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犯罪(精选12篇)
校园犯罪 篇1
一、高职学生暴力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本文所指的高职学生指的是在高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大多数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18 ~ 22 周岁, 属于广义上的青少年范畴。暴力犯罪泛指以暴力作为犯罪手段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表现形式主要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以及以暴力为手段的流氓犯罪等。近些年, 高职院校的校园暴力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征:
1、高职学生暴力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且犯罪率高于普通高等学校
在国家政策利好的大好形势下, 随着近些年大学普遍扩招, 高职学校人数也迅速扩大, 高职学生迅速成长为大学生群体中举足轻重的一个庞大群体。近些年, 高职学校的招生方式实现了多样化, 既有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又有单独招生考试, 这就导致在众多的生源中, 既有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 也有普通高中往届毕业生, 还有初中毕业满三年的社会人员等等, 来源方式不同的生源使得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自律能力不高、整体较差。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学生自身素质就导致了暴力犯罪数量增长迅速, 犯罪率高于普通高等学校。
2、犯罪主体的多样性
高职学生的暴力犯罪, 从主体上分析呈多样性, 主要体现为:性别上有男女, 年龄上有不同, 既有未成年人也有成年学生。而再深入研究, 可以发现:经济条件上也有好有差, 既有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因平时过于受宠而发生的激情暴力犯罪, 也有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因长期的过于压抑而爆发的非激情暴力犯罪;地区上有农村也有城市;政治面貌上有普通人员, 也有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平时表现上既有一般较差的人, 也有三好学生、学生干部;既有普通中学毕业生, 也有退伍后入学人员;既有历史上有劣迹的, 也有初犯的, 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状况。
3、犯罪动机单纯、犯罪目的荒诞、突发型居多
高职学生暴力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处于同学或朋友间的争强好胜或哥们义气, 狭隘、自私、唯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 目的是为了逞英雄, 显示个人能力。他们的犯罪往往不经过预谋, 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准备和酝酿过程, 而往往只是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 临时起意, 突发恶性犯罪。这种犯罪不仅作案手段残忍, 而且不计后果, 其中以故意伤害最为多见, 往往造成被害人重伤、致残、直至死亡。
二、高职学生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
犯罪心理学认为, 任何一种犯罪, 都不外乎是犯罪者的自然心理机制和生理状态、其所处的自然条件以及生活或工作的社会环境等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高职学生暴力犯罪, 也主要受这几种因素影响。
1、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大部分在校高职学生刚刚步入成年, 身体和心理处于转型时期, 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冲动、好奇心强, 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部分在校高职学生学习意识不强, 法律意识不够, 进入大学校园就沉溺于网络, 对色情或暴力等不良信息, 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 还有的则是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结交了有劣迹的人员并与之为伍, 被引诱教唆而走上邪路歧途。
2、家庭因素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 是造成校园暴力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如果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缺位, 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敏感叛逆, 就容易接受不良风气影响, 引发犯罪。同时, 错误的教育方法, 会使孩子脱离家庭, 自我放纵, 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 多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初中毕业步入社会后社会和自我认同感不强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 他们自卑感强、社会认同感低, 而家庭没有或很少对这些青年进行合理引导、正确教育, 反而更多的责怪、放任自流。另外, 职业院校的学生一部分来自经济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外出务工人员家庭, 由于各方面原因, 家长对子女没有足够的关心和指导, 缺少沟通和交流, 这是此类学生群体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3、学校因素
近几年, 一些高职院校片面追求就业率, 忽视道德品行教育, 欠缺心理素质与法制教育, 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有心理课程, 安排了法制教育讲座, 并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政治课中还要进行基本的普法教育和法治宣传, 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 但是还有很多职业教育院校仍然没有走出以前的招生、教学和管理模式, 学科设备陈旧, 缺少更新, 教学内容和方法缺少创新, 管理松散, 教育方法单一、陈旧, 个别教师素质不高, 教师的行为对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4、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 高职学校周围网吧, 娱乐场所等比较常见, 网络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比比皆是, 还有很多公寓、出租屋也是藏污纳垢的场所, 是邪恶滋生的温床。这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对于未成年或刚成年而又判断力不强、意志力不坚定的高职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三、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犯罪的预防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创建文明校园
高职学生大一第一学期就会学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思想政治课, 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意识。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这门课, 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普及法律知识, 探索新时期德育教育和法律教育的新思路, 采取新措施, 注重法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和社会应用型教育, 使学生把课本知识真正能够融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 能够自觉应用于社会生活中, 从而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律教育的工作真正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计划中, 使学生成为预防此类犯罪的主体。同时, 职业教育院校应进一步摒弃传统职业教育院校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办学封闭、管理过死、专业面窄等弊端, 将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 注重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责任心和使命感教育, 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生存竞争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 制定严格的教学规章制度, 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格外重视,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 坚决治理校园暴力行为。
2、在全社会开展预防工作
预防校园暴力犯罪可以说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青少年司法制度, 公安、司法、文化部门要联手行动, 采取各种措施, 清理、净化文化市场;工商等行政执法部门还应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 坚决取缔学校周围的网吧、录像厅, 对于网吧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严于惩处;司法部门对学生犯罪要坚持以预防为主、打防结合, 对情节严重的犯罪, 应当依法惩处, 发挥法律的威慑力。政府应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学校进一步做好高年级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解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及时化解他们在找工作中遇到的烦恼, 避免不幸事件的发生。建立完整的家庭结构、和谐的家庭关系、正确的教育方式, 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在教育子女方面, 家长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价值观、择业观, 使子女在健康、合理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以防止和减少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发生。
摘要:目前, 校园暴力已成为威胁校园安全的主要因素, 而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高职院校存在更为严重的校园暴力。由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校园暴力有着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们应当齐抓共管, 综合治理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犯罪,现状,特点,原因,预防
校园犯罪 篇2
——莎姐检察官在身边
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巴南区检察院的白恒沧,今天,我作为莎姐检察官的成员之一,跟大家一起来探讨预防校园犯罪。我将从校园大学生犯罪及大学生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遭侵害两个方面跟大家进行交流。
通过平常的网络、电视等,大家对公安机关、法院的职能可能略有所了解。作为司法机关之一检察机关,大家知道他的职责是什么吗?我国宪法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人民检察院的主要职权:一是刑事侦查权,主要就是职务犯罪侦查,就是大家平常所说的反贪局;二是批准和决定逮捕权,这个要多说一下,大家平常在电视、电影上看到的公安人员拿着逮捕证逮捕某个犯人,大家以为这个肯定就是公安局作出的决定,其实这个批准和决定逮捕并不是由公安机关作出,而是由检察机关作出。因为我们公、检、法三机关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三是公诉权,这个听起来很陌生,但大家一定在电视里看见过这样的情形:法庭上,法官坐在上面,辩护律师坐在一侧口若悬河地辩护,坐在律师对面的就是公诉人,公诉人行便的就是公诉权,即代表国家指控犯罪。《全民目击》中郭富城正是扮演的以为检察官,以公诉人的身份起诉孙红雷。说了这么些,可能大家公检法司法的具体工作程序还不是很清楚,我就用一句简单的话跟大家概括一下,就是公安局负责破案、取证、抓嫌疑犯,然后移交检察院,检察院负责审查核实证据、批准是否逮捕、是否提起公诉,法院负责审判、量刑、宣判。
一、大学生犯罪现状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放在全国在的背景看,尽管所占比例较少,但绝对数量的增加,却不容忽视。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从2005年到2007年大学生犯罪增长率在18%以上。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高校总人数的1.26%,犯罪类型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且大学生犯罪目前有增长趋势。重庆市检察院公布的一项在校大学生犯罪调查表明:从2012年至2013年,我市受理审查批捕在校大学生犯罪总计85件114人,其中盗窃犯罪占到50%,其他涉及罪名还包括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抢劫、强奸、诈骗等等。从我区近十年的办案情况来看,2002年到2012年,我院共办理大学生犯罪的审查起诉案件25件35人,涉及人的罪名主要有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传播淫秽物品等,其中,涉财型案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涉案的35人,涉财的占68.6%,侵害人身权利的占22.9%。从性别来年,男性犯罪占绝大多数,男性占88.6%,女性占11.4%。在这些涉案的大学生犯罪中,也不乏我们理工大学的学生。
二、大学生犯罪特征及典型案例分析
下面我将结合案例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下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及成因。这些案例都是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例子,其中的很多犯罪嫌疑人甚至就是在座同学们的师兄、师姐。
在介绍特点之前,先简单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国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14周岁以下是无刑事行为能力人;14至16周岁是限制刑事行为能力人,只承担杀人、重伤、抢劫、贩毒等八大严重刑事犯罪的刑事责任;16周岁以上,既为完全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承担所有的刑事犯罪责任。
(一)犯罪类型呈现多样化
当前, 随着高校校园由封闭式向开放型进一步转化, 校园已不再是象牙塔 , 已经成了一个小社会, 治安情况也更加复杂, 社会上的各类违法犯罪现象几乎在校园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违法犯罪案件的种类比较集中, 主要体现在侵犯财产、侵犯人身权利和性犯罪方面, 这几类犯罪几乎占了90%以上。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典型案例: 2009年5月2日,重庆理工大学何某某因透支自己的招行卡到期无法偿还,遂起盗窃念头,打开同寝室同学杨某的衣柜将一台价值3800元的笔记本电脑盗走,其后以2000元的价格带至杨家坪长途汽车站卖掉。
同月9日,何某某又趁室友陈某不在寝室之际,盗走其皮夹钱包,透支卡内金额600元、取走现金485元。其后将钱包丢至M栋5楼公厕下水道中。何某某系该班团支部书记,平时表现良好,成绩优异。
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类共性的一种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 各种物质利益需求比较旺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影响, 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一切都是假的,只有金钱才是真的,花钱大手大脚,盲日攀比,追求高消费,一旦经济吃紧, 便将贪婪之手伸出来。有的学生则见财起意, 顺手牵羊,不计后果。还有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不能正确对待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 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而导致其铤而走险。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侵财型违法犯罪约占大学生违法犯罪总数的50%,涉及盗窃、诈骗、抢劫等。
下面这几位大家都就非常的熟悉了:早年的马加爵、其后的药家鑫、以及近来复旦大学投毒案的主角——林森浩。
2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
前一阵有个笑话说,和学化学、医学专业的女朋友分手的时候一定要温柔、注意技巧,不然到时候你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老同学们聚会,大家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多谢当年的不杀之恩。”
大学生违法犯罪中, 侵犯人身权利的案件占一定比例。这类案件主要表现为轻微人身伤害、一般伤害、重伤和故意杀人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故意伤害、杀人等恶性案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 25岁之间, 生理上发育基本成熟, 而社会心理却不很完善, 他们大都年轻气盛, 自尊心强, 情绪变换容易两极分化,在行动上表现为易于冲动, 个人控制能力差, 而且哥们意气重, 容易因一些小事而大动干戈, 如因排队、参加体育比赛, 尤其是饮洒后导致打架斗殴。
性犯罪在大学生犯罪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学生会的师姐们一般都会给师妹说一句话:“防火防盗,防学长。”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个“屌丝逆袭女神”的案例:
2011年5月2日,犯罪嫌疑人赵某将学妹陈某约至理工大学停机坪旁的小山坡上,在明知陈某已有男朋友的前提下,不顾陈某反对,违背其意愿,强行脱掉陈某衣物欲与其发生性关系,因陈某强烈反对,未能得逞。10日,赵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赵某为大四毕业生,此时已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和毕业证,并与上海某汽车公司签约。
在大学期间, 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成熟, 对异性的追求已经到了比较强烈的年龄段。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对待性问题上, 大学生普遍持比较开放态度。有的大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个人的私事,别人不便评价 ,有的则认为在开放的现代,可以接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金钱的作用得到片面的加强, 对人的伦理观念、贞操观念有很大的冲击。加上性解放、性自由等西方文化思潮被人们尤其是青年不加辨别地接受, 对人们的性观念冲击很大,如电视和网络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极不严肃, 还有的因为心理不正常而实施性犯罪。
众所周知,我们理工大学一向是以盛产美女而闻名重庆高校。加上学校的绿化工作有搞得这么好,到处都是湖光山色,最闻名遐迩的就是我们的理工的大皇家图书馆,这种环境里就是苦行僧也会想恋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一个人青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但是男同胞们千万不能猴急,虽然是软妹子,但切记不可强行推倒。如果你真爱她,那么首先要学会珍惜她、保护她。
(二)犯罪时间存在规律性
大学生犯罪在时间分布上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每学期的期初和期末都是敏感时期:期初有的学生面临补考、重修、升留级等严峻考验, 有的学生面临假期中恋爱关系生变的考验;期末考试结束后, 学习压力骤然减轻, 容易无事生非。(笔者在读大学的时候楼下寝室的兄弟就因为四级考试作弊被抓后,想不开跳楼了。)大学生毕业分配前夕容易产生异常心态, 是个多事之秋。有的大学生因找工作不顺心起了邪念, 殴打教师、放火烧楼烧物、行凶杀人等时有发生, 最后落得被拘留, 甚至被判刑的结果。(比如我们刚才看到的赵某一案,就发生在大四的毕业前夕,赵某在大学四年间曾多次向陈某表白,均被拒绝,在毕业前想再次一吐心意,结果酿成大祸。)
(三)作案手段智能化
下面也是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一个典型案例:2011年9月吴某在重庆理工大学宿舍上网时注册登陆了“AV狼”黄色网站,先后在该网站发布十一个帖子,共计上传淫秽图片145张,总点击量达到40479次。吴某发布淫秽图片本身并无盈利行为,只是为了在该网站内获得更高的权限。
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现象突出。网络是双刃剑, 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的同时, 也带来了色情网站、黄色信息等一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都接受了高等教育, 他们的智商普遍比同龄人高.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等, 使他们在思想、观念、思维过程、行为方式等方面与一般青少年违法犯罪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使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具有智能性特点。有的大学生就是利用高科技手段来破译盗用他人密码窃取钱财的, 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制造电匕首、电击发手枪、麻醉剂等。为了提高反侦破能力和逃避法律制裁, 他们还有针对性地学习法律和刑事知识。
(四)犯罪动机呈现突发性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大学生犯罪突发性的特征和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 精力充沛、争强好胜、思想偏激、容易冲动、易走极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突发性犯罪往往表现为: 犯罪过程比较突然而且简单, 极具偶发性、随机性和情景性;犯罪动机并不复杂,并不一定有预谋, 而是受到某一事态的强烈刺激后, 在心理亢奋的状态下不计后果, 恣意妄为, 来不及更多的思索, 也没有考虑的余地便着手实施。据有关资料表明, 大学生突发性犯罪占犯罪总数的20%以上。
三、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 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 但社会却纷繁复杂, 所以, 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 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
学生犯罪案件的屡屡发生, 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一个社会或一类人群的价值趋向和精神状态。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外部影响,也有大学生自己的内在因素。下面我就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内因和同学们探讨一下:
(一)虚荣、攀比, 追求享乐。这种心态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从大学生犯罪类型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占总案件70%以上的盗窃财物案, 还是诈骗、抢劫案, 都是以追求金钱为目的的。有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但也追求与其他同学一样的物质享受;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仍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 这样一步一步走向了犯罪。
在前面的何某某盗窃案例中,我们已经看到他的最初动机就是银行信用卡的透支,同样大学中因为网游、恋爱、社团交际等活动导致经济拮据的情况比比皆是。同学们要学会量入为出,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费用。
(二)心理不成熟或不健康。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其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 但又未完全成熟, 他们的心理起伏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情欠缺考虑。如许多大学生是因失恋而导致犯罪的。另外, 据北京、江苏、山东等省市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跟踪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患有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社会青年。近些年来, 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 由此表明, 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势是严峻的, 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 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浓硫酸泼熊一案, 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仿真枪绑架案, 都是因心理迷乱、情绪失控。
(三)自我意识混乱。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混乱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过高地自我评价, 另一种则是过低地自我评价。过高地自我评价的个体往往理想自我、盲目乐观、自以为是, 当遭受失败时, 就会产生严重的情感挫伤,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 有时会引发过激的行为和反社会行为;过低地自我评价的个体往往怀疑自我能力, 有很强的自卑感, 表现为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 当遇到挫折时, 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 酿成悲剧。近年来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伤人事件相当一部分是由此心理所导致的。
四、大学生合法权益维护
(一)大学生如何防范被犯罪行为侵害
从前面的大学生犯罪现状及特点来看,大学生犯罪作案对象多数为本校大学生,如盗窃同寝室同学财物、有的甚至是自己亲密熟悉的恋人。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校大学生应如何防范自己的财产、人身权利被犯罪行为所侵害呢?
首先,要提高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从前面的案例分析不难看出,很多同学、很多寝室被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自身麻痹大意,对重要财物随意摆放在显眼处、外出寝室门不关不锁,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这里特别提醒大家,自已的重要财物,离开寝室一定要放入抽柜锁好,这样,即使犯罪分子进入房间,也不容易轻易盗走。夜晚,尽量不要到人少、没有路灯的偏僻地方去,就算是谈恋爱,也不要太晚,因为受到伤害的总是我们的女学生。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东部地区普遍收入较高,西部地区普遍收入较低。我们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家庭的情况也完全不同,因此,同学之间表现最直接的可能就是每个人的生活费用差距较大,家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每个月几千块的生活费用很轻松,而家里经济条件差的同学,可能有的连基本的生活费用都成问题。但我想说的是,家庭条件好与坏,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经济条件好,那是父母创造的,并不是我们亲手挣来的,因此,没什么值得炫耀的;经济条件差,那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并不是我们的父母懒惰,因此,我们也没什么丢脸的。现代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只是贫困或者只是富裕均不会产生犯罪,在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形下,容易产生更大的犯罪,因此,那些大肆花父母钱、自以为是的,没准就是犯罪分子下一个瞄准的目标。
第三,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进入大学,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出现心理的波动是难免的,大学生必须学会调控自己的心理。在大学学习期间,确立适合自己的理想是十分必要的,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克服各种心理问题与疾病。另外,要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学会正确的自我渲泻。对于压力,要勇敢地面对,要用坚强、乐观的态度对待。当焦虑、不满、抑郁时,主动找知心朋友、老师谈谈心,合理渲泻。同时尽可能努力增加自身的法律知识,学法、懂法、守法,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当大家都能够从法律层面清楚分辨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犯罪预防目的自然就达到了。
(二)兼职中的权益保护
当前,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不论是在假期还是在平时都有不少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兼职。这既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增添砝码还可以挣取一些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但是,伴随着大学生对兼职岗位的需求日益增多,出现了一些“黑中介”“黑单位”,这些中介机构、用人单位长期通过诈骗学生牟取暴利。诈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取中介费后敷衍、搪塞,未提供相应的工作信息。这些中介在收取中介费时,往往说是信息费、档案费等,并在我们大学生交纳“中介费”后信誓旦旦做出“保证找到满意的工作为止”的承诺。然而之后往往以暂时没有工作等借口让我们大学生等待通知,或者向我们大学生提供虚假的工作信息,让我们大学生多次找工作都无功而返直到放弃。如果我们大学生要求中介公司退还中介费,中介公司则以“合同中约定:我们保证让你找到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你自己不想再找了,并不是我们不提供信息,你怎么能要求我们退费”等为由,拒绝退还中介费。
2.中介公司抽佣过高,克扣工钱。“黑中介”在承诺向大学生提供兼职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一些廉价的体力活给一心想赚钱的大学生。最典型的就是抄写、打印、校对等工作。就调查情况来看,中介公司提供这些工作,工资都在每千字20元左右。乍一看觉得工资待遇很好,但是等学生把工作完成之后却拿不到当初承诺的工资。原因很简单,中介公司会以各种名义克扣工资。比如抄写就常被挑剔页面中有涂改或字迹不够工整等;打印和校对就会因一些所谓的“错别字”而被罚钱;要是实在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中介公司还会说学生交稿时间不对,或者中介公司联系学生时所花费的通讯费也要从工资里扣。因此,最后学生能拿到手的工资往往不超过每千字5元。
3.中介公司收取中介费后人去楼空。某些“黑中介”甚至在骗够了钱财之后卷款逃跑。
2012年,重庆理工大学的张某某在大一的时候加入一个名为“兼职联盟”的大学生兼职中介公司,交了中介费后被告知暂时没有他所需要的兼职信息,得回去等消息。过了几天张某某打电话询问兼职信息,公司人员依然回复说暂时没有信息,让他再等几天。就这样十几天又过去了,当张某某又一次拨打中介公司的电话时却发现怎么也打不通。为了弄清状况,张某某到该公司办公室,却惊讶地发现办公室大门紧锁。隔壁公司的职员说这个公司已经搬走好几天了。这时张某某才知道自己被一家皮包公司骗了。
应当看到, 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我国这样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让高等教育的规模翻了一番, 使在校生数接近排在世界首位的美国(1420万), 走完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要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只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是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困难。
孩子是父母的,学生是社会的, 因此, 家庭、学校、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想办法、找途径, 预防大学生的违法犯罪, 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同学们也应当学会保护自己,了解必要的法律法规,当不法侵害发生在自己身边时,知道如何去正确的应对。
校园暴力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篇3
关键词:校园暴力;学生犯罪;现状;特点;对策
校园暴力并不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但它的不断升级,却是不可否认的,因而也最应引起警惕。校园暴力犯罪给青少年造成最重要的损伤是学生心灵的扭曲。因此,分析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对制定减少校园暴力犯罪的措施至关重要。
一、校園暴力犯罪的主要特点
1.犯罪行为的暴力性
高校暴力犯罪的当事人犯罪时,常表现出不计后果和残忍的一面,对被害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从而给社会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
2.行为过程的突发性
他们违法犯罪的过程大多比较简单,往往呈现并无预谋和明确的攻击目标,而是受到某一事件的强烈刺激后,在心理亢奋的状态下,不计后果,便着手实施违法犯罪。这一特点在马加爵故意杀人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①。
3.团伙作案
高校学生不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处在生长发育期,对事物存在好奇心,喜欢凑热闹,但心理上对犯罪的惧怕感使他们更多的是借助人多势众来共同实施暴力行为。
二、校园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必须根据犯罪主体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结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客观因素加以系统的分析,其原因错综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个人方面的原因
(1)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校大学生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那么他们就极有可能在错误思想的指引下实施违法行为。
(2)法制观念淡薄。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行为,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已构成犯罪需要负刑事责任。
(3)自身心理的缺陷。当人的根本利益得不到满足,受到阻力时,就会表现出人攻击性的一面,即使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利益②。
2.家庭方面的原因
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进入了大学后基本上脱离了家庭教育,而家长将精力主要转到经济支持上,而对其学校表现和心理状态并不关注。
3.学校方面的原因
有些高校未能及时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工作,使得一部分学生心理压力逐渐增加而无正当的发泄途径,自我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差,很容易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4.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校园暴力犯罪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上的一些诸如权钱交易等不良之风使得在校学生的世界观发生倾斜,网络报刊中色情、凶杀、赌博等暴力内容的肆意蔓延在误导着这些天之骄子。
总之,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畸形的心理诉求是校园暴力犯罪产生的内在原因,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弱化的学校德育教育和不良的社会风气是校园暴力犯罪的外部因素。
三、校园暴力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校园暴力犯罪作为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侵犯,已成为严重的社会治安隐患,成为吞噬未成年人健康肌体的肿瘤,也使我们对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迫切性,必要性与任务的艰巨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所以必须要分析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犯罪的方法。
1.强力整治社会暴力文化
一要防范黄赌毒侵蚀,净化校园周边的人文环境,还文明殿堂的清净。二要关注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学校、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不可歧视、嘲弄他们。三是政府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创造多方位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四要切实关爱大学校园的弱势群体。
2.要加强家庭与学校互动
首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感召子女,给子女做出表率。其次,学校要多与家庭取得联系,经常沟通,防范于未然,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溶为一体。
3.规范道德修养,强化“人文关怀”
首先,大学教育应关注学生生存与生命发展的空间,关注学生个体生命多样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其次,学校要教育学生面对现实,回归到“立人”的人文本位上,以和谐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敬畏的心态关注人的生命、生活,理解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尽量减少和避免校园心理行为犯罪而造成的伤害。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深刻领悟“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防范校园恐怖犯罪的同时,学校也要适当地教给学生应对暴力犯罪的技巧和能力,避免自身伤害。
4.提高大学生耐挫能力
人的一生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成长的良师益友,耐挫能力是正确面对患难的重要保障,也是自身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品格。
作为一名研究生,诚挚希望通过对选题的探析、研讨,为“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却暴力文化泛滥的社会,敲响必要的警钟,为还校园一片净土略尽绵力。
注释:
①胡年珊:“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防范研究”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30页。
②张腾明,李文虎,黄仁辉:“高校暴力犯罪行为分析及预防对策”,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第13页。
参考文献:
[1]郭翔.《青少年犯罪:预防惩教与康复》,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2001.第二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红皮书课题组,《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11月版.
[4]徐建,肖健.《21世纪中国青少年法律保护的走向》.当代青年研究,1996年3月版.
[5]袁林,韦克难.《犯罪学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6]罗大华,胡一丁.《犯罪心理与矫治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元月版.
[7]张旭.《犯罪学要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8]姚建龙.《长大成人:少年司法制度的建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9]许邦银,张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与实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10]刘文成.《犯罪学一犯罪学现象·原因·对策》,群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作者简介:
校园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篇4
一、校园犯罪的主要原因
1. 学生自身
上网聊天、玩游戏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学生的一大爱好, 网络游戏中的色情、搏杀、武斗等内容被一些青少年盲目模仿, 导致犯罪。他们没有能力支付游戏费用, 但又抵挡不住诱惑, 有的就铤而走险实施抢劫;有的利用虚拟网络交往构筑信任陷阱侵害网友。
2. 家庭影响
家庭结构缺损, 缺少父母之爱, 感情受到创伤, 生活缺乏保障, 受同龄孩子的歧视、欺负, 导致内心痛苦, 精神忧郁, 形成孤僻、冷淡的性格, 一旦有诱因, 容易诱发青少年学生走向极端, 变得冷酷、残忍。父母感情不和, 导致人格不健全, 对父母不满、鄙视, 对成年人有逆反心理, 遭受挫折或受刺激会突然爆发, 不计后果, 侵犯他人, 有时还包括自己的亲人。父母外出打工, 留守青少年缺乏管教, 也容易犯罪。
3. 学校原因
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 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 同时又怕影响升学率, 对学习成绩不好或表现差的学生, 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 让其退学, 把他推向社会, 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学校对学生思想动态和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不够, 一些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加上自控能力差, 所以很容易就触犯了刑律。
4. 社会方面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人们认为谁有钱, 谁就是“老大”, 为了钱犯罪, 在青少年犯罪中是最常见的原因。而且黄赌毒等不良社会环境, 污染了正处在青春躁动期的青少年, 且他们缺乏辨别能力, 极易被社会上的犯罪团伙骚扰、引诱、教唆而犯罪。
二、预防校园犯罪的对策
1. 规范网吧, 清理整顿社会环境
学校要主动与文化、公安等有关部门密切协作, 分工负责, 把网吧管理切实落到实处。利用学校现有上网条件, 积极探索绿色网吧建设,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 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 引导文明上网, 提高其免疫力。
2. 构筑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网络
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预防犯罪教育计划告知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育。同时, 加强与公安部门和居 (村) 委会的沟通联系,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3. 整顿教师队伍, 培养良好师德
校园犯罪 篇5
4月28日下午,一场法纪教育报告会在庐江县龙桥镇初中校园运动场如是举行。春风送暖,花红柳绿,由庐江县龙桥镇关工委、政法委、派出所、司法所、中心学校联合组织,历时1个多小时“法纪教育进校园”活动受到800余名现场师生鼓掌热烈欢迎,学法用法,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切实提高和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自我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得到与会师生广泛认同好评。庐江县龙桥镇关工委主任刘和永、政法委书记徐经春、中心学校校长程海涛主席台就坐,并聆听了整场法纪教育报告会。
庐江县龙桥镇法制教育报告团成员、龙桥派出所所长计玉刚首先从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着手,以“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为主题,深入浅出地引用一个个鲜活典型案例,阐明违法犯罪的家庭危害、社会危害,教育学生怎样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通过案例剖析,从侧面劝诫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学法知法,遵纪守法成为一名好学生;
河南省校园犯罪的防控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社会预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一、社会预防
郑某某校园暴力事件及其他类似校园犯罪发生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此类校园暴力伤害案件根植于社会,犯罪人多数受到过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大多数都生活困顿。因此,着重从社会层面进行预防,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对策是十分重要的。
(一)缓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问题
这些不公正是引起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的根源,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社会不公正现象时有发生,社会矛盾加剧,这都是引起校园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缓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公正势在必行,有学者指出“我国公共服务提供领域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公共财政支出不足,以及有限资源的分配不合理,致使财政支出不仅没有实现其作为公共支出本身应当实现的社会公平性目标,反而成了公共服务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催化剂”1,但是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现状,加大社会公共财政投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矛盾增加及社会不公正的现状,应当从社会制度上进行完善,有必要建立一些相关的制度,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完善: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近两年,我国民生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仍然是我国亟需解决的几大难题,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现有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一些不足,如立法滞后、立法层次低、保障分布不均衡,法律监督和实施机制薄弱2。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包括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消户籍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等,以便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和便利。
2.建立群众利益诉求机制。无论是郑某某还是陈某某,他们实施的暴力犯罪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矛盾积聚,不满情绪没有及时得到疏导,导致最终矛盾的爆发,引起暴力的犯罪行为。在当前法治还不够健全的背景下,诉讼成本高,时间久,效果不明显,导致一些民众对法律维权望之却步,这就使得社会弱势群体通过公权力进行救济的途径受到阻碍,无奈之下,有些人选择通过极端的方式进行私力救济,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假设社会能够在这些弱势群体产生不满情绪时,及时进行疏导,那么校园惨案可能即可避免,因此,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非常重要,让这些受挫者、失意者能够及时地将不满表达出来,这对化解矛盾有着重要作用。
(二)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
除了要建立健全利益诉求机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在其困难时向其伸出援助之手,这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体现。
1.合理确定受支持者的范围。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弱势群体的出现,特别是在城市地区,竞争加剧,房价、物价飞涨,导致一些人面临着失业等危险,生活坠入困境。但是依据我国当前的国情,还无法面面俱到地彻底保障类似民众的生活,导致其生活窘迫,每况愈下。按照现行的标准,弱势群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包括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弱势群体、有传统组织的弱势群体以及既不受社会关注又无组织代言的弱势群体。这三类组织社会的关心程度迥异,对于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弱势群体社会常给予很高的关心和支持,然而,社会对于后两类弱势群体社会关注度不高,甚至会忽略他们的生活状况,这就导致这些群体生活状况越来越差,逐渐失去生活的热情,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
2.加强对弱势群体精神支持。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支持,应该讲究科学的支持内容,不仅需要给予物质上的支持,更需要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我国当前无法做到大范围的进行社会福利支持,然而,精神上的支持更容易实现,更具有可行性。相关部门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作用进行正面的宣传,营造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关心和温暖,尽可能的降低他们由于物质不平等带来的相对剥夺感,消除因社会矛盾造成的紧张感。
二、学校预防
一些学校忽视了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忽视了道德素养、法制意识的培育,更忽视了教师这一群体道德的重要性,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恶性校园犯罪接踵而至。因此,积极进行社会预防对于防范校园犯罪具有重要作用意義。
(一)完善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的重要手段,学校的种种不足如果得不到改善,那么其带来的恶劣影响将会持续。针对我国现行学校存在的不足,结合河南省的省情,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措施进行校园犯罪的预防:
1.加大重视法治教育力度。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正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极有可能造成日后越轨行为的发生。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生源充足,但是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均衡,导致学生的升学压力依然很大,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仍重视知识教育,家长为了让学生能够考上好的学校,也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这种背景下,学校为了追求考试成绩、升学率,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及法治教育。然而,社会的复杂化,文化的多元性,告诉我们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青少年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沾染不良习惯,发生越轨行为,因此,坚持学校应该坚持德育为主,重视法治教育。实践中有些条件好些的学校,往往也积极聘请公检法司等部门的人员担任法制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然而,由于形式简单、内容枯燥,往往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很难达到加强法律意识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改变法治教育的形式,从课堂化、填鸭式转向实践化、互动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的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2.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依据德国犯罪学家汉斯·冯·亨蒂的论述,“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勾结是犯罪学的一个基本事实。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达成了协议,或故意犯罪与被害,但彼此确实存在着互动关系,互为诱因。”3因此,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减少学生自身的被害性,有助于增强防控效果。这主要体现两个方面:首先学校要注意培养安全意识。其次,增强防护能力。为避免成为校园伤害的“被害人”,要增强学生的防护能力,在遇到危险时应当能够保护自己的安全。
(二)加强学校安全防卫能力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的安全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因此,加强学校自身的安全防卫能力是预防校园犯罪的有效对策。
1.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建设。由于一些学校的保安整体素质偏低,年龄偏大,防卫器材落后,导致在遇到犯罪分子的袭击时,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保护。因此,有必要加强该省校园的安全防卫建设。首先要能够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仅凭借学校自身很难支付庞大、健全的安全防卫设施的开支。其次,应当将保卫处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聘請通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防护知识的人员担任学校保安,并且,要将门卫外来人员登记制度真正的贯彻实施。最后,完善校园防卫设施,包括在学校内部及周围安装监控,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启用先进的智能监控设施,监控到异常自动向校园保安发出警报,以便及时排除险情。
2.推动校园警务发展。校园警务是指警察立足于校园,实行警察和师生互动合作,形成防控校园违法犯罪行为的校园治安网络的警务方式,体现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方针政策4。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校园警务的发展:首先,与当地公安机关建立联络,在学校设置校园警务室,派驻正式民警担任学校的法治教育人员,对校园保安进行指导,开展校园内部及周边巡逻以维护校园安全。其次,将校园警务真正贯彻实施。为了能够将校园警务真正的实施,必须完善校园警察制度,协调好校园民警与原工作单位的关系,建立专业化的校园警察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校园犯罪进行预防和控制。
(三)提高教师素质
校园教师性侵案件的频发,让人们不禁反思,是否我们的教师准入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
1.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匮乏,为了扩大教师队伍,我国一些地区教师的准入门槛较低,按照当前的规定,只要笔试成绩、技能测试达到合格以上的,都能够获得教师资格证,再通过各地组织的招教考试,即可成为一名教师。然而,这种准入制度缺少对教师道德素养的考量,导致一些在职业操守上存在问题的人也混进了教师队伍,甚至有些由于违法行为被开除的教师在几年后还能再次回到教师的行业中。因此,应该严格教师的准入,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要考量教师的道德水平。
2.加强对教师的师德考量。除了要严格教师准入,对于在校教师学校应该加强对其进行师德考量。应该设定科学的合理的师德考量方式,定期对教师进行道德的综合测评,在实施时,切忌流于形式,或简单地以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作为评价标准,对有劣迹的教师,如果发现,应该本着严惩的角度一查到底,要进行严肃处理,及时地清除相关的人员,对构成犯罪现象的,绝不姑息。
三、家庭预防
家庭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场所。加强家庭的教育主要体现在:
1.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作为新一代的父母,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应该给予孩子适度的爱,教会孩子识别是非、善恶,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监护人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应尽的义务和应负的法律责任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和教化不再是父母的随意行为,而应从法律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去看待子女的教养问题,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在培养听自己话的好孩子,而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公民。
2.提高父母自身的综合素质。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老师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这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素质,端正自己的行为,因为根据犯罪学的学习理论,孩子最容易学习与其有亲密关系的人的行为方式,父母可以说是与孩子最亲近的人,因此,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十分大,因此,父母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3.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除了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更应该注重与孩子进行沟通,减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了解子女的需要和心理变化,只有经常性的沟通才能让子女对父母充满信任,在出现不良思想和行为时父母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对其进行引导和纠正,这也是预防学生校园犯罪的一种有效措施;同时,通过与子女进行沟通,可以了解子女的生活状况,是否有受到欺凌,是否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近两年不断发生的教师性侵案,不少学生家长在案发后仍然对此毫不知情,这不得不说是家庭教育的不足。究其原因,不少孩子对父母不信任,害怕父母的责骂,进而导致无法及时遏制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
(二)重视家庭的熏陶
家庭环境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建立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进行熏陶,形成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对于预防校园犯罪起着重要作用。
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保持和睦,对于形成健康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同时,还应该保持家庭关系的稳定,保持家庭较好的经济状况,家庭贫穷也是引起校园犯罪的一个原因,特别是校园财产类的重要原因。另外,家长要保持心理健康。有些家长在下班回家时很容易将焦虑、紧张、不安的消极情绪带回家庭,在教育子女时或缺乏耐心,或无心管教,或态度粗暴,这些对教育子女都是极为不利的,容易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最终因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家庭长久以来一直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但是受到当前教育模式和教育背景的影响,家庭教育容易出现偏差,过分重视成才教育,忽视成人教育。河南省人口密度较大,并且学校的教学质量更是相差较大,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上个好学校,往往将全部精力放在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上,而忽视道德教育。甚至有些父母,虽然发现自己孩子道德上出现偏差,但是由于重视学习成绩,往往放任这种偏差存在,最终导致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克服这种教育不足,应该首先教会孩子成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教会孩子分辨真、善、美,假、恶、丑,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注释
1王千华,王军.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中国的任务和英国的经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
2李磊.社会保障法律问题研究———基于社会保障权视角[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72。
3转引自[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国际被害人学现状”,载[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编:《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许章润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4李春雷.校园伤害案件及防控对策的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参考文献
[1]王千华,王军.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改革———中国的任务和英国的经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
[2]李磊.社会保障法律问题研究———基于社会保障权视角[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72.
[3]转引自[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国际被害人学现状”,载[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编.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许章润等译[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4]李春雷.校园伤害案件及防控对策的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作者简介]刘玉峰(1987-),刑法学硕士,现为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
校园盗窃犯罪预防的环境设计研究 篇7
一、利用环境设计来预防校园盗窃犯罪的必要性
校园是一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本应该有一个安静且良好的环境, 但是近几年来学校校园里的盗窃事件却频频发生, 影响了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校园的治安环境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无论是从国家惩治犯罪的打击重点出发, 还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来讲, 校园治安环境似乎都没有被真正的重视起来。校园盗窃犯罪同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以及其他暴力犯罪相比, 社会危害性以及人身危险性都较小, 但是造成的影响以及发展的潜在性却更为严重。校园盗窃犯罪针对的对象是在校的学生, 对他们而言, 不仅损失了财物, 而且容易形成对周围环境的不安全感或恐惧感, 严重影响了平日的学习和生活。所以, 如何预防校园盗窃犯罪应该是学校和全社会的当务之急。
根据犯罪学的观点, 犯罪行为的发生有四个必要环节:潜在犯罪人、犯罪对象、适宜的作案环境和适宜的作案时机。什么时候实施犯罪、在哪里实施犯罪、如何实施犯罪等这些都与周边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 如果对可能发生犯罪的地点实施有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 使其不具备犯罪的条件, 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抑制犯罪的作用。但是我国传统的犯罪学预防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而是把预防犯罪发生的重点放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是通过刑罚惩罚制裁犯罪的威慑力来震慑潜在的犯罪, 第二是降低甚至消除民众的犯罪动机, 这种效果往往通过长期的教育是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比如在家庭教育上从小进行道德教育, 在学校教育上强制性地进行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等。然而, 美国克拉克教授认为环境是很大的犯罪诱因。 (2)
以上两种方式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犯罪发生的作用, 但都只注意到了对潜在犯罪人的预防, 而忽视了对引发犯罪发生的环境因素的作用, 笔者认为, 对潜在犯罪进行有效预防与对犯罪环境进行设计规划应当进行有机结合, 才可以有效地预防犯罪。
传统的观点认为犯罪预防的环境方面主要依靠门、窗、墙壁等实物, 然而其实这是片面的。众所周知, 犯罪的实施分为产生犯罪动机与目的、着手实施犯罪两个阶段。依靠门、窗、墙壁等实物仅仅是犯罪环境预防的一部分, 这些实物只是通过设置物质来阻止犯罪行为, 这并不是主动的预防犯罪。犯罪预防的环境设计还包涵更深层面的防卫:也就是通过环境告诉潜在的犯罪分子———如果在这里实施犯罪存在很大的难度和很高的被发现风险, 通过这种方式来使犯罪分子放弃实施犯罪的念头从而抑制犯罪。显然, 这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及有效的方法。简言之, 从校园环境设计出发来预防校园盗窃犯罪的发生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利用环境设计来预防校园盗窃犯罪的可行性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犯罪问题由于城市化而日益严重,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传统的环境设计, 一些理论学家开始提出新的城市规划以及如何改造公共及私有空间, 比如简·雅各布斯提出要加强监视公共空间, 奥斯卡·纽曼提出通过建筑来减少易于犯罪的空间。直到20世纪70年代, 犯罪学家雷·杰佛瑞在一书中提出应当注重事前对犯罪的预防来降低犯罪, 而不是通过事后处罚犯罪来抑制犯罪, 首次提出“犯罪预防性环境设计”的概念。这一理论在西方国家被较广泛地运用, 然而在我国的运用却并不十分成熟。
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犯罪预防性环境设计理论的发展和成熟以及该理论在社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成功经验表明, 合理地设计、规划校园环境可以有效地抑制校园犯罪, 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
三、校园盗窃犯罪预防的环境设计体系研究
校园盗窃犯罪采用的行为方式并不复杂, 即表现为乘人不备, 秘密窃取。多发的地点是寝室、教室、图书馆等处。这些地点大多缺少学校专门人员的监管, 学生在这些地点学习或是活动的时候又缺乏警惕性。多发的时间多出现在无人目睹犯罪行为的空白时间, 例如寝室同学外出活动但忘记锁门、课间休息离开教室却将物品放在教室内, 以上看似短暂的时间却为盗窃犯罪的实施提供了适宜的时机, 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校园盗窃既有盗窃行为的共性, 但因其犯罪环境的特殊性也有其本身的特地, 因此我们在进行校园盗窃预防性环境设计规划时应当基于校园盗窃的特点。笔者认为, 校园盗窃预防性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一) 领域强化
领域强化指的是应当在校园环境中注重对私人领域的设计, 因为人们通常会对自己领域内的物品加以保护, 与此同时也会相应地尊重别人的领域, 这种私人领域的设置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警告入侵者的效果。
例如宿舍楼应当与校园内的其他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样就可以防止窃贼从其他利用其他建筑物直接进入宿舍;建筑物周边的树木也应当与建筑物保持合理的距离, 避免窃贼利用树木进入宿舍;在建筑物门前树立标牌或者警示牌等。这些做法都可以清楚的界定建筑物的领域, 使得潜在的侵犯者不能也不敢轻易犯罪。
(二) 通道控制
要在公共空间与死人空间设置通道,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两者加以区分。对此, 可以考虑将通向宿舍楼、教室楼等建筑物内庭的主通道设置在大楼管理房边;限制进入建筑物内庭的通道数量并加强通道安保, 设置通道摄像头;使用植物等来控制通道, 形成封闭、半封闭、半开放或开放空间;在夜晚时关闭一些不必要的通道等。以上的做法都可以将通道置于一个更为安全、可受监控的状态下, 即使有犯罪分子出现, 也可以及时发现。
(三) 自然监视 (Natural Surveillance)
犯罪者并不想被人发现, 所以应该最大程度地、无意或有意地都对活动进行观察。在这方面, 景观设计和照明设计都是较好的方法, 对于犯罪人来说实施犯罪的最佳环境莫过于不被别人发现的环境, 而人们认为越安全的环境犯罪却觉得越不安全。纳沙和费雪认为, 一个安全的环境应当是视野开阔, 遮挡物越多越是不安全。 (3) 而从大量的实际校园盗窃案例来看, 犯罪多发生于可以隐藏、被害人无法逃脱的地方, 如此看来没有隐藏点、视野开阔、能见度清晰、人多的地方是安全的, 因此良好的人工照明与开敞的空间是不利于校园盗窃发生的。纳沙和琼斯的校园调查报告说明, 大学生们认为什么样的环境是安全的, 体到最多的要素就是光线, 最不安全的要素就是黑暗, 这也同之前的校园调查报告结果大同小异, 也就是说越光亮的地方盗窃犯罪越少。 (4)
借助较好的光线和开敞的空间, 我们可以借用自然监视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如果建筑物内的学生或其他行人可以看到陌生人, 例如使内庭尽可能处于大楼窗户视线能够覆盖的区域;主入口处设置座凳提供学生或行人的休息区;入口周围安置连续的玻璃门窗等, 都会形成对充足的监视, 使得犯罪分子无从下手。
(四) 管理与维护
良好的校园环形象不仅对犯罪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同时良好的校园形象也对犯罪分子有着一定程度的震慑作用, 因此保持良好的校园环境至关重要, 破窗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破窗理论说明, 如果周围环境或者建筑物遭到破坏且无人修理时, 潜在的犯罪分子会认为周边环境及建筑物是可以随意破坏的且人们并不关心它, 这便是一种犯罪前的测试, 之后便可能会实施犯罪。 (5) 而且, 杂乱无章的校园环境以及凌乱不整洁的建筑物设施都会使学生产生厌恶与不安全感, 并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 校园环境的保持和维护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 可以考虑在宿舍楼、教室等建筑的墙体上使用耐脏、抗破坏的材料以防止人为的乱图乱刻行为;在有走廊或者大门的入口设置感应或定时照明;由专人定时检验和维护学校的设施设备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和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
四、校园盗窃犯罪预防的环境设计的意义
犯罪预防性环境设计将会成为司法预防、社会预防的有力补充。从司法实践经验来看, 司法预防不可能单独预防犯罪, 而社会预防的实施则依赖大量现金。同时, 司法预防与社会预防在校园环境中较少发挥作用, 犯罪预防环境设计弥补了司法预防与社会预防的不足, 在校园环境中应该起着重要的作用。
犯罪预防性环境设计是一项简捷、经济的犯罪预防手段。环境预防既不用改变现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 并直接作用于犯罪, 因此在具体实践中较小迅速。同时, 环境预防也不依赖大量的资金, 更易于操作。相比较于其他预防校园盗窃犯罪的手段来讲, 注重环境预防的作用显然更具现实意义。
从实践及理论的角度看, 校园盗窃犯罪预防的环境设计不失为一项科学且可行的措施。笔者认为, 在进行设计时应当基于校园本身的特点, 因地制宜设计出环境整治方案。但是, 环境与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 因此, 预防犯罪的环境设计应该与其他正式预防措施相配套, 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
11 魏平雄, 欧阳涛, 王顺安主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犯罪与对策[M].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4:205.
22 Kevin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 NY:The MIT Press, 1960.
33 Nasar, J.L&Fisher.B:“Hot spots”of fear and crime:a multi-method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2, 13:187-206.
44 Nasar, J.L&Jones, K.M:Landscapes of fear and stres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97, vol, 29No.3, 291-323.
校园犯罪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学校教育,应对措施
近年来, 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渐突出, 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也给青少年和家庭带来灾难, 这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 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教育他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进而增加他们的法律素养, 深化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不仅是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遏制严峻的青少年犯罪发展的现实要求, 也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基础性工作, 更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百年大计。
青少年犯罪的形势很严峻, 已被公认是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公害。究其原因, 既有青少年的主观因素, 又有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一些青少年的法律知识极为贫乏, 法律意识极为淡薄, 不知法、不懂法、犯罪后而不知的状况, 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加强对青少年, 尤其是在校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培养青少年的自觉守法的法制观念和良好品行, 是一项保障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 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但我国学校法制教育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1.重视不够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 但在学校教育中, 与其他课程相比, 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 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 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致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价标准。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 但也感到无奈, 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 重视程度上还不够。
2.形式简单, 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
近年来, 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 增设了法制课程, 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 且教学方法简单, 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 缺乏直观的教育, 使法制教育取不到好的效果。
3.标准不一, 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
具体表现在时间上, 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 有的安排自习课, 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 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即使是安排上法制课, 在时间安排上也视情况而定。在教材上, 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 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 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 因而, 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4.质量不高, 老师队伍缺乏专业化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 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 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 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 遇到实际问题, 就显得束手无策, 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 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 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5.职责不清, 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
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指标, 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 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样, 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同时, 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 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 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 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 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 特别是对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 由于学校管不了, 家庭管不好, 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 因此, 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针对我国学校法制教育的缺陷, 应采取以下对策:
1.学校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
学校的法制教育要从素质教育高度出发, 明确教育目标, 提高教师素质、调整课程设置、建立法治环境, 使法制教育产生明显实效。首先, 必须纠正重智育轻德育, 注重思想教育, 淡化法制教育的错误思想, 而要从培养青少年的角度出发, 用科学的知识和法制的观念来教育其做人的道理, 明确树立以培养纪律观念、增强法制意识、讲解法律知识为内容的法制教育目标;其次, 教师加强《义务教育法》、《教师法》、《青少年保护法》的学习, 并起到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第三, 调整课时设置, 提高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比例;第四, 加强学校行政管理, 建设依法治校的校园环境;第五, 建立家长学校, 针对有问题学生的家长和部分认为教育只是学校责任的家长进行个别谈心, 提高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法制讲座, 以提高家长法制教育的责任心, 使法制教育在学校、家长之间形成良好的循环。
2.家庭教育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环节
家长应当深刻认识到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切实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 认真承担起法制教育的义务, 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不能“只重生理, 不顾心理”、或采取溺爱、放任或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要从其刚刚懂事起, 培养其知法、守法的观念, 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思想, 并教育其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防止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侵害。
3.社会教育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社会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青少年保护委员会、行政部门、司法部门、新闻媒体等都应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应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加大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
校园犯罪 篇9
关键词:校园暴力,未成年人犯罪,保障
近年来, 国内外校园暴力案件频发, 其影响的恶劣程度增强, 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 世界各国也将校园暴力划为一类特殊的案件进行妥善处理, 以切实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及人身安全。
校园暴力指的是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合理辐射地域内的, 由学生、教师或校外人员针对受害学生、老师身体、精神或财产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如拦路抢劫、敲诈勒索、侮辱殴打等。[1]涉案人员以未成年人为主, 在往年的案件中未成年人往往作为受害人出现, 作为特殊群体, 为有效保障其合法权益, 在立法和司法中均给予特殊保护。而近年来, 未成年人由受害人一方向施害人一方转变, 施害人与受害人通常是同学关系, 在司法实践中, 对施害人一般施以批评教育和行政处罚, 而对严重触犯刑法的行为, 诸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敲诈勒索等, 则在考量其刑事责任能力的同时减轻其刑罚处罚, 在保障了犯罪人未成年人利益的同时, 也使未成年受害人一方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与保障, 同时以教化为主的处理方式亦使未成年受害人受到二次伤害。于是双方必然出现矛盾, 这就是笔者所指的未成年人犯罪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下面以各国出现的施害受害双方皆为未成年人的校园暴力案件为例, 对比其实践处理方式。
一、美国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立法体制最先进的国家, 也作为校园暴力的多发国, 在处理校园暴力方面已经形成了模式化体系。
美国作为校园暴力频发的国家, 校园枪击案等等也常见媒体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显示, 在1989年到1993年这4年间, 14岁至17岁男性少年所犯杀人罪增加了166%, 每10万名10岁至15岁的少年儿童中, 由156人进入少年犯管教所或再教育中心。[2]
在这种情况下, 美国首先在立法上针对校园暴力案件所涉及的罪名予以确定。侮辱虐待同学的行为被定为“酷刑折磨”, 最高可判处终身监禁并处以1万美元的罚金。同时, 参与凌辱同学的从犯, 也以同罪论处, 所有涉案人员均处以最高刑罚, 以立法的形式确认罪名和明确刑罚处罚在某一程度上减少了在实际适用中发生冲突和矛盾的可能。
美国现如今已经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未成年人犯罪矫正和监控体系, 包括保护观察、家庭监禁、电子监控、训练营地等措施在内, 这既保护了未成年犯罪者的特殊性, 又从某种程度上保障了未成年受害者的人身安全, 降低其受到报复二次侵害的可能性。
由美国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对待未成年人犯罪, 矛盾的症结并非是处理未成年犯罪者的手段轻重, 而在于使其手段有效的实施应有的教育与惩罚并重的作用效果。
二、日本
与美国类似, 日本也是校园暴力多发国, 而在枪支方面有严格的管理这点则与中国十分相像, 故校园暴力的种类也与中国更类似, 所以笔者在这里举出日本的例子。
据日本文部省[3]统计显示, 日本校园暴力从1997年开始进入激增期, 到2000年达到历史最高值, 此后数量有所减少, 并稳定在每年3万件左右。2006年再次出现激增, 且呈现出不断增长之势。日本校园暴力涉及的施害者以12-16岁为主, 即与小学和高中相比, 初中成了校园暴力事件的重灾区, 根据警视厅的统计, 2005年-2008年, 因校园暴力遭逮捕和接受教育的中小学生人数分别为1385人、1455人、1433人和1478人, 其中初中生人数分别为1255人、1338人、1245人和1320人。[4]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巅峰时期, 思想未发育完全, 无论心理还是生理都处在一种极受外界影响的状态下, 暴力游戏, 书籍, 家庭和学校不当教育都会导致校园暴力悲剧的产生。
消极方式指的是少年司法制度。针对未成年这一特殊的主体, 日本司法制度有一个最大的亮点, 即裁判所优先主义。家庭裁判所优先主义, 即少年案件由家庭裁判所专属管辖。家庭裁判所是一个司法机构, 使少年案件能够尽快处于司法程序的管辖下, 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这是日本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一个亮点, 由独任审判官以非正式的或非对抗的方式审理, 家庭裁判所的程序比刑事裁判所的程序更加灵活。裁判少年犯案件不一定需要一个完整的程序, 只要能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有利于被告人进行校正, 可以不开庭, 也可以不经过辩论, 其目的是只要能同时保障施害与受害双方的利益即可。
日本家庭裁判所还有一个独特的亮点, 即每个家庭裁判所都附带一所诊所, 由专职或兼职的医师和护士组成, 医师通常是精神病或者内科医师。这从客观上照顾了未成年人特殊的心理与生理阶段, 降低了对未成年受害人二次伤害报复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日本还建立了完善的审判程序, 包括了调查先行主义和观察监护制度, 这一前置程序有助于法官对未成年犯罪者的各方面情况的了解, 在综合考量下做出合理的裁决。而观察监护制度给予家庭裁判所审判官撤销法官判决的权力, 若审判官认为决定不合理, 可以将少年犯置于家庭裁判所的监护之下。
这些做法既使未成年犯罪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与教育, 也保障了未成年人人权。日本建立了一种从内到外, 从上至下的保障体系, 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 以完善处分后续体制为基础, 切实有效地处理了未成年人犯罪这一问题。
三、中国
比较美国与日本, 中国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 在事前与事后均有不完善的地方。中国在未成年人犯罪处理方面的不足, 笔者将其概括为:
(一) 事前缺少积极预防
中国现阶段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是以校园和家庭为预防主体, 学校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 主要强化了班主任在校园预防主体中的作用, 班主任是推行德育建设净化学生思想的有效助力。在家庭方面, 以家长教育为主, 家长负责督促监督孩子, 以防其出现思想偏差。
由此可以看出事前预防方面的不完善, 预防责任的主体是班主任和家长, 主体太少而对象太多, 容易在预防过程中出现缺漏, 及发生未成年人犯罪。而且, 班主任和家长的教育程度参差不齐, 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主要诱因即来自于家长和老师的影响。两者多数未有接受过青少年教育心理的教育, 可能会缺少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的能力。所以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仅仅托付给两个主体是不科学也不完善的。
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应该有老师和家长的参与, 还应该出现类似的社区组织定期与孩子沟通交流, 为缺乏正确引导孩子家长的家庭提供科学的咨询辅助。公安机关也应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使四个主体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避免悲剧的发生。
(二) 缺乏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立法
我国刑法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为:“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比起1950年7月25日《刑法大纲草案》中第11条规定“14岁以上未满18岁者, 得从轻处罚。”中从宽的力度加大, 是立法完善的地方。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仍在刑法其中被提到仍存在不够明晰的地方, 尽管后期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司法解释, 仍缺少针对未成年特有犯罪处理的体系, 如针对校园暴力的。
司法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完善刑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不具体, 但却对刑罚处罚之后的监管体系所提甚少, 致使原应以“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未成年人犯罪刑罚处罚只达到了其惩罚的作用, 而这一切罔顾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处理措施, 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的二次犯罪, 甚至是未成年受害人的二次受害。这也是我国现阶段这个方面不完善的地方。
所以笔者认为中国有必要出台一部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 除了应包含刑罚处罚以外, 还应包括未成年罪犯的监管体系, 如心理评估等。
(三) 缺少后续安抚保障机构
如周某案所提到的, 前后跨度五年才使赔偿落实, 而这其中作为未成年遭受毁容侵害的受害人周岩所面临的除了手术压力还有心理压力。而我国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中受害人的安抚方面, 有所欠缺, 致使出现未成年人受二次精神迫害的情况。受害人经过犯罪侵害, 难免会留下心理阴影, 再加上社会上的种种偏见, 易心理失衡出现抑郁的情况, 所以要真正保护其健康成长, 不仅是体现在对施害者的惩处, 还要有专门的安抚保障部门。但实践中对受害人的后续保障工作做的很不给力, 缺少专门机构, 各个相关部门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严重, 使这个看似谁都可以管的方面成了无人管的真空地带;由于资金匮乏、人员配备不够的现实客观原因, 限制了民间组织的作用, 使很多措施都流于形式、停于口号阶段。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这个复杂而且深刻的问题, 在探讨中, 我们不能仅仅从未成年犯罪者的角度, 同样也需要从未成年人受害者的角度思考。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 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且涉及面广的工作, 为了使之规范化、法律化, 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已经势在必行。以上均为笔者个人看法, 不当处见谅。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4) .
[2]陈敏, 张婕.西方校园暴力的预防与应急模式的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3 (1) .
[3]文部省是日本中央政府行政机关之一, 负责统筹日本国内教育、学术、文化等事务.该项统计以各学校上报数字为准, 由于各种原因, 实际数字可能偏高.
校园犯罪 篇10
“亚文化” (subculture) 是指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1]。大学校园亚文化, 是指存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之中, 不同于主流文化而属于亚文化范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自从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全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已经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优秀人才, 他们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毋庸置疑, 当代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 是广大在校青年大学生热情、积极, 文明、智慧, 思想活跃, 健康向上, 富有社会责任感, 勇于开拓创新, 他们无愧于“天之骄子”的美誉。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近年来, 在高雅、文明、现代的“象牙塔”内, 也不时夹杂着“不和谐”的音符, 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良校园“亚文化”, 以及由此所引发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这一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应当受到从学校到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何研究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的不良亚文化, 关注不良亚文化与大学生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然后, 千方百计地找到引导大学生主流文化、减少乃至杜绝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有效对策, 对于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校园不良亚文化与大学生违法犯罪
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发生的校园亚文化纷繁复杂, 从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的生活、学习圈子来看, 表现为不良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从其个体因素来看, 表现为大学生情况各异的性格个性、习惯爱好、意志品质;从其在实习、就业等过程中跟外界社会发生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 也是有疏有密, 不能一概而论。
1. 不良同学关系。
以同学关系为例, 由于目前高校大多是跨地域招生, 许多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地域各不同, 城乡有差别, 经济条件不尽相同, 他们的生活学习习惯就有较大差异, 而到了大学之后大家要共同在一个教室学习知识, 在一个宿舍生活起居。同学之间假如出现摩擦, 在“导火索”的作用下, 就可能酿成校园事故。几年前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死四名同学的犯罪案件, 就是因为同学间的生活琐事而引发的悲剧。有的大学生因为日常小事打架斗殴, 聚众闹事, 结果一方受伤住院, 另一方则为赔偿医疗费用而大伤脑筋。现在, 男女大学生恋爱现象较为普遍, 也是发生校园事故的重要诱因。华北电力大学昌平校区两名大一学生情侣, 在校外小树林约会时遭到歹徒持刀抢劫而死。这类事件有的是因三角恋、多角恋之间产生“情变”、分手而导致杀人、伤害案件, 有的则是为了筹集费用到校外租房同居或者为怀孕女友做“人流”, 而引发盗窃、抢劫等侵财犯罪。
2. 不良师生关系。
以大学校园师生关系为例, 在近年发生的大学师生之间的违法犯罪案件中, 既有女大学生冒充大学教师利用互联网设下爱情陷阱去诈骗巨额钱物的, 也有掺杂情感因素的中国政法大学大四学生残忍杀死教授的恶性事件。2008年10月28日晚,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大四学生付成励, 因怀疑其女友跟程春明教授有不正当两性关系, 遂持刀进入昌平校区教室内, 将正在等候上课的程春明教授砍成重伤, 后不治身亡。2009年10月20日, 付成励被北京市一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缓。该案发生后, 报纸、网络等国内各大媒体纷纷以“大学生弑师”为醒目标题进行报道、转载, 引人关注, 发人深思。
3. 大学生的个体因素。
从大学生的个体因素来看, 据有关资料, 在全国在校大学生中, 大约占有30%比例的大学生群体家庭贫困, 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值得关注, 其中部分贫困大学生往往在衣食条件比不上同学时产生自卑心理, 排斥所谓“富二代”同学, 或者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盗窃他人财物, 发生违法犯罪案件。荷兰著名犯罪学家威廉·阿德里安·邦格认为, 犯罪是贫穷的结果, 犯罪与贫穷的关系可以是直接的 (如以偷窃维持生活) , 也可以是间接的 (如贫穷破坏人们之间的情感) [2]。还有, 近几年来日益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使他们经常感到前途渺茫, 大学生既可能被无良职介机构骗取钱财, 也可能因找不到合适工作而铤而走险, 沦为害人者。中国有的大学课程设置密度不大, 学生空余时间过多, 有的大学生由于生活乏味、心灵空虚或消极厌学而酗酒、赌博、吸毒、泡网吧、找刺激, 其后果有可能由于经济拮据或者在酒精、毒品作用下实施越轨行为, 也可能因此成为被害人。发生在2009年年末的山东政法学院大一女生被杀案, 是由于她在从农村考入省城大学后的整个学期, 不适应大学生活, 整天无所事事而沾上网瘾, 在学校放寒假回到老家后, 仍每天去县城上网, 在无钱坐车的情况下傍晚步行回家, 被歹徒趁机强奸并杀害。
纵观上述列举的大学校园不良亚文化, 与其所导致的违法犯罪案件之间, 存在着一定规律。一是近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的违法犯罪案件, 总体数量有所增加;二是发案原因复杂多样, 存在着经济、情感、求职就业、个体生活习惯等多种差异;三是犯罪类型多种多样, 既有杀人、伤害等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 也有盗窃、抢劫、诈骗等侵犯财产犯罪;四是大学生在违法犯罪案件中充当的角色呈现多元化, 有时是锒铛入狱甚至被判死刑的犯罪人, 有时是身心、财产受损的被害人, 有时则由起初的被害人转化为报复社会的犯罪人等。
三、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减少违法犯罪的策略
找准症结, 才能对症下药。如何能够正视现实, 研究当前大学校园的不良亚文化, 因势利导, 创新工作思路, 引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 及时发现问题苗头, 设法搞好犯罪预防, 减少乃至杜绝大学校园违法犯罪, 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大学作为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 其首要功能是“教书”, 即在几年时间里持续性、系统性地向青年学生传授知识和文化, 以便大学生成才后服务社会, 造福人类;与教书同等重要的另一功能是“育人”, 即让当代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培养大学生拥有健全人格、无私奉献精神、科学创新理念、团体协作意识等优秀品质, 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 适应竞争激烈、压力空前的现代社会。因此, 与教书育人功能相匹配的大学校园文化应当是切合时代要求的、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 只有主流文化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题歌”, 大学生们才能紧追时代主旋律, 摒弃消极、低俗的校园亚文化, 远离违法犯罪。为此, 笔者认为, 我们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开展治理工作。
首先, 大学应加强学校管理, 不留任何死角。大学生入学年龄大多在十八九岁, 一方面刚刚摆脱中小学时期单纯以学习为主的“保姆式”管理模式, 对于学习任务相对减少、注重培养综合能力的大学生活还不适应;另一方面由于大学多在外地, 学生远离父母管理较为严格、从生活到学习关怀备至的家庭环境。此时的大学生如果自我控制力较差, 放松了紧张学习, 就可能接近不良行为。因此, 从大学的系部领导、辅导员到任课教师, 都有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疏导。其次, 丰富校园文化, 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品格高尚、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养成遵纪守法的理性思维, 锻造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 培养高雅、文明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操, 坚定远大的人生目标和事业航向。再次, 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据了解, 大约20%的在校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亚健康状况, 2002年初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熊事件的发生, 原因之一就是他从小父母离异、母亲带其长大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扭曲。目前, 各高校都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建立了心理档案, 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 定期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治疗。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焦躁、紧张、压抑、郁闷等问题。当前各大学亟须做的是要改变被动开展学生心理工作的局面, 建立积极主动的心理干预机制, 把心理干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覆盖到大学校园的教室、宿舍、食堂等每个角落。第四, 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把大学生教育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人们普遍认为, 对尚未成年的中小学生, 需要家校共管, 强调社会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其实, 对于刚刚成年的大学生而言, 虽然身体、外形已经俨然成年人, 但其心智发育往往并不成熟, 因而注重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同等重要。比如在大学入学教育中, 帮助大学新生在当今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背景下, 如何面临人生第二次“断奶期”, 调适好心理, 如何将专业学习与业余生活合理调配, 怎样远离黄赌毒等不良社会现象。又如在大学生毕业前如何搞好实习、就业教育, 帮助学生做好进入社会前的心理准备, 避免上当受骗, 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等。
人们常说, “太阳黑子掩盖不住太阳的光辉”。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会同家庭、社会一道齐抓共管, 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构建符合青年大学生特点的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的当代大学生一定会远离不良亚文化, 抛开违法犯罪的阴影, 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吴宗宪.罪犯改造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116.
校园犯罪 篇11
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势在必行,它关系到学生们能否健康成长。法制教育,旨在培养中学生确立初步的遵纪守法观念、依法办事的意识以及法律至上的观念。要使中学生认识到法制是治理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手段,唯有法律才能充分保障人的权利。
“模拟法庭进校园”是我们学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又一项新举措,它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模拟法庭进校园”形式,为创建“零犯罪校园”提供了法律保障。该举措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得到较系统的法制教育。逐步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结合的学校法制教育网络和体系,可以防止空洞的说教。实践证明,“模拟法庭进校园”是一项深得人心、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方式,下面我就具体说说我们学校的做法。
一、“模拟法庭进校园”的活动深得人心
“模拟法庭进校园”是指在教师或者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指导下,以司法审判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在学校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活动。
“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综合运用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司法基本技能等,通过分析和研究案例,模拟案件的处理,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把握好案情与法律间的关系,做到活学活用,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特点
1.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 ,贴近学生生活,更少说教
“模拟法庭进校园” 是青少年法制宣传的重要措施和方式,融知识性、教育性、警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性,更好地理解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明白“实施违法犯罪必受法律制裁”的道理。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庄严神圣的法庭氛围中感受法律的神圣、威严、公平、公正,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对真实法庭审理过程的演示,摆脱了单纯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亲身实践相关的法律知识,让法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
2.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响应国家“推进依法治校 构建和谐校园”的号召,教育方式生动活泼
为响应“推进依法治校 构建和谐校园”的号召,按照依法治校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教育发展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师生成长相结合,求实创新,积极推进依法治校,为学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丰富师生文化生活,更为了使师生了解法律、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做一个真正的法制公民,以真实的案例、生动的庭审现场达到最大的宣传警示作用,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
3.法制教育方法多样化,学生学法、用法氛围浓厚
根据调查,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校园法制教育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缺乏直观的教育,使法制教育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模拟法庭进校园”,改变了过去单纯给青少年灌输法律知识的宣教模式,以更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学生模拟组成法庭上的各种角色,演绎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真实案例,活动开始,通过一幕“情景剧”的方式将真实案例回放,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使整个表演更为生动。
通过富有成效的“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增强学校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使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明显增强,真正做到教师依法执教、学生自觉守法,为全面推进学校法治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与学校的法制教育相互融合,实现了法制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把“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与政治课教学相互融合,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与研究学习相结合,突出了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特点,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体验。
校园犯罪 篇12
一、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和特点
(一)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世界性的、普遍的社会问题。我国现状虽好于其它国家, 但当前未成年违法犯罪比建国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严峻, 已成为众所关注的社会焦点之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逐年递增, 并且向团伙化、低龄化、恶性化的势头漫延,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 未成年人由于沉迷网络导致犯罪的居多。
公安部新闻办曾经发布过一个统计数据, 被抓获的青少年罪犯当中有近80%的人曾经不同程度的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 这个数字, 令人深思、发人深醒。
2. 集团化犯罪、团伙性作案明显增多。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团伙数量成倍增长, 约占60%以上的比例, 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近两年来发生在我乡的未成年犯罪就有3起, 其中团伙盗窃两起, 团伙抢劫1起。
3. 青少年首次犯罪的年龄提前, 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
4. 以前被我们忽视的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父母子
女、低保户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 现在却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高发人群。
这些青少年往往成长的家庭环境差、缺少基本的社会化条件, 遭到社会的歧视。
二、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一) 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因素
1. 为朋友赴汤蹈火的哥们义气心理;
2. 无知、狭隘的好占上风的报复心理;
3. 渴望独立、摆脱束缚的叛逆心理;
4. 对影视剧中不良情节的模仿心理。
这些心理轻则影响了青少年健康的成长, 重则导致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
(二) 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因素
与主观原因相比较, 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而家庭教育的缺失, 更应该排在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之首位。因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监护人, 对子女影响最大。因此家庭不良教育, 成为孩子形成不良习惯的诱因, 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根本原因。发生在我乡的一个典型案例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小伟 (化名) 16岁, 从小父母感情不和, 母亲离家出走, 小伟跟随父亲生活, 其父亲平时游手好闲, 行为放纵, 经常打牌赌博, 但对小伟却是溺爱有加, 却不能正面教育。小伟在外面受了欺负, 父亲便逼着小伟打回来, 一来二去身上沾染了很多坏毛病。小伟上小学了, 由于从小受父亲的熏陶, 身上养成了很多坏毛病, 如经常欺负同学, 迟到、早退、不完成作业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小伟又违反了纪律, 年轻气盛的班主任在小伟身上推搡了几下, 这下可惹怒了小伟的父亲, 到学校大吵大闹了一顿后, 硬说孩子被打坏了, 非住院不可。在学校的调解下班任老师赔偿“损失费”1000元, 才算是息事宁人。从此以后小伟更加肆无忌惮, 最终受不了学校纪律的约束而辍学, 回家后, 整天和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 出入网吧、舞厅, 并染上抽烟喝酒的坏习惯, 日常开销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他伙同4人搭乘一辆出租车从市内回家, 车行至一偏僻处, 便对女司机实施了抢劫, 共抢劫现金八百余元、手机一部。仅仅过了1天, 小伟正在家玩抢来的手机时, 被赶到的刑警带走。
综观本案例, 笔者认为, 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客观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教育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根源。
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家庭。社会因素、学校因素都是通过家庭起作用的。因而家庭不良教育在青少年犯罪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上述典型案例正说明了这一点, 假如小伟的父母关系和谐、家庭幸福;假如小伟父亲能正面教育;假如父亲的行为检点;假如……悲剧就有可能避免。
2. 学校教育的失范是导致未成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
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法制课重形式轻效果, 普法宣传肤浅缺乏实效性;把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 忽视了德育工作。例如:每个班级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双差”生 (即学习成绩差、思想行为差) , 这些学生往往被老师视为“害群之马”, 受到师生的歧视, 使部分学生心理扭曲, 很容易产生自弃、逆反、对立的心理, 这部分同学一旦离开学校, 流入社会后, 很容易沾染一些坏毛病, 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 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催化剂。
如描写色情、暴力的书刊, 歌厅、舞厅等娱乐场所, 无疑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 另外不懂法、不知法是导致未成年犯罪的普遍原因。
【校园犯罪】推荐阅读:
力建学院“校园犯罪调查与预防”实践团队走进南京地铁站展开采访与调查活动10-02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08-16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08-27
社会犯罪07-16
犯罪心理07-17
犯罪宣传10-15
城市犯罪05-11
犯罪现状05-11
行政犯罪05-14
犯罪电影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