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犯罪防治措施分析

2024-10-19

会计犯罪防治措施分析(通用9篇)

会计犯罪防治措施分析 篇1

一、会计犯罪简述

会计犯罪是指会计人员为获得相应的非法经济利益而借助于职务之便, 在企业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或是其他活动中, 直接或者间接地做出侵害企业或其他单位的经济关系与秩序, 触犯法律规定的行为。会计犯罪本身是经济犯罪的一种, 但目前我国《刑法》尚未明确针对会计犯罪这一罪名做出相关规定。而研究我国的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原因可以发现, 很多案件与会计人员 (广义上的, 如总会计师、会计主管、会计和出纳等相关人员) 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二、会计犯罪特点

会计犯罪有如下特点:即犯罪金额涉及范围大, 涉案金额从几十万到上亿不等;犯罪手段相对隐蔽且智能, 许多会计犯罪从原来人为涂改单据和编制虚假会计资料, 转变成在会计信息系统里面对会计数据进行篡改, 使得会计犯罪更难被发现;会计犯罪主体的扩展至会计的各方人员;会计犯罪极为广泛, 从企业到金融部门, 再到行政事业单位或机关都有涉及;会计犯罪损害严重;会计犯罪多为团体行为。

三、会计犯罪防治措施

(一) 建议有关部门修订《刑法》, 加入相关的会计犯罪内容

我国一直是依法治理犯罪, 现今, 我国已经出台了众多经济犯罪的法律法规, 但有关会计犯罪的法规却是一项空白。目前我国规范我国会计人员行为的最高法规是《会计法》, 《会计法》的第六章关于“法律责任”中有一些针对会计人员违反会计法时要承担的后果做出规定, 但其处罚手段多是从行政和经济方面进行, 相对而言处罚力度较小, 威慑效果不明显。而我国《刑法》中却没有针对会计人员涉及到刑事责任的情况处理规定, 所以使得有关部门在处理会计犯罪时, 没有明确的法规作依照, 造成会计犯罪无法可依、执法困难的局面。

(二) 提高针对会计犯罪的处罚力度

要制止会计犯罪, 就必须提高针对会计犯罪的处罚力度, 即提高会计犯罪成本。会计犯罪成本主要由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受惩成本三者组成, 其中会计犯罪的直接成本指完成会计犯罪时必须付出的时间、精力及心理压力等;会计犯罪的机会成本则指进行了会计犯罪活动而失去的其他活动的机会如工作机会和升职机会等的成本;会计犯罪的受惩成本则指会计犯罪被发现必须接受的惩罚, 如因为没收赃款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名誉损失和权益损失甚至生命。

会计犯罪属于高智商犯罪, 会计犯罪的主体多半是一些文化素养和智商较高的人员。所以相关部门必须提升会计犯罪的惩罚力度, 从根本上加大会计犯罪的成本, 提升会计犯罪的成本和处罚力度。

(三) 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要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内部控制, 就一定要确定内控标准,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企业内控信息传递的精简内容;内部审计检查企业内控标准是否健全, 分析内控缺陷, 提出内控标准健全措施;测试内控有效性, 判断内控标准质量状况并提出改进意见。具体要做到:

1.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信息披露情况的监管

要提高内部控制执行的效益和效果, 就是加强企业本身的信息披露。而加强信息披露, 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管。企业或单位要加强自律, 主动进行信息披露, 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和企业加强信息披露, 二者有机结合是企业内部控制向前健康发展的强有力保证。企业加强信息披露是根基, 因为出于自身意愿而自行管理, 因此效率高。而政府监管主要是在企业信息披露的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不一致时, 有效约束企业加强信息披露的行为。

在我国, 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这两方面力度都不够, 政府对企业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沿袭了行政体制, 属于政府干预型, 审计署、财政部、证监会齐手共管, 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企业自律的功能发挥。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审计署、证监会、财政部、工商部门等携手组成独立的监督企业加强信息披露的委员会, 行使政府监督职责。从而加强对企业的自身监管, 建立企业自律机制, 促使企业从内部自学进行内部控制。

2.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信息质量

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状况分析可以得出,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企业本身的质量存在关联, 高质量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性高于低质量的。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特征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之间也存有正向关系, 设有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多是积极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计划再融资的企业愿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而上市时间长, 财务状况不好, 违规的企业不愿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四) 提高对会计人员的监管, 严格执行针对会计人员的审计制度

所谓会计监督, 我国更重视的是会计监督其他经济活动的作用, 但忽视了针对会计本身也要开展监督。虽然《会计法》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针对会计人员编制的会计报表及会计资料进行审计, 但因为相应的规定较为笼统, 导致在实际工作中, 审计人员无法真正有效地审计会计人员本身的行为, 只能审计其送交的会计报表。

而目前要想有效防治会计犯罪, 就必须针对会计人员本身进行审计, 借以监督和管理会计人员本身的行为。我国相关企业和单位必须充分借助于建立会计人员离任审计制度和定期审计制度实施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在建立这两项针对会计人员的审计制度中, 必须明确规定针对会计人员实施审计的时间、对象、范围、方法、程序, 并产生审计报告和给出审计处理结果。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公众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 防治会计犯罪成为我国进行经济建设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有效防治会计犯罪, 才能为我国企业或是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促使其在正常的发展轨道上良性运转。

摘要:在研究和分析我国不同类型的经济犯罪中, 很容易发现, 很多经济犯罪都与会计犯罪之间存在着相应的联系。所以要想降低经济犯罪, 就必须要防治会计犯罪。本文主要研究会计犯罪的防治措施, 期待能对我国会计犯罪防治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会计犯罪,措施,分析

参考文献

[1]孙丽雅, 辛宝英.会计职务犯罪的心理学分析[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11 (01) .

[2]孙爽.会计犯罪的犯罪心理探析[J].价值工程, 2012 (07) .

[3]陈红, 徐融.我国会计犯罪若干问题研究[J].财经科学, 2012 (05) .

[4]郜建豪, 阮萍.基于会计心理学视角的不良会计行为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4) .

毒品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篇2

关键词:毒品犯罪;现状;对策

一、毒品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从毒品的特性入手,分析毒品犯罪的原因

毒品犯罪的频发与毒品自身的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毒品的药理性导致不可能完全排除毒品的流通。毒品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麻醉、镇静、止痛或者缓解精神压力、消除情绪抑制等作用。①但是毒品的药理作用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就会收到良好的医疗效果;反之,则会给社会的安定繁荣带来巨大的危害。虽然后来被滥用甚至过度使用会危害人们的生命,但其初始的药用性是不容忽视的。正因此属性,完全排除毒品的流通是几乎不可能的。

第二,由于毒品具有毒理作用,这就使得作为药品的毒品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与大多数药品一样,毒品具有着一定的副作用,即它的毒理性。如阿片类药品,使用失当会抑制呼吸,对呼吸中枢系统造成巨大的危害甚至导致死亡。而且毒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药品,其毒理性较其它药品更强,更严重,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更大。长期使用毒品类药品,人的精神和意志会受到影响以至出现人格变态,更可能诱发严重的精神病。

第三,毒品具有依赖潜伏,是吸毒者难以戒掉毒瘾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委员会对药物依赖性所做的解释如下:“药物依赖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它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感受它的精神效果,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耐受性;同一人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耐受性。”②因此,使用者会由于长期的使用而使自己的身体对其产生依赖。一旦停止使用或减少使用量,使用者非常痛苦,甚至危害生命。毒品具有精神依赖性,是导致吸毒者难以戒掉毒瘾的主要原因。

第四,毒品具有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反应的一种适应性状态和结果。当反复使用某种药物时,机体对该药物的反应性减弱,药学效用降低;为达到与原来相等的反应和药效,就必须逐步增加用药剂量,这种叠加和递增剂量以维持药效作用的现象,称药物耐受性。毒品的依赖性极强,导致了它具有耐受性。

最后,毒品具有戒断症状。戒断症状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通常产生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生理和心理反应。戒断症状产生的时间因毒品种类之不同而各异,如使用吗啡数日后即可出现戒断症状,而酒精一般需几年以上的使用方能出现戒断症状。③因此,想要真正戒掉毒瘾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二)我国毒品犯罪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在历史上,鸦片等毒品曾经荼毒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民。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调查研究表明,当时全国罂粟种植面积约100万公顷,以制造、贩卖鸦片和海洛因等毒品为业的人约30多万,仅上海就有毒品加工厂30多个,全国约有两千万人吸毒。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虽然在短短几年之内就禁绝了毒品,但是在中国泛滥已久的毒品对于全国人民所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估量,难以磨灭的。特别是近几年时间内,我国毒品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且大案、要案频发,新型的毒品犯罪类型层出不穷,吸毒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不得不说,这与我国毒品泛滥的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经济方面的原因

笔者认为,经济利益是毒品犯罪根源。为了巨额利润毒贩往往愿意铤而走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据调查,在毒品犯罪分子中,大部分来自西部偏远地区,地理和历史原因这些地区长期处于贫弱的局面,人们生活水平低下,这迫使很多人纷纷贩卖毒品的道路,而这其中有很多人侥幸逃脱法律的制裁大发贩毒之财,反而成了那些正在跃跃欲试的毒贩们的英雄和榜样,以至于更多的人陷进了贩毒的泥潭。

(四)毒品消费市场的原因

巨大的毒品消费市场永远都是是毒品生产、贩卖得以持续的支柱,也是毒品犯罪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仅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就有121万多名。如此庞大的吸毒队伍,不仅为毒品犯罪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且很大一部分吸毒人员同时参与毒品犯罪活动,以支付自己高额的吸毒费用,同时,吸毒者和贩毒者基于利益的驱使会诱惑更多的人吸食毒品,由于毒品的成瘾性,越来越多的人陷于毒品的漩涡不能自拔,吸毒群体的日益扩大将导致毒品犯罪活动更为猖獗。

(五)文化教育方面的原因

很多吸毒者染上毒品的原因在于对毒品的认识不够,对毒品的危害不了解,为了寻求刺激或是满足好奇心而吸食上毒品,从此走上不归路。另外,受雇于毒枭运毒的很多人,文化水平都很低,法律意识淡薄,这些人对贩毒的危害认识不清,在这些人的意识里,杀害一个人罪不可赦,是个坏人,却不清楚同样可达到死刑的贩毒行为危害巨大,自己的行为关系到多少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存亡。因此,很多为人善良在别人眼里并不“坏”的人也参与到毒品的犯罪当中。

二、毒品犯罪的防治对策

(一)价值观的重建与吸毒行为的预防

1.以学校教育为重点,建立全方位价值观整体教育体制

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之中要经历许多种教育。家庭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子女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果父母对于子女采取放任的态度,甚至不闻不问,那么子女会缺乏规范性,不能分辨是非对错,没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内心充满负能量,形成错误甚至扭曲的价值观。学校教育应该以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里,学生可以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学习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以便今后能够应付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社会教育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公民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关心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接受社会教育,从社会事件当中,学习处理事情的正确方法,尽自己应尽的责任。自我教育以培养健康人格为核心,提高自身免疫力。公民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于违法犯罪的事情,应该坚决抵制。面对金钱等诱惑,应该坚守自己的立场,不能为了利益放弃自己的底线。

2.以青春期教育为重点,确立全过程价值观终身教育体系

青少年应该从小就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乐于助人,坚强勇敢,积极进取,为今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青春期这一关键时期,一定要积极接受精华文化的熏陶,抵制糟粕文化的污染,继续强化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当我们长大成人,有能力回报社(下转第111页)(上接第108页)会的时候,我们应该无私的奉献,树立成人仪式,强化社会角色和责任教育。④

(二)完善禁毒立法

对于毒品犯罪,努力完善我国的法律体制,应该从立法上给予严格的规定,加大打击的力度,同时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针对毒品犯罪,应当立法、司法、执法三位一体予以预防和打击,对涉及毒品的违法行为,在不能用刑事进行制裁时,用行政手段作辅助,对那些蠢蠢欲动、心怀叵测的人能起来震慑和预防的作用,同时也能向社会表明我国政府对禁毒的决心。

(四)严格执行国际禁毒公约,推进国际区域禁毒合作

由于毒品犯罪的国际化趋势,加强国际间禁毒合作势在必行。我国应该严格执行国际禁毒公约,同时推动区域间禁毒合作,联合打击毒品犯罪行为。世界各国对于毒品犯罪均予以严厉打击,因而,可以借鉴其他国家针对毒品犯罪的有效措施,弥补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共同发展。

(五)加强禁毒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禁毒意识

由于法律的滞后性,所以若是仅仅依靠法律来禁止毒品的传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当让民众从思想上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加强对于禁毒的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禁毒的意识,让人们都能够意识到毒品的滥用对民众财产和人身的伤害,从而从思想源头上实现禁毒。

注释:

①郭建安、李荣文主编.吸毒违法行为的防治与矫治.法律出版社,2000:7.

②北京医药大学中国药物依赖研究所.药物依赖性和药物滥用讲义.1994:1.

③[日]池本卯典.藥物滥用の法医学.现代刑事法,2000(12):20.

会计犯罪的存在因素与防范措施 篇3

普通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 会计犯罪也不例外, 其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会计犯罪的主要动机与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内部制衡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使会计人员有机可乘

会计犯罪的手段往往是粉饰各类凭证和会计报表, 会计人员在逐渐发现企业的监管漏洞后, 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利用职务之便对财务资料进行舞弊, 蓄意通过此种手段谋取不合法利益。内部制衡、监督与外部审计的缺位及不合法使会计人员有机会并相信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发现。因为会计人员对本企业的财务运营的流程、内部会计人员制衡的强弱、企业内外部的财务监管力度等都了如指掌, 所以会计人员在发现企业存在诸如此类的监管漏洞后, 会实施犯罪, 可能会计人员明知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 但为了获取更大利益而为之。毋庸置疑, 一旦存在这种情形对企业的危害将是致命性的。

2. 各种压力的推动作用

在现阶段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 会计人员可能存在经济压力、竞争压力、生活压力等各方面的挑战, 促使会计人员产生就近会计犯罪的动机, 通过会计犯罪获取的利益来平衡自身压力。社会压力无疑是推动会计犯罪的又一罪魁祸首。

3. 会计犯罪成本低与获取利益大的矛盾

我国《刑法》中没有针对会计犯罪做出具体规定, 只在第一百六十一条、第一百六十二条对有关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妨害清算罪、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做了笼统性规定。会计人员的一些犯罪的确适用于《刑法》规定的一些罪名, 诸如挪用公款罪、渎职罪等等, 然而会计犯罪不同于一般的犯罪, 其往往具有涉案金额大、危害范围广等特点, 刑法的相关罚则与其获取的利益不对称, 犯罪的成本远远低于其获取的利益, 导致会计人员为了利益而肆无忌惮。另外, 我国法理规定,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我国对会计犯罪的相关刑事立法存在严重种不足, 导致会计人员有空可钻。

4. 外围人员的影响与诱导

会计人员周围的人的影响与诱导是其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首先, 会计人员的上级领导会影响其对会计资料进行相应的粉饰, 为了企业对外呈现的财务报表更加好看, 企业领导人员会命令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犯罪。其次, 会计人员会受到其他竞争企业的利诱, 诱使其实施对本企业不利的会计行为, 以此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利益。

5. 其他会计犯罪的因素

(1) 需求因素。会计人员实施会计犯罪一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与欲望, 有些可能只是为了暂时解决自己的困难, 并没有犯罪的故意, 而没想到后果却是犯罪。

(2) 会计职业道德的欠缺。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认为自己取得一些利益是应得的, 并不构成违法犯罪。于是他们常常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不正当利益。

(3) 价值观的扭曲。有些会计人员可能片面地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于是追求地位、名誉、金钱的欲望膨胀, 认为社会收入与分配不公平, 从而开始进行会计犯罪。

(4) 市场经济下金钱观与权力观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注重利益的最大化, 会计人员也不例外, 可能会一味追求金钱与权力。因此, 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与权力观。

(5) 法治意识普遍的淡薄。现阶段, 我国法治不健全, 人民法治意识淡薄, 会计人员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有全面的认识, 不能从法的角度出发认识自己的会计行为。

二、会计犯罪的具体防范措施

1. 加强企业内部制度与监督机制建设

企业自身的监管是防止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犯罪的重要方面, 企业应该在制定相关制度的基础上积极落实。严格按照要求盘查财务会计信息, 内部会计人员要分工明确, 不相容的会计职位决不能由一人担任, 加强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

2. 加强外部财税、审计部门的对企业的监督

政府财税部门要逐步加强对企业会计资料合法性的监管, 一旦发现会计犯罪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同时, 企业也应积极聘请外部审计部门对本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审计, 以便及时发现犯罪行为, 使会计人员无机可乘。

3. 完善刑法罚则并加强对会计犯罪的惩罚力度

会计犯罪的低成本与所获利益的不对称使得会计人员更愿意冒险实施会计犯罪, 因此, 应该在刑法中明文规定有关会计犯罪的罪名及罚则, 同时加大对会计犯罪的查处力度, 以此来形成对会计人员的震慑, 从而降低会计犯罪率。

4.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会计人员最重要的是诚信。首先, 要在全会计行业营造诚信的文化氛围, 加强诚信教育。其次,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评制度, 奖惩分明。通过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养, 减少会计犯罪。

5. 加强宣传, 避免外部人员的影响

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在全社会形成关注、监督会计犯罪的潮流。同时, 通过宣传可以使会计人员周围的人意识到会计犯罪的严重性, 避免通过利诱等使其犯罪。社会公众对发现的会计犯罪要及时举报, 使此种行为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6. 政府、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关注与关爱

会计是劳动强度较高的工作, 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存在各种来自生活、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与困难, 面对此种情况, 政府应该适当提高会计人员的福利待遇, 企业应该及时了解会计人员的生活状况及心理动态, 在职工面临困难时应及时解困, 使其免于犯罪。这样, 既有利于企业与会计人员的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的日益重要, 会计犯罪无疑是国家与企业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也是执法部门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犯罪领域。遏制会计犯罪还需要从国家、企业、会计人员、执法部门等方面入手, 全面掌握实施会计犯罪行为的动机、心理因素等, 使会计犯罪能够得到有效地防范。这样, 才能使社会经济秩序能够稳定发展。

摘要:会计犯罪是会计人员在履行会计职责时, 违反相关会计法律规范, 应该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然而财务舞弊、会计犯罪也成为企业和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会计犯罪一般涉案金额巨大, 对企业的生死存亡及社会经济秩序影响较大。本文旨在通过剖析会计犯罪的相关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防范会计犯罪的具体措施, 以期对防范会计犯罪有所帮助。

关键词:会计犯罪,法律,企业,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姆·S·霍普伍德, 杰伊·J·莱纳, 乔治·R·杨, 张磊 (译) .法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会计犯罪防治措施分析 篇4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犯罪;原因;对策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要遏制和铲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就必需找到其犯罪的根源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现状和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黑恶势力沉渣泛起。到20世纪90年代,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已经遍布全国各省市甚至城乡。特别是在旧中国帮会比较集中的地区,如过去青、红帮活动的长江流域、运河一带,滋生了大量带有黑社会组织性质的犯罪集团。据有关方面统计,在长江一线集中“扫黑除霸”行动中,警方查获“芜湖帮”、“池州帮”、“新州帮”之类犯罪集团30余个,其中有的集团达百余人之众。

从大量案例看,带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集团犯罪已成为当今中国大陆刑事犯罪中最严重的犯罪形式之一。据专门研究黑社会问题的南京大学蔡少卿教授估计,中国目前黑社会成员至少有100万人。现阶段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主要表现为暴力性、地域性、家族型、高成长性等特点。(无忧刑事辩护网2010年11月18日)

资料显示,我国公安机关每年要摧毁十多万个形式多样的犯罪团伙,但犯罪团伙并没有因此减少,还在不断滋生和蔓延,且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组织结构越来越严谨,对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这就为黑社会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和客观条件。借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不仅其数量在逐步增加,而且实施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在不断增强。

在有了遭受一次次的打击“经验”后,其组织形式更加隐蔽,犯罪经验更加丰富、犯罪手段更加狡猾,抗打击能力不断提高。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隐蔽性和狡猾性,为其存在和发展营造了时空条件,加大了政法机关对这类犯罪打击的难度。

由于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及犯罪分子的越来越狡猾,许多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不再直接参与犯罪活动,而躲到幕后操纵指挥,使其得不到应有的打击和惩罚。

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由于得到腐败分子的庇佑,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气焰越来越嚣张、危害性越来越大。上述因素的存在,一方面促进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继续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加速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向更高阶段的黑社会演化。

凡是有利可图的经济领域,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逐步涉入,如开办企业以分得市场份额。在与同行竞争时,会采取多种多样的、非法的手段,扰乱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逐步向经济以外的领域渗透,以获取更大的非法利益。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原因分析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具有与一般犯罪不同的特点。同时,黑社会性质组织在我国目前尚处于低级的、未成熟的特殊形态。我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不同于其它犯罪和他国黑社会组织犯罪。

1.历史原因

从中外有组织犯罪的历史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对有组织犯罪均发生深刻的影响。如意大利“黑手党”,日本“暴力团”以及我国香港的“三合会”等之所以经久不衰且各具特点,就是由于各国具不同的历史传统。

大多数犯罪组织在结构上都具有宗族和帮派的特性。旧中国的黑社会由清朝三大帮会即天地会(洪门)、青帮和哥老会(红帮)蜕化而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以帮会为代表的黑社会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地遍及全国各地,且组织结构完善成熟。这些帮会组织与反动政权相互勾结,彼此之间结成一种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进而,反动政权、黑社会势力与邪恶经济结合为一体,形成了统治旧中国的“黑金政治”。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虽早己明令取缔一切帮会组织和黑社会势力,但黑社会的流毒一时难以彻底肃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思想获得极大的解放,封建帮会思想及其腐朽意识也慢慢地死灰复燃。特别是在旧中国盗匪横行的东北三省,和军阀割据、山匪恶霸猖撅的湘鄂等地,以及袍哥纷争的川黔等省,至今仍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高发地区。由此可见,新时期的大陆黑社会性质组织同封建帮会有着明显的历史渊源。

2.政治原因

政治体制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最难点,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政府的配套政策出现一定滞后和偏差,使得国家控制机制减弱,从而影响基层政权组织的执政能力。一些帮派等非法组织趁机发展成为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在一些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对这些具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不能有效实施监控和有力打击,甚至有少数基层政权还需要借助他们的势力和影响开展工作。这些都使得黑社会性质组织有了生长、蔓延的宽松环境。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原有的上层建筑与现实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新的管理模式有待完善,导致社会秩序一定程度弱化,使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乘虚发展。加之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在我国各领域滋生蔓延,促使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苗头有所发展。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利用多种手段,在政府、司法、经济等权力部门物色、培植“保护伞”,以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政治腐败与组织犯罪的互动关系使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日益猖獗,不断发展壮大,对政治、经济的介入越来越深。

犯罪与腐败相融合,纵容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陷,造成犯罪率直线上升、社会动荡不安、时局不稳,长此以往其后果不堪设想。可见,社会腐败现象,特别是公检法等执法人员在内的职务腐败,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和肥沃的土壤。

3.经济原因

获取非法经济利益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最根本原因,追求高额利润、获取巨额财富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最根本目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不仅是以暴力手段获取经济利益,而且在组织形式上越来趋于企业化。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以商养黑,以黑护商”的恶性循环,不仅给我国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了混乱,也是破坏安定团结局面、干扰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发展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不平等加剧,我国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分化,出现了城乡差别、阶层之间的收入差别以及不公平待遇等,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温床。黑社会性质组织就是利用一些人的不满情绪,得以隐形匿迹。

4.亚文化原因

亚文化因素的存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犯罪亚文化主要包括中国传统的犯罪亚文化和源于西方的以暴力和色情为中心的当代犯罪亚文化。犯罪亚文化在社会底层的传播和影响对黑社会性质组织发展和壮大有着巨大作用,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学习条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犯罪亚文化日趋发展,同时来自西方的犯罪亚文化对中国有着很大的影响。色情和暴力、热钱等通过各种方式逐渐渗透,并与中国传统以帮会文化为中心的犯罪亚文化交织在一起,对人们的心理形成强烈的冲击。这些在客观上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条件和基础。

同时,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增多,泥沙俱下,各种丑恶现象涌入国门,例如深圳是我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因此也是最早出现黑社会势力的城市之一。境外的黑社会组织,以不同方式渗透入境,其中文化或亚文化渗透是最重要的渗透形式之一。

nlc202309041114

5.家庭和个人原因

从犯罪者个人的角度来看,原因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扭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的基本看法,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人们的理想信念,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关系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而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人们做出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

二是家庭环境影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家庭缺少关爱和温暖,父母管教方式不当,过分的溺爱或专制,这些都会造成一些青少年性格上的扭曲和极端化思想的产生。由于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受挫,导致一些青少年对社会仇视,使其具有较强的反社会性情绪,更易于被黑社会性质组织所利用,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是畸形的物质需求。一些人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拼命追求利益,试图获取巨额财富,对金钱有着极大的爱好,对物质有着畸形的需求。同时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人不良的人格,如自私、冷漠、暴躁易怒、心理变态等,这些都易被黑社会性质组织从事犯罪活动所利用。

四是盲目崇拜。西方腐朽文化的大量传入,再加上一些不良媒体的过分宣传,尤其是香港影视剧美化和渲染了黑社会组织,强调黑社会的兄弟情谊、义气、道义和个人英雄主义,这些因素造成了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盲目崇拜黑社会“老大”、以加入其组织为荣。

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防治对策

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最根本的方法,是消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根源和条件。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各种力量和条件,制定好防治对策。

1.加强社会管理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减少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矛盾,改变固有的二元经济结构,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减轻由于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对立矛盾对社会稳定的冲击;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治理和整顿不合理的收入,适时调节过高收入,切实保护合法收入,防止因两极分化导致人们心理失衡,引发反社会情绪,被黑社会性质组织所利用。

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加强对孤儿的帮助和教育,做好失足少年和劳改犯的帮教工作;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控和对特种行业、特种物品的监管,对控制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形成,减少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起到重要作用。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分配体系。建立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稳定,增强人们对国家、社会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从而减轻社会压力和各种紧张关系;实行合理的分配制度,减轻人们的仇视心理,减少社会对立和冲突。

2.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如何把不良的价值观引导到良好、正确的价值体系中,从而减少犯罪心理的形成,防止犯罪行为的恶化。精神层面加强是抑制犯罪心理生成的重要途径,以暴力、凶杀等为中心的当代犯罪亚文化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精神支柱。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社会文化环境,清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精神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重视基础教育事业。建立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协调一致的价值规范体系,既允许个人价值的选择,又要充分保持社会价值体系的权威性,使个人的价值意识和社会的价值意识相吻合,以控制犯罪心理的外化。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清除和杜绝宣扬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凶杀、暴力等内容的书画报刊和音像制品。同时,大力提倡和发扬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用丰富多彩、健康的文艺作品和娱乐形式正确引导人民的精神生活。

3.加强法制建设

法制层面控制对策在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控制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对付其犯罪最直接、最有效的控制策略。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制定相关的法律,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制定专门的法律,有效打击和控制此类犯罪,也使执法者有法可依。

二是严厉打击洗钱行为。洗钱行为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将其巨额非法收益合法化的必然途径,打击洗钱犯罪是司法机关的重要职责,但对洗钱行为的预防却需要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和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共同参与,并建立相应法律制度,以阻断黑金漂白的途径。

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只有把反腐败和打黑结合起来,才能巩固打击效果,加强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首先,要加强公、检、法等执法部门的廉政建设,坚决治理司法腐败。其次,要加强党政领导部门的廉政勾结,加大了“黑恶”势力向政治领域渗透的危险,充分发挥人大、纪检的监督功能,尽快完善政府监督机制,对党政干部队伍中的腐败分子严查严办,最后,要加强各类基层组织的廉政建设。

四是加大司法力度。为严厉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铲除黑恶势力,建议增设高额罚金、没收财产等财产刑,以加大其犯罪成本、消除再犯能力。另外,还要加大犯罪风险、提高量刑幅度、完善惩治累犯的法律制度体系。

总之,具有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我国社会机体的毒瘤,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严重影响国家的稳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要摘除这一毒瘤,就需要像医生一样查找毒瘤产生、生长的原因,并采取标本兼治的手段,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远煌.关于我国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及发展形态的再思考.《人大法律评论》2009(1)

[2]汪航舵.浅议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打击和预防.《法制与社会:旬刊》,2014(1)

会计犯罪的存在因素与防范分析 篇5

普通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 会计犯罪也不例外, 其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会计犯罪的主要动机与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企业内部制衡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使会计人员有机可乘

会计犯罪的手段往往是粉饰各类凭证和会计报表, 会计人员在逐渐发现企业的监管漏洞后, 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利用职务之便对财务资料进行舞弊, 蓄意通过此种手段谋取不合法利益。内部制衡、监督与外部审计的缺位及不合法使会计人员有机会并相信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发现。

1.2 各种压力的推动作用

在现阶段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 会计人员可能存在经济压力、竞争压力、生活压力等各方面的挑战, 促使会计人员产生就近会计犯罪的动机, 通过会计犯罪获取的利益来平衡自身压力。社会压力无疑是推动会计犯罪的又一罪魁祸首。

1.3 会计犯罪成本低与获取利益大的矛盾

我国《刑法》中没有针对会计犯罪做出具体规定, 只在第一百六十一条、第一百六十二条对有关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妨害清算罪、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做了笼统性规定。会计人员的一些犯罪的确适用于《刑法》规定的一些罪名, 诸如挪用公款罪、渎职罪等, 然而会计犯罪不同于一般的犯罪, 其往往具有涉案金额大、危害范围广等特点, 刑法的相关罚则与其获取的利益不对称, 犯罪的成本远远低于其获取的利益, 导致会计人员为了利益而肆无忌惮。另外, 我国法理规定,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我国对会计犯罪的相关刑事立法存在严重不足, 导致会计人员有空可钻。

1.4 外围人员的影响与诱导

会计人员周围的人的影响与诱导是其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首先, 会计人员的上级领导会影响其对会计资料进行相应的粉饰, 为了企业对外呈现的财务报表更加好看, 企业领导人员会命令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犯罪。其次, 会计人员会受到其他竞争企业的利诱, 诱使其实施对本企业不利的会计行为, 以此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利益。

1.5 其他会计犯罪的因素

(1) 需求因素。会计人员实施会计犯罪一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与欲望, 有些可能只是为了暂时解决自己的困难, 并没有犯罪的故意, 而没想到后果却是犯罪。 (2) 会计职业道德的欠缺。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认为自己取得一些利益是应得的, 并不构成违法犯罪。于是他们常常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不正当利益。 (3) 价值观的扭曲。有些会计人员可能片面地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于是追求地位、名誉、金钱的欲望膨胀, 认为社会收入与分配不公平, 从而开始进行会计犯罪。 (4) 市场经济下金钱观与权力观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注重利益的最大化, 会计人员也不例外, 可能会一味追求金钱与权力。因此, 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与权力观。 (5) 法治意识普遍淡薄。现阶段, 我国法治不健全, 人民法治意识淡薄, 会计人员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有全面的认识, 不能从法的角度出发认识自己的会计行为。

2 会计犯罪的具体防范措施

2.1 加强企业内部制度与监督机制建设

企业自身的监管是防止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犯罪的重要方面, 企业应该在制定相关制度的基础上积极落实。

2.2 加强外部财税、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监督

政府财税部门要逐步加强对企业会计资料合法性的监管, 一旦发现会计犯罪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2.3 完善刑法罚则并加强对会计犯罪的惩罚力度

会计犯罪的低成本与所获利益的不对称使得会计人员更愿意冒险实施会计犯罪, 因此, 应该在刑法中明文规定有关会计犯罪的罪名及罚则, 同时加大对会计犯罪的查处力度, 以此来形成对会计人员的震慑, 从而降低会计人员犯罪率。

2.4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会计人员最重要的是诚信。首先, 要在全会计行业营造诚信的文化氛围, 加强诚信教育。其次,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评制度, 奖惩分明。通过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养, 减少会计犯罪。

2.5 加强宣传, 避免外部人员的影响

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在全社会形成关注、监督会计犯罪的潮流。同时, 通过宣传可以使会计人员周围的人意识到会计犯罪的严重性, 避免通过利诱等使其犯罪。社会公众对发现的会计犯罪要及时举报, 使此种行为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2.6 政府、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关注与关爱

会计是劳动强度较高的工作, 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存在各种来自生活、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与困难, 面对此种情况, 政府应该适当提高会计人员的福利待遇, 企业应该及时了解会计人员的生活状况及心理动态, 在职工面临困难时应及时助其解困, 使其免于犯罪。这样, 既有利于企业与会计人员的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在国际上经济地位的日益重要, 会计犯罪无疑是国家与企业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也是执法部门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犯罪领域。遏制会计犯罪还需要从国家、企业、会计人员、执法部门等方面入手, 全面掌握实施会计犯罪行为的动机、心理因素等, 使会计犯罪能够得到有效的防范。这样, 才能使社会经济秩序能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姆·S·霍普伍德, 杰伊·J·莱纳, 乔治·R·杨.张磊, 译.法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会计犯罪防治措施分析 篇6

关键词:司法会计,职务犯罪,案件侦查

1 司法会计侦查的概念及规则

司法会计是检察机关的重要部门, 尤其是对社会一些经济案件处理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对财务进行审查, 从这方面讲, 它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清楚地认识到司法会计介入案件侦查的概念以及规则, 显得尤为重要。

1.1 司法会计侦查的概念

司法会计侦查是指司法机关将会计学、经济学、审计学和统计学等的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对有关职务犯罪案件的财务资料和收集到的证据进行专门性技术检查的一项活动。

司法会计侦查在揭发和严厉打击经济犯罪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的一般任务是:按照法律程序, 通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 在查办各类犯罪案件中, 对案件所涉及到的单位或个人在财务方面进行线索的搜集、分析和论证, 通过收集审查相关证据, 来判断是否发生过犯罪活动。

1.2 司法会计侦查的规则

合法性规则。首先, 程序必需合法, 即该司法会计活动、司法会计侦查方式的设计和实行, 必须遵循司法程序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其次, 主体必须合法, 司法会计取证时必需在两人以上情况下进行。

客观性规则。财务证据只有在非常客观的前提下, 才能为公正合理地处理职务犯罪案件。客观性规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犯罪案件调查前必须完成各种证据和相关材料的搜集工作, 并且取证时, 财务会计资料是客观的;二是获取的财务会计资料证据不得任意篡改。

完整性规则。司法会计在进行经济犯罪侦查任务时必须做到细致完备, 不能遗漏任何可能与犯罪相关的证据材料。

2 司法会计在侦查中的作用

司法会计侦查为破解的经济大案, 查找案件真相, 论证和坐实犯罪活动, 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障。司法会计鉴定作为检察机关进行技术鉴定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查办经济案件、发挥检察职能中必将展现出远大的前景。

2.1 账务审查核算, 提供侦查线索

经济犯罪行为人往往要通过伪造销毁单据、涂改账目、隐匿收入、虚报冒领等手段, 掩饰其犯罪行为。因而, 账面状况不但反映了犯罪行为的客观一面, 并且也是剖析行为主观方面的重要根据。司法会计将所掌握的相关理论, 运用在审核经济业务的过程中, 发现犯罪案件之间的联系, 在财务方面的来源以及款项的支取的次数、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而还原犯罪分子弄虚作假的事实, 为侦破案件提供理论根据。

2.2 优化侦查意识, 提高办案效率

在侦查任务中会遇到线索不明, 犯罪分子作案手腕狡猾高明, 作案跨时间、地区比较大, 从而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庞杂繁琐, 侦查工作不知从何入手。这是司法会计人员介入案件侦查的恰当时机, 在发挥他们专业技能的前提下, 通过分析搜集的资料间的相互联系, 对各种方案进行全方位的归类和比较鉴别, 从而为侦查人员提供一条可靠、清晰的侦查思路, 提高侦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完善司法会计在职务案件侦查中的运用

3.1 规范司法会计鉴定的程序和方法

检察机关司法会计鉴定中还存在办案人员自我意识强烈, 鉴定认识不足, 缺乏客观公正性等一些不规范现象, 这样容易造成不能及时收集一些财务方面的资料。所以, 要确定统一的技术鉴定标准和文书格式, 统一规范鉴定结论与法律定性的关联用语。这样做可以使鉴定结论更加具有科学性, 确保鉴定的质量。

3.2 完善司法会计工作相关制度

会计犯罪防治措施分析 篇7

1 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不健全成为会计职务犯罪的前提

1.1 会计责任主体内部控制意识偏差

据《潇湘晨报》2011年7月27日报道 (小会计十年“蚁贪”1800万元供养男友公款买单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1-08/30/) ) ,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地方税务局计划财务科原经费会计刘迪10年间通过私开支票、隐瞒收入、虚列支出、虚报冒领等方式贪污公款1496万元, 同时挪用公款348万元 (以下称案件一) 。在案件审理中刘迪向公诉机关陈述时说到, 期间担心自己的事情被发现, 主动向分管财务原局长张某坦白了自己贪污、挪用公款347多万元的问题。然而, 张某不但没有追究其责任, 反为其“出高招”, 进一步“成全”了刘迪的贪污之路, 最终也导致了自己的“落水”。案件暴露出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内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忽视会计内控建设, 认为会计工作是具体工作, 责任应由会计人员承担, 没有将会计内控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在业务发展与执行制度出现矛盾时, 往往是规章制度让路, 导致一些违规操作问题的发生。

1.2 会计机构、岗位设置不健全

有些单位在会计岗位设置中, 比较重视纵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而对横向的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 导致部门内、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 信息传递不灵, 工作协调性差。会计岗位任职条件随意, 有的会计人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有的会计人员为兼职会计, 有些单位对部分岗位人员更换频繁, 更有个别单位的出纳岗位由办公室人员轮流担任, 造成财务人员思想浮动, 不安心财务工作, 直接影响了本单位的会计工作。

1.3 会计人员的配置不够合理, 未完全按照“互不相容职务”的原理设置

据央视《东方时空》2004年10月29日报道 (小会计玩转2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凸显漏洞 (网易, http://news.163.com/41028/1/13PEFD2G0001124T.html)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会计卞中8年期间, 采用谎称支票作废、偷盖印鉴、削减拨款金额、伪造银行进账单和信汇凭证、编造银行对账单等手段贪污、挪用公款人民币2.28亿元 (以下称案件二) 。案件审理中吴峰在法庭上 (卞中的顶头上司, 资金管理处主持工作的副处长) 是这样描述资金管理处的三名财务人员的职责与分工的:“我负责审核凭证, 登记银行账, 保管局长人名章, 李中治负责会计电算化制单和保管支票, 卞中负责登记明细账和总账。”按照吴峰的说法, 三个人有明确的分工, 而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 会计和出纳的工作必须是截然分开的, 那么这三个人谁是会计, 谁又是出纳呢?

1.4 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不明确

会计人员岗位职责未按照“内部牵制制度”设置, 且由于单位人员配置与素质条件情况不同, 多数业务的处理程序集中在少数业务能力较高的财务人员身上, 造成内部牵制失效。在案件二审理中,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渎职检察处处长刘英介绍:卞中实际上不仅仅只负责登记账目, 他还包揽了整个自然科学基金的拨款工作, 就连财务局局长的人名章和支票他也可以很轻易地拿到, 这样的职权早就超越了一名会计应有的权限。

1.5 会计人员工作岗位轮换制度执行不力

两起案件中会计卞中与刘迪在自己的会计岗位从事会计工作均在10年以上, 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长期未进行轮换, 或者在轮岗时会计工作交接不清楚, 从而对会计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导致库存现金、有价证券与会计账簿记录不一致;未交清工作就调动或离职, 严重影响各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全面性。

2 单位内部监督制度存在缺失是会计职务犯罪的根源

2.1 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意识淡薄

“只要会计、出纳或者分管财务的局长任何一个人哪怕较一次真, 其中的任何一个人负起自己的责任, 刘迪都不可能得手。”案件一办案检察官如是说, “刘迪贪污路上一路绿灯, 历经十年才被抓个现行, 追究起来, 监管审核人员难辞其咎”。会计工作透明度差, 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没有形成健全的内部牵制机制, 且职责不清, 监督脱节。单位负责人不重视会计工作和会计监督, 把会计人员看成是“账房先生”, 把单位财务当成是自家财务, 会计监督若有若无, 会计法制观念淡薄, 违法干预会计工作。从近几年查处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贪利性犯罪案件发现, 不少单位会计工作薄弱, 财务管理混乱, 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 成为职务犯罪的隐患。

2.2 内部审计流于形式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侦察二处处长张磊在案件二审理中介绍说:“内部审计流于形式, 他们每年审计, 每年都有审计报告, 每年都认为整个账是平的。他们就是对账面的一个审计, 没有进行实际审计。要是账面能审计出来, 那就太拙劣了, 这就做不成案子了。”如果基金委能够在每年的审计中也去查看银行的原始对账单, 就可以很早发现卞中的问题了。

2.3 会计人员对所在单位的高度依存关系

由于这种依存关系的存在,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监督的执行力度, 导致各监督环节衔接不紧密、监督越位、牵制失灵等问题的发生。如会计对单位负责人报支发票不敢审核把关。《会计法》规定,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制度的会计事项, 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但会计为明哲保身, 担心得罪领导, 对单位负责人的报支发票不认真审核, 对不正当支出不敢拒绝和纠正, 甚至对单位负责人动用巨额资金不作监督, 给犯罪活动留下可乘之机。

2.4 会计记账开“绿灯”, 单位非法支出突出

一些单位在经营活动中搞不正当竞争, 大搞“回扣”、贿赂等非法支出。为掩人耳目, 逃避法律追究, 这些单位的会计置法律规定于不顾, 放弃原则, 允许白条抵库, 听任假发票入账, 甚至造假工资单, 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2.5 部分低素质会计人员很难适应会计监督要求

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导致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不力, 以致带来严重后果。如报销票据账实不符, 存在虚开票据、多开票据、冒开票据现象;将公款吃喝支出列入招待费, 燃油费、修车费等。

3 强化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预防会计职务犯罪

3.1 加强单位领导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的最高管理者, 对本单位包括会计工作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负有责任。

(1) 单位负责人应当承担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责任, 这是单位负责人的法定职责。

(2) 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负有提供保障的责任。单位负责人有责任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组织监督检查, 建立内部制约机制, 支持和督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办理会计事务。

(3) 单位负责人负有带头遵守法律, 不得违法处理会计事项的责任。单位负责人首先要使自己处理会计事项的行为、单位的会计行为具有合法性, 同时不得阻挠本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办理会计事项, 更不得以授意、指使、强令等方式使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因为这种行为, 不仅本身是违法的, 而且直接干扰破坏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所以明确禁止这种行为, 并且也使之成为单位负责人的法定义务。

(4) 按规定任免会计机构负责人。单位领导人在任免本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时, 一定要先将任免方案报经主管单位同意, 然后再宣布任免事宜。会计机构负责人调动工作或离职与接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时, 单位领导要监交。

3.2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时, 应当与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结合起来考虑。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的控制和核算监督、会计人员之间的互相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对会计部门的审计监督、纪检监察部门对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纪律监督、对本单位各类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所行使的监督权进行的监督, 以及外单位和公众的检举监督等各个方面的监督制度, 从而建立一个贯穿上下、左右、前后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会计监督体系。

3.3 制定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的单位认为实行内部牵制制度手续繁琐、程序复杂, 对内部牵制制度规定的必要程序任意简化;有的单位因会计人员少, 认为不具备实行钱账分管制度而没有建立。由于上述种种原因, 造成有的单位会计机构内部牵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管理混乱, 给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 建立内部牵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3.4 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规定

按照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第二章第七条的要求, 单位内部必须保证会计、出纳、审核三个岗位, 并按照会计法规要求, 分别赋予不同的职能。形成审核、出纳、会计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 权、钱、账相互分离又紧密衔接的监督机制。严禁会计缺位和监督越位, 严禁“兼职会计”和“会计兼职”。同时, 在健全职能、细化职责的基础上, 制定严格的会计岗位考核办法, 通过考核, 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

3.5 严格财务授权审批制度

规范会计核算, 首先应做到授权审批的规范化。单位应根据职责分工, 明确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与会计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及会计机构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3.6 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和职业要求, 减少内部控制风险

积极推行终身教育,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守则, 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从源头上遏制会计职务犯罪。会计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各单位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 增强财务会计人员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的意识和责任感, 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纪的现象, 保护单位经济利益不受侵犯。对单位领导的监督应走群众监督路线, 实行政务公开, 将本单位重大收支情况、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固定资产增值保值情况公开, 将会计活动和会计行为交给群众去监督。

参考文献

[1]李善柱.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 2011 (15) .

[2]崔洪喜.论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3) .

[3]刘兴云, 刘红霞.基于财务视角的内部风险控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8) .

会计犯罪防治措施分析 篇8

由于存在这许许多多的问题, 只有知道造成财会人员违法犯罪的具体原因, 我们才能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因此, 对财会人员违法犯罪的原因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会计环境探析

1、市场观念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冲击, 财会人员本身工作和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 其职业道德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特别在社会体制, 观念转变迅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社会心态、风气、环境, 对财会人员影响极大。

2、硬性法律法规的“软约束”。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首先依靠法律,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 而违法不究、执法不严则更是纵容了违法犯罪行为, 使其更加胆大妄为。

3、外部监督不力。由于多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 加之分散管理, 缺乏横向信息沟通, 从而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而有些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普遍存在监督弱化问题。

4、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从源头杜绝造假的保证。然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 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重视, 个别企业甚至完全处于无序状态。更多的企业则是有章不循, 将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 挂在墙上”, 流于形式。

5、员工素质差, 缺乏良好的道德氛围。不可否认, 我国企业的经营者有相当一部分政治素质不高, 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名利思想严重, 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与内审人员, 不具备相关岗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6、旧的思想文化观念影响。在一些单位长官意志严重, 民主意识淡薄, 形成了一种“臣服文化”, 经济上的超常求量, 迫使会计人员不得不造假而置法律、制度、原则于不顾。

二、心理分析

1、逐利心理。经济利益是最为常见的违法动机, 是贪污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造假者通过贪污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

2、冒险心理。违法者知道要想通过造假捞到好处、并逃避来自各方的监督和检查是需要冒一定风险的, 但这种冒险的心理逐步被致富后的快慰和蒙混过关后的侥幸所抚平。

3、机遇心理。财会违法犯罪人员大多是利用职务之便, 认为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和场合谋利。

4、从众心理。造假者认为当今社会假账泛滥而被发现的机率很小, 即使被查出, 受到制裁的个人甚少, 反而有不少造假者在政治上、经济上、名誉上得到了在正常情况下得不到的好处。

5、侥幸心理。财会犯罪人员自认为手段高明, 不会被发现;或是掌握了应付检查的方法, 认为可以与检查人员周旋;或是了解到本单位涉案人员甚多, 即使查出了自己的问题还可拉众人一齐下水, 于是法不责众, 不了了之;或是认为自己后台硬有关系网保护, 查出问题来也是有惊无险。

6、抗拒心理。对待各方的监督检查不在乎, 采取不配合、不合作的策略。“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财会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虽然我们不能完全从根本上消除违法犯罪行为, 但是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来制止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财会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

1、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内容是, 爱岗敬业, 廉洁自律, 诚实守信, 坚持原则, 客观公正, 提高技能和奉献社会。会计人员也绝不应因环境差而放弃道德修养, 面对当前环境树立良好的道德职业观念, 以赢得社会对会计职业的信赖和崇敬。

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树立“诚信光荣”, 失信可耻的观念。大环境的社会风气涉及到各个行业, 要求广大会计工作者, 在依法办事, 认真执行国家会计制度和工作规范的同时, 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强化自身约束。

3、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要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 做到按章办事, 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

4、法律的约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不能完全依靠舆论监督来约束, 必须要以法规的形式, 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罚力度。《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规定, 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 情节严重的, 由财政部门吊销其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等, 这些都为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起了很好的作用。

5、加强行业监管。行业自律是会计行业组织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管理与约束的途径。尤其是针对那些尚未引起违反会计法律制度, 但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可以通过教育, 吊销证书等方式, 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

6、强化教育培训, 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非学无以德”。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应该是一种理智的, 自觉的道德行为, 必须伴随教育和培养的过程。

7、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制定一套更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在现阶段, 西方国家的会计水平要高于我国, 不仅在会计准则等方面, 而在职业道德方面, 我们也要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加以消化和吸收, 洋为中用。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以减少消极的外部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可以少走弯路。只要我们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 时刻坚持自己的原则, 时刻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区分开来, 时刻将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我们就一定能干好会计。

参考文献

[1]、马亚军《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研究》《人民检查》2005年03期

会计犯罪防治措施分析 篇9

早在2003年元月, 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就在向北京市政协会议提交的名为《关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刻不容缓》提案中指出“未成年人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我国在改革开放后, 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同时, 一些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 未成年人犯罪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及各省未成年人犯罪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我国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关注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确实刻不容缓。

一、未成年人犯罪特点

当代的未成年人犯罪有着鲜明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低龄化

据广东省团省委提供的一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我省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呈快速上升趋势, 并且未成年犯趋于低龄化。有关数据显示, 从1998年到2003年, 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平均下降了2岁, 由17.6岁降为15.7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也明显增多。未成年人在14至16岁初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占81.6%, 出现了“危险的14岁”的问题。

(二) 团伙化

未成年人生性喜欢结伴而行, 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 把封建行帮式的“哥儿们义气”当成友谊, 与不良人群同流合污, 结成团伙, 共同进行犯罪活动。另外, 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的行为能力有限, 单独作案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 所以他们更容易拉帮结派, 相互壮胆, 相互协作, 以提高犯罪的成功率。团伙化也使得未成年人犯罪时的暴力性和残忍性大大提升, 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

(三) 成人化

当今的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不是临时起意, 偶发性较以往大大降低。过去通常被认为是成年人才会实施的犯罪, 目前越来越多地为未成年人所实施, 且犯罪的方法和手段与成年犯十分接近甚至完全相同。反映出未成年人犯罪形成了智能性和暴力性的成人化特征。

(四) 多样化

过去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较为单一, 大多以盗窃、斗殴等复杂程度较低的犯罪为主。而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能力逐步增强, 犯罪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 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其中, 以侵财为目的的犯罪占了绝大多数比例, 反映出未成年人实施这类犯罪的鲜明特点:一是出于个人享乐主义, 二是出于好奇、诱惑的刺激。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一) 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因素

1. 生理因素

少年期的未成年人生理处于迅速发育的状态, 身高体重增长加快, 第二性征也开始出现, 一些内分泌激素甚至与成人相差无几。与之相比, 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 因此二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尖锐的矛盾, 使该时期的未成年人对适应这种发育的严重不平衡产生了极大的困难。另外, 由于生理的变化日趋接近成人, 处于少年期的未成年人独立和自主的意识非常强烈, 他们渴望表现自己, 渴望得到对其个体独立的认可, 但与此同时, 他们缺乏相应的认识能力, 性情冲动, 自制力差, 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 前后产生的矛盾使他们更容易形成犯罪心理。

2. 心理因素

据初步测算, 人的发育比20年前至少提前了2~3年, 因此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早熟”,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提早迈入了成熟阶段, 相反, 这是一种“假性成熟”的体现。未成年人独特的生理变化使其形成独特的心理结构, 而这些独特的心理结构又令他们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情绪情感特征。大多数未成年犯都有不良的性格特征。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是未成年人成长路上的一道障碍, 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对他们作出及时有效的引导, 解决好他们错综复杂的矛盾, 其身心就会得到健康的发展;可是一旦这些不良性格特征将未成年人牵向了反社会化的方向, 他们就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行为因素

行为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良的行为因素将诱发未成年人形成越来越牢固的错误心理和行为定势, 令他们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而这些不良的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则有可能将他们引向反社会的层面。比如说撒谎、酗酒、散漫、贪婪、顺手牵羊等恶习,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 任其发展成为未成年人个体的一种需求, 那么他们极有可能不由自主地将这些行为习惯延伸至违法乱纪的行为上面, 大大增强其犯罪的可能性。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则有可能将他们引向反社会的层面。比如说撒谎、酗酒、散漫、贪婪、顺手牵羊等恶习,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 任其发展成为未成年人个体的一种需求, 那么他们极有可能不由自主地将这些行为习惯延伸至违法乱纪的行为上面, 大大增强其犯罪的可能性。

(2) 模仿不良的行为模式。

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很强, 因为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行为模式, 它们对识别能力低下的未成年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如果未成年人将这些不良行为模式作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势必会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增加不少消极成分。

(3) 参与不良的社会活动。

未成年人本身的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差, 如果经常性地参加不良社会活动, 他们的善良意识将逐渐被侵蚀, 进一步实施错误行为的冲动力也越大, 最终连基本的道德和法律规范也不愿遵守, 激发犯罪决意的形成。

(二) 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客体因素

1. 社会因素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的, 因此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必然有其社会的因素。在社会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进步时, 其犯罪必然增加, 在居民收入平均为500至1000美元的社会里, 犯罪率是最高的, 而我国当前恰恰处于这个阶段。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贫富差距, 尤其是城乡的贫富差距相当悬殊, 两极分化严重, 这都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另外, 市场经济崇尚竞争, 追逐利益, 容易孳生拜金主义思想。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 也承受着繁重的精神压力。这些负面的社会因素对心智发育仍不健全的未成年人来说是一股极大的冲击, 当他们对不良的社会环境无所适从时, 很容易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导致心理的畸形发育, 在一定情况下容易引发为犯罪。

2. 文化因素

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接受着文化的塑造, 优秀的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社会精神财富, 但文化并非完美无瑕, 当中的消极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中西方文化自身的缺陷以及文化冲突所造成的影响。不过, 我们越来越不能忽视另一种文化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亚文化。亚文化是相对主文化的一个概念, 它是一个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中性的、边缘的文化内容。一些未成年人被主流社会所排斥, 没有社会地位, 他们有相似的境遇和价值观, 容易形成一个与正统观念相悖的群体。未成年人内部一旦形成了犯罪亚文化群体, 势必会令他们不断强化该群体的集体观念, 合理化自身犯罪行为, 最终也很可能发展为一个危险犯罪群体。

3. 教育因素 (1) 家庭教育

人出生以后, 最早接触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人除了从家庭中学会了行走、语言、吃饭等等基本的生活技能外, 还接受着社会规范的教育, 探索着社会角色的定位。可见,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家庭如果采用了错误的教育模式将很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反社会的人格。

(2) 学校教育

学校承担着社会最主要的教育责任, 是未成年人实现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机构之一, 学校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而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 这对未成年人的正常社会化是不利的。

三、未成年人犯罪教育防治措施的探讨

根据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强化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措施。

(一) 家庭层面

随着学校教育的日益普及, 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大有弱化的趋势。传统的家庭解体, 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不复存在, 对孩子的多层管理不断弱化, 多子女之间的互相竞争、互相监督也极少出现。但是, 家庭作为人的第一生活环境, 其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子女开朗、健康的心理状态, 有效控制犯罪心理的孳生。因此, 家庭的教育功能不应被弱化, 相反, 应当强调家庭的教育功能。父母要注重言行身教, 自身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往往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 父母们要尽量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给子女树立起良好的行为榜样, 着重培养与子女间的家庭感情, 构建彼此顺利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二) 学校层面

学校肩负着教育的社会职能, 这一职能实现的好坏之间关系着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的成败。针对我国目前学校教育的缺陷,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

1.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尽最大努力使适龄的未成年人能够顺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是我国“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要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是看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也只有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率, 提高未成年人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 才能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2. 改进教育方式,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教学中应当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转变唯“分数”是从的考核制度, 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订立多元化的考核指标, 完善考试评价制度, 着力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和成长、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

3. 突破陈腐的教学观念, 引入公民教育和性教育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道德教育塑造的是履行义务、遵守服从的“老百姓”, 而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敢于捍卫自己权利的公民。如今的美国人依然坚信, 学校赋有培育公民的使命, 教育出良好的公民应当成为学校最为优先的任务。

相对于公民教育, 性教育在中国是更为敏感的话题。随着未成年人第二性征的出现, 他们会逐步意识到两性的差别, 产生对异性的特殊好感和好奇心。针对于此, 我们必须加强对未成年人有关人类性的道德伦理、审美观念以及知识经验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性文明和性理性, 促使他们形成健康高尚、合乎人性的性观念。

(三) 国家层面

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曾说:“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就算未成年人真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也未必是不可救药, 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 如果能采取行之有效的事后措施对未成年罪犯进行的改造与教育, 矫正他们的犯罪心理, 同样能够重塑他们的人格, 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一代新人。笔者认为, 引入社会服务令的处罚方式和创新狱内的心理教育非常必要。

英国最早在1972年的《刑事司法条例》 (The criminal Justice Art 1972) 中创立“社区服务”的刑种, 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和推广社会服务令处罚措施的国家。该条例规定, 法院判处社会服务的最长期限是240小时, 最短为40小时, 法官可以判令被告人进行无偿的社区服务工作, 让违法者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各种公益劳动, 以弥补因其违法行为而给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损害。对于违反该命令的行为可处以罚金, 或撤回该命令并施以任何原来可施加于该罪行的惩罚。

社会服务令主要针对的是有轻微犯罪行为未成年人, 服务的场所一般是医院, 或任何慈善、教育、保洁、文化及康乐机构或组织, 让他们通过照顾老、弱、病、残者, 清洁环境等公益劳动接受感化教育, 逐步恢复身心的健康成长。教育和惩罚兼备的社会服务令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服务令制度对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很有必要。

对于那些主观过错程度和社会危害性较大, 必须采用监禁刑的未成年罪犯, 国家同样不能放弃教育和挽救的机会。有效的狱内教育, 对未成年罪犯的改造和矫正具有重要作用。常规的狱内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生产技术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笔者认为, 还可以针对未成年犯增设相应的心理教育。香港特别行政区在这方面有相当成功的经验, 他们邀请心理治疗师入监帮教, 在谈心教育的基础上引入需要由未成年犯亲身参加的案例感化教育。心理教育立足于未成年罪犯的情感, 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改造决心和信心, 是一种有效的狱内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刚.解读“社会服务令”——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处遇制度的借鉴与思考.载于.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 (4) .

[2]肖兴政, 郝志伦.犯罪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1.

[3]吴志刚.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5.

[4]吴大华.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与防范.西苑出版社, 2000-6.

[5]王秉中.罪犯教育学.群众出版社, 2003.

[6]张旭.犯罪学要论.法律出版社, 2003.

[7] (日) 森武夫, 劭道生译.犯罪心理学.知识出版社, 1982.

[8]陈江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心理分析及法律研究.载于.求索.2005, (11) .

[9]龚小玲.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司法保护社会服务令.载于.青年研究.2005, (12) .

上一篇:高校研究生社团建设下一篇:药剂学课程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