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各章小结

2024-10-02

《宪法》各章小结(共3篇)

《宪法》各章小结 篇1

《宪法》各章小结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小结

宪法是近代的产物。在宪法产生以后,人们对宪法作出各种解释,但任何定义只能大致地、近似地描述定义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要受定义角度的局限。我们对宪法作如下表述: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与政策,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的基本属性在于,它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民主法律化、制度化的基本形式,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集中表现。

宪法产生以来,学者们对宪法作出了多种多样的分类。宪法的分类,对于认识各种宪法的特点和优点,对宪法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宪法发展的规律以及促进我国宪法和宪政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宪法的渊源,就是宪法的表现形式,具体地说是指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等条件不同,宪法的渊源也不尽相同。在我国,宪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条约。在采取“修正案”形式来修改宪法的国家,宪法修正案也是宪法的基本渊源。在我国,宪法修正案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宪法规范价值,采取修正案方式修改宪法,主要是为体现宪法修改的连续性和宪法内容的稳定性。在适用宪法时,应当直接引用宪法本文而不是修正案的条款。

宪法是法律,也是由众多的宪法规范组成的有机整体。宪法规范就是确立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调整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国家与公民的基本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宪法规范应当具备法律规范的完整构成要素,制裁要素也同样存在于宪法规范之中。宪法规范既具有法律规范的共同属性,同时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法律规范的特殊属性。

宪法关系是我们在法治国家建设所要确立的一种国家权力组织和运行的基本法律关系,它是宪法规范在调整宪法主体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关系。

宪法创制是宪法规范的产生、存在和变更的活动。通常包括宪法制定、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三种活动。宪法的制定,也称立宪,是指统治阶级通过一定的程序创制宪法规范的活动。宪法的制定,涉及宪法的制定权、宪法制定的主体、宪法制定机关等方面的内容。宪法的修改,是在宪法的实施过程中,由享有宪法修改权的主体,依据法定程序对宪法规范的内容进行变更或补充的活动。宪法解释,是依据立宪精神和宪法意识对宪法规范的内容、涵义和界限作出确切的说明,以正确理解和统一实施宪法。宪法解释也是宪法发展的重要方式。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宪法规范之中的,集中体现宪法的基本精神的,规范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根本准则。近现代国家的宪法原则,在形式上主要包括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权力制约原则。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法治、权力监督四个方面的内容。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民主政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保障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包含了以下的基本要素:宪政是以制定和实施宪法为前提;是以民主政治为基础和内容的;是以法治为原则的,是法律化的政治秩序;以保障人民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目的。宪法和宪政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制度的意义上说,也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社会主义宪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宪法的实施,即宪法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是宪法颁布后的运行状态,是作用于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在我国,宪法实施的环节可以分为:宪法的遵守、宪法的适用和宪法监督。宪法监督又称违宪审查。宪法适用,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将宪法规范运用于具体的法律事实的专门活动。探讨宪法的适用性,实质就是探讨宪法的司法适用,即宪法在司法审判中的适用问题。

宪法监督有广义与狭义的不同理解,狭义的宪法监督,也即违宪审查,特指享有宪法监督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国家机关和特定组织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对违反宪法的行为予以纠正和必要的制裁的专门活动。宪法监督有多种体制,我国现行的体制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制。如何对现行的监督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的、富有实效的宪法监督制度,是我国宪法理论与宪政实践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小结

近代宪法之所以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有它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生产关系的发生和发展,是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人民主权、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法治等思想学说,是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而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则为宪法的产生创造了法律文化的条件。

早期的资本主义宪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美国、法国的宪法。英国宪法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宪法,是不成文宪法的典型;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1789年的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宪法。英、美、法三国宪法的产生,标志着宪法作为法的一个独立部门已经形成。在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1919年的德国宪法,又称《魏玛宪法》。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8年7月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定《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简称苏俄宪法,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标志了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相适应,宪法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类型的宪法将长期共存,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资本主义宪法在短时期内不会灭亡,还会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宪法必将摆脱目前面临的挫折和困境,并不断发展与完善。

当代宪法的发展,在内容上表现为以下的特点:重视人权的保障,扩大公民权利的范围;加强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呈扩大趋势;注重宪法实施保障,维护宪法权威;宪法与国际法相结合。

我国的宪政运动开始于近代的戍戊变法运动,一百多年来,与政治斗争形势的复杂性相适应,出现了三种不同政治势力所要求的三种不同的宪法,即清末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宪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它们反映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具有不同的特点。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带有纲领和宪法的双重性质,在建国初期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已经制定了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现行宪法颁布以来,也已经经历了三次修改,即1988年、1993年和1999年的三个修正案。三次修改,使现行宪法准确地反映现实关系,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可靠的法律保障。

第三章

国家性质小结

国家性质,指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地位与关系;二是指统治阶级内部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国家性质作为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归根结底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和制约一国国家性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直接体现和决定着国家性质;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基础是国家性质根本的决定因素;社会的精神文明,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精神文明的内容决定着一个国家活动的方向,对国家性质的确定有着很大的影响。

各国的宪法都要对国家性质问题作出规定,然而由于各国的国家阶级性质不同,统治阶级所奉行的理论体系和立法的指导思想不同,宪法表现国家性质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是国家性质的政治要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民主专政以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知识分子为依靠力量之一,以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政治基础,是实行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相结合的国家政权。

政党制度是近现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宪法和宪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互相监督,共同参政,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社会主义的参政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和机构。人民政协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基本职能。

宪法上的经济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宪法所确立的调整基本经济关系的一系列原则、规则与政策的总和。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公有制的实现方式除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外,还可以有其他的经济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一个权力有限的政府和一个权利充分的市场。限制政府的微观经济行为,实行政企分开,保障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自为性。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劳动者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是宪法所保障的根本权利。

精神文明是决定国家性质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而获得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对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精神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宪法对精神文明的规定,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对宪法的要求以及宪法的作用。

现行宪法继承了《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关于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和社会公德的规定,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全面完整地规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内容和方针、措施。这既是我国宪法的一大特点,也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宪法和宪法理论。

第四章

国家形式小结

国家形式是实现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是国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的象征。

政权组织形式,通称政体,是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原则,具体组成并代表国家系统地行使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体系。它所解决的是国家权力的横向分配及其运用,主要涉及一个国家的最高机关的组成及其关系。政体与国体构成一个国家国家制度的核心制度。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政权组织形式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国家政权的巩固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近现代立宪国家所采用的政体,主要分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两大类。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在类型上可以归入共和制,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具体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在总体上都可称为人民代表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再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和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实现人民管理国家权力的制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以下的主要特征:它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构成国家权力机关体系;全国和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和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基础上,确立权力的分工与监督机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从人民革命的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民政权建设的经验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1954年正式建立以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82年宪法颁布和施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形式来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所解决的主要是纵向的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分配和运用。

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单一制和复合制。而从各国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来说,主要是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

我国在国家结构形式上采取的是单一制的形式。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结合我国的历史和民族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行政区划是国家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国家领土的划分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设置,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基础。我国行政区划的层次是三级制和四级制并存,主要是三级制。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如特别行政区成为我国新的行政区域,不少原有的省级人民政府派出的行政公署已改为一级地方国家政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在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特别行政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它的提出和实施,是以“一国两制”方针为指导,以现行宪法为依据的。特别行政区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实行高度自治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在特别行政区与中央的关系上,中央代表国家对特别行政区行使主权;特别行政区依照基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国家标志,是国家以宪法或专门法律规定的象征国家主权,代表国家尊严的标志物。它的内容主要有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我国的国旗、国徽和首都是由宪法直接规定,而国歌则是通过专门的法律来规定的。

第五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小结

近代“公民”概念,是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确立的,泛指社会的全体正式成员。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通常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基本权利,是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权利。基本义务,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根本责任。基本权利和义务,直接体现了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构成普通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和原则。基本权利具有固有性与法定性、不受侵犯性和受制约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基本性质。

基本权利的保障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物质保障、政治保障、法律保障。从法律保障看,它又可以分为三种具体方式,即绝对保障方式,又称为“依据宪法的保障”;相对保障方式,又称为“依据法律的保障”;折衷型的保障方式。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保障,可归入“相对保障”或称“依据法律的保障”方式之列。同时,公民的基本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制的,基本权利具有界限,这种界限本身又是相对的、具体的。

人权,最初是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特权而提出来的一个口号。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也就是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是人应当享有的生命权、自由权、平等权等具体权利的总和。西方的人权理论经历了“天赋人权”说、法律权利说、社会权利说三种主要理论形态的演变。人权在其主体与内容上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我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在取得人民革命的胜利后而通过宪法和法律确认的。现行宪法总结建国以来制宪和行宪的经验教训,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出了充实和发展。与前三部宪法相比较,它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结构顺序作了调整;权利的范围扩大、内容更加充实;强调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公民的基本权利可以作各种分类,以我国宪法的规定为主要标准,可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分为: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权利和自由、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特定人的权利六类。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具有双重的性质,它既是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与其他基本权利不同,它是一种原理性、概括性的基本权利。所谓平等权,是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近代宪法所确立的平等原理,主要是形式上的平等。现代社会要求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包含了形式上的平等,又包含了实质上的平等。形式上平等,要求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反对不合理的差别;实质平等,要求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承认合理的差别。平等,不仅仅是法律实施上的平等,还应当包含立法上的、法律内容上的平等,也即平等不仅是对法律适用的拘束,而且对立法行为的拘束。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自由。公民通过行使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参加国家管理,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主要内容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公民的宗教和宗教信仰自由,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国宪法大多规定了宗教信仰自由。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同时又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政策作出具体规定。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自由选择的事宜,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自由,是有关公民的生命、身体、健康、安全、名誉、隐私、人身自由等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人身权利和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起码的权利,是公民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公民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享受其他民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生命权、健康权是我国宪法中隐含的权利。人身权利和自由还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公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是公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方面的权利,是公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权利,也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和自由的重要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其内容包括:公民的财产权、公民的劳动权和义务、劳动者的休息权、公民的物质帮助权、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特定人的权利,主要是宪法对具有特定情况的公民设置专门的规定,并给予特别保护的权利。

公民的基本义务,是以基于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产生的国家权力的作用为条件而生成的宪法义务。具体包括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以及其他义务。

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反映了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及其与国家的关系。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它具有的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是宪法对防止滥用权利作出的总的原则性限制,也是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自由的指导原则。

第六章

选举制度小结

选举制度,是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与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它是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选举制度主要是指选举人民代表的制度。

选举制度通常是由宪法、代表机关组织法、选举法等法律来规定的。选举法就是规定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制度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我国,狭义的选举法,专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关于人民代表选举的基本法律。我国现行的选举法是1979年7月由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先后经过1982年、1986年、1995年三次修正。

选举制度的功能,也就是选举制度在科学地组织与运用国家权力过程中的作用。选举制度是近现代民主国家组织与分配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组织形式,选举制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选择功能、委托功能、民意表达功能、稳定功能。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直接体现选举制度的民主性,具体表现为普遍、平等、直接、秘密四项原则。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是选举权的普遍性、选举权的平等性、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无记名投票的原则。

选举权的普遍性,也即普及选举权的制度。在我国,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的平等性,是指所有选民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投票,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具体包含:每一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每一个选民所投选票的效力是相等的。我国选举权的平等性,是一种相对的平等。选举法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着眼于实际的民主和实质上的平等。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具体表现为全国的、省一级的、自治州和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县一级、乡镇的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主要是根据国家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具有现实的客观基础。从理论上说,直选优于间选,是更为完备的民主形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无记名投票,指选举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和投票,而不署自己的姓名,不向他人公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

民主选举的保障,包括了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两方面。法律保障,也应当包括选举中争议的解决,即选举诉讼。

选举的民主程序,包括选举的组织;选区划分;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投票和确定选举结果等环节。改革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差额选举和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的程序,是完善我国选举制度的重要内容。

宪法和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选举单位有权依法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是社会主义民主选举制度的重要特点。

第七章

国家机构小结

国家机构,是指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国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称。国家机构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形式,是政体的具体化。国家的职能必须通过一定的国家机关来实现。我国的国家机构由六大部分组成,即权力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

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是国家权力的组织与行使的基本规则,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基础。依据宪法规定,我国国家机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主要有:民主集中制原则;法治原则;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精简和效率原则;责任制原则。

国家机构的体制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家机构随社会的发展变化,历经多次调整和变化。现行宪法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对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使我国的国家机构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元首,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国家主席的设置与我国的国家元首制度紧密相关。从宪法对国家主席地位和职权的规定看,主席实际上是国家的代表。国家主席是我国的国家元首,对内对外代表国家,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构成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体系。

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是全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全权代表和最高机关,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是由全国人大产生的,并要对它负责和报告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经常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和国家立法机关。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对全国人大负责和报告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各委员会,分为常设性委员会和临时性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本行政区域内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它同全国人大一起构成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人大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上的监督关系和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地方人大常委会是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从属于本级人大,并对本级人大负责和报告工作。

人民代表,是由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大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全国人大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宪法和代表法等法律对我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其中最主要的权利有,提出议案权、质询和询问权、人身自由特别保障权、言论和表决受保护权等。

国家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行政权的国家机关,其基本特征在于执行和管理。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构成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对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在领导体制上实行总理负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作为执行机关,它从属于本级国家权力机关,由同级权力产生并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作为地方行政机关,它要对上一级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受国务院的统一领导。

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行宪法设立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委是国家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有权领导和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它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全国人大负责,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从属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

司法机关是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我国的司法机关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我国,司法权是指国家行使审判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权力,具体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两个方面。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国家审判权。审判权,是人民法院依照法律对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的权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的职能是适用法律,也就是运用国家法律处理诉讼案件或非诉讼案件,解决纠纷,维护良性的社会秩序。我国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分为,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统一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其法律监督权具体化为检察权,就是人民检察院依法监督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权力。人民检察院的职权具体包括:法纪监督、侦查监督、支持公诉和审判监督以及监所监督。我国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军事人民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同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又对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受上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的工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在各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依法行使自治权,自主管理本民族地方事务的国家机关。具体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机关在组成有着不同于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特点。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

特别行政区是实行高度自治的地方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机关是国家的地方政权机关,但它又是行使基本法规定的高度自治权的机关,它包括行政长官、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立法会及司法机关。行政长官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代表特别行政区,对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别行政区负责。同时,他又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长,领导特别行政区政府,对立法会负责。

我国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是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与基层政权的关系是指导关系,在基层政权或其派出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微机原理各章知识要点、小结 篇2

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

本章知识要点:

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的特点。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本章小结:本章首先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组成。然后对计算机的结构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3种不同的总线结构。最后,介绍了计算机的软、硬件的概念,区别和联系以及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在学习完本章内容之后,需要掌握如下内容。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 微型计算机属于第四代计算机,为冯〃诺伊曼结构。

 微型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等5部分组成。

 微型计算机中的软硬件概念、分类、联系以及区别。

 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字长、存储器容量、运算速度、外部设备配置、系统软件配置、性价比等。

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第二章 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

本章知识要点:

 进位计数制及其相互转换。 二进制数的运算规则。

 计算机中带符号数与小数点的表示方法。 计算机中的常用码制。本章小结:

本章着重介绍了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重点讲述了二、八、十、十六进制数的相关概念及各类进制数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数的机器内部表示以及字符编码和汉字编码等内容。

在学习完本章内容之后,需要掌握如下内容。 掌握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处理方法和特点。

 熟悉原码、反码、补码等各类数制之间的相互转换。 理解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数的表示方法。

 掌握各种BCD码的特点及其之间的相互转换。 了解循环码和余3码的表示方法。

1/7  掌握在计算机中如何运用字符的ASCII码表示非数字信息的。 了解汉字编码以及在计算机中对汉字的表示方法。

第三章 微处理器

本章知识要点:

 CPU的发展过程。

 80486的内部基本结构。 80486的外部基本引脚。 CPU的内部寄存器。 CPU的流水线操作过程。

 Pentium CPU的简介和CPU的发展趋势。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简单介绍了CPU的发展历史,然后以80486为例着重讲解了32位CPU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引脚。同时介绍了CPU的3种工作方式。对80486的内部寄存器,本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述。接着介绍了CPU时序的概念和CPU采用的指令流水线技术。在本章的最后,介绍了Pentium CPU的发展和它所采用的新技术,并对CPU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一个展望。

在学习完本章内容之后,需要掌握如下内容。 CPU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 80486内部的8个部件以及它们的功能。

 80486外部的每个引脚的定义及它们可以实现的功能。 CPU的3种工作方式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工作方式。 CPU内部9组寄存器,每个寄存器的功能。

 时序的定义,能够区分3种周期,即指令周期、总线周期和时钟周期。 CPU的指令流水线操作和它的5个步骤。 对CPU的最新发展要有所了解。

第四章 指令系统

本章知识要点:

 80x86指令的基本格式。 80x86常见的寻址方式。 80x86的指令系统。本章小结:

指令系统是表征一台计算机性能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指令系统的格式和功能不仅直接影响到机器的硬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系统软件和机器的适用范围。因此,学习指令系统不仅是学习汇编语言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理解机器基本功能以及进行接口程序设计的重要基础。

本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80x86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指令格式和各类指令的功能及应2/7 用。该指令系统的特点是:指令格式灵活,采用可变长度指令格式,指令长度可在1~6个字节之间变化;寻址能力强,对操作数的寻址有7种不同的寻址方式,这不仅为程序设计提供方便而且有利于提高程序运行效率;具有处理多种数据类型的能力,可以对8位/16位数,带符号数和不带符号数,压缩的和非压缩的BCD码十进制数进行处理;还提供了字符串操作指令;为支持构成多处理器系统,还专门提供了一组指令(WAIT、ESC)。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 理解指令、指令系统、寻址方式及有效地址EA、物理地址PA、逻辑地址、位移量等基本概念。

 了解80x86指令的基本格式,包括指令的机器码表示和各种指令的汇编格式,并区分二者的异同。

 熟悉80x86指令系统按功能分类及各类指令的持点和常用指令的基本使用方法。重点是数据传送指令、逻辑运算指令和条件转移指令的用法。

 熟悉那些与CPU引脚信号有关的指令及其使用方法,如IN、OUT、LOCK、WAIT、ESC指令。

 熟悉各种寻址方式的含义及指令的汇编格式,了解常用指令(如ADD、SUB、DIV、IMUL、逻辑指令、移位指今、条件转移指令等)执行后对标志位产生的影响以及根据状态标志位的设置,正确且灵活地运用条件转移指令和循环控制指令,因为这对程序设计特别是对编制实时控制程序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本章知识要点:

 汇编语言基本知识。 分支程序设计。 顺序程序设计。 循环程序设计。 子程序设计。

本章小结:在汇编语言的学习中,程序设计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倍感棘手的问题。当学习了相关的原理知识及指令系统后,就希望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程序设计来完成。

学习程序设计应从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入手,逐步深入。本章中讲述了伪指令,汇编语言源程序格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方法,程序设计举例等内容。使大家能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提高对汇编语言的运用能力,并掌握相关的一些重要算法,为将来灵活地运用汇编语言解决更实用、更复杂的问题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如下。 熟记汇编语句的一般格式。 掌握伪指令的用法。

 会运用顺序程序设计、分支程序设计、循环程序设计和子程序设计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汇编程序的设计。

3/7  理解DOS系统功能调用的过程,并能运用简单的DOS功能调用对计算机设备进行操作。

第六章 存储器

本章知识要点:

 存储器的分类,半导体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内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地址译码。

 存储器的组成方式和存储器的3级结构。 存储器的读周期和写周期对时序的要求。 内存储器的分段管理。 内存储器的分页管理。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介绍了存储器的概念及其分类,介绍了内存、硬盘存储器和光盘存储器。又介绍了采用32位CPU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内存结构和典型的内存设计模式,这部分的内容较难理解,不要求掌握,只要对此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半导体存储器的性能指标是选择存储器的主要依据,所以介绍了几个选择存储器需要注意的问题。接着是有关内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地址译码的内容,其中包括静态存储器和动态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单译码结构和双译码结构。然后是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的组成和存储器的多级结构以及有关存储器的工作时序。最后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分段管理和分页管理,介绍了分段管理和分页管理的基本思想、工作过程及段间保护和页间保护的实现方法。

学习完本章之后,应达到以下要求。 知道存储器的概念及其分类。

 了解CPU的内存结构和内存设计模式,掌握半导体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了解内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存储器的地址译码。

 掌握存储器在微型计算机中的组成和存储器的多级结构。 了解存储器读写的工作时序。

 理解分段管理和分页管理的基本思想。

 理解分段管理和分页管理的过程和线性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的过程。

第七章 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及DMA 本章知识要点:

 采用I/O接口的必要性,I/O接口传送的信息。 I/O接口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组成部件。 I/O端口地址及编址方式。 CPU与外设的输入输出方式。

 DMA传送方式及DMA控制器8237A。本章小结:

微型计算机不论是作为科学计算还是用于实时过程控制,都必须通过I/O设备与外界交4/7 换信息,因此,输入/输出操作是微机原理和微机应用的重要内容。由于外部设备的多样性,在与微机相连时都必须通过I/O接口电路连接,因此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实际上就是I/O接口电路的研制和开发。本章正是遵循这样一种观点,重点介绍了微型机输入、输出、I/O接口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这些内容都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 I/O接口、I/O端口、端口地址、I/O端口地址的编址方式及特点。 微型计算机中采用I/O接口的必要性。

 I/O接口中3个重要端口(数据端口、控制端口、状态端口)的各自定义、作用及特点。

 I/O接口的功能、基本组成。

 CPU与I/O设备间的数据传送方式(即程序控制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的各自含义,工作过程,适用场合、特点,特别是DMA方式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八章 中断系统

本章知识要点:

 中断系统、中断请求、中断源、中断判优等概念。 中断向量与中断类型码。 中断调用的实现过程。

 中断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

 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的工作方式与应用。本章小结:

中断是为解决快速的CPU与慢速的I/O设备之间的矛盾而引入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断概念的内涵和功能大大地延伸和发展了。中断系统不仅能解决上述矛盾成为主机与外设间数据传送控制的有效方式,而且还可以用于故障自动处理,内部软件中断,实现分时操作,实时控制,多道程序等,成为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技术,是衡量机器性能的重要因素。

本章在介绍了中断的基本概念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中断系统和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编程命令及简单应用等内容。

一个完整的中断过程应该包括:中断请求、中断判优、中断响应、中断处理和中断返回5个阶段,而在每一阶段中中断系统又有许多具体的操作。不同的微机系统的中断系统的结构可能不同,但所完成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中断处理的过程也是相同的。

中断功能是靠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配合CPU完成的。一片8259A可以管理8级硬件中断,配合CPU可以完成优先级排队管理,接受外设中断请求,提供中断类型码。8259A有多种工作方式(优先级管理方式、中断结束方式、屏蔽方式、中断申请信号的触发方式等),这些方式都可由初始化命令字和操作命令字来设置或动态改变。在具体使用8259A时要按规定的次序进行初始化,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操作命令字对其工作方式进行动态改变。中断服务程序是8259A应用的体现,编写中断服务程序是应用8259A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5/7 中断服务程序的功能与中断源的期望相一致。不同的中断源,中断服务程序的处理内容不同,但中断服务程序的基本结构模式是一样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 掌据有关中断的基本概念,包括一个完整中断的5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操作内容,CPU响应中断的条件。

 理解中断优先级、中断嵌套、中断屏蔽、中断向量等基本概念。

 了解8086/8088中断系统中的中断源分类,内部中断、外部中断的定义,特点、响应和处理过程。特别是要了解可屏蔽中断的处理过程,中断向量表以及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方法(过程)。

 了解几种常见的BIOS中断调用的应用以及中断服务程序的编写。

 掌握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的功能,内部结构,工作方式以及初始化命令和操作命令的定义及使用方法。

第九章 总线

本章知识要点:

 总线的简单介绍和分类。 总线的通信方式。 总线的仲裁方式。

 实际中使用的几种总线,包括局部总线、系统总线和通信总线。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总线的基本概念。包括总线分类,总线通信方式,总线仲裁方法,总线标准以及微机常用系统总线的主要特点和体系结构。总线是微型计算机系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是计算机系统中各功能部件间进行信息传送的公共通道,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的骨架。为使系统结构简单,功能扩充和更新容易,可靠性高,微型计算机系统中大都采用总线结构。

按照总线所处位置和功能,微机系统中的总线可分为4级(4个层次):片内总线、片总线、系统总线和外总线,其中片总线(局部总线)和系统总线(也叫内总线)是学习的重点。片总线,也叫局部总线,是构成系统主板、各种功能板卡使用的总线,与CPU密切相关。在将I/O接口与CPU连接时就要与片总线打交道,是接口设计的重要内容。局部总线概念在多处理器系统中特别重要,不仅可为子系统间的工作并行性提供条件,而且是提高系统传输速率的有效措施,是微机系统结构中采用多总线结构的基础。系统总线是微机系统中各功能部件互相连接和通信的公共通道,是决定微机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微处理器的不断发展实际上也就是系统总线在不断发展。其发展的宗旨是为了提高系统总线的数据传输率,进而提高微机的整体性能。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 总线的基本概念,包括总线定义、总线分类、总线通信方式、总线仲裁方式。 总线标准化的目的、意义及其对微机系统的组成、生产、维护的影响,总线标准化涉及的内容。

6/7  总线分类,各类总线的含义、特点。特别是片总线、内总线、外总线的含义、特点和表现形态。

 常用微机系统总线中应熟悉PC总线、ISA总线和通用串行总线USB,对其他总线(EISA,VESA,PCI)的特点应了解。

第十章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其应用

本章知识要点:

 并行接口芯片8255A的结构。 8255A的工作方式以及编程应用。 定时器/计数器8253的结构。 8253的工作方式以及编程应用。

本章小结:I/O接口的基本任务是要把CPU与外设及各种控制对象连接起来,并使二者之间正确的交换传送信息。因此,I/O接口是任何微机应用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微机接口技术是人们深入学习和利用计算机,设计和开发微机应用系统的基础,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I/O接口芯片按功能可分为3种类型。一种是简单的不可编程的输入/输出接口芯片,这种芯片的输入/输出工作模式由硬件逻辑电路决定,是固定的,不可以通过编程来改变;另一种是专用可编程接口芯片,这类芯片只能用作微处理器同指定类型外设的接口;第三种是通用可编程接口芯片,它可用作微处理器与多种类型的外设接口,而且其工作方式、状态等可通过编程来改变,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接口芯片。

本章重点讲述了微型计算机中常用的几种可编程接口芯片,包括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并行接口芯片8255A及其接口。重点介绍了这两种可编程接口芯片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编程方法和典型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能掌握上述接口的基本特性(包括内部结构、外部引脚、特点),初始化编程方法和典型应用(包括硬件连接和应用程序的编写)。具体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 掌握并行接口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 掌握8255A与外设连接的3个端口(PA,PB,PC)的特点及使用上的差别,接口信号的分类及使用。

 熟悉8255A的方式控制字和3种工作方式及其主要特点、差别,实际应用时的连接方法、初始化编程方法。

 熟悉C口置位/复位控制字的作用及写入方法。

 能够应用8255A芯片进行简单的并行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分析。 掌握定时的基本方法。

 了解8253的组成、功能,熟悉8253的接口信号和功能。

 掌握8253的6种工作方式及其特点,特别是方式0、方式

2、方式3及其与其他方式的区别。

 能读懂方式波形图,熟悉8253的方式控制字各位的含义及初始化编程。 能分析和设计以8253作为定时和计数器的简单应用问题。

宪法宣传日 活动小结 篇3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开展对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上级精神,有序、扎实的开展了宪法宣传日活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法制教育工作,让全体学生学宪法、了解宪法并遵守宪法。

宪法是每个公民都要遵守并了解的,也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影响着学校的全局。结合学校班级的实际,以宪法宣传日为主题,我校利用升国旗仪式、展示标语及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宪法宣传,让学生学习并多了解宪法,在心中树立法制意识。让学生们慢慢地深入了解我国的有关法律知识。

各班召开以宪法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宪法宣传教育。

通过宪法宣传的活动,激发了全班学生学法、知法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增强所有学生遵纪守法、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观念,也大大增强了教师依法执教的法律意识。为我校依法执教和依法治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托里镇中学

上一篇:加强对行政执法职务犯罪的预防下一篇:五大准则让你的酒店管理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