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

2024-07-05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精选8篇)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 作者:彭琨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0期

[摘要]新时期大学生出现的犯罪现象,对高校稳定与社会和谐产生负面影响。本论文在探讨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的基础上,对有效预防大学生犯罪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犯罪心理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217-01

一、大学生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一)价值取向出现转变,爱慕虚荣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将高档商品当成是一种时尚。有些大学生还将物质利益当成是衡量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的物质性越来越突出,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由金钱来决定。但是,大学生并未在经济上取得独立地位,其生活费还要依靠父母,在有限的金钱与无限的欲望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再加上同学与同学之间,在家庭经济背景上存在差别,这就在同学们之间产生很大刺激。然而,某些大学生不顾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进行盲目攀比,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但是由于没有实力去获得更多收入,便通过抢劫、偷盗等违法犯罪活动来获得。[1]

(二)来自学习、就业与生活方面的压力

大学生由于受到来自学习、就业与生活方面的压力,导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低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在人格与心智方面独立之后,其生活与经济方面还不能独立。大学生生活在相对来讲较为封闭的环境之中,其未融入到社会当中,对自身多个方面还有较高的期望值,当现实和期望值之间不一致时,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业、学习与生活方面的压力就越来越明显了。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也让大学生处在学习紧张、不能独立生活、面临找工作难之中,这些方面的因素使得大学生长期处在紧张状态下,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不健康的人格与心理,在大学生得不到相关帮助的情况下,势必会导致犯罪。

(三)独生子女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独生子女在中国是独有的社会现象,其有效解决了人口众多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不断增多,这一群体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展现出来。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不通过竞争就能获得大量的物质与家人的关爱中,其往往呈现出自尊心强,而心理承受方面的能力则相对较弱,遇到事情喜欢去争强好胜,但社会责任心却较弱等方面的特点。许多学生

在进入大学之前,其从小学到高中阶段都很优秀,但是在其步入大学校门之后,其逐渐成为了平凡的一员,有部分大学生所独有的优越感逐渐消失,其产生了不自信、抑郁和消沉等多方面的负面情绪,当意志在逐渐变得脆弱以至于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其往往走上犯罪的道路。[2]

二、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特别是当前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社会选择需要广大大学生去加以判断和选择。由于大学生在金钱等物质诱惑下,自身的理解力与承载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才导致了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需要对大学生加以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在这一时期内,高校教师不只是要将要对大学生加以教育与引导,更要将这些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帮助大学生实践正确的人生价值而不断努力。

(二)指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压力

压力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动力。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长期生活在校园内的原因,和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别,并且分析问题的角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别,在其走出校园之后,如何去平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成为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与就业方面的关键。高校教师在生活上,要经常关心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通过对其讲解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大学生明白校园外的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

(三)有效解决独生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

独生子女所处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需要引起切实关注的社会问题,家庭在为独生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孩子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与机会,和子女进行深入的沟通,促进其在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而作为大学生重要成长环境的高校来讲,也应该充分重视解决独生子女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那些出现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构建心理档案的方式来对这些学生加以管理。但在对这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也应该采取人性化的方式,由每一年级的专职辅导员掌握这些档案,并根据每一位学生心理问题的程度,建立随访制度。在随访的过程中,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矫正,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传授,切实帮助大学生实现正确的心理迁移,让其真正走出犯罪心理的误区。

总之,大学生出现犯罪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由价值取向出现转变,来自学习、就业与生活方面的压力,独生子女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等引发的,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压力,有效解决独生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等措施,帮助大学生彻底走出犯罪心理的阴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叶韦韦.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5):180-181.

[2]梁静.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83-87.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 篇2

1. 情绪不稳定、认知能力低、辨别能力差

未成年人的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 他们社会阅历浅, 缺乏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 经常表现为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性, 而且固执己见。他们情感丰富, 但情绪不稳定。当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遇到困难、遭遇挫折时, 往往盲目相信自己、同学及社会朋友, 因而容易被身边的不良朋友引入歧途, 进而愈陷愈深、不能自拔。

如:未成年犯沈某在15岁至18岁不到4年的时间, 先后被判刑3次, 前两次系和朋友共同抢劫犯罪, 其系从犯;后一次是其报复被害人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 他在与社会上朋友的交往中, 已深深的被不良习气、哥们义气所感染。他的母亲在参与讯问及庭审时痛哭流涕, 家长的说教已经不能感动他。他一副无动于衷, 很漠然、很麻木的样子, 让司法工作人员都感到很可怕。对这类孩子的帮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只能给他时间, 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的被感化, 不能放弃对他的关心和教育。随着他的年龄增长, 他也更加懂得尊严和自由的重要。

2. 自控能力差、呈英雄好胜心理强、做事易冲动

未成年人的情感丰富, 正处于青春期, 讲哥们义气、易冲动、没有控制能力, 但却十分脆弱, 容易冲动而感情用事, 极易受外界刺激而走向极端。

在我县某校园曾发生过一起重伤害案件, 高中二年级的一名学生李某, 就是因为下课在走廊走得急, 碰到临班同学张某, 二人因此产生矛盾厮打在一起, 李某同班的哥们就围上来了让张某吃了亏, 在晚自习时张某也找了一帮哥们来到李某班级理论, 李某拿起一个破旧的椅子腿, 将张某头部打成重伤。根据法律规定, 重伤害应在三年以上量刑, 李某将面对的是多年来的寒窗苦读付之东流, 同时张某的住院治疗也对学业有了很大影响, 造成的损失同样是巨大的, 两位同学没有处理好学校生活中的磕磕碰碰, 小的摩擦, 酿成大祸, 追悔莫及。

对这类案件检察人员在处理时应本着轻缓的刑事政策, 从教育未成年人出发, 告诫未成年人不要逞强凌弱, 应息事宁人、宽以待人、遇事三思而后行。

3. 盲目崇拜、模仿力强、行为传导快

社会把未成年人当“孩子”, 而未成年人却把自己看成大人, 他们渴求了解社会、接触社会, 总是向往独立地进行各种社会活动, 带有很大盲目性, 盲目模仿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便成为他们让自己“长大”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这种盲目的模仿很容易让他们误入歧途。

我院曾经办理过一起多人参与的未成年人抢劫案件, 7个十六七岁的孩子, 都辍学在家, 一天7人开着一台面包车去找朋友, 一个姓初的少年提出, 没钱花了, 得整点钱。这样大家就开始出主意, 有人说:到中学门口劫学生要钱, 遭到大家反对。后来, 有人提出像电视中播放的那样冒充收费的, 向过往的摩托要养路费, 大家都欣然同意。于是他们用学到的方法, 拦截摩托车要钱, 摩托车车主提出要看工作证, 遭到7名少年的殴打, 并把摩托车砸坏, 从车主兜内翻出300元钱。这起案件也体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大特点:胆大包天, 不计后果。还有一些学生在校园门口模仿电影、电视暴力抢劫作案情节, 带头套、口罩抢劫同学钱财, 自以为无处可查, 能逃避法律处罚, 其实是胆大妄为、无视法律, 自酿苦果。

对于此类案件的帮教, 我们应宣传法律知识, 让未成年人增强法律意识, 建议媒体、网络从教育人、挽救人的角度宣传案例, 同时也告诫未成年人, 自己别做违法的事, 对违法的事应勇于揭发, 敢于揭发。

4. 性机能成熟、性心理扭曲

未成年人的性器官和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 其心理随之产生微妙而复杂的变化, 他们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神秘感和尝试欲, 容易受社会不良刺激如荒诞淫秽的影视作品、书刊、录像的影响, 使性心理、性观念、性道德产生扭曲而陷入犯罪的深渊。

如:刚满14周岁的少年张某因为受黄色录像的毒害, 强奸5岁女童案件。张某生活在单亲家庭, 孤独内向又处在青春期性发育阶段, 偶然看到继父看的淫秽录像, 使他产生性冲动, 与邻居女孩玩时, 将女孩骗至无人处奸淫。再有通过上网认识的未成年男、女, 受黄色网站的影响, 经常在一起聊性爱, 后又发生了性行为。女孩的母亲打电话告知男孩:女孩子未满14周岁, 别与她交往, 否则要负法律责任。但男孩明知女孩未满14岁, 还继续与其发生性行为, 这是典型的通过网络导致的未成年人奸淫幼女案。

针对此类案件, 帮教方法应从源头上做起, 宣传青春期性知识, 宣传美好的感情观,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 共同培养未成年人从人性出发正确地对待性爱、对待感情。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及帮教对策

1. 家庭的残缺, 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

现在社会上单亲家庭的增多会给未成年子女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 父母的疏于管理甚至不管理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纵自我, 从而步入歧途。

如:流浪儿童申某的抢劫案。申某的父母离婚后将其留在奶奶家, 多年来没有回来看过申某, 申某的内心孤寂、放纵, 结识不少社会上的朋友, 沾染上很多不良习气, 无人经管使他更加放纵, 生活的拮据及金钱的强烈占有欲望使他走向犯罪。对于申某的帮教, 应从动其心开始, 检察人员应多给他精神上的鼓励, 鼓励他在服刑期间多学技能, 改变自己的命运。

2. 盲目溺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

父母对子女管教的方法不得当, 往往会适得其反。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子女, 使子女在家中处于绝对优越的地位, 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一一满足。一旦其无理要求和过高的物质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 他们往往就不择手段, 损人利己, 争强好胜, 进而逐步滑向犯罪深渊。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 只知道使自己的孩子衣食锦美, 却忽视了给予自己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必要的精神食粮, 不关心孩子的道德培养、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 没有及时约束、修正子女的不良品行, 为孩子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埋下了“伏笔”。

如:15岁的在校学生林某是三代单传的独子, 从小深得长辈溺爱, 林某上中学后离开父母住校, 时常邀约三朋四友吃喝玩乐, 但有限的生活费显然难以满足其如此高的消费。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日渐膨胀的消费欲望, 林某遂伙同社会上的无业人员张某, 在其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处采取搜身、殴打等手段, 劫取他人钱物达11次之多。

3. 严厉的家教及其教育内容的单一, 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助推剂”

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竞争力, 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 对子女学习严格要求, 一旦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 一些父母不是在尊重子女人格的基础上进行说服教育, 而采取过激行为, 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情绪对立、互不信任。

4. 父母的不良恶习, 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无疑会直接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 未成年人明辨是非、控制自己的意志能力较弱, 如果其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或者犯罪史, 都会给子女造成不良影响, 容易诱使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动机。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 篇3

关键词:新时期;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16-2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场逐渐趋向多元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各企业逐渐意识到人才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就人才展开激烈的竞争,高素质人才往往具有多种就业选择。当前,在煤炭行业经济下行,国家去产能政策加快实施的背景下,大部分国有煤炭企业经营困难,员工工资欠发、减发,加之现代新型产业吸引力较强、国有煤炭企业工作特殊性等因素影响,导致国有煤炭企业出现以人才招聘数量逐年下降、流失人才数量逐渐增多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流失问题。因此,国有煤炭企业亟须找出人才流失问题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以保障企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1 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成因分析

1.1 主观因素分析

1.1.1 思想观念因素

国有企业尤其是工业类国有企业,在20世纪人们的观念中,属于“铁饭碗”行业,收入稳定、晋升平稳,且具有相对较高的养老和社会保障,社会公众认可度高。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选择工作时,更加注重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与理想的契合程度。国有煤矿企业单调、重复、枯燥的工作很难吸引现代年轻人的工作兴趣。并且在多数现代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中,对于煤炭生产技术人员这一职业,存有一定的主观偏见,从而导致主动选择煤炭国企的年轻人才数量逐年减少。

1.1.2 人才管理体制因素

大多数国有煤炭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套用政府行政级别,与现代管理理念存在较大差异,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煤炭国企招聘局限性强。煤炭国企在招聘时往往仅考虑少数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导致人才招聘力度低、招聘影响小;第二,煤炭国企内部人才管理,缺少激励性,按资排辈现象严重,员工待遇等级差别较为明显,年轻人才晋升缓慢;第三,国有煤炭企业工作局限性较大,年轻人才较难发挥自身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1.2 客观因素分析

1.2.1 行业发展低迷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平缓期,传统能源需求量急剧下降,国有煤炭企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多数企业处于亏损发展状态,被动采取降薪、减薪等措施减少企业亏损。但一味地降薪、降薪并不能实际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带来的经济亏损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今年煤炭总产量(含进口煤)约为45亿吨,而煤炭实际市场需求仅为38亿吨,煤炭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同时产能过剩导致煤炭价格持续走低,以秦皇岛地区为例,2012年煤炭价格为695元/吨,至2014年时仅为440元/吨,同期价格下降255元。并且,受经济下滑影响,多地国有煤炭企业被动选用裁员减资的方式维持企业生存。在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愈发严重。

1.2.2 工作环境恶劣

就国有煤炭企业员工工作内容而言,每年国有煤炭企业招聘的职位,多为一线生产人员或相关技术人员,管理职位及后勤辅助职位相对较少。煤炭一线生产工作不仅工作劳累,且工作条件极为艰苦,还具有一定的工作危险。虽然煤炭生产经过多年发展,工作情况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但仍比多数工作更为艰苦。我国地域广袤,地下资源丰富,国有煤炭企业受行业特殊性质影响,多处于城市边缘,甚至更为偏远的地区。现代专业人才在决定工作时,不仅考虑到工作情况,还会综合分析生活环境、医疗条件、交通条件、幼儿教育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地理位置偏远会影响部分人才的就业选择。此外,国有煤炭企业薪水水平相对较低,也是造成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1.2.3 企业文化缺失

现代高素质人才在就业选择时,除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多数人才期望公司发展与自身发展目标一直或相近,从而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通过工作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这就需要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投入一定的精力。但国有煤炭企业受管理理念、管理惯性以及活动资金等因素限制,企业文化发展缓慢,甚至部分国有煤炭企业尚未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人才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也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2 避免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实际措施分析

综上所述,对于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可依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以问题为导向,从发挥国家政策引导作用与加强国有煤炭企业自身人才建设两个方面寻求解决,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支持国有煤炭企业转型升级

煤炭作为现代社会主要能源原料之一,其主要能源地位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因此,解决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首要任务,即是促进国有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煤炭企业良性发展,解决国有煤炭企业经济亏损问题。只有解决国有煤炭企业经济发展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吸引、保留高素质人才,以解决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解决国有煤炭企业经济亏损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指导煤炭企业健康发展,促进煤炭企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例如煤炭企业与热力发电企业的合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煤炭的消耗,实现能源的有效转化和利用。另一方面,国有煤炭企业应积极学习其他行业先进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企业优势,主动寻求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机会,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企业的自身发展。

2.2 优化企业人才管理模式

国有煤炭企业应结合自身企业发展实际需要,将先进企业管理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中,大胆地对原有人才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改革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员工考核体系,通过考核结果,合理调整员工的岗位、职位,突出员工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际效用;第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帮助企业员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制定员工职业目标,并在工作中帮助员工不断完成规划内容,既可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还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感,留住专业人才;第三,强化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国有煤炭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和考评体系,并将其作为企业人才管理的工作重点内容。一方面,传统煤炭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缺失严重,员工能力提升缓慢。强化对员工的培训可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强化员工培训是企业重视员工发展的表现,有利于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3 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整体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影响着企业行为准则、道德思想、企业特色、管理风格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员工思想导向、凝集、激励的重要作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国有煤炭企业应从自身企业发展历程出发,确定企业文化核心内容,并经由全体员工补充形成内容丰富,且代表性强的企业文化,以指引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此外,企业文化内容应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

3 结语

国有煤炭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产出企业,对我国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因此,就其人才流失问题,国家应出面进行相应的外部调整,并企业进行内部的管理调整,通过国家加大投资、企业优化管理等措施,一方面减少企业内部人员流失,另一方面吸引社会专业人才加入,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失问题,促进国有煤炭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崔德金.国有煤炭企业核心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1(11).

[2] 崔建光.浅谈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对策[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0(03).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 篇4

多年来,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工作人员在医疗战线上救死扶伤,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上,成效也是显著的。拿一很直观的例事来说,过去我们常听到街上的救护车声,谁都知道那是火灾救护车,哪儿又着火了,而今,我们又能经常听到另一种救护车声,那就是医院的医疗救护车声,它极大地方便了患者。但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医疗卫生领域工作人员贪污受贿、渎职等职务犯罪亦呈上升趋势,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医疗卫生管理秩序,社会反响强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借全市今年以来开展的五个专项活动之机,我来给大家讲一堂法律专题课。原因基于两方面:一方面,卫生系统的各单位各部门担负着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安全的重担,特别是医院、卫生院等部门的药品、医疗设备采购、医士、主治医师或主刀大夫、麻醉师等易发职务犯罪的要害环节和人员、易成为被拉拢、腐蚀的突破口和对象,处在风口浪尖上,稍不留神就会被风浪吹倒吞没,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因此,教育必须是经常性的。另一方面,职务 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危害是极大的,乃是全球的公害,它破坏经济、削弱民主和法制、扰乱社会秩序,并使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更加猖獗,给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来更大的苦难,因而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意义重大。就连由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于2006年6月23日至27日在贵阳市召开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中国刑事法治的协调完善”学术研讨会,也将预防职务犯罪与反腐败做为首要学述问题加以研讨,并且定论:“预防与打击并重,预防为先”!我今天宣讲的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知识,职务犯罪及职务犯罪预防的概念;二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渊源,预防机构的配臵及工作情况;三是武威市人民检察院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出台的九条惠农措施;四是全国、全省、全市职务犯罪发展态势;五是商业贿赂及基本特征和危害;六是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知识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什么是犯罪,犯的什么罪,以及依据特定的罪刑关系确定行为人应承担何种刑事责任与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刑法的特征。

⑴在所有的法律中,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⑵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刑法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最为广泛。⑶刑法是国家规定越轨行为的最后手段。刑法好比下游的坝,它是最后手段了,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实质上,刑法是一个国家民族价值观的抑射物和价值观的体现。

3、刑法的基本原则。⑴罪刑法定原则。

是指什么样的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样的犯罪,以及应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和处以什么样的刑罚,都必须由法律做出明文规定或依据法律的明文规定来判断,也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⑵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以及依据其承担的刑事责任给予相应的刑罚处罚。也即:重罪重责重罚,轻罪轻责轻罚;刑当其责,罚当其罪,罪责刑相称,罪责刑相应。

⑶适应法律人人平等原则。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是宪法上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上的反映。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犯罪的概念。⑴犯罪的概念。

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⑵犯罪的特征。

犯罪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社会危害性。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特性。二是刑事违法性,即犯罪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且是触犯刑法的行为。违法并不都是犯罪,只有严重违法并经过刑法加以规定才能构成犯罪。三是应受刑罚惩罚性。即犯罪是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⑶犯罪构成。

所谓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⑷犯罪构成的要件。

犯罪构成的要件有四,缺一不可。

一是犯罪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如杀人罪所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贪污罪侵犯的是社会经济秩序等。

二是犯罪客观方面。就是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三是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实施犯罪行为,依照刑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它可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职务犯罪必须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四是犯罪主观方面。是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的故意和过失。

5、职务犯罪及职务犯罪预防的概念。⑴职务犯罪概念。

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它重大犯罪。

⑵职务犯罪预防概念。

是指国家和社会针对一定社会历史发展时期职务犯罪的状 况、特点、原因和条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国家工作人员产生职务犯罪的因素,以达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的目的。

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渊源,预防机制的配置及工作情况 对职务犯罪进行预防的提出,从全国来看已近二十年,尤其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早有认识,但在我们这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正式纳入检察机关的检察职责,只有三、五年的时间,尽管过去也在搞,但仅仅是通过个案进行警示,通过查办和公诉职务犯罪案件,达到教育、警示的效果和目的。此项工作纳入检察机关的职责以后,在短短的时间内,起步良好,效果明显,社会反响好。之所以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是因为除去宏观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外,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立法的原意,原本是在打击和惩治职务犯罪行为的基础上,重点起到教育和挽救的作用,但实际上在打击和惩治之后进行的教育和挽救却不如在提前预防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和挽救,由此可见,预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二是从保护干部的角度考虑,职务犯罪一旦发生,必须使用追究刑事责任的方法,才能达到教育和挽救的目的,但是若提前预防,则能将违法犯罪行为制止于萌芽状态。因此,职务犯罪预防是对我们干部的负责和保护。三是借用纪检监察部门常用的一句 话:“常举刀,少砍人”,使我们的干部在职务犯罪方面“不愿犯,不能犯,不敢犯”,这才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真实目的和意义。四是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堵塞漏洞,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武威市职务犯罪预防机构配置工作情况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领域广,牵扯面大,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才能健康运行,达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发生的效果。

二00二年四月,经中共武威市委组织部批准,在武威市检察院组建成立了职务犯罪预防处,八月二日人员到岗开始工作,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经中共武威市委批准,成立了中共武威市委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领导小组,任命组长一名,副组长三名,成员单位十五个。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检察院预防处,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到二00三年八月,各县(区)相继组建成立了预防机构,都建立了党委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配臵了工作人员。全市共配臵预防机构五个,工作人员十一名。

二00三年三月,制订出台了《武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度》、《武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同年九月、十一月又制订出台了《武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试行)》、《中共武威市委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考核 办法(试行)》。

二00五年三月,在武威监狱建立了武威市职务犯罪预防警示教育基地。

二00二年至二00六年七月,全市开展了以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1、系统预防工作。建立协调组织十一个,工作联系点三十一个,与三十个单位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2、专项预防工作。介入重点建设项目三十项,涉及金额1,509,732,114.00元。

3、个案预防工作。市院及各县(区)院每年平均开展一项个案预防工作,累计开展二十项个案预防。

4、法制讲座44次。

5、法制宣传157次。

6、发检察建议74份。

7、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十三场(次),接受教育者2180余人。

三、武威市人民检察院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出台的九条惠民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立足法律监督职能,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运用法律手段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医疗卫生系统也不例外,是我们贯彻市委加快“四个变革”,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结合全市检察工作实际,武威市人民检察院于2006年3月20日制订出台了以下九条服务措施。

1、依法履行批捕、起诉职责,加大对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危害农业生产犯罪的打击力度。

2、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活动。

3、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4、认真查办发生在乡镇、村组的职务犯罪案件。

5、认真受理涉农民事行政申诉案件。

6、用心处理涉法涉检信访案件。

7、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8、加大对常住和居住在农村的监外执行罪犯和考察帮教力度。

9、积极调研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四、全国全省全市职务犯罪发展态势

建国初期,在中国发生过一起震惊中外的特大职务犯罪案件,那就是已被搬上银幕的张子善、刘青山职务犯罪案,毛泽 东同志亲笔批示对二犯判处了极刑。就在1953年,全国人大颁布《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条例》,此后,职务犯罪有所下降,特别是贪污、贿赂犯罪。改革开放以后,职务犯罪有所上升,在1982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职务犯罪急剧上升,特别是大案、要案,并且愈演愈烈,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从这几年全国全省以及全市检察机关查办的案件情况看,职务犯罪呈以下发展态势。

1、在行为的严重性上,大案要案急剧上升。过去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现今的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的屡屡出现,有的甚至上了亿元。

2、在行为的主体上,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卷入腐败行为的人数有上升趋势,虽然所涉及人员的绝对数量不大,但由于卷入者位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极大。陈希同、王宝森、褚时健、成克杰、胡长清、李真等案件就是典型。2005年,我省查处腐败案件(主要贪污、受贿案),涉及县级干部65人,厅级干部4人。2006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上升趋势。我市查处的原天祝县国土局局长徐海元贪污、挪用公款案、原凉州区公安局经文保大队队长潘竞英贪污、滥用职权、徇私枉法、受贿案,以及去年至今年查处的市财政局局长于××案、外贸公司总经理潘××案、建委资金管理中心主任李××案、省建九公司总经理金××案、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王××案等,都是本市近几年以来的大要案件。

3、有组织的团伙作案日益增加。近年来发生大量窝案和串案,一些腐败分子部门内结成有领导、有分工的违法犯罪团体,有组织地滥用权力。如湛江走私团伙大案,令人触目惊心。

4、在腐败现象发生的领域,职务犯罪广为蔓延。腐败不仅在经济管理分配部门大量发生,而且在文化、科技、教育等传统上认为是“清水衙门”的部门也不断出现。如教育系统、艺术部门的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时有发生。

5、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在任何社会,对腐败行为的判断都有一定量的标准,这些标准构成了追究违法违纪责任的起点。但我们知道,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的底线往往高于这一基点。于是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之间,形成了一种未达到违法责任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并不干净的空间,这种状态被称为“准腐败”。“准腐败”的大量发生,使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而其严重性是它成为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的丰厚土壤。

五、商业贿赂及基本特征和危害

商业贿赂是贿赂的一种形式,但又不同于其他贿赂形式。(反 不正当竞争法)是从反不正当竞争角度规定商业贿赂的,即商业贿赂行为首先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是因为,倘若经营者不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商品质量等参与竞争,而是通过贿赂手段购买或者销售商品,那么必然违背竞争原则,扭曲市场关系,损害其他经济者的合法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所谓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作为贿赂的一种表现形式,商业贿赂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行贿主体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者。所谓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这种特定的行贿主体是商业贿赂区别于其他贿赂的一个重要特征。

2、目的明确化。经营者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目的是希望在经营活动中排斥正当竞争,获取交易机会,从而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销售出去,或者以更优惠的条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这是商业贿赂的本质特征。

3、手段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查处力度的加大,商业贿赂的花样不断翻新,手段越来越隐蔽。经营者通常以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如经营者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 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给付对方单位或个人以现金或实物;为对方单位中的有关人员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甚至性贿赂等等。经营者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也是商业贿赂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行为。所谓帐外暗中,是指未在依法设立的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行政事业经费收支的财务帐上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明确如实记载,包括不记入财务帐或者做假帐等。由于商业贿赂名目繁多,无帐可查或者帐目虚假,具有极大的隐蔽性,给查处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4、侵犯客体复杂化。商业贿赂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的破坏,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同时,由于商业贿赂往往与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收受贿赂、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直接相关,又严重侵蚀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扰乱了国家机关正常的管理活动。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造成经营者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它使市场竞争变成贿赂、人情及关系网的恶性博弈。

2、造成物价虚高,特别是一些医药企业实行高定价、高回扣,加重了国家和群众的负担。

3、严重败坏了社会道德和行业风气。

4、通过商业贿赂,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使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有可乘之机,消费者深受其害。

5、妨碍了质量、价格、技术、服务等效能竞争手段作用的发挥,使市场配臵资源的作用失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以实现其本有的价值。

6、行贿的经营者作假帐虚报成本,接受贿赂的单位或个人不入帐或隐瞒收入,前者抵税,后者不纳税,造成国家和地方税收大量流失。

7、国家工作人员接受贿赂,其后为保官或晋升行贿,严重破坏了国家廉政制度建设。

8、受贿者暗中出卖本单位利益,造成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困难,严重破坏了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9、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国际评估机构对我国腐败程度的印象。

10、商业贿赂加大贫富差距,一部分人一夜暴富,更多的人却困在市场竞争中受到不公正的排挤而收入减少,从而使得贫困人口增多。

11、商业贿赂滋生洗钱和有组织犯罪,其引起的社会不满情绪又会加剧社会冲突,造成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犯罪率上升。商业贿赂泛滥将使国家陷入犯罪率不断攀升的恶性循环。

12、妨碍政府职能的转变,商业贿赂导致的竞争不公、市场混乱和违法犯罪使得政府监管力不从心,政府部门不得不强化对市场的干预,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转变职能的目标难以实现。

13、商业贿赂导致政府公共开支的效益被削弱,或者大打折扣。

14、商业贿赂盛行所导致的官商勾结和结党营私妨碍了法律政令的实施,诱发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加剧社会矛盾,妨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商业贿赂对市场经济和国家廉政制度有百害而无一利,绝非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商业贿赂的持续盛行将使市场经济陷于毁灭,使社会道德腐化堕落,使社会发展落入迷途,根治商业贿赂是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

六、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是指发生在该系统中的工作人员以不法手段达到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犯罪。诸如发生在该系统内药品、医疗设备采购活动中的收受回扣;医士、主治医师或主刀大夫、麻醉师“吃病人”的接受红包;医疗责任事故中的玩忽职守等案件。其危害在于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和医疗 卫生管理秩序,损害“白衣天使”的高尚形象。因此,把医疗卫生系统作为预防职务犯罪的重点部门之一,并抓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我们检察机关贯彻落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具体体现;是树立“白衣天使”良好职业道德形象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者自身素质增强其“免疫力”的迫切需要。

㈠特点。

1、发案呈上升趋势,且大要案比例高。如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检察院查办的该区医疗卫生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2003年2件2人,2004年3件3人,截止2005年6月,查办3件4人;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检察院查办的案件:1999年4件,2002年10件,截止2005年6月已查办11件,其中大要案16件,占立案数的64%。

2、医院发案率较高。如江阳区检察院查办的8件案中,发生在医院的就有6件,占医疗卫生系统的75%。近年来,由于管理手段、监督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一部分药品商把目光对准了医院。如原江阳区北城卫生院院长刘××、会计朱××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药品回扣共计10万余元。

3、贿赂犯罪突出。从近几年全国查办的医疗卫生系统内的职务犯罪案件,贿赂犯罪案件尤为突出,各个环节都有发生,且犯罪手段多样化。重点是吃“回扣”。行贿方主要是药品、医疗设备产品推销人员,受贿方重点是采购人员和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如泸州市中医院骨科主任谢××收受医疗器械经销商回扣5万余元。

4、窝案串案多。医疗卫生领域业务广,涉及部门多、呈网络分布,一量有犯罪发生,往往是窝案串案。在山东莱芜莱城区检察院查办的25件案件中,窝案串案就达12件。如在查办某医院院长李××受贿案时,串出其他人员的受贿案件,从中立案5件。

5、作案时间长、犯罪次数多。如山东莱芜莱城区发生的25件职务犯罪案件中,作案时间最长的9年,最短的也有3年。该区卫生局副局长李××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收受贿赂时间长达9年。有些犯罪嫌疑人贪婪成性,频繁作案不能自拔。如该市某医院收款员孟××贪污案,仅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利用担任收款员的职务,采用收入不入帐手段贪污公款,先后作案达315次,平均每天2次。

6、作案隐蔽性越来越强。有的利用职务之便,在上项目和大额购销活动中进行幕后交易,在实际操作中,为避开他人监视,借口亲自把关,撇开职能部门单独与对方洽谈业务,从中收受贿赂或暗中加价从中贪污;有的利用亲朋好友做外围,揩 国家之油水,在外围做本单位生产、销售的上、下家,或者做与本单位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表面不露亲戚关系,实际上貌离神合,通过吃供销差价,抢业务路子,变相侵吞国有资产。

7、用回扣套医生,典型的商业贿赂现象。“回扣”,似幽灵般地依附于现今经济生活中,一直是公众瞩目的焦点。医药购销中的回扣风可追溯到80年代初,其雏形不过表现在将生活日用品作药品包装。如保温杯、高压锅及各种塑料制品等。如今,随着回扣风的愈演愈烈,回扣形式变得花样繁多,无孔不入,令人眼花僚乱,瞠目结舌。

⑴现金回扣。其名目有“宣传费”、“广告费”、“新制药品推广费”、“处方费”、“统方费”等等。这样的交易最隐秘,极难被发现,因此最盛行。回扣的现金相当一部分落入了小集体或个人的腰包,不少人正是由于现金回扣而腰缠万贯,大发横财。以一盒售价65元的药为例:医院的进价是46元,赚19元的差价。医生还要拿10元左右的“回扣”,通常临床大夫能拿到其中的三分之二,药房大夫、药械科大夫、药房干事能拿到三分之一。药品的出厂价表面上是46元,但扣除市场开发费、销售成本、税收、开办费,一盒药的成本实际上只有6.7块钱。“回扣”从哪里来?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物价部门 永远不会知道药的实际成本。只能根据企业报来的材料审核批准。患者更不可能知道药品的成本。

八、九十元的药,也许成本还不到5块钱,一些药品出厂时只有20块钱,经过层层环节,卖给患者的零售价可能就是300多元。东北某大医院一位前药房工作人员向《哈尔滨日报》透露了其间的一些内幕,现在药房里有回扣的中药品种有几十种,西药品种有100多种单独登记,并统计出每天每个医生开出的处方数量,以便厂家依此给医生们发放“处分费”。药房的工作不是白做的,药厂要付给药房“统方费”。“统方费”一般少则每盒两三角钱,多则五六角乃至一元钱不等。别看一盒药只有几角钱,但药房拿回扣的品种有100多种,平均每天累计至少有6000多盒,按每盒0.3元的“统方费”计算,一天就有1800多元的回扣收入,药房里五六个人,每人每天得三、四百元,一月下来,每人光“统方费”就可拿到四、五千元,最多时可达万元。不难看出,现金回扣着实诱人。

⑵实物回扣。较之现金回扣在面子上似乎好看一些,接受方拿起来也更名正言顺一些。实物有空调、摄像机、彩电、音响、冰箱、手机、金项链、金戒指、照相机、摩托车、羊毛毯、高档服装等应有尽有。近几年的实物回扣已发展到汽车、商品房。回扣实物价格之高,品种之多,令人咋舌。⑶免费旅游。根据订购药品数量的多少,可免费享受异地或出国旅游。一位药商到沿海某地医院推销一种抗菌药,声称零售价每瓶70多元,出厂价30元。如果要优惠,可在出厂价上再打折30%,只要订购20箱,就有一个名额免费到泰国旅游。这种卖给患者70多元一瓶的药,实际成本不过几元钱。

⑷一次花掉300万一年挣了一个亿。有一年,某地区召开医疗交流会议,一家很有名的制药公司在宾馆内开了300多个房间,租用了20多辆大巴车,宴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实际上就是与其合作的医生),还带购物、旅游,一下子就花去300多万元。投入大、回报也大,一年内,这家公司凭一种药卖了1个亿。

据有关部门估算,自1990年以来,由于医药购销中让利回扣等因素,每年国家财政收入都要减少60亿元以上,五花八门的回扣已成为医疗行业公开的秘密。

㈡商业贿赂在医疗卫生领域蔓延所产生的后果。

1、医药回扣之风的蔓延,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广大患者。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生产和销售部门加大回扣比例。就必然要提高药价,逐年上升的回扣使得医药价格扭曲的结果最终转嫁到患者头上,从而造成药品价格的“水分”过大。虽然从2000年1月1日起,国家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进 行管理.但由于药品这种商品的特殊性,患者有病还得到医院看病就医,用什么药不用什么约还得听命于医生所开的处方。而一些医院和医生为了追逐巨额的同扣,便首先以价格昂贵的药品来获取高额的同扣和相对较大的批零差价。有家医院竞用药品的回扣款盖起了一座耗资数百万元的大楼,被人们称为“回扣楼”。而据知情者透露,这仅仅是该医院近几年收缴让利、回扣款中的一小部分。

2、医药回扣之风的蔓延,造成医药市场混乱,伪劣药品久禁不止,人民用药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正是由于回扣,假冒伪劣药品才有了市场和流通渠道,才有可能堂而皇之地登上名优产品云集的国有柜台,才有可能闯入医院这块救死扶伤的圣地。回扣,成了假冒伪劣药品的调皮门砖。从近年来所揭露出的大批假药案中,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其中一个共性:几乎每一起假药案中,都有回扣的阴影。回扣助长了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3、医药回扣之风的蔓延,弱化了竞争机制,扭曲了客观公正的天平。不给回扣不办事,不给回扣不进货,这就逼得众多医药企业走上让利回扣这条路来扩大销售,维持简单再生产,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有些生产、经营企业盲目参加医疗单位以回扣多少进行的招标活动,自相降价,给予高额回扣。一些国 有大中型药厂为了不丢弃市场,也只好在国家规定的价格基础上一再让利推销,甚至有的企业以低限投料降低成本。这不仅是生产企业之间的相互残杀,而且保护了落后,给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了阻力,而那些没有给予回扣的国有药厂,产品质量虽好,却往往被排挤出流通领域。

4、医药回扣之风的蔓延,已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引起人民群众越来越强烈的不满。有识之士呼吁:到了彻底解决药品巨额回扣的时候了。顽症还须猛药治,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依法整顿、规范医药流通秩序,净化医药市场,操起法律之剑,彻底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割除回扣这个毒瘤,从而使药品购销步入及文明、健康的轨道。

㈢原因。

1、利益驱动,见利忘义。许多生产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单位将贿赂视为必要的业务费用,营销人员的工资、奖金与个人销售额直接挂钩,导致营销人员不择手段拉拢、贿赂有关人员。在金钱面前,少数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逐渐丧失,养成了不给钱不办事,多给钱多办事,甚至主动索取贿赂的恶习。少数采购人员和医生,哪种药品回扣高,就大量购进哪种药品,把职权变成摇钱树。

2、监督机制不健全、不落实。从查处的这些案件看,涉案单位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业务工作规章制度,但监督机制比较薄弱,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督,特别是责任不明确,致使规章制度只是说在嘴上,挂在墙上,不能落到工作中,导致涉案人员大搞权钱交易,走上犯罪道路。

3、法制观念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大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有的还是医院的技术骨干,但他们法制观念淡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就如同癌细胞一样侵蚀了他们的思想。他们对收受贿赂、大都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都是老关系,你给我钱,我给你办事,互利互惠,不会出事。即使出事,为了共同的利益也不会出卖我。正是这种侥幸心理,使一些人一步步陷入犯罪泥潭,最终身陷囹圄。

4、心理失衡,追求享受。少数医疗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看到在改革大潮中有人大把赚钱,生活奢侈,而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多年,却不如人家一笔生意赚得多,心理扭曲,便利用自己的职务和权力,收受贿赂或把手伸向公款,大肆贪污、挪用,弥补自己心理上的失衡。

㈣预防对策。

1、强化教育,提高素质。腐败的滋生,首先是思想的堕落。加强思想教育,是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 宗旨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抵制权钱交易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要加强廉政教育,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做廉洁勤政的表率。要加强法制教育,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人员的警示教育,以案释法,警钟长鸣,使他们认识职务犯罪的重大危害,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2、健全机制,加强监督。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预防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完善监督机制,严格监督责任。进一步修订完善监督机制,增强可操作性,明确监督对象。落实相关责任,保障依法行政,依规办事。二是全面推行医疗器械、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实行阳光操作,规范采购行为,确保采购活动公正、公开。制止医药采购的各种暗箱操作。对医药采购实行公开招标和网上招标,提高医药采购的透明度。杜绝药厂直接向医院推销产品,打击医药销售中收受回扣行为。物价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药价虚高的整顿,强化医药定价特别是进口药价的听证,同时,加强医药销售中的监督。三是严格选人用人标准,把好用人关。加强对重点岗位人员的监督考核,积极实行定期轮岗制度。

3、强化措施,加快医疗改革步伐。实行医药分家,把药转 到商业部门进行管理和经营,取消卫生部门和医院经营医药的权力。要研究出台医药管理法规,并在反腐败条例中增加有关约束条款,以防止医药分家后“貌离神合”。出台医院服务法规,减少医生走穴,杜绝收受红包行为。在医院设立电子屏幕,公开医院住院人数的床位总数,把闲臵病床公布于众。

4、加快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积极进行公立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机构与社会资金和技术设备合作的新形式,促进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搞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体现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并符合卫生工作特点的分配制度。强化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全面推进医药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扭转“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逐步建立起社会经营、多元开发、服务优质、保障有力的新型后勤服务体系。

㈤检察机关与医疗卫生系统联手共同做好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

坚持打防并举,努力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坚持依法从重从严的方针,加大查处医疗卫生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的力度,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要坚持惩治与保护并重,扎实有效地开展重点预防和专项预防,逐步建立医药卫生领域职务犯罪的 有效预防机制,努力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欢迎大家举报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市院举报电话为:2252000。

七、强调三点

1、人的主观意识的变化与职务犯罪的关系。

2、算两笔帐:⑴国家帐;⑵个人帐;

3、建议三条⑴敢于守住清贫;⑵乐于奉献;⑶远离生活的“高压区”。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以上是我今天宣讲的内容,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 篇5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特征,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 者:张麟 于凤梅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1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暴力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篇6

暴力犯罪的个体原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以及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只是为是个体的身体结构、特征、生物活血特点及其外在指标,比如智力水平、性格、年龄等。强奸犯罪就是典型的生理因素导致的暴力犯罪,有研究显示男性的荷尔蒙与人类的攻击行为存在正比关系。另外,治理水平也影响着犯罪行为的发生,虽然它并非绝对能够触引犯罪,但它对个体如何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实施怎样的犯罪肯定是有影响的。

心理因素:严格来说,犯罪心理的产生都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不良的情绪、情感是诱发暴力犯罪的重要原因,这些在心理学中称为变态心理。这种心理促使人做出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暴力犯罪产生的心理因素。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 篇7

《说文解字》中讲到, “诚, 信也, 从言成声”, “信, 诚也, 从人从言”。诚信, 指个人或社会集团忠诚老实、诚恳待人、真诚不欺、遵守诺言, 以信用取信于人, 对他人给予信任, 从而获得社会的普遍信任。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更有“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的教诲。诚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 是立德修身之本, 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是我们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 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没有诚信, 公民就不可能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没有诚信, 社会就不可能走向现代文明。可见, 诚信品格的培养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新时期学生诚信缺失,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缺少诚信文化。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手段的高效率经济运行机制, 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 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单纯以物质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驱动机制, 容易出现一种道德失范状态。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忽视, 配套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使得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小到人际交往中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 大到文化领域的虚假广告、盗版侵权, 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社会上广泛存在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难究或违法不究的现象, 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2. 学校诚信教育问题重重

(1) 重智育轻德育。长期以来, 学校教育在理论上强调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实践中由于面临升学或就业等压力, 始终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怪圈, 偏重于认知教育, 以学习成绩衡量一切, 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2) 学校德育存在缺陷。一是学校德育只重视高层次的理想教育, 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 形式单一, 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 缺乏以传统美德教育和诚信教育为内容的养成教育。二是德育常与政治教育结合在—起, 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德育, 弱化了道德的社会控制功能。三是诚信机制缺失, 没有建立完善系统的学生诚信机制, 无法对学生进行诚信方面的管理、规范和约束。

(3) 教师缺乏诚信教育的责任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 很多教师只管教书, 没有承担起育人的责任。个别教师自身存在诚信问题, 言行不一。

(4) 学校的失信教育。在各种检查考核评比中获胜, 是学校在竞争中凸显的一条重要途径。出于对集体荣誉的考虑, 学校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考核, 往往要求学生在敏感问题上统一口径, 整个学校粉饰一新, 而检查过后迅速恢复原貌。整个过程恰恰成了学校失信教育的过程。

3. 家庭诚信教育严重缺失

家庭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家庭成员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其对于诚信的态度。

(1) 重成绩, 轻素质。现行的高考制度和社会对学历的高要求使家长们望子成龙, 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以为素质教育无非就是让孩子绘画、弹琴, 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

(2) 家长在诚信方面的不良示范。有些家长把不诚信当作一种生存的策略传授给子女, 认为“社会复杂, 做老实人吃亏”;有些家长不顾孩子身心的健康, 当着孩子的面, 讲一些不诚信的话, 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更有家长竟然去教孩子撒谎, 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不但不及时制止, 反而进行教唆。

4. 学生自身的心理弊病

这是学生出现诚信问题的主观因素。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是温室的花朵, 难以养成坚毅的性格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自我意识较强, 但自控能力较弱, 逆反心理严重, 缺乏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 致使他们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 容易迷失方向, 出现包括诚信缺失在内的道德滑坡。

二、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针对当前学生的诚信现状, 结合国外诚信教育的成功经验, 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和具体措施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1. 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1) 重视舆论引导。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多角度开展诚信宣传,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诚信教育氛围。

(2) 发扬诚信文化, 重塑诚信风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从整个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 借鉴国外优秀道德准则, 树立诚信榜样, 抵制非诚信文化。

(3) 加快诚信建设法制化、制度化进程。完善规范诚信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社会信用体系, 堵塞执行漏洞, 严惩不诚信行为, 使诚信问题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2. 加强学校诚信教育, 确保教育诚信

(1) 更新学校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必须承担两项任务, 一是教会学生学习, 二是教会学生做人。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教育理念, 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本质转变。“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着眼于人才的成长。”

(2) 改进德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把人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使德育教育生活化, 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提升诚信道德意识, 进而树立科学的诚信观, 自觉做到知行的统一。

(3) 保持诚信教育的连续性。“道德教育是改造人本身的大工程, 决不是通过一次劳动就可以完成的。”诚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绝不是阶段性或者突击性工作。学校要把诚信教育作为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长期稳定的校园诚信文化。

(4) 健全信用评估约束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生诚信评估机制, 包括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建立公正透明的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让学生在实践自己承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诚实信用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5) 学校做到教育诚信。学校的诚信形象, 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要树立诚信为本的观念, 加强管理, 在评优评先、教学科研等方面要本着诚信的原则, 杜绝失信教育现象的发生。

3. 重视师德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要有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自觉提高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 爱岗敬业、严谨治学, 严厉打击学术腐败, 真正建设一支学术作风正派、教学科研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 做诚实守信的典范, 以无言的诚信人格感化并带动学生践行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4. 突出家庭诚信教育的特殊地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国自古就有家庭诚信教化的优良传统, 要全面把握这些优良传统的现实意义并加以大力弘扬。家长要把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文明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与开发智力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全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学生的诚信教育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必须由全社会共同努力, 积极探讨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以培养出新一代具有诚信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道德与文明, 2003 (1) :64.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223-01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及与心理学相关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心理辅导或咨询,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的一类教育活动[1]。近几年我国各地高校相继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如何有效解决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是目前高校迫于解决的问题。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在实践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智力正常,二是情绪健康,三是意志健全,四是人格完整,五是自我评价正确,六是人际关系和谐,七是社会适应正常,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3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2010年5月7日晚9时10分左右,北京大学理科二号楼一男子从九层的天台坠楼,落在楼底天井的西北角。而在15天前,北大一女生从同一座楼上跳楼身亡……从上面的极端行为事件,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大学生确实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亟待解决。

3.1 新时期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3.1.1 生活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或是因独立自主生活差,面对新生活出现迷茫与困惑,甚至会自暴自弃,出现种种不适应行为。那些心理素质弱、适应能力差、对自己和新的环境有过高期望值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症。

3.1.2 人际关系问题

进入大学后,远离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缺乏人际交往经验,面对新的人际关系群体,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和勇气,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对自己没有信心,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

3.1.3 爱情、友情方面的情感问题

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人文环境催化着学生各种情感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异性相吸的阶段,对性问题特别敏感,他们喜欢与异性交往。由于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容易冲动,易陷入感情困惑与挫折,出现单恋、失恋等心理问题。友情是人生路上的重要财富,但他们分不清友谊与爱情的区别,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

3.1.4 就业压力增大产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及自我期望值过高等特点,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与复杂的就业环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自负、自卑、怯懦、依赖、冷漠等心理矛盾。

3.1.5 学业压力大引发的心理障碍

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学习成绩上不去,造成退学、休学比例成上升趋势。由于大学生活与自己预期的目标有很大差距,因而产生自暴自弃、自卑等心理,有些索性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世界中。有些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引发其他心理障碍和精神问题。

3.2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3.2.1 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大脑的器质性病变等

大量研究表明,在精神疾病中,尤其是在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的发病因素中,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2]。另外,根据临床观察和专家研究,脑器质性病变,会导致各种心理异常表现。

3.2.2 教育因素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心理素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真正重视,许多学生从小到大很少得到心理素质的教育,因此到了大学后,不少人出现适应困难。加上学习压力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差,各种心理问题应运而生。

3.2.3 家庭环境影响

心理咨询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家庭环境、家庭关系息息相关。尤其是家庭中父母长期关系不和,或父母离异、长期缺失爱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3.2.4 社会环境的影响

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激烈等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最终引发心理问题。

3.2.5 个体心理因素

同样的家庭成长环境,受同等教育水平,同样面临压力,但由于个体的认知水平、承受挫折能力情况、情绪的稳定性等自身心理因素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环境能力不同,体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态也不一样。

4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

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门类及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广泛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高校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1 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全面了解

可通過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借助问卷调查、电话、网络等形式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使不同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4.2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高校应配备从事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使班主任和辅导员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对当前社会转型给大学生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应及时了解和研究,引导学生利用有利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他们健康成长和成才。

4.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要

大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和青春的活力,有极强的参与意识,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化生活,使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施展天赋与才华,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并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中获得休息和娱乐,调整生活节奏,有充沛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4.4 关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对这类大学生,高校应注重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把他们看成是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在精神生活中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积极、平衡的心态,使之健康成长。

4.5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通过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综上,心理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开发潜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高校加强心理教育,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2l世纪的建设者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论比较教育依附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下一篇:泗州公园的四季美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