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原则

2024-09-25

会计核算原则(精选12篇)

会计核算原则 篇1

一、引言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 共有十三条: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用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清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性、实际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重要性原则。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于1999年1月1日实施, 运行已有近10年了, 随着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制定及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等一系列企业会计规章的陆续颁布, 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这些原则的运用越来越显出其局限性, 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医院会计实务处理现状

目前, 我国大部分医院是事业单位属性, 很少以企业的标准进行成本核算, 只计算实际收入和支出, 所以, 无法搞清楚医院的利润是事实。一些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方法, 不符合上述原则, 导致处理实际的会计业务不恰当, 财务状况也就不能得到真实、全面、客观的反映, 甚至一些医院管理层为了追求报表的“美观”, 暗示、授意甚至指使会计人员利用成本费用调节收支结余、表现为虚盈实亏或实盈虚亏, 这就很可能给医院持续健康运行和发展带来隐患。

1、固定资产的计量违背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真实性原则

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一直以计提修购基金的形式直接增加专用基金, 专用基金和固定基金均属于净资产, 医院对其拥有充分的使用权。固定基金一般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相等,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变, 故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也不会引起固定基金的减少。而计提固定资产修购基金时, 又相应增加了专用基金, 这就使医院的净资产既包括固定资产原值, 又包括提取的修购基金, 造成重复计算和虚增, 使净资产信息失真。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 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 相反, 运用“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却可以人为地改变医院的成本, 随意调节利润。医院会计制度只对医疗设备的折旧年限作了规定, 未对房屋、建筑等其他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残值估计、提取减值准备等作出明确规定, 造成修购基金计提比例和使用的随意性,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相背离, 行业内核算口径不一致, 会计信息无可比性。不能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真实价值的核算方法既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也违背了可比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2、应收医疗款中的坏账核算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及配比原则

应收医疗款是指应向门诊病人和出院病人收取而未收的医药费用, 此处特指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结算的医保病人医药费。目前医保病人出院结算时, 只需支付小比例的自负部分, 统筹部分的医药费由医院先行垫付, 经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审核, 先扣除违规款, 留5%~10%考核金后, 推迟一个月或数月再返还, 即医院对医保病人提供了医疗服务, 却并不能确保经济利益就一定能流入医院。这给医院带来了资金占用的压力, 由各种原因形成的医疗结算扣款, 也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这其中的违规款是永久扣款, 符合坏账概念, 但没有进行坏账核算。在处理结回的医药费时, 对违规款的会计核算是借记“医疗支出”科目, 贷记“应收医疗款”科目处理, 这样做增加了本期支出, 导致利润减少。如果违规款数额大, 对本期利润则影响较大, 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和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因为该项费用不应由本期负担。

3、管理费用核算不符合真实性原则

管理费用作为医院的一项期间费用, 内容、含义相当广泛, 除了医院管理部门的费用外, 还包括为医疗、药剂、管理等部门的间接费用。目前行业间简单地按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9∶1的比例分摊, 势必影响医疗收支、药品收支情况, 影响医院财务收支的真实性, 使报表使用者无法得知管理费用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 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的比例会发生变化, 重新核算其比例关系势在必行。医院为固定资产建设、购买大型设备而进行融资, 产生的借款费用直接记入“管理费用”科目, 没有体现配比性原则。事实上“管理费用”科目是个筐, 其他科目所不能反映的内容都在往里装。

4、医疗纠纷处理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随着大众自我保护意识及对医疗卫生保健的期望值不断提高, 各级医院面临的医疗纠纷呈陡增之势, 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纠纷久拖不决, 有的持续一年以上。目前, 纠纷发生后, 不管处理时间多长, 都于支付赔偿款时, 借记“医疗支出”科目, 贷记“现金”科目处理, 直接记入支出, 导致收入与支出不匹配, 财务风险加大。一旦发生严重的医疗事故, 巨大的经济赔偿必然会严重影响医院工作的正常进行, 从而使医院财务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恶化, 同时也不利于反映当期成本支出。

5、会计报表不符合清晰性原则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 医院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表”和“基本情况表”, 从不同侧面反映医院财务状况。但由于上述原因, 现行会计报表中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记录不准确清晰, 不便于理解和利用。医院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是现金流量大、周转速度快, 最能反映现金流动情况的“现金流量表”却不在要求之内。现金流量表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医院的经营成果、评价医院收益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差额及其原因、医院期初现金与期末现金的差异变动原因。

三、对策与建议

1、固定资产核算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医疗设备、器材等固定资产大多属于高科技产品, 具有价值高、更新快、数量大的特点, 是医院重要的资源, 需要保值增值。这必然要求会计核算对其从形成到使用耗费再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借鉴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中规定的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 以正确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净值, 在会计核算上应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 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以计提的折旧基金取代修购基金。正确划分资产界限, 统一计提折旧年限, 在计提折旧时将固定资产的原值扣除其预计净残值的余额, 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内, 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进行摊销, 将每月应摊销的折旧价值作为费用计入有关的成本或支出中, 从相应的收入中得以补偿, 体现配比原则。

2、正确核销应收医疗款中的坏账

随着全民医保的实行, 医保病人形成的应收医疗款会越来越多, 加强医保管理, 及时整理汇总上报资料, 审核后及时督促医保资金回笼到账, 尽可能减少医院流动资金占用, 并要重点分析医保费用超支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逐步减少扣款费用的数额。医保扣款是经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审核后核定的违规款, 属于医院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 是医院发生的坏账损失, 它在发生时应按一定程序予以确认, 在核算时应借记“坏账准备”, 贷记“应收医疗款”处理。对于一些长期挂账无法收回的数额较大的呆账、坏账, 在不影响当期收支平衡的前提下, 应直接从支出

中予以冲销, 体现谨慎性原则和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3、细化管理费用的归集、分配

面对医疗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 各级医院都在尝试利用银行贷款。建议借鉴企业会计规定, 引进“财务费用”科目, 把原在“管理费用”科目中列支的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和在“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归集到“财务费用”一级科目中核算, 贷款用于固定资产建设时, 利息要进行资本化处理。改变按受益部门职工人数分配人员经费的办法, 采用按人员比例和收入比例相结合、复合的管理费用分摊办法, 合理分配管理费用在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中的比例, 为真实的利润核算打下良好基础。

4、医疗纠纷按或有负债处理

医院纠纷的发生频率逐年增高, 以经济补偿为目的, 而且赔偿范围和数额也越来越大, 构成了新的医院财务风险, 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概念。即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第一, 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第二, 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第三, 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按照谨慎性原则, 医院会计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做法增加“预计负债”科目, 用于计提医院医疗纠纷赔偿准备金。该科目贷方反映提取的医疗纠纷赔偿准备金, 借方反映医疗纠纷赔偿的支付数额, 期末余额一般应在贷方, 表示“医疗纠纷赔偿准备金”的结余数, 余额结转下年继续使用。应综合考虑上年实际发生赔偿额度和今年业务收入, 确定提取比例, 增强医院财务抗风险的能力。

5、补充完善现医院会计报表体系

高效的管理取决于优质的会计信息, 会计报表则集中体现会计信息, 现医院会计报表体系亟需补充“现金流量表”。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 结合医疗行业特点, 灵活设置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项目, 以体现医疗行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 总体反映医院收益质量及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 对医院整体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修订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总表列报内容, 在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下方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在负债方增设“预计负债”科目, 在收入支出总表增设“财务费用”科目, 以保证提供给报表使用人清晰准确的会计核算结果。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对医院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运用上越来越显出其局限性。本文在分析医院会计实务处理现状的基础上, 从具体的会计业务处理的角度提出多项对策建议, 希望能对目前医院会计制度的修改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会计一般性原则

参考文献

[1]陈宇峰:影响医院会计报表真实性的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 2009 (1) .

[2]乔爱华:医院财务制度与医院会计制度缺陷的认知与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 2008 (8) .

[3]马瑞成:现行医院会计核算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 2009 (4) .

会计核算原则 篇2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时存在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处理原则,对预算资金的收支按照收付实现制处理,对业务收支按权责发生制处理。”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在医院实际工作中,收付实现制并没有准确反映医院的收支情况,导致账面的资产和负债与实际不符。以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结算方式种类繁多,名种应收未收、应付未付、预提和待摊的交易与经济事项和现金流转的背离程度相当大。要准确反映和核算医疗成本,采用权责发生制成为必然,而且是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收支配比的需要,它有助于进行正确核算医疗成本。医疗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是投入在先,使用在后,对这些固定资产通过“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来核算,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另外,对银行利息的偿还和待发工资等这类负债,在收付实现制下只在偿还时才计入账簿,低估了财务风险,而在权责发性制下每月都要计入账簿,可以全面反映医院的债务状况和医疗成本。

二、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反映资产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了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减利润。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区分收效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会计期间成本;凡是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均衡地摊销,分别计入几个会计期间的成本。依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标准,可以确定医疗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单位支出根据配比原则不能讲入医疗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成本,使会计报表反映的数据真实可靠。

三、收支配比原则

收支配比原则要求费用与其相关收益相匹配,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相关的收入或产出相匹配。收支配比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要求,用于利润确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带来一定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利得必有所费,所费是为了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所费的`结果。收支配比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须按照原则区分有因果联系的直接成本和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成本。直接费用与收入进行直接配比来确定本期损益;间接费用则通过判断而采用适当合理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收支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合,将收入或产出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合,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同时期的成本费用相配合。

在核算医疗成本时采用这一核算原则,能够准确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准确计算出一个时期或某一病例成本。医疗成本的计量必须在确定成本对象之后合理、准确地应用收支配比原则,将医疗费用与收益相配合、将科研费用与新知识产出或技术改进相配合。

四、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事业单位会计特有的一条准则,它只存在于事业单位会计。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应当根据指定用途使用,不能挪作他用。医院必须按资金取得时规定的不同用途使用资金,专款专用并专设账户;会计报表应单独反映其取得、使用情况,从而保证专用资金的使用效果。专款专用原则是预算会计特有的会计原则,充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按出资人意愿使用资金的思想。医院在进行医疗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此项原则,保证国家利益的顺利实现。

权责发生制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收支配比原则和专款专用原则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会计主体,正确地核算收入和成本,是医院核算医疗成本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财社字[1998]148号.

2.刘志林.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初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1).

会计核算原则 篇3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发展到现代会计阶段,其概念应该是一个能够提供会计信息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的目标也发展为“受托责任”目标和“决策有用”目标,这对传统会计的核算原则提出了挑战。本文针对这些变化,在提出现代会计概念和目标的基础上,简述了现代会计的核算原则和这些原则地实施环境问题。

关键词 现代会计 会计理念 会计原则

一、现代会计目标

现代企业的特点之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经济上的委托和受托关系。为了了解和评估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该能为作为资源提供者的所有人和债权人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情况。这是会计的“受托责任”目标。

另外,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更加复杂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资源的提供者日益分散,这不仅仅包括现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还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日益增加,这需要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决策要求。这是会计的 “决策有用”目标。

二、现代会计核算原则

1.现代会计的核心原则

现代会计作为一个为各种决策者提供经济信息的系统,其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能够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求,这就是现代会计原则的核心原则之一——相关性原则,也是现代会计最重要的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具有及时性、预测性和可靠性三方面的特征。

现代会计的另一个核心原则是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要求会计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该是真实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于决策者也是至关重要的。可靠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具有客观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方面的特征。

2.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付实现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实现制原则揭示的是会计事项确认的时间问题,权责发生制以收入、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基础,不能将企业业绩和现金流结合起来。

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基础的,为了弥补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不足,可以使用收付实现制对会计信息进行修订。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就是以收付实现制原则为指导编制的,收付实现制更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基础原则。

3.历史成本原则和市场价值原则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资产价值时刻在发生变化,按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严重失实,也就不能体现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了弥补历史成本原则的不足,会计理论和实践中使用历史成本和市场价值孰低原则加以弥补。但在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高于历史成本的情况下采用该原则,仍不能体现出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也不能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尽可能真实和相关的信息。

4.谨慎性原则

会计的目标是为各类决策者服务,谨慎性原则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做到完全的相关和可靠。比如历史成本和市场价值孰低原则,在企业的资产市场价值高于历史成本的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不能体现出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就不能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尽可能真实和相关的信息。

所以,现代会计核算时使用谨慎性原则应对其进行补充,应对可能的资产和收益进行补充说明,以利于决策者进行决策。

三、现代会计原则的实施环境

1.有效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

现代会计的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各种决策服务,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就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所以说,有效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是会计目标得以实现和完成的主观环境,有利于会计信息供给的引导。

建立一只有效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金融市场的完善和足够数量的金融产品的以及投资者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财务知识。

2.完善的资本市场

现代会计原则的应用主要是为企业资本上市和筹集资金提供财务信息的,这有赖于成熟的市场环境,尤其需要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诸如,市场化运作的外汇市场、品种多样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完全开放的证券市场等等。

3.配套的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越发达,会计工作标准就越倾向于原则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原则基础必然会由刚性约定向基本规则转变。转变的过程中,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職业道德水平的培养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以及证券监管的有利实施,否则会导致企业滥用会计原则,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和非相关。

这些要求除了需要市场诚信的建立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相关的法律体系,用法律来约束和衡量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钟小玲.谈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商业会计.2009(03).

[2]刘本阳,唐道峰.论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04).

配比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篇4

配比原则是将某个会计期间或某个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 以正确计算在该会计期间所获得的净损益。配比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 即谁受益, 费用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但并非所有费用与收入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 必须按照配比原则区分有因果联系的直接成本费用和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成本费用。直接费用与收入进行直接配比来确定本期损益;间接费用则通过判断而采用适当合理的标准, 先在各个产品和各期收入之间进行分摊, 然后用收入配比来确定损益。配比原则有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某产品的收入必须与该产品的耗费相匹配;二是某会计期间的收入必须与该期间的耗费相匹配;三是某部门的收入必须与该部门的耗费相匹配。配比的方式有:

(一) 因果配比 (或对象配比) 。

即企业实现的收入, 应当与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合理配比, 以便正确精准地计算该项交易所实现的利润。收入的取得是以企业垫付资金, 耗费一定的人、财、物为前提条件, 从而形成了费用、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收入是结果, 费用和成本是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企业应进行因果配比以确认某项经济活动的损益。

(二) 时间配比 (或期间配比) 。

即同一期间内的收入与相应的成本、费用的配合对比。它要求同一个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 应当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

二、配比原则在企业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在运用“配比原则”的会计实务核算中, 首先要确认“营业收入”的金额, 然后按照直接配比原则来确认“营业成本”的金额, 最后按照间接配比原则来确认营业税金及附加、三项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一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的金额。

(一) 销售商品业务中配比原则的运用。

企业在销售商品的业务中, 根据收入确认的条件来加以确认收入的金额。同时, 根据已销商品归集的相关费用结转成本, 以达到收入与成本费用相配比。这要求企业首先针对不同交易的特点, 分析交易的实质, 严格遵循收入确认的原则。有些企业中存在不规范的操作:销售商品的成本不能可靠计量的, 却将收到的相关价款确认为收入。在这笔会计处理业务中, 只确认了收入的金额, 相应的成本没能准确计量, 无法体现收入与成本相配比的原则, 此时计算出的利润没有扣减该商品所花费的成本, 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因此, 笔者认为对于收到的价款应确认为一项负债, 不应计入收入。此时, 这笔业务不涉及收入与费用的配比, 因而不会影响当期利润核算的准确性。

需注意的是, 对于企业计提了资产价值损失的资产销售业务 (以存货跌价准备为例) 。如果这其中有部分存货已经销售, 则企业在确认存货销售收入的当期, 在结转销售成本时, 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以冲减当期成本。这种结转符合收入与成本费用相配比的要求。事实上, 企业是按已计提跌价准备后的存货的账面价值来结转的成本, 再将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进行结转。销售实现并收到价款确认的收入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结转计提了跌价准备的存货成本时,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此时的配比原则体现在主营 (其他) 业务收入与主营 (其他) 业务成本、存货跌价准备对应配比上。对于赊销商品的应收账款减值损失的确认, 企业在日常核算中往往没有考虑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 只在应收账款实际发生坏账时才作为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冲销应收账款。即:借记“资产减值损失——坏账损失”科目, 贷记“应收账款”科目。这种核算方法虽然简单实用, 但是只有在坏账发生时才将其确认为当期费用, 导致各期收益不实;另外, 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账款是按其账面余额而不是净额反映, 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期末的财务状况, 既不符合配比原则, 也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采用一定的方法 (如按一定比例计提) 按期估计坏账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建立坏账准备账户, 待坏账实际发生时冲销已提的坏账准备和相应的应收账款。计提时,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科目, 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实际发生时, 借记“坏账准备”科目, 贷记“应收账款”科目。这样处理坏账损失, 使得坏账计入了同一期间的损益, 避免了企业明盈实亏, 体现了配比原则的要求。

(二) 在涉及让渡资产使用权业务中配比原则的运用。

涉及让渡资产使用权业务的企业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和使用费收入。以金融企业为例, 在资产负债表日取得的利息收入, 金融企业应当按照他人使用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金额。此时, 发放的贷款在这一会计期间确认的利息收入应当与同一期间吸收存款的利息费用支出相配比以计算本期利润。即:收取贷款利息时, 借记“××存款——××户”, 贷记“利息收入”科目。支付存款利息费用时:借记“利息支出”科目, 贷记“××存款——××户”科目。一般企业在发生让渡资产使用权时, 使用费收入的确认应当按照有关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收费时间和方法计算确定, 归属于让渡使用权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应当根据收入的确认原则来结转。与本期收入有关的未来费用, 应在本期内预提;对于一切预支款项的成本费用, 要递延到有关的收入取得时, 才能记录列示, 以达到配比的目的。以采用成本模式进行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为例, 一次性收取的租金收入应按期分摊到各个受益期间内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本期计提的折旧或摊销计入“其他业务成本”, 使之与收入对应配比。另外, 存在减值迹象的, 还应当计提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将其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共同构成配比体系。

(三) 在涉及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配比原则的运用。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和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按以上各项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 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 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在实务处理中, 许多企业将本科目运用到了配比原则中, 笔者认为这样处理不妥, 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在拥有该项资产当年出售处置的, 要将本账户的余额结转到投资收益账户。因此, 本账户体现的是企业的潜在收益, 该资产价值属于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的价值, 不是企业客观实际的收入, 不应当将其运用到企业的配比核算中。二是跨年才将该项资产处置的, 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账务处理时, 应当将该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再由本年利润结转到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的利润分配账户, 年终将本年利润账户收支相抵后结出本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损失, 体现出了收入与成本费用的配比, 反映了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在这种情况下, 该账户运用到了配比原则。

(四) 投资收益中配比原则的运用。

投资收益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进行投资所获得的实际经济回报, 应当将此收入与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进行配比, 以正确计算企业当期利润。值得一提的是, 在成本法下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企业, 收到的现金股利属于该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获得的, 确认为投资收益, 运用配比原则核算企业当期的营业利润;若收到的该现金股利属于非持有期间取得的, 则直接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不确认为投资收益, 不参与配比原则的核算。此处理方法坚持了配比原则, 体现了同一会计期间内收入与其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才可以配比确认计量。

综上所述, 正确的操作应当是根据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原则, 首先正确确认收入, 再将与这一有关的收入和成本费用 (包括产品生产成本和产品制造费用、期间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资产减值损失、一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 相配合、相比较, 确定业务成果是实现利润还是发生亏损。收入和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间予以确认, 以保证这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会计核算原则 篇5

摘要:

重要性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在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最终实现以较小的成本获取较大收益的目的。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会计账户设置;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会计信息披露重要性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章第六条将重要性定义为:“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做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主要有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和客户、政府机关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等五类,他们所需求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企业提供的信息越全面、越多越好,会计信息应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但是,如果企业对一切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必然将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因此,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即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应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反之,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处理。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会计账户设置、会计处理方法选择和会计信息披露三个方面。

一、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一)“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账户的设置。

在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折旧”账户用来反映固定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生的有形或无形价值损耗情况,对无形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摊销”账户用来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损耗情况,对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周转材料则没有专门设置反映其价值损耗情况的账户,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冲减周转材料的账面价值。

究其原因,主要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都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固定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据着相当比重,它们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大经济利益流入。而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智力、技术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们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仅需要设置反映其原始价值变化的账户,而且要专门设置反映其价值损耗的账户,用以详细反映它们的原始价值和价值损耗情况。

(二)“投资收益”账户设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都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借方登记对外投资发生的损失,贷方余额反映投资取得的净收益,借方余额反映投资发生的净损失。投资收益和损失没有分设账户进行核算,主要是因为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从事的一项活动,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没有分项核算。

(三)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账户设置。

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是单一的,一个企业往往同时从事着多种经营活动。按照企业经营业务主次的不同,经营活动可以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

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在会计账户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而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而对于其他业务,由于其相对次要,所以仅仅设置了一个“其他业务成本”账户,其他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都通过这一账户核算,没有进行分项反映。

(四)“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设置。

在企业的采购过程中,当企业购买比较紧俏或生产周期长、投资比较大的商品时,销售方一般会要求企业预付一部分货款,俗称定金。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企业预付的款项一般按其重要程度的不同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当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付款业务较多,使得预付货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一定比例时,预付货款业务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对其必须单独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反之,当预付款业务发生较少,只是偶尔发生时,则没有必要单独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是将预付账款的内容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内核算,以简化账户的设置。预收货款的处理如同预付货款的处理,当企业发生的预收货款业务较多时,就有必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进行核算;反之,当企业发生的预收货款业务较少时,就没有必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而是将预收账款的内容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内核算。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一)个别计价法的选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其中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来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它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实务操作中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一般适宜存货数量不多、容易识别、单位价值较高的贵重物品,而对于那些数量比较多、单位价值比较低的存货则不适宜采用个别计价法。

(二)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处理方法的选择。

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可以采用预提和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两种处理方法。其中,预提借款利息费用的方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假设和收入、费用配比原则,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损益情况,但是处理起来比较复杂。所以,一般是在短期借款利息按季支付或到期一次支付且数额较大时采用该法,如果数额不大可以采用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处理方法。

(三)专门借款辅助费用的处理选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予以资本化,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成本。此项规定就是考虑到辅助费用金额一般比较小,不像借款利息金额那么大,所以为了简化核算,在确定其资本化金额时就不需要与相应的固定资产支出相挂钩。

(四)资产减值确认和计提方法的选择。

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资产发生了减值,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预计资产减值时,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确认,要遵循重要性原则。

另外,在具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有些也要遵循重要性原则,例如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但是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且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五)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的选择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摊销仅限于一次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其中一次摊销法是在领用周转材料时,将其全部价值一次计入有关成本费用。

这种方法处理比较简单,但它使得各期损益反映不均衡。因此,根据重要性原则,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一次领用数额较少、价值不高,使用期限不长的周转材料,而对于一次领用周转材料数量较多、价值较大的情况应采用五五摊销法。

三、重要性原则。

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其中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二是对未能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依据重要性原则,必须披露这些信息。

(一)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但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除外;性质或功能类似的项目,其所属类别具有重要性的,应当按其类别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披露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包括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基础和会计政策的确定依据等;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包括下一会计期间内很可能导致资产、负债账面价值重大调整的会计估计的确定依据等;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终止经营税后利润的金额及其构成情况等。

参考文献:

[1]浑晓泓.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8)。

[2]李春妮.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会计,,(8)。

[3]王迎春.浅析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3)。

会计核算原则 篇6

【摘要】为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本文针对高等学校现行会计核算模式存在的弊端,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核算基础以及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新模式,为进一步解决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计、成本核算等问题提供了借鉴。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在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模式的约束下进行。现有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模式不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要求,有必要研究适合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前提、基础和一般原则,以确立新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模式。

一、关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前提

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运行、会计分期及货币计量四项内容。会计主体是指高等学校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对象。界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强调高等学校会计主体的现实意义在于将高等学校会计主体与向高等学校拨款的政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区别开来,政府的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不应将高等学校当作政府的行政附属机构,而应将高等学校作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其应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和会计核算自主权。在不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有权制定符合本主体实际情况的内部会计核算办法。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加强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在将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独立会计主体的同时,不排除将其内部院、系、部划分为多层次的会计主体。持续运行是假定某高等学校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持续不断地运行下去,不会终止和解散。目前,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高等学校融入市场程度的加深,高等学校终止、解散、清算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持续运行前提的确立更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会计分期是指为使政府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者、学生家庭及时了解学校财务状况、资源配置及成本耗费等方面的会计信息,需要将持续运行的过程人为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会计期间,通常有会计月份、会计季度和会计年度,其中最基本的会计分期是会计年度。我国目前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各类会计主体的会计分期都是以公历年度为标准划分的。但这种划分与高等学校业务周期特征有明显的不适应。按照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新生每年9月初入学,至次年8月末即以一学年作为一个教学周期,具有特定的周期特征和业务规律。为反映高等学校的教学规律与特点,正确进行成本核算,及时提供会计信息,高等学校应以学年作为基本的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是指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当然对于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对外投资或合资办学的高等学校,也可以一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提供会计报表时应当折算成人民币。尽管我国目前少有此类业务,但从发展趋势看,教育服务进出口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关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高等学校目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即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现金(广义)是否收付为标准作为确认收入与支出的依据,不论该笔收支权责对应关系和应该归属的期间如何。收付实现制只注重于资金流入流出的表面形式,完全忽略会计主体权力和责任产生的实质,这与政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将高等学校作为政府的行政附属物,作为政府行政部门延伸的管理模式是对应的。

高等学校目前所采用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处理模式,将收支平衡作为其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当年收入的资金当年必须全部消耗掉,这一模式并不符合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与高等学校业务活动的现实产生了诸多矛盾。一是学校业务活动的资金支出规律并非一定是当年的资金当年都要消耗掉,高等学校业务活动在资金支出方面有其内在的特征和规律性。这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定时期先积累一些资金,等到条件具备再使用这些积累,集中资金办大事;另一种情况是:一些业务虽没有相应资金,但需要先行办理,待业务活动完成后,再筹集资金支付。这两类情况在高等学校屡见不鲜。这些是高等学校业务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一段时间内,收支不平衡成为一种必然现象。二是当年的收入当年必须全部支出,诱发高等学校资金浪费,助长高等学校的短期行为,促使高等学校躺在国家身上等、靠、要;三是高等学校也会遇有运营风险。随着高等学校日益融入市场,高等学校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尖锐,高等学校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学生数量的减少、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等等,所有这些使高等学校面临的风险在增加。高等学校也要通过积累抵御这些风险。所有这些都说明,以收支平衡为核心的收付实现制远远不能适应当今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需要,与高等学校现行业务活动的特征要求背道而驰。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公办模式占主体的情况下,高等学校绝大部分是非营利组织,但非营利组织与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不能相提并论。由于营利组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为此,其要将货币化的投入即成本与产出相比较来计算出营利组织某一会计期间的营利水平,因此营利组织必须进行成本核算。但这并不等于说非营利组织就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区别在于营利组织获取尽可能多的收入的目的是为了抵偿成本后有一个剩余即利润,这正是营利组织包括成本核算在内的全部行为的动因。非营利组织虽然也要组织收入,但其与营利组织不同的是其收入的主要部分未必一定都与产出具有直接的联系,即并不都是所销售产品或劳务的直接货币化所得。其组织收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偿在完成业务职能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即成本的需要,并无营利之目的。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十分清楚,其所组织的收入能否满足抵补成本的需要,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能否实现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绝不仅仅是实现当年的收支平衡,事实上在当年收支平衡的背后可能潜藏着巨大的债务危机。所有事物的发展均有不平衡的一面,平衡只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平衡仅是表面的,不平衡才是本质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权责发生制应成为一般会计主体共同遵守的原则。但行政机构的不平衡是以政府财政为后盾,行政机构本身并无后顾之忧,收付实现制足以满足其核算要求。高等学校则不同,政府财政并非全部包下来。如果高等学校管理者对于当年收入能否抵补当年发生的成本都不清楚,那么他就是一个盲目甚至糊涂的管理者。昨日还收支平衡可今天却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高等学校已经出现。由于没有进行科学严谨的成本核算,无法获取准确的成本信息,更无法将收入与成本进行比较,被收付实现制下的所谓收支平衡所迷惑,危机在即却浑然不知。显然,非营利组织也要进行成本核算,那么在会计核算中就要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按照权力和责任即应该与否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凡应列为本期收入的,不论货币资金收到与否,均应列为本期收入;凡应列为本期费用的,不论货币资金付出与否,均应列为本期费用。

三、关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原则

(一)关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运用

历史成本是指按照资产取得时所发生的实际支出作为所取得资产的入账成本。公允价值是指在完善的市场中交易各方在没有任何非公平因素影响下所共同认同的价值。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允价值是比较可靠的会计计量属性。我国企业会计目前以历史成本计价为基础,但只要能取得公允价值就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在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或者难于取得情况下,仍应以历史成本计价。历史成本的信息比公允价值的信息更具有可靠性。由于在估计公允价值时存在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性,这有可能使高等学校的会计利用公允价值的估计操纵成本,最终使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信息反过来会损害相关性和可比性,背离利用公允价值的初衷。有鉴于此,高等学校会计应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只有在取得可靠的公允价值的信息且公允价值低于历史成本时,才按公允价值计量。

(二)关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尽管高等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对谨慎性原则应用程度的要求不像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那样高,但这绝不是讲高等学校可以忽视甚至摒弃谨慎性原则。为保证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信息的可靠性,高等学校在会计核算中同样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当对资产有多种计价方式可供选择时,应遵循资产计价从低的原则,以挤压资产水分,防范净资产虚增。当对负债有多种可能计价金额时,应遵循负债计价应从高的原则。对于诸如计算机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固定资产应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对于有确凿证据表明已经减值的资产应计提跌价(减值)准备,当一笔预计债务导致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高等学校时,高等学校应当对这笔债务加以确认,所有这些,不仅是会计核算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高等学校管理者管理思想的转变。否则就可能使资产虚增,负债虚减,净资产渗水,损失后移,成本失真,严重影响高等学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关于对高等学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

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分析 篇7

一会计核算中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常见问题分析

1. 当前企业会计核算中缺少谨慎性原则应用

在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 加速折旧法对于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以及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但很多企业更愿意采用直线法, 而没有采取更为合理的加速折旧法。

另外, 一些企业在进行资产折旧的时缺乏规范性, 很多企业并不是以资产的寿命、价格的变化, 以及市场的变动和技术的更新来选择直线法或是加速折旧法, 更多的则是以眼前利益, 以及会计指标来作为标准, 从而缺少了进行长远规划的眼光。这种情况肯定是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不相吻合的, 必将影响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企业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 但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来看,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都应作为最基本的工作原则, 才能获取企业的长远发展。

2. 对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畴认识不够

对于谨慎性原则的适度使用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问题。在会计核算中, 适度强调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信息, 从而保持平衡一定的度, 是企业会计处理和企业盈余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 谨慎性原则常常与其他原则发生冲突, 这阻碍了谨慎性原则的适用, 也会削弱企业的利润, 同时又与配比原则冲突, 低估费用或负债而显示收益或资产。因此, 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 要充分认识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畴, 与其他原则要相互结合, 以发挥达到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二会计核算过程中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分析

1. 加速折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企业加速折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所在。这是因为加速折旧可以使企业资产更新的脚步更快, 从而更加适应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 从而促进资产的更新周期。加速折旧可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 使得固定资产的相关购置成本快速转化为费用, 从而计入当期的损益。这有利于降低因为技术进步和新设备的价格变动等一些不利因素所造成的无形损耗, 减少企业被动局面的经济损失。加速折旧是会计核算过程中严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企业可以采取加速折旧法为企业的健康发展, 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2. 计提坏账准备

计提坏账准备是会计核算谨慎性的一种体现。所谓坏账准备是企业的一种备抵账户, 是从企业的应收账款中进行计提的。在进行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中包括有个别认定法、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企业采用哪种方法进行坏账的计提可以依据企业的自身情况来定。一旦确定之后, 不能随意进行更改。从坏账准备的科目性质来看, 应是属于应收账款科目的一种备抵账户。两种科目进行很好的结合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出应收账款的净额。在会计实务中, 进行应收账款的计提是会计谨慎性原则的重要体现, 有利于会计核算。其在会计核算的应用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推广肯定要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能否全面、系统和科学地反映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发展, 以及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会计实务中, 要充分理解谨慎性原则应用欠缺的原因, 提升会计部门对于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本文主要是对加速折旧和计提坏账准备进行了分析, 但在存货的先进先出法中也应该应用谨慎性原则。本文主要是对企业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 希望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的基本原则之一。谨慎性原则对具体的会计核算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它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中保持一定的谨慎性, 从而确保会计核算的相关信息全面、正确和系统的反应会计核算的事实情况。本文主要分析了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及会计核算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关键词: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刘亚新.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10)

[2]任素霞、叶文芳.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上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6)

[3]熊秋德.浅议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 2006 (5)

会计核算原则 篇8

一是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提供教育成本信息, 首先要考虑的是提供哪一个单位的成本信息, 即教育成本核算主体或成本主体的确定。成本核算的主体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考虑, 具体到教育产品, 学校就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院系作为一级记账单位或记账主体, 作为成本核算的主体是不恰当的。首先, 院系不能独立提供教育产品, 院系的教学服务成本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其次, 院系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 不能独立取得经费来补偿所消耗资源的支出。但从学校管理的要求出发, 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内部成本核算, 提供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以考核、控制院系的成本支出是可行的。因此, 可以将高等学校作为对外提供成本信息的教育成本核算主体, 院系作为提供内部成本信息的成本核算主体。

二是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间。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间是指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的核算成本的要求看, 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作为成本核算的期间比较适当。笔者倾向于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学生接受的教育服务的时间量, 主张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为学年。因为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 政府对教育的拨款是学年 (年度) 拨付的, 学费是按学年收取的。将几年学年的教育成本相加, 很容易得到各级毕业生培养周期的教育成本。但将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间确定为一个学年, 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各级学校会计制度规定的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的要求不一致。对此可以有两种思路来解决该问题:一是学校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周期不要求一致, 从现实的可能性看, 这一思路更可行;二是修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各级学校会计制度, 允许学校将会计年度按学年确定。这样, 学校的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就能保持一致, 成本报告与其他报告就能同时编报。但按该思路, 由于政府财政年度为公历年度, 会使学校会计年度与政府财政年度不能保持一致, 不利于政府部门对教育经费的年度统计。

三是持续经营与教育成本核算。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持续经营假定, 否则教育成本就不准确, 按学年核算教育成本的许多账务处理, 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预提、待摊就失去了理论基础。

四是货币计量与教育成本核算。货币计量是任何会计记录的基础, 教育成本核算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的。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教育成本核算会面临两个问题:教育成本的可比性受到影响, 需要用物价指数最好是教育物价指数进行调整, 才能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比较, 才能发挥教育成本信息考核、控制、预测、决策的作用;按历史成本原则 (遵循货币计量币值不变的要求) 核算出的教育成本, 但不能完全补偿真实的资源耗费——主要是固定资产的耗费。因为在通货膨胀时期, 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一般大于其原始价值, 按原始价值提取折旧费, 重置时就会在使用价值上减少固定资产的数量。在以教育成本为基础确定学费、教育拨款时, 应考虑以重置价值修正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

二、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一是权责发生制原则。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各级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学校实行收付实现制, 又称现金制, 要求会计主体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确认, 均以现金是否收到或支出为标准。因此, 为核算教育成本, 至少在确认费用支出时, 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而舍弃收付实现制。为调和核算教育成本采用权责发生制与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之间的矛盾, 可以考虑让学校采用不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混合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凡是涉及到费用支出的业务, 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凡是不涉及费用支出的业务, 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

二是配比原则。配比原则又称为收益成本配合原则, 要求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益相配合, 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配合比较。配比原则既强调一个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与该期间的收入或产出配合比较, 又强调一个项目的费用成本与该项目的收入或产出配合比较。前者确定一个时期的后果, 后者确定一项产出的成本。教育成本核算必须运用配比原则, 才能准确地计算出一个时期的教育成本和一项教育产品的成本。

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篇9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1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不同账户设置。企业的经营活动, 按照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 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 所以在会计核算中, 对主营业务的反映就是重要的会计事项, 正是基于此, 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 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然而, 对于其他业务, 由于其相对次要, 所以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只设置了一个“其他业务支出”账户, 其他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全部都在这一个账户中记录, 没有进行分项反映。

“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的设置。当企业购买比较紧俏或者生产周期长、投资比较大的商品时, 对方一般会要求企业预付一部分货款, 俗称定金。在会计账户的使用上, 对于企业预付的货款应该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多, 使得预付货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那么, 预付货款业务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 对于预付货款就必须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但是, 如果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少, 只是偶尔发生, 则对于预付货款就不需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 而应该将预付货款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中进行反映, 以简化账户的设置。预收货款的处理同预付货款一样, 如果预收货款比较重要, 也是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反映, 否则就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中进行核算。

“累计折旧”账户的设置。在会计制度中, 对固定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折旧”账户来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 对于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和无形资产等的价值损耗并没有专设账户, 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在账面上注销,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 尤其是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里, 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所以, 对于固定资产不仅需要设置只反映其原始价值变化的“固定资产”账户, 还需要设置专门反映其损耗价值的“累计折旧”账户, 通过“累计折旧”账户余额对“固定资产”账户余额的抵减来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 这样, 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及其损耗情况都得到了详细的反映。

“投资收益”账户核算的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都是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 该账户的贷方记录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 借方记录对外投资发生的损失, 贷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收益, 借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损失。投资收益和损失为什么没有分设账户进行核算,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 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所从事的一项活动, 是比较次要的, 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就没有分项核算。

2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个别计价法的选择。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众多方法中的一种, 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 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 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但是, 这种方法在操作中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 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 所以, 对于数量比较多、单价比较低的存货不适宜采用个别计价法, 而对于那些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 如房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珠宝和名画等贵重物品才值得使用个别计价法, 也只有对这些数量不多的贵重物品在选择计价方法时应该选择个别计价法, 力求成本计算的合理和准确。

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摊销。对于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等方法摊销。在这几种方法中, 一次摊销法最简单, 但是, 由于该方法将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一次性地全部计入领用当期的损益, 使得各期损益反映得不均衡, 针对上述缺陷, 一般只在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数量不多、金额不大时采用该方法, 否则应采用其他方法。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有按单项投资、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三种,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三种方法中任选一种, 在选择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这两种方法时, 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 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 则对此项短期投资应先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 剩余的短期投资再作为类别或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长期债券投资中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对于企业以支付现金方式取得长期债券投资时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 如果金额较大, 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计入“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 (债券费用) ”账户单独核算, 在计提利息时分期平均摊销, 计入各期损益, 但是, 如果相关费用金额较小, 则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见, 相关费用金额较大时, 如果直接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 则会对当期损益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 所以就必须采用先计入投资成本, 然后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的方式处理。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会计准则规定,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记账, 但是, 如果融资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低于30%的, 在租赁开始日, 也可以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前述方法确认入账价值时, 因要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并和原账面价值进行比较, 所以操作起来很复杂, 当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大时, 就应该采用简化的方法处理, 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可以采用预提和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两种方法, 其中, 预提利息费用的方法符合权责发生制以及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 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损益, 但是处理起来相对复杂一些, 所以, 一般是在借款利息按季支付或者到期一次支付且数额较大时采用该法, 如果数额不大应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 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 其中的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会计报表各项目的补充说明;二是对会计报表中无法描述, 而又必需要说明的重要财务信息的披露, 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依据重要性原则, 必须将这些信息进行披露。

重要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在会计核算的很多方面都体现着重要性原则的精神, 只有深入地领会这种精神, 在会计核算中坚持贯彻重要性原则, 才能既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合理需求, 又降低信息的提供成本。

参考文献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篇10

一、谨慎性原则解读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是指对那些存在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的交易或事项, 在不影响合理、公允的前提下, 选用谨慎稳健的做法。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 要求企业经营者在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持小心谨慎的态度, 必须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 不确认或有资产或只是可能发生的收益, 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使会计信息使用者、经济活动决策者提高警惕, 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 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值得强调的是“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这虽然是谨慎性原则的精髓, 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恰当、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 绝不是“可以低估资产或收益、可以高估负债或费用”, 这样就构成对谨慎性原则的滥用。

二、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围

谨慎性原则并不能应用于所有会计业务的处理, 只能应用于存在不确定性的业务。不能把谨慎性原则简单地理解为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对于处理真实可靠、能够准确计量的经济业务时, 只能如实反映准确计量, 不存在谨慎的问题。会计人员处理不确定性业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会计业务的发生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会计处理有些经济业务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比较典型的是或有事项。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充分披露或有事项的基础上, 对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 可适度预计或有事项可能引起的负债和损失, 而尽量不要预计或有事项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益。

2. 经济业务计量时的不确定

会计计量是指准确确定经济业务的发生额。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 不仅要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确认, 还要进行计量记录。在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大小的时候, 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可以分成以下两类:一类是业务的大小可以取得实际发生的各种单据加以证实, 只用按照单据写明的发生金额进行反映即可;另一类是业务发生额的大小无法取得实际发生的单据加以证实, 业务发生的金额需由会计人员进行估计确定。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 当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涉及的未来事项不确定时, 必须对其予以估计入账。

3. 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

会计处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变动状况等会计信息的需求。但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方面的, 而且, 企业经营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 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从谨慎性原则考虑, 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 特别是会计报告应满足信息使用者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不同时段的要求。企业不可能对各方面信息使用者分别提供报告以满足其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这就要求企业应尽量了解企业信息使用者各方面的信息需求, 对外披露的会计报告应尽量全面的提供企业各个方面的会计信息, 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加以改进, 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上的具体应用

1. 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

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 存货按先进先出法计价,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掉的资产就无法从实物形式上得到补偿。如果这些资产是企业持续经营所必需的, 企业的再生产过程就无法进行或只能在缩小规模的基础上进行。而按后进先出法则比先进先出计价法更多的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通货膨胀, 材料成本呈急剧上涨趋势, 采用先进先出法, 则会造成材料成本偏低, 虚增利润, 而后进先出法计价则可以避免此问题的发生。它使得存货得到补偿的价值接近于重新获得它们的价值, 从而使资产的实物补偿成为可能, 而且"后进"的价格也容易确定。

2. 坏账准备金的提取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 凡是属于本期的收入, 不管款项是否实际收到, 均应作为本期实现的销售收入处理。一旦确认为收入, 就必然会体现在利润上。若收入大于成本即会使利润增加, 企业就要缴纳各项税金, 发放股利, 增加福利。一旦应收款项回收不回来, 这些支出的税金、股利和福利即会对企业的资本造成侵蚀, 破坏了资本的稳定性, 降低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因此按一定方法计提坏账准备金是必要的, 它可以起到资本保持的作用。

3. 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法

尽管加速折旧也可以从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上找到理论依据, 但在我国, 人们通常把它作为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和市场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任何设备都面临着在其"寿终正寝"前被淘汰的危险, 为了在现有设备被淘汰之时, 保持或恢复原来的生产能力, 就需要在设备的使用前期计提大部分折旧。如果采用直线法的话, 可能会造成企业设备陈旧, 更新速度慢。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 则可以实现加速设备的更新, 同时, 计提的折旧也会更符合实际情况。许多国家一直就允许企业采用此法计提折旧。为了保持或恢复设备原来的生产能力, 有些国家还允许计提的折旧额大于资产的原始价值。由于会计核算的四大基本前提尤其是持续经营和分期核算前提的存在, 使得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无疑成为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两条重要的会计原则。

四、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来看, 扩大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 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 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作出准确的经营决策, 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 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 运用谨慎性原则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随着谨慎性原则应用范围的扩大, 人为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增大, 其会计提供的信息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成为当前贯彻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关键因素。因此, 如何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相关准则的关系

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 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 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 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 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 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2. 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度”的问题

实行谨慎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 才能真正提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从理论上讲, 谨慎性会计原则虽然具有较强的倾向性, 但恰当地应用它并不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适度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有充分保证的, 它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3.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

任何会计原则在具体运用中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谨慎性原则在具体工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 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实行新的会计制度后, 企业在会计政策方面的自主权增大了, 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谨慎性原则, 如何选择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如何选择计提折旧的方法、如何计提各项减值准备, 如何使企业会计信息更准确、利润更真实, 这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 会计人员既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 又要重视会计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4. 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在会计实务中, 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优先考虑客观性原则, 谨慎原则的贯彻和运用, 必须建立在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鉴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过程中可能会与其他原则发生冲突, 可以采取措施和手段缓解其冲突,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揭示因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他变动情况, 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准确地理解企业财务状况。

五、结束语

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时, 并不意味着保守和消极, 而是在保持其均衡和稳定的同时, 使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合理的弹性, 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 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 合理应用可起到有效维护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的权益, 使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潜在的经营风险, 最终实现增强企业生存和竞争能力的目的。谨慎性原则并不能应用于所有会计业务的处理, 只能应用于存在不确定性的业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应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 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法。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是, 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相关准则的关系, 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度”的问题,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

[1]赵莉.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山西财税, 2008 (6)

[2]朱从华.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9)

会计核算原则 篇1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上的应用相当广泛。可以说,它涉及财务会计运行的每一环节。但是由于制度所赋予的不是对交易或事项的绝对的规范,这就给会计人员带来了可供操作的空间,因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具体会计核算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资产的确认

新会计制中规定:“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一定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规定资产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所谓控制是指企业虽没有取得资产的所有权,但是该项资产上的收益和风险已经由企业承担,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承租期间内,虽然其所有权在法律形式上仍属于出租方,但由于资产租赁期包括了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承租方因拥有该项资产可获得经济利益,相应地也承担了有关的风险。从其经济实质上属于承租方。因此,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作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并按租赁资产的原帐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中两者较低者,作为入帐价值,折旧政策与自有固定资产相一致。二是规定资产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按照这一规定,并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企业的一些已经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项目,如陈旧毁损的实物资产、已经无望收回的债权、已经盘点财产损失但尚未处理的资产等,都不能再作为资产来核算和陈报。

二、收入的确认

新会计制度规定,收入的确认应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从以上条件分析,在商品交易中,强调企业在确认收入时应从实质上判断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与报酬的转移,而不再是形式上的商品是否已经发出;强调企业实质上的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企业,不再注重形式上是否已经取得收取价款的权利。确认销售商品的收入和条件之一就是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其注重的是交易的经济实质———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而不是法律形式———所有权。

三、关联方交易关系的确认

新制度规定,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应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也应该将其视为关联方。例如一家母公司同时控制两家子公司,则不仅母公司与这两家子公司之间存在关联方关系,而且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这两家子公司之间也存在关联方关系。因此,在判断各方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时,不能简单地理解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而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处理与企业的交易时,看是否存在着有碍公平交易的因素,交易结果是否影响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等,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

四、长期股权投资损益的确认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长期股權投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会计核算。如果企业对其它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的20%或20%以上,或虽投资不足20%但对被投资单位控制、共同控制或实施重大影响时,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反之则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可见,选择会计核算方法的标准是否具有控制权或重大影响,至于所规定的持股比例只是判断是否拥有控制权或具有重大影响的指标而已,不是绝对标准,若企业对外投资的持股比例超过规定比例,但不能左右或影响被投资单位的经营政策、财务政策、利润分配政策时,长期股权投资也不能采用权益法核算,这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五、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认

企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项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形式上看是费用,但实质上它是依附于所购建的固定资产,其价值补偿应在未来该固定资产发挥效益的期间,所以,应将其购建期间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之内。至于长期借款利息何时停止资本化,新制度则规定,这将取决于固定资产是否已达到预定的可使用状态。当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说明固定资产实质上已经完成,应停止借款费用的资本化,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六、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

通常情况下,判断子公司是否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标准是母公司是否拥有子公司半数以上表决权资本。该标准只用以判断母公司对子公司是否拥有控制权或具有重大影响的指标而已,不是绝对标准。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具有重大影响,可以支配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决策,虽然拥有子公司权益性资本的比例未超过50%,在这种情况下,母公司实质上拥有对子公司的控制权,应将子公司纳入其合并报表范围。而如果母公司不能直接控制子公司,但与子公司的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对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能实际上实施控制时,也应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反之,当母公司虽拥有子公司半数以上表决权资本,但其实质上不能取得控制权,并不能支配子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时,也不能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七、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企业会计制度》第51条至第65条规定,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应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由此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计提秘密准备的,应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虽然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但同时也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当一项资产在年度终了其实际价值与帐面价值发生背离时,原帐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根据发生时所作的记录只能作为形式上的参考。因此,对于企业的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八项资产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计提减值准备,对原有的帐面记录作调整,以真实、恰当地反映资产的经济实质。

八、或有事项中预计负债的确定

或有事项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与不发生予以证实。《或有事项》准则第4条规定了或有事项确认的条件,即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企业应预计负债:(1)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2)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其预计的金额还要进行帐务处理,列入资产负债表,由此产生的损失列入利润表。这里计量的金额肯定没有法定依据,但确实是可预见到的损失,或有事项的确认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会计核算原则 篇12

谨慎性原则又称审慎性原则, 是信息提供者在处理信息中应持有的态度, 或者说是会计核算处理中一贯坚持的原则。它是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决定的, 因此谨慎性原则是伴随着会计核算而产生的。从其发展史分类,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受托责任观角度下的谨慎性原则。由于当时的经济活动不够发达, 所以财产的托管就出现了人为忽略的托管财产增值性的行为, 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受托责任。这就难免出现委托方对受托方进行诉讼的现象, 会计人员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 就必须采取更为谨慎的方式处理受托业务, 那么受托责任下的谨慎性原则就呼之欲出了。 (2) 决策有用观视角下的谨慎性原则。随着会计信息和会计核算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发展, 谨慎性原则的内涵也受到了会计界的重新审视, 并差点被“审慎”这一个词取代, 但是谨慎性原则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经济作用, 即稳健性的作用。因此, 谨慎性原则在决策有用观下得以留下来,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它的重要性。 (3) 实证研究中的谨慎性原则, 伴随着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由规范研究逐渐向实证研究发展, 对谨慎性原则的实证分析研究也得到了发展。总体而言, 后两者是对谨慎性研究的定量描述分析, 服务于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一) 会计核算中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得以扩大

我国的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的应用表现之一就是在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上。根据谨慎性原则, 企业所有资产在发生减值时, 应当对所发生减值损失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 因此, 资产减值包括所有资产的减值。譬如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商誉、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等。从早期的四项内容增至八项最后扩展到所有资产的减值计提上, 这说明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得以全面运用。

(二) 对公允价值的限用

美国的次贷危机之后, 会计界对公允价值提出了质疑。从谨慎性原则出发, 就相对缩小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成熟, 缺乏一些有效的会计监管手段, 这就使得很多上市公司随意地运用公允价值的手段对其财务报表进行修饰。因此2012年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 严格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并对非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交易事项产生的收益作了明确规定, 即不确认其收益而只是发生损失时确认损失。这其实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原则中的谨慎性原则的进一步运用。譬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事项处理中, 对以往的同类与非同类交易不再区分, 统一按照同类非货币性交易进行会计核算。如此处理的特点在于对整个交易事项的盈利过程均视为尚未实现来处理, 同时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

(三) 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的其他方面表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同时不应低估负责或者费用。因此, 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收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这样的情况都要依据谨慎性原则进行考虑。在通货膨胀时期, 对于发出材料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 此时未采用先进先出法更多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在通货膨胀时期, 材料成本呈上涨趋势, 如果采用先进先出法, 则会造成材料成本偏低, 虚增利润, 而用后进先出法则可以避免此问题发生。而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先进先出法适应于市场价格普遍处于下降趋势的商品。而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核算中采用加速折旧法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使用加速折旧法可以实现加速设备的更新, 同时计提折旧也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三、谨慎性原则的优缺点分析以及相应的完善策略

(一) 谨慎性原则的优缺点分析

1.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优点。

谨慎性原则的首要特征就是保持会计信息准确性。 (1) 谨慎性原则为企业财务资产和利润的准确和可靠提供了强力保证, 能够把其中的虚假成分除去,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根据决策有用观, 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 (2) 谨慎性原则对国内的中小股东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是一道保护屏障。 (3) 谨慎性原则利于企业调整所得税, 提高企业在整个市场的竞争力。结合其他会计原则的运用, 可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2. 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分析。

谨慎性原则对会计的理论和实务都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其也有局限性的方面。 (1) 谨慎性的运用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对此, 许多企业对它滥用, 就会造成较为难以防范的问题。 (2) 传统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只是预期潜在的费用和损失, 从而忽略了任何可能利得的确认, 会导致对资产和收益的低估。虽然, 谨慎性原则一直强调不能高估资产和收益, 但是低估也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3.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核算的矛盾。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中都有之表现, 即会计的确认、计量以及报告整个过程中都有谨慎性原则的身影。但是谨慎性原则与会计核算的整个过程都存在着矛盾, 具体包含四个方面。 (1)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目标的矛盾。谨慎性在发展的过程中, 经过三个阶段, 每个都是矛盾的体现。 (2) 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矛盾。譬如谨慎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冲突, 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冲突以及与历史成本原则冲突等。 (3)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报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与会计报表体系内在的逻辑关系冲突。 (4) 谨慎性原则与所得税计算的矛盾。因为税法和会计制度的出发点不一致, 所以导致应税所得计算之间存在差异。 (下转第45页) (上接第39页)

(二) 完善谨慎性原则局限性的策略

1. 加强谨慎性原则的客观标准的建设力度。

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角度出发, 切实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使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保证。为此, 在会计制度的建设过程中, 应该把谨慎性原则具体化。对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要求进行详细地规划和制定, 并在综合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些普遍性较强的广泛适应于企业的标准。同时加强相关会计法规的制约力度, 尽量减少谨慎性原则的滥用现象, 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利后果。

2. 针对谨慎性原则忽略利得确认的局限, 相关会计准则在以

后的建设中, 可以考虑一些关于反方面的运用, 比如说在低估资产和收益等方面加强相关规定。同时, 提高相关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包括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 从而提高相关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的专业运用能力。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而这是一项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高要求的考验。也只有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方能完善谨慎性原则的不足之处。

3. 关于解决谨慎性原则与会计核算中的矛盾策略方面。

以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 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标准, 以企业会计事实为依据, 对企业会计行为进行全面核算, 有效地避免与会计目的的冲突。加强对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理解和运用。积极地找出谨慎性原则与会计核算存在的误区, 回归到会计准则之上, 并结合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身份, 制定和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 从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以及报表的冲突。而针对与税法存在的差异, 则是在合理避税的情况下尽量采取与企业有利的会计核算程序。

参考文献

[1]吴小金.浅议谨慎性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 2010, (2) .

[2]张强, 王红立.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 2011, (1) .

上一篇:农村小学语文新课导入下一篇:词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