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行政执法职务犯罪的预防

2024-10-02

加强对行政执法职务犯罪的预防(通用10篇)

加强对行政执法职务犯罪的预防 篇1

加强对行政执法职务犯罪的预防

传统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权利经济、审批经济、人治经济,在传统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换时期所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与权利不愿轻易推山市场是分不开。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权力一旦失去了制约必将为某些心术不止、利欲熏心的人提供以权谋私的机会,必将导致消极腐败现象的产生。

近年来,认真探索腐败的原因,不难发现,除了意志薄弱等因素外,还在于他们不能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有关,预防职务犯罪单靠打击是不够的,必须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根源,树立—个意识、克服一个认识、坚持一个中心、做到五个坚持。

树立一个意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认识所有行使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和白己身份的二重性利手中权力的二重性:就是本质上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同时又是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领导者:我们手中的权力本质上是属于人民的,同时这种权力又主要是通过我们来行使的。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一个中心即以依法行政为工作中心。行政执法部门必须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失职,也不越权,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按法定的权限、程序办,权责统一,公开透明,严格监督,就能有效地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弄权枉法,人情、关系、金钱大于国法等权力“寻租”现象发生,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滋生。

五个坚持:一要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物必自腐后生虫”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首先来源于行政执法人员本身价值观念的质变。一个执法人员一旦有了实施贪污、贿赂、徇私舞弊等犯罪的念头,任何看似严密的监督机制和严惩措施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每一个行政执法单位都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对执法人员进行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执法人的自律意识。自律是最好的自我防腐剂,也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根本措施,每个执法人员要严于律己,清心寡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谓小洞不堵,大洞受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个人犯罪都是从少到多,从小到人,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在执法中,必须做到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越权不失职,树立爱民意识,全心全意为服务对象服务。

二要坚持法规学习,要坚持部门法及相邻法规的学习,熟悉本行业务,掌握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增强行政执法能力。作为城建部门的执法人员不仅要学习城建管理法规及相关政策,还要学习土地法、文物保护法、森林法、行政处罚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等。做到执法中不越权,不失职。

三要坚持制度监督。教育不是万能的,预防职务犯罪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管理特点和规律,要针对本单位的特点分析容易滋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建立健全执法制度规范程序,明确责任,减少漏洞,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健全监督制,并确实落实。如建立执法告知制度、主办检查员制度、内部抽查制度等。

四要坚持执法公开。执法标准、程序要公开化。每个单位执法权力都有自己的程序、特点和规律,外部力量很难介入,成为执法权力运作的封闭性,群众很难监督。无数事实证明:职务犯罪最重原因是对权力约束不力,行使权力缺乏公开性利透明度,失去制约权力越人,发生职务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人。因此,行政执法部门要将执法标准、程序向社会公开,便于群众监督、防止行政执法人员权力滥用及失职。

五要坚持联系制度。要与有关部门建立联系制度,请检察机关给予授课,进一步增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制观念,使人家知道该什么不该做什么,与有关部门及当事人建立联系制度,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通过上述措施,增强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形成自律与制机制,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从而促进社会稳定,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胜利进行。

加强对行政执法职务犯罪的预防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这是对人民检察院开展民事审判监督具体方式方法的规定。即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的判决属于该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用抗诉的方式予以监督。同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这一条是开展行政诉讼监督的具体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亦相应作出了一系列的配套的、操作性较强的规定,如现行实用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的规则》。“规则”第二十一条规定了开展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另外一种方式“检察建议”,即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中或其他事项中(如执行等)确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发出“检察意见书”予以纠正。综上人民检察院开展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主要方式就是“抗诉”和发“检察意见书”。

在我国对职务犯罪的认识与惩处,具有久远的历史。可以主说,有阶级有国家就有惩治职务犯罪的法律现象存在。而“职务犯罪”却是一个比较现代的概念,是二十世纪中叶,才在我国和世界各国中普遍时兴与适用起来的。对职务犯罪的概念,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称谓与说法,我国法学界对职务犯罪这一概念所做的解释是:国家工作人员和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致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依照刑事法律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它的基本特征是:犯罪行为必须是与职务相联系的。而且,法律规定这种联系还应是必然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而预防职务犯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它不是一项任意的政策和策略,是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所实施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从人治向法治转变过程中,一个历史的、必然的过程与阶段。更是我国司法制度,从单纯追求打击、走向边打击边预防、打防并举、法治成熟的重要表现。

近年来,在我国各级检察机关相继成立了职务犯罪预防机构,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并且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那么,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与预防职务犯罪有什么关系呢?说白了,就是“抗诉”和“检察意见书”对预防职务犯罪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通过近年来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的实践,感到通过“抗诉”和发“检察意见书”的监督形式,可以及时、有效的遏止和防范审判人员因贪污受贿、徇私舞弊而造成的枉法裁判案件;进而对行政机关的某些枉法行政行为和执法违规的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震摄作用。

笔者与同事曾在一九九九年办理了一起因合同纠纷引发的民事申诉案件。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后,一方当事人不服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人民检察院审查后,依法向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省高法审理后,没有按照惯例指令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而是直接发还回原一审的基层人民法院审理。原胜诉的一方当事人获悉此情后,认为案件的处理可能有变,遂在内部产生矛盾(该方当事人人数较多),将原贿赂法官的情况向人民检察院举报,人民检察院根据这一线索,一举破获了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等审判人员收受贿赂枉法裁判的案件。案件提起公诉后,法院依法作出了有罪的判决,使罪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该案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产生了信任感,纷纷向检察机关举报职务犯罪方面的线索,乘着这一契机检察机关办理了一大批职务犯罪案件,使工作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同时对罪犯亦起到了一定的震摄作用。

由此可见,民行检察监督对于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环境。而且,对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和反腐败工作 篇3

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和反腐败工作,提高社区治理能力。为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预防发生职务犯罪,围绕“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败战略方针,努力抓好社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不断增强预防实效,提高工作效能,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是开展警示教育宣传。即运用电视、新闻、媒体、文化载体、网络、警示教育基地或者组织专人、专题宣讲等形式,宣讲职务犯罪的危害、职务犯罪教训、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政策、措施和成效,增强公职人员抵御职务犯罪的意识、能力,提高公众同职务犯罪斗争的积极性。

二开展职务犯罪“专项”预防工作,深入分析职务犯罪特点,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只有按照“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公正执法、廉洁办公”的要求认真履职,才能使执法人员在工作上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执法部门应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针对执法行业管理的工作特点、要求和现状,认真开展警示教育,坚持“教育在先、惩戒在后”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思路,在牢固树立思想道德防线的基础上,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三是公开执法流程,增强执法透明度。预防执法人员在执法工作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应当履行的职责,必须将执法程序公示于社会,使群众熟悉、了解、知道执法流程,提高执法透明度。对执法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加以规范,让执法人员在行使权利过程始终处于全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下。要从源头上遏制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必须要增强执法透明度,推进政务公开。四是不断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要想从源头上遏制思想腐败的滋生和蔓延,使执法人员增强自省、自律意识,就必须注重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每个执法部门都有自己行业的法律、法规,随着我国行业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部门要经常组织开展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用真实的案例教育、警示行政执法人员,坚持做到以案为鉴,筑牢防线。五是加强执法监督、不断健全和完善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权利监督法律和规章制度,不断加大对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从司法实践看,执法部门大多存在“以罚代刑、有罪不究、发现犯罪线索后不向司法机关移送”的情况,尽管现阶段我国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和手段已经很多,但大多数还只停留在检查行政执法卷宗或执法程序上的事后监督,无法从根本上对可能存在的职务犯罪进行预防和震慑。职务犯罪预防部门和执法部门要根据行政权利运行的规律、特点和程序,不断分析和研判容易滋生职务犯罪的部位和环节,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权利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明确责任,减少制度上的落洞。通过教育,个案预防,堵漏建制等各项预防措施,不断完善预防体系,有效降低执法人员的发案率。

加强对行政执法职务犯罪的预防 篇4

会后我认真对照反思,使自己深刻认识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活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近几年来,在整个医疗系统,在加强行风建设和优质服务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通过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大力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预防职务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建设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在员工中减少和杜绝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和服务水平。预防职务犯罪是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的一个重点,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员工,我们要把医院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要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二、作为一名党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预防职务犯罪一些被绳之以法的贪官在忏悔时,常常也把“放松政治学习”放在自己犯罪原因的首位;而一些领导干部要求别人廉洁自律时讲得头头是道,而自己却严重违纪。所以,党员不学习不行,学习不联系实际尤其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际也不行。

三、严格遵守和执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制

度是一种行为规范,既然有制度就要严格执行。党员既要抓好制度的制定,更要在日常各项工作中做严格执行制度的模范。

通过这次报告会,既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又从反面教材中汲取了教训,我将以此为戒,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角色和岗位职责,自觉执行工作标准和岗位规范,慎始、慎终、慎独、慎微,转变作风,按规矩办事,切实做到正以处事、廉以律己。

姓名

XX乡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篇5

工作实施方案

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康。为积极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途径、新措施、新载体,有效遏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XX乡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教育发展,平安先行”、“学生成长,规范引导”的理念,按照“扩大宣传、健全网络、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工作原则,将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和弘扬美德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二、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组织和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落实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实现以学校法制教育带动社会,并将法律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关内容与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切实做到计划、课时、教材、教师“四落实”。二是组织开展“四个一”工程,即:建立一个固定的法制宣传教育阵地、组织一支合格精干的普法宣传队伍,每学期定期开展一次普法宣传月活动和普法征文活动,每月定期开展一次“问题学生”心理访谈活动。三是抓热点、难点。依法处理家长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本校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四是以活动为载体,将法制教育系列化、制度化、程序化。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组织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道德修养,有效抵制不良思想的侵害。开展主题团(队)日、国旗下的讲话、中华传统节日等活动。积极开展“五团”(团旗飘起来,团歌唱起来,团徽戴起来,团课上起来,团的活动搞起来)、“五心”(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规范学生课前一支歌活动,引导学生传唱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红色经典歌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五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组织法制教育活动,通过“警校共建’等形式,组织学生参观预防犯罪教育展览、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校园网站等学校现有教

部门、给予严惩,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增强校园内部及周边的治安综合防范能力。对在外住宿学生必须建立档案,安排专人每周进行1次以上安全例行检查。

(3)、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机制,突出法制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机制。办好家长学校,教育局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与司法、公安、宣传、共青团、妇联密切配合,通过发放法律宣传材料,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禁毒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引导家长依法监管保护孩子。学校团委要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志愿者到后进生家中进行咨询和辅导,帮助家长做好对子女的教育转化工作。学校要承担组织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积极开展家校共建活动,通过家长委员会、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互通情况。对—些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开展专题咨询活动,责成法定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责任,防止他们无人监管,浪迹社会。

(4)、认真贯彻实施普法宣传工作,组建普法队伍、建设普法阵地。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开展有针对性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活动为载体,巩固和发展校园法制广播站,黑板报、橱窗、手抄报等法制

教育部门要主动与公安、宣传和团委密切配合,广泛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培训和宣传,帮助青少年学会依法保护自己,防止受到犯罪侵害。通过开展“生存教育”、“中小学生自护教育”、“中小学生自救抢险训练”等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帮助青少年学会必要的自护知识和技能,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密切配合。成立XX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监督与落实。政府将《方案》的实施列入各成员单位思想道德及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工作之中,纳入到部门领导年度业绩量化考核当中,明确分工,互相配合,全面负责组织和推进《方案》的实施。

加强对行政执法职务犯罪的预防 篇6

救助保护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南昌市民政局

我局所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称“市未保中心”与救助管理站是合二为一的正科级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编制55人,主要工作职能是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及时救助保护、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近年来,该“中心”依据国家民政部制定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规范》,紧围绕“同在蓝天下”这一主题,采取主动救助、保护性救助、分类救助、分类管教等工作模式,认真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及时为流浪未成年人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提供了关怀和温暖,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预防或减少了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

一、创新工作模式,积极主动地开展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

1.积极协调,主动出击,开展保护性救助。

由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后,由于流浪未成年人街头生存能力强,不易被发现救助。市未保中心没有上街强制收容职能,解救流浪未成年人又不是公安等街头执行法管理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能。他们缺少发现、甄别经验,街头流浪未成年人得不到及时救助。为因此市未保中心多次组织工作人员上街进行调查摸底,对流浪未成年人流浪成因、类别,街头生存

方式及活动规律进行认真分析后,发现除被家人遗弃的智障、残障、重病的未成年人外,街头流浪未成年人中大部分背后都有所谓的“监护人”难于甄别,由市未保中心进行保护性救助确实很困难,还有一定的危险,针对这一特点,市未保中心积极与市公安局城市管理警察支队协调,采取不同的方式,主动出击。一是对流浪拾荒的未成年人的保护性救助。此类流浪未成年人晚上出没在铁路沿线,车站等公共场所,以捡拾破烂为生,白天则在车站附近的彭子江、桶子巷等木棚区休息,2010年市未保中心在城市管理警察支队配合下共出动3次,集中保护性救助未成年人32人(次)。二是对街头残忍表演、卖艺的未成年人保护性救助。去年,我市街头冬季有河南籍未成年人残忍表演、卖艺乞讨,市未保中心主动出击2次共救出未成年人8名。三是对妇女抱小孩在交通路口拍车乞讨的未成年人和妇女保护性救助,市未保中心与城市管理警察支队,采取跟踪、端窝等方法,集中救助妇女、小孩32人,警察支队对组织者进行警告教育,未保护中心,分两批次集中护送到甘肃兰州救助站。四是成立街头劝助队伍。不法分子压榨,强迫拐骗、操控未成年人行乞或偷盗行踪不定,难于发现。去年7月份市救助管理站。在经费、人员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派出五名工作人员,并聘请保安、租借车辆。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在街头巡视,发现流浪抒乞讨人员进行劝说教育,引导其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发现流浪未成年人及时报110请求公安配合解救未成年人。2.分类施救、分类管教、关怀温暖与教育矫治并举。

造成未成年人流浪的原因较为复杂。同样是流浪未成年人,但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质的差别。一是对年龄16—18岁之间的青少年,这群体是近几年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主体,他们大部分是外出打工、或外出投奔亲人朋友、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被“网友”等社会闲杂人员欺骗或被盗、无力返家。他们一般是主动向警察等国家工作人员求助而到市未保中心但他们又不愿意由工作人员护送返家。市未保中心为防止他们再次受骗或不法分子协迫犯罪,通常经过简单的防骗安全知识教育后与其亲人取得联系、告诉亲人返乡车次、车厢号及到达时间,由工作人员护送上车。二是叛逆类。此类未成年人一般年龄在12—15岁,他们只是一时冲动离家,虽有悔意,刚进市未保中心时对工作人员有抗拒心理,他们通常不会说出真实姓名和地址,有的地址是真的,但自己姓名及父、母姓名是假的。针对这特点,市未保中心发挥周边大专院校多的优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与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交流谈心并加于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行为矫治后,及时与家人或学校取得联系,其父母通常会及时赶来亲自接回。三是拾荒类、偷盗类、乞讨类的未成年人,他们长年在外流浪,长期的自尊受损造成了他们的人格缺失。说谎、独立、敏感、封闭、多疑、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他们是市未保中心的“常客”,也是少年犯的“后备军”。在他们在流浪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会寻找“保护”,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操控和利用,为向“老大”上缴保护费,“老大”也会向他们传授“技能”,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小偷小摸等违法犯罪恶习。为此,市未保中心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亲人般的关怀和温暖。同时还针对每个不同未成年人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教育及很长时间的专业辅导才能得以矫正,才有回归家庭的希望。2011市未保中心接收本市公安机关护送或外地救助保护机构转送流浪未成年人共549人(次),其中16至18岁的青少年331人,发票救助返乡306人,因智力、精神病等家庭原因护送返乡25人,6至15岁的未成年人218人(次),家庭接回112人(次),报安置27人,护送返乡85人(次)。

3.积极筹划,大力推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基础设施建设。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近年来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不断加大投入,市未保中心建设改造列入国家“十一〃五”建设项目。我局抓住机会,积极筹划,大力推进市未保中心项目建设工作。2007年6月市政府同意我局《关于南昌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设施建设的请示》,在规划许可范围内,在南昌市救助管理站内建设南昌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009年11月落实了专项资金6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2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80万元)。于2010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11月底主体建设完工。总建筑面积4096平方米(四层),集生活、教育、技能培训、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等为一体的综合大楼。我局计划在福彩彩票公益金再划拨200万元完善内部设施。预计8月份正式投入使用。

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中的困难 1.执法主体多,协调困难,街头解救不及时。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内容包含在我国现行的多部法律、法规中,这些法规、政策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操作性不强,执法主体多,2009年,民政部等五部委下发《通知》,虽然对各部门职责进行了明确,但实际操作中部门协调困难,未能形成长效机制,执法难度大,基层办案单位积极性不高,街头解救不及时,公安机关在办案中遇到的流浪未成年人迫不得已护送的市未保中心均属流浪、偷盗等恶习都已成形的未成年人,管理、教育、矫治难度大。

2.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功能缺损。

几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社会各界也高度关注,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对市未保中心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下达的任务越来越多,机构由单一的社会救助逐步转变为社会救助和城市管理并举的重要部门。救助保护的对象成分越来越复杂,而未保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上基本都是儿童福利机构模式的再延伸,缺乏综合性、暂时性和强制性。分类施救、分类管教和强制措施严重滞后,未保中心的安全护栏装了拆,拆了又装。教育管理难、医疗救助难、行为矫正难、看护、护送更难的现象日益突出,在看护、接送中逃跑、跳墙、跳车事件时有发生,许多兄弟省市未保中心因此而“官司”缠身,我市未保中心也出现过几次未成年人逃跑事件,家属又找未保中心要人,耗费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而陷入两难境地。同时市未保中心救助保护经费按正常成年人救助标准保障。市未保中心要主动走上街头参与解救工作的人力、设备和经费都无法得到保障。

3.缺少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打击和责任机制。一是对压榨、强迫、拐骗、操控残疾人未成年人行乞或偷盗等牟利的不法分子打击难度。去年,市未保中心在对火车站附近彭子江棚户区进行保护性救助时,发现有一对30多岁安徽籍的夫妇收留11名来自不同地区流浪未成年人拾荒、行乞,每天向流浪未成年人收取生活费,未保中心工作人员在警察配合下对其进行警告教育时,他们却说没有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看他们可怜,好心照顾他们的生活。警察也因证据不全而不便采取更多的行动。我局未保中心街头劝助队伍发现流浪未成年人进行保护性救助时,我们的工作人员经常与所谓的“监护人”发生冲突。公安100巡警到达现场后,通常只作为街头纠纷调解,我们的工作人员在街头非常尴尬。二是因家庭变故父母不履行监护义务或无力履行义务的流浪未成年人回归主流社会、回归家庭非常困难。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的又没有监护义务和责任。我市有几个长期在全国各地流浪的未成年人,市未保中心每年接送十几次。

三、进一步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打算 1.在市政法委领导和综合协调下,加速我市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立法进程。

由于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从强制性转变为自愿性,我市街头各种流浪乞讨现象不断增多、乞讨手段和方式不断变化升级。职业乞讨、有组织的乞讨现象日益突出,出现了公安不能管、城管无法管、民政管不了的城市管理“顽症”。为破解城市管理中这一难题,我局组织精干队伍,依据国家现行的多部法律、法规,参照兄弟省会城市成功做法,草拟了《南昌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办法》,现已申报市政府法制办,列为2011年立法工作计划。下步我局将在市政法委领导和综合协调下,积极与有关责任部门沟通协调,修改《草案》加快立法进程。

2.在市政法委牵头协调下,建立街头救助、救治、解救协调机制,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时解救和保护。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能否及时有效,控制未成年人流浪现象不断增长势头,预防或减少这一边缘人群违法犯罪,街头解救是关键环节。街头救助、救治、解救工作应进一步加强规范。一是成立协调机构,规范街头救助、救治、解救及管理工作,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二是建立民政、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参与的主动救助队伍。定期在我市主要公共场所、主要商业街道进行集中保护性救助。三是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全体市民了解相关政策,当发现未成年人乞讨等不法行为时不要忙于施舍,而是及时打110报警解救未成年人。3.突出综合性、暂时性、强制性。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

加强对行政执法职务犯罪的预防 篇7

冲动是魔鬼,过激行为是在挑战法律的尊严。请不要阻碍我们烟草专卖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你的行为一旦触犯国家的法律,就将受到相应的制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第四十一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本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烟草专卖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拒绝、阻碍烟草专卖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加强对行政执法职务犯罪的预防 篇8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单位对此次专项监督检查活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 组织学习《通知》要求,迅速组织传达到所属各级质检部门。各单 位要确定一名主要领导主抓此项工作,法规、监察、执法(稽查)等工作机构密切配合,研究部署具体工作方案,做好迎接专项监督 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要加强与当地检察、监察、公安等部门的联 系,对案件移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等工作的开展 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意见和建议等主动进行沟通协调,达 成共识,确保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精心组织,部署周密 各单位要结合总局组织开展的执法案卷评查工作,进一步加大 对本部门及所属各级质检部门行政处罚案件的检查、指导工作力 度。对本部门及所属各级质检部门 2008 年以来已办结以及正在办 理的重大行政违法案件,特别对涉案货值金额较大、恶性制假等违 法情节严重、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反映强烈等违法案件,要认真按 照刑法规定的刑事追诉标准进行自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研究、主动 解决。各单位要对 2008 年以来办理移送案件的整体情况进行梳理,总结推进“两法衔接”机制建设的主要作法,分析案件移送工作中
— 2 —

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于今年 11 月 20 日前上报总局法规司。

三、建章立制,规范衔接 各单位要以此次专项监督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 度,规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一是严格执行处罚案件 查审分离和集体审理制度。行政处罚案件要严格按照程序规定进行 审

加强对行政执法职务犯罪的预防 篇9

作者:郑时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领域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尤其是食品安全等问题全社会瞩目,其危害性无论在行政地域和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中都有不断扩大和渗透的趋势,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形势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工商所办小案,工商局办大案,办案各自为战的旧模式,要建立起在系统内各执法办案单位的横向紧密协作、纵向一体化的跨区域办案工作机制,把每一起违法案件的社会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一、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的有利因素

(一)有利于化繁为简,推进职能到位。目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办案涉及范围小、领域窄,有的部位存在不到位的地方,这固然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具有综合性的职能特点,执行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各执法机构的职责界定不清或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造成的。如,有的地方,科所之间执法办案职责交叉重叠,对单个执法机构而言,小而全,各种类型的案都能办,对整体而言,则杂乱无章,好办的案,争着办,难办的案,没人办。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对工商部门执行的各项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性质相近的原则,归为几个大类,落实到相关办案机构,实行“菜单式”管理,实现分工精细化、职责具体化,谁的任务谁承担,谁的职责谁履行,可以有效解决部分领域监管执法不到位的现象。

(二)有利于扬长避短,提升执法办案水平。在“小而全”的执法模式下,一个执法机构的人员相对较少,但接触的面较宽,执法人员办案的随机性较大,战线太长,分散精力,对相关业务的钻研不够,浮在表面上,造成执法办案的深度和水平不高,大案不会办,小案办不好。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使执法人员办案的范围相对固定,能够坐下来,深进去,研究透,做到“术业有专攻”,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培养出一批执法能手、办案标兵。

(三)有利于加大力度,树立执法办案权威。在以往的基层行政执法中,各执法机构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各地外部执法环境不一,个别地方讲情之风盛行,外部干预较多,基层行政执法阻力较大,执法办案的力度不足。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一方面,提高了自身执法办案能力,案件的事实清、证据足、定性准、程序合法,能够让当事人无漏洞可钻,让讲情人无话可讲;另一方面,对一些影响面广、案情复杂的重大、疑难案件,可以集中起优势兵力,各方面的办案专家、能手进行研讨攻关、重点突破,做到大案办的了、难案办的好,树立工商机关公平公正的执法权威。

(四)有利于理顺机制,增强行政执法的统一性、协调性。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并不一味强调在职能上的“分”,同样注重在行为上的“合”,建立统分结合的执法机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目的。各执法机构在日常行政执法中负责履行好自身的分工职责,对该办的案要办好,该管的要管好,力求把各项职责履行到位,不出偏差。在开展重要、专项整治行动时,则要服从统一指挥,发挥专业优势,管好所负责的部位和环节,并搞好上下协调与左右衔接,形成强大的整治合力。

(五)有利于防范风险,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强调的是精细化管理。推进行政执法专业化,有利于把某一个环节、某一项领域的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从而推动系统整体执法水平的不断提升,增强人民群众对工商工作的信任感,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六)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为推进行政执法专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两费”停征后,基层队伍素质、工作理念以及各方面工作条件的改善和提升,为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基础保障。

二、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的建议

(一)建设一支业务精良、专长突出的行政执法队伍。针对当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队伍整体执法水平、专业素质的实际,应把提高专业执法能力培训摆到突出位置:一要打牢基础,精通法理。法理是法的基石。法理掌握不好,再多的方法和技巧都是徒劳。加强法理知识学习,向书本系统地学、全面地学。如近年来陕西省工商局鼓励执法人员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选送优秀执法骨干到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系进修深造,聘请法律专家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出了一批熟通法理的专业人才,再通过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增强了执法队伍的法律素养。二要注重实用,加强锻炼。在学好法理的基础上,以提高实战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各种类型执法办案技巧的学习。如安康市工商局在工商红盾内网中开辟《法制园地》栏目,把好的案例或最新法律法规上传到红盾网上,供大家学习。

(二)建立条块结合、网格监管、专业执法的监管执法模式。多年来,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着重强调和突出的是以工商所为主体的“属地监管”,实践证明,“属地监管”有效促进了各项监管执法责任落实,在维护市场秩序,确保一方平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工商所的监管是“点”上的监管,受人力、物力和业务能力限制,对一些有一定难度或专业要求较高的案件,查办起来,难免捉襟见肘。如一味强调属地监管,下放执法权限,就会造成执法力度递减,执法效果很难保证。因此,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必须大力强化上级局尤其是县级局的条线专业执法,做到属地监管与专业执法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具体的运行模式上,强化“属地监管”要以工商所为主体,全面落实网格化监管,细化分解责任,确保不出问题;强化“专业执法”要变“小局大所”的改革思路为“精局强所”,大力强化县级局各专业执法机构的执法力量,提高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和查办相关领域大要、疑难、复杂案件的专业执法能力。总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条块结合,“重兵防守、精兵突破”。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要明确职责,精细分工,合理划分县级局专业执法机构与工商所之间的执法办案权限,做到职责与能力相匹配,相互支持不推诿,相互衔接不脱节,严禁多头执法,争抢案源。

(三)要建立部门协作执法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对治理商业贿赂、打击传销、打击虚假违法广告、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等涉及多个部门的整治行动,要在各级政府、纪委、政法委等上级机关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超前谋划,上升行为,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案件移交等工作制度,提高执法办案效能,形成整治工作合力。要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定期沟通协调,通报案情,会商有关疑难复杂案件,移送案件线索,提高行政执法的准确性、权威性、统一性。

(四)加强对新领域、新行业监管执法的探索与实践。当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的监管对象、新的市场领域、新的营销手段以及新的经济违法行为不断出现,推进行政执法专业化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研究和掌握这类经济行为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实现监管执法职能到位。如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网上市场监管队伍,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预防职务犯罪的心得 篇10

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伴随着阶级、国家、职务、法的产生而出现的,它为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所不容,他们都以法的形式将之固定下来,以法的手段惩治之,遏制之,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江山社稷的稳固。我国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职务犯罪依然存在,人民痛恨职务犯罪,要求惩治职务犯罪,消灭职务犯罪,以维护自已的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现将个人参加报告会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基本特征,也是其本质特征,职务犯罪自然也不例外,其也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职务犯罪由于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而表现出其比一般犯罪更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更大的显著特征。

一是危害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职务意味着责任,意味着管理,其对象涉及人数多,涉及面宽,如果职务行为人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或滥用职权,就会损害多数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是造成公共财产的大量流失

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严重违反国家的财经纪律及有关法律法规,往往造成公共财产的大量流失,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为贪污、挪用行为人往往掌握有一定职权,掌握着数额较大的公共财产管理权、使用权等,如果私心严重,利欲熏心,就会不择手段违法违纪,侵吞、动用公款,就会造成大量公共财产的流失,就会造成比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更为严重的公共财产损失。

三是腐蚀国家的肌体,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

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不仅严重腐蚀国家肌体和人们的灵魂,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降低国家和政府的声誉,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直接危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削弱国家的职能。同时,职务犯罪还必然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干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的贯彻和实施,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

上一篇:人文选修课教学总结下一篇:《宪法》各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