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犯罪的预防策略

2024-07-01

经济犯罪的预防策略(精选4篇)

经济犯罪的预防策略 篇1

宋代的经济繁荣程度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来形容, 在农业方面、造纸业、纺织业、瓷器制造业均有重大发展。“但宋朝经济繁荣背后, 就会引发经济犯罪的产生”, 而为了预防贪污腐败的发生, 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经济犯罪预防机制以及惩治机制。虽然宋代经济犯罪成为普遍现象, 但宋朝政府也实行了许多制约贪污腐败的预防机制和惩治机制。宋朝政府在行政上, 建立反腐机构, 宋朝官方名称:武德司、皇城司。宋代中期, 为了遏制经济犯罪的发生, 政府出台高薪养廉机制, 大幅度提高官员的薪酬待遇, 还增加了若干项经济犯罪的法律法规, 希望通过双向调节控制经济犯罪的蔓延, 但收效甚微[1]29。

一、宋代官员经济犯罪的根源

宋代太祖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 建立大宋皇朝, 但是承接唐朝后期遗留下来的官员经济犯罪, 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虽然赵匡胤在执政初期, 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惩治手段, 并且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 随着宋朝经济空前的推进, 宋代官员经济犯罪又卷土重来, 且较之以前更加恶劣, “宋代官员经济犯罪已经从上到宰相下到贩夫走卒, 事态发展已经不可收拾, 在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统治史上都是比较罕见的”, 宋代的国家根本已经被官员经济犯罪所腐蚀, 严重地影响了整体国家的利益, 政府机构已经变成某个人或者某个集体的贪污犯罪场所, 在行政上无作为, 对待正常办公都是采取金钱铺路的原则, 政府职能已经毫无意义。

宋代官员经济犯罪其明显的特征如下:加官晋爵不是看谁的政绩多么的优秀, 也不是看真才实学有多么的突出, 看的是你手中的银两够不够重, 看的是你的姻亲是不是高官得坐, 而且这种连锁关系上到皇亲国戚, 下到官府衙役无所不在。

在宋代官场流行着“馈送”的一种经济犯罪形式, 所谓的“馈送”, 就是大肆挥霍政府办公经费, 进行下属之间请客吃饭, 行贿高级官员, 政府官员之间相互走动、相互宴请、相互送礼。资金都是来源于政府办公经费, 在馈送的资金方面, 令人咋舌。据史料记载, 宋代光宗时期, 平江政府大肆挥霍公款招待客人, 吃一顿饭就花掉了一千两银子之多, 更有甚者各地政府机构向京都官员送礼馈送, 光酒这一项就达到万两银子。而这些是有据可查的, 那些私自进行的行贿受贿挥霍公款是无处可查的[2]54。

二、宋代官员当官目的

在整个宋代时期, 当官也可以经商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许多人考取功名主要不外乎两种目的。一是为了能够光耀门楣, 二是通过官员的身份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据史料记载:大宋建朝宰相赵普, 虽然是当朝一品, 但私底下却利用自己宰相的身份, 在各地经营各种商业活动, 967年, 宋朝皇帝封赵普右仆射兼当朝大学士。后赵普患病在家休养, 赵匡胤闻悉亲自到赵普家慰问, 而在赵普家偶然发现有多个海货装饰瓶。当赵匡胤打开后, 发现瓶子里装的都是金子。赵普吓得浑身发抖, 没等赵匡胤询问就如实招了。这是钱镠送给他的。赵匡胤当时笑着说, 钱镠可是认为你就能代表我大宋朝廷, 就送给你金子也没什么的, 虽然口说没什么, 但赵普的做法已经让身为皇帝的赵匡胤大为震怒。这是在架空赵匡胤的权力, 回宫之后赵匡胤迅速采取措施, 对宰相赵普展开全面调查, 通过调查得知赵普在当宰相这些年, 大肆收受贿赂, 府邸翻建多次, 还假借他人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四处经商。而且还违反大宋律法与大臣之女私自通婚, 娶仅次于宰相之职的李崇矩的女儿作为妻子, 这是要搞政治集中, 赵匡胤从大局的角度出发, 没有杀掉赵普, 只是下放赵普到河阳任职节度使。但从中不难发现皇帝并没有追究赵普做生意的事情, 这也为以后的大宋埋下了隐患。宋代的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兄弟虽然披着圣人的外衣, 但在做生意方面丝毫不照其学术成就差多少。兄弟二人控制了当时宋朝的所有长途货运的生意, 其资产不说富可敌国可也差不了多少。就连抗金名将、后期任宰相的张浚更是利用其职务之便, 把自己的生意扩展到海外贸易当中, 其资产更是当时宋朝所有武将当中最为富有的, 成为武将中的首富。由此可见宋代官员经济犯罪事是必然的趋势。国家并没有任何禁令或者法规约束官员经济犯罪。这样就使得当官就为赚钱的思想根深蒂固。

三、宋代皇帝赵昚惩治官员经济犯罪

1162年赵昚继位称宋孝宗。赵昚下令收复中原, 而这时的宋朝国家财政非常薄弱。提高国家财政, 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经济犯罪打击。所以, 惩治官员经济犯罪就成为赵昚上任后的第一把火。而且在此之前他提前警告过当朝的所有官员:不要因为经济犯罪而锒铛入狱, 绝不姑息作奸犯科之辈在朝堂之上, 不要变相在百姓身上榨取钱财, 而为自己享受之用, 不要把百姓辛苦的赋税拿去挥霍, 军队的饷银更不可肆意乱用, 其中如果任何官员违反一条, 定当严惩不贷。赵昚不断巩固政权, 改革朝政, 为了宋朝能迅速地摆脱以往官员腐败的政绩他颁布了官员经济犯罪惩治办法和经济犯罪预防机制。

宋代自开国皇帝赵匡胤以来, 为了政权的稳定, 轻武重文, 所以宋代的士大夫依然享受着礼不及庶人, 刑不至大夫的做法。但是在宋朝建立初期, 赵匡胤对待官员经济犯罪惩治力度也是相当大的。据史料记载:在宋朝初期经济犯罪的官员被斩首的不计其数。在赵光义执政期间, 他还亲手撰书了你在朝廷当官的俸禄都是来源于老百姓的血汗钱, 如果你还是对百姓不好, 虽然你可以躲过一时, 但是举头三尺有青天, 我都不会饶了你们, 以此来警戒朝廷的官员。所以由此得知, 惩治官员经济犯罪是在宋代初始就有明确规定[3]71。赵昚执政初期就下旨命令刑部:将所有因为经济犯罪的官员一律提审, 随即又下达命令官员经济犯罪罪加一等, 没收全部家产, 并处以死刑。这些命令的出台让所有经济犯罪的官员得到应有的惩治, 一时间大快民心, 赵昚知道后更加加大惩治官员经济犯罪的力度。史料记载:当朝议大夫石敦义因为克扣盐业税收据为己有, 被判处所有功名取消、永远不能入朝为官、受墨刑在脸上刺字发配柳州从军。司法参军赵戢, 犯贪污受贿罪, 被判处所有功名取消, 没收所有家产, 发配钦州。赣州地方长官韩元奕犯指使当地朝廷衙役向当地百姓敲诈勒索判处取消所有功名、罢免所有参与人官职, 家产全部充公。一时间在赵昚的英明领导下, 查处惩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一时间百姓感激涕零。

在史料中详细记载官员经济犯罪的事实和审判细节。可以想象赵昚的惩治经济犯罪的执行力还是得到了全面落实的。而在官员经济犯罪预防机制上, 赵昚采取了警示心理的办法, 赵昚找来了能工巧匠用象牙骨头制成牙牌, 将工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吏部因为经济犯罪而被惩治的官员姓名镌刻在上面, 每天观瞧唯恐自己忘记。但是这些一系列的惩治办法都随着赵昚的逝去, 变得威力越来越小。

四、宋代官员经济犯罪主要原因

在赵昚执政结束后, 宋代的官员经济犯罪越来越严重。当时的执政者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进行惩治, 虽然法律法规都颁布了, 但是执行起来确实困难重重, 而且没有人愿意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 因为这是在触及个人的经济利益, 而国家的经济利益, 根本没有得到重视, 所以宋代官员的经济犯罪预防机制, 惩治机制, 从颁布那天起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可以这么认定, 宋代在惩治官员经济犯罪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主要原因是:在整个宋代王朝统治期间经济犯罪都来源于封建社会制度, 在封建社会权力的威慑远远高于法律的威慑, 当处于权力中心的执政者想要改变这一规则, 往往没有考虑封建制度的影响, 在封建制度面前所有不利于它的法律法规都视为无效。明明是有预防机制, 惩治办法, 但是在封建制度下都是无所用处的。这就是宋代官员经济犯罪的根本原因。

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宋代“恩赦”即是最好的证明, 恩赦制度的执行极大地减轻了法律的效应。在皇帝登基、过生日等一系列国家有大庆活动的时候, 都会执行“恩赦”, 而且它没有固定执行期限, 完全是由皇家来决定的。当皇家执行恩赦的时候, 所有在监狱里的犯人即可无罪释放。服刑的重刑犯可以发配。这也给了那些违法乱纪的人有机可乘的机会。据史料记载:宋徽宗赵佶执政期间, 恩赦二十六次, 全国重刑要犯发配十四次, 全国死刑犯豁免三十七次。宋代执法不严、违法轻究是纵容官员经济犯罪的主要原因。即使违反了法律, 也可用钱上下打点关系, 无罪脱身, 朝廷的律法形同虚设。而且官官相护, 毫无司法公正可言。这是宋代百姓的悲哀, 也是中国历史的悲哀。封建制度下的社会毫无法律可依。

摘要:宋朝官员经济犯罪已成为规律性的事情, 只要入朝为官就要贪污, 就会腐败。后来, 经济犯罪已经演化出有明确规定。赵昚采取警示的办法, 用象牙骨头制成牙牌, 将因经济犯罪而被惩治的官员姓名镌刻在上面, 每天观瞧唯恐自己忘记。

关键词:宋代,官员,经济犯罪,预防机制,惩治机制

参考文献

[1]郭东旭.宋朝以赃致罪法略述[J].河北大学学报, 2002 (3) .

[2]韩瑞军.略论宋代官吏经济犯罪的防范机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7 (2) .

[3]张学松.论宋代官吏贪墨的手段、危害及社会根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1997 (1) .

经济犯罪的预防策略 篇2

2013秋法学专科覃祯田

2015年(6月)

经济犯罪,顾名思义,是指与经济有关的犯罪,为谋取非法利益,严重侵犯国家经济管理制度,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依照刑法应受刑罪处罪的行为。包括贪污、贿赂、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以及企业内发生的与经济相关的犯罪行为等。经济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经济犯罪也就无处不在。

一、我国经济犯罪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伴生物的经济犯罪大量发生,不但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地干扰和破坏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助长了腐败风气,引发大量的不安定事件,危害社会稳定,其危害之严重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一些预防经济犯罪的机制没有及时跟上,近几年来的刑事审判统计结果显 示,经济犯罪正有越来越猖獗之势,普及社会各个领域。一批震动全国的大案要案,如***案、徐才厚案、各部(省、州、县)机关领导干部案等都与经济犯罪密切相关。我国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引发的楼塌、桥垮以及特大火灾、交通事故、爆炸等惨祸也时有发生,给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经济犯罪案件产生的过程及特点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在经济领域内,以非法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经济犯罪活动日益增多,除了传统的自然人和法人犯罪外,单位犯罪将越来越多,诸如走私,生产伪劣产品,偷税漏税等单位犯罪有可能进一步增加,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国因不诚信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合同诈骗等经济犯罪带来的。

从本县法院审结的经济案件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犯罪分子以权压法、谋取私利。有些领导干部面临“金钱”的诱惑和考验,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念、理想道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于是以现有的权力千方百计从工资之外捞取外快、赚好处,直至把手中掌握的权力当 2 作捞取钱财的资本,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最后被经济犯罪分子拉入贪污受贿罪的深渊,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犯罪分子往往内外勾结,共同作案。犯罪分子利用经济领域里我国法制及法规管理制度上的漏洞,有的是单位的个别领导与工作人员相互勾结;有的是单位内部人与外部人员相互勾结、共同作案;有的内外勾结编造交通事故,扩大事故险情等进行保险诈骗。

3、犯罪分子结伙诈骗、集团化犯罪。犯罪分子为追求共同的犯罪目的,结成犯罪团伙,有组织有分工,手段专业,往往是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犯罪成功率高,危害极大。

4、犯罪手段复杂化、多样化和现代化。有些经济领域的犯罪使用了高科技手段,使各类经济犯罪的手段更加隐藏,更加狡猾,走向智能型、科技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有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贪污犯罪;有的利用高科技手段造货币,甚至设立皮包公司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活动;有的模仿领导签字、私刻印章、变造防伪标志,伪造产品提货单;有的采用各种方式拉拢腐蚀开发商、经销商为其套取国家钱财谋取私利。

5、大案要案持续增长。我国司法机关一贯坚持对经济犯罪进行严厉打击,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犯罪分子往往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党的十八大以后,本县一些大案要案不断出现,涉案越来越高,并且呈现多发的趋势,如原副县长、县、局级领导等经济犯罪案件。

从经济犯罪发展的过程来看,绝大部分经济犯罪案件都不是突发性案件,经济犯罪从犯罪预备到犯罪终止,一般犯罪发展的周期较长。短则十天半月,长则达数年。在较长的犯罪周期中,犯罪嫌疑人一般会与工商、税务、金融机构、被侵犯客体之间发生联系和互动。正是因为犯罪嫌疑人联系、互动的环节较多,犯罪的链条较长,故为我们开展经济犯罪预防工作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从经济犯罪嫌疑人作案的手段来看,经济犯罪与传统的暴力型、突发型刑事犯罪不同,经济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之前,一般都有一个精密策划、精心准备的过程,其表现为经济犯罪的预谋案件多,突发案件少,因此使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能在经济犯罪的预谋阶段,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或防止经济犯罪的发生或发展,这是我们开展经济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前提。

三、经济犯罪的预防措施

经济犯罪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研究当前经济犯罪的特点,深入地认识经济犯罪的危害,从而采取经济、法律、文化、道德、管理等方面的手段,达到预防经济犯罪的目的。

1: 超前预防与事后预防并举。超前预防和事后预防是针对发案而言的,超前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前运用各种预防机制,采取 一系列的措施,减少引发经济犯罪的各种可能性,将犯罪的苗头消灭于萌芽状态;事后预防是指犯罪行为实施后的预防,针对暴 4 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超前预防可发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可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挽救一大批可能走向犯罪的人。事后预防能产生“亡羊补牢”之效。

2:重点预防与普遍预防相结合。重点预防于普遍预防相结合可分为三种:一是根据目前的情况将重点放在党政机关及税务、工商、海关、商检、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而将其他系统和部门作为普遍预防的对象;二是在某一系统或单位将重点放在易发案件的重点部位和重点人员,而将其他部位和一般人员作为普遍预 防对象;三是在预防措施上将重点放在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和改革建制方面。

3: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相补充。一般预防措施是通过打击犯罪、教育和警戒社会上可能犯罪的分子,使他们不致走上犯罪的道路;特殊预防是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以预防其再次犯罪。

4: 社会舆论导向预防与法律预防相协调。法律预防在遏制各类犯罪中,较之社会预防更具直接性,它包括立法预防和司法预防两个方面,一要加强行政立法,以规范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从而防范国家行政人员的犯罪;二要加强经济立法,健全和完善经济法规,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违法行为。此外,要建立行政机关的内部控制系统;三要加强刑事立法,进一步完善刑事法律法规。在司法方面,要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执法的严肃性,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同时要加强社会舆论和法制宣传力度,抓住典型案例,通过电台、电视、报刊等宣传工具,深入到重点部门和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做到警钟长鸣。

经济犯罪的预防策略 篇3

关于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 从不同侧面存在着不同的学说。经济根源说认为, 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劣根性, 如追求物质利益、行为的商品化等, 与某些职务犯罪尤其是贪利性职务犯罪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经济原因的存在, 为职务犯罪提供了动力与便利;体制根源说认为, 体制中的弊端导致了权力滥用或不正当行使权力, 如权力过分集中却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思想根源说认为, 特权思想及拜金主义, 对一些担任公共职务的人员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合法收入不能满足私欲的情况下, 便利用职权进行贪污、受贿等犯罪活动。以上学说, 深刻揭示了职务犯罪产生的根源。

非公经济组织职务犯罪的产生, 同样存在以上三方面的原因, 而且从危害性程度大小上来看, 还存在的一定的递进关系。一是经济原因, 如非公经济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为了推销商品、取得工程及获得交易机会, 利用市场经济中的种种弊端, 腐蚀相关公职人员;二是思想原因, 如部分公职人员认为自己手握权力, 为企业做事收受他们的报酬理所当然, 部分人甚至为了谋取个人私利, 对需要办事的企业给眼色、设关卡, 要求他们非法给予财物;三是制度原因, 部分单位或企业内部管理不善, 权力运行不规范, 权力监督不到位, 导致贪污受贿频发, 甚至存在同一岗位上相关人员前赴后继, 走向犯罪的现象。

非公经济组织职务犯罪腐蚀国家机构,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恶化地方投资环境, 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运行, 破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检察机关具有服务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使命, 对于控制和预防非公经济组织职务犯罪责无旁贷。

非公经济组织职务犯罪还直接削弱了检察机关对公职人员腐败的惩治效果。检察机关加强非公经济组织职务犯罪预防, 变事后监督为主动出击, 将预防关口前移, 不但能够减少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数量, 保护公职人员及非公经济组织本身, 还能在预防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查案线索, 取得更多外部支持, 从而强化法律监督的职能。

二、加强非公经济组织职务犯罪预防的意义与方法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2012年《关于充分发挥预防职务犯罪职能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十条措施》中, 明确要求检察机关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积极预防职务犯罪, 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结合调查成果, 进一步推进非公领域职务犯罪预防, 对检察机关积极参与并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主动服务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提升检察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检察机关加强非公经济组织职务犯罪预防, 需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 探索新的路径与方法, 丰富形式内容, 卓有成效开展工作, 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在思路上, 在社会化大预防的基础上向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转变。在职务犯罪预防部门成立之初, 主要采用的是社会化大预防的思路, 通过宣传造势, 积极联合社会各界开展预防宣传, 警示教育。这些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预防工作打开了局面, 造就了声势, 赢得了地位。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开展职务犯罪预防, 除了要采取上述方法之外, 还需要针对非公领域的特点, 准确定位, 细化措施, 规范开展预防工作。

二是在形式上, 从观念预防到技术预防、制度预防的方向发展。观念预防就是通过外在因素, 作用于潜在犯罪人的内心, 减缓或打消其心灵深处的犯罪动机或恶念, 巩固其遵纪守法、忠实履职的正确信念。检察机关采取的预防宣传、警示教育等都是典型的观念预防。观念预防简便易行, 成本小, 收效大, 但毕竟是柔性的说教, 缺乏刚性的制约;技术预防是采取特定科技手段, 防范潜在犯罪人实施职务犯罪的方式。通过技术手段建立起潜在犯罪人“不能犯”的技术屏障。如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就对警戒行贿犯罪, 优化市场和职场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制度预防是从机制体制制度方面查找职务犯罪原因, 通过健全制度, 堵塞制度缺漏, 加强权力制约, 防范职务犯罪发生。在非公经济组织职务犯罪预防中, 采取上述三种形式, 可以取长补短, 形成合力, 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的发生。

三是在措施上, 从个案预防到专项预防、系统预防的方向推进。个案预防就是“一案一预防”, 每查处一个案件后, 都对案发原因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和分析的情况, 给案发单位和部门提出建议。个案预防是职务犯罪预防的基础, 但无法掌握职务犯罪的趋势性、规律性的问题。专项预防是针对重点行业、重点工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同步预防, 将发案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系统预防是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加强风险防范点、风险防范机制, 超前防范措施等预防体系建设, 在案件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之前, 检察机关即可主动出击, 有效开展工作。

摘要:职务犯罪是与公共权力相生相伴的一种腐败现象。非公经济组织工作人员虽不属于国家公职人员, 不能单独构成贪污、贿赂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 但由于他们常常是贿赂犯罪中的行贿者或介绍贿赂者, 甚至是帮助洗钱者, 而且也有利用本单位内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资产、挪用资金、接受贿赂等行为发生, 因此可以构成广义上的职务犯罪。

经济犯罪的预防策略 篇4

[内容摘要]:走私犯罪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建设,社会的稳定,人民的身心健康。本文通过对我国走私犯罪概念,特点及成因的分析,其目的是使我们在了解认识走私犯罪的危害后,着重探讨对此类犯罪的控制与预防对策,使各相关部门有效发挥各自职能,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走私犯罪,控制对策,预防对策。

走私犯罪,是指单位和个人故意违反海关法规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检查,非法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限制进出口的货物,货币,金银或其他物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或者偷逃应缴关税,破坏国家对外贸易和进出口物品的管理制度,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2月《关于执行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解释》的规定,走私犯罪的种类包括:

1, 走私武器,弹药罪

2, 走私核材料罪

3, 走私伪币罪

4, 走私文物罪

5, 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

6, 走私贵重金属罪

7, 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

8, 走私淫秽物品罪

9,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10,走私固体废物罪

11,走私毒品罪

本文并不讨论这些罪名之间的特征差异,而是着重讨论当前,在新经济条件下,如何来控制,预防走私犯罪的发生,以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走私犯罪的历史与现状

1.历史上产生的原因

走私是一种国际性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是与关税制度,国家间商品差价和贸易限制的存在相联系的。只要国家实施对外贸易管理,只要存在国内外市场差价,就必然会有走私现象的发生。

走私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从世界范围看,走私作为一种违法贸易行为,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时产生于14至16世纪。当时,随着海上交通的日益发达,商品货币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以至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不得不考虑采取监管措施加以控制,以维护本国的利益,于是通过立法制定了商品进出境必须遵守的规则,并设立了海关,负责对进出境的商品实行监督,并以此征收关税和其他附加税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凡是逃避海关检查,违反规则的行为即为走私,行为者因此要受到惩罚。随着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各国逐渐健全海关制度和关税政策,关税成为各国贸易政策实现的重要工具之一。各国为了其本国利益,一方面限制商品进口,鼓励商品出口,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国家名义利用各种形式帮助本国商品战胜其他国家的关税壁垒。这就引发了走私贸易战,甚至激化成贸易军事战。为了反对在本国境内的走私贸易,一些国家采取了严厉措施控制走私。尽管如此,由于巨额利润的诱惑,走私禁而不绝,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总的来说,世界上走私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组织越来越严密,手段越来越狡猾,先进。走私活动的日益猖獗给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危害。各国为了与走私作斗争,也不断健全国内法力度,由于认识到走私日益国际化的趋势,各国政府还相互合作,共同参加制定了一些国际公约,严密反走私法网,同时在组织机构,情报交流等方面相互合作,共同打击走私犯罪。

(二)我国走私现状

当前,我国走私犯罪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

1.走私犯罪涉及面越来越广。走私犯罪涉及单位,人员越来越广,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走私犯罪涉及地域越来越广,内地走私趋于严重;走私物品的种类越来越广,几乎囊括了生产资料p生活资料p文化产品p文物p毒品等各个种类,且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2.走私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重特大案件数量明显上升,危害严重。走私犯罪基本上都是经济犯罪,数额多少也就成了衡量走私犯罪社会危害

上一篇:艺术歌曲的审美效应下一篇:终端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