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融合

2024-10-30

广电融合(共12篇)

广电融合 篇1

一关于深圳广电集团

深圳广电集团拥有一个卫视频道, 2014 年全国排名前十;12 个电视频道, 在本地有很大的影响力;5 套广播频率。另外, 还是CUTV城市电视台的股东单位。在新媒体方面, 拥有IPTV、移动电视、手机电视、OTT TV等。

二深圳广电业务发展历程

深圳广电在2004 年就启动了全台网建设, 2005 年建成全台网;在2006~2007 年, 进行了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 (CMMB) 、数字音频广播 (DAB) 试验等。高清方面, 2003 年高清试验频道, 2009 年深圳卫视高标清同播, 2014 年战略频道高清化。按照集团的规划要求, 2016 年和2017 年将完全实现100% 的频道高清化;同时, 深圳台也在积极推动4K和超高清的引进。但是, 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没有改变原有广播电视的生产方式。在近几年, 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 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影响, 使得台里开始进行新媒体化或者是全媒体化, 不仅仅要做传统的电视节目, 还要在新媒体上有自己的影响力。新媒体化, 是为了解决媒体转型发展中的矛盾, 具体分为几个阶段:

阶段一是网络直播, 由台内部组和分业务下属公司负责实施。2004 年, 集团网站上线, 网上直播;2006年移动电视上马;2007 年进行CMMB、DAB试验。主要是实现内容上网, 打开计算机能看到节目, 打破了地域的界限。

阶段二是碎片化点播。2010 年中国时刻网上线;2012 年IPTV业务正式商用;2013 年开始整合IPTV、移动电视、CMMB、手机电视等。这个阶段主要是内容的重定向, 面向新媒体组织内容。

阶段三是互动社交, 开始引入互动, 做了UGC试验、全媒体手机, 2013年增加了微博、APP等。具体负责实施的团队也从原来的一个部门壮大成了新媒体公司。

阶段四也就是从2014 年开始, 做媒体融合发展。2014 年融合新闻中心项目开始实施, 2015 年项目启用, “壹深圳”正式运营。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协同融合, 内容伴随客户端发展。除了技术问题以外, 更复杂的是涉及到体制机制以及管理的问题。

融合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既有战略上的融合, 又有组织架构上的融合, 涉及到部门、栏目, 都会有所变化。融合的最终目标, 是要做到每一个生产者都有融合思维, 它可能是做传统内容、也可能是做新媒体, 这是分工, 但是它的思维中, 应该把两者当成一个整体来进行发展。

三深圳广电融合进行时

深圳广电媒体融合的代表项目是融合新闻中心, 目标是构建扁平式、开放式、全融合的新闻生产运作平台, 从“单一渠道采集、封闭式生产、点对面单向传播”向“全媒体汇聚、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模式的转变, 进行从融合生产到融合运营的探索。

1. 全媒体融合新闻中心

一期

一期主要做了两个实践, 一个是融合生产实践, 在流程上进行了调整, 让新媒体部门也在这里进行生产, 用的工具也是统一平台提供的工具, 这称之为全媒体汇聚生产、多渠道的分发。同时, 最关键的问题是新媒体是归属新闻中心调度和管理的, 它是为新闻中心服务的, 这是进一步的深化方向, 是一个融合的实践。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台里利用了一些云技术, 在新闻中心进行了云技术应用实践, 用虚拟化的架构来实现。

新闻媒体融合业务发展, 找准用户定位和业务定位是关键, 业务发展要与栏目观众特性匹配, 做到快捷、丰富, 负责任, 有互动。在这个目标中, 快捷是要求我们要有及时性, 要求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第一时间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传回到生产部门或者是发布渠道;丰富要求我们不仅仅是只采集电视上需要的几个镜头, 而是要采集更加立体和丰富的信息, 用全面信息来收集;负责任要求信息的来源是要准确的, 要经过校验, 负责任是权威性, 所有的新闻节目都必须做到负责任;可交流只要有一定的人力和技术就能够实现, 但是从新闻节目内容和语态的角度都要有变化, 要从一个宣传者变成一个倾听者, 首先要有倾听才有可能交流, 只有用一个可交流的语态进行发布, 别人才有可能和你交流, 要不然观众可能会看, 但是不一定会爆料, 你可以评判别人, 但是别人不一定评判你。

媒体融合发展原则, 就是要把内容做得更加“液态”化, 使之自由流动, 可以自由面向不同的渠道, 发展适合这个渠道以及这个渠道受众的行为创意, 虽然事情可能是同一件事情, 但是在不同的渠道中能够很容易地解构适配;另外在一个统一事件下能够有统一的策划, 不同的工种之间, 不同的渠道之间生产能够得到有效的协同。现在的状态是用大量的新媒体增强观众的黏性, 这是现在基本的一个商业模型, 随着发展现在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新媒体内容生产, 只在新媒体渠道中发布, 而不在传统渠道中发布。未来会将不同的内容发布到不同的渠道中, 这就需要更多的统一策划, 需要更多渠道的协同生产, 如果能够把统一策划的想法和理念部署到相应的团队和相应的用户身上, 按照这样的指示来协同生产相应的成果, 达到在不同渠道上相互的呼应, 才可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二期

一期上线运行到现在解决的是时政新闻的生产, 逐渐地从原来传统的生产向有微信、微博两微一端的生产, 也不断向组织内容多渠道发布在演进, 而二期重点解决平台和融合转型的问题, 主要两个任务, 一是将时政新闻这一块的经验和最佳业务实践向全集团进行推广, 让全集团的节目生产都在同一个平台上采用同样的管理机制和同样的策略来进行。此外在第一期的时候, 重要解决的还是汇聚到发布的过程, 所谓融合生产的过程, 最重要的还是要迎合运营来解决, 二期重要的工作就是探索如何融合运营, 这需要很多的创新, 如指挥流程创新、管理流程创新、经营流程创新。

2. 都市频道“壹深圳”

另一件核心工作就是基于都市频道和本地频道, 还有“壹深圳”的APP。由于本地新闻在本地有相当影响力, 很多的案例和实践都表示, 本地的节目, 特别是本地新闻在本地影响力依然是非常大的, 比如都市频道的一个节目叫《第一现场》, 它全年广告也能做到4 到5 个亿, 整个频道5 到6 个亿的水平, 这是相当有影响力的, 我们就是要利用这样的影响力, 将它的影响力进行转化, 向新媒体线上转化。首先增加的功能主要是伴随, 节目的伴随, 基于这样有影响力的伴随, 向线上进行迁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功能延伸:互动、话题征集、新闻爆料, 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核心产品;

入口效应:立足本地, 将观众转化为用户;

整合营销:创新广告运作方式, 时段与APP捆绑营销;

产业延展:向游戏、电商等O2O业务延伸。

另外, 还一定要立足本地, 向本地用户提供的综合信息服务, 因为各个地方频道和地方政府之间都是有很好的支持的, 要利用政府的支持, 让政府大量的数据通过这样一个窗口发布给市民, 让市民有问题都能从这个窗口得到解决, 市民的意见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来进行监督, 使它成为一个有效的政府和市民之间的桥梁。

四深圳广电未来融合思路

1. 未来媒体融合的主要路径

未来媒体融合的主要路径有两方面:

广义内容融合生产:一体化组织架构, 统一策划, 协同生产, 多渠道伴随发布, 融合新闻中心是内容融合生产的重点;

多元渠道融合传播:一方面夯实自有渠道:向互联网转移, 不断提高用户体验, 摆脱地域束缚;另一方面扩展新兴渠道:与有影响力的新兴媒体渠道开放合作。

以内容融合生产为主, 坚持内容建设为本, 防止“空壳化”。

2. 深圳广电未来融合发展架构

未来广电发展的融合发展结构是一个基于O2O的模型, 基于电视的影响力, 发挥广播电视节目入口价值, 做好业务迭代升级, 配合线下活动, 探索T2O2O模式, 实现从电视屏幕向线上以及线下的三元一体的良性互动, 将观众转化为用户, 依托节目从信息服务向电商、游戏以及线下产业延伸。基于这样一个O2O的模型, 就必然带来很多问题, 比如在新媒体这个层面, 是做怎样的矩阵?比如说APP都是自己做, 还是利用社会的资源, 还是利用更多的创意引进来, 使它成为一个更加蓬勃开放的环境等等, 需要多方面考虑。

在此基础上, 要有统一的内容管理系统 (CMS) 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 , 重视大数据技术运用, 灵活进行渠道拓展, 完善ADM, 探索碎片资源实时竞价 (RTB) 。统一CMS和CRM的优势在于, 有利于全渠道内容安全管控, 有效加强互联网上的版权管理, 准确获得互联网传播数据促进业务变现, 全面了解用户行为提高业务精准匹配, 有利于与互联网合作方进行谈判。

要实现上述的东西, 就要求进一步把整个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变成一个大平台加小团队的模型, 对于大平台来讲, 实现资源整合和平台支撑, 要有灵活部署的能力, 实现业务的敏捷性, 同时还要提供很好的服务, 使使用者能够很快地获得资源, 并且在使用之后能够释放资源。小团队负责业务创新和产品迭代。大平台要能够支撑小团队的变化, 实际上是对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打造敏捷平台, 实现支撑广电商业模式转型、支撑高质量内容生产和快捷发布、支撑多渠道融合发展和业务扩展。在平台管理方面的问题, 实际上比平台本身做大要复杂得多。

3.深圳广电未来发展思路

(1) 媒体云技术应用

云是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分布式、云计算技术的成熟, 敏捷的云技术架构能很好地支撑广电节目制播变革。云推进过程, 应该是逐步推进, 从分布式私有云→混合云→公有云, 根据业务规模及进度差异, 三种云架构的比例不一样。

深广电混合云, 利用私有云构建全业务虚拟平台架构, 部分可以剥离的业务部署在公有云上。现在以及未来还将陆续建设“分布式云计算媒体数据中心”为全媒体内容生产和运营服务, 从M.DC到M.DC2 标准的私有云实践, 混合云尝试 (非常规制作) , 公有云 (收录、舆情分析、新媒体发布) , 进而可以发展垂直的云服务提供商, 实现云收录, 云编辑, 云发布等。

CUTV媒体云一省一节点全国一平台;汇聚计算、存储、转码、分发等云资源;为城市台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未来支撑台内业务。

(2) 大数据应用

大数据的来源是三个, 一个是内容大数据, 将自己生产的内容进行精细化的分析, 看看到底生产了哪些数据;第二是用户数据, 基于有线IPTV以及新媒体这样的渠道, 能够进而获得相应的渠道数据, 来看用户都在看什么样的节目, 怎样看相应的节目, 知道用户的喜好, 实现基于用户个人的个性化的画像;第三是广告数据, 对广告客户数据进行分析, 是什么产品, 主要面向什么样的用户。之后通过数据收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呈现等流程, 对大数据进行处理, 在整个大数据处理过程当中, 整个最难最复杂的是如何在集团内部实现统一的规划, 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发现, 很多认为可能以前应该是有的大数据, 实际上不存在。例如有线电视, 我们可能都觉得有线电视是我们的一个数据, 它天然就应该有大量的用户行为, 不是到个人, 也是到户的用户数据。而其实有线电视如果没有经过双向改造, 是什么数据都没有的。这就反过来要推进渠道智能化的改造, 例如有线电视智能化, 能使智能盒子中收集用户点播的数据等。大数据的研究方面, 有静态研究和动态分析。通过大数据的分析, 最终要实现的是整合广告资源, 建立大数据应用体系, 打通业务系统, 支撑商业模式转型, 实现“组合营销、精准营销”等新商业模式;整合用户数据, 挖掘直播电视的入口价值, 通过新技术新业务, 创新场景应用、广播电视伴随客户端, 将各类受众变成用户。

4. 城市电视台发展困境

城市电视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城市台缺少的是什么?城市台基本上没有渠道 (只能本地落地) , 天然的就要求城市台必须向互联网靠近。第二, 城市台是缺乏内容的, 很多城市台都是这样的问题, 有很多频道, 但是频道里面内容投放是不够的, 因为内容购买成本越来越高, 所以城市台这方面是非常难的。城市台现在唯一的优势就是跟本地的人民群众的紧密关系, 能够接地气, 这肯定是它最赖以生存的部分。城市台一定要从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角度出发, 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 深圳广电正在大力推动联合发展之路——联合打造CUTV, 打造媒体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服务城市台媒体转型变革。CUTV提出了四个平台, 来解决这样的问题。针对节目的匮乏, CUTV推出了联合制作播出平台, 包括跟一些其他的制作机构的合作;面向新媒体这边, CUTV推出了伴随客户端的APP平台, 包括面向本地新闻节目如何向新媒体偏移, 让所有城市台都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来支撑;此外CUTV利用互联网业务平台, 利用OTT对节目进行落地;城市台还要营造一个媒体云的平台, 来支撑发展, 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实现媒体融合发展。

广电融合 篇2

日照广播电视台 卞文君

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广电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日照广播电视台主动求变,加快融合,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总体情况

日照广播电视台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建设广电新媒体平台,通过对原分散在各部室、频道的采编力量进行整合和技术改造升级,搭建起全台软硬件内容管理系统。目前,“两网、两微、一端”覆盖用户达到50多万人,日点击量60多万人次,初步搭建起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移动客户端、微信矩阵、微博等宣传平台,形成了权威、高效、多渠道、跨平台立体传播优势,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辐射力进一步扩大。

一是广播“行风在线”栏目与日照网、直播日照移动客户端“行风在线”深度联动,拓展了广播直播之外的民生诉求新渠道。

二是直播日照手机客户端开通的“互动”模块,实现了全台自办节目的互动交流,实现了边看(听)、边聊。在2017年6月份进行的电视直播节目《问政日照》中,首次进行了台、网、端、微信的同步直播互动,网络在线收看用户8万多 人,评论3000多条,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

三是直播日照移动客户端的“随手拍”模块爆料内容在网络、电视上的互动分享,实现一“料”多发,提高了新闻传播价值。

四是依托新媒体,实现全台社会活动良好互动。原来各频道开展的大型活动存在着各自为战、杂而无序的状况,通过全媒体平台进行统一宣传推广后,实行了广播、电视活动网络报名,网站专题发布,移动平台传播分享,克服了原有的广播电视稍纵即逝的缺点,实现了长时间信息驻留。而广播电视活动在网络媒体通过投票、话题讨论等方式,丰富了网站、客户端的功能,增强了网络用户粘性。随着移动直播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新媒体中心又开通视频网络微直播,为全台各部室,各频道栏目进行活动直播、投票等,进一步扩大了网台的影响力和受众面,实现了在全媒体领域的全覆盖。

二、困难和问题

一是融合发展入不敷出,盈利模式尚不清晰。无论是客户端还是微信微博,都没有一个清晰成熟的盈利模式。媒体融合技术设备投入和人才引进都需要强有力的财力支撑,目前日照台面临经营压力巨大,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困难重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体融合的积极性,只能是简单利用新媒体,如何把点击率、影响力、传播力转换成广告收入的真金白银,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二是缺少顶层设计,融合度不高。对媒体融合深入研究不够,总体设计缺乏,路线图、施工图不明晰,使得媒体融合只限于“广电+”,“两微一端”也只是传统媒体内容的搬运工,是广播电视的补充。

三是内部运行机制尚需突破。目前,日照广播电视台实行完全频道制,各频道在节目生产、人员管理、广告经营等方面相对独立、自成一体。而媒体融合需要打破这些方面的藩篱,创新内部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四是全媒体人才缺乏。新的媒体格局和传播形态对媒体人的综合能力,包括采编技能、新技术应用、职业意识、知识积累等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需要一大批全媒体复合型人才,现有队伍无法充分满足这一要求,必须加快全媒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三、思考与对策

现在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下一步,日照广电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坚持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平台建设为重点,不断推进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传媒集团。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将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成立“新媒体融合发展领导小组”,优化顶层设计,明确目标任务,加强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各方。

(二)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推动新闻生产模式转型升级。可先在电视新闻频道、广播综合频道、新媒体中心开展融合传播试点,整合时政新闻资源,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全媒体新闻中心由编委会管理,部门独立运作,人员合署办公。中心负责时政新闻节目的采访、制作、发布,策划实施重大主题报道和大型新闻行动,探索建立集团融合报道体制机制,为频道节目生产提供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业务指导。

(三)培育壮大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三大集群,巩固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1.提升广播媒体集群。进一步强化用户思维,优化节目编排,丰富节目形态,增强节目互动,努力在节目内容、话语体系、主持风格和叙事表达方式等方面实现“我们生产什么产品”和“用户需要什么服务”的深度融合,着力培育一批体现互联网思维、用户喜闻乐见的新节目栏目。深入探索微电台、广播视频直播、社交圈等新媒体广播样式和运作模式,形成广播集群效应。

2.壮大电视媒体集群。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新媒体的传播理念、技术手段、运作方式、用户思维融入电视,努力使电视内容策划、制作、传播、服务等更加符合全媒体发展格局和用户需求,创作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新闻节目,培育一批体现互联网思维、用户喜闻乐见、引领收视潮流的新节目、微栏目。3.打造新兴媒体集群。以“直播日照”手机客户端和各内容生产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为主要内容,组建“日照广电新媒体联盟”,实现用户对移动端的一站式到达、一揽子访问和内容产品的分众传输、多屏覆盖,推进各平台的深度融合。同时以新媒体集群联盟的渠道变革,倒逼内容变革、资讯变革、服务创新。依托新兴媒体集群,对各类内容产品和信息资源加强二次开发和循环利用,在重大活动上加强统一推广,个性活动上相互协作;在重要时政、重大事件、关键节点上,做到“一键齐发,一呼百应”。

三网融合:广电产业的转机 篇3

关键词:三网融合 广电产业 危机 转机

广播电视业系文化产业的核心之一

全球视野下的文化产业,指的是与社会意义的生产最直接相关的机构,主要系营利性公司,亦包括国家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内涉电视、无线电广播、电影、书报刊出版、音乐的录音和出版产业、广告以及表演艺术等,其首要目标是同受众沟通并创作文本。[1]无线电与电视产业,特别是更新的有线、卫星和数字形态属核心文化产业。

广播电视业系文化产业的核心之一,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广播电视台2087座,有线电视用户17398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6200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2%。据崔保国主编的《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广播事业在逆境中力寻自身的发展之道,呈现多媒体结合化更加紧密、区域化发展更加明显、合作化观念逐步深入、国际化趋势显著增强等特点,随着经济回暖,广播事业迎来了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关于电视产业发展方面,网络整合拉开大幕,江苏模式、湖南模式各领风骚;数字有线电视用户增幅最大,付费数字电视收入猛增;江苏省等五省领跑电视动画制作,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成绩卓著;高清电视发展步入新阶段,手机电视、网络电视进一步发展。

一直处于国家经营的广电业有危机

传媒学者宋建武指出,广播和电视自传入我国始,就一直处于国家经营的状态,在市场理念上缺乏资源开发整合意识、市场灵活应变机制和节目集约化经营观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广播业已经走向了改革之路,但与其他媒介比较,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更深,自身经济实力又相对较弱,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广播媒体转型能力较低、惰性较强的现状。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和产业形势的变化,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既存在自发性危机(主体自身系统、结构的失衡或失调造成),也存在外发性危机(外在因素的作用导致主体内部的结构、系统失衡或失调造成),以前一种居多。但对中国电视产业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影响最大的危机只有四种,即:资源补偿危机、管理系统危机、市场系统危机和国际化危机。[2]

“三网融合”给我国广电业带来转机

三网融合是传播科技发展繁荣的产物。所谓传播科技是指支持传播活动进行、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3]传播科技是传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产业与科技合则兴,分则衰。这是世界传媒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

三网融合(最早称三网合一)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之间的相互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同一个网络上实现语音、数据和图像的传输。对用户而言,就是指只用一条线路就可以实现打电话、看电视、上网等多种功能。我国关于三网融合的讨论,最早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简称FCC,美国管理广播电视事业的独立的行政和决策机构)三网融合和广播通信之融合的促动,政府高层本着避免重复建设的考虑,提出广电网并入通信网、仅在通信网的基础上构建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且在上海等地进行试点。但在随后激烈的争论中,政府部门顾及广电网的特殊性,尤其注意到信息传输的安全性、舆论引导的重要性等因素,搁置了这种替代性融合思路。[4]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推进我国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其中,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这对于广电系统、互联网和整个3G(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机遇,可谓开启了未来泛网融合的新时代!

2010年6月30日,经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审议批准,确定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这标志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同年7月8日,广电总局科技司发出《关于成立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工作组的通知》,决定成立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工作组。NGB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成果为基础,采用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支持丰富多彩的跨域广播电视、宽带数据、语音等“三网融合”的全媒体业务。

在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中,广播电视“板块”位置特殊、作用至关重要,在网络传输和内容提供等方面具有战略优势。

三维视角管窥融合——从政治层面看,实施和推进“三网融合”,可以拓展、优化传播平台和渠道,为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撑和保障;从文化层面看,实施和推进“三网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广电自身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社会层面看,实施和推进“三网融合”,可以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信息交流互动架设桥梁,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互联网之父罗伯特·卡恩近日称:“因特网会带来美好明天。”此句换一个主语,三网融合会带来美好明天——也是千真万确的。

所谓“融合”,是文化形态、公司产权和传播系统间的融合。于砥砺前行的中国广电产业的意义:三网融合将改变视听传媒格局,带来理念和政策上的一系列变革和调整;它给广电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将有力推动整个广电产业规模扩大尔后“升级”。三网融合就是要打破行业壁垒,使得用户可以使用各种终端设备,通过各种网络接入互联网。这就为网络电视台实现媒体融合和三屏联动提供了通畅的支撑环境。中国网络电视台将起到网络电视台的门户作用,提供三屏联动、电视浏览器接入互联网和电话、可视电话还有即时通信等通信业务。这将形成三网融合下传媒新格局。当下,广电要发展互联网业务,如建设网络电视台等,带宽成本将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建设国家级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可为解决该难题提供契机。

三网融合紧锣密鼓,广电产业该如何“动作”?有学者开列了如下行动路径:一、网络方面加速整合,以形成提供全业务的全程全网、互联互通的大网;二、在内容方面,优质多样、推进台网联动,共谋内容产业的发展;三、服务方面力争“全方位”,以应对用户管理新挑战。[6]

三网融合与媒介融合还有全媒体战略大体上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媒介一体化为三者的共性,其本质和规律是媒介的数字化生存。传媒发展将从追求市场占有率到追求个人占有率,传媒竞争将从“内容为主”到“产品为王”。(“媒介军师”喻国明语)至于三网融合能给我国广电产业带来多少真金白银?要看赢利模式成熟与否,时间因素亦重要,因为是产业化经营,媒介竞合如商战,进步慢了便是退。举一个较近的案例:2010年上半年我国广告刊例花费达2770亿元,同比增幅17%,创4年来新高。上半年我国电视广告较去年同期增长15%,低于广告市场整体增幅;报纸、杂志成为电视广告缩减的获益者,上半年两者广告投放同比分别增长22%和21%;电台广告增幅领跑其他媒体,同比增长35%。注意,这里的电视广告便是一个很好的“不进则退”的例子。市场上的“蛋糕”不会一下子增加太多,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抢”而决非是“分食蛋糕”,媒介市场变数多多,领风骚者并不一定就是科技领先者。

注释

[1] 大卫·赫斯蒙德夫著,张菲娜译:《文化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3

[2] 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84

[3] 吴廷俊主编:《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1

[4] 黄升民:《三网融合:构建中国式“媒信产业”新业态》,《现代传播》,2010.4

[5] 黄勇:《融合对广电系统意味着什么》,《新闻战线》,2010.5

[6] 周艳:《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如何应对?》,《现代传播》,2010.5

作者单位:涛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

副教授

李 静 ,广西《南宁日报》社

新型广电融合终端需求研究 篇4

广播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将加速“平台、网络、终端”业务链中各环节的全面融合化(图1)。融合业务平台既提供传统广播电视业务,也提供互联网业务(OTT)。广播电视业务通过广播通道传输,互联网业务通过宽带通道传输。终端必须与前述环节联动才能实现融合业务的最终接收与呈现。但是,传统机顶盒依托封闭化的中间件支撑新的融合业务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最急迫的就是研究新时代对融合终端的需求,以精准的需求分析来指导后续工作。本文将着重剖析两个维度的需求:(1)沿着产业链构成的维度,统筹分析各方实体对终端的多层次需求;(2)沿着关键技术的维度,分析终端研发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2 产业链需求分析

以产业链的视角看,与终端相关的各方均有特定的需求(图2)。包括:终端自身对系统、设备、用户体验等层面的内生需求;内容提供商(CP)、服务提供商(SP)、应用提供商(AP)、广电网络运营商、标准化组织对终端的多层次的外部需求。只有统筹考虑多方需求,才能设计出符合业界期望的融合终端。

2.1 CP需求

融合终端应支持CP(尤其是广播电视台)对内容运营的控制权、便捷性。包括:

(1)支持CP对自有内容以及关联应用拥有全局的专一控制权,未经授权不得截取、篡改和传播,不得自行跳转到其它内容和服务;

(2)支持CP选择OTT模式运营;

(3)支持在家庭多终端之间内容分发的数字版权管理(DRM);

(4)支持通用、兼容的内容格式,降低面向异构终端的内容生产成本。

2.2 SP与AP的需求

融合终端应支持SP/AP在商务性、个性化、多元化等方面的需求。包括:

(1)支持应用商店模式、统一支付以及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对接;

(2)支持SP/AP服务在全国广电网络之间跨域运营;

(3)支持对大屏幕、遥控操作等电视特征的优化;

(4)支持收视率调查、用户行为统计分析,支持基于统计信息的智能推荐、精准广告投放。但是,用户信息也必须依法受到保护;

(5)支持定制化、个性化、群组化的服务,以及基于地理定位的本地化服务。

2.3 网络运营商需求

融合终端应满足对业务兼容性、安全性、分发优化等方面的需求。包括:

(1)支持对各省/地区异构条件接收(CA)系统的兼容,不影响当地原有直播业务;

(2)支持与前端播控平台对接,不得向电视屏传送未经审核内容;

(3)支持防刷机、加密传输、数字签名等安全机制;

(4)提供多频带解调功能,支持家庭内多个终端收看直播节目;

(5)支持跨域业务的互联互通,首选从广电自有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中获取内容或业务,将数据流量终结在广电网络之内;

(6)提供合适的同步服务以及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以解决对广播节目与相关联的OTT应用之间的服务同步和应用管理等问题;

(7)支持与承载网络之间的联动协调,支持在广播、宽带通道之间资源的分配和优化,提供有保障的业务体验。比如:高清点播依然从IPQAM调制通道获取,剩余的低码率视频可从IP通道获取,以此减轻对广电IP网络的压力。

2.4 标准化需求

标准化需求主要在于从如何对终端实施标准化才最有利于产业、市场发展。包括:

(1)终端标准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而非限于私有所有权的标准,知识产权(IPR)和专利相关的问题应在最终推广标准之前解决;

(2)终端标准应由一个有竞争力的标准化机构推动,应尽可能地考虑以及平衡各方利益,以便于在广泛的范围内被采纳以及推广;

(3)终端标准应对平台承载的服务/应用赋予最大的灵活性,应能适应未来服务和应用的发展,应是可以持续演进、兼容升级的;

(4)终端标准应符合国家行业监管机构的政策,支持国家或授权机构对融合终端的安全管控机制;

(5)终端标准中的功能组件应尽可能采用成熟标准或规范,以集成创新的方式赢取业界最广泛的支持;

(6)终端标准应尽量宏观化,应定义融合终端的概念模型、技术要求、信令机制以及业务/应用呈现方式,不应陷于对各类芯片方案、操作系统等具体实现细节的选择与争论中,应把这些实现细节留给厂商去决定与创新;

(7)终端标准应定义终端设备的特点和功能,以便CP/SP/AP和广电运营商应能够调整自己的生产设施、技术设备和工作流程,建立适用于融合终端的交互内容和服务;

(8)终端标准应归结融合终端的共性功能、能力,并将这部分定义为最小功能集(或核心功能集)予以规范化;应支持以最小功能集为基础,实现对更多个性化、高级化功能的扩展。

2.5 终端和用户的需求

融合终端的内生需求主要在于系统顶层设计、终端设备规范、用户体验优化等方面。包括:

2.5.1 终端系统需求

(1)支持独立的互联网服务(即没有广播信道),以及既有互联网又有广播信道的融合服务。

(2)以逻辑分层的方式设计架构,以独立模块封装内聚性的功能,从而赋予系统设计上一定程度的灵活性,避免系统层级、组件相互依赖性较大、不易修改的弊端;

(3)应支持预留接口以便结纳先进的特征,比如自适应流和增强视频图形等;支持插件机制以扩展功能,例如支持播放器插件、JAVA插件等;

(4)应同时支持本地应用以及网页应用。

2.5.2 终端设备需求

(1)支持通过有线、无线或二者兼有的方式实现家庭网络互联;

(2)支持通过“遥控器”或“第二屏”获取广播、OTT等融合服务,操控简单易用,可多屏呈现;

(3)支持通过广播和(或)宽带通道进行升级和更新;

(4)配备足够的内存、存储能力,支持更多功能的扩展;

(5)应扩展支持语音、手势、体感等智能人机交互接口。

2.5.3 终端用户体验需求

(1)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直观的功能呈现、一致性的体验;

(2)支持丰富的视频格式,播放流畅、操控快捷,并对本地大容量存储器完美兼容;

(3)装备智能操作系统,支持应用的下载、安装与运行;

(4)支持智能搜索功能,方便用户查找、组织、调度和记录内容,包括单个片段、系列、电子节目指南(EPG)以及OTT应用等;

(5)应支持终端用户对网页地址、Portal等的保存和再访问,例如保存书签、节目、业务等;

(6)支持用户个性化定义,比如:允许用户灵活选择各种元素(视频、字幕、广告、标语等)如何在显示器上呈现;

(7)支持多屏互动业务,包括直播业务的多屏分发、多屏协同;

(8)支持电视节目的离线式下载与收看;

(9)支持专用“按键”获取广播与OTT关联应用,具体方式取决于广电运营商的设置;

(10)支持用户对视音频及关联应用的操作或访问,包括与直播节目相关联的人物、商品等信息;在获得用户许可的前提下可从当前电视节目跳转到其他业务或内容。

3 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相关需求,应重点攻克4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即通用架构、跨域运营、直播关联OTT应用、终端与云端协同。通过对通用架构的适度标准化,推进产业协作发展;通过跨域运营,支撑有条件的广电机构实现业务向外快速扩张;通过直播关联OTT应用发挥直播电视的入口价值;通过终端与云端协同实现更多的业务创新。

3.1 通用架构

当前,国内外制定了多种机顶盒终端标准和实现方式。但由于实现机理或接口不太一致,导致多终端互联互通以及系统封闭化等问题。对于融合终端,应建立符合需求的通用架构,集成成熟标准或组件,确保业务在终端平台上统一运行、一致呈现,并实现融合终端之间的互联互通。通用架构如图3所示,重要组件包括:运行环境内核、业务关联器、标准能力库、媒体播放器、双模接口。其中,

(1)运行环境

具备同时支持本地APP和Web APP的双核引擎。应用管理器主要用于对应用的生存周期和运行状态进行管理,负责启动应用程序,管理所有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包括彼此之间的相互操作,以保证各种应用程序能够协调地执行;

(2)业务关联器

用于解决广播业务与OTT业务在终端处的深度融合问题。通过解析广播信号、互联网信号中携带的控制信息,将直播节目和OTT应用相关联、同步,并控制关联关系的生命周期;

(3)标准能力库

集成标准化的技术工具,比如,用于自适应流的MPEG-DASH、支撑网页应用的HTML5、用于多屏切换的DLNA、Miracast、Airplay等;

(4)媒体播放器

作为广电终端,对音视频服务的支撑必须非常出色,编解码最好以内置芯片方式实现,并能支持多种分辨率(HD、SD等)和多类格式(TS、FLV、MP4等);

(5)双模接口

必须包含对接广播、IP链路的接口。广播链路可以是有线、地面无线、卫星链路接口;宽带链路主要指公共互联网链路接口、也可以是受控的IP专网链路接口。

3.2 跨域运营

只要解决了对跨域运营的支撑,融合终端就将获得极大的价值空间。主要从两方面考虑:

首先,各地运营商已针对传统业务部署了大量机顶盒。但这些机顶盒由于中间件封闭化、CA模块各不兼容等原因,并不能支撑外省跨域业务的落地。对于中间件封闭,可以通过推广标准化的NGB中间件、TVOS操作系统来解决,也可以尝试采用Android等事实性规范来替换原有系统。对于CA异构,潜在的解决方案包括:集成多家CA、可下载CA(DCAS)、PCMCIA大卡方案、DRM方案。具体选取哪种作为后续规模化推广的方案,则应该结合运营商现状(已大量部署CA)、技术发展趋势(双向化、软件化认证)以及用户的使用感受(机卡分离、可漫游)来综合考虑。

其次,新兴的HTML5技术使网页APP可在不同操作系统上运行成为可能。这就潜在地帮助SP/AP解决了APP在各类智能终端上的通用性问题,以及解决引入社会资源参与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开发的规模问题。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强调了终端集成HTML5技术的必要性。

3.3 直播关联互联网应用

入口是用户进入某个领域、寻找信息或资源的通道。那么,入口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的垄断属性,垄断也就意味着超额的利润。抢占入口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互联网常说“得入口者得天下”。直播电视就是广电面对用户的入口。该入口在政策保护壁垒、用户刚性需求等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除广告费(电视台)、收视费(网络公司)之外,该入口还有巨大的商业潜力可以挖掘。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广播业务与OTT业务之间的内在关联,打通直播电视与其它行业的通道,促使“直播界面”成为用户使用的“第一界面”,能够为用户提供包括直播频道、点播内容、OTT内容、互联网应用等在内的综合性服务。举例来说:

(1)将直播的广告片段与电子商务(支付)对接,满足观众冲动式购物体验;

(2)将直播的TV秀与电视社交网络对接,支持节目的收视率调查以及与观众之间的实时互动;

(3)将直播的电视剧打上“关键字”标签,为用户提供可能感兴趣的关联广告,关联广告则以竞价排名方式呈现;

这将彻底改变直播电视“你播我看”的传统业态,激发直播电视巨大的“入口价值”。从技术上说,这涉及通用架构中的“应用管理器”和“业务关联器”。研究机构应着重标准化这两个模块,定义直播业务与OTT应用之间的耦合机制、应用生命周期管理等。设计必须要简单、合规、安全。

3.4 终端与云端协同

在多终端共存的情况下,以电视终端为核心的跨屏业务是一个重点。本地多屏互动已经有成熟的实现方案,比如:Miracast、DLNA、Airplay等。未来重点在于多个终端如何与云端协同运作,包括:分布式终端如何上传信息(制定协议和格式),云端如何根据收集的信息挖掘用户兴趣点,如何动态捕捉到正在形成的热点事件等。典型例子如下:

(1)云端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收集到的用户数据,为用户推荐更加精准的关联内容、定向广告等;

(2)允许用户自主定义个性化频道(聚合个人喜爱的直播节目时段),并上传至云端。用户利用不同设备均可随时随地观看,并支持设备切换后的断点续看;

(3)当用户处于点播状态,云端通过主题监测、视频语义分析与自动标记等技术,捕捉到突发热点信息,将提示推送给点播用户,避免用户错过热点直播事件。

终端与云端的协同技术将是极具吸引力的,是未来创新的重要源泉。

4 总结

浅析广电实现三网融合的发展思路 篇5

2.3 广电HFC网络实现三网融合的方案

通过对广电的HFC网络的分析,可以看出实现三网融合的网络改造方案,不但要全面克服双向宽带接入所存在问题,而且还要充分发挥HFC网的优势。EPON是一种基于高速以太网、时分复用(TDM)、波分复用(WDM)和媒体访问控制(MAC)等技术,并采用点到多点网络结构和无源光纤传输的接入技术。对于有线电视发展起来的HFC网络,依靠当前EPON(无源光网络)和以太网技术的发展,最适合当前双向改造方式的是EPON+LAN或EPON+EOC(Ethernet over Coax),它是向FTTH(光纤到户)过渡提供最佳的宽带接入手段。

EPON+LAN改造方案

在EPON+LAN改造方案中,EPON-OLT利用分前端光纤到园区机房分光器,分光器分光后接入各个楼宇或者楼道的ONU,ONU采用LAN入户,承载数字电视点播信令同传和宽带上网等多业务,并根据多业务开展的需要,在用户侧增加家庭网管设备,完成对多业务终端的接入。下行的模拟和数字TV信号通过原有的光纤和HFC线路下行,利用HFC入户。最终双线入户,一劳永逸地解决数字网络双向问题。另外如果CATV信号波长是1550nm时,将分前端光纤与EPON-OLT进行合波,通过一根光纤进行传输,在园区机房进行分波,分别分出CATV信号和EPON光信号,这样可有效的节省线路光纤资源。

采用这种方案完成改造后,单位用户独占线路资源,不存在相互干扰的问题,开展点播业务不需要新增用户的终端投入,使开通成本大大节省。在带宽规划上,一般采用1000M到小区、100M到楼道、10M到户,来满足用户高带宽的需求和未来多业务接人的需要。其结构

EoC(Ethernet over Coax)就是一种通过无源设备在同轴电缆中传输以太网信号的技术。EOC把有线电视信号的下行传输和IP数据双向传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一根电缆送入用户,既有大容量清晰的图像,又有双向独享的宽带数据接人,其工作原

理如图2所示。对同一根同轴电缆通过频率分割,在10~25MHz带宽内直接传送10Base-T的基带以太网信号,50~860MHz仍然传送RF信号。

深入广电腹地 微软抢跑三网融合 篇6

值得关注的是,这款跨越了Vista阶段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不仅支持OEM厂商开发如触控电子展示牌等独特的用户体验,增强了专用设备与PC及服务器的互联,实现嵌入式互联时代,更支持广电网络机顶盒与互联媒体设备(CMD)以及互联网电视。这也是Windows Embedded的首次家庭化应用。

在发布会现场,微软Windows Embedded中国区高级市场经理李涛展示了Windows Embedded在电视上的应用,并着重介绍了Windows Embedded Standard7中新增的Media Center功能,该功能由微软多年前基于PC研发,并在今年针对中国电视行业做了标准化校订。据李涛介绍,安装了Media Center的互联网电视支持消费者将包括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社交媒体网站,以及包含像册、音乐、视频的个人信息库等不同多媒体内容集中到统一的家庭娱乐中心。

对Windows Embedded在电视上的应用模式,微软Windows Embedded事业部总经理Kevin Dallas表示,微软将与广电和电信运营商、内容服务商、OEM厂商合作,支持OEM厂商独立开发,为运营商、内容服务商提供内容运营渠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此之前的5月7日,微软在其通信及媒体事业部媒体沟通会上透露,该公司已经开始向包括广电运营商在内的网络运营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并针对广电领域推出了Mediaroom平台产品和IPTV解决方案,而微软在广电领域的最新客户正是被业界视为三网融合广电标杆的杭州华数。先前,曾有华数高层向记者坦言,整合各地标准纷乱的内容是令广电运营商和内容服务商头疼的问题。而据微软相关项目负责人张文生表示,Mediaroom平台正好解决了内容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至此,我们已能大致拼凑出微软在广电领域的新动作,即从后台的云计算到中间的平台再到前端的操作系统,全面深入广电腹地。

广电融合 篇7

广电传媒产业论坛是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论坛, 中国广播电视紫金论坛今年是第二届, 但前身是已经举办了十一届的中国广播电视数字新媒体高峰论坛, 此次两个论坛强强联合, 目的是打造一个更广阔、更具影响力的论坛。

在论坛的开幕式上,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张丕民先生、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技术工作委员会会长杜百川先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女士、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周琪先生、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卜宇先生、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薛留忠先生、工信部电子信息司视听产品处处长周海燕女士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并发表了精彩致辞。开幕式由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申彭建先生主持。

大会第一天为主旨论坛, 第二天分为有线电视与互联网电视融合分论坛、技术+产业创新分论坛、媒体融合分论坛。20多位演讲嘉宾用全新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互联网+”、媒体融合、产业创新等领域内的焦点话题, 内容精彩纷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关领导和技术、内容、投资、经营等方面的专家, 以期在这样一个多领域、多元精英的碰撞中, 得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战略转型的一些启迪。

广电行业要如何看待“互联网+”

近期, 各行各业都在关注一个词汇——“互联网+”, 对于广电行业, 要如何看待“互联网+”, 如何应对“互联网+”, 如何联合“互联网+”,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技术工作委员会会长杜百川先生在主旨论坛上给出了解读。

杜百川指出, 通信网和电视网是“互联网+”的基础。“互联网+”并不是实体网, 是运行在通信网和广电网之上的, 因此“互联网+”可以理解为通信网或广电网上的“互联网+”, 具体来说也可以称为“通信+”和“电视+”, “互联网+”和“通信+”、“电视+”是统一的, “互联网+通信”或“互联网+广电网”是本末倒置。原来通信网和电视网上的部分业务向互联网的转移也可以称为“互联网+”, 这里的转移指的是业务而不是网络, 是三网融合的一部分, 但无论如何, 只有通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相融合, 或者说只有通信网和广电网做好了互联网, 才能做好“互联网+”。三网融合重点描述网络层面, 而“互联网+”重点描述互联网在业务层面扩张, 这并没有矛盾。

同时, “互联网+”不是不变的“互联网+”。很多人认为现有的互联网就是理想的网络, 无所不能的工具, 但实际上互联网本身有许多选项, 也在不断演进、不断变化、不断进步。比如互联网电视的包装传输格式还没有统一、最主要的体验保障工具CDN急需标准化、整个通信网络正在向虚拟化转型。互联网模式并不能确保成功, 在互联网倒下的远比成功的多, 一旦成功, 也就改变了原有互联网生态, 互联网成功的实例往往不可复制。

“互联网+”也不是“互联网实体+”, 广电领域不能简单地用“互联网实体+电视”来解决电视发展的所有问题。相反, 广电应首先要加互联网, 才能更好地做“互联网+”, 或者应当说“广电+”和“互联网+”要融合一体化发展。

广电媒体融合技术发展趋势

在有线电视与互联网电视融合分论坛的讲话中, 中广联合会技术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广科院总工盛志凡指出, 现在广电媒体在向更高清晰度和更高维度的智能化方向演进发展, 电视机正在快速走向4K超高清智能化, 广电媒体朝更加丰富的媒体形态方向演进发展, 多种终端协同收看成为新常态。

目前, 广电领域存在有线电视网络区域分隔严重、前端业务系统相互独立且非标准化、有线数字电视终端费非标准化等问题, 原有的技术路线和体制难以满足广电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新技术体系、技术路线和体制标准必须支撑广电融合媒体生产方式、服务方式、传输方式和监管方式的智能化及开放、融合、协同的可持续创新。

盛志凡还介绍了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将有线电视全媒体云平台与互联网电视业务云平台在技术架构上统一起来;鼓励各台积极坚实互联互通业务平台, 在实践中丰富发展, 目前深圳天威、歌华、江苏有线、浙江华数和东方有线等都在积极建设;布局广播电视台的直播云与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电视服务云的协同联动;加快推动TVOS规模应用示范和TVOS2.0研发发布;推动构建开放生态促进产业发展。

广电媒体融合之路

媒体融合, 已经成为广电发展中必须正视的话题, 广电新媒体也已经从过去的战略布局转变为现在的战略重点, 网络运营商、电视台也纷纷探索媒体融合之路。

杜百川针对融合提出了三点建议:技术层面, 综合先进技术和互联网融合一体化发展;政策层面, 融合一体化发展要求采用统一监管政策;实体层面, 主流媒体实体要掌握融合发展的主导权。

华数传媒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乔小燕女士在此次论坛上以《数据点亮生活》为题, 为大家介绍了华数的媒体融合之路。华数通过大数据, 调查用户的分布和喜好, 与阿里的生活大数据相结合, 可以精准定位到用户本身。对用户进行细分定位, 通过性别、年龄、住所、喜好、行为、生活习惯等一系列标签精准定义出不同的用户画像, 给每个用户贴上不同的个性化标签。在此基础上, 根据用户特性提供针对性的增值服务和衍生价值, 创新用户付费、精准广告、电商、O2O、IP自制的商业模式, 极大地优化了用户体验。华数还将“互联网+”概念深入运用到各个行业集群, 如:精准广告方面, 可以通过智能检索定位到精准人群, 并根据数据分析在核心时段投放, 最后还可以进行广告实时投放效果的监测;在电商领域, 全新的电视购物形态打通了视听服务与增值服务的界限, 可以根据用户喜好推送商品服务;在科技农业领域, 华数推出无忧农业手机电视产品, 助力新疆农垦等合作伙伴, 构建更健康高效的B2C和C2C产业模式;在智慧工厂领域, 华数联合富士康等打造“幸福工厂计划”, 推出针对大型企业的手机电视产品, 营造“乐活工厂”的理念, 打造“互联网+制造”、“互联网+娱乐”、“互联网+旅游”等不同生态模式;在IP自制领域, 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喜好的IP类型, 寻求IP作品, 网罗最红最火的导演、主演, 通过众筹方式让用户参与其中, 真正让用户体验互动的乐趣。通过平台运营分销模式, 甚至可以给用户反向带来回报。华数发挥“内容+平台+终端+用户”的优势, 打造“互联网+”时代的电视生态圈。

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聂玫为我们阐述了一年以来芒果TV从“独播到独特”的发展路径。目前视频是互联网时代第一大应用, “内容为王”仍然是促进行业蓬勃发展的共识, 湖南广电牢牢抓住互联网时代的这一特点, 融电视特色与网络特色为一体, 以“芒果独播”战略推动芒果TV迅速发展。在一年多的时间内, 湖南广电输出黄金内容资源、制作创意人才, 芒果TV实现用户聚焦、自制能力提升的内生性发展, “产品+内容+终端+应用”的立体芒果生态圈日益完善。独播一年以来, 芒果TV依托湖南广电的优势资源, 迅速实现创意生态、人才生态、制作生态和内容驱动的成功对接, 推动了“湖南卫视+互联网”的媒体转型步伐。湖南广电把握内容这个最重要的入口, 深挖黄金内容在网络平台的独特价值, 以芒果TV网络“独播”来实现电视台在互联网时代的逆袭。目前, 芒果TV已建立较为完整的OTT、互联网视频、IPTV、手机电视的互联网平台, 其优质版权内容、强势自制能力以及多终端融创优势日益突显。聂玫指出:在互联化的前提下, 坚持独特内容驱动;在内容一定规模化前提下, 坚持独特驱动;在用户一定规模化的前提下, 坚持独特策略驱动。最后, 聂玫给出了3点建议:要找一个互联网巨头拼爹, 独立发展模式, 联手打造中国的Hulu。

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如钢介绍了江苏云媒体电视平台的技术演进。云媒体电视是江苏有线继单向数字电视、互动数字电视之后, 顺应三网融合要求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电视, 已经完成了全省13个地市的覆盖, 现有的用户接近100万, 在云媒体电视平台的研发过程中, 集合了整个产业链, 引入了50多家合作单位, 聚合了200多项业务, 已经上线192项业务, 实现增值业务年均收入0.5亿元, 年均增长37%。许如钢认为, 从云媒体平台的发展趋势上来讲, 有三个方面的技术推进:积极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 大力倡导技术创新、转变传播模式、转变运营模式、深挖价值链, 有效推动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深入推进智慧江苏、智慧广电, 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家庭三位一体的江苏有线智慧城市创新服务云平台;加快4K、交互等新型视听内容产业布局, 打造跨网、跨屏的云媒体内容集成服务平台。云媒体电视平台是个持续严谨的平台, 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不同需求,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与时俱进。许如钢指出, 在未来两年内, 江苏有线将投入250亿建设完成十大工程。

构建传统广电媒体融合的生态系统

此次论坛上,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分析了如何运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的新思维构建传统广电媒体融合的生态系统。

胡正荣分析, 未来媒体的方向将以用户数据为核心, 以多元产品为技术, 以多个终端为平台, 以深度服务为延伸。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顺应多屏化、移动化、社交化、服务化的趋势。

厦门广电媒体融合技术平台建设 篇8

回顾厦门广电集团 (以下简称集团) 新媒体与全媒体的技术探索之路: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集团成立之时着手开发门户网站;2006年集团自主搭建的流媒体平台, 实现网上听广播、看电视;2009年与CNTV合作成立台海网络广播电视台;后来又积极面向网络视频直播应用, 搭建新媒体网络演播室, 打造网络移动直播车, 尝试广播的网络视频直播, 逐步积累了在互联网开展新媒体业务的技术经验。从最初搭建短信平台实现节目互动, 到顺应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趋势在演播室搭建节目互动平台, 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台、手机APP等新媒体技术, 实现栏目与观众的实时多屏互动, 开启媒体融合发展新尝试;2013年集团全媒体新闻演播厅建设完成, 同年年底厦深铁路开通的直播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在直播过程中利用多种媒介和信号源的接入和发布, 拓展新闻互动的渠道和手段, 将虚拟前景技术应用于动车直播, 并融合SNG、无人机航拍和3G/4G移动通信技术等手段, 大大增强直播现场感, 真正实现全媒体的制作播出, 首次实现了集团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微博以及APP手机平台等多种媒体的同步直播和双向互动, 为实现集团的全媒体战略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近年来集团建设的新闻高清非编制播网、卫视高清非编制播网、节目高清制作网, 其强大的收录和转码功能可以满足媒体融合背景下多渠道收录和多格式输出的要求;刚建设完成的集团大型媒资系统, 特别针对新媒体应用, 将新闻条目生成一份800kbps的低码和一份2.5Mbps的高码视频文件, 连同文稿信息一同推送到新媒体资源库, 满足台海网络广播电视台及“看厦门”APP的视频播放需要, 同样也可满足包括OTT在内的其他新媒体分发的需要。

2014年8月18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指出,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中央出台媒体融合的指导意见后, 集团领导非常重视, 专门召开头脑风暴学习讨论会议, 并专题研究集团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顺应行业趋势和潮流, 无论是考虑到未来的生存还是发展, 是厦门广电面向全媒体转型, 面向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需要, 建立集团面向媒体融合较为完整的采、编、播、控、传以及分发的技术平台成为我们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1技术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

搭建全媒体技术平台, 树立媒体融合生产理念 (图1) , 朝着渠道融合、人员融合、资源融合和工具融合的方向, 注重技术创新和新技术与信息内容的结合, 在充分考虑媒体融合生产的业务形态下, 积极探索建立广播电视全媒体网络化直播的技术支撑新体系, 深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1.1建设目标

遵照中央“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方针, 以全媒体平台为核心, 建设全媒体采编“中央厨房”, 再造新闻采编流程, 实现广播、电视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 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二次整合、深度融合、一体发展, 真正实现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与分发”, 真正实现集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占领互联网传播阵地, 提升集团的影响力。

1.2建设原则

建立媒体融合技术平台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则, 以满足现有节目生产需求为基础, 以融合业务为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和手段, 借助云计算技术的优势, 扩大节目内容来源渠道、革新节目生产方式, 高效发挥节目多渠道发布的作用。

1.融合性

业务系统及流程兼顾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节目发布和运营需求, 管理系统支持流程再造和灵活的岗位配置, 完善基于IT技术架构的运维保障及安全体系。

2.前瞻性

充分考虑集团内原有系统的现状, 充分发挥原有系统的优势, 通过全新的设计, 实现集团全业务的覆盖和体系的融合, 有效满足内容及业务共享的需求。

3.完整性

涵盖汇聚、生产、管理、运营等环节的全网整体规划设计, 充分考虑常用流程及应急备份流程, 业务功能的按模块化拓展, 实现电台、电视台和新媒体各平台之间的连续贯通。

4.高安全性

把播出安全始终放在系统设计的第一位, 整个工艺系统需考虑充足的备份和系统冗余, 具备非常强的应急能力。安全第一的思想要始终贯穿于集成播控、生产加工、新闻直播、节目存储和分发等各个环节。

5.遵循标准

系统应严格遵循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以下简称总局) 提出的技术规范, 包括互联互通接口、视音频编码、视音频传输协议和发布服务接口等标准, 以及可能涉及的国际、国内其它开放的标准。

6.系统先进性

在系统结构设计、功能规划、技术架构选择、设备选型、网络及存储技术等多方面应体现出当今技术及将来发展的趋势。系统适应新的需求变化, 工艺系统具有前瞻性。

7.系统扩展性

系统设计应长远考虑、分步实施, 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随着功能和系统规模的需求不断增加, 应具备良好的升级和扩容能力。

8.高可靠性

系统设计时, 充分考虑使用成熟的高可用技术, 以及系统安全可靠、系统长时间不间断运行和容错能力强等要求。

9.可管理性

支持实时进行控制及故障处理, 可管理并监控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相关状态, 支持对重点环节设置阀值或建立预警制度, 实时通知相关人员对系统预警进行处理, 减少整个系统的维护成本。

2技术平台的详细设计

媒体融合技术平台的设计, 遵守满足实际业务需求的原则, 遵照总局颁布的《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 并充分考虑新媒体工具和手段与节目生产工艺流程相结合, 基于“全媒体”整体服务能力进行系统架构设计, 总体设计架构见图2, 主要包括全媒体汇聚融合生产平台、新媒体内容集成播控和运营平台, 以及运维监控与安全防护备份平台。

系统在总体设计上采用分层的框架式结构, 层次之间通过松耦合的Web Service接口进行交互, 确保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又能协调配合。在系统部署上, 可以根据业务规模进行灵活的集中部署或者分步部署。同时, 在同一层次之间, 随时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增加更多的业务模块, 模块跟平台之间遵循SOA框架协议, 模块与模块之间不直接进行交互, 确保后续系统发展过程中具备较高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2.1全媒体汇聚融合生产平台

全媒体汇聚融合生产平台的基本框架见图3, 主要包括全媒体内容的汇聚、生产、融合服务、管理、分发和技术支撑等板块。

2.1.1全媒体内容汇聚板块

全媒体内容汇聚板块包括新闻类和非新闻类的汇聚, 为集团多方资源的汇聚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解决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技术手段实现多格式和不同码流文件进入技术平台, 以全IP化模式实现数据快速到达,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CP上传系统。为专业的节目制作单位及个人 (PGC) 提供专业的节目上传及业务合作。尤其着重考虑本台记者的节目远程快速回传。

2.网络视音频收录系统。完善现有的网络视音频收录系统, 能够接收台内或台外的SDI、ASI、AV、HDMI、DVBS等多种信号来源, 通过收录网关统一转换为IP流进行收录, 达到节约资源和便于管控的目的。

3.互联网用户图文与音视频数据汇聚系统。包括实现微信、微博、网站等网络媒体的图文与音视频节目的收集, 手机/平板的报料和回传, 3G/4G文件回传和直播, 以及短信或电话录音等内容的汇聚, 并预留其他互联网应用产品的接口。

4.外网图文采集系统。利用图文采集系统对包括新华社文稿系统在内的多种专业供稿系统的图文、视音频信息进行抓取, 至少可实现40个新闻源的自动采集和自动分类, 丰富集团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制作的内容资源。

5.互联网舆情线索汇聚。实现互联网热点和潜在热点以及节目播出后的各种互动和反馈信息, 通过数据分析后展现给台内用户, 用于指导生产。

2.1.2全媒体内容生产板块

全媒体内容生产板块基于开放式的制作平台, 主要用于打通集团传统制作版块 (厦门卫视、新闻、节目三个制作网、包装网、音频制作网和媒资网等) 和新媒体制作版块 (微信、微博、看厦门APP、网络电视和网站等) 不同厂商生产工具之间存在的共享壁垒, 既能为电视台传统节目提供流程化生产方式, 又能为新媒体平台提供快速高效和自由灵活的节目生产方式。

2.1.3全媒体融合服务板块

全媒体融合服务板块, 以任务拆分和全流程实时生产状态管理的方式对系统生产进行驱动, 展现系统资源利用和生产流程状况。该版块实现生产资源的呈现、浏览和设备资源状态的观察, 同时对线索选题、报题、文稿的处理、数据的运营等进行项目化生产, 作为面向全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生产、运营、资源展现提供良好支撑平台。同时, 还实现台内全媒体联动, 将网络直播车、演播室、机房等各项资源纳入集团全媒体联动体系, 逐步建立起融合新媒体的全媒体采编播体系。

2.1.4全媒体内容管理板块

全媒体内容管理板块是对全台内容资源库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台内容资产管理。为广播、电视的资源数字化和存储管理提供支撑, 为内容的二次利用和增值奠定基础, 同时基于集团的内容统一处理中心供全台业务系统的调度。

2.完成音视频数据的迁移、转码、技审等工作。通过多线程的方式对各种码流和多种格式的媒体文件进行转换, 并根据业务需求生成多种格式流媒体文件。

3.完成系统对节目内容的管理。包含素材管理、成品管理、内容审核和内容生命周期管理等子模块。

4.完成用户实际使用中的命令或按照媒资系统预设的工作流程, 在后台自动完成盘阵之间或功能区之间的数据迁移。

5.在新媒体新形势下, 满足互联网内容快速碎片化的要求, 通过语音识别、转场识别、广告识别等多种智能手段, 来实现快速的辅助碎片化工作。

2.1.5全媒体内容发布板块

全媒体内容发布板块主要面向包括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看厦门APP、网站以及传统制作播出平台等不同发布渠道进行内容资源的推送和管理, 同时为IPTV、OTT、平面媒体、户外媒体以及未来将出现的其他社交媒体或应用预留接口。

2.1.6全媒体支撑板块

全媒体支撑板块是业务应用的总体技术支持平台, 是各业务后台的公共组件池。各种公共的服务都汇聚到统一的支撑平台, 一方面简化了业务系统代码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共有的资源可以高效利用, 从安全和经济两个角度解决了技术平台可能存在的隐患, 增强技术平台的灵活性。全媒体支撑平台的技术拓扑图见图4。

2.2新媒体内容集成播控和运营平台

新媒体内容集成播控和运营平台具有良好的业务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支持各种新媒体业务, 主要包括新媒体内容集成播控、新媒体互动、流媒体移动采集与发布、内容运营分发和广告运营等版块。

2.2.1新媒体内容集成播控版块

新媒体内容集成播控版块实现对新媒体内容的播出管理, 能够实现视频内容的自动质量审核和监测, 达到可管、可控的节目播出要求, 主要包含内容发布平台 (CMS) 和视频管理平台 (VMS) , 全面实现新媒体生成、管理以及发布, 可以灵活配置PC、手机、OTT等多种终端的站点, 可以实现各终端不同文字、图片、视频格式的定义和页面排版等, 从而实现一次制作多屏同步发布。同时, 通过对多屏用户的统一认证和管理, 实现对多屏之间用户行为的统一记录、统计和分析, 从而更好的制定运营策略。

2.2.2新媒体互动模块

新媒体互动模块能够与腾讯QQ、微信、微博、看厦门APP等应用的互通, 能够与发布平台的数据双向贯穿以及内容分享, 达到信息的最大利用率。同时, 通过用户终端给社交媒体提供一些应用, 比如抽奖、游戏、路况、教育、弹幕、直播和点播互动、用户搜索以及T2O应用 (TV to Online) 等, 把服务和节目打造成一个统一的新平台。

2.2.3流媒体移动采集与发布系统

建立现场活动移动直播版块以及流媒体发布系统, 通过现场活动和网上在线活动组合出击, 形成良好的宣传模式。建立手机直播平台, 向服务器推送手机拍摄的实时节目流。同时, 可以利用3G/4G设备通过多个运营商的数据卡先切分再组合的方式回传大码流视频。

2.2.4内容运营分发版块

面向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各类新媒体业务提供点播内容分类编排、直轮播频道管理与流调度、内容审核、上下线控制、CDN内容注入、运营数据统计等功能, 实现多业务统一内容管理、分权分域独立运营, 并根据分发渠道以及CDN平台的要求注入内容。

在覆盖体系的规划设计中, 按照90万以上各种应用用户的总体规模, 来评估租用电信、联通、移动等运营商网络带宽以及第三方的CDN分发业务。

2.2.5广告运营版块

广告运营版块主要提供系统多媒体广告位和广告媒体的统一管理, 包括图文、动画与音视频、播放窗等多种广告形式。各个业务系统提供广告资源发布, 业务系统无需关注广告的实际内容和发布周期, 只需要按照指定的节目广告位获取和展示广告信息。同时, 该版块还提供了每个广告位跟广告的对应关系, 能够直观地进行在线发布、统计和管理。

2.3运维监控与安全防护备份平台

系统的安全运行最重要是建立安全防护备份机制以及合理的运维管理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对服务器、带宽资源、网络访问量、用户数等的实时监控。

2.实现网络和系统的负载均衡。

3.增加第三方数据监测。

4.对重要数据的进行实时或定期备份。

5.对重要的设备或配件进行冗余购置。

6.增强安全防护系统, 具有防DDos攻击、网页防纂改、防病毒等能力, 并部署相对应的安全等级保级系统。

7.配备相应的系统维保人员, 制定系统的巡检和维护制度并严格落实。

3展望

展望未来, 融合发展, 首先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跳出传统的思维惯式, 树立全媒体融合生产理念, 把技术和内容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体两翼、驱动双轮, 只有技术和内容并重, 融合发展才能取得根本突破。在新的形势下, 集团将进一步加强融合发展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充分利用建设完成的媒体融合技术平台, 真正做到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 抢占技术发展先机, 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 将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充分考虑全媒体融合生产的业务形态下, 继续探索广播电视全媒体网络化直播的技术支撑新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开拓内容生产、创新渠道及收视评估新思路, 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搭建全媒体融合生产的制播平台, 推进节目生产。

2.依托正大规模扩建的的媒资系统, 加快实现对现有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并发展成面向全媒体融合的内容资产管理平台。深挖整合优势媒体资源, 推动台网联动, 促进台网融合。

3.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 发展OTT化的新媒体, 借助智能终端、APP的发展, 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多屏互动等打造集团的OTT模式, 建立适合集团的业务和运营模式, 实现多屏融合, 直接扩大集团的广播电视有效覆盖。

4.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具有全媒体发展战略的人才梯队。

总之, 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革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系, 打造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再造视听节目生产流程, 探索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使集团成为新型主流媒体, 充分利用厦门市大力发展信息消费的机会, 走出一条有高度、有水平的媒体融合之路, 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8/18/content_2736451.htm.

[2]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二次整合、深度融合、一体发展[OL].http://www.hnr.cn/news/live/lt/201410/t20141028_1683796.html.

广电融合业务综合结算体系探讨 篇9

关键词:数字家庭,融合网络,综合结算,广播电视

1 结算平台建设前景分析

1.1 结算问题现状

在交易结算方面, 目前, 国内外服务交易结算技术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电信领域的网间

互联结算, 其结算方式主要有:一是运营商之间结算通过谈判协商完成, 成功率不高;二是基于长期增量成本的结算, 包括收入分成法和完全成本分摊法, 现已成为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主流结算方法;三是应用资费法, 解决成本法测算操作困难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网间互联结算, 是单一的以资费 (价格) 为基础确定的结算标准, 但到目前为止, 各国在网间互联结算方面仍然没有固定的结算模式, 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在面向数字家庭用户服务过程中, 除了跨网交易中涉及不同网络运营商之间的跟传输相关的互联网间结算, 更多的是与服务资源提供商之间针对内容的结算, 目前国内外面向内容结算方面尚无成熟的结算模型。

1.2 综合结算面临的主要问题

各广电运营商正逐步开展面向家庭的融合业务实践, 通过整合不同服务主体的内容资源面向用户提供服务, 在服务过程中跨行业、跨网络的业务形态、服务模式各异, 拥有内容资源的不同服务主体间存在业务交叉融合, 各类服务主体的相互结算及跨网结算问题需要解决, 因此, 综合结算技术研究迫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数字家庭服务交易结算模式研究工作, 面向数字家庭开展的业务形态模式各异, 参与服务的主体日益增多、关系角色日趋复杂, 需研究数字家庭服务交易结算模式, 抽象定义结算参与角色、主体间结算关系和结算方法, 建立结算模型, 实现结算因素的扩展;

二是综合结算技术研究工作, 面向数字家庭用户服务过程中异源异类的服务数据及结算主体间的日趋复杂的结算方式需求, 需研究规则化的处理技术, 建立结算处理规则化模型, 实现结算数据的统一格式、拆分合并以及多服务主体间多模式的清算;

三是数字家庭交易结算规范及接口协议研究工作。交易结算的完成涉及多方, 且不同的业务处理要求, 需要对结算业务、结算的处理方式、结算数据传输要求进行规范, 并制定结算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接口协议, 以保证结算数据能够完整的传递、正确的解析和处理;

四是数字家庭服务交易结算系统开发工作, 围绕数字家庭综合示范业务, 开发数字家庭服务交易结算系统, 通过与数字家庭服务综合集成平台对接, 支撑数字家庭示范业务的开展, 实现数字家庭服务费用的结算。

1.3 结算模式分析

依据“结算对象”将结算分为七大类:

(1) 与内容提供商结算模式

针对付费频道, 与内容提供商依据合同定价买断、或依据详单按单点分成方式结算。如歌华有线2007年12月与广东高尔夫频道有限公司签署了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合作协议, 收取的“高尔夫频道”全额收视费向主管税务机关缴纳营业税, 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后按双方约定的一定比例进行分成, 并向节目供应商提供纳税证明。

(2) 与其他运营商合作结算模式

一家运营商向其他运营商提供业务平台, 提供BOSS或BOSS接口, 用户数据集中在该运营商BOSS系统, 向当地运营商提供报表, 结算方式为根据实际收入报表按比例分成, 或按合同保底价进行分成。如杭州华数向其他运营商提供业务服务时采用此种结算方式。

(3) 与增值业务提供商结算模式

电视购物、互动游戏等增值业务, 采取委托开发或者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 不单独收取费用, 没有与第三方SP结算, 只通过广告赢利。杭州华数通过与其他公司合资成立广告策划公司, 广告收益按照参股份比例分红。歌华自建高清购物平台, 不需要与购物平台提供商结算。歌华有线与合作单位现有的结算模式包括:保底分成、合作运营、资源互换, 目前主要的模式为前两种。

(4) 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结算模式

对于第三方接入服务模式, 结算模式主要考虑两点:一是运营商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之间进行单点结算;二是由运营商代收增值业务服务费, 然后根据事先约定好的比例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之间进行分成。

(5) 与银行结算模式

目前歌华有线利用银行渠道进行收费业务, 与银行之间按照收款金额的双方约定的一定比例进行手续费的结算。用户可通过电视选择工行存折、借记卡和信用卡完成公共事业、歌华宽带、高尔夫节目的缴费, 也可选择农商行存折和借记卡完成公共事业的缴费业务, 可以选择网银、托收、自助缴费终端机等缴费方式。高清购物平台有三种付款方式可供选择, 包括家庭POS机方式、银行支付方式和货到付款方式, 前两种付款方式需要按比例与银行结算。

(6) 与电信运营商结算模式

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跟联通、移动合作, 电信运营商掌握用户数据, 并向广电运营商提供结算报表, 依据合同按比例结算。利用手机作为小额支付的手段, 广电运营商需与移动分成。歌华有线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签署了歌华有线个人宽带业务用户发展代理协议。歌华有线按照移动公司一定周期内入网户数以一定的标准向移动公司一次性进行结算。

(7) 与第三方支付系统结算模式

目前, 海尔软件已经实现通过第三方支付系统 (支付宝) 购买“安心居家”服务的海尔虚拟币, 可以安全、方便快捷的进行消费、计费。后续还可以由海尔的社区店人员上门收取费用。海尔软件针对集成了感知设备网络控制器的海尔互联网电视产品或者海尔互联网电视智能终端产品, 销售时收取第一年固定服务费, 第一年以后的服务费由海尔的社区店人员上门收取或通过电视进行电子支付。对于组合计费, 将以产品的定价策略、销售策略为基础, 实现产品的计费及同社区、合作商的利益分成。

按照结算性质分, 结算方式可以分为: (1) 合同定价买断; (2) 合同保底价分成; (3) 按单点 (依据详单) 分成; (4) 按约定比例分成; (5) 按用户规模分成。

2 综合结算体系构建

2.1 基本思路

结合数字家庭服务交易结算模型、综合结算技术及结算规范和接口协议的研究, 形成数字家庭服务交易结算系统技术方案, 搭融合业务服务交易结算平台, 实现数字家庭各类业务不同结算对象间服务费用的结算, 支持不同结算业务不同结算流程的定义, 支持结算规则的灵活设置和结算因素的拓展, 能对新的结算对象以及新的结算业务类型进行扩展。

2.2 体系结构

融合业务综合结算系统实现数字家庭各类业务服务费用在不同结算对象间的综合结算。综合结算系统从广电BOSS、数字家庭服务综合集成平台、社群娱乐与公益服务平台、高清交互家庭购物平台、第三方系统及其他业务系统获得相关消费数据。结算结算系统为各业务系统提供结算报表数据, 并向金融系统发送结算资金授权指令并做反馈处理。

综合结算系统包括数据管控子系统、结算账务处理子系统和结算业务管理子系统。其中, 数据管控子系统完成与外部系统间的统一接口管理、消费数据集中汇集、高效处理和分类存储;结算账务处理子系统接收数据管控系统数据预处理的输出数据, 实现综合结算后台账务处理流程;结算业务管理子系统负责结算规则、结算定价、结算产品、结算实体等模型设置、结算账单与凭证制定与管理、结算报表查询分析、人工结算干预, 及帐户信息管理。融合业务综合结算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 系统关键模块如下:

(1) 数据采集接口:数据采集实现交易数据的数据传输功能, 以及离线和在线采集过程中数据校验、采集监控、异常处理、数据备份、数据入库等采集处理功能。

(2) 数据预处理模块:完成消费记录的格式转换、分拣过滤、检错纠错、记录排重、拆合关联、业务识别, 及结算报表进行分类汇总。

(3) 数据分发模块:一方面将消费数据根据结算对象类别的不同进行分拣, 供后续系统进行结算处理, 另一方面将结算处理后形成的结算报表传送给其他系统。

(4) FTP服务模块:由采集接口将消费数据文件按要求存入上传到FTP服务器或存入数据库, 数据预处理、结算账务处理过程均要从到FTP服务器下载或上传所需数据文件。

(5) 结算账务处理模块:实现后台批处理任务的管理, 控制异常状态下的错单回收、结算回退和审核校验和黑名单处理, 及实现结算批价、帐务处理、报表处理、对帐处理、对帐不平时的结算调帐等整个结算处理过程。

(6) 规则引擎模块:规则引擎实现从定价策略分解出计费/结算规则、解析计费/结算规则完成相应的算法调用。

(7) 流程控制引擎模块:实现海量异源异类交易数据自动识别流程化处理, 主要包括流程定义、调试、调用等功能。

(8) web服务和业务管理客户端:主要包括基础管理、计费模型设置和合同管理、人工结算干预、人工清算干预、商户/合作伙伴管理等功能模块。

2.3 系统要求

(1) 建立一种可扩展的数字家庭服务交易结算模型, 满足多种业务、多种结算规则和多方实体间结算的要求, 支持结算对象和结算业务类型等结算因素的扩展, 支撑数字家庭新业态服务的引入。

(2) 解决融合网络环境下拥有内容资源的各类服务主体向用户提供服务时的相互结算问题及跨网结算问题。

(3) 实现海量异源异类结算数据自动识别流程化处理和结算处理规则化算法, 支持格式转化、综合优惠数据拆分合并以及多方多模式清算。

(4) 规范数字家庭服务交易的各种结算方式、结算流程, 以及结算系统与运营支撑系统、第三方业务系统和金融系统间的接口规范。

(5) 实现数字家庭各类服务费用不同结算模式不同结算对象间的综合结算。

2.4 关键技术

(1) 结算模型

结算模型建立过程:对不同结算模式的结算过程涉及元素信息从多维的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参与结算的主体的类型、角色信息;分析结算主体间相互关系情况, 如收付关系、对等关系及双边关系等;分析结算主体针对结算业务的不同结算方法, 如时效要求不同的实时、定期结算, 结算额度差异的大额和小额结算, 数据处理方式不同的逐笔和轧差结算, 分成模式不同的按比例、按实际资费、按交易笔数、按固定金额清算等, 通过研究获取不同维度下结算共性元素及其属性信息。

(2) 规则引擎

规则引擎技术, 可灵活定义业务规则, 实现业务规则与业务逻辑的分离, 确保业务的快速定义与推出, 适应营销策略快速变化的要求。规则引擎从定价策略分解出计结算规则、解析结算规则完成相应的算法调用, 以实现规则化的融合计费方法和规则化的结算处理方法。规则引擎包括规则编辑与设计, 规则管理, 规则调试, 规则调度与执行四大核心模块, 并对外提供维护界面和程序调用接口。

(3) 流程控制

流程控制技术, 可灵活配置业务功能组合, 实现海量异源异类交易数据自动识别流程化处理, 主要包括工作流定义、调试、调用等功能。利用计费结算流程的融合控制方法, 通过融合流程控制提供可灵活定制的业务流程开发和加载运行。流程控制包括流程配置、流程调度、流程监控、流量监控和可视化管理五大核心模块, 并对外提供维护界面和程序调用接口。

(4) 海量数据管理

随着业务处理模型复杂化, 仍旧在磁盘数据库上通过增强硬件性能满足不断苛刻的要求越来越困难。内存数据管理能够大幅提高数据访问的性能, 而且因其平台开放性, 部署时不用对现有框架做大的调整等优点, 逐渐成为进行海量数据管理的一种标准化选择。内存数据管理是在内存中对大批量热点数据进行管理的一种机制, 它对外提供统一的数据操作接口、具备事务控制、安全检验和数据灾难恢复能力。将热点数据存放在内存中, 可提升数据访问效率, 加快处理速度。应用的交易特点是单个交易时间很短但是要同时处理大量的交易等。

小结

广电云“父母乐”智能融合系统 篇10

2015年5月29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了“电视+”行动和“宽带广电”战略, 这一战略为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行业发展目标。未来广电网络行业将不仅仅提供数字电视收视服务, 而且还将结合宽带网络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终端技术等为用户打造家庭智能媒体中心, 提供包括宽带、家庭无线覆盖、数字电视、跨屏互动、智慧家居、智慧社区等在内的综合多媒体信息服务。

同时广电网络面临的市场现状也不容忽视, 经过市场调研发现, 传统数字电视主要用户群体已转变为中老年用户群体, 而这一群体熟练掌握科技产品的学习成本较高, 对基于智能终端提供的新形态广电网络服务接受能力有限。如何解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黏度、提高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开拓发展空间、挽回市场份额成为了贵州广电网络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广电云“父母乐”智能融合系统建设目标

基于上述背景, 贵州广电网络对用群体进行细分, 以中老年用户为首个细分用户群体市场, 于2014年4月启动广电云“父母乐”智能融合系统项目。该项目以用户体验为核心, 通过终端+云端的技术融合, 打造专属广电网络的智能融合系统, 基于智能终端技术开发一款高性能的智能机顶盒, 成为家庭综合媒体信息网络中心, 为用户提供包括传统数字电视业务、广电宽带业务、家庭Wi-Fi无线覆盖、蓝牙外设连接、机顶盒互联网智能应用、跨屏互动业务等在内的丰富业务内容和体验;利用已在全省完成部署的数字电视双向网络环境, 为用户提供有线广播数字电视网及家庭宽带互联网接入能力;基于云平台技术部署, 应用丰富的业务系统, 使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 实现产品运营精细分析, 实现个性化智能内容推荐与关联及其他智能化应用, 从而提升用户黏度。

3 广电云“父母乐”智能融合系统方案设计

3.1 设计思路

广电云“父母乐”智能融合系统的设计以研究与开发智能终端关键技术、建设与部署开放式广电云平台接入环境、设计并建立家庭多媒体信息网络中心三方面为核心, 以满足家庭用户用网需求为目标, 积极争取广电网络作为家庭网络第一入口, 同时基于平台化战略, 打造广电式生态圈, 引入社会优质伙伴, 提升广电网络价值。图1所示为广电云“父母乐”智能融合终端系统业务生态圈。

根据设计思路, 广电云“父母乐”智能融合系统分为“父母乐”智能机顶盒与广电云平台两部分:智能机顶盒作为最终业务承载, 在用户端进行部署;广电云平台提供可管可控的开放业务接入环境, 提供弹性运算及存储能力, 在整合原有数字电视业务系统能力的同时, 新增部署全新开发的“父母乐”智能机顶盒门户系统、逻辑频道混排系统、大数据应用及分析系统等业务系统, 机顶盒与云平台通过双向网络连接实现项目具体应用目标。

3.2“父母乐”智能机顶盒综合分析

3.2.1 基础功能分析

“父母乐”智能机顶盒是一款采用智能操作系统技术及硬件平台开发的机顶盒, 安装并运行基于开源智能操作系统全新定制开发的GUI桌面操作系统, 主要实现家庭媒体中心、家庭网络中心、家庭智能中心、管理中心以及安全中心五大功能, 从娱乐、生活等方面向用户提供内容, 极大地改变了现有单一机顶盒的服务业态, 如图2所示。

(1) 家庭媒体中心可支持传统广播电视业务, 同时为了满足用户在手机、Pad、个人电脑等智能终端享受广播电视业务的多元化需求, 基于微信平台开发了电视跨屏互动业务系统。系统具备在微信界面下的直播与点播能力, 并具备通过微信端进行机顶盒播放控制等行为的跨屏互动操作能力。

(2) 家庭网络中心主要通过有线及无线以太网连接技术、蓝牙无线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等网络技术, 实现家庭宽带的接入与家庭网络设备间的组网应用。

(3) 家庭智能中心将家庭“智慧化”, 通过蓝牙、Wi-Fi等实现家庭智能设备的发现和互联功能, 从而获取到相应的数据信息, 并进行展示与记录, 成为家庭数据门户。

(4) 管理中心主要实现对软件系统的升级管理、网络管理, 并拥有应用商店可进行下载更新软件。安全中心主要实现对设备安全性的管控, 以及设备的认证等。

图3、图4所示分别为广电云“父母乐”智能机顶盒硬件、软件架构。

3.2.2 呈现设计与交互逻辑分析

(1) 在呈现设计上, 采用“所见即所得”的Metro风格, 设计并开发“父母乐”智能机顶盒操作系统, 以图形化的界面形式便于用户直观理解业务类型与内容, 提升人机交互界面的友好度;在业务框架上, 进行全新定义设计, 简化业务分类及层级结构, 呈现设计上以引导推荐为主, 搜索检索为辅, 避免用户繁琐地寻找内容, 提升用户操作便捷性。如图5所示。

(2) 在交互逻辑上, 尊重用户行为逻辑, 符合电视屏幕遥控操作的操作特性, 以“用户无须思考, 看屏幕即下意识操作”为设计核心, 开发并采用了操作路径记忆、所有业务均可通过六键 (上、下、左、右、确认、返回键) 完成操作的“六键原则”、任意操作最终结果在3次“确认”操作行程内可完成等多项操作逻辑原则, 最大程度降低用户学习业务操作的门槛, 提升业务操作体验。

3.2.3 遥控器介绍

为提升用户体验, 基于中老年用户群体的行为习惯, 结合在“父母乐”智能机顶盒上开发的操作逻辑, 我们开发了一款专属遥控器。通过大量的用户调查和分析, 该遥控器的设计从按键布局、键位设置、键位响应、键位功能、外观结构、标识式样及标识印刷工艺等方面进行全新定义, 并且采用新工艺方法将锅仔片与胶质按键相结合, 使遥控器具备按键寿命长、触感清晰柔和、力度舒适、键程适中等特点, 触发按键时有清脆但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声音反馈, 用户可以在舒适便捷地使用遥控器的同时, 明确每次按键的操作是否有效。

(1) 在键位设计上, 符合“六键原则”的逻辑同时, 保留了中老年用户对于逻辑频道号具备强记忆、习惯用数字键选台的操作特性保留了数字键, 并加大所有键位几何尺寸, 加大键位标识, 便于用户识别。

(2) 在键位布局、遥控器几何尺寸、触感等操作体验上, 通过对用户使用遥控器的多样本采集及分析, 以舒适遥控、无须记忆键位、便于盲操为核心, 进行了精心设计, 简化遥控器按键, 降低了遥控器的复杂度, 提升了用户操作的精准度, 通过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理念充分符合了中老年用户使用习惯。

3.3 广电云平台建设

广电云平台是“父母乐”智能融合系统后台支持部分。云端平台包括核心业务系统、GUI门户系统、逻辑频道混排系统、大数据推荐系统、云端管控系统、云端虚拟化平台六个部分。如图6所示。

3.3.1 核心业务系统分析

(1) 广电云平台的核心业务系统整合了已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系统、高清互动系统与全新开发并应用的跨屏互动系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系统与高清系统是贵州广电网络的基础核心业务系统, 前者为用户提供直播频道业务, 后者为用户提供点播、时移、回看业务, 保障用户基本的“看电视”需求。

(2) 跨屏互动系统通过微信API接入, 利用微信平台在智能终端设备上的广泛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络, 采用“端-云-端”的传输模式发送视频点播以及节目快进、快退、暂停、退出等控制指令到云端跨屏互动系统, 跨屏互动系统与VOD点播推流系统平台实时交互, VOD点播系统向用户所属的IPQAM推送点播流, 同时跨屏互动系统向系统播出服务器发送播放指令到机顶盒上, 机顶盒接收到播放指令后, 直接跳转到点播节目流上进行播放。在播放过程中, 可通过移动终端操作点播节目的快进、快退、暂停、退出等控制。完成用户操作信令交互、点播频道资源分配、用户认证鉴权等业务交互过程, 智能机顶盒即时处理多屏互动系统的控制指令, 实时锁定点播资源频点, 播出点播节目流。图7为跨屏互动系统技术实现示意图。

该系统的出现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观看视频、体验多种应用, 良好的适应性为不同商业模式下定制不同服务提供了可能。同时, 通过这一技术方法的创新应用, 极大地降低了广电网络在双向互动终端上的投资, 可以充分利用已有单向终端资源、网络资源、业务资源及平台优势, 快速推广普及高清双向互动业务, 实现广电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应用。

3.3.2 GUI门户系统分析

GUI门户系统为“父母乐”智能机顶盒GUI桌面系统提供门户展现能力, 以提升中老年用户操作体验为出发点, 解决当前业务令用户不想用、不好用、不易用的问题。GUI门户系统以“所见即所得”的设计方式, 采用扁平化的设计思路, 给予用户清晰的直观感受, 能便捷迅速定位产品内容。

(1) GUI系统可根据不同区域的运营需要, 通过IPQAM的唯一区域码定位智能融合终端所在区域位置, 制定特效动作及业务布局方式, 实现在不同区域下灵活配置个性化桌面布局功能, 提高精准推送。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父母乐”智能融合终端系统的门户系统, 可灵活地满足运营商不同区域个性化运营的需要, 满足用户、企业对终端门户呈现的个性化需求, 为运营工作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2) GUI系统在机顶盒终端的布局应用采用Cocos引擎进行呈现开发, 使得交互体验更加流畅、用户操作细节呈现更加清晰明确, 向用户提供统一的业务导航、消息推送、业务推荐、产品展现、用户自服务、帮助等功能。图8所示为父母乐门户第一屏界面。

3.3.3 逻辑频道混排系统分析

中老年用户具有数字记忆“频道化”的天然习惯, 智能机顶盒上过多的业务及功能会成为其使用的障碍, 导致业务可寻性不好、转化率不高。针对该问题, 混排系统的出现能够把所有业务 (直播频道、回看、点播、增值业务和应用) 融合在可自定义分类的频道中, 用户可以在不访问冗长层级的菜单情况下, 在一个页面中就能打开所有业务。基于该系统, 所有逻辑频道信息可在后台进行编辑, 淡化直播、点播、网页、客户端类应用、增值业务的区别, 以配置文件的形式通过TCP/IP协议下发至终端, 终端即可立即应用新的配置信息, 使得终端无须进行频道搜索即可应用, 进一步简化用户操作的复杂度。图9所示为逻辑混排示意图。

(1) 技术实现方式主要是利用统一逻辑频道管理技术, 实现整合频道编号的目的。该技术通过HTTP协议和SOAP协议, 将以JSON数据方式封装的混排EPG信息文件发布至智能融合终端, 终端对该文件解析后, 进行EPG信息应用。EPG信息包含:直播、增值业务和应用的唯一全局逻辑频道号, 逻辑频道号的图标、名称、URL、应用包名以及应用类型等。终端通过直播频道列表直接访问直播、互动点播及应用业务, 也可通过数字按键直接访问直播、增值业务和应用业务, 无需手动搜索也可实现节目频道更新, 方便中老年用户使用, 提升了用户体验。

(2) 基于该系统, 还设置了逻辑频道分类功能, 可按不同的分类标签管理不同类型的频道, 如通过配置标清频道、高清频道、全部频道、已订购频道、喜爱频道等, 用户可根据业务订购的情况、收视习惯等灵活地选择对应的分类, 获得更便捷的收视体验。

3.3.4 大数据智能推荐系统分析

个性化推荐已是现有运营手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以极大地便利用户, 促进转化率的提高。基于用户行为统计分析, 结合用户的使用场景和收视内容的语义场景, 向用户提供精准定位的智能推荐语义关联信息 (文字图片信息、影视节目、精准定位广告、台网互动增值应用、关联推荐) 。比如, 可自动在终端记录并排序用户最喜爱的频道, 提高用户体验, 深入挖掘用户价值。图10为大数据智能推荐系统架构图。

3.3.5 云端管控系统

云端管控系统主要由内部运营人员使用, 分为管理子系统与控制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是云端平台实现统一管理的功能子域, 主要由业务管理、内容管理、CP/SP管理、用户管理、产品管理和结算管理等模块组成;控制子系统是云端平台实现统一管控的功能子域, 主要由认证、鉴权、计费、计量等模块组成。

3.3.6 云端虚拟化平台

云端虚拟化平台利用先进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构建系统运行的计算核心, 对资源进行合理、灵活的高效配备;同时采用分级存储加热数据自动迁移技术, 使访问频率较高的服务和资源获取高效的数据IO吞吐, 大幅度提升整个平台的工作效率;动态分配及物理存储容量的智能调配, 可大幅提高虚拟机的存储利用率。图11为云端虚拟化平台系统结构图。

4 广电云“父母乐”智能融合系统运营策略

广电云“父母乐”智能融合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泛终端全媒体业务服务, 为推行“平台化”运营战略提供技术基础, 实现了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面向中老年用户群体这一细分市场的创新运营。

4.1 垂直单一模式向多维运营模式转变

(1) 基于该系统的运营, 打破了广电传统的垂直单一经营模式, 向多维运营模式转变。基于开放的技术环境及可管可控的管理体系, 吸引并整合优质互联网企业、内容服务商、个人开发者的优质服务内容, 迅速集成传统视频业务和海量互联网应用, 丰富客厅大屏内容, 满足用户全方位需求。

(2) 通过科技手段的提升, 降低了老年人获得科技成果的门槛, 以此为契机发掘巨大的养老市场。比如, 将《天天健康》《贵医云》等视听内容和健康智能穿戴设备连接, 提供免费视频看病、用药咨询、网络购药、私人医生以及三甲医院挂号、体检、治疗、慢病管理、个人及家庭健康信息采集等服务, 关怀用户并使父母与子女连接, 实现了家庭健康、安全防护、子女信息连接等方面的融合。

4.2 平台能力资源实现灵活运营

(1) 采用引进、自研、整合先进技术的方式, 实现从内容、管理、服务、数据采集到技术平台等各类软硬件资源的弹性调度与分配, 实现可调配、可跟踪、可采集、可反馈、可指导、可修正的运营支撑体系, 灵活调整产品业务形态与方向, 从而优化ROI。

(2) 面对不同诉求的主要用户群体, 通过云端大数据采集, 根据用户行为及需求进行分析, 根据用户需求对产品进行细分, 定义免费产品、收费产品、功能产品, 让用户明明白白消费;通过回看、时移、七日新增、top10排行榜、限时免费、小编推荐等运营手段, 建造更好的可寻性机制, 给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4.3 引进互联网基础设施丰富运营手段

通过整合在线支付平台的功能与能力, 实现产品线上线下的综合运营, 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灵活的服务与产品购买方式, 也为广电生态圈提供了灵活良好的产品运营环境。借助诸如淘宝、微信等成熟的互联网基础设施, 实现灵活的支付手段, 在生态圈内打造并实现广电、合作伙伴与用户之间的多边契约关系, 实现运营商、服务商、用户的共生共赢。

4.4 打通支付通道实现运营的闭环

我们依据“平台化战略”指引, 基于开放的技术平台, 实现了钱袋、微信、多彩宝、支付宝等多种线上支付功能。通过整合在线支付平台的功能与能力, 实现产品线上线下的综合运营, 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丰富、灵活的服务与产品购买方式, 也为广电生态圈提供了灵活良好的产品运营环境, 在生态圈内打造并实现广电、合作伙伴与用户之间的多边契约关系, 完成对垂直单一模式向多维运营模式转变。

4.5 优化产品成本结构, 提升业务运营效率

内容直接由云端输送给用户, 改变固有产品成本构成, 达到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同时, 还能面向用户提供先进的云计算基础服务, 包括存储服务、智能服务及针对市场的服务, 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5 总结

广电云“父母乐”智能融合系统, 综合运用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前沿科技, 打造了广电行业首款为服务老龄化社会而研发的广电云智能融合终端产品, 以中老年用户群体的需求为核心, 以高度人性化的用户体验, 创新开发适合这一群体使用习惯与体验的智能产品, 通过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家庭娱乐、智慧健康、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综合服务, 让中老年用户群体无障碍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关爱。

广电融合 篇11

@任谦: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传统媒体的垄断优势必将被打破。无论是国家级媒体,还是地方广电媒体,都面临着变革。我认为,3.0版本广电媒体特征包括:媒体内容极大丰富、终端丰富多样、受众极为主动、影响极为扩展等几方面。目前传统电视行业改造升级面临的困境有三个方面:第一,宏观方面,前瞻性的理论准备不够,系统行业还缺乏顶层设计。以前行业基本是各自为政。如果行业没有前瞻性、理论性规划会滞后;第二,微观上,真正有主动改革精神的媒体有,但不够多,大多数媒体满足现状,小富即安,危机意识不强;第三,体制机制问题、人才问题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钱岳林:广播的特点是移动,广播的优势是分众,广播的趋势是碎片化。广播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特性:伴随性、应急性、资源优势等。电台制作的节目可以利用互联网传播,多渠道分发,覆盖面突破了原有广播的区域限制,主动拥抱互联网是发展的一条道路。在20世纪初,车轮和干电池救了广播,相信在新媒体层出不穷、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广播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谢家谊:全媒体不是几种媒体形式的简单组合,而应该是能够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点,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实现内容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因此,全媒体既代表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也代表一种新的技术模式,对广播电视台技术建设而言,全媒体体系的建设是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和延伸,除了提高完善现有的生产播放能力以外,还要通过建设IPTV、OTT、网络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将分散的播控集成公共平台转变为面向公共用户、PC宽带用户、手机用户等多种新兴平台,以满足广播电视、体平台要求基础上扩展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IPTV等内容。

@顾建国: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新兴媒体形态的出现,对现有传媒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媒体的影响面越来越窄,收视、经营都遭受分流,面临全新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站在国家和行业的角度,认真反思我们发展新媒体的历程,认真思考融合的策略,在“危”中寻“机”,加快转型调整和融合发展,加快做实,增加我们媒体的传播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传统媒体建设新媒体阶段;第二,最近两年出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阶段;第三,转变机制,推进互联网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

@宋繁银:当前视频行业和市场结构正在急剧变化,用户被越来越多的屏幕所围绕,却对于屏幕界限的感知越来越模糊,电视和互联网正在一步步融合交汇。由于客户端、网页端、移动端乃至电视机顶盒等平台的界限正越来越模糊,作为主流的视频平台,必须统涵不同平台,包括客厅、家庭娱乐视频平台的定位,是这种多屏战略的体现。

@曾会明:台网融合就是电视台新媒体化的路径。这里的网,指的是互联网,并不单指某个互联网公司,而是学习、利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使自己互联网化。尤为重要的是,要学习互联网企业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与决策机制。因此,台网融合,绝非简单地与互联网视频网站就电视台的内容传播、版权或广告的二次销售进行合作。不少电视台成立一个独立运作的新媒体公司,而并未对电视台自身的节目制作流程、播出流程以及版权战略、商业模式进行一体化的考虑,这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即便这个新媒体公司能够赚钱,不过是拿着台里的资源炒冷饭,或者跑到社会上去找了些食来吃,对整个电视台的变革与演进没有根本性的意义。

@中国文化报:随着电视台纷纷涉足互联网业务,视频企业不仅要应对同业的竞争,还必须应对来自电视台的竞争。视频网站的优势在技术、产品、平台运营、用户体验等层面,但在内容的采编、制作和传播能力上,电视台更胜一筹。在这种情况下,台网之间的融合和相互渗透成为必然。

@张建平:我认为电视台在构建全媒体平台方面要实现五个“求”:第一,求变,电视台思维方式要改变;第二,求新,渠道建设要求新,充分挖掘广电资源,加速模拟信号关闭的步伐,把渠道建设好;第三,求全,内容生产求全,未来要在新闻、综艺、体育方面突出广播电视的优势;第四,求好,比如终端匹配求好,未来是手机终端的天下;第五,求创,追求商业模式的创新。

@王祺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有线电视行业原有功能和业务模式多元变异,视频服务领域重新洗牌。湖北省广电网络行业要按照习总书记视察湖北关于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的重要讲话要求,清醒认识外部挑战和自身问题,积极应对,转危为机,调整战略,主动作为,抢占“三网融合”及大数据时代先机,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在整合融合中做大做强。

@刘兰兰:在全媒体的格局下,内容生态正在迅速变化。音视频制播技术的进步,使得大中小屏播放同样内容已经没有太大的技术障碍;电影、电视机构正在互相进入;视频网站进军大荧幕表现不俗;以IP化思维对待内容产品,内容制作机构可以发挥的空间愈加放大。此外,已有案例显示,内容制作机构有可能通过内容所带动出来的消费需求,与电商平台分成,由此,基于内容盈利的商业模式也处于丰富和变化之中。

@洛神:面对视频网站的激烈冲击,电视台开始不再把商业视频网站视作传统电视的合作伙伴,而是强劲的竞争对手,2014年也成为台网分道扬镳的首年。谋求转型的电视台们如何在电视互联网化时代转型为新的主流媒体,还是一片迷茫。

@赵赛坡:在移动化力量的推动下,社交媒体与电视的联姻正在爆发巨大的行业红利。社交媒体一方面从电视节目里不断寻觅内容消费热点,另一方面也为电视的革新提供数据支持。而电视台则利用社交媒体的关系和数据,推动自身采编制播模式的创新,逐步进入社交大数据时代。

三网融合下广电宽带发展研究 篇12

我国已进入推进三网融合的关键时期,广电企业在三网融合的大潮中占尽了传统视频领域的内容和承载优势,使电信运营商开展IPTV业务存在极大困难。但与此同时,广电企业想要进入电信领域开展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也是障碍重重,虽然尝试多年,但也仅仅只是开端而已。

2.广电宽带发展优劣势分析

目前,广电企业涉足的电信业务仅限于宽带接入和数据中心,其中宽带接入也是广电利用既有资源优势、相对比较容易开展的电信业务。在三大运营商主导市场、各二级运营商见缝插针的宽带接入市场,广电开展宽带接入业务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宽带用户1.78亿,其中中国电信9012万,中国联通6387万,合计占比达到86.5%,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中国移动所属铁通公司的宽带用户数也达到1045万;长城宽带等二级运营商利用低价策略也从电信、联通手里分得一杯羹;广电利用自身有线电视网络已入户的优势,发展了一部分宽带接入用户,但也仅占不到5%的比例,广电在宽带接入市场的份额暂时根本无法与电信运营商相抗衡。

传统电信运营商拥有完善的骨干网覆盖全国,确保互联网数据的长途传送;拥有先进的宽带接入网络,前期的ADSL改造以及近几年大规模的FTTH部署,提高了用户的接入体验;垄断拥有国际出口带宽;拥有大量数据中心,吸引各类互联网网站入驻,控制了数据源头;拥有庞大的固定电话用户基础,容易拓展为宽带用户;拥有成熟的网络建设和运维经验,以及市场销售经验、客户服务能力。

广电企业尚无自己的国际互联网出口,也缺少大规模发展宽带用户的IP地址资源;自身省网改造尚未完成,也不具备全程全网的骨干传输网和数据网;不具备规模庞大的数据中心;缺少电信运营商集团统一的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能力;缺少宽带接入网的运营经验。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网络技术、资源,还是运维、营销、客服等方面,广电发展宽带接入网与电信运营商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可否认,广电也具备很多有利因素,有些甚至是电信运营商遥不可及的。

广电的主营业务是对传统广播电视内容的传输,因此在视频内容节目源方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而视频内容是未来宽带接入用户最重要的应用之一。电信运营商大力开展的IPTV业务正是瞄准了视频节目的分发和传送,希望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与广电企业一争高下。

国家三网融合策略进一步向前推进,国家级广电网络公司已获得批准,正在组建过程中,这为广电系统集团式作战、统一指挥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也是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竞争的主体。

截至2012年底,广电拥有的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1.57亿,有线电视数字化程度达到77.8%,庞大的用户基础是拓展宽带接入的有利条件。

截至2012年底,我国宽带用户的普及率为13.4%,远低于发达国家27%的水平。而我国的平均带宽4.5Mb/s,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可见,我国宽带接入网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广电企业借助自身优势,规避不利因素,在中国宽带接入市场还有很长的路可走。

3.广电宽带发展策略

3.1 市场营销策略

在我国宽带接入网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大前提下,近两年的月均新增用户数已经开始稳中有降,而高速率的新增用户数还在快速增长。因此,广电企业必须强化自己的紧迫感,不能错失快速发展的时间窗口,同时有针对性地将目标客户群指向较高速率带宽需求的用户。

要充分利用广电自身的品牌、服务、用户规模等优势,制定广电打包产品,通过传统有线电视的销售带动宽带业务的快速发展。

针对电信运营商成熟的宽带产品,广电企业必须能够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随着电信运营商宽带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带宽资源将会变得不再稀缺,广电企业在网络运营上的获利空间将会缩小,因此必须在宽带内容服务上下功夫,通过用户细分策略,不断开发出满足客户需要的增值服务产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内容特别是视频内容,正是广电所特点有的优势,要充分利用广电的节目内容优势作为宽带推广的卖点。

渠道资源的优势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与市场份额,广电企业要整合好有线电视行业的渠道资源,为推广宽带业务服务。如充分利用物业公司、设备提供商等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合作,实现共赢。

3.2 网络建设策略

建立完善的骨干承载网。尽管我国已建成有线电视国家干线网、省级干线网,然而各地有线电视网的互联网业务仍处于分割状态,未形成全程全网。广电企业目前主要集中于入户接入的网络部分,在城域网层面最终仍要通过电信运营商来接入互联网,因此广电只能保证入户接入的带宽,而非最终接入的带宽。且庞大的网间结算费用占广电宽带收入几近一半,这也需要后续政策上的争取。

建立广电IDC中心。宽带业务涉及电信运营商的核心利益,电信运营商常常以清理的名义封锁互联网出口,短期内互联互通并不乐观。为此广电应加大自身IDC建设,既解决本网用户访问速度瓶颈,也大大降低与电信运营商的网间结算成本。在充分利用自身视频内容优势的基础上,还可以规划与全国主流互联网网站合作,在广电网内搭建镜像服务器。

争取建设自己的国际互联网出口。我国互联网的国际出口基本掌握在电信运营商手中。有线电视业开发因特网接入业务都有赖于租用电信公司出口,发展用户的盈利空间不大、成本较高。广电运营商的宽带运营其实从多个层面上都无法摆脱电信运营商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政策层面的变化。

加快IP地址规划。广电企业没有自己的IP地址分配权,现阶段只是在私有地址上做文章,做好规划工作。后续加大IPv6的技术跟进,争取自己的IP地址分配权。

3.3 服务管理策略

广电企业在传统有线电视领域属于绝对垄断经营,客户服务意识不强,而电信运营商经过多年的市场化运作和竞争,客户服务管理体系非常健全,某些运营商的客户服务水平在国际上也堪称高水准。因此广电企业必须打破高高在上的姿态,建立完善的现代客户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全方位参与宽带竞争。

3.4 技术发展策略

近几年,科技部和广电总局联合组织进行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的研发和建设工作,大大弥补了广电网在技术上落后于电信网的局面。在这样的基础上,广电企业还须加大技术投入,推进广电网络的技术发展。

首先要全面落实NGB各子系统的研发和建设工作,在接入层、承载层、核心层、业务层全面引入国际主流技术,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先进的广电网络。

加快IPv6研发和试验力度,应对IP地址枯竭问题,在IPv6全面部署之前赶上电信运营商的IP地址战略。

加快100G波分系统试验,建设大容量骨干传输网系统,应对大规模宽带用户带来的超大带宽视频需求。

全面投入绿色数据中心研究,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切实跟进国际先进技术,为广电企业的IDC建设积累技术经验。

加大接入网的技术研发和跟踪力度。目前国内各省广电企业的接入网所采用的技术种类繁多、标准不一,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难度远比电信运营商建设PON网络大,因此适合的接入网技术方案是广电宽带成败的关键。

研发智能终端产品,拓展宽带市场份额。随着ICT的不断创新,宽带接入终端设备将呈现智能化趋势,同时适用于电脑、电视、手机的家庭网管将成为接入重点设备。

4.广电宽带接入网建设方案

根据业界对宽带用户带宽需求的预测,近阶段含高清IPTV、标清IPTV、网络游戏、视频通信、IP话音以及互联网访问等业务的下行带宽需求约为10-25Mb/s,上行约为2-4Mb/s,远期考虑大规模高清IPTV的普及以及其它高质量业务应用,宽带接入网下行带宽须满足50-100Mb/s的能力。据此进行宽带接入网的技术选择和方案设计。

目前宽带接入网有多种技术方案,电信运营商不满足于早期依托既有电缆改造的x DSL技术,开始大范围进行FTTx建设,普遍采用EPON和GPON技术,可以提供1Gb/s的带宽。截至2012年底,国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完成光纤入户覆盖达到6500万户,普遍向用户提供10-20Mb/s的速率,部分地区已达100Mb/s。

国内广电企业则有所不同,已经敷设的大量同轴电缆资源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且不同于电话双绞线,同轴电缆通过技术改造完全可以提供高达1Gb/s的带宽。因此,基于投资保护和避免重复建设的角度,我国广电企业的宽带接入网建设必须要充分考虑对现有铜缆资源的利用,不宜大规模进行FTTH部署。

目前,广电网络承载宽带所进行的双向改造主流技术主要有CMTS和EoC。

CMTS (Cable Modem Termination System) 是线缆调制解调器终端系统,采用标准DOCSIS技术,目前技术标准和产业链十分成熟,在我国也有多省广泛应用。但CMTS也存在诸多缺点,不符合广电业务发展的需求。我国人口稠密,CMTS的Cable接入属于共享线路方式,用户非常集中,单位带宽下降明显,不利于高带宽业务的开展,且后续扩容成本巨大。

EoC (Ethernet over Coax) 是用于在同轴电缆上传输以太网数据信号的一种技术,主要将机房传送至小区或大楼的宽带数据信号通过电缆向用户传输,满足用户端的高带宽需求。EoC既保证了广电宽带用户同样可以实现电信运营商FTTH用户的高速体验,又充分利用了广电既有同轴电缆的投资和用户覆盖优势,是广电企业三网融合宽带发展的最好选择。

EoC可以根据数据信号分为基带和调制两种传输方式,分别是基带EoC和调制EoC。基带EoC是无源设备,采用基于IEEE 802.3相关的一系列协议,将以太网数据信号和有线电视信号采用频分复用技术在同一根同轴电缆里共缆传输。调制EoC是利用正交频分复用 (OFDM) 等技术在头端把以太网信号调制到某个频段上,然后再耦合到同轴电缆上传输,又可细分出很多技术,如低频的Home PNA、HomePlugBPL、Home PlugAV,高频的Mo CA、HiNOC、Wi-Fi等。各种技术方案也是各有优劣势,都是广电网络向承载宽带接入用户双向化改造的有效路径。但受整体产业链影响,各种技术成熟度不一,广电企业在技术选择上比较混乱,目前我国多个省份选用了Home PlugAV、HiNOC等技术。广电系统必须加快我国EoC的标准化工作,尽快统一EOC技术选择的指导,结束市面上EOC技术的纷争乱象。

除了在技术层面全面采用EoC、在用户侧利用原有同轴电缆外,用户至局端汇聚部分即可利用原有光纤网络,也可采用PON技术进行改造。这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建设方案,即通过PON技术做到光纤到小区 (FTTC) 或光纤到楼 (FT-TB) 或光纤到户 (FTTH) ,在最后一公里利用既有同轴电缆采用EoC技术,将光纤收发器或PON的终端ONU作为上联汇聚设备。对于新建住宅且带宽需求大的区域,也可直接采用主流的PON技术,一步到位做到光纤入户。现在可同时管理PON和EoC的网管系统技术已经成熟,为两种技术的共同部署提供了保障。

5.结束语

在三网融合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和发展给广电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广电企业在充分分析竞争对手策略、总结自身优劣势的情况下,凝练出适合自己的市场发展策略、技术发展策略以及网络建设方案,在竞争激烈的宽带市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对三网融合大环境下我国宽带接入现状进行分析, 深入研究了广电企业发展宽带接入业务的优势和劣势, 提出了现阶段广电企业宽带接入业务的发展策略, 对当前宽带接入网的技术和建设方案进行了分析, 给出了适合广电企业的组网方案。

上一篇:女性犯罪的预防控制下一篇:中国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