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商业贿赂决心书

2024-06-23

治理商业贿赂决心书(通用11篇)

治理商业贿赂决心书 篇1

开展卫生系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

1、成立卫生系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动员会。

2、开展医务人员宣誓活动。

3、设立群众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征求群众意见,制订问题整改方案

4、评选“医德规范”先进典型和末位人员,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5、建立健全卫生系统商业贿赂治理长效机制。(赵刚)

张双楼矿建立提高职工安全能力长效机制分别建立了职工安全学习制度、安全宣传教育制度、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责任强化考核制度、安全责任奖罚追究制度、典型引路和帮教制度、安全工作巡视制度。(矿党政办)

矿“六月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活动有声有色

1、副总以上矿领导每周深入基层区队参加安全活动。

2、继续组织“三违”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品行习练。

3、在工人村及矿内工业广场分两次举行安全咨询活动。

4、上一次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强责任”专题教育大课。

5、每周三次通过闭路电视播放安全教育多媒体活页教材。

6、组织由安全监督检查专兼职人员、区队长和班组长参加的安全知识测试。

7、组织开展职工代表安全视察活动和女工安全联谊活动。

8、开展“青岗零点行动”和“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

治理商业贿赂决心书 篇2

关键词:高校,治理,商业贿赂,调研报告

一、当前高校治理商业贿赂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高校商业贿赂案件急遽上升, 其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商业贿赂的“潜规则”对社会和高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使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严重扭曲, 高校治理商业贿赂仍任重道远。

1. 认识不到位, 法律观念淡薄

一是对有关高校商业贿赂的情况认识不够。通过对高校商业贿赂的了解程度的调查, 竟有超过1/5的人 (21.88%) 对商业贿赂不了解, 这就很可能造成一部分人不知不觉地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对有关商业贿赂的政策法规认识不多。在教书育人氛围浓厚的高校, 竟有超过1/3的教职工还不知道这样的政策法规, 由此可知高校普及法律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三是对高校商业贿赂的危害性认识模糊。调查中, 竟有1/4左右的高校行政人员对商业贿赂的危害性认识模糊, 如果他们集中在商业贿赂易发多发部门, 就可能对防治商业贿赂带来严峻的挑战。四是自身抵御商业贿赂的意识不强。对受贿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将近1/3的人思想并不坚定, 他们或收下, 或视情况而定。关于自己作为供应商, 是否会行贿的调查结果使我们感到震惊, 仅有少数人 (36.09%) 选择了“不会”, 而大多数人 (63.91%选择了“会”或“要看情况”。说明商业贿赂这种“潜规则”在社会上的影响面较大, 使相当一部分人习以为常。

2. 信心不够足, 害怕打击报复

关于举报商业贿赂行为的态度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1/3的人不会举报 (34.98%) 。在选择“不会举报”的人中, 害怕受到打击报复的占了一半, 还有一半人是因为“事不关己, 何必多事”, 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切实措施, 保护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和利益。同时还应当有一套鼓励群众同商业贿赂作斗争的激励机制。社会对治理高校商业贿赂的信心不足。将近一半的人 (48.84%) 对中纪委部署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不抱乐观态度, 同样, 也有一半的人 (49.87%) 对高校防治商业贿赂行为的信心也不足。说明防治商业贿赂,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 权力太集中, 缺乏制约机制

调查中, 大多数人认为, 高校近年来成为商业贿赂犯罪的重灾区, 与高校的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具体来说:高校权力过度集中,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尤其是对高校“一把手”的监督难。校务公开度不高, 财务管理不透明, 权力运行机制不规范, 监督机制不完善, 尤其是群众无法也不能监督。对领导干部的考评和任免工作不规范, 不完善。在制定考评和任免领导干部的政策时, 不能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部分领导干部在一个岗位上待的时间太长。如石油大学一后勤主任王玉林从1991—2005年长达15年一直在后勤处工作, 多次收受他人贿赂达17.2万元。[1]

4. 监督不畅通, 监督主体缺位

调查结果表明, 高校纪检监察部门不能有效履行监察监督职责:不愿履行纪检监督职责。履行职责势必得罪一些人, 时间一长, 就势必使纪检监察人员成为众矢之的;纪检监察人员大都由学校领导安排, 受到领导的“恩惠”, 所以也不愿去查处领导的违纪违法行为;纪检监察机关属于学校的一个部门, 和学校有着共同的利益, 发现学校违法的经济创收也不愿多管。不敢履行纪检监察职责。高校纪检监察机关不是一个独立的监督主体, 其人、财、物都受制于学校, 处于这种地位的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自己的上级领导时, 不能不顾虑这些因素。不能履行纪检监察职责。高校对纪检监察人员的业务培训不够, 缺乏相应的侦察工具和设备, 而且纪检监察机关对于学校权力运行过程中参与较少, 这就造成高校监督部门对商业贿赂行为缺乏有力的发现机制和查处机制。

5. 惩处不到位, 激励机制欠缺

目前, 高校治理商业贿赂缺乏一套有效的奖惩机制。一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在防治商业贿赂方面, 我们还没有建立一套对纪检、监察和审计等监督机关工作人员和对商业贿赂的举报者的奖励机制, 这就使他们缺乏揭发和打击商业贿赂的积极性。二是惩罚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对纪检、监察以及审计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的不作为以及不认真作为没有一个惩罚的标准, 使这些监督人员很容易选择不作为的方式来逃避职责。另一方面对违法违纪的惩处不到位。对违法违纪者, 责任追究缺乏力度, 好人主义盛行, 对参与商业贿赂的违法分子的处理也往往是轻描淡写、大事化小。这样势必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二、高校防治商业贿赂的建议和思考

高校防治商业贿赂, 不能“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临时抱佛脚”, 而应当从教育、制度、监督、惩处等环节入手, 要以责任制为着眼点, 以构建惩防体系为中心, 把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与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紧密结合起来, 统筹安排, 精心谋划, 扎实推进, 建立健全高校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1. 创新教育形式, 健全教育机制

要认真坚持和不断完善教育制度, 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 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近期, 应该把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作为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 使反腐败措施更有针对性, 应采取多种有效形式, 确保教育效果。为此, 在学校党员干部中, 要坚持和完善党委 (党组) 理论中心组廉政学习制度, 坚持和完善廉政党课教育制度, 建立和完善廉政谈话和警示谈话教育制度等, 以增强教育效果。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大力加强治理商业贿赂、完善财经制度、严格财经纪律的宣传教育, 让其充分认识到违法乱纪的严重后果。在全校范围内, 要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高校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 进一步增强在经济活动中的自律意识, 从思想源头上堵住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

2.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制约机制

“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2要防治商业贿赂, 必须明晰权限范围, 探索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必须从根本上缩小权力、制衡权力、监督权力, 才能切断权力寻租的链条。现为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说, 在英国, 表面看起来, 大学的每一项决议都只有等校长签了字才能实施, 而实际上校长拥有的只是执行权, 而不是决策权, 所有比较重要的决策都要在校务委员会上讨论通过, 校长有发言权, 但要接受反驳。对于校务会议的决定, 校长即便有不同意见, 也得去执行。切实做到没有权力不受限制, 没有不受限制的权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发生商业贿赂就不太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在防治商业贿赂的工作上, 要逐步建立在干部选拔任用、权力授予以及权力使用等方面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干部的预警、问责、纠偏和惩戒机制和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同时要积极推进校务公开, 加强对高校经营、采购、工程项目预决算等重点环节和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实行“阳光操作”,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加强审计监督, 加强财务管理, 坚持收支两条线, 坚决清理“小金库”, 从源头上铲除商业贿赂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3. 明确领导责任, 规范工作机制

一要建立干部交流轮岗制度。要对重点岗位 (涉及人、财、物等) 的干部和职工进行刚性、及时的轮岗换岗, 不仅要对职能部门的干部轮岗换岗, 而且对那些职级不高但有业务处置权的普通职工也要进行轮岗换岗, 相关的校领导也要进行主管工作的轮换。同时对这些人员实行严格的离任审计制度。二要规范工作机制。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 引进市场机制, 从机制上杜绝高校商业贿赂的发生。这就要求把握好四个机制建设: (1) 高校集中采购制。 (2) 商业腐败责任追究制。对发生的商业贿赂, 坚决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3) 高校工程招标投标制。严格把关高校工程招标投标制, 为高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 集体决策机制。在重大问题上采取集体讨论、决策, 避免“一言堂”。只有这样, 才能从人员使用和管理上防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滋生蔓延。

4. 推进体制改革, 理顺监督机制

要充分激发高校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首先应保证纪检监察部门的独立性。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在当前的情况下, 实行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双重领导制, 但主要是接受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 包括人、财、物等方面的权力应和高校分离, 从而避免高校对纪检监察工作的干扰。实行高校间纪检监察人员的流动制, 定期让纪检监察人员在各高校流动, 从而避免因长期呆在一所高校工作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影响到纪检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 纪检监察人员长期在一所高校办案, 可能会得罪许多人, 这无疑增加了纪检监察人员的精神负担。异地工作后, 新的工作环境解除了纪检监察人员的精神负担, 从而有利于他们无所顾虑地开展工作。

5. 加大奖惩力度, 完善奖惩机制

市场经济呼唤奖惩机制, 适当的奖惩机制将会激发纪检监察人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加大查办力度, 有力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从而有效遏制商业贿赂滋生蔓延的势头。这就需要惩罚分明, 检查机关查处而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尚未发现的学校腐败案件, 应当对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给予适当的惩罚。对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自己发现并妥当处置的案件应依法给予奖励。反过来, 对于举报人也应加大奖励力度, 给予与涉案金额相应的奖励, 以激励人们勇于揭发商业贿赂的违法违纪行为, 甚至激励社会人员在法律范围内成为专门以搜寻、刺探商业贿赂行为的职业人。这样, 就使商业贿赂行为无处藏身。同时, 要加大对商业贿赂行为的惩处, 直到人们意识到从事商业贿赂行为不划算为止。

参考文献

[1]傅沙沙.石油大学后勤主任受贿17万被判10年[N].京华时报, 2007-06-06 (12版) .

论商业贿赂及其治理 篇3

[关键词] 商业贿赂表现形式新发展治理经验行为选择

作为腐败的一种表现形态,商业贿赂已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公害:扭曲公平竞争的规则使价值规律无法正常发挥作用,阻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败坏社会道德和行业风气,使诚信经营的企业沦为受害者,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

一、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及新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商业贿赂行为存在的领域和表现形式日益错综复杂,呈现出多样性与隐蔽性的特点,而以政府采购、医疗、电信、金融等领域尤为严重。

政府采购过去的松散管理状态造成其商业贿赂的积弊难除,以赠送礼金、商品折价、外出考察等方式,在采购招投标的各个环节如评标定标、信息发布、履约验收等对采购人员或机构进行贿赂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医药行业的药品回扣、劳务费、差旅费、赞助费、新药推荐费等已成为医疗机构的普遍现象。由于商业贿赂比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更能获得资源,电信竞争中的免除债务、装修住房、免电话费等也是司空见惯。金融领域资源的稀缺性和垄断性以及监督考核机制的偏差,使其在市场准入、金融基础设施、风险管理、中间业务等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商业贿赂。房地产管理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而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使得土地批租转租、建筑建材、工程承包等都成为商业贿赂的重灾区。其他如旅游业、保险业以及教育系统,都成为商业贿赂的濒临污染区。

正因为商业贿赂是众矢之的,其表现形式也变得越来越隐蔽,由个人腐败向集体腐败转变。这种新发展有以下特点:

核心主犯不明显。一般认为整个案件的主导、起关键作用的人就是核心主犯,以往案件中这样的人往往居于“一把手”的位置或是掌握最多的实权和资源。但从2005年的案例看,这种趋向越来越不明显。

重要角色少不了会计人员。在大案要案中,总会计师或者会计人员都会被牵涉进来。毕玉玺案中的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朴善琨便是一例,这也透露出企业内部会计和审计的漏洞及执业人员的素质问题。

贿赂手段趋于隐蔽。从直接用现金到实物再到商品折扣、赠送股票期权、资助出国考察等形式,商业贿赂的手段变得越来越隐蔽,而其共同点就是寻找法律界定的模糊地带以便于投机。

二、存在原因分析

1.法律体制没有理顺

市场法制不健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界定不清,导致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差,使商业贿赂大行其道。管理部门的责权不明则导致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对商业贿赂的弱化处理,如简单地处以行政罚款、通报批评等。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因此,制定专门的法律,整合相关的规定,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等责任追究手段,将为治理商业贿赂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

2.错误的侥幸心理和高额利润的驱使

认为商业贿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的观点,使一些人产生了侥幸心理。而高额利润的驱使则使一些企业不择手段,加之商业贿赂者的社会关系复杂,在关系网的作用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并非鲜见。

3.政府角色错位

市场经济中政府应侧重宏观调控,而现实中,政府的规划、调控、监督角色过弱而执行角色过强,在行政许可、行政合同领域发生商业贿赂的机率比其他地方大,从根本上反映了这一点。政府角色错位,一方面会导致精力过散,另一方面则会干扰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扭曲市场信息,这也是商业贿赂空间存在的原因。

4.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商业贿赂的隐蔽性使当事人的犯罪行为鲜为人知,而知情人的举报既提高了办案效率,也能有效降低成本。然而因对举报人保护不力,举报人遭到打击报复甚至陷害的事情一再发生,导致群众举报的积极性依然较低。在国外不仅有单独的证人保护法,其诉讼法中也有关于证人保护的规定及专门的保护机构和奖励制度。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举报制度,是打击商业贿赂的利器和重要保障,其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5.诚信缺失

市场信用规则的缺失和公众对诚信认识的片面性,造成社会信用水准整体较低。政府公共权力部门的诚信缺失以及企业间失信获利与失信受害的恶性循环,不但加大了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成本,削弱了整体经济竞争力,还破坏社会文化和道德的良性发展,增加社会管制成本,为商业贿赂提供了滋生空间。

三、我国政府和企业的行为选择

1.明晰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是市场经济规则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强化宏观经济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减少对具体经济活动的干预,会大大减少商业贿赂发生的机会。以政府采购、工程发包为例,不妨交由市场中介机构办理,政府部门则支付中介机构佣金和加强监管。引入多个部门参与监管和接受投诉,从而提高不法者的“寻租成本”。

2.理顺法制体制

明确立法,加强普法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实施责任追究制度。立法上,应提高商业贿赂的机会成本,深入行业与职业压缩商业贿赂的生存空间,提高商业贿赂行为的入罪率。司法上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树立腐败利益必须被剥夺的观念。统一商业贿赂案件中自首、立功和缓刑、免刑的适用条件,纠正目前认定和适用上的过于宽松和混乱。对于商业贿赂的主体不论是在职还是离职的要能够一查到底,将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

3.信用等级评级和信用环境的创建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那些违反市场交易规则的人应该为其行为付出代价。一个有效互联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信用信息中介服务、失信惩罚机制和政府监督体系,以及社会主体信用信息的传播辐射力,通过联动机制来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从而建立健全社会信用联合管理制度,会使市场规则的公平性得到体现。

4.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

商业贿赂的产生根源在于交易双方市场地位悬殊,而这又源于整体市场准入开放不足,和商业竞争磨合后强势企业的垄断地位。所以要治理商业贿赂,加大市场开放力度,限制企业的垄断行为,确立严格而明确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都与立法形成互补。

5.第三方制衡

市场行为主体的商业贿赂行为会损害相关竞争者的利益,明确规定所有竞争者都有权对行贿人提起民事诉讼,并对预期利益损害给予赔偿,能够形成强有力的第三方监督制衡机制。借助第三方力量,特别是让那些利益相联的经济组织互为监督,通过利益链条调动社会各界一起反商业贿赂,形成一种商业主体和利益主体之间的监督制衡机制,对商业贿赂的消除极为有利。

6.信息公开下的预警机制

竞争过程的不透明性为商业贿赂提供了滋生空间,其根源在于相关信息的不公开。信息的公开化会对商业贿赂起到震慑作用,阻止其实际发生。这就需要在做好群众举报和信访及相关的举报人保护工作的同时,增加监督与反映渠道,与人事考核制度结合,实行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定期轮换制,以便预警将商业贿赂消除于未发。

7.建立企业联动自律机制

企业自律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对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起决定作用。企业自律是企业生存的需要,企业应从各个环节对相关人员加强管理,包括从业人员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并在行业和企业间结成联盟,这样既可以降低法律执行的成本,又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信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商业贿赂空间。

治理商业贿赂汇报 篇4

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开展情况的简要汇报

市局监察室孙主任、陆主任:

我局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情况

扬邮局103号文《扬州邮政局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下发后,我局认真组织了学习贯彻,并迅速成立了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了分工及职责,同时下发了专门文件宝邮[2006]50号《关于印发<宝应县邮政局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按照此项工作的计划步骤,七月份组织了学习贯彻和调查。目前,即将转入开展自查自纠阶段,各相关专业部门重点对2001年以来在业务发展、工程建设、物质采购、产权转让、行业监管以及其他工作中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的行为进行自查自报自纠工作。

对治理商业贿赂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建议:

目前,对邮政相关的业务代办费如何界定什么是企业的正常经济交往还是商业贿赂?我们觉得应该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包

括通过定期抽查会审、把握底线、操作有道、有序等,具体制定个标准。比如:在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中,业务费的发放及一次性代币券或馈赠,超过多少金额或相当于多少金额就应视为是商业贿赂?或超过业务交易的百分之多少的比例为上限?从而,使企业正常的业务费的使用和管理既不违背市场经济的相关规则,又不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制度!这点,对于基层单位来说,比较难以把握和操作。

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 篇5

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

编号:青临高速-2009-06-01

编制单位:山东省青州至临沭高速公路

第二十一项目部 编

制:何 茂 钱 批

准:潘 英 杰 编制日期:2009 年 6 月 10 日

山东省青州至临沭高速公路第二十一项目部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项目办有关治理商业贿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我标段的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领导,促进我标段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顺利开展,经研究,决定成立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

治理商业贿赂 领导小组 组

长:潘英杰 副 组 长:田治宪 成员:吴延兵

张子伟

任新庆 李景叶 逯军海 李广明

毕泗新 卜祥钦 崔久亮 监 督 员:李兴平何茂钱

举报电话:0539-8817866

箱:qlgsxmb21@126.com

山东省青州至临沭高速公路 第二十一项目部

2009 年 6 月 10 日

监察室成员名单

任:

孙明杰 副 主

任:

何茂钱 专职监督员:

李兴平举 报 电 话:0539-8817866

箱:qlgsxmb21@126.com

治理商业贿赂 保证体系框图

治理商业贿赂自查报告 篇6

按照市委《关于对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的通知》精神及县治贿办的安排部署,我局以“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为契机,认真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自查自纠评估验收工作。通过开展宣传发动、调查摸底、自查自纠、“回头看”、整改提高等一系列步聚和措施,确保了我局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现将我局开展治理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评估验收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查自纠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为切实加强对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和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工作的领导,真抓实干,抓出成效。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及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工作领导小组。

(二)调查研究,制订方案。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经过认真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实施方案》,对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三)、力戒形式,扎实工作。为确保自查自纠工作取得实效,我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工作。一是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学习警示教育资料和典型案例汇编和上级开展此项工作的精神。提高干部职工对开展不正当

交易行为自查自纠意义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二是畅通举报、投诉渠道,设立了举报箱,公布了举报电话及传真,有效扩大案件线索来源。三是各科室开展自查自纠。按照方案要求,在科室内部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认真规范工作程序,检查档案是否齐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四是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在科室自查自纠之后,局组织有关科室人员进行互查,从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加以整改,进一步使房产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轨道。

二、自查自纠结果

按照文件要求,我局主要对重点部门开展了自查自纠工作。在此项工作中,坚持自查自纠与检查监督并重,坚持自查自纠与检查相结合,各相关科室认真开展了自查自纠,对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岗位、人员、资金进行了认真梳理,逐一登记,摸清了基本情况,其中共涉及三个业务部门、人员十余人,通过这次自查自纠,没有发现我局存在不正当交易和违规违纪行为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宣传教育的形式不够多样化,宣传力度不是很到位。

(二)管理不够规范、有关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健全。

(三)少数人员存在思想认识偏差,认为事不关己,不需要进行重点学习、理解。

四、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把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做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结合局中心工作和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行为、提高效能,加大执法力度,逐步形成有效、完善的预防

商业贿赂工作长效机制。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不断深化专项治理工作。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作为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考核和监督,提高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和清正廉洁的意识。

二是加强信息沟通,落实和完善规章制度。多与纪检监察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沟通,严格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治理商业贿赂决心书 篇7

一、域外治理商业贿赂的成功经验

1. 完善的法律

在欧美, 由于其市场经济起步早, 意识到商业贿赂对整个经济制度的“蛀虫效应”也早, 因此这些国家都有较为严厉的法律来治理商业贿赂行为。德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该法在世界上最早对商业贿赂行为作出惩罚规定。目前, 德国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相对完备, 其法律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德国刑法典》和《反腐败法》等。这些法律对各种形式的贿赂作出了界定, 并规定了相应惩罚措施。此外, 德国对在特殊行业可能发生的商业贿赂作了专门规定。英国于1889年制定了《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 主要是规范职务犯罪, 又于1906年颁布了《预防腐败法》, 从而对商业贿赂行为作出明确规定。

2. 健全的制度

市场供求失衡是产生商业贿赂的根源, 因此, 治理商业贿赂需要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美国对商业贿赂行为的认识较早, 并摸索出了一定经验, 主要靠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来抑制商业贿赂:一是反垄断机制。美国早在1890年颁布了《反垄断法》 (Anti-trust Act) , 采取措施大力打击市场垄断行为和商业贿赂。二是建立企业公平竞争机制。在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决定公司经营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把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状态下。在公平竞争机制环境中, 经济资源的配置充分市场化, 杜绝了暗箱操作。同时, 重视国民道德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荣辱价值观, 从思想本源上铲除商业贿赂之念。在这些国家, 加强国民道德素质教育是防治商业贿赂的基础。在德国, 家庭教育要求未成年人具有诚实、勤奋、守纪、正直、团结等品格, 强调培养子女的生活能力、履行义务的能力、行动的能力以及批判能力等;而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遵守行为规范、公正、诚实、遵守自由和民主的基本条例及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等列为学校教育的重点。通过这些教育使得德国人养成了认真、严谨、守法的品格,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贿赂思想的形成。此外, 注重加强监督。在经济发达国家, 反商业贿赂是全民关注的事情。瑞典法律规定新闻自由, 新闻媒体可以触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有权对任何现象发表言论, 并进行揭露和曝光。在德国, 审计机构分联邦、州和市三级, 审计工作可以随时进行。

3. 顺畅的机制

完善的公务员制度是防止商业贿赂发生的重要保证。公务员实行公开招聘、轮岗 (敏感部门工作人员5年必须换岗) 、权力约束 (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财政支出、警察执行公务等必须坚持两人以上把关和同行) 、高薪养廉和公务员终身制以及行为决策公开透明, 接受多层监督等是德国公务员制度的最大特点。而成立专门机构是治理商业贿赂的组织保障。瑞典在1809年设立了议会监察专员, 首创了专门的监察官制度。监察官可以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依照法律独立行动。在瑞典, 除了常规的检察机关、法院等司法机构外, 还专门成立了国家反腐败办和经济犯罪署。韩国曾经是一个腐败问题严重的国家。1963年, 韩国组成身兼审计、监察和纪检三重责任的监察院;组建行政改革调查委员会, 通过行政改革消除商业贿赂。

二、中国治理商业贿赂的现实困境

1. 法律的缺失

我国现有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22条为核心, 由一系列法律、法规组成。实践证明这一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还存在不足, 例如关于反商业贿赂的法律条文过于分散, 立法层级不高, 法律体系内部不衔接甚至相互冲突。我国相关法律所定义的商业贿赂范围的过于狭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商业贿赂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 商业贿赂的行为对象仅限于财物, 在行为表现上只认可“实际收受或给予”, 同时还将“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罪的认定要件之一;在惩处商业贿赂行为时, 主管机关职权不明确, 易产生揽权或推诿;缺乏规制海外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法规等。与法律分散相对应的是治理过程中的多头管理。各行业、各部门内部的纪检机关以及公安、工商、审计等行政机关以及司法机关都有查处商业贿赂的职责, 但相互间沟通、联络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对重大贿赂犯罪和腐败线索, 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传递,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打击商业贿赂的力度。一些部门和地方出于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的考虑, 对商业贿赂行为听之任之, 进一步助长了商业贿赂的肆虐发展。

2. 观念的落后

美国专家海登海默依据人们主观上对于各种腐败行为容忍程度的大小, 把腐败行为划分为黑色腐败、白色腐败和灰色腐败。所谓黑色腐败是指那些受到人们普遍谴责的腐败行为, 大家都希望基于一定的原则或法律予以惩罚;白色腐败是指那些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属于或不应当受到惩罚的腐败行为;而那些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 人们具有广泛争议的腐败行为就是灰色腐败。显然, 由于腐败行为的复杂性, 由于黑色和白色腐败行为不能截然分开, 灰色也就成了二者之间的一个过渡带。商业贿赂在各个行业普遍存在, 成为各项交易中的“潜规则”。在改革开放初期, 权力、关系、信息的不对称并十分明显, 熟人交易还不能形成自由公平的交易规则和竞争机制。因此那些掌握实权的国家工作人员通过采用获取回扣的方式获取商业贿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一些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行为人为了谋求利益, 相当程度上要依靠回扣、送礼等手段, 最终形成了普遍的潜规则。

3. 权力过分集中, 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虽然经过三十年的发展, 但仍不健全, 行政干预经济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 通过向掌权者行贿而获得市场收益, 逐渐成为经济领域的潜规则。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有些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的个体工商户或企业由于没有固定供销渠道, 往往通过采取行贿手段获得物资供应、推销产品, 争取交易机会。此外, 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也是商业贿赂盛行不可忽视的原因。

4. 监督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监督的整体效能不高

首先,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长期以来习惯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审批的方式管理自己管辖的行业或国有企业。当非公有制企业加入竞争需要加强行业和市场监管时,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仍然用旧的方式来管理经济。其次, 监管部门分散, 缺乏协调统一和明确的管理责任。各行业、各部门内部的纪检机关以及检察、公安等部门都有监督、查处商业贿赂的职责, 但相互间沟通、联络协调机制尚不完善, 难以形成监督合力。再次, 舆论监督的缺失和新闻媒体的被动消极角色使商业贿赂案件查办机构失去许多发现线索的机会和抵制查案阻力的舆论支持。最后, 缺乏对知情人举报的保护制度, 使会计等知情人的举报积极性受到抑制。

三、中国治理商业贿赂对策

1. 完善法律

依法治理商业贿赂离不开法律的完善。首先, 要完善刑事法律。《刑法修正案》 (六) , 将商业贿赂犯罪的主体扩大到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但这尚不足以涵盖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商业贿赂行为主体范围。世界上不少国家还将为社会提供公正信息的学者、裁判以及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规定为受贿罪主体, 这值得我国借鉴。目前我国商业贿赂犯罪中的“贿赂”仅限于财物。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立法经验, 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 将商业贿赂犯罪行为对象规定为不正当好处。同时借鉴该《公约》规定, 只要索取或者收受不正当好处的行为是与其职务行为相关的, 就足以构成贿赂犯罪。在我国, 行贿和受贿同罪不同罚, 在待遇上也极不对称。美国有关贿赂犯罪的联邦立法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在法定刑上不区分行贿和受贿, 两者一样处罚。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有效地预防犯罪, 在严惩受贿犯罪的同时, 也不能轻纵行贿犯罪。其次, 完善行政法律。《公务员法》、《人民警察法》等行政法律对商业贿赂行为行政主体并未列尽、对商业贿赂行政处罚仅有罚款和没收违法。因此, 国务院以及有可能发生商业贿赂行为的政府主管部门, 都应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制定法律法规, 进一步明确本领域中商业贿赂的主体、具体表现形式, 确定相应的处置措施、行政责任。第三, 完善经济法律。在目前涉及到商业贿赂的立法中, 《反不正当竞争法》内容比较笼统, 而一些部门规章, 法律层级太低, 法律效力较弱。这些都限制了立法在遏制商业贿赂方面的作用。所以, 应当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整合现有立法的基础上, 制定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

2. 健全市场体系

从源头上治理商业贿赂, 要深化体制改革, 打造阳光政务, 规范行政行为。首先, 要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 规范行政行为,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其次, 要深化财政、税收、投资、价格体制改革, 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完善工程招标投标制度, 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健全投资监管体系和国有资产监管制度,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减少垄断, 防止地方保护。第三, 大力加强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能, 完善监管制度。其中主要是加强工商、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管和预防工作, 做好对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 完善和严格会计制度。

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打击商业贿赂, 迫切需要重构健康的社会心态。他律不如自律, 单纯地依靠法律手段, 难以真正有效遏制商业贿赂的蔓延。更加注重治本, 更加重视教育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教育内容要紧贴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 使人们真正懂得廉洁是为官之德, 自律是做人之本。注重预防必须坚持教育在先和监督关口前移, 变事后教育为主为事前教育为主, 事后监督为主为事前监督为主, 从而牢牢掌握反腐倡廉的主动权。要对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强化人们的法治意识、公共权力意识、契约意识、公平竞争意识, 从而自觉地抵制商业贿赂。

4. 健全监督体系

商业贿赂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潜规则, 提高发现商业贿赂行为的可能性, 成为打击商业贿赂行为的关键前提。因此, 在我国有必要建立举报人制度。该制度应该做到:首先, 广泛宣传, 让公众不再容忍商业贿赂行为。对职能机构来说, 通过深入宣传, 让公众认识到腐败对自身权益的危害和威胁, 不再漠视腐败、忍受腐败。其次, 借鉴美国的司法实践, 由政府或律师通过各种非官方的手段隐藏举报人的身份, 充分保护举报人, 避免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再次, 制定重奖举报人的条款, 举报商业贿赂行为的举报者也有权分享政府对于商业贿赂者的罚款所得, 这样, 举报者的举报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再次, 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 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 大力宣传商业贿赂对社会的危害及国家有关制止商业贿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参考文献

[1]李亚杰:腐败分子违纪违法出现新情况新特点.新华网, 2007~05~11

[2]乐华涛:韩国:预防腐败一年一查“社会净化”见效[N].市场报, 2006~06~07

[3]任建明:黑白灰商业贿赂行为的界限[N].中国医药报, 2006~08~08

论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治理 篇8

关键词:商业贿赂;原因;危害;法律治理;法律责任

一、商业贿赂行为的内涵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对商业贿赂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即:“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处;对方单位或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经营者销售后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回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账。”该规定分为两款,可以划分出三层含义:第一款前段,即:“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是对一般商业贿赂的禁止性规定;第一款后段,即“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处;对方单位或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是对商业贿赂的典型形态——回扣作出的专门规定;第二款表面是直接规范折扣和佣金的,但其目的显然是对商业贿赂与折扣、佣金的法律界限的划分。由此可知,商业贿赂就是指市场交易中,经营者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以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于交易条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商业贿赂的特点

1.商业贿赂行为具有普遍性

我国商业贿赂行为出现在多个领域,它比较常见于土地出让、工程建设、医药购销、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和资源开发等领域。只要存在交易,商业贿赂行为就有可能出现。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商业贿赂行为也开始出现于服务行业,各种非法“回扣”、“折扣”、“佣金”和“介绍费”充斥着各行业内部。

2.商业贿赂行为更具隐蔽性

现代这个时期经济较发达,从事商事交易的经营者比较多,而且他们一般处于社会的中高层次,因此他们会刻意地隐瞒自己所从事的商业贿赂行为。在实施行为之前,他们会考虑周全,每一个行为的实施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积极寻找伪装方法,以逃避法律的制裁。现行的经济模式下,经营者为了排挤其竞争对手,会以秘密方式和相对人进行商谈,直接支付约定的“好处费”或暗中转账,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商业贿赂行为的隐蔽性使得在对其进行规制比较难以被发现。

3.商业贿赂行为实施手段的多样性

随着立法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贿赂行为在猖撅进行的同时也在努力规避相关立法的查处。目前我国的商业贿赂的行为形式也来越多。在继续运用给付财物方式的同时,也不断运用新的方式,如给付外币、红包、有价证券;再如借用“宣传费”、“科研费”、“劳务费”等合理费用形式,或者故意“输钱”、有奖销售等形式变相给付贿赂;再如向其提供旅游、考察、性贿赂等非物质性质的利益……现存的贿赂形式可谓千奇百怪,另人防不胜防。

4.商业贿赂行为的多重违法性

由于我国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规制的法规比较多,所以一个商业贿赂行为在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同时,也有可能触犯了《民法》、《刑法》、《会计法》等其他部门法律。

三、我国商业贿赂行为法律治理的完善

1.应当制定反商业贿赂法的必要性

我国应当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治理商业贿赂的成功经验,制定统一反商业贿赂法。应当将散落于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他部门发的关于商业贿赂行为的零散条文加以整合,将有关商业贿赂行为的实体性及程序性法律规范在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中,以维护我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加有效地打击商业贿赂行为。

一方面从立法上看,商业贿赂问题至今尚以零散条文的形式存在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未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对于应付我国严重的商业贿赂现象来说显得势单力薄。需要通过整合相关的规定,制定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集刑事、民事、行政责任于一体,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等责任追究手段,对不同程度的商业贿赂行为规定不同的法律责任,构建起行政、民事和刑事制度相互配合和协调的反商业贿赂机制,以遏制商业贿赂,为治理商业贿赂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

另一方面从执法上看,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对商业贿赂进行全面的界定,协调各个权力机关治理商业贿赂的协作机制,设立专门的反商业贿赂的执法机构,有利于集中执法力量,使目前分散的反商业贿赂力量得到有力整合,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效率,这对于治理商业贿赂,有效建立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长效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加大经济处罚力度

商业贿赂行为人是以贪财图利为主要目的,因此应通过加大经济处罚,增加其违法犯罪的经济成本。这样行贿人在行贿时,会权衡一下行贿的经济成本和获取的利益,如果得不偿失,行贿人最终可能会在高额的经济处罚前放弃行贿的打算。因此加大经济处罚能够对商业贿赂行为人形成巨大的威慑力,从而有效抑制商业贿赂行为的蔓延。

3.改进举报人奖励制度

加强奖励经费的保障,加大奖励的力度与幅度。公布奖励标准、数额,但同时也要做好奖金发放的保密工作,防止因发放奖金暴露举报人身份从而导致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情况出现。如密码举报、网上举报时,奖金的发放不直接与举报人见面,也不当面交给举报人而是通过银行帐户转存,使受奖励者能够安全地获得奖励。

参考文献:

[1]倪楠.试论商业贿赂[J].商业研究,2011(3):5-6.

[2]种明钊.竞争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

如何治理企业商业贿赂 篇9

提纲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奥巴马考虑现役将军太多,决定凡提前退休的可按身体任意两点距离,十厘米补一万美元。很多将军要求从举起的手量到脚获得20多万美元。有一个将军要求量两个睾丸的距离,大家愕然,军医量时诧异地问,另一个睾丸呢,将军平静地说,在伊拉克。

/MBA管理心得:任何制度都存在漏洞,成功的管理是要人性化。

商业改革处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措施 篇10

根据厅机关的治理商业贿赂的总体部署,市场运行与商业改革处全体干部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化认识,制定出本处反商业贿赂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建章立制,进一步从机关自身建设的角度建立健全反商业贿赂的有效机制。

(一)、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和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

会议精神,增强对商业贿赂危害性的认识,充分认识治理商业贿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商业贿赂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破坏市场秩序,妨碍公平竞争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投资环境,损害商务事业健康发展;商业贿赂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党员、干部和企业从业人员,成为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的温床,对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危害极大,在商务领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是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和维护公平竞争原则,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在商务领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树立我省商务工作良好形象,是惩治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治理商业贿赂,将为我省商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厅机关若干廉政制度。处负责人抓好本处室的廉政建设,巩固和发扬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通过处内会的学习教育和干部自我教育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廉政勤政观念,增强抵制商业贿赂的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自觉抵制贿赂,做到防微杜渐

(三)、健全完善处内工作制度。在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廉政建设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处实际,逐步完善部门内部的岗位责任制、ab岗工作制度、工作报告制度、服务承诺制、首问(首办)责任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和失职责任追究制度等各项制度,建立有效防范商业贿赂的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不断规范办事程序、完善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做到职责明确,流程规范,标准统一,衔接有序,切实做到不压事、不误事、不漏事、保证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四)、牢固树立公仆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本处干部要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念,在日常工作中要以人为本、热情周到,办事公道,做到“四不准”:不准态度生硬、不准推诿搪塞、不准吃拿卡要,不准索贿受贿,树立商务机关干部的良好工作作风,维护厅机关的良好形象。

(五)、严明工作纪律,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透明。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政务公开工作程序,制定政务公开工作操作规则,保证政务公开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使本处室的行政管理行为处于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防止商业贿赂事件的发生。本处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做到了条件、标准、程序、结果“四公开”。

二、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按本处的职能分工,采取切实措施打击商业贿赂行为。

(一)是要认真查找市场运行监管和商业改革改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是商品购销领域的“吃回扣”问题,商业企业改制转让过程的侵吞国有资产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主要检查商业企业经营活动中是否有违反职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交易行为;检查商业企业经营、财务、购销等反商业贿赂内控机制是否健全;检查商业企业的招投标行为是否规范。

(二)以抓好畜禽定点屠宰,打击私屠滥宰和整顿规范成品油零售市场秩序为重点,切实履行好市场运行和监管职责。

(三)是要对查找出的商业贿赂问题分别作出处理,根据事实、情节、后果以及认识态度等,依法依纪、实事求是地作出处理。对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责任。

(四)是要切实抓好整改,针对发现的问题,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规范经营行为。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抓好部署动员(2006年7至8月)。传达学xxx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调查摸底,下发通知,安排部署工作。

第二阶段:要求企业自查自纠(2006年8月至10月)。要求各商业企业对不正当交易行为开展自查自纠。在2006年10月底前写出自查自纠报告。

第三阶段:强化检查督办(2006年11月)。深入重点企事业单位和关键部门,加强对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督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浅议商业贿赂治理的制度建设 篇11

一、商业贿赂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呈现的新态势, 目前我国的商业贿赂也发生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

1. 逐渐向社会多领域、多行业渗透

目前, 商业贿赂已渗透到建筑、金融、卫生、教育、税务、工商、司法、经济管理等部门或领域。贿赂环节和领域相对集中的同时。向一些新领域扩散。当前商业贿赂相对集中在工程发包、房地产开发、土地批租、产品推销和争取资金等环节上。但也开始向教育、科研文化等领域蔓延, 其中科研机构中贿赂犯罪增势较强。商业贿赂的动机、目的呈多样化。有的是为了走私、制假, 有的是为了争取工程项目, 有的是为了推销产品, 有的是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商业贿赂分子的身份发生明显变化, 从私营企业经营者、个体业主等, 发展到医疗、教育、金融、党政机关、经济管理部门等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人员。

2. 四类公共部门成为商业行贿的重点对象

据查, 司法机关查办的贿赂案件中有60%以上属于商业贿赂案件。从已经查办案件看, 发生在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六个领域以及银行信贷、证券期货、商业保险、出版发行、体育、电信、电力、质检、环保等九个方面的商业贿赂案件占案件总数的78:6%等, 超过一半的商业贿赂案件集中在工程建设和医药购销领域 (《治理商业贿赂相关案例解析》, 2006) 。如我市供电局电力调度中心大楼原筹建办负责人金建军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为他人谋取利益, 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人民币25万 (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2008) 义刑初字第917号) ;我市江东街道办事处青岩刘村原村民委员会主任厉声陆, 在旧村改造过程中, 收受贿赂36万 (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2007) 义刑初字第1833号) 。上述领域属于利润空间大、商业机会多、竞争激烈的行业领域, 经营主体为了获得紧缺的公共资源不得不对其行贿。因拥有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和市场监管权, 质检、药监、环保、安检等部门卫成为商业贿赂新的重点领域。近年, 社保基金和公积金管理、新农村建设等拥有大额资金使用权的部门也成为商业贿赂新的焦点。

3. 单位一把手成为商业行贿首选对象

在上述六大领域九个方面的商业贿赂高发多发领域中, 商业贿赂受贿主体主要是他们。对这些领域和环节发生的商业贿赂案例受贿主体的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一点 (《治理商业贿赂相关案例解析》, 2006) 。各级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由于拥有决策权, 可以左右交易结果, 在商业贿赂的受贿主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如我市义乌市运输场站建设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 原总经理华灵群受贿42万余元 (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2008) 义刑初字第1014号) 。

4. 商业贿赂的利益最大化

如土地市场规范化过程中, 对于土地征用、以租代征、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等问题的规定上存在着疏漏, 这成为商业贿赂新的增长点。如我市稠城街道办事处原党工委书记刘锦良利用职务之便, 在拆迁安置过程中收受贿赂40余万 (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2007) 义刑初字第1832号) , 以及今年发生的重庆地产窝案等。前述商业贿赂形式的一些新变化, 如以合法费用掩盖贿赂支出, 以合法交易掩护贿赂性支付, 通过特定关系人完成权钱交易等, 都是为了减少商业贿赂被发现和受到制裁的机会逃避法律的制裁。

5. 贿赂的隐蔽化趋势加剧

这种隐蔽化趋势具体表现在:一是贿赂交易在时间、主体、内容上的分离性增强, 更具有隐蔽性、欺骗性和复杂性, 这增加了商业贿赂的认定难度。目前一手贿赂一手办事同时进行的情况不多, 即“贿赂”与“谋利”存在“时间差”, 实行“先贿赂、后谋利”或者“先谋利、后贿赂”, 故意模糊贿赂与谋利之间的因果关系, 使贿赂具有极大的隐蔽性、欺骗性, 给案件认定设置障碍。二是交易形式上以“合法性”掩盖非法目的。行贿者往往利用法律的“空白地带”打“擦边球”。企图掩盖犯罪实质, 如类似“庆典馈赠”、“联谊发奖”、“喜庆送礼”、“咨询取酬”、“借用商品”等多种表面“合法”的商业贿赂行为。

二、当前商业贿赂猖獗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转轨时期, 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和改革不到位所造成的一些制度缺陷、制度真空以及规制缺失等因素对于商业贿赂的滋生蔓延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 政府越位导致商业贿赂猖獗

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是一种渐进改革, 政策性因素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超过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由于在资源配置中存在政府和市场两大主体, 各类重要资源有行政控制性价格和市场价格两种价格并形成价格落差, 即经济租金。企业寻求这种差价或租金的寻租行为就是商业贿赂行为。而权力配置资源和干预交易价格为政府设租和企业寻租创造了空间。只要市场体系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还未完善, 市场机制还未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各级政府还继续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以权力设租和企业寻租为特征的商业贿赂就仍然会存在。

2. 个体、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经济地位诱发商业贿赂猖獗

个体工商户、私企等长期在税收等诸多方面受到歧视性待遇。而各类经济资源却通过政府计划和财政等渠道向国有企业倾斜, 外资企业则在税收等多方面享受超国民待遇。今天, 以中小企业居多的私营企业在政府采购等与公共部门之间的交易、服务机会方面仍然受到公共部门的歧视性待遇, 交易机会远少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劣势的情况下, 采取正常手段竞争往往难以获胜。为在竞争中取胜, 许多个体工商户、私企被迫采取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来谋取商业利益。之后, 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也相继加入商业贿赂的行列。这样商业贿赂的恶性竞争日益成为决定市场交易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3. 刑事立法不够完善纵容商业贿赂

一是受贿犯罪的主体范围过窄。受贿罪的主体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公司、企业人员及国有单位, 但对国有事业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非国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如医生) , 则没有构成受贿犯罪的规定。二是商业贿赂的犯罪对象范围过窄。当前商业贿赂的形式越来越隐蔽, 已从简单的送金钱、财物发展到提供技术服务费、咨询费、顾问费、外出旅游考察、赞助业内研讨会以及安排子女出国, 甚至提供美色贿赂等。而刑法规定的贿赂犯罪对象仅限于财物, 无法满足现实中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需要。三是附加刑的设置存在缺陷。如财产刑的设置, 刑法规定只能在较高的量刑幅度上附加适用, 而且一种犯罪只规定了一种财产刑。不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刑。

4. 政府监管的缺位和缺陷延续商业贿赂猖獗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长期以来习惯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审批的方式管理自己管辖的行业或国有企业。当非公有制企业加入竞争需要加强行业和市场监管时,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仍然用旧的方式来管理经济。当政府试图加强监管的时候, 前置性的行政审批成为行业监管和市场监管的首选监管方式, 费力不讨好的事后监管和事中监管受到冷落。在各类非公有制企业试图进入相关的行业或领域的时候, 前置性的行政审批制度提高了市场准人的成本。抬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为了获得审批许可, 商业贿赂应运而生。

5. 权力过分集中又缺乏有效监督加剧商业贿赂猖獗

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之前, 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企业有党委会、工会和职代会。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后, 国有大中型企业成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新三会。新老三会之间关系难以协调相互掣肘的问题也随之产生。由此, 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有效监督成为新问题。一线工作人员在服从领导和依法办事出现冲突的时候, 后者迫于各级领导权力巨大, 服从领导往往成为理性的选择。所有这些都使得各级党政领导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成为商业行贿的主要目标人群。

6. 微弱的社会监督力量弱化商业贿赂成本

舆论监督的缺失和新闻媒体的被动消极角色使商业贿赂案件查办机构失去许多发现线索的机会和抵制查案阻力的舆论支持。以监督政府和企业为己任的专门民间组织在我国尚未发展起来。企业商业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由于外部压力不够内部动力不足而进展缓慢。一般公民由于缺乏对公、私部门之间交易行为的必要信息而难以发挥监督作用。上述问题使党政系统之外的社会监督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三、对策分析

为改善当前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预防和打出日益猖獗的商业贿赂, 我国党委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制, 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当前的商业贿赂的发展趋势来看,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的各项制度建设。

1. 深化市场改革、消除滋生商业贿赂的体制性根源

我国目前商业贿赂猖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发挥不充分、市场竞争受限制、审批过多过滥等。为此需继续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 (1) 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提高交易过程的透明度和竞争性。工程建设等领域应当全部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通过公开、合法、竞争性的交易行为完成商业交易。 (2)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在国有企业独占的垄断行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在实行专营的行业逐步打破专营体制放开市场准入, 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领域鼓励“公有民营”、“民办公助”和民有民营,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消除暴利。 (3) 理顺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 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定价和价格管制, 使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 减少围绕公共资源的行政定价和市场价格的差价收入而滋生的商业贿赂。 (4) 强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裁减行政审批事项, 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 进一步完善365便民中心的行政审批职能, 压缩审批时限, 规范审批程序, 公开审批过程和结果, 减少利用行政审批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

2. 加大立法、强化执法

对公职人员的商业受贿犯罪, 在判处主刑的同时, 除没收非法所得外可处以与受贿数额相等的罚金, 并在服刑期满三年内禁止担任任何公职;对公司企业人员的商业行贿犯罪, 在判处主刑的同时, 应剥夺其通过商业行贿手段所获得的商业利益或交易机会并处以与行贿所得同等数额的罚金, 还可剥夺或限制其在法定年限内的从业资格、市场准入资格、出口资格或获得相关交易机会的资格。还应明确对商业贿赂行为的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数额与程序, 在有关商业贿赂行为尚不构成犯罪无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 可依法启动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程序, 追究其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

3. 建立线人、污点证人保护制度和举报奖励制度、加强社会监管

针对商业贿赂行为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的特点, 建立公民监督机制, 健全知情人举报保护和奖励制度, 有助于依靠群众力量遏制商业贿赂行为。污点证人出庭作证是商业贿赂犯罪案件成功起诉的重要条件, 对污点证人刑事责任的减免和提供安全保护是取得污点证人配合的关键, 有必要在有关法律中作专门的规定。商业贿赂的举报者往往是企业内部知情者, 他们的身份一旦被曝光, 很容易遭到打击报复或者排挤歧视, 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应建立商业贿赂案件举报者保密制度、遭遇打击报复的法律救济制度、人身保护制度等, 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物质奖励以补偿其所可能承担的风险和代价。政府可参照瑞典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的相关规定, 通过实行彻底的政务公开作为反商业贿赂和反腐败的有力武器, 瑞典公民都有权查阅任何一个政府部门的文件 (涉及国家安全的除外) 。任何公民想了解某官员的收入和纳税信息, 可以到国家税务署申请查询, 如果他怀疑某官员公款私用或收受贿赂, 可以向有关部门或媒体举报, 这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商业贿赂发生的可能性。

4. 大力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首先, 执法机关应重视和加强商业贿赂案件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积极开展贿赂犯罪档案查询工作, 并将其纳入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中, 与其他部门共同建立治理商业贿赂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机制。其次, 建立失信企业公示制度。政府有责任定期、及时、充分公开商业贿赂行为的经济实体和个人以及相关案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 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剥夺或严格限制失信者的商业机会, 形成“一处失信, 处处受制”的制约体系, 有效遏制企业为获得商业机会而进行商业贿赂的现象发生。与此同时, 健全金融管理制度, 加强票据管理, 规范和减少商业活动中的现金交易, 健全信用交易体系, 加大反洗钱力度,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促使市场经济主体完善自律控制机制。唯有如此, 才能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把商业经营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5. 建立行贿企业公告制度和“黑名单”制度

检察院建立“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是很好的举措, 如能向社会公告行贿企业及其负责人的名单, 定期向新闻媒体通报商业贿赂案件查处情况, 形成强大舆论压力更有助于治理商业贿赂。联手建立全国联网的“行贿黑名单” (现在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已建立) , 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在与私营部门进行经济往来时应预先审查相关企业是否被列入行贿企业黑名单, 否则将受到纪检、监察机关查处。

6. 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多维治理商业贿赂

从多维全球治理的视角来看, 商业贿赂的治理仅靠单一国家的治理已无法奏效, 必须要强化主权国家、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三位一体的多维治理格局。在我国商业贿赂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 推进商业贿赂治理领域的对外开放, 在打击跨国商业贿赂中加强与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这对我国有效治理商业贿赂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商业贿赂在我国呈现蔓延之势。本文列举了商业贿赂的新特点和动向, 分析了商业贿赂蔓延及日益猖獗的原因, 并就如何进一步治理商业贿赂, 在制度建设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商业贿赂,市场经济,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治理商业贿赂相关案例解析.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6年

[2]何增科:依靠制度建设遏制商业贿赂.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8年第1期, 116~127

[3]蓝艳:当前我国治理商业贿赂面临问题与思考.广西社会科学, 2008年第6期, 108~111

[4]李小军:商业贿赂的多维治理研究.当代经济与贸易, 2008年第6期, 62~63

上一篇:三星品牌分析报告下一篇:坚持不懈的小乌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