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贿赂犯罪治理

2024-09-11

商业贿赂犯罪治理(通用12篇)

商业贿赂犯罪治理 篇1

一、商业贿赂的概念及特征

商业贿赂是贿赂的一种形式,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现象。在当今世界各国,商业贿赂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贿赂形式,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揭露出来的政治丑闻都与商业贿赂有关,如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向日本前首相田中支付160万美元,导致日本对田中提起刑事指控,而且牵连了三名国会议员,震动了日、美朝野内外,在拉美与东南亚经济发展中国家,商业贿赂现象也比较严重。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竞争日渐激烈。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拜金主义和“官本位”,“权本位”等腐朽文化思想的影响和管理法规的滞后等原因,曾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较长一段时间内几乎绝迹的商业贿赂行为又重新出现和泛滥,成为严重破坏竞争秩序,腐蚀干部队伍,侵蚀党的肌体,为广大人民群众切齿痛恨的社会公害,运用法律手段有效制裁商业贿赂行为,维护党的形象,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和迫切的。

1. 商业贿赂的概念

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回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账。”该规定分为两款,可以划分出三层含义:第一款前段,即“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是对一般商业贿赂的禁止性规定:第一款后段,即“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是对商业贿赂的典型形态——回扣作出的专门规定;第二款表面上是直接规范折扣和佣金的,但其目的显然是对商业贿赂与折扣、佣金的法律界限的划分。

由此可知,商业贿赂就是指在市场交易中,经营者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以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于交易条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 商业贿赂的法律特征

(1)隐蔽性强。商业贿赂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通过秘密的方式向个人或单位支付财物,其所支付的金额款项通常以伪造财务会计账薄等非法形式进行掩盖。

(2)目的明确化。商业贿赂是经营者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目的是希望在经营活动中排斥正当竞争,获取交易机会,从而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销售出去,或者以更优惠的条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

(3)手段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查处力度的加大,商业贿赂的花样不断翻新,手段越来越隐蔽。经营者通常以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如经营者给付对方单位或者个人货币现金、有价证券、物品、礼品、佣金、回扣等现金或实物;为对方单位中的有关人员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甚至性贿赂等等。

二、商业贿赂犯罪巨大的危害

1. 破坏了竞争机制

市场竞争的正常目的,显然是要求经营者在比商品质量、比价格、比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而商业贿赂的出现,使正常的比质、比价扭曲为比回扣、比私下所得“好处”。这就造成价值规律不可能正常发挥作用,预期的市场目的也无法实现,还会助长其他违法行为,如对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等,构成了对其他诚实经营者的排挤和不公。若不制止,将使其他守法经营者对正当竞争丧失信心,并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2. 破坏了资源的合理分配

合理的竞争能准确的反映市场状况,使生产者知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以及在什么时候生产。企业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并且通过竞争,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防止资源和劳动的浪费。但是商业贿赂的出现,使交易的天平不公平地向行贿者一边倾斜。资源及劳动不合理的流向了行贿者一边。这势必阻碍市场机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技术,生产的进步。商业贿赂为不法生产经营者大肆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销售渠道,大开方便之门。现实经济生活中假冒伪劣商品得以泛滥,屡禁不止,不能不说,商业贿赂的诱惑是其中一大原因。

3. 助长了不正之风

腐败是商业贿赂产生的社会土壤。同时,商业贿赂又对腐败进一步加深,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贿赂、回扣的存在,使国家应收入的利税,通过不正常渠道变为“成本”、“费用”,流失为小团体或个人的不法收入。而且,为掩盖其违法活动,有的经营者阳奉阴违搞两套账,订立攻守同盟应付检查等行为,进一步败坏了社会风气。它不仅破坏了正常的财经制度,践踏了诚实信用的尊严,还使少数经办人得以趁机利用报销凭证弄虚作假,直接吞食差价中饱私囊。商业贿赂为损公肥私,侵犯国家、集体利益提供了方便条件,成为孳生腐败犯罪的温床。由于商业贿赂面广、腐蚀性强,其污染和破坏社会风气的恶劣程度有目共睹,不可低估的商业贿赂行为使国家的利税大量流失。使国家和集体蒙受巨大的损失,造成国家、集体财产被私人大量侵吞的严重后果。

4. 损害了公众利益

盛行的回扣,出自于交易双方的恶意串通,在给付和收取回扣的双方都能取得可观利益之时,被损害的,除国家利益之外,更直接的则是广大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尤其在国有资产大量投入公益企业,以及如医疗卫生等特定服务行业,发生回扣以后的高价、高额的服务费,最终必然由接受服务的公众承担。尤其是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后,老百姓成了真正的双重受害者。群众气愤地称那些包装精美、价格昂贵的药物为“回扣药”;面对那些地基不牢、刚通车不久便返修不止的“回扣路”,轰然倒地的”回扣楼”痛恨不已。然而吃“回扣药”、走“回扣路”、住“回扣楼”的多数还是广大普普通通的消费者。同时,由于国有资产在某些行业中的投入和企业管理体制问题,以及与党政机关干部千丝万缕的联系,群众往往要将企业的回扣行为误解为受到了政府的暗示或默许,由此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群众的不满,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5. 破坏了合理分配

合理的竞争能准确的反映市场状况,使生产者知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以及在什么时候生产。企业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并且通过竞争,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防止资源和劳动的浪费。但是商业贿赂的出现,使交易的天平不公平地向行贿者一边倾斜。资源及劳动的不合理流向了行贿者一边。这势必阻碍市场机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技术、生产的进步。商业贿赂为不法生产经营者大肆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销售渠道,大开方便之门。现实经济生活中假冒伪劣商品得以泛滥,屡禁不止,不能不说商业贿赂的诱惑是其中一大原因。

三、对商业贿赂犯罪的治理对策

1. 建立协作机制,凝聚治“贿”合力

一是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二是建立信息通报、线索移送、案件协查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相关部门之间、行政执法相关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沟通联系,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作战,形成治理商业贿赂的整体全力。三是建立民众广泛参与治“贿”机制,健全投诉举报制度、投诉举报激励机制和保护举报人制度,鼓励企业内部人员和同类行业的投诉举报,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反商业贿赂斗争,拓宽线索来源渠道。四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查询系统。由纪检监察、检察、审计、建设、金融、教育、医疗卫生等机关定期公布查处的商业贿赂案件,把搞商业贿赂的企业和个人列入诚信“黑名单”,公之于众,并实现全国联网,向社会开放,让搞商业贿赂者无藏身之处。

2. 完善法制体系,健全防“贿”之章

目前,我国的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涉及治理商业贿赂行为的条款,但规定比较分散,对一些重要环节的界定不够完善和明确。对此,要尽快出台《反商业贿赂法》,规范商业贿赂案件办理的各环节:一是要明确商业贿赂的主体和客体,对不同行业、领域内不同性质和形式的商业贿赂行为规定统一的判定依据,让办案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二要明确查办商业贿赂犯罪的主管机关,由于公安、工商、检察、海关等部门各管一块,不能形成合力,建议将检察机关确定为主管机关,由公安、工商、海关等部门协助配合,形成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合力;三要完善相关行业规范和财务制度,对当前普遍存在“吃回扣”不良风气的领域和行业,重点出台行业规范,《关于禁止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了回扣的表现形式:即“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式”;四要修改和完善现有刑法规定。以现行刑法为基础,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通过对相关规定的分析评价,以刑法修正的方式,扩大商业贿赂的犯罪主体、犯罪对象范围,将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及其个人收受财物以外的其他利益(至少应包括财产性的利益)的行为纳入刑法调控范围。增设剥夺、限制从业资格刑,增设罚金刑,扩大罚金,没收财产等财产刑的使用范围。

3. 做好宣传教育,筑牢拒“贿”堤坝

商业贿赂虽然主要产生于经济活动中,但已侵蚀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他腐蚀人们的思想,败坏社会风气,成为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的温床。治理商业贿赂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使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上、观念上充分认识商业贿赂的危害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商业贿赂的环境和氛围。要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提高社会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要结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对经营者进行商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为荣,以见利忘义、违法乱纪为耻,养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社会经营观。

4. 强化监督制约,铲除生“贿”土壤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为了更好地对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权利滥用,各行各业要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内、外部监督制约。在内部,一是重大事项要集体研究,让大家行使决策权,不能让个别权力集中的人,独断专行;二是加强财务、政务公开,对各种款项收支使用情况必须公开详实内容,自觉接受广大干部职工的监督;三是充分发挥内部纪检监察部门职能作用,使每个部门、每个人员的权力真正受到监督。在外部,要采取设立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聘请廉政监督员等措施,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同时虚心接受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孙载夫:《治理商业贿赂对策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詹复亮:《治理商业贿赂》.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

[3]程宝库:《商业贿赂之社会危害及其治理对策》.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4]本书编写组/编:《治理商业贿赂政策与知识问答》.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5]王众孚:《反不正当竞争法律理解与适用》.工商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页

[6]仲明钊:《竞争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页

[7]刘剑文崔正军:《竞争法概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8]盛杰民:《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理论与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商业贿赂犯罪治理 篇2

商业贿赂犯罪案件是侦查工作的术语,是指经营者以非法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在经济交往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索取、收受或支付他人财物等不正当利益,以及充当媒介、促成上述行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应受刑罚处罚的经济犯罪类案件。具体包括商业行贿犯罪与商业受贿犯罪,《刑法》第163、164条

分别作了规定,商业行贿犯罪是指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犯罪,是个人、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以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商业受贿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犯罪,是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数额较大的行为。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六)》将刑法第163条修改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将刑法第164条第一款修改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不难看出,我国政府对打击和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坚定决心和严肃态度。司法实践之中往往商业行贿与商业受贿是两种相互对应和依存的对合行为。

当前在办理商业贿赂案件中,怎样做好案件的侦查至关重要,本文拟就此问题浅淡个人的看法。

一、遴选案件来源

由于商业贿赂犯罪案情复杂,嫌疑人身份特殊,为了能够使此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提高打击犯罪的精确率,减少人力、物力、警力的无端空耗,拟定初查方向,确立犯罪目标,及时查明案情,据此,着实需要我们对涉及商业贿赂犯罪案件的来源有个精选的过程,精确的把握、精心的组织。对于各种举报案件线索以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案件线索,要进行认真的审查,归纳筛选,选定选好选准所要纳入侦查视线的案件。

1、对署名的举报材料,应首先询问举报人,通过询问了解举报人的一般情况,如举报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政治面貌、职业、工作单位、职务、爱好、现在住址、举报人与被举报人的关系,包括:何时何地怎样认识被举报人,平时与被举报人的关系密切程度,这种关系的发展的变化情况,为什么要举报被举报人,所举报控告的事实来源,还有何人何故与被举报人有何关系,以及举报人所知道的与此有关的其他情况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核对举报材料之可靠性。

2、对匿名举报材料,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审查,一是通过被举报人单位及有关的知情人了解被举报人的基本情况。例如:被举报人的工作职责、职务、工作态度、现实表现、平时与什么交往,在交往中有什么异常表现,家庭生活有无突出变化等;二是通过对有关情况的充分了解和详尽分析,尽量找到举报人,进一步掌握案情,挖掘线索。在此基础上感悟是否有初查价值,确定是否可能有涉嫌商业贿赂犯罪事实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厘清相关的政策界限和法律依据。

3、对各项举报材料,要让举报人或单位如实陈述行贿的原因,事实的原委始末以及与此有关的一切事实和情节,并让他们尽可能提供确实可靠的证据。

4、侦查人员在办案中发现了解到的情况,都要详细记录,必要时,可让举报人根据谈话内容写出亲笔材料。由于商业贿赂犯罪案件的特殊性使然,决定了在一系列调查取证工作,要注重和尊重证人的作证心理和特定因素,录音笔等高科技记录载体要恰如其分地予以应用。

二、确定初查方略

初查虽然只是立案前置的一个非必经环节,但如果运用得当,会在侦破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制定严密可行的初查计划,对整个初查活动的完成、决定是否立案、能否顺利突破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初查计划是一种预测判断和思维推理,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我们的侦查人员在核对举报人材料,并作了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所获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初查的任务、方向、范围、内容、方法、步骤等,进而选择案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商业贿赂犯罪案件大多都是以人立案,先人后事,所以查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就是初查方略的重中之重,就商业贿赂犯罪案件而言,即确定行贿、受贿的事实是否存在,这既是初查的切入点,又是后期转入侦查的突破口,同时也是确定是否立案侦查的前提。通常需要纳入总体设想、重点分析的初查方略的问题有如下

1、行贿的原因,行贿的原因从客观上讲,要具有两个条件,一是行贿人急需取得对方公司、企业所给予的某种利益,而且这种利益对行贿者来说,都是有利可图的,甚至是必须的;二是获取某种利益的方式,一般用正常的手段,渠道及现有关系、条件而又无法实现或取得的。

2、受贿人是否得到贿赂钱物,只有受贿人实际

得到了贿赂钱物,贿赂犯罪案件才能成立,行贿人为谋取利益,必须设法把贿赂款物送到受贿人手中,为达到此目的,行贿人往往在行为发生之前先作些必要准备,一是要选择对象;二是要摸清受贿人的为人处事,生活方式等;三是选择时机和方式,分析研究行贿的准备和贿赂款物送达的方式,是确定行贿、受贿行为的重要情节。

3、行贿人对受贿人是否提出获取某种利益的要求,如果只是送了物品,没有提出取得某种利益的要求,那可能只是一种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如查行贿人确有获取某种利益的要求,而受贿人利用职权为实现其利益制造了条件和实施了某种行为,且情节严重。这样,行贿受贿案件即可成立。

三、获取贿赂证据

在查处贿赂案件中,侦查人员经常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犯罪嫌疑人百般抵赖,形成证据“一对一”的状况,同任何其他犯罪有所区别的是以“一对一”形式进行的贿赂犯罪,这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给侦破工作不可避免要带来一定难度,但只要侦查人员坚定信心,做出大量艰苦、细致、扎实的侦查工作,案件也不是牢不可破的,不妨可以借鉴的经验有:

1、集中力量先突破行贿一方,从行贿、受贿人双方的心理分析,他们这些都是怕问题暴露,都有抗拒和畏罪心理,相比较之下,一般情况受贿人抗拒的心理强于行贿人,因此办案中先集中力量突破行贿一方,获取证据,为查情全案铺平道路。

2、利用矛盾,因人而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巧妙运用证据,必要时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灵活方法,打破行贿、受贿双方的侥幸心理和精神防线,迫使向其交待问题方面发展。

3、追赃与取证同步进行,一方面物证起到做证作用,另一方面防止其翻供、串供。对获取贿赂犯罪证据中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侦查工作。

1、询问行贿人,应逐项弄清下列问题:(1)何时何因经何人介绍,用何物何款向何人行贿;(2)行贿受贿交易是怎样达成的,双方都讲了什么话,有什么约定,何时何地向受贿人交付贿赂款物;(3)贿赂款物的来源,包括形状、面额、品名、数量、价格以及贿赂款物,存放在何处,物品和资金的去向等等。对行贿人所得利益,也要一一询问清楚,并详细记录在卷。或复制、或拍照、或查封、或提取实物,要尽量设法获取保全证据。

2、询问受贿人。商业贿赂犯罪作案在般都是两个人面对面,应对侦查却又是背对背,极少有第三人参与,作案指向相对很少能够留下痕迹,不同于其他经济犯罪案件有查帐、现场堪察、银行查询等可供实施的侦查措施,此类案件的侦破主要依赖于询(讯)问的侦查手段,一定程度地说询问的突破,就是案件的侦破。询问受贿人要充分准备,要先作些调查研究,查清一定事实,获取一定证据,并写出详细询问提纲,然后再接触犯罪嫌疑人,不要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但也不易把准备时间拖得过长,以免发生订立攻守同盟,毁来或伪造证据、转移赃款赃物等情况,给侦查工作造成不应有的困难。

询问受贿人应紧紧围绕据以定罪的事实和情节、有重点、分层次地展开。行贿、受贿的提起,行贿人获取某种利益的要求,事情的发展和经过、情节、受贿的次数、数量、物品种类、价值、赃款、赃物的使用情况及去向,受贿人是如何利用职务便利为行贿人谋取利益,获取到什么利益等。要令其逐一交代清楚。同时,要动员其主动交出赃款赃物。

3、适时引入调查。对于不便于触动行贿、受贿人的案件,可以先从受贿人利用职权为行贿人谋取的利益开始调查。一般地说,这种利益暴露得比较明显,问题比较清楚,比较容易突破。如行贿人获取的是物质性利益,可查清相关财务账目;如非物质性利益,可以从审查获取该项利益的有关证件、手续开始,等掌握了一定的情况和线索后,再找行贿人和有关知情人核对事实,获以证据,最后接触受贿人。在侦查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技术侦查的作用,必要时可利用各种包括耳目、跟踪守候、窃听等侦查手段,突破案件。

4、适时使用证据。使用证据是指侦查人员在讯问过程中有计划、有意图地使用已获取的证据揭露犯罪嫌疑人的狡辩和虚假供述,摧毁其抗拒心理,促使其如实供述。一般使用证据的方法有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两种。直接使用是指口头说出证据的内容或者当面出示证据,促使犯罪嫌疑人供述罪行,直接使用的证据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鉴定结论,或者相关的录音录像等。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自以为犯罪行为极其隐蔽,又达成攻守同盟,所以难免常会百般抵赖,直接证据展示在面前,对犯罪嫌疑人刺激强烈、震慑威严,可以给犯罪嫌疑人的抵抗心理强有力的打击,敦促其是不得不交代犯罪事实。间接使用是指点出证据的来源或已印证的某个情节,促使犯罪嫌疑人供述罪行。商业贿赂犯罪隐蔽性的特点决定了证据少,不全面、确证性差,所以在讯问中间接税使用证据,既不易暴露侦查人员掌握证据的真实情况,又能给犯罪嫌疑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同的错觉感和强烈的连锁反应,无疑具有相当的隐蔽证据、核实证据的策略功效。例如,根据群众举报对某汽车维修站商业贿赂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立案侦查。该站对来站维修汽车的驾驶员发放联系卡,年底按卡累计金额的5给付驾驶员,通过假身份证开户的银行卡支付驾驶员。至查获时,该站累计共支付回扣款8万元。维修站负责人到案后拒不交代犯罪事实,当侦查人员说出他曾与一名驾驶员因假身份证无法取款发生争执的事实后,其马上就交代了犯罪事实。在实践中要针对不同案件、不同证据情况、不同对象,不同时机,有有的放矢地进行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择用,切实发挥预定的获取证据效果。

总而言之,侦查人员必须十分明确,查处商业贿赂犯罪自始至终都要以获取证据进行,而要获取扎实可靠证据,固定证据,必须体现一个“快”字,立案要快,行动要迅速,动作要快,采取措施要果断,不能给犯罪嫌疑人任何活动的机会。其次要保密,任何泄露侦查信息,都将给案件侦破工作带来阻力和破坏;再次,工作要深入细致,侦查中对任何东西都不能轻易采取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的态度,把与案件有关的事实和证据都要逐一查个水落石出,只要我们侦查人员对商业贿赂案件的每一步侦查工作做得缜密、严谨、扎实,就完全可以及时地侦破案件,有效地打击和惩罚商业贿赂犯罪。

商业贿赂犯罪原因及对策分析 篇3

商业贿赂行为和商业贿赂犯罪

商业贿赂的概念最早见于1996年11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该规定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商业活力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在此规定之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强调商业贿赂行为是“账外暗中给与或收受回扣”的行为。按照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商业贿赂包括商业行贿和商业受贿。商业行贿指在经济活动或经济管理中,经营者采用暗中支付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方式贿赂对方的不正当行为。商业受贿,指单位或个人在经济活动或经济管理中非法收受商业行贿者贿赂的财物或其他利益的行为。

商业贿赂犯罪并非规范的法律术语,也不是刑法上具有个罪或类罪意义的规范的法定罪名概念,因而很难从表面上对其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商业贿赂行为不一定构成犯罪,但是构成犯罪的商业贿赂行为就是商业贿赂犯罪。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本身在刑法中的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商业贿赂犯罪的范围。商业贿赂犯罪在不仅包括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而且还应该包括其他单位(当然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商业领域里的行贿、受贿犯罪。这些罪名都是指向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严重违背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的犯罪行为。它们不仅侵害国家对公司、企业的正常管理秩序,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同时也腐蚀国家机关的声誉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比如一些部门和单位在药品生产审批、出口配额许可、物质采购中发生的严重违法犯罪问题,说明商业贿赂直接涉及政府部门,一些不法经营者与政府工作人员内外勾结,行贿受贿,危害甚大。此外还存在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参与或干预企业事业单位经营活动,谋取非法利益、素贿受贿现象。因此必须严肃查处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参与或者干预企业事业单位经营活动,谋取非法利益、索贿受贿行为。

同时,也应当注意商业贿赂行为并不一定是商业贿赂犯罪,只有严重的商业贿赂行为才构成犯罪,其与商业贿赂犯罪在具体构成要件上也是有差别的。根本差异在于贿赂的内容,商业贿赂违法行为包括非财产性利益,而商业贿赂犯罪只限于财物及财产性利益。并且,商业贿赂违法行为不以谋求不正当利益为前提,但是,商业贿赂犯罪中的行贿罪必须以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违反国家规定为前提。

商业贿赂犯罪的原因

商业贿赂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古已有之,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愈演愈烈,是与多方面因素有关的。

商界潜规则意识严重诱致商业贿赂发生

在我国,商人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比较低下的,商人在不被重视的社会条件下就应该明白商场上的潜规则,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获取经济条件和利益。因而,商人给人的印象就是“奸诈”,无奸不商。就连以“仁”、“义”著称的胡雪岩也深知中国商界的潜规则,按照他的话就是“势利,势利,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所以现在先不必求利,要取势”不做违法的生意是大多数商人的规则,但是通过钱财获得合法生意的行为确为大多数商人所认同。诸如杀人、放火大家都知道是犯罪,很少人去为之,但是通过回扣或类似名目去获得项目或订单,很少商人认为会构成犯罪。虽然他们也没有认为是多光彩的事情,往往是暗地里进行。“在中国,商业贿赂已经成为交易成本。结果是,不这样做,你就没有竞争力,而最后是我们的经济秩序被扭曲,而劳动者也无法提高工资水平。”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如是说。

交易双方地位的不平衡容易导致商业贿赂

我国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过渡而来,政府机关仍然掌握着多余的资源配置权,许多可以由市场来配置的资源,仍然要看权力者的眼色行事,因此通过向权力者行贿获取市场收益就成了某些企业心照不宣的生财之道。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变革,尚未完全由市场竞争来分配社会资源,由于交易双方市场地位差异悬殊,贿赂往往成为经营者取得资源的重要手段。在那些权力比较集中、资金比较密集、资源比较紧缺、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交易双方不平等的现象更加严重,而这些行业获利却往往是最丰厚的,从而导致许多人通过贿赂通“神”。

在当下我国市场由过去计划体制下商品短缺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品种数量繁多的买方市场,尤其是在国外商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之后,现在已难找出使用货币买不到的商品。众多的货物在供买方选择之时,市场总会千方百计使商品循环流通,其中包括了合法与非法渠道,商业贿赂的产生,有着普遍的市场条件。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照顾民营中小企业,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大作用,民营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方面不及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也不及一些外资企业,而且还受到许多壁垒与歧视。这导致民营中小企业依靠市场竞争来发展成为不可能,致使他们走边缘道路,用金钱、美女等商业贿赂来获取经济资源。

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商业贿赂频发

在商业领域,获取利润是最高目标,对于普通的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从业人员来说取得业绩是在单位立足、获取收益的关键。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很少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对于其自身来说其单位人员收受贿赂自然会受到本单位处罚,但是本单位人员拿着贿赂去获取订单不仅不禁止,甚至鼓励、支持。即使进行法律方面的培训也只是为了避开法律的“干扰”,不是为了遵守法律。法治经济对他们来说只是口号,虽然正确,却行不通。这些单位不仅不对员工进行法制教育,而且监督体系也不是很完全,致使许多商业贿赂行为无法被发现。侥幸心理又再次促成新的行贿或受贿行为,周而复始。

如何防范商业贿赂犯罪

商业贿赂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性和破坏性有目共睹,已经引起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治理商业贿赂是重点内容,治标更要治本,防范商业贿赂更是长久之计,重中之重。

加快完善市场机制的建立,逐步削弱商业潜规则。管理大师赖特说过,潜规则是社会中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行之有效但又不摆上桌面的行为方式。应该看到,在商业活动中许多行业潜规则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行业潜规则也应有合法与非法之分。合法的行业潜规则的形成必须首先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形成自由的规则;其次应当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即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正常有序的发展。商业贿赂就是商业领域不合法的潜规则,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危害了国家的经济运行,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应该逐步被商人所抛弃。在商业领域,应达到无奸仍可以商,而且可以商得很好。这就需要我们加快完善的市场机制的建立,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减少行政权力的约束,减少市场垄断现象的存在,使资源自由配置。不通过贿赂,只靠质量和诚信就可以获得资源,为什么还要贿赂呢?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商业贿赂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侦查中取证的困难性,所以我们要从源头上加大治理力度。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需要我们深化财政、税收、投资、价格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投资监管体系和国有资产监管制度;需要我们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规范采矿权、探矿权出让办法;不断深化工程建设市场管理改革,完善工程招标投标制度。这些领域是商业贿赂的高发领域,需要我们从体制进行完善,减少商业贿赂发生的可能性。各项工作体制完善之后,商业贿赂也就没有了可乘之机。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企业自律机制。目前发生频率较高的仍然是公司企业与其他单位人员行贿与受贿行为,这就需要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从自身抓起,防范内部发生的商业贿赂行为。最近一些商业贿赂案件的曝光使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明白商业贿赂的危害。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要制定科学、规范、制衡的工作流程,设置必要的监控机构,加强对经营管理和财务等重点人员的管理,加强对生产经营、采购销售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树立守法诚信和公平竞争的观念,制定从业人员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推行反商业贿赂承诺制,对不遵循商业活动规则的,要进行公开曝光,并对其以后的商业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

严肃查办商业贿赂犯罪案件,增强法律震慑力。公安、检察机关需要提高对商业贿赂案件的侦查力度,并突出抓好商业贿赂犯罪大要案件的查办。根据情况,可在发案较集中的系统和领域集中力量进行“系统抓,抓系统”。这需要针对商业贿赂犯罪的特点,积极拓宽案件来源渠道,不断提高侦查水平,增强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实效,使一些已经贿赂或正要商业贿赂的人受到震慑。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处)

超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商业贿赂以越来越繁多的名目出现,且各行各业比比皆是,其中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经销这几个行业最为普遍,形式也越来越隐蔽,常常以技术服务费、咨询费、顾问费、外出考察等貌似合法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一种难以抗拒的潜规则。

商业贿赂犯罪治理 篇4

商业贿赂犯罪涉及刑法规定的八种罪名: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 ;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条) ;受贿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 ;单位受贿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七条) ;行贿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 ;对单位行贿罪 (刑法第三百九十一条) ;介绍贿赂罪 (刑法第三百九十二条) ;单位行贿罪 (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 。检察机关对刑法第八章规定的贿赂犯罪及其他章中明确依照第八章相关条文定罪处理的犯罪案件中属商业贿赂犯罪的案件具有管辖权。另外, 检察机关的批捕、公诉都是有力打击商业贿赂的关键环节。由此可见, 检察机关在打击商业贿赂犯罪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 在当前经济放缓的总体形势下, 检察机关如何正确发挥自身职能打击商业贿赂犯罪, 给经济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呢, 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重点领域, 加大打击力度

在我国, 商业贿赂犯罪侵蚀着多个经济领域, 如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 是目前我国商业贿赂比较集中、危害甚烈的六个领域, 已经成为当前滋生腐败和经济犯罪的“土壤”, 也是我国反腐败工作的重点所在。另外商业保险、银行信贷、证券期货、出版发行、电力、电信、质检、环保、体育等九个重点部位的商业贿赂现象也非常严重。在经济放缓的形势下, 国务院决定拿出四万亿来拉动内需,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这种形势下, 应将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房地产、银行信贷、质检等领域的商业贿赂作为打击重点, 对那些性质恶劣、情节严重、涉案范围广、影响面大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 加大惩治力度, 该惩处的决不姑息, 尽可能迅速地挽回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 并通过惩罚的威慑作用教育、警示社会大众, 预防商业贿赂的蔓延, 以防止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确实保证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二、坚持宽严相济原则, 合理惩治商业贿赂

目前商业贿赂犯罪属于普遍性违规, 严格追究每个市场主体的刑事责任, 由于打击面过宽, 必然会导致经济秩序的紊乱, 实行起来很不现实。因此, 办理商业贿赂案件要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 不能一味地强调从严打击。对于在行业、领域内带有一定普遍性、涉案人员众多的案件, 应突出打击重点, 依法惩治少数, 教育挽救多数, 防止机械执法, 造成打击面过大, 影响发展和稳定。对于情节轻微或者有自首、积极检举揭发商业贿赂和其他犯罪, 有立功表现的或者积极退赃情节的犯罪分子, 应根据犯罪金额、情节轻重等, 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刑事责任, 可立案可不立案的不立案, 可捕可不捕的不捕, 可起诉可不起诉的不起诉, 实现政治、法律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加强与行政机关的联席执法, 扩展案件来源

从以往数据来看, 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结的商业贿赂案件中, 向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不足百分之一。如果商业贿赂犯罪行为没有受到刑事处罚, 就无法保证违法必究的公平性, 起不到打击、震慑犯罪的作用。因此, 检察机关应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的联席制度, 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定期向检察机关就查办的商业贿赂案件进行情况通报、线索移送、案件协查, 通过信息共享以便检察机关及时了解案情, 对于构成犯罪的, 由检察机关立案管辖的移送检察机关, 由公安机关管辖的移送公安机关, 对于移送公安机关的, 如公安机关未予立案, 检察机关还可以依照立案监督程序予以监督。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少案件流失情况的发生。

四、鼓励群众举报, 发现案件线索

商业贿赂案件线索的发现, 主要依靠知情人举报, 因此鼓励群众的举报行为, 对于发现更多的商业贿赂犯罪线索尤为重要。比如香港廉政公署接获的商业贿赂行为的举报线索, 大部分来自市民。廉署经常通过“廉署网站”报道廉署活动, 就市民关注的课题, 如包括执行处的调查行动和检控个案, 发放有关的新闻稿。检察机关可以借鉴香港廉政公署的做法, 采取上街法制宣传、媒体公布等多种途径, 使群众了解商业贿赂举报的相关内容。另外, 检察机关在鼓励群众举报的同时还应打消知情人举报时对自身安全与利益的担忧, 保证其能因如实举报而受益, 实行举报保密与奖励制度。如天津德普公司“回扣门”事件中, 正是由于美国有严格的举报人保密制度, 所以德普公司的那位员工, 才敢放心大胆的向执法部门举报德普公司以回扣手段销售产品的行为。

五、加强商业贿赂犯罪的预防工作

由于商业贿赂行为普遍长期存在的特点, 许多人甚至将商业贿赂视作正常的商业往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此, 商业贿赂犯罪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检察机关应将商业贿赂预防作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定期深入到商业贿赂犯罪高发的公司、企业等单位, 进行预防商业贿赂犯罪的重点法制教育;还可以将这种教育延伸至青少年法制讲座中, 使未成年人从小就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对经济往来活动产生正确的认识, 对将来他们走向社会经济领域从事经济活动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此外, 还应通过上街法制宣传、发放宣传材料、制作宣传影视资料在媒体播放等多种方式, 对全民进行预防商业贿赂犯罪的普遍法制教育。点面结合, 起到预防商业贿赂犯罪的良好效果。通过商业贿赂预防工作, 充分揭露商业贿赂的社会危害性, 营造反商业贿赂的良好社会氛围, 增强人民群众反对商业贿赂的决心和信心。

当前经济放缓的形势下, 检察机关必须从立案侦查、批捕、公诉、立案监督等多方面入手, 采取重点打击和普遍治理相结合, 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肩负起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重要职责, 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摘要:近几年, 我国商业贿赂犯罪上升趋势明显, 成为经济发展领域一块大绊脚石。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大背景下, 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已经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商业贿赂的巨大危害更加突出, 我国反商业贿赂犯罪的形势日趋严峻, 打击商业贿赂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紧迫。本文将结合当前经济形势, 对检察机关如何发挥好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职能作用, 讲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检察机关,商业贿赂,治理

参考文献

[1]论商业贿赂犯罪的主体[EB/OL].http://vip.gocheck.cn/enterprise/document/detal Webmghhght.dectResultld=9560729, 2013-6-2.

商业贿赂犯罪治理 篇5

(一)商业贿赂犯罪法律与重点提示

一、商业贿赂概念与表现形式

商业贿赂是指商业活动中,经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而采用的给予对方或者个人财物或其他利益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方式:

1.在帐外暗中给付和收受回扣。即经营者暗中从帐外向交易对方或其他影响交易行为的单位或个人秘密支付钱财或给予其他好处的行为。

2.给付各种名义的手续费。主要是货币现金包括人民币、外币等,手续费名目繁杂,形式多样。如劳务费、信息费、咨询费、顾问费、辛苦费、奖励费、赞助费、红包、礼金等。

3.提供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股票认购券、代金券、信用卡、高级娱乐场所会员卡、折扣券等。

4.报销费用。给对方代理人(经办人)报销各种不该报销的费用。

5.提供其他各种物质利益。如提供住房、汽车、工艺品、收藏品、高档生活用品,送干股,进行经济担保,设立债权,提供豪华旅游等。

6.非法附赠。《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八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在商品交易中不得向对方单位或者个人附赠现金或者物品,但按照商业惯例赠送小额广告礼品的除外。违反前款规定的,视为商业贿赂行为。”因此,经营者在商品交易中向对方单位或者个人附赠现金或者物品的,数额超过正常数额的,为商业贿赂。

7.非法佣金。中间经办人不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不能接受佣金。这一特征是划分佣金和商业贿赂的重要依据。例如,“医托”取

得的“佣金”不能算作佣金,该行为只能属于商业贿赂。此外,给予和接受佣金都必须如实入帐,不如实入帐的,也可以构成商业贿赂行为。

8.提供各种非物质性利益。如性贿赂,帮助介绍职业,调动工作,迁移户口,提供出国机会等。其中性贿路已经成为一种特殊而且比较典型的形式。但对于采用非财产性利益进行贿赂的案件能否认定构成贿赂犯罪,理论上与实践中均存在不同认识。

二、商业贿赂涉及的罪名(从受贿行为角度)

1.受贿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第三款: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两款行为的,依照受贿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刑法第一百八十四条第二款:国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受贿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2.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论处。

刑法一百八十四条: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金融业务活动中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

3.单位受贿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七条: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构成单位受贿罪。

三、认定标准

1.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认定标准

是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利,即自己职务上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及其所形成的便利条件,也包括利用职务上有隶属、制约关系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担任单位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通过不属自己主管的下级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应当认为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

2.对“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标准

为他人谋取利益包括承诺、实施和实现三个阶段的行为,只要具有其中一个阶段的行为,如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时,根据他人提出的具体请托事项,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就具备了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件。明知他人有具体请托事项而收受其财物的,视为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正当及是否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认定。

当行为人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实施贿赂犯罪时,应注意必须是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3.对“财物”的认定标准

商业贿赂中的财物,既包括金钱和实物,也包括可以用金钱计算数额的财产性利益,如提供房屋装修、含有金额的会员卡、代币卡(券)、旅游费用等。具体数额以实际支付的资费为准。收受银行卡的,不论受贿人是否实际取出或者消费,卡内的存款数额一定应全额认定为受贿数额。

4.犯罪主体身份的认定标准

商业贿赂方面的犯罪属于身份犯,即构成受贿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主体必须是法定的特殊主体。一般而言,构成受贿罪的主体应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或在国有单位从事公务,或接受国有单位委托在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主体则包括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1)受贿罪的犯罪主体

① 国家工作人员;

② 国有公司、企业、国有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③ 国有公司、企业、国有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非国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

(2)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犯罪主体

①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②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

四、追诉标准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个人受贿数额在5千元以上的;

2.个人受贿数额不满5千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因受贿行为而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2)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影响的;

(3)强行索取财物的。

前述“不满”是指接近该数额且已达到该数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五、量刑标准

法院在对犯有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被告人进行量刑时,充分考虑犯罪数额和犯罪情节等因素,并在司法实务中形成了一定的审理思路。

一般而言,个人受贿5000元,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一年,每增加1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犯罪情节严重的,以5万元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七年,每增加84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个人受贿5万元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五年,每增加1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个人受贿10万元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年,每增加25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索贿的,比照受贿重处10%。

以上文件仅供与贵行交流学习使用,不具有正式法律意见或法律建议的效力,若存不当,请贵行指正。

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

商业贿赂犯罪治理 篇6

“商业贿赂”是竞争法上的一个术语。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认为商业贿赂是贿赂的一种形式,主要指竞争者通过秘密收买交易对方的雇员或代理人的方式,获取优于其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其作为商业内幕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出现之初,被视为商业习惯。各国政府并未制定法规予以管理和干预。在很多情况下,商业上的行贿为我们世界各国所承认为是商业经营的传统作法。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贿赂对于自由竞争的经济秩序的破坏作用日渐突出,引起西方许多国家的重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使用“商业贿赂”这一术语,以前这一术语也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说法,但1996年11月15日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将“商业贿赂”作为正式的法律用语来使用,这可能在我国的法律文件中尚属首次。

近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交往中的回扣等商业贿赂潜流开始悄悄地在我们的周围滋生蔓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人甚至错误的认为,现在是“无(回)扣不成交”,回扣是市场交易的润滑剂。我们应当看到商业贿赂的社会危害性是多方面的。以药品购销中的商业贿赂为例,药品流通领域的商业贿赂严重地干扰了健康正常地医药市场秩序,流失了国家税收,加剧了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造成了药品价格的畸形上涨,加重了企业和患者的负担,败坏了医疗事业的医德医风,为制销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商业贿赂行为的性质及其社会危害性,对其坚决予以打击。下面我就对商业贿赂犯罪行为方式及其危害性作一下简单的阐述。

一、商业贿赂犯罪的表现形式

经营者在实践中采用的贿赂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式就是给予对方“回扣”,除了“回扣”,还包括其他一些方式,如“折扣”, “佣金”等。下面我们就逐个进行简单的分析:

1.《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5条第2款规定: “回扣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时在账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式退给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回扣属于商业贿赂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其又具有不同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商业贿赂。实践中有些人以为商业贿赂就是回扣,认为只有回扣才是商业贿赂。从而曲解了商业贿赂的含义,甚至放纵了违法行为,或者将回扣的含义夸大化,将其他商业贿赂行为也纳入到回扣中。其实回扣与一般商业贿赂是有区别的,其构成要件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两者所产生的不正当引诱交易当事人的恶性竞争后果却完全一样的。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对给予和收受回扣的以行贿和受贿论处。

2.《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6条第2款对折扣的概念作了如下表述: “本规定所称折扣,即商品购销中的让利,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以明示并如实入账的方式给予对方的价格优惠,包括支付价款时对价款总额按一定比例即时予以扣除和支付价款总额后再按一定比例予以退还两种形式。”折扣作为一种促销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有利于促进货物流通,扩大客源和促进销售。但是如果弄得不好,折扣就很容易与回扣混淆,演变成贿赂或者变相贿赂行为,成为经营者之间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此作了明确规定:经营者在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时,可以以明示的方式给对方折扣。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的必须如实入帐,接受折扣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帐。

3.佣金是商业活动中的一种劳务报酬,是具有独立地位和经营资格的中间人在商业活动中为他人提供中介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它是由商业活动的中间人或经纪人收取,可以由卖方给付,也可以由买方给付。为了进一步明确佣金的界限,《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7条第2款规定: “本规定所称佣金,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给予为其提供服务的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中间人的劳务报酬。”佣金具有以下主要法律特征:一是佣金是商业活动中中间人所得的劳务报酬。中间人必须有独立的地位,即要有合法的经营资格。不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的不能接收佣金,无合法的经营资格的中间人为他人提供服务,接收佣金属无照经营行为;二是经营者给予佣金必须以明示的方式。不论给予或者接收佣金都必须如实入账。给予或接收佣金不如实入账的,情况比较复杂,可能是商业贿赂行为,也可以是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应该进行个案分析。

二、商业贿赂犯罪的危害

目前商业贿赂犯罪问题严重,危害非常大。行贿者为了争取交易机会向受贿者提供现金或者其他报酬,使贿赂现象成风并在长久的一段时间里相当普遍,而且名目繁多。它的出现使市场交易和市场经济发展偏离公平竞争的轨道,从而损害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污染了投资环境,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滋生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的温床。接下来我就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1.商业贿赂犯罪严重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随着商业贿赂现象的普遍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经营者被迫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用在想方设法贿赂对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各个经营者就不再重视商品质量,使得质量意识和信誉观念淡化。他们也不再靠优质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是依靠如何博得交易对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欢心来为商品营销打通道路。这样一来就严重损害了其他正当经营者的利益,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靠商业贿赂进入市场的商品会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不仅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严重的会导致人身受到伤害并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现在社会上由于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而造成的惨剧已是数不胜数了。所以必须严厉打击商业贿赂行为。

2.商业贿赂犯罪的危害性还表现在使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经营者为贿赂交易对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而支付的费用常常会以各种不同的名目计算在生产成本中,或者以其他合法的形式出现的支出帐目中。这样必然会导致产品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但是国家税收却会大量的减少,这对国家来说是不小的损失。另一方面,受贿者的受贿都是在帐外暗中进行的,这部分的回扣收入显然也没办法纳入国家的税收范围,成为又一个的税收黑洞。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以杜绝这些违法现象。

3.商业贿赂犯罪还滋生了腐败行为和经济违法犯罪。由于商业贿赂行为的存在,企业事业单位的经理,采购供销等业务人员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势,私自收受行賄者的现金或者实物,从中谋取暴利。这种行为既败坏了商业风气,也腐蚀了干部队伍,侵害了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现在社会上因为国家工作人员及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收受贿赂引发的经济案件已经屡见不鲜了,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商业贿赂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很多,包括三角债务现象突出,合同履行率低以及制销假冒伪劣商品,偷税,经济诈骗甚至洗钱等经济违法犯罪现象,这已成为近些年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商业贿赂犯罪在本质上是以经济利益为诱饵,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不公平地获取交易机会,排斥和扭曲市场竞争的行为。它会提高市场交易成本,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损害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并且诱发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正因为商业贿赂犯罪侵犯了相关主体的权利和权益,危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所以多年来我国一直不断致力于通过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商业贿赂及其法律责任加以规范,但遏制商业贿赂之路任重道远,相信通过今后的努力和摸索,商业贿赂将不再成为桎梏中国经济发展的枷锁。

参考文献:

[1]种明钊.竞争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吕明瑜.竞争法[M].法律出版社,2004.

[3]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新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4]邵建东.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漆多俊.经济法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商业贿赂犯罪预防 篇7

一、构建反商业贿赂的法律体系

目前, 我国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立法主要有《反不正当法竞争法》第八条和1996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工商局等就具体问题所作的司法解释, 《刑法》及其修正案 (六) 中。《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明确规定何为商业贿赂, 只是在第8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 以行贿论;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 以受贿论”, 一般认为这是有关商业贿赂的规定。《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商业贿赂, 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 财物是指现金和实物, 其他手段指提供国内外各种各义的旅游、考察等给付财物以外的其他利益的手段。实际上两者在商业贿赂范围界定上存在分歧。现行刑法规定的与贿赂有关的罪名主要有: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刑法修政案》 (六) 对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进行了修订, 有针对性地把商业受贿罪主体相应扩大到其他单位工作人员。但没有相关司法解释, 实际操作有歧义。

总之, 我国现行查处商业贿赂犯罪方面的行政立法原则规定过多, 应急性强, 但实际操作性差, 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审慎的决策。应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治理商业贿赂犯罪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 以现行刑法为基础, 制定单独的《反商业贿赂犯罪法》, 以利于打日益严重的商业贿赂犯罪, 从法律性质上来看, 此一《反商业贿赂犯罪法》应属集民事、行政、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为一体的综合性法律规范。在这部法典中, 应当包括对商业犯罪的侦查与防治, 各有关部门的职权划分, 建议由检察机关针对因商业贿赂犯罪而遭受损失的国有资产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民事责任规定、高额的行政罚款, 以及罚金刑, 资格刑等严厉的刑罚的责任体系等等。

二、建立主管统一、职权明确的执法体系

当前对商业贿赂执法是多头监督, 有效体制不顺。我国当前有权查处商业贿赂行为的有工商、公安、检察及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笔者认为首先确定反商业贿赂的主管机关, 并划分反商业贿赂主管机关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应借鉴中国香港地区及美国立法经验, 商业贿赂案件和财产的罚没应统一由反商业贿赂主管权关查处, 其他机关包括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有关商业贿赂情况应提请反商业贿赂主管机关查处, 如果其他机关和行业主管部门仅仅通报批评, 警告或处以轻微的罚款是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 这对商业贿赂犯罪行为的打击是不力的。

三、进一步完善举报制度体系

对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来说, 证据是认定事实的决定性根据, 针对商业贿赂隐蔽性强、取证困难的特点, 要完善举报制度, 畅通发现案件线索的渠道。在向社会广泛宣传治理商业贿赂犯罪的意义基础上, 公布举报电话、信箱、网站、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有关从业人员、企事业单位积极举报。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对举报人的保护, 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部门, 要鼓励员工揭发、透露公司、企业主管或分管人员的违法舞弊行为, 并对举报人员以切实保护, 使商业贿赂行为能及时被发现, 权力部门要严惩侵害举报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并对举报人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加强和完善监督体系

在我国, 目前, 应加强专业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专门监督主要是指监察机关的行政监督和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监督机关主要处理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行为, 接受人民群众的举报。监察机关在对商业贿赂犯罪的预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检察机关与政府机关之间重要的桥梁。审计监督主要是对企业、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法律监督主要是通过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来实现的。检察机关主要是通过举报、侦察、起诉和预防四个方面对商业贿赂犯罪进行监督和预防。同时发挥舆论监督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 新闻媒体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社会监督。从世界范围的经验来看, 凡是新闻自由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社会政策、法律制度的公正性就高, 凡是新闻自由小的国家和地区, 社会政策、法律制度的公正性就低。就反商业贿赂而言, 如果允许新闻媒体直接介入, 随时将那些见不得人的行贿受贿行为揭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使那些人们深恶痛绝的丑行无处藏身, 行贿受贿者一经披露, 则其马上成为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似此, 谁还敢行贿受贿?而且新闻媒体反商业贿赂的成本最低, 能够收到其他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五、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及金融监管体系

目前, 我国反商业贿赂的相关法律中对会计方面的责任没有具体规定, 大量的商业行贿行为, 都不是私人出钱, 而是单位出钱进行, 这些必然与单位的财务漏洞, 如“账外账”、“小金库”甚至假账有关。为此, 要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消除财务制度中存在的漏洞, 严格会计制度, 加大对违法财务行为的处罚力度, 对于严重违法的财务人员, 可以取消其终生从事会计职业的资格, 并处以相关的罚款, 以充分发挥会计对财务的监督作用。当前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和监管不严, 使得人们交易手段单一, 主要使用现金交易, 同时银行对大额转移的监控不力, 为商业贿赂提供方便。, 因此, 我们应当通过立法推广信用卡等非现金交易方式, 尽量减少现金在社会上的流通量;严格规范单位和个人账户的管理;严格限制大额提现, 严密监控大额转移。事实证明, 政府对商品交易各个环节上严格规范的管理, 配之以银行、税务等监管部门对具体实施过程中资金运作上严格的监控, 加上对单位和个人银行账户, 现金交易活动、大额提现和大额资金转移等规范化的管理等监控, 必将对防止商业贿赂的发生发挥积极作用。

六、应当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同时也应该是信用经济, 经营者在市场中应该本着诚信交易, 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开展市经济活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结果, 必然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近年来, 我国各领域对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的呼唤日渐强烈, 商业信贷领域已经初步建立了信用体系的雏形, 一些地方的检察机关也开始了诸如建立“行贿人档案”的尝试。但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原因, 我国在信用体系方面的探索已经落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借鉴的过程。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充分唤起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和广大民众对商业贿赂行为危害性的清醒认识, 由此建立以商业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为核心, 以行业管理部门和社会舆论为辅助的社会信用体系, 从而更有效地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预防和打击。

七、加强心理预防体系

在预防商业贿赂犯罪方面, 首先, 应该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要教育广大干部党员, 构建拒贿防线, 要结合“三个代表”的贯彻落实, 从反腐败角度对广大干部党员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正确的人生观和权力观教育, 用反面典型案例进行活的警示教育, 便广大干部党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 加强世界观改造, 用好手中的权力。其次, 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宣传商业道德和诚信原则, 树立以公平竞争为荣, 以不当竞争为耻的观念, 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 自觉抵制商业贿赂行为, 第三, 保持健康的职业心理。产生权钱交易,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人道德人格缺失和扭曲, 在各种利益诱惑下, 忘却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不受道德约束, 贪婪地追求非法利益无止境的满足, 实践中挖掘出的一些贪官做起报告来义正词严, 暗地里大肆索贿受贿就是典型的例证。这也是他们商业贿赂犯罪的道路上严重心理失衡的反映。所以, 我们要通过邀请有关专家作报告和相关讲座, 上级领导和有关领导的及时关怀以及心理医生的帮助等形式, 培养其健康职业心理, 使他们内心远离不良诱惑的影响和干扰, 做到公正、廉洁、守法、诚信。

摘要:当前商业贿赂行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一大公害, 研究商业贿赂犯罪预防体系对于遏制和减少商业贿赂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业贿赂,预防,体系

参考文献

[1]朱艳菊:商业贿赂行为的特点难点及防治对策[C].中国犯罪学会2007年会论文集

[2]罗大华许相明: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及其预防措施[C].中国犯罪学会2007年论文集

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分析 篇8

一、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 一个人为什么会犯罪是由多种消极因素造成的, 是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形成而言也莫过如此。

1. 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人的利欲与市场经济过程中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主体因素来看,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在商业领域中, 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涨的物质需要, 人们往往会挖空心思去追求最大的利益。马克思在《资产论》中引用的一段西方名言极好地说明了人们追求最大利益的心态:“有适当的利润, 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百分之二十, 就会活泼起来;有百分之五十, 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百分之百, 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 就会使人不怕犯罪, 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因此, 在此种心态驱使下, 行为人为了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 就会不择手段, 包括使用行贿与受贿手段来满足自己的利欲。

从主体外因素来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在发育过程中, 有关市场运行规则、管理制度、特别是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 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为商业贿赂犯罪提供了成长的空间。同时, 有些已有的法律规章制度在执行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 行政干预在一些经济领域中还起着主要作用, 加之透明度低, 监管不力, 造成“权力寻租”。如土地使用权批租、工程项目发包, 信贷资金融通, 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公共消费品的购买等等, 市场机制未发挥主导作用, 不少是在行政权限中。

2. 商业贿赂犯罪心理逐步形成的过程是由于个体心理消极选择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同一个时间不能感知一切对象, 而只能感知其中少数对象。只有符合个体需要的和个体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各种影响才被列入被反映对象, 其他与之相竞争的影响和无关的影响则处于被拒绝 (避开、抑制) 的地位。上述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选择性, 它包含着对外界特定事物的主观解释和反应, 表现出个人的内在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指向。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心理选择性的规律。

根据社会化的要求, 心理选择可分为积极选择和消极选择。凡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对象所进行的选择是积极的, 凡是对违反社会要求的对象所进行的选择是消极的。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正是消极选择、恶性循环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消极因素的选择;对社会形势认知的错误选择;对投机钻营者选择等。

3. 商业贿赂犯罪心理是在不切实际的需要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中逐步形成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 需要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应, 是激发人的积极性、推动其意志活动的动力。从人的需要的特征来看, 人的需要是永远无法满足的, 旧的需要得到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但人的需要不能脱离客观现实条件即不能脱离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个人的经济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贫富悬殊拉大, 客观现实不能满足一些人的需要时, 便产生一种不平衡的扭曲心理。在商业交易的过程中, 犯罪人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和其他利益密切接触, 不可避免地要与“大款”打交道, 在虚荣心理、嫉妒心理、攀比心理等扭曲心理的交配下, 对非法利益贪婪的欲望逐渐强烈。在初犯时, 这些犯罪人占有欲望是由客观环境刺激或他人的教唆引起的, 但经过多次的犯罪活动而没有被发觉, 他们获得了心理快慰和成功的体验之后, 其贪婪的欲望逐步得到了强化, 如此以来, 犯罪人的贪婪之心急剧膨胀, 贪婪心理越来越巩固。由此可见, 在商业贿赂犯罪中, 一些人在寻求高层次的需求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中, 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需要与个人经济状况的关系, 个人需求与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关系, 不顾个人的客观条件追求物质享受, 往往挺而走险, 以身试法, 沦为罪犯。

4. 不正之风诱发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 掩盖了商业贿赂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观点认为, 外界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反复刺激个体的不良心理, 就容易诱发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又依赖于这一环境而恶性转化。大量事实已经证明, 不正之风诱发和掩护了商业贿赂犯罪, 商业贿赂犯罪又利用了不正之风。如有的犯罪分子声称“我用手中钱买你手中权, 你用手中权还我更多钱”。这实际上就是所谓“权力寻租”。根据“权力寻租”理论, 掌握有权力的一方想必会寻找机会通过出租自己的权力获取好处, 而拥有金钱却没有权力的一方则自然而然地会用自己的金钱换取 (租取) 权力。在没有科学有效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权力制度制约的前提下, 这就不可避免出现权钱交易。此种现象发生在商业交易领域, 商业贿赂心理必然形成。

5. 作案成功强化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

在商业贿赂犯罪心理支配下, 商业贿赂犯罪行为完成之后, 作案得逞后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表现在物质方面和精神需求面均得到了满足, 犯罪人又通过肆意挥霍和享受不法利益, 深深体会到了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无空“快感”, 这种情况对行贿和受贿的犯罪人双方来讲都是如此, 在己方获得巨大非法利益的同时, 都丝毫没有给其对方带来任何损失, 反而同样也带来了无尽的利益, 所以, 双方犯罪人在犯罪心理方面, 不像暴力犯罪等那样, 心中不存在犯罪的罪恶感, 反而感觉自己的犯罪行为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自己是在遵守“规则”办事。因此, 犯罪的双方在心理上感到非常坦然。在此种心理背景下, 犯罪人为寻求更大利益, 进一步强化了其贪婪的犯罪心理, 从而又不断出现新的犯罪动机, 肆无忌惮进行新的犯罪行为。

二、商业贿赂犯罪的主要心理特征

商业贿赂的心理根源是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但心理不是机械地由现实的社会消极因素剌激直接引起的, 而是要经过其大脑思想, 受其业已形成的心理意识所发动、调节和控制的。由于各个商业贿赂犯罪主体的社会经历和个性特点不同, 因而其犯罪心理轨迹存在个体差异。主要心理特征有以下表现:

1. 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心理学理论认为, 人生观、世界观是个体心理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和动力结构, 又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 决定其心理结构的发展, 它可以影响认识的正确性, 制约情绪情感的变化, 决定主体的意志品质, 调节主体的行为习惯, 甚至还决定个性的发展趋势。商业贿赂犯罪主体都有一定职务上的方便条件, 理应为国家、集体和人民服务, 但经不住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 追求金钱、追求消费、贪图享受, 其根源是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 由此产生错误的信念, 引发犯罪动机的产生, 实施商业贿赂犯罪行为。

2. 贪婪心理

贪婪是趋利性犯罪的共有心态, 是商业贿赂犯罪的共同心理, 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在初犯时, 商业贿赂主体占有欲望是由客观环境刺激或他人的教唆引起的。但经过多次的犯罪活动而没有被发觉, 他们获得了心理快感和成功的体验之后, 其贪婪的欲望逐步得到强化, 如此一来, 犯罪人的贪婪之心急剧膨胀, 贪婪心理越来越巩固。

3. 投机侥幸心理

商业贿赂主体往往深谙为人处世之道, 善于投机钻营, 见风使舵, 善于心计。一方面, 他们有固定的经济收入, 衣食无忧、生活安逸, 内心不愿意因犯罪而丢掉公职, 但又有兼得“鱼与熊掌“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 他们总觉得自己作案手段高明巧妙, 奉行“一对一”、“二人转”、“三人在场不作案”的信条, 自己不说别人不讲, 就能蒙混过组织的监督, 就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4. 冒险心理

商业贿赂主体在贪婪心理、投机侥幸心理的驱使下, 为了得到更多的非法利益, 逐步发展到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 将单位内外的各项规章制度抛于脑后, 不惜铤而走险, 表现为尽最大“努力”去抓住每一个商业贿赂的机遇;而且在其可能实施的商业贿赂的机遇还未来临时, 提前挖空心思去创造各种机遇以便进行商业贿赂, 从而对各种非法利益最大化。

5. 攀比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凡是个体在其生活环境中从事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行为, 均受其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的认知活动支配。个体活动中对周围事物的预测、判断, 选择等行为均以其对该事物的认知为基础, 而且认知的产生、方向, 却又受过去的经历, 当前的处境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三个因素的影响。商业贿赂主体看到同级别的人或不如自己的人过得比自己舒服, 住房比自己好, 便产生了不平衡的攀比心理, 盲目消极攀比, 认为“别人能捞, 我为啥不捞“。最初, 他们往往不具备非法谋利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当尝到甜头时便深陷其中, 为了自己所谓美好的未来, 大肆谋取私利。

6. 双赢心理

在商业贿赂犯罪中, 商业贿赂主体双方都没有利益受损, 而均为最大利益获得者的心理支配下, 秘密地进行着肮脏的交易。无论是处于行贿的一方, 还是受贿的一方, 双赢心理是商业贿赂犯罪双方的显著特点。

应指出的是, 商业贿赂犯罪的心理复杂多变的, 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现实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往往是多种心理必然的结果。

三、商业贿赂犯罪的主要行为特征

商业贿赂犯罪行为是其犯罪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商业贿赂犯罪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预谋性

心理学研究认为, 人的知识水平越高, 智力越发达, 那么人的心理结构就越完善, 相应的行为就越能达到目的。商业贿赂违法犯罪主体主要是从事商业活动的违法经营者, 违法犯罪对象大都为掌握实权的国家工作人员。他们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 在实施犯罪前反复策划, 精心预谋, 利用管理上和制度上的漏洞进行, 是一种典型的智能犯罪。

2. 隐蔽性

商业贿赂是一种人所共知的违法犯罪行为, 但为了掩盖事实, 逃避追究, 贿赂过程往往十分隐秘, 基本上是以行贿双方“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同时, 由于受贿方和行贿方都能从中获取各自的利益, 行贿方通常不会主动向司法机关举报。

3. 狡猾性。

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法津的惩罚, 一般情况下并不是直接给予对方现金或实物, 双方常假借各种名目掩盖犯罪痕迹。如为对方设定债权、转让股权, 假借促销费、宣传费、劳务费、信息费、顾问费、服务费、赞助费、外出考察, 以及境外旅游、考察等的各种名义, 给予对方单位或个人贿赂, 甚至进行性贿赂等等。

4. 群伙性

在商业贿赂违法犯罪活动中, 行贿人为了达到目的, 在一个行业或一个单位中, 往往要疏通各个环节, 涉及各个部门, 因而呈现群伙性特征。例如, 在医药卫生行业商业贿赂犯罪中, 突出的表现是查处的案件窝案、窜案较多。由于不成文的暗回扣规则, 往往一个单位 (医院、工厂、公司) 查处一个犯罪, 拨出萝卜带出泥、一端一窝, 一挖一串, 一人吃暗扣, 大家来平分, 你有份我亦有份, “一把手吃多些, 一般头头分得少一点, 形成了贿赂全链条和群伙。群伙犯罪互相照应, 互相包庇, 共同牟利。

5. 后果严重性

近年来, 商业贿赂违法犯罪已经渗透到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 只要有商业活动, 就存在商业贿赂行业, 并带有明显的领域和行为特点。商业贿赂犯罪行为的存在、蔓延将对我国经济, 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商业贿赂犯罪背离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 破坏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国家税收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加大了交易成本, 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败坏社会风气, 成为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的温床;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影响我国的投资环境。

摘要: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人的利欲与市场经济过程中消极因素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心理消极选择的结果;是个体不切实际的需要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中逐步形成的;不正之风诱发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作案成功强化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其犯罪心理主要表现为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贪婪、投机侥幸、冒险、攀比、双赢等心理。其行为具有预谋性、隐蔽性、狡猾性、群伙性、后果严重性等特征。

关键词:商业贿赂,犯罪心理,行为特征

参考文献

[1]谢望原:商业贿赂:原因与对策[j].刑事法学, 2007 (8)

[2]李建军:对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思考[j].公安研究, 2007 (6)

[3]罗大华许相明: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及其预防措施[c].中国犯罪学会2007年论文

商业贿赂犯罪治理 篇9

张明楷教授曾指出, 商业贿赂犯罪并不是刑法意义上的类罪, 也不是刑法意义上独立的犯罪类型, 它只是着眼于贿赂发生的具体领域而形成的概念。因此, 商业贿赂犯罪的实质仍是一种贿赂型犯罪, 它与公务贿赂犯罪的成立条件并无显著差异, 都要求接受贿赂一方行为人必须有“利用职务之便”的情节。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中立案标准的规定》的规定, “利用职务之便”是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 即自己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及其产生的便利条件, “利用职务之便”的这一概念解释立足于公共事务并且具有管理性和职权性的特点, 具有显著的公法色彩。

而商业贿赂犯罪作为一种着眼于商业领域而形成的概念, 并不专注于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的职务行为, 商业活动有着与公务活动截然不同的规律和特质, “利用职务之便”这一概念的解释也应当尊重商业领域的固有规律和内在特质。简言之, 商业活动是指商事主体进行交易的行为, 商业活动的主体具有平等性, 交易的过程具有协商性, 商业贿赂犯罪中的“利用职务之便”应当体现商业活动的主体特点和交易特性, 这种交易的平等性和协商性使得“利用职务之便”难以依公共事务管理的方式进行, 从而具有显著的私权性质。着眼于其发生的具体领域, 在商业贿赂犯罪语境中, 对“利用职务之便”这一概念的解释应当突破管理性和职权性的限制。

2 对商业贿赂语境中的“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扩张解释

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着眼于商业活动领域而产生, 商业活动的固有规律和内在特质使得商业贿赂行为及其所包含的“利用职务之便”具有显著的私权色彩, 笔者认为对商业贿赂语境中的“利用职务之便”应突破管理性和职权性的限制作适当的扩张解释。

商业贿赂犯罪的客体除了普通贿赂犯罪所具有的客体之外, 还具有特定的犯罪客体——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笔者认为, 商业交易机会是商事主体生存并开展市场竞争的基础, 商业交易条件则是商事主体竞争能力的直接体现并形成商事活动的收益, 商业交易机会的公平选择和商业交易条件的公平形成是公平竞争的表现方式。因此, 商业贿赂犯罪的直接表现形式既是通过贿赂行为影响交易机会的选择或者交易条件的形成, 这样的行为显然并不局限于与公法意义上的职务行为存在特定关联性。着眼于商业贿赂犯罪所发生的具体领域, 所谓“利用职务之便”, 应突破利用单位行政管理体系中所形成的职务之限, 扩张至利用具体商业活动中管理性和决策性的权力。只要行为人在具体的商业活动中影响了交易机会的选择或者交易条件的形成, 即视为“利用职务之便”, 而无论这种影响是否是通过公法意义上的职务行为产生的。

例如医生利用开具处方的便利收取药品回扣的行为, 医生所从事的是一种技术性劳务活动, 并不能体现公共事务中的管理性和职权性, 但就药品公司和患者之间的终极商品交易关系而言, 医生开具处方的行为则对药品公司交易机会的获得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着眼于药品销售这一具体的商业活动领域, 医生收取回扣而开具处方也构成了商业贿赂中的“利用职务之便”。医生与药品公司之间不存在职务关系, 但在药品销售的交易活动中, 存在着足以影响交易机会选择和交易条件形成的特定关系, 由此可见, 以对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的影响为依据对“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扩张解释, 实际上也将商业贿赂犯罪主体的适用范围扩张至交易双方的特定关系人。

综上所述, 商业贿赂犯罪中的“利用职务之便”并非着眼于组织管理的职务关系, 而是直接针对商业活动中的交易环节。对于商业贿赂中“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扩张解释, 实质上实现了以对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的影响为依据, 使商业贿赂语境中的“利用职务之便”突破了管理性和职权性的限制, 从而适应了商业贿赂犯罪范围广泛和形式隐蔽的特点。

3 商业贿赂犯罪中“利用职务之便”的缘由、时机和方式

商业贿赂犯罪是着眼于其发生的具体领域而产生的概念, 对商业贿赂犯罪语境中的“利用职务之便”作扩张性的解释是对商业活动固有规律和内在特质的适应和尊重, 但需要注意的是, 商业活动作为商事主体以平等协商的规则进行商品生产和流转的过程, 实质上仍是一种私法行为, 刑事法律制度在打击商业贿赂犯罪行为的同时还应对合理的商业活动行为保持必要的理性和克制。因此, 在对商业贿赂犯罪语境中“利用职务之便”的概念进行扩张解释的同时, 还应对“利用职务之便”的缘由、时机和方式进行限制, 避免刑事法律制度对商业惯例和商业规则的过度侵犯。

商业馈赠是与商业贿赂犯罪联系最为紧密的行为方式, “利用职务之便”往往是针对商业馈赠行为中的受馈赠者而言。商事主体通过商业馈赠行为来换取更多的交易机会和更优惠的交易条件存在合理的动机, 并且在私法语境中应当认为商事主体对于商业馈赠成本与收益之间的衡量有着理性的认知, 商业馈赠行为能够表现出商事主体之间不同的营销策略和营销能力, 也由此形成一定的商业惯例和商业规则, 不能一概地认定其为商业贿赂行为。通过对受馈赠者“利用职务之便”行为的缘由、时机和方式进行考量, 判断商业馈赠行为是否真正危害到商事活动的公平竞争环境, 是认定商业贿赂犯罪的题中之义。

商业交易机会和商业交易条件是衡量商业活动公平竞争的构成要件, 因此, 以受馈赠者“利用职务之便”的缘由、时机和方式来认定商业贿赂犯罪, 就是要看该缘由、时机和方式是否已经影响到商业交易机会的选择和商业交易条件的形成以致影响商业活动的公平竞争。商业贿赂犯罪认定中, “利用职务之便”是指在具体的商业活动中, 通过职权性或者非职权性的行为, 使得贿赂方获得交易机会或者获得交易条件上的优惠, “利用职务之便”的缘由、时机和方式应当直接指向具体的商业活动过程, 即缘由是使馈赠方能够获得交易机会或者优越的交易条件, 时机是发生在交易机会的选择或者交易条件的形成过程中, 方式通过自身的职权行为或者非职权行为即能对交易机会选择和交易条件确定发生决定性影响。

例如, 旅行社或者导游引导游客到旅游商店购物并获得商家好处费的行为, 这一行为即是商家通过商业馈赠争取更多的交易机会, 但是导游收取好处费并引导游客进入旅游商店之时, 游客与商家的买卖合同行为尚未发生且并不必然发生, 即导游的引导行为是发生在实质的交易行为之前。至于游客购物与否、购物多少乃至购物价格仍然依赖于游客自由的意思表示, 导游收受好处费而进行的引导行为并无法对交易活动发生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 虽然旅行社和导游收取了商家的商业馈赠, 并利用工作的便利为其争取了更多的交易机会, 但因为其发生的时机和方式并不直接针对实质的商业交易过程, 不宜应当认定为商业贿赂行为, 当然, 这种认定的前提是旅行社和导游不以违背游客意愿的方式进行购物引导, 并且旅游商店提供的商品服务是公平合理的。这种行为即是旅游商店的一种营销策略, 并在事实上已成为旅游观光购物这一商业领域的惯例, 刑事法律制度不宜过多地干预。

高校治理商业贿赂调研报告 篇10

关键词:高校,治理,商业贿赂,调研报告

一、当前高校治理商业贿赂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高校商业贿赂案件急遽上升, 其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商业贿赂的“潜规则”对社会和高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使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严重扭曲, 高校治理商业贿赂仍任重道远。

1. 认识不到位, 法律观念淡薄

一是对有关高校商业贿赂的情况认识不够。通过对高校商业贿赂的了解程度的调查, 竟有超过1/5的人 (21.88%) 对商业贿赂不了解, 这就很可能造成一部分人不知不觉地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对有关商业贿赂的政策法规认识不多。在教书育人氛围浓厚的高校, 竟有超过1/3的教职工还不知道这样的政策法规, 由此可知高校普及法律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三是对高校商业贿赂的危害性认识模糊。调查中, 竟有1/4左右的高校行政人员对商业贿赂的危害性认识模糊, 如果他们集中在商业贿赂易发多发部门, 就可能对防治商业贿赂带来严峻的挑战。四是自身抵御商业贿赂的意识不强。对受贿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将近1/3的人思想并不坚定, 他们或收下, 或视情况而定。关于自己作为供应商, 是否会行贿的调查结果使我们感到震惊, 仅有少数人 (36.09%) 选择了“不会”, 而大多数人 (63.91%选择了“会”或“要看情况”。说明商业贿赂这种“潜规则”在社会上的影响面较大, 使相当一部分人习以为常。

2. 信心不够足, 害怕打击报复

关于举报商业贿赂行为的态度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1/3的人不会举报 (34.98%) 。在选择“不会举报”的人中, 害怕受到打击报复的占了一半, 还有一半人是因为“事不关己, 何必多事”, 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切实措施, 保护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和利益。同时还应当有一套鼓励群众同商业贿赂作斗争的激励机制。社会对治理高校商业贿赂的信心不足。将近一半的人 (48.84%) 对中纪委部署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不抱乐观态度, 同样, 也有一半的人 (49.87%) 对高校防治商业贿赂行为的信心也不足。说明防治商业贿赂,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 权力太集中, 缺乏制约机制

调查中, 大多数人认为, 高校近年来成为商业贿赂犯罪的重灾区, 与高校的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具体来说:高校权力过度集中,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尤其是对高校“一把手”的监督难。校务公开度不高, 财务管理不透明, 权力运行机制不规范, 监督机制不完善, 尤其是群众无法也不能监督。对领导干部的考评和任免工作不规范, 不完善。在制定考评和任免领导干部的政策时, 不能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部分领导干部在一个岗位上待的时间太长。如石油大学一后勤主任王玉林从1991—2005年长达15年一直在后勤处工作, 多次收受他人贿赂达17.2万元。[1]

4. 监督不畅通, 监督主体缺位

调查结果表明, 高校纪检监察部门不能有效履行监察监督职责:不愿履行纪检监督职责。履行职责势必得罪一些人, 时间一长, 就势必使纪检监察人员成为众矢之的;纪检监察人员大都由学校领导安排, 受到领导的“恩惠”, 所以也不愿去查处领导的违纪违法行为;纪检监察机关属于学校的一个部门, 和学校有着共同的利益, 发现学校违法的经济创收也不愿多管。不敢履行纪检监察职责。高校纪检监察机关不是一个独立的监督主体, 其人、财、物都受制于学校, 处于这种地位的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自己的上级领导时, 不能不顾虑这些因素。不能履行纪检监察职责。高校对纪检监察人员的业务培训不够, 缺乏相应的侦察工具和设备, 而且纪检监察机关对于学校权力运行过程中参与较少, 这就造成高校监督部门对商业贿赂行为缺乏有力的发现机制和查处机制。

5. 惩处不到位, 激励机制欠缺

目前, 高校治理商业贿赂缺乏一套有效的奖惩机制。一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在防治商业贿赂方面, 我们还没有建立一套对纪检、监察和审计等监督机关工作人员和对商业贿赂的举报者的奖励机制, 这就使他们缺乏揭发和打击商业贿赂的积极性。二是惩罚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对纪检、监察以及审计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的不作为以及不认真作为没有一个惩罚的标准, 使这些监督人员很容易选择不作为的方式来逃避职责。另一方面对违法违纪的惩处不到位。对违法违纪者, 责任追究缺乏力度, 好人主义盛行, 对参与商业贿赂的违法分子的处理也往往是轻描淡写、大事化小。这样势必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二、高校防治商业贿赂的建议和思考

高校防治商业贿赂, 不能“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临时抱佛脚”, 而应当从教育、制度、监督、惩处等环节入手, 要以责任制为着眼点, 以构建惩防体系为中心, 把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与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紧密结合起来, 统筹安排, 精心谋划, 扎实推进, 建立健全高校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1. 创新教育形式, 健全教育机制

要认真坚持和不断完善教育制度, 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 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近期, 应该把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作为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 使反腐败措施更有针对性, 应采取多种有效形式, 确保教育效果。为此, 在学校党员干部中, 要坚持和完善党委 (党组) 理论中心组廉政学习制度, 坚持和完善廉政党课教育制度, 建立和完善廉政谈话和警示谈话教育制度等, 以增强教育效果。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大力加强治理商业贿赂、完善财经制度、严格财经纪律的宣传教育, 让其充分认识到违法乱纪的严重后果。在全校范围内, 要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高校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 进一步增强在经济活动中的自律意识, 从思想源头上堵住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

2.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制约机制

“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2要防治商业贿赂, 必须明晰权限范围, 探索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必须从根本上缩小权力、制衡权力、监督权力, 才能切断权力寻租的链条。现为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说, 在英国, 表面看起来, 大学的每一项决议都只有等校长签了字才能实施, 而实际上校长拥有的只是执行权, 而不是决策权, 所有比较重要的决策都要在校务委员会上讨论通过, 校长有发言权, 但要接受反驳。对于校务会议的决定, 校长即便有不同意见, 也得去执行。切实做到没有权力不受限制, 没有不受限制的权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发生商业贿赂就不太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在防治商业贿赂的工作上, 要逐步建立在干部选拔任用、权力授予以及权力使用等方面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干部的预警、问责、纠偏和惩戒机制和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同时要积极推进校务公开, 加强对高校经营、采购、工程项目预决算等重点环节和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实行“阳光操作”,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加强审计监督, 加强财务管理, 坚持收支两条线, 坚决清理“小金库”, 从源头上铲除商业贿赂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3. 明确领导责任, 规范工作机制

一要建立干部交流轮岗制度。要对重点岗位 (涉及人、财、物等) 的干部和职工进行刚性、及时的轮岗换岗, 不仅要对职能部门的干部轮岗换岗, 而且对那些职级不高但有业务处置权的普通职工也要进行轮岗换岗, 相关的校领导也要进行主管工作的轮换。同时对这些人员实行严格的离任审计制度。二要规范工作机制。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 引进市场机制, 从机制上杜绝高校商业贿赂的发生。这就要求把握好四个机制建设: (1) 高校集中采购制。 (2) 商业腐败责任追究制。对发生的商业贿赂, 坚决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3) 高校工程招标投标制。严格把关高校工程招标投标制, 为高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 集体决策机制。在重大问题上采取集体讨论、决策, 避免“一言堂”。只有这样, 才能从人员使用和管理上防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滋生蔓延。

4. 推进体制改革, 理顺监督机制

要充分激发高校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首先应保证纪检监察部门的独立性。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在当前的情况下, 实行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双重领导制, 但主要是接受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 包括人、财、物等方面的权力应和高校分离, 从而避免高校对纪检监察工作的干扰。实行高校间纪检监察人员的流动制, 定期让纪检监察人员在各高校流动, 从而避免因长期呆在一所高校工作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影响到纪检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 纪检监察人员长期在一所高校办案, 可能会得罪许多人, 这无疑增加了纪检监察人员的精神负担。异地工作后, 新的工作环境解除了纪检监察人员的精神负担, 从而有利于他们无所顾虑地开展工作。

5. 加大奖惩力度, 完善奖惩机制

市场经济呼唤奖惩机制, 适当的奖惩机制将会激发纪检监察人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加大查办力度, 有力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从而有效遏制商业贿赂滋生蔓延的势头。这就需要惩罚分明, 检查机关查处而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尚未发现的学校腐败案件, 应当对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给予适当的惩罚。对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自己发现并妥当处置的案件应依法给予奖励。反过来, 对于举报人也应加大奖励力度, 给予与涉案金额相应的奖励, 以激励人们勇于揭发商业贿赂的违法违纪行为, 甚至激励社会人员在法律范围内成为专门以搜寻、刺探商业贿赂行为的职业人。这样, 就使商业贿赂行为无处藏身。同时, 要加大对商业贿赂行为的惩处, 直到人们意识到从事商业贿赂行为不划算为止。

参考文献

[1]傅沙沙.石油大学后勤主任受贿17万被判10年[N].京华时报, 2007-06-06 (12版) .

论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治理 篇11

关键词:商业贿赂;原因;危害;法律治理;法律责任

一、商业贿赂行为的内涵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对商业贿赂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即:“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处;对方单位或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经营者销售后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回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账。”该规定分为两款,可以划分出三层含义:第一款前段,即:“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是对一般商业贿赂的禁止性规定;第一款后段,即“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处;对方单位或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是对商业贿赂的典型形态——回扣作出的专门规定;第二款表面是直接规范折扣和佣金的,但其目的显然是对商业贿赂与折扣、佣金的法律界限的划分。由此可知,商业贿赂就是指市场交易中,经营者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以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于交易条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商业贿赂的特点

1.商业贿赂行为具有普遍性

我国商业贿赂行为出现在多个领域,它比较常见于土地出让、工程建设、医药购销、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和资源开发等领域。只要存在交易,商业贿赂行为就有可能出现。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商业贿赂行为也开始出现于服务行业,各种非法“回扣”、“折扣”、“佣金”和“介绍费”充斥着各行业内部。

2.商业贿赂行为更具隐蔽性

现代这个时期经济较发达,从事商事交易的经营者比较多,而且他们一般处于社会的中高层次,因此他们会刻意地隐瞒自己所从事的商业贿赂行为。在实施行为之前,他们会考虑周全,每一个行为的实施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积极寻找伪装方法,以逃避法律的制裁。现行的经济模式下,经营者为了排挤其竞争对手,会以秘密方式和相对人进行商谈,直接支付约定的“好处费”或暗中转账,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商业贿赂行为的隐蔽性使得在对其进行规制比较难以被发现。

3.商业贿赂行为实施手段的多样性

随着立法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贿赂行为在猖撅进行的同时也在努力规避相关立法的查处。目前我国的商业贿赂的行为形式也来越多。在继续运用给付财物方式的同时,也不断运用新的方式,如给付外币、红包、有价证券;再如借用“宣传费”、“科研费”、“劳务费”等合理费用形式,或者故意“输钱”、有奖销售等形式变相给付贿赂;再如向其提供旅游、考察、性贿赂等非物质性质的利益……现存的贿赂形式可谓千奇百怪,另人防不胜防。

4.商业贿赂行为的多重违法性

由于我国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规制的法规比较多,所以一个商业贿赂行为在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同时,也有可能触犯了《民法》、《刑法》、《会计法》等其他部门法律。

三、我国商业贿赂行为法律治理的完善

1.应当制定反商业贿赂法的必要性

我国应当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治理商业贿赂的成功经验,制定统一反商业贿赂法。应当将散落于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他部门发的关于商业贿赂行为的零散条文加以整合,将有关商业贿赂行为的实体性及程序性法律规范在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中,以维护我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加有效地打击商业贿赂行为。

一方面从立法上看,商业贿赂问题至今尚以零散条文的形式存在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未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对于应付我国严重的商业贿赂现象来说显得势单力薄。需要通过整合相关的规定,制定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集刑事、民事、行政责任于一体,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等责任追究手段,对不同程度的商业贿赂行为规定不同的法律责任,构建起行政、民事和刑事制度相互配合和协调的反商业贿赂机制,以遏制商业贿赂,为治理商业贿赂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

另一方面从执法上看,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对商业贿赂进行全面的界定,协调各个权力机关治理商业贿赂的协作机制,设立专门的反商业贿赂的执法机构,有利于集中执法力量,使目前分散的反商业贿赂力量得到有力整合,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效率,这对于治理商业贿赂,有效建立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长效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加大经济处罚力度

商业贿赂行为人是以贪财图利为主要目的,因此应通过加大经济处罚,增加其违法犯罪的经济成本。这样行贿人在行贿时,会权衡一下行贿的经济成本和获取的利益,如果得不偿失,行贿人最终可能会在高额的经济处罚前放弃行贿的打算。因此加大经济处罚能够对商业贿赂行为人形成巨大的威慑力,从而有效抑制商业贿赂行为的蔓延。

3.改进举报人奖励制度

加强奖励经费的保障,加大奖励的力度与幅度。公布奖励标准、数额,但同时也要做好奖金发放的保密工作,防止因发放奖金暴露举报人身份从而导致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情况出现。如密码举报、网上举报时,奖金的发放不直接与举报人见面,也不当面交给举报人而是通过银行帐户转存,使受奖励者能够安全地获得奖励。

参考文献:

[1]倪楠.试论商业贿赂[J].商业研究,2011(3):5-6.

[2]种明钊.竞争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

高校治理商业贿赂的行为与对策 篇12

商业贿赂犯罪与其他类型的职务犯罪相比, 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系统性、辐射性, 具体表现为经营者通过给予财物等手段获取利益, 行贿范围往往覆盖其涉及的所有商业活动, 而受贿者往往不止收受一个人或一个单位贿赂, 还会涉及其他的行业经营者。行贿、受贿的不正之风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变成一个行业的“行规”、“潜规则”。尽管商业贿赂行为十分隐秘, 但市场经济行为透明度在不断提高, 实施商业贿赂犯罪行为的蛛丝马迹终将被包括检察、行政执法机关和群众所掌握。

二、商业贿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主体经营者, 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作为商业贿赂主体的经营者不限于法人。还包括其他组织和个人。法人也不限于企业法人, 还包括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二是目的为销售商品或者购买商品, 即为达到商业目的, 通过贿赂手段, 获取优于其他经营者的竞争地位。三是手段有两类, 即财物手段和其他手段。当然, 商业贿赂与其他贿赂都属于贿赂的范畴, 触犯刑律都要给予刑事制裁, 但在行政责任上是不同的。商业贿赂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给予行政处罚, 其他贿赂将受党纪、政纪处分。

三、商业贿赂在高校的表现形式

1、利用为学校采购物资, 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之机, 现金明“回扣”、暗“回扣”, 既有“明扣”让利, 又有“暗扣”送钱。物品采购供需方在洽谈中, 水份很大, 暗中给采购部门或采购人员送上好处费或协作费等。或以组织订货会、洽谈会等名义, 在国内外风景地旅游观光, 参与者的各项费用全部由供货商支付。

2、利用负责基建维修项目之机收受好处、回扣等。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不断加大投入, 教育市场前景诱人, 因此成为商家竟相“进攻”的目标。一些不法分子为达到他们的商业目的, 采用各种手段拉拢、腐蚀高校领导和主管人员, 纷纷以感谢费、劳务费、发行服务费等名义向其大肆行贿。一些工作人员则多是利用单位增加基建项目、购置设备或印刷材料之机向对方索要或收取回扣、好处费。一些高校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借工程承包大发横财, 他们不按规定公开招标, 而是搞暗箱操作, 发“人情标”、“关系标”, 导致“工程上马, 干部下马”的悲剧屡屡发生。

3、利用招生和学术腐败等环节收受礼品、礼金等。招生是高校最容易发生权钱交易的环节, 一些负责招生的人员, 不仅利用招生之机谋取钱财, 甚至利用招生办证、管理文凭之便谋取暴利。这样的“文凭腐败”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真的假文凭”, 另外是“假的真文凭”。此外, “学术腐败”也与贿赂犯罪紧密相连, 在职称评定、院士评审、课题立项、基金使用、论著发表评奖、成果鉴定、学校升格等涉及公务性活动中, 都可以发现请客、送礼的现象, 行贿、受贿行为较为普遍。

4、利用代办保险事宜之机造假领取赔款据为己有。近年来, 各高校要求学生购买健康、平安、财产保险的事屡见不鲜。一方面, 高校管理人员通过保险从中收取回扣;另一方面, 一些学校内有关人员凭空制造学生平安“事故”套取理赔。由于保险部门碍于学校领导的面子, 为了今后业务工作的开展, 对申报理赔的项目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此这些理赔款也自然神不知鬼不觉地落入了少数人的腰包。

5、私分单位“小金库”或挪用贪污校办企业公款。“小金库”是学校职务犯罪的温床, 也是学校领导职务犯罪中最常见的犯罪手段之一。有的单位违反财经制度, 对一些预算外收入或学校自立的收费项目不入帐, 逃避财政监督, 为应付检查, 大搞帐外帐;有的高校银行帐户多达上百个, 很多部门私设“小金库”, 致使单位资金监管失控。

四、治理高校商业贿赂的对策

1、从源头遏制商业贿赂。商业贿赂“一对一”的行为特点以及行贿受贿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的现实, 决定了查处商业贿赂的难度较大。因此, 治理商业贿赂的重点不宜放在惩办已经发生的违反犯罪活动上, 而应当防范于未然, 从源头上减少商业贿赂发生的机会。因此, 完善监管体系, 从源头遏制商业贿赂, 是治理商业贿赂的关键。对此,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 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在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方面, 最重要的是确立严格、明确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作为这种条件的体现市场主体的经营资格。只有取得了经营资格的主体, 才能够在某一核定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建立市场退出制度方面, 主要是要做到将那些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极差, 以及存在商业贿赂行为的市场主体强制性清退出市场。第二, 建立与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体系。一要加快市场主体信用档案管理立法步伐;二要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 在建立与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体系后, 就可以通过对存在行贿记录等失信行为的市场主体进行严格监管, 甚至将一些信用极差的市场主体强制性清退出市场, 减少商业贿赂产生的源头, 有效遏制商业贿赂的发生。第三, 建立健全商业贿赂高发领域的行政监管体系。从已经发生的商业贿赂案件来看, 相关领域行政监管的缺失, 是商业贿赂得以肆虐的重要原因。建立健全商业贿赂高发领域的行政监管体系, 已经成为治理商业贿赂的当务之急。

2、构建反商业贿赂的法律体系。商业贿赂不仅涉及面广, 而且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情况, 仅仅依靠某一种或者某一类法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因此, 需要建立反商业贿赂的法律体系。第一, 制定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在目前涉及到商业贿赂的立法中, 《反不正当竞争法》内容比较笼统, 而一些部门规章、法律效力较弱。这些都限制了立法在遏制商业贿赂方面的作用。所以, 应当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整合现有立法的基础上, 制定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第二, 完善刑事惩罚法律。要在刑法中明确规定对于商业贿赂罪的刑事责任, 增大这类行为的成本, 遏制犯罪者从中牟利的现象。第三, 制定行政法规。在颁布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之后, 要通过国务院行政法规, 细化《反商业贿赂法》中的有关内容, 解决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反商业贿赂问题。第四, 制定部门规章。有可能发生商业贿赂行为的政府主管部门, 都应根据本部门的业务情况, 进一步明确本领域中商业贿赂的具体表现形式, 确定相应的处置措施、行政责任和预防对策。

3、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监督机制。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的一项, 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当前高校中反映强烈的教材图书采购、基建工程、高校招生、大宗物品采购、代办学生保险、项目招标等活动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商业贿赂问题, 充分发挥高校自上而下的巡察工作制度, 加强信访和举报工作, 强化纪检监察及内部审计的检查作用;在查处商业贿赂违纪、违法犯罪案件中, 纪检监察、内审部门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和沟通联系, 建立信息通报反馈机制、案件协查机制, 明确案件移送的标准及责任, 形成治理商业贿赂违纪违法行为的合力:一是要发挥纪检监察惩处职能。对查处接受商业贿赂的高校系统工作人员要给予党纪、政纪律处分或者经济处罚, 对触犯刑法的要配合司法机关做好立案侦查。二是开展专项执法监察。结合当前治理商业贿赂的形势加大纪检监察执法力度, 检查高校系统干部职工在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以及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方针政策,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促进高校系统治理商业贿赂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三是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 加大内部审计力度。积极开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基本建设管理专项审计、财务资产管理专项审计、大宗物品采购审计等, 发现和查找商业贿赂的行为。

五、结论

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正确判断和全面把握商业贿赂给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带来的影响, 要尽可能使治理措施更加有效。同时要适应形势发展, 结合高校工作性质, 完善内部规章制度, 调整治理重心,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有效机制。

摘要:当今世界, 商业贿赂行为普遍存在, 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贿赂形式。依法严肃查处商业贿赂, 成为高校反腐败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商业贿赂的概念特征出发, 分析商业贿赂在高校的表现形式, 总结出高校治理商业贿赂的对策。

关键词:治理,商业贿赂,对策

参考文献

[1]、利剑指向商业贿赂, 人民日报.2006年05月24日

[2]、方玉.商业贿赂面面观.中国信息报.2006-5-24

上一篇:城乡消费差距下一篇:高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