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商业贿赂党课材料

2024-08-06

治理商业贿赂党课材料(精选8篇)

治理商业贿赂党课材料 篇1

市场一部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汇报材料

根据公司的统一安排,依据北京辖内银行业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关于转发银行业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关于转发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近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要点的通知>的通知》的精神,我们部门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加强学习,使本部门员工在思想上认识到商业贿赂的危害性。

依据监管部门指示精神及公司统一部署,我部门将《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指引》发送到每一位员工手中,并要求所有员工认真学习。除了认真学习该指引,我部门还结合其他法规政策的学习,使每一位员工认识到商业贿赂的危害性。从经济角度上看,商业贿赂行为从根本上扭曲了公平竞争的本质,使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无法发挥正常作用,阻碍了市场机制的运行,从而破坏了市场的交易秩序,破坏了资源的合理分配。从法律角度上看,商业贿赂行为已经成为滋生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的温床。

在学习过程中,我部门注重结合本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强调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与加强业务风险防范相联系。我们市场一部作为公司的前台部门,与客户接触最为频繁,是把控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交易对手利用商业贿赂的方式获得我们的融资支持,其背后肯定是因为该项目某些方面无法满足我公司的要求,通过商业贿赂方式成交的项目肯定在风险防控方面是有瑕疵的,这样会给公司的运营带来巨大的隐患。一旦出现事故,不但公司的资产受到严重损失,在严密的追责制度下,客户经理的个人职业生涯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触犯刑律而身陷囹圄。

二是根据部门工作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商业贿赂。

市场一部作为公司的前台部门,我们肩负着客户营销与维护的责任,与客户保持紧密的沟通与联系是我们工作的特点。这样的工作特点使得我们采取了如下针对性的措施来预防商业贿赂的发生;

1、根据公司的统一要求,我部门全体员工均签订了廉洁从业承诺书,进一步规范了员工的工作行为,要求员工自觉遵守行业自律制度和本单位制度,合规操作;对已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或尚未发生但存在潜在风险隐患的行为,应当按照相关报告制度规定,及时报告。

2、因业务需要,我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会有大量的出差机会。在出差期间,我们部门惯例要求两人以上前往,使得在出差期间员工之间可以相互监督,有效防止客户经理被客户商业贿赂情况的发生。在出差期间执行严格的出差纪律,不接受违规馈送,不参加有损于判断独立性的酒宴。

3、在部门内营造健康的工作文化。商业贿赂行为是社会腐败在商品交易中的反映,脱离开清除腐败、净化社会大环境,去单纯强调制止商业贿赂,无异于空谈。只有净化大环境,才能将使商业贿赂的“市场”缩小直至逐步消失。我们很难改变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营造部门内健康的小环境,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公司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只要努力、合规工作,我们可以从职业中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以上就是我部门在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中的举措。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学习,针对本部门工作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商业贿赂的发生,为公司的健康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市场一部

2012-11-27

治理商业贿赂党课材料 篇2

关键词:高校,治理,商业贿赂,调研报告

一、当前高校治理商业贿赂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高校商业贿赂案件急遽上升, 其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商业贿赂的“潜规则”对社会和高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使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严重扭曲, 高校治理商业贿赂仍任重道远。

1. 认识不到位, 法律观念淡薄

一是对有关高校商业贿赂的情况认识不够。通过对高校商业贿赂的了解程度的调查, 竟有超过1/5的人 (21.88%) 对商业贿赂不了解, 这就很可能造成一部分人不知不觉地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对有关商业贿赂的政策法规认识不多。在教书育人氛围浓厚的高校, 竟有超过1/3的教职工还不知道这样的政策法规, 由此可知高校普及法律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三是对高校商业贿赂的危害性认识模糊。调查中, 竟有1/4左右的高校行政人员对商业贿赂的危害性认识模糊, 如果他们集中在商业贿赂易发多发部门, 就可能对防治商业贿赂带来严峻的挑战。四是自身抵御商业贿赂的意识不强。对受贿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将近1/3的人思想并不坚定, 他们或收下, 或视情况而定。关于自己作为供应商, 是否会行贿的调查结果使我们感到震惊, 仅有少数人 (36.09%) 选择了“不会”, 而大多数人 (63.91%选择了“会”或“要看情况”。说明商业贿赂这种“潜规则”在社会上的影响面较大, 使相当一部分人习以为常。

2. 信心不够足, 害怕打击报复

关于举报商业贿赂行为的态度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1/3的人不会举报 (34.98%) 。在选择“不会举报”的人中, 害怕受到打击报复的占了一半, 还有一半人是因为“事不关己, 何必多事”, 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切实措施, 保护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和利益。同时还应当有一套鼓励群众同商业贿赂作斗争的激励机制。社会对治理高校商业贿赂的信心不足。将近一半的人 (48.84%) 对中纪委部署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不抱乐观态度, 同样, 也有一半的人 (49.87%) 对高校防治商业贿赂行为的信心也不足。说明防治商业贿赂,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 权力太集中, 缺乏制约机制

调查中, 大多数人认为, 高校近年来成为商业贿赂犯罪的重灾区, 与高校的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具体来说:高校权力过度集中,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尤其是对高校“一把手”的监督难。校务公开度不高, 财务管理不透明, 权力运行机制不规范, 监督机制不完善, 尤其是群众无法也不能监督。对领导干部的考评和任免工作不规范, 不完善。在制定考评和任免领导干部的政策时, 不能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部分领导干部在一个岗位上待的时间太长。如石油大学一后勤主任王玉林从1991—2005年长达15年一直在后勤处工作, 多次收受他人贿赂达17.2万元。[1]

4. 监督不畅通, 监督主体缺位

调查结果表明, 高校纪检监察部门不能有效履行监察监督职责:不愿履行纪检监督职责。履行职责势必得罪一些人, 时间一长, 就势必使纪检监察人员成为众矢之的;纪检监察人员大都由学校领导安排, 受到领导的“恩惠”, 所以也不愿去查处领导的违纪违法行为;纪检监察机关属于学校的一个部门, 和学校有着共同的利益, 发现学校违法的经济创收也不愿多管。不敢履行纪检监察职责。高校纪检监察机关不是一个独立的监督主体, 其人、财、物都受制于学校, 处于这种地位的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自己的上级领导时, 不能不顾虑这些因素。不能履行纪检监察职责。高校对纪检监察人员的业务培训不够, 缺乏相应的侦察工具和设备, 而且纪检监察机关对于学校权力运行过程中参与较少, 这就造成高校监督部门对商业贿赂行为缺乏有力的发现机制和查处机制。

5. 惩处不到位, 激励机制欠缺

目前, 高校治理商业贿赂缺乏一套有效的奖惩机制。一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在防治商业贿赂方面, 我们还没有建立一套对纪检、监察和审计等监督机关工作人员和对商业贿赂的举报者的奖励机制, 这就使他们缺乏揭发和打击商业贿赂的积极性。二是惩罚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对纪检、监察以及审计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的不作为以及不认真作为没有一个惩罚的标准, 使这些监督人员很容易选择不作为的方式来逃避职责。另一方面对违法违纪的惩处不到位。对违法违纪者, 责任追究缺乏力度, 好人主义盛行, 对参与商业贿赂的违法分子的处理也往往是轻描淡写、大事化小。这样势必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二、高校防治商业贿赂的建议和思考

高校防治商业贿赂, 不能“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临时抱佛脚”, 而应当从教育、制度、监督、惩处等环节入手, 要以责任制为着眼点, 以构建惩防体系为中心, 把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与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紧密结合起来, 统筹安排, 精心谋划, 扎实推进, 建立健全高校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1. 创新教育形式, 健全教育机制

要认真坚持和不断完善教育制度, 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 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近期, 应该把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作为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 使反腐败措施更有针对性, 应采取多种有效形式, 确保教育效果。为此, 在学校党员干部中, 要坚持和完善党委 (党组) 理论中心组廉政学习制度, 坚持和完善廉政党课教育制度, 建立和完善廉政谈话和警示谈话教育制度等, 以增强教育效果。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大力加强治理商业贿赂、完善财经制度、严格财经纪律的宣传教育, 让其充分认识到违法乱纪的严重后果。在全校范围内, 要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高校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 进一步增强在经济活动中的自律意识, 从思想源头上堵住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

2.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制约机制

“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2要防治商业贿赂, 必须明晰权限范围, 探索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必须从根本上缩小权力、制衡权力、监督权力, 才能切断权力寻租的链条。现为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说, 在英国, 表面看起来, 大学的每一项决议都只有等校长签了字才能实施, 而实际上校长拥有的只是执行权, 而不是决策权, 所有比较重要的决策都要在校务委员会上讨论通过, 校长有发言权, 但要接受反驳。对于校务会议的决定, 校长即便有不同意见, 也得去执行。切实做到没有权力不受限制, 没有不受限制的权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发生商业贿赂就不太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在防治商业贿赂的工作上, 要逐步建立在干部选拔任用、权力授予以及权力使用等方面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干部的预警、问责、纠偏和惩戒机制和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同时要积极推进校务公开, 加强对高校经营、采购、工程项目预决算等重点环节和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实行“阳光操作”,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加强审计监督, 加强财务管理, 坚持收支两条线, 坚决清理“小金库”, 从源头上铲除商业贿赂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3. 明确领导责任, 规范工作机制

一要建立干部交流轮岗制度。要对重点岗位 (涉及人、财、物等) 的干部和职工进行刚性、及时的轮岗换岗, 不仅要对职能部门的干部轮岗换岗, 而且对那些职级不高但有业务处置权的普通职工也要进行轮岗换岗, 相关的校领导也要进行主管工作的轮换。同时对这些人员实行严格的离任审计制度。二要规范工作机制。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 引进市场机制, 从机制上杜绝高校商业贿赂的发生。这就要求把握好四个机制建设: (1) 高校集中采购制。 (2) 商业腐败责任追究制。对发生的商业贿赂, 坚决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3) 高校工程招标投标制。严格把关高校工程招标投标制, 为高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 集体决策机制。在重大问题上采取集体讨论、决策, 避免“一言堂”。只有这样, 才能从人员使用和管理上防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滋生蔓延。

4. 推进体制改革, 理顺监督机制

要充分激发高校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首先应保证纪检监察部门的独立性。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在当前的情况下, 实行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双重领导制, 但主要是接受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 包括人、财、物等方面的权力应和高校分离, 从而避免高校对纪检监察工作的干扰。实行高校间纪检监察人员的流动制, 定期让纪检监察人员在各高校流动, 从而避免因长期呆在一所高校工作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影响到纪检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 纪检监察人员长期在一所高校办案, 可能会得罪许多人, 这无疑增加了纪检监察人员的精神负担。异地工作后, 新的工作环境解除了纪检监察人员的精神负担, 从而有利于他们无所顾虑地开展工作。

5. 加大奖惩力度, 完善奖惩机制

市场经济呼唤奖惩机制, 适当的奖惩机制将会激发纪检监察人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加大查办力度, 有力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从而有效遏制商业贿赂滋生蔓延的势头。这就需要惩罚分明, 检查机关查处而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尚未发现的学校腐败案件, 应当对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给予适当的惩罚。对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自己发现并妥当处置的案件应依法给予奖励。反过来, 对于举报人也应加大奖励力度, 给予与涉案金额相应的奖励, 以激励人们勇于揭发商业贿赂的违法违纪行为, 甚至激励社会人员在法律范围内成为专门以搜寻、刺探商业贿赂行为的职业人。这样, 就使商业贿赂行为无处藏身。同时, 要加大对商业贿赂行为的惩处, 直到人们意识到从事商业贿赂行为不划算为止。

参考文献

[1]傅沙沙.石油大学后勤主任受贿17万被判10年[N].京华时报, 2007-06-06 (12版) .

论商业贿赂及其治理 篇3

[关键词] 商业贿赂表现形式新发展治理经验行为选择

作为腐败的一种表现形态,商业贿赂已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公害:扭曲公平竞争的规则使价值规律无法正常发挥作用,阻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败坏社会道德和行业风气,使诚信经营的企业沦为受害者,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

一、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及新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商业贿赂行为存在的领域和表现形式日益错综复杂,呈现出多样性与隐蔽性的特点,而以政府采购、医疗、电信、金融等领域尤为严重。

政府采购过去的松散管理状态造成其商业贿赂的积弊难除,以赠送礼金、商品折价、外出考察等方式,在采购招投标的各个环节如评标定标、信息发布、履约验收等对采购人员或机构进行贿赂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医药行业的药品回扣、劳务费、差旅费、赞助费、新药推荐费等已成为医疗机构的普遍现象。由于商业贿赂比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更能获得资源,电信竞争中的免除债务、装修住房、免电话费等也是司空见惯。金融领域资源的稀缺性和垄断性以及监督考核机制的偏差,使其在市场准入、金融基础设施、风险管理、中间业务等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商业贿赂。房地产管理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而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使得土地批租转租、建筑建材、工程承包等都成为商业贿赂的重灾区。其他如旅游业、保险业以及教育系统,都成为商业贿赂的濒临污染区。

正因为商业贿赂是众矢之的,其表现形式也变得越来越隐蔽,由个人腐败向集体腐败转变。这种新发展有以下特点:

核心主犯不明显。一般认为整个案件的主导、起关键作用的人就是核心主犯,以往案件中这样的人往往居于“一把手”的位置或是掌握最多的实权和资源。但从2005年的案例看,这种趋向越来越不明显。

重要角色少不了会计人员。在大案要案中,总会计师或者会计人员都会被牵涉进来。毕玉玺案中的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朴善琨便是一例,这也透露出企业内部会计和审计的漏洞及执业人员的素质问题。

贿赂手段趋于隐蔽。从直接用现金到实物再到商品折扣、赠送股票期权、资助出国考察等形式,商业贿赂的手段变得越来越隐蔽,而其共同点就是寻找法律界定的模糊地带以便于投机。

二、存在原因分析

1.法律体制没有理顺

市场法制不健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界定不清,导致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差,使商业贿赂大行其道。管理部门的责权不明则导致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对商业贿赂的弱化处理,如简单地处以行政罚款、通报批评等。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因此,制定专门的法律,整合相关的规定,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等责任追究手段,将为治理商业贿赂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

2.错误的侥幸心理和高额利润的驱使

认为商业贿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的观点,使一些人产生了侥幸心理。而高额利润的驱使则使一些企业不择手段,加之商业贿赂者的社会关系复杂,在关系网的作用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并非鲜见。

3.政府角色错位

市场经济中政府应侧重宏观调控,而现实中,政府的规划、调控、监督角色过弱而执行角色过强,在行政许可、行政合同领域发生商业贿赂的机率比其他地方大,从根本上反映了这一点。政府角色错位,一方面会导致精力过散,另一方面则会干扰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扭曲市场信息,这也是商业贿赂空间存在的原因。

4.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商业贿赂的隐蔽性使当事人的犯罪行为鲜为人知,而知情人的举报既提高了办案效率,也能有效降低成本。然而因对举报人保护不力,举报人遭到打击报复甚至陷害的事情一再发生,导致群众举报的积极性依然较低。在国外不仅有单独的证人保护法,其诉讼法中也有关于证人保护的规定及专门的保护机构和奖励制度。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举报制度,是打击商业贿赂的利器和重要保障,其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5.诚信缺失

市场信用规则的缺失和公众对诚信认识的片面性,造成社会信用水准整体较低。政府公共权力部门的诚信缺失以及企业间失信获利与失信受害的恶性循环,不但加大了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成本,削弱了整体经济竞争力,还破坏社会文化和道德的良性发展,增加社会管制成本,为商业贿赂提供了滋生空间。

三、我国政府和企业的行为选择

1.明晰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是市场经济规则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强化宏观经济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减少对具体经济活动的干预,会大大减少商业贿赂发生的机会。以政府采购、工程发包为例,不妨交由市场中介机构办理,政府部门则支付中介机构佣金和加强监管。引入多个部门参与监管和接受投诉,从而提高不法者的“寻租成本”。

2.理顺法制体制

明确立法,加强普法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实施责任追究制度。立法上,应提高商业贿赂的机会成本,深入行业与职业压缩商业贿赂的生存空间,提高商业贿赂行为的入罪率。司法上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树立腐败利益必须被剥夺的观念。统一商业贿赂案件中自首、立功和缓刑、免刑的适用条件,纠正目前认定和适用上的过于宽松和混乱。对于商业贿赂的主体不论是在职还是离职的要能够一查到底,将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

3.信用等级评级和信用环境的创建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那些违反市场交易规则的人应该为其行为付出代价。一个有效互联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信用信息中介服务、失信惩罚机制和政府监督体系,以及社会主体信用信息的传播辐射力,通过联动机制来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从而建立健全社会信用联合管理制度,会使市场规则的公平性得到体现。

4.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

商业贿赂的产生根源在于交易双方市场地位悬殊,而这又源于整体市场准入开放不足,和商业竞争磨合后强势企业的垄断地位。所以要治理商业贿赂,加大市场开放力度,限制企业的垄断行为,确立严格而明确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都与立法形成互补。

5.第三方制衡

市场行为主体的商业贿赂行为会损害相关竞争者的利益,明确规定所有竞争者都有权对行贿人提起民事诉讼,并对预期利益损害给予赔偿,能够形成强有力的第三方监督制衡机制。借助第三方力量,特别是让那些利益相联的经济组织互为监督,通过利益链条调动社会各界一起反商业贿赂,形成一种商业主体和利益主体之间的监督制衡机制,对商业贿赂的消除极为有利。

6.信息公开下的预警机制

竞争过程的不透明性为商业贿赂提供了滋生空间,其根源在于相关信息的不公开。信息的公开化会对商业贿赂起到震慑作用,阻止其实际发生。这就需要在做好群众举报和信访及相关的举报人保护工作的同时,增加监督与反映渠道,与人事考核制度结合,实行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定期轮换制,以便预警将商业贿赂消除于未发。

7.建立企业联动自律机制

企业自律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对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起决定作用。企业自律是企业生存的需要,企业应从各个环节对相关人员加强管理,包括从业人员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并在行业和企业间结成联盟,这样既可以降低法律执行的成本,又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信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商业贿赂空间。

治理商业贿赂党课材料 篇4

富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交流材料

2006年7月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是今年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的一项全国性的重要工作,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根

据富阳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管局的部署,我们富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二块同时组织实施,一块是本单位工作人员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另一块是负责组织辖区内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治理商业贿赂的思想发动、自查自纠、长效机制建设等工作。为深入推进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规范我市食品药品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促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我们把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作为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点,依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有关法律法规,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强化责任,分步实施开展工作。第一阶段我们主要是做了在富阳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召开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动员大会后,组织全局工作人员和辖区内有关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人员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落实相关责任人,印发有关宣传资料等工作。

一、第二阶段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进展情况

(一)调查模底情况

1、本单位工作人员情况:本局有工作人员25名,其中局领导4人,中层干部5人,一般干部13人,临时合同工4人。

2、治理商业贿赂重点企业情况:辖区内有药品生产企业9家,药品经营企业(批发)3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8家,其中ⅰ类企业6家,ⅱ类、ⅲ类企业12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2家。

(二)组织实施情况

1、本单位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先是按照《实施方案》印制了单位工作人员自查自纠表,列举四个方面内容,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向单位汇报;再是组织力量下基层,进企业侧面调查本局工作人员在外工作、交友等情况,获取有无商业贿赂的信息,第三是局工作领导小组向单位工作人员背靠背地谈心谈话了解其他工作人员有无商业贿赂信息,通过近一个月的深入工作,我局没有发现商业贿赂案件,我局工作人员没有利用行政权力收受贿赂,参与或干预医药企业经营活动,谋取非法利益等行为;没有投资入股药品(医疗器械)研究、生产、经营等行为;没有在行政审批、稽查办案、检查验收等活动中收受钱物、礼品、礼券等行为;也没有发现干部亲属(配偶、父母、子女)从事开办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

2、认真组织辖区内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开展自查自纠。

一是组织召开辖区内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宣传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要认清形势,认真落实,积极开展企业自查自纠工作,认真查找企业工作中的漏洞,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

二是印制自查自纠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如实填报自查情况:

1、企业及营销人员在推销药品、医疗器械过程中,以各种名义给予医疗机构及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回扣、提成等行为;

2、企业及相关人员在批发零售、原料采购、广告宣传、参加药品、医疗器械招标过程中,采取不正当获取商业机会或商业利益的行为;

3、企业在药品、医疗器械的认证发证、检验检测、稽查处罚等重点监管环节中,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准入资质、减轻或逃避处罚的行为;

4、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使其产品进入医保目录、虚报成本抬高药价获取商业机会或商业利益的行为。目前相关企业正在进行之中。

三是确定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联系人。根据上级食品药品监管局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在企业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中,确定工作联系责任人:

1、局领导联系企业分工,局党委书记、局长周金荣负责联系杭州华威药业有限公司和杭州富阳医药药材有限公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群负责联系杭州尖峰德康药业限公司和杭州庆余医药药材有限公司;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宋荣军负责联系浙江惠迪森药业有限公司和杭州富阳海陆医药有限公司。

2、科队联系企业分工,按局分片监管范围,确定联系人。联系人主要是对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企业思想发动、自查自纠、长效机制建设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督查,及时反馈企业专项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收集企业自查自纠表和每个阶段的总结。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加强宣传和教育,积极营造反对商业贿赂的氛围。要加强对全局工作人员和企业员工的宣传和教育,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对商业贿赂危害性的认识,纠正错误观念,号召和鼓励群众检举揭发、提供有效线索。

(二)加强检查和督查,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治理商业贿赂企业联系人

要加强对联系企业进行检查、指导和帮助企业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局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机关各部门、直属单位和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进行督查,查找工作上的漏洞,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三)加强工作力度,认真查找案件线索。要组织力量,认真分析研究易发生商业贿赂的工作部门和工作对象,列出工作

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千方百计地查找案件线索,力求工作出实效。

治理商业贿赂党课材料 篇5

【发布文号】建稽办函[2006]04号 【发布日期】2006-04-06 【生效日期】2006-04-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建设部

建设部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关于确定建设部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第一批联系点的函

(建稽办函[2006]04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部机关各单位、直属各单位,部管社团:

根据《建设部治理建设系统商业贿赂实施方案》关于建立联系点制度的要求,经研究确定,江苏省、浙江省建设厅,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水务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为建设部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第一批联系点。我们将适时通过对联系点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指导联系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希望各联系点按照中央和建设部的部署要求,认真开展治理建设系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积极探索和总结工作经验,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建设部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

二○○六年四月六日

治理商业贿赂措施 篇6

一、宣传发动,提高认识

今年3月份起,区教育局先后召开局机关干部大会、全区各学校校长、书记会议,认 真宣传贯彻、学习领会中央有关治理商业贿赂的重要精神和区委区府有关治理商业 贿赂专项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治理教育系统商业贿赂工作的认识。会上,局 党委要求各级干部克服与已无关的思想,认真做好宣传学习工作。要求各校充分运 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开展治理商业贿赂的重大意义;揭露商业贿赂行为对社 会的危害;提示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和警示教育;深入开展学习党章和“入荣八 耻”教育活动,广泛开展诚实守信、尊廉崇廉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自 觉抵制商业贿赂的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形成反对商业贿赂的社会氛围。

二、落实责任,明确职责

为加强对在教育部门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局长 为组长,纪委书记为副组长,局相关科室长为成员的区教育局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 作领导小组。同时,明确各学校、单位要由主要领导挂帅,指定专人负责,确保专 项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各学校、单位把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治 理责任分解到学校(单位)每个领导,落实到有关人员,并明确责任追究办法,对 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责任。局要求各校建立定期报告制度,明确学校、单位要在每月底前向区教育局报告工作进展情况,遇重要情况和重要案件要及时报 告。

三、自查自纠,从严整治

一是全面清理。要求各类学校领导班子都要重视这项清理工作,党政一把手负总 责,对近几年来教材征订、教辅使用、图书订购、学具征订、服务收费、集团购 买、基建工程、招生收费、行政审批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理,认真搞好自 查自纠。

二是及时整改。凡是设有“帐外帐”、“小金库”、“私分回扣”的,一律收缴单 位财务,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各校、单位要分析原因,制订整改措施,限期整 改。各校要在自查基础上,认真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严格办事程 序,堵塞漏洞。要认真检查本单位贯彻落实教育基建工程(维修)招投标管理办 法、学校大宗物品(设备)采购管理办法,学校食堂物品采购管理办法,学校图书 报刊征订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和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违法违 纪行为的发生。同时通过检查,发现原有制度办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及时进行补 充和完善。

四、突出重点,坚决治理

一是确定重点对象和关键岗位人员。结合教育系统的实际,重点整治发生在机关及 所属学校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与单位工程招投标、选队、学校大宗物资采 购,图书报刊发行等经营活动。谋取非法利益,索贿受贿的行为。教育局明确重点 对象为局机关和学校主要领导(局已印发学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项规定)、学校 关键岗位人员。要求各单位必须普遍对有关人员进行反商业贿赂的教育,查找本单 位存在问题,树立诚信经营,廉洁自律的意识。要敦促有问题的人员主动向执纪执法部门交待,争取从宽,从轻处理。

二是加强检查和督查。教育局已于5月8日发出通知,在各校自查基础上,局将于6至 7月进行抽查,10月份区教育局、教育工会将会同区党风办、区总工会对各校进行以 治理商业贿赂为重点的校务公开工作督查。对于发现情节轻微的予以批评教育为 主;对于情节严重的要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于教育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进行 重点整治。

五、加强源头防治,建立长效机制。

治理商业贿赂是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把集中整治与构建惩防体系结合起来,加大从源头上防 治商业贿赂的力度。区教育系统将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扎实推进政(校)务工 作,切实规范行政行为。区教育局以深化校务公开为龙头,5月底按新要求制订校务 公开评估标准并印发到学校。要求各校围绕治理商业贿赂这一重点重新修订校务公 开实施意见,结合本单位腐败易发多发部位和领域,针对重点对象、重点岗位、重 点时段,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同时,进 一步完善学校财务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 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紧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加强对基建工程和设备、教 材、图书等大宗物资采购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特别是经济往来 中的回扣、折扣、手续费等项管理监督制度。

区教育局还要求局机关和各校要以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深入开展学习党 章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实践活动,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加强对各级权力运 行的监督,严明纪律、严格管理、树立教育部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 象。同时要运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 义,见利主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诈欺骗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筑牢思想 道德防线,同时,逐步完善惩防体系,防止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防治商 业贿赂。

自2006年6月北京教育系统集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以来,我院各单位按统一要求进行了自查自纠,并制定了各自的整改办法。从各单位自查情况来看,我院绝大多数单位没有发现商业贿赂的行为。对图书馆接受购书回扣的问题,学院已于三月份作出相应的处理。图书馆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制定了相应整改办法,如制定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图

书采购管理规定》,规范了图书采购程序。校医院对药品采购中的回扣已按规定入账。旅游教育出版社在自查中对图书发行中有可能发生商业贿赂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为预防商业贿赂,加强了对各环节的管理。保卫处对保安公司给予的少量劳务费进行了明示,并按要求入账。虽然,在这次自查过程中没有发现重大的商业贿赂行为,但在图书采购、医药采购、基建工程招标、出版发行、大宗物资采购等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上还是存有发生商业贿赂的可能。为了防止发生商业贿赂,减少有关部门的干部犯错误的机率,从而保证学院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特制定如下整改措施:

一、继续加强对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宣传教育,力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治理到位。通过深入教育,使全院的教职员工都能认清什么是商业贿赂及其危害,认清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使商业贿赂的行为在各个部门单位不能得逞。

1、关于什么是商业贿赂及其危害,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折扣”和“回扣”等事项由院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下发文件到各单位各部门,全院各单位各部门加强管理,防止商业贿赂。

责任部门:院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完成时限:2006年9月

2、利用院报、橱窗专栏和校园网络等宣传阵地加强对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宣传,最大限度的扩大告知范围,增强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透明度,教育教职员工认清商业贿赂及其危害,了解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责任部门:宣传部、纪监审办

完成时限:2006年9月

3、组织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第60号令《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有关行政法规条文的解释》使有关的人员能认识到商业贿赂的严重性,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回扣”和“折扣”,从而能按规定的程序和制度工作。

责任部门:图书馆、资产处、后勤管理处、出版社、院工会

责任人:各部门负责人

完成时限:2006年9月

二、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用制度预防商业贿赂。对现有制度中涉及防止商业贿赂的条款进行修订和细化,对需要增加防止商业贿赂内容的制度中增加相应规定。

1、院办负责修订完善《关于印章的使用管理规定》,明确没有学院的授权,二级单位无权对外签订任何合同或协议,防止发生越权行为。

2、财务处负责修订《学院经济管理办法》,明确各二级单位各种收费、创收、利润分配、经费使用、票据报销等相关规定和程序,负有对各种报销单据合法性的审核责任,确保各种入账手续合规合法。

3、图书馆、出版社、后勤管理处、资产处等部门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要求,明确责任人,防止发生因管理不到位而出现商业贿赂的行为。

以上工作由各部门负责人负责,2006年10月前完成。

三、将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整体规划。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制,学院与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人员签订《预防商业贿赂承诺书》,把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对象扩大到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

责任部门:纪监审办

完成时限:2006年9月

四、畅通举报渠道,积极查处商业贿赂案件。

学院设立商业贿赂举报电话:65778594,电子信箱jjs@bisu.edu.cn,对署名的举报电话和电子邮件及时核查,及时回复,对查证属实的人和事,严格按有关规定处理。对不署名的举报信息,及时登记,积极调查。同时加强与院党风廉政建设义务监督员的联系,进一步发挥各总支、直属支部纪检委员的监督作用,及时提醒有关人员,防止出现商业贿赂。

责任部门:纪监审办。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五、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党员干部和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澄清是非标准,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思想上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增强预防商业贿赂的主动性,严守纪律,执行制度,杜绝违法乱纪行为。

责任部门:组织部、宣传部

完成时限:2006年12月前。

近日,磐安县教育局向社会公开了教育系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举报电话,开通了家长和社会人士对教育行政机关、学校以及教师商业行为的监督渠道。

据悉,立足教育系统面广、事杂、服务内容多,有滋生商业贿赂土壤的实际,磐安县教

治理商业贿赂党课材料 篇7

一、域外治理商业贿赂的成功经验

1. 完善的法律

在欧美, 由于其市场经济起步早, 意识到商业贿赂对整个经济制度的“蛀虫效应”也早, 因此这些国家都有较为严厉的法律来治理商业贿赂行为。德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该法在世界上最早对商业贿赂行为作出惩罚规定。目前, 德国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相对完备, 其法律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德国刑法典》和《反腐败法》等。这些法律对各种形式的贿赂作出了界定, 并规定了相应惩罚措施。此外, 德国对在特殊行业可能发生的商业贿赂作了专门规定。英国于1889年制定了《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 主要是规范职务犯罪, 又于1906年颁布了《预防腐败法》, 从而对商业贿赂行为作出明确规定。

2. 健全的制度

市场供求失衡是产生商业贿赂的根源, 因此, 治理商业贿赂需要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美国对商业贿赂行为的认识较早, 并摸索出了一定经验, 主要靠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来抑制商业贿赂:一是反垄断机制。美国早在1890年颁布了《反垄断法》 (Anti-trust Act) , 采取措施大力打击市场垄断行为和商业贿赂。二是建立企业公平竞争机制。在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决定公司经营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把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状态下。在公平竞争机制环境中, 经济资源的配置充分市场化, 杜绝了暗箱操作。同时, 重视国民道德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荣辱价值观, 从思想本源上铲除商业贿赂之念。在这些国家, 加强国民道德素质教育是防治商业贿赂的基础。在德国, 家庭教育要求未成年人具有诚实、勤奋、守纪、正直、团结等品格, 强调培养子女的生活能力、履行义务的能力、行动的能力以及批判能力等;而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遵守行为规范、公正、诚实、遵守自由和民主的基本条例及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等列为学校教育的重点。通过这些教育使得德国人养成了认真、严谨、守法的品格,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贿赂思想的形成。此外, 注重加强监督。在经济发达国家, 反商业贿赂是全民关注的事情。瑞典法律规定新闻自由, 新闻媒体可以触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有权对任何现象发表言论, 并进行揭露和曝光。在德国, 审计机构分联邦、州和市三级, 审计工作可以随时进行。

3. 顺畅的机制

完善的公务员制度是防止商业贿赂发生的重要保证。公务员实行公开招聘、轮岗 (敏感部门工作人员5年必须换岗) 、权力约束 (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财政支出、警察执行公务等必须坚持两人以上把关和同行) 、高薪养廉和公务员终身制以及行为决策公开透明, 接受多层监督等是德国公务员制度的最大特点。而成立专门机构是治理商业贿赂的组织保障。瑞典在1809年设立了议会监察专员, 首创了专门的监察官制度。监察官可以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依照法律独立行动。在瑞典, 除了常规的检察机关、法院等司法机构外, 还专门成立了国家反腐败办和经济犯罪署。韩国曾经是一个腐败问题严重的国家。1963年, 韩国组成身兼审计、监察和纪检三重责任的监察院;组建行政改革调查委员会, 通过行政改革消除商业贿赂。

二、中国治理商业贿赂的现实困境

1. 法律的缺失

我国现有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22条为核心, 由一系列法律、法规组成。实践证明这一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还存在不足, 例如关于反商业贿赂的法律条文过于分散, 立法层级不高, 法律体系内部不衔接甚至相互冲突。我国相关法律所定义的商业贿赂范围的过于狭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商业贿赂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 商业贿赂的行为对象仅限于财物, 在行为表现上只认可“实际收受或给予”, 同时还将“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罪的认定要件之一;在惩处商业贿赂行为时, 主管机关职权不明确, 易产生揽权或推诿;缺乏规制海外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法规等。与法律分散相对应的是治理过程中的多头管理。各行业、各部门内部的纪检机关以及公安、工商、审计等行政机关以及司法机关都有查处商业贿赂的职责, 但相互间沟通、联络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对重大贿赂犯罪和腐败线索, 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传递,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打击商业贿赂的力度。一些部门和地方出于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的考虑, 对商业贿赂行为听之任之, 进一步助长了商业贿赂的肆虐发展。

2. 观念的落后

美国专家海登海默依据人们主观上对于各种腐败行为容忍程度的大小, 把腐败行为划分为黑色腐败、白色腐败和灰色腐败。所谓黑色腐败是指那些受到人们普遍谴责的腐败行为, 大家都希望基于一定的原则或法律予以惩罚;白色腐败是指那些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属于或不应当受到惩罚的腐败行为;而那些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 人们具有广泛争议的腐败行为就是灰色腐败。显然, 由于腐败行为的复杂性, 由于黑色和白色腐败行为不能截然分开, 灰色也就成了二者之间的一个过渡带。商业贿赂在各个行业普遍存在, 成为各项交易中的“潜规则”。在改革开放初期, 权力、关系、信息的不对称并十分明显, 熟人交易还不能形成自由公平的交易规则和竞争机制。因此那些掌握实权的国家工作人员通过采用获取回扣的方式获取商业贿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一些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行为人为了谋求利益, 相当程度上要依靠回扣、送礼等手段, 最终形成了普遍的潜规则。

3. 权力过分集中, 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虽然经过三十年的发展, 但仍不健全, 行政干预经济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 通过向掌权者行贿而获得市场收益, 逐渐成为经济领域的潜规则。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有些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的个体工商户或企业由于没有固定供销渠道, 往往通过采取行贿手段获得物资供应、推销产品, 争取交易机会。此外, 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也是商业贿赂盛行不可忽视的原因。

4. 监督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监督的整体效能不高

首先,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长期以来习惯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审批的方式管理自己管辖的行业或国有企业。当非公有制企业加入竞争需要加强行业和市场监管时,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仍然用旧的方式来管理经济。其次, 监管部门分散, 缺乏协调统一和明确的管理责任。各行业、各部门内部的纪检机关以及检察、公安等部门都有监督、查处商业贿赂的职责, 但相互间沟通、联络协调机制尚不完善, 难以形成监督合力。再次, 舆论监督的缺失和新闻媒体的被动消极角色使商业贿赂案件查办机构失去许多发现线索的机会和抵制查案阻力的舆论支持。最后, 缺乏对知情人举报的保护制度, 使会计等知情人的举报积极性受到抑制。

三、中国治理商业贿赂对策

1. 完善法律

依法治理商业贿赂离不开法律的完善。首先, 要完善刑事法律。《刑法修正案》 (六) , 将商业贿赂犯罪的主体扩大到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但这尚不足以涵盖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商业贿赂行为主体范围。世界上不少国家还将为社会提供公正信息的学者、裁判以及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规定为受贿罪主体, 这值得我国借鉴。目前我国商业贿赂犯罪中的“贿赂”仅限于财物。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立法经验, 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 将商业贿赂犯罪行为对象规定为不正当好处。同时借鉴该《公约》规定, 只要索取或者收受不正当好处的行为是与其职务行为相关的, 就足以构成贿赂犯罪。在我国, 行贿和受贿同罪不同罚, 在待遇上也极不对称。美国有关贿赂犯罪的联邦立法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在法定刑上不区分行贿和受贿, 两者一样处罚。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有效地预防犯罪, 在严惩受贿犯罪的同时, 也不能轻纵行贿犯罪。其次, 完善行政法律。《公务员法》、《人民警察法》等行政法律对商业贿赂行为行政主体并未列尽、对商业贿赂行政处罚仅有罚款和没收违法。因此, 国务院以及有可能发生商业贿赂行为的政府主管部门, 都应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制定法律法规, 进一步明确本领域中商业贿赂的主体、具体表现形式, 确定相应的处置措施、行政责任。第三, 完善经济法律。在目前涉及到商业贿赂的立法中, 《反不正当竞争法》内容比较笼统, 而一些部门规章, 法律层级太低, 法律效力较弱。这些都限制了立法在遏制商业贿赂方面的作用。所以, 应当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整合现有立法的基础上, 制定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

2. 健全市场体系

从源头上治理商业贿赂, 要深化体制改革, 打造阳光政务, 规范行政行为。首先, 要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 规范行政行为,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其次, 要深化财政、税收、投资、价格体制改革, 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完善工程招标投标制度, 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健全投资监管体系和国有资产监管制度,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减少垄断, 防止地方保护。第三, 大力加强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能, 完善监管制度。其中主要是加强工商、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管和预防工作, 做好对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 完善和严格会计制度。

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打击商业贿赂, 迫切需要重构健康的社会心态。他律不如自律, 单纯地依靠法律手段, 难以真正有效遏制商业贿赂的蔓延。更加注重治本, 更加重视教育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教育内容要紧贴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 使人们真正懂得廉洁是为官之德, 自律是做人之本。注重预防必须坚持教育在先和监督关口前移, 变事后教育为主为事前教育为主, 事后监督为主为事前监督为主, 从而牢牢掌握反腐倡廉的主动权。要对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强化人们的法治意识、公共权力意识、契约意识、公平竞争意识, 从而自觉地抵制商业贿赂。

4. 健全监督体系

商业贿赂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潜规则, 提高发现商业贿赂行为的可能性, 成为打击商业贿赂行为的关键前提。因此, 在我国有必要建立举报人制度。该制度应该做到:首先, 广泛宣传, 让公众不再容忍商业贿赂行为。对职能机构来说, 通过深入宣传, 让公众认识到腐败对自身权益的危害和威胁, 不再漠视腐败、忍受腐败。其次, 借鉴美国的司法实践, 由政府或律师通过各种非官方的手段隐藏举报人的身份, 充分保护举报人, 避免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再次, 制定重奖举报人的条款, 举报商业贿赂行为的举报者也有权分享政府对于商业贿赂者的罚款所得, 这样, 举报者的举报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再次, 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 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 大力宣传商业贿赂对社会的危害及国家有关制止商业贿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参考文献

[1]李亚杰:腐败分子违纪违法出现新情况新特点.新华网, 2007~05~11

[2]乐华涛:韩国:预防腐败一年一查“社会净化”见效[N].市场报, 2006~06~07

[3]任建明:黑白灰商业贿赂行为的界限[N].中国医药报, 2006~08~08

论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治理 篇8

关键词:商业贿赂;原因;危害;法律治理;法律责任

一、商业贿赂行为的内涵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对商业贿赂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即:“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处;对方单位或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经营者销售后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回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账。”该规定分为两款,可以划分出三层含义:第一款前段,即:“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是对一般商业贿赂的禁止性规定;第一款后段,即“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处;对方单位或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是对商业贿赂的典型形态——回扣作出的专门规定;第二款表面是直接规范折扣和佣金的,但其目的显然是对商业贿赂与折扣、佣金的法律界限的划分。由此可知,商业贿赂就是指市场交易中,经营者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以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于交易条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商业贿赂的特点

1.商业贿赂行为具有普遍性

我国商业贿赂行为出现在多个领域,它比较常见于土地出让、工程建设、医药购销、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和资源开发等领域。只要存在交易,商业贿赂行为就有可能出现。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商业贿赂行为也开始出现于服务行业,各种非法“回扣”、“折扣”、“佣金”和“介绍费”充斥着各行业内部。

2.商业贿赂行为更具隐蔽性

现代这个时期经济较发达,从事商事交易的经营者比较多,而且他们一般处于社会的中高层次,因此他们会刻意地隐瞒自己所从事的商业贿赂行为。在实施行为之前,他们会考虑周全,每一个行为的实施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积极寻找伪装方法,以逃避法律的制裁。现行的经济模式下,经营者为了排挤其竞争对手,会以秘密方式和相对人进行商谈,直接支付约定的“好处费”或暗中转账,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商业贿赂行为的隐蔽性使得在对其进行规制比较难以被发现。

3.商业贿赂行为实施手段的多样性

随着立法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贿赂行为在猖撅进行的同时也在努力规避相关立法的查处。目前我国的商业贿赂的行为形式也来越多。在继续运用给付财物方式的同时,也不断运用新的方式,如给付外币、红包、有价证券;再如借用“宣传费”、“科研费”、“劳务费”等合理费用形式,或者故意“输钱”、有奖销售等形式变相给付贿赂;再如向其提供旅游、考察、性贿赂等非物质性质的利益……现存的贿赂形式可谓千奇百怪,另人防不胜防。

4.商业贿赂行为的多重违法性

由于我国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规制的法规比较多,所以一个商业贿赂行为在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同时,也有可能触犯了《民法》、《刑法》、《会计法》等其他部门法律。

三、我国商业贿赂行为法律治理的完善

1.应当制定反商业贿赂法的必要性

我国应当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治理商业贿赂的成功经验,制定统一反商业贿赂法。应当将散落于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他部门发的关于商业贿赂行为的零散条文加以整合,将有关商业贿赂行为的实体性及程序性法律规范在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中,以维护我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加有效地打击商业贿赂行为。

一方面从立法上看,商业贿赂问题至今尚以零散条文的形式存在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未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对于应付我国严重的商业贿赂现象来说显得势单力薄。需要通过整合相关的规定,制定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集刑事、民事、行政责任于一体,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等责任追究手段,对不同程度的商业贿赂行为规定不同的法律责任,构建起行政、民事和刑事制度相互配合和协调的反商业贿赂机制,以遏制商业贿赂,为治理商业贿赂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

另一方面从执法上看,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对商业贿赂进行全面的界定,协调各个权力机关治理商业贿赂的协作机制,设立专门的反商业贿赂的执法机构,有利于集中执法力量,使目前分散的反商业贿赂力量得到有力整合,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效率,这对于治理商业贿赂,有效建立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长效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加大经济处罚力度

商业贿赂行为人是以贪财图利为主要目的,因此应通过加大经济处罚,增加其违法犯罪的经济成本。这样行贿人在行贿时,会权衡一下行贿的经济成本和获取的利益,如果得不偿失,行贿人最终可能会在高额的经济处罚前放弃行贿的打算。因此加大经济处罚能够对商业贿赂行为人形成巨大的威慑力,从而有效抑制商业贿赂行为的蔓延。

3.改进举报人奖励制度

加强奖励经费的保障,加大奖励的力度与幅度。公布奖励标准、数额,但同时也要做好奖金发放的保密工作,防止因发放奖金暴露举报人身份从而导致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情况出现。如密码举报、网上举报时,奖金的发放不直接与举报人见面,也不当面交给举报人而是通过银行帐户转存,使受奖励者能够安全地获得奖励。

参考文献:

[1]倪楠.试论商业贿赂[J].商业研究,2011(3):5-6.

[2]种明钊.竞争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

上一篇:学生旅游安全指南及攻略下一篇:数据库部分上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