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

2024-06-12

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精选10篇)

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 篇1

一、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出现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经济关系的复杂化、筹资渠道的市场化等等,必然对企业财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企业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目标对财会工作的客观要求。

(一)从财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改革十多年来,企业已由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而企业管理的重点也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由此企业对反映经济效益的成本、资金、偿债能力等的核算和管理就更加重视,那么,这在客观上要求与其相适应的财会工作的内容、形式等要更加完善、更有效率。

(二)从目前企业财会工作的现状来看

目前以“核算型”为主的财会工作体制严重滞后于企业改革,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是造成当前财会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

二、新企业财会工作的基本内涵

新企业财会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工作的重点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模式以核算为基础核算为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以财务管理为手段,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为区别于传统的“核算型”财会工作模式,笔者把“转型”后的财会工作称为“管理型”,因为把“转型”后的财会工作模式称为“管理型”,可以较好地概括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三、现代企业财会工作的基本要求

要实现企业财会工作的“转型”,必须着眼于:

(一)企业财会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有创新

企业财会工作指导思想的转轨的核心是树立效益观念、市场观念和法制观念。1、树立效益观念。效益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此相适应的财会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必须围绕效益这个中心而展开。因此,财会工作的一切财会活动都应建立在效益这个基础上,积极探索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新方法。2、树立市场观念。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建立在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来实现的。因此,财会工作不但要有效益观念,更要有市场观念,要根据市场信息和要求来开展各项理财活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3、树立法制观念。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因此,财会工作必须牢固地树立法制观念。财会部门不仅要熟悉和掌握财税法规、制度,更要熟悉和运用其它经济法规,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确保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在法制的轨道上有序、健康地运行。

(二)企业财会工作的重点要有新的转移

财会工作重点的转移是财会工作“转型”的核心和基本标志。1、从单纯的核算向全面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转移。多年的实践证明,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企业财会部门作为企业的经济信息中心和重要综合部门,必须积极全面参与企业的各项决策。一是参与企业的投资决策,从效益角度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二是参与企业的生产决策,分析各产品的边际贡献,为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服务;三是参与企业的营销决策,在扩大和提高市场份额和资金回笼率的基础上,制订激励销售的政策措施;四是参与企业的分配决策,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2、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时分析方面转移。事前预测,重点是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搞好市场预测,包括市场信息的收集、筛选、反馈等;同时根据市场预测情况,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做好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事中控制,就是根据财务预算分解下达的目标,对各责任单位的执行情况和影响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测、控制;同时开展财务分析,对各责任单位和责任点做出全面的.分析,提出增销、节支、降耗的建议和对策,从而更好地发挥财会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3、从单纯的会计管理向全面的财务管理转移。传统的理财观念,把财会的职能简单地定位在会计核算上,而这在市场条件下是完全不够的,要利用财会工作渗透力强这个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财务管理为手段,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三)企业财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要有新的突破

目前,各地各企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会管理方法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基本上没有摆脱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

在积极探索财会管理方法转变的同时,必须实现财会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当前,应大力推行财会电算化,只有实现财会电算化,才可能把财会人员从繁重、重复、机械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才能加速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

实现财会工作的“转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会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求财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管理方法和手段转型外,对企业财会工作的组织机构、核算体系、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进一步优化财会工作的外部环境等也是实现财会工作“转型”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 篇2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 出现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经济关系的复杂化、筹资渠道的市场化、利益分配的多元化等等, 必然对企业财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 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企业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目标对财会工作的客观要求。

(一) 从财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看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财会工作是随着人们对生产管理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生产越发展, 社会化大生产程度越高, 市场经济越完善, 财会工作也就越重要。改革十多年来, 企业已由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讲求经济效益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工作的中心。企业管理的重点也必然从实物指标为主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来, 企业由此对反映经济效益的成本、资金、偿债能力、盈利水平等的核算和管理就更加重视, 与其相适应的财会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了, 地位更加重要了;这在客观上要求财会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 使之更加完善、更有效率。

(二) 从目前企业财会工作的现状, 看财会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目前以“核算型”为主的财会工作体制严重滞后于企业改革, 也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是造成当前财会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

二、新企业财会工作的基本内涵

新企业财会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工作的重点从过去的主要为企业外部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模式从过去的重核算、轻管理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核算为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转移到以效益为中心, 以财务管理为手段, 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

为区别于传统的“核算型”财会工作模式, 笔者把“转型”后的财会工作称为“管理型”, 因为, “转型”的目的是要求财会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的服务。财会工作要在继续搞好核算的同时, 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来, 这些内容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强化财务管理。可见, 把“转型”后的财会工作模式称为“管理型”, 可以较好地概括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三、现代企业财会工作的基本要求

实现企业财会工作的“转型”, 无论是企业财会工作的指导思想, 还是“转型”后的财会工作的内容和手段都要有所创新。我们认为, 要实现企业财会工作的“转型”, 必须着眼于:

(一) 企业财会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有创新

企业财会工作指导思想的转轨, 是实现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前提和基础, 其核心是树立效益观念、市场观念和法制观念。

1. 树立效益观念。

效益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此相适应的财会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必须围绕效益这个中心而展开。因此, 财会工作首先必须牢固树立效益观念, 一切财会活动都应建立在效益这个基础上, 积极探索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新方法。

2. 树立市场观念。

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建立在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来实现的, 没有市场, 也就没有效益可言。因此, 财会工作不但要有效益观念, 更要有市场观念, 财会部门的理财视野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 更要着眼于市场这个大局, 根据市场信息和要求来开展各项理财活动, 从而达到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3. 树立法制观念。

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因此, 财会工作必须牢固地树立法制观念。财会部门不仅要熟悉和掌握财税法规、制度, 更要熟悉和运用其他经济法规, 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 确保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在法制的轨道上有序、健康地运行。

(二) 企业财会工作的重点要有新的转移

财会工作重点的转移是财会工作“转型”的核心和基本标志, 没有财会工作重点的转移, 财会工作指导思想也不可能得到落实。

1、从单纯的核算向全面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转移。

多年的实践证明, 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企业财会部门作为企业的经济信息中心和重要综合部门, 必须积极全面参与企业的各项决策。一是参与企业的投资决策, 从效益角度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二是参与企业的生产决策, 分析各产品的边际贡献, 为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服务;三是参与企业的营销决策, 在扩大和提高市场份额和资金回笼率的基础上, 制订激励销售的政策措施;四是参与企业的分配决策, 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

2、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时分析方面转移。

事前预测, 重点是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 搞好市场预测, 包括市场信息的收集、筛选、反馈等;同时根据市场预测情况, 利用现代管理方法, 做好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事中控制, 就是根据财务预算分解下达的目标, 对各责任单位的执行情况和影响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测、控制;同时开展财务分析, 对各责任单位和责任点做出全面的分析, 提出增销、节支、降耗的建议和对策, 从而更好地发挥财会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

3、从单纯的会计管理向全面的财务管理转移。

传统的理财观念, 把财会的职能简单地定位在会计核算上, 认为只要搞好报表的报送就算完成任务了。这在市场条件下是完全不够的, 要利用财会工作渗透力强这个特点, 以市场为导向, 以财务管理为手段, 全面地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 把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和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三) 企业财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要有新的突破

企业财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没有突破, 财会工作的重点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移。目前, 各地各企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会管理方法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但基本上没有摆脱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

在积极探索财会管理方法转变的同时, 必须实现财会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当前, 应大力推行财会电算化, 只有实现财会电算化, 才可能把财会人员从繁重、重复、机械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 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加速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

实现财会工作的“转型”,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会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除了要求财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管理方法和手段转型外, 对企业财会工作的组织机构、核算体系、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 进一步优化财会工作的外部环境等也是实现财会工作“转型”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 篇3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因素,给企业的成本评估、效益核算等经济管理带来了难度,传统的财务会计受到计算方法和计算理念的制约难以适应现行的经济发展需求,为此,企业的财务工作从核算型逐渐转向管理核算型。本文将通过两种财务管理办法的对比,进一步拓展管理核算型财务会计的优势。

关键词 企业 经济 财务 会计 核算

一、传统财务会计工作的现状

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组织核算工作所建立的工作机构和制定的工作制度及工作纪律,也被称之为“财务管理”;而另一部分则是为进行反映、核算并按照规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行的经济事项处理过程,即被称之为“会计核算”。该种财务工作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手工作业,会计工作人员主要进行报表核算,财务核实等基本的财务计算工作,工作形式单一,工作量大,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财务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数据的管理和计算上,而不能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财务工作中,降低了工作量的同时,为工作人员留有足够的思维扩展空间,方便其进行本业务内部的深层研究和探讨。

二、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比较

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同属于经济活动中的会计体系,二者的经济本质相同,但是两者的侧重点和经济内容存在差异。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是对以往经济运行中数据的汇总、归纳和录入,并通过对已有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实现未来经济的预测,传统会计主要表现在经济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信息和经济数据的客观录入和分析,用于企业的外部经营和发展。而作为管理会计,它是在传统会计基础上的发展,主要侧重于企业信息的现在管理和未来预测。它依据管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数量化管理和决策等理论,将财务管理、成本核算、会计系统信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进、吸收和应用到的经济效益决策分析业务中,注重强化对现在和未来经济事项的评价、分析、预测和确定,其工作的侧重点主要在单位的内部。

三、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向财务会计领域渗透与扩展的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银行,三种主要的国际经济机构的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逐渐加强和深入。同时东北亚共同体,北美贸易自由组织、欧盟的成立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从原本的经济数据管理中走出来,结合经济形势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贡献力量。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经营管理层对强化财务部门的职能、扩展和提升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参谋”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表现形式和反映效果上,要求财务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掌握和内部信息的汇总,合理的确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并且能够进行相应的企业经营风险规避,企业基本运营质量控制,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这一发展的趋势对财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财务工作人员应该拓宽自身的知识范围,除去必要的经济知识的掌握外,还要不断地学习与经济、管理等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够对企业的发展做更合理的推断和评估。其次,从服务单位发展的长期目标出发,把严格细致地核算与科学有效地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借鉴和参照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原理、技能、办法等具体内容,使其融入到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中,以适应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最后,协助企业管理层强化内部管理,为了实现企业的盈利和正常运作,财务工作者的经营战略的制定首先应该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能够占有市场份额,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其次,还能够实现企业原有资源的充分利用,为企业节约相应的成本投入,避免企业资源的大量浪费。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业务的相互包容和有效发挥作用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同是实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经济效益的运营成本、资金偿债能力、经营能力与盈利水平分析等指标的综合应用,通过电子技术的传递大大拓宽和加深了会计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效果,这就为二者互相合理利用公共资源,创建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核算管理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管理会计的本质是通过实施管理职能对经济事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在内的全过程的复核与评价,是复合型的管理活动。在财务会计核算过程中融入管理会计的本量利分析、经济效益评价、最佳经济存货批量确定、经营决策与资本支出的分析及评价、责任会计与企业内部单位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等相关因素,便于财务会计在核算活动中从财务和管理两个方面实现对经营目标确定、方案决策、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和实行控制等活动的监督和反映。尤其是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决策和控制为财务会计所吸纳、消化,可以使传统的会计职能从单一的经济业务审核向综合型复验、审查和核算方面转化;扩大监督的范围,传统的监督工作主要集中在对于会计工作的事后监督,该种监督模式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发现问题的所在,但是不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不能为企业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和经济损失,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而全过程监督体制的建立弥补了这一不足;从单一的会计控制向财务管理业务一体化控制这“三个职能转变”的方面进行管理职能扩展,从而实施更便于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操作和更能够向生产、经营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渗透,使得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的覆盖范围不再受到传统职能的限制,进而有效地扩大财务会计核算的内涵与外延,强化工作职能和提升工作质量。

五、结语

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 篇4

拿出纳当跳板?

秦凯从黑龙江大学会计系毕业,在继续读书与就业之间,他选择了后者,经亲戚介绍到其朋友的企业做出纳。与之前的被采访者不同,秦凯并不排斥出纳这个职业。

毕业时,一位师兄给秦凯的建议是:“出纳是很重要的一项会计基础工作,可不要小看它。虽然这项工作难度不是太大,但要做好也不容易,特别是现在各种结算方式很多,其中的奥妙也不少,但是,出纳工作不能长期做。”现在,秦凯开始寻找成为会计的途径。目前他所在企业的几位会计一直做得很好,他没有什么机会晋升,于是有了跳槽的打算,但却遇到了难题。

推荐:财务人员必看的一部好书《战略预算-管理界的工业革命》。《战略预算-管理界的工业革命》是国内第一部走直线、全过程案例、系统化管理的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敢于对财务人员承诺全过程系统化实战效果的好书,财务人员必看!

“做了1年多的出纳,也知道报税的程序,公司的凭证、账本、报表也都看得懂,但就是不知该怎么做会计,主要是没有了做会计的自信。”秦凯表示,现在明白了当初师兄为什么提醒他不要长期做出纳,也理解了现在的应届毕业生们为什么抗拒做出纳。

与秦凯的境遇差不多,从江苏某所会计专科学校毕业后,小桃做了两年多的出纳。由于细心严谨,她颇让领导放心与赏识,但工资水平却一直没有得到提升。

“出纳的工资普遍偏低,我每月的税后工资才1100元,根本攒不下多少钱。”小桃不甘于此,于是偷偷向单位的会计大姐学习,准备朝会计方向发展。

“至少也要先考个会计上岗证。”小桃暗自想。尽管会计大姐教她时有所保留,但因为有会计专业基础,小桃在自己平日的自学、观察与摸索下总结出了会计工作的规律和一些技巧,正在为考会计上岗证准备。

离会计有多远

在江西某所会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任教的蔡莹老师认为,应届毕业生不愿意做出纳,是由于缺少工作经验、阅历以及社会的打磨,在对出纳工作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就否定了它。

已成为江苏仁禾中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的徐征,走的就是一条先从出纳到记账会计、再到主管会计和CPA的路。1994年,她开始在一家国企任出纳。当时,徐征认为,出纳地位较低,主要就是管理现金、跑跑银行,工作比较琐碎,不需要太高的文化程度。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徐征对出纳的看法。因为实战经验不多,徐征填写各类单子时常常不规范。有一次,她拿着支票去银行办理转账,柜面上的会计对她说:“支票填得不对”。

第一,支票上的金额前应加一个‘零’,表示前面没有数字了;第二,章要盖得缺一点角,这样支票填后就不能再用了。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教你吧!“徐征当时听了很感动,并深刻地体会到了出纳和会计最原始的共同点:细心。

“我转变了出纳地位低的看法,觉得自己在出纳的位置上能把细心这一样本事会计从业练好就算是最大的收获。”徐征说。

在自认为将出纳工作做熟后,徐征有了转做会计的想法。

凭借着自己业余时间学习、工作时主动帮主管会计做事积累的经验,徐征在一家私企找到了一份会计工作。后来,他还通过继续学习成为了一名CPA.

对于目前希望从出纳转为会计的同行,作为“过来人”的徐征认为,如果公司能给机会最好,如果不给机会,那就要靠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留心,要一点一滴地学。除了看书还要多看凭证、账本和报表,再结合理论将其研究透,而且还需要通过自学考试,在成为会计前先具备会计的资格与能力。

“先做出纳对会计人其实是一种很好的磨炼!”这是同样从出纳做到CPA的汪宁对刚毕业学生的建议。

“当然,如果刚毕业时能够直接从会计做起,可能更有利于职业技能的提高。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又没有其他选择,不妨先做做出纳。基础永远最重要。”她补充道。

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 篇5

一、建立集中核算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

依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在业务工作的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确定各会计岗位的具体分工。实行会计工作分离,提高会计专业化核算水平,保证“中心”业务正常、安全、平稳地运行,管理制度方面要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内部业务规范,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考评制度,实行科学规范管理。保证“中心”廉洁、有效地为各有关部门正常工作服务。

二、明确集中核算中心的职责。

1、要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相关文件规定,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分户设帐,集中核算,正确合理地使用会计处理方法,严格按帐务处理流程作业。着重强化事前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2、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制度和内部制度对报销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和不合理的凭证或支出项目及违反预算使用资金等情况,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有权拒绝支付,保证资金有序、规范、合规、高效使用。

3、加强报帐员的管理和培训。各部门报帐员具体负责各部门报帐资科的收集整理、会计信息的传递、备用金管理等工作,特别是保证有关财务资科的完整和备用金的安全,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负责对各部门报帐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管理。

4、报销支付程序。各部门日常发生的小额支出,有备用金支付,超过备用金数量的、或者比较大的购买性支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根据部门用款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将款汇入对方单位,对于特别紧急支出,部门备用金不足时,可提出申请,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支付。

5、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按报表报送日期,定期向部门发送财务报表告供部门领导及时了解本部门的财务收支和资金结存情况,并接受税务、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6、备用金的规定和管理。备用金由部门根据本部门3-4天的现金使用量提出申请,会计集中算中心按照各部门正常预算范围内予以支付。

7、银行帐户的开设和印鉴的管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为各部门开设银行帐户,保证各部门核算和管理上的需要,帐户名称为各部门名称,印鉴统一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管理。

三、明确会计责任主体的职责。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责任主体仍是各部门,而不是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实行集中结算后经济活动主体,权利不变,经济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活动都有各部门自行决定,各部门必须对自已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会计凭证的实际内容是否真实、合法负责。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1、部门按业务量大小设置专职或兼职报帐员;

2、部门要严格收费管理,足额及时将收取的各类资金缴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缴入财政专户。

3、各部门的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等业务虽然集中在“中心”办理,但部门工作正常运转所需资金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各类资金的支配权、使用权,财务管理权仍然在各部门。

4、部门报帐员在报帐时不得发生“坐支”现象,并且要按有关规定审核各种报销凭证和票据,保证凭证和票据合法、合规、合理。

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 篇6

一管理职能型会计与核算职能型会计的区别

核算型职能会计是指会计人员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 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与系统的记录和计算, 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

管理型职能会计是指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 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管理职能可具体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

在时间概念上, 财务会计注重的是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内容, 是过去的经济业务数据, 而管理会计则反映未来。总体来说, 管理会计是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 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 以一系列特定的技术、方法为手段, 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全面控制的信息系统。它把会计学和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着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内容。它帮助企业管理者实时制定政策, 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 有效地加强内部管理, 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 创造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它既是衡量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标准, 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管理型会计的职能分析

1. 支持决策

所谓决策, 是指针对某一个特定问题, 确定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决策具有普遍性。一般来说, 对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 都可以采取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但事实上, 怎样用一种最好的办法来解决, 这就应选择其中可使企业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一种, 于是便提出了需要在行动之前做出预测、决策的问题。决策具有不确定性, 也具有不可避免性。决策是现代企业决策层最重要、最根本的职责, 这个职责是企业任何领导人都无法回避, 也不能逃避的。在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企业规模还较小的情况下, 企业的决策一般是由企业领导人凭自己感觉和经验判断做出的。但在现代经济条件下, 企业所面临生存、竞争等问题越来越复杂, 在此等情况下就不能凭经验办事, 而是需要综合大量信息进行分析, 然后在筛选出较好的办法,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决策。

2. 进行资源合理配置, 协调生产经营内部环节的关系

为了保证各项既定决策的实施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管理会计的职能在于通过制定预算, 最合理地配置现有的和有把握取得的所有资源, 资源的配置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资源在空间或不同部门间的最优配置;二是资源的时间配置, 根据资源在不同时段上的最优分布特征, 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最佳时段的控制与决策。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可以使集团公司各区域在未来时期对供、产、销进行综合平衡, 全面安排, 并协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业务关系, 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最优地利用和分配自然资源, 合理布局生产力以达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达到最佳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3. 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业务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控制

所谓控制, 是企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整个生产经营活动按既定的预算和决策进行, 以此来保证企业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从管理角度来说, 控制并不是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 而主要是指准确测定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和效果, 充分掌握实际效果与预算或者有关指标之间的差异, 客观地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所在, 最后由企业管理者、决策者或有关部门的主管人员将各自“可控制”的部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有效控制。

4. 强化预算管理, 推行成本细化核算

预算管理是企业利用价值和价值形式在科学的市场预测的基础上, 对企业未来的内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规划、控制和协调, 通过对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收支压力传递体系, 将传统会计管理的事后核算变为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的新型财务管理, 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的重要途径。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适应财务活动性质变化的有效机制, 通过预算管理, 可以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 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预算管理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控制手段之一, 为完成生产经营目标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5. 细化核算体系, 完善会计信息质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更新变革对会计核算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管理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不只局限于会记账、算账、报账, 财务人员还要根据日常经营活动、资金流入、流出、资产变动状况等各项经济活动及时做出科学的预测决策、分析和评价, 为企业领导提供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 以便快速做出反映调整经营策略。

6. 搞好财务分析, 发挥决策借鉴作用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 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以及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搞好财务分析, 有助于发挥以下决策借鉴作用:一是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通过企业财务分析说明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的生产经营情况, 在与历史同期及同行业先进企业数据的对比中, 找出本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企业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预测企业未来生产经营发展方向。当前竞争日益激烈, 市场瞬息万变, 企业需要谨慎决策, 灵活运作, 主动出击, 科学调整经营策略, 应对市场危机, 这些都需要借助财务分析的手段对各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预测, 帮助企业当局做出正确的决策;三是掌握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通过财务分析, 可以反映出企业目前的各项资产、负债, 以及所有者权益等情况, 使领导心中有数, 并将其作为决策、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依据。

三向管理型会计转变所面临的问题

1. 政策导向导致企业忽视管理会计的应用

国家通过制定法规强化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 企业对外财务报告受到的压力不断加大;同时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性使得会计人员不得不忙于编制各期的财务报告, 使会计的工作重心更多地“向外”, 忽视了对管理会计的应用。

2. 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务脱节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主要是跟随国际潮流, 很少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进行有效移植。而对于我国在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例如, 20世纪50年代的班组经济核算、20世纪60年代的指标分解和资金归口分级管理、现今的内部经济责任制, 以及进行的各项工程建设提供的新鲜经验, 并未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另外, 管理会计的技术和方法主要采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属于纯理论性的探讨, 在实践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我国也没有组建相应的管理会计行业组织来进行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与规范工作, 也未创办专门的管理会计刊物来促进管理会计的研究。我国教育界设置管理会计的教材中过多地介绍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 相对缺乏本土化的典型案例分析和经验, 我国企业管理中的成功经验未及时总结并上升为理论编入教科书中,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界作为管理会计知识宣传的重要桥梁未起到应有的推广作用。

3. 管理会计人员水平不高

作为一名管理会计人员, 除了了解会计制度的规定外, 还应了解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及有关管理学、经济学、数量分析方法各个方面和本行业技术经济方面的知识。

四实现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的有效途径

1. 从企业角度来讲

第一, 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 对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预测、计划、控制、监督和分析, 必须要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的规定, 制定明确完整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 重点强调财务集中管理的思想理念, 突出财务管理及会计监督职能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 规范企业会计行为, 充分发挥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 从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机制, 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

第二, 强化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做好企业会计的预算管理是实现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的重要手段。企业领导者通过利用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科学规划、控制和管理, 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不断强化预算管理, 企业能够有效地将传统的事后会计核算模式转变为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的现代管理型会计模式,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如企业应当采取从下往上的方式进行预算编制工作, 要求各部门将每月的财务资金使用计划及经营指标上报财务部, 由财务部进行预算报表的审核和管理。

第三,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想对企业会计进行信息化管理, 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首先, 要加强成本精细化核算管理。重点突出控制成本和责任成本的控制, 尤其是对可控成本费用的控制, 进一步实行限额管理。其次, 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管账, 还要根据企业资金流动、资产变动等状况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预测、分析和评价, 为企业领导者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最后, 要规范财务的基础管理工作, 完善财务制度, 强化财务监督考核。

2. 从企业会计管理者来讲

第一, 提升会计人员素质。为实现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有效转化, 会计管理者应定期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在企业内部设立学习进步奖, 激励会计从业人员自我学习与自我提高, 鼓励并支持从业人员考取职称, 使薪资水平与专业职称相挂钩并列入以后考核中。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使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 认同企业价值观, 为企业进步共同奋斗。

第二, 发挥会计的控制职能。会计管理者要及时汇集和总结企业以往经营活动的情况, 从中找出规律和不足, 并且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报告, 利用该报告的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事先计划和预想, 事先控制企业的风险;通过对企业财务计划的完成情况和企业决策的执行情况的适时评价, 以及与以往数据的比较, 及时纠正和修订不合实际的控制指标, 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控制;最后, 期末要系统地对分解落实的指标进行考核, 分析存在的不足, 提出对责任单位或部门的奖惩建议, 总结成功的经验, 形成对下期工作的指导理论。最终形成一个由事前到事中, 再到事后的良性的会计循环控制。

第三, 积极为企业战略决策做好参谋。会计管理者应该积极参与企业领导, 提高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首先, 企业管理者要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资源, 分析企业当前在资金运作和使用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分析预测新项目、新决策给企业将要带来的利益, 从而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其决策方案的取舍依据。其次, 会计管理者要以盈利为目的, 向企业管理当局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财思路, 及时向企业管理当局报告企业财务运行的状况。

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参与, 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在做好核算型会计的基础中发展管理型会计, 不断解决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充分发挥管理型会计的作用, 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 管理型会计应用定会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要求, 管理型会计也将不断完善, 在我国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核算型会计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需要, 对会计的管理职能的需求也应运而生。本文从会计的本质与职能入手, 结合当代时代背景对会计职能的转变进行分析, 认真研究转变所面临的问题, 最终给出一定建议。

关键词:职能转变,核算型会计,管理型会计

参考文献

[1]阎达五.论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会计转化的问题[J].财务与会计, 1999 (9)

[2]张鹏.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探讨[J].经济师, 2010 (7)

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 篇7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ERP系统财务管理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而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以及职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1. 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概述

1.1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所谓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是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得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成为了当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硬件资源、会计工作人员、信息资源、软件资源等。

1.2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会计电算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会计数据资料处理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提升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水平,从而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二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会计计算方法、技术、观念及理论的创新进一步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质量与水平,使得财务会计管理从事后管理到事先预测、事中控制发生转变,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2. 关于ERP系统的探讨

2.1 ERP系统的含义

所谓ERP系统,就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员工及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是从物料需求计划发展成的一种新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跳出了传统企业的边界,从供应链的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2.2 ERP系统的作用

ERP总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ERP系统可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二是ERP系统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三是ERP系统可以将企业原先分散的数据资料进行整合,进而提升数据资料的精确性与准确性;四是ERP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关系;五是ERP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及时性与全面性。

2.3 ERP系统的主要的经济功能

ERP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方面,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系统,它主要是运用定义事物来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方式与核算科目,从而方便在书屋处理的同时自动生成相关的会计核算记录,最终保障物流与资金流数据记录的同步性与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以适应高度激烈的市场竞争。

3. 会计电算化与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

3.1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

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会计电算化具有全面性与复杂性的特征,其中全面性主要表现在其内容涉及所有的会计领域,参加会计发展的工作人员具有广泛性,会计电算化的技术手段具有多样性;二是会计电算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职能在逐渐地扩大与延伸中;三是会计电算化具有开放性,会计信息传播从单向传播的方式转变为双向的选择模式;四是实时性,企业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生产经营状况;五是智能性,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自动、及时地向企业报告财务会计信息。

3.2 ERP系统的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

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严格的企业资金管理,ERP系统可以通过加深对企业业务流程的了解,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地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减少销售、采购与财务之间的往来,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与水平,通过建立相应的信用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坏账与账龄过长等情况的发生;二是准确的成本核算,通过利用ERP系统,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无误地了解企业产品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各个阶段的信息数据,对于每一阶段的成本,ERP系统都可以快速及时地向高程管理者进行反映,它不需要人工进行分析,可以自行生成相应的《现金流量表》;三是ERP系统可以进行有效地风险防范,企业通过运用ERP系统,可以及时地更新财务数据信息并对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有效地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地进行预警并作出相应地反映,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地解决措施。

4. 会计电算化与ERP系统的区别

4.1会计科目方面的的差异

会计科目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财务会计管理中对会计组成要素的主要内容进行细致地分类,按照会计要素所提供信息数据的统驭关系与详细程度的差异性,将会计科目分为明细类科目与总分类科目,是财务信息分类、记录、汇总、分析统计的重要依据。

会计电算化中的会计科目是根据手工核算的理论将会计科目设计成结果型的会计科目,主要功能是记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业务流程结果;而ERP系统将会计科目设计成过程型的科目,主要用于记录企业财务价值流程中的财务信息核算,其中这些过渡型的科目包括验收、出库、投产、待检等科目。

4.2组织设置方面的差异

会计电算化的组织设置主要表现在对企业财务会计的主体与套帐之间、会计主体与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的设置。ERP系统的组织设置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控制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设置。

5. ERP系统在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创新

5.1实用性

ERP系统本身采取简单易学的向导式操作软件与用户形界面及大型的数据库,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财务数据信息的安全与准确。其中的数据运算关系的自由定义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所有用户关于会计信息核算的需求,而且ERP系统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减轻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他们的工作压力。

5.2专业性

ERP系统的设计核心思想是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要的管理基础,以财务会计信息核算为管理核心,以办公流程的自动化为主要的管理手段。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事先预测、事中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中国国内的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际与国内双重竞争压力。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RP系统管理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会计管理系统,既可以为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又可以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陈雨田、黄丹.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J].时代经贸,2008(3).

[2] 孙慧琳、崔凯.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5).

[3] 马勇.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2011(9).

[4] 丁春仙.财务管理工作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9(10).

[5] 蔡育玲.浅谈ERP系统对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人员的影响[J].中国科技财富,2008(10).

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 篇8

4结束语

如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主导下,市场形势日新月异,给会计工作也带来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企业会计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调整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当前会计核算已经朝着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化、法制化和国际化发展,会计管理也变得更加符合发展要求。在此情况下,将两者融合到一起,实现一体化发展,无疑会对企业会计工作更好的开展带来极大好处,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钟喜凤,马清华,杨新.谈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科技资讯,(02).

公司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篇9

1、协助报帐单位编制预算,配合财政部门做好预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管理好报账单位的各项资金,确保报账单位各项业务顺利开展。

2、统一办理和审核报帐单位的财务收支。办理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结算,办理经费的拨入、支出、往来款项的收付等业务。监督管理报账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严格支出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财经秩序,防止资金的浪费、挪用和挤占。

3、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统一为报账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包括对原始凭证合法性的审核、账务处理等财会事务。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保证核算操作规范合法达标。

4、统一编制会计报表,为报账单位和各部门提供财务报告,并提供各种会计服务,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合法、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接受报账单位对会计事项的查询和资金核对等。

5、接受财政、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的各项检查,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知悉情况。

6、负责报帐单位收费票据的领取、保管、分发和核销。为报账单位保管会计档案。

二、核算中心工作守则

1、遵守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法理财,认真履行职责。

2、对在执行会计服务业务中知悉的报帐单位经济(或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3、对报帐单位示意作出不当的会计处理,提供不实的会计资料,以及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予以拒绝。

4、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直至完善,方可受理。

5、对报帐单位提出的有关会计处理原则问题负有解释的责任。

三、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主要职责

(一)、核算中心主任主要职责:

1、负责监督、指导、管理核算中心的各项工作;

2、组织核算中心人员学习法规制度和业务知识,以及思想教育;

3、负责向主管领导及上级领导报告工作信息;

4、管理报帐单位资金的收取、储存和使用,调度资金;

5、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制度,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6、负责有关财务审批事项,控制资金的合法使用;

7、熟悉掌握核算中心的运作情况,研究报帐单位的收支政策,并提出优化收支结构的政策性建议;

8、完成本局及上级部门布置的工作,协调部门关系。

(二)、核算中心副主任(兼会计主管)主要职责:

1、协助主任管理核算中心工作,组织学习法规制度、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

2、具体办理核算中心的有关行政事务,管理核算中心日常业务工作;

3、负责审核报帐单位收支凭证,以及各项申请、报告和有关财经事项等;

4、负责建立制订核算中心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对报帐单位的财务预算和决算的编制进行审核把关;

5、纠正和制止违反财经法规制度行为和不执行预算计划以及违反财经纪律的不良行为;

6、督促检查指导核算中心开展业务工作,确定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分工,指导开展业务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7、掌握核算中心的各种信息资料,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核算中心审核员(兼总会计、会计档案、票据、核算系统管理)主要职责

1、协助主任、副主任管理核算中心工作,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法规制度、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

2、负责审核报帐单位各项收支凭证、委托单和有关财经事项等;

3、负责监督执行核算中心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对报帐单位的财务预算和决算的编制进行审核;

4、纠正和制止违反财经法规制度行为和不执行预算计划以及违反财经纪律的不良行为,以及规范计算机和财务软件的使用和管理;

5、做好票据的购买、保管、发放、回收、核销等工作,负责管理存档的会计档案资料,登记造册,妥善保管;

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应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与良好的机遇,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剧烈。成本核算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生产能力及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影响,也关系到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提高企业的成本核算十分具有必要性。

一、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核算的概述

1.关于成本核算的概念

成本核算是一种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的计算企业生产经营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手段,通过把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按照相应的对象进行分配的方式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加以分析。成本核算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成本预测和领导者的经营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经营者要先对各项耗费进行准确的审核,避免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与产品耗用混淆;其次根据各种耗费的用途来对费用进行分配与归集,最后分析计算出各类产品的单位成本与总成本并将资料提供给相关管理者。

2.成本核算的现状

企业的经营策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益,而企业的经营策略受成本核算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成本核算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将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1)成本核算理念不合理:为了迎合快速增长的社会经济,企业的生产方式应该逐步走向全面化和自动化,生产产品的时间也会得到进一步缩短且核算成本也逐渐降低,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以产品的生产为重点。如此一来,不能很好的反映出企业生产成本。此外,企业不能对无形资产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因此也无法反映在账面上,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成本的核算。

(2)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当前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主要有分步法、品种法和分批法,但是分批法使用较少。部分企业盲目的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而不放眼于自身实际情况,造成成本核算人员不能很好地明确各产品的成本核算,而且有些核算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使得会计信息不真实。

二、企业成本核算的原则

1.合法性

成本核算的合法性要求企业的原始记录必须附有相关会计凭证,发生的会计业务必须具有真实性且所有的会计核算都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合法的企业支出与收入不能计入到成本核算,核算人员在进行相关记录的核算时要注意将资料进行妥善的归档处理。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企业的支出要与生产销售过程中的耗费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才能计入成本核算的相关步骤,与生产成本直接相关联的费用不能直接计入成本核算的计算中。如此一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的出现核算的误差,提高成本核算的真实性。

3.可靠性

可靠性主要是看成本核算中的相关数据必须是否真实可查,同时核算所参考的成本信息需要符合市场的经济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不能对同一对象做重复核算,对于多余的成本核算信息要进行及时的剔除,以此来提高成本核算的可靠性。

4.分期原则

分期核算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好的获取各期间的各产品生产成本,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需来对各阶段进行时期的划分并分别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的时期要注意应该与会计的分期一致,以便于计算企业产品利润。

5.可利用性

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将企业的产品成本提供给使用者使用,让领导者更好的为企业今后的运营发展制定计划,所以要求成本核算的数据要简明易懂不能废话连篇,要让人能够对企业的重点一目了然。

三、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的有效措施

1.提高成本核算理念

企业的成本核算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领导者应该对成本核算有着充分具体的认识,并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企业要做好成本核算重要性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强化企业领导者和相关核算人员的纳税意识,让企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成本核算,提高成本核算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选用科学的核算方法

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企业成本核算可靠性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企业成本核算质量的有效途径。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多种多样,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核算办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办法,提高核算的效率。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还应不断创新核算方法来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强化企业基本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让核算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3.提升核算人员素质

作为成本核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核算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也对企业成本核算的质量水平有着极大的影响。企业要根据相关法律制度和频发问题来对自身的会计机构进行完善和补充,相关领导者一定要提高对核算人员素质培训工作的重视度,同时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业务量来调整人员的分配,保证岗位配置的合理性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在聘用核算人员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要求,如要求其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等,保证应聘者具有最基本的会计基础,等到核算人员正式上岗后再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为企业创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会计核算队伍,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牛红丽.成本核算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神州,2012,(3):32-32.

上一篇:对诗的热爱下一篇:初中物理短期集中培训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