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会计核算

2024-09-11

收入会计核算(精选12篇)

收入会计核算 篇1

企业提供劳务的种类很多, 其交易结果有的能够可靠估计, 有的不能可靠估计。对于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劳务, 有的劳务一次 (当日) 就能完成, 有的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按持续的时间的长短不同, 又分为同一月份完成和跨月份完成。笔者在研究工作中, 通过总结和简单的实例, 让操作者更易掌握对劳务收入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劳务收入会计处理

(一) 劳务收入当天一次完成

劳务的开始与完成在同一天, 企业的收入当天即实现, 因此企业应在提供劳务交易完成时确认收入及相关成本。

[例1]2011年2月26日, 甲企业的管理用车辆对外提供一天的运输劳务, 收到劳务现金收入1000元。假设该劳务不属于企业的经常性业务, 该车辆当日发生的费用如下:现金支付加油费200元, 高速公路通行费180元;折旧费20元;司机工资费80元。

由于该劳务当天完成, 因此当天确认企业的收入和成本, 又由于该劳务不属于企业的经常性业务, 收入和成本可计入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

(1) 2011年2月26日确认收入

(2) 2011年2月26日确认成本

(二) 劳务在同一会计期间开始并完成

对于持续一段时间但能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 企业平时为提供劳务发生相关费用先计入劳务成本, 等劳务完成时再计算确认该项劳务的成本, 并确认相应取得的劳务收入。

[例2]乙公司为一安装公司, 该安装工程的安装期为2011年2月6日至2月25日共计20天, 合同约定安装工程款50000元, 于工程完工时结算, 安装工人的工资按日以现金支付结算, 假设每日工资均为1000元, 每日耗用安装材料费均为100元。

(1) 每日发生支出时

(2) 2011年2月25日安装工程完工时, 确认该项劳务的成本和收入

(三) 劳务开始与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期间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的, 企业应当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该项劳务的收入和成本分期确认为每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成本。通常企业可采用劳务的完工百分比法。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按照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 确认当期劳务收入;同时, 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 结转当期劳务成本。用公式表示为:本期应确认的劳务收入=劳务总收入×本期末止劳务的完工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本期应确认的费用=劳务总成本×本期末止劳务的完工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费用。

笔者认为, 完工百分比法在计算时比较繁琐, 在此基础上探讨出一种创新方法, 即本期加工百分比法, 即根据本期的加工量除以该项劳务的总量, 计算得出本期加工百分比法, 然后根据本期加工百分比法直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成本, 最后一期可采用倒挤方法确认。

[例3]丙公司为一会计培训机构, 某期培训时间为2011年3月1日至5月19日, 按实际发生的天数占培训期总天数的比例确定加工百分比。2011年2月25日, 预收学员培训费25000元, 估计发生的费用11000元。

每月实际发生费用 (假设工资未付, 其他费用现金支付) 如表1:

3月份劳务加工百分比=31÷ (31+30+19) =38.75%, 4月份劳务加工百分比=30÷ (31+30+19) =37.5%。

(1) 2011年2月25日收到培训费时

(2) 3月份实际发生费用时

3月31日确认收入、结转成本时

确认的收入=25000×38.75%=9687.5 (元) , 应确认的成本=11000×38.75%=4262.5 (元) 。

(3) 4月份实际发生费用时

4月30日确认收入、结转成本时:应确认的收入=25000×37.5%=9375 (元) , 应确认的成本=11000×37.5%=4125 (元)

(4) 5月份实际发生费用时

5月19日采用倒挤方法确认收入、结转成本时:应确认的收入=25000-9687.5-9375=5937.5 (元) , 应确认的成本=10600-4262.5-4125=2212.5 (元)

二、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劳务收入会计处理

企业在资产负债日交易结果不能可靠计量的, 会计规定不能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劳务收入。具体处理方法从以下三方面规定: (1) 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 应当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劳务收入, 并按相同的金额确认劳务成本。即按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 借记“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同时,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 贷记“劳务成本”。 (2) 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只能部分得到补偿的, 应当按照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劳务收入, 并按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结转成本。即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金额, 借记“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同时, 按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 贷记“劳务成本”。 (3) 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全部不能得到补偿的, 应当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 不确认劳务收入。即企业按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 贷记“劳务成本”。上述对于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劳务的会计处理。

笔者认为, 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劳务, 不再分期确认收入和成本, 按收到的补偿金额计入当期收入, 按已经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成本。

[例4]丁公司于2011年2月1日接受某公司委托, 为其开发一项软件, 期限为4个月, 协议约定, 丁公司应收取开发费用总额为40000元, 分四期等额收取, 2月1日收到10 000元。假定至2011年2月28日丁公司已发生研发支出22 000元, 并得知委托公司经营不善, 后续资金收回的可能性难以预料。则丁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2011年2月1日年收到预付款时

2011年2月28日确认收入和结转劳务成本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收入会计核算 篇2

2012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备考已经开始,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做好充分备考,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祝大家学习愉快!

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预习第二十章 预算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第二节 事业单位特殊业务的核算

一、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

(一)财政补助收入的管理要求

1.严格按照经批准的部门预算、用款计划和规定用途申请取得财政补助。

2.按规定的财政资金支付方式申请取得财政补助。

3.事业单位应按照综合预算原则安排收入和支出。

(二)财政补助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的资金取得有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和财政实拨资金三种方式。三种支付方式业务流程不同,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原则也有所差异。

2012年《中级会计实务》预习: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特征

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预习第二十章 预算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第一节 预算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特征

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特征

1.《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

适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2)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3)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

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具体组织形式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

2.民间非营利组织一般会计原则

3.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4.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报告

收入会计核算 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物流企业;物流收入;物流成本

会计界关于如何核算物流企业成本以满足财务会计需要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物流收入的探讨相对较少。纵观研究结果,大多仅局限于如何为物流成本管理提供成本信息的研究层面,并且希望有一套能指导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制度或规定,不能为物流企业对外进行财务报告的成本核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务指南。以下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提出了物流企业收入和费用核算中的一些实用性的想法。

一、物流及物流企业概述

物流是指运用现代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将信息、运输、库存、仓库、搬运以及包装等活动综合起来,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集成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实现时间和空间的效益,满足企业经营的需求。

物流企业是集联运、仓储、装卸、转关、分送、加工、通讯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经济组织。物流业务环节多,服务方式多样,各个业务环节既可以相对独立,又可以互相组合形成业务链。物流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能经营单项服务,也可能经营多项业务连环组合综合服务,因此物流营运收入应按物流经营的环节和服务方式进行分类,可分为提供物流单项环节的单一劳务和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劳务。物流成本则可以按照提供的劳务种类进行分类。

二、物流收入的核算

1.物流收入的确认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收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结合物流企业的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物流收入进行确认。

收入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了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对于一般企业,营业活动很容易界定。而物流企业为社会提供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和其他相关劳务,其营业活动相对多样化,但这些活动都是直接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关联的,都属于物流企业的日常活动,故源于这些活动的经济利益的流入都应确认为企业的营业收入,而其他非营业活动所产生的利得则不能确认为收入。

收入应当是最终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收入应当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且该经济利益流入必须是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含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根据物流的流转环节多、协作群体多的特点,企业会将物流服务的一部分业务分包给其他物流服务供应商,同时支付相应的物流劳务费用。因此,物流劳务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只能是企业收到的所有劳务款项在扣除支付给其他合作群体的分包业务费之后的金额,即收入应确认的金额。

收入属于劳务合同收入。物流企业所提供的劳务一般应通过劳务合同进行体现,且在提供劳务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引起合同变更,所以,物流收入应包括初始合同规定的初始收入以及因合同的变更、索赔及奖励等形成的收入。

2.物流收入的计量

对于单一合同劳务,企业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对提供劳务收入的计量方法进行计量。企业应按照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否可靠估计分别对物流劳务收入进行计量。能够可靠估计劳务交易结果的采用完工百分比法计量,按照提供的物流劳务交易的完成进度确认相应的收入。不能可靠估计劳务交易结果的采用可补偿劳务成本法计量,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劳务收入;部分得到补偿的,按照得到补偿部分确认收入;不能得到补偿的,不确认劳务收入。

对于综合合同劳务,企业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进行计量,如果满足以下条件,企业可以把一项综合合同劳务分立成多个单一合同劳务进行计量:

(1)每项单一劳务均有独立的劳务提供计划;

(2)每项劳务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单独确认;

(3)与客户就某项单独劳务进行谈判时双方均能够接受相应的条款。

如果不符合上述条件而无法分离,则视同为劳务交易的结果无法估计而采用补偿劳务成本法计量,按照已完成某一单一劳务的实耗成本计量收入。

3.物流收入的记录

由于物流收入具有多元化和分散性的特征,其会计科目的设置与其他行业相比有一定的差别。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应设置“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来核算企业的收入,并按照业务种类来进行明细核算。由于物流企业的合同(尤其是综合合同)间均有相同的劳务,故不能按照具体的劳务种类来进行明细核算,代之以业务合同进行明细核算。为了全面反映每一合同的收入构成情况,企业可在每个二级科目下再按照收入的种类来设置相应的三级明细科目。具体的会计科目体系如表1。

三、物流成本的核算

1.物流成本的确认

根据物流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结合其提供服务相关的费用属性,物流成本应包括以下内容:

运输成本,与提供物流劳务直接相关的运输费用,包括人工费用、营运费用及其他与运输相关的费用。

仓储成本,与提供物流劳务直接相关的仓储费用,包括人工费用、营运费用、仓储合理损耗费及其他与仓储相关的费用

装卸成本,与提供物流劳务直接相关的装卸费用,主要包括人工费用、营运费用、装卸合理损耗费及其他与装卸相关的费用。

包装成本,与提供物流劳务直接相关的包装费用,主要包括包装材料费用、包装机械费用、包装技术费用、包装辅助费用、包装的人工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

配送成本,与提供物流劳务直接相关的配送费用,主要包括配送运输费、分拣费用、配装费用及其他与配送相关的费用。

流通加工成本,与提供物流劳务直接相关的流通加工费用,主要包括流通加工设备费用、流通加工材料使用、流通加工人工费用及其他与加工相关的费用。

信息系统成本,与提供物流服务直接相关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费用,主要包括信息处理费、信息设备费、通信费等。

其他成本。

2.物流成本的计量

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物流企业只有单个劳务合同,企业所有的物流耗费都是为提供该合同劳务发生的,应将起全部计入该合同成本。但如果物流企业提供多个合同劳务,则应分别按各劳务合同归集费用核算成本,凡是能直接属于某一合同劳务的直接费用,应直接计入该合同劳务成本;凡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一合同劳务的间接费用,应采用合理的基础分配计入各合同劳务成本。在分配过程中,企业应根据间接费用的不同特性选择不同的分配标准,可以选用的标准有重量、体积、劳务量等。

根据收入与费用配比的要求,企业在确认收入或会计期末,应结转相应的劳务成本,计入企业的营业成本。对于单一合同劳务,企业可以按照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否可靠估计分别对物流成本进行计量。能够可靠估计劳务交易结果的采用完工百分比法计量,按照提供的物流劳务交易的完成进度确认相应的营业成本。不能可靠估计劳务交易结果的,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结转劳务成本。

对于综合合同劳务,企业可以参照物流收入分立的条件分立成多个单一合同劳务进行计量。如果不符合分立条件而无法分离,则视同为劳务交易的结果无法估计而按照已完成具体某一劳务的实耗成本结转劳务成本。

总之,《企业会计准则》是在分行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特征会计发展趋势而制定出来的,它是适用于各种类型企业的通用准则,不可能针对某些具体行业作出特别的规定。尽管物流企业有其特殊性,但只要灵活运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原则进行确认与计量,按需要设置会计科目,按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其会计管理是会得到完善和提高的。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宁哲,陈梅花.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支出与物流业务成本[J].会计之友,2006 ,7:86.

[2] 刘国武,贾银芳.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基本框架构想[J].财会通讯,2004,4:10.

[3] 杨吉贵,严李浩.关于物流企业营运收入核算及营业税相关问题的探讨 [J].财务与会计,2005,10:67-69.

[4] 王镜.物流企业收人核算凭单设计与管理浅议 [J].管理现代化,2001,4:26-28.

Live with accounting guidelines to address the logistics business income and cost accounting problems

Hu Wei

(West China College of Management)

Abstract : modern logistics in China is an emerging industry, the accounting problems have not yet been satisfactorily resolved. But according to my amendment introduced the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 system, the logistics business of the many problems can be solved. Based on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in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n the logistics of income and cost accounting problems were properly discussed. solve the logistics of income and cost recognition, measurement and recording problems.

Keywords : enterprise accounting principles; Logistics; Logistics revenue; Logistics costs

政府补助收入的会计核算 篇4

一、政府补助的定义

准则指出: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补助是无偿的 , 政府向企业提供补助属于非互惠交易, 政府并不因此而享有企业的所有权, 企业未来也不需要以提供服务、转让资产等方式偿还。这就划清了补助与投资的界限。

政府补助通常附有一定的条件, 主要包括政策条件和使用条件。政策条件 ( 即申报条件) 是指企业只有符合政府相关补助政策的规定, 才有资格申报政府补助。符合政策规定的, 不一定都能够取得政府补助; 不符合政策规定、不具备申报政府补助资格的, 不能取得政府补助。使用条件是指企业已获批准取得政府补助的, 应当按照政府相关文件等规定的用途使用政府补助。否则, 政府有权按规定责令其改正, 终止资金拨付, 甚至收回已拨付的资金。

政府补助不包括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是指政府以企业所有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 享有企业相应的所有权, 企业有义务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政府与企业之间是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 属于互惠交易。财政拨入的投资补助等专项拨款中, 相关政策明确规定作为“资本公积”处理的部分, 也属于资本性投入的性质。

政府代第三方支付给企业的款项, 对于收款企业而言不属于政府补助, 因为这项收入不是企业无偿取得的。

二、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

政府补助通常为货币性资产形式, 最常见的就是通过转账的方式; 但特殊情况下也存在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的情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这种情况基本很少发生。政府补助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 财政拨款

财政拨款是政府为了支持企业而无偿拨付的款项。为了体现财政拨款的政策引导作用, 这类拨款通常具有严格的政策条件, 只有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才能申请拨款; 同时附有明确的使用条件, 政府在批准拨款时就规定了资金的具体用途。

2. 财政贴息

财政贴息是指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 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财政贴息的补贴对象通常是符合申报条件的某类项目。目前, 财政贴息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支付给受益企业。二是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贷款银行, 由贷款银行以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性优惠利率向企业提供贷款。企业取得优惠利率贷款, 在事实上并未直接收到政府贴息的补助, 为此, 受益企业只需按实际发生的政策性优惠利率计算利息费用, 不需另行确认“政府补助”。

3. 税收返还

税收返还是政府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采取先征后返 ( 退) 、即征即退等办法向企业返还的税款, 属于以税收优惠形式给予的一种政府补助。除增值税出口退税不属于政府补助外, 税收优惠中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等形式, 因该类税收优惠并未直接给予企业, 故不属政府补助范围。

4. 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

比如: 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天然起源的天然林等。

5. 政府拨付的搬迁补偿

政府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兼有补偿和补贴双重性质, 因此是一种特殊的补贴收入, 一般属于收益性的政府补助。

三、政府补助确认与计量

补助准则规定, “政府补助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予以确认: 一是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 二是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1.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确认与计量

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 应当随着相关资产的使用逐渐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也就是说, 这类补助应当先确认为递延收益, 然后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 在该项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 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通常为货币性资产形式, 企业应当在实际收到款项时, 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递延收益”科目。将政府补助用于购建长期资产时, 相关长期资产的购建与企业正常的资产购建或研发处理一致, 通过“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归集, 完成后转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自相关长期资产可供使用时起, 在相关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时, 按照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期限, 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转入当期损益, 借记“递延收益”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递延收益”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 其起点是相关资产开始计提折旧或摊销时, 但分配的递延收益金额未必与资产折旧、摊销相等, 因为折旧、摊销计算时一般应考虑资产报废时净残值, 而递延收益的分配不考虑资产净残值;其终点应是使用年限结束或资产被处置时 ( 孰早) 。对于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处置 ( 出售、转让或报废等) , 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应当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 不再予以递延。

在较少的情况下,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也可能表现为政府向企业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 应当在实际取得资产并办妥相关受让手续时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如该资产相关凭证上注明的价值与公允价值差异不大的, 应当以有关凭证中注明的价值作为公允价值; 如没有注明价值或者注明价值与公允价值差异较大但有活跃市场的, 应当根据有确凿证据表明的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 按照名义金额 ( 1元) 计量。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 应当首先同时确认一项资产 ( 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等) 和递延收益, 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 贷记“递延收益”科目, 然后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摊递延收益, 计入当期收益, 借记“递延收益”, 贷记“营业外收入”。但是, 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 在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的确认与计量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即: 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 在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 按实际取得的数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递延收益”科目, 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 按照确认的相关费用数额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借记“递延收益”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 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按照实际取得的数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3. 几种特殊情况的确认与计量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按照应收或实收金额计量, 借记“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照补偿费用确认期间, 贷记“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科目。不确定的或者在非日常活动中取得的政府补助, 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科目。涉及按期分摊递延收益的, 借记“递延收益”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企业取得针对综合性项目的政府补助, 需要将其分解为与资产相关的部分和与收益相关的部分, 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难以区分的, 将政府补助整体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 或者在项目期内分期确认为当期收益。

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 收到政府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有关规定, 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 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属于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 应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 并按照以上与资产相关及与收益相关的补助的会计处理原则进行处理。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如有结余的, 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如果因此应交所得税, 亦应从资本公积中列支。

4. 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确认与计量

东风区收入核算科总结 篇5

______________XX局收入核算科2010年工作总结

收入核算科是2010年新独立的科室,主要工作是税款的核算,税收分析,重点税源管理,票证管理,互动机制的衔接,数据质量监控等为领导提供准确的数据以利于领导决策。

依照“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2010年,XX区国税局按照全市国税及区局工作会议总体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新时期税收工作宗旨和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不断增强做好各项税收工作的能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确保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支持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以组织收入为重点,进一步提高了收入质量.2010国税局累计入库各项区税收收入335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22万元,全年的收入工作没有一分钱的水份,收入质量比较高.(一)加强税收分析。是强化税收分析管理。按照“算得准、分析透、说清楚、有措施”的工作思路和“保增长、保收入、调结构”的工作目标及税收分析制度的要求,开展多部门、全方位、深层次的税收分析,提高税收分析质量,推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促进税收增收,通过数据分析,推动税收征管质效的持续提高,在今年三月份开展了税源调查,对年税收20万元的企业

进行了实地调查,深入分析经济形势及税收增减收因素和收入特点,做到分析本月情况与分析累计情况相结合、分析宏观经济与分析微观经济对税收的影响相结合、分析税源增减变化的影响与分析税收政策的影响相结合,积极做好税收分析档案建档工作,规范填报口径和填报数据来源,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二)搞好税收预测。加强了对年缴纳“两税”在20万元以上的8户重点税源企业的销售收入、实现税收、入库税收、税负等指标的监控,分经济类型、分税种、分级次、分行业进行监控,及时动态掌握税收收入的变化情况。增强了税源分析监控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全局收入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欠税管理。建立了一系列考核指标体系,严格执行欠税滞纳金制度;严格执行欠税公告办法;严格执行税收强制措施。开展了欠税情况全面调查,彻底摸清了呆帐税金、往年陈欠、本年新欠的情况。还利用信息化手段,按欠税企业详细编制欠税成因分析表,及时全面地反映欠税变动情况,督促欠税入库,有效地控制了新欠的产生。(四)票证管理:一是加强培训。从票证填开操作技能、票证管理规范化、按季检查盘点结存票证等方面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加大个别辅导力度,提高开票质量,减少票证作废机率,节约征税成本。二是严格双限结报制度。严格执行限定时间、限定额度的“双限”制度,按照综合征管软件对税款征收工作的要求,对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严格实行票款日清月结的结报方式,认真审核填开票证,结报缴销,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当月开出、当月收回、当月缴销。三是建立健全

各种票证账簿。票证领用、缴销做到签章齐全、交接清楚、记录完整规范、按月清库,切实做到账账、账表、账实三相符。四是强化考核。结合工作实际,从票证领发、保管、填用、作废、结报缴销、盘点、核算、检查等各个环节进行责任明确,纳入规范考核,按月考评,按季兑现。多年来,该局缴销票证联次齐全,作废票手续齐备、联次完整,结存票完好无损,未发生一起税票、税款意外损失事故.(五)重点税源管理

由于我局大的重点税源不是很多,所以对入库20万元的以上的企业各月的入库及应纳情况实时监控。针对收入形势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征期内随时监控入库情况,对发现的重大异常变化,及时与分局搞好信息沟通。健全收入快报制度,对辖区内企业的入库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监控,并及时将监控情况报告计统科,以便统一调度,合理安排入库计划。在与基层分局搞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该局充分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未来的税收实现预期,力求精确测算,做到入库计划科学合理,确保月份收入入库均衡,避免大起大落.(六)会统报表及账簿管理

同按月,按旬,按季,按年及时编报各种报表及账簿,按国家局及省局统一要求装订后续的各种资料。由于会统工作要求的时限较严格,为完成上述工作,逢节假日报表,我们收入核算科的同志常加班。

(七)互动机制

按季向局内各科所发布低于省内预警下限企业名单,并按季分析,以利于局内评估部门及时掌握企业税负情况。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

(八)数据质量的监控

2010年及时提示征收大厅及百隆所等科所监控出来的将扣分的错误数据20次,保证了税务登记录入及税款入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建立了数据管理机构和考核制度,成立了数据管理中心,明确了专职数据管理员,实现了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和考核到位,为数据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九)本局内的税收计划

2010年10月主管汪局长亲自制定了税收预测及计划进度的奖罚措施,规范了本局完税证及其它收入票证的上解入库时限,加大组织收入考核力度,按旬通报收入进度,按月考核,实行收入任务一票否决制,以确保各项税收工作落实到位。加大对基层单位税收计划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通报税收计划完成情况,并将季度和半年税收收入完成情况与绩效管理考核挂钩,促使各单位抓好落实,克服困难,挖潜增收

(十)税收普查 在2010年5月,在省局市局统一布置下收入核算科对34户企业进行税收普查,在此次全国税收普查过程中,领导重视,安排有序,各部门密切配合,较好地完成了此项工作,现将普查的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1、由于我局收入50%由黑龙江华电佳木斯发电有限公司缴纳,所

以本地重点行业设定为电力,入库税额3013万元。本地增值税入库总额5843万元,调查企业入库数4013万元,所占比例达到70%。

2.我局增植税一般纳税人共228户,此次调查34户,达到了15%.3.发生出口业务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6户,5户列入了调查.1户本没有发生出口业务.4、由于我局消费税无入税款,且为两户个体户缴纳,规模较小故我局未将其纳入此次调查。

5、由于列入我局调查企业户34户,全是增植税一般纳税人,8户为小规模抽调企业,所以此次重点调查及抽样调查各项指标均达标。

6、上一纳入调查的企业159户.7.省局下发抽样调查企业10户,调查了8户,其中金源废旧物资回收及正航经贸两户企业已办理废业.8.享受增值税先征后退,即征即退优惠政策的一般纳税人12户,已全查.通过此次税源调查可以进一步提高税收计划制定的科学性,贯彻执行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的征收理念,有效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是一个充实、更新数据信息的过程,能够有效地增强了信息数.2011年工作开展: 2011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夯实国税工作基础的重要一年,也是攻坚克难、负重前进的关键一年。按照市局和区局的部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围绕“谋发展,抓落实”这一主题,坚持“统一思想,更新观念;依法治税,科学管理;夯实

基础,整合创新;务实奋进,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以下工作:

1、依法科学组织收入。以计划管理、税收分析、税源调查、收入预测为重点,进一步严肃组织收入纪律,依法科学调度收入,实现税收收入均衡入库、协调、稳定增长,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牢固树立“税收经济观”,充分发挥税收聚集财力和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2、加强税款征收管理。严格执行税款征收、入库、提退等规定,依法做好减免税、延期申报、缓缴税款审批管理。认真执行欠税人报告和欠税公告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内容进行欠税公告。

3、强化重点税源监控。继续抓好“两税”重点税源监控,加强对纳税20万元以上企业的税源调查,逐步实现税源监控向“两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全方位监控方式转变。

4、抓好税收分析预测。以宏观税负、弹性系数、税收贡献为基本指标,定期分析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政策执行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实用的收入预测模型,改进收入预测方法,提高预期判断能力,依法科学调度收入。

收入分配与GDP核算关系的思考 篇6

【关键词】收入分配;GDP核算;三方等价原则;再生产理论

随着不同行业、地区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劳动报酬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收入分配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收入分配改革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现实环境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收入分配的基础理论研究,使收入分配的数据不仅能直观地反映社会各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还可透过数据发现引发收入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寻找坚实的理论依据。而探讨收入分配与GDP核算之间的关系将为收入分配理论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角。

一、收入分配理论与GDP核算的内在矛盾

在经济研究中,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斯密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内,任何一个商品的价格最终都要分解为这三个部分<即工资、利润、地租>或者其中的某一部分。”[1]工资、利润和地租被他看成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最初来源。斯密的收入分配与马克思的理论有直接的冲突,上述理论被马克思称为“斯密教条”进入了深刻的批判。

在庸俗经济学创始人萨伊的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克拉克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对萨伊的效用价值论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作了创新性的说明,形成了要素价格决定的边际生产分配理论。马歇尔把古典经济学与边际生产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均衡价格论,使得资本主义收入分配所谓公平合理的论证得以最终完成。

在现代经济学中,众多经济学家接受了统计数字可以说明所有的经济问题,或者所有的经济问题必须根据统计数字才能被理解的观点。收入分配的研究逐步脱离了古典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的定性分析,转而研究体现收入分配的具体统计指标。国民收入逐步成为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重点。国民收入被定义为:一个国家从它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的收入。对国民收入的概念最好是用比较广泛使用的“国民产值”,或它的另外一个不同的名词;其中最普遍使用的是“国民生产总值”。[2]

库兹涅茨在国民收入的研究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逻辑框架:一国所有的产品和服务(总产出)都是由企业生产的;统计出一国的工资、红利、租金和利润收入便可以得到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加上企业产出的未分配部分便得到国民生产总值GNP。[3]库兹涅茨最早创建了GNP的统计体系的基本框架,他也因此享有“GNP”之父的美誉。

从1960年代初开始,以GNP为主导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被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为了适应人口和企业的跨国流动,从1992年起,联合国规定各国开始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取代GNP。但除统计界限改变外,统计内容并没有实质变更;但矛盾也由此产生。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按照这种核算方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然而,固定资产折旧并不是收入的概念,但它却与劳动报酬、税收净额、企业盈余等反映收入的项目并列,GDP核算的收入法与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的收入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表明GDP核算的收入要素并不纯粹。

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被认为是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标。近几年,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4],国内学者从不同的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众多分析均是直接从指标本身的变化出发,没有对劳动报酬占比这一指标的理论背景进行探讨,忽视了GDP核算体系下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企业盈余等收入指标与固定资产折旧异质性的矛盾。在这一矛盾的背后,则是GDP核算理论体系的不完善。

二、GDP核算理论的局限

GDP要核算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威廉.配弟,他曾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即从分配和使用两个方面估算过当时英国的国民收入。然而,现代国民收入核算则是从三方等价原则开始的。

1886—1890年期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第一次从生产、分配和使用三方面来表示国民收入;[5]1917年,熊彼特提出国民收入从三个不同角度即从经济循环的不同阶段进行计算和分析的主张,第一次正式提出国民经济核算的三方等价原则;1937年库茨涅茨在其发表的《国民收入和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了: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国民支出的所谓三方等价原则。

三方等价原则逐步形成了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分配法和支出法。这对于人们研究社会再生产、总供需求平衡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关系,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然而在经济理论界却存在误解,违反三方等价原则的研究广泛存在。[6]

长期以来,由于存在两大核算体系MPS和SNA,两者对生产范围有着截然不同的界定,分歧很大。甚至在同一本教材中,对生产、分配和使用的范围却互不相同。即生产和分配持MPS的观点,而使用则持SNA观点。随着苏联的解体,MPS逐渐淡出统计的舞台,世界各国普遍采用SNA,但里面的分歧并没有得到化解,GDP反而成为众矢之的,受到普遍的质疑。

GDP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源于三方等价原则只是一个大致原则,并未从理论上得到有力证明。1936年,W·列昂惕夫以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为思想基础,编制出了第一张投入产出表,它以三方等价为基础,但其第一象限(最终产品象限)对应GDP核算的使用法与第三象限(收入象限)对应GDP核算的分配法并没有从理论上证明相等,投入产出表曾经数次修定。

nlc202309011117

钱伯海(1996)[7]试图用马克思再生产原理论证三方等价,但证明过程并不完善,他的分析并没有结束“生产范围划在哪里,产值指标就算到哪里,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也算到哪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就在哪里分界”[8]的诸多争论。对于生产范围和生产劳动范围,出现了宽派(综合性生产)、窄派(传统的物质生产)、中派等多种观点[9]。

三、两部类模型的扩展与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

马克思又将不变资本划分为包括机器、工具、建筑物、役畜等“固定资本”及原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等“流动不变资本[11]”。在会计核算中,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等在会计上的处理上完全不同。固定资本往往是通过折旧的方式进入成本,而流动不变资本则是一次性计入成本。因此,可进一步将第一大部类分解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企业负责生产固定资本,另一部分企业负责生产流动不变资本。

在现实生产中,企业的固定资产并不是每年都进行补偿,可能隔几年才补偿一次。因此,在简单再生产中存在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量平衡的假设。即所有生产企业当年损耗的固定不变资本最终都得到了补偿,或者未进行补偿的企业,其折旧费用通过存款后借款等形式,由其它企业进行了补偿,从而维持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总量平衡。

两大部类之间存在一种协作关系,共同完成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一大部类生产中间产品,它不能用于日常消费,第二大部类生产最终产品,最终成果被人们消费掉。如果将两大部类划分为中间品的生产和最终产品的生产将更合理。

现代化大生产的商品除了满足消费外,很大一部分用于投资,即生产性的消费。因此,可以对第二大部类即最终产品的生产进行细分,将最终产品分为“最终消费”与“新增投资”两大部分,即W2可分为W最终消费和W新增投资。“最终消费”属于生活性的消费,如衣服、食品、家用电器等,直接被人们消费掉了。在一个生产周期里,在补偿固定资产的损耗后的部分就是“新增投资”。

将第一大部类第二大部类细分后,可以得到一个扩展的两部类模型。从单一企业的财务报表来看,可视任何企业时刻都保持着均衡状态,因为在任意一个时间点,都可以形成一张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与前一个时间点相比,在财务报表上表现为利润的增加,或者是存货的增减,如果亏损则是资本金的减少,总是处于平衡状态。

扩展的两部类模型可看成是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经济成果的统计。因此,我们可以将一定时期(比如一年或一季度、一个月)内的整个社会生产的结果转化成一个恒等式,即可看成所有生产的货物都实现了销售,要么被用于直接的消费,它包括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出口到国外被国外的消费者消费,也包括新形成的社会资本,要么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要么是存货的增加。

两部类模型及对第二大部类的扩展可视为某一生产阶段生产结果,而不仅仅是一个起点,通过对经济社会中所有的生产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适应的调整,则可以形成一张整个社会经济的平衡表,从而使扩大再生产转化为一种均衡状态。当然,整个社会经济的这种绝对均衡是非常脆弱的,时刻处于变动之中,但通过这样的转换可以使经济学研究由简化。

扩展后的两部类模型将可以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可以找到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分界点,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进出口、证券、保险、博彩、科技对生产率的影响、经济增长等问题。

四、三方等价原则的证明与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

通过扩展的两部类模型,不难发现“斯密教条”有一定的合理性,即任何一件商品均可分解为工资、地租与利润(政府税收是企业利润的一部分),但所有的收入只能购买最终产品,并不能购买市场上所有的商品,这遭到了马克思的猛烈批判。

由于货币币值不稳定,劳动生产率变动等因素,GDP很难全面真实地反映生产成果的总量,它更多意义上体现的是社会财富在社会各生产单位(增加值)及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政权)中国分配,GDP核算古典学派及新古典学派所理解的收入分配概念是相通的。

根据收入法会发现新创造财富(GDP)的初次分配法则,它先在普通劳动者、政府、资本之间分配,他们分别获得工资、税收及利润、利息与租金等。在初次分配之后,会按照特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再分配,只要按科学统计方法对GDP进行核算,便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新创造财富的分配情况,从而为收入分配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66.

[2]R.A.伊斯特林.库兹涅茨,西蒙[M],新帕尔雷格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文版)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75-77.

[3]W.贝克尔曼.国民收入[M].新帕尔雷格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文版)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633-635.

[4]贾康.劳动报酬占比:需要客观分析[N].人民日报,2010-5-18.

[5]邱东.国民经济核算史论[J].统计研究,1997,(4).

[6]钱伯海.确认“三产”贵在宏观思考[J].经济学家,2002,(3).

[7]铂伯海.生产活动范围与国民核算原则[J].统计与信息论坛,1996,(1).

[8]钱伯海.论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1984,(3).

[9]岳宏志.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5.

[10][1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9—446.

【作者简介】

任维哲(1966— ),男,陕西宝鸡人,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勾红洋(1979— ),男,四川盐亭人,独立经济学者。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浅谈工程煤收入的会计核算 篇7

一、工程煤的概念

工程煤是指基建矿井井巷工程在施工期间生产的煤炭和联合试运行期间所生产的煤炭。

二、工程煤的核算

(一) 会计核算

《企业会计制度》 (财会[2000]25号) 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因进行试运转所发生的净支出, 计入工程成本。企业的在建工程项目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取得的试运转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对外销售的产品, 其发生的成本, 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销售或转为库存商品时, 按实际销售收入或按预计售价冲减工程成本。”《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的在建工程项目, 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的试运行过程中取得的产品销售收入, 应冲减工程成本。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在建工程科目的规定“在建工程进行负荷联合试车发生的费用, 借记本科目 (待摊支出) , 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试车形成的产品或副产品对外销售或转为库存商品的, 借记“银行存款”、“库存商品”等科目, 贷记本科目 (待摊支出) 。”

综上所述, 无论是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还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单位, 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进行试运转的账务处理都有相关规定, 即发生的费用记入在建工程成本, 取得的收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由于试运转的收入一般都大于成本, 实际也就是将试运转的净收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

工程煤的情况与在建工程的试运行收入有些不相同, 但是由于这些煤是与井巷施工直接相关的收入, 所以应以净收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为宜。

(二) 税务处理

1、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税费

煤炭企业生产销售工程煤发生的除所得税以外其他税费, 应按照正常生产销售进行申报缴纳, 包括:应缴增值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价格调节基金、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等。

2、所得税

2008年以前,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4]132号) 第二条规定:“企业在建工程发生的试运行收入, 应并入总收入予以征税, 而不能直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对此问题没有明确界定, 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基本精神, 试运行收入也是收入的一类, 收支两条线, 不能相互抵顶, 因此不应冲减工程成本。煤炭企业建设期间取得的工程煤销售收入应当作为应税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并按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例1:假设某煤炭企业在基建施工中采掘煤炭1000吨, 当时销售定价 (不含税) 为500元/吨, 并在当时直接销售。

采掘工程煤1000吨时;

借:库存商品500 000

贷:在建工程500 000

工程煤销售时:

借:银行存款585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85 000借:主营业务成本500 000贷:库存商品500 000

这就是按预计售价冲减工程成本的例子, 按预计售价冲减工程成本后, 实际售价与预计售价可能不同, 根据重要性原则, 不需要调整。

例2:假设某煤炭企业在基建施工中采掘煤炭1000吨, 当时销售定价 (不含税) 为500元/吨。实际销售价格 (不含税) 为510元/吨。

采掘工程煤1000吨时;

借:库存商品500 000

贷:在建工程500 000

工程煤销售时:

借:银行存款596 700

贷:主营业务收入5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86 700借:主营业务成本500 000贷:库存商品500 000

这就是按实际销售收入冲减工程成本的例子。根据《企业会计制度》 (财会[2000]25号) 第三十一条之规定是“冲减”而不是“直接冲减”。因此再次提请注意, 如果是“直接冲减”, 那么会计分录是“借:银行存款等贷:在建工程”。所以此处的会计处理是不能简化为以下的:

借:银行存款596 000

贷:在建工程5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86 700

这样进行会计处理, 一是销售工程煤, 与销售正式生产的煤炭一样, 也符合收入准则;二是这样处理符合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如果产品未验收入库就直接销售, 更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允许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的分录, 可以得出《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并不是说试运转的收入在会计处理上不做收入而直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 收入仍归收入, 实际用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的是库存商品的入库成本, 当然这里库存商品的入库成本与试运转的收入在金额上是相同的。

维持性经费收入方式及会计核算 篇8

一、决算领报方式

维持性经费收入的取得可通过决算领报方式进行。首先,由所供单位编制决算报表;其次,将决算报表呈报上级单位审核,同时依据上报的决算数据,主动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入账;再次,依据上级单位的核准数据进行账目调整;最后,确认所供单位维持性经费收入,并核销上级预拨款项。维持性经费收入决算领报方式的程序如图1所示。

(一)主动记账

所供单位依据上报的生活费、公务事业费决算等汇总表,主动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入账。账务处理为:借记“拨入维持性经费”总分类账户及有关明细分类账户,偿还原拨款项;贷记“维持性经费”总分类账户及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向上请领”栏,增加维持性经费收入。

[例1]某支队财务科向总队编制并上报差旅费决算400000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二)账目调整

所供单位根据上报的决算数据与上级核准的数据的差异情况,进行账目调整。通常上报数据与核准数据会出现下列三种情况,其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1)当上报数=核准数时,由于所供单位在上报决算时,已经主动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入账,因此,当上报数等于核准数时,这类业务无需再进行账务处理,以免重复记录。

(2)当上报数<核准数时,由于领报标准、领报项目或供应实力的增加以及少算数据等原因,使得所供单位的上报数小于上级单位的核准数。这类情况发生时,所供单位应根据上级单位核增的决算或文件通知,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入账。入账时,区别会计年度是本年度还是上年度,作不同的核算处理。

第一,本年度处理。这类业务相对于原始记录而言,是将上级单位核准数与所供单位上报数差额进行补充登记,用以增加原入账数。登记时在记账方向、会计科目、记账栏次方面与原始记录保持一致。

[例2]某支队财务科收到总队核准的差旅费决算通知,上例上报的400000元差旅费决算总队在本年度核增20000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第二,上年度处理。上级单位核增上年度维持性经费决算时,应区分年度结转账户是同户结转还是变户结转,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同户结转是指年度账目结转时,新账转入账户与旧账转出账户相同。这类经费来源于由各事业部门掌握使用的经费结余和尚未完成的事业任务经费,在进行年度账目结转时,贷记“维持性经费”总分类账户及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弥补经费”栏,增加维持性经费收入。当经费结余时,使用蓝字金额登记入账;当经费超支时,使用红字金额登记入账。

[例3]某支队财务科收到总队核准的上年度卫生事业费决算通知,核增上年度卫生事业费10000元,该项经费为上年结余同户结转。作如下会计分录:

变户结转是指年度账目结转时,新账转入账户与旧账转出账户不同。这类经费来源于单位统一掌握使用的经费结余,在进行年度账目结转时,统一转入“历年经费结余—历年预算经费结余”账户。

[例4]某支队财务科收到总队核准的上年度机动费决算通知,核增上年度机动费10000元,该项经费为上年结余变户结转。作如下会计分录:

(3)当上报数>核准数时,由于领报标准、领报项目或供应实力的减少以及多算数据等原因,使得所供单位的上报数大于上级单位的核准数。这类情况发生时,所供单位应根据上级单位核减的决算或文件通知,区别会计年度,作不同的核算处理。

第一,本年度处理。这类业务相对于原始记录而言,是将上级单位核准数与所供单位上报数的差额进行红字冲销,用以冲减原入账数。登记时在记账方向、会计科目、记账栏次方面与原始记录保持一致。

[例5]某支队财务科收到总队核准的差旅费决算通知,上报的400000元差旅费决算总队在本年度核减20000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第二,上年度处理。上级单位核减上年度维持性经费决算时,也应区分年度结转账户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在同户结转的情况下,用红字金额贷记“维持性经费”总分类账户及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弥补经费”栏,用蓝字金额贷记“拨入维持性经费”总分类账户。

[例6]某支队财务科收到总队核准的上年度卫生事业费决算通知,核减上年度卫生事业费10000元,该项经费为上年结余同户结转。作如下会计分录:

在变户结转的情况下,账务处理与核增业务相反。

[例7]某支队财务科收到总队核准的上年度机动费决算通知,核减上年度机动费10000元,该项经费为上年结余变户结转。作如下会计分录:

二、开支报销方式

开支报销方式是指所供单位将事业任务完成后开支的维持性经费编制决算报表,上报上级单位核准后,确认本级维持性经费收入并核销上级预拨款项的一种业务收入。会计核算的依据为上级核准的决算通知,当所供单位开支数与上级单位核准数一致时,借记“拨入维持性经费”总分类账户;贷记“维持性经费”总分类账户及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向上请领”栏。当上级核增或核减维持性经费开支决算时,其会计核算可参照决算领报方式进行处理。

三、指标下达方式

指标下达方式是指上级单位根据事业任务和财力可能,按规定对所供单位分配下达一定数额的经费指标,供所供单位包干使用的一种要业务收入。这类情况发生时,应根据上级单位有关经费分配文件或项目预算文件,编制记账凭证入账。

[例8]某支队财务科收到总队下达的经费文件,分配给支队军事训练费指标100000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如果在收到上级单位经费分配文件的同时,收到上级拨入该项经费,还应对拨入经费业务做账务处理。

承上例,支队同时收到总队的银行汇款100000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四、弥补收入方式

弥补收入方式是指根据预算或计划,用历年经费结余或其他预算经费收入等对维持性经费进行转入弥补的一种要业务收入。这类情况发生时,应根据有关批件编制记账凭证入账。用历年经费结余弥补时,借记“历年经费结余”总分类账户及有关明细分类账户,贷记“维持性经费”总分类账户及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弥补经费”栏。

[例9]经批准,某支队财务科用历年预算外经费结余弥补差旅费超支40000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用其他预算经费弥补时,一方面用红字贷记某项转出的“维持性经费”明细分类账户的“弥补经费”栏,另一方面用蓝字借记某项转入的“维持性经费”明细分类账户的“弥补经费”栏,以保证维持性经费的“弥补经费”总额不出现虚数。

[例10]某支队财务科年中预算调整时,根据领导批件,用“维持性经费———机动费”中的部分“弥补经费”弥补水电费超支3000元,现予以转账。作如下会计分录:

参考文献

[1]詹纪木:《军队会计学》,海潮出版社2003年版。

[2]王艳红:《维持性经费对下核销业务会计核算》,《财会通讯》(综合·上)2012年第1期。

收入会计核算 篇9

一、基层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及其内容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 (财社[2010]307号) 的规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是指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有多种, 主要包括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

医疗收入, 就是指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开展医疗服务活动中取得的各项收入, 主要有两大项: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前者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门诊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所取得的收入, 如挂号收入、检查收入、治疗收入、诊察收入、药品收入、化验收入、手术收入、卫材收入、一般诊疗费收入和其他门诊收入等;后者是指为病人住院期间提供服务所取得的收入。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收入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种收入, 如设备购置补助收入、人员经费补助收入、基本建设补助收入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等各类财政补助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 就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主管卫生机关和上级财政部门等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其他收入, 就是指除了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 如存款利息收入、社会捐赠收入和罚款收入等。

二、基层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的会计处理

(一) 基层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核算涉及的会计科目

1.“库存现金”会计科目

(1) 用途:核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库存现金增减及结存情况。

(2) 性质:资产类会计科目。

(3) 结构:借方登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的库存现金, 贷方登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的库存现金, 借方余额表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库存的库存现金。

2.“银行存款”会计科目

(1) 用途:核算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存入金融机构的各种存款。

(2) 性质:资产类会计科目。

(3) 结构:借方登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的银行存款, 贷方登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的银行存款, 借方余额表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有的银行存款。

3.“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会计科目

(1) 用途:核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 按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收到的、尚未动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2) 性质:资产类会计科目。

(3) 结构:借方登记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的基层医疗单位收到代理银行盖章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所列的数额, 贷方登记实际支出金额, 期末借方余额, 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尚未支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本科目年末应无余额。

4.“财政应返还额度”会计科目

(1) 用途:核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年终应收财政以后年度返还的资金额度。

(2) 性质:资产类会计科目。

(3) 明细科目:该科目设置“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个一级明细科目, 分别进行明细核算。

(4) 结构:借方登记将财政直接支付实际支出数与本年度财政直接支付预算指标数之差, 并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按照代理银行提供的对账单注销的额度, 贷方登记实际支付的金额, 期末借方余额, 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收财政下年度返还的资金额度。

(二) 基层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的会计处理

如前所述,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有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等。这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的核算分别从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加以举例说明之。

1. 医疗收入的会计处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收入有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账务处理和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账务处理两种情况。

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发生的医疗服务收入直接收取库存现金, 并计入收入账户。

【例1】2013年3月3日, 某社区诊所收取门诊费收入5000元。其中, 挂号收入500元, 诊疗收入4500元。当日存入银行。根据进账单做出会计分录。

———门诊收入 (诊疗收入) 4500

存入银行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收入是指病人住院发生的医疗服务收入。其中, 如果住院病人应付医疗款金额大于其预交金额, 按照预收住院病人医疗款金额入账。

【例2】2013年3月30日, 某社区诊所收取住院收入50000元:床位收入10000元、治疗收入40000元。其中, 20000元为预收款收入, 25000元为医疗保险机构负担部分, 其余收取现金。当日存入银行。根据进账单做出会计分录。

借:库存现金5000

预收医疗款———结算欠费20000

应收医疗款———应收医疗保险金25000

贷:医疗收入———住院收入 (床位收入) 10000

———住院收入 (床位收入) 40000

首先, 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与病人或医保单位医疗款的结算, 不确认收入。只是按照“待结算医疗款”科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其次, 基层医疗单位收财政专户返还医疗款。在实际收到时, 根据返还医疗款金额, 在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的同时, 贷记“医疗收入”科目。

【例3】2013年3月30日, 某乡镇卫生院实际收到财政专户返还医疗款, 按照返还医疗款金额90000元。确认为住院收入。根据进账单做出会计分录。

2. 财政补助收入的会计处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收入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种收入, 如设备购置补助收入、人员经费补助收入、基本建设补助收入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等各类财政补助收入。它分为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的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的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得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的财政补助收入一般做双分录。在做出取得收入的同时, 还要对那些形成固定资产的项目做增加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

【例4】2013年3月30日, 某乡镇卫生院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购买专用医疗设备一台, 价款200000元, 增值税34000元。根据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 做出会计分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得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的财政补助收入如果不是形成长期资产, 则直接做增加财政补助收入的会计处理。

【例5】2013年3月30日, 某乡镇卫生院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医疗办公经费100000元。根据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 做出会计分录。

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的财政补助收入是指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 基层医疗单位将分月用款计划与其代理银行盖章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逐项核对记账, 其差额即为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也就是其所取得的收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用这些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付办公经费、购买零星材料用品等支出。

【例6】2013年3月3日, 某乡镇卫生院根据代理银行盖章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与分月用款计划核对后, 计算取得本月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80000元。同时, 支付办公用品费500元。

3. 上级补助收入的会计处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上级补助收入是指其从卫生主管机关和财政部门等取得的各类非财政补助收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等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时, 增加银行存款的同时, 增加上级补助收入。

【例7】2013年3月23日, 某乡镇卫生院收到县卫生局拨给的专款补助40000元。根据银行盖章的“进账单”。

4. 其他收入的会计处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其他收入是指其取得除上述给类收入以外的各种收入。例如, 基层医疗单位接受的社会捐赠收入、基层医疗单位存款利息收入等。

【例8】2013年3月28日, 某乡镇卫生院收到某企业捐款100000元。根据银行盖章的“进账单”。

三、基层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财政部、卫生部于2010年12月28日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要求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但是,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模小、人员少、业务简单, 专门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机构既不节省经费, 也会给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会计工作带来麻烦。为此, 笔者认为, 基层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的核算应注意如下问题。

首先,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模大小、人员多少、业务繁简设置或配备财务会计机构。一些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应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乡镇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设置财务机构, 社区门诊、村卫生所等则可以委托代理记账公司进行会计核算。甚至, 各地卫生主管机构设置专门会计核算中心为各地乡镇卫生院、所代理记账, 专门进行会计核算。

其次, 上级财政部门应定期培训基层医疗机构会计人员。基层医疗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会计管理要求不一。为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财政部门或医疗卫生机构应定期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人员业务培训, 指导会计人员做好会计核算工作。

最后, 财政部门应定期检查基层医疗机构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基层医疗单位会计核算情况、会计信息质量优劣只有各基层医疗单位知道, 其他人不了解、不清楚, 也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因此, 财政部门应定期检查或督促基层医疗机构会计核算工作, 使其做好会计核算工作,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医院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02) .

收入会计核算 篇10

行政单位收入是该行政单位取得的各类非偿还性资金, 一类是财政拨款收入, 主要是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 比如水利部从财政部取得的财政拨款, 某省水利厅从该省财政厅取得的财政拨款。 另一类是其他收入, 主要是依法取得的除财政拨款收入之外的各类收入, 比如从非同级财政部门 (某中央单位派出机构从驻地财政厅取得收入) 、上级主管部门取得的用于完成项目或专项任务的资金 (某中央单位派出机构从主管部门取得的专项任务资金等) 、库存现金溢余等。

行政单位取得的一些到账资金不应纳入单位收入, 例如:应当上缴财政的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资产出租收入等, 上述资金可参照往来款项加以管理; 从其他财政部门 (非同级财政) 、 业务主管部门等取得应当指定拨付到给其他单位的, 且尚未纳入本单位预算编报范围的资金, 不属于行政单位的其他收入, 应视同往来款项, 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中核算。

二、行政单位财政拨款收入的具体范围及取得方式

行政单位财政拨款收入根据支出性质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单位为基本支出 (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 而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 二是为其特定项目支出而从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取得的财政拨款资金。 可以看出, 这两类收入有一个共同点, 收入的来源一致, 均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

财政拨款收入应当在单位实际收到款项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行政单位财政拨款收入的取得方式因财政资金支付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根据行政单位财政资金支付方式的差异, 行政单位财政拨款收入的取得方式可分为财政直接支付方式、 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和其他支付方式, 由于三类支付方式的业务流程不同, 财政拨款收入的确认也存在一些差异。

三、三类支付方式下财政拨款收入的确认

( 一) 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财政拨款收入的确认

在这种支付方式时, 单位根据年度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 在需要支付财政资金时, 向同级财政提出直接支付申请。 财政部门对该申请进行审核确定无误后, 通过零余额账户将此项资金支付给收款单位。单位根据财政部门委托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转来的《入账通知书》等相关原始凭证确认财政拨款收入。

( 二) 财政授权方式财政拨款收入的确认

在这种支付方式下, 单位根据年度部门预算安排, 参照当年用款计划, 按规定时间和程序向财政部门申请授权支付用款额度。财政部门对该申请进行审核确定无误后, 将授权支付用款额度下达到单位零余额账户。单位根据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转来的《到账通知书》等相关原始凭证等确认财政拨款收入。

( 三) 其他支付方式下财政拨款收入的确认

在其他支付方式下, 单位根据年度部门预算安排和分月用款计划, 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向财政部门提出资金拨入请求。 财政部门经审核无误后, 将财政资金直接拨入单位的开户银行。 单位根据开户银行转来的收款通知确认财政拨款收入。

四、财政拨款收入使用过程中的主要账务处理

行政单位账中“财政拨款收入”科目应设置 “基本支出拨款”和 “项目支出拨款”明细科目, “基本支出拨款”用于核算安排在基本支出的资金, “项目支出拨款”用于核算安排在项目支出的资金。

( 一) 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行政单位财政拨款收入的账务处理

直接支付方式下, 单位根据收到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 》 等相关原始凭证, 借记“经费支出”科目, 贷记“财政拨款收入”科目。

年末, 单位根据年度直接支付预算指标与直接支付实际支出数的差额, 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 — ——财政直接支付” 科目, 贷记“财政拨款收入”科目。

1. M单位为某中央部门垂直管理的二级预算管理单位, 单位性质为行政机关 (下同) , 收到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 财政部门为该单位支付了为开展日常行政活动所发生的经费48 000元。该单位应当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2. M单位收到银行转来的 《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 财政部门为该单位支付了为开展某项专业活动所发生的经费32 000 元。 该单位应当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3. M单位职工工资由财政部门统发, 月底收到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 财政部为其支付在职人员工资250 000 元。 该单位应当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需要说明的是, 根据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的核算有关规定, 在确认“应付职工薪酬”时, 应当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4. M单位本年度直接支付额度 (基本支出拨款) 800 000 元, 其中当年实际支出数 (基本支出) 为750 000 元, 年末该单位应收财政返还的资金额度为50 000元。 该单位应当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 二) 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行政单位财政拨款收入的账务处理

授权支付方式下, 单位根据收到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 》, 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记 “财政拨款收入”科目。

年末, 若本年度授权支付预算指标数大于授权支付额度下达数, 根据两者间的差额, 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科目, 贷记“财政拨款收入”科目。

5. M单位收到银行转来的 《 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 》, 收当月授权支付额度250 000元, 规定用于本单位日常行政活动开支。该单位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6. M单位收到银行转来的 《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 收当月授权支付额度300 000 元, 规定用于某专项活动的开支。 该单位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7. M单位本年度授权支付的预算指标为1 700 000 元, 其中:基本支出拨款指标数为700 000 元, 项目支出拨款指标数为1 000 000 元。该单位本年授权支行付下达额度数1 400 000 元, 其中:基本支出拨款支付额度下达500 000 元, 项目支出拨款支付额度下达额度数900 000 元。 年末, 该局应收财政返还额度为300 000 元。该局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三) 其他支付方式下行政单位财政拨款收入的账务处理

其他方式下, 单位根据实际到账的财政资金,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财政拨款收入入””。。

8.N单位为某中央部门垂直管理的二级预算管理单位, 单位性质为行政机关, 尚未纳入财政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管理。该单位收到其开户银行转来的收款通知, 收到财政部门拨入一笔预算经费100000元, 规定80000元用于某专项活动, 20 000元用于该单位日常行政活动。该单位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四) 本年度收回直接支付的资金时, 借记“财政拨款收入”, 贷记“经费支出”等科目。

9. M单位收回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某专项活动资金20 000 元。 该单位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五) 年末, 将 “财政拨款收入”本年发生额转入财政拨款结转时, 借记“财政拨款收入”, 贷记“财政拨款结转”科目。

M单位年终结账, 该单位 “财政拨款收入” 总账账户的贷方余额为350 000元, “财政拨款收入”明细账户的贷方余额为:“基本支出拨款 ———日常公用经费”50 000 元;“基本支出拨款 ———人员经费”100 000 元;“财政拨款收入 ———项目支出拨款”200 000 元。该单位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摘要:文章介绍了行政单位收入的概念及内容, 总结了行政单位财政拨款收入的范围及取得方式, 明确了行政单位财政拨款收入不同取得方式下的确认依据, 最后通过应用实例详细介绍了行政单位财政拨款收入的会计核算处理。希望本文能加深行政单位财务人员对财政拨款收入的理解认识, 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财政拨款收入的核算管理。

收入会计核算 篇11

[关键词] 税收 收入 会计 确认 比较

一、“收入”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一)税收中的“收入”概念及范围界定

根据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收入”是指增加企业经济利益的全部流入。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第七条规定,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收入,符合条件的非营利公益组织的收入。

(二)会计“收入”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准则所涉及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应当作为负债处理,不应当确认为收入。长期股权投资、建造合同、租赁、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形成的收入,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二、“收入”确认的比较

(一)商品

《收入》准则规定,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应同时具备以下4个条件:(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上述4个条件缺一不可。

税种条例及细则规定,商品销售收入在符合以下4个条件之一时即予以确认:(1)收讫销货款。(2)产品已经出发,取得索取销货款的权利。(3)发票已经开出,提货单已交给买方。(4)采用预收款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或销售不动产的,收到预收款。

(二)提供劳务

《收入》准则规定,劳务收入应分别下列情况进行确认:(1)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应在劳务完成时确认收入。(2)如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且在资产负债表中能对该项劳务交易的结果做出可靠估计的 ,应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3)如在资产负债表中不能对该项劳务交易的结果做出可靠估计的,应按已经发生并预计能够补偿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收入。(4)如预计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不能得到补偿,则不应确认收入。

税法上对劳务的确认,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规定。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销售应税劳务,为提供劳务合同收讫销售额或取得索取凭据的当天。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提供的各种劳务,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可以按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即完工百分比法)确定收入的实现。

(三)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

是指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货币资金和无形资产(如商标权、专利权、专营权、软件、版权等),因而形成的企业的利息收入和使用费收入。

《收入》准则规定,利息和使用费收入应在以下条件均能满足时分别予以确定:(1)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2)所流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利息和使用费收入应在收讫款项或取得索取款项的权力时予以确认。

(四)建造合同

《建造合同》准则规定,建造合同收入应分别下列情况进行确认:(1)在1个会计年度内完成的建造合同,应在完成时确认合同收入。(2)在2个或2个以上会计年度完成的建造合同,若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3)因合同变更而增加的收入,应在同时具备下列两个条件时予以确认:客户能够认可因变更而增加的收入,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4)因索赔而形成的收入,应在同时具备下列两个条件时予以确认:根据谈判情况,预计对方能够同意这项索赔。对方同意接受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5)因奖励而形成的收入,应在同时具备下列两个条件时予以确认:根据目前合同完成情况,足以判断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能够达到或超过既定的标准。奖励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税收上对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因建造合同对象的不同和税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1)如建造合同对象为增值税征收范围的货物,则建造合同收入使用增值税,其确认条件与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相同。(2)如建造合同对象为不动产,即建造合同属建筑安装劳务,建造合同收入适用营业税,其确认按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九条规定执行。(3)在计算应纳税得额时,不管建造合同对象如何,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一律按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四条规定执行。

(五)非货币性交易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1)对于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确认营业收入和投资收益,只确认因换出资产发生减值(即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或增值(即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而产生的损益,并按换出资产的不同性质确定其归属。(2)对于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换出资产所有权发生转移时,确认营业收入或投资收益。

在税收上,不区分同类与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税种条例及细则规定,在换出资产所有权发生转移时,确认营业收入或投资收益。

(六)视同销售

增值税和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发生视同销售行为,于货物移送使用的当天确认视同销售收入。

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1)单位或个人自建建筑物后销售的,于收讫营业额或取得索取营业额凭据时确认视同销售收入。(2)转让不动产优先产权或永久使用权或单位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的,于不动产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的当天确认视同销售收入。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视同销售行为,于资产负债表确认视同销售收入。

三、结论

1、《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确认时间的规定涵盖面远大于税法的相关规定

《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确认时间的规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并以抽象的主管判断规定较多,可涵盖几乎所有类型的收入;而我国税法对收入确认时间的规定是以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为基础的,并以客观依据为主,分别列举各项收入确认时间,较少主管判断方面的规定,这与税法的可操作性要求是分不开的,但正是由于如此,如税法的修订不及时的话,随着经济发展所出现的一些新型收入将由于没有相应的规定而出现税收漏洞,如在网络经济中电子商务的收入就难以通过现有的税法规定对其进行征收管理。对此,税法的立法机关就必须针对税法未能涵盖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修订税法与之适应。

2、《企业会计制度》中收入确认的规定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这一原则对税收制度改革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它体现在税法中就是实质课税原则,即:应根据纳税人的真实负担能力决定纳税人的税负,不能仅考核其表面上是否符合课税要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盛行的各种避税形式也必将在我国出现,对此,立法机关在不断立法堵塞税收漏洞、完善税收制度的同时,应当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使之有权处理不合法的避税行为,对其实质所得进行课税。

3、《企业会计制度》强调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如收入确认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必须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得高估资产或收益,但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因此,企业对一些存在风险的收入往往不予以确认。但税法不承认谨慎性原则,对收入的风险问题不作考虑,只要符合计税收入确认的要件,企业就必须计算缴纳税款。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企业最终证实无法取得该项已纳税收入时,从保护税本及实质课税的原则出发,税务机关应当退还已征收税款或者允许其从当期应纳税收入中扣减。

4、《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确认规定的趋向主观化、经验化

有的企业甚至会为达到某些目的而有意利用这些规定对收入进行人为调整,这就导致了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的可能性。这样就会对税收工作产生巨大影响,这个影响对所得税征管尤为明显。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等于企业会计利润加减税收调整项目金额。由于《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对企业会计利润产生基础——收入仅以列举法证明了收入的类别,并没有收入确认的详细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除少数特别的收入类别外,都是基本依照跨级的有关规定进行确认的。因此,企业就有可能通过利用《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确认规定主观判断多的特点,人为调整收入进而达到逃避纳税或者滞后纳税的目的。如果要求企业完全按照税法规定另外对收入费用进行核算、计算出应税利润的话,这不但会加大企业的纳税成本,而且等于将企业“两套帐”的做法合法化了。这使得税务机关陷入两难的局面。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企业会计电算化、多频道化的趋势及未来“税企联网”的推行,来解决这一问题。其解决思路是:企业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各类使用者的要求,可使用一套多元化的会计核算软件系统,由会计事项及其金融输入后,会计信息的各类使用者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参数,要求核算系统按照其设置的标准加工并输入输出会计信息。这一核算系统,可称为“多频道会计系统”,即:像看电视每个人都可以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频道一样,使用者也可以要求核算系统输出自己最需要的会计信息。最后,随着“税企联网”的推行,税务机关便可以足不出户在互联网电脑上调取需要的企业会计信息,计算企业应纳税款。

中国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会计制度、税收制度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为适应新的税收形式,税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会计政策,以提高税收征管和税务稽查的能力;而纳税人应当充分掌握企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从而准确地执行税法,履行纳税义务,减少纳税风险。

参考文献:

[1] 夏恩、桑德.《会计与控制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吴水彭.《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1年.

[3] 郝如玉.《税收理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4] 许善达.《国家税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

收入会计核算 篇12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居民企业以法人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这一特点, 为了减少和避免重复计税, 国家税务总局对企业的视同销售收入进行了重新界定, 这方面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28号) 文件中, 文件强调了以资产所有权属发生改变作为确认视同销售收入的标准, 改变了过去因资产发生用途改变或内部转移也确认为视同销售收入的作法。相对原税法对视同销售的确认范围而言, 新税法确认视同销售收入的范围比原税法要小些。如, 原企业所得税法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也作为视同销售收入确认, 新税法实施后将资产用于在建工程不再作为视同销售收入确认。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视同销售收入的确认与原企业所得税法对视同销售收入的确认, 无论是在确认原则上还是在确认范围上都有一定的差别, 原税法视同销售的客体一般仅包括自制或委托加工的产品以及自制的固定资产, 而新税法视同销售的客体泛指资产 (既包括自制又包括外购资产) , 二者是有差别的。这将引起视同销售收入在核算上和涉税处理上的变化, 下面对此作一些具体的探讨。

一、新税法对视同销售收入的确认与原税法的区别以及对核算的影响

1.新税法确定的视同销售收入范围

国税函[2008]82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发生下列情形的处置资产, 除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 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 可作为内部资产处置, 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 相关的资产计税基础延续计算。①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 ②改变资产的形状、结构或性能; ③改变资产的用途 (如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 ; ④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 ⑤上述二种或两种以上情形结合; ⑥其他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 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 应按视同销售确定收入。①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②用于交际应酬;③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④用于股息分配;⑤用于对外捐赠;⑥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2.原税法确定的视同销售收入范围

财税字[1996]079号文规定:“企业将自已生产的产品 (在税收实务中委托加工产品也视同自制产品) 用于在建工程、非生产机构、捐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 应视同对外销售处理”。

3.新旧税法的主要差别

新税法确认视同销售收入是以资产的所有权属发生改变为原则;而原税法不仅考虑资产的所有权属是否改变, 而且还考虑了资产的特定用途的改变。如原税法将自已生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非生产性机构也作为视同销售确认收入, 而新税法对此不确认为视同销售收入。新税法与原税法在视同销售确认范围的主要差别是, 原税法的视同销售收入仅指自制产品, 而新税法泛指资产, 就其客体涵盖的内容而言要比原税法涵盖的内容多。

4.会计核算及产生的影响

对于视同销售会计上一直不作为收入核算, 而按成本转账, 因视同销售而发生和支付的增值税或消费税一并记入相关的成本或费用账户。这是因为视同销售不符合销售成立的标志, 企业不会因为将自制产品 (新税法指资产) 用于视同销售而增加现金流量, 也不会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

但是, 由于新旧税法对于视同销售内容和范围的变化, 对原有视同销售核算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要正确地核算企业的视同销售业务, 应从以下几点着眼:

(1) 区分新旧税法关于视同销售的差别, 分别不同情况进行核算。如新税法将资产用于股息分配作为视同销售收入。现行会计核算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产品分配给股东作为销售收入处理, 按产品售价借记“应付股息”,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增值税销项税额的核算从略) , 同时结转产品成本和转销库存。这与一般产品销售的处理是一致的。同理, 新税法将资产“用于股息分配”的视同销售也适应上述核算办法。但应注意自制资产和外购资产用于股息分配在确认视同销售价格上的区别。

(2) 原税法的视同销售收入仅指自已生产的产品, 新税法的视同销售包括自制资产和外购资产。这就使得视同销售收入的会计处理比原来涉及的内容和科目要多。如, 原来税法并未将企业外购的货物用于职工福利作为视同销售处理, 实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后则纳入视同销售范围。如将购进的货物用于职工福利和奖励, 原企业所得税法未作为视同销售处理, 新税法则要求作为视同销售处理。新税法虽然规定了将外购的资产用于视同销售也要确认视同销售收入, 但对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因此, 企业发生外购资产的视同销售行为, 仍可采用成本转账的作法, 因其视同销售收入是按购入时的成本价格确认的, 一般情况下企业将外购的货物用于视同销售不会增加企业 的收入和税赋。

例如, 某企业将外购的大米作为职工福利发放给职工 (假定该企业属于食品加工企业, 大米属于生产食品的原料) , 发给管理人员100袋, 价款8 000元, 车间管理人员50袋, 价款4 000元, 生产工人200袋, 价款16 000元, 其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8 000

制造费用 4 000

生产成本 16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28 000

同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28 000

贷:原材料 28 000

这里应引起注意的是, 在新税法下外购货物用于职工福利的视同销售收入与视同销售成本在正常情况下是一致的。原税法确认视同销售的货物一般是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售价确定视同销售收入 (没有当月同类货物售价或近期同类货物售价的, 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视同销售收入) , 而新税法将外购的资产用于视同销售的收入是按购入的价格确定视同销售收入, 这一点在核算和税务处理中应引起关注。

二、新税法视同销售收入的涉税处理

新税法确认视同销售收入的内容和范围都有所不同, 因而涉及的税收处理也会不同, 作为纳税人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销售价格的确定

国税函[2008]828号文规定:“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 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 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从价格确定的角度讲, 如果企业用于视同销售的自制资产为新试制的产品, 没有同类同期销售价格, 其视同销售收入价格如何确定文件没有作出规定, 会造成税务机关在实际征管中无所适从, 纳税人无法确定这种情况下视同销售的价格和收入金额。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对这种情况下的视同销售价格及时给予明确。另外, 属于外购的资产用于视同销售要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收入, 一般而言, 购入价格仅指发票上列示的价格, 而会计核算的资产成本一般包括相关税费, 称之为购入成本, 购入成本通常情况下要大于购入价格, 如果将外购的资产用于视同销售, 按购入价格作为视同销售收入的计算依据, 而以购入成本作为视同销售成本, 则该项视同销售业务会减少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 使国家税款流失。纳税人将外购资产购入时的价格作为视同销售成本扣除, 如果外购资产购入年限已久, 则原购入价格资料不易查找, 购入成本与购入价格的差额无法处理, 会给纳税人的核算和纳税调整增加难度。建议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联合下文对外购资产用于视同销售的收入改为按购入时的成本确认视同销售收入, 这样便于纳税人操作。

2.销售收入确认的时限

上一篇: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下一篇:绿色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