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新课导入

2024-09-25

农村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精选11篇)

农村小学语文新课导入 篇1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古语讲的是良好的开端的重要性。把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 我认为同样适用。多年来, 我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不断地探索、总结, 积累了几点不成熟的经验。今天把这些做法写出来, 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正。

一、设疑导入, 引发探究

古人云:“学贵于思, 思源于疑。”小学生好奇心强, 总是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所以我在设计新课导语时, 就经常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提出富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 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 这样会让他们认真阅读, 动脑思考, 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 这样导入:“同学们,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家喻户晓, 老少皆知的。可是, 你们知道吗?他还有造箭的本领呢!而且诸葛亮造箭不用一兵一卒, 更不需要原材料, 在与朋友喝酒聊天之间, 就造出了十万多只箭。想知道他是怎么造箭的吗?”短短的几句话, 就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 为主动解决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释题引入, 直入中心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多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 尤其是古诗。理解了文题, 就能理解到文章的中心, 也能初步地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了课题“寻隐者不遇”, 在解释了“隐者”后:立即问:“孩子们, ‘寻’是什么意思?‘不遇’又是什么意思。那么‘寻隐者不遇’的意思就是……诗人没有找到‘隐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寻隐者不遇》这一课。”这种释题导入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题目的意思, 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同时也在学生心中形成了情感基调。

三、游戏导入, 寓教于乐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不记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只管学习不玩耍, 聪明的孩子也变傻。”在导入新课时, 我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 采用游戏导入新课的方法, 发挥他们好嬉戏、善表现的天性, 使他 (她) 们学得开心愉快, 自然而然地走进新课,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 我在教学《刻舟求剑》一课, 先准备了下列教具:一玻璃缸清水、一把玩具小剑、一条玩具小船。在通读课文后, 采用游戏的形式, 让孩子自己当一回丢剑的人, 动手做一做。《刻舟求剑》涉及物理原理, 学生光凭想象难以理解, 采用游戏的形式, 学生只需动动手就理解了课文, 可以避免在文字上兜圈子。而且通过游戏,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把知识与动手操作, 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对课文的理解把握必然深刻, 效果非同寻常。

四、故事导入, 引发兴趣

孩子们都愿意听故事, 只要一听故事就来了精神, 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过来。于是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经常使用古诗导入。如, 教学《窃读记》一文,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 我的一位作家朋友向我讲述过他小时候读书的故事。这位作家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 可是家里穷, 买不起那么多书。这位作家想了个好办法, 既不用买书, 又能看到书。想知道他的办法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窃读记》。”这样从一开始就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不仅如此, 我总是在课前给孩子们讲上一两个故事, 开阔他们的知识,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农村小学语文新课导入 篇2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现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示知的急切感。例如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先多媒体出示一组雪景图片,然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二、以旧带新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如我在教学《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大多学生回答到《背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胡适的《我的母亲》,大家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这种导语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了以旧带新的过程。

三、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引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学习《散步》这篇课文时,采用了直接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散步》这篇课文,作者先取了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写出了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四、音乐欣赏法

音乐能放松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如果在课前导入时放一段与之相关的音乐,容易荡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需要的情境之中。然后教师再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这样既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快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讲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可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学生在和唱中体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这时教师再适时引入课题,课堂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故事引路法

故事引路法即在讲课之前概括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或情节,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先讲长妈妈或寿镜吾老先生的故事。长妈妈是鲁迅童年的保姆,鲁迅常被长妈妈的故事迷住,对童年的鲁迅有一定的影响。鲁迅到了四十多岁以后,还记得童年时长妈妈讲的故事。而且还专门写了《阿长和山海经》来纪念她。寿镜吾是鲁迅童年的教师,一次上课,老先生让学生对对子,鲁迅用心思考,对的正确,老师大大夸奖一番,可见老先生对鲁迅及他的学生一片爱心。这样的导入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亲切,具有感染力。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它没有固定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技巧刍议 篇3

一、用激情渲染氛围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激情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温度"她认为:"没有温度的男人,在课堂上是立不起来的空麻袋;没有温度的女人,在课堂上就是一点没人爱的旧瓷碗。一点感觉都没有,没有魅力。"

常听到不少同行埋怨:"现在的学生上课没激情。"我想,其实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是它们隐藏在学生的内心,只要我们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课堂上的孩子们总是热情奔放,活力四射的。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时的导入:

师:同学们坐得真端正,一看就知道是守纪律的好学生,冒昧地问一下,老师不在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违反过纪律?

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师:老师欣赏你们的坦诚和勇敢,但是更提倡大家向你们学习,学习她们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也能遵守纪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律",那同学们要做到"自律"这两个字很不容易吗?

生: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说不难,有的同学,特别是好动的学生可能觉得比较困难

师:是啊,同学们,我每个人都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做的事,可是我们要注意分清对错,如果明知道做得不对还要去做,不能自律就不好了。那么,今天老师就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在他的生活中,他就时刻严格自律,从而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可是他的自律精神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秘诀?

生:想

师:好,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穿越时空,一起回到他的小时候,看看这位美国著名设计师小时候的经历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 3课:《钓鱼的启示》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自然引出"自律"并使"自律"贯穿全课,激发了学生的语文激情,这样我想学生学习下面的课文时,热情会更高一些,为学习文章做好了铺垫,因此,请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吧。

二、借道具点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識的奥秘。那么怎么才能让导语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我觉得在导入的时候借用一下道具,可以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

我在教《非常漂亮的贝壳》一文之前,我先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贝壳。上新课时,让学生将贝壳放在讲台上,一起观赏,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教学。又如教授《小柳树与小枣树》时,我运用FLASH课件作为导入新课的辅助材料,它融画面、文字、音乐于一体,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它们之间形体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适当地借助教学道具可以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状态。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强化学习气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

三、设悬念启迪思维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置悬念应生动形象、简洁鲜明。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有位实习老师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子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四、讲故事、猜谜语构建愉悦情感课堂

学生大都很爱听故事、猜谜语,每每遇此都很认真,兴趣特别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极好的效果

另外,还可以采用引经典,温故知新,介绍背景,做游戏,音乐、歌曲等方法引入课题。选用什么样的导入形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创造的头脑,而且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如下原则:灵活性原则、精练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知识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设计导入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精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

农村小学语文新课导入 篇4

一、新课改概述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意识到传统的“万人一书、万校一书”的教学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不仅是对教材的变革,还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六方面的大幅度变革。 学生不再只充当听众,而是进入了参与者的行列,对学生的评价也变得更加综合,而不是只看学生的分数。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方法

(一)介绍背景导入

介绍背景导入法适用于写作年代久远的作品的教学。由于时代变化甚大,学生根本不会想到作者当时怎么会有这种思想,对文章感到非常陌生,难以深入理解。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背景导入法,先讲述一下作者当时的年代、社会局势等,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置身其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趣味导入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趣味导入可以提高学生对小学课文知识的求知欲。小学生大多对猜谜语游戏存在着强烈的兴趣, 语文教师正好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将谜语引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

简笔画也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东西。利用简笔画导入小学语文课文可以达到新颖、直观、醒目等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跟着语文教师的思路进入正文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述某种动物、植物时,可以在上课前先在黑板上画下此物的简笔画吸引学生注意,使之将注意力逐渐转移至画面上来,从而激发出不同程度的灵感。

(三)情境导入

现代科技发达,多媒体已经渐渐进入小学生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导入情境为教学铺垫。 在讲述一些关于景点的课程如《五彩池》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漂亮的图片,或是配上优美的音乐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之迫切地想了解该地方的美妙之处;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电影等使小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从而展开小学语文课程导入。

(四)开门见山导入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大部分文章的标题直接反映出了文章的主题。在讲述这种课文时,教师应该利用文章的特点设计简短的、 精彩的导语,直奔主题,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指明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目的及方向。开门见山地导入,可以使学生带着结论阅读文章,更加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

(五)实验演示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道具,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展现一些实物,使学生真实地看到,而不是凭空想象。实验演示导入要求教师用实际演示展现课文描述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新知识的存在与科学性。比如教授《乌鸦喝水》一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拿个瓶子注入半瓶水,然后根据课文的描述,向瓶内慢慢放入小石子,让学生观察瓶内水位的变化;再告诉学生,乌鸦就是这么喝到水的,和学生一起仔细阅读文章。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六)设问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授课时, 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围绕课题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述《小狮子爱尔莎》时,教师可以提出“小狮子有什么生活习性?”“是谁给小狮子起的名字?”“小狮子可以和人类和睦相处吗?”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与极强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迫切、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三、结语

农村小学语文新课导入 篇5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新课导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指引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运用多种多样的导入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喜好,达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如何做好新课导入,使小学语文课程充满活力,教学质量有所提升,是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新课改概述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意识到传统的“万人一书、万校一书”的教学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不仅是对教材的变革,还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六方面的大幅度变革。学生不再只充当听众,而是进入了参与者的行列,对学生的评价也变得更加综合,而不是只看学生的分数。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方法

(一)介绍背景导入

介绍背景导入法适用于写作年代久远的作品的教学。由于时代变化甚大,学生根本不会想到作者当时怎么会有这种思想,对文章感到非常陌生,难以深入理解。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背景导入法,先讲述一下作者当时的年代、社会局势等,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置身其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趣味导入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趣味导入可以提高学生对小学课文知识的求知欲。小学生大多对猜谜语游戏存在着强烈的兴趣,语文教师正好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将谜语引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

简笔画也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东西。利用简笔画导入小学语文课文可以达到新颖、直观、醒目等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跟着语文教师的思路进入正文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述某种动物、植物时,可以在上课前先在黑板上画下此物的简笔画吸引学生注意,使之将注意力逐渐转移至画面上来,从而激发出不同程度的灵感。

(三)情境导入

现代科技发达,多媒体已经渐渐进入小学生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导入情境为教学铺垫。在讲述一些关于景点的课程如《五彩池》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漂亮的图片,或是配上优美的音乐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之迫切地想了解该地方的美妙之处;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电影等使小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从而展开小学语文课程导入。

(四)开门见山导入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大部分文章的标题直接反映出了文章的主题。在讲述这种课文时,教师应该利用文章的特点设计简短的、精彩的导语,直奔主题,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指明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目的及方向。开门见山地导入,可以使学生带着结论阅读文章,更加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

(五)实验演示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道具,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展现一些实物,使学生真实地看到,而不是凭空想象。实验演示导入要求教师用实际演示展现课文描述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新知识的存在与科学性。比如教授《乌鸦喝水》一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拿个瓶子注入半瓶水,然后根据课文的描述,向瓶内慢慢放入小石子,让学生观察瓶内水位的变化;再告诉学生,乌鸦就是这么喝到水的,和学生一起仔细阅读文章。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六)设问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授课时,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围绕课题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述《小狮子爱尔莎》时,教师可以提出“小狮子有什么生活习性?”“是谁给小狮子起的名字?”“小狮子可以和人类和睦相处吗?”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与极强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迫切、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三、结语

新课导入虽然只是小学语文课堂的小小一部分,但是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小学课文知识充满求知欲。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背景导入、趣味导入、情景导入、开门见山导入、实验演示导入、设问导入等方法导入课文,提高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蓓蕾.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技巧[J].学周 刊:中旬,2015(3).

[2]刘宝芹.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入的方法[J].黑河教育,2014(8).

[3]贺方燕.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6).

[4]韩士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c版,2014(11).

语文新课的导入艺术 篇6

关键词:导入艺术,激趣,欣赏,激疑,故意犯错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 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新课的导入呢?

一、激趣导入法

在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利用知识自身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让他们感受到认知的愉悦。鉴于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对新异的事物有着较强的探求欲望的特点, 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本人在教学《蔚蓝的王国》时, 采用了如下的新课导入:同学们, 你们到过大海吗?你们想过生活在大海边的快乐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改编的动画片, 去感受一下大海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好不好?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 并让一女生配以“在海的远处, 水是那么蓝, 像最美丽的花瓣, 同时又是那么清, 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的, 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的画外音。

观后, 教师:同学们, 看了《海的女儿》这个动画片, 你对大海有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 (争先恐后) :美丽广阔, 浩瀚无边, 一片蔚蓝……

教师 (微微点头) :好!那么, 你们想进一步走进这个美丽的世界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肯定回答) , 教师接着道:那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蔚蓝的王国》, 它可以给我们每人一张走进大海这个美丽世界的入场券。板书课题、文体、作者。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的新课导入, 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真正让学生“学中乐, 乐中学”。

二、欣赏导入法

欣赏导入法, 就是在新课导入时, 先根据教学内容有机地引导学生欣赏与新课内容相关的诗歌、音乐、名言名句等, 从而给学生创设一种积极而又愉悦的问题情境。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本人进行了如下导入:

师:我们知道, 人类的生生不息离不开伟大的母爱, 同学们, 当你吮吸着母爱的乳汁, 沐浴着母爱的光辉, 你们可曾想过, 如果没有父亲, 没有父亲给我们的爱, 我们人类将会怎样?有人说父爱无言, 是的, 我们的父亲常常不会表达爱, 他们只会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心中对子女那深沉的爱意, 而那无声的语言也许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眼神, 也许只是一个轻描淡写的动作。而这些又都是在我们年少之时难以体味到的, 只有经历过人生沧桑后, 才能对那一份单纯的父爱充满无限的感激。老师如今已年过不惑, 所以对父爱也就有了一份较深刻的体会, 下面老师把自己写的题为《父亲的背》的小诗奉献给你们。 (投影出示《父亲的背》, 让学生齐声朗读)

父亲的背

童稚时

父亲的背是一块乐园

总是好奇地爬上去

游乐无忧的童年

少年时

父亲的背是一泊港湾

总是安然地躲进去

避过风雨严寒

长大后

父亲的背是一根扁担

总是挑着世态的沧桑

还有妻儿的悲欢

而现在

父亲的背是一座峰峦

总是将人生的艰辛

浓缩成做人的尊严

同学们, 读了这首小诗你对父爱有了怎样新的认识?学生畅谈过后教师小结:是的, 我们的父亲是伟大的, 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跟母爱一样博大而又厚重的父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去和作家一起感知、领略那份深沉的爱吧。这样, 通过品读诗歌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了情感迁移。

三、激疑导入法

产生疑问是获得真知、不断精进的先决条件, 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重激疑情境的创设。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时, 贴船下篙, 提问学生:由这篇文章的题目, 你想到了哪些问题?比比看, 谁想到的问题多。学生们稍加思索, 便争着回答, 诸如“斜塔在什么地方?做实验的人是谁?做的是什么实验?为什么在斜塔上做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等等对理解和把握课文颇为有益的问题, 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故意犯错导入法

适当的故意犯错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重视,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注意力。本人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师生互相问好后, 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太阳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很熟悉的, 可以说, 只要是天气晴好的日子, 我们就能够看到太阳, 可是, 同学们, 你们想过没有太阳何时离我们远、何时离我们近的问题呢?见学生摇头示意后, 教师接着说, 哦, 看来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可是早在两千多年前, 就有两个跟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为了这个问题而引发了一场难决高下的争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列子》的《两小儿辩日》。我边说边在黑板上故意板书“两小儿辨日”, 立即有学生在下面高声喊道:老师, 您写错字了。我故作讶然道:什么?写错字了?哪个字写错了?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告诉我:老师您把“辩”字写错了, 中间应该从“言”字。哦, 不错, 老师真的写错了, 是因为老师犯糊涂了, 那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辩”和“辨”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答道:您误写的“辨”主要与甄别有关, 而文中的“辩”字主要与言语有关, 是用语言和人争辩。我用赞赏的目光示意该同学坐下: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小儿是如何争辩的呢?这样, 巧妙运用故意犯一些让学生易于发现的“错误”的教学方法, 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便于学生开展轻松愉快的探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导入艺术初探 篇7

关键词:温故知新,情境导入,巧设悬念,趣味导入

悦耳的歌曲必须拥有优美的前奏, 一台好戏必须配备响亮的金锣;高中语文新课导入恰似一首歌曲的前奏, 又像好戏开台前震天的锣鼓, 它能一下子震撼学生的心灵, 潜移默化的进入到激情洋溢的境界。笔者驾驭改革之祥云, 就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导入作了大胆尝试。

一、温故知新, 触类旁通

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知识, 一般都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规律。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可见, 高中语文学科中的新知识也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因此, 温故知新式导入既巩固了已学旧知识, 又达到承上启下的功效。我在执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课时, 就开门见山的提问学生:“晋宋时期著名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陶渊明我们都是知晓的, 你们在初中阶段学过《桃花源记》中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图景呢?”通过简要讨论、分析, 许多学生答出了诸如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纯朴自然和其乐融融等情境。此时, 我继续设问:“陶渊明为何要描绘这样的生活画面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就能从中去找寻答案。”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求知欲猛增, 都渴望找出相应的答案。

二、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所谓创设情境, 就是指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或其它手段把某个场合的景象描绘出来, 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 获得真挚的情感。《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 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 科学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弘、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并非易事。我在导入时坦言:“许多古人, 每逢名山大川, 必有所感怀。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 他们心为山动, 情为水发, 锦文华章喷薄而出, 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学生在上述情境的熏陶下, 通过默读课文, 初步感悟在元丰五年, 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 瞭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 回忆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 情难自已, 于是把酒临风, 挥毫疾书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类似的情境创设, 有利于学生观赏东坡先生的赤壁, 仔细聆听苏轼心灵的独白, 有利于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飞跃时空的隧道,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巧设悬念, 引人入胜

好奇之心, 人皆有之。假如我们通过创设悬念性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那就引人入胜, 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譬如, 我在执教鲁迅的《阿Q正传》时, 通过设置如下两个悬念来导入新课的:其一, 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人笑中带泪,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那么阿Q的“精神胜利法”到底为何物?阿Q是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给予“精神胜利法”以具体、生动的诠释的?其二, 有人认为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莎士比亚作品中描写主人公性格的悲剧, 易卜生的作品则体现社会问题的悲剧, 那《阿Q正传》描绘了阿Q的悲剧遭遇, 究竟是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 还是社会的悲剧呢?大部分学生急于想找到正确的解答, 自主探究的情绪高涨。

四、趣味导入, 诱发好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高中语文新课导入时营造趣味盎然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正如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因此, 我们只有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饶有兴趣的走进课文, 才能为提高课堂效率夯实基础。譬如, 我在执教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 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副对联:“死了倒也罢了, 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依闾, 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 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 弹雨淋头。”许多学生被这幅对联所吸引, 不仅对对联中所描绘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 而且学习兴趣更浓厚。接着我点拨道:“此联是周作人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人而作的对联, 周作人对两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 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针对两人的不幸遭遇, 鲁迅先生挥舞手中那匕首般的笔, 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话音刚落, 教室里立即出现各学习小组热烈讨论的场景, 从而顺利的进入了师生互动的探究过程。

例谈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方法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课,导入方法

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 其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有效进行之后的学习探究,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 学生只会觉得整个课堂教学索然无味, 从而被动地进行学习, 其效果可想而知。由此,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还应根据教学及学生实际, 巧妙借助新课导入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文章就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简单探究。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起点,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水平,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直观再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其背景。情境不一定要哗众取宠, 也不一定非得华丽而多样, 而要以明确的目的性为前提, 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出发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乐于阅读文章。

以《散步》教学为例, 要让学生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就必须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这样也才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理解课文。为此, 教学中教师以阎维文的《母亲》来导入, 当饱含深情的歌曲让学生内心被打动后, 再以生活中的细微感动谈起, 谈到母亲, 谈到散步, 学生读的欲望增强了, 再设置问题进行引导阅读, 效果会更好。再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 要让学生就字面意义来理解“爱国”不免显得空虚, 为此, 教学之处, 教师提出问题“小弗郎士爱国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小弗郎士身上, 阅读后再讨论, “爱国”也就成为了一种体验。

二、巧设疑问, 引发思考

在新课导入中, 这是较为常见同时也是较为有效的导入方法之一。是指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先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一些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并将这种学习的热情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之中,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 教师就可以先通过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新课导入:1.请大家写出自己所喜欢的花儿都有些什么颜色。2.请思考, 花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颜色?相信这两个问题一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一定会议论纷纷并努力寻求答案。这样, 教师就可以顺势进行导入:相信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呢?请打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 我们共同进行探索。这样, 学生们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必定会积极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中, 学习效率的提高自然事半功倍。

三、介绍背景, 清除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 难免有的知识内容远离学生实际, 学生不易理解及掌握, 对此, 教师就应该在新课导入的部分对相关知识、背景进行介绍, 有效为学生清除学习障碍, 从而更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 对于文中所讲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学生确实是知之甚少, 对此,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向学生多介绍相关知识, 如给学生介绍海市蜃楼现象的产生, 就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魔鬼的海”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方法, 既能有效为学生清除学习中的障碍, 从而更好地学习并掌握新知识, 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

利用背景知识来进行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 通过网络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再以这些背景知识为基础, 引入对课文的阅读, 让学生做到“胸有成竹”。

四、紧扣重点, 达成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中, 教师切记不能将话题扯得太远, 避免太过散乱, 学生不知就里。因此在导入时, 教师还需立足于教学内容, 紧扣教学重点及难点,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 达成目标, 从而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目的明确, 最终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 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从“礼赞”这一题眼入手, 让学生先明白“礼赞”和“赞扬”、“赞颂”等的区别, 从而以此为线索, 让学生深切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以及作者对白杨树深深的“礼赞”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 相信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更加注重理解文中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从而更深地体会白杨树的平凡与不平凡。

每一节课都有相应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好导入, 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目标的达成, 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五、温故知新, 学以致用

学习过程总是成螺旋式发展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前后课文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文章的体裁、主题、表现手法等相通之处, 通过旧知识来引导出新知识, 让学生应用旧知识去构建新知识, 从而获得技能的培养。

如在教学《孔乙己》的过程中, 以作者为线索, 引入《社戏》、《藤野先生》、《故乡》的复习, 在了解鲁迅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学习《孔乙己》, 可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学《父母的心》时, 以“至爱亲情”为切入点, 以《背影》为线索, 通过《背影》中的父子情深来引入父母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的曲折情节中所蕴含的至亲至爱, 感人而深刻。此外, 在小说的教学中, 教师可围绕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进行复习引入。

例谈语文新课的导入 篇9

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操心的问题上,因此,需要通过组织教学去引起他们对开始上课的有意注意,接着就要让学生对新课或新内容发生兴趣,产生无意注意。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而文章并非无情物,师生亦为“有情”人,因此,课的伊始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而这正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那么,如何选准最佳入口,去激发学生兴趣,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住契机,激发兴趣

初中课本中选有数量较多的优美散文,并且多安排在春秋季节授课,而这学习的季节又正好是春游、秋游的最佳时节,因此,教授散文单元时可抓住这一契机自然地导如新课。比如讲授《画山秀水》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就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去桂林看一看。这样的导入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想要一口气读完课文,一览桂林山水美景的神情。

二、别出心裁,增强趣味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上课文前有必要先介绍作者,而我们对作者的简介又往往流于老套套,语言也很呆板。特级教师朱显驹在简介苏洵时,就别出心裁,值得借鉴。他说,此君有两点值得同学们知道:第一,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上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此君可谓大器晚成;第二,他养了两个好儿子———苏轼和苏辙,唐宋八大家,苏家占其三,这一点大概只有曹操能与其媲美。如此风趣的语言确能增强趣味,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更好地导入课文,在简介以上两点后,我又试着增加了第三点:传闻时人争传,竟效其文,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引得学生笑得前伏后仰,既增添了课堂气氛的乐趣,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

三、适当拓宽,激发诗情

在记叙文导入时,可以精心选取那些和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古代诗词,不仅可以高屋建瓴深入领会课文内容,而且触类旁通,丰富学生词汇积累。如在教授《在山的那边》一文时,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望岳》一诗中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非常适合这篇课文导入的。诗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和文章题目“在山的那边”给我们以无限遐思、让我们要急于读完全文心情,二者有着相沟通的地方。二者互为印证,互为补充,用其来导入这篇课文,就不止是单纯的导入了,而且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诗歌主题要达到理想境界,就要历经千辛万苦,唯有不怕苦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这和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不谋而合。

四、创设情景,陶冶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两个纲领性的文件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

五、制造悬念,扣人心弦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电影戏剧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个提示或暗示,单又不马上解答,故事在读者心里留下疑团,产生一种诱惑力,使读者急于求知,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使作品峰峦叠嶂,摇曳多姿,曲折迷人,被人称为是“引人入胜的绝招”。

当然,进行兴趣教学要从文本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就失去了意义,甚至把学生弄糊涂。

初中语文新课的导入 篇10

一、直观法

即在导入新课时,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图片,音乐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这也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请大家和我一起边欣赏音乐,边观看图片(播放苏州评弹,同时用幻灯放映苏州园林的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古老的苏州有着驰名中外的两大文化瑰宝,那就是评弹和园林,今天让我们走近这瑰宝——苏州园林,走进这如画般的世界中。”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二、激发情趣法

1.情感激发。即通常所说的“以情动人”,就是用作者的情来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趣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醉翁亭记》一课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着无数蕴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我们大家在赞叹黄山和九华山之时,可不要忘记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曾经令宋代大文豪家欧阳修迷醉,并因此而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雅号,那么这是什么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大家跟随‘醉翁一起来领略醉翁亭的风采吧。”这个时候学生的情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急于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美景让人陶醉,因此阅读兴趣也就大大增强了。

2.知识激发。如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就得引起学生对沙漠的关注,引起对人类目前生存状态的关注。导语可做如下设计:“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从太空俯瞰这个蓝色的星球,如梦如幻。但是在这个蓝色星球上,陆地仅占29%,沙漠却又在争抢着我们的宝贵土地。仅我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就达33万平方千米,沙漠、戈壁占去了我们国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且在不断蔓延扩大。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总面积为770万平方千米,约占整个非洲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它的面积每年还在不断地增大。我们美丽的家园正在日益遭受沙漠的侵袭,沙漠成为了严重威胁我们人类的自然敌人之一。那么我们人类怎样才能战胜这个敌人呢?让我们一起从《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找一找办法吧。看谁找的办法最多。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都被激发了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新课导入 篇11

一、开门见山法

教师开门见山,破题直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直接揭示课文的教学重点,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对课文中心内容的探讨研究。例如在教《将相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将相和》这一课是记载在《史记》里的一个历史故事。‘将’,将领,这里指的是赵国大将军廉颇;‘相’,宰相,这里指的是赵国的宰相蔺相如。‘和’就是‘和好’的意思。将相和好,那么将相之间过去有什么矛盾呢?又是怎样和好的呢?这些问题,我们读完课文就会明白了。”这样的开篇,直截了当,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二、制造悬念法

优秀的小说、电影,往往在开始时就暗藏伏笔,制造悬念,使读者或观众产生急于寻根求底的欲望。同样,在语文新课的导入中,也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和特点,设置扣人心弦的悬念,以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思考、追索。例如在教《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1935年5月,红军要抢渡天险大渡河,当时的情况是:红军在时间仅有20多个小时内,行程却有240华里。泸定桥实际上是13根光秃秃的铁链,木板早已被敌人抽掉。桥离水面几丈高,桥头有敌人把守,红四团是怎样在时间短、路程远、防守严的严峻形势下完成任务的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这样的导语,将夺桥的困难之大、任务之重、形势之严峻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为之焦急担心,深思,自然急于想弄清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三、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进而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例如在教《东郭先生和狼》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曾在二年级学过《狼和小羊》这个故事。你们对狼有什么认识?(回答:凶恶、狡猾。)”这样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便于学生理解新课的内容,使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四、故事导入法

许多神话、传说、典故、名人趣事无不与教材的内容有联系,对学生极富吸引力。如在教《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教师以饶有趣味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教师可以这样讲:“《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是写南郭先生在齐宣王在位时,混进乐队吹竽,得到很高的待遇。齐泯王继位后,要他单独吹竽,他混不下去了,只得偷偷逃跑的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冒充行家,凑数或以次充好,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这样开篇,既让学生在愉快的听故事中开始新课的学习,又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加深,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五、电教导入法

在教《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年龄小,离抗美援朝已有50多年了,为此,我创设情境,缩短这个历史空间。一开始导入新课就把事先准备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同生死、共战斗的录像放映给学生看,让他们在“看”中入情入境。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语言导入法

找准课文动情点,设计一个简短而富有吸引力且给人印象深刻的开场白,能很快地把学生引入新课。例如教《草原》一课,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都很爱读书,又善于读书。今天,我们一起共同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写的《草原》这一课。”这样的导入直截了当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对比导入法

运用学生原有的生活实际反串新课,采用类比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情感。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老师开篇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大年三十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说完后老师用转折的语句指出:“可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有一个和你们年龄差不多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却在饥饿、寒冷、孤独中悲惨地死在大街上。”这样的开篇,从对比中造成一种吸引力,使学生自觉地去了解小女孩的生活环境,认识当时社会制度的罪恶。

上一篇:权变模型下一篇:会计核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