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物理教学的理解

2024-06-19

加强对物理教学的理解(通用12篇)

加强对物理教学的理解 篇1

2011修订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用了大量的篇幅, 从写字教学的内容、要求、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我们先来看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阐述:

在总目标中, 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并有一定的速度。”

在年阶段目标中课程标准指出:“1—2年级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 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写字姿势正确, 书写规范、端正、整洁。3—4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写字姿势正确, 有良好的书写习惯。5—6年级硬笔书写楷书,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写字姿势正确, 有良好的书写习惯。7—9年级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 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写字姿势正确, 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教学建议中, 课程标准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

在教学评价中, 课程标准提出:“要考查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 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在此基础上, 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 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 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 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的评价, 当以本标准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 减少错别字。”

我把课程标准中关于“写字教学”的阐述全部摘抄在这里, 既便于我们更集中更清楚地看到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提出怎样的要求, 又让我们看到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极其有限而精炼的文字中, 新课标竟然用了800多字的篇幅来阐述写字教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篇幅来阐述写字教学, 我认为原因有二:

(一) 对目前写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作的回应。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脑已入寻常百姓家, 许多人 (包括部分家长、教师及学生) 认为只要学会键盘输入, 会不会写字已无关紧要, 正因为写字问题没有引起家长、学生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而导致现在有些学校写字教学的淡化或退化。许多学生写字能力和水平不尽如人意, 良好的写字习惯没有养成, 不能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 字写得东倒西歪、龙飞凤舞, 能把字写端正、规范、美观、行款整齐的学生为数不多, 有些学生高中毕业, 都写不了一手规范、美观的正楷或行书字。现实状况不能不引起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课程标准的修订既是巩固十年课程改革的成果, 又是在深入研究和实践基础上的回应试验中发现的问题,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所以它针对识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写字教学有关要求作了修订、补充和强调。

(二) 突出写字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修订版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出:语文教学“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写字,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一样, 具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陶冶思想情操, 培养爱美情趣,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之功能。

第一, 写字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作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一种语言符号的汉字,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写好汉字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尊重, 是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具体表现。通过写字的指导与训练, 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从中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文字之伟大, 从一个个方块字中看到它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其二, 写字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新课标一再强调:“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写字姿势正确, 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要达到这个要求, 就必须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同时要有一定的审美品位。所以写字教学的意义不仅要让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 还要通过写字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促使他们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 提高审美情趣。写字不仅是一种学习基本功的训练, 还是一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人格的锤炼, 所谓“字如其人”正说明了写字与培养人、塑造人有着密切联系。它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还能带动一个班级整体班风和学风的改变, 学生在写字训练中既能养成严谨、认真的态度, 讲究整洁、美观的好习惯, 又能增强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 还能从写字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信心。

第三, 写字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要把字写正确、端正、规范, 就必须掌握笔画、笔顺和字形结构。学生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一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思维过程。在写某一个汉字之前, 要对这个字做整体观察, 看它是长方形, 还是扁方形, 是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内外结构, 还是左中右, 上中下结构, 再仔细观察分析, 每个笔画或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笔画的长短, 高低比例, 以及各部分之间是怎样协调配合的, 做到俯仰参差自然流畅, 在对各部分进行分析之后, 再从整体上下笔, 一气呵成。这个过程就包含了观察、分析和实践。写字不仅能帮助学生认清字形, 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字音, 理解字义, 从整体上提高识字质量和语文学习能力。汉字既有表意性, 又有表音性。通过对象形、会意, 指事、形声字的字形结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字义, 还可根据形声字的结构特点, 推测某些字的读音, 通过写字进一步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速度。

第四, 写字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出了“坚持德育为先、坚持全面发展、坚持能力为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与时俱进”的五条原则, 这五条原则都是从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高度着眼的。写好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基础。字写好了, 可以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 也将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因为写字既能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文化审美品位, 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虽然写字不同于练书法, 书法是艺术, 写字是基础, 但在写字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 能为他们将来从事书法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将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实到教学中, 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写字教学目标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 提高自身素养。

要让学生写好字, 首先必须有好的指导教师, 正人必须先正己, 教师没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正确的握笔方法、写字姿势, 没有扎实的写字基本功, 不能把字写得正确、端正、规范, 就无从指导学生。所以教师首先必须加强写字基本功的训练, 教师在进行书写基本功训练的时候, 一方面要提高对写字意义的认识, 加强理论学习, 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 在实践中, 提高书写能力。只有培养一支基本功较为扎实的教师队伍, 学生的写字训练才能落到实处。

(二) 专门开设写字课。

写字训练除按课程标准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进行细水长流的训练之外, 还要安排专门写字课, (或每天安排20分钟的写字课, 或是每周专门开设一到两节写字课) 要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经常化和规范化的训练。写前有指导, 写中有辅导, 写后有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写字质量。有些学校虽然也安排了每天20分钟的写字课, 但只是叫学生写, 教师不管不问, 没有明确要求, 没有行之有效的指导, 没有评价, 学生也只是当做一种任务来完成, 其结果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和水平, 反而养成了极坏的写字习惯。一盘散沙, 无人过问的写字课对学生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 指导要落在实处。

课程标准在写字教学的建议中提出, 要“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提高书写质量”。从一年级开始起, 就加强对学生的写字指导, 严格训练, 务必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运笔方法、写字姿势, 讲究写字卫生,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课程标准在各年级段的写字目标中都提出了“写字姿势正确, 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目标, 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目标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把字写规范、写端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握笔方法和写字姿势不正确, 我在一次听课中观察了两组24名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 竟然有22个同学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都有问题, 让人看了有些触目惊心。学生一旦养成了坏的学习习惯, 要纠正起来真是难上加难, 有时要花几年的工夫才能改变过来。所以有位教育家曾意味深长地说:“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比给他们一种知识更重要。”在对学生进行写字姿势、握笔方法等写字基本功训练的同时, 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写好笔画、笔顺、间架结构, 以正确、端正、规范为标准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教师要多指导, 多鼓励, 千万不可以用写字惩罚学生, 挫伤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四) 正确地选帖。

教师和学生的写字都不同于书法, 教师和学生练字是为了把字写端正、规范, 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不是搞书法艺术。所以在写字指导训练中要以国家审定的写字教材为蓝本或以语文书上田字格中的汉字为样本进行仿写, 在小学阶段不提倡选择名家书法字帖 (这里所说的是书法字帖, 而不是写字字帖) 让学生临摹, 名家书法字帖具有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 一般人, 尤其是小学很难达到这个境界, 弄得不好, 就会邯郸学步。而且书法字帖上也有不少不规范的字, 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些误解。当然我们不排除给少数对书法有兴趣的同学进行书法指导, 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一些基础。到第四学段才可“临摹名家书法, 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五) 做好写字教学的评价。

在对教学进行评估、检查时, 应把写字作为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综合语文素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要查看学生写字的练习的数量与质量, 二要查看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 看握笔方法、写字姿势和运笔是否正确。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 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三是在语文试卷测试中要融入写字内容, 评分时不仅要看字是否写正确了, 还要看他写得是否端正, 规范、整洁, 是否达到课标对各年级段提出的要求, 给整个卷面留有书写方面的分值。这样做不仅能促进学生重视写字训练, 把字写规范写端正, 而且能促使教师重视写字教学的指导, 达到“正确、规范、端正、整洁”的目的, 全面提高写字质量。

(六) 搭建写字展示平台。

学校和班级要开辟班级写字园地, 通过举办写字比赛, 举办学生写字展览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写字成果, 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既能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又能让学生感到学有榜样, 还能营造出浓厚的校园写字文化氛围。

写字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既要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认识写字教学的重要意义, 又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好写字训练。

加强对物理教学的理解 篇2

物理实验

一要提前看。在实验之前,我们就要提前通过课本了解实验的目的、用到的器材及使用方法、涉及到的原理,同时要仔细阅读教材上的实验步骤,争取做到离开课本也能做实验。

二要规范做。做实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教材的操作步骤认真执行,不能自由发挥,随心所欲。如有安全隐患,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三要总结好。物理课上真正做实验的机会非常少,所以一定要认真归纳、总结。详细记录实验过程、现象,以及最后得出的实验结论。

目前,初中涉及到的实验有天平测重量、弹簧测力计测力大小、压力与压强的实验、杠杆实验、电流电压的实验、光的折射和反射实验等等,每一个实验都是通过一个物理现象来说明一个物理原理。物理实验中常见的物理实验方法总计有4种,这里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控制变量法,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更改某一个变量,来改变实验结果,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2、图像法,通过制作表格或者是画图的方式,来直观的表示实验过程、结果,比如:电压、电流的实验、或者是压力、摩擦力等实验。

3、转换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转化,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比如:磁场的实验、分子扩散的实验。

4、类比法,有一些实验如果用其他的事物代替一下会更加的形象,比如:水流VS电流,等效电路等。

通过这些实验方法,让我们对实验有了一个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认识,有很多物理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善于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将物理现象与物理原理想联系,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学习物理的好习惯

其实,想要物理“开窍”只需要下面这几个习惯:

一、要有多观察的好习惯

物理物理,万物之理,我们想要学好物理就要养成多观察的好习惯,物理涉及到的有力学、光学、电学等,这些很多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比如:把刀磨的锋利一些,切菜就会快,因为压强增大了,再比如:冬天我们呼出来的“哈气”其实是空气液化的结果。当我们习惯了多观察,就会发现物理的有趣之处。

二、要有看课本的好习惯

课本上的概念、公式、例题、习题是我们解各种各样物理题的基础,是物理题目千变万化的根源,因此只有勤看课本,背好每一个公式,记好每一个定义,牢牢打好基础,才能做好接下来的拓展与延伸。

三、要有多联系的好习惯

物理是一门跨度非常大的学科,就学科之间来讲,它与数学有着密切的练习,就学科内来说,物理之间无论是力学、速度、光学,都能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平时学习要有意识的将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综合性思维,才能在物理的知识海洋里尽情遨游。

四、要有细审题的好习惯

物理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无论是求速度大小,还是求光线折射的角度,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很多时候,同学思路是对的,但是因为数字写错了,就会导致整个题目得不了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练习题、课外题的时候,养成严谨的态度,任何时候都马虎不得。

五、要有勤画图的好习惯

加强对物理教学的理解 篇3

首先,加强心理保健教育,提高官兵心理素质,是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它摆在“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关心官兵成长进步”的高度抓紧抓好。部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武装集团,无论遂行作战任务还是抢险救灾,既需要英勇顽强的献身精神,又需要一种健全优良的心理状态。科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就军人而言,构成军人整体素质的主要是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必备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缺乏工作、学习、训练、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难以达成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军队全面改革与建设的深入进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庭变故、亲属下岗、独生子女增多以及家庭涉法、晋职晋衔、入党考学、提干转改士官等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广大官兵特别是青年官兵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诱发青年官兵心烦、焦虑、苦闷、困惑乃至轻微变态的心理因素。如何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日益成为新时期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而加强心理教育,搞好心理疏导,增强官兵心理素质,提高高技术条件下战争中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这是一旦战争爆发,我军“战之能打、打则能赢”的重要保证。

当前,大力加强官兵心理训练,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必然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以“心”养“心”的教育方法,不仅使我们能够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心理保健教育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而且成为开启战士心理之窗、密切官兵关系、净化部队风气、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提高教育训练水平及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某中队进行实弹射击恰逢下雨,然而成绩却出入意料:优秀率96%,良好率l00%。调查显示,正是因为这个团严格按照上级指示精神,不断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深入扎实地开展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临训心理教育,使全团官兵都能做到“淬然临之而不惊”,从而确保了雨天射击沉着冷静,弹无虚发。由此可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心理保健教育,要站在部队全面建设、提高战斗力和关心官兵成长进步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长期有效地将心理保健教育开展下去。

其次,心理保健教育是新时期“两个经常”工作的有益补充,必须把心理保健教育融人经常性工作之中,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搞好人才培训,确保教育质量。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是我军的两个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两个经常”工作,对保持部队团结稳定,促进部队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提高基层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纪律作风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两个经常”工作的有益补充,心理保健教育非抓不可。尽管它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是只要善于将它与部队的“两个经常”工作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有效地促进部队各项工作,保证部队教育、训练的正规秩序。要搞好心理保健教育,有力地推动“两个经常”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保健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必须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心理保健教育的顺利进行。为此,各部队要紧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全面部署心理保健教育。第一,要成立专门机构如心理保健领导小组、心理保健咨询中心等,确保人员落实,每个连队都要设立心理咨询联络员。第二,建章立制,确保教育实效。各单位要定期举办心理卫生等方面的讲座,使官兵初步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并着眼高技术战争心理战的特点、样式和规律,积极主动地对官兵进行心理保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训练,努力培养官兵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对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适应力、承受力。第三,走开军地联合办学、依靠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实施教育的路子,积极利用地方高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聘请专家学者来部队教学或担任心理教学顾问。第四,搞好基层俱乐部和图书室,有选择、有计划地购置、订阅心理学书籍、报刊杂志,使官兵能够较为广泛地阅读这些资料,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较为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2.搞好人才培训,积极准备教学骨干。部队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普遍设立心理保健教育培训班的基础上,应该重点结合指导员集训、营连长集训,科学设置有关心理咨询、心理保健、心理治疗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干部骨干人人做到“六会一熟知”,即:会宣传心理学知识,会发现心理障碍,会搞心理咨询,会做心理疏导工作,会教育引导心理疾病患者,会开展心理治疗,熟知相关心理学知识(主要是军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训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知识)。这样,就可以为各单位培养输送一大批合格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骨干,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部队广泛开展心理保健教育,特别是在新政策刚出台、新战士刚到部队、部队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官兵立功受奖、提干选改士官、战士入党考学、选送干部深造等容易引发心理疾病的时机,能够及时给予咨询解答、必要的心理治疗和行为引导,使广大官兵放下思想包袱,克服焦虑、抑郁、苦闷等心理异变症状,从而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学习、训练之中,而所有这些正是心理保健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

加强类比,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篇4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 有很多知识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或者说是包含关系, 教学中善于类比, 有助于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体系化.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还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三角形相似与全等条件的比较

三角对应相等, 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相等则对应边一定成比例 (相似比为1) , 因此, 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为1的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形状相同”, 大小不一定相等.这是它和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区别.形状相同的关键是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当放大或缩小的比为1时, 这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因此, 全等形是相似形的特例.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来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易于学生掌握和记忆.三角形中有六个元素, 即三个角和三条边, 探索相似的条件, 就是探索角或边最少满足几个条件时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先回忆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 再进行类比.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ASA, AAS, SSS, SAS, 直角三角形还有HL.

通过让学生按要求画三角形, 剪下三角形叠合比角度 (如图1) , 测量边长并计算对应边的比等操作, 探索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①两角对应相等;②三边对应成比例;③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具备条件之一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在探索出判定③后, 提问:“两边对应成比例, 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 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让学生画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并比较是否相似.

小结:从上面的探索可以看出, 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与三角形全等类似, 都有SAS, SSS这两种;由于相似图形是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所以全等中的ASA, AAS在相似中合为AA一种, 全等中的“对应边相等”要改成“对应边成比例”.

2.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比较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共性、特性及从属关系, 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

首先, 可从图4上进行整体把握;其次, 要从理论上弄清四者的联系与区别: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可从两方面理解: (1) 一般平行四边形只有对边相等, 邻边不相等, 当平行四边形的邻边相等时, 就是菱形; (2) 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垂直, 只是互相平分, 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时, 它就是菱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可从两方面理解: (1) 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内角不是直角, 当平行四边形的内角是直角时, 就是矩形; (2) 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相等, 只是互相平分, 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时, 它就是矩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 一般的矩形邻边不相等 (对角线也不垂直) , 当矩形的邻边相等 (或对角线互相垂直) 时, 它就是正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 一般菱形的内角不是直角 (对角线也不相等) , 当菱形的内角变成直角 (或对角线相等) 时, 它就是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它们的共性, 矩形、菱形又各有特性: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对角线互相垂直, 每条对角线平分每一组对角.而正方形集三者的性质于一身, 是这三种图形的综合.

3.扇形面积与圆面积、弧长与圆周长的比较

由于整个圆周可看作360°的弧, 而36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为圆周长C=2πR, 所以1°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1360×2πR, 即πR180, 由此可得半径为R的圆中, 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nπR180.或者说弧是圆上的一部分, 弧长就是圆周长的一部分, 是圆周长的n360, 所以弧长公式为l=n360×2πR (圆周长) , 因为整个圆可看作是圆心角为360°的扇形, 所以圆心角是1°的扇形的面积等于圆面积的1360, 圆心角是n°的扇形面积是S=n360×πR2, 或者说, 扇形面积就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是圆面积的n360, 所以扇形面积为S=n360×πR2 (圆面积) .由于S=n360×πR2=12×nπR180×R, 而l=nπR180, 所以, 扇形还有一种面积公式S=12lR.这样, 只要已知S, l, n, R四个量中任意两个, 就可求出另外两个量.扇形面积公式S=12lR, 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些类似.可把扇形看作是一个曲边三角形, 把弧长看作底, R看作高, 就容易掌握了.

4.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比较

算术平均数:对于n个数x1, x2, …, xn, 把1n (x1+x2++xn) 叫做这n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简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 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 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果 (f1, f2, …, fn) 为各个数据的权数, 则加权平均数为x¯=x1f1+x2f2+x3f3++xnfnf1+f2+f3++fn.

算术平均数是权数相等的一种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 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 就是算术平均数.

当加权平均数的权数相等时, 结果就和算术平均数一样.

x¯=x1f+x2f+x3f++xnff+f+f++f= (x1+x2+x3++xn) ffn=x1+x2+x3++xnn.

总之,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就要在教学中加强新旧知识的比较, 让学生理解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对比分析, 归类整理, 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或知识网络.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浅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解认识 篇5

很坦白地说,大学进入对外汉语专业并非我本意,我本最向往“记者”行业,但是无奈家长和老师的极力反对,从而选择了对外汉语专业,当时老师向我推荐的时候我看到学习课程里有中西方文化礼仪和第二外语等,觉得还蛮有趣的,于是抱着试探性的态度选择了对外汉语。

而现在作为一名即将踏入考研队伍的大三学生,作为一名已经学习了两年对外汉语的学生,现在谈起对外汉语专业来,其实我真的会不禁感叹。以前当别人问起我对外汉语专业是干什么的,我都会简单地回答一句:“就是教外国人学说汉语”(虽然黄河老师说这种解释是不对的)。但是现在真正让我谈起对外汉语来,我还是觉得自己几乎是一无所知,似乎知道的对外汉语都是表面接触到的现汉、古汉、语概„„这些能代表了对外汉语吗?鉴于牟老师布置的作业,鉴于该考虑考研方向了,鉴于该给自己一个定位了,所以我觉得自己该搜罗点与对外汉语相关的专业问题了。于是我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一些资料,增加了自己的一点认识。

其实,对于现在的我们觉得谈及对外汉语专业,不得不谈的就是就业问题(虽然牟老师说过不要写成就业感慨了,但是还是想说点啥)。虽然世界兴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但是这种热潮好像没有给我们这种“科班生”带来太多欢喜。而且我们也知道“对外汉语”仍处于“尴尬”境地,仍面对矛盾与问题。当很多人怀着共同想法,只要母语是汉语的人都是天然的对外汉语教师,这样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体现在哪里呢,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又体现在哪里呢?而对外汉语专业的这种尴尬境,一方面是社会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却是学生分配不出去,造成对外汉语专业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与人们认为母语是汉语的人就可教汉语,从事教学工作门槛的提高与“京沪情结”等方面有关。

我觉得华东师范大学的潘文国教授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与对外汉语学科》一文中提到“‘对外汉语’成了一个学科似乎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个学科的性质、内涵等等,可说绝大多数人心中还是无数的;这个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不易说清。要说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则与本科专业的目标有什么区别?如说是培养高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师,则这些硕士、博士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与本科生无异,甚至与非本专业毕业的教师也没有什么大差别,那“高层次”又体现在哪里呢?若说,因为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进不了高校,无奈把本可由本科完成的习了第二外语以后,开始关注法语和韩语的有关学习网站,而却没有关注过有关学习汉语的网站或者是网校,而网上的关于“网校招聘对外汉语教师”的广告也不少,所以我想网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高科技手段融入到网络教学中,那网络上的资源在基本保证可以教学的情况下,那对外汉语教师就业又会有怎样的境遇呢,而另一方面,教学与科技融合不得不说对于教学是有利的,有利于提高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许是就业的一种途径,当然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我了解得也过于肤浅,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同样,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真正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去,关注更多的是自己以一个语言学习者的身份去学习二外,却没有想过以一个语言教授者的身份去教授自己的母语,虽然知道自以后可能会变成这种身份,却从来没有积极为此做过准备或者融入到这份职业中去。就像我们学习英语时开设了英文报刊选读课程,而我却不知道在汉语教授课程中也有类似的“汉语报刊选读”课程,其实就像开设二外的泛读、精读等课程是一样的,汉语有像其它二外一样的学习过程,只是我却没有关注和思考过,也是因为自己没有以对外汉语教师的身份思考过,也许是因为自己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迷茫导致的。

加强对物理教学的理解 篇6

新概念的引入要直白,让学生一听就懂

高中数学课本中的概念、定义严谨,但从学生的观点来看就变成了三个字:“绕”、“多”、“杂”。概念或定义多是抽象的,而学生的认知、理解力有限。这就需要在新概念的引入及讲解时要简单、明了,例如:函数概念,在高中函数章节中阐述如下:“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对应的y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本概念的阐述完整而清晰,但在藏区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遇到如此长的概念阐述时,首先的印象就是难。难记,太多。这就需要我们上课前针对学生的特点,深入的备课。我在本节的教学中首先讲解简化的函数概念:函数就是“关于y的一个等式”,然后讲解这个等式的构成:“(1)常函数;(2)一次函数;二次函数;高次函数;(3)反比例函数”,讲解:“x的取值,得定义域,与x对应的y的范围是值域。”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后,练习课后习题及相关作业,达到巩固的效果。

反复讲解新概念,利用概念中的关键词,仔细讲解新概念,仔细分析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进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讲解椭圆的第一定义: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称之为椭圆。讲解中重点讲解“定点”即焦点,两个定点即两个焦点,焦点之间的距离2c,c是焦半距(焦距的一半);“距离之和”;“定长”即长轴长2a,a为长半轴;有长轴就有短轴,引入短轴2b,b为短半轴;a、b、c之间的重要关系a2=b2+c2,是今后解相关椭圆习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隐藏条件;c与a的比值得到离心率,利用图形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得到离心率e的范围。并辅以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随时随地利用相关习题,及时巩固复习中小学中的数学概念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

在平时上课、习题课、晚自习的数学教学和习题讲解中,随时随地地将数学习题中涉及的概念进行讲解,复习其中的某些字、词的含义,强调概念中具有这种特征的字和词,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的本质特征,尤其是小学、初中当中学生没有记牢、记住理解的概念,而往往就是这些概念的不理解、没记住导致学生数学学不好、学不会。例如,“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本身具有“一元”、“二次”、“方程”3个关键词,抓住这3个特征,复习讲解“元”就是“未知数x或y”;“二次”代表“元”的最高次方;随时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根与系数关系等等概念。学生只有记住了、理解了,自然也就掌握了这个概念。又如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内角和、边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勾股定理、勾股数、面积公式、周长公式;数的计算问题、平方差公式等等。教学中着重强调这些概念,使学生一看到这一概念,就会联想到这一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综上,希望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与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概念的本质特征,不能也不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教师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就会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地理解、记忆和应用,进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单位:西藏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加强对物理教学的理解 篇7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一套颠扑不破的规律, 有道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古诗文的鉴赏, 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古诗文呢?

一、借助科技手段, 丰富学生感官

在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觉得课堂不再枯燥, 而是生动有趣, 才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探索心理。古诗文在很多学生的眼中, 生涩难懂, 不像我们平时说话那样随意, 而且字字千金, 一个字错了, 可能意思就错了, 在考试时就会扣分。基于这种情况, 我觉得只有让学生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把握作品所刻画的思想和内涵,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让他们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作品所散发出的美的气息。多媒体教学集声、色、光、影于一体, 不但信息容量大, 还能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调动起来,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拓展了信息容量, 一直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现代的信息技术为生动的教学气氛提供了保证,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 在讲到《石壕吏》的时候, 由于学生们的历史知识不是很扎实, 他们很难想象到古代战乱中凄惨的场景。这个时候我就用多媒体播放“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场景, 通过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动荡的社会和颠沛流离的百姓生活, 感受民不聊生及“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实, 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之中。结合诗中所描述的种种生离死别, 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此外, 多媒体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看到以前没有见过的场面。初中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想象力的拓展, 这个时候多媒体就派上了大用场。我们可以让学生们亲眼看到杜甫的草堂, 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 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 一览众山小的泰山之巅,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三峡……这些画面及影响可以让学生对诗文内容产生最初的形象感知, 从而对山川的壮美和诗人的胸襟产生钦佩。

二、用歌声加强记忆, 用韵律增强美感

我们都知道, 古代的诗歌都是用来传唱的, 尤其是到了宋代, 古诗演变成词牌的形式, 演唱起来更加上口。到了元代, 词又演变成更为灵活的曲, 以至于形成由小曲组成的折子戏。虽然词牌、曲牌的演唱音律现在已经失传, 但是面对这么优美的诗词, 早就有很多现代人为它们谱上曲子, 便于传唱。在教学中, 我告诉学生们很多经典的诗词其实都是很动听的歌曲, 不信找找看, 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曾经问学生是否会唱由古诗词改编成的歌曲, 学生们竟然纷纷发言, 说出了很多的歌曲。如王菲演唱的、改编自苏轼的名篇《但愿人长久》;李清照的名词、被安雯演唱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 还有的学生想起了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片中的主题曲, 也都是由原作者写的词, 现代人谱的曲。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由于后人的加工, 这些古典诗词有了另一种含义, 不但更适于流传, 还在一定的场景中展现出不一样的境界。因此我让学生们多听听这样的音乐, 不但能加深记忆, 也会在优美的韵律中体验到诗词的美感。

三、多读多背, 在写作中加强引用效果

古诗文的熏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让学生在逐渐的耳濡目染中产生习惯。平时我要求学生们都准备一个笔记本, 记录下看到的或者听到的诗词句子, 没事就翻一翻, 不久就会积累成册, 成为厚厚的资料。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就大有用处了。例如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加入一些诗词, 不但可以让文章生色, 引用得合理的话, 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有的诗词可以进行巧妙变通, 当做标题。或者在演讲时、辩论时, 引用一些诗词名句, 会赢得一片赞叹。总之, 我们要活学活用, 不但会背诵诗词, 还能在不同场合运用诗词, 提升自己的个人文化修养。

因为在讲课的时候, 我也喜欢引用一些诗词, 来增加学生的印象, 同时也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有的时候在我说出诗词的时候, 我竟然发现学生们也在跟着我的口型, 不知不觉地对上下句, 这始料未及的发现, 让我感觉到学生们能够活学活用。还有的时候我偶然与学生对话, 他们也会不知不觉地引用诗词, 更是让我在心里感到非常欣慰。

四、开展趣味活动, 增强娱乐氛围

为了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也为了让他们都能产生兴趣, 并将诗词记得牢固, 我也会开展一些趣味活动, 增加诗词的使用频度,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例如我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接龙比赛, 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由老师说出一个字, 用这个字作为诗词的第一个字, 各小组进行抢答, 而回答后的最后一个字, 又作为抢答诗词的第一个字。这样“顶针”的游戏, 虽然略有些难度, 但是学生们仍然十分喜欢, 绞尽脑汁想要独占鳌头。这样一来, 不但锻炼了学生对于诗词的掌握程度, 也增加了团队精神, 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和友谊。

有的时候我也会设计一些动脑筋的小游戏, 例如在黑板上写上一首诗的上半句, 试着让学生根据诗词格律, 像对对联那样练习着对下半句。在学生们都对完之后, 公布正确答案, 同时再看学生们对的, 比较一下其中的异同, 以及谁对得好, 谁对得工整。这样的小游戏也让学生乐此不疲, 还有一些学生尝试写诗, 虽然诗很幼稚, 但是却是学生自己口吻写的, 意义非凡。

加强对物理教学的理解 篇8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 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这样的形势下, 我们需要充分借鉴传统模式下的应用题教学中较成功之处, 并且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需要重视起数学常规问题的教育教学,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一、用好实际问题教法

在课程改革之前, 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 并且根据四则计算的实际意义, 明确规定出每一则运算的分析方式以及思维表达都需要符合相关要求. 因为在实行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 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样的做法会影响学生发挥自身主动能动性, 并且也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因此这种做法直接被否定.但是实践结果表明, 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下降, 特别是学生在解答除法问题和减法问题时, 这种错误现象明显增多.在初步心理学中, 我们所需要思考的是这种传统做法是有着一定道理的, 同时也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相关需求相符合.在传统教学中, 所设置的解决简单问题相关图式, 在形成某一种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体系, 但只凭借感悟以及试误方面, 在实验中得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想要解决数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不可能起到任何效果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用这些方法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要保证建构图式的正确和完整, 不能太过于重视类型, 在分析思路时, 要考虑到学生是否能理解, 在解释思路时尽量运用直观图示, 不能过分强调单一化的思路, 这样会使学生形成负面思维定式. 在解决问题中, 如果某一个问题的解答思路并不是唯一的, 那么需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解题方式进行解答, 即使学生解题思路是错误的, 教师也不应该予以否定, 应该积极鼓励他们, 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

二、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在学习“数量关系”这节内容时, 其实是与数学问题中相关图式问题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数学问题中, 所包括的图式结构中所存在的各部分数量之间所存在的基本关系, 我们可称之为数量关系, 它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起到解释和预测的基本功能.我国著名教授周玉仁认为, 在学习数量关系中, 学生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骨架”, 在解决问题中, 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骨架”问题, 想要顺利完整的解决问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同时, 从实际情况上来讲, 数量关系作为学生解决基本问题中主要原则之一, 也就是学生在解决非常规性问题时, 也需要落实到确定问题和探索问题方面上.所以, 在新课程的实施下, 在教学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仍然需要进行适当的数量关系教学, 尤其在总结和归纳基本数量关系这方面知识时, 无论在编写教材中, 还是在教学过程中, 都需要着重体现.

三、典型例题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例题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好例题, 学生在进行学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解决数学常规性的问题中, 在设置数学教学时, 需要设置相应的例题来着手进行.之所以要这样做, 主要包括两个理由:第一, 例题教学可不断提高学生对问题条件的敏感性, 在例题中, 所体现出的图式信息, 会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解题相关步骤.第二, 在研究“源问题”以及“靶问题”中, 我们明确了解到,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已经把例题作为学习的源问题, 在学生遇到所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时, 他们通常都会寻找相关源问题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所以, 教师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例题图式, 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之中使学生积累到一些源问题, 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选择, 顺利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因此, 在编写教材中以及教育教学中, 教师需要充分借鉴在应用题中所存在的典型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 加强学生对例题的学习和研究.

四、讲授中结合说理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 想要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说理”是很重要的.说理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和研究,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明确, 每一种数学问题的解法都是有着不同的解答理由, 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能够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但是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清楚每一种算理的具体方法.因此, 在教学中结合说理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教师可让学生先分析好和研究好数量之间所存在的基本关系, 并且说出在解决问题时, 第一步需要求什么、第二步需要求什么, 解释好每一步运算的基本原理.

此外, 在学习应用题过程中, 还可以结合其他练习形式, 比如对比练习、画图分析、题组练习、编题练习等等, 这些练习形式与常规问题的学习都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 如果教师引用的恰当, 可以在无形之中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物理教学的理解 篇9

【片段一】“我知道了增加的面积在哪儿——有图真好”

师: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 花圃的长增加3米, 这样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花圃的面积为什么会增加?

生:因为花圃的长增加了。

师:长增加了, 面积就增加了。我怎么没看出来?你有什么办法?

生:画图。

师:长增加3米怎么画? (学生尝试画图)

师 (指图1) :他画对了吗?

生:不对!不对!长方形有两条长。

师 (指图2) :现在面积增加了吗?

生:没有, 它没有围成一个长方形。

师:你的眼睛真亮!怎么办?

生:把增加的两条长连起来。

师:现在你能找到增加的面积吗?

生:能!增加了一个小长方形, 宽3米, 面积18平方米 (如图3) 。

师:画图后, 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长增加, 面积也相应增加, 但宽没有变。

生:增加部分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花圃的宽。

师:你会解答吗?

生:18÷3×8=6×8=48 (平方米) 。

师:如果长减少3米, 怎样画?用手比划一下。 (往里画) 如果宽增加3米, 怎样画?用手比划一下。 (往外画)

师:刚才我们怎么想到画图的呢?

生:不画图, 找不到增加的面积在哪儿。

生:画图之后, 可以看出长增加, 但宽没有变。

生:有图真好!题目一下子变得简单了。

【赏析】

“花圃的长增加3米, 这样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为什么长增加面积就增加?增加的面积又在哪里?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 画图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初次画图, 重点指导“长增加3米”, 三次画图, 展示的是学生“原生态”的思维过程, 从学习体验者的角度把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暴露出来, 在思维的碰撞中完善画图。如果长减少怎样画?宽增加又怎样画?学生在比比画画的过程中再次感受画图的方法。

【片段二】“长和宽都不知道照样求面积——有图真好”

师:下图是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 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宽增加4米, 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师:这道题没告诉我们长, 也没告诉我们宽, 你能算吗?

生:可以先画图。

师: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先用手比划一下, 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根据“长增加6米, 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可以求出原长方形的宽 (如图1) , 列式:48÷6=8 (米) 。

生:根据“宽增加4米, 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可以求出原长方形的长 (如图2) 。列式:48÷4=12 (米) 。

生:再用长乘宽求出原长方形的面积:8×12=96 (平方米) 。

师:表面看, 这道题似乎无法求解, 但通过画图, 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或宽增加与面积增加之间的关系, 从而分别求出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这道题与例题在画图时有什么不同?

生:例题告诉了我们长, 而这一题长和宽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师:通过画图, 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画图让我们看到增加的面积与原长方形的关系。

生:画图让我们看到文字里看不到的关系。

生:画图让我们找到原长方形的长和宽, 有图真好!

【赏析】

“长和宽都不知道, 怎么求面积?”不画图, 不要说孩子, 就是成人也不一定个个都能算得出。画图, 其实质是将相对抽象的思考对象“图形化”, 尽量把问题、计算、证明等数学过程变得直观。课堂上, 教师没有把图画好展示给学生, 也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怎样画, 而是启发学生:“先用手比划一下, 再说给同桌听一听。”这一画, 不但长有了, 宽也有了。画图让学生看到了复杂变量之间的联系, 厘清了复杂变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看到了文字里看不到的数量关系, 有图真好!

【片段三】“长和宽都增加, 你算对了吗——有图真好”

师: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 长50米, 宽40米。扩建校园时, 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操场的长和宽都增加了, 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可以在头脑里先画图, 再分步计算。

师:你会算吗?试一试。

生:长增加8米, 面积增加:40×8=320 (平方米) 。

生:宽增加8米, 面积增加:50×8=400 (平方米) 。

师:那么, 长和宽各增加8米, 面积增加多少呢?

生:面积增加720平方米, 320+400=720 (平方米) 。

师:你的答案跟老师当初的想法一样, 对吗?

师:请把头脑里的图在纸上画出来, 再想一想, 增加的面积是720平方米吗 (如图1) ?

生:不对!还有右下面的“角”没有算进去。

师:他说的那个“角”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

生:是正方形, 面积是8×8=64 (平方米) (如图2) 。

师:那么增加的面积应该是多少?

生:应该是720+64=784 (平方米) 。

师:仔细观察, 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生: (50+8) × (40+8) -50×40。

生: (50+8) ×8+40×8。

生: (40+8) ×8+50×8。

【赏析】

“长和宽各增加8米, 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不画图, 在想象中, 这道题也许很简单,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学生在纸上画图之后, 很快发现“长方形少了一块”。为什么会少一块?因为想象在头脑中建立的瞬时联系是临时的、不牢固的, 尤其对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画图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它把学生头脑中建立的瞬时联系及时“物化”, 让学生看得见, 并通过对比充分感受画图的价值。华罗庚先生说:“数无形时不直观, 形无数时难入微。”在图的引领下,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又想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真正是画图“有痕”, 思想“无痕”!

【片段四】“长增加宽减少, 你猜对了吗——有图真好”

师: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 长50米, 宽40米。扩建校园时, 操场的长增加了8米, 宽减少了8米。不计算先猜一猜, 操场的面积变了没有?为什么?

生:没有变。因为长增加8米, 宽减少8米, 相互抵消了。

师:同意吗? (大约有70%左右的学生举手)

生:我认为变了。因为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不相等。

生:我认为变大了, 因为长比宽长。

生:我觉得应该是变小了, 长比宽长说明减少的面积比增加的面积大。

生:我怎么越听越糊涂, 一会儿增加一会儿又减少, 弄不清楚!

师:是啊, 我也是越听越糊涂, 请同学们在纸上先画一画, 再算一算。

生:如图1, 原来面积:50×40=2000 (平方米) , 现在面积:长50+8=58 (米) , 宽40-8=32 (米) , 58×32=1856 (平方米) , 答:现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

师:如果长减少8米, 宽增加8米, 面积与原来比有什么变化?先猜一猜, 再画一画、算一算。

生:如图2, 原来面积:50×40=2000 (平方米) , 现在面积:长50-8=42 (米) , 宽40+8=48 (米) , 42×48=2016 (平方米) , 答:现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师:做完这两题, 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都是“惯性思维”惹的祸。

生:一定要先画图再计算, 千万不能想当然。

师:是啊!有了一个好的猜想还要去实际验证, 这样才能百战百胜、战无不胜!想一想:假如是一个正方形, 如果一组对边增加、另一组对边减少相同的米数, 面积会变化吗? (课后思考题)

【赏析】

加强对物理教学的理解 篇10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现状分析

在当前我国小学的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中数学阅读的范围不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阅读范围的狭小对学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的理解能力会造成很大的阻碍;再者就是数学语言理解和转换能力相对较弱, 比较容易对数学阅读中的关键词忽略掉;还有就是直接从数学材料当中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这些方面均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的现状问题, 从而造成了学生不能够主动地对数学知识以及方法进行获取。

2.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

根据以上的相关问题可以发现,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而影响其数学阅读能力的因素也是多样性的。首先是对数学阅读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其自身的规律, 所以在阅读的方式上以及方法上会和其他学科的阅读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这就使得教学的策略也会随之而改变。

二、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策略

针对以上的相关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小学数学的学习要能够将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的培养, 只有产生吸引力才能够将学生带进阅读的情境当中, 而创设数学阅读情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关键, 这样才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阅读的愿望, 从而获取想要的知识。

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中的《年、月、日》这一课程当中, 通过对大、小月的记忆方法来吸引学生进入阅读的氛围中, 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通过快速地判断大、小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这一方法的求知欲, 从而让学生产生对阅读的兴趣, 能够从数学的课本阅读当中获取知识的内驱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要能够对其中的一些关键词的理解进行加强, 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 所以要能够在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上得到有效的加强, 这样才能够将整个的阅读有效地理解。

例如, 在小学数学中的《垂直》这一课程的教学中, 对这一定义进行讲解, 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这一定义, 然后再让学生用笔圈出其中的一些关键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老师进行巡视, 然后学生就在“直角”以及“相交”等词方面进行了汇报, 然后再让学生对自己的理由进行陈述, 学生再一起和老师进行探讨, 这样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 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另外, 对数学阅读中的数学符号的理解指导要能够得以有效的加强,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对阅读中的数学符号的阅读, 要能够针对数学语言和普通语言之间进行的转换加以重视。倘若学生不能够准确地掌握这些数学符号的含义, 那么对数学阅读中所蕴含的一些数学知识是不能够有效地进行理解的。

例如,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因数与倍数》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对3的倍数有3、6、9、12、15…进行说明, 其中的“…”所代表的是表示3的倍数是无数多个, 这时候老师要能够归纳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穷多的这一理论, 这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再如, 在《循环小数》这一课的阅读过程中, 对3÷9=0.3333…这里的“…”既表示了这一商是无限小数, 同时也表示了小数部位从第一位3开始就无限重复出现。对数学课本来说是数学知识的一个基础载体, 所以可从问题导读开始, 在习题的练习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总之, 小学数学中的阅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关键的作用, 只有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提高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其中所出现的问题, 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应用题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 所以学生要能够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以及引导下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合实际来逐步强化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怎样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就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探究, 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的研究对实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霍秀文.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 (02) .

对空间向量教学方法的理解 篇11

关键词:空间向量;教学方法;理解

空间向量引入立体几何,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课程结构产

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对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结合的重要价值

和作用得到了数学教育界的普遍关注。[1]

笔者在教学和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空间向量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以下问题:对于一道几何题目不知道如何使用空间向量方法,即不知道如何把题目中的几何元素转化为空间向量表示;计算马虎粗心,导致方法使用不当而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空间向量的每种方法的形成缘由不清晰,导致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例如,在求解线面角的问题时,很多学生能求出法向量与直线的方向向量所成角,但求完后忘记根据法向量与直线的方向向量所成角与线面角的关系来确定最后的答案;还有就是如何選取恰当坐标系上存在困难等。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为了有效地强化学生对空间向量方法的

掌握,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和辅导学生中的反思,教师在空间向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空间向量方法的教学应当强调如何把立体几何元素向量化

空间向量方法的本质是,把立体几何元素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进行有效转化,然后利用空间向量的求模、求夹角、平行共线、垂直等代数方法转化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因此,掌握空间向量方法的核心在于,如何把立体几何中点、线、面、角转化为空间中的对应元素。其实立体几何中的点就对应空间中的坐标,线就对应空间中的方向向量,面就联系到空间中的法向量,角可以联系到向量的夹角(但有时需要进行一定的互补互余转化)。

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利用空间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关键在于,准确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相应坐标,线就转化为方向向量,面就转化为法向量。

二、空间向量方法的教学应当遵循透过简单几何模型深化方

法理解,透过复杂几何模型深化建系方法的思维过程

空间向量方法有求证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垂直,求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求点到面的距离或几何体的高等三大板块问题。

学生在弄清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本身就存在理解障碍或困难。因此我们教学应当用最基本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进行方法教学与练习,暂时撇开建系难度。待学生掌握好求解方法后,再进行其他建系训练,再慢慢给学生接触仅有两边垂直,需要找第三边垂直便能顺利建系的模型,或是三边均不相互垂直,寻找建系基础的锻炼。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

(1)着眼简单的正方体和长方体模型,让学生通过操练理解空间向量方法在立体几何问题解决中的种种应用。

(2)摊分难点,逐步提高,慢慢再让学生接触存在建系困难的模型。很多四棱锥或者四面体等问题都没有三个面或者三条边两两垂直,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寻找辅助线的方法来确定空间直角坐

标系的坐标轴来建系,还需要确定其中对解决问题有用的顶点的

坐标。

(3)进行动点问题,坐标确定上比较困难的模型锻炼。在立体几何中,对于定点问题学生已经比较难以想象,对于动点问题,大多数学生想象不出空间图形的模型,因此这一类问题采用空间向

量方法比较合适。

三、强调空间向量方法与综合法的链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使用

不同学生的思维风格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不同的,比如分析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倾向于从局部到整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综合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则恰好相反。学生应当根据个人的学习习惯、思维风格等选择自己的方法。[2]很多学生可能会觉得空间向量方法比较直接,但综合法反而更加有意思。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面向大众,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不应该对空间向量方法进行一刀切,而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空间向量方法和综合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思考立体几何问题。很多时候空间向量方法与综合法是不分家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那么我们对于某一特定题目的时候,可以采用最为简洁明了的方法,至于另外一种的方法,可以稍微进行点拨,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课下思考,强调空间向量方法与综合法的链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使用。

四、综合法与空间向量方法的灵活选取

对于这两种方法的总结:(1)一般来说平行垂直证明综合法

比较好,二面角、线面角问题不能说空间向量方法好,只能说它对于学生更加能接受,并且思考门槛比较低,适合大众学生口味。(2)建系土壤成型的,如有现成的三边垂直的,一般先考虑综合法思路是否能顺利得到,如果不行坚决使用空间向量方法。(3)空间动点问题一般首选空间向量方法。(4)建系土壤比较难找,坐标确定比较繁杂的时候,一般选用综合法。(5)解决题目过程中,两种方法可灵活选用,相互支持。

总的说来,空间向量方法的引入,降低了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训练的要求,因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3]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传统的综合法可以锻炼学生感知、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演绎推理证明和空间想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可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比较大的帮助,特别适合以后有意愿攻读理工类的学生。空间向量方法可以少关注传统的公理化体系,只要求计算来解决问题,这种程序化的特点使空间向量方法简单易懂,降低了学习难度。空间向量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代数与几何的联系,尽早了解向量等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为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过渡奠定了一个直观的基础。[4]

参考文献:

[1]王志贤.对高中数学课程中空间向量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李鹏,单墫.对立体几何教学应用向量法的思考[J].数学通报,2008,47(7).

[3]赵宇.空间向量对立体几何教育学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徐敏蓉.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向量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

作者简介:

黄华胜(1988-),男,广东茂名人,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2011级课程与教学论硕士;招毅峰(1988-),男,广东广州人,南海第一中学数学教师。

我对教学艺术的功能的理解 篇12

一、教学艺术具有激发动机的引起兴趣的功能

教学艺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获得学习的高效率。

具备教学艺术或教学艺术水平高超的教师, 总是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 优雅、亲切的姿态, 炽热动人的情感, 准确精当的讲评, 加之充实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赢得学生的好感与尊重。同时,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力求使授课的内容系统而又生动, 教学方法得当而又富有情趣, 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 启迪学生思维;切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适当开展课堂讨论、课堂竞赛;及时而又适当地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 进行表扬或鼓励;能良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搞好课堂管理,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所学课程由不愿学到愿意学, 由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 由不感兴趣地学到感兴趣地学。一旦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 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 去克服重重困难, 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反之, 不讲究教学的艺术, 或教学艺术修养较差的教师, 不但不能以高超的教学技艺去吸引学生,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和厌恶, 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

二、教学艺术有减少失误和提高效益的功能

指教学艺术可以有效地掌握教学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强度, 并及时调整和控制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缺乏或不讲究教学艺术, 因之就出现了或过分强调高效率, 扩大信息量, 增加信息运行的速度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不考虑学生是否消化吸收;或讲授过分松散, 打不起精神, 速度慢, 信息量少的教学方式;以上这些教学都没有处理好教学的速度和强度的问题。究其原因, 是因为这些教师不研究和追求教学艺术。

而进行教学艺术的研究, 就可以处理好教学中的速度和强度的问题, 即既要考虑教学的高效率, 扩大教学信息量, 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让学生吸收和消化, 甚至进行必要的重复、提醒, 以适时强化, 做到快慢适中, 教学既要考虑一定的强度, 显出教学的激情,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又要考虑教学的节奏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做到抑扬顿挫折, 高低适宜。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学频率过快, 学生不能吸收消化;教学声音过低引不起学生注意等信息传递中的误差和失误现象, 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减少失误和提高效率还表现在, 潜心于教学艺术的追求和掌握的教师, 由于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 对教学语言进行不懈的锤练, 对教态、风格进行美学的审度, 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清醒的估计和认真的准备, 所以, 他们就能减少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失误, 获取教学的成功。

三、教学艺术具有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功能

教学艺术能给学生以示范、启发、吸引学生注意力, 培养学生观察力, 锻炼学生记忆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能力, 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且还应该注重传授与发展的并行和渗透, 为此, 必须研究和掌握教学艺术。通常认为有这样的事实:同样的课程, 同样的学校, 同样的教室和学生, 但对于不同的教师去讲授和使用, 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却不一样。究其原因, 就是因为追求和研究教学艺术的教师他们不但讲求教学的科学性, 而且讲注教学的艺术性, 他们灵活地运用教学的艺术技巧,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 启发诱导, 升华教学的感染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鼓励学生自我探索, 提倡学生求异思维, 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找答案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既传授知识, 又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艺术具有进行美育和净化心灵的功能

教学艺术能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净化学生的心灵, 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操, 提高其感受美, 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的教师往往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作为教师在讲课, 而且同时是作为审美对象在塑造着美的形象, 因此, 他们总是以自己独有的内存美和外在美的艺术风格的教学作为学生审美和欣赏的对象, 激起学生良好的审美体验, 给学生以崇高的美感。他们用自然亲切的美来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 打动学生, 这种教学的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 听觉及一切非智力因素参与到学习过程, 教学艺术越高超, 体现教学艺术的美感就越强, 就越加丰富多彩。这种美感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激起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肯定的, 积极的情绪体验, 引发学生热爱知识、追求知识, 探索未来世界的愿望。会促进学生思维的科学性, 产生出发现和识别趔的灵感, 会促使教学双方产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情感, 激发学生模仿美的语言和动作, 端正自己的思想, 净化自己的心灵。也正体现了教学艺术的美育功能。

上一篇:《男孩和女孩》下一篇:感悟专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