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减少犯罪

2024-08-14

预防减少犯罪(共9篇)

预防减少犯罪 篇1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重视国民教育是各国跨世纪重要发展战略,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 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 以及2007年4月16日发生的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校园枪击案件 (造成包括凶杀赵承熙在内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33人死亡) , 这些震惊世界的案件都暴露出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方面的弊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

一、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我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很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毛泽东生前曾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世界就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最后是属于你们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 根本问题就是教育人, 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 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要经常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 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 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 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治理, 多管齐下, 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众所周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少年强则国家强。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和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是国家兴旺和民族崛起的保证。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人生有好多十字路口, 紧要处只有几步”, 很富有哲理。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学做人的关键时期,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想非常活跃, 但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 辨别是非观念差, 自控能力弱, 在外界的不良的诱因下容易产生冲动情绪, 对自己的行为往往不计后果, 甚至会误入歧途。当前,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很突出, 根据200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统计, 从2000年以来, 我国未成年犯罪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且向低龄化、智能化、团伙化方向发展。究其原因, 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 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却是一个重要方面。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民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种养成教育, 需要从小抓起, 通过不间断的教育、灌输、逐步形成遵纪守法、恪守规范的行为习惯, 使青少年自强自律、自重自爱, 养成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格。把住人生的每一个关口, 这是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这是一项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的希望工程。

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减少违法犯罪的具体措施

1. 各级负总责, 切实重视教育

各级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高度重视国民教育。教育局建立由党委牵头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保护网络。切实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常抓不懈, 成立领导小组, 配备专职人员, 由党委一把手亲自负责, 层层签订责任状。

2.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 培养合格学生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场所。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 提高教育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教育做到了“三个结合一个联系”, 即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密切学校同家长、社区的联系。

(1) 加强法制教育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按照国家的“五五”普法规划, 以教材为载体, 把法制教育纳入课堂教育, 主要学习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治安处罚法》等。

(2) 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由学校组织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或专题广播, 举办法律知识竞赛, 组织有奖征文, 组织模拟法庭演练, 开办法制宣传园地, 制作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墙报和宣传栏;印发普法宣传材料, 让学生送法回家, 与父母共学法, 开展“争当守法公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充当小警察, 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习交通法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牢记“红灯停、绿灯行”、骑自行车不准载人规则, 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宣传栏等媒体, 对好人好事、助人为乐的典型事例进行大力表扬, 弘扬正气。

(3) 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坚持把思想道德品质放在首位, 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教育者必须先接受教育, 学校老师都应当是德育工作者, 要真正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学校既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 又要更多地关爱落后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学校的法制教育长期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任何违法犯罪都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开始的, 学校从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入手, 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 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文明执教。四是定期聘请医院医生来校进行健康教育, 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主要解答《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和《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知识, 加强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能力, 增强心理素质,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拒绝各种不良的诱惑。

3. 以家庭教育为主渠道, 养成良好习惯

努力提高家长素质, 不断改进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素质会影响到子女的素质, 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就不容易走上歧途。“子不教、父母过”, 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家庭要创建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 给青少年儿童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 家长要配合学校, 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 不让学生登陆黄色网站, 不打电脑游戏, 不长时间看电视或者上网QQ聊天。引导子女把课余时间、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学习或者体育活动中去。家长要多学习、少应酬, 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 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注重言传身教, 与子女建立平等的关系, 尊重小孩的隐私权,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与学校保持密

一、确立明确的班集体建设目标

“凡事欲则立, 不欲则废”, 明确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目标, 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目标要具有导向性、激励性。

班主任要主动引导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修改、实施等一系列过程中来。在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建设目标的过程中要做到:一是所有目标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学生内在的动机和需要而不是束缚、控制、约束学生;二是班级集体目标应当与个人目标充分进行有机整合, 符合实际情况, 并有适当的高度;三是目标要求具体化, 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四是目标的制定要求全体班级成员决策参与, 共同制定;五是要求所制定的目标要限期完成并注重绩效反馈, 并及时解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二、加强班集体组织队伍建设

一个没有组织的集体如同一盘散沙, 班集体组织的建设包括组织网络和班级干部队伍两个方面的内容。班集体组织网络包括全班性的 (如班委会、少先队等) 和局部性的 (如兴趣小组等) ;组织网络的设置要灵活, 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而定;班干部队伍的建设要从全体同学中通过民主的方式选出, 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能力, 兴趣和特长, 做到不求全责备, 用人所长;另外班主任要积极培养一大批班级工作的积极分子, 定期从中选出优秀者与班干部进行轮换, 让更多的同学获得自我表现和为大家服务的机会, 使更多的同班级成员得到心理、能力素质方面的锻炼。班主任要加强班集体干部队伍教育与管理, 确保班干部的先进性和代表性。

班干部队伍建设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真选拔;二是加强教育;三是放手使用和锻炼;四是让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管理、为集体服务的机会。

三、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营造优秀集体的氛围

优秀的班集体会有很强的凝聚力, 它像一种无形的磁场把每个成员的心紧紧地吸引在一起, 形成一种集体合力。我认为班集体的凝聚力首先要使每个成员具有集体观念, 要让每个成员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集体作出贡献;其次是要让每个成员有集体荣誉感, 班主任要教育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在的集体是一个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集体, 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与集体的帮助分不开;第三是要使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归属感, 班主任特别注意那些因各种原因游离和半游离于集体之外的成员, 多做思想工作, 把他们重新吸引到集体中来;第四是要创造一种融洽、团结互助的班级气氛。

四、培养正确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或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集体成员的切的联系, 共同关注子女的成长。

4. 以社会教育为主格局, 优化学生环境

社会各界、各个有关部门齐心协力, 齐抓共管, 形成社会教育的框架体系, 认真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 对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台球室、网吧“三室一厅一吧”和商贸摊点等场所, 进行必要的清理言行, 成为控制个人或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积极的、正确的舆论能起到明辨是非、祛邪扶正、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错误的舆论则会起到混淆是非、涣散人心、毒化风气的不良作用。在正确的舆论面前, 集体成员会自觉地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行为, 把个人置于集体之中, 从而促进每个成员健康成长。班集体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努力培养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使之成为进行道德评价和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 加速良好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五、加强班集体思想教育工作

由于学生处于成长阶段, 他们的整个思想处于一种变化状态之中, 这就需要班主任十分重视做好班集体所有成员的思想工作, 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健康的心理和性格, 对于班集体成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要遵循思想的一般原则要求和方法,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是班集体成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有一个整体的目标, 围绕整体目标开展工作;二是思想教育工作要特别注意个体的差异性, 强调工作要有针对性;三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要讲究艺术性, 让班集体成员愉快地接受教育;四是强调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 思想教育工作要细水长流, 充分浸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五是班主任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 不要害怕出现问题, 出现问题是好事, 班主任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找出存在的原因,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

六、培养班集体的民主创新意识

培养班集体全体成员的民主创新意识是班主任的责任和义务, 因为这种民主意识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是进步的动力, 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民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民主观念和习惯, 这对完善他们的心灵和性格,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十分有益,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民主创新活动来团结、教育学生, 使学生健康成长, 使班集体充满活力和生机, 促进优秀班集体的形成。

班集体成员的民主创新意识可以通过诸如班集民主选举、民主评优、民主表决、民主制定班集体工作目标等活动来开展, 当然, 班主任的作用不可削弱, 而是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 使之朝着预定目标前进。

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形成, 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因为要使班集体成员达到共同的既定目标 (教育、教学、管理、成长等) , 班主任要激发每个成员内在的动机和需要, 并且要在成员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实施有效激励, 这样能取到较好的效果。

八、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优秀的班集体一旦形成, 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整顿。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娱乐场所。

总之, 青少年失足犯罪, 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也是无法杜绝、不能根治的社会顽疾。它不仅直接危害着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而且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 减少违法犯罪, 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法治化步伐, 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预防减少犯罪 篇2

作者:张晓芝出处:论文网更新时间:2011-9-2

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摘要:青少年代表祖国的未来,担负着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青少年是否能被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四有新人,对于祖国日后事业的发展、民族的兴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犯罪成为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青少年的犯罪因素有很多,不仅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家庭、学校教育的不当也会导致青少年犯罪几率的上升。

因而,其预防措施必须要将三者有机地进行结合。

其中,比较有效的预防措施则是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和学校进行紧密的结合,一起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且引导其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保障青少年健康的成长,逐步引入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社会关注;学校教育。

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加重,且犯罪向低龄化、暴力型、团伙犯罪转变,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国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娇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与此同时还要深入探究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而有些家庭模式,例如,过分宠溺、简单粗暴、气氛异常、经济贫困等家庭都有可能使子女形成不良的个性,从而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二、社会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在促进社会全民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崇拜主义、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等比较消极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比如,染色馒头、着色芝麻、注水牛羊肉等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存在着道德滑坡、违法乱纪现象,而这些“丑陋”的存在确实影响着青少年幼小的心灵。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我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当前的文化市场中,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文化娱乐制品充斥了大量的迷信、暴力、色情等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容,也使得对于社会了解不大清楚的一些青少年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教育体制中却也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学校还是热衷于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德育教育,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盲目地超越、拔高,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厌学、辍学的现象,从而过早地进入社会,为青少年走上违法道路提供了可能。作为学校主体之一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其“言传身教”有时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心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再有就是有些学校本身存在问题,与家长沟通不及时、不顺畅,有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无法对学生的不良“苗头”进行有效抑制,导致不良习气不断蔓延,从而陷入犯罪的漩涡。

四、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

青少年不断的犯罪,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不够坚强,此时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生理的不断发育的阶段,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制外界影响的能力、自控能力都较弱,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还不强,更加容易走上歧途,走向犯罪的深渊。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有效防治。首先强调家庭,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青少年父母在为子女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的同时还应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补充更多的知识,不断增强自身作为一名监护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尤其是在法律以及德育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家长要时刻要求自己的言行等行为,以良好的状态来影响教育自己的孩子。其次强调社会,社会是保障,国家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的活动环境、生存空间。三是要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在教育中,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类学科教学环节中,加强德育渗透;三要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正。最后突出“法”的权威,有关的政法部门要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对于可能危害到青少年成长的犯罪要严厉打击,对于已经犯罪的青少年要对其做好改造工作。严厉打击不法犯罪的现象,使社会得到维护与稳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总而言之,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将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地充分利用起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社会的风气,将一些消极影响消除掉,净化我们的“空气”,才能还青少年一片蔚蓝的天空,才能真正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预防减少犯罪 篇3

1 主观原因

从主观来说,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还不能正确观察社会、意志薄弱, 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和坏思想的影响, 因此, 必然要遵循心理内化的规律:把外部的法制规定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那么法制规定的心理内化是如何实现的?我们试用道德内化的心理规律解释如下:

知、情、意、行模式。这一模式把法制规定内化的过程概括为:法制认识 (知) 、法制情感 (情) 、法制意志 (意) 、法制行为 (行) 四个环节。

法制认识 (知) 是对法律、法规等的认识过程, 主要经历三个阶级:①法制知识的理解认识, 知道如何依法办事;②法制观念的形成。接受法律规定并认识自己应该依法办事;③法制评价能力的提升。能够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法制情感 (情) 是对法制行为产生情绪、情感体验的过程。守法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违法时则产生痛苦的情感体验。

法制意志 (意) 是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地依法办事, 并能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 坚决不违法的心理过程。

法制行为 (行) 是依法办事, 不做违法的事, 并养成习惯。

以上法制心理内化的每个环节均是相互关联、紧密结合的。知是法制内化的前提和基础。 情、意是由知到行的过渡, 只有伴有明显的情绪体验, 并用意志力量来调节自身的行为, 才能使守法坚定不移, 违法行为不再发生。

我们国家制定法制教育的目标可分为四个方面:

1.1 提高法制认识

要根据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 确定相应的法制认识目标。例如, 小学生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可能不容易理解,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法律是每个人都必须无条件遵守的规矩, 形成基本的法制观念的法制评价能力:不偷窃、不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等。

1.2 形成法制情感

要根据法制认识的目标, 提出相应形成法制情感的目标, 使青少年学生不再犯罪, 并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有较强的内疚感。

1.3 锻炼法制意志

要制定出不断增强学生法制意志的具体要求, 使学生最终形成依法办事、不屈不挠、抵制犯罪、毫不动摇的坚强法制意志。

1.4 养成法制行为习惯

法制教育深层次目标应该是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形成有法必依、守法必严、执法必公的性格特征。据说美国人喜欢打官司, 可见依法办事的习惯已经成了美国国民性格特征之一, 而我国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社会矛盾的行为习惯尚处于形成阶段, 由此可见法制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意义非凡。

2 客观原因

2.1 社会因素

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加之社会上请客送礼、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连连发生, 部分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产生了怀疑和矛盾的心理, 失去了是非观念, 甚至对正确的东西也持怀疑的态度。加之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关心爱护青少年学生、制止青少年学生犯罪、挽救失足青少年学生的好风气, 总是视青少年学生为弱者, 作为欺骗和利用的对象, 对失足青少年学生更是采取歧视的态度, 甚至不愿给其重新做人的机会, 在就业、入学方面设置了重重障碍, 使失足青少年学生再度滑向犯罪的边缘。

2.2 家庭因素

有的父母一味地娇宠溺爱孩子, 使其认为父母的辛劳付出是天经地义的, 从来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与劳苦,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这样的孩子贪婪、自私、任性、脾气暴躁,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从来不肯为他人奉献一点爱心。

有的父母则对子女要求过于严格。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 且对孩子怀有较高的期望值, 却不知如何去引导, 只注重管束、过度施压, 甚至常常棍棒相加, 使孩子内心变得压抑、苦闷, 为逃避家长的施压, 孩子会慢慢学着说谎;为寻求心理上的慰藉, 孩子会逃避家人结交坏人。甚至有的父母还会把自己的理想强迫孩子去实现, 以致孩子不堪忍受发生杀害父母的惨案。实在令我们深思!在我国家庭中, 父母单方面的要求子女太多, 却未能以身作则;重视子女的物质生活, 却未能顾及子女的心理需求;以打骂方式逼迫子女服从, 却未能很好地与子女沟通;凡事要求子女循规蹈矩, 却不能给予信任与支持;只懂施行权威式命令, 却不给予自主的空间。这种家庭环境, 就会成为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2.3 学校因素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 但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一是只注重书本基础知识教育, 缺乏法律常识, 思想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 缺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缺少因材施教的教育;二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定学生的好坏, 对成绩差的学生缺乏重视与管理;三是个别教师由于自身素质较低, 实施教育时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任意伤害学生自尊心, 甚至打骂学生, 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最终逃离学校, 走上犯罪的道路;四是教师所起表率榜样作用不够, 一方面要求学生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另一方面却未能及时处理善后事宜。

3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针对上述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症下药, 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社会方面的预防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惩治司法腐败现象, 严肃法纪, 在社会中树立法制权威, 增强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同时, 全力整治社会丑恶现象, 净化社会风气, 特别是对毒害青少年最严重的“黄、赌、毒”更要实行长期的专项斗争, 逐步清除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舆论广泛地开展社会公德教育, 树立新的优良社会风气, 形成一股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强大社会心理力量!

规范市场文化影像的管理, 加强对非法出版物的查禁与打击。同时, 要加大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力度, 以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的文化生活, 陶冶青少年学生的情操。加大素质教育推行的广度和深度, 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教育方法, 注重知行合一, 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同时, 贯彻《义务教育法》, 依法控制学生流失辍学现象。

完善我国青少年学生的立法工作, 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权益, 应当以详备的法律形式确立下来, 并在司法实践中给予切实的保护。

3.2 家庭方面的预防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父母的举动、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深深的印象, 家庭要担负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责任。

(1) 观察学生的言行。

一般情况下, 青少年学生犯罪都会有些前兆, 家长如果细心观察, 完全可以避免犯罪现象发生。

(2) 多与孩子沟通。

如果家长能够做孩子的好朋友, 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也会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人生悲剧。

(3) 别怕家丑外扬, 虚心请教。

家长应克服虚荣心理, 将孩子的不良言行告诉教师和邻居们, 寻求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在大家的相互配合下, 形成一个良好监督圈, 通过各方面的引导、激励, 使孩子改邪归正, 健康成长。

3.3 学校方面的预防

学校要坚决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对差生多给予指导与关心, 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教师也要经常教育他们多奉献与付出。不能对他们讽刺伤其自尊, 更不能一有错误就将其赶出校门, 把隐患留给社会。同时, 要进一步改进教育方式, 提高教育质量, 严肃校纪, 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青少年学生更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脊梁, 家庭、学校、政府乃至全社会都有义务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教育他们。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是社会各界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 才能达到预防、减少学生犯罪的目的, 才能真正使法制教育落到实处。因此我们要坚信:只要有爱心去拉、去帮、去扶, 就有可能挽救很多灵魂, 造就很多有益于社会的人!

摘要: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近些年来, 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并就此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 青少年学生犯罪现象依然令我们十分担忧!如何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 使教育改革成果落到实处, 是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必须严肃探讨的问题。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篇4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社会问题,预防、制止、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大局的稳定。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第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必须充分认识做好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认真调查研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积极探索和制定新时期预防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和方法,规范和落实社会各部门在综合治理中的地位,发挥具体作用,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真正做到齐抓共管,密切配合。

第二、加强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建议各级党政机关成立专门负责抓预防青少年(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青少年)、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工作的机构。同时要求各级公安机关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抓这项工作,明确和统一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同时要充分发挥公安信息系统的作用,把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信息、青少年违法犯罪信息及帮教信息纳入计算机管理,加强信息研究,找出工作规律。要以社区警务为平台,社区民警在日常管理中注意发现和收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信息,对排查出有违法犯罪形迹的青少年,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深入细致的矫治帮教工作。同时,多形式地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各界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第三、发挥专门机关的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违法犯罪活动。公安机关在同青少年违法犯罪斗争中居首要地位,对发生的各类刑事案件要快侦快破,并依法予以惩处,决不让其兴风作浪,形成气候,危害社会。对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严

重犯罪分子,该严惩的一定要严惩,要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警钟鸣,这对那些有轻微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收敛其不良行为也有促进作用。监狱、劳改,劳教部门、工读学校、看守所要根据青少年的性格、心理特点、案件性质做好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感化、挽救、改造工作,使他们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改恶从善、悔过自新的决心,从而自觉接受改造,重新做人,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第四、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会同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文化市场、网吧、美容美发、按摩店等休闲娱乐场所的清理整顿工作,遏制丑恶现象的蔓延扩散,不断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要从重从快打击危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现行案件的侦查破案力度,严厉打击那些教唆、胁迫青少年犯罪和引诱、强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分子。

第五、强化教育工作,净化社会环境。家长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切实做好家庭管理教育工作,不仅要为子女提供物质条件,而且要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教会他们如何做人,用正确教育方式管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学校要切实转变单纯追求升学率的观念,树立教书育人的新观念,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全面发展,能正确分辩真、善、美、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教育;学校要成立青少年活动组织,积极开展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各种娱乐活动,使之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要改变不良的教育方法,针对突出的问题做好启发诱导工作;严禁教师打骂体罚学生,对有劣迹的青少年不能采取“推出门”的做法,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确保青少年能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对父母离异及无父母照顾的青少年,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更多的关心;各有关职能部门要

加强社会管理,对封建迷信、邪教、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坚决清除,特别是加强公共娱乐场所管理,对引诱和唆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要严厉打击,预防和遏制各种诱发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努力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在学校要充分发挥公安民警兼职法制副校长的作用。要进一步提高兼职法制副校长的工作水平,规范兼职法制副校长的工作,明确其对学生法制教育、学校周边地区治安管理以及矫治帮教的工作职责。定期上法制课,对青少年进行学法、知法、守法教育。法制副校长要把有问题的学生纳入重点帮扶视线,协助学校建立矫治帮教领导小组,指导学校开展矫治帮教工作。此外,要结合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采取政治、经济、道德、法律、文化、教育及地政的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一定狠下决心,坚持不懈地抓出成效,抓出成果。

骨科手术中如何预防和减少感染 篇5

1 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1.1 做好手术病人的准备工作

除急诊外, 闭合性骨折病人术前3d开始用肥皂水清洗, 术前日应剃除毛发后用70%酒精消毒备皮区, 并用无菌巾包扎, 早晨洗澡, 换上清洁衣服, 重新消毒皮肤后包扎。近年来有专家提出:术野皮肤区剃或不剃毛的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别, 用刀剃毛容易在皮肤上留有伤痕, 增加切口的感染率, 剪毛比剃毛的损伤小得多, 采用脱毛剂去毛更安全, 并于备皮后涂抹一层碘伏, 剃毛后在短时间内进行手术, 比剃毛1~2 d后进行手术效果更要好一些。对开放性骨折手术应用肥皂水、生理盐水、双氧水、碘伏等依次对伤口进行彻底的清创, 然后再常规碘酒、酒精消毒皮肤。

1.2 进行皮肤消毒前

巡回护士应仔细检查术野皮肤是否清洁, 有无疖肿、皮肤损伤感染, 一旦发现, 应立刻与手术医生研究补救措施, 必要时延期手术, 以防增加感染机会。

1.3 做好手术工作人员的准备工作

手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洗手消毒规则及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 手部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避免进行手术。手术护士应随时指出并纠正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保持术野的清洁、无菌, 及时回收器械并擦拭血迹, 以减少细菌污染及增生。

1.4 空气的消毒灭菌

手术间的空气除每天常规消毒3次外, 应于术前1h再消毒1次。人工关节置换时还可在消毒过程中进行 (近年来推出的空气静化消毒机有动态下工作的功能) , 以确保减少手术间空气的细菌含量, 对预防感染也有很大的帮助。

2 手术过程的注意事项

2.1 控制手术间内人员的流动

文献报道:人体在静坐时每分钟可散布尘埃数为105个, 轻微活动时为106个, 快速步行时为107个。据监测记实, 手术室浮游菌降落的数量在手术过程中有明显变化, 开始时降落量最大, 结束时又出现一个高峰值。这说明, 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 手术护士必须在手术开始前将术中所需一切物品带入室内, 各种操作动作要轻柔, 减少病人的翻动。严格控制参观人数, 不可在室内来回走动或随便从一手术间走到另一手术间, 更不允许从感染手术间走到骨科手术间, 参观者与手术医生保持≥3 0 c m的距离, 减少一切可引发感染的因素。

2.2 严格手术物品的消毒灭菌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 各种手术物品的灭菌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 尤其是在骨科手术中, 应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 并结合科学的监测手段, 才能保证达到灭菌效果。对能耐热、耐湿、耐高温的器械、敷料等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其它物品也尽量采用如环氧乙烷气体、2%茂二醛浸泡1 0 h灭菌, 严格执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原则。

2.3 手术切口的保护

切皮前最好使用皮肤粘贴膜, 防止附近毛发、皮脂腺分泌物污染切口, 对于手术时间长的手术, 台上器械最好盖以无菌巾, 以减少灰尘污染。在骨科手术巾, 手术时间超过4h的, 应重新消毒切口并更换各种手术无菌巾, 以减少感染机会。术后切口覆盖的敷料不宜太厚密, 尤其在夏天, 否则会造成汗液蒸发困难, 而温暖、潮湿的皮肤会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条件。

2.4 缩短手术时间

这也是减少手术感染的一项措施。因此, 手术医生必须熟练掌握手术步骤, 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 充分暴露术野, 对手术器械及用具使用得心应手。缝合不留残腔, 充分引流。手术护士在术前将物品准备齐全, 术中熟练配合手术, 从容不迫地应付手术中的各种变化。

2.5 严密观察病情

根据失血、失液量及各项生命体征监测, 补充各种液体或输血, 提高病人应激性, 也是预防手术感染必不可少的。

3 术前术中抗生素的应用

理想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用特定的药物来对付特定的细菌, 在考虑使用抗生素时, 要权衡利弊, 掌握好外科预防感染的各项原则。对骨科手术, 尤其人工关节置换术, 可在术前1d、半小时开始使用抗菌素, 手术超过4h, 中间可再给药1次, 以维持血液中的有效浓度, 但严格禁止无根据的随意联合用药。

摘要:在骨科手术中, 骨科组织感染和关节感染将会造成恶劣后果, 本文结合多年的临床, 对易致感染的因素提出了几项预防及护理管理措施:手术前病人的准备;空气的消毒;手术间人员流动的控制;手术器械物品的灭菌;手术切口的保护;缩短手术时间的重要性;手术前和手术中抗生素的使用。

关键词:骨科手术中的感染,预防,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顾沛.外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26.

预防减少犯罪 篇6

当前,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在逐年上升, 而且很多未成年人在犯罪被抓之后, 面对法律的制裁, 表现出的是无知, 在判刑后才追悔莫及。面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 这是全社会的责任, 而学校的责任更是重中之重。我校更是需要在这方面有所警醒, 因为我校大部分的学生是留守儿童, 缺少了父母的监督, 无人监督下, 而未成年人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差, 还没有完全形成三观, 更容易结交社会上的不良分子, 在无知下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 学校作为培养和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阵地, 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创新形式的教育方法, 让在校学生懂法、守法。这个创新的模式就是模拟法庭, 通过让孩子们模拟组成法庭上的角色, 真实地再现出法庭上的审判过程, 让学生们融入角色中, 从而接受案例给予人们的启示, 更让观看的学生了解法, 懂得法。

二、活动主题

法律进校园, 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减少犯罪, 建设和谐平安校园。

三、活动目的

1.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职能,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使之在学校的关怀、在法律知识的普及中积极向上,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树立法律意识。

2. 让学生亲身体验, 参与到模拟法庭活动中来, 使学生懂得司法和审判的实际程序、过程, 并通过学生熟悉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使模拟法庭真正走进校园, 让更多的学生去关注法律, 学法, 守法, 做一个守法懂法的公民。

3. 通过模拟法庭活动, 让法律走进校园, 传播法律知识, 让学生懂法, 进而建设平安校园, 减少留守学生不知法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

四、活动意义

当枯燥无味的讲解变成催眠曲的时候, 学生已经听不进任何的说教, 而当学生踏错一步走上犯罪的道路的时候, 教师再多的说教都毫无意义了。那么, 如何让学生认识法律是公正严明的, 这就需要学生真正认识法律。

在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必须像律师那样接手模拟案件。要熟悉案件上的每一个细节, 理解如何审理这个案件。并且, 当模拟案件搬上舞台的时候, 全校学生会在旁听过程中了解法律不是玩笑, 并不是说未成年人就可以无视法律。通过这么一场模拟法庭让学生正确认识法律, 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学生。

五、模拟法庭简介

模拟法庭是指由当地法院的工作人员把法院审判的流程告知学校, 而后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法警等诉讼参与人员, 以审判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 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活动。

六、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儋州市人民法院

承办单位:儋州市第五中学政教处

七、活动内容

1. 案例的选取 (符合学生生活, 比如:抢劫, 故意伤害) 。

2. 挑选学生参与模拟法庭 (注意扮演犯罪嫌疑人的学生心理疏导) 。

3. 模拟法庭学生参观法院, 感受法院的庄严, 并旁听法院的司法审理过程。

4. 全校师生作为群众旁听, 由学生完成的模拟法庭。

5. 最后由儋州市人民法院庭长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

八、模拟法庭的述评

2014年5月21日, 我校在儋州市人民法院的帮助下, 由初二 (1) 班的16位学生扮演的模拟法庭, 在新教学楼后的空地上举行了, 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有关情况如下:

我校在儋州市人民法院的指导下, 确定了一个适合学生模拟的案件。这是一起抢劫案件。案件内容是王乙和李天两人上网回来后想吃夜宵, 但两人都没有钱, 于是王乙提议到育才中学学生宿舍抢学生的钱吃夜宵, 李天同意。两人一起来到育才中学, 发现学校大门已关, 王乙叫李天在学校后墙外看守, 自己翻墙进入一男生寝室, 利用恐吓、殴打等手段强行将周末留守未回家的两名学生的130元人民币抢走。得逞后, 2人一起到某夜宵店吃夜宵, 将抢的钱共同花光。审判结果是判处王乙判处有期徒刑2年, 并处罚金人民币800元;李天判处有期徒刑1年, 缓刑一年, 并处罚金人民币500元。这个案件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育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当模拟法庭的案件确定后就是选人了, 为了方便统一管理, 我选择了初二 (1) 班的学生表演。在学生扮演者的选取中, 最难的莫过于选择犯罪嫌疑人了, 因为,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正面人物。为了这, 我首先用选举的方式, 从16个学生中选举出犯罪嫌疑人, 最后, 我再与他们谈话, 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角色很重要, 没有了犯罪嫌疑人, 这个模拟法庭是开展不了的。不仅如此, 在模拟法庭开庭前, 我还在大会上强调犯罪嫌疑人是最优秀的学生扮演的。模拟法庭结束后, 让大家把掌声送给这两个奉献最大的学生。以此来消除学生内心因这一次扮演“罪犯”而留下的阴影。

这批学生无疑是优秀的, 在这短短的10多天里, 他们在小组长吴丽香的带领下, 很快地熟悉了模拟案例, 并且不断地彩排, 互相纠错, 互相帮助。当法院的林庭长过来看他们彩排的时候, 都对他们称赞有加。学生们对这次的活动非常的上心, 不仅利用晚修课下的时间演练, 有时候连自由活动的时候都会被利用起来。特别是在最后的两三天里, 他们下午放学后都会先排练再吃晚饭, 认真态度难能可贵。

在这次活动中, 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去法院旁听。当学生踏入法院的大门时, 就被法院庄严的气氛所震撼, 一路走走看看, 还到处的照相留念。当时, 带领我们参观的林庭长安排了学生旁听了一场真实的司法审判。接受审判的是一个成年人, 所犯的罪是贩毒。案件审理过程, 该名罪犯的妻子、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都在现场。当法官判处该名罪犯徒刑的时候, 罪犯的亲属哭了, 当身后的啜泣声渐渐大起来的时候, 学生很懂事地给后面的阿姨递上了纸巾。看到这一幕, 我百感交集。学生能理解那种痛, 能明白那种不舍。当审理结束后, 有一个女生立刻跑到我的身边说:老师, 我以后也要当法官, 法官好可以整治坏人……

对于参与的学生来说, 在模拟法庭的训练过程中, 他们必须像律师那样接手模拟案件, 这时他们的角色已经不是学生了, 而是法官、律师、检察官, 他们投身到角色中, 这对学生产生的潜在而深远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简单的说教。特别是当法槌砸响的那一刻, 所有旁听的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安静起来, 身临其境, 备受当时的现场气氛所感染。

此次模拟法庭实践活动, 虽然没有法院的布置庄严肃穆, 但是, 法袍在身的学生也让观看的学生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不仅教育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也促进学生学法、知法、守法。

九、儋州市人民法院副调研员刑二庭副庭长林万强对模拟法庭活动的评价

2014年5月22日, 我院在市第五中学开展了模拟法庭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及老师的大力支持。

在活动准备阶段, 该校负责本次活动的指导老师谢慧丽多次与本庭法官进行沟通、协商, 最后确定:两名未成年人抢劫、故意伤害, 被判刑的案例。该案例主要是针对当前很多未成年人因不懂法, 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不用负刑事责任的这种藐视法律的心态而选取的。为提高学生们学法、知法、守法能力, 全部由初二学生扮演审判人员、公诉人员、辩护人、法定代理人、被告人等。参与本次模拟法庭的16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发地进行演练, 并认真向本庭的法官们取经, 询问问话时该怎样的声调、出场时该怎么出来, 这展现了学生们好学、肯钻研的一面。在庭审活动当天, 参与模拟法庭活动的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优秀。尤其是担任审判长的女学生吴丽香声音铿锵有力, 让人感受到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表情严厉, 让犯罪嫌疑人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一丝不苟地主持庭审, 让现场的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公正、严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符合法官的角色扮演。担任公诉人的男学生, 表情凝重, 逻辑清晰, 与辩护人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 呈现了公诉人应有的风采。庭审过程中, 诉辩双方深刻剖析了本案被告人犯罪的原因及危害性, 严格按照庭审程序和操作规范进行。而在座的上千名学生在听取审判时肃穆, 安静。虽然这些旁听的学生没能上场去尝试, 但法律的公平公正他们都会了然于心的。

庭审活动结束后, 扮演角色的学生们依依不舍地脱下了法官袍, 大家都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 争取将来做真法官, 为老百姓主持正义。这次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老师们与学生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观看的上千名学生都受到了普法教育。

十、活动启示

1. 指导教师———谢慧丽。

在整个的模拟法庭过程中, 学生们就案件角色分配和对案件内容的讨论, 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在分配到自己的角色时, 经过细细地咀嚼消化, 认真想自己在审理过程中该如何去做。而案件审理过程中, 学生不是感觉自己在扮演, 而是真实地在审判, 把自己投入到情景中, 他们真正领悟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权威, 为形成法律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 观看的其他学生都聚精会神在观看, 远处的学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看, 可见这样的活动是非常吸引学生的, 比教师在课堂上的解说生动了许多。

2. 模拟法官———吴丽香。

当法袍上身的那一刻, 我感觉我就是一个正直的, 为社会、国家审判罪恶的法官。当时同学们和老师让我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 我很高兴, 也很兴奋, 在心理默默地想, 我一定要做好这个角色的扮演。那天, 在林庭长的带领下, 我们去到法院, 旁听了真实的案件审理。当时, 我仔细地观察了正在审理案件的法官大人的一言一行。在没有开庭的时候, 我觉得这个法官应该是很凶的;可是, 真正开庭的时候, 我才发现, 他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虽说犯罪嫌疑人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是他还是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罪犯。这让我明白了, 法官虽然是正义使者的化身, 但是面对罪犯的时候, 也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 让罪犯迷途知返。

3. 法警———羊家杨。

在模拟法庭中, 我扮演一名法警, 虽然一句话不说, 但我身着警服, 代表正义, 这是多么自豪和兴奋的事情啊!希望将来我也可以穿上这身警服。

4. 辩护律师———蒋淋凯。

预防减少犯罪 篇7

( 一) 经济因素与传销犯罪

1. 市场经济开放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向外围乡村扩展, 由于土地价格优势, 大量企业在城乡结合地带集聚, 吸引了众多人员, 并发展出城市服务设施。由于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员在此居住, 社会环境复杂, 法制不健全、缺乏管理, 城乡结合地带成为了越轨行为的多发地。

2. 市场经济竞争性

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 在注重竞争的同时, 不正当竞争也随之发展起来。传销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利益诱惑: 首先, 传销常常以发展人员的多少计算酬金; 其次, 上线从下线的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报酬; 最后, 传销行为通常以成功学等对参加人员进行洗脑, 使许多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失败的群体加入其中。根据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中的紧张理论, 低级社会阶层的成员由于不能适应市场竞争, 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因而感到紧张, 于是借助犯罪等非法手段去追求成功。

3. 贫困问题

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随着高校扩招, 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但是企业用工供求匹配度差距大, 社会需要的劳动技能型人才数量远远超过知识型人才, 众多毕业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人人都渴望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 但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中,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都有机会获得财富。在社会环境的刺激下, 社会低收入群体容易听信传销者有关“一夜暴富”的说法, 从而走上传销之路。根据边沁的功利主义犯罪观, 犯罪行为是由于人的两种基本动力的驱使而造成的, 即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行为人加入传销组织, 是为了谋求财富追求幸福, 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贫困这种痛苦, 这都是人通过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

( 二) 制度与传销犯罪

从犯罪经济学角度分析, 当实施犯罪行为所需成本小于犯罪所得时, 也就是在制度和法律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犯罪机会较多, 犯罪所得较大, 受到法律制裁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犯罪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 通过完善的制度和法律来控制和规范直销行为、电子商务行为、投资行为等, 严厉打击传销行为及其变种, 提高犯罪成本, 才能在制度层面解决传销犯罪现象。

现行法律对传销犯罪的概念、种类、法律责任, 查处机关及工作职责, 查处具体程序等都进行了规定。如将《禁止传销条例》作为打击传销犯罪的主要核心法律依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专门列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将传销行为列入刑事处罚的范围。但是, 实践中发现, 这一条文在相当程度上并不能完全对抑制传销犯罪起到有效作用: 首先, 据相关法律规定, 只有涉嫌组织、领导的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 对组织者、领导者, 才可予以立案追诉。这一规定虽然约束了一部分三十人以上的传销集团的行为, 但是也存在很多传销组织利用法律条文的漏洞, 发展29 人的传销组织以规避法律。其次, 传销犯罪举证难, 部分下线由于受到威胁恐吓, 精神控制, 不愿作证也不敢作证, 使得查处难度加大, 许多传销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成为“漏网之鱼”, 不断继续其犯罪行为。最后, 查处传销的机关仍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主, 难以对传销行为形成足够的震慑力。

( 三) 技术因素与传销犯罪

现阶段,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传销产生了新变种———网络传销。许多网络传销者借助微信、微博等网络通讯工具, 通过高新技术词汇等吸引无知的受害者。网络进一步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使传销团伙发展更加迅速: 隐蔽性强, 便于上下线之间的沟通; 跨地域性, 不利于执法人员进行查处, 全国性的传销活动难以切断。

( 四) 个人心理因素与传销犯罪

传销者常常利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求职的急切心理和薄弱的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 运用招聘等手段将大学生拉入所谓的“投资公司”进行传销活动。另有很大一部分传销人员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由于自身缺乏专业知识和必要的防范意识, 在群体盲从心理和亢奋情绪的影响下, 丧失理性, 走上了传销的道路。

二、传销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模式

( 一) 打防并举, 标本兼治, 重在治本

不但要注重在制度方面、法律方面严厉打击传销违法犯罪活动, 更要从社会组织、群众团体的角度入手, 加强公民自我约束和自我防卫, 使群众了解传销活动的严重危害, 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打击非法传销不能“时紧时松”, 仅仅采取集中行动, 而应当更加注重日常监管, 防止姑息养奸, 卷土重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传销生存的土壤, 让非法传销行为无处可藏。

( 二) 专门机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在对传销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中, 各级部门应提高重视程度。公安机关必须转变执法观念, 切实承担责任, 公安部门、工商部门形成合力, 协调配合, 部门联动。重视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发动人民群众与犯罪行为做斗争:民间反传销协会应与公安机关、工商部门合作, 发挥各自优势打击传销; 基层组织应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一系列法制宣传活动, 对举报传销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奖励; 规范出租屋的管理, 从根源上减少为传销活动提供场所的行为。

( 三) 法制原则

传销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传销行为的手段和方式不断升级, 花样翻新。因此, 应当在现有法律规范的基础之上, 了解传销新变化, 结合现有情况, 出台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 提高执法力度和能力。

三、针对新型网络传销的具体措施

( 一) 拓宽创业渠道, 优化市场环境

传销行为的主要对象为失业人员和大学生群体, 解决其就业问题是避免其走上传销道路的根本措施。政府应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力度, 加大公共产品供给, 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 促进公共治理和市场发展, 形成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

( 二) 加强立法工作, 形成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

针对当前网络传销的新形势, 法律制度应当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当完善, 避免规避法律的行为发生, 加大违法成本, 提高法律的震慑力。此外, 在执法方面各部门应当协调配合, 发挥各方优势; 严厉打击腐败现象和地方保护主义, 切实为人民服务; 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提高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

( 三) 联合网络运营商, 发挥技术优势

网络传销利用新兴通讯手段, 参与门槛低, 涉及范围广, 隐蔽性强, 发展迅速。但绝不能因为犯罪分子通过网络通讯手段实施犯罪行为就限制通讯工具的使用, 而是应该从新兴通讯工具的特点出发去打击传销。运营商有责任监控、发现和规范其运营产品上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在犯罪行为尚未发生时对客户加以提醒, 在犯罪行为发生时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控并及时报告警方, 通过公安机关和企业的合作, 起到犯罪预防、犯罪控制的作用。

( 四) 重视心理引导, 提高防范意识

政府、学校、社区和媒体应协同合作, 打击传销行为。首先, 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对传销犯罪分子进行专业的思想教育工作, 运用社会、家庭的力量开展犯罪心理矫治工作, 进行“反洗脑”, 让其以正常的心理回归社会; 其次, 大学生应当提高防范意识。就大学生而言, 其缺乏社会经验和基本的判断力, 学校应当对传销犯罪进行适当介绍。再次, 社区应开展活动宣传传销的危害, 引导人们自觉对身边的传销活动进行举报, 同时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传销犯罪是根植于我国社会生活的一项犯罪活动, 只有各个主体全方位积极打击传销, 树立正确观念, 为传销行为织下天罗地网, 对犯罪分子进行心理矫治, 便于其重返社会, 才能真正根除传销犯罪。

参考文献

[1]许章润.犯罪学 (第三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潘旭业, 李丽.犯罪心理学专家:提高防范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抵御传销[N].中国青年报, 2009-5-11.

浅谈预防犯罪 篇8

预防犯罪又分打击、防范两个方面, 多年来由于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 忙于打击, 必然疏于防范, 使主要的力量、警力投入到不断开展的“严打”、“战役”中去, 只好以打代防, 其结果是打掉一茬又新出一茬, 打不胜打, 防不胜防, 社会治安始终没有一个良性循环, “根本好转”。可望而不可及, 如何搞好预防犯罪,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至关重大的问题。笔者认为预防犯罪应解决好以下认识:

一、预防犯罪是主体防范与客体防范的统一

预防犯罪同任何事物一样, 都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它的内容是指调动各种力量, 运用各种手段, 预防、减少产生直接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内在要素, 这是预防犯罪的目的所在;它的形式是指对可能进行违法犯罪的人, 以及对可能被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所采取的防洪措施。这样预防犯罪又表现为主体防范与客体防范的结合统一形态, 这就要求我们搞清以下问题:

1、主体防范。

主体防范就是对可能实施犯罪行为的人采取消除犯罪意念, 控制犯罪行为的防范措施。把犯罪行为控制在实施之前, 实质上就是一项教育人、挽救人、改造人的治本措施,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普及法律知识教育:违法犯罪的主体是人, 危害社会治安的消极因素是人, 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因素也是人。因此, 对全体公民进行普及法律知识教育, 提高全体公民的知法、守法素质, 是预防犯罪的根本, 在全民普及法律知识教育中, 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党、政、工、团、妇要齐抓共管, 责职分明, 整体协调。再是由专职司法部门进行专业性法律咨询, 开办法律讲座、公开打击处理犯罪, 增强全体公民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感, 筑起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铜墙铁壁。

B、进行早期预防:任何一个人一来到世上, 由公民演变为罪犯, 他的思想、行为的最终形成, 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只要及早入手, 超前防范, 就能防范于未然。从预防犯罪的主体上说, 早期预防的对象可分为: (1) 中小学退学、辍学和被开除学籍的未成年人, 以及在校的双差生; (2) 小学毕业后升不了初中, 初中毕业后升不了高中, 又不到就业年龄, 生活不能自立的青少年; (3) 待业人员; (4) 临时暂住人员; (5) 有工不做、有业不就、长期无故旷工外流人员; (6) 经济收入少, 平时花钱大手大脚, 有酗酒、拉帮结伙等恶习人员。对以上人员都应加强管理, 进行早期教育。

C、搞好重点防范:重点防范就是由专、兼职人员, 对犯罪的重点对象制定出一定帮教、监控措施, 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控制犯罪行为, 化解、缓和矛盾, 避免堕入犯罪的深渊。重点防范对象主要包括: (1) 解除“两劳”, 少管后不满三年人员; (2) 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缓诉、假释、监外执行、监视居住、取保侯审等依法监督对象; (3) 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 予以免诉人员; (4) 解除治安处罚人员; (5) 因民间纠纷或社会矛盾激化, 有行凶闹事苗头, 可能挺而生险人员。

2、客体防范:

就是对可能被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 如物体、部位、场所、人员管理、保护、控制等防范措施, 并分清主次, 突出重点, 针对不同客体的特点, 逐级分类, 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把预防工作落到实处, 客体防范的主要内容有:

A、专人值班看护、巡逻。对于生产、生活等重点要害部位, 设立专各看护岗位, 人员的来源有以下方法: (1) 纳入单位正式岗位定额编制; (2) 招聘保安服务人员; (3) 集资雇聘退离休人员; (4) 本职岗位人员轮流看护。对公共复杂场所、人口稠密区域, 结合部等实行巡逻值勤, 这些力量在基层党、政组织的统一领导下, 由公安、保卫部门进行具体业务指导、培训, 采取动、静结合, 点、面衔接, 公开、秘密配合, 以形成区域性的整体防范能力。

B、设立防范设施:防范设施的建立, 是受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的, 同时也受违法犯罪所采取的手段反作用, 可谓“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素质, 主要常用的防范设施、装备有:各类有线、无线报警器, 视频监控、门窗防撬板、防护栏杆、封闭式楼群、庭院、自行车保管棚等等, 要因地适宜的选用, 建立相应的防范设施。

C、强化制度建设:防范制度包括治安保卫工作规章制度, 岗位职责, 工作标准, 防范措施, 奖罚兑现考核办法, 以及重点单位、要害部位的各种预案等, 并结合治安承包责任制, 把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人头, 使我人瓣客体防范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预防犯罪工作中应明确的几点界线

预防犯罪工作, 是社会稳定工作总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是社会稳定的总合, 所以还必须明确以下界线:

1、预防犯罪是要制止、消除违法犯罪的因素, 它不是解决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本体问题, 解决违法犯罪的本体, 主要是要靠打击犯罪、改造罪犯来完成。

2、预防犯罪不是要解决所有违法犯罪因素, 而是要解决有关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问题中的故意犯罪, 比如汽车司机肇事等过失犯罪, 不在本文探讨之例。

浅谈预防职务犯罪 篇9

职务犯罪是我国当前政治腐败现象的典型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职务犯罪的形式、特点、规律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必须针对新形势下职务犯罪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 加强调查研究, 积极探索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有效途径, 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

1 职务犯罪的界定

1.1 职务犯罪的概念目前, 我国学者对职务犯罪概念的理解各

有千秋, 但基本上都与最高人民法院对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职务犯罪界定的定义相符。总的来说, 职务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职务犯罪是指有职务的人利用职务进行的犯罪;狭义的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 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滥用职权, 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 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 破坏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 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2 职务犯罪的特征

2.1 影响的广泛性一般情况下, 职务犯罪现象只发生在个别党

政领导干部和极少数基层组织中, 而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职务犯罪现象, 涉及面很广, 甚至在执法、监督部门中也较多发生。

2.2 隐蔽性与公开性同时并存在“权钱交易”的职务犯罪过程

中, 往往是双方得利, 两厢情愿, 无人揭发不易暴露, 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目前, 公开、半公开的职务犯罪行为也在逐渐增多, 有些人私欲胃口越来越大, 谋私的胆量也越来越壮。他们不仅偷偷摸摸地隐蔽干, 而且还以各种借口堂而皇之公开搞, 如为单位 (或个人) 谋私说成“有偿服务”, 把行贿收回说成是“搞活经济”。

2.3 经济领域情况严重个别国家工作人员, 勾结社会上的不法

分子, 置党纪国法于不顾, 千方百计钻法律和体制的空子, 企图为个人和小集团牟取暴利。有的利用经管项目、工程、资金等的权力, 处处“揩油”, 甚至发展到索贿受贿, 贪污盗窃等犯罪行为。

2.4 职务犯罪分子具有贪婪性在职务犯罪分子当中, 有的所追

求的是要在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各种特权, 还有的企图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去“发大财”, 并为此不惜冒各种风险。有的竟然不择手段, 不顾后果, 胃口越来越大, 追求金钱、享乐的欲望日益膨胀, 贪污受贿动辄上万元, 甚至几十万, 数百万元的大案也呈上升之势。

2.5 单位、集团职务犯罪现象日益严重个别掌握一定权力的单

位或小集团, 为了满足其局部利益, 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 利用所掌握的项目、审批、处罚等权力, 大搞权钱交易。

3 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

国外有学者指出:“腐败是政府最大的痼疾, 其危害性仅次于暴政。”而新加坡政府的反腐败口号是:“让腐败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 让腐败者在经济上全家倾家荡产。”看来有必要研究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对策, 根据产生职务犯罪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对职务犯罪要实行“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3.1 完善制度、堵塞漏洞, 遏制不正当竞争, 是预防职务犯罪的

重中之重当前职务犯罪导致的原因之一就是, 制度不完善, 所以导致很多的不正当竞争, 这是职务犯罪的重大隐患。虽然党和政府不断总结经验, 在制度建设方面颁布了许多规定, 比如, 党员廉政建设实行责任制, 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 经济收入申报, 国家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收售的礼品要登记上交等等。但是这些规定和政策成效不大, 我们必须提出更好的制度和政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然了这些政策和制度不要流于形式和走过场, 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职务犯罪的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3.2 提高党员和干部的素质, 以提高反腐败能力党员和干部的

素质在职务犯罪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必须提高党员和干部的素质, 在反职务犯罪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法律和制度是由人来制定, 也是由人来执行和遵守的。人的素质至关重要, 人的素质高, 能够廉洁自律, 自觉抵制腐败现象;人的素质差, 即使法律制度再完善, 也会发生违法乱纪现象。预防职务犯罪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等思想来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 并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 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 使广大党员干部养成热爱学习、自觉改造的好作风,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带头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 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也可以用共产党员的先进事例来教育他们, 如原漳州市东山县书记谷文昌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办实事, 从不为自己谋私利的精神都在感动着我们这一代人, 我们要让这个感动继续延续下去。

3.3 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反腐倡廉“预防职务犯罪, 需要

您的参与”就是指预防职务犯罪需要社会各部门及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使广大群众学法、懂法, 提高反腐败斗争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自觉性。倡导“从我做起, 绝不行贿”。这种观念一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且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腐败现象就可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群众“从我做起, 绝不行贿”, 也能促进领导干部“从我做起, 绝不行贿”, 并自觉预防职务犯罪, 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廉洁风气的形成。

3.4 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立法加强立法, 形成机制, 使职务犯罪

中主体从“主动犯罪”转变为“不敢犯罪”“不想犯罪”。首先, 加强立法, 提高职务犯罪的惩罚标准, 从制度上减少犯罪的“得利概率”。如贪污一万元、罚他五十万元, 并处以7年以上的徒刑, 加大犯罪付出的?“成本”、“代价”。其次, 推行“高薪养廉”。中国有句古话是这样子说的, “贫起盗心, 富贵思淫欲”。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 逐步提高公职人员的收入水平, 改善国家公职人员的实际的生活水平, 通过个人经济收入增长, 减小职务犯罪的诱因。第三, 加强对公务员违纪惩罚力度。防微杜渐, 是各种制度制定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提高公务员各项待遇的同时, 从制度上对国家公职人员平时言行进行必要的约束。违反规定轻则辞退, 重则开除。从而从制度上消除职务犯罪产生的思想条件。

3.5 优化执法环境优化执法环境。执法环境不好是诱发职务犯

罪的重要原因。执法环境不好表现为领导干预、说情、执法执纪机关不严格依法依纪办事等。就执法执纪机关来说, 应紧紧依靠党委和上级机关领导, 顶住压力, 顶住说情风, 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不断提高执法执纪人员素质, 要坚信党和国家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要认识到个别领导干预代表不了党委的意见, 要有不怕丢乌纱帽的气概和豪情, 敢于碰硬, 善于碰硬, 要敢于顶住说情, 善于顶住说情。要通过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提高执法执纪人员素质, 来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

领导干部的清廉、社会风气的正直是社会和谐, 经济发展, 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只有让反职务犯罪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党员干部、每一个人心里, 才有可能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当前我国反职务犯罪依然任重而道远, 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摘要:我们要积极探索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上一篇:盲人按摩论文下一篇:外伤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