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犯罪

2024-05-11

城市犯罪(共6篇)

城市犯罪 篇1

摘要:中国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 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无论是哪个朝代, 或多或少都流传着一种男主外、女主内以及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女性被封建道德所束缚, 不仅文化思想被闭塞, 生活活动范围狭小, 而且很多权利都被剥夺, 因而女性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外地或农村“打工妹”大量涌入大城市, 由此女性犯罪必然提高, 而且犯罪类型也在向男性化发展, 具有了攻击性和城市性, 出现了抢劫、杀人、放火、诈骗、毒品、拐卖人口等具有暴力和财产并有的犯罪, 而且犯罪人年龄在逐渐偏低。

关键词:城市妇女,犯罪心理,犯罪类型,预防

1 现代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

(1) 隐蔽性、欺骗性。

女性作为犯罪的实施者, 由于性别的差异, 女性和男性在体力和性格上也形成了相对的差异。自古以来, 女性一般都是性情温和, 软弱, 体力不如男性, 认识水平也不如男性, 因而在犯罪实施中很少出现暴力的现象, 很少利用自身的力量去侵害别人, 女性犯罪人多采用投毒、盗窃、诈骗、拐卖人口等一系列低暴力型的手段去犯罪, 因而充分显示了女性犯罪多具有手段隐蔽性。

(2) 从属性、犯罪配角性。

女性虽然受教育受保护在提高, 但是进入社会相对男性来说比较晚, 思想单纯, 判断力不高, 从而社会经验不高, 容易服从于权威, 对身边的男性产生极强的依附心理。正是由于如此, 在实施犯罪中, 尤其是共同犯罪、团伙犯罪中, 女性一般不是犯罪的主犯或首犯, 她们多带有胁从、受胁迫或被教唆的特点, 加上女性本来体力就不如男性, 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如男性, 因而女性犯罪人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很难完成血腥的、残忍的、暴力性强的犯罪行为, 而这些犯罪行为多是男性犯罪人所为, 女性犯罪人多是帮助男性犯罪人采点、望风或提供犯罪工具等。

(3) 情感性、暴力报复性。

女性大都是感情的理想主义者, 但情绪的稳定性却很差, 女性对待事物认知上一般带有肤浅性和表面性, 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偏激性和冲动性, 感情的瞬间爆发不能用意志来控制, 所以女性犯罪人多怀有报复心理。

2 现代女性犯罪的原因

犯罪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 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末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提出人类“返祖”现象, 也就是“天生犯罪人”的理论, 随后美国不同时期犯罪学家有相继提出了遗传因素与犯罪、身体构造与犯罪、人体生物化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还有基因犯罪等。犯罪生物原因学的确引起了犯罪学界的一场大的风暴。但是近来很多学者提出异议, 犯罪社会学论就是一个代表, 彻底反驳了龙勃罗梭等人的理论, 他们认为犯罪是一种客观现象, 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 而且任何犯罪现象都不是由遗传决定的, 更不是其他生物因素决定的。任何社会都没有天生犯罪人, 任何犯罪的形成都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对于这两种看法, 皆不能苟同。一方面, 如果我们肯定了第一种看法而否定第二种看法, 根据天生犯罪人和犯罪遗传理论,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逐个排查, 我们应该不难发现符合条件的自然人,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定他们是未来的犯罪人而抓住他们呢?再进一步说, 就算他们真的犯了罪, 被逮捕了, 他们的子女后代是否也有了犯罪遗传物质, 我们是否要将他们全部监视居住或直接抓起来以防止将来犯罪的发生呢?恐怕这又会牵涉侵犯人权的问题吧!与情与理与法恐怕皆行不通吧!另一方面, 我们肯定后者社会原因而否定前者的生物原因, 那么日本学者广濑胜世认为, 杀人和放火犯罪与女性月经有密切的关系, 杀人犯罪的39.4%, 放火犯罪的39.4%, 盗窃犯罪的12.6%, 都发生在月经前到月经之间;而且龙勃罗梭也曾发现以妨碍公务罪被逮捕的80名女被告中有71位正处于月经期。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呢?这是巧合吗?所以在考虑犯罪原因时, 我们不反对犯罪与生物原因有关, 但也无法证明这些复杂的生理原因对犯罪的产生和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犯罪原因是一个多极、多层次的系统。任一犯罪的原因无论其作用如何强烈, 在单一情形下都引发不了犯罪, 其必须与其他原因一起作用, 才能产生犯罪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确指出:“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 和法一样, 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 相反的, 犯罪和现行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这里的条件就是指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条件因素, 因而我们在研究包括女性犯罪在内的犯罪原因时,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坚持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这里内因就是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 外因就是女性犯罪的社会环境原因。

3 现代女性犯罪的潜在危害性

任何犯罪都带有一定的危害性, 我们打击和预防犯罪就是要减少和消灭这种危害性, 女性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独立的类型, 也具有其潜在的危害性, 甚至女性犯罪比男性犯罪更具有社会危害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效应:触发剂效应、凝固剂效应和腐蚀剂效应。

4 针对女性犯罪的讯问策略

从人的气质方面来讲, 女性犯罪人中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居多, 因而她们在接受讯问的时候通常表现出畏罪、敏感、忧郁、多疑、懊悔和悲观等一系列心理特征, 自尊心强, 虚荣心强, 情绪变化大, 还常常带有一定的顾虑, 面对这样的形势, 为了避免尴尬的僵局出现, 我们就必须寻找一定的突破口, 制定合理的讯问计划。因而在讯问时我们要做到:第一, 态度不要太严肃, 语言要明确, 不可含糊, 以避免造成女性犯罪嫌疑人因畏惧或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顾虑;第二, 注意女性犯罪嫌疑人心理和情绪的变化, 不要急于求成而言语过激, 导致女性犯罪嫌疑人过于激动或自暴自弃而一言不发, 守口如瓶;第三, 充分考虑到女性犯罪嫌疑人自尊心、虚荣心强的特点, 最好采用说服、教育、启发的方法, 利用女性犯罪嫌疑人依附性、从属性强和容易受暗示的心理特点, 晓之以理, 言语委婉, 使其悔悟;第四, 犯罪女性一般感情都很丰富, 思念牵挂多, 我们要及时抓住其母亲思念子女、亲人或期盼家庭早日团圆的特有心理特点, 动之以情, 加大力度, 唤起其家庭责任感和感情责任观, 促使其诚实供述犯罪行为。

5 结语

总而言之, 女性犯罪人在讯问时对处于被动状态, 为了避免尴尬的僵局出现, 我们要合理地制定有效的讯问策略, 步步为营, 稳扎稳打, 逐个突破。1992年4月《妇女权益保障法》已顺利颁布, 提醒我们在社会逐步迈向现代化的同时, 要逐步对女性加强关注。在研究犯罪的时候, 我们更不能小看女性犯罪, 女性犯罪也在走向现代化, 而且速度很快。因而我们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来变换眼光地看待和研究犯罪, 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 有目的地剖析女性犯罪, 有重点地制定相关方针政策, 有效地打击和预防女性犯罪, 从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保障城市繁荣稳定, 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保障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韩德强.论人的尊严[D], 山东大学, 2006.

[2]杨波, 刘宣文, 何伟强.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1) .

[3]黄子杰, 曾武.女性性犯罪家庭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28 (5) .

[4]高玉珍.女性性犯罪心理动因探析[J].河北法学, 1997, (3) :40-41.

城市犯罪 篇2

专项预防工作座谈会总结讲话

今年,我公司承担了永登县人民公园的建设任务,人民公园作为今年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及县政府为民兴办的12件实事之一,县委、县政府能将这一项重大的工作交给我们城投公司,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自工程开工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检察院的指导下,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省、市、县有关部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总体要求为指导,按照《关于开展重大建设项目专项预防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人民公园建设实际,努力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从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上推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全面发展。

前面,杨检和贾主任分别就当前职务犯罪的查办、预防形式及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预防对策等方面做了重要的讲话,下面我就我公司在人民公园建设过程中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做一简单的总结。不妥之处还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加强领导,创新工作机制,为预防职务犯罪提供组织保障

为有效预防职务犯罪,我公司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分解到相关科室,定期进行检查考核,确保预防工作取得实效。并在预防 1

职务犯罪工作机制上,及时与县检察院沟通合作,建立健全预防工作组织领导、计划安排、分析总结、检查考核、信息反馈和情况报告等基本制度,促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二、坚持不懈狠抓教育,为预防职务犯罪提供思想保证 预防职务犯罪,提高认识是根本,加强教育是关键,通

过经常性对干部、职工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其抵制外界各种诱惑的免疫力,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做到警钟长鸣。我公司在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方面,围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和利益观为重点,充分结合行业特点,在创新载体、丰富内容上下功夫。

一是将领导干部、工程责任人员作为重点教育对象;二

是注意收集典型案例,倡导大家观看反腐倡廉影视作品,使干部职工引以为戒;三是充分利用党章学习和廉政文化建设等主题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公司多次组织召开专题学习会议,通过不断加强教育,提高了队伍素质,营造了弘扬正气、自觉抵制腐败的良好氛围。

三、以重点环节为突破点,深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专项治理

我公司根据工程建设领域的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重点,找准工作的突破点,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针对拆迁、征地及工程招投标等群众

2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工作,从改革体制、机制、制度入手,不断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对每项重点工作都召开专门会议由公司领导班子研究决定,不搞“一言堂”,强化监管,并努力加紧各科室之间的衔接配合,提高办事效率。通过理顺各项业务流程,制定办事标准,使公司在各项工程建设过程中,法定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严格按照纪检部门的要求,按照市场规范统一操作,坚决杜绝违法乱纪现象的出现。

在人民公园建设过程中,我们虽然在预防职务犯罪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与各级领导的要求和兄弟部门的工作相比,还存在着差距。我们决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有关部署,进一步加强学习、改进作风,增加工作透明度,确保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城市犯罪 篇3

关键词:拆迁领域;渎职犯罪;特点;原因

征地拆迁领域的贪污腐败问题老百姓能切身感受到,对这些腐败问题怨声很大,出现了大量的涉征、涉拆上访和群体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征地拆迁领域的渎职犯罪是检察机关当前以致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在加大惩治力度的同时,从根本上、源头上遏制拆迁领域职务犯罪的发生,为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本文将结合司法实践,就征地拆迁领域案件特点、成因以及预防对策进行探讨,以期对工作实践能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征地拆迁领域渎职犯罪案件主要特点

1.从犯罪涉及的罪名上看

涉及罪名较为集中,主要是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尤其是玩忽职守占了较大比例。

2.从犯罪的主体上看

一是基层拆迁工作人员犯罪突出。基层拆迁人员承担着现场确认、丈量调查、测算、谈判、动迁审核等工作职责,这些人既熟知拆迁政策和流程,又完全掌握拆迁现场的实际情况。他们在拆迁确权、调产安置等方面掌握着决定他人重大利益的权力,发生渎职犯罪的比例较高。二是犯罪主体级别不断升高。

3.从犯罪的手段上看

一是违反规定处理公务,错误发证。有关职能部门将集体土地作为国有土地发证,使集体土地按国有土地出售,给拆迁工作造成前所未有的阻力。二是擅自出具证明导致违建房获得合法证件,致使国家巨额资金流失。有些集体用地有一些违规项目,在拆迁冻结令下达后不能再办理任何手续。但是有的人员滥用职权为拆迁户出具不在拆迁范围的证明,违法发放证照,使违建项目取得合法证照。拆迁户据此拒不拆迁,向国家漫天要价,其他拆迁户纷纷效仿,拆迁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导致政府拆迁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已经拆迁的家庭回迁时间,直接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了国家财产的巨大的损失和群众不满,可能导致集体上访事件出现,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4.从犯罪的关联性上看

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往往和一般拆迁户的诈骗犯罪相互交织,政府拆迁离不开一线人员的具体工作,而一线人员的渎职往往是诈骗国家财产实施成功的一个条件。

5.从犯罪的危害性上看

一是从损失额度来看渎职侵权犯罪是贪污案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拆迁渎职案件涉案数额动辄几十万甚至百万,“不揣腰包”的腐败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是很严重的。二是重特大案件所占比例较高,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二、拆迁领域发案原因

1.拆管不分,管理缺位;操作过程不透明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城市房屋管理拆迁条例》规定,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拆迁管理办公室是拆迁工作的具体监督管理机构,土地管理部门负责与拆迁有关的土地管理工作。具体拆迁实施一般用地单位自行拆迁或是由用地单位委托具有资质的拆迁公司来完成,拆迁管理部门不能作为拆迁人,不得接受拆迁委托。但在实践中,大部分地方拆迁管理部门与拆迁公司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拆管不分、重拆轻管”的现象。另外由于很多地方的拆迁工作过程不公开、不透明,最了解情况的群众无法参与到监督工作中,为不法分子搞“暗箱操作”进行权钱交易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正如此类案件中随意增加补贴面积、造假被拆迁户套取补偿金就是这样。

2.部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金钱利益思想严重

随着“一把手”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其他人员也同时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的考验,利已主义、享乐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恶性膨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官本位,导致意志薄弱者为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方式而涉入犯罪的深渊。同时,由于他们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的行为感觉不到是在犯罪,所以心存侥幸,以身试法。

3.监督制约不到位

虽然国土建设部门就征地拆迁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制约制度,但这些制度在平时运行中流于形式,没能形成有效的制约监督,如有的地方两三年来对被征地拆迁的自然村的财务状况没有相关单位进行审计,使腐败分子钻了空子。

三、预防征地拆迁领域渎职犯罪的对策

1.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征地拆迁管理工作规范与流程

应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土地征地拆迁工作法律法规,就土地征地拆迁工作的主管部门、职责、土地征地拆迁许可程序、拆迁人准入条件、拆迁工作的主要内容及程序、拆迁补偿和安置的基本方法、拆迁工作的法律责任等进行明确规定,统一规范征地拆迁工作程序,减少工作随意性,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特别是要成立职责明确的拆迁管理机构,落实岗位职责;把好拆迁工作人员的审查关、聘用关,并加强对拆迁工作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法制教育,增强其廉洁自律的意识,提高拆迁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水平。

2.健全和完善征地拆遷中的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要强化内部监督制约,严格把好审核关,层层落实责任,分解到人,达到每一个任务、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二是要加强上级监督审查,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拆迁项目进行抽查,定期进行审计,设立专门的稽查小组,加强对拆迁安置补偿工作的跟踪监督管理。三是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邀请村(社)居民代表参与对拆迁工作中的丈量、登记造册等决定补偿金额的关键环节进行现场监督和签字认可等。

3.加大对渎职等违法犯罪的查处力度

一方面要突出查办征地拆迁领域内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犯罪,让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通过对犯罪分子的严厉惩处,充分发挥刑法的震慑作用,遏制此类案件的高发势头。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与纪委、监察、土地、林业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统一执法标准,排除干扰阻力,形成办案合力。特别是针对渎职犯罪案件中其原案一般不是由检察机关查办,给渎职案件的查办带来较大的困难的这一状况,可以根据高检院的有关规定原案由检察机关一并查处,将两者事实全部查清,保证准确地认定渎职犯罪及其原案。此外,进一步强化对渎职类犯罪判决的监督力度,逐步改变渎职犯罪轻刑化这一怪圈,以期达到惩治犯罪的法律效果。

4.查办与预防并举,以案释法,建立长效的预防机制

把惩治与遏制渎职犯罪工作纳入到职务犯罪惩防一体化格局之中,尽快在征地拆迁领域建立起预防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用预防犯罪延续办案工作,使查办案件取得更好的法律、社会和政治效果。要认真贯彻“预防与打击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探索适合征地拆迁工作实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方式、方法:一是结合办案提出检察建议,做好个案预防、案后预防工作。二是开展重点岗位预防,重点对拆迁办工作人员、各村(居)委员会工作人员加强法制教育和廉政教育,以案例为反面教材,加大对拆迁实施单位、协助拆迁的街道、村干部等工作人员的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使拆迁工作人员增强法律意识、职责意识,在思想上筑起预防渎职犯罪的防线。三是尽快建立起职务犯罪预防网络,深入到人防工程、城市建设规划、征地拆迁、土地出让等各个环节,加强与有关部门联系,开展系统预防,把征地拆迁领域职务犯罪预防纳入社会预防网络。

城市犯罪 篇4

防卫空间是重构城市居住环境的一种方式, 旨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旧城改造、社区氛围的营造等各个环节消除便于犯罪的条件。它由四要素构成:

(一) 区域性

所谓空间, 必然有一定的区域, 如果某一区域的居民能够区分合法使用者和陌生人, 就能产生一种自治的气氛, 在自己所属的区域内实行控制, 防卫陌生人接近, 减少本区域的被害可能, 这就是防卫空间理论的实践。

(二) 可监视性

在空间的设计环节中相对于一般的空间增添了监视的工具使得在该区域内的合法使用者能够方便地观察到这一区域的日常活动。形成私用空间一半私用空间一半公共空间一公共空间的层进式城市空间防范模式。

(三) 外观要求

区域的设计与一般的空间并无区别, 同时设计的各种细节都要消除便于犯罪的条件使得区域的外观既不吸引犯罪人, 也不与周围的社区隔离。

(四) 环境要求

既然是预防犯罪的空间必然以减少犯罪率为目标, 因此应将房屋建在低犯罪率的地方。

二、城市环境与犯罪行为的联系

(一) 易受盗窃侵害的城市社区空间结构

1. 靠近交通枢纽要地

这类区域包括:车站, 快速交通交叉口等交通繁忙地区, 主要表现为人群密集, 流动快速。由于这些区域交通负载量大或人流繁杂密集, 一方面在大流动空间下难以监视, 另一方面由于人员缺乏自我监管能力, 容易形成窃盗的环境。

2. 处于高楼建筑附近的城市中心区域

处于高楼建筑附近的城市中心区域通常被繁杂的建筑所包围, 在这些建筑对于城市居住人员来说可谓是冷建筑, 不会有成群人长期居住, 因此人们会缺乏安全感与压抑感, 容易形成不佳的陋习。尤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会不断改造与整修中心区域, 在新旧的交替中难免会出现时间段的旧建筑空余与新建筑的基础设施未完成状态, 由此较易在新旧建筑的过渡区域形成无人监视的“空间死角”, 在这段期间, 死角便是盗窃者愿意频频光顾的场所。

3. 城乡结合部

城郊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区域, 在这一区域中较易产生不安全的因素。一方面, 随着城市引力的增强, 原本一辈子扎土在乡村的人员会期望在城市中生存, 而他们首选的安置点必然是城乡结合部的出租房内。因而在这一区域, 人员的多样化与素养的层次化非常严重, 根据犯罪学心理, 进城务工人员在频频碰壁与打击下, 缺乏有效的疏导与保障, 易会增加犯罪率。同时, 由于该区域为城乡过渡区域, 管辖部门职能分配的缺失, 导致区域管辖存在不确定性, 多为区域的自我管辖。然而, 自我管辖会在能力、设备等各方面都存在局限性, 往往会疏忽高投资的电子设备监控与保安等劳动个体的投入, 这些都让偷盗者有机可乘。再次, 由于城乡结合部与城中村类似, 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机械作业流水线上的产品, 容积率较高, 邻里之间缺乏沟通, 人情味缺失, 凝聚力不强, 特别容易受到盗窃的侵害。

4. 高层住宅区域

住宅建筑设计中将十层和十层以上的住宅定义为高层住宅, 在经济发达地区容易看到。为实现土地的集约化标准以及防止过度开发, 会有一系列的规范制约城市的住宅区开发, 要求存在一定的间距等。而开放商为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建造区域常常会间距过窄, 局部阴影范围过大, 住户较多, 单层平面布局复杂, 而疏于掌控, 使盗窃便于藏匿和逃避而不至发觉。

(二) 联系

1. 在空间结构上, 城市化中娱乐场所及商业贸易区的扩建, 各种高档产品的进驻, 金钱交易的频繁, 在城市中大量存在着诱发犯罪的物质财富;人群的拥挤、杂乱, 空间的流动快速, 为犯罪人的作案、撤退和逃避侦查创造了客观条件;建筑物的高层和地下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的视野受阻, 居民易忽视对财物的监管, 为犯罪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与空间。

2. 在空间利用方法上, 因商业原因兴建的高层密集住宅的增多以及电梯类隔离空间的增多使得广大市民对犯罪活动的监视作用丧失殆尽。

3. 在空间管理方法上, 为降低城市空间的管理、维护的成本而推行的空间管理过于简单片面, 管理设备的简陋, 管理主体的不明确, 使得在预防犯罪方面出现了漏洞。

4. 城市的大规模扩建吸引了大量务工者出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由于建设进度的需求, 对那些进出城市的身份不明的分子往往疏于检查。

三、从“防卫空间”出发的防盗理论构想

(一) 城市交通密集区域的规划

1. 加大交通的分流, 降低交通枢纽的压力;2.增大空间的利用率, 减缓人群的聚集。

(二) 高楼附近的城市中心区域的构建

1. 合理控制住宅区的规模, 尽可能细分和优化半公共和半私密空间尺度;2.运用景观绿化柔性分割;3.适当扩大底层门厅, 楼梯间和走廊的通透化;4.点缀物布局的合理设计等, 以此消除视觉的隐蔽区域。

(三) 城乡结合部规划

1. 增强基础设施的建筑与绿化环境;2.贯通邻里之间交往的道路, 增大公共面积;3.增强区域的电子监控与流动人员的巡查。

(四) 高层住宅区域规划

1. 控制高层建筑的无序发展, 增大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 减少阴影;2.简单化平面布局;3.减少死角区域。

参考文献

[1][美]奥斯卡.纽曼.可防御的空间:通过城市设计预防犯罪[M].Quercus, 2009.

[2]李明琪.城市犯罪预防与“防卫空间”理念[J].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3) .

城市犯罪 篇5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征地拆迁;法律适用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五篇第二十章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而城镇化进程是伴随着大量近郊农村的拆迁与集体土地的征用进行的,土地资源是市场经济社会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随着土地价值的不断升高,征地拆迁作为土地资源配置过程的关键环节,也就成为了法律争议和社会矛盾大量聚集的领域,征地拆迁领域内的各种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一直呈多发、高发态势。征地拆迁领域渎职犯罪案件不仅给国家资金造成了大量损失,影响了征地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征地拆迁领域的职务犯罪是检察机关当前以致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在加大惩治力度的同时,从根本上、源头上遏制拆迁领域职务犯罪的发生,为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当前涉农征地中犯罪现状评析

1.涉罪主体的法律身份复杂

在城镇征地拆迁过程中,村居干部虽然没有法定职责,但有关宅基地面积评测、违章建筑拆除、土地补偿金和房屋拆迁补偿费用发放等许多方面都需要他们参与或配合,因此,这使他们有机会成为拆迁领域职务犯罪的主体。此外参与的主体还包括:地方政府拆迁管理部门。即各级政府的住房建设部门,职责为拆迁项目的行政许可、公告、拆迁活动的监督管理,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无法达成补偿安置协议时,可以提交拆迁主管部门实施行政裁决。拆迁人。拆迁人是申请拆迁项目的申请人,也是待拆迁地块的建设方;被拆迁人。即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拆迁评估机构。其性质为社会中介组织,受拆迁人的委托评估房屋的价格,评估机构的选择应当采取公开、透明,采取被拆迁人投票或者抽签的方式确定。拆迁单位。其性质亦为企业,是依法设立,取得房屋拆迁资格证书,接受拆迁人委托,在批准的拆迁范围内对被拆迁人进行拆迁动员,组织签订和实施补偿、安置协议的单位。

在农村集体土地的征收中,参与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及其土地主管部门。省级政府是土地征收的审批机关,市县级地方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是征收土地补偿款的第一受益人,负责分配征收土地补偿费用和各种安置措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即村民是征地补偿和安置的最终受益人。

上述主体中执行公务的包括:①地方政府及其国土、住建部门的公务员:②从事征地补偿费管理的村集体组织人员;③拆迁人为国有企业、国有单位时,其中从事公务的人员;④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委派到拆迁实施单位的人员,如房产管理局委派动产科人员到拆迁实施单位从事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分清各个主体的法律身份是正确处理涉罪问题的前提。

2.涉罪的主要形式

从案件性质来看,以贪污罪为主。在查处的征地拆迁领域职务案件中大部分涉及的罪名均为贪污罪。从犯罪形态来看,窝案串案现象严重。从已查办的案件来看,不少案件是查出一案带出一窝,查出一人带出一串,结伙作案较多。渎职犯罪大都涉及的是乡镇负责土地征收的工作人员,他们往往在利益的驱使下,与村干部狼狈为奸,彼此利用手中的权力相互借力。造成国家巨额财产损失。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犯罪主要指村干部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宗族势力,对于在征地过程中的“不合作者”进行打击报复、暴力伤害、非法拘禁等犯罪行为。目前这类案件时有出现,触目惊心,影响极大。

3.涉农征地犯罪主体的法律关系复杂

在涉农征地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较为复杂,既有民事法律关系又有行政法律关系,违法犯罪活动发生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之中会对犯罪的定性发生直接影响。在农村集体土地征地过程中包括:行政征收关系。政府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有关土地征地补偿费、农民安置补助费标准和安置方案的争议属于行政纠纷,其中地方政府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土要是乡镇政府)压低、克扣补偿费用,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可能构成渎职犯罪,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谎报地类、扩大面积、虚构补偿对象则有可能构成诈骗罪。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安置条件的管理关系。

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依照法律规定都是支付给村集体,由村集体负责管理、分配给村民。因此,在村集体和村民之间形成了土地补偿、安置补助费和安置条件的管理关系。村委会工作人员在征地过程中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案件以涉嫌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处理。村集体与其它民事主体之间的补偿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外的民事主体依法可以通过租赁、合伙、接受入股等形式,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收益。但是,集体土地被征用以后上述有关土地利用的民事法律关系必须终止,而其他民事主体也依法有权获得补偿,补偿对象为前文提到的非居住房屋的有关费用,包括货物、设备搬迁费用和停产、停业的适当补助等。由于这种补偿关系是合同关系的一部分,因此其他民事主体在此环节虚构土地利用关系、虚增补偿对象,试图骗取补偿费用,则有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二、涉农征地犯罪的相关罪名及法律适用问题建议

结合上述对征地拆迁过程中各种主体、对象、程序内容和法律意义的界定,现就征地拆迁领域犯罪一些疑难问题分析如下:

1.职务犯罪主体与一般主体内外勾结骗取补偿款的应当按照主犯的定性定罪

在征地拆迁中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与被拆迁人、被征地人共同骗取、侵吞、截留、挪用补偿款和安置条件的,其中具有职务犯罪主体身份的可能构成贪污罪、挪用公款罪或者渎职罪,而共谋的一般主体则有可能构成职务犯罪的共犯或者诈骗类犯罪,各个主体应当如何定罪是困扰实务部门的问题之一。司法解釋的观点是“主犯说”,即根据共同犯罪中主犯的犯罪定性确定其他共犯的定性。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渎职行为又参与共同犯罪的应以处罚较重的罪名定罪

当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的主体在骗取补偿安置款的共同犯罪中发挥辅助作用时,有可能存在渎职犯罪和诈骗类犯罪的定性争议。例如,上文案例中丙为镇政府工作人员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徇私舞弊,帮助被征地人使虚构、伪造的对象获得补偿,村集体的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有可能构成玩忽职守罪,对丙认定玩忽职守罪还是合同诈骗罪共犯就存在疑问。又如在房屋拆迁过程中,如果拆迁人为国有单位,其中具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的主体,在与被拆迁人协商补偿安置合同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使虚构、伪造的拆迁对象获得补偿,有可能构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合同失职被骗罪,也存在与合同诈骗罪共犯之间如何选择定性的疑问。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受贿且有渎职行为的应当按照处罚较重的罪名定罪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为他人骗取拆迁补偿款、安置条件提供便利,并且又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是以渎职罪定罪处罚还是以渎职和受贿罪数罪并罚是实务中的常见疑难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望新.浅析征地拆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市场,2007(22)

[2]钟永芳,叶小舟.征地拆迁领域职务犯罪特点与预防.中国检察官,2011(2)

[3]周光权.社会转型时期职务犯罪预防的新课题.政治与法律,2007(5)

城市犯罪 篇6

1. 利益诱惑巨大。

第一, 对房地产商利益诱惑巨大。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 房地产行业利润很高。高房价催生高利润, 房地产商无一不绞尽脑汁地努力增加自己的建设面积, 以期得到暴利。与商品房面积有关的重要规划指标, 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化率等便成为房地产商权钱交易的目标。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 容积率是可为开发商带来巨大利润的“魔术棒”, 容积率指标的微小提高却可以大大增加地产开发商的收入和利润。巨大的利益诱惑, 使房地产商将国法抛之脑后。第二, 对公务员的利益诱惑巨大。一是金钱诱惑。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但公职人员待遇的比值却越来越下降, 加之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渗透侵蚀, 于是就形成了“低薪———滋生腐败———严惩———仍然低薪———再生腐败”的恶性循环怪圈。[1]面对公务员的低薪, 职务犯罪的金钱诱惑不可谓不大。二是虚名诱惑。在开发商和规划官员之间, 客观上还存在一种“共生”的寻租现象。开发商为求经济利益需要更多的土地、更高的楼房、更多的销售面积、更少的绿化, 而规划官员需要的是代表自身政绩的形象工程、标志性建筑、宏伟性建设, 而非实用的适合老百姓居住的普通无奇的商业楼盘和廉租房, 二者一拍即合。于是规划官员为了在位时“虚名”的诱惑, 置百姓利益和城市发展与不顾, 忽视城市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等, 盲目编制、调整城市规划, 最终导致城市畸形发展。三是, 公务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降低。规划领域内职务犯罪现象的产生与泛滥,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其中重要一点是公职人员在主观上丧失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职务犯罪的公职人员充满了对钱财、房子、珠宝、美女、高官厚禄等的贪婪欲望, 唯独忘记了自己的职责, 忘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道德的堤坝一旦溃决, 就无可挽救地滑向犯罪的深渊。

2. 行政权力寻租空间宽阔。

一是行政权力集中, 犯罪难度低。城市规划牵涉领域很多, 包括土地、资源与环境保护、区域统筹与城乡统筹、城市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交通等众多领域。据此, 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由这些部门共同编制, 方能兼顾各方利益需求。然而在我国, 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权、修改权和审批权实践中却集中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城市人民政府手中。在规划实施阶段, 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审核及签发亦主要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管理实施;依照建设单位的申请, 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享有规划条件变更权。上述行政审批权力集中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弊端之一, 容易滋生腐败犯罪。二是权力运行不透明, 犯罪风险小。城乡规划的编制、修改、审批、实施、监督、违法建设监督检查权均掌握在城乡规划部门手中。规划系列权力的行使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内部形成一个体系内循环的圈, 运行不够公开、透明, 使得权力行使往往内部研究决定, “关门规划”时有发生。在缺乏透明的封闭循环的权力运行体制, 缺乏公众参与和外界监督的情形下, 职务犯罪难以被发现。三是权责不一致, 犯罪代价低。权力在城建规划领域大肆寻租并且屡屡得逞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权责严重不对称, 权力泛滥后的现实收益和风险成本不成比例, 这种严重失衡的权责体系事实上助长了城建规划腐败的进一步恶化。

3. 法律法规不完善。

首先, 程序机制不完善。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 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往往简化或者倒置。这样做直接的后果就是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科学性不强, 在实施中经常需要做出调整, 为职务犯罪创造了条件和机会。2008年新颁布的《城乡规划法》才开始对城市规划的修改程序做出规定, 但是并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情形”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城市详细规划的修改程序在各地执行过程“变通”执行。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集体研究”虚设现象, 甚至有些地方和单位“集体研究”只是一个摆设的花瓶。其次, 制度机制不完善。2008年新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中才开始对规划验收做出规定, 且只是原则性规定, 尚没有有关的实施细则。有些开发商在未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过程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 兀自进行建设, 为了逃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违法查处, 他们通过大肆行贿, 使得规划违法查处部门公职人员怠于行使行政处罚权, 对他们的违法建设视而不见, 或者见而不管, 以破坏城市建设为代价来获得商业利益。此外, 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公民生活和工作, 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项行政工作, 城市规划的编制、修改、实施和监督, 都应该有公众表达利益和参与决策的机制, 然而我国城市规划中对公众参与决策和利益表达都存在很大缺失。最后, 监督机制不完善。针对城市规划部门而言, 最主要是行政监察机构的监督。监督机构附属型的隶属关系体制, 使监督主体在人事、财政等方面受制于监督客体, 进而使监督人员受制于“一把手”的意志。在城乡规划的编制 (修改) 阶段, 公众监督主要是通过听证制度来实现的, 然而, 听证制度只在《城乡规划法》第26条和第46条有过概括性的规定, 缺失具体的关于听证程序的规定, 使得听证制度徒留于形式, 难以得到贯彻实施。2008年的《城乡规划法》并未对规划验收阶段和违法建设查处阶段的公众监督制度作出规定, 实践中, 极易造成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对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工程组织验收, 或者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或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进行建设的建设工程, 怠于行使职责而不查处该违法建设, 由此对城市建设贻害无穷。

二、我国城市规划领域内职务犯罪的预防措施

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防腐的法律意识。

预防职务犯罪最基础的工作, 是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公职人员的素养, 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坚固反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具体而言, 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 在他们心中构筑一道防腐倡廉的防线。我们可以借助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 进行廉政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营造抑制腐败的良好氛围。使其通过对“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 自觉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与廉政意识。另一方面, 加强法治教育, 提高公职人员的防腐抗变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是, 宣传和学习规划领域内职务犯罪的案例, 通过公示对犯罪人的审判和处罚, 威慑犯罪人以外的公职人员, 即发挥刑罚的一般预防作用。实践中, 公职人员面对糖衣炮弹的攻击时, 理智常常被贪婪和欲望冲昏了头脑, 只看到金钱、美女、权力, 忽视了背后刑罚的利刃;通过宣传职务犯罪案例, 时时给公职人员敲响警钟, 使他们在面对巨大诱惑时保留一分理智的清明。

2. 权力运行公开, 实践阳光规划。

在规划上尽量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即使没有公示, 任何公民也可以免费查询, 了解相关城建的详细规划。在具体执法管理程序中, 城建规划部门应公开执法依据及结果, 便于竞争者之间以及他们对许可机关的监督, 防止幕后权钱交易。公开控制性规划图, 特别是对局部的规划调整, 必须对被调整地区的当地群众进行公示。在我国, 实践阳光规划的关键在于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即实行办事公开, 通过公告、网络的形式增加透明度, 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公开政府行政过程有关的法律规定和程序, 公示重大审批项目、审批事项、审批内容、审批范围、审批条件、审批时限、审批程序和操作规则。同时, 应当完善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衔接机制, 或者扩大行政责任的范围和责任时限, 或者完善刑法对于渎职罪的规定, 使其能够囊括具有潜在性、滞后性、基础性的违法渎职行政行为, 减少立法空白,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 完善规划制度, 建立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在城市规划编制阶段, 应当完善专项规划的编制程序, 贯彻落实专项规划的调研、编制工作, 并且不得擅自删减、忽略甚至是本末倒置地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后编制专项计划。以此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压缩因编制不科学而导致规划修改的权力寻租空间, 预防职务犯罪。在城市规划修改阶段, 应当进一步制定出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限制组织编制机关恣意行使规划修改权, 还要加强对各个地方违法变通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程序的规制和处罚。面对开发商的犯罪对象由原来的规划行政许可审批权转移到规划验收权和违法建设查处权, 我国2008年新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中才第一次开始对规划验收做出规定, 且只是原则性规定, 同时各地亦没有出台相对应的法律法规, 正在探索之中。因此建立完善的规划监督检察机制迫在眉睫。反职务犯罪监督是关键。但真正行之有效的监督必须做到在具有广泛性基础上的有机结合, 最重要的是民主监督和职能监督的有机结合。

摘要:近年来, 由于房地产暴利行业的利益诱惑巨大, 规划领域内行政权力的寻租空间宽阔, 以及我国目前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 使得规划领域内频繁爆发涉案金额大、牵连人员广、犯罪性质恶劣、作案手段隐蔽、社会危害性严重的职务犯罪。针对这一现象, 要具体分析城市规划领域内职务犯罪的成因, 积极预防。

关键词:城市规划,职务犯罪,成因,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期权价值下一篇:反复片段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