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钱犯罪侦查分析(精选6篇)
洗钱犯罪侦查分析 篇1
1 洗钱行为的定义﹑过程及特征
现代洗钱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等地犯罪集团为掩盖非法所得, 特为顾客提供投币洗衣服务, 并将非法收入混入洗衣收入中一并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 税后利润就隐藏为合法收入。目前, 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均从不同的角度对洗钱进行定义。
(1)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洗钱的定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能将资金从一账户向另一帐户转移, 以掩盖款项的真实来源和受益所有权的关系, 或者利用金融系统提供的资金保管服务存放款项。
(2) 金融特别工作小组 (FATF) 洗钱的定义:凡隐匿或掩饰因犯罪行为所取得的财物的真实性质、来源、地点、流向及转移或协助任何与非法活动有关系的人员归避法律应负责任者, 均属于洗钱行为。
(3) 美国对洗钱的定义:明知一项金融交易涉及的财产属于非法, 但仍然进行或企图进行涉及法定非法活动所得交易。
(4) 中国台湾地区对洗钱的定义:①掩饰或隐匿因自己或他人重大犯罪所得物或财产上利益者;②收受搬运、寄藏或购买他人因重大犯罪所得财物或财产上利益者。
虽然定义各有不同, 但洗钱一般都有以下三个过程:
(1) 放置 (Placement) 阶段。为了切断资金与产生资金的犯罪之间的直接联系, 而将犯罪收益进入清洗的过程。一般是分期分批将非法所得通过购买保险、有权证券、存款、电汇等途径存入银行或者其它金融机构。
(2) 离析 (Laying) 阶段。为使资金踪迹模糊以阻止追踪, 利用银行结算服务、贸易、参与商业性质的活动来离析洗钱犯罪收益。即利用不同账户之间进行频繁的转账、提取现金、投资、汇款, 甚至跨国资金转移来掩盖金钱的真实来源。
(3) 融合 (Integration) 阶段。一旦资金来源不被发现, 洗钱者就将已清洗过的赃款通过化整为零。分期分批转移特定的组织或个账户, 再以合法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 以获得更高的合法收入
从洗钱活动看, 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目的:使收益合法化。
(2) 组织:严密的组织性、隐蔽性。
(3) 手段:专业性和技术性。
(4) 洗钱活动具为极强的国际性。
2 中国洗钱犯罪的现状、主要形式及危害
(1) 中国洗钱活动日益猖獗。据统计, 2004年中国外逃的经济犯罪涉案金额达700多亿人民币。保守估计, 国有资产每天流失1亿元之多, 这些流失的资产通过各种洗钱方式转移到境外, 进而化成了部分人的合法财产。
(2) 中国洗钱犯罪的形式日益多样化、隐蔽化和专业化。①利用地下钱庄。将黑钱以人民币直接交给地下钱庄, 由其按外汇牌价折成外币在境外支付并转移至指定账户。②成立空壳公司。犯罪分子通过开设现金密集的行业, 如餐馆、赌场、银楼等营业机构作为掩护的“前台”屏幕, 由纳税环节将黑钱洗净成经营所得的合法收入。③以外资形式流入。一些境外犯罪集团或黑社会组织借中国在大量引进外资之际, 利用犯罪赃款进行投资, 再以盈利的形式汇出境外。④借用专业人员。律师、会计师、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等熟悉国内外复杂的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 洗钱者往往利用这些专业人员所提供的“帮助”顺利完成洗钱活动。⑤外币兑换。利用外币兑换无需保留辨别顾客的记录的有利条件, 避开传统的银行动作方式进而达到洗钱的目的。⑥进出口贸易。通过进出口贸易的价差, 高价进口, 低价出口, 把差额留在境外的个人账户上。⑦货币走私。货币走私不会留下任何交易记录, 被查出的风险相对较低, 而一旦成功便可清洗走私货币的不法来源。
(3) 洗钱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不断凸显。①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运行。洗钱行为导致中国财富大量流失, 资金单向外流。而且, 洗钱扭曲了正常的市场关系, 使大量合法资源用于非法活动, 损害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干扰国家宏观调控。②破坏社会的稳定,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非法所得转变为合法财产后, 刺激行为人进一步犯罪的欲望, 提高了再犯罪的能力。同样, 当国外的洗钱者向中国输入脏款的同时也输入了一些非法活动, 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③动摇社会信用, 为金融危机埋下祸根。金融机构是洗钱犯罪活动利用的主渠道, 而信誉是支撑金融机构正常运转的根本。一旦金融机构涉嫌洗钱, 社会公众就会对其金融职业操守产生怀疑。洗钱的资金转移脱离了一般商品交易, 而只与洗钱的需求有关, 很可能成为信用危机的导火线。④影响国家形象。洗钱已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 侵蚀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破坏国家声誉。⑤影响中国外汇储备。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情况下, 赃款的流入和外逃都有会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多面的影响, 洗钱活动也是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间接加大了央行在货币市场上的对冲操作成本, 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对中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推波助澜。⑥影响了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 阻碍央行货币政策有效实施。央行多次加息都无法取得预期成效, 这其中难逃非法资金通过洗钱活动进而影响货币的供求均衡。
3 中国在反洗钱金融监管中的问题
(1) 金融机构反洗钱的力度和深度不够。银行未能处理好反洗钱义务与业务经营的关系。个别金融机构超范围“揽存”, 存款不问来源、不限金额、交易不看对象, 在利益驱动下对现金存取采取极为宽松的制度。重视存款规模的增长, 忽视对客户交易行为的监管。在现行政绩考核的体制下, 地方政府对外来资金以种种优惠, 对可疑资金的流动不愿主动管制, 并为反洗钱设置障碍。同时, 监管部门处在地方政府的直接领导下, 无法有效地打击洗钱犯罪。
(2) 对反洗钱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洗钱者利用银行进行现金交易、离岸业务、汇率兑换等将非法所得合法化, 银行已成为整个“洗钱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而一些金融机构认为政府将反洗钱交给央行, 基层金融机构只要从事法律允许的具体业务, 与反洗钱无关。尤其是银行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后, 有些金融机构并末建立相关制度, 根本未真正开展反洗钱工作, 甚至认为反洗钱会造成大量客户流失。
(3) 缺乏专业的反洗钱人才。目前, 我国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反洗钱培训还未普遍深入。反洗钱“五型” (懂金融、懂法律、懂外语、懂会计、懂计算机) 人才难以到位。金融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甄别可疑交易等能力不足, 且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4) 反洗钱的监管范围过于狭窄。我国目前反洗钱工作重点仍然是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上, 对于证券、彩票等非金融机构的反洗钱监管还未做好充分准备。事实上, 房地产、证券期货、律师、彩票等特定非金融机构也是洗钱“隐患区”。同样, 央行对反洗钱的监管也未落实到外汇储备领域。
(5) 反洗钱协调机制还未真正“协调”。我国已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牵头, 23个部委参与的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但各部门职能的交叉或缺失, 相互间协作力度, 信息的沟通和共享上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还未能够做到协调配合。
(6) 反洗钱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存在漏洞。由于银行怕被处罚而大量上报可疑交易, 国内每月可疑交易的总数已达到7万份, 庞大数据没有经过筛选, 反易掩盖真正有价值的可疑报告。银行对客户的深入了解少, 个人存款实名制没有真正落实, 也造成隐患。
(7) 反洗钱手段落后。我国证券、彩票等非金融机构的资金监测游离于反洗钱监管之外, 但又与银行账户交易关系密切, 造成部分银行的资金交易无法得到有效监控和监测。且我国较少有银行能在技术上达到反洗钱与产品开发和流程优化相结合, 很少能采用国际大银行所惯用的智能手段。
4 打好中国反洗钱之战的对策
(1) 充分发挥反洗钱协调机制的积极作用。人行牵头建立了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金融监管部门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各部门应加强政策协调、执法合作、信息共享和交流。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指导全国的反洗钱工作, 金融监管部门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等金融监管部门的反洗钱职责, 减少重复监管, 避免盲区。
(2) 加大对反洗钱的资金监测, 强调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 (CAMLMAC) 的作用。
《反洗钱法》规定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反洗钱信息中心, 负责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的分析。据《2006年中国反洗钱钱报告》显示, 2006年, 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共接收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报道外汇可疑交易422.68万笔, 同比增长112.51%。反洗钱信息监测中心应当不断地进行有效整合, 提升对可疑交易报告的主动识别、分析和调查的能力。
(3) 参与反洗钱的国际合作。我国大量资金到国外而无法追回, 暴露出我国反洗钱国际合作的缺位。2004年, 中国作为创始国之一成立了欧亚反洗钱与反恐融资小组 (EAG) , 2007年6月, 中国成为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的正式成员。但我国在反洗钱的国际合作上还应加强。唯有加强反洗钱的信息共享, 了解国际上洗钱的新手法和反洗钱的最新发展, 才能有效开展反洗钱的国际合作。
(4) 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 提升全民反洗钱意识。要紧盯网络前沿技术, 电子支付、计算机、英语等方面的培训, 为增强打击跨境洗钱的水平, 还要注重培育与国际接轨的反洗钱人才, 实现反洗钱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同时, 国际反洗钱的实践表明, 整个社会反洗钱意识加强, 是有力打击反洗钱活动的重要基础。应充分运用新闻媒体, 普及反洗钱法律知识和控制、预防洗钱的方法, 提升全民的反洗钱意识。
(5)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根据《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金融机构应制定以大额现金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和操作规范为核心的内控制度, 建立客户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 落实“了解你的客户” (KYC) 政策。健全内部各部门相互监督机制和防范洗钱风险责任制, 分工明确, 职责到位, 并还应将防洗钱作为业绩考核指标。
(6)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反洗钱激励机制。要改变我国目前反洗钱成本和收益不对称的现状, 增强金融机构参与反洗钱活动的积极性。对从事反洗钱优秀的金融机构给与市场准入、业务经营、再贷款方面的适当放宽政策, 或进行经济补偿或精神奖励。以分成形式给予协助国激励,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激励机制, 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舒畅.洗钱与我国的反洗钱体系[J].商场现代化, 2007, (17) .
[2]孙英隽.开放条件下中国金融业反洗钱机制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 2007, (9) .
[3]王祝兴.中国反洗钱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06, (l) .
[4]程小白, 徐鹏.国际反洗钱经验对我国反洗钱工作的启示[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
分析网络犯罪洗钱风险现状及对策 篇2
一、网络洗钱的主要特点
网络犯罪属于高智商、团伙性犯罪, 犯罪分子精通网络技术和漏洞, 其所获非法收益极易再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清洗, 因此进一步加大了与网络犯罪密切关联的网络洗钱的风险。较之传统洗钱模式, 网络为犯罪分子的洗钱活动带来更大的便利, 其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 风险低、效率高
网络上的交易与货币具有虚拟性, 一旦完成洗钱活动就不易追查。同时, 网络实名制度还未成熟和普及, 通过网络注册即可进行交易或支付, 这种宽松的匿名性大大降低了洗钱者的风险。且该洗钱操作借助网络的高效和便捷, 使得跨国、跨地区的洗钱瞬间即可实现, 不受地域限制, 大大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犯罪分子洗钱效率。
(二) 成本低、利润高
网络洗钱借助网站、网上银行等载体进行, 相对于其他洗钱方式节省了各项成本, 仅需要建立一个网站或开通网银付出低廉的网络通信费用即可实现大规模资金转移。然而网络洗钱由于不存在中介费用, 几乎是零成本运作, 相对于犯罪分子动辄百万或千万的犯罪收益而言, 网络洗钱有着强大的利润驱使。
(三) 互动性、隐蔽性高, 取证困难
网络发展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 既消除了国境线, 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界限, 使得双向性、多向性交流传播成为可能。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对所有事物的描述都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密码数据, 因此谁掌握了密码就等于获得对财产等权利的控制权, 可以在任何地方登录网站。
二、网络洗钱的主要形式
(一) 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拥有强大的优势, 客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使用户真正享有不间断的银行3A (Anytime, Anywhere, Anyway) 服务。网上银行特有的开放性、匿名性、加密性、便捷性等特性都为洗钱活动提供了天然土壤, 是目前网络洗钱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 网络赌博
网络赌博洗钱, 是一种高效率、低风险的洗钱方式, 越来越受到洗钱者的青睐。网络赌博洗钱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法:一是用非法所得在赌博网站上匿名开立账户进行赌博, 达到将黑钱与“白钱”混淆的目的;二是通过在赌博网站开设账户, 以非法来源的资金汇入这个账户, 以此作为黑钱的临时隐蔽所。
(三) 虚拟货币
电子货币是由网络服务商发行的, 用于网上交易的一种虚拟货币形式, 如比特币、Q币等。网上虚拟货币的私下交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虚拟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双向流通。这些交易者的活动表现为低价收购各种虚拟货币、虚拟产品, 然后高价抛售, 依靠价格差赢取利润。洗钱分子将犯罪收益购买电子货币, 再利用网络将其转卖为合法利益, 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购买电子货币购买网络虚拟财产, 出售换回金钱;二是直接将电子货币用于个人消费, 将电子货币转化成合法的物品。
(四) 智能卡
智能卡是银行提供给客户的支付结算工具, 如信用卡、借记卡等, 已被证实同样可以成为洗钱的工具, 例如当信用卡达到某个透支额度后就可能被洗钱分子利用。由智能卡所衍生出来的电子现金与电子钱包等网上支付工具, 由于其数据存储优势和安全机制, 具有完全匿名性和快速传递性, 极易成为洗钱载体。除以上4种洗钱方式以外, 网络空壳公司、网上拍卖、网上证券、网上保险以及网上理财产品等, 都可能被转换成洗钱工具。
三、防范网络洗钱的应对措施
(一) 进一步完善反洗钱法律法规
我国现有的反洗钱法律体系以主要由《刑法》 (1997年修订) 和《反洗钱法》两部法律及人民银行出台的部门规章《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构成。鉴于网络洗钱的特征、现实危害及蔓延趋势, 以上法律法规已对网络反洗钱显露出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因此需要完善从个人身份识别角度的立法, 要求自然人和对公客户在利用三方支付等网络支付服务时, 要实名登记姓名、身份证号、住所、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等信息。
(二) 高度关注第三方支付机构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网络资金流转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同时又是洗钱犯罪分子最常利用来伪装资金来源、逃避追踪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严格监管, 加大处罚力度, 出台针对第三方机构的反洗钱细则, 从而切断网络洗钱最重要的中转平台。
(三) 严格执行“了解你的客户”原则
“了解你的客户”原则普遍适用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该原则的核心是掌握客户的实际情况, 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 不给洗钱活动可乘之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的特点, 各类金融机构应该高度重视客户身份信息核实工作, 完善内部风险控制,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分析整合, 基于对国家、社会和客户负责的态度, 有效规避洗钱法律风险, 审慎对待网络交易, 真正了解客户交易意图, 从而预防犯罪分子网络洗钱活动。
(四) 加大培养专业反洗钱人才力度
网络洗钱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犯罪, 既要对网络洗钱实施有效的监控打击又要防范网络洗钱, 金融监管职能部门需要既懂金融业务和反洗钱知识, 又具备专业网络知识、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五) 建立高效洗钱信息侦测系统
面对海量的网络交易数据, 要发现洗钱可疑线索, 如果不借助计算机系统紧靠人工识别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事情。我国要结合自身反洗钱实际, 从资金转移成本、客户行为模式、数据挖掘等出发, 逐步建立起国家层面的反洗钱侦测信息系统, 实现智能分析和自动筛检可疑线索和实现网络交易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可追溯, 为追查可疑线索创造条件。
(六) 加强国际反洗钱合作
刑事犯罪现场的痕迹侦查技术分析 篇3
关键词:刑事犯罪,犯罪现场,痕迹侦查
1刑事犯罪现场的痕迹侦查技术的特征
1.1刑事犯罪现场的痕迹侦查工作, 是要以收集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所遗留下的犯罪痕迹为重点。办案刑侦人员通过收集到的刑事犯罪现场的痕迹, 通过分类和归纳整个犯罪行为的关联性后, 成为了指证犯罪嫌疑人的有力证据。所以, 刑侦办案人员, 在犯罪现场的收集犯罪痕迹, 就成为了整个刑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所收集整理出来的所有物证, 进行汇总后, 提供由办案刑侦人员进行分析, 为了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定要对犯罪现场进行细心地收集整理, 不能马虎了事, 错过了收集到有力证据的时机。
1.2现今的刑事犯罪现场的痕迹侦查工作, 已经随着科学的发展, 涵盖了许多门先进学科的科学技术, 需要物理学、化学、遗传学、法医学甚至于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刑事犯罪现场痕迹现的收集整理, 为整个侦查过程进行科学地分析与判断提供有力证据。
1.3由于刑事犯罪现场的痕迹要转化成直接证据, 需要通过对刑事犯罪现场的痕迹的汇总分析, 在建立了和刑事犯罪有必然联系的前提下, 才可以进行转化成证据的特点, 刑事犯罪现场的痕迹侦查技术, 需要刑侦办案人员进入到犯罪现场进行收集, 把现场犯罪嫌疑人所有有可能遗留下的物证和痕迹进行有序地分类采集和整理, 为提供犯罪证据打下坚实地基础, 可以把收集到的物证和痕迹通过科学技术的分析, 成为指证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实的有力证据。
1.4刑事痕迹侦查为犯罪证据的收集打下基础。侦查人员在犯罪现场进行的刑事痕迹侦查工作, 对现场犯罪嫌疑人遗留下的实物或痕迹进行分类归纳、采集和整理, 这些实物物证或者痕迹大都可以成为直接指认犯罪事实的证据。应当说, 刑事犯罪痕迹和证据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犯罪痕迹只有和刑事犯罪行为之间建立了必然的联系, 才可以转化为证据, 而侦查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证据的收集打下基础。
2刑事犯罪现场的痕迹侦查技术工作内容
2.1刑事犯罪现场所遗留下的犯罪嫌疑人的实物必然是刑事犯罪现场犯罪痕迹侦查工作中非常有价值收集对象, 犯罪嫌疑人在进行犯罪行为过程中, 极有可能在刑事犯罪现场遗留下相关犯罪的的实物证据, 例如作案时使用的工具或者作案时使用的物品等,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犯罪嫌疑人在刑事犯罪现场犯罪所遗留的味道、血迹等, 通过收集此类的犯罪嫌疑人的实物, 可以成为还原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的活动以及成为指证犯罪嫌疑人犯罪过程和行为的有力证据, 甚至可以通过收集到的痕迹和实物证据, 分析出犯罪嫌疑人在刑事犯罪现场进行犯罪过程时的心理特征。
2.2通过刑事犯罪现场犯罪痕迹侦查技术, 认真地收集犯罪嫌疑人遗留在犯罪现场的自身遗留物, 例如:指甲、血迹、指纹、脚印, 包括收集可能是犯罪嫌疑人遗留下的烟蒂、水瓶此类带有自身生理特行的痕迹, 可以有效地直接锁定犯罪嫌疑人, 结合现代生物技术, 比如:DNA检测, 检测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理特征, 可以直接成为犯罪嫌疑人在场和锁定犯罪嫌疑人的有效证据, 从而为整个刑事犯罪案件提供有力的的证据。
2.3对于刑事犯罪现场犯罪痕迹收集, 还需要仔细地对犯罪现场印记进全方位的收集整理。进入犯罪现场的通道或者是出入的门窗查看是否有被破坏的痕迹、刑事犯罪现场是否有搏斗的痕迹、刑事犯罪现场是否有刀斧划伤的痕迹、甚至刑事犯罪现场是否有子弹的弹痕等, 这些现场痕迹都是需要侦查人员, 通过仔细对现场的勘查后重要收集的物证内容。这类型的刑事犯罪现场犯罪痕迹能有效地通过侦查人员的分析, 把收集到的物证与犯罪事实进行关联, 起到了还原犯罪过程和事实的作用。
2.4在整个收集刑事犯罪现场犯罪痕迹的工作中, 除了收集和犯罪过程有直接联系的物证、印记、气味、颜色等证据外, 还需要仔细对刑事犯罪现场进行侦查, 收集更多与犯罪行为相关的物质迹象。因为之前发生过的刑事案件中, 有一部分犯罪嫌疑人会对刑事犯罪现场犯进行破坏和处理, 甚至更为重要的犯罪痕迹和物证被犯罪嫌疑人有意地带离刑事犯罪现场犯罪, 所以刑侦查办案人员只是在犯罪现场收集直接的刑事犯罪现场犯罪痕迹, 会难以侦查到更多有价值的线索与痕迹。
3刑事犯罪现场犯罪痕迹利用情况偏低的原因分析
现今刑事犯罪现场犯罪痕迹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存在着利用率低的问题, 通过分析, 总结归纳问题存在主要包含其中几个方面:
3.1刑侦办案人员到达犯罪现场后的勘查工作不到位, 对于刑事犯罪现场犯罪痕迹认知底不高。部分办案人员认为, 刑事犯罪现场犯罪痕迹检验结果证据作用不大, 不像传统的特别具有独一生理特征的证据更为直接, 从而致使刑事犯罪现场犯罪痕迹在整个侦破工作中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耽误了刑事犯罪现场犯罪痕迹工作的发展。
3.2再者刑事犯罪现场犯罪痕迹技术对分析鉴定要求较高, 针对不同类型犯罪嫌疑人遗留下的犯罪现场痕迹需要不同的检验设置, 致使鉴定结果效果不够明显。
4如何提高痕迹检验技术应用水平
4.1注重痕迹检验技术的基层普及, 做好技术开发工作。侦查机关要注意引进高素质人才, 深入研究现代侦查技术, 积极同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学习力度。同时在实验室建设上加大投入, 对相关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对痕迹检验技术合理定位, 经验和实验数据相辅相成,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要充分发挥痕迹检验技术的优越性, 做好痕迹的后期处理, 实现优势叠加。另外, 要特别注重基层刑侦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4.2强化基础理论研究, 完善相关法规。目前, 国内对于痕迹检验的研究还只是侧重技术和现场应用, 主要精力放在实际问题探讨上, 基础理论研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这造成综合侦查流于形式, 刑侦和检验脱节, 案件现场管理混乱。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他们在现场刑侦搜索理论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提出了“四方关联理论”、““要素关联理论”等一些富有实践意义的方法论, 并藉此建立了完备的搜索方法体系。法规制定方面, 我们应尽快完善《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规则》等规定, 使得规章制度整齐划一。
5结论
在以往的刑事侦查过程中, 警方可以在审前羁押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口供录取, 以此作为警方的重要证据, 因此, 在以往的刑事侦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重口供轻侦查的现象。随着我国刑法的修订, 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得到法律保护, 这种转变改变了以往重口供轻侦查的现象, 警方人员开始重视实证的提取。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
参考文献
[1]毕瑞芳.论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的和谐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S1) .
洗钱犯罪侦查分析 篇4
关键词:查账技术,经济犯罪,应用
一、查账技术应用于经济犯罪中的重要性
经济犯罪属于经济领域专业犯罪的一种, 近年来其发展趋势向着涉案金额逐年上升的方向发展, 与财会、财税以及金融等方面相关的案件也逐年增多, 并且案情复杂。而犯罪嫌疑人多数受过良好教育, 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并且具备生产经济、财会金融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等。其作案动机多数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均为故意触犯法律。通常作案手段不会采用暴力措施, 而是利用商品经济条件允许的经济活动方法, 或者利用其对人、财或物的管理权来进行。经济案件是通过非法的经济活动来实施的, 因此一定会存在账薄。这些特点都说明经济犯罪多数无法明确犯罪现场, 且犯罪结果也很难做到清晰明朗, 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前都有思想准备, 而案法后利用相关的会计凭证、财薄等资料对犯罪事实加以遮掩。并且经济犯罪中存在着资金流动呈规律性、会计核算的特定性以及财务关系相对稳定性等特点, 所以犯罪活动的载体自然而然的就会选择会计资料。所以会计资料保存了嫌疑人的犯罪痕迹, 为后续查明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提供基础和客观条件。由此可见, 在侦查经济类案件时, 利用查账技术获取相关证据是非常必要的。
二、查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一) 查账的组织方法
所谓查账的组织方法, 指的是查账人员在进行查账的过程中采用的组织技术。查账人员在进行查账业务的分析时, 第一步就需要确定采用何种适当的组织技术来解决组织实施查账的问题, 接下来才能通过各种技巧进行具体的审查。通常查账组织的方法按照案件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 我们常用以审计工作先后顺序为标准的分类方法, 将其分为顺查和逆推两种。其中顺查是按照查账业务的先后顺序, 从业务活动的起始点依次开始, 直至终点结束;而逆推法指是的采用和审查会计资料活动相反的查账顺序进行查账。
(二) 查账技巧
1. 线索筛选鉴定法
该方法是结合群众的举报线索, 查账人员通过会计资料的审查找到线索, 结合外调材料所提供的线索, 将其进行归类整理,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进行由外至内、由此至彼的加工, 将重点的人、事、物、项目等筛选出来, 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审查, 找出资料中的主要矛盾, 将问题进一步查清、查透。其中具备以下几点筛选条件的可以列为重点人:知情人检举的可靠材料人、贪污贿赂的团伙的首犯、嫌疑人的经济收入呈现特殊变化的问题以及其它重大的怀疑内容等。将重点人筛选出来以后, 再逐一审查其往来账户、经办的经济业务、个人财产以及其所经营的商品等。如果审查结果显示不存在问题, 就要否定;如果查出真凭实据则要移交专案人员做出处理。具备以下几点筛选条件的可以作为重点进行审查:无商品运动却有资金动作的内容、合法凭证中出现不合法内容、经济业务和费用开支配套内容、应酬开支特殊内容、高价进低价销的可疑内容、账薄中待查户、调整户、机动户以及过渡户等内容, 这些都可以列作重点进行筛查。如经审查属经济不善问题, 可以提出审查建议以便被审单位执行整改;如果属于经济犯罪问题, 就要进一步落实并移交执法人员处理。
2. 纵横穿插法
该查账方法是处用系统审查内容为导向, 按照事物特定的存在形式, 组织一个严密的审查网络, 进行纵横穿插, 找出犯罪嫌疑人的做案手法, 再利用事物互相依存的关系向审查牵连问题的延伸, 进行疏而不漏的审查。可以通过两种方法筛选出量的重点, 其一是简单经济问题的审查可以采用单式穿插法;而相对复杂的经济问题则可以采用复式穿插法。这种多项目纵横穿插的方法组成严密的审查网络。通常审查网络的目标形式有两种, 一是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审查网络, 其查找问题的依据是事物的存在形式, 对于项目不同的纵横穿插确定审查目标比较适用;另外一种是根据会计核算流程而组成的审查网络, 其查找问题的依据是相关的会计核算流程,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同一项目的穿插审查。此外, 要把各项需要审查的重点按照主题不同进行划分, 比如某项商品、资金、收入或者开支以及行为人列入的重点事项等等。在进行特定主题的审查时, 不能忽略对其它相关问题的关注。
3. 配套互用还原法
该查账方法对于不同环节、性质相同的经济内容, 或者相互依存、相互照应的某项经济业务, 将其原本分散的会计凭证进行集中核算, 配套还原, 使得事件的本来面目得以完整的复原, 经过分析配套的会计凭证找出问题所在。对于在费用开支中以假单据报账的行为,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审查:将运杂费用开假单据等问题, 将其采购数量、运输数量以及验收数量进行配套还原, 如果运输数量多于采购和验收数量, 那么可能就存在问题;而应酬费用中的问题, 可以把获取的经济效益与其应酬费用相配套进行还原, 如果送礼的金额多于经济利益, 那么就可能存在问题。此外, 还可以把真假经济内容进行配套还原, 二者互相作证, 通过比较突出问题, 比如商品经营中的采购、运输及销售等环节, 常态下这几个环节应该是配套平衡的, 在进行审查时将这些环节恢复至商品经营本来面目, 如有异常则可能出现问题。
参考文献
[1]史书新.会计查账方法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4.
[2]张乃驹.查账入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洗钱犯罪侦查分析 篇5
关键词:司法会计,职务犯罪,案件侦查
1 司法会计侦查的概念及规则
司法会计是检察机关的重要部门, 尤其是对社会一些经济案件处理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对财务进行审查, 从这方面讲, 它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清楚地认识到司法会计介入案件侦查的概念以及规则, 显得尤为重要。
1.1 司法会计侦查的概念
司法会计侦查是指司法机关将会计学、经济学、审计学和统计学等的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对有关职务犯罪案件的财务资料和收集到的证据进行专门性技术检查的一项活动。
司法会计侦查在揭发和严厉打击经济犯罪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的一般任务是:按照法律程序, 通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 在查办各类犯罪案件中, 对案件所涉及到的单位或个人在财务方面进行线索的搜集、分析和论证, 通过收集审查相关证据, 来判断是否发生过犯罪活动。
1.2 司法会计侦查的规则
合法性规则。首先, 程序必需合法, 即该司法会计活动、司法会计侦查方式的设计和实行, 必须遵循司法程序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其次, 主体必须合法, 司法会计取证时必需在两人以上情况下进行。
客观性规则。财务证据只有在非常客观的前提下, 才能为公正合理地处理职务犯罪案件。客观性规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犯罪案件调查前必须完成各种证据和相关材料的搜集工作, 并且取证时, 财务会计资料是客观的;二是获取的财务会计资料证据不得任意篡改。
完整性规则。司法会计在进行经济犯罪侦查任务时必须做到细致完备, 不能遗漏任何可能与犯罪相关的证据材料。
2 司法会计在侦查中的作用
司法会计侦查为破解的经济大案, 查找案件真相, 论证和坐实犯罪活动, 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障。司法会计鉴定作为检察机关进行技术鉴定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查办经济案件、发挥检察职能中必将展现出远大的前景。
2.1 账务审查核算, 提供侦查线索
经济犯罪行为人往往要通过伪造销毁单据、涂改账目、隐匿收入、虚报冒领等手段, 掩饰其犯罪行为。因而, 账面状况不但反映了犯罪行为的客观一面, 并且也是剖析行为主观方面的重要根据。司法会计将所掌握的相关理论, 运用在审核经济业务的过程中, 发现犯罪案件之间的联系, 在财务方面的来源以及款项的支取的次数、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而还原犯罪分子弄虚作假的事实, 为侦破案件提供理论根据。
2.2 优化侦查意识, 提高办案效率
在侦查任务中会遇到线索不明, 犯罪分子作案手腕狡猾高明, 作案跨时间、地区比较大, 从而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庞杂繁琐, 侦查工作不知从何入手。这是司法会计人员介入案件侦查的恰当时机, 在发挥他们专业技能的前提下, 通过分析搜集的资料间的相互联系, 对各种方案进行全方位的归类和比较鉴别, 从而为侦查人员提供一条可靠、清晰的侦查思路, 提高侦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完善司法会计在职务案件侦查中的运用
3.1 规范司法会计鉴定的程序和方法
检察机关司法会计鉴定中还存在办案人员自我意识强烈, 鉴定认识不足, 缺乏客观公正性等一些不规范现象, 这样容易造成不能及时收集一些财务方面的资料。所以, 要确定统一的技术鉴定标准和文书格式, 统一规范鉴定结论与法律定性的关联用语。这样做可以使鉴定结论更加具有科学性, 确保鉴定的质量。
3.2 完善司法会计工作相关制度
洗钱犯罪侦查分析 篇6
洗钱罪本身具有赃物罪的性质, 即隐瞒和掩饰犯罪收益的性质和来源, 但其与赃物罪“最为不同的是, 洗钱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主要或集中表现在对金融管理秩序的破坏上。”[1]因此, 我国将洗钱罪规定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一节。洗钱罪规定的五种洗钱方式中前四种都是通过金融手段来实施洗钱行为。第五条作为兜底条款, 本身应与其他四条之间形成协调、连贯的关系, 否则就不符合立法原意。“这里的其他方法必须具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的性质, 如果不具有这种性质, 即便是为刑法第191条规定的七种上游犯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与性质, 也不构成洗钱罪而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2]
洗钱罪上游犯罪主体通过实施严重的犯罪的行为获取大量资金, 再通过金融渠道将黑钱“洗白”, 社会危害性很大, 然而对于洗钱罪上游七种犯罪的主体能否构成洗钱罪本身的主体, 理论界却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 洗钱罪上游犯罪的主体能够成为洗钱罪本身的主体。
一、对吸收犯的分析
在学界, 有人提出:洗钱行为属于上游犯罪的的自然延伸, 洗钱罪对其上游犯罪存在着从属性, 即便有两个行为, 但因属于吸收犯, 根据重罪吸收轻罪的原理, 对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主体不再认定为洗钱犯罪的主体。[3]笔者并不赞同该观点。判断一种行为是否被另一种行为吸收, 主要从两方面考察: (一) 行为人所实施的数个犯罪行为必须侵犯同一或相同的直接客体, 并且指向同一具体的犯罪对象; (二) 行为人必须基于一个犯意, 为了实施一个具体的犯罪目的而实施数个行为。从洗钱罪的情况来看, 洗钱行为本身危害的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而其上游犯罪中:毒品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侵害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恐怖活动犯罪侵害的客体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走私犯罪侵害的客体是海关的监管制度以及关税的征管制度;贪污贿赂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等单位的正常管理活动,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以及公共财物的所有权;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金融领域管理的秩序;金融诈骗犯罪侵害的客体是金融活动的秩序以及他人合法的财产所有权。可以看出, 洗钱罪与其上游犯罪侵害的客体并不相同或者同一。并且洗钱罪的犯罪目的是掩饰和隐瞒犯罪收益的性质和来源, 而洗钱罪的七种上游犯罪的目的各不相同, 即便七种上游犯罪都会涉及到钱财, 但犯罪开始前, 行为人一定会以如何获得钱财为目的, 而不会直接跨过上游犯罪, 在还没有获得钱财, 便以掩饰和隐瞒犯罪收益为目的。
从吸收犯的特征来看, 吸收犯的数行为之间要具有吸收关系, 即行为间通常属于实施某种犯罪的同一过程, 前行为可能是后行为发展的必经阶段, 后行为可能是前行为发展的自然结果。[4]从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和洗钱罪之间的关系来看, 洗钱行为并不一定是七种犯罪的后续行为。行为人在实施了上游七种犯罪后也可能直接消费、挖坑掩饰等多种处理方式, 洗钱并非上游犯罪之后的必经阶段, 尤其是在上游实施上游犯罪所获得的利益不多的情况下, 更可能不实施洗钱行为了。因此, 不考虑实际情况, 而只是从理论上进行思辨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往往牵强附会。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用吸收犯的说法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洗钱罪上游犯罪主体不能成为洗钱罪主体”这个问题。
二、对“事后不可罚”理论的分析
当前, 有人提出洗钱罪是对赃物的处置, 对于犯罪行为已经终止, 而犯罪行为造成的非法状态仍在继续的状态犯而言, 犯罪人在不法状态下对犯罪对象的处置行为, 不具有可罚性。[5]
但是, 根据事后不可罚行为理论, “之所以并不成立其他犯罪, 主要是因为事后行为没有侵犯新的法益 (缺乏违法性) , 也可能是因为事后行为缺乏期待可能性 (缺乏有责性) 。”[6]
从法益方面看, 洗钱罪的单设实际上反映的是洗钱行为对金融管理秩序造成的危害要大于对司法工作的妨害, 国家要对这方面的法益进行特殊的保护。否则, 就没有必要把它从赃物犯罪中分离出来。这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犯罪的多样化必然侵犯到国家新的法益的要求。可以说, 传统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采用的都是较为原始的方法, 对社会的危害性相对较小。但是洗钱犯罪的行为, 有可能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 导致国家对金融的监管陷入困境。毫无疑问, 行为人在实施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等犯罪时已经侵害了各种法益, 而之后的洗钱行为又是对金融管理秩序的新的侵害, 所以说事后行为没有侵害新的法益并不合适。
从期待可能性方面看。中国自加入WTO以来, 与世界经济、文化、法律逐步接轨, 再加上近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 民众对“洗钱”一词已耳熟能详。洗钱犯罪不同于传统的暴力犯罪, 它具有犯罪手段的隐蔽性、犯罪范围的跨国性、犯罪人员的专业性、犯罪方式的复杂性以及犯罪资金的密集性。[7]从洗钱罪个罪的特征来看, 能掌握大量资金游走于金融领域之间的都是高智商的犯罪分子。对他们而言, 应当具有能力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性质, 也应当有能力认识到实施完上游犯罪后再实施洗钱行为会对金融稳定造成的危害, 依旧是犯罪行为。这是犯罪主体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并不能将该罪的特征普遍化到其他罪名中, 在实施上游犯罪后再实施洗钱行为并不缺乏期待可能性。
因此, 在实施了洗钱罪上游犯罪行为之后再实施洗钱行为的可以构成洗钱罪。
三、从立法原意上理解
对于洗钱罪上游犯罪主体不能成为洗钱罪主体的理解从法律条文中有所体现。《刑法》第191条规定的五种行为方式: (一) 提供资金账户的; (二) 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金融票据、有价证券的; (三) 通过转账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的; (四) 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的; (五) 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从中可以看出, 除了第五条的规定外, 其他四条都有“提供”、“协助”的字样, 根据条文的统一、连贯性来看, (五) 也应体现为“提供”、“协助”。而“提供”、“协助”的概念“说明本罪行为仅限于‘帮助’他人洗钱, 自洗钱被排除在外。”[8]这种说法本身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对刑法的研究本身就是一门解释学, 语言有自身的限制, 同一段话有时可以有多种理解。
对于《刑法》第191条的规定, 我们不妨从共犯的角度来对洗钱罪进行理解。《刑法》第27条对共犯的规定中指出: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 是从犯。从犯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 还有一种在共同犯罪中起帮助作用的。而“帮助”、“协助”行为则符合了在共同犯罪中其帮助作用的从犯。在犯罪主体共同实施了洗钱罪的上游七种犯罪之后, 由从犯对资金的来源和性质进行掩饰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也说明洗钱罪上游犯罪主体完全可以成为洗钱罪的主体。当然, 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样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因为这是基于两人以上的共同犯罪作为考虑问题的前提, 而一旦出现单独犯罪似乎就不适用了。不过, 最起码我们可以看到在共同犯罪中我们要承认洗钱罪上游犯罪主体能够成为洗钱罪本身的主体。
另外, 我们从洗钱罪本身来看, 如果不是为了对金融管理制度进行特殊保护, 惩治其上游犯罪, 就没有必要将其单设出来。但是罪名设立以后却不惩罚上游犯罪分子, 无疑是对上游犯罪分子实施洗钱行为的放纵, 因为既然实施洗钱行为不加刑, 不实施洗钱行为不减刑, 那么犯罪分子为了阻碍司法机关的查处, 为什么不实施洗钱行为呢。这样一来, 洗钱罪保护金融管理秩序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将大打折扣, 而对七种上游犯罪的打击力度也因洗钱行为将脏钱“漂白”而无法抓住“黑钱的尾巴”。这样的立法自身是矛盾的, 是违背立法愿意的。而且, 我国这么多年以来之所以很少有关于“洗钱罪”的案例, 就与洗钱罪上游犯罪者自己从事了洗钱行为, 结果却不能按照洗钱罪处理有关。这直接导致实践中, 该条法律有着被空置的危险。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洗钱罪上游犯罪主体能够成为洗钱罪本身的主体。
四、结语
对于洗钱罪上游犯罪主体能否成为洗钱罪本身的主体这个争论一直没有停过。国内既有支持的, 又有反对的。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 洗钱罪上游犯罪主体成为洗钱罪主体是立法的趋势。《巴勒莫公约》规定, 只有当缔约国本国法律原则有例外规定时, 才可以将实施上游犯罪的人排除在洗钱犯罪的主体之外。学界对此的讨论也主要是集中于理论上进行的, 但是从司法实践来看, 很有必要对实施了上游犯罪后又实施洗钱行为的主体予以打击。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修改法条, 在法条中明确规定实施了上游犯罪后, 再实施洗钱行为的数罪并罚。希望学界的理论之争能为修法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思路。
摘要:洗钱罪自创设以后, 就有很多的争议, 对于洗钱罪上游主体能否成为洗钱罪犯罪主体这个问题并没有司法解释进行说明, 立法机关也没有对此作出相应说明。学界上通过吸收犯理论“、事后不可罚行为”理论对该问题做出了一些说明, 但是笔者并不赞同这些观点, 同时提出如果洗钱罪上游犯罪主体不能成为洗钱罪犯罪主体则毫无疑问违背立法原意, 使得该条文在打击洗钱行为及其上游犯罪时力不从心, 有将该法条空置的危险。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法律条文的修改来确立洗钱罪上游犯罪主体能够成为洗钱罪犯罪主体。
关键词:洗钱罪,吸收犯,事后不可罚,立法原意
参考文献
[1]刘宪权.金融犯罪刑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419-420.
[2]陈兴良.判例刑法学 (下卷)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52-153.
[3]陈兴良.判例刑法学 (下卷)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45.
[4]刘宪权.刑法学 (上) 》 (第二版) [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253.
[5]刘宪权.金融犯罪刑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421.
[6]张明楷.刑法学 (第四版) [M].法律出版社, 2011:432.
[7]刘宪权.金融犯罪刑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411-412.
【洗钱犯罪侦查分析】推荐阅读:
洗钱犯罪及其对策07-21
洗钱犯罪与大众生活11-05
有组织犯罪侦查07-03
职务犯罪侦查12-30
职务犯罪侦查部门05-16
职务犯罪技术侦查06-04
职务犯罪的侦查思路08-13
~~~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探究11-05
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10-16
职务犯罪中的诱惑侦查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