贿赂犯罪(精选8篇)
贿赂犯罪 篇1
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
第一节 犯罪主体
依照《刑法》的规定,反贪部门所受理的十二种案件中,从犯罪主体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严格的、明确的主体的案件,即犯罪主体均为国家工作人员,这类案件有贪污案、挪用公款案、受贿案、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隐瞒境外存款案;第二类是一般主体案件,这类案件有行贿案、对单位行贿案、介绍贿赂案;第三类是其他特殊主体案件,这类案件有单位行贿案、单位受贿案、私分国有资产案、私分罚没财物案。案件类型不同,犯罪主体也就不一样,因此,必须对犯罪主体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一、国家工作人员
《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国家工作人员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直接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二是准国家人员,即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那部分人员。根据这一理解,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一)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主要包括在国家各级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中从事国家事务管理活动的人员。
(二)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上两类人员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依法取得职务身份,即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经上级机关任命、委派或通过选举,或经过国家单位录用、聘用的人员;二是依法行使国家管理职权,即必须依照法律、法规从事国家管理公务活动的人员。
(三)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从理论上分,国家工作人员不外乎以上三类,但在办案实践中反贪部门所面临的情况又是十分复杂的,以下几类人员往往也被视为国家工作人员:第一类是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正在履行职务期间的各级人大代表,在各级人大常设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各级人大办事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第二类是按照国家现行的政治制度,在乡以上党政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正在履行职务期间的政协委员及在各级政协常设机关和办事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除此之外,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解释,在其受政府委托从事公务时,属于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二、一般主体和其他特殊主体
(一)一般主体:一般主体没有明确的、严格的身份限制。行贿案、对单位行贿案和介绍贿赂案中,犯罪主体既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又可以是其他人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人。从法理角度上看,这类案件对主体的限制和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两法”修订实施后,检察机关对这类案件办理得也比较少。在已经办理的案件中,犯罪主体也只限于国家工作人员和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这部分人员。
(二)其他特殊主体。在反贪部门受理的案件中,单位行贿案、单位受贿案、私分国有资产案以及私分罚没财物案的犯罪主体比较特殊,是特定的单位,但其主要责任人或参与 实施的直接责任人应该被列入被追究的范畴。
第二节 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
一、贪污罪案件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贪污犯罪的构成要件是:
(一)贪污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和国家工作人员职责廉洁性。
(二)贪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上有公共财物行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系指行为人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主管、经手和具体负责经管公共财物所形成的便利条件,以行使职务的名义、借口和便利,不为人知地或“名正言顺”地将公共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它包括直接非法占有和间接非法占有两种形式。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侵犯本单位财产,也可以构成贪污罪。
(三)本案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只有当他们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管国有财产,并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国有财物时,才能构成此类案件的犯罪主体。
(四)贪污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
二、挪用公款罪案件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一)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产的使用权。主要是行为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公共财产进行占有、使用,并从中获得收益,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一部分权利。
(二)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实施的前述行为。
(三)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
(四)挪用公款罪的主观方面是主观故意,其目的是擅自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五)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区别在于:一是主观故意内容不同,前者是为了临时“便用”而暂时占有公款,后者则为了将公款永远归己而占有公款;二是行为方式不同,前者在作案时留下的“痕迹”明显,从帐目和通过知情人可以调查获取证据,而后者在作案时留下的“痕迹”不明显,比较隐蔽,查证难度大。
三、受贿罪案件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一)受贿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廉洁性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关系。
(二)受贿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索取了他人财物或非 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本人现有职务的方便条件或者影响翰选进行非法的索贿、受贿行为,这是受贿罪的本质特征。
(三)受贿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组成。
四、单位受贿罪案件
单位受贿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
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其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客观方面表现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根据本单位的意志,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索取或非法受贿行为。主观方面具有直接故意并且以单位谋利益为目的的特征。
五、行贿罪案件
行贿罪是指行贿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实施的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行贿犯罪的客观方面除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向国家工作人员贿赂财物外,还包括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较大数额的财物,或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的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这类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除自然人外,还包括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此类犯罪只能由主观故意构成,以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为基本特征。
六、对单位行贿罪案件
对单位行贿罪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上述单位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此类案件在犯罪构成要件上与行贿罪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实施的对象,行贿案中行贿犯罪对象是国家工作人员个人,而对单位行贿案中行贿犯罪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他国有单位和人民团体等。
七、介绍贿赂罪案件
介绍贿赂罪是指行为人与受贿人之间进行牵线搭桥、中间撮后,使行贿与受贿得以进行,情节严重的行为。介绍贿赂犯罪侵犯的客体与受贿犯罪、行贿犯罪相同;客观方面表现为行贿、受贿双方“牵线搭桥”,促使双方相通,帮助双方完成行贿受贿行为;其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多以谋取个人利益为目的。
八、单位行贿罪案件
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实施的行贿行为,或违反国家规定所实施的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的行为。此类案件的犯罪主体是单位,即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其客观方面表现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本单位的意志,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行贿行为;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单位谋取利益的特征。
九、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案件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出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经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合法的行为。这种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其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对其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其合法收入,对差额巨大的事实是明知的,行为人希望和放任这种“非法所得”的存在。
十、隐瞒境外存款罪案件
隐瞒境外存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对于个人境外的存款,违反国家规定,隐瞒不予申报,且数额较大的行为。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境外存款申报制度;其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故意构成。
十一、私分国有资产罪案件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有资产的不可侵犯和国家廉政建设制度;犯罪主体只能由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构成。它与共同贪污罪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犯罪主体是单位,而共同贪污罪的主体是两个以上的作案成员;第二,本罪所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有资产,而共同贪污侵犯的对象则是公共财物;第三,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与共同贪污的界定是不同的。
十二、私分罚没财物罪案件
私分罚没财物罪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所实施的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私分给个人的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罚没财物管理制度和国家的廉政建设制度;犯罪的主体只能是司法机关,即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等,即海关、工商管理机关、税务机关、卫生检疫机关、商检部门、环境执法部门、技术监督部门等;其主观方面为故意,即明知罚没财物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上缴国库,而不缴或隐瞒,尔后,以单位名义进行集体私分给个人的行为。
贿赂犯罪 篇2
关键词:商业贿赂,表现形式
近年来, 商业贿赂犯罪在我国频频发生, 并且逐渐成为一种“潜规则”在经济活动中蔓延开来, 严重影响了行业风气、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 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更加破坏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1 商业贿赂的概述
所谓的商业贿赂罪是指公司、企业、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在商品购销活动中,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 违反国家规定, 故意以财务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交易或者从中促成贿赂交易, 进行不正当竞争,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情节严重、数额较大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其中, 包括纯正的商业贿赂罪, 也就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另外还有一些不纯正的商业贿赂罪, 如“受贿罪、单位受贿罪、介绍贿赂罪等。商业贿赂的手段有两类, 即财物手段和其他手段。
1.1 商业贿赂具有以下特征
(1) 主体是经营者, 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作为商业贿赂主体的经营者不限于法人, 除法人外, 还包括其他组织和个人。法人也不限于企业法人, 还包括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2) 商业贿赂即为达到商业目的, 通过贿赂手段, 获取优于其他经营者的竞争地位。
(3) 为对方提供明显可盈利的业务项目、物资批件及合同等。
1.2 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
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 给予或者收受各种形式的回扣、折扣或者佣金, 以及以赞助费、宣传费等名义给付对方单位或个人财物或利益好处。 (2) 在交易之外直接给付或收受现金与实物。 (3) 提供境内境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等其他手段。 (4) 交易对象即受贿方索贿。例如一些单位利用垄断地位或者在交易中的相对优势地位公开索要各种好处, 索取不当利益。
2 商业贿赂的形成原因
对商业贿赂犯罪的原因进行研究, 有助于了解这类犯罪实施者的心态及其人格状态, 可以分析其人身危险性和再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正确定罪量刑, 做到司法公正。具体分析我国商业贿赂犯罪产生的原因,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社会原因分析
(1) 社会变革中浊流的影响。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 不论国家大小, 社会制度如何, 在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经济结构调整时期, 各种社会问题, 包括腐败现象也相对比较突出。我国建国以来,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是伟大的社会进步运动, 但不是直线的, 有成功和曲折;也不是纯粹的, 有主流和支流, 清流和浊流, 腐败现象就是浊流。思想上, 国门打开了, 某些腐朽细想和生活方式就可能乘虚而入, 一些意志薄弱者就会经不起考验。
(2) 市场意识错误延伸。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是历史和现实经验的科学总结。但同时也应看到, 市场经济也有双重性, 正效应是主要的, 但负效应也是客观存在的, 它主要表现在:①市场经济的等价性提倡公平交易, 有利于经济的有序运行, 但也容易使人斤斤计较, 自私自利。②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促使人们追求正当利益, 调动积极性, 有利于社会进步, 但也容易诱发拜金主义, 一切向钱看, 见利忘义。③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有利于激发人们重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增强实力, 公平竞争, 但也容易诱发不正当的甚至违法的竞争行为。④市场经济的风险性, 鼓励人们大胆创新, 开拓进取, 但也容易刺激人们的投机取巧, 侥幸心理等。
(3) 政府角色错位。
市场经济中政府应侧重宏观调控, 而现实中, 政府的规划、调控、监督角色过弱而执行角色过强, 在行政许可、行政合同领域发生商业贿赂的机率比其他地方大, 从根本上反映了这一点。
(4) 整个社会对商业贿赂的认识不到位。
虽然禁止商业贿赂的法律条款早在193年就写进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但整个社会对商业贿赂的认识仍然十分模糊, 不少企业把法律明令禁止的回扣行为与正常折扣混为一谈。在工商部门查处时, 拒不承认自己的回扣事实, 对回扣造成的社会危害更是不以为然。有的企业甚至把工商部门的正常执法行为告上法庭。
2.2 经济学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来决定商品的价格以及商品的供给。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商品的价格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状态。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 因产品供大于求, 卖方的产品价值的实现比较困难, 众多的卖者竞争数量相对较少的买者, 卖者在自身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 自然有了使用一切可能手段达到此目的的动力;而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 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因此, 无论在买方还是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 都会出现商业贿赂的现象。
经济学是人类如何在资源有限的世界上为满足其欲望而做的选择的科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商业贿赂犯罪发生的原因, 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法律视角去深入审视, 从而获得新的收获。犯罪原因的经济学理论有广狭义之分, 广义的经济学理论不仅包括用经济学分析犯罪的理论观念, 还包括犯罪的产生是由经济原因造成的。狭义的经济学理论仅指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犯罪现象和各种理论观念。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犯罪原因, 也是假设犯罪人是具备足够理智对外来刺激做出反应的人, 犯罪人在犯罪前都要进行利弊的权衡, 得失的计算。经济犯罪、财产犯罪、职务犯罪、高科技田间下的犯罪人在犯罪前, 往往会权衡犯罪行为的得与失。
经济学理论解释商业贿赂犯罪, 可以这样假设:商业贿赂犯罪是行为主体在特定的条件下, 权衡各种不同牟利方式的成本和收益之后做出理性选择, 其中各种不同牟利方式既包括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的牟利, 也包括以非法方式进行的牟利活动, 亦即商业贿赂犯罪的实施者把合法途径同非法途径可能获得的收益和要付出的成本进行比较, 如果采取非法途径更容易达到目的, 则选择实施商业贿赂犯罪。
竞争压力和利益的驱动是从事商业贿赂的主观动机。竞争, 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它始终激烈地贯穿于商品交易的始终。一些参与竞争的经营者为取得比其他经营者更大的优势, 利用少数人的贪财心理, 暗中以金钱或其他好处贿赂交易对方的负责人或对交易有影响的其他个人, 以获取交易机会, 从而取得更多的利润。收取回扣方为牟私利, 置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于不顾, 其贪婪动机更是显而易见的。供大于求是产生商业贿赂的市场条件。随着经济发展, 我国的市场成为商品品种数量繁多的买方市场。
利润也是商业贿赂犯罪实施者考虑的一个因素, 行为人从实施商业贿赂犯罪中获得的利润包括有形利润和无形利润。犯罪的预期利益越高, 实施犯罪的可能性越大, 商业贿赂犯罪发生的可能性和预期利益成正比。
2.3 个体原因分析
任何商业贿赂犯罪, 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其自身的因素.因而认真分析商业贿赂犯罪发生的个体原因,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唯利是图的思想是从事商业贿赂的主观动机。经营者愿意冒违法犯罪的风险, 直接暗中给付对方单位或个人好处, 或者唆使雇员在业务活动中, 以回扣开路进行交易, 其目的是为了取得交易机会, 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收取回扣方为牟私利, 置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于不顾, 其贪婪动机更是显而易见的。
本位主义是产生商业贿赂的帮凶。现阶段, 在两种体制交替之时, 一些从事公益行为的单位和具有特定职能的部门, 在附带从事公益经营和行使管理职能权利时, 往往利用其“独家”服务的优势, 肆无忌惮地与供货方串通, 大量获取回扣, 为小团体谋取利益。
2.4 道德文化原因分析
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影响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道德因素, 虽然是无形的, 但却也对犯罪显示出了其特殊的影响. 中国人强调人际关系, 延续几千年的儒学伦理将“人情”理念深植于中国人的心理和处世现实中, 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虽然今天整个社会的宗族势力已经瓦解, 但乡土社会的差异理念却在以“己”为中心的小圈子内被普遍实践着。一种过渡性的人际关系模式— 熟人网, 就是转型期乡土社会的关系要素与市场经济的利益要素相碰撞的产物。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过程中, 也逐渐适应了这种与西方观念完全不同的“本土环境”, 学会了对相关政府机构和交易对象采取“特殊沟通”的方式, 以商业贿赂为主要手段构筑自己的关系网。
2.5 法律方面的原因分析
法律对商业贿赂的处罚不够严厉。行政执法手段单一, 执法过于宽松。面对商业贿赂花样不断翻新, 回扣、账外折让等形式更加隐蔽的现实,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现有的执法手段显得过于单一。法律体制没有理顺。市场法制不健全, 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界定不清, 导致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差, 使商业贿赂大行其道。管理部门的责权不明则导致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对商业贿赂的弱化处理, 如简单地处以行政罚款、通报批评等。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 因此, 制定专门的法律, 整合相关的规定, 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等责任追究手段, 将为治理商业贿赂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
3 对商业贿赂行为的思考
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运用党纪、法律手段有效制裁商业贿赂行为, 维护党的形象, 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既要集中时间开展专项治理, 又要从大局和长远出发, 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结合, 与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相统一, 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相适应, 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商业贿赂问题, 努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相信通过今后的努力和摸索, 商业贿赂将不再成为桎梏中国经济发展的枷锁。
参考文献
[1]朱有明, 张薛梅.我国商业贿赂现状的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2]刘修德.商业贿赂犯罪研究[J].阜阳市司法网, 2006-07-04.
商业贿赂犯罪治理略论 篇3
关键词:商业贿赂;商业贿赂犯罪;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109-0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竞争日渐激烈。由于其市场机制不健全,拜金主义和“官本位”、“权本位”等腐朽文化思想的影响以及管理法规的滞后等原因,导致商业贿赂行为泛滥。在中国现行经济运行当中,商业贿赂犯罪严重破坏经济秩序,腐蚀干部队伍,侵蚀党的肌体,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切齿痛恨的社会公害。有效遏止和制裁商业贿赂犯罪,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和迫切。
1 中国商业贿赂犯罪产生原因及其危害
1.1 产生原因
(1)从事商业贿赂主观上是为了达到自己获得更多利益的目的。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导致一些参与竞争的经济主体渴望通过别种手段来为自己获取更多的交易机会从而谋得更多的利益,这种想法使得一些经营者铤而走险,视法律与市场规则于不顾,进行商业贿赂行为。
(2)由于当今市场货物的极大丰富,导致供货商竞争激烈,供求失衡。许多供货商不择手段,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货物或者服务销售机会。这个将长期存在的供求关系矛盾,直接导致商业贿赂行为的屡禁不止。
(3)社会腐败风气悄然蔓延,有的行业、部门以及少数不廉洁者利用职权来满足私念,使得商业贿赂现象适时而生。社会风气的好坏是商业贿赂猖獗与否的客观环境,蔓延的腐败现象是其滋生的土壤。
(4)现阶段,由于两种经济体制的交叉,一些从事公益行为的单位和具有特定职能的部门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打着公平合理的旗帜,大肆收受回扣,从中牟利。这个现象成为商业贿赂的新特点,同时逐渐被公众所察觉,引起社会极大不满。
(5)商业贿赂中有一大部分人存在法律观念淡薄的现象,对行贿行为和受贿行为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认为行贿无罪而受贿有罪,或者为了单位的利益而行贿无罪,这些都是错误的思想。
1.2 社会危害
(1)商业贿赂破坏了市场经济中的正常交易次序和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使诚信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最终导致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由于商业贿赂是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行贿者和受贿者不会依法纳税,造成国家和私人财产被大量的侵吞。
(3)商业贿赂犯罪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环境,导致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阻碍中国对外资的引进。
(4)商业贿赂犯罪成为产生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的温床。近几年来,商业贿赂犯罪已经成为经济领域中导致中国市场腐败的重要因素,阻碍了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度,破坏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健康经济秩序。
2 商业贿赂犯罪的治理对策
2.1 中国商业贿赂犯罪治理对策的探讨
经过近些年来对商业贿赂犯罪的认识和研究,许多学者对商业贿赂的治理都提出了有效而切实可行的办法。有的学者认为要加快对商业贿赂的立法进程,建议立法机关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尽快出台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明确规范商业贿赂犯罪的范围,提高对商业贿赂犯罪的量刑处罚,严厉打击商业贿赂犯罪行为,净化商业市场发展环境;有的学者认为要尽快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完善监管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诚信管理法律制度,构建社会信用体系,防止商业贿赂中做假账行为的发生,促进市场经济主体的自律机制完善;有的学者认为应通过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促廉政,各行各业要加强内、外部监督制约;也有学者认为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对其他人起到震慑作用,预防的同时严惩商业贿赂犯罪行为。
笔者认为,分析商业贿赂犯罪者的心理不难发现,犯罪主体往往本身素质或者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渴望以权谋私,达到一己私利,或者因为一些制度体制的不完善,这种非法行为本身不易被人察觉而产生了投机心理。由此,可以从“不想”、“不敢”、“不值”、“不能”4个方面遏止商业贿赂犯罪行为,遏制贿赂源头:
(1)大力开展正面教育,提高人员的素质,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修养。通过思想教育,树立典型,弘扬正气,使得商业贿赂这种本身非法的恶劣行为受到一致的唾弃和鄙视。通过对执政党、政府、公务员、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和公职人员进行廉政教育,加强对他们的约束,提高他们的廉洁性,使他们本身不想不愿进行违反法律法规和党政纪律的活动,自觉的抵制商业贿赂行为。
(2)加大对商业贿赂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惩罚措施。商业贿赂犯罪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贿赂行为本身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从而使犯罪主体心存侥幸。因此,要畅通举报渠道,加强执法机关侦察力度,提高办案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商业贿赂犯罪行为逃避打击的可能性。此外,中国现行刑法对于商业贿赂罪的处罚较轻,其规定也比较笼统和简单,相关司法解释并不能详尽囊括大多数商业贿赂行为。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业贿赂行为的方式也变得更多样起来,法律本身的滞后性更使得法律不能更好的发挥它应有的效能。为此,通过加大刑法中对商业贿赂罪的处罚力度,加大对商业贿赂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起到一定的社会震慑作用,是遏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方法之一。
(3)健全市场综合管理惩戒机制,加大商业贿赂中行贿犯罪的风险和成本。由于在现阶段中国商业贿赂违法成本低,导致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利益甘愿冒着风险贿赂他人。因此,通过市场管理的惩戒机制,大大提高行贿行为的违法成本,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治本之策。据了解,中国有相当多的省在建筑市场准入方面规定,凡在项目承包、材料采购投招标过程中因行贿受到查处的承包商、供应商,将列入“黑名单”,今后不得再次进入该省市场。通过违法记录、信用记录等多方面形成市场综合管理惩戒机制,使经济法人在经济活动中不值得为了一单交易而去冒行贿犯罪的风险。
(4)通过在立法上、制度建设上的完善,加强监督,使得商业贿赂受贿者不能收受贿赂。这是治理商业贿赂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达到的目标。治理商业贿赂必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不论如何治理,都应该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坚强的后盾保障。一方面,治理商业贿赂的方式方法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作为指导;另一方面,必须将治理商业贿赂与国家强制力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国家权力惩罚商业贿赂行为者,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更好地对权力进行监督,加强内、外部监督制约;加强政务透明度;加强财务、政务公开;加强各类财务报表、帐薄、票据的管理。规范和减少商业活动中的现金交易,对于重大事项要集体研究,充分发挥内部纪检监察部门职能作用,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通过对这种制度的建立,受贿者必定没有受贿的机会,不能受贿,从而有效的遏制了商业贿赂违法活动的产生。同时,通过对商业贿赂行贿者心理的考察也不难发现,行贿者往往是处于一种迫于无奈的心理进行行贿,在无法公平进行正常商业活动的的背景下,行贿者渴望通过行贿争取到更多获得利益的机会。为此,一方面,通过对受贿源头的控制,有效避免了受贿,行贿也就自然而然无处可行;另一方面,更应该通过社会制度、法律、监督体系等相关体制的完善,使得行贿成为不可能产生或者存在的行为,因为真正的公平直接导致行贿没有必要。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在今年广州政府公开医药采购活动中,各供货商采用竞价的方式,将出价最低者定为供货企业。这样的政府医药采购方式,不仅避免了医药采购这个商业贿赂最严重领域中商业贿赂的发生,同时更好的维护了国家和公民的利益,起到两全其美的作用,值得充分推广并为广大行业所学习与实践。
3 刑法修正案(六)中对于商业贿赂罪的修改
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六)》中,扩大了商业贿赂罪的原有主体,将《刑法》第163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犯罪主体扩大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将公司、企业以外的单位中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进行“权钱交易”、危害社会利益的行为纳入了《刑法》调整的范围。
首先,将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贿赂行为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解决了先前由于主体不适格而无法追究该种行为刑事责任的局面。中国《刑法》中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公司、企业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外的主体实施的贿赂行为是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例如,先前在商业贿赂活动最为猖獗的医药领域,对医生利用处方权收回扣的行为以犯罪处罚没有明确、充分的根据,而《刑法修正案(六)》对刑法第163条和第164条的修改,对医生利用处方权收回扣的行为以犯罪处罚则有了明确、充分的根据。另外,司法实践中也经常遭遇在商业领域内,商业主体常常通过实施商业贿赂来谋取商业利益,这样不仅排挤了其他竞争的平等主体,同时还会影响由公平竞争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的优势,最终导致经济的不健康发展。《刑法修正案(六)》的出台正是弥补了对医药、零售业、房地产行业、旅游行业、银行业、建筑行业等行业中商业贿赂行为无法管辖这一缺陷,有利于更好更全面的打击犯罪。可以说,修正案中扩大商业贿赂犯罪主体范围对于现阶段中国打击商业贿赂行为的肯定和帮助作用是巨大的。同时,中国政府于2003年12月10日签署《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第5条第1款明确规定,各缔约国均应当根据本国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定和执行或者坚持有效而协调的反腐败政策,从而使公约规定的控制贿赂犯罪的法律措施在国内法律秩序中得以适用。中国必须通过适当扩大贿赂犯罪主体的范围来遵守公认的国际法规则以及善意履行条约义务。
4 结论
(1)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长期而综合的工程。商业贿赂犯罪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健全等原因所导致的一种社会现象,对它的治理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这就要求全国从上到下、各行各业形成统一认识,综合治理,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2)治理商业贿赂必须对症下药。要针对产生商业贿赂犯罪的背景、原因等准确分析、合理定位、全面认识,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等社会制度,从根源上消除滋生商业贿赂产生的土壤。
(3)治理商业贿赂犯罪并不是孤立的工作,它是与中国该阶段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现状、人民素质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治理商业贿赂犯罪要将其放到整个社会环境和背景中去,与其他因素综合考量,真正消除商业贿赂犯罪这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毒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卫红,王国宏.《论商业贿赂》
[2]刘晓彬.介绍贿赂罪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
[3]赫长虹.论我国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认定[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4]吴喆。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贿赂的规制[D]苏州大学,2006。
[5]罗彩荣.论商业贿赂行为及其法律防范[D]华中师范大学, 2003。
[6]程宝库.《商业贿赂社会会危害及其治理对策》.法律出版社,2006
[7]王继军.附赠式有奖销售的若干法律问题[J]法学研究,1998,(05)
作者简介:王若轩,女,1985年出生,山西太原人,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学院。郭文清,男,1984年出生,山西太原人,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学院。
Commerce Bribery to Commit a Crime and Governs Summary Theory
Wang Ruoxuan,Guo Wenqing
Abstract: Commercial bribery is a widespread social phenomenon,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s adversely affected.The author in this,the only personal point of vie,from the commercial bribery demonstrated by the problems,from a legal point of view of commercial bribery causes of crime,social harm,such as treatment response to superficial aspects of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贿赂犯罪 篇4
我认为,防止商业贿赂,防范职务犯罪,首先是要在意识上树立起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观念,增强自身素质修养,提高法律意识,增强自身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免疫力,切不可因抵御不了一时的诱惑,抱着侥幸心理,做出让自己追悔莫及,抱憾终生的事情。时常观看东方110等法制类节目,也时常耳濡目染很多职务犯罪的案例,发现往往这些案件的主角都是些有着高学历、有着很强的能力,在事业上也取好范文版权所有得一些成就,在社会生活中处于精英阶层的人物。但就是他们,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抵制不住一时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抛弃了自身的理想、信念与追求,以至于在我们看到他们在狱中声泪俱下的忏悔是而那么的无力而唏嘘不已。
其次是制度上的保障,一个健全的肌体离不开规则的监管、制度的保障。我们的企业是特大型的企业,有着各自的职能部门,有着各自的工作职责。同时,我们的企业也是一个有能力承担责任和敢于承担责任的企业,我们有我们的企业宗旨,企业文化及企业规范。这就决定了我们业务活动的开展有着详尽的规范、严格的流程及有效的监管。我们现在开发应用的营销系统、业扩系统等诸多管理系统,也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业务的透明度,加强了对职权的监督管理。因此,我们的客户也应该有信心,只要是符合规范、合乎规则的事情,我们必定也乐于做到、做好。而违反规则的事情,即便是通过歪门邪道,在我们严格的规程及监管下也必是无可遁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尤其是我们这些与经济联系较多,手上有些职权的同志更应该看清楚,任何妄图只手遮天、瞒天过好范文版权所有海的事情总有暴露的时候。我们的职权是企业赋予的,是企业对我们的信任与托付,而当我们有违于企业的信任与托付的时候,等待的只能是严惩与忏悔,这一点也在近年来发生在系统内的几个案例上也得到了鲜活的体现。
贿赂犯罪 篇5
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浅析
作者:王砚岗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3期
【摘要】为有效防止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使国家涉农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到三农.笔者结合近几年来查办和预防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工作实际,总结了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和发生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较有力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
近年来,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农村综合改革等领域中,大量资金流入农村、大批项目在农村落户、大批工程在农村展开的同时,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进行贪污、受贿等犯罪活动的现象也多了起来。涉农贪污贿赂犯罪,严重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秩序,对中央政策的部署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加强对涉农领域贪污贿赂犯罪问题的研究,对于化解农村矛盾,构建农村惩防腐败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主体职务级别较低且犯罪类型较为单一但犯罪主体多为实权掌握者
涉农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涉及领域广,主要发生在农村水利工程、整村推进、国家扶贫开发等项目。犯罪主体虽涉及不同的多个部门,但职务级别较低,多为副科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和村集体人员。此类犯罪的罪名主要集中于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犯罪主体多为有决策权的单位负责人或项目直接负责人,也有掌握资金的财务人员,这些人拥有项目的决策权和财物的管理权、支配权。
(二)犯罪过程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三农”投入的增大和农村民主政治制度的改革,以及“村务公开”、“村账乡管”等措施的出台,涉农贪污贿赂犯罪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即作案形式由过去的单独犯罪为主转向共同犯罪,这类共同犯罪参与者为利益共同体,在作案过程中心照不宣,配合默契,犯罪目的容易得逞,难以被发现和举报。同时,案件基本不涉及农民群众的个人直接利益,农民群众直接知情的少,即使知情也认为和自己关系不大,主动举报犯罪的积极性不高,增加了此类犯罪的隐蔽性。
(三)犯罪手段相对简单,多为虚列开支、虚报冒领、直接侵吞
一是弄虚作假,虚报冒领。采取虚列造表、伪造签字、使用虚开的发票报销等手段,套取国家涉农资金。二是私自截留,集体私分。
(四)危害后果严重
在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犯罪主体虽然职务级别低,然而一旦腐化堕落,它直接地侵害的是最基层广大农民的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容易引发集体上访等群体事件,不利于基层和谐发展和稳定。
二、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原因
(一)从行为人主观上分析,主要是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价值观、人生观取向上出现了偏差
他们当中,除了极少数原来思想素质较差之外,大多数是好的,曾做出过贡献,但由于平时只注重业务工作,长期不参加思想政治学习,腐朽思想乘虚而入,侵蚀了他们的灵魂,他们将理想、道德看得一文不值,于是逐步蜕化,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在客观上发生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主要原因有
1.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实。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与新农村建设资金入不断增大的现实相比,支农、惠农资金使用,资金用途监管的各项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存在制度滞后于现实需要的现状。二是管理制度得不到严格落实。如“村务公开”、“村账乡管”等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2.权力运行缺乏监督。一是相互监督缺乏。领导干部相互之间往往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善监督。二是上级部门监督不力,制约机制缺失。三是缺乏群众监督。权力缺少必要的监督,造成涉农资金走向最末端的农村基层组织,基本不存在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混乱。存在包包账、断头账、小金库等现象,“专用专款”的现象还常有发生。财务管理混乱,给此类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3.打击不力。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惩防体系不够健全,使执法时遇困局,不能到位。此外,对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打击还存在实刑轻刑化、缓刑适用比例过高等现象,对涉农贪污贿赂犯罪起不到有力的警示作用。
三、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切实加强基层干部思想教育和廉政教育
强化涉农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工作人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抵御多种腐朽思想的能力。首先应学习法律和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其次,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样才能抵制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
(二)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健全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并认真执行;继续深入推行“村账乡管”,完善财务收支监督机制;实行审计监督,对乡村两级干部和涉农部门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查;建立农民评议干部制度,由农民群众定期对干部进行评议,实行群众监督;加强政务和村务公开,构筑起预防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制度防线。真正把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消灭在萌芽阶段。
(三)加大预防和打击力度
首先,整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活动。其次,加大打击力度。克服“作案的多,查处的少”的不利局面,使犯罪行为人减少侥幸心理,不敢作案。涉农贪污贿赂犯罪,危害了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的安全,又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发展。对其中的贪污贿赂犯罪问题,要做到发现一起,打击一起,起到以点带面的打击和震慑效果。同时,要注重研究涉农领域违法违纪案件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办案方法,逐步完善办案手段,为农村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贿赂犯罪 篇6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高检会〔200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经贸委(厅),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中央企业党委(党组):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犯罪严重,由此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造成一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亏损,甚至破产,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和有关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国有企业加强联系配合,积极预防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努力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精神,有效遏制和减少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发生,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现就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管理部门,以及中央企业加强联系和配合,共同积极做好预防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协调和配合,积极查办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
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要按照法律和有关企业领导班子管理的权限,大力查办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违法犯罪案件。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或者收到群众举报的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贿赂犯罪线索,或者正在查处的案件,认为构成犯罪的,要依照有关规定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检察机关,检察机关要依法受理,并及时审查办理。对依法不构成犯罪或者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检察机关要及时对其上级管理部门回复并说明理由和法律依据,其中,对需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要提出检察意见。在检察机关依法立案侦查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案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办案纪律,注意维护发案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各有关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对于检察机关的依法侦查取证工作,要予以积极配合;对国有企业管理部门正在查办的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有关案件,在不违反法律和有关工作纪律的前提下,为熟悉情况、积极做好受理案件的准备工作,必要时,检察机关可以提前介入。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预防工作机制,加强预防网络建设
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共同开展预防工作、增强预防工作合力和效果出发,积极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加强双方工作联系配合的工作机制,推进预防网络建设,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预防指导委员会、预防协调小组(办公室)等工作协调组织;制定和规范案件、公文移送程序,保证双方共同开展预防工作,使互相协调配合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增强及时发现、控制和防范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能力。
三、加强信息交流和情况通报
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认为重要的有关加强国有企业队伍尤其是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国有企业管理监督、健全制度机制等方面的有效做法、措施,以及有关业务方面出台的政策、改革措施,查处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案件情况,在允许的范围要向检察机关通报。检察机关就查办国有企业中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情况,也要向国有企业管理部门通报,并结合查办的案件情况,积极分析、研究和总结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手段和变化规律与趋势,及时交流沟通,为其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企业管理服务。
四、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预防对策研究
针对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可以共同开展前瞻性的调查分析,深入探索制度、机制中的问题,努力研究从源头上预防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治本性措施和对策。积极总结和推广各地预防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方面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双方要加强预防对策的分析论证,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制定、出台有关加强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和业务管理规定、产业政策和改革措施时,要充分考虑预防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要求,必要时,可以与检察机关共同研究完善;检察机关在研究、提出有关涉及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方面的预防对策和措施时,也可以请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进行论证或提供咨询意见,注意反映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等业务活动的流程和特点。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国有企业落实有关加强队伍建设和业务管理规定、执行产业政策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调研,检察机关可以从预防需要出发参与和配合。
五、共同推进检察建议的落实
检察机关结合办理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提出有关预防犯罪的检察建议时,要注意提高检察建议的质量,增强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积极协助发案单位及时落实。在向发案单位提出检察建议时,应当同时抄送其有关上级领导机关或者管理机关,并加强对检察建议落实情况的检查和回访。发案的国有企业对检察建议提出的预防措施和对策要积极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和效果及时回复检察机关,发案的国有企业的上级管理部门和单位对检察建议的落实要加强督促。因提出的检察建议未及时落实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应当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六、加强宣传、教育和咨询
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的危害、预防工作情况及其取得的经验、成效;共同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强对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警示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使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端正生产经营态度,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在加强对各自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中,可以互相聘请授课人员,积极提供有关资料。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在对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人员的培训中,可以邀请检察机关就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罪与非罪等有关法律政策界限问题,开办法律讲座和提供咨询服务。
七、做好中央企业预防犯罪工作
检察机关要同中央企业及其下属企业加强联系和配合,共同做好中央企业及其下属企业中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工作。应当按照属地原则,根据本通知规定的基本精神以及企业的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安排。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企业工委和国家经贸委要对在中央企业中开展贪污贿赂犯罪预防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
各省级人民检察院和经贸委等有关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根据本通知的精神,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各地在执行本通知中遇到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报告,中央企业要及时向中央企业工委报告。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论贪污贿赂犯罪初查行为 篇7
检查机关一般在立案之后开始对犯罪行为予以侦查, 而在立案之前, 检察机关对相关贪污贿赂犯罪行为相关证据以及材料的收集和取证就是所谓的“初查”, 在本质上, 这与一般案件的侦查行为没有多大的区别, 都是对犯罪行为予以一定的证据收集活动, 。我们知道, 要想对某一种行为进行归属, 就必须全面了解它的性质, 贪污贿赂犯罪初查行为也是如此, 所以, 这里有必要对当前的初查行为进行一定的性质分析。
( 一) 关于初查行为性质的争议
对于贪污贿赂犯罪初查行为的性质, 学界历来都存在着不同的争议, 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几种重要的观点如下: 第一, 初查行为不是一种正规的侦查活动。许多的专家认为, 初查行为是在立案前进行的, 而一般正规的侦查活动行为都是立案之后, 刑事诉讼过程当中开展的, 这种观点存在一定合理性, 但也失偏颇。第二, 初查行为是一种非诉讼活动。拥有这种观点的学人的理由与上述基本相同, 都认为诉讼活动是在立案之后开展的, 而对于立案之前的这种初查行为则不属于诉讼活动。第三, 初查行为是一种诉讼活动。这与上述观点相反, 持此类观点的人认为初查行为也是为了破获案件所进行的证据, 材料的收集工作, 理应归入诉讼活动当中。最后一种观点认为初查行为是一种侦查行为。他们一直认为无论从主体、内容以及性质等方面来考察, 初查行为都具有侦查工作的性质, 所以归于侦查行为是合适的。
( 二) 笔者对初查行为之理解
初查行为应该从实践当中去加以理解,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初查行为的性质。第一, 初查行为的发起是拥有一定的侦查性质和随意性质的, 一方面, 因为它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获得相应的证据和材料。另外一方面, 当前我们国家的立法当中对于犯罪初查行为的相应的开启程序、初查过程以及执行的相关程序和内等都还没有做出一个法律上的规定, 这就必然使得初查行为具有了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第二, 犯罪行为的初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一种认识活动。这是因为初查行为是对相关案件的前期侦查, 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相应的证据以及各种材料, 并以此对案件的存在性予以确认, 更是为案件的侦查工作提供相应的证据。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来看的话, 初查行为其实可以归纳为一种拥有侦查意识的认识活动, 主要是为了收集相应的证据证明案件存在的真实性, 为案件的侦查提供一种清楚明了的依据。
二、通过立法对贪贿案件的初查行为予以规范
初查行为已经成为处理贪贿案件的一个很普通的行为, 但是初查行为没有法律进行很准备、明白的法律界定。由于初查行为没有纳入法律范畴, 因此初查行为在现实中更没有可能去达到有法可依的境界, 因而在执行中, 很可能照成权力的滥用, 发生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的现象。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笔者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以确保在纳入法制轨道的前提下, 初查行为能够合理有序的执行, 并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 一) 修改刑诉法以确保初查行为的合法性
我国在处理刑事案件的最为主要的法律依据就是刑事诉讼法。因此要让初查行为达到一种合理合法的地步, 就必须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而, 笔者在这里认为将其纳入刑事诉讼法法则中侦查行为规定之前的章节中, 并且可以明确其过程为前期调查阶段。因此初查行为的法律性质就得意明确界定—侦查行为。因而可以确保在初查行为的执行中被查对象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
( 二) 对贪贿犯罪初查行为的制度设想
在这里必须明白的是贪贿犯罪的侦查不同于以往的刑事案件的侦查, 因此不能将两者混淆看待, 因而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要区分开来。所以笔者在依据《反贪污贿赂法》的基础上, 在适用初查行为中, 应当对其程序规则进行遵守。比如在通过活动获得的重要信息要及时的记录与整理, 同时对所记录的信息要进行必要的审查。同时在获得领导的批准后, 在符合程序的前提下方可执行, 从而确保了初查行为结论的有效性与合法性。
三、结语
在对污贿赂犯罪案件调查的实践中, 需要调用大量的力量, 尤其对于一些复杂的案件, 不能很轻易地做到有效处理, 所以, 对于实践中出现的立案之前的犯罪初查行为能够有效地为案件的侦破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依据, 所以相关的法律制度应该对其做出一个明确的规定, 促进初查行为在污贿赂犯罪案件调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对于一些贪污犯罪行为的侦破, 初查行为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 而且适用性也是比较普遍的, 然而, 由于当前我国立法存在的种问题和缺陷, 初查行为并未被明确立法, 故而其也未有合法性。鉴于这一原因, 对于初查行为的规制, 对这类行为予以很好的控制, 使得初查行为在使用过程当中不违背根本的宗旨, 是处理贪污贿赂行为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文章通过对初查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分析, 希望能够促使初查行为在贪污贿赂犯罪侦查当中得到很好地运用, 促进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侦破。
关键词:贪污贿赂犯罪,初查行为,合法性
参考文献
[1]孙长永, 杨柳.论刑事立案前的初查[J].河北法学, 2006 (01) .
[2]王巧全.论刑事立案初查[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 (05) .
[3]吕萍.刑事立案程序的独立性质疑[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3) .
预防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建议 篇8
[关键词] 贿赂 贪污 建议
(一)加大查处力度,有效地震慑和遏制涉农贪污贿赂犯罪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普偏较为低下,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个别乡镇、村社等基层干部却见利忘义,利用职务之便,侵吞、挪用农村基础建设、土地征用补贴、退耕还林等涉农专项政策补贴专项资金,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作为检察机关,首先要从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和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党工作大局的高度,针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高发易发特点,加大打击力度,通过查办案件,有效地震慑和警醒相关职务犯罪。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措施手段。要紧紧围绕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的实施,抓住涉农资金投入规模大、涉农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领域,重点查办发生在土地征用转让、乡村道路交通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等涉及民生的职务犯罪。三是要加大同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增强发现职务犯罪线索的敏锐性,共同形成打击职务犯罪的合力。
(二)加大预防力度,从源头上防范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
针对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严峻形势和农村群众举报主要集中反映的问题,结合办理的案件,剖析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有的放矢地为基层组织干部提出具体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议。可分片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一次全面的培训,主要是遵纪守法、规范管理、依法履职等方面的知识“充电”,提高基层干部法律意识、廉政勤政意识;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到监狱参观,零距离直接听取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忏悔,以达到心灵的震憾和警示教育的目的;实行检务公开,广泛宣传查办职务犯罪的法律法规程序,解释罪与非罪的界线,使农村基层干部对职务犯罪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能做什么,促进其履职不缺位不错位。
(三)规范财务制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尽管现在已取消了村级财务,统一由乡镇负责财务收支,但有的村里将卖地款、承包地款纳入“小金库”,村干部自己留用。而这些款物缺乏规范管理。有关部门的财务审计和监督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村社干部缺少必要的监督,致使村级基层组织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因此,必须完善乡镇、村屯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务审批制度,增加监督制约环节,减少发生犯罪几率。同时,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制定内外部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审计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公开财务收支情况,提高透明度。特别是县级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乡镇、村屯的领导和监督,督促财务制度规范化,有效地抵制违法活动的发生。
(四)强化责任意识,积极主动为推进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组织建设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