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2024-06-20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共7篇)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篇1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摘要] 利润表在财务会计报告概念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润表的名称、列报的依据、列报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变化,将。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润表的变化情况作出分析。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利润表项目进一步增加,将部分未实现资产增值收益纳入利润表,这在增加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降低了其可靠性。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 新准则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目录

引言„„„„„„„„„„„„„„„„„„„„„„„„„„„„„„„„1

一、利润表变化的原因„„„„„„„„„„„„„„„„„„„„„„„

1(一)利润表变化的总体趋势„„„„„„„„„„„„„„„„„„„„„1

(二)利润表存在的问题„„„„„„„„„„„„„„„„„„„„„„„1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5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资产负债表现„„„„„„„„„„„„„5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5

(三)报表列表的变化„„„„„„„„„„„„„„„„„„„„„„„„6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6

三、利润表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8

(一)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恢复„„„„„„„„„„„„„8

(二)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8

(三)“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9

四、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10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10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10

(三)计入损益的利德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德和损失„„„„„„„10 结论„„„„„„„„„„„„„„„„„„„„„„„„„„„„„„„12 致谢辞„„„„„„„„„„„„„„„„„„„„„„„„„„„„„„13 参考文献„„„„„„„„„„„„„„„„„„„„„„„„„„„„„14

引言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又被称为“收益表”和“损益表”。新企业会计准则有关利润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调整会计计量基础的变化上 ,其中主要体现在“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即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由于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很多理念和操作与中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和实务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甚至在有些方面的改变是以前根本就没有出现过的,因此,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困难重重。这就要看我们的监管人员以及实施人员如何来面对我们的这次国际趋同。2006 年 2 月 15 日, 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自 2007 年 1 月 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与原准则相比, 新准则有很多变化, 对上市公司财务有很大影响, 其中, 利润表的变化是一个亮点。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拟就新准则中利润表的变化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利润表变化的原因

(一)利润表变化的总体趋势

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主要基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财务报告—利润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会计信息,改进利润表已是大势所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润表的名称、列报的依据、列报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变化。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并于2007 年1 月1 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随后逐步推广到所有公司。这份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新规,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的计量和核算产生重大变化,这对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利润表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利润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收益计量缺乏统一性

由于用历史成本计价,所耗用的资产按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转销,而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进行配比的收入与费用未建立在同一时间基础上,因而使收益的计量缺乏内在的逻辑上的统一性,使成本无法得到真正的回收,使资本的完整不能从实物形态或使用效能上得到保证。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无法区别企业的持有收益及营业收益,常导致虚盈实亏、虚利实分的现象,进而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2、不同性质的收入不加区分

由于不同性质的收入不加区分,如收现的收入与赊销的收入均反映在利润表中,没有考虑赊销收入的风险,短期赊销收入和远期赊销收入不加区分,没有考虑远期赊销收入的风险,因而利润表中的收入是被高估的,未能体现谨慎性原则。

3、不容易评价企业的存货流动性

利润表中不单独列示存货销售成本使得对“存货周转次数”或“存货周转天数”的计算造成较大误差,不容易评价企业的存货流动性。

4、财务费用内容不合理

我国企业将银行存款利息收人”记人财务费用 ,使得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有时变为负数,令人无法理解,也给财务分析评价带来很大不方便。如“经济增加值”、“市场增加值”、“自由现金流量指标要用企业的资金成本,由于缺乏利息支出的真实信息,使得资金成本的确定很不准确。

5、利润表部分的规定并不合理

如对“未实现资产持有利得”列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并单独列示 ,首先,不符合稳健原则的要求。其次,与国际惯例不符。例如美国将未实现资产持有利得列人第四财务报表“全面收益表”或“业主权益表”。第三 ,容易使上市公司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平滑经营业绩,操纵利润。第四 ,不利于对某些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举个极端的例子 如某证券公司只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假如证券升值很高,即便是全年一分股票也没卖出去,那么年度的利润就会很高,就可以有好的业绩并进行分红。第五 ,由于利润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利于企业各个时期的对比分析。

6、缺乏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论财务会计概念》中指出:编制财务报告的首要重点是通过收益及其组成内容的计量,提供关于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我国利润表遵循实现原则,收益组成基本上采用的是当期营业观,强调由管理当局控制的当期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结果才包括在收益计算中,只计量营业收益和持有收益中已实现的部分,而对未实现损益不予确认。如资产重估增值、权益法下的股权投资准备等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对于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由于其在性质上是尚未实现的,因此报表折算调整不计入当期合并收益,而在资产负债“未分配利润项目”中单独列示,使得利润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本期的全部收益,并使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导致嗣后 3 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收入与不相关成本费用错误配比。因此谋求建立一种统一的全面业绩报告是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当务之急。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资产负债表现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 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

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 “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 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

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三、利润表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恢复

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计提方面有大调整。新准则规定,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恢复。而盈利上升,多计提跌价准备;盈利下滑,再将跌价准备冲回。这曾是上市公司调节盈利的手段之一。但会计准则变动后,上市公司不能冲回上述准备。

因此,对于一些已经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隐藏利润”的公司而言,则可能会赶在2007年1月1日之前,赶紧将减值准备冲回。从实际公司计提的跌价准备来看,许多公司的跌价准备都超过净利润1倍以上,往年可能隐藏利润的钢铁、房地产、煤炭、贸易等行业有可能在今年转回部分跌价准备,从而极大地影响当期净利润。

这条新规定截断了上市公司调增利润的一大途径。目前,有不少上市公司都在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特别是一些ST公司,往往在前一年大幅计提减值准备,又在第二年以种种理由进行转回,造成盈利假象,而其实公司的主营仍无起色。新准则一实施,转回的准备无法体现为利润,这种手段无疑将失效。由于2006年是将减值准备冲回利润的最后机会了,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注会孟冬由此推测,今年上市公司将出现大量转回减值准备的动作,表面上将提升公司利润,投资者应该加以注意。

(二)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

事实上,上市公司“赶集”的现象在去年《公司法》修订后就表现得淋漓尽致。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公司法》在第169 条明确规定“资本公积

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此前的公司法却并没有做出如此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因此就在新旧两法交接的1个月的空挡期内,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赶上以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的末班车,纷纷推出了弥补亏损的议案,提请在2006年元旦前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三)“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就拿非货币(即实物)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高价卖家当,是上市公司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例如,上市公司的一块资产(或股权)账面值1000万元,却以2000万元或更高的价格出售,以前需现金交易时,证监会还规定,至少必须50%的转让款到账才能计算收益,现在好了,非货币交易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利润了。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可谁都知道,这全是空的。

四、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因此,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结论

从最初的增减记账法到现在的借贷记账法,改革开放以来,会计界经历了经天纬地的变化。财务报表自然也不例外。仅利润表就从利润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到损益表,最后又到利润表,变了好几次。在新准则发布之前的几次变化中,大体也就一些内容方面的变化和调整,没有太实质性的变化。而这一次变化,我认为是一种质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一种会计思路的变化。

尽管有新准则的发布与实施,但其在实质上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加强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提高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保证我们会计准则能够更好的执行、更好的为现代经济服务,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管理、制定政策服务,知识时代赋予我们会计人员的使命,也是所有会计人员不可推脱的责任。通过调查研究论证,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我们年轻一代任重而道远。

致谢语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郑宗旭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郑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 唐国平,张 琦,龚 翔:会计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赵德武:会计学原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 国际会计准则2003.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 魏明海,谭 燕:基础会计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6] SEC.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翻译.2003.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7] 财务与会计导报,2002

[8]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篇2

1.1 理念的变化:

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 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 》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 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 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 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1.2 计量的变化:

历史成本——公允价值。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 》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 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 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 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 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 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 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 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1.3 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 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 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其次, 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 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 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 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4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 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 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 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 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 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 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 符合综合收益观点, 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 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 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 (应纳税或可抵扣) 暂时性差异, 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同时,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2 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 理念更先进, 体系更完整, 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 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 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2.1 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 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 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 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 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 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 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2.2 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 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 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 (或减值) 的收益, 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 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 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 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 (或减值) 的收益。因此, 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 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 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 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 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2.3 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篇3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80-01

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 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負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 “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 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二)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参考文献:

[1]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当年经营绩效的影响 连青霞 2008

[2]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史敏 2008

[3]会计目标研究的文献综述 高蕾 2007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熊哲玲,梁静.论我国会计规范改革方向[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6]吴健.企业会计规范问题探析[J].上海企业,2006,(07)

[7]本刊编辑部.中国会计规范体系示意图[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01)

[8]王立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9]龚曼君.《管理会计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10]中国会计学会主编《人力资源会计专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简介:秦琳(1990-),女,汉,山东济宁,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会计硕士。

邢玮(1988-),男,汉,山东枣庄,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会计硕士。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篇4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资产进行了重新分类。除保留原有的按流动性、非流动性分类外,取消了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项目,并将原在表外披露的衍生工具(如期货投资等)改在表内反映,同时增加了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油气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农业企业)等内容。新准则对资产要素的重新分类及对资产减值会计的重新规范,使人们对各项资产减值的核算犹如雾里看花。

一、适用准则不同

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企业各项资产减值的核算存在差异,不可能对各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在同一项会计准则中进行规范。在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虽有专门的资产减值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但该准则主要规范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长期资产减值的处理,其他资产的减值则由其他相应准则规范。这种做法也与国际惯例相一致。具体如后面附表所示。

二、是否需要核算减值视资产的期末计价方法不同而定

资产的期末计价是指资产负债表中以何种计量属性反映资产的价值,这与资产的后续计量相关。中外会计中,资产的计量历来有成本与公允价值两种模式。采用成本模式时,资产按历史成本(实际成本)反映,客观、可靠,数据容易取得,而且可避免由于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而引起的会计信息的差异,确保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因而是传统会计中常用的一种计量属性。在原有的损益表重心观下,由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是自用而非销售变现,因而无须考虑其市价的变化,会计一般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但在资产负债表重心观下,资产代表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在计量资产时,就不应以反映“过去”的成本为基础,而应以反映“未来”的价值为基础。此外,在物价明显变动的情况下,采用成本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可比性比较差,由此产生了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信息相关性强,符合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公允价值又比较容易确定,因而受到推崇并广泛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在全面推广使用公允价值。

从资产的性质来看,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流动资产可以随时变现,对公允价值的变动非常敏感,相关性强;非流动资产则不然,公允价值的正常变动对其影响并不大。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情况来看,经历了禁止使用(1992年前)、大量使用(1998年起)、限制使用(2001年至今)的多次反复。考虑到中国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需要,针对我国市场欠发达的现状,本次会计制度改革,我国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目的是使会计信息尽可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尤其是资产的现实价值,强化相关性质量。从此理念出发,我国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一般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计入当期损益,这也符合全面收益报告的国际趋势;少数资产(如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作为资本公积处理;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则沿用成本计量模式,防止企业的操纵。期末计价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不存在减值的核算;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的资产,无论从资产定义或谨慎性原则考虑,亦或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标准,根据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会计上应以反映资产“未来”的价值为基础、对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予以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以其变动金额调整权益,但当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持续下降时,应确认减值损失。

三、确认资产减值的比较范围不同

确认资产减值损失,需要将资产期末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或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比较。理论上讲,比较的方法或范围有三种:单项比较法、类别比较法和总体比较法。其中单项比较法比较准确,但操作复杂;总体比较法操作简单,但不准确;类别比较法介于两者之间。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一般要求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但下列情况除外:(一)对于数量繁多、单位价值较低的存货(含消耗性生物资产),可按类别计提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目的或用途、且难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合并计提跌价准备。

(二)单项金额不大或单项金额重大但未发生损失的应收款项,可按期末余额总额或分别不同账龄计提减值损失。

(三)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长期资产,如煤矿建的铁路专运线、某个营业网点等,应按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确认减值损失。

四、资产减值损失的列支不同

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只是预计金额,并未实际发生,会计上称为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是资产(账面价值)转化为费用(或损失)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将导致费用(或损失)的增加以及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问题是,这种减值损失如何列支,是计入资产负债表还是当期损益?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的规定,企业预计的资产减值损失,一律计入当期损益;同时按不同资产的性质,分别作为管理费用(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的减值损失)和减少投资收益(长短期投资及委托贷款的减值损失)处理。根据我国新的会计准则,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外,其余资产减值损失在利润表中单设“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反映,提示信息使用者关注企业资产质量及由此导致的相关风险,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持有期内不仅核算减值损失,还核算资产升值的利得,在利润表中专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反映(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持有目的并非赚取差价,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先计入资本公积),这种损益虽不产生现金流,但将其计入利润表符合国际惯例及全面收益报告的发展趋势。

五、资产减值损失可否转回的处理不同

理论界对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是应否转回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资产发生减值时,依据资产定义和会计确认的四条基本原则确认损失价值;而当原来影响资产减值的条件发生变化、资产价值恢复时,也应依据相同的原则对恢复价值进行确认。只有这样,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允许对已经计提资产减值的恢复价值进行确认并在财务报表中体现,管理当局就有可能利用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IAS36)允许转回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规定当已有迹象表明以前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减少时,企业必须估计该项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必须增加至其可收回价值。同时规定,对于资产减值的转回,不能高于资产以前没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账面价值。究其原因,IAS36对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是从资产定义(未来经济利益观)角度考虑的,认为当资产发生减值损失时,估计该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而进行的会计确认,属于会计估计事项。所以当计量资产可收回价值中所使用的估计因素发生改变时,属于一般的会计估计变更事项,也应进行会计确认,将以前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我国曾在《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允许转回已经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但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已经确认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主要理由:一是发生减值的长期资产,其后价值回升的可能性一般很小;二是长期资产的期末可收回金额难以准确计量。在《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的近几年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见,我国新的《资产减值准则》特别规定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出发点是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而迅速改善财务状况、粉饰其经营业绩。同时,也使财务报表信息更加客观、真实。这是我国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的一项实质性差异。其余资产的减值损失允许转回。

会计准则新解释 阻断利润操控 篇5

请欣赏:《会计准则新解释 阻断利润操控》

是到了整顿会计行业的时候了。

不断见诸于报刊杂志的公司造假、操纵利润的报道,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虚假的会计信息同时也干扰了有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会计造假手法的花样翻新,向企业会计制度不断发出挑衅。鉴于此,财政部日前发布了《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简称解答(二)],这不啻于向会计造假击打的一记重锤。解答(二)涉及到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企业合并报表的编制、担保事项、债权重组等21条会计处理新解释,在它 的威慑下,那些涉嫌操纵利润的公司纷纷暴露原形,经营业绩受到重大影响,一些上市公司甚至因此增大终止上市的风险。

充分、合理是对会计政策的基本要求

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采用自己具体的会计政策时,必须有充分、合理的证据表明其最具合理性,能够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理由,这也是对会计政策的基本要求。但有些公司的会计政策就很值得商榷。

吉电股份是在通海高科涉嫌造假发行股票,被有关部门勒令停止后按1:1换股而于去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的。然而仔细阅读吉电股份的换股说明书后,不禁对该公司也心存疑虑。吉电股份以往生产的电力全部销售给原来的第二大股东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关联销售比例为100%。随着后者决定不再直接充当公司股东,公司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对此,换股说明书做出的解释是“应收账款的回收不仅取决于电网经营企业对电费的支付,而且还要取决于最终用户对电费的支付”。如此说来,就算不是由于吉林电力在退出公司股东范围后而有意拖欠电费,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也是由于最终用户拖欠电费导致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是否符合中国证监会关于足额反映资产减值风险的要求。这关系到吉电股份今后的业绩趋势。

“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时,对账龄在1年以内按5%、1-2年按20%、2-3年按50%、3年以上按100%计提坏账准备;而吉电股份却按1年以内3%、1-2年4%、2-3年5%、3-4年10%、4-5年15%、5年以上20%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明显低估了坏账风险。”财务专家清议先生告诉笔者。

在应收账款回收风险问题上,电力企业和制造业企业没有本质的与程度上的区别,都是账龄越长、风险越大。如果公司的应收账款继续呈增加态势,或者高账龄比例加大,将证明目前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不足以覆盖坏账风险,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业绩大幅滑坡。

会计估计应当审慎

吉电股份这种处理应收账款的方法,还反映出公司的会计估计出现了明显偏差。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内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某些会计报表项目不能精确地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会计估计是以会计人员的经验和公司以往销售等经营情况为基础的。类似与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也是建立在会计估计的基础上。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如由于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不可收回的部分,应当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在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判断中,要求会计人员运用会计估计。除了考虑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以及销售所必需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外,还应当考虑持有存货的其他因素,例如,有合同约定的存货,通常按合同价作为计算基础,如果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多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存货超出部分的可变现净值应以一般销售价格为计算基础。会计期末,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企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体现了会计的谨慎原则,这也是解答(二)对会计估计所再次强调的。但遗憾的是,现在也成为某些企业通过少计提,或者本会计年度多提、下一会计年度冲回等方式来调节利润的手段。

TCL通讯在公布年报后,于3月29日发布了一则《关于对公司会计报表所反映问题整改报告》的公告,这则看上去很普通的整改公告却向投资者透露出TCL通讯财务报告不实,虚增利润。 TCL通讯除了提前确认所得税返还收益、漏结转成本、少计销售费用等,导致度会计报表出现虚增利润49522012 元重大会计差错外,第二个问题就涉及到会计估计不当。由于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存在不足,导致20利润核算不够稳健。20TCL通讯少计坏账准备43923744元;少计存货跌价准备28133409元;少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6845224元。

与TCL通讯相对应的是过多冲回存货跌价准备,进而增加本会计年度利润。工益股份2000年度冲回存货跌价准备872万元。如果说存货的盈利空间由于市场价格的上涨而相应提升,这应当表现为营业成本比率下降,由此冲回存货跌价准备是合理的。根据工益股份当年利润表测算,该公司的营业成本比率由上年的91.36%上升至109.1%,也就是说,每销售100元的存货,便直接发生9.1元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冲回存货跌价准备显然是不合适的。有人当初就提出了质疑,但并没有得到公司的解释。

规范非货币性交易

《企业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交易的入账价值做了明确的规定,即以自己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如果涉及补价,支付补价的企业,应当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收到补价的企业,应当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减去补价,加上应确认的收益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此次解答(二)对于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的收益问题又做了明确的规定。即由于收到补价的一方在资产交换过程中部分资产的盈利过程已经完成,因此应确认部分收益。在确定实现部分的收益时,按照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中相当于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来确定,确认的收益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性交易收益)。

应该说对非货币性交易的规定相当严格了。但仍有公司不执行这一会计准则。以吉电股份为例:公司换股说明书显示,从起,公司对股权投资差额-17631万元按平均分摊,每年的`摊销金额为-1763万元,即确认本期投资收益1763万元。这显然不是公司在报告期实现的投资收益,而是以往年度实现、延续至本期确认的投资收益。那么这笔递延收益是怎么来的呢?表面上看,当初将债权投资转为股东权益时,债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低于实际享受的股东权益账面价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非货币性交易的规则,换入资产的价值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价值加置换费用确认,因此产生负股权投资差额似乎是合理的。但是,如此置换有违公允价值的原则,应当进行必要的补价。

“打一个比方”,清议先生解释说:“甲某用一套价值600元的邮票去换乙某一套价值1000元的邮票,在乙某明知甲某的邮票价值比自己的邮票

低400元的情况下,他一定会要求对方向自己另支付400元的现金补价。否则,不是乙某的邮票同样价值600元,就是双方做了一笔不公允的交易,在甲某获得400元收益的同时,乙某亏了400元。这就是说,吉电股份应当在换出债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基础上,向对方支付17631万元的补价才能满足公允价值的要求。当然,这样以来,就不可能出现所谓的‘负股权投资差额’。这即使不能证明吉电股份最近三年又一期的财务报告有虚假陈述的成份或违反《企业会计制度》,也足以证明事后经分摊而确认的投资收益是依据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价格产生的非经常性收益。”

如剔除上述投资收益,吉电股份的利润总额便减至8912.04万元,净资产收益率降至3.81%。这还是吉电股份在上市的时候接受政府大量捐赠资产,从而获得电力收入9722万元、热电收入2226万元的基础上取得的业绩。吉电股份想在证券市场上融资成了泡影。

其实,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里,对或有负债、债权重组、企业合并报表的编制等需注意的事项,早已经有明确的原则性规定。会计制度不应该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调执行。解答(二)明显压缩了会计职业的判断空间,这也有违《企业会计制度》最大限度地做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出发点,削弱了会计准则的权威性。

“但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也是与我国转轨时期市场发育尚未完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差以及法制化程度不高相适应的。”清议告诉笔者。“财政部截至目前为止针对《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在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经进行过两次问题解答,每次都有二十几项。我们真的不希望还有解答(三)、解答(四)的出台。”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

从当前企业发展实际来说, 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是企业为了解决在企业规模扩大阶段资金短缺问题而制定的资金募集策略, 这也为我国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内容、方式有所调整, 使其更加符合当前企业长期发展的资金运作模式, 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资本局限性问题。本文就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项目内容的变化进行探讨, 并分析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1 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内容概述

从保证我国会计制度执行的高效性以及推动企业会计发展等角度出发, 需要根据当前的会计发展实际情况, 实现会计制度改革, 使其能够不断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就需要利用新会计准则做好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项目管理。从当前的实践效果来说, 目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推动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1 长期股权投资及其背景阐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市场经济的调整。各类企业的发展势头迅猛, 都想采取积极有效的发展策略来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 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在企业快速发展以及规模扩大中, 资本问题就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而企业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往往会选择资本运营的模式进行资本的募集以推动企业规模扩张的持续推进, 进而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为了适应资本运营模式的需求, 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及其核算处理便逐渐出现了。就概念上来说, 长期股权投资表示投资单位为了获得企业经营利益, 采取投放资金的方式为长期股权投资操作。

1.2 我国企业吸纳投资资金的运作模式及其类型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当前我国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时往往采取下述三种集中方式: (1) 交易性投资; (2) 持有至到期投资; (3) 长期股权投资。这三种资金募集方式各有优劣, 为了保证投资企业获得的受益最大, 则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广大投资者进行长期股权投资资金的运作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把握企业的会计信息、会计报表等内容。

2 实施新会计准则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带来的变化

2.1 核算范围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2006年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比较,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让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发生了显著变化。之前实施的会计准则主要核算内容是给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给合营企业实施控制, 此种方式不会对被投资单位产生控制或重大影响, 而且在市场中不包含报价、公允价值和不可靠计量等的权益性投资。新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应该由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等项目组成, 不应该对被投资单位产生控制或重大影响, 而且在活跃市场中不应该将包含报价、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归到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中, 应该将其纳入到《金融工具准则》中进行规范。

2.2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中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会计核算改变

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 会计准则对投资企业应和被投资单位净损益和分红产生的所有者权益变化的会计处理进行统一规范, 但没有对外界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资产所有权变动而带来的投资收益进行核算, 如企业收到其他企业或者社会捐赠的资金等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化。2014年新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 对投资单位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利润分配和其他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进行了统一规范, 保证投资者和被投资者可以按照持股比例计算获得份额。投资方处理长期股权投资时, 采用权益法对处置后剩余的股权进行核算, 同时将这些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如处置后产生剩余股权按照权益法核算, 将这些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投资收益中。

2.3 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的作用

新准则中强调必须对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如果部分处置导致持股比例下降, 不能给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 可以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的规定, 对剩余股权急性会计核算, 在失去共同控制当日, 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产生的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采用权益法核算对其他综合收益产生的所有者权益者采用权益法核算, 全部纳入当期损益。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不仅可以让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得到保证, 还可以对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分离得到稳定, 减少对国家实体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简而言之, 如果没有经投资单位控制与被投资单位的控制下, 应将市场竞争中产生的报价和公允价值产生的可靠计量权益性投资, 排除在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外。

3 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3.1 企业财务受抵销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产生的影响

内部交易损益产生于投资企业与联营、合营企业之间进行的内部交易。而旧会计制度在公允价值计量上存在较大问题, 导致企业内部交易损益并未被抵销。当前缺乏统一、规范的公允价值计量法律法规体系是造成我国企业内部交易损益并未被抵销的重要原因, 为了避免公允价值计量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 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法律法规体系, 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内涵、计量方法等一系列的计量体系内容尚不健全, 这将严重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针对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制定和颁布专业的《公允价值计量管理方法》, 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措施, 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流程与计量标准, 从而确保各类资产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管理方法》应该包括纲领、组织管理、计量模型以及参数、计量方法、计量流程等内容。还应不断进行修正, 同时还要将比较权威性的标准作为参考。全国地方政府机关, 应该将此套标准作为基础, 减少因多政府部门法规繁多产生的冲突, 减少计量混乱, 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

3.2 投资收益变化对企业的财务影响

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经济利益会带来企业权益的增加, 这一概念与资产负债观基本保持一致, 也是符合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内容。在传统的企业收入确认、计量方式中, 将各项收入均纳入到收入范畴内, 但是这些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并不能够使得企业的净利润增加, 只是增加账面上的数字。因此这种收入以及计量方式不够科学, 需要采用差额计入收入法。差额计入收入法计入的是企业的净收入, 能够真正带来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因此该方法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涉及到的工作范围较广阔, 单纯地采用单一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不能够满足实际要求的, 应该充分发挥出“网络结算”“、差额结算”“、相互结算”等计算方式的优势,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同时企业在实施会计制度的时候, 还要积极做好会计新旧制度的衔接, 正确处理并调查企业资产工作和会计实务处理工作, 销毁无形资产, 推动新会计制度下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工作发展。

3.3 完善企业财务报表

与旧会计制度相比, 新会计制度将财务报告分为附注和会计报表两部分, 并且在原会计制度的基础上, 对于会计报表的内容进行完善与增添。为了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这一要求, 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财务报告制度: (1) 预算管理方面。在目前预算编制中, 做好固定资产的清算以及无形资产损耗的估量工作, 强化对于资产运行过程中价值损失的核算预计量, 进而提升资产运行与使用效率。按照资金的来源区分, 处理好财务资金分离预算, 将财政补助资金和非财政补助资金准确区分开来; (2) 资金收入与支出方面。收入方面, 准确界定不同来源的财政资金的类型以及数量。支出方面, 逐步完善财务集中收支体制, 适当增加支出会计科目; (3) 资产管理方面。在资产的入账核算上, 应该将捐赠或盘盈等非经营方式得到的资金按照统一规范实施会计入账。如果产生的固定资产含有凭证, 必须按照凭证资料和税费对会计入账数目的多少进行确定。如果同类资产没有在凭证但能够通过进行价值计量的, 应当根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值实施会计计量, 然后对会计入账数目进行确定, 如果固定资产既没有凭证且难以估算资产, 应当按照名义价格“一元”入账, 并且在报表中予以单独注明。资产损耗的会计核算上, 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根据不同种类的资产, 应该选择合适的折旧办法, 同时确定折旧年限。

3.4 稳步推进财务核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

稳步推进财务核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 是一项系统、长期性工作,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利用历史数据资料, 总结归纳绩效考核规律, 积极寻求联系点。采取统计分析的方法逐步探索企业绩效与部门整体绩效的关系, 探索同类企业的效益产出比;二是酌情选择绩效考核指标。本着先易后难, 由简入繁的原则, 从企业预算入手, 制定出与预算相对应的各个分企业的绩效指标;三是合理利用先期评价试点企业已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 将其应用于同类企业继续检验;四是将综合价值产生的最优结果当作评价标准, 根据企业内部实施的成本控制特点, 重点确定考评指标体系, 满足各部门之间协同发展的要求。及时有效地处理“当年预算评价”和“战略规划评价”的关系, 实现评价短期和长期性的结合, 保证评价激励体系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4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未来我国会计发展方向将会逐渐与国际标注相接轨, 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同样要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自从会计制度改革以来, 国内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平稳, 而新会计制度颁布更是为企业资本配置以及高效运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从整体而言, 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有利于推动企业长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韦翠莉.探究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的主要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5) .

[2]宋芳丽.新修订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适用范围的变化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交通财会, 2015 (3) .

[3]朱贝贝.浅议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变化[J].江苏商论, 2015 (9) .

[4]黄源源.探讨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变化及影响[J].品牌, 2015 (5) .

[5]王鹃.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修订对企业的财务影响[J].财会学习, 2016 (1) .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篇7

崔雅倩(1987—),女,汉族,山东日照人,会计硕士,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蒙春花(1986—),女,汉族,广西贵港人,会计硕士,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摘 要:近几年来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银广夏和郑百文的例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问题越来越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从新准则出台这一大背景出发,明确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目的,指出了盈余管理利润操纵与利润操纵之间的区别,分析了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留下的空间,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利润操纵;盈余管理

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6年颁布,2007年1月1日起要求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新的准则中既有一些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又有一些灵活的会计制度规定。统一的规定要求企业必须执行,灵活的会计规定则可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加以选择。这就为企业对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留下了隐患。

一、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概述

利润操纵一般是指上市公司为达到某种目的,运用多种非法手段调节利润的行为,是管理者利用信息不对称,不合法地调整企业的盈余。盈余管理是指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它又同一般意义的利润操纵有所区别,它产生的条件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是管理者希望通过该管理而使企业的盈利能趋于预定的管理目标,其目的不外乎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合理避税、便自己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才能得到认可。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目的一是为了取得上市资格,恶意包装;二是为了增发新股或配股,操纵利润;三是为了避免加冕“ST”或退市,虚构利润;四是管理层为获得分红,虚构利润。

二、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公允价值应用。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是公允价值的全面引入,这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重要标志。谈到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预留的利润操纵空间,首当其冲的不得不探讨这一新引进的亮点,目前我国已发布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涉有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等21项程度不同地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见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很大。“公允价值”的实质多是基于主观判断的定性因素,而非具有量化标准的定量因素。基于这个原因,“公允价值”本身公允不公允其实很難判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为企业管理当局会计处理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提出了挑战。因此公允价值的引入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借款成本资本化的范围扩大。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范围:除了固定资产外,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还包括需经过相当长时间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或使用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产等;为生产或购建专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的一般借款,除专门借款外,应将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超过专门借款部分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进而确定一般借款利息中应予资本化的金额。这项规定为上市公司运用借款费用操纵利润埋下了隐患。依据新会计准则,企业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从而扩大利息资本化范围,提升企业业绩.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将已完工的固定资产长期作为在建工程核算,这样既减少了折旧的计提,又延长了利息支出计入资产的时间,从而实现操纵利润的目的。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一些专业性的产品,它总可以拿出证据来证明产品没有达到可销售状态。

(三)固定资产折旧和年限方法的变更。新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年限以及预计净残值每年至少复核一次,当与原估计有差异时,应当及时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净残值,且调整采用未来适用法,不采用追溯调整法。故上市公司一旦找到证据表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有估计存在差异,就可变更会计估计,从而实现操纵利润的目的。折旧政策变更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恰当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而事实上大多数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的结果均导致当期利润增加。

(四)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定因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人营业外收入,通过当期损益进人利润表,且引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以实物抵债的资产将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①。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规定:在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下,且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确定的,按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的价值,同时确认置换收益(营业外收入)。由此来看,新的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毫无疑问增大了企业收益确认的空间。企业很可能出于平滑公司业绩的需要,或在公司出现亏损情况下,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确认重组收益或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改变企业的当期收益状况。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业务的会计处理中都涉及到公允价值,如上所述,企业还可通过操纵公允价值来调节企业的当期利润。

三、新准则下防范利润操纵的相关建议

(一)关注每股现金净流量、净利润现金含量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盈余是评价公司盈利能力的惯用指标,但无论是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每股盈余,都只能从数量上反映公司的获利能力,而每股现金净流量即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股本、净利润现金含量指标即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则可以从质量方面对企业的获利能力作进一步解释,在关联交易等操纵利润手法中,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营业收入大多为应收款项,并没有实质收益,净利润现金含量指标和每股现金净流量反映了当期实现的收入中有现金保证的比例,可用于评价公司收益的质量。

(二)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企业通常利用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灵活性以及未进行严格规定的“漏洞”区域进行利润操控。因此,要预防企业利润操纵行为的头等任务是完善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企业会计制度。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在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内部治理结构失效的情况,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是上市公司审计的实际委托人,也就是说管理当局聘用审计机构审计、监督管理者自己本身的行为,且审计费用由公司管理层来决定,这从本质上破坏了审计关系中的平衡。注册会计师独立性欠缺,必然会影响审计的客观性,导致注册会计师一方面不能有效地识别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另一方面也不能有效地遏制企业与注册会计师 “合谋”进行利润操纵。

(四)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严惩利润操纵行为。当前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民法刑法等没有规定利润操纵违法认定的细则和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使得会计信息捏造者能够利用法律漏洞逃避惩罚。会计立法要体现国家和公众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使得会计信息造假者的造假成本高于社会成本。因此,可以考虑建立民事追偿机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民事赔偿责任②。对造假的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人员处以重罚,同时也要对协同造假的注册会计师进行严惩,提高造假者的违法成本,使造假者无利可图,构成犯罪的,坚决追究其刑事责任。(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阴坚毅.浅议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影响[J].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8,(2):38-39.

上一篇:《建筑结构试验》学习心得下一篇:如何写好作文?这3个写作小技巧要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