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2024-08-09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通用9篇)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篇1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资产进行了重新分类。除保留原有的按流动性、非流动性分类外,取消了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项目,并将原在表外披露的衍生工具(如期货投资等)改在表内反映,同时增加了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油气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农业企业)等内容。新准则对资产要素的重新分类及对资产减值会计的重新规范,使人们对各项资产减值的核算犹如雾里看花。

一、适用准则不同

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企业各项资产减值的核算存在差异,不可能对各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在同一项会计准则中进行规范。在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虽有专门的资产减值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但该准则主要规范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长期资产减值的处理,其他资产的减值则由其他相应准则规范。这种做法也与国际惯例相一致。具体如后面附表所示。

二、是否需要核算减值视资产的期末计价方法不同而定

资产的期末计价是指资产负债表中以何种计量属性反映资产的价值,这与资产的后续计量相关。中外会计中,资产的计量历来有成本与公允价值两种模式。采用成本模式时,资产按历史成本(实际成本)反映,客观、可靠,数据容易取得,而且可避免由于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而引起的会计信息的差异,确保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因而是传统会计中常用的一种计量属性。在原有的损益表重心观下,由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是自用而非销售变现,因而无须考虑其市价的变化,会计一般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但在资产负债表重心观下,资产代表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在计量资产时,就不应以反映“过去”的成本为基础,而应以反映“未来”的价值为基础。此外,在物价明显变动的情况下,采用成本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可比性比较差,由此产生了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信息相关性强,符合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公允价值又比较容易确定,因而受到推崇并广泛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在全面推广使用公允价值。

从资产的性质来看,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流动资产可以随时变现,对公允价值的变动非常敏感,相关性强;非流动资产则不然,公允价值的正常变动对其影响并不大。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情况来看,经历了禁止使用(1992年前)、大量使用(1998年起)、限制使用(2001年至今)的多次反复。考虑到中国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需要,针对我国市场欠发达的现状,本次会计制度改革,我国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目的是使会计信息尽可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尤其是资产的现实价值,强化相关性质量。从此理念出发,我国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一般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计入当期损益,这也符合全面收益报告的国际趋势;少数资产(如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作为资本公积处理;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则沿用成本计量模式,防止企业的操纵。期末计价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不存在减值的核算;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的资产,无论从资产定义或谨慎性原则考虑,亦或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标准,根据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会计上应以反映资产“未来”的价值为基础、对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予以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以其变动金额调整权益,但当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持续下降时,应确认减值损失。

三、确认资产减值的比较范围不同

确认资产减值损失,需要将资产期末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或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比较。理论上讲,比较的方法或范围有三种:单项比较法、类别比较法和总体比较法。其中单项比较法比较准确,但操作复杂;总体比较法操作简单,但不准确;类别比较法介于两者之间。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一般要求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但下列情况除外:(一)对于数量繁多、单位价值较低的存货(含消耗性生物资产),可按类别计提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目的或用途、且难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合并计提跌价准备。

(二)单项金额不大或单项金额重大但未发生损失的应收款项,可按期末余额总额或分别不同账龄计提减值损失。

(三)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长期资产,如煤矿建的铁路专运线、某个营业网点等,应按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确认减值损失。

四、资产减值损失的列支不同

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只是预计金额,并未实际发生,会计上称为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是资产(账面价值)转化为费用(或损失)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将导致费用(或损失)的增加以及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问题是,这种减值损失如何列支,是计入资产负债表还是当期损益?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的规定,企业预计的资产减值损失,一律计入当期损益;同时按不同资产的性质,分别作为管理费用(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的减值损失)和减少投资收益(长短期投资及委托贷款的减值损失)处理。根据我国新的会计准则,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外,其余资产减值损失在利润表中单设“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反映,提示信息使用者关注企业资产质量及由此导致的相关风险,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持有期内不仅核算减值损失,还核算资产升值的利得,在利润表中专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反映(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持有目的并非赚取差价,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先计入资本公积),这种损益虽不产生现金流,但将其计入利润表符合国际惯例及全面收益报告的发展趋势。

五、资产减值损失可否转回的处理不同

理论界对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是应否转回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资产发生减值时,依据资产定义和会计确认的四条基本原则确认损失价值;而当原来影响资产减值的条件发生变化、资产价值恢复时,也应依据相同的原则对恢复价值进行确认。只有这样,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允许对已经计提资产减值的恢复价值进行确认并在财务报表中体现,管理当局就有可能利用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IAS36)允许转回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规定当已有迹象表明以前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减少时,企业必须估计该项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必须增加至其可收回价值。同时规定,对于资产减值的转回,不能高于资产以前没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账面价值。究其原因,IAS36对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是从资产定义(未来经济利益观)角度考虑的,认为当资产发生减值损失时,估计该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而进行的会计确认,属于会计估计事项。所以当计量资产可收回价值中所使用的估计因素发生改变时,属于一般的会计估计变更事项,也应进行会计确认,将以前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我国曾在《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允许转回已经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但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已经确认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主要理由:一是发生减值的长期资产,其后价值回升的可能性一般很小;二是长期资产的期末可收回金额难以准确计量。在《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的近几年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见,我国新的《资产减值准则》特别规定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出发点是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而迅速改善财务状况、粉饰其经营业绩。同时,也使财务报表信息更加客观、真实。这是我国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的一项实质性差异。其余资产的减值损失允许转回。

新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上述比较,具体如上表所示。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篇2

1 适用准则不同

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的不同特点, 决定了企业各项资产减值的核算存在差异, 不可能对各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在同一项会计准则中进行规范。在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 虽有专门的资产减值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 但该准则主要规范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长期资产减值的处理, 其他资产的减值则由其他相应准则规范。这种做法也与国际惯例相一致。

2 是否需要核算减值视资产的期末计价不同而定

资产的期末计价是指资产负债表中以何种计量属性反映资产的价值, 这与资产的后续计量相关。中外会计中, 资产的计量历来有成本与公允价值两种模式。采用成本模式时, 资产按成本 (实际成本) 反映, 客观、可靠, 数据容易取得, 而且可避免由于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而引起的会计信息的差异, 确保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因而是传统会计中常用的一种计量属性。在原有的损益表重心观下, 由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是自用而非销售变现, 因而无须考虑其市价的变化, 会计一般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但在资产负债表重心观下, 资产代表企业未来利益的流入, 在计量资产时, 就不应以反映“过去”的成本为基础, 而应以反映“未来”的价值为基础。此外, 在物价明显变动的情况下, 采用成本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可比性比较差, 由此产生了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 信息相关性强, 符合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 公允价值又比较容易确定, 因而受到推崇并广泛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在全面推广使用公允价值。

从资产的性质来看, 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流动资产可以随时变现, 对公允价值的变动非常敏感, 相关性强;非流动资产则不然, 公允价值的正常变动对其影响并不大。考虑到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需要, 针对我国市场欠发达的现状, 本次会计制度改革, 我国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 目的是使会计信息尽可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尤其是资产的现实价值, 强化相关性质量。从此理念出发, 我国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 对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 一般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计入当期损益, 这也符合全面收益报告的国际趋势;少数资产 (如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作为资本公积处理;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 则沿用成本计量模式, 防止企业的操纵。期末计价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 不存在减值的核算;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的资产, 无论从资产定义或谨慎性原则考虑, 亦或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标准, 根据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 会计上应以反映资产“未来”的价值为基础、对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予以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以其变动金额调整权益, 但当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持续下降时, 应确认减值损失。

3 确认资产减值的比较范围不同

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需要将资产期末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 (可变现净值或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进行比较。

比较的方法或范围有3种:单项比较法、类别比较法和总体比较法。其中单项比较法比较准确, 但操作复杂;总体比较法操作简单, 但不准确;类别比较法介于两者之间。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一般要求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 但下列情况除外:

(1) 对于数量繁多、单位价值较低的存货 (含消耗性生物资产) , 可按类别计提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目的或用途、且难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 可合并计提跌价准备。

(2) 单项金额不大或单项金额重大但未发生损失的应收款项, 可按期末余额总额或分别不同账龄计提减值损失。

(3) 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长期资产, 如煤矿建的铁路专运线、某个营业网点等, 应按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确认减值损失。

4 资产减值损失的列支不同

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只是预计金额, 并未实际发生, 上称为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是资产 (账面价值) 转化为费用 (或损失) 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将导致费用 (或损失) 的增加以及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这种减值损失如何列支, 是计入资产负债表还是当期损益?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的规定, 企业预计的资产减值损失, 一律计入当期损益;同时按不同资产的性质, 分别作为管理费用 (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 、营业外支出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的减值损失) 和减少投资收益 (长短期投资及委托贷款的减值损失) 处理。根据我国新的会计准则, 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外, 其余资产减值损失在利润表中单设“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反映, 提示信息使用者关注企业资产质量及由此导致的相关风险, 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 持有期内不仅核算减值损失, 还核算资产升值的利得, 在利润表中专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反映 (可供出售的资产, 持有目的并非赚取差价, 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先计入资本公积) , 这种损益虽不产生现金流, 但将其计入利润表符合国际惯例及全面收益报告的趋势。

5 资产减值损失可否转回的处理不同

界对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是应否转回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当资产发生减值时, 依据资产定义和会计确认的四条基本原则确认损失价值;而当原来资产减值的条件发生变化、资产价值恢复时, 也应依据相同的原则对恢复价值进行确认。只有这样, 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另一种观点认为, 如果允许对已经计提资产减值的恢复价值进行确认并在财务报表中体现, 管理当局就有可能利用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信息。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篇3

【关键词】 无形资产减值;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摊销;相互关系

一、无形资产减值准与摊销的差异性分析

(一)性质目的不同

无形资产摊销是指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在其使用寿命内进行系统合理地分配。累计摊销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它把无形资产的价值按照一定标准分摊到无形资产预计可使用的期限内,以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属于成本的分配手段或分摊过程。无形资产减值是指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作为资产的一种,意味着“未来经济利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实质上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可收回金额与帐面价值进行定期比较。

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时,确认无形资产发生了减值,要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调整无形资产的帐面价值,以使帐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无形资产减值所表示的价值减损,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引起,与生产经营的关系不大,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计提摊销是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分摊,并不表示无形资产价值的实际减少,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正是在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的基础上,以一种更灵活、更及时的方式,确保无形资产现时价值计量信息的有用与相关。也有人认为计提减值准备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反映了无形资产当前的价值,是一种资产计价的手段。

(二)核算原则不同

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是以谨慎性原则为依据的。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将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冲减其帐面价值,体现了“谨慎”思想。无形资产摊销是以配比原则为依据的。无形资产能在较长的时间里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价值将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三)核算范围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规定: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并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要进行摊销,而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则不应摊销。对计提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对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存在减值迹象时,才对其进行减值测试;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计提摊销的无形资产范围不包括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范围恰包括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范围比计提摊销的无形资产范围要大得多。

(四)核算时间不同

无形资产摊销的计提通常是按月进行的,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的成本或当期费用,属于因正常时间推移在不同会计期间的成本或费用,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通常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减值)或年末(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减值)根据实际减值测试情况来进行,在并无证据表明减值已发生的情况下,不必作帐务处理。不同会计期间的减值损失与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系统的联系。

(五)核算方法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无形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摊销方法,可以采用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生产总量法、车流量法等,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对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没有象摊销那样有多种可选择的方法,主要是于期末通过对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与其帐面价值的估价、分析比较、判断来进行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六)纳税影响不同

税法规定:企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无形资产摊销费可以在税前扣除,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主要指经报税务机关批准提取坏帐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都不得扣除。这就表明无论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在税收法规上均不予承认。企业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是不得在税前扣除,对所得税数额没有影响。

(七)帐务处理不同

无形资产的摊销与日常经营管理息息相关,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其摊销额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常性费用中,提取时借记 “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无直接关联,导致减值的情形也并非是经常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二、无形资产减值与摊销的一致性分析

(一)两者的金额大小相互影响

无形资产累计摊销额的大小会影响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额的高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也实实在在地通过改变摊销的核算基数而影响摊销额的多少。“无形资产成本(原值)”减去“累计摊销”等于“净值”;“净值”再减去“减值准备”等于“无形资产的帐面价值”。这“帐面价值”,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刻该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从这个角度来看,“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也是“累计摊销”的修正与补充,共同反映着无形资产的现时价值。

(二)两者的作用都使得无形资产帐面价值降低

从资产负债表上看,“累计摊销”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帐户都是“无形资产”帐户的备抵项目,都表现为无形资产价值的减少。当无形资产摊销时,则是将应摊销金额记入“累计摊销”帐户的贷方;当无形资产发生减值时,通过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来减少其帐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以上关系的公式表示为: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无形资产原价(成本)-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三)两者的结果都会影响企业当期利润的减少

从利润表上看,无形资产当期计提的摊销金额计入“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帐户;当期发生的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的无形资产减值损失,按应减记的金额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帐户。无论是“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还是“资产减值损失”,都是损益类帐户,其最终都要结转计入“本年利润”帐户借方,使企业当期利润减少。

(四)两者的核算都需要借助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无形资产摊销的始终。首先,判断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其次,判断确定的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再次,判断选择摊销方法。同样会计职业判断在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首先,对无形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进行测试判断;其次,在无形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估计其可收回金额;最后,根据估计的可收回金额,确定无形资产减值损失。

参考文献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篇4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的总部资产例如总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难以脱离其他的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能独立计算的除外),所以企业在年末确认总部资产减值时,应该将总部资产分摊到各个资产组,然后再据以比较各个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确定各个资产组应计提的减值准备,最终再将计提的资产减值分配到各个资产组和总部。本文对总部资产在各个资产组使用年限相同和不同两种情况下的实务核算予以例解。

[例1]华美公司是一家从事服装生产的企业,下设第一分公司生产儿童服装和第二分公司生产成人服装。华美公司的资产总额为1200万元,其中总部资产为200万元,第一分公司的资产为400万元,第二分公司的资产为600万元(含商誉15万元)。年末,有迹象表明华美公司的总部资产发生减值,需要计提减值准备,这时华美公司将所属的.第一分公司和第二分公司作为一个资产组,进行总部资产减值核算。

第一步,将总部资产分摊计入各个资产组,分摊的标准为第一分公司和第二分公司的资产比例。第一分公司分摊的总部资产为80万元[200×400÷(400600)],分摊后的账面资产合计为480万元;第二分公司分摊的总部资产为120万元(200―80),分摊后的账面资产合计为720万元。

第二步,确定各个资产组应计提的减值金额。将第一分公司和第二分公司分摊后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比较,计算出资产组发生减值的金额。经过相关计算,第一分公司资产可收回金额为420万元,发生减值60万元,作为第一分公司与总部资产减值分摊的数额;第二分公司的可收回金额为680万元,发生减值40万元,扣除商誉15万元后,第二分公司与总部资产减值的分摊数额为25万元。

第三步,将各个资产组计提的资产减值分配到各个资产组和总部,分摊的标准为各个资产组的原有资产账面价值和总部分摊计入资产价值的比例。第一分公司应该分摊给自己的减值准备为50万元(60x400480),分摊给总部的减值准备为10万元(60―50);第二分公司应该分摊给自己的减值准备为20.84万元(25×600720),分摊给总部的减值准备为4.16万元(25―20.84)。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篇5

摘要: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首先执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与2001年修订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对原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在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进行了重新规范。下面将对新、旧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新准则。

关键字:长期股权投资; 核算方法; 新会计准则;旧会计准则;分析比较

一、新旧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规范范围的变化

旧投资准则规范范围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且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因为引入了金融工具的概念,新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将短期投资修改为交易性证券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修改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均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未予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但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也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二、新旧准则下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旧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一般地,根据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当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低于20%普通股,采用成本法;持有20%~50%普通股时,采用权益法核算。但判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应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决定采用何种方法。

新准则规定,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中规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但是,两种方法核算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适用于两种情况:

(1)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2)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适用于:

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来核算。

可见,原准则对有控制权的投资(即对子公司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新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

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这是由于采用权益法或成本法核算对企业合并的结果并没有太大影响,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取消了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核算的规定,改为采用成本法核算,只是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在权益法下,若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该差额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若相反,则该差额需调整股权投资成本,并计入当期损益。并且,新准则要求在确定能否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时,应当考虑投资企业和其他方持有的被投资单位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潜在的表决权因素,更加关注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实际控制能力的大小,而不仅以投资份额的一定比例(20%或50%)作为划分标准。可以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及其适用范围是新会计准则最主要的变化。

三、新旧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和计量

(一)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

原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是指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支付的全部价款,或放弃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即以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新准则对初始成本的确定为企业合并取得和非合并取得,分别作出了规定:(一)企业合并情况下视投资方与被投资方是否属于同一控制分别确认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1)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2)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如换股合并)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例一:甲公司购买同一集团之下的乙公司100 %的股权。乙公司合并日账面价值资产2000万、负债1600万、净资产为400万。乙公司会计政策与甲公司一致。甲公司支付给乙公司投资人合并对价为甲公司股份每股面值1元410万股,投资时甲公司资本公积6万元,盈余公积4万元。

A、旧准则下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为:(单位: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400 ——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 贷:股本 410 B、新准则下甲司的会计处理为:(单位: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 400 资本公积 6 盈余公积 4 贷:股本 410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1)一次性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对于新旧会计准则下两种会计处理程序中的无形资产的金额的不同是因为《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在摊销时的会计分录不同导致的,在摊销无形资产时,在旧准则中处理是:

借:管理费用(相关其他业务成本)贷:无形资产 在新准则中处理是:

借:管理费用(相关其他业务成本)贷:累计摊销

由于在摊销时会计分录不同,所以在冲销时导致会计科目的金额不同。

(2)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每一单项交易成本之和;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也应计入企业合并成本;在合并合同或协议中对可能影响合并成本的未来事项作出约定,购买日如果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并且合并成本的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购买方应将其计入合并成本。

3、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为:

(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

(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3)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4)通过非货币性资产:)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确定。

(5)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确定。

三、新旧准则下企业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核算方法不同

企业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对获得的收益和损失的处理,理论上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方式。

(1)成本法下的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对旧准则的规定予以沿用,成本法核算的一般程序是: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时按照追加或收回投资时的初始投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应按照应享有的份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即清算股利,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2)权益法下的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规定权益法应用在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特点是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损益不断调整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以反映投资方占有被投资方经营损益的份额。

①引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概念

按照旧准则的规定,投资企业直接根据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即以投资时被投资单位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为计量基础; 新会计准则规定:引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概念。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新会计准则不再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相应地取消了有关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的规定。②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这一处理原则与旧准则相同。

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因为按照股份公司有限责任的法律规定,投资方对自己投资责任只能以出资额为限。如因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导致投资企业需要承担额外义务的,按照或有事项准则的规定,对于符合确认条件的义务,应确认为当期损失。同时确认预计负债,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预计负债”科目。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净利润的,投资企业在其收益分享额弥补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恢复确认收益分享额。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

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如果由于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而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损失。特别是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时,应先看有无剩余股权投资差额,再分别进行处理;如有剩余借方股权投资差额,应先冲减,如仍有减值,再按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如有贷方股权投资差额,应先冲减,再冲减“投资收益”,并且,计提的减值准备在投资的可收回金额恢复时,可以转回。

新准则规定,企业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发生减值,先冲减商誉,商誉减为零后,再作长期投资的减值。在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分为两种情况:(1)按照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即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权益工具投资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其损益;计提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2)其他按照本准则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处理。即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计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五、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损益的计量

在旧准则下,确认股权转让损益应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处理;成本法比较简单;权益法则应考虑股权投资差额的不同情况。

新准则规定,(1)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2)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不再确认股权投资差额而变得相当简单;新准则规定,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在新旧准则的处理中,成本法基本一致,而权益法新准则要简单得多。

结论: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有关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投资》准则相比变动最大的地方在于: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核算范围以及在权益法下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和“合并价差”等科目并充分体现了资产购买的公允价值。新准则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特别是进行财务管理的信息使用者。我们需要对新会计准则有更深入细致的探究,来提供更符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财务信息,提供更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和风险方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2] [3] 王学锋; 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思考 [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7.(2).邵天营.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改进[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11).刘永泽 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 [J]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篇6

对于固定资产盘盈业务的账务处理, 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一) 主流意见。

根据《固定资产》准则及《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的规定, 盘盈固定资产一律视为前期差错, 全部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 盘盈所得不得计入当期损益, 此规定适用大中型企业。这样处理的主要依据是认为盘盈固定资产价值较大, 且一定是前期错记、漏记所致, 由于其发生的概率很小, 同时为了防止企业以此类业务来调整当期利润, 所以将此类业务统一作为前期重大差错, 一律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

(二) 小企业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调整。

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盘盈固定资产不采取追溯调整法进行调整与重述, 只按照未来适用法进行调整, 即与一般资产盘盈一样, 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调整, 盘盈所得计入当期损益。

(三) 其他意见。

1. 对于固定资产盘盈, 首先要确定会计主体的性质, 如是一般企业, 则按照《固定资产》准则及《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否则按《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进行处理。

2. 对于一般企业固定资产盘盈, 要区分是年前还是年内盘盈的固定资产, 即盘盈所属的会计期间, 如是年前盘盈的固定资产, 属于前期差错, 按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如是年内盘盈的固定资产, 按年内正常盘盈的资产进行处理, 不属于前期会计差错。

3. 应区分盘盈固定资产价值大小分别进行处理, 如价值较大, 按重要前期差错处理;如价值较小, 则按非重大前期会计差错来处理。

4. 应区分盘盈固定资产的性质并分别进行处理。如属于意外所得或故意错记、漏记或无法查明原因的, 按前期重要会计差错处理;如属于工作疏忽造成的错记、漏记所致, 应比照存货、货币资金盘盈来处理。

由于小企业固定资产盘盈业务处理比较简单, 笔者从盘盈固定资产的会计期间、价值大小、是否已抵进项增值税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一般企业固定资产盘盈业务的处理。

二、年前盘盈固定资产核算

按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的规定, 将盘盈的固定资产全部作为前期重大会计差错来处理, 即一律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 采取追溯调整法调整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期初数, 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重述与说明。笔者认为, 盘盈固定资产既有年内盘盈的固定资产, 也有年前盘盈的固定资产, 只不过年前盘盈的几率较大;同时盘盈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也有大小, 性质也不相同, 所以一律作为前期重大会计差错来处理, 肯定不妥。同时新会计准则还没有考虑到2009年以后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的有关规定, 根据新税制的规定, 一般纳税人购买生产用固定资产可以抵税。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8号的规定, 将抵税期间从3个月延长到6个月, 过期不能抵税。所以笔者认为, 对于盘盈固定资产应区分盘盈会计期间、价值大小、盘盈性质不同并考虑增值税等问题进行分类处理。由于以前年度盘盈的固定资产一般没有抵税 (因为账面上无记录) , 同时一般也过了抵税期, 所以只须考虑价值大小及性质不同分别处理即可。

(一) 盘盈固定资产价值较大, 其性质为意外所得或故意错记、漏记或无法查明原因。

根据《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的规定, 重要前期差错是指足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做出正确判断的差错。其重要性可以根据其差错的规模和性质作出判断, 即差错的金额大小与性质是判断前期差错是否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盘盈固定资产价值较大、又是前期差错, 同时为意外所得或故意错记、漏记所致, 当然属于前期重要会计差错。对于无法区别是本期还是前期差错, 或无法查明盘盈原因的, 本着重要性原则的要求也按此类情况处理。对于前期重要差错应按追溯调整法更正, 一律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组织核算。具体处理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分析差错影响数, 编制相应会计分录进行调整;第二步:调整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第三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重述。

例1:江苏南通万通公司 (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所得税率25%, 中型企业, 按净利润10%提法定盈余公积) 在2012年12月31日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 发现车间盘盈设备一台, 八成新, 其同类市场新产品价值为117 000元 (含增值税) 。经查, 该设备很可能是去年从某公司进货时对方不小心夹带所致。

分析:该设备系以前年会计差错所致, 价值较大, 且为意外所得。所以按重大前期差错处理, 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组织核算。

1. 按重置价值 (含税) 、新旧程度调增固定资产价值:

借:固定资产 (117 000×80%) 93 6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93 600

2. 调增所得税: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3 4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3 400

3. 结平“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0 2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70 200

4. 调增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7 020

贷:盈余公积7 020

5. 调整资产负债表中相应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有关项目的期初数, 主要有固定资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6. 在有关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加以必要的说明。

(二) 盘盈固定资产价值较大, 其性质为非主观原因造成的漏记、错记所致。

对于此类盘盈的固定资产, 虽然其价值较大, 但性质发生了变化, 是非主观原因造成的漏记与错记, 因而不符合前期差错重要性定义, 所以无须按重要前期差错进行更正, 即不必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组织核算, 也不必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只需要比照一般资产盘盈处理即可, 其盘盈所得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例2:承例1, 经查, 设备是上年5月份从某公司购入固定资产时漏记所致。

分析:该设备虽然是年前盘盈的固定资产, 价值也较大, 但不是意外所得, 而是漏记所致, 所以不属于前期重大会计差错。

1. 确定盘盈固定资产入账价值:117 000×80%=93 600 (元)

2. 调增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93 600×25%=23 400 (元)

3. 计算盘盈净值:93 600-23 400=70 200 (元)

4. 编制分录调整有关资产、负债项目金额, 并确认盘盈所得:

借:固定资产93 6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3 400

营业外收入70 200

(三) 盘盈固定资产价值较小。

对于盘盈的固定资产价值较小,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都不符合前期差错重要性定义, 所以无须采取追溯调整法进行更正与重述, 只需要按照未来适用法直接更正盘盈相关资产即可, 即直接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 其盘盈所得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笔者认为, 按此法处理, 至少有以下四点好处:一是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的相关规定并不矛盾, 因为它不符合重要前期会计差错的定义。二是这样处理简单直观, 能减轻财务人员负担。三是这样处理与传统的会计实务做法相统一。在会计实务中, 会计人员往往力图规避使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因为这样做很容易出差错, 特别是会引起税务部门的特别关注, 对企业往往不利。四是这样处理不会给企业因盘盈固定资产业务而带来多大的利润操纵空间。因为固定资产至少每年应盘查一次, 由于其价值相对较大, 盘盈几率很低, 只要切实贯彻好盘存制度, 同时加强税务监管, 基本上能杜绝企业利用盘盈固定资产来操纵利润的行为。

三、年内盘盈固定资产核算

对于盘盈固定资产, 如能查明系年内取得的固定资产, 不能按前期会计差错来处理, 而应比照年内盘盈的一般资产进行处理, 即直接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组织核算。另外, 由于是年内取得的固定资产, 按照新税法的规定, 要考虑增值税的有关问题, 具体是:一看能否抵税;二看是否抵税;三看是否过了抵税期。

(一) 年内盘盈固定资产且已抵税。

例3:江苏南通万通公司 (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所得税率25%, 中型企业) 在2012年12月31日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 发现车间盘盈设备一台。经查, 该设备系2012年6月20日购入并交付使用, 其发票价为50 000元, 增值税8 500元 (已抵税) , 预计使用时间为5年, 无残值, 直线法计提折旧。

分析:由于盘盈的固定资产系年内购入, 一般很容易找到购入相关原始凭证, 所以直接按购入原价调增固定资产, 同时补提相应折旧即可。

1. 调增固定资产与补提折旧:

借:固定资产 (按购入不含税的发票价入账) 50 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45 000

累计折旧5 000

2. 盘盈所得计入当期损益: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45 000

贷:营业外收入45 000

(二) 年内盘盈固定资产、未抵增值税 (且未过期) 。

例4:承例3, 假设车间盘盈的设备系2012年8月20日购入, 尚未抵扣增值税, 其余资料相同。

分析:由于该设备还可以抵税, 但因各种原因未抵税, 且未过抵税期, 所以必须要考虑到抵税的问题。

1. 调增固定资产, 补提折旧并抵税:

借:固定资产5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8 5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55 167

累计折旧 (50 000÷5÷12×4) 3 333

2. 盘盈所得计入当期损益: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55 167

贷:营业外收入55 167

(三) 年内盘盈固定资产, 未抵增值税且已过抵税期。

例5:承例3, 假设盘盈设备的增值税未抵税, 其余相同。

分析:因为盘盈设备系2012年6月20日购入, 虽然没有抵扣增值税, 但已过了抵税期, 所以不能抵税, 盘盈固定资产应按价税合计确认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1. 调增固定资产与补提折旧:

借:固定资产58 5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52 650

累计折旧 (58 500÷5÷12×6) 5 850

2. 盘盈所得计入当期损益: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52 650

贷:营业外收入52 650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对于一般企业固定资产盘盈的账务处理, 笔者认为应根据盘盈固定资产的会计期间不同、价值大小、性质不同并结合增值税有关问题分类进行处理。为了直观起见, 以下用流程图来反映一般企业固定资产盘盈的账务处理及要点 (见右侧图) 。

摘要:对于固定资产盘盈的核算, 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众说纷纭。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以下简称《固定资产》准则) 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以下简称《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 规定, 盘盈固定资产一律视为前期差错, 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 而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盘盈固定资产直接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本文从企业类型、盘盈固定资产具体情况、是否考虑增值税等三个方面对此类业务的账务处理进行梳理, 重点阐述一般企业 (大中型企业) 固定资产盘盈的账务处理,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新税制,一般企业,固定资产盘盈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M].上海:立信出版社, 2011.

[3] .张焕平.新旧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盘盈会计处理方法之差异[J].新西部, 2013, (9) .

[4] .吕永霞.新旧会计准则下盘盈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重新思考[J].商业会计, 2013, (14) .

[5] .王丽娟.固定资产盘盈的会计处理探讨[J].商业会计, 2013, (15) .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篇7

关键词:新准则;企业研发;入账价值

一、新准则下无形资产的相关内容

(一)新准则下无形资产的含义。新会计准则下的无形资产是一种非货币形态的资产,是企业所拥有和掌控的无实体形态的资产。例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等都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新准则下规定所有的无形资产都是可辨认资产,突出了无形资产的可辩性。无形资产可脱离企业作为一种独立的资产,能单独或与相关合同等一起出售或是授予许可。无形资产的权利是由合同权利或其他相关法定权利来保证的。新准则不再实行商誉,紧随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归属于同一家企业的企业合并无法产生商誉,只能形成“资本公积”。这种改变是经济全球化下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

(二)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确定。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是需要遵循历史成本原则的。无形资产所需的成本是为获取无形资产,实现计划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支出内容。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因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新准则强调货币的时间价值。对于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则又有着不同的入账价值,其将投资时所签订的合同或协议中所规定的价值作为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利用初始成本和实收资本的相差额数来进行“资本公积”的调整。新准则中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所得来的无形资产,需要根据非货币性交换的会计处理规定来确认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若其无需补充价格,则由交换的资产的账面价值来确定;若需要进行补价,其情况便略显复杂。对于支出补价的,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是账面价值与补价以及税款的总和;对于收到补价的,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应是用账面价值与补价的差加上税费。除以上这些外,还有一种无形资产是自创性的。新准则中,指出对于企业自行研发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而申请得到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的确定应以注册费和法律费为依据。对于在依法申请前所产生的研究费用应为当期费用。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关于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价值确认方法及其特性

(一)我国新准则对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价值确认方法。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使我国对企业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价值确认方法有了改进。其规定在对企业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进行计量时,要将其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研究。一个阶段是研究阶段,一个则是开发阶段。研究阶段主要是指企业在理解新知识,获取新技术之前所采用的创新的有计划的调查;而开发阶段则是指企业在开展商业性生产前,将研究所得出的新技术新知识运用到其他方面,以改进材料、设备和产品等。研究阶段所需的成本应计入当期损益中去。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确认为是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其要求所获取的无形资产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可以投入使用和出售;有完成无形资产和使用无形资产的意向;无形资产的实效性体现在无形资产在完成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无形资产的研发需要有充足的技术和财务资源作为后备力量,给予支持;对于无形资产开发阶段中所需的支出进行有效地计量。

(二)新准则对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价值确认方法的特性。新准则下的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价值确认法比起旧准则来要显得科学合理。新准则给予了“研究”和“开发”明确的界限,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而旧准则却未对研究和开发进行含义上的定义。旧准则是一种无法适应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的原则。其只是通过判定企业是否是依法申请无形资产来确认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这种入账标准虽遵循了重要性严则,但违背了历史成本原则,不符合客观性原则,配比原则等。因而,相比于旧准则来说,新准则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要合理得多。旧准则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它过于片面,只偏重于重要性特征,其在对无形资产进行计价时,最先满足的是会计核算原则,这一方式不符合无形资产计价的原则。除此之外,比起旧的会计准则,新准则能真实的反映出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价值,能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新准则下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价值确认方法虽然比起旧准则来说更合理,但其本身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确认方法在实际运用中难以进行操作。新准则将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分成本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方面,对这两个方面有了严格的划分,但实际操作中,却仍是很难分清楚,无法进行正确的归类。新准则对开发阶段的成本制定了其是否属于无形资产支出的条件,但这些条件在实际运用中也难以判断。新准则下对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计量方法有所不同,因而使得企业有漏洞可钻,可人为的改变费用支出,以此逃脱税率。亦可以增加当期利润,以此欺骗股东。

三、新准则下有效确定企业研发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措施

在新准则下,对于企业研发的无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可分不同的情况进行确定。

(一)对于投资巨大,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自行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确定。一般来说,一些专题性的企业研发所需资源和资金都十分庞大,这种企业研发的阶段性比较明显,容易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因而,在对这类无形资产进行入账价值的确定时,可按照新准则的要求,对两个阶段所产生的费用进行判定,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发阶段中,对于新准则所提出的条件,要更详细说明,更细致化,以方便判断。

(二)对于普通的日常化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可采用成果决定法。对于一般的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确定,可采用成果决定法。成果决定法就是根据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不同结果来决定处理方法。当已有所成效,能获得收益时,则可将支出资本化,若无法到达预期收益时,则可将支出费用化。这种方法适用于实际运作中,便于操作。它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可,一是其研发取得了成功,获得了认可;二是企业的这项研发能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

企业研发活动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从技术上来说,有限的技术可能会影响企业研发的成果,为企业研发成果带来不确定性;从经营上来说,企业研发活动受企业运营者的决策影响,若企业运营者对企业研发活动发展的方向把握错误,缺少资金支持时,企业研发活动可能会中断;从行业上来说,若同行业的企业比本企业先一步研发成功,或是企业研发有了成果后,却不能实现产业化,那么企业的研发效果就无法实现。从环境上来说,企业的研发受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的影响。这些改变会为企业研发活动带来一定的风险。而成果决定法则充分的考虑到企业研发所面临的风险。

企业的研发主要是进行专利的研究和技术的研发,其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这一作用则体现了资产的特征,成果决定法是一种符合资产特征的方法。成果决定法的应用并不会阻碍企业依法申请专利,其只是在企业研发无法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时,不宜资产入账,但企业仍可获得研发产权。

结束语

随着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高,如何对无形资产进行入账价值的确定已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新准则下企业研发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需要分不同的情况来进行确定。

参考文献:

[1]王骁.对新准则下企业研发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8)

[2]王骁.对新准则下企业研发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7)

探究新形势下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 篇8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建议

当前,企业迅速发展,但是其中的会计管理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必须引起重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深化,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发现并改正企业单位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一、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

1.会计核算基础比较薄弱

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改革进程却相对缓慢,会计核算水平有待提高。造成会计核算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知识与技能需要提升。甚至一些企业不看职称与学历,任用自己的亲属当会计人员,没有合格证件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性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就到岗任职了,这就会出现工作不专甚至违规操作的问题,在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的财务观念。有些企业为了躲避税收,往往会建立多套账,甚至有的没有账,还有的账目十分混乱。

2.会计核算的主体不清楚

这个问题很普遍。我国的企业有多种组织形式,独资的、合伙的、或是有限责任公司。正是由于形式多样,导致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的不明确,没有明确的隶属,账目就容易混乱,账目乱就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3.企业监督不到位

企业的良好的运行依赖于领导的监督,会计核算管理很重要,但是有的单位或领导并不重视。目前,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监管力量比较薄弱,尽管有些企业单位设立了监督部门,但是监督不到位的问题频发,便使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发挥的监管效果并不明显。首先,监督人员的人数有限,影响力和权威性都相对较差。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会计核算问题也暴露出来。活动前后的的监督工作都不到位,或没有监督,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其次是缺乏对企业整体的把控,无法对资金的具体使用过程有整体把握和预测。

二、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的建议

1.健全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企业的正常运行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制度,才能使单位的经营有方向,经济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是很有必要的。规范会计核算的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有了合理的制度才能保证企业运营有效率,有目标,从而促进会计人员的责任心,保证财务工作的高效进行。要知道管理层如果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有所突破,要顺应经济的变化。

2.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

在新形势下,一些企业并不重视会计人员的能力水平,使得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并不乐观,影响企业的整体价值的提升,所以必须引起重视。企业要加强对他们的知识能力的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开阔他们的眼界,不能一成不变,要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否则企业也会变得没有活力。要不定时的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要加大对企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展开不断地检测与审核。其次在选拔上要严格把关,避免无证上岗或任人唯亲。会计人员要树立先进的管理意识,防止思想滞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需要各级部门的密切配合与支持,因此企业必须引起重视,必须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会计工作人员招聘中,要提高入职要求,层层选聘获得优秀人才,保证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过关。最后还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可以使用会计办公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3.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

有效的监管,可以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领导首先要审查到位,同时会计人员自己内部监督,内外结合,发挥最好的工作水平。工作合理分配,每个人有自己的主要工作,做到精细。在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同时使人员加强学习,提高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企业的会计核算离不开部门的监督与管理,首先,必须使企业的监督部门独立出来,直接领导管理,避免相互袒护,保证监督工作独立。其次,对监督部门人员要对监督部门给予资金支持和权利权威,确保监督工作实际到位,达到真实有效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文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J].大众科技,2013.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篇9

关键词 会计新准则 林场企业 会计核算

当前,我国的林场企业逐渐出现了新的变化,投资主体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原有的会计制度也出现多样化的特点,包括股份制林场、集体林场以及个体林场在内的经营单位都实行了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使得林场企业的会计核算出现了混乱的情况,而这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原有的会计制度,没有充分考虑林木资产的特点,其会计核算缺乏时间价值以及历史成本的考虑,使得会计核算不完整,也不利于林木资产的经济价值的准确计量。因此,根据林木资产的特点,于2006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了科学、合理以及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为林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下面就如何加强林场企业的会计核算做具体的分析。

一、在坚持新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会计核算

在提出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5号文件中,对生物资产做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对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既要与国际惯例相符合,又要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比如,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将已有的生物资产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以及消耗性生物资产,对于生产性的生物资产,要按照固定资产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根据一定期间的要求对该生物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同时,还要对资产负债表的相应项目或者是在每年的年末对生产性的生物资产实行减值测试,然后根据减值测试的结果对计提资产进行损失的测算,而母树林与采穗圃都是属于生产性的生物资产。对于公益性的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则是与社会效益或者是社会责任相类似,该生物资产主要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其中,防护林以及治沙林等林木则属于此类型。消耗性的生物资产主要包括小型的苗木,对这一类资产的会计核算要与企业的存货相类似,企业在会计核算时要定期的非公允减值实行评估,并且按照可回收金额对账面价值进行计提跌价准备。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5号文件对林场企业的资产的会计核算都提出了具体的准则,而林场企业要在坚持新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会计核算,并可以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二、对林场企业的会计科目重新进行设置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下,林场企业可以在原先的五大林木资产的账面上,按照五号文件的要求,根据商品林以及公益性的林木设置两类会计科目,从而进行会计核算;也可以根据林场的实际需求,按照林木资源的管理进行会计科目的划分,比如在公益性的生物资源下设防护林以及特用林,或者是在商品林下设经济林、薪炭林以及竹林等会计科目,用于日常的会计核算。同时,还可以改变原有的会计核算的方法,根据林场的费用进行会计科目的重新设置,将造林费、保护费以及营林的设施费等按照支出进行会计科目的设置与会计核算,并且在每年的年末进行结转林木资产。

三、利用公允减值进行计量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之前的准则相比,很多改变是围绕资产负债表这一项目进行的,而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就是新会计准则改变的有力体现。对林场企业来说,其林木资产的生长周期很长,因此,林木资产的历史成本是不能真实地反映其林木的价值的,这就需要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引入时间价值以及公允价值,而这两项会计科目的引入为林木资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会计核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满足林木资产的核算要求,也为其准确、客观的会计核算提供了条件。同时,对于林场企业的经营中筹集资金时发生的成本,可以在满足资本转化的条件下将利息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计入林木资产的成本中,这样更加符合会计核算的相关性的原则。

四、根据新的会计准则修改管理体系

林场企业在新的会计准则的要求下,进行了会计制度的修改,同时,还要对林场企业的管理体系作出相应的修改,以满足林场企业的生产要求,也是坚持新准则的需要。首先,林场企业要调整内部的管理体系,根据林场资源的实际情况与企业的经营情况对公允价值以及资产减值进行修改;其次,林场企业还要根据新准则的要求制定具体的操作准则,重新设置会计科目,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重新的编制;再次,林场企业还需要对原有的会计系统进行不断地更新,对会计核算的内容、方式进行调整,为会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做好准备。

五、结语

新的会计准则的要求下,林场企业要根据其要求重建会计体系,以保证准确、客观的进行会计核算,这也是林场企业适应国家化、迎合整个林业行业发展的要求。林场企业要在新的会计制度的完善过程中,打破原先的经营模式的限制,为新会计准则为基础,结合林场企业的经营特点,建立新的会计制度与会计核算体系,这也是促进林场企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淑玲.浅谈新准则下如何加强林场企业的会计核算.财经界(学术).2010(22).

[2]袁钧.探索在新会计准则下完善林业会计核算.现代商业.2008(35).

上一篇:关于刊出以“倡廉政,树新风”为主题的黑板报通知下一篇:各大银行信用卡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