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精选12篇)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篇1
一、企业会计人员面临的风险
1.会计监督职能所面临的风险。会计监督是企业基层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行会计基层工作、会计核算的前提。《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 实现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 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面临的风险主要有: (1)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原则性规定不完整; (2) 执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不严; (3) 单位人员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以上行为都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风险, 承担经济上的损失。要实现对此风险的控制, 就必须完善制度, 办事人员严格执行, 会计人员严格把关。
会计监督作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 会计人员应通过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对经济活动的恰当评论帮助所有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责任, 才能真正起到会计监督的作用, 会计人员控制会计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具体表现有: (1) 在遇到违反《会计法》和会计规范、企业相关规定的会计事项时, 不拒绝办理, 或者按照职权不加以纠正。 (2) 在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时, 未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无权处理时, 或未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请求查明原因, 做出处理。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要求他们熟悉会计业务及相关法律制度, 对会计事项是否合法有比较清楚的判断, 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严格把关, 实行过程中的监督, 有效地防范风险, 才能实现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目标, 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保证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会计核算职能所面临的风险。会计核算同样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 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 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一系列内部管理所需的会计资料, 为经营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的一项日常的基层性的工作。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必须是建立在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会计工作要求会计核算必须是建立在严格的会计监督之上的专业性的核算, 若会计人员不严格执行会计监督职能, 其会计核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会计核算没有严格的会计监督作保障, 即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不严格的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那就是违背职业道德, 对企业不负责任, 为企业带来经济上、名誉上的损失。
会计核算的风险主要取决于: (1) 取得资料内容的完整性、数字的真实性; (2) 应用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应用的正确性和延续性; (3) 会计操作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重大交易和事项的处理是否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 (4) 会计报表、会计资料是否合法、真实、完整和有效利用等。会计基础工作中的风险, 有很大一部分出现在会计核算这一环节, 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反应于财务报告, 因此: (1) 编制财务报告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 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声誉受损。 (2) 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 造成决策失误, 干扰市场秩序。诸如此类, 也是会计核算风险关注的重点。因此, 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建设, 加强对单位会计核算行为的规范, 从来就是《会计法》的重点, 也是会计风险控制特别关注的部分。
二、企业基层会计人员如何防控风险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企业基层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显得更加重要。市场经济有赖于运行的规则, 仅有法律制度的约束是不够的。当巨大的经济利益撞上严肃的道德规范时, 只有职业道德、诚信准则的约束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企业基层会计要防范其行为所造成的风险, 不仅要以会计准则、法律、法规作保证, 还要依赖会计人员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质来实现。
会计职业道德概念。即提出会计人员应有的行为, 以及达到行为守则所规定的最低可行的标准, 主要包括职业精神、职业修养、职业责任和职业公正性。自觉的遵守职业道德、崇尚道德规范, 应成为会计人员自尊、自爱、自律的道德准则。企业基层的会计人员应该坚持行业自律原则,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增强自我约束力, 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压力, 坚定立场, 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在不同的诱惑和外界不合理的要求下, 应该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不屈从和迎合内部、外部的各种压力, 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 不以信息的不对称坑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不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自觉接受单位、用户和社会的多方评价, 起到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 使每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企业、组织内部和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
2.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要熟练的掌握和正确的运用国家和行业以及单位的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在工作中正确运用《会计法》、《所得税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等相关法律规定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以及相关的行为守则是企业基层会计防范风险的前提。法律、道德、准则等规范设定的模式直接通过会计人员的行为转化为现实, 形成现实会计实践中的互补和补足关系。规范和制度的实现必须由会计人员的行为来监督和保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行为的规范和制度的实现过程中做到: (1) 分析各类利益矛盾, 实现国家、其他相关利益集团以及企业利益的最佳组合。 (2) 在法律和规范中确认和保护企业的利益。 (3) 严格遵守会计人员岗位资格管理制度, 积极参加会计人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正确、熟练地运用各项法律法规知识和会计规范是进行会计监督、防范风险的基础。只有不断地丰富和积累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严格运用各项法律、规范、制度, 才能够在会计核算的同时实现有力的会计监督;才能在政策性强, 技术专业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 提高工作效率, 得心应手地妥善处理各项业务, 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降低会计核算风险, 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政策性的差错、甚至违反相关政策、法规规定;才能使单位的各项核算活动符合规定, 经受得住任何时候、任何部门的检验, 充分保证企业资金运行的安全、完整, 保证单位经营活动正常运行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3.掌握丰富的业务技能及相关知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也在不断进行着修改和完善。企业基层会计人员如若不及时学习新的相关会计知识, 了解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知识和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会计监督就失去了标准, 会计行为规范的实现就失去了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业务能力, 才能更好地做好企业基层会计工作, 有效地防范风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面对会计信息量大, 时效性强, 数据处理量多的形势, 会计电算化已被各企业广泛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手段, 也在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 电脑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 能够使财务信息在各部门顺畅传递, 能够使整个单位的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运作, 从而实现财务管理活动高效运作的最优状态。因此, 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就成为了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这都要求企业基层会计人员能较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和会计应用软件, 全面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安全防范措施, 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核算风险和会计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 防止会计信息的泄露或毁损, 防范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侵入, 确保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要想使会计风险做到可防、可控, 会计人员除了要丰富以上的各项知识以外, 还应做到: (1) 学习外语, 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以适应人才国际流动性加强、我国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 国外先进的基础会计工作经验为我所用的要求; (2) 具有金融、税务、银行等丰富的交叉知识, 来满足会计职业是融会计实务与金融、税务、银行会计、信息管理于一炉的多方位立体知识网络的特点。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迎接挑战, 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以胜任会计职业的要求。
作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会计人员, 必须敬业爱岗, 诚实守信, 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 以增强预防风险的意识、控制风险的能力, 在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的同时,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真正履行好会计监督的使命, 完成好会计核算任务。
摘要:文章分析了会计人员面临的风险, 提出了防控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风险,会计监督,会计核算,控制
参考文献
陈学贵.浅谈会计人员如何处理好服务和监督的关系.经济师, 2004 (10)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会计核算管理,规范会计核算监督行为,提高会计核算监督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会计核算监督是指对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业务的会计核算全过程进行的审核、控制和检验。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开展会计核算监督的部门(以下称监督部门)和办理会计核算业务的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
第四条 会计核算监督应把好会计核算质量关,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加强风险防范。会计核算监督的主要任务是:
(一)审核业务处理依据是否合规有效,账务处理手续是否符合制度规定;
(二)加强核算过程监督,重点监督会计核算风险环节,维护资金安全;
(三)检验会计核算结果是否准确无误,会计信息反映是否真实完整;
(四)发现和督促纠正会计核算的违规情况,及时反映违规行为;
(五)提出完善会计规章制度、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条 会计核算监督人员(以下称监督人员)和监督部门依法合规履职。核算部门应支持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实施会计核算监督必需的会计资料,就有关会计事项和问题作出解释说明,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规情况按要求进行整改。
第六条 会计核算监督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独立性原则。事后监督人员应独立于核算人员。
(二)连续性原则。会计核算监督应做到每工作日持续进行。
(三)及时性原则。及时实施会计核算监督,及时反馈监督结果,及时督促整改。
(四)全面性原则。对人民银行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各项会计核算业务实施监督。
(五)重点性原则。会计核算监督应重点检查大额资金汇划、特殊业务处理等风险环节。第七条 实施会计核算监督必须依据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和会计财务、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等相关业务的规章制度。
第八条 会计核算监督工作接受上级行会计财务部门牵头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二章 监督机构和人员
第九条 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及以上各级分支机构的监督部门对所辖会计核算业务实施监督。
核算部门可根据业务需要和核算系统管理要求设立履行监督职责的岗位。
第十条 监督部门按照相互制约和分工负责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主要设置主管岗、综合岗、营业部门核算业务监督岗、国库部门核算业务监督岗、货币金银部门核算业务监督岗、档案管理等基本岗位。
监督部门根据业务量大小配备足够的监督人员,并科学地安排劳动组合,可实行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
第十一条 监督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良好的思想品德,坚持原则,忠于职守,认真负责;
(二)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具有检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四)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熟悉相关会计核算工作;
(五)未发生过重大业务差错,无不良记录。第十二条 监督人员主要职责是:
(一)审查核算部门会计核算业务的合规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
(二)监督核算部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人民银行各项会计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三)严格按照监督办法和具体业务监督流程的要求,认真负责地实施监督;
(四)记录每日监督过程和方法,分析和反映会计核算监督工作情况和监督结果;
(五)跟踪差错的处理和纠正情况,发现特殊情况及时向监督部门主管反映。第十三条 监督人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要求核算部门提供必要的会计资料,对有关会计事项和问题作出解释;
(二)有权反映和督促纠正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有关规章制度的事项;
(三)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会计核算差错,向核算部门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
(四)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重大差错、事故和舞弊行为,特殊情况下可直接向本行行长或上级行报告。
第十四条 监督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同时兼职核算岗位或参与核算部门的会计核算;
(二)违反审核程序或超越权限实施会计核算监督;
(三)代替被监督对象更改差错;
(四)隐瞒、迟报重大差错、事故和舞弊行为;
(五)向无关人员泄露会计核算监督情况。
第三章 监督内容和方法
第十五条 营业部门核算业务的监督内容
(一)监督范围:存款准备金、缴存财政存款、特种存款、现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支付往来、联行往来、同城票据交换、固定资产、金银、财务收支、内部资金往来、表外等业务的会计核算,以及会计核算系统运行参数和账务参数设置、变更情况。
(二)监督对象:纸介质或电子数据信息形式的会计凭证及附件,账、表、簿,会计核算系统工作日志和其他需要监督的会计资料。
第十六条 国库部门核算业务的监督内容
(一)监督范围:预算收入与支出、各项往来和资金清算、国债发行与兑付、表外等业务的会计核算,以及国库会计核算系统运行参数和账务参数的设置、变更等情况。
(二)监督对象:纸介质或电子数据信息形式的会计凭证及附件,科目日结单,账、表、簿,国库会计核算系统日志和其他需要监督的会计资料。
第十七条 货币金银部门核算业务的监督内容
(一)监督范围:发行基金调拨、残损人民币销毁、商业银行存取款、发行基金库存等业务的会计核算。
(二)监督对象:纸介质或电子数据信息形式的会计凭证及附件,账、表、簿,其他需要监督的会计资料。
第十八条 会计核算监督应将大额资金汇划、同城票据交换、改变计息方式、利率或计息积数调整、国库拨款和退库、国债兑付、发行基金调拨和商业银行存取款、残损人民币销毁、错账冲正、补记账务、开销户、异常挂账和销账、重要空白凭证使用管理、系统数据恢复、系统参数变更、系统操作员管理、内外账务核对、会计人员加班等风险环节作为监督重点。
第十九条 会计核算监督采取集中监督和分散监督相结合的方法。集中监督,是指监督部门对全辖各部门会计核算业务进行统一监督。分散监督,是指各业务部门对本部门会计核算业务自行开展的监督。第二十条 会计核算监督采取人工监督和计算机监督相结合的手段。
人工监督,是指审查业务凭证、勾对流水清单、审阅计算机系统日志、核对账表等对纸介质会计资料实施的会计核算监督。
计算机监督,是指借助电子化手段,运用会计核算监督系统,采取调阅、录入比对、自动比对、查阅数据信息等方式实施的会计核算监督。
第二十一条 会计核算监督应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
事前监督,是指核算业务发生前,核算部门受理业务时开展的柜面监督。
事中监督,是指核算业务处理过程中,核算部门采取复核、审批、认证等方式开展的监督。
事后监督,是指核算业务发生后,对核算结果实施的复核和审验。第二十二条 会计核算监督分为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核算部门内设的监督机构和监督岗位适时开展现场监督;监督部门以非现场监督为主,经分管行长授权可开展现场监督。
现场监督,是指对核算部门不能每日提交的登记簿、重要空白凭证等会计资料及实物使用管理进行的实地查验。
非现场监督,是指对核算部门提供的纸介质会计资料或通过监督系统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施的监督。
第四章 监督工作程序
第二十三条 核算部门开展会计核算监督的工作程序
核算部门对会计核算过程进行监督时,应加强柜面监督,认真审核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合法性;运用计算机系统完善岗位设置,落实会计业务处理操作规程,加强复核、授权审批等核算环节的监督。
核算部门通过内设机构或专门岗位对会计核算进行监督时,可根据核算系统管理要求简化会计资料交接方式,提高会计监督时效;按照实施监督、记载监督事项、发出监督通知书、分析监督结果、处理会计资料等程序开展监督。
第二十四条 监督部门开展会计核算监督程序包括交接会计资料、实施监督、记载监督事项、发出监督通知书、分析监督结果、处理会计资料等。
(一)交接会计资料
监督部门应指定专人接收、返还纸介质会计资料,严格履行交接手续。核算部门应不迟于每工作日上午将上一工作日的纸介质会计资料送达至或被监督数据信息传递至监督部门,确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送达的,应由核算部门说明原因并经其主管行长批准后,适当延长时间。
核算部门送达的纸介质会计资料,应按照规定进行排序整理后移交;定期移交的纸介质会计资料,能装订成册的,装订后移交。
监督人员不得对接收到的纸介质会计资料进行涂改、污损、抽换、删减等处理。通过计算机系统发送和接收被监督数据信息时,应采取实名操作、授权认证、数据加密等安全措施。
(二)实施监督
监督部门应于收到会计资料后一个工作日内完成监督。监督部门依据影像信息进行监督的,应与原始资料进行核对。
(三)记载监督事项
监督人员应对监督完毕的会计资料予以确认,并及时记载“会计核算监督工作日志”(见附表1),详细记录监督内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关重要事项的监督情况。
(四)发出监督通知书
监督人员对监督中发现的违规情况,应填写纸质或电子形式的“会计核算监督通知书”(见附表2),经部门主管审批确认后,及时传送核算部门。
核算部门收到“会计核算监督通知书”后,要及时查明原因,落实处理结果,由会计主管在“会计核算监督通知书”上签章确认,在规定时限内返还监督部门。
监督部门收到返还的“会计核算监督通知书”后,应核实核算部门处理情况。
(四)分析监督结果
监督部门应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规情况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定期向核算部门通报;应加强对日常监督结果的分析应用,开展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和预警,提出完善会计规章制度、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
监督部门应依据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规情况的性质及对资金安全的影响程度,将违规情况可分为三类: 1.规范性问题,是指违规操作,但未造成账务处理错误、未形成资金风险隐患的情况。2.核算差错,是指违反会计核算规章制度,造成账务处理错误的情况。3.事故,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性质严重或造成资金损失的情况。
(五)处理会计资料
监督部门对监督完毕不需返还的纸介质会计资料,按会计档案管理要求装订保管;对核算部门要求返还的纸介质会计资料,应于监督工作结束次日返还。返还核算部门的纸介质会计资料,由核算部门装订保管。
通过影像方式实施监督,不需移交的纸介质会计资料,由核算部门按会计档案管理要求装订保管。
监督过程中形成的纸介质会计资料,由监督部门参照相同或类似会计档案保管要求进行处理。
监督部门对影像信息、监督数据备份等监督工作形成的数据信息,按会计档案管理要求保管。
第五章 监督工作管理
第二十五条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一)重大差错和事故报告制度。监督人员在监督过程中发现重大差错或事故,必须及时向本部门主管报告,由部门主管向主管行长报告。特殊情况下可直接向本行行长或上级行报告。
(二)监督工作情况反馈制度。应定期总结监督工作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向相关部门和主管行长反馈。
(三)授权审批制度。监督人员签发“会计核算监督通知书”、监督系统参数修改等重要事项应经本部门主管审批或授权审批后办理。
(四)现场监督管理制度。现场监督应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监督部门进行现场监督前,应向核算部门发出由监督部门主管签章确认的会计核算现场监督通知书,明确监督时间、监督人员和监督内容等。监督人员应及时记录现场监督情况。
(五)监督系统使用管理制度。要加强对监督系统的操作管理、用户管理等日常管理,确保会计监督系统安全运行。
(六)会计资料传递交接制度。应规范会计资料传递交接手续,明确各方责任,防止会计资料丢失、泄密。
(七)岗位责任制度。会计核算监督应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基本职责。
(八)岗位轮换制度。监督人员应实行定期轮岗,岗位轮换时要办理交接手续。
(九)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监督应做好相关会计档案的归档、保管、调阅、移交等工作,确保会计档案安全完整。
(十)主管检查制度。部门主管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监督工作开展情况和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针对发现问题改进和规范监督工作,确保监督质量。
(十一)工作协调制度。监督部门应加强与核算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良好的工作配合机制。
第二十六条 监督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监督水平。会计财务部门负责监督人员综合性业务的培训,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应根据业务发展情况,负责监督人员相应专项业务的培训。
第二十七条 会计核算监督工作实行考核奖惩制度。
(一)监督人员忠于职守、坚持原则、成绩突出的,应给予表彰奖励。
(二)监督工作实行“谁监督,谁负责”的原则。对监督人员因不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工作严重失职造成的损失追究监督责任;对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袒护责任人的行为,要从严处理。具体责任追究,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总行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二十九条 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和深圳、青岛、大连、宁波、厦门市中心支行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总行备案。
解析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 篇3
[关键词]会计;审计;财务核算
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科学合理的展开企业会计审计和财务核算工作至关重要,除了让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同时提升外部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提升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基本理论解析
会计审计是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用一种特定的模式,对经济交易、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管,从而提供一种经济信息参与决策的管理活动。总体来说就是会计审计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财务资料以参与决策从而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这是企业明确发展方向且能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的方法和渠道。会计财务核算主要是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者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的核算的工作,是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合理的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对于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准确及时的编制会计报表,对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会计内审独立性没有得到保证
在部分企业,会计审计形同虚设,其独立性根本得不到保证,如果审计工作无法在人员以及业务工作中保持自主和权威,就无法规避审计中的风险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监督就是空话。当前,会计审计的独立性不能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部门不独立。部分单位将审计部门合并到财务部门,而审计工作也有财务工作人员兼职,或者是领导兼任。于是审计工作就无法客观公正的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和评价。
(2)经济不独立。企业内审人员工资、福利受单位负责人控制,当二者利益冲突,内审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可能对企业不正当行为采取默许态度,于是内审作用将会降低。
2.会计审计管理体制缺乏合理性
会计审计法律不充分、不健全,会计审计仅根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另外部分企业内审人员由领导指定,容易出现任人唯亲,于是就很难选用真正有用之才。最后就是审计工作当前主要停留在“查错防弊”,在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于是很难客观、针对性、苗头性的解决问题,无法运用最新的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3.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本身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业务技能偏低,或者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不能较好的胜任会计审计的工作;第二是专职人员较少,兼职较多,这样缺乏系统的审计知识和技能学习,使得现代审计手段的掌握更加缺乏;最后就是审计人员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而影响,职业道德素质低下,降低了审计人员的权威和形象。
三、解决会计审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1.切实保证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会计审计工作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后动,在开展工作中也要有独立性,这样才能保证其客观性,在设置审计部门要保证两个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包括机构的独立,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经费都要独立;二是权威性原则。内审工作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就要保证其在单位的地位和层次,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发挥就越充分,组织地位越高就为内审人员卓有成效的履行其职责提供了条件,最后就是审计机构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更能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2.建立健全会计审计管理和监督机制
会计审计作为企业的管理控制工作的重要部分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管理。例如:完善会计审计工作制度,确保会计审计机构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须的权限,同时授予审计部门必要的处理和处罚权,为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提供权利保障、法律保障和措施保障。对会计监督不力的审计人员,应予以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或由于会计监督不力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应依法追究责任。
4.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工作发展快慢,审计水平的高度和审计人员的素质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是审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习和培训。为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注重“专家型”和“复合型”的审计人才的培养,具体可以要审计人员从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协会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和岗位资格培训、后续教育培训,鼓励且倡导其参加国际注册审计师考试,扩大审计人员拥有CIA资格的比例数。
(2)不断扩大审计队伍,在进行人员选拔时起点要高,将那些懂经营管理、企业运作流程、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和财经、审计等多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充实进内审队伍。
四、会计财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企业会计核算还存着许多弊端和漏洞,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就会计财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会计财务核算制度不完善
我国企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财务核算流程和规范,这成为制约我国会计财务核算稳步发展的绊脚石。加之多数企业对会计财务核算重视不够,管控力度不大,工作人员就较为松散,于是企业的工作情况就没有制度可依,毫无秩序,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2.會计财务核算工作不规范
会计财务核算工作流程粗糙,原始凭证少写或者不写,这样大量的会计信息因为人为因素而缺失,致使了工作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就是原始凭证存在虚假乱编的行为,败坏了整个共走良好风气;还有就是原始凭证不规范,实际金额和项目的发生内容存在较大偏差,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会计信息数据不准确。最后就是会计账簿子在书写格式上存在许多错误,使得在财务核算时看着账面模糊不清楚。
3.会计财务核算人员素质不高
在部分企业中,会计财务核算人员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抵挡不住诱惑,为了一己私利,弄虚作假,想尽一切办法从中获取利益,这样就碰触了法律的底线,败坏了社会风气。
4.财务报告体系落后
多数企业的会计财务核算过程只注重核算的内容和明细,单纯的反映了款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是否正确,并没有对财务进行科学的评价;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满足各种需求,财务报告体系也要不断升级,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投资者做出决策提供资料参考,让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科学合理有效,符合新形势下发展的各种需求。
5.固定资产的意识管理观念不足
在我国企业的会计财务核算过程中,大多数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不够重视,没有充分挖掘固定资产的生产力和使用率,致使资源浪费,引起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消耗。所以如果不加强管理,根本就无法固定资产的流失情况。
五、解决财务核算问题的对策
1.完善會计核算控制制度
企业管理层要意识到管理制度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建立完善的财务核算制度能督促会计人员的日常规范,让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变得井然有序;除此之外要加强单位内各部门的沟通,使得部门之间无阻碍,出现的问题立即解决。其次每个单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公司资源,在具体的实践中,控制事情的发展,对于表现优秀或者突出贡献的人奖励,对于违规操作会计财务核算人员,严重进行纪律处分或接受法律制裁。
2.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能有效的提高会计核算的最终质量,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每个工作环节都要仔细认真,原始单据不弄虚作假,账簿书写规范,整洁有序,从而保障整个会计信息的高度准确性。作为监管部门要不定时对财会各个环节进行检查,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将财务相关情况公开透明,从而使得整个企业会计审计和核算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标准。
3.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素养
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素养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对现有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再教育,提高其专业知识和理论,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社会价值核心观,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对企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4.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我国相关财务部门要改变企业财务报告体系陈旧落后的现状,与时俱进,对财务报告体系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从而使之更加完善,进而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各种需要。
5.加强资产管理
为了保证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就要力争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制度化、合理化、科学化,树立新型的科学管理工作模式并落实到实处,尽量避免给国家固定资产造成流失。
六、结语
我国会计审计和会计核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管理人员和相关监督部门相互配合并不断探索和改革创新,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科学有效管理模式,来提高整个行业的会计审计和核算质量从而为企业提供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提供坚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书明.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9期.
[2]王喜玲.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信息质量[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年07期.
[3]徐洋博.分析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15期.
[4]李建伟.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研究[J].会计师,2013年05期.
[5]李维刚,吴晓晨.现代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3年11期.
对高校会计核算审核、监督的探讨 篇4
一、加强会计审核
高校会计审核的对象是预算资金活动,即根据《会计法》和有关方针、政策、制度,在计划范围内,确认各项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具有合理性、有效性,并以编制记账凭证为收款、付款、转账以及记账的依据。该项业务种类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求财务工作人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政策水平和较高的专业知识。做好审核工作必须掌握以下几点:1.熟悉高校的教学、科研及办学规律,了解学校教学科研发展方向,同时必须严格执行校内有关涉及事业财务和基建财务方面的各项制度。2.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以及学校拟定的具体细则和规定,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3.熟悉校内各部门业务范围和财务审批权限,并与各部门审批经费负责人取得联系,经常沟通经费的使用情况。4.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及时掌握各部门经费指标的执行情况和代管经费的余额情况,并要计算熟练、数字正确,审核无误。5.坚决贯彻执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做到收有凭,支有据,特别是创收经费的自制凭证审批手续要健全。6.差旅费的报销是高校费用报销发生频率较大的业务,必须了解有关交通知识,以便于对差旅费的具体核算。
审核岗位决定了审核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正确判断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及时地制止或纠正违反国家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的收支事项,及时地揭露和防止伪造凭证、虚报冒领的违法行为,制止滥发奖金、实物和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违纪行为等。
审核人员不仅要认真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和报销手续是否齐全,而且还要认真审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及是否存在超过预算指标的情况,重视事前审核工作,把财务活动渗透到各个领域或环节。高校经费除了人员经费外,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占的比重也较大,对支出经费多的大项目要重点审核。审核人员要了解各单位购置设备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确定预算,以保证教学、科研经费的急需,避免预算、计划与实际支出出现较大的差距,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措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为了保证会计职能的实现,还需要创造一些能使会计人员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条件,如取得各部门领导的支持。鉴于国家拨给的经费和学校内部自筹的资金都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而使用经费、审批经费由各部门领导掌握,所以取得各部门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经常沟通信息,增加经费使用的透明度,为领导当好参谋,使财务工作在教学科研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高校财务监督职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高校财务监督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监督检查综合财务计划能否充分发挥内部潜力,做好人、财、物的平衡,对学校收支进行监督管理,促进增收节支。有效的财务监督可以使高校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对高校的服务作用。高校财务部门所面对的主体是广大师生员工,审核岗位作为财务部门对外服务的窗口,必须要求其工作人员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审核岗位人员要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监督职能落在实处。高校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做好财产清查工作,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规范资产的购置、保管等制度,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害,对高校的所有经济活动全面监督,保证各项财务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三、建立内部稽核制度
稽核是指对会计工作的检查和监督,设立稽核制度是贯彻会计法的需要。会计法规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并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照章办事,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
高校建立稽核制度,就是在会计工作的分工中设立复核岗位,这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措施。在会计业务量较大的高校中,都应设专职人员从事复核工作,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
从高校财务队伍的现状来看,会计人员新手较多,工作经验不足,即使有经验的人员,在审核过程中稍不注意也容易出现失误,如在审核自制的原始凭证中不慎将未经过领导审批的费用予以报销。因此,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安排有较丰富经验,熟悉和精通业务的人员担任复核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四、把好“报销关”
正确执行财务制度,把好“报销关”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会计人员要坚持原则、按章办事、认真审核、精打细算,对每一笔报销业务必须严格按照财务操作程序办理;会计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除具备一般业务素质外,还要提高识别票据真伪的能力。主要包括:1.审核票据台头名称与本单位名称是否一致。凡对公业务不署本单位名称一律不能报销。2.审核票据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或缺项。3.审核票据印章。一看有无财政或税务部门票据印制(或监制)章,二看有无收款单位财务专用(或发票专用)章,三看有无收款人签章。正常情况只有印章齐全才视为有效票据。4.审核票据票面清晰程度。5.审核票据基本内容。6.审核票据真伪。7.审核票据笔迹。8.审核票据填写是否移位。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篇5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2、可比性原则
3、一贯性原则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2、及时性原则
3、明晰性原则
三、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2、配比原则
3、历史成本原则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2、重要性原则参考资料:/=%3A%2F%2%2%2F070717%2F16575237.html/070717/16575237.html/A1、客观性原则
2、可比性
3、相关性原则
4、及时性原则
5、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篇6
1998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企业基建业务有关会计处理办法》(简称办法)和2001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简称制度),都分别对企业未实行独立核算的经营性建设项目的账务处理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就该办法和制度的实际运用情况看,还有些不尽如意的地方,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建设项目管理的需要。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基建财务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对企业基建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探讨和设想。
一、当前企业基建会计核算方法的缺陷
现行办法和制度中有关基建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尚不能全面、准确、详细地反映企业基建项目的实际情况,不能充分体现出基建会计核算应有的专业特点,尤其是对大中型基建项目核算的指导性不强,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按照制度和办法的规定,未实行独立核算的经营性建设项目在企业账内通过“在建工程”或是“基建工程支出” “更改工程支出” “大修理工程支出”和“工程物资”一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同时也规定企业应设置“在建工程其他支出备查簿”,专门登记基建项目发生的、构成项目概算内容但不通过“在建工程”等科目核算的其他支出。如:不需要安装设备、现成房屋、无形资产以及发生的递延费用等。这也就是说,企业的会计账簿或是会计报表不能反映出工程建设的全貌,要了解项目的整体情况、要编制竣工决算,必须将“在建工程”等一级科目和“备查簿”进行整理和汇总。这对于核算内容庞杂的大中型基建项目或是引进国外生产线,不需安装设备但价值量较大的技改项目来说尤其不便。
(二)制度和办法都规定应在“在建工程”或“基建工程支出”等一级科目下直接设置“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等二级明细科目来核算建设工程的实际成本。这种科目级次的设置方式并不适合多个在建项目的核算。“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等科目余额很可能同时是几个建设项目发生数的汇总,既不能反映一个建设项目的总支出情况,也不便于完工后建设成本的结转,二级明细科目核算出的数据不具备运用的现实意义。
(三)大中型基建项目建设内容多、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会计核算量大,仅靠“在建工程”或“基建工程支出”等会计科目已不能满足核算的要求。大量的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工程结算款等环节得不到有效的记录和反映;同时基建核算和原本已繁杂的企业财务核算混同在一套账簿内,既不利于基建财务人员对基建支出情况的全面把握,也不便于凭证的查阅和日后工程的审计及决算。
二、对企业基建会计核算方法的探讨
(一)对于工程建设量不大、工期短、财务核算相对简单的建设项目,建议按照原办法和制度的规定在企业账内 “在建工程”或“基建工程支出”等科目进行核算,但先应按在建项目名称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然后再根据每个项目的概算批复类别加结转科目设置三级明细科目。这种科目级次的设置方式可使企业通过二级明细科目数量和二级明细科目余额对在建项目的个数和每个项目的支出情况一目了然,既便于日常管理又便于完工后决算的编制和建设成本的结转。此外由于三级明细科目是按照概算类别设置的,可及时比较概算批复与实际支出的差异,做到工程成本的事中控制,发挥基建财务核算的重要职能。
(二)对于工程建设内容多、涉及面广、工期长、财务核算复杂的大中型基建项目,建议采取参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另立账簿期末并表的方式进行核算。即,企业账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总括核算拨付基建项目的投资数,基建账参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明细核算建设项目的成本支出,会计期末将基建账的科目余额整理、分类后并入企业报表,同时抵销有关数据。
在采取另立账簿单独核算基建项目时需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的账务处理工作。
1.企业账“在建工程”与基建账“基建拨款”科目余额必须一致(假设项目资金来源均为企业拨款)。企业下拨工程款时,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基建账收到拨款时,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基建拨款。“在建工程”和“基建拨款”科目始终是企业账和基建账之间的纽带,是两账并表后需要拼销的数字,只有金额一致才能保证合并拼销后的资产负债表准确无误,这就要求分账核算后务必加强企业与基建的拨款对账工作。
2.由于基建账执行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科目设置和企业账有较大差异,期末并表时需先对基建账各科目核算内容进行判断,然后并表,切不可生搬硬套或随意进行。如:基建账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余额可汇总后并入企业报表货币资金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他投资”科目余额可汇总后合并入企业报表在建工程项目;“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和“库存设备”科目,经分析其实质将构成工程成本,并入企业报表在建工程项目;“其他应收款”科目经分析主要是存出保证金及个人暂借款等,不构成工程成本,并入企业报表其他应收款项目;“库存材料”经分析是尚未使用的工程物资,并入企业报表工程物资项目。负债类项目也应如此分析,对应合并。并表完成后应从资产类在建工程项目减去企业账“在建工程”科目余额,从负债类减去基建账“基建拨款”科目余额,两数一致,资产负债相等。
3.由于期末并表的需要,完工交付使用资产时企业账和基建账必须同步进行账务处理。企业账,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基建账,借:交付使用资产, 贷:在建工程 , 同时做结转分录,借:基建拨款,贷:交付使用资产。在这里不能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那样,次年初再进行结转。完工交付时如存在企业欠拨资金的情况,企业、基建双方均通过应收应付往来科目挂账,企业账补分录,借:在建工程 ,贷:其他应付款——欠拨工程款;基建账补分录,借:其他应收款——企业欠拨工程款 ,贷:基建拨款。完工交付后企业账“在建工程”和基建账“基建拨款”科目余额为零,合并报表后应拼销企业欠拨款往来挂账科目。这样的账务处理符合了并表的需要,也避免了企业账出现“在建工程”为负数的不合理现象。
4.在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有银行借款的情况下,银行借款直接在企业账中记录反映,基建账只需记录应承担的资本化利息支出。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避免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复杂的借款核算,也符合未独立核算基建项目。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篇7
关键词:会计,核算,监督
1 会计核算方法
为了加强公司的财务管理, 搞好会计核算,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推进公司的巩固和发展, 根据《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制度》, 应采用以下方面进行核算和管理:
1.1 现金管理办法
1.1.1 现金使用范围:a.职工工资、各种工资性津贴、补贴。b.个人劳动报酬。c.保证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个人其他先进支出。d.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价款。e.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f.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开支。g.银行规定的其他开支。
1.1.2 现金库存额要按照银行核定的限额掌握, 保留不得超过库存限额, 收入现金要及时送存银行。
1.1.3 现金支出, 只能从现金中支付 (即坐支) 。
1.1.4 一切收付款项都必须入帐, 不准私人借支公款, 不得以白条顶库。
1.2 银行结算办法
银行转帐结算方式:支票结算、汇兑结算、托收承付结算、银行汇票结算、商业汇票结算和银行本票结算。
1.3 固定资产的核算办法
1.3.1 范围:
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机器、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 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 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 也作为固定资产。
1.3.2 定资产的计价:
购置的不需要经过改造即可使用的固定资产, 按实际支付的买价、包装费、运输费、安装成本、交纳的有关税金等, 作为入价值。
1.3.3 固定资产的折旧:
采用平均年限法。即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均衡的分摊到各期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1-预计残值率
年折旧率=———————————————*100%
规定的折旧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
净残值率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4%确定
1.3.4 公司按月计提折旧, 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 当月不提折旧, 从下月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 不管能否继续使用, 均不在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 也不在不提折旧。
1.4 低值易耗品的摊销:
采用五五摊销法。在购进使用时, 摊销其价值的50%, 其余50%在使用期内平均分摊。
1.5 库存商品的核算:
库存商品是指企业库存的各种商品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包括库存的外购商品、自制商品产品、存放在门市不准备出售的商品、发出展览的商品以及寄存在外库或存放在仓库的商品等。
1.5.1 公司库存商品采用进价核算。
1.5.2 销售发出的商品, 结转销售成本时, 按加权成本法。
1.6 费用的核算
1.6.1 管理费用的核算, 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
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 包括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经营管理中发生的, 或者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工会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董事会费、咨询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费、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职工教育经费、研究开发费、盘盈或盘亏、计提的坏账和存货跌价准备等。a.发生的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工资及福利费计入管理费用。b.行政部门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管理费用。c.支付的办公费、修理费、水电费等计入管理费用。d.支付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计入管理费用。e.应交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计入管理费用。f.待摊费用摊销、低值易耗品摊销计入管理费用。
1.6.2 经营费用的核算:
a.企业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计入经营费用。b.为销售商品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福利费、业务费等计入经营费用。c.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计入经营费用。
1.6.3 财务费用的核算:
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 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以及相关得手续费等计入财务费用。
2 如何通过会计核算实现内部监督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通过会计核算进行的, 内部会计监督包括会计核算的全过程。监督的内容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全面监督, 而重点是合法性的监督。
2.1 把好内部会计监督的第一关口———对原
始凭证的审核监督原始凭证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最基本证据。取得和审核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 也是保证会计数据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关键。因此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 是各单位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的重要环节。
《会计法》第十七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 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 予以退回, 要求更正、补充。”这是讲了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原始凭证, 应依法加以区别:
2.1.1 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
所谓不其实的原始凭证, 是指原始凭证记录的事项与实际经济业务不符, 是一种虚假的凭证;所谓不合法的原始凭证, 是指原始凭证所表述的事项与经济业务是相符的, 但经济业务本身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会计人员应通过监督原始凭证, 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相应措施, 制止、纠正和揭露经济业务的违法违纪行为。
2.1.2 对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 要求更正、补充。
所谓不准确的原始凭证, 是指原始凭证没有准确的表述经济活动真相, 或在文字上、数字记录上发生差错等。所谓不完整的原始凭证, 是指凭证上的文字说明、有关数字没有按会计制度的要求填写齐全。所以《会计法》对于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只要求退回进行更正、补充, 而不是不予受理。
在审核监督原始凭证时不要因为第二种情况出现的问题较普遍, 而忽略了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 在审核原始凭证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a.大项经济业务要审核监督审批程序, 是否经主管财务的领导批准, 是否是单位正常业务工作的需要, 有无超出单位业务范围之外的经济活动。b.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 是法律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权力, 要明确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不能讲情面或有后顾之优, 应坚决依法制止和纠正。c.《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了单位领导人对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负有责任。这对于审核监督原始凭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即要坚持单位领导人“一支笔”审核签字制度。
2.2 加强对财务收支的审核监督
对财务收支的监督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又一项重要内容, 财务收支也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对财务收支监督的内容包括: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渠道、资金支出管理范围和支出标准项目等。《会计法》第十九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法的收支, 不予办理”。对财务收支监督的重点是合法性问题。行政事业单位除按预算计划核拨经费外, 一些单位还有行政事业性收费, 此项收费是按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取的, 而且对收人管理有明确的规定, 在对收入监督审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超越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 巧立名目收费的;b.不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收费, 提高收费标准的;c.收入不按国家规定管理, 挪用、截留、转移资金性质、设账外账和设“小金库”的。
财务支出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 也是会计审核监督的重点。在对支出审核监督时应从以下几点考虑:a.审核财务支出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b.审核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无挪用、截留或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问题;c.审核财务支出的内容有无变通、虚报冒领的问题;d.审核是否有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问题;e.审核支出金额与实际需要量是否相符。
3 结论
从审计角度谈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 篇8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主要成效
1. 集中账户。
将基本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工资专户等各种账户取消掉, 在会计核算的中心统一将各个单位的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同一个账户系统中, 方便进行资金的调整和控制管理, 这样就能够更好的避免资金过于分散的管理, 并且也有效的避免了单位的多头开户的现象, 这对于各个单位更好的将资金的作用发挥出来是大有裨益的, 并且达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
2. 集中收付。
集中收付是指除去资金的收支管理, 直接对资金进行管理和控制。各单位的各项银行账户的撤销, 将税收外的收入直接放进国库中, 再通过国库将企业所需的资金进行拨划, 从而安排资金到所需要用款的单位, 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职工的工资和机关日常所进行的必需的经费开支有了保障力度, 也强化了各项部门预算的要求。
3. 财务集中核算。
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会计统一核算, 报账员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原始凭证, 在收支原始单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审查, 要求不符合规定的支出和原始凭证, 单位要予以纠正或补办手续, 这样就能够在某些情况下将一些单位随意制订开支标准的现象降低或减少, 从而或多或少地遏制了挥霍浪费和职务犯罪等行为的发生。
4. 强化了财政管理职能。
自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实行以来, 取得的一些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在财政管理的职能方面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 各种资金和财务管理审批制度等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并建立了一些相应的制度, 明确了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 对于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也有了确立, 各种违纪违法的行为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制止和遏制, 促进了财务审计和监督的进行, 有利于财务公正及党风的建设。
5. 严把票据审核关。
会计进行集中核算之后, 不仅仅使票据的管理得到有效的规范, 而且它的使用使监督作用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原先的各个单位因为票据制度的实行, 所用都是各种各样的票据。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弊端
1. 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强化了核算效果, 却淡化了监督职能
核算中心的各方面按照现行的规定和要求来看都是比较规范并且完整的无可挑剔的。在会计的核算过程中, 如果有发生一些失误, 顶多就是录入的错误。因为由某一个会计人员的故意而导致的错误是非常少见的, 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人员的工作和被核算单位并没有最为直接的利益。在用款前, 预算单位要开用款通知及取款凭证, 这都是在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的, 从表面上来看, 会计核算中心在进行合法的监督活动。但是从实际的意义而言, 它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的情况是无法做到完全的掌握的, 对于各项的经费开支不能进行很好的监督和管理。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过去的实际工作中会因经济业务产生的结果发生冲突, 这种矛盾在会计集中核算后仍然会存在, 只不过是更为隐蔽而已。
2. 会计集中核算影响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从实际意义而言, 经济活动过程中所需的预算经费是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容。在财务检查中可发现, 除了预算经费, 部分单位将以专项资金名誉把各项非税收入纳入所设置的账外账中, 更有甚者, 将转入该账簿的预算经费以发钱、发物的形式按福利形式发放出去。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
1. 不断完善各个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监督和管理的机制, 将电算化管理办法、考核及奖惩制度等各项制度尽快地落实实施。
这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明确员工的各项职责, 对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都会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从而向管理型方向进行转化, 为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也会对会计的各项工作起到一个很好的管制和约束的作用。
2. 处理好审计监督职能与会计监督职能的关系。
会计和审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 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来完成。会计在企业内部, 审计主要在企业外部, 两者的地位决定了各自发挥监督作用的特征不同。会计监督是对企业内部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的监督, 其目的在于保证经济业务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审计监督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所载信息的公允性、合法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进行的监督。会计监督是一笔一笔地监督, 审计监督采用抽样法监督。由于两者在主体、目的、对象、范围等方面均无相同之处, 所以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相互独立, 各执其业, 会计监督不可能替代审计监督。
四、结语
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工作是各个单位进行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关键的环节, 对此, 要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所在。对于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的各项不完善的制度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 力求取得更好的突破和成绩, 将会计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熊培.关于完善对会计集中核算监督工作的思考[J].乌蒙论坛, 2013 (03) .
[2]苏婷.基于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J].会计师, 2013 (15) .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篇9
一、子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监督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 关于资产的购置 (投资) , 资本的融通 (筹资) 和经营中现金流量 (营运资金) 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量度, 对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连续地、系统地记录, 定期编制会计报表, 形成一系列财务、成本、成本指标, 据以考核经营目标或计划的完成情况, 为经营决策的制定或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加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监督, 建立卓有成效的财务管理和控制体系, 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实施财务控制的核心内容。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却存在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 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
在管理观念上, 公司领导层认为财务人员的工作就是做做账、编编报表等会计核算;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会计核算工作, 往往疏于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较少参与公司的资产购置、资本融通和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决策活动。
2. 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的选用和考核存在问题。
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一般从集团公司财务部门的现有财务人员中外派, 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存在局限性;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考核不合理, 往往采用一个考核标准, 没有针对性, 难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 业务不全面、工作经验缺乏, 较难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
没有系统全面掌握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技能;从事会计工作时间较短, 没有足够的工作经历。
由于上述几个主要问题的存在, 导致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监督没有从根本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子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监督过程中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监督的日益重视下, 却存在上述的几个主要问题, 其主要原因有:
1. 集团公司管理层对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重视不足。
集团公司在扩大经营规模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时, 工作重点往往放在产品研发、生产和营销方面, 对其相应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 在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评价中, 传统的观念就是事后监督做做账、出出会计报表。而对于经济活动的事前和事中的财务管理监督行为, 往往被忽视, 甚至有些必需财务人员参与的重要经济活动却因集团公司领导层管理观念的原因而财务人员没有参与。
2. 人才选拔不科学和考核体制不合理。
在子公司财务人员委派时, 大部分集团公司管理层从本集团公司内部选拔任用。在集团公司扩大经营规模谋求发展的同时, 必然面临各种人才的匮乏问题。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和机会。如果仅从本集团公司内部选拔, 在一定程度上势必难以满足公司不断发展的需求。集团公司的各个子公司, 在这方面那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差异, 这样一来对财务人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必然有不同的要求, 再加上各种人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如果只用一个标准去考核, 那么势必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从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仅考核标准单一问题, 而且考核指标中主观因素比重大客观因素比重小。
3. 集团公司财务部门, 岗位设置多人员分工细, 轮岗周期的固定性。
由于岗位设置多人员分工, 再加上轮岗周期的固定性, 一个集团公司的财务工作人员要想比较全面熟悉和掌握一个会计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业务必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集团公司的发展一般比较快, 而财务人员的成长又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如果单从集团公司内部选拔子公司财务人员, 那么所选财务人员工作经验缺乏和业务不全面的问题必然存在。
由于上述几点主要原因的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监督的有效性。
三、子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监督的建议
为了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 对子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监督成为集团公司的一个重要措施。无论是财务人员任用, 还是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 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是, 在对子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监督过程中, 还是暴露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加有效地对子公司进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监督, 以下一些建议值得考虑:
1. 集团公司领导层重新衡量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在集团公司管理中的地位, 重视会计核算的同时, 将重点放在财务管理上。
首先, 从观念上重新全面地评价和认识财务工作;其次, 在生产经营决策中将财务会计信息作为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将财务管理工作作为财务部门工作的一个重点。
2. 对子公司财务人员进行选拔时, 不仅从集团公司内部挑选, 而且从集团公司外部挑选。
在同等条件下, 优先任用集团公司内部人员。在对子公司财务人员进行考核时, 根据所负责子公司的不同情况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在确定考核指标时, 加大客观指标的比重减少主观指标的比重, 力争做到客观公正。
3. 根据集团公司的发展需要, 在财务部门有针对性加快培养一些财务人员。
在该部分财务人员进行培养锻炼时可以突破岗位设置和轮岗周期的限制。与此同时, 加强财务人员学习, 定期开展业务协作和交流活动, 不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各种培训。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篇10
一是完善国库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 提升国库监管地位。对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进行修订, 并赋予国库必要的管理权力。建议按照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以及国库工作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情况, 制定与财政部门《预算法》、《总预算会计制度》相对应的, 以财税、金融改革及国库工作新内容为基础的国家金库法律法规体系——《国库金库法》, 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有关重要业务的具体规定, 从法律上为国库、财政的改革工作提供依据。
二是制定与《国库金库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及补充实施办法等, 如《国库收入管理办法》、《国库库款支拨退管理办法》、《国库单一账户管理规定》、《国库电子网络化实施办法》、《国库横向联网管理办法》、《国库处罚条例》等制度体系, 使国库业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从制度法规上为国库业务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对现行国库的有关制度和规定进行修改, 根据新时期财政国库体制改革和国库业务发展的实际, 将各项办法、制度建立相应的网络指标管理体系, 使国库各项制度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和实时更新性, 从而保障国家预算收支计划执行落到实处, 服务效率得以提高。
二、建立科学监管体系, 提高监管制度的稳定性
一是建立覆盖国库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首先是通过事中的、实时的国库柜面监督, 达到制止不合规国库业务的发生、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维护政府预算正确执行的目的。其次是对国库业务事前、事中处理的合规性, 以及内控机制、风险控制和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正确评估国库监管效果, 进一步提高国库监管效率, 实现国库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二是不断创新非现场监管方式。实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国库备案制度, 规范代理银行支付清算业务行为;实行退库企业登记备案制度, 及时掌握退库企业动态信息和退库数据, 为开展国库退库分析提供可充分运用的技术手段;依托国库信息处理系统对国库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测、预警和监督;建立国库经收处备案制度, 强化对各金融机构国库经收业务的监督管理。
三是建立监管信息定期报送制度。通过实行国库业务报告制度, 实现上级国库对下级国库监管工作的即时、动态把握, 确保在第一时间将问题和风险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建立分工协作、相互制衡的国库监管联动机制
一是要加强与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根据在预算收支执行中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通过法规制度明确各单位监督工作的侧重点和监管工作分工, 建立由财政、税务、海关、国库等业务监管部门参与的监管合作机制, 形成一个多部门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二是国库要建立联合检查机制。国库应加强与事后监督、内审等银行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构建内控监管体系, 形成内部监管合力, 严格规范业务操作, 彻底消除国库资金风险隐患。
四、拓展国库监管的新领域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篇11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解析;改进建议
事业单位与企业有很大的区别,企业以经济收益为主,通过各项经营获得一定的商业利润,事业单位则不然,一般和政府机构联系密切或者说从属于政府机构,以公益性的事业为主,以服务为目的。虽然事业单位核算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利润,但事业单位仍然应该重视财务核算,事业单位有专门的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核算、监督和反映。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会计核算水平,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各项办事效率,使资金的使用科学合理并追求高效利用,使事业单位真正为人民谋利益。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结算出现的问题解析
事业单位如今实行的会计核算方式是收付实现制,但是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事业单位的各项体制也处于一个更新换代之中,因此会计核算已经向着多元化发展,这种多元化体现在会计核算的主体、核算方式和事业单位资金的来源上,事业单位核算业务的种类不断增多,因此单纯使用收付实现制是不能够满足各项核算要求的,而且会计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很难保证。
1.会计信息缺乏可比较性
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各项会计业务,不能很好的实现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对于横向对比而言,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核算对象的实际收付作为会计核算的标准,对资本的耗损程度却没有进行核算。举一个例子来具体阐明,事业单位在购置资金额较大的相关设备时,将设备购置及其相关费用都计入当期的支出,但是却没有考虑设备日后的损耗和折旧,导致设备在报废时账务上依然体现的是设备的原购置值,因此,同期的费用支出在同级的事业单位中进行横向对比,失去可比性。设备的账务记录也不能真实的反映设备的实际价值。
对于纵向比较,收付实现制按照当前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统计的,也就是说,如果在前一个核算期没有发生支出或者收入行为,而在当前这个核算期实现了实际的资金流入或支出,那么资金的使用情况就核算在当前这个时期内,因此,前后失去了可比性。
2.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式主要是收付实现制,以资金具体到账或实际支出作为核算的基础,也就是说,某个阶段的实际支出就是事业单位在这一时期的具体使用资金情况,实际并不符合实际,本期的支出也可能是为了上期的项目。这样一来,会计信息就不能真实的反映某一阶段的资金使用状况。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进建议
1.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以权责发生制为辅
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收付实现制还是相当必要的,因此,仍然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的主要方式,而对于那些没有在规定时期内出现的收入和支出行为,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作为辅助的核算方式。权责发生制,即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对于那些需要支出或者流入的资金没有真正落实时,要将这些还没有实际收付的资金收入和支出行为列入核算的范围,登记入账,标明具体的情况,如此一来,单位结余的信息就具有真实性可言了。
核算收入时,要注意参考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计划,一般来说,财政部门的预算计划是“收支两条线”,当收入落实时,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资金以及预算外的资金,在核算时要按照实际掌握的资金进行核算,也就是相关部门实际的拨款,对于这些资金要设立不同的项目,分门别类的进行核算和统计,使财政核算比较明了而有秩序,不至于陷入混乱状态。在年终,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要对实际掌握的资金和具体支出的资金进行核对和审查,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以及真实性。针对财政及上级拨款部门列入预算并且没有调整预算指标的,也就是说这些名义上的资金经过某一段时间一定会到账,那么会计部门应该使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将这些名义上的资金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在这样记录的同时,进行挂账处理,当这些资金到账时,冲销挂账。
为了严格管理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支出,还是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总的资金支出情况。也就是说,当支出行为真正落实时,依据此进行会计核算;针对借款利息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相关的核算,利息的计算与利率和时间有关,根据每个阶段的利息水平,按照一定的计算规则核算出结果即可,然后按既定的期限提取各项利息费用。
事业单位如果因为某项事业的建设需要向金融机构贷款,那么必然要支付贷款的利息。另外,财政部门有时向事业单位拨款不及时或者款项用于其他事务,会出现延迟拨款的情形,对于这种情况尤其是年终应该使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相关的核算,反映收入和支出的原则性情况,从而实现对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反映,才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财务规范。另一方面,使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制度,还能够使事业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得以明确,能够清晰地标明事业单位掌握的实际资金水平,同时可以对隐藏在背后的风险进行一个评估。
2.对固定资产进行的会计核算方法要进一步完善或者修正
(1)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要革新
事业单位以往对固定资产进行财务核算时,并不全面,而且没有随着资产发生的变化进行核算,使会计核算信息缺乏真实性,因此要对旧的核算方法进行革新。在新的核算方法中,应该将核算科目具体化,可增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耗损的费用支出;如果需要建设工程类的项目,那么开始的支出费用应该借鉴企业列入“在建工程”,当工程项目完工之后,工程具有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其他转入费用。
(2)借鉴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
值得借鉴的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计提折旧,这同样是针对固定资产而言的。可以设置“累计折旧”这个科目,用于核算固定资产的日常损耗;核算固定资产的损耗费用时,要以固定资产估计的使用期限为前提,针对具体情况选用与之对应的折旧方式。计提折旧的核算属于资产类别,固定资产当期价值为固定资产原值减去计提折旧及净残值的费用,也就是固定资产拥有的实际价值。这样一来,对固定资产的价值的会计核算方式就更加科学,因为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的减少和相关部件的老化,固定资产的价值就随之减少,通过计提折旧,能够将固定资产的耗损费用分归到不同的时期,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各项功能的变化进行一个动态的把握,能够真实核算固定资产的现有价值,也使会计信息具有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意义,从而真实实现事业单位的绩效水平。
三、结束语
以上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希望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有一定的启示,能够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选择适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一种制度是适用于任何情况的,会计核算制度也不例外。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所以观点和论述并不全面,希望读者能够给予修正和补充,仅希望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读者以一定的启发,通过群策群力,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思考出更加有效、更加实用的改进建议,并落实到行动上,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更加透明化,使各项资金得到高效地运用。
参考文献:
[1]武银萍 刘羽扬:AHP在事业单位绩效考评权重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0(02).
[2]张 宏: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工作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0(01).
[3]叶美红: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用[J]时代经贸(下旬刊), 2008,(08).
[4]赵海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引进权责发生制的建议[J].管理观察, 2009, (12).
[5]焦玉云: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传导机制[J].改革与开放,2010(02).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篇12
尤溪县是我国最重要的林业县之一, 地处南方。尤溪县当地非常重视林业事业的发展, 经过长达数十年的发展与经营, 当前尤溪县已经拥有超过2627公顷的林地, 森林覆盖率高达73.8%。当地林地资源的充足使得尤溪县林产工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尤溪县林产工业发展速度之快一度居于全国各县之冠。发展至今, 尤溪县林产工业的年产值已经超过53.3亿元, 位列尤溪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在财会理论中, 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涵盖了会计计算的全部过程。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可以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等情况进行监督, 并且将监督结果反馈给相关领导人, 为领导人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内部监督机制主要监督的是合法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重新修订, 国家明确指出了新的会计监督体系要由国家监督、社会监督以及单位内部监督共同组成, 会计监督体系可以显著提升单位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秩序。对于尤溪县林业部门来说, 虽然近些年当地林产工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然而其中依然暴露出一些内部监督机制方面的问题。针对于此, 尤溪县林业部门十分需要借助于会计核算来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机制。与其它行业相比, 林产工业的会计核算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想要更好地借助会计核算来加强内部监督机制, 首先要了解林产工业的特点。针对于此, 本文首先探讨了林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随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尤溪县林业内部监督机制的措施。
二、林业会计核算特点
经过研究可知, 林业会计核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一) 核算资产
对于林业企业而言, 其主要资产就是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资产具有生产的双重性、效益的多样性、经营的连续性、生长的长期性、核算的阶段性以及投资的风险性等经营特点, 这些特点导致森林资源资产更加难以确认。在核算林业企业资产时, 要同时考虑林业企业森林资源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1]。
(二) 核算成本与费用
对于林业企业而言, 在核算其成本与费用时, 也要考虑到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产品成本以及费用。在核算时不仅要考虑到采伐森林时所需的成本, 同时也要考虑到森林生长时所投入的资本, 此外还要考虑到恢复森林资源所需的成本。
(三) 核算价值的变化
对于森林资源来说, 由于森林资源属于自然生长的, 因而森林资源的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来进行计量, 那么森林资源资产的自然增值就会被忽略掉, 进而导致所计量的森林资源价值比其实际价值更低。这样所核算的最终数据也就无法体现出林业企业实际的森林资源资产价值。
(四) 核算实物的变化
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无论是人工因素影响还是自然因素影响都会导致森林资源的实物量每天都在发生增减变化。人工养护得当或自然气候适宜, 森林资源的实物量就会增加,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破坏, 森林资源的实物量就会减少。由此可知, 想要核算森林资源的实物是非常困难的, 这就需要尤溪县林业部门定期对当地森林资源进行调查, 从而更新森林面积以及其它实物指标信息[2]。
(五) 核算经济价值补偿
建国之初, 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对于森林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 再加上当时人们还没有形成资源保护意识, 因此森林资源的砍伐量远远超过了人工种植数量, 这就导致采育比例严重失调。为了进一步保护森林资源, 我国出台了育林基金等相关制度, 所有木材经营单位都要按照木材销售额的比例来上缴育林基金, 育林基金用作更新森林资源。然而育林基金制度的提取比例非常低, 再加上提取范围相对较宅, 以上种种都导致育林基金无法满足更新造林生产所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尤溪县林业部门要进一步改革育林基金提取制度, 要将所有森林资源包含到育林基金体系中,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育林基金提取比例, 从而使育林基金的金额符合要求。
(六) 核算生态效益补偿
森林资源与矿产资源不同, 除了为人类提供生活所必须的木材以外, 森林海承担着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任。森林资源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系统, 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针对于此, 在核算森林资源价值时还要考虑到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
三、基于林业会计核算特点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的措施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了解了林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下面针对这些特点来详细探讨下尤溪县林业单位如何借助于林业会计核算特点来加强内部监督机制。
(一) 审核监督好原始凭证
在进行林业业务时肯定会涉及到原始凭证, 这也是记录与反映林业业务的重要凭据。如下图1所示, 这是会计流程表, 会计流程的第一步是会计凭证, 第二部是会计账簿, 第三步是会计报表。因此想要进行林业会计核算工作, 首先就要获取林业业务的原始凭证并进行审核, 这也是确保会计数据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 想要加强内部监督机制, 首先要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与监督[3]。
(二) 审核监督好财务收支
在林业会计核算过程中, 财务收支工作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同时也是需要重点监督的内容之一。根据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法的收支, 不予办理”。在监督林业企业财务收支时首要的一条就是遵从法律法规, 在对监督财务收入时要重点检查超越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 巧立名目收费的;不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收费, 提高收费标准的;收入不按国家规定管理, 挪用、截留、转移资金性质、设账外账和设“小金库”等行为。除了财务收入外, 财务支出也是林业会计核算的重要部分, 在审核财务支出时要重点检查审财务支出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审核是否有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问题;审核支出金额与实际需要量是否相符;审核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无挪用、截留或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问题;审核财务支出的内容有无变通、虚报冒领的问题。
(三) 会计核算全过程控制
对于尤溪县林业部门会计核算过程来说, 在核算时要做到会计核算全过程控制,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单位财务收支的透明度, 同时也可以提高单位的自我约束力, 从而避免收白条、使用假发票以及做假账等违法乱纪的行为。此外, 会计核算全过程控制还可以避免小金库出现, 从而抑制腐败源头的发展[4]。
(四) 规范会计管理
由于本行业特性, 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林业行业的数据要比其它行业更加繁琐, 在核算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非常重大的失误。针对于此, 林业单位要设置互相牵制、互相制衡的会计岗位, 这样一来不同岗位之间就可以互相监督, 从而避免因某一岗位出现错误而导致出现问题。与此同时, 财务岗位制衡还可以确保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防范事故出现。林业单位在设置会计处理程序时要严格按照设置会计科目、审核传递会计凭证、会计核算方法、设置会计账簿以及记账要求等程序来进行设置, 通过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控制、手续控制以及复核控制等方式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与完整性。
(五) 内部审计要拥有独立监督权
所谓内部审计指的是林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 该部门要对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内部审计监督。为了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监督工作的质量, 必须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以独立监督权, 也就是说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要独立于财务会计部门之外, 拥有独立的监督权力。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不仅可以加强林业单位的内部监督与管理, 同时还可以提高林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 这样一来, 林业部门就会自觉遵守国家财会法律法规, 同时提高本单位经济效益。
四、总结
通过本次研究可知, 林业会计核算特点主要表现在核算资产、核算成本与费用、核算价值的变化、核算实物的变化、核算经济价值补偿以及核算生态效益补偿等几个方面。针对这些特点, 尤溪县林业单位可以通过审核监督好原始凭证、审核监督好财务收支、会计核算过程全控制、规范会计管理以及内部审计要拥有独立监督权等措施来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相信随着我国林业产业的改革与进步, 未来我国林业产业将会步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赵玉民.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J].林业财务与会计.2015 (10) :29-30.
[2]周丽君.浅议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 (05) :39-40.
[3]顾建平.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J].财会研究.2015 (01)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