也有过失。如,2008年11月9日,某市公路管理站路政执法大队副队长罗某和队员冀某违反有关规定,在没有交警的配合下,单独上路查处车辆超载问题,在查处赵某驾驶的一辆大货车时,认为其车已经超载,便让没有执法资格的外聘队员李某上车引导赵某将大货车开到停车场听候处理。李某上车后,与大货司机赵某发生争执,在抢夺方向盘过程中,导致车辆失控翻倒,造成路上行人被砸死4人、重伤5人的严重后果。

2.由渎职侵权行为与发生自然事件相结合而导致渎职侵权职务犯罪结果的发生。即渎

职侵权职务犯罪的危害后果不是由行为人渎职侵权行为单一因素造成的,而且由于介入不可预见或不可抗力等自然事件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职务犯罪结果的发生。如,2008年5月份某县财政局局长晏某在收受某私营服装厂厂长刘某的2万元好处费后,利用职务之便,违反财政管理规定,私自从财政调用资金100万元给刘某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约好2个月归还。结果刘某的私营服装厂因发生重大火灾损失殆尽,致该100万元无法追回,从而给国家造成100万元经济损失的严重后果。

3.由渎职侵权行为与被害人自身行为相结合而导致渎职侵权职务犯罪结果的发生。这种情况通常多发生于侵权案件中,如,2007年某区区委书记张某发现其手下某局局长范某举报其犯罪行为,遂利用职务之便,以有贪污受贿行为为由,指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对其进行打击报复,造成范某不堪精神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严重后果。

(四)不作为及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危害后果发生情况的比例略高。在调研渎职侵权案件因果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行为人不作为,即不履行应该履行的职责,以及履行职务时草率马虎、不到位(包括介入其他因素),从而导致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危害后果发生的案件所占的比例略高,共有230件295人,占我们所调研的案件总数和人数分别为59%和58%。如,2006年7月下旬,某市河道管理局管理所所长杨某在抗洪抢险期间负责带领工作人员巡查河堤。7月30日凌晨1时,正下暴雨,有关工作人员巡查时发现一处河堤有轻微漏水情况,便立即向杨某作了汇报,征求意见是否要立即采取措施或向上级汇报。睡意正浓的杨某却说:“没关系的。”致使该段河堤管涌产生重大险情。之后政府迅速组织大量干群及武警官兵加固河堤排除了险情,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万余元。

(五)考量危害结果中的经济损失都是认定为直接经济损失。在调研所办理的渎职侵权案件中,我们发现,在处理行为人的渎职侵权行为导致危害结果所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上,办案部门都是将渎职侵权犯罪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一危害结果认定为直接经济损失;而认定危害结果中的间接经济损失的情况却没有。

二、认定渎职侵权职务犯罪案件因果关系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介入因素条件下的刑法意义上因果关系理论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渎职侵权因果关系的统一认定。目前,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的认定在学术界争议较大,既有传统法学理论上的必然因果关系说和偶然因果关系说;⑴又有因果关系条件说;⑵还有少数学者提出相当因果关系说、预见说、近因说等。这些理论上的因果关系不同见解用于确立和认定渎职侵权案件因果关系,一般情况就会形成这样的状况;对渎职侵权犯罪行为直接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之情况,如果运用必然因果关系和因果关系条件说理论去分析认定因果关系的成立,都不会有多大的争议;但有其他因素介入后能否认定存在因果关系,则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

(二)现行法律对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因果关系的成立条件及其标准的规定缺失,造成渎职侵权因果关系的统一认定无相应法律依据支撑。目前,我国无论是刑事立法及立法、司法解释,都没有对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因果关系的成立条件及标准作出规范性的规定,以致于司法实践中都是靠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和司法实践经验去认定渎职侵权案件的因果关系,必然会因各人的理论观点和经验差异而产生争议。

(三)渎职侵权行为的责任具有分散性和模糊性,造成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存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长期以来,认定渎职侵权案件因果关系的最大难题,在于渎职侵权行为的责任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和模糊性。因为在现实职务实施的实践中,既有决策者,也有指挥者,还有执行者。不少渎职侵权行为,有的是领导集体研究或领导班子集体会议研究作出决定的;有的是在领导指使或纵容下实施的;有的实施者认为是执行领导的指示或者经过领

导批准才实施的等等,以致于渎职侵权行为责任分散,给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渎职侵权因果关系带来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

(四)对渎侦办案人员进行通才管理模式的现状,难以适应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复杂性的及其认定水平的提高。目前,根据现行刑法,检察机关有权立案管辖的渎职侵权犯罪共有42个罪名。这么多罪名涉及到各种类别的国家机关管理及其内部的管理规则,情况非常复杂,并且分类专业化程度较高,要认定有关部门的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既要考虑到国家统一的法律规定,又要考虑到其职能部门的内部专业化规定。因此,对有关部门的职能及其运行状况如果不熟悉,要想及时发现和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非常困难。但是,检察机关对反渎职侵权办案人员实行通才式管理模式,导致渎职侵权办案人员对渎职侵权犯罪分类了解不足,特别是对房地产、税务、金融、海关、招投标等领域知识及其规章掌握不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认定水平的提高。

(五)由于渎职侵权犯罪大都涉及敏感岗位及敏感人员,在依法认定其因果关系时往往会有来自权力及人情的干扰。通过调研发现,渎职侵权案件几乎95%以上的案件都有来自权力或者人情方面的干扰,成为影响渎职侵权案件办理的严重障碍之一,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依法认定渎职侵权因果关系上。有的权力部门或人员以行为人是工作失误为由否认行为人的渎职侵权行为与危害结果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有的部门或人员以行为人是纯粹为了工作或是好心而否认行为人的渎职侵权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有的权力部门或人员则以所谓的“全国普遍都这样”为由,反对认定存在因果关系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案部门对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的依法正确认定。

(六)由于“间接经济损失”认定标准不好掌握,致使反渎职侵权司法实践很少将其纳入渎职侵权犯罪的危害结果去考量。在我们所调研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中,没有一起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将“间接经济损失”作为“渎职侵权犯罪”危害结果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认定渎职侵权犯罪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标准及其程度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不明确,难以把握;间接经济损失由谁认定才具有法律效力也无相应具体规定。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办案实践中认定渎职侵权犯罪造成“间接经济损失”,必然会给办案带来证明风险和困难。

三、完善认定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因果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应当用传统刑法学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理论作为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的统一理论基础,并加以完善。笔者认为,综观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概况,传统刑法学中的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理论已经比较成熟,能较好解决包括渎职侵权犯罪在内的犯罪因果关系的确立和认定问题。其后一些学者陆续开始研究将外国的“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等理论引入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从而引起争议。这虽然有利于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的繁荣,但对司法实践准确认定因果关系却不利。因为理论上的观点“混乱”,必然会造成司法实践的无所适从。因此,我们认为,理论上可以继续争议,但司法实践中应当用较为成熟的传统刑法学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理论作为认定包括渎职侵权犯罪在内的各类犯罪因果关系的理论基础,并加以完善。具体来说,在渎职侵权犯罪必然因果关系的认定上,一般无争议;针对争议较大的渎职侵权行为在介入因素下与危害结果所形成的偶然因果关系,是否认定因果关系的问题,笔者建议可以引入过错和意外事件理论加以完善。即如果渎职侵权行为人在介入因素(包括第三方行为、被害人自身行为和自然事件)情况下对危害结果有主观过错,即已经预见或应当预见,那么行为人的渎职侵权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不中断,就构成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如,某市盐务局盐政科副科长刘某和工作人员于某根据群众举报查处某副食品公司用精制工业用盐冒充食用盐销售的违法行为,发现群众举报属实,只是口头要求某副食品公司停止销售,但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后某副食品公司继续销售假食用盐,造成群众食用工业用盐发生大面积中毒的严重后果。对此,刘某和于某在履职的范围内应当预见某副食品公司有可能继续将工业用盐冒充食用用盐销售,但却不采取有效的制止行为,因此,其不作为履职状态,对群众大面积食用工业用盐出现中毒的严重后果应有因果关系。反之,如果渎职侵权行为人在有介入因素的情况下,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不可能预见,则渎职侵权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就中断,没有因果关系。如,某监狱监管人员李某2008年5月份违反规定为罪犯韦某办理暂予监外执行。韦某出狱后,在回家乘车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对此,某监狱监管人员李某对自己违反监管规定办理暂予监外执行的行为负责,但无法预见罪犯韦某会因交通事故死亡。因此,李某的渎职行为与韦某的死亡结果应当没有因果关系。通过上述司法实践中统一刑法学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理论基础,不仅与犯罪行为客观实际相适应,也与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相适应,为正确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提供理论根据。

(二)应当引入和参照共同犯罪理论来确立和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以解决责任分散和复杂情况下的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问题。针对司法实践中在渎职侵权行为人责任分散和模糊等复杂情况下,确立和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难的问题,笔者建议可引入和参照共同犯罪的理论,以有效解决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难的问题。即运用共同犯罪人在整个犯罪中所起作用决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程度理论来确立和判定有关涉嫌渎职侵权行为人的行为与其犯罪危害结果的因果联系程度。即有关涉嫌渎职侵权行为人的行为如果对渎职侵权犯罪危害结果起了主要作用,就应当确立和判定其涉嫌渎职侵权行为人的行为与其造成的犯罪危害结果形成主要因果关系,从而构成行为人对渎职侵权犯罪负主要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对渎职侵权犯罪的危害结果起次要作用,那么行为人的行为与渎职侵权犯罪的危害结果就形成次要因果关系,构成行为人对渎职侵权犯罪负次要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如果涉嫌渎职侵权行为人的行为对渎职侵权犯罪的危害结果起轻微作用或不起作用,就可判定行为人的行为与渎职侵权犯罪的危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即构成行为人无须对渎职侵权犯罪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笔者认为,引入和参照共同犯罪的理论即可有效对纷繁复杂的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进行分类,能很好地廓清渎职侵权行为责任分散和模糊情况下职务犯罪因果关系及其程度问题,从而为有效分清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及其程度奠定坚实的客观基础。

(三)应当多渠道不断加强反渎职侵权办案人员的分类专业化建设,以适应渎职侵权犯罪门类众多及其因果关系复杂性和认定水平提高的需要。针对当前检察机关对反渎职侵权办案人员实行通才式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渎职侵权犯罪门类众多及其因果关系复杂的现实情况,笔者建议当务之急应当多渠道加强反渎职侵权办案人员的分类专业化建设水平:一是分类建立专业化办案组织。即在市(设区的市)级以上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按照现行法律规定的渎职侵权罪名类别,设立3—7个专业办案内设机构(科、处、局);在县、区基层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设立3—5个分类专业办案小组。二是加强分类专业化渎职侵权办案业务教育培训。三是定期选派办案骨干到政府有关房地产、交通、工商、海关、财政、税务、审计、商检、招投标、技术监督、食品医药安检、规划等渎职侵权犯罪易发和多发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以熟悉其职能及其运行情况、内部规则,有利于及时认定渎职侵权犯罪的因果关系。四是定期选招政府热点部门一些既懂法律理论知识,又了解政府部门职能及其运行情况的专业人员充实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办案部门。

(四)应当将渎职侵权职务犯罪的立案侦查级别管辖权上提一级,以有效摆脱来自权力及人情对依法正确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的干扰。针对当前反渎职侵权办案实践中判定

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经常有来自权力及人情方面干扰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应当将渎职侵权职务犯罪的立案侦查级别管辖权上提一级,即取消县、区基层检察院对渎职侵权犯罪的立案侦查管辖权,由市(设区的市)级及以上的检察院行使对渎职侵权犯罪的立案侦查管辖权。这样可有效摆脱来自地方的权力和人情对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的干扰,保证检察机关依法独立正确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

(五)应当进一步完善渎职侵权犯罪造成“间接经济损失”危害结果的认定标准,并将其认定结果状况纳入办案考核指标体系。《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中附则采取概括和列举相结合的方式规定的“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直接经济损失引起和牵连的其他损失,包括失去的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的利益和为恢复正常的管理活动或者挽留所造成的损失所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这种规定虽然为依法认定渎职侵权犯罪行为所造成的间接损失数额提供了法律根据,但是令反渎职侵权办案人员感到困惑的:一是“间接经济损失的边界”如何确定;二是由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办案部门自身确定渎职侵权犯罪所造成的“间接损失”数额是否公正。对此,笔者建议:

1.应合理确立“间接经济损失”的边界问题。渎职侵权犯罪行为和世上的一切事物一样,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其他因素的介入,引起间接经济损失的后果不断延续。如果任由其延续下去,就会造成渎职侵权犯罪行为人对危害结果责任的不当扩大。为此,应从以下方面正确认定渎职侵权犯罪行为所造成“间接经济损失”的边界问题:一是应以“渎职侵权犯罪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所引起或牵连的“直接”或者首次经济损失”为边界点,来确立“间接经济损失”的具体数额。即确立渎职侵权犯罪行为所造成“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应当以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引起或牵连的必然性经济损失或者第一次经济损失为准,不能再问接下去或延续下去。否则,就会陷入“鸡生蛋,蛋生鸡、鸡再生蛋„„”谎谬圈;二是应以“承接直接经济损失的主体”为边界点。即确立渎职侵权犯罪行为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应当将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承受主体为边界点,不能扩大到“新的可能承受主体”。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将王某花100万元合法购买、运输,并按合同要以160万元卖给批发商刘某的养殖野生动物扣压,结果由于天气太热造成野生动物死亡失去利用价值,同时也造成批发商刘某生意损失40余万。对此,工商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的犯罪行为所造成“间接经济损失”只能及于王某的60万元,不能及于批发商刘某的40万元。三是应以通过正常途径“恢复原状”为边界点。渎职侵权犯罪行为,不仅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危害后果的产生,也会引起间接经济损失危害后果的产生。对此,考量“间接经济损失”数额,要以有关权利人为恢复有关权利被损害前的现状所支出的正常费用为边界,不应及于超出为恢复原状所支出费用的必要限度,或者明显超出恢复原状所支出的费用。四是应以权利被侵害的人不能因此获利为边界。高检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明确规定“为挽回所造成的损失所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为“间接经济损失”之一,考量此“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应及于“为挽回所造成的损失”所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不应超过渎职侵权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本身,造成被侵权人获利的结果。

2.应当由社会中介专业机构确认渎职侵权犯罪所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具体数额。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所确立的渎职侵权犯罪所引起的“间接损失”数额公正评价程度,笔者建议应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在办理渎职侵权案件过程中,如要确立渎职侵权犯罪所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具体数额,要聘请“会计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出具鉴定性的确认书,供检察机关认定,以显客观公正。

3.应当确立“间接经济损失”和具体数额程度及其最终被法院判决确认的状况,纳入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办案考核指标体系。针对当前反渎职侵权办案部门很少将“间接经济损失”作为渎职侵权犯罪所引起危害后果的考量结果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可引入竞争奖惩考核机制:对反渎职侵权办案确立“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及其被法院判决最终确认的,要按

照数额程度不同给予考核加分;否则,予以“扣分”。这样可促进反渎职侵权办案部门积极将“间接经济损失”纳入渎职侵权犯罪危害结果的考量中。

注释

⑴高铭暄主编:《刑法学》(修订本),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129—130页。⑵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作者介绍】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检察院。

质监系统预防渎职犯罪 篇6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更多成果。但是,当前涉农职务犯罪仍然易发多发,对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我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加大查办和预防涉农渎职犯罪力度,为促进农村基层反腐倡廉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查办涉农领域渎职犯罪基本情况

x年x月至x年x月,我省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涉农领域渎职犯罪x件x人,立案人数占同期全省渎职犯罪立案总人数的x.x%,其中处级以上要案x人,重特大案件x件x人。我省涉农领域渎职犯罪呈现以下特点:

(一)窝案、串案多发

去年以来,发生在涉农领域的渎职犯罪中,窝、串案件共计x件x人,占比x.x%。补贴资金发放、征地拆迁等工作的实施,环节多、部门多,单独实施渎职犯罪的可能性减少。但是有关人员往往为徇私情私利,共谋打通各个环节,从而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因此,通过对一个线索或案件的查处,往往会牵出其他相关人员渎职犯罪。如检察机关在查办某市团结村拆迁项目渎职犯罪时,从一件线索入手,查办了该市经济开发区新港办事处原主任葛某某玩忽职守、贪污案,又深挖办事处及下属村组其他

x名干部渎职犯罪,该案造成国家损失达x万余元。

(二)犯罪危害后果严重

我省近年查办的涉农领域渎职犯罪共造成高达x.x亿余元的经济损失,人均渎职犯罪造成损失x.x万元,损失后果在x万元以上的有x件x人,且渎职行为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x年为x.x亿余元,x年x至x月份查办的涉农渎职犯罪案件损失就高达x.x万余元,较x年同期上升了x.x%。涉农领域渎职犯罪频发,导致一些利民惠民政策无法得到有效落实,而不法分子弄虚作假、投机钻营却获得巨大利益,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及惠农政策的效果。此外,涉农渎职犯罪还造成x人死亡、x.x亩基本农田被损坏、x.x立方米林木被滥伐的严重后果。某市农林执法大队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假稻种得以顺利销售给农户最终造成x.x亩水稻绝收,以及发生在多地的“假羊肉”、“地沟油”、“病死鸡”等事件背后的渎职犯罪,不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更是严重危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涉案人员多为基层“一线”工作人员

在查办的涉农渎职犯罪案件中,其犯罪主体大部分(x%)为科级以下干部,主要是村(居)干部、基层政府重点岗位人员,以及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岗位的国家工作人员,绝大部分为在相关领域“一线”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其中,涉及市级农委负责人及中层干部

x人,县区农业局、水产局、渔业局等部门局长、副局长的有x人,涉及基层各类工作站站长、副站长的有x人,上述负责人占比x.x%。

(四)涉农领域渎职犯罪权钱交易潜规则盛行

x年以来,我省查办的涉农领域渎职犯罪中,同时涉嫌贪贿犯罪的有x件x人,在专项补贴资金领域存在不同程度受贿情节的更是占到了近x%。国家各类涉农政策会为群众带来大量的实惠和便利,也让不法分子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千方百计地想通过各种手段获取非法利益。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不法分子内外勾结、沆瀣一气,为徇私情、私利而渎职犯罪的现象严重,内外形成了非法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渎职犯罪双方均能获得非法利益,导致各种制度均丧失其监管功能。如某市农业委员会原党委委员、市畜牧兽医局局长凌某某在负责省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等x个补贴项目时,收受贿赂x余万元,致使他人通过伪造申报材料等方式,套取补贴资金x余万元。

(五)涉农补贴资金领域渎职犯罪突出

x年以来,全省在涉农补贴资金领域查办渎职犯罪案件x件x人,占全部涉农案件的x.x%。我省检察机关已在脱贫攻坚项目补贴、农机补贴、渔船柴油补贴、种粮补贴、高效设施渔业补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补贴等二十余个涉农补贴项目中发现严重的套骗和渎职犯罪行为。

x年x月,检察机关随机抽取x个村的粮食补贴名细,均发现渎职犯罪,涉及被骗套粮食补贴资金x万元。从我省查办案件的情况来看,涉农补贴资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此外,食品安全(x件x人)、农业资源保护(x件x人)、征地拆迁安置(x件x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x件x人)等也是渎职犯罪易发的领域。

二、涉农领域渎职犯罪原因分析

(一)政务公开不够透明,外界监督制约不到位

目前,虽然大多数政府机关和基层自治组织都建立了政务公开制度。但一些涉农领域中,真正将这一制度落实好的并不多,“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流于形式,甚至有的是“有选择性”的公开,有的对“关系户”提前公开,有的不公开,有的搞“半公开”,有的搞群众“看不懂”的公开等,为他人套骗专项资金提供便利,导致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更无从谈监督。如检察机关在查办粮食补贴领域案件时发现,多数地区对补贴资金的发放明细根本没有公示,或者仅是张榜拍照后即撤下,该项补贴在一些地区长期“暗箱操作”。缺乏统一有效地外界监督,导致相关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从而也难以有效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法律意识淡薄,违规与犯罪混淆不清

通过对目前涉农财政补贴领域监管人员渎职犯罪分析,诱发该领域渎职犯罪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一是对渎职犯罪了解不够全面,思想认识有误区。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治意识淡薄,对渎职犯罪了解不够全面,对其产生的严重后果缺乏认识,认为“钱不进个人腰包不犯罪”、“为公不犯罪”。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相关犯罪嫌疑人思想上不重视,行为上不能严格依法履职,最终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社会影响。二是权力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依法行政意识淡薄。少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手中的权力,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和职责要求,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最终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如检察机关对某镇x个脱贫攻坚项目调查后发现均为虚假,共涉及扶贫资金x余万元,其中x余万元被镇政府截留使用。该镇副镇长胡某某,为个人仕途,不惜将扶贫项目作为“礼品”赠送给县政府某局长的弟弟,造成x余万元扶贫款被挥霍一空。(三)审批和监管工作不规范,执法随意性较大

在涉农领域渎职犯罪中,一个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相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涉农项目实施过程中,审批和监管工作不规范,工作随意性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x.项目申报和审批环节。一些项目没有健全的公开申报制度,没有完善、细化的申报评价标准和方法,导致“暗箱操作”、“看人放项目”以及先批后审的“戴帽子”项目等现象多有发生。如某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原局长于某,明知x戚伍水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因财务工作不规范被相关部门责令在x年之内不得申报任何补贴项目,仍然接受该公司董事长戚某某请托,在该公司申报x年国家高效渔业补贴项目时,违规为其申报x年高效渔业项目提供帮助,导致x万元补贴款被骗领。

x.项目验收和资金拨付环节。一是以内部验收、书面验收或抽查验收代替专家验收、现场检验、全面验收。如淮安等地区在高效设施渔业补贴验收中普遍以开座谈会、听汇报、观看录像、审查书面材料等方式代替现场验收,工作形式化严重,无法有效发现弄虚作假行为。二是资金拨付随意性大,制度性漏洞突出。因科学决策机制不够完善,负责人在验收项目、拨付资金过程中掌握“话语权”,渎职造成国家损失的几率较大。如某县检察院查办的县水产局局长王某某滥用职权案中,王某某明知x洪泽湖食品有限公司申报的出口水产品基地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进行实际投入和实施建设,仍违规同意企业项目资金拨付申请并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拨款申请表主管部门一栏签字同意,造成国家补贴资金损失计

x万余元。三是对补贴资金下发后的用途、成效很少有针对性监管措施,形成资金下发后监管“放羊化”现象。

x.监管检查环节。在项目管理中,没有形成环环相扣、可操作性强的长效管理制度,监管工作流于形式。许多项目没有投入任何资金,直接套用之前已有建设或者假借他人建设,骗取国家财政补贴。如某市宿运湖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于x年申报养殖基地项目后,没有认真按照项目协议书和配套资金要求进行建设,而是利用政府投资兴建的路渠、原有的防护栏等冒充新建设施,并伪造施工工程合同和采购合同等材料,套取省级高效设施渔业补贴x万元。

(四)地方和部门本位主义严重,放松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

个别领导干部过分强调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和小集体利益,轻视甚至无视如财政补贴等涉农政策的功能。有的将财政补贴款、上级拨付的补偿款视为“小金库”的主要来源;有的将套骗财政资金行为视为减轻地方财政负担的手段;有的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虚假政绩而故意纵容套骗财政补贴、违规拆迁等行为。如检察机关查办的一起案件中,企业主长期与某地渔政站相关人员存在现金、烟酒等不正当经济往来,在项目资金下发到企业后,部分补贴资金还以赞助款名义返还渔政站用于违规购买车辆使用。这也是我省涉农领域渎职犯罪高发多发、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五)基层部门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依法依规履职自觉性不强

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不严格执行,为作案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地方在涉农项目的监管工作中,负责项目的审报、初核、验收、日常检查监督等工作常由同一人负责,造成“运动员”和“裁判员”为一体的权力架构,致使监督工作虚化。如先后担任某镇企业动迁办主任的姚某某、严某某,在负责全镇企业动迁工作期间,明知辖区内相关人员以虚假企业申报拆迁补偿,仍违规为x余家虚假企业办理了动迁补偿手续,致使公共财产损失x.x万余元。此外,部分乡镇站所和大多数村委会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钱账不分、收支无账、管理混乱。如检察机关办理的池某某玩忽职守案,池在任某街道经管站站长期间,未认真履行内部财务管理规定,财务管控流于形式,致使其个人名章和经管站财务专用章经常掌握在副站长朱某某手中,最终导致朱某某多次挪用经管站代管的村集体资金x余万元。

三、加强惩治和预防涉农渎职犯罪的工作建议

(一)增强部门合作,加强外部监督

我省涉农工作目前仍以行政机关内部监管为主,在这一权力运行过程中,如果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权钱交易、暗箱操作将难以避免。我们建议要强化外部监督的力度,一是积极搭建社会公众参与管理、监督平台,真正将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等外部监督机制落到实处。二是建立群众评议工作制度,定期对基层各级组织和各项专门工作进行群众评议,检验各项政策在农村的落实效果。三是加强联合执法检查。省、市级财政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和审计、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可立足各自职能,每年选择几个领域对依法行政的落实情况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四是加强过程监督,保障纪检、审计和检察机关获得充分信息。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涉农资金管理中搞信息壁垒,内外“两本账”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以种种借口拒绝检察机关调取申报材料和资金名细等。建议专项资金的发放、最终使用情况定期抄报同级纪检、审计和检察机关。五是完善乡镇站所等基层政府部门和农村自治组织财务制度,认真执行财务审批和内外部监督机制。

(二)全面推进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全程、全面公开涉农工作

一是充分保障群众的信息知情权,增加政策的群众知情度、知情面和可监督性。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政策的宣传,让群众了解政策、见到政策实效,财政部门要及时公布各类资金的发放明细,自觉接受监督,以公开的工作方式促进公正的政策实施效果。二是注重基础信息的采集,定期核查、检查,确保信息完整、真实、准确。如粮食补贴或征地拆迁补偿等的基础数据要及时更新,不能以多年前的田亩数来发放补贴。三是保障合理的信息公开期限和信息内容稳定性,保证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能有效地延伸至农业领域各个方面。四是注重多渠道公开补贴信息。在条件许可的地区,要积极探索农业政策制定、实施的听证制度。

(三)规范完善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补贴管理模式

针对目前涉农补贴领域渎职犯罪突出的现实,有必要加强对补贴制度的研究,健全补贴规范制度,将财政补贴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一是深入基层,对政策性财政补贴的用途、成效等进行调研、评估,优化补贴的种类、程序和标准,成效不明显或已无实际价值的补贴要取消,发放程序、对象、标准不科学的要及时调整。二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增加补贴实效在考评中的比重,不能单纯以完成指标数作为考评的主要依据。三是探索建立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财政补贴运用模式,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增加财政补贴的透明度等。四是建立项目初审、上报、验收、资金使用监管等环节管理、监督机制,防止由于权力过于集中而形成不正当利益群体。五是加强省、市级职能部门在项目审批、验收等方面实质审查的职责,防止形式审查导致“人人管、人人都不管”的情况。六是尝试建立独立的专家审核和验收制度。

(四)加大打击和预防力度,从源头上有效遏制涉农渎职犯罪

上一篇:广德县建立县长热线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下一篇:孝顺父母的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