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与审计

2024-06-02

会计核算与审计(共11篇)

会计核算与审计 篇1

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审核都是企业经济管理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时代产物。科学合理的企业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审核工作,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控制能力和外部市场竞争力, 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 减少企业经营生产成本, 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一、有关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的基本理论解析

会计审计是企业通过会计工作, 对会计记录、财务事项、财务报表等进行审查监督, 检查核实相关工作的合法合理性, 对各项工作的经济进展及效率进行评估的一种企业监督管理工作。企业审计监督是国家宏观法律制度调控的具体运用, 能够有效遏制企业内出现的违法操作及损害企业经济发展的行为, 保证了企业所有经营管理资金使用的合法性, 维护了企业的发展管理秩序。同时, 企业审计管理可以及时查漏补缺, 针对企业可能存在的各种制度漏洞或会计现实工作中的缺陷, 更好的完善自身的相关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经营效益。

会计财务审计是指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现实经营状况, 对企业所有资产、经营负债及损益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监督, 并对相关会计报表信息做出合法、客观、公正的评价, 以避免企业财务管理中违法违规问题的出现的一种会计监督手段。企业会计财务核算遵循了相关性、客观性、及时性、明确性的核算原则, 要求相关数据的确认与计量符合企业的划分利益性、资本性支出。

二、企业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我国企业得到了跨越性发展, 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壮大。但是, 由于我国企业先天不足, 内部会计管理机制不成熟, 导致我国企业会计审计及会计财务核算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 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我国会计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会计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手段之一, 几乎所有企业的会计审计管理人员都是企业内部工作人员, 会计监督工作的展开受到权利效力及各种利益关系的制约, 审计的公平性、公正性难以保证, 促进监督作用得不到发挥, 会计审计工作对权利拥有者几乎形同虚设。其次, 会计审计管理体制缺乏合理性。企业会计审计是保证被审计人员自觉履行职责,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实现企业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但是, 国家宏观与企业微观上却分别赋予了它差别的服务职能。国家要求会计审计的工作重点在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督和审查, 防止企业危害结果的发生, 侧重会计监督作用。而企业内部对会计审计的工作要求是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做出综合性的谋划与建议, 侧重于决策作用。在有限的人力与时间内, 审计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必然产生程序及实践的冲突, 难以发挥审计的理论优势。最后, 企业领导对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视不足, 工作投入力度不大, 会计审计人员专业素质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代化企业管理。

(二) 企业会计财务审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 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缺乏合理定位。绝大多数企业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不足, 往往将会计财务核算职能与其他审计工作相融合展开, 会计财务核算界限不清晰, 管理人员身兼数职, 自身职业技能、专业化知识及工作精力都得不到保障, 会计财务核算工作消极展开。其次, 企业缺乏合理科学的会计财务核算监督机制。企业管理层权利制约、干预财务核算监督职能, 难以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滋生了企业内部经济腐败的土壤。最后, 会计财务核算没有统一、科学的工作制度安排。在企业内部, 会计财务核算以企业需要而展开, 属于被动、附和性工作, 因为没有进入企业发展决策战略规划, 人为目的性操作问题十分突出, 会计核算信息失真情况严重。

三、解决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问题的对策

(一) 解决企业会计审计问题对策

首先, 要切实保证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赋予会计审计部门较高的权利职能, 减少企业管理领导层可能产生的权利干涉或利益影响, 独立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全过程。只有审计部门独立性与权威性的提升, 才能真正实现会计审计职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其次,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审计监督机制。企业要学习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监督理论, 完善自我约束、监控职能, 以经济效益的实现为主线, 制定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监督机制, 创造良好的内外部会计审计监督环境。最后, 加大企业的会计审计投入力度。加强对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训, 提高专业化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实现现代化审计监督手段, 推动及时跟踪与全程动态化管理, 兼顾职能效率和风险控制, 提升会计审计质量。

(二) 解决会计财务核算问题对策

首先, 明确会计财务核算的主体。有条理、分层次的区分会计核算主体, 划分会计核算阶段, 才能保证财务核算工作的有序细致展开, 发挥监督职能。其次, 完善财务会计核算规范管理机制。对会计财务核算中的会计分析、财务处理、成本核算等工作及程序进行制度性规范, 帮助企业增强财务掌控及预测、决策能力, 实现会计核算的体系化建设。最后, 强化对企业财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完善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训及专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书明.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思考[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09) .

[2]蒲延峰.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 2010 (07) .

[3]王喜玲.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信息质量[J].会计之友, 2010 (07) .

会计核算与审计 篇2

算中心难以对统管单位的财务收支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监督,如支出的合理性难以控制,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收入游离于会计核算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加之会计核算中心较注重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对资产的管理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部分收入得不到有效监管。

目前会计中心重点监管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难以介入。一是由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票款分离”的办法,按规定收费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或财政专户),与会计核算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会计核算中心不作账务处理。由于收支分账管理,在是否违规收费收取、是否应收尽收的方面,会计核算中心缺乏监督。二是由于有些单位将应收的管理费、租金、投资分红等收入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下沉”到所属二、三级单位或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直接在对方单位列支费用。也有些单位将租金或其他渠道取得的收入不纳入核算范围,或另设账外账、私设“小金库”等,特别是对一些非正常收入或非经常性收入,会计核算中心难以监督。

2、资金使用效果得不到有效监管。

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会计核算中心对每个单位的专项经费究竟“专项”在哪里,财政部门安排该项经费的政策目的是什么等情况,不能全面掌握。由于不参与具体的经济活动,不了解经济活动的具体情况,对资金拨出后用款单位如何使用、使用效果如何等难以控制,出现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支出效率不高等问题,会计核算中心也不能全面把关。

3、资产得不到有效监管。

会计核算中心目前只进行财务核算不进行实物清查,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一是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心只核算总账科目或一级明细账,明细台账仍由单位报账会计登记,财产物资仍由报账单位进行管理。有些单位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与明细台账不符,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经费使用部门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缺乏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暂付款等往来款账户,会计核算中心只设总账和较笼统的明细账,对何时应收应付、应收应付多少顾及很少,造成往来款项长期挂账,或应收应付多边挂账,或未及时结算冲销等情况,出现损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经济业务的真实合法性得不到有效监管。

会计核算中心一人管几个甚至十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会计人员与单位具体的财务收支等经济业务活动的脱节,一定程度上的机械性,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处理经济业务和报账时,为迎合会计核算中心的要求,较为注重发票的规范及报销审批手续。而会计核算中心也主要审查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却无法对单位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事项的真实性进行监督,往往只注重形式上的合法,忽视或难以把握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难免导致会计信息在源头上的失真。

针对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缺陷,结合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审计机关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行政单位审计的内容、重点、方式、方法等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及时调整审计内容及重点

在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各项收入的真实完整性,各项支出的合规合法性,债权债务的真实性,资产的核算管理情况等审计的同时,还应扩大到会计核算中心会计监督未涉及和不能到位的部分:

(1)行政性收费的合规合法性。对涉及收费的行政事业单位,要从收费票据的领、用、管等环节入手,认真查阅文件、收费许可证、使用中的票据和票据存根等有关资料,审查行政性收费的依据、主体、收费标准是否合法合规,收费收缴是否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2)收入的完整性。主要审查收入来源是否全部入账,有无将收入不及时报账、漏报、少报或不报账,形成单位“小金库”;延伸审查协会、学会或二、三级单位,分析其收入性质,判断是否存在转移收入的问题。

(3)支出的真实合理性。要通过对被审单位上下之间经费支出的纵向比较,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对比,分析行政事业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同时联系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分析判断其支出的真实性。

(4)资金的使用效益。重点应检

查社会关注的各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项目安排、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跟踪审计,看有无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现象。

(5)资产的安全完整性。要针对资产账实分开核算管理的薄弱环节,重点审查资产的保管制度是否建立健全,购入、验收、领用各环节是否有恰当的记录,资产使用人的责任是否明确,是否做到定期或

不定期清查,账账、账实是否相符等。

(6)会计核算中心负责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有关内部管理制度是否严密有效,会计监督工作是否规范合理,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坚持按制度办事,按规定标准核定收支等审计内容。

2、积极改进审计程序与方法

(1)在审计程序上,从审前调查、下达审计通知书开始,除了与被审单位联系外,还要注意与会计核算中心的协调衔接,需要会计核算中心提供真实确切的财务资料;审计结束后,对查出的问题既要听取核算中心的意见,也要提请核算中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关注,共同促进被审单位自觉遵守财经纪律。

(2)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改看“一本账”为“两本账”甚至“多本账”。由于现行核算管理模式中,会计核算中心未介入收费收入核算、财产清查等事项,其账面无法全面反映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故在审计中,除了审查核算中心提供的账套外,还应审查收费收缴户(财政专户)的账套,以及被审单位自己备用的备查账、明细台账等,注意几本账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分析判断,避免监管死角中出现的舞弊现象。

(3)在延伸审计上多花时间精力。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统一了支出标准,严格了报销手续,原先一些福利待遇相对比较优厚的单位,为逃避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往往把一些比较特殊的非常规的隐性收入转移到下属单位或协会、学会核算使用。故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更重视延伸审计,增加延伸的工作量及工作力度,以减少审计风险。

解析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 篇3

[关键词]会计;审计;财务核算

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科学合理的展开企业会计审计和财务核算工作至关重要,除了让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同时提升外部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提升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基本理论解析

会计审计是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用一种特定的模式,对经济交易、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管,从而提供一种经济信息参与决策的管理活动。总体来说就是会计审计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财务资料以参与决策从而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这是企业明确发展方向且能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的方法和渠道。会计财务核算主要是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者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的核算的工作,是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合理的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对于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准确及时的编制会计报表,对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会计内审独立性没有得到保证

在部分企业,会计审计形同虚设,其独立性根本得不到保证,如果审计工作无法在人员以及业务工作中保持自主和权威,就无法规避审计中的风险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监督就是空话。当前,会计审计的独立性不能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部门不独立。部分单位将审计部门合并到财务部门,而审计工作也有财务工作人员兼职,或者是领导兼任。于是审计工作就无法客观公正的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和评价。

(2)经济不独立。企业内审人员工资、福利受单位负责人控制,当二者利益冲突,内审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可能对企业不正当行为采取默许态度,于是内审作用将会降低。

2.会计审计管理体制缺乏合理性

会计审计法律不充分、不健全,会计审计仅根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另外部分企业内审人员由领导指定,容易出现任人唯亲,于是就很难选用真正有用之才。最后就是审计工作当前主要停留在“查错防弊”,在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于是很难客观、针对性、苗头性的解决问题,无法运用最新的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3.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本身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业务技能偏低,或者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不能较好的胜任会计审计的工作;第二是专职人员较少,兼职较多,这样缺乏系统的审计知识和技能学习,使得现代审计手段的掌握更加缺乏;最后就是审计人员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而影响,职业道德素质低下,降低了审计人员的权威和形象。

三、解决会计审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1.切实保证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会计审计工作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后动,在开展工作中也要有独立性,这样才能保证其客观性,在设置审计部门要保证两个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包括机构的独立,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经费都要独立;二是权威性原则。内审工作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就要保证其在单位的地位和层次,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发挥就越充分,组织地位越高就为内审人员卓有成效的履行其职责提供了条件,最后就是审计机构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更能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2.建立健全会计审计管理和监督机制

会计审计作为企业的管理控制工作的重要部分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管理。例如:完善会计审计工作制度,确保会计审计机构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须的权限,同时授予审计部门必要的处理和处罚权,为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提供权利保障、法律保障和措施保障。对会计监督不力的审计人员,应予以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或由于会计监督不力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应依法追究责任。

4.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工作发展快慢,审计水平的高度和审计人员的素质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是审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习和培训。为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注重“专家型”和“复合型”的审计人才的培养,具体可以要审计人员从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协会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和岗位资格培训、后续教育培训,鼓励且倡导其参加国际注册审计师考试,扩大审计人员拥有CIA资格的比例数。

(2)不断扩大审计队伍,在进行人员选拔时起点要高,将那些懂经营管理、企业运作流程、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和财经、审计等多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充实进内审队伍。

四、会计财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企业会计核算还存着许多弊端和漏洞,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就会计财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会计财务核算制度不完善

我国企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财务核算流程和规范,这成为制约我国会计财务核算稳步发展的绊脚石。加之多数企业对会计财务核算重视不够,管控力度不大,工作人员就较为松散,于是企业的工作情况就没有制度可依,毫无秩序,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2.會计财务核算工作不规范

会计财务核算工作流程粗糙,原始凭证少写或者不写,这样大量的会计信息因为人为因素而缺失,致使了工作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就是原始凭证存在虚假乱编的行为,败坏了整个共走良好风气;还有就是原始凭证不规范,实际金额和项目的发生内容存在较大偏差,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会计信息数据不准确。最后就是会计账簿子在书写格式上存在许多错误,使得在财务核算时看着账面模糊不清楚。

3.会计财务核算人员素质不高

在部分企业中,会计财务核算人员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抵挡不住诱惑,为了一己私利,弄虚作假,想尽一切办法从中获取利益,这样就碰触了法律的底线,败坏了社会风气。

4.财务报告体系落后

多数企业的会计财务核算过程只注重核算的内容和明细,单纯的反映了款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是否正确,并没有对财务进行科学的评价;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满足各种需求,财务报告体系也要不断升级,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投资者做出决策提供资料参考,让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科学合理有效,符合新形势下发展的各种需求。

5.固定资产的意识管理观念不足

在我国企业的会计财务核算过程中,大多数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不够重视,没有充分挖掘固定资产的生产力和使用率,致使资源浪费,引起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消耗。所以如果不加强管理,根本就无法固定资产的流失情况。

五、解决财务核算问题的对策

1.完善會计核算控制制度

企业管理层要意识到管理制度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建立完善的财务核算制度能督促会计人员的日常规范,让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变得井然有序;除此之外要加强单位内各部门的沟通,使得部门之间无阻碍,出现的问题立即解决。其次每个单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公司资源,在具体的实践中,控制事情的发展,对于表现优秀或者突出贡献的人奖励,对于违规操作会计财务核算人员,严重进行纪律处分或接受法律制裁。

2.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能有效的提高会计核算的最终质量,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每个工作环节都要仔细认真,原始单据不弄虚作假,账簿书写规范,整洁有序,从而保障整个会计信息的高度准确性。作为监管部门要不定时对财会各个环节进行检查,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将财务相关情况公开透明,从而使得整个企业会计审计和核算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标准。

3.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素养

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素养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对现有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再教育,提高其专业知识和理论,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社会价值核心观,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对企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4.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我国相关财务部门要改变企业财务报告体系陈旧落后的现状,与时俱进,对财务报告体系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从而使之更加完善,进而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各种需要。

5.加强资产管理

为了保证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就要力争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制度化、合理化、科学化,树立新型的科学管理工作模式并落实到实处,尽量避免给国家固定资产造成流失。

六、结语

我国会计审计和会计核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管理人员和相关监督部门相互配合并不断探索和改革创新,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科学有效管理模式,来提高整个行业的会计审计和核算质量从而为企业提供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提供坚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书明.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9期.

[2]王喜玲.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信息质量[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年07期.

[3]徐洋博.分析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15期.

[4]李建伟.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研究[J].会计师,2013年05期.

[5]李维刚,吴晓晨.现代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3年11期.

数字货币环境下的会计核算与审计 篇4

一、数字货币的属性探究

数字货币是一种开源的、基于网络的、点对点的匿名电子货币。 数字货币进入交易结算体系,形式上行使的是货币资金的功能。

就库存现金而言,数字货币具有货币性、通用性、流通性的特点,通用性指可以被企业直接用来支付其各项费用或者偿还其各项债务,显然小范围流通的数字货币尚未被许多经济主体和政府机构认可,尚不能用来支付其各项费用或者偿还其各项债务。 以比特币为例,央行在《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 中亦指出数字货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 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因此通用性大打折扣。 流通性指货币一般不受任何约定的限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流动,新兴的数字货币许多机构并不认可,只能在认可它的有限的区域里流通,所以数字货币并不具有库存现金的属性和功能。

就其他货币资金和银行存款来讲,他们都是在银行支付体系中的概念,目前尚不能进入银行支付体系的数字货币也不符合其他货币资金和银行存款的定义,因此数字货币在我国现阶段不能成为货币资金。 目前,我国尚未正式认定数字货币在支付体系中的地位,但个别企业已经引入支付活动中,这产生了会计核算上的一些问题。 本文试探讨把进入企业支付体系的数字货币参照外币、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可能性。

二、数字货币会计核算的探讨

经过对企业会计准则中不同科目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比对和研究, 并考虑了实务处理上的可能性,笔者认为数字货币可以参照外币、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

1、参考外币

我国大部分企业采用外币统账制。 该科目的借方反应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汇兑损失,贷方反应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汇兑收益。 期末余额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数字货币并非企业记账本位币,但其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与外币相似,故可仿照外币的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进行处理。 将数字货币金额按照交易日的与记账本位币人民币的即期兑换比率或即期兑换比率的近似兑换比率进行折算即可操作, 可记为“数字货币账户”。 期末,将所有“数字货币项目”的“数字货币余额”,按照期末即期兑换比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并与原来的记账本位币金额比较, 将其差额计入 “财务费用———汇兑差额”科目。 结算数字货币项目时,将其数字货币结算金额按照当日即期兑换比率这算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并与原来的记账本位币金额比较,将其差额计入“财务费用-汇兑差额”科目。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数字货币并不是外币, 只是今后我们可以参考对外币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方法对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完善。

2、参考交易性金融资产

在经营实践中, 若企业主要是为了方便消费者、扩大营收,选择接受数字货币付款而“被迫”持有数字货币等数字货币,我们可以仿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方法对数字货币进行处理。 数字货币具有众多交易平台,形成了公允的兑换比率。 通过与计算其与记账本位币的兑换比率可以简方便实时的获得其公允价值,数字货币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3、参考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 此处我们假定交易中换入的数字货币为一项存货,兑换为记账本位币时作销售处理,这就可以视为具有商业实质。 又因为售卖的商品或服务与数字货币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该项非货币资产交换, 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 在将存货数字货币兑换为记账本位币时作存货数字货币销售处理。同时依据谨慎性原则,对于未兑换的数字货币, 期末根据即期兑换比率计算的公允价值与数字货币账面价值比较,计提减值准备。

三、对企业会计信息与经营管理的影响

数字货币引入企业支付体系后,不仅会影响会计信息,也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挑战。 具体体现为影响当期利润,影响所得税费用,以及盈余管理和投机风险。

1、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差异

若企业期末持有未兑换为记账本位币的数字货币,当期末即期兑换比率降低时(即数字货币相对记账本位币贬值)三种核算方法中,该事项对当期利润的影响相同,分别通过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存货跌价准备影响当期利润。 但若期末即期兑换比率提高时(即数字货币相对记账本位币升值),根据会计谨慎性原则,对于第三种核算方法,期末存货仍按原账面价值计量,这样导致当期会计利润较前两种核算方法降低。

2、对税收方面的影响差异

主要在于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 具体见表1:

3、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一方面,由于数字货币种类较多,交易平台各异,给企业管理层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同时也提供了操作的空间。 另一方面,互联网与会计跨界带来的专业性,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技术方法和职业敏感较为滞后。 这使注册会计师较易屈服于被审计单位的专业压力,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与职业审慎。 这种情况下,存在管理层通过数字货币的会计核算调节利润的可能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4、管理层过度自信带来的投机风险

为了规避数字货币与记账本位币的即期兑换比率的波动影响,企业可以选择使用期货或期权进行套期保值操作,以规避风险。 但若企业管理层偏好风险,为了追求利润,不顾风险敞口进行投机操作, 在即期兑换比率波动较大的数字货币市场,很可能形成巨额亏损。 所以应在制度建设和交易授权方面加以注意。

四、对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

数字货币在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和经营管理的同时,也对审计工作带来了挑战,具体表现为增加了审计工作量,审计风险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的要求。

1、增加了审计工作量

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测试时, 均需把之前不在审计范围的数字货币纳入考虑,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胜任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 同时,数字货币无论存放在金融机构,还是存放在专门的交易平台,当审计涉及对资产的存在进行确认时, 均需要进行函证。 函证增加了审计的成本。 各种交易平台对待函证的态度尚不能确定,回函率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还要考虑进行替代审计程序,也无形中增加了审计的成本。

2、增加了审计风险

外币可以通过银行函证确定其完整性和存在, 但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众多,也不存在基本结算账户的概念,所以完整性难以认定。 同时,对存在的认定也受交易平台道德修养的制约,注册会计师需考虑交易平台不会和被审计单位串通舞弊。 相比于公开透明实时报价的外币汇率, 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众多,兑换比率的选择难以确定,在计价和分摊的确认上,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质性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常查阅原始凭证中的银行回单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比对以对凭证所记录的交易或事项的发生,准确性,截止,分类认定进行确认。 但数字化交易具有无痕性,易伪性,对传统的审计方法提出了挑战。 审计准则在涉及数字货币的领域还是空白,难以确定审计人员是否尽职尽责,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在审计失败卷入诉讼时,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缺乏保护自己的法律依据。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值得引起注意。

3、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中, 这更加考验了审计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 审计人员不仅要在传统审计领域稳扎稳打,创新审计技术方法,还要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下紧随时代前沿,理解新的业务,识别新的风险,深刻认识数字货币对业务流程,会计信息,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在数字货币引入支付体系后,审计范围的扩大也会带来审计工作量的增加,这对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求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保质保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会计核算与审计 篇5

一、县(市)支行会计集中核算对现场审计产生的不利影响

根据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需要,无论是履职审计、离任审计或是财务会计专项审计,会计核算业务都应是审计监督的重中之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受原始会计核算资料与审计现场分离、会计制度和核算组织形式的制约等因素影响,使得内审部门对该项业务的现场审计困难重重,大多不得不将重点放在财务管理等方面,审计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一)会计核算资料与被审计单位的脱节,使内审部门实施现场审计流于形式

会计集中核算后,县(市)支行的会计凭证、对账回单、各类清单和报表等原始会计资料都上交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集中保管。事后监督中心对上交的原始会计资料没有以支行为单位而是按照业务分类装订,极不便于借阅。内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业务现场审计时,一般只查看被审计单位各类在用的会计事项登记簿、印押证管理、岗位职责及会计人员现场操作流程。由此造成两方面脱节:一方面,不符合现场审计抽查样本量每年应不少于三个月的要求,审计分析缺乏资料和依据,增大了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人员无法利用原始会计资料对会计人员交接、重要事项审批、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内外账务核对、同城票据交换、账务处理和计息计算等业务进行核查和比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场审计只能流于形式,业务风险无从查证。

(二)会计档案管理规定的约束,使内审部门实施现场审计成本加大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规定:应严格会计档案查阅管理,查阅会计档案必须按规定办理查阅审批手续。查阅人可以阅览、复制和摘录会计档案,但严禁将会计档案借出本行。开展现场审计时,如要保证审计效果,必须将支行上交的原始会计资料进行复制或摘录,并调送到审计现场,将大大增加审计成本。据统计,常德市中支7个支行仅2007年就上交事后监督中心各类会计业务凭证(含各种附件)约96,000张、账表(含各金融机构报表、对账单、发出和接收业务清单及余额表等)约20,500张。按抽查样本量每年不少于三个月的标准,一个支行最少需复制或摘录的原始会计凭证和账表分别约为3,430张和730张,成本之大可想而知。

(三)会计集中核算组织形式的制约,使内审部门实施现场审计工作量增加

《中国人民银行基本会计制度》规定,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设置营业网点办理柜台业务;成立核算中心集中處理全辖会计核算事项;成立事后监督中心监督会计核算结果。开展现场审计时,日常会计核算监督资料需向事后监督中心调阅,而会计营业部门负责集中核算系统日常运行管理,数据和账务参数设置等必须由营业部门提供,若涉及固定资产和财务费用等还要会计财务部门配合。内审部门要实施全面、有效的审计,必须多头取证,回旋于县(市)支行审计现场与中心支行事后监督、营业室和会计财务部门之间,审计工作量大大增加,极易引发审计人员疲惫心理,势必造成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和质量不高。

二、对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审计采用非现场方式的有利性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第二十三条规定:内审部门对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和行属企事业单位可以进行非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会计集中核算在给现场审计带来不便的同时,为实行非现场审计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有利于就地取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一是有利于提高审计实效。实行非现场审计时,审计组可指定被审计单位派人将由支行保管的相关登记簿报送至中支,然后与已上交的原始会计资料和数据进行核查和比对,既节约了审计人员和资料往返于中支与支行之间所需的时间,又利于排除各种干扰;二是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实行非现场审计既能节约众多审计人员外出、资料复制等各种费用开支,又可根据需要及时将中支相关会计业务骨干吸纳为审计组成员,有效实现人、财、物等资源合理整合和最优化配置。

(二)有利于沟通交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一是有利于问题及时处理。开展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如因对相关业务知识不熟悉、档案资料不全而被审计单位又不配合,难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实行非现场审计,审计地点转移到中支机关,审计人员如遇到难点问题,可及时与中支会计集中核算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进行交流和探讨,达到解疑释惑,有效解决审计出现的问题;二是有利于准确查证问题。由于主管部门的及时和有效配合,审计人员获取审计依据更为全面,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充分性、相关性和合法性更为充分,对违规事实的查证和定性更为准确。三是有利于促进协作。对会计集中核算业务的非现场审计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更能促进不同科室和不同业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了审计协作化水平,使各种潜在的审计信息和人力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利用。

(三)有利于信息共享,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一是有利于部门间了解审计信息。在开展现场审计项目时,反映审计成果的审计报告往往只在上下级审计部门、主要领导和被审计单位之间传送,对发现问题的整改和审计建议的落实主要通过被审计单位来完成,实际效果难以保证。在非现场审计过程中,通过与内审部门之间沟通交流的不断增多,可使各部门间能及时和准确地掌握被审计单位业务的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二是有利于促进审计成果利用。通过非现场审计交流,可为被审计单位提出更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解决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检查监督和督导整改,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使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

(四)有利于内部监督,提高廉洁从审意识。一是有利于监督审计行为。通过实行非现场审计,可消除空间距离影响,使内审和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人员的监督更为直接和有效,同时减少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过多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产生徇私舞弊或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可能性。二是有利于减少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或负担。无需被审计单位解决审计人员的餐宿、交通和办公等实际问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被审计单位日常工作的影响和接待开支。

三、实行会计核算业务非现场审计需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一)审前准备环节。由于非现场审计大大减少了与被审计单位的日常接触,审前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审计程序中占有重要位置。审计组应在广泛搜集资料,准确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建设、内控制度执行和业务量等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审计方案。相对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确立审计事项时应更加详细全面,提前向被审计单位下发审计通知书、资料调阅清单、进点会谈提纲和审计公告等,并送至相关部门,便于其充分作好准备工作,避免重复劳动,尽力减轻配合负担。如:指定被审计单位明确审计联络员,专门负责资料传送和业务联系等事宜;确定被审计单位参加会谈人员范围,尽量解决因非现场审计而造成的沟通不畅和信息来源减少等弊端。

(二)资料交接环节。非现场审计中,审计资料一经送至内审部门,内审部门就应负有对所有资料的保管及保密责任,确保资料完好和完整。审计组必须指派专人接收、清点和专柜保管调阅的各种资料,编制一式两份的交接清单,由交接双方签字认可,各执一份作为资料交接的证据,分清责任。被审计单位和主管部门应按要求提供完整的资料,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非现场与现场审计结合环节。在运用非现场审计方式开展会计核算业务专项审计时,由于原始会计资料与实物资产、业务人员现场操作情况等分属两地,限制了对档案资料所反映的数据进行核实所需采用的实物盘查、账务核对和现场观察等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必须与现场检查相结合,指派少数审计人员进行实地察看,通过穿行测试确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盘查实物、核查账务和重要事项审批事项等来补充非现场审计的缺陷,综合非现场审计和实地检查情况,进行分析、质询和评价,并召集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到中支说明或核实审计情况,进行事实确认,最后下发审计结论,以免造成审计结论的失实和审计评价的失当。在开展综合审计项目时,应以现场审计为主,非现场审计为辅,并成立两个审计小组。由非现场审计组对会计集中核算业务开展审计,并相互及时沟通信息,保证审计结论的全面和完整性。

会计核算与审计 篇6

随着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职工薪酬业务中进行舞弊及掩饰的可能性已经减少,因为有效的职工薪酬内部控制,可以及时揭露错误和舞弊;使用计算机编制职工薪酬表和使用工薪卡,提高了职工薪酬计算的准确性;通过有关机构,如税务部门、社会保障机构的复核,可相应防止职工薪酬计算的错误或舞弊行为,如虚报冒领、重复支付和贪污等。但非货币行福利的计量与核算却有着较大的隐蔽性,如果出现错误和舞弊,就会影响到成本和利润的正确性,所以应重视对非货币性福利的核算与审计。

一、非货币性福利的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以自产产品发给职工作为福利、将企业拥有的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为职工无偿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等。

1.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给职工的,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发放职工薪酬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结转产成品的成本。涉及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2.将企业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并且同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3.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的,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

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非货币性福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和应付职工薪酬。

二、非货币性福利的审计

1.非货币性福利的审计目标有:确定期末非货币性福利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确属企业应履行的支付义务;确定非货币性福利计提和支出依据是否合理、记录是否完整;确定非货币性福利余额否正确、披露是否恰当。

2.非货币性福利的实质性程序

(1)获得或编制应付职工薪酬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

(2)对本期非货币性福利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特别关注企业的非货币性福利支出的处理是否适当。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企业将拥有的房屋、汽车等资产提供给职工无偿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该住房、汽车等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企业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的,也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每期应付的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3.举例:某一彩电生产企业,有职工100名,其中一线生产工人70名,总部管理人员30名。2008年2月,该企业决定将其生产的液晶彩电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该彩电单位成本4000元,单位计税价格5000元,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该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4.分析:该企业把自己生产的彩电发给职工,属于非货币性福利性质,但没有作为应付职工薪酬进行归集和发放,从而达到了虚减职工工资总额,少交个人所得税的目的。

会计核算与审计 篇7

(一) 目前建造合同准则的核算方法

我公司采用工程项目标后预算作为建造合同准则核算的基础, 使用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

1.在实际发生合同成本时;借:工程施工贷:应付职工薪酬、库存材料等

2.收到业主开出的结算单时;借:应收账款贷:工程结算

3.确认合同收入时;借:主营业务成本工程施工——合同毛利贷:主营业务收入

4.收到业主付工程款时;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账款

(二) 建造合同核算的特点与常见的问题

实行建造合同准则需要财务部、预算部门、商务部、工程部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工程项目价值较大, 生产周期长, 经常会发生索赔、奖励、工程变更等不确定事项;境外工程项目也受到了业主付款方式和汇率的影响;综合以上因素, 在建造合同准则核算时存在着诸多问题。

1、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力度不足

(1) 不能及时得到批复。由于公司的工程业务分布在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南美洲等地, 地区差异较大, 不同的地域法律规章不同, 对于预算的审核难度很大, 往往工程已经开工, 预算仍未得到最终批复。运用完工百分比法无法确定合同成本, 因此在实践中, 只能采用成本覆盖法, 即假设已经发生的成本是可以全额得到补偿, 确认的收入等于发生的成本。此方法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真实的经营成果, 也为企业留下操纵利润空间。

(2) 工程项目预算制定后的调整。因为预算兼有项目考核作用, 一旦预算确定, 除了重要差错之外不进行预算调整。这就造成了工程变更、索赔、工程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金融市场汇率利率波动等不能更改预算, 使得采用建造合同准则核算成本金额变更后会超过合同总收入金额, 这样核算的结果就是一个盈利的项目可能账面上反映成亏损的项目。

关于预算的调整, 如果规定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定期调整预算, 采用动态预算, 一方面可以将利润更加准确, 也便于成本控制, 另一方面会给企业操纵利润开启方便之门;如果采用固定预算的话, 又不利于动态成本控制, 也使得利润情况反映不真实。如此, 就使得预算调整陷于两难之地。

2、可靠估计合同结果存在一定难度

可靠估计合同的结果是运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前提, 也是应用建造合同准则的关键问题。

(1) 合同总收入的可靠估计有一定的难度。合同收入除了合同初始收入之外, 还包括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由于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合同有确定的合同收入, 但是由于工程复杂、工程变更较多、索赔较多;而工程变更、索赔往往得到业主确认的程序比较复杂, 结算之后, 这些都给合理判断合同预计总收入带来了难度。

(2) 合同总成本的估计也有一定的难度。大型工程项目的特点就是工期长, 作为工程施工所需要的大宗产品的价格变化直接影响到总成本的预计;另外, 在境外施工应收的工程款多为当地货币或是美元、欧元, 金融市场汇率波动直接影响了计入工程成本的汇兑损益金额, 再加上施工所在国家的劳工政策、人工成本的差异, 都造成了合同总成本难以预测的因素。

(3) 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公司的估计有一定的主观性。经济利益流入公司和不能够流入公司的判断对于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 如对超期的工程款, 作为项目经理可能出与自身利益考虑判断是能够流入的, 而财务人员出于谨慎性原则会计提坏账准备, 不同的判断反映的财务状况是不同的。

3、完工百分比法核算的不足

建造合同准则关于企业确定合同完工进度可以选用方法包括: (1) 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 即:合同完工进度百分比=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100%; (2) 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 即:合同完工进度百分比=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合同预计总工作量×100%; (3) 实际测定的完工进度,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特殊的建造合同。在会计核算实践工作中, 多采用第一种方法, 即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的方法。

(1) 我公司优势项目主要是港口施工、疏浚以及相关的水工作业, 更适合采用测定的完工进度来确定合同完工进度百分比。因为工程项目涉及到多种计量单位不同的工作, 采用技术测量方法, 有专业人员科学测定, 成本高、测定合同完工进度的难度也较大,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应用。

(2) 我公司在境外的现汇项目很多是EPC项目, 通常来讲, E即设计部分毛利较高, 采购P次之, 施工C最低。如果按照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地方法核算时, 造成低估工程初期的毛利, 高估了工程后期的毛利的现象, 不能真实的反映核算当期的利润。

(3) 在工程项目实施期间, 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中可能含有无效或低效的成本支出, 也就是说很多投入是没有产出或是产出较少的, 如果按照建造合同核算会高估了当期收入。

4、应收账款确认和收入确认分离为调节收益提供了通道

建造合同准则对建造合同收入确认时间规定与其相关应收账款不一致, 收入按照完工进度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 而应收账款则是按收到业主开出的工程价款结算单时确认, 使得应收账款与其相关的收入确认不在统一的期间内。因此给企业调节利润的通道, 通过高估完工进度, 增加当期收入;推迟工程结算单签认, 拖延应收账款确认, 少计提坏账。结果造成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与实际不符。

(三) 建造合同准则实际应用的建议

1、加强项目预算管理, 提高成本预测与控制能力

(1) 建立完善的预算考核、预算调整体系。建立专门的团队负责预算审核工作, 严把预算关, 严格控制预算变更

(2) 加强对合同管理, 尤其是大额的分包合同, 分包费用一般占到总合同成本的比例较大, 规范分包合同的签订, 为工程项目预算管理、财务上的核算均有较大的帮助。在设计变更、合同变更、索赔方面应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及时报请业主批准, 在没有拿到业主批复的相关书面证明资料之前, 不得擅自变更预计合同总收入。

(3) 提高对成本预测和控制能力。把成本预测和成本控制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建造合同准则核算的准确性和实现成本目标, 达到项目收益最大化经营目标。企业对合同总成本的预测, 直接关系到合同毛利率和每期投入与产出的金额, 制定目标成本, 既有利于准确估计合同预计成本, 也有利于加强成本管理, 挖掘企业潜力, 考核业务部门的工作业绩。

2、合理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计量, 合理使用完工百分比法核算

按照收入确认的标准, 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是否能够可靠计量, 如果能够可靠计量才应原则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金额。严格以工程项目预算为基础, 一旦选定完工百分比计算方法应遵循一贯性原则, 不得随意变更。

3、做好建造合同核算基础工作, 准确记录实际合同成本

建立各种资产的进销存系统, 准确核算材料费用;建立工料测量和结算单制度, 及时与分包单位结算, 作为成本核算的可靠依据。对于为完成合同实际发生各项成本要及时、准确的进行归集, 不得以估计成本、计划成本代替实际成本。

4、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通过培训, 让财务人员深刻了解建造合同准则的核算要点, 做到正确归集成本项目, 正确运用完工百分比法, 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该核算方法。

5、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预计合同总收入、预计合同总成本都是通过预算来体现出来, 即成为建造合同准则核算的基础, 核算过程中也存在要进行职业判断的事项, 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可以人为调节利润的事项,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可以及时纠正不合理的会计处理, 客观真实反映工程项目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二、基于建造合同准则核算的审计风险

由于建造合同的不确定性很大, 工程项目的经营结果就不能如实反映, 那么在工程项目审计中就会存在较大审计风险。主要风险体现在收入、成本、损益等存在会计核算不准确、不正确, 形成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误差, 审计人员发表了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评价所带来的审计风险。

(一) 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不规范形成的审计风险

1、工程项目预算对成本预测的准确性

应用建造合同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重要基础就是对合同总成本的预算, 预测合同总成本是工程项目各阶段核算的起点和关键, 并且始终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审计人员大多毕业于财务专业, 对于工程预算中的预计合同总成本的合理性、准确性无法做出专业的审核结果, 存在着审计风险。

2、材料价格波动、工程变更和索赔

对于一些规模大、工期长、技术复杂的项目, 尤其是一些大型EPC项目, 在长期的施工期内, 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工程设计变更优化、自然条件影响导致工期延期等影响, 预测合同总成本存在客观困难, 在预测的准确性上无法保证, 影响各期损益的核算, 存在审计风险。

3、会计核算不准确造成的审计风险

各期实际成本核算不正确, 如对公共费用分摊不正确;对于分包不结算, 长期挂账;对材料缺乏管理, 购买后不论实际情况如何, 一次计入当期工程成本;这些情况都影响到工程项目实际成本的准确性。在完工百分比法核算下, 进而影响到当期的收入和毛利, 从而造成审计风险。

(二) 企业管理水平及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应用建造合同准则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的严格程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在执行建造合同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 各项基础工作达不到要求, 提供的资料不及时、不准确, 同样也会给审计带来风险。如:对于发生变更、索赔的项目资料保管不力, 不能够及时和业主、咨工进行沟通, 导致变更不能得到业主许可, 索赔失败等;也可能由于项目局部利益需要, 人为的调节利润。

(三) 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建造合同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要求提高, 同时也提高了对审计的要求, 如果审计人员自身未能完全掌握建造合同的核算方法、各项要求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 没有制定与建造合同相适应的审计方法, 审计过程中态度不认真等, 都能造成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 加强审计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审计制度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需要。我公司先后制定了《内部审计规定》、《工程专项审计实施办法》、《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 规范了审计工作程序, 为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 加强审计实施工程中的控制

1、审计实施前的工作

审计人员应该针对审计的具体项目制定审计计划, 做到参审人员分工明确, 任务突出。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 跟据已收集整理的数据、文件资料, 初步判断可能存在风险的节点, 针对可能的风险点制定行之有效的审计策略, 包括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和审计实施具体办法。

2、审计实施中的重点

按照审计程序, 进行符合性测试, 确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 确定具体的审计范围。在审计过程中, 对合同成本的预测及调整、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 收集相关的支持文件。针对已发生的成本项目进行核实, 特别关注可能出现人为调整的事项, 如:成本预估是否有依据, 是否存在多估或少估的现象。针对大额成本重点进行测试, 如:分包成本、大宗采购等。重点是检查成本项目是否真实、准确。

3、审计中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环境证据的收集, 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事项。

(1) 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查看, 对工程的形象进度有初步了解, 关注现场施工组织情况。

(2) 收集业主的工程结算单, 对各期结算单日期和收款日期进行比较, 判断业主的支付能力和工程进展的是否顺利;检查对分包商的结算记录和付款日期, 判断分包风险和工程进展情况。

(3) 对项目人员进行访谈, 听取多方面意见, 了解项目管理是否符合规范。

(三) 尝试对重点项目进行工程专项审计

对工程项目进行专项审计, 联合人力资源部门、工程部门、预算部门对重要工程项目进行专项审计, 通过各部门专业的优势, 弥补审计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不足, 以优势互补的形式完成审计任务。

(四)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国家法规的建立健全, 相关专业制度、准则、实务规范、工作指引的发布, 审计的范围也逐渐的从纠错查弊的传统审计向风险导向型审计过度, 加上公司自身业务的专业性, 对于审计人员素质要求逐步提高;首先, 要加强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公司的制度流程, 学习先进的审计方法,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其次, 要善于总结归纳审计中出现的问题, 用实践将工作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总结审计经验, 创新审计方法;最后, 要学习和掌握其他专业知识, 如:学习工程施工领域的基本知识, 为工程审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7

会计集中核算对审计影响及对策 篇8

(一) 对审计对象的影响。

由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没有改变纳入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 只是单位会计工作的责任部分发生了转移, 所以, 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被审计对象的地位没有变化, 单位负责人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审计对象地位也没有变化。

(二) 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会计集中核算影响到单位部分会计责任的转移, 相应的影响到审计目标的调整。新的《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有责任”。一方面, 会计集中核算, 与原有会计管理形式相比较, 使得单位原有的会计利益的一致化和会计责任的完整化格局被打破。主要是会计和出纳人员不仅是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会计工作, 而是依法、独立的行使会计工作职责, 如果出现了会计监督不力、核算不规范、甚至出现违反《会计法》和《审计法》的行为, 会计中心及其有关会计人员都要承担相应的会计工作责任, 这种责任是不能推脱的。另一方面, 会计集中核算, 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被审计单位及其单位负责人仍然负有完全责任。如果单位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提交虚假的会计资料,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核算不准确, 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则应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 如果对审计结论的真实性造成了影响, 还要承担审计法律责任。会计集中核算后, 政府审计应当及时调整审计目标。

(三) 对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的影响。

由于会计集中核算运作存在着阶段性, 决定着审计在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会计工作移交阶段。审计要把纳入单位的财产清理、财务清理和会计移交手续情况作为审计重点, 同时按照政府要求, 审计要担任好会计移交工作的“监交人”。会计中心运行初期。审计需要针对会计、出纳不在纳入单位工作, 身份发生变化, 情况不熟悉, 会计核算与单位财务脱节, 会计核算不准确的问题加强三个方面的监督:一是要围绕与单位职能相关的专项资金和重点问题展开审计, 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政策的情况;二是要围绕单位预算内、外收入开展审计, 检查被审计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的情况;三是要围绕单位各项支出以及发放津补贴开展审计, 检查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会计集中核算纪律的情况。会计中心稳定运行时期。审计要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实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 其目的是维护财政经济秩序, 保障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

(四) 对审计方式和方法的影响。

由于会计集中核算, 与原会计管理模式比较, 开展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 在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 增加了会计中心这个中间环节, 它使得审计程序执行环节增加, 审计方式方法得到调整。对此, 政府审计及其审计人员需要更新观念, 增强开拓创新意识, 一方面要依照审计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计, 另一方面, 要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方式方法, 努力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为会计改革服务。

二、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审计制度, 为审计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为了支持会计改革, 审计要建立健全与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相适应的审计法律制度。以法规形式明确, 审计机关有权依法对进入会计中心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 同时, 明确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法律责任;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审计中会计中心的义务和责任。使得审计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做到依法审计。

(二) 规范审计行为, 防范审计风险。

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下, 更加需要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 加强审计风险的防范。在执行审计程序时, 审计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审计对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 同时也要抄送会计核算中心;履行审计承诺手续, 审计应当与被审计单位和会计中心分别签订承诺书, 承诺书的内容要符合针对性和合法性要求。二是审计报告要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 涉及相关内容要求会计中心有关人员参加;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在主送被审计单位的同时, 审计机关认为需要的, 可以抄送会计中心;审计对涉及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处罚款额的收缴,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管理, 这样, 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后, 审计应当要求会计中心积极配合审计决定的执行、审计处罚款额的清缴, 以及审计决定和意见的落实。三是对会计中心业务质量方面的问题, 审计机关应当下达审计建议书, 并督促其进行整改。

(三) 改进审计方法, 提高审计质量。

为了适应会计改革和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要通过对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 达到查清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中心责任的工作目标。把单位的定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专业审计相结合, 把审计与专项调查相结合, 把账面收支检查与检查单位内控制度审计相结合, 把详细全面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 把账内审计与账外经济活动检查相结合。

(四)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协调好工作关系。

一是审计人员应提高对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的认识, 树立为改革服务的思想, 加强对会计集中核算这个新生事物的敏锐观察能力和大胆创新的意识的培养, 还要对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积极探索适应会计集中核算灵活、高效的审计模式和方法。二是为适应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的要求, 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提高法律政策水平和运用计算机审计能力, 通过审计锻炼出一批复合型人才。三是在审计中, 审计人员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和协调, 注意处理好审计与各方面的关系。

摘要:会计集中核算是公共财政改革和会计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各级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为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 大力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会计集中核算在实行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分析会计集中核算对审计的影响, 对解决其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会计核算与审计 篇9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信托公司的主要经营方式就是开展各类信托业务,即信托公司以营业和收取报酬为目的,以受托人身份承诺信托和处理信托事务的经营行为。

由于信托公司除经营管理自有财产外,主要经营的是信托财产,而且往往经营的信托资产总额远远高于其自有财产规模,为了保证委托人及受益人的利益,避免信托公司将信托财产与固有财产进行交易,或滥用信托财产,中国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信托公司经营业务进行了特殊规定。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三条:信托财产不属于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也不属于信托公司对受益人的负债。信托公司终止时,信托财产不属于其清算财产。

第二十九条:信托公司应当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并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

第三十条:信托公司应当依法建账,对信托业务与非信托业务分别核算,并对每项信托业务单独核算。

《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信托公司管理信托计划,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不得向他人提供担保;(二)向他人提供贷款不得超过其管理的所有信托计划实收余额的30%;(三)不得将信托资金直接或间接运用于信托公司的股东及其关联人,但信托资金全部来源于股东或其关联人的除外;(四)不得以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进行交易;(五)不得将不同信托财产进行相互交易;(六)不得将同一公司管理的不同信托计划投资于同一项目。

二、信托公司会计核算的特点

(一)固有业务、信托业务分别建账、分开核算

固有业务是以公司自有财产开展的业务,按照《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公司可以开展以下固有业务: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但不得以固有财产进行实业投资。信托业务是以委托人委托给信托公司的信托财产,由信托公司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而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由于信托财产独立于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且《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对信托公司可以开展的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规定的范围不同,基于此,信托公司进行会计核算时,对固有业务、信托业务必须分别建账、分开核算,从而明确区分自有业务与信托业务财产经营情况,并保证信托财产及其收益的独立性。

(二)每项信托业务独立建账、独立核算

信托公司是依照信托文件的约定管理运用或处分信托财产的,不同的信托业务其信托文件约定的管理运用或处分信托财产的方式各不相同。并且委托人、受益人有权向信托公司了解对其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处分及收支情况,因此,信托公司只有对每项信托业务分别建账,单独核算,才能清楚划分各不同信托业务项下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及收益、处分情况。信托公司财务部门对于每一个信托项目,均需建立独立的财务账套,开设独立的银行专用账户,编制独立的会计报表,再汇总为信托业务会计汇总报表。因此,信托公司财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财务账套多,往往建立成百甚至上千个独立账套,银行专用账户多,信托业务会计报表多。

(三)信托公司会计报表不包含信托业务会计报表数据

由于信托公司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分别核算,并且信托财产不属于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因此,信托公司对固有财产、信托财产分别编制会计报表。并且以反映公司实际资产状况及经营情况的固有报表作为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报表。而基于信托财产管理、运用编制的信托业务会计报表不合并到信托公司会计报表中,避免与公司实际资产及经营利润混淆。但在进行报表披露时,一般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信托业务会计报表,并按照监管要求,对信托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必要的说明,如:管理的集合资金信托、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信托资金运用方式统计;信托资金投资方向统计等等。

(四)会计核算内容多元化

信托公司开展的固有业务,除上文提到的以外,按照《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的信托公司,还可以申请经营企业年金基金、证券承销、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按照《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信托公司管理运用或处分信托财产时,可以依照信托文件的约定,采取投资、出售、存放同业、买入返售、租赁、贷款等方式进行。由于经营方式的特殊性,信托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很宽,同时,运用信托资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几乎囊括了包括银行、证券公司、金融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所有金融企业的业务类型,同时产品设计也富于个性化。目前,信托公司正通过业务创新,逐步拓展资产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企业年金、证券承销、私募股权投资、购并财务顾问等业务,业务更趋多样化和差异化,使信托业务会计核算也根据不同的财产运用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五)根据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结果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信托公司作为金融企业,同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一样,需定期对期末贷款和其他各类资产根据资产的净值、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债务人的信用评级情况和担保情况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并按分类结果分别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这和一般企业主要按账龄不同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是有区别的。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较难把握,需考虑更多因素,并收集更多的分类依据以保证分类的客观和准确。

三、对信托公司进行审计的策略

针对信托公司会计核算方面的特点,注册会计师在对信托公司报表进行审计时,除采用一般审计程序和方法外,应针对其核算的特殊性制定更为有效的审计策略和方法,以降低审计风险,实现审计目标。笔者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获取内部审计报告,了解内部控制的真实情况

信托公司作为金融企业,受到国家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一般来说,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较为全面和完善。如果审计中仅仅通过收集内部控制制度或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公司内部控制情况,往往难以获取内部控制真实情况的全面信息,甚至做出错误的内部控制评价,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建议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司风险进行整体评价前,获取公司审计期间全部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报告基本涵盖了公司所有的业务,并对业务从项目成立前的调查、决策和审批,项目成立后的执行和管理,项目到期的兑付和收益情况均进行详细的审查和报告,并逐项反映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通过查阅内部审计报告往往能获取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或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及失控情况,以及经营风险问题等信息,从而帮助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检查公司对外贷款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信托公司在出现某个信托项目到期无法按时收回信托资金而面临兑付风险时,往往存在不得不用公司自有资金垫付信托项目兑付资金的情况。为了规避信托公司自有财产与信托财产必须分开管理,不得相互进行交易的规定,一些信托公司采取迂回战术,即:寻找一个第三方(往往为关联单位),以公司自有资金给该第三方发放一笔贷款,该第三方再将此笔款项转入信托项目银行专用账户,通过这一方式,掩盖了公司以自有资金垫付信托资金的事实。但此操作必然有其漏洞可查,往往该类贷款不收取贷款利息,贷款审批手续不完整,缺乏必要的文件资料,贷款合同中借款用途、借款利率等条款模糊,且借款单位一般无用款需求。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关注此类无利息收入的异常贷款,检查贷款发放审批手续及有关文件资料,并检查与贷款发放日接近的到期信托项目,查看其到账信托资金来源,以发现自有资金和信托资金变相的交易情况。

(三)重视信托会计报表的审计

由于信托公司会计报表不包含信托业务会计报表数据,只在进行报表披露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信托业务会计报表及部分内容。由于注册会计师并不直接对信托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往往在审计过程中,对信托会计报表的审计流于形式,这其实隐藏着极大的审计风险。信托公司是以经营信托业务为主的公司,经营管理的信托财产远远大于公司自有资产,且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信托业务,如果不对信托会计报表进行必要的实质性审计,就很难发现信托公司利用报表分离调节利润,隐瞒风险等情况。通过审计信托会计报表,查看已实现的信托报酬是否已足额转入公司自有账户,检查公司是否按信托文件的约定及时、足额计提各项费用和信托报酬,检查信托项目资金运用情况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未按时收取信托利益的情况,对信托利益不能正常收回的信托项目,公司采取了那些措施化解资金风险,其有效性如何?只有对信托会计报表进行充分的审计,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公司的整体经营和风险情况,因此,加强信托会计报表审计非常必要。

(四)关注信托公司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的变动

信托公司作为金融企业,需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对资产进行五级分类,并按分类结果对不同类别的资产计提不同比例的减值准备。一些信托公司利用这一规定,随意变动资产分类结果,并调整减值准备金额,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能仅以信托公司提供的五级分类结果,简单计算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是否正确,而应关注公司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结果的变动情况,获取分类变动的支撑依据,审查该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监管机构关于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的规定,如无充分依据,则应进行审计调整,挤掉公司利润中的水分。

会计与事业会计的合并核算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事业会计;合并核算仅仅几年来,我国的建设性单位中会计制度中,其主要的条例和系统都是相互独立的,主要隶属于企业审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在这样的系统中,不仅能够独自将企事业单位的财政情况进行如实的反映,还能够极大程度的控制投资效益的增加,以及能够进一步的推动资金的快速发展。尽管如此,随着现代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趋势也在逐渐的有所改变,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的需求,渐渐地呈现出较大的矛盾,因此需要根据现今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找到适当的解决办法,才能够进一步得到全面的完善。

一、 现如今基建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现状

(一) 会计审核核算制度不够完善。对于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预算来说,主要包括基建预算和经费预算,这两种预算方式是单独工作运行的,尤为重要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和基建会计两者的立账依据,主要依靠的是两者间的快只审查制度不同,由于其中的审查制度不够完善,就会导致两者间存在较大的矛盾,这样的矛盾日渐提高,就会导致主要的工作无法能够顺利的发展;再有,对于基建会计工作中,主要采用的结算方式里有一定的重复和脱节的现象,进而能够使这两种会计制度都无法将事业单位中真实的经济活动内容进行体现,就导致基建会计工作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存在较大的影响。一旦两者中的矛盾不断深化,就会导致两者间的制度分工不够明确,使会计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顺利开展运行。因此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中需要完善两者间的制度,能够进一步的帮助事业单位的基建会计和事业会计工作顺利开展。

(二) 单独建账漏洞暴露财务风险。由于现如今的事业单位是采用单独建账的方式进行工作,因此大多数时候,面对同样的单位,其中的收益、支出等按照不同的两种方式进行决算,将其分别记录在两种不同的账本之中。正因为这样的现象出现,就会对某一些事业单位来说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就能够在单位进行建账的过程中将账目上的数据进行造假,将事业单位中真实的账务情况进行隐藏,导致某一些事业单位的某个部门存在可乘之机,乘机将事业单位的基建资金进行挪动和转移,进而就会产生贪污等现象,这样的现象进而能够增加死账和发生并且能够阻碍正常的进账,为事业单位的基建工作造成较大的困扰。

(三) 减弱资产管理和国有资产的流失。由于现如今的各种现实条件的各种限制,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来说,要不断的对企业项目进行实时的控制与跟进,并且在建设项目完成后也不能够及时的对财务部门提交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这样的现象就会导致其不能够列出支出的所有费用,也没有将固定资产进行转增,最终能够导致事业单位的基建投资在支出方面经常处于挂账的状态,导致单位的实际资产经常超过账面的资产。对此有一部分的基建项目在竣工以后由于缺少主要的验收程序和在查收后没能够及时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转移给负责的相关财务部门,就会导致在会计监督的过程中,其管理模式也逐渐有所改变,进而使账目的数据不对调、资产的总数较为模糊、贪污腐败等现象层出不穷。

(四) 分开决算和会计制度存在矛盾。自从我国对经济不断地重视以来,现如今逐步实行一系列的全面改革计划,其中主要就包括关于政府间的相互采购和预算部门、分支等现象。在这样的改革过程中能够使我国的财政收支统一的决算和管理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大多数的银行主要将资金借贷给基建项目的建设,在使用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国家进行实际的考核,之中的将资金进行支付,这样的状况能够直接导致财务监管过程中监督力度不够,就会产生资金动向过于随意。由于现在的会计制度主要是由两种方式进行记账,因此在记账的过程中就能够存在有人刻意为之的虚假账目,进而形成不够真实的虚假报表。但是现在大多数银行都是以上市公司为主,其中就主要需要完善、健全、真实的合并报表,这样才能够对上市公司产生一定的了解,通过真实的了解上市公司的资产情况,才能够给予相对的贷款。

二、 基建会计和事业单位工作建议

(一) 明确会计主要因素,统一健全两种会计制度。针对于目前来说,由于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要素是现如今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主要因素,然而其中资产、负债等都是我国衡量会计的主要条件。为了能够保障基建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间的工作能够顺利的实施,首先需要将基建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要逐渐形成相互的对接模式,并且能够使两者进一步的进行合并,其中主要执行的依据就是通过会计的基本运算公式,资产的主要形成条件是将负债个净资产进行整合,进而能够极大限度的帮助两者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

(二) 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合并新设置。为了能够有效的缓解和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就需要对两者进行全面的合并,在合并之后需要事业单位为两者会计工作提供合理的设置。首先要将正在建设的工程和已经预付的工程增加进事业单位中的会计资产类别中,再将主要涉及的会计项目中的数据进行全面的细化,比如讲应该实付的工程款项添加进负债的会计项目中,而且要能够将建设的合同和其中正在建设的项目工程需要的待付款项目进行精准的计算,将主要涉及的项目进行核对;其次将正在建设的项目基本支出和基本的建设需要的款项进行整理,分别将两者添加进入支出和收入的两种类别中,这样能够保障两者间的工作能够有效合理的继续开展。

(三) 将基建工作预算列入整体预算中,减少基建挂账。随着现如今我国对财政预算工作不断的改革,主要将财务会计的预算体制和系统进行完善,根据国家的要求,政府现如今逐渐实施收支分类的项目,通过对财政预算进行进一步的统一化管理模式,将其中涵盖的预算进行全面编制和执行,将主要的预计会计核算等环节也逐渐进行完善与改革。随着2012年我国颁布的全新财政规划政策中,规定部分的行业要根据现如今自身成本核算和实际绩效管理的需求,可以在自身的行业中对财务管理制度引用人权责发生制,并且在这样的政策提出后,又不断增设关于建设工程的内容要逐渐的全面推动宏观上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完善性,以此全面的推动基建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两者的共同发展,将两者的工作能够发挥到极致。

(四) 完善会计核算体系。由于当前我国的核算体系不够完善,经常会导致基建预算或者正常的经费运算产生严重的问题,为了能够全面的提高财务会计工作,就需要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通过两者间的关系能够得知两者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形式,但是通过将两种模式进行合并,就能够有效的提高会计工作顺利的运行。由于两者在账目的建立上是根据不同的会计制度进行制定的,因此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展会计工作,就需要对两者的工作体系和制度进行完善和合并,这样能够通过统一的制度进行工作,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能够全面的提高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预算工作。由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审查账目是根据不同的制度进行实施,就需要保障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顺利运行,需要帮助两者制度进行合并与完善,才能够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体系更加完善,进而能够保障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能加细致化,使其能够顺利的开展与运行,帮助事业单位经济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结语

通过对事业单位中基建会计工作和事业会计工作合并核算相关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对其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得出相对的几种意见。总体来说,为了能够全面的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就需要采用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工作和事业会计工作的合并核算的方式,通过两者合并核算的模式能够帮助事业单位的财政审核监督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通过这两种方式能够全面的帮助我国的会计工作得到全面的发展,进而能够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寇丽梅.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核算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2]鲁迪.高校实施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核算研究[D].安徽大学,2015.

[3]向廷平.新制度视角下的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J].财会月刊,2013(07).

[4]盛彩红.高校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合并核算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04).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的审计对策 篇11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在规范财务收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防止腐败行为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但同时也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其一会计核算中心只具备集中核算的职能, 而不具备会计监督的作用, 其二会计核算中心较注重财政资金规范运作, 而对资产的管理相对滞后。针对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 审计机关应做相应调整。

1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的审计重点

1.1 支出的真实、合理性

核算中心只注重审核票据的规范性及手续的完整性, 无法对单位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事项的真实性进行监督, 导致虚假发票现象严重。部分单位把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支出通过开假发票、代开发票、多开发票、一票多开、开大头小尾票等形式以运输、劳务、工程、办公用品、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车辆燃油费、车辆维修费等名义列支。

1.2 收入的完整性

核算中心重点监管支出, 对各单位的收入只根据报账员提供的单据入账, 对单位是否违规收费、是否应收尽收方面缺少有效监督, 导致“小金库”现象普遍。部分单位将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进行体外操作, 将管理费、赞助费、捐赠收入、变卖出租闲置固定资产收入及利用过期票据收费收入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 下沉在下属单位或工会、协会、学会账上或直接用于发放奖金、福利等支出。

1.3 专项资金的管理

核算中心对各单位专项资金的情况掌握不全面, 对各单位的具体业务了解不深, 被核算单位往往通过一些支出理由, 将专项资金转出, 直接拨付某些单位, 再由这些单位将款项转回到单位私设的“小金库”中或通过税务代开发票套取现金。同时由于核算中心对专项资金未设置专款支出明细账, 专项资金大多混在经费中列支, 给审计审查专项资金带来诸多不便。

1.4 资产的有效监管

核算中心目前只进行财务核算不进行实物清查, 对固定资产只核算总账, 明细账仍由单位报账会计登记, 致使有些单位固定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一是新购入的固定资产未及时纳入账户管理;二是调拨、捐赠资产长期置于账外, 无人监管;三是本单位建造的固定资产, 如办公楼等早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但未办理竣工决算等固定资产入账手续;四是擅自处置固定资产, 不按规定履行报账手续或将处置收入不纳入核算中心, 直接用于冲抵招待费等公用支出或发放奖金、福利等。

1.5 往来款项的真实性

核算中心对部分往来款项, 特别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往来款项不是很了解, 且对往来账户只设总账或较笼统的明细账, 对何时应收应付、应收应付多少疏于管理, 造成往来款项长期挂账或应收应付多头挂账或未及时核算冲销等情况, 出现损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的审计方法

会计集中核算后, 随着审计重点的调整, 审计方法也要相应作改进, 除审查由核算中心提供的会计报表、账册、凭证等资料外, 更要注重外围调查、延伸审计、追踪审计、实物清查等工作。

2.1 要实地走访, 做好审前调查工作

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走访, 采取同各机关部门座谈的方式, 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调查, 尽可能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工作性质、收支项目和财务状况等, 以确定核算中心提供的会计资料是否全面、真实地予以反映。通过实地观察, 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办公人员、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 判断各项支出的合理性, 掌握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的状况和使用情况, 判断有无出租房屋, 房屋出租收入有无入账等情况。只有通过充分的审前调查, 才能发现被审计单位是否有隐藏收入等情况, 才能提高审计质量。

2.2 在审查收入合规合法的基础上, 审查收入的完整性

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 从各种收入票据入手, 从查收费存根、承包租赁协议等入手, 核对单位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 审查非税收入是否全部上缴财政专户, 是否达到以票管费, 有无白条收费和无票收费, 是否存在超标准超范围收费, 有无以支抵收设立小金库行为。通过调查了解, 被审计单位有无通过办培训、举行会议、协会、学会等其他形式的收入, 有无将收入不及时报账、漏报、少报或不报账的情况。

2.3 通过对支出结构的分析比较, 判断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上下年度之间经费支出的纵向比较, 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对比, 分析行政事业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对单位的重点大宗列支项目、工程项目以及招待费、办公费、汽车燃油及维修费等支出, 要作为审计重点, 联系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管理情况、办公条件等分析判断其支出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必要时要对票据来源的真实性进行审计调查, 看是否存在虚立名目、虚报冒领、利用合法票据套取现金、虚列支出等问题。

2.4 专项资金跟踪审计

审查各项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项目安排、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跟踪审计, 审查有无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现象。

2.5 审查债权债务的真实性

审查纳入核算中心的债权债务是否真实, 有无长期挂账和资金被其他单位和个人占用以及违反规定对外投资等问题, 有无弄虚作假, 擅自冲销往来账目的问题, 有无将收回的款项长期不交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账务处理, 留作本单位周转使用的问题。

2.6 资产的安全完整性

针对资产账实分开核算管理的薄弱环节, 重点审查资产的保管制度是否健全, 购入验收、领用各环节是否有恰当的记录, 资产使用人的责任是否明确, 是否做到定期不定期清查, 账账、账实是否相符, 有无存在擅自处置、转移固定资产的违规行为。

2.7 做好外调、延伸审计工作, 适时调整审计重点

在审计过程中, 围绕被审计单位资金运行轨迹, 通过延伸审计、外调的方法, 取得违纪线索, 并适时调整审计重点。一是要对被审计单位和部门所属工会、协会、学会、食堂和下属单位的账户以及确实需要设置的过渡账户进行延伸审计, 重点审查有无利用这些账户代部门、单位收取资金, 直接进行违规操作的现象。二是对部门、单位有资金往来的二、三级单位进行延伸审计, 查实是否存在与有关单位串通、采取虚列支出、转移收入等手段在外单位套取现金、违规列支等问题。三是对有业务往来和关联关系的单位要对照经济合同进行延伸审计, 看其是否存在收入不纳入核算中心、存在账外循环的问题。

2.8 加快电算化审计步伐, 实现与会计核算中心联网审计

会计核算中心实施了会计电算化, 为了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 审计机关应加快与会计核算中心系统的联网, 直接从网上调取会计资料, 开展审计与就地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借助计算机联网审计, 通过横向、纵向的大量财物数据的分析对比、判断收入支出的合理性, 发现疑点, 进行跟踪延伸审计。审计人员要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方式方法, 节约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龙绍锋.建议谨慎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 预算管理与会计.2002, (4) .

上一篇:知识实践下一篇:校园意外伤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