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造假与会计犯罪

2024-09-19

会计造假与会计犯罪(共12篇)

会计造假与会计犯罪 篇1

出于各种目的,会计造假已成为社会诚信的一种毒瘤,屡禁不绝,愈演愈烈。从美国的安然、日本奥林巴斯的造假事件到我国的银广夏、绿大地、万福生科、科龙电器等造假案件,当今企业造假现象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对社会经济、利益相关人的损害及整个社会的诚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形成信任危机、道德下滑,并央及行业乃至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朱镕基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曾提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作假账。由此可见,当前会计界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强化会计监管、防范会计造假”。

1 会计造假形成的原因

1.1 当前会计造假的外部原因主要是社会诚信度下降、道德滑坡和价值观扭曲。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对滞后,整个社会还没形成一种法制观念,价值观扭曲,诚信沦丧,违法成本低,很多时候会计造假没有被惩处,对后来造假者形成侥幸心理和自我合理化心理,坚持会计原则的从业者反而没有市场,君不见,社会上那种为会计造假举行的所谓会计技巧培训,得到很多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者的热捧,这种社会环境是会计造假的思想温床。

1.2 经济利益驱使会计造假不断滋生蔓延。

为什么会计造假能在各个领域、不同层级出现,甚至是低级造假手段也能堂而皇之地“过关斩将”而不被发现?有的因某些利益保护甚至不计后果,铤而走险。其动机和动力无非是存在经济效益或政治需求,只是实现的时间和方式不同罢了。造假者对物质财富的急切渴求,对政治前途的急功近利而不能以正常劳动得到时,依靠做假账是实现个人、单位目的最便捷的途径,其成本相对更小。常见造假方式如虚增交易,虚增资产和负债,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虚增或隐匿收入或支出,虚增利润或编造亏损等等,不一而足。

1.3 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的先天不足促长了会计造假行为。

在现代企业资本结构产生了新一代的职业经理人,资产所有者不直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按投资股份享有资产收益、影响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的权利,日常经营由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所有人者(投资人)对企业的经营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只能通过职业经理人(经营者)的定期报告或报表来了解、分析和掌握,经营者不拥有企业的全部资产,他们的利益不一定与投资者的利益一致,经营者根据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和符合自身的短期利益提出一系列生产经营管理方案,有时还与企业长远目标相冲突。若企业所有者不能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控制,职业经理人就可能利用这种对资产的间接控制通过造假牟取私利。经营管理者一般不会从投资者的最大利益出发的。这种利益关系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对称必然会产生会计造假的冲突和条件。

1.4 外部监管体制的不完善使造假披上合法化外衣。

投资者(所有者)单纯依靠会计报表信息难以准确地识别、判断其真实利益,这增加了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监控的困难。投资人往往通过第三方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对经营者的经营成果载体——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但审计成本一般由经营者承担,在当前诚信和职业道德缺失的大环境下,部分第三方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根据经营者的需要出具审计结论,其可信度和真实、准确性并不高,反而使会计造假产生合法化假象。

1.5 当前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我国数以万计的会计队伍有一定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经济改革不断纵深推进,新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知识和理论也在与时俱进,会计法规体系也逐渐完善,那么,会计人员也应加强学习新的会计法规,更新思想意识、提高会计理论水平和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以《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为准绳,根据制度及准则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对会计实务问题做出职业判断。但会计人员的现实状况与当前会计职业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2 应对会计造假监管防范措施

2.1 首先要加强会计诚信环境建设。

会计诚信说到底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会计必须要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标准,会计必须达到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会计诚信就是要按会计准则去处理会计事务,就会大大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减少会计工作中的不正之风,确保会计制度的实施与落实。一是要铸造会计诚信监督评价机制。当前之所以会出现会计不诚信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对会计诚信确乏有效的监督,会计失信没有对等的代价。因此,应建立一个对会计诚信的监督评价机构,这个机构可挂靠在财政局,设常务工作人员处理日常工作,并吸纳工商、税务、物价、金融等多个职能部门参加,负责对会计诚信进行评价,受理会计诚信方面的投诉,对会计不诚信问题进行查处。二是铸造会计诚信的大环境。会计诚信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社会诚信大环境来支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与关注。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支持和倡导,各单位各部门要摒弃本单位本部门的小利益,以全社会大局为重,鼓励会计人员诚实守信,忠实履行会计职责。

2.2 正确认识企业会计内控制和外部会计监管的关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非会计型管理控制两部分。内部会计控制是按会计岗位要求进行的内部流程设计,依照会计岗位内部牵制原理,与非会计管理控制紧密配合,共同构成内部控制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有重要地位。内部会计控制包括:①合理的会计政策和科学的会计程序。②健全的凭证账簿管理制度。③高效且相互制约的岗位设置。④全面有效的企业预算制度。⑤固定资产和相聚货的定期盘点制度。⑥为防范做弊而建立的严格内部审计制度。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控制会计造假空间和载体,切实防止会计造假发生。

有了内部控制,依然需要有效的外部会计监管,而且外部监管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的外部会计监管体系主要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方面。因政府审计的重点和内部审计的公允性不足,外部审计的重任便落到社会审计身上,社会审计成为了企业监督的中坚力量。社会审计主要由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来执行,目前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最终结果是发表会计报表审计意见,以确定其报表的真实性,而把防范会计舞弊放在了次要位置,这就留出了会计造假生存的空间,使造假现象逍遥法外。因此,关注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强化执业道德,不断提高防范会计造假的技能等,成为当前社会审计开展审计业务活动时亟待重视的问题。

会计语言是通用的国际商业语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无论是投资、筹资、业务经营,还是商业贸易,其作用越来越大。因此作为政府的管理职责,会计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会计监管,规范并统一企业的会计信息和披露标准,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权威。同时要加大会计造假的违规成本,从源头上杜绝会计造假现象产生。

2.3 强化会计人员管理,提高会计人员执业水平。

不管会计造假的决策、组织和造假过程如何,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配合或具体实施,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得逞。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是杜绝会计造假的根本保障。一方面要加强财会人员尤其是财会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会计管理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从会计人员的准入制度入手,积极推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执业资格认证、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等;更重要的是,企业负责人要支持会计人员坚持原则,弘扬会计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会计职业导向,做到奖罚分明,在企业内部形成对会计制度的敬畏感。

2.4 明确高管责任,严格执行会计造假的“一岗双责”管理。

尽管高管人员在一年一度的信息披露报告上都承诺了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仍须通过立法或制度明确会计造假时高管人员的管理责任和指使造假的直接责任,造成一定不良后果的,还要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有效的会计监管是防范会计造假的一项重要保证,企业必须全面协调、统一部署、综合平衡。确保会计工作能有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工作环境,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有效的会计监管更是会计信息完整、真实、有效的必要保障,这样才能最终将会计造假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彻底杜绝会计造假现象发生。

会计造假与会计犯罪 篇2

胡凤斌

目前,对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和规章,违背真实性核算原则,有计划、有目的的舞弊行为(包括贪污、挪用公款等纯粹个人犯罪行为),我国会计界、审计界普遍采用“会计信息失真”概念。我认为这一概念不够恰当,实际上,上述行为如果用“财务造假”概念就比较合适。在上述行为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和规章,是财务造假行为的本质;违背真实性核算原则,造成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失实,是财务造假行为的结果和表现形式;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是财务造假行为的基本特征和判别标志。而“会计信息失真”这一概念则只是说明了一种现象,即会计核算的过程和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虽然其中也包含着“假”的成份和因素,但未能强调“造假”这一人的主观因素特征。由于“假”和“不符”的性质和成因是复杂的,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意与无意、违法违规与过失偏差等,而审计工作的重点无疑是查处由主观因素导致的、有意识的、违法违规性的制假舞弊行为。因此,采用“财务造假”概念能够更加明晰地揭示出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实和经济领域违法乱纪甚至犯罪活动的实质,更加有利于制定财务会计打假工作的目标。

一、财务造假的主体和动机

财务造假主体是指策划、组织、指挥、参与和具体实施财务造假行为的有关个人、单位或部门。财务造假的主体一般可分为决策指挥者和具体操作者或实施者。所谓决策指挥者是指决定财务造假方案的取舍及实施的各级领导人或领导层集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是指企业的法人代表或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他们往往十分关心单位的“发展”,进而从“集体利益”出发而充当财务造假的策划人、决策者和指挥者,特别是在重大的集体舞弊中担任着首要角色,处于主动造假地位。所谓具体操作者或实施者,是指财务造假的具体操作人员,一般是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除了纯粹的个人犯罪行为外,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参与财务造假活动,往往处于被动造假地位。

经济利益是最为常见的财务造假动机。行为人通过财务造假大多是为了得到直接或间接、现实或潜在的个人或单位的经济利益。我国现阶段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间还比较短暂,一方面,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合作精神、特别是诚实信用等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再加上目前我国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导致现阶段物质利益关系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利益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产权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产权仍然缺乏明确归属,造成国有企业的共有产权虚置,缺乏有效代理;不明晰的产权,使财务造假的受害对象不明确,从而难以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督,进而形成厂长(经理)把持企业,实行内部人控制,而扭曲会计信息正是内部人追求自身效益的手段。另外,许多企业把职工工资、奖金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承包经营者的收益与企业实现的“利税”挂钩,银行以企业资产状况和经济效益高低作为贷款依据,企业申请上市以每股预测盈利为主要依据,上市公司配股圈钱同样也以每股盈利为依据,虽然这些规定本来无可厚非,但客观上确实为企业财务造假“创造”了机会。骗取拨款、出口退税或补贴也成了企业财务造假的动机。一些民营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也往往采取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隐瞒收入,偷漏税款。

政治利益(追求政绩)是财务造假的又一主要动机。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仍然实行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制,再加上现行的组织和人事管理体制的固有缺陷,各级组织部门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业务水平及其政绩的考核,往往偏重于其任期内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收益,导致一部分企业领导人不是从优质、高产、低耗和市场竞争方面下功夫,而是从财务造假方面下功夫,从而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厂长成本,书记利润”、“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这一怪现象。更有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领导为了加快本地、本部门的经济发展速度以显示自己任期内的政绩,为自己的进一步升迁创造条件,热衷于搞浮夸风,常常未进行可行性分析,就盲目制定经济效益增长指标并以行政命令下达给企业,当企业完成不了目标任务时,又有意识地引导企业虚报盈利或隐瞒亏损,企业为了完成任务,就只好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以满足上级需要。于是,财务造假就成了一些人保官、升官的绝招。

追逐荣誉、塑造形象是财务造假的一个新动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越来越呈多元化趋势,人们不仅追求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同时也开始注意追求企业形象和领导者个人形象等无形资产。注重荣誉观,追逐知名度,为了使企事业单位在各种评比、升级、验收、检查、取得某种资质或信誉等过程中获得主动或有利地位,他们便不惜采用财务造假的手段掩饰自身的种种缺陷,肆意夸大其优势,进行精心包装,以改变人们的认识。另外,有的企业为了争资金、争项目,有的企业为了能够更多地吸引外资,也有的企业为了提高在客户中的形象和信誉等等,都使出了财务造假这一“绝招”。

新《会计法》的大部分内容都体现了制止财务造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一主题。

1.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新《会计法》第4条、第21条、第28条等分别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现实情况表明,只有单位负责人才能真正对会计工作负得起责任,因为会计信息是对一个企业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是体现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生产和发展能力好坏的晴雨表,因此,只有单位负责人才能负得起这个责任。过去会计人员具有双重身份,承担双重责任,这实际上根本就做不到。事实上,现在的企业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对员工实行聘任制或合同制,特别是民营企业,都是一把手——老板绝对说了算,被雇员工包括会计人员都只能是“端人家的碗,服人家的管”,一般不可能和老板唱对台戏。因此,实行企业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负责制,改变了过去企业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都对会计工作负责,实际上谁都负不了责的混乱局面,更加明确了责任人,一旦有财务造假问题被揭露,单位负责人就难辞其咎,再也不能以“不懂业务”,“不了解情况”等为借口来推卸或减轻罪责。

2.规范和细化了会计核算的规定。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记帐规则进行了完善性修订,对单位会计工作从填制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登记会计帐簿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都作出了完善性的规定,明确了我国要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同时对单位提供的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事项的披露要求,对选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使用会计记录文字等作出了规定。特别是针对企业造假帐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专门增设了“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一章,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和记录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并对虚拟经济业务事项、设帐外帐、随意改变会计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等常见的造假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所有这些规定,对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增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3.明确规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新《会计法》第27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该条第(四)款还规定:“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含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防范制度,是指一个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一个设计良好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实现以下目标:一是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二是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帐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三是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四是保证帐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制度在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内部控制制度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诸方面,而与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最直接相关的则是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对企业内部的会计资料实施内部会计监督,则可以对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评价,发现错弊,并提出纠正意见,以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是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负责的需要。新《会计法》的这一新规定,必将对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制止贪污腐败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4.法律责任更加具体和易于操作。过去的《会计法》也规定了法律责任,但制订得比较原则抽象,可操作性差,打击力度也不大。根据有关资料,自1985年颁布《会计法》至今,几乎没有一例由于违反《会计法》而直接受到行政处罚的。这次修订后的新《会计法》使法律责任更加具体、翔实,较全面科学地规范了违反《会计法》的具体行为和适用的条款,并规定了应受到的行政的、经济的处罚尺度。如第44条规定:“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从业资格证书。”对涉及会计犯罪的处罚,也已在1999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中作了相应的补充修改规定。新《会计法》关于会计法律责任的有关规定,还宣告了我国会计行业终身禁入制的建立,这必将对会计违法行为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与财务打假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会计社会监督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对上市公司监管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对此出具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第一道防线。不仅上市公司需要注册会计师审计,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也需要注册会计师审计。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会逐渐将一些管理职能移交给社会中介机构,而且,会计报表使用人日渐增多,他们需要通过分析会计报表据以作出经济决策,因此,最为关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注册会计师的职能之一就是通过审计对会计报表进行鉴证,使审计后的会计报表可以获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国务院《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 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为了有效制止和防范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提高会计报表质量,要依法实行企业会计报表审计制度。”可见,国家对注册会计师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也寄予厚望。实际上,也正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存在,才使得违法乱纪分子对其违法行为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但是,最近几年,却出现了不少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共同造假的案例,如“琼民源案”、“红光实业案”、“北京长城案”、“深圳原野案”等著名事件,给注册会计师行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建设,它将能够有效地使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尽量少受不应有的行政干预。但是,仅仅这样还很不够,我认为还应当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制度建设。1.借鉴欧洲国家经验,实行两家同时审计制度。据我国有关人员考察,大多数欧洲国家对企业财务审计都规定,对任一客户的财务审计都必须同时由两家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承担,当两家事务所的审计结论一致时,则共同出具审计报告;若两家的审计意见不一致时,则只能各自出具审计报告。同时,还规定从事代理财务记帐、税务咨询和财务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对其服务的客户进行审计和出具审计报告,以达到互相制约,保证客观公正的目的。2.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研究,完善注册会计师法规,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进行再监督。目前,我国会计界和法律界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尚无统一意见,两者的观点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当抓紧研究,尽快使二者找到结合点,从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及独立审计准则等相关法规。另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进行抽查,以更好地督促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独立审计准则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执业。

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产权制度

浅析我国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篇3

关键词:会计造假;防范;治理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9-0140-02

1 我国会计造假的现状及危害

1.1 我国会计造假的现状

会计信息造假指的是企业负责人与财务人员在核算中,并没有按照我国国家的会计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核算行为,比如记录会计凭证,根据会计凭证进行入账,根据会计账目编制会计报表等。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负责,会计责任主体要分清自己的责任与界限。

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的良好发展,同时暴露了我国法律在会计信息制度的不完整与不健全。这样的外部环境导致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现象。

如今,我国会计造假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见利忘义的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从业人员收到利益驱使而做出造假账,编纂错误的财务报表目的在于欺骗国家和人民,在如今社会很普遍。从结果看出,在1999~2010年的抽查中,90%左右的被审查单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润不实,可以说我国的会计造假以及是个普遍现象。

同时,我国会计信息造假规模较大,程度也比较深,并且呈现上升的趋势。所以,会计信息造假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危害不容小觑。

1.2 我国会计造假的危害

会计信息造假对我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后果,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危害。虚假的,扭曲的会计信息,对经济产生严重后果的同时也对人民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与作用。

微观角度看虚假的会计信息会导致我国经济受到什么样的损害。会计信息出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如果会计信息的虚假,就会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良好的发展,我国经济活动离不开证券市场的参与,证券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有效市场假设下,会计信息真实性越高,投资者对会计盈余反应系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但是,会计造假行为的广泛存在,就会给广大投资者带来损失与误导,不利于证券市场的良好发展。同时,会计造假现象导致的信息披露不规范,造成了公司内幕人士的“信息优势”,导致了哄抬物价或则打压股价的现象。这一切都在影响着正常证券市场的稳定。

从宏观角度来看,被造假过后的会计信息实惠导致经济环境的混乱这样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就会被掩盖,这就会导致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错误的判断从而给社会带来经济问题。

第一,扰乱经济秩序从而引发经济的犯罪。会计造假将会会导致隐瞒收入、乱摊成本的问题,最终结果必然是会导致偷逃国家税收,使个人侵占整体利益,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等问题。会计造假是经济犯罪的温床。

同样经济秩序的混乱会带来经济犯罪的产生,这是相互影响的。

第二,会计信息造假使得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形同虚设损害我国国家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与权威性。

第三,错误的会计信息是会导致我国财政预算与收支编制的错误。根据我国规定,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支预算编制是根据上一年的信息进行。会计信息造假的行为,就会导致编纂时候出现方向性的错误,从而给国家带来损失。

会计信息造假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分别来看,都给我国社会与企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企业发展壮大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会计信息造假会扰乱社会市场经济的正常顺序,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分析会计造假的原因并且提出解决这种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已经迫在眉睫。

2 我国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

2.1 根本原因:两权分离

企业存在两权分离的现象。两权分离指的是企业资本所有权和运作权分离。资本所有权是指对资产的拥有权,资本运作权指得是如何管理经营投入的成本。通过委派或者聘用专人来管理。两权分离也要有统一的目标,就是为了企业能够效益最大化。两权分离是有局限性,资本所有者希望增加的财产,所以需要让资本运用者也就是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的人能够好好的进行管理。

资本运作者希望通过会计造假从而谋求私利,保留一部分盈余,从而损害所有者的权益。比如,资本所有者和资本运作者之间存在矛盾,那么资本所有者不信任资本运作者,可能会采取一些监督措施,而资本运作者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回避监督,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会计造假。

2.2 直接原因:经济利益驱使

企业通过会计信息造假的行为,可以虚增资产,从而满足自己企业利益。所以说,经济利益的驱使是会计信息造假的直接原因。

获得经济利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获得经济利益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督促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就表现出来消极作用,很多企业想要扩大规模,但是却对企业发展规模充分性认识不足,对下一年的利润和资产增长指标不依据往年经济增长形式,过高的指标会产生会计信息造假的现象。通过制定比较高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企业向前去发展,但是过于高的指标制定就会导致企业管理者运用财务造假的办法,对企业的账面进行利润和资产虚高的造假。

2.3 重要原因:监督不完善

监督有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综合监督和执法监督四个方面。根据会计法来看,会计监督的主体是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内部会计监督的对象是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在良好的发展,适用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会计信息的法律法规的出台是为了制约和规范会计造假的行为。

但是,我国大部分会计法规准则都是引导性,很少有对会计的诚信行为进行具体的规范,会计准则与规范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不足。我国制定的会计先关法律制度对会计造假行为惩罚力度不够,一般都是行政处罚,很少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我国并没有设立会计执法监管机构,对财务方面的会计法规执行力不强。

2.4 其他原因:会计工作人员的从属性

会计人员与公司普通人员是不同的,对于公司本身具有从属性和依附性。

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有从属性。在一些企业单位中,没有经过系统财务知识培训过的员工素质不高,无法很好的完成简单的记账等工作,认识不到会计的职责。不能够很好利用企业内部信息,对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也不能及时准确的将企业财务信息向决策层反应。有些财务工作者自身的道德素质不高,为了自身的利益,以自身的职务便利进行账目和报表的造假。同时,也很有可能受到上级的压力,被授意造假,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不敢利益法律手段进行纵容,甚至同流合污损害企业利益。

3 我国会计造假的治理对策

3.1 建立完内控制度互相制约其权力

建立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并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内部方法,进行合理设计;二是强化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其内部人员的综合能力在保证其独立性的同时使其权威得到树立,最大地发挥审计机构职能。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相互制约、平衡发展的状态,使控制制度得到统一,这样才可以防范会计造假行为的产生。

3.2 增强经济处罚力度

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屡禁不止是因为会计造假的成本较低,会计造假是有利可图的。

我国关于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实行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强等。对会计造假处罚力度很轻,就导致很多会计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走上了铤而走险的道路,从事会计造假行为。

所以,为了防止会计造假行为产生,就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第一,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做到尽量细致,防止不法分子钻空子。

第二,增加会计造假的成本,增加对会计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

同时,对于直接或间接出现的违法行为者进行法律责任追究,通过法律准则对会计造假行为进行约束和制止,进而防止财务造假发生可能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3.3 营造法制监督

要按照我国会计法律、财务法规制度的规定,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严格的处罚。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杜绝人情执法,这样会让会计造假人员感受到会计法律的威慑力。

同时,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巡查工作,加大检查的范围,对每个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彻底的检查,使得企业负责人放弃会计造假的念头。在提高法律威慑力的同时也需要对法律法规进行宣传与指导,提高会计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树立不违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各部门意见会计工作者的监督配合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

3.4 提高职业素质

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治理会计造假现象的措施之一,而普遍的职业素质提升主要从提升技能素质和道德素质两个方面来实现。

财务人员的技能素质提高的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第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性教育,会计知识对职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企业要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也可以通过有奖竞赛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加强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相互监督,企业也需要开展财务审计的工作;

第四,财务人员要了解我国的税收基本政策,防止出现偷税漏税的现象发生。

只有让财务人员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才能够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这需要让公正、诚信的中国传统美德深入人心,加强会计人员自觉抵抗违法违规的行为,加强自律性,从根本上杜绝会计人员为了私利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同时,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所以,本单位的会计负责人也需要了解一定的会计知识。

4 结 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每个行业都在时刻发生变化,会计行业更是如此。会计人员的职责是记账报账,同时涉及到财务的预算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造假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造假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如今改变会计信息造假已经迫在眉睫。

但是,改变会计造假现象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这需要社会长期的用法律和道德进行约束,也需要企业不断改进,这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樊清玉.会计基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2] 梁步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财政积极出版社,2012.

[3] 刘菲.浅析会计造假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6).

[4] Wang,X.CaPitalAlloeationandAeeountingInformationProPerties[D].Emory UniversityworkingPaPer,2003.

[5] Levitt,Arthur.TheImPortanceofHighQualityAeeountingStandards[J].Aeeounting Horizons,1998,(l).

[6] 乔旭东.会计信息属性的产权经济学分析[J].上海会计,2001,(7).

[7] 李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篇4

一、会计造假的原因

1、上级下达的任务与企业经营状况实际相背离

一些企业处于某些目的,如上市的目的,或由于薪酬与业绩相挂钩,而制定一些根本实现不了的目标,下属经理迫于这些高经营业绩的考核压力,“高指标”的重压下,只好造假来应付。

2、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对会计信息造假的不法行为往往通过行政手段予以处罚,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较缺乏,从而没有对违规者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监管部门主要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通过行政手段的形式进行打击惩治,而对财务直接负责任人却较少追究刑事方面的责任,惩罚中涉及的民事责任少之又小。另外,执法力度也不够,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程度不够,会计造假付出的代价是有限的,这里的代价可分为两种形式:违法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前者即违法行为被发现后应受到的惩罚;后者指会计造假时所费的精力和心理承受的各种压力等,如工作机会、晋级升迁等。会计造假成本低导致一些财务人员甘愿以身试法。

3、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

单位中一些财务人员素质较低,职业素质可分为职业技能素质和道德素质。首先是技能素质,一些会计人员从企业内部成长起来的,缺乏正规的教育和系统的财务知识,又缺乏后续的职业技能教育,能力仅仅局限于记账算账,不懂得会计还有参与管理等职能,缺乏加强内部信息沟通,利于企业内部控制,从而正确、及时反映企业会计信息,增强企业有效运营的能力。其次是道德素质,也有一些是由于会计人员出于内部、外部的原因,内部是会计人员本身出于利益的动机,利用职务之便,制造假账,粉饰财务报表等,侵吞公共财产;外部原因是上级给会计人员压力,授意其作假账,并以工作相威胁,再加上会计人员缺乏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也不高,没有会计人员尊严和荣誉感,不敢利用合法渠道和手段来与不正之风做斗争,维护自己会计人的尊严,相反纵容违规违纪行为,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同流合污,从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4、法律法规不完善

法规不完善是我国监管的致命点。法律制度不完善体现在:没有法律条文对诚信问题做出具体的描述,降低了法律的可操作性,也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会计法》缺乏会计人员权利的明确规定,造成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义务与权利不对称,使得会计人员行为时缺少独立性。

5、外部措施监管不严

政府监督力度不够,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社会监督不严。政府具有比其他外部监督更好的审计队伍,政府应该利用其资源做好审计工作。作为社会监督责任核心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完全做到“客观、独立、公正”的审计,工作质量低,受自身利益驱动,少数注册会计师串通会计事务所,为客户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二、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1、防止源头上的造假

会计记账的第一步,即原始凭证的编制,一些个人通过编造、涂改等非法的手段取得原始凭证,以少开多,或钻空子,将领导个人的消费合法化,作为费用记入形式上合法的票据中。会计信息从源头上失真,以后通过监督审查很难发现问题,给审计工作显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应从编制原始凭证即加强对会计经济业务活动的监督,防止源头造假。

2、加大造假者的处罚力度

目前会计造假层出不穷也是由于造假成本低,对会计造假虽己有相关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的规定,但可行性差,缺乏具体的实施准则和司法解释,惩罚力度不够大,使得一些违法乱纪者甘愿为一己之利冒风险。所以必须细化处罚准则、责任主体和手段,充分发挥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造假成本远高于可能获得的非法收益,起到杀一儆百地警示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止财务造假,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加大会计造假成本和处罚力度,必然会有助于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在合理高效的激励下,加大对单位负责人员造假的处罚力度,降低其预期风险收益,减少其利用职务之便授意、威逼会计人员制作虚假的会计凭证、记录等现象发生。只要有违法行为,特别是知法犯法的行为者,不管其是会计人员还是单位负责人,都应对直接或间接行为人追究其法律责任。

3、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对于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方式和手段是多样的,可以鼓励会计人员主动学习,现在网络提供了学习的平台,需要哪方面的培训和知识,很容易就可得到;也可以企业为财务人员举办一些培训活动,并以竞赛的形式,增强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使员工对会计又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及时使财务人员了解国家的一些新出台的政策,适应新形式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以使企业事业单位业务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提高财务人员互相监督的意识,对加强内部控制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财务人员还要掌握税收知识。作为一个会计人员,了解基本的税收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准确计算、按期缴纳税款,充分享受优惠税收政策,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保障税基完整,防避侵蚀税基逃税漏税的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全面了解各类税务知识,防避不法分子以假乱真,危害本企业的利益。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必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会计人员公正、诚实守信光荣的观念,抵抗违法违规行为的胆量,不能屈服于个人利益或者公司的利益,而丧志了会计人的尊严及职业道德修养。我们每个会计人员要谨记朱铭基总理给国家会计学院题写的“不做假账”,要真正做到不做假账,不做假账是我们会计人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道德素质提高的对象不仅仅是财务人员,同时,也应该要求企业单位的负责人学习相关的会计知识,使他们也能清楚造假带来的危害及影响,企业的目标不仅仅是账面利润最大化,还包括社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等,多方面都兼顾到,维护企业形象,增强社会对本企业的信心。政府部门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对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进行教育,并且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在全社会培养诚实守信的氛围。将政治素质、作风素质、心理素质与业务素质联系起来,把道德教育同实际操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会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4、加强经济立法工作

制定适合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审计管理会计制度。从制度层面减少会计造假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经济立法工作,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合理规范会计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使其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兼顾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众所周知,会计基础工作作为会计工作的基石,基础工作如果做不好,不规范,不扎实,会计工作乃至整个经济活动工作将不再具有可信性,经济数据将失去意义。在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增建会计检察处,用来检查会计信息质量和对会计造假的单位和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罚。这一单位有社会监督、内部审计所无法比拟的优越处,是由于国家审计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其次可以节约重复审计的成本和增强成员业务能力。

5、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强外部检查和监督

社会监督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后一关,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高效的外部审计监督机制。外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占据着核心的地位,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并提供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报告往往意味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往往对注册会计师比较依赖和信任,但在注册会计师队伍中还是不乏不顾自己的职业操守,与被审计单位勾结对会计信息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因此,必须严惩不能诚信履职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通报批评。通过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来防范会计信息造假。

6、鼓励股东主动参与、监督公司,维护合法权益

在我国股东,特别是小股东,大多不重视行使股东权力参与公司管理,股东应该强化通过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有效运营而获利的意识。彻底改变小股东被动地去用“脚”投票,需要有关专家帮助其树立“股东”而非仅仅股民的观念,让他们意识到不因出资少而改变他们投资者的地位。当然这也受到从小股东角度出发的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如果行力获得的报酬还不抵行为的成本,那么他们显然会选择不作为,而去做效益更大的事,这与公司的股东持股比例有关,过大过小都不利于公司治理、监督。

三、结论

会计造假的原因 篇5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两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体现了内部牵制原理,与其他管理控制交织进行,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着重要地位。内部会计控制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会计控制体系,其中包括:内部凭证制度、健全的财簿制度、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科学预算制度、定期盘点制度、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使会计造假没有了造假的环节、载体并从源头杜绝造假事件的发生。实现内控制度资源的优化配制,要按企业业务动作方式,建立起相应的内部责任机制,如岗位经济责任控制机制、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等。

(一)加强宣传学习《会计法》的力度,从思想上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设,是会计工作依法进行有效保障。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实行会计监督必须要有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做保障,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难以保证。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过程,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应当将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业务的程序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在机制上、制度上达到规范行为、控制风险、防范舞弊、纠正差错的效果,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实现内控制度资源的优化配制,要按企业业务动作方式,建立起相应的内控责任机制。

(二)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随着我国加入WTO,必将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步伐,促使企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借着我国“入世”东风,有利于企业管理体制方面实现政企分开,弥补治人治理结构的漏洞,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经营机制等。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内部要有高度的组织和严格管理,这也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基础。

(三)制定制度标准体系,以利完善制度建设。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内容比较广泛,为了使各单位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有章可循,首先是在遵守《会计法》原则规定的基础上,国家要组成有关专家研究制定比较详细的适合不同规模企业,又便于建立和操作的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以供企业选择制定,这样就避免了完整系统的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因企业人员素质等条件的制约而难以完成的困难。其次是企业在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的同时,还要尽快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因为内部控制制度是“纲”,而内部监督制度是“目”,纲举才能目张。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只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全部内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要真正得以贯彻实施,就必须有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来支持和保障。

(四)加大监管力度,促进企业建立并认真贯彻执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立有效的企业内外监管机制和制度,这对一个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与执行需要单位内外部形成合力予以监督方能奏效,外部由财政部门、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上级主管单位及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检查;内部由单位审计部门负责监管,只有建立了内外结合的监管机制,并通过审查和评价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全面性及有效性,才能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以保障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加强独立审计作用,提高独立审计质量

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审计质量只能是一种奢谈。如何保持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的质量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提高审计从业人员门槛,保证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门槛较低,报考者只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而且考试内容偏重理论问题,实务要求不够,一些人仅凭“精通”几本考试用书就能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结果使注册会计师队伍盲目膨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业能力严重下降。因此在报告条件上必须要求报考人员具有一定的会计从业经历。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市场准入的监管,作为常识,进入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个人和机构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以确保执业质量。但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入审查往往流于形式,有些地方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法人代表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审查不严,各种寻租行业滋生泛滥,严重地破坏了会计市场的秩序。

(二)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过多,规模过小,一方面容易在客户市场上形成恶性的低价竞争,当会计师事务所的利润得不到保证时,必然会降低审计成本,损害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在给第三者造成损失时无力赔偿,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拥有者构不成足够的压力。因此,在会计事务所的审批条件上,应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提出更高要求,并从总量上控制会计事务所的数量。在审批要件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交纳巨额职业保证金。一旦会计师事务所违背职业道德、违反法律和执业准则等给第三方造成损失时,就扣除相应的职业保证金,用职业保证金对第三方进行赔偿,并要求其补足职业保证金,才准予重新开业。唯有如此,才能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谨慎从事,不与委托者或被审计者勾结来损害第三方的利益。

(三)更改目前会计事务所的选聘、续聘和更换的权力。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后,会计市场上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而被审单位管理当局掌握着会计事务所的选聘、续聘和更换的权力,会计师事务所为得到审计项目,而顺从管理当局的旨意,并受其指使进行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违背《独立审计准则》,出具虚假的审计结论。有鉴于此,必须更改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选聘、续聘和更换的权力。对于上市公司,这一权力可收归证监所,采用目录管理方法。由会计师事务所提出项目申请,证监会审查,然后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聘会计师事务所,避免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师事务所施压力,维护审计的独立性。

(四)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风险意识。尽管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主体,以《注册会计师法》为等相关法规、规章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法规体系,但不可讳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低风险的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总体偏低。我国至今尚未出台《民事责任赔偿法》。目前对当事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但却没有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虽然《证券法》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优先承担的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现有法律中缺乏适当的诉讼机制,致使投资者的损失事实上得不到赔偿。尽管法律允许普通投资者可以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提起诉讼,但过高的诉讼成本和偏低的收益致使普通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必须尽快出台《民事责任赔偿法》,降低诉讼门槛,采取举证到置的方法,由审计人员承担举证责任。必须提高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使其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应有的职业谨慎,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五)加强审计职业道德管理。外在的监督与监管是审计质量保证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并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根本问题在于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机能的机制。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准则,重塑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在重塑审计职业道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审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审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审计目标相适应;(3)审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审计行业管理模式相适应;(4)审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会计信息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关系到社会资源的配置,关系到国家、人民的前途,保持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的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势在必行。

(六)如何避免内部审计的风险。由于内审部门在取证时要得到领导的审批,这样就丧失了审计独立发挥的作用。内审人员虽然被授予许多形式上的职权,但审计人员的调查取证依然无法得到保证,引发审风险。企业应当应用与独立审计相似的一套风险审计方法,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应当对内审人员进行真正授权(要求财务部门及时报送有关财务计划、预决算、报表等;审核财务资料;索取有关文件资料;制止企业内部各种违反法纪行为;提出改进管理措施……),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减少审计误。

会计造假的审计 篇6

一、收入完整性

对财政专项资金收入的审计主要从其完整性入手,审查所有的收入是否都入账了,也就是是否少作收入。专项资金的收入来源渠道主要有上级财政或部门预算安排拨入、本级财政预算配套、按规定征收筹集、接受社会捐赠等。

(一)改变会计科目

如审计中发现,某县交通局收到一笔上级直接拨入的公路建设资金,长期挂在“暂存款”科目,不反映收入,发生的支出冲减“暂存款”,而这些支出超出了资金使用范围,但因为是在往来科目内,支出时不接受财政监督管理。会计年报做了二份,一份是对付财政和审计的,依然按“暂存款”报告,一份是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的,按“上级补助收入”报告。

审计只需对这些敏感会计科目重点关注,一是审查银行账户,看资金来源和用途;二是与财政拨入资金核对,看其是否按财政拨入项目归入对应的会计科目;三是审查往来账的收支情况,从而发现资金收支的性质。

(二)设置“账外账”

如某县社保局为了筹建社保大楼,在单位财务账之外设立了一本“基建账”,收支全部通过出纳的活期存折或现金运作。审计发现,该局收取部分单位的养老金、实物参保资产的租金等不做养老金收入,而是作为基建资金来源,建筑商应缴纳的职工养老金与社保局应支付的建筑工程款互相抵消,一边做基建收入,一边做基建支出。而应支付给参保单位的退休工资等,直接在养老金专户上列支。

“账外账”可以采用思维联想法进行审计,社保大楼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审计人员首先要想到如此大的工程投入,资金来源于何处?养老金账上没有参保单位缴纳养老金的收入,却有退休费用的支付,或虽有收入,但收入与支出明显不对称,审计人员就要分析联想到是否存在养老金收入不入专户账的情况。

(三)通过下级入账

如某县民政局接受一省外企业的捐赠,县民政局不做收入账,而由援助项目——某农村小学所在的民政所开具行政事业性单位内部收据。审计发现,该省外企业凭县民政局出具的公益性捐赠的证明材料和民政所的收据,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税前扣除。而实际上援助小学只享受到30%的捐赠款,县民政局截留30%放在账外,用于发放职工奖励,另外的40%返回给了捐赠企业的老板个人。

这一情况通常只有在延伸审计时才能发现。

(四)多余工程物资变卖处理不做收入

如某县移民建镇的公建设施项目,使用移民专项资金购买钢材、水泥、沙石等工程物资,移民项目结束后多余的工程物资变卖处理收入不做移民专项收入或冲减移民专项支出,而是作为县物资总公司的营业外收入,用于职工的社保支出。

审计通过项目工程造价的审计,推断工程物资实际耗用量,倒算出结余的工程物资数量和金额;也可以通过工程物资进出库的授权审批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审查仓库保管的物资账,来分析判断工程物资的实际结余情况,再追查结余物资的去向。

(五)多做收入

除了上述的少做或不做收入的情况外,还有多做收入的情况,即审计经常发现的地方配套资金的虚假收入。地方因为财力紧张,无力提供配套资金,但又想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于是搞假配套,一方面做配套资金拨入,一方面又虚列项目支出,把配套资金套回去。

虚假配套的审计要紧紧围绕项目及资金流程来进行,结合审查项目成本和银行收付发生额记录,重点关注大额现金支付项目资金的交易情况。

二、支出真实性

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审计主要从其真实性入手,审查所有的支出是否都是实际存在或已发生的,有无虚假的支出。专项资金的支出方向大部分为项目耗费,少部分为项目实施所必需的运作费用。

(一)虚列项目成本

是指根本没有发生的成本支出项目,如上述的虚假配套收入,必然就存在虚假配套支出。此外还有项目单位有意虚列项目成本,套取资金弥补行政事业经费的不足,或设立小金库,逃避财政监督。

对这一会计造假的审计,只需按照项目流程追查下去,虚假成本与虚假项目是对应的,追查证实项目未实施,或调查资金补助受益对象,也就能找到虚列项目成本的证据;也可以通过审查往来账发现线索,有的应付或暂付项目工程款,长期不转入项目支出,很有可能就是虚构的项目支出。

(二)重复列支成本

项目成本虽已发生,但已经做了支出而再一次做项目支出。如一次审计时发现某县交通局支付某村级公路补助资金,凭工程结算税务发票做了项目工程支出。在第二年,该局凭该发票存根联复印件,再做一次工程支出,并在复印件上说明由于原发票不慎遗失,故以此复印件入支出账,复印件并有税务发票专用章作证。

审计可以通过建立项目库,标记已经完工并付清项目款的项目,这样可以有效查出重复列支的情况;通过项目工程造价结算的审计也可以发现重复列支的情况;专项资金的项目很多是跨年度实施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查看当年的项目支出情况,而且要关注上年或下年的同一项目的支出情况。

(三)巧立名目收费

近几年加大了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力度,提取项目管理费、审查费、咨询费、业务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的情况表面看起来少了很多,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地方财政几乎没有安排项目运作经费,项目单位从公开提取项目管理费变为暗中操作。如某县交通局在审批拨付资金时,采取先缴费后审批拨款的方式,收取咨询费、设计费和监理费等。

审计可以抓住资金流这条主线,顺藤摸瓜,这些巧立名目收取的费用从何处出账,最终会被牵扯出来。如上述交通局收取的费用,审计通过审查资金流向,从交通局到乡镇项目业主,再到施工单位,最终查出该费用由施工方垫付,实际还是来源于专项资金。

三、资产与结余的处理

(一)资产的处理

有的项目管理单位用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做资产账,而是账外使用,用于本单位的行政事业公务或用于出租,获取额外收益,收支均不入账。审计某县防汛指挥中心时,通过到房管局进行房屋产权认证,发现账外房产。

如某县社保局将企业参保的小车不作参保资产备查账,也不按规定及时拍卖处理,而是作为单位自用车或送给县级部门领导使用。审计通过审阅参保企业的备查资料,再到车管所进行车辆产权认证,证实县社保局挪用社保资产的情况。

某县自来水公司用国债资金购买地皮,计划用于县城高压泵房供水改造工程,直接列支项目支出,项目也一直未实施。8年后因城市发展规划改变,该公司将地皮拍卖,拍卖收入是原购地成本的十倍以上,资产处置收入一部分交由政府,一部分作为公司的其他收入。审计通过审阅国土局的有关资料,了解到此宗土地当初的用途是建高压泵房,再追查该公司8年前的购地资金出处才发现线索。

(二)结余的处理

部分财政专项资金结余按规定可以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但必须列入下年度预算,有的部门就将结余资金不按规定列入预算,重复申报获取部门预算资金;部分结余资金按规定在项目全部结束后,将结余资金交回财政,由财政重新预算安排使用,但一些有资金结余的部门或单位通过调整专项资金明细科目,虚列支出挂往来账、第二年再冲回去等多种方式,少报或不报结余资金;有的单位年底将结余资金直接转入“事业基金”,变专项资金为事业基金。

审计通过专项资金收、支的审核,很容易算出资金结余的实际数额。

四、财务报告

审计某县民政局民政优抚资金时发现,通过虚报优抚对象人数和优抚等级,套取上级补助资金。有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单位为了骗取上级补助资金、或粉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业绩,有意上报虚假的财务报告,审计时只要将其上报的财务报告及相关报表资料与专项资金账面数核对,就能发现虚报的情况,并能分析判断出其他问题的线索。但为了不被审计发现问题,审计组要求提供上报的年度财务报告,被审计单位往往会找出如没有上报的财务报告等理由或借口,不向审计组提供,这种情况下,要取得上级审计机关的支持。

五、关联交易

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部门通常利用关联关系来实施会计造假目的,审计主要针对关联关系的合法性来分析、判断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并相应采取特有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揭示会计造假的真面目。

如某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向项目业主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预算等服务,收取项目咨询费,通过审计发现该工程咨询公司实际上是市发改委设立的,注册资金在发改委财务账上借出,项目法人是发改委的一位副主任,财务人员由发改委财务人员兼,咨询服务业务由发改委综合股和其他股技术人员兼,公司财务审批与发改委审批人是同一人。审计通过审查公司设立程序合法性,发现发改委的这一关联公司。

某县交通局将公路建设与改造项目大部分承包给下属的公路养护中心,审计结果表明,其工程结算造价明显高于其他标段的施工方。审计通过审查交通局的招投标程序和工程结算的情况发现这一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

浅谈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篇7

关键词:会计造假,防范,治理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逐渐加快, 会计对企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会计信息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宏观调控作用, 是企业或政府管理层决策制定的重要凭据。会计职业的职能变化导致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和道德素质要求更加严格, 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拥有良好的会计职业技能, 还需要对工作内容抱有客观、公正、诚信、敬业的优良品德, 做好本职的财务和监督工作, 为企业运营带来帮助。

一、会计造假及原因

(一) 会计造假

会计造假的意思是指, 企业的决策人和会计人员在进行企业财务核算中, 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个目的, 经过严密谨慎的安排, 做出违反国家法制法规, 擅改虚假财务记录和报表, 并对行为进行掩饰的违法行为。全球企业, 出现会计造假事件的情况随处可见, 这种行为严重的损害了企业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的利益。因此, 对于目前的市场经济情况,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打击会计造假的社会风气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二) 会计造假的原因

会计造假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巨大的伤害, 其伤害主要表现在:首先会计造假会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 对企业管理者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决策制定造成干扰, 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秩序;其次, 会计财务造假会损害企业投资者以及企业经营的经济利益, 助长个人贪污、受贿等不良社会之风;再次, 会计造假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很大的法律风险, 对企业资产造成安全性威胁, 导致企业资产的严重流失。最后, 会计造假会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顺利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给我国尚未完善的资本市场发展埋下隐患。

1. 急于扩大企业规模, 为实现经营业绩既定目标而造假

很多上市企业受到长期体制影响, 或者基于扩大公司的经营规模, 对企业的发展现状认识不足, 忽视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 习惯性的以往年的经济增长形势为依据或者无依据, 对来年利润和资产增长指标进行制定, 过高的指标就会导致企业出现会计造假现象。制定较高的利润和资产增长指标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企业的发展, 引导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强化, 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但制定的利润和资产增长指标过高, 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管理者利用会计财务造假的办法, 对企业的账面进行利润和资产增长虚高造假。

2.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

在企业单位中, 有些财务管理员工的素质比较低下, 在技能素质方面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财务知识教育, 也没有进行后期的财务知识培训, 工作中只能做到简单的记账和算账, 对会计的管理职责没有明确的认知, 无法利用企业内部信息, 对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 也不能够及时、准确的将企业会计信息向决策层反映, 加大企业的有效经营效率。也有些财务管理工作者道德素质不高, 为了自身的利益, 以自身的职务便利进行账面和报表造假, 私吞企业财产。或者受到上级的压力, 以工作相逼, 被授意造假, 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 不敢利用法律手段进行抗争, 纵容上级的违法行为, 甚至同流合污损害企业利益。

3. 法律法规不完善

这些年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与之相关的法制法规也在被不断的建设和完善, 会计准则相关的法律也先后出台了好几部, 以规范和制约会计行为。但我国大部分的会计法规和准则都是引导型, 极少有对会计的诚信行为进行具体规范, 导致这些会计法规和准则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严重不足。我国制定的会计相关法律对会计造假行为的惩戒力度不高, 一般都是进行行政处罚, 对会计的造假行为很少有追究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法律法规。再加上我国并未设有财务会计相关的执法监管机构, 对财务方面的会计法规执行力度不强, 让会计财务造假的防线进一步加大。

4. 监管力度不够, 措施不严

企业的会计进行财务记账是在企业内部进行, 因此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需要有外部的监督体制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在外部监督上, 政府和会计事务所承担着会计行为监督的主要任务, 政府对会计造假的监督力度不够, 国家制定的会计法规不健全, 导致社会对会计造假的监督不够严格。存在会计师对自身工作无法达到规定的会计审计标准, 工作质量不高, 责任心和自律性不强。且很多地方的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增长考核指标, 地方上的经济发展和政府的业绩考核有很大的关系, 会导致政府部门对会计造假行为出现放任心理。除此之外, 我国的会计相关部门在发票等一系列的原始会计凭证上的监督和管理存在一些不足, 导致造假发票和正规发票能够以低价获取, 让企业的会计造假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一) 加大造假者的处罚力度

现代社会。会计造假事件屡禁不止, 其主要原因是会计造假的成本很低, 我国虽有制定会计造假相关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法规, 但实行性和可操作性不高, 未设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司法准则, 对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不够, 导致很多职业素质底下的工作人员甘愿冒着违法乱纪的风险, 为自己的私利进行会计造假。因此, 需要在法制方面, 对会计造假行为制定严密、精细的法制法规, 细化会计造假行为的惩戒措施和手段, 让会计造假的成本远高于实际获得的非法利益, 对会计造假人员进行警示, 加大会计造假行为的惩戒力度, 对相关造假人员的不法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 降低其预期风险, 减少财务人员被威逼造假的可能性, 对直接或间接出现违法行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以法律准则对会计造假行为进行约束, 进而防止财务造假发生可能性, 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 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的提高需要从技能素质和道德素质两个方面着手。提高财务人员的技能素质有很多方法和手段。可以鼓励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知识, 言明会计知识对该职业的重要性, 如今社会网络平台广阔, 各个行业以及职业的培训和知识能够轻易获取。也可由企业组织财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知识培训, 以有奖竞争的方式来刺激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让财务人员能够充分的认识会计这一职业的责任, 并对国家新出台的会计、财务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还能够让企业的会计事务处理程序化、规范化, 让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进行相互监督, 加强企业内部对财务工作的控制, 并展开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让企业财务人员学习税收知识, 对国家的基本税收政策进行了解, 能够准确计算当期的税后缴纳款, 在合法情况下, 让企业能够在税收的优惠政策中得到充分的利益,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的税基完整性, 防止出现偷税漏税的情况。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就需要让财务人员树立良好的道德思想观, 对会计人员的公正、诚信等传统美德, 以及抵抗违法违规行为的胆量和自身抵抗利益诱惑的自律性进行培养, 避免财务人员出现为了一己私利, 或受他人胁迫, 做出损害个人利益或者公司的利益的事情。同时, 还需要求企业单位的负责人学习会计方面的知识, 并让其了解会计造假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危害, 打消其造假心理, 激发其打压造假的积极性。

(三) 加强相关立法工作,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由政府的相关部门来加强经济立法的工作, 对会计行业执行完善的法制法规, 对会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合理的规范的约束, 让其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并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 让其在一定程度上和国际会计制度相协调。会计基础工作若是做的不规范扎实, 则会计工作甚至整个经济活动的可靠性都不高, 导致经济数据不真实。在国家的各级别的审计机关增减会计监督部门, 作为检查会计信息质量以及监督会计工作, 处罚会计造假相关人的机构, 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会计造假的风险, 比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监督更加有效。

(四) 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 加强外部检查和监督

社会监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 建立一套合适高效的外部审计监督机制, 完善企业的社会监督体制。注册会计师在外部审计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注册会计师审计且提供的无保留意见一般都具有质量很高的会计信息, 很容易导致信息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产生信息依赖和信任。但注册会计师中也会存在一些职业道德低下的人, 与被审计企业的违法者相互勾结, 提出虚假的审计意见。因此, 对于不能遵守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 需要进行严惩, 并予以通报批评, 以此来减小因注册会计师带来的会计造假风险。

(五) 鼓励股东主动参与监督公司, 维护合法权益

我国大部分企业股东, 尤其是小股东并不重视使用其公司管理的权利。事实上, 为了企业能够更加正常运营, 股东需要强化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意识, 以促进企业更加有效的运营效益以增加自身得到的利益。树立股东观念, 让其正视自身利益的获取观念, 企业运营不会因为投资少而改变其投资者的地位。但这一点和股东所持股份比例有关, 若是股东行使自身权利得到的利益小于成本, 一般都不会选择行使这个权利。在鼓励股东参与监督公司运营这一点上, 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公司的治理和监督。

三、结语

新时代的到来, 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动着会计行业发生了很多变化, 财务人员的职责由负责账面记录和报账变为财务预算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 会计处理的项目对象和处理方法也逐渐丰富起来, 其职位风险越来越大, 会计造假的现象时有出现, 需要得到治理。防止会计造假的方法与治理不是一日之功就能够做到, 对于这种不良风气需要长期采用法律和道德进行压制和约束,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方能看到成果。

参考文献

[1]白坤.如何有效对会计舞弊行为进行防范与治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0 (11) .

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造假,防范治理

俗话说“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一项社会经济活动都必须有一定的财力保障作为支撑。会计是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的核算、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 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近年来, 会计弄虚作假现象越来越多, 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危害。会计造假, 不仅会给单位、企业等带来严重损失, 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而且可能对资本市场和企业、政府组织等的社会公信力造成极大的影响。加强对会计造假的防范和治理, 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任务,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不同性质的组织内会计造假的目的和事业单位会计造假的表现

不同性质的单位, 出于不同的目的, 往往会采取不同的会计造假手段。例如, 国企一些领导为了追求政治前途的业绩、政绩, 常常会指使会计人员虚列收入, 增加利润, 粉饰财务报表;一些私营企业、家族企业往往为了能够享受各种税费政策优惠, 而在会计核算中多列费用开支, 降低企业利润;一些上市公司为获取上市资格和配股资格、避免被摘牌、募集更多资金等目的, 往往会在编制的虚假财务报告中虚增收入、掩饰亏损, 使投资者多多购买和持有公司股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则往往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 往往“钻空子”、打“擦边球”, 违反国家现行财经法律法规, 采用自制凭证、虚列支出、套取现金等手段实施会计弄虚作假。根据对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的实践与观察, 事业单位会计造假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 一些单位主要负责人常常会以各种方式暗示或指使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进行“技术处理”,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致使单位财务监管失效。具体表现为:第一, 私设小金库。通过巧立名目设立单位小金库, 用于单位职工补助、补贴、津贴、招待费用支出, 在国家三令五申的打击和治理之下, 这种私设小金库的行为越来越少了;第二, 设立“账外账”。设立“账外账”主要是通过隐蔽、隐匿等方式, 不对外提供真实的财务会计资料, 从而逃避政府和社会的监督, 实现“任性”支配和使用财政经费的目的;第三, “白条”入账。一些机关单位为了迎合上级领导、权力机关等, 用“白条”从单位财务中套取现金, 进而实现公款行贿等行为;第四, 账务不清。一些单位不积极履行代扣代缴的义务, 会计账务不清、财务数据不真实, 存在偷税、漏税、欠税等现象。

(二) 财经纪律松弛

据了解, 目前大多事业单位实行部门预算, 要求定额定员核算, 设立零余额账户。但是, 一些单位总是想方设法用虚假的方式开办、设立具有自收自支性质的下属事业、企业单位, 逃避正常的财务监管和会计监督。因此, 一些按规定本该在事业单位改制中分离出去的下属事业、企业单位, 往往为了便于列支支出, 仍长期被上级单位紧紧控制而不放手。一些事业单位将单位公房出租、社会盈利等收入不列入单位账户, 并违规使用甚至私分国有资产。此外, 一些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 致使财务管理疏漏较多, 为会计弄虚作假提供了“温床”。

二、事业单位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

会计弄虚作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弄虚作假的梳理, 结合对网络曝光的一些会计造假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认为事业单位会计造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干好会计工作, 要求每一位会计从业人员都具有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 都清楚自身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内容。但实际工作中, 会计人员新手多, 加上一些市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多为兼职, 会计人员更换频繁, 一些会计人员为“半路出家”, 缺乏基本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 加之政治学习和专业继续教育不够, 造成一些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不高, 从而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机会”。

(二) 财务内控体系不健全

一些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不明确, 账务处理程序不合理规范, 内部监督和牵引制度不科学, 未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财务支出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 造成对证、账、票等审核把关不严, 从而造成监管漏洞, 致使会计造假行为发生。

(三) 会计内外监督乏力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 是指由单位内部所设置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会计事项进行监督;外部监督, 是指由政府的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物件管理部门等机关对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监督。

(四) 会计造假的成本较低

现行的《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人员和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进行弄虚作假的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 但是处罚力度明显较轻, 有的条文还只是进行了泛泛的禁止性规定, 对违反者如何具体处理的操纵性和指导性不强。这样, 会计造假行为需要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可能获得的收益, 造成会计法律法规的总体威慑力不够大, 不利于遏制和打击会计弄虚作假行为。

三、防范和治理事业单位会计造假的对策思考

(一) 增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是财务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从近年来揭露的会计弄虚作假案件来看, 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意识不强是重要的原因。一些单位主要负责人不但对会计行为疏于监管, 把关不严, 而且还积极放纵、暗示和指使会计人员进行弄虚作假, 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 单位负责人尤其是“一把手”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 加强对财经纪律和会计知识的学习, 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相关财政法律法规, 切实把好会计财务审核关口, 坚决反对和制止会计弄虚作假行为。

(二)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积极招录和引进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把好入口关, 逐步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 保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加强会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力度, 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此外, 应积极营造讲诚信、讲规矩的良好社会氛围, 促进财会人员积极践行“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操守。

(三) 完善单位财经管理制度

一是, 应进一步细化会计方法和账务处理方式、流程、原则, 增强会计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强化相关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二是, 完善单位财务公开公示制度, 加强干部群众和社会媒体对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状况的监督;三是,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单位内部的监管和控制, 防范于未然;四是, 完善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奖惩机制和社会舆论评价机制。

(四) 加大会计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

组织审计人员等不定期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和审计, 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 切实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的日常监督和管理。采用点名方式公开披露和通报事业单位内部会计造假的处室、人员等, 加大对会计造假行为和造假人员的惩罚力度, 增加会计弄虚作假的成本, 使得造假者因理性算计和内心恐惧而失去造假的冲动。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反腐倡廉力度的加大,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禁令和相关管理制度, 会计造假的风险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会计弄虚作假行为的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 这对打击会计造假、营造良好的财务会计工作环境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从总体上来看,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 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还存在单位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不够到位的问题, 这些, 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加以解决, 共同构筑起遏制和打击会计弄虚作假现象, 为财务会计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财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多添举措、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学军.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3 (12) .

[2]李叶红.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 (02) .

[3]曹瑛.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研究[J].民营科技, 2014 (11) .

浅谈财务会计造假与打假 篇9

所谓的财务会计造假, 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 采用各种欺诈手段在会计账务中进行弄虚作假, 伪造、变造会计事项, 从而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从类型上分析, 企业会计报表造假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虚增利润, 虚增资产;二是虚减利润, 虚增负债。三是营私舞弊, 中饱私囊。第一项主要是上市公司以及国有企业, 因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第二项主要是私营企业以及个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因为不注重业绩, 更关心的是如何少缴纳税收, 少接收摊派。第三项主要是涉及一些行政单位的不法人员, 贪污或者侵占财产。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作假手段:

1. 在会计凭证上造假

这是造假者最常用的手法, 在原始凭证上造假, 或编造虚假经济业务, 假餐饮费票、假销售收入票等假票据现象异常突出, 劳务费、临时工资等自制凭证更是以虚开实;或以原会计事项为基础, 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方式非法谋利, 以少开多、大头小尾的票据司空见惯;或采用偷梁换柱的方式, 将公款行贿、个人购买的物品等非法事项在形式上合法的费用中列支。造假者让这些虚假的原始凭证进入记账程序, 编造虚假的记账凭证。

2. 在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中造假

有的单位存有大量的现金收入, 私设“小金库”;将销售收入或预算外收入不按规章制度存入规定的开户行, 擅自存入单位的经济实体或者个人存折, 乱支乱用;还有一些单位直接编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更有一些单位存有几套账簿, 分别应对不同的部门。

3. 在记账方法上造假

有的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将未实现的收入作为收入入账, 如在服务或工程未提供完毕之前, 就确认收入实现;有些企业虚构客户虚开销售发票, 虚列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一些企业对已经发生的支出不计入成本, 或在结转成本时不按配比原则, 故意少转成本, 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及库存商品的账面金额远远大于实际库存金额;有的企业则将有关费用支出单据压在银行未达账中, 利用“未达账项”弄虚作假, 调节利润。企业当期发生的费用计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类会计科目, 使得企业当期损益不实;有的企业待摊费用不及时足额摊销, 长期挂账, 将费用支出列作资产。虚增了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在建工程长期挂账, 应计入损益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

存货及固定资产价值虚假有些企业将应当报废的物资不做账务处理, 账价明显高于实际价值, 存货价值不实, 虚增了企业存货价值。企业折旧不足、已毁损及不可用或不需用固定资产不处置等, 虚增企业资产。在缴纳税金上造假。为了享受国家有关税收政策的照顾, 将应当在本年计入的收入挂在账上, 结转到下年度结算;为了偷逃增值税, 购买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入账, 浙江金华“中国第一大税案”就说明了造假者的肆意妄为。

在报表上造假, 许多企业为了调节当期损益, 随意调整报表, 人为地加大资产调整利润;或为了逃税, 避免检查而加大成本费用, 减小利润, 如为了增大管理费用, 直接在损益中多计管理费用, 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增大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金额, 造成表账不符。不按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预提费用, 而是根据企业调节损益的需求预提, 造成账表不符。

二、对策

客观上说, 打击财务会计造假刻不容缓, 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 笔者列举了如下对策:

1. 彻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着眼于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 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 侧重于从钱物分管、严格手续、加强复核方面进行控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 逐步发展成近代的内部控制系统。

2. 事前防范, 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

事前防范, 首先, 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内控规章制度, 包括《企业财务管理办法》、《企业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资金计划管理办法》、《企业资金授权审批管理办法》等一些与资金管理相关的制度。行政单位比照建立相关制度。在企业的资金管理过程中, 要合理设置职能部门,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各司其职, 建立财务控制和职能分离体系。充分考虑不兼容职务和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格局。另外企业还应当建立严格的审批手续, 授权批准制度, 以减少某些不必要的开支。明确审批人对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 规定经办人办理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事中控制主要体现在保障货币资金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资金安全性控制。其范围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应付票据的控制。主要方法有:账实盘点控制、库存限额控制、实物隔离控制等。

在资金管理过程中, 除事前防范, 事中控制环节之外, 资金的事后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每个会计期间或每项重大经济活动完成之后, 内部审计监督部门都应按照有效的监督程序, 审计各项经济业务活动, 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各职能部门也要将本部门在该会计期间或该项经济活动之后的资金变动状况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资金管理部门, 及时发现资金的筹集与需求量是否一致, 资金结构、比例是否与计划或预算相符, 产品的赊销是否严格遵守信用政策, 存货的控制是否与指标的一致, 人、财、物的使用是否与计划或预算相符, 产品的生产是否根据计划或预算合理安排等。

这样既保证了资金管理目标的适当性和科学性, 也可根据反馈的实际信息, 随时采取调整措施, 以保证资金的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同时, 将各部门的资金管理状况与部门的业绩指标挂钩, 做到资金管理的责、权、利相结合, 调动资金管理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 更好地进行资金管理。

3. 建立健全内部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是严格会计管理, 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 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

内部会计控制其范围直接涉及会计事项各方面的业务, 主要是指财会部门为了防止侵吞财物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发生, 以及保护单位财产的安全所制定的各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内部管理控制范围涉及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和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例如, 企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 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

大力推行中介审计制度, 建立健全以注册计师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招聘高素质的人才, 去除不合理人员, 逐步建立起一支职业道德好、业务素质强、社会信誉高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队伍, 大力推行注册会计师制度, 逐步扩大注册会计师社会审计监督的对象范围, 凡具有公开性质的法人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也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查验证,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这一经济警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三、小结

近年来, 一些单位在会计信息的编制上, 运用种类繁多的财务欺诈手段, 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为了确保会计的真实性, 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有必要深入了解会计造假手法, 并采取措施加以规范, 贯彻落实控制规范, 加强社会监管, 采取严刑峻法才能保证社会正常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叶淑林,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年4月

[2]货币资金舞弊及其审计探讨袁银辉《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04

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篇10

一、会计造假问题的现状分析

企业建设应当坚持诚信为本的基本原则,一个缺乏诚信、处处需要的企业是难以长期生存和维系下来的。近年来,我国会计造假行为屡有发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备受质疑,会计诚信危机由此产生。下面我们就会计造假行为的成因及表现进行简要介绍,以便于尽早做好会计造假防范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会计造假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长期影响下,人们的物欲和拜金主义获得了极大程度上的释放,受利益驱使会计人员会作出虚假的会计信息、会计失信以及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所造成的物欲横流都为会计造假行为创造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各种社会不良风气也在不断考验着会计人员的敏感神经。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依靠行政处罚手段来遏制会计造假行为产生,但这种大惩小戒的做法对会计造假行为起不到丝毫的震慑作用,同时受会计自身局限性影响,这都给会计造假营造了可操作空间。

会计造假这个会计领域的突出问题,已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找出会计造假的原因,并研究行之有效的治假措施已成为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2.会计业务处理不规范

会计业务处理不规范主要体现在货币资金处理不规范、债权债务处理不规范、实物及其他资产类账务处理不规范、收入及费用处理不规范、利润及权益处理不规范几方面。下面我们就其中几方面进行简要介绍:有的企业向其他企业转借银行账号,歪曲了银行存款余额和发生额;白条抵库、挪用现金,给部分人员创造了以权谋私的条件,严重危害了企业利益;非法坐支现金,不利于银行的差错查询和改正;超越企业现金结算范围收付现金;;企业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随意更改发票抬头或是业务内容,制造需要销售收入;利用报销费用方面的漏洞,虚报、冒领、伪造发票,直接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严重危害了国家和企业的利益;私分商品,有的企业以报废或捐赠等名义虚列支出,或将商品以返利方式发放给员工并收取现金;利用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任意处置企业资金,挂靠经营,有的小企业借由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名义征揽生意、成交合同想大企业支付好处费;还有部分企业利用多交租金的方式,进行企业利润转移从而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

3.会计报告内容诚信度缺失

会计报告内容诚信度缺失,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会计基础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计报告不规范、诚信缺失,许多企业存在多套账目,企业私设小金库,政府监督不到位,法制环境差。

二、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会计诚信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是对会计诚信缺失和道德失范的直接披露。会计造假不利于经济资源配置、助长了社会不良之风、严重危害了社会、国家、集体的利益。

1.信息制度披露的缺陷

某些上市企业营造虚假信息,信息披露不主动隐瞒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最终上市却难以为继,造成企业股市崩盘,最终导致企业破产,严重危害投资者利益,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对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损耗个人利益。

我国每年因失信和造假而被处罚的会计人员比比皆是,部分企业试图通过隐瞒和虚报收入的方式来达到免税或逃税的目的,这就为贪污腐败提供了滋生的温床,严重危害了企业和个人利益。某种意义上来讲,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缺乏市场经济也难以为继,虚假信息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失真,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

2.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当前一些上市公司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还没有到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大股东控制”现象严重。公司会计制度的缺失给部分投机倒把份子提供了可趁之机,他们利用会计制度上的缺失虚报、瞒报收入来达到逃税避税的目的,影响极为恶劣,同时这也助长了贪污腐败行为的嚣张气焰,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市场平衡,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发展。

3.造假的收益远大于成本

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而丧失了信用和信息的真实性,就会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紊乱,虚报利润、弄虚造假和虚列资产等行为的产生,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危害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也对政府税收和决策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会计准则制定必须经过某些政治程序,而利益集团处于自身利益考量又会对准则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使结果更加倾向于强大的利益集团而不是总体利益。上市公司从造假中获得的收益远大于造假所受到的处罚,导致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证券市场充斥着无视各种法规的行为,中小投资者遭受的损失得不到赔偿。

4.会计人员诚信品质

会计造假行为的出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极大的考验了人们的会计人员诚信品质和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念,释放了人们反人性中的一面,扩大了金钱和利益的影响。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诚信原则,不断掩盖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向人们提供虚假信息,这就会造成会计经营决策的偏移,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这也引发了违规交易等不正当交易行为的产生,完全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公正、公平原则,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三、防范会计造假的对策

1.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会计造假行为的进一步防范和治理,我们可以通过严厉的会计造假处罚办法提升会计造假成本,使其远远高于造假产生的效益,压缩造假利益空间,不为造假者留有一丝想象空间,利用制度严格规范造假者的行为。采用市场退出机制,针对个别不守信用、行为不端的会计从业者要联合起来严格抵制,使其得到深刻的教训,不敢再犯。以新业务发展为导向,不断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更好的满足企业经营决策要求。明确会计事项信息的披露方面的规定,促进会计规范化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增加表内业务信息的透明度。不断完善会计系统管理,加强风险防范和管理。我们必须以市场经济要求为依据不断完善会计制度,秉承公共利益理论,假定会计制度制定均为大公无私者,可以利用其进行衡量管理成本和市场运作所产生的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值,以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目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完善会计制度,使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确定各种实际应计项目或是待摊费用等经济业务都能够在会计准则中找到相应的有效的处理办法,不断提升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工作客观性。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制定被人们看作是与各种利益集团相矛盾、冲突的过程。会计准则制定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这还不包括准则制定和实施中所产生的公司遵循成本和机构运营成本,更多的则是政治成本,也就是为了转移财富竞争而导致的公司财富转移后产生的经济后果。就以美国政府所展开的经济危机预防措施为例,经过研究美国政府颁布了《证券法》,但该项法规却完全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就是该项法规的管理成本过高。因此,我们得出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最大限度的避免因公共干预造成的成本过高问题的产生。现今会计信息披露早已不是简单的公司行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公共权利和市场机制等力量造成了巨大影响,会计信息的失真、信息披露不及时等对会计信息市场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市场力量对会计信息供求的调节作用的发挥,此时只有借助政府的干预手段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投机和垄断行为加以限制。

2.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管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首先,营造良好的会计从业环境,构建会计诚信体系,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性,维持市场经济稳定,培养正确的价格观念和道德观念。利用各种手段唤醒人们内心良知,加强教育的警示和诚信效果,树立会计人员诚信意识。

构建舆论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监管力度,建立并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树立企业诚信制度,建立企业和人员信用档案,失信于人者就要被世人鄙弃,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不给造假行为一丝生存的机会。

肃清会计工作环境,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投资人、监督者树立正确健康的市场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强社会诚信管理,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做好会计造假的防范和治理工作。

3.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内部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两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体现了内部牵制原理,与其他管理控制交织进行,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着重要地位。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利用赏罚奖惩机制,使其能够对会计、管理行为、动机产生一定的制约和激励,对企业和个人的会计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和鼓励,从制度上规范会计行为。我们应当不断完善企业管理结构,使其能够与市场体制遥相辉映,实现会计行为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上对会计造假行为加以防范。

4.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力度

职业道德主要依靠会计人员自身修养的培养。而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会计制度能够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会计人员行为加以约束。完善的会计制度不仅能够压缩会计造假的生存空间、规范会计政策使用范围,不给财务报告留有一丝粉饰太平的机会,减少会计造假的可能性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力度。通过教育和引导,将外在的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要求,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觉悟,进一步达到规范会计人员职业行业行为的目的。

结论

会计造假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国家和群众的利益,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会计监督和治理,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审计体系管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力度,更好的发挥会计改革作用。我们必须从社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不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做好会计造假的防范和治理。

参考文献

[1]陶淑荣.浅谈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0(24)

[2]王晓静.对现代企业会计造假问题的治理与防范[J].企业导报,2015(9)

会计造假行为的心理透视 篇11

【关键词】:会计造假行为心理

一对会计造假行为主体的界定

(一)会计造假的含义

会计造假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本文主要涉及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它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事前经过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伪造、变造虚假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以此达到特定利益的集团或个人的不正当违法犯罪行为。

(二)会计造假主体的界定

会计造假主体应包括炮制假账和相关违法乱纪活动的主谋、共谋和执行者。按照在造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会计造假主体包括动议者、决策者、操作者和协同者。

造假的动议者是指为会计造假出谋划策的人。通常是单位财会部门的负责人,在造假过程中往往扮演替导演的角色。

造假的决策者是指有权决定会计造假实施的各级领导人。决策者既可以是领导者个人,也可以是领导层集体,是会计造假的最大受益者。

造假的实施者是指拥有职务便利、能够接触会计凭证、帐薄、报表等资料,亲自实施和完成会计造假的人员。它不仅包括有关会计人员、出纳人员,而且还包括相关的采购人员、销售人员、保管人员和统计人员。

造假的协同者是指从某些方面策应、配合造假的人员。既包括在造假之初为之提供方便者,如某些财会人员为造假积极出谋划策,提供信息及技术方法和手段,与领导共同设计防范检查的对策和措施;也包括在造很事实发生后为其掩饰,布防,通风报信和提供伪证等人员。

值得说明的是,在不同的造假案件中,造假主体的人员构成不尽相同,相关人员在造假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资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二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笼和传播有着较为复杂的心态

心态一:假业绩会引出“金凤凰”。事实上,会计造假就像“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这就使企业陷入了“服喜得喜,报忧得忧”的怪圈。因为不少经营者有着“依靠虚假数字出政绩,追求数字真实丢官位”的教训。在经营业绩实行“一票否决权”的情况下,有人就因造假造出了“致绩”而使得企业“突飞猛进”,个人不断“进步”,这就使人产生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的活思想。

心态二:想揭“疮疤”又怕疼。会计造假已是众人皆知的一个社会“疮疤”,为啥没人愿揭,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从众心理、法不责众”。不少经营者反映,刚开始造假玩虚时,还有些担心,只是打打。擦边球”,怕脱离实际,但后来发现周围许多企业都在造假,自己也就心安理得。大家都假就好办了,板子又不会打在一个人屁股上。

其二,“水涨船头高,后任不认前帐”。一些企业管理者抱怨说:前任已经把数字浮夸上去了,现在想实事求是都不可能。

其三,“大家都包装,老实就吃亏”。经营者们最普遍的心态是担心报真实信息吃亏。—方面,考核企业的主要依据是看“帐面数字”,而不是看你是否说真话,另—方面,数字若真实了,税收就要增加,企业盈利受影响。

心态三;“高指标”诱出假数字。前些年在企业和主管部门还没有完垒脱钩的情况下,一些厂长经理于经营业绩的考核压力年年把销售、利润当做最紧要的“任务”来抓,实行以“高指标”保“乌纱帽”的考核办法,在这种压力下,经营者不粉饰报表、不编造假数字就难过考核关。在企业内部实行以盈亏数字论功行赏的办法。于是便有了“造假数字”这一“良方”。

三作为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编撰者,会计人员对此苦不堪言

心态一:“准则”蜕变。会计曾经被赋予为国家和企业站岗放哨的经济卫士,常以“铁算盘”、精打细算为衡量标准。如今,在经营者看来“准则”彻底改变了,社会上一些地方和部门会计的行业标准,不再只看如实记帐算帐了,多看你会不会灵活做帐,实际上就是看你能不能造假、诱资、偷税了。

心态二:法不责众。随着社会上虚假现象的泛滥,会计借息造假也逐步形成了一根“造假系列”链条。不论上市公司或者一般单位,都或多或少存在造假行为。会计人既是虚假信息的始作佣者,又是虚假信息的受创伤者,一些会计人员说,我们逸行现在普遍形象很差,其实会计要按真实情况来记帐,从技术上说不是很难的问题,但实际要做到很不容易。甚至政府监管部门到企业检查也常常在酒足饭饱之后“一切好商量”。另外,查假打假力度不足,这在社会上起了一定的反面作用。大家都做假帐,见多不怪,法难责众,其造假行为就心安理得。如果多数企业都在无所顾忌地作假,那肯定与我们的管理机制有关系。这—点值得我们去思考。

心态三:“饭碗”为重。尽管所有的虚假会计数字都出自会计人员之手,但绝大多数会计人员都谈“假”色变。一位会计人员直言不讳:学校学了几年会计,工作后还在“继续教育”,谁不想做一名出色盼会计,但。饭碗”掌握在领导手里,让你造假,你敢拒绝吗?你不会作假谁还要你做会计?对此,所有受访会计人都有同感。不少会计人员就是因为对造假心有余悸而与领导“离心离德”最终被“炒鱿鱼”。因而多数会计人只好为保住自己的饭碗而采取让步行为,有的甚至主动为造假出谋划策。

三防范对策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确和规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甚至各岗位的职责和行为,对提高管理效率、保护资金的安垒和完整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企业各种经济问题都会在会计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和体现,所以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范会计造假,预防假帐发生。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始终。

(二)完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

外部监督包括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中介监督等,然而这些监督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为防止会计造假行为,应特别加强外部监督机制,遏止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一是运用《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规范,增强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对会计造假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建立起有效的会计违法行为追究惩罚机制,使违法者真正承担起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二是财政、税务、审计等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防止会计造假;同时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杜绝会计造假。执法部门采取联合办公,各部门密切配合,互相牵制,可避免执法部门与企业通谋作假,并克服因执不当给企业造成损失。三是强化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约束机制,提高社会监督水平。必须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公信力,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积极推进司法介入,让对社会公众和市场经济造成重大危害的造假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充分发挥产权明晰在规范会计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会计造假与会计犯罪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上市公司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当地带来了经济财富。但是近年来, 金融和会计欺诈丑闻不断见诸报端, 如2012年3月曝光的云南“绿大地”事件、2013年万福生科给出了史上最重罚单, 其影响非常恶劣, 令投资者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表示心寒, 并对中国的证券市场表示担忧。会计造假不仅会造成公司的财务信息失真, 投资者根据其失真的财务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造成了投资者的投资失误, 造成了财产损失, 同时也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 不能将资源有效的配置。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的研究, 从多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进而找到相对应的治理对策显得尤为紧要。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

1. 巨额利益的驱动

公司所展现出业绩良好, 对于公司的管理者来说, 能获得更大的权利和更高的薪水, 同时可以得到公众的赞誉。其次, 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主要对大股东负责, 一般是以公司的利润或公司的股票价值作为考评的依据。所以, 管理层有时会甘愿冒职业道德风险, 指使会计人员虚构会计报表, 向外界传递“本公司业绩良好”的信息, 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2.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的上市公司有不少是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 小股东基本在企业中没有权力, 公司大权过度集中于董事会, 从而产生了管理层出现疯狂追求个人利益, 同时滥用公司重大事项决策权。另外, 某些上市公司任人唯亲, 在关键岗位上安排自己的亲戚、亲信等, 而这些人并不一定有着聘任的资格, 或素质不高, 或业务不熟悉。

3. 监管薄弱, 处罚力度有限, 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 法律法规正逐步完善, 但是我国的惩罚机制不严, 造假成本太低, 而造假的利益又巨大, 另外市场监管的力量薄弱, 监管难以到位。因此, 监管部门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被处理单位不多, 而且受到的处罚力度也大多只有罚款, 这样公司的管理层就甘冒风险去获得公司和个人的更多利益。

4. 外部监督不力

目前, 注册会计师队伍越来越年轻, 只是获得了大量的理论知识, 又没有丰富的经验, 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失当。甚至, 也有注册会计师协助上市公司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 这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对于国家审计监管部门来说, 我国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人数基本不变, 基于成本收益原则, 对众多上市公司的监管不能面面俱到。对于投资者来说, 整体素质偏低, 投机性强, 缺乏对会计信息的有效监督, 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留下了空间和可能。

三、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治理与防范

1. 改进绩效考评体系

对于一个公司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的考核, 应当考虑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和过程是否合理, 建立一个“程序理性”的目标为出发点, 适当考虑“结果理性”的特征, 科学合理的评价公司业绩, 来引导会计工作的正确进行, 避免以“结果”为追求目标的现象,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内部监督

首先, 完善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 应当要求中小股东存在一定的比例参与股东大会, 对于公司的重大决策有一定的权利。其次,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包括股东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与对员工的激励, 管理层和员工与公司的效益相结合, 可以有效的鼓励管理层和员工为公司的效益而奋斗。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有利于公司合法合规经营, 对于公司采取会计造假达到的预期收益大打折扣, 从而限制了管理层进行会计造假。最后, 强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我们应该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在公司的作用, 保证监督机制的进行。

3. 提高上市公司造假成本, 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

我们需要完善法律体系, 对于上市公司出现会计造假现象, 一定严惩不贷, 提高会计舞弊的预期风险, 使得会计舞弊的预期回报率较低, 使得上市公司不敢涉足。其次, 证券监管部门应进一步优化他们的责任和权力, 从整体上构建一个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来形成有效监管框架, 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和精力, 通过对数量少, 结构简单的中介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来实现有效监管的目的, 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和权利优势, 加强相关制度的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达到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的效果。

4. 强化社会监督力度

首先, 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 保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其次, 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标准, 降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空间,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违法成本, 有效防止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同时, 应当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 提高在职人员的任职能力, 应对新的环境所带来的新的审计变化。进行会计教育时, 不断强调诚信, 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同时, 我们应该有目的地重视舆论监管的积极作用, 监管部门应正确加以引导, 鼓励社会公众、广大投资者、新闻媒体加入到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环节中来, 将信息反馈到监管部门中去, 使社会公众媒体的监管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

四、结语

当今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 法律法规也在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 会计造假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提高, 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行为, 了解它所采取的手段, 并重视其带来的重大危害, 贯彻理解其成因, 并根据这个找到抑制的方法,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 上市公司应该能够在公众心目中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当然, 这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

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甘冒风险进行会计造假, 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严重的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并使得社会遭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要解决会计造假现象已迫在眉睫, 对会计舞弊的原因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 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为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会计造假,上市公司,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党洁茜.试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J].中外企业文化, 2014, (1) :25.

[2]赵益.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环境的几点思考[J].对外经贸, 2013, (4) :106-108.

上一篇:颗粒阻尼器下一篇:校园网络体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