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虑与困惑--会计集中核算(通用10篇)
忧虑与困惑--会计集中核算 篇1
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成功对接
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成功对接
根据鄂政发[2001]**号《关于试行财会集中核算制和零户统管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为加强单位财务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该县全面推行财会集中核算制。**县会计核算中心于200*年*月**日正式
成立,运行几年来,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基本纳入了会计集中核算,并为单位临时资金和工程项目建立账户**个,共建立账套***套。实现了会计集中核算的平稳过渡,保障了单位的正常业务需要。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节约财政支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核算中心在完善操作办法,建立内部岗位责任制,统一明细支出科目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积极探索了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与核算中心“基本账户”合并,实行统一管理的新途径,实现了有效监管。
财会集中核算工作作为财政改革和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受到该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年的努力,实现了从单位核算到集中核算的顺利过渡,运转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县直绝大多数单位的认可,基建项目、自收自支单位的会计业务也主动要求纳入集中核算管理。一、会计集中核算取得的成绩
1、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大大缓解了县级财政资金调度的困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各单位的账户进行统一管理,不但便于财政部门全面掌握单位的收支情况,而且有效地发挥了财政资金事后监管的作用,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奠定了基础。在保证单位资金使用的前提下,集中分散的资金有效开展资金调度,缓解了资金调度的压力,保证了急需支出的安排。
2、加强了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过程由过去的“暗箱操作”变为现在的“阳光作业”。各单位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在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一方面,各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加,一些超标准、不合理的支出明显减少,把一些不合法的财务支出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核算中心会计人员不断加强日常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财政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业务审核,拒付了许多不合理不合法支出,有效遏制了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生。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3、减化了财政资金的运行环节,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工作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财政性资金直接拨入核算中心的统一账户上,大大减少了由于层层下拨资金造成的划拨途中的占压,因而大幅度节省了财政资金,在搞好日常核算的同时,能够及时为各单位提供会计报表和明细科目余额等会计信息资料,核算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了提高,受到了核算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4、规范了会计核算,加强了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使会计人员增强了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有效监督的责任心,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的问题。同时解决了一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户设置混乱,多头开设银行账户等问题,清理了单位的往来款项,解决了一些单位长期遗留的财务问题。
5、为县委、县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奠定了基础。为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6、大胆探索资金管理办法,预算内外资金形成合力。实行财会集中核算后,为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解决资金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和“体外循环”问题,他们大胆探索,将预算外资金统一纳入财会集中核算一并管理的办法。把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与财会集中核算“资金专户”合并为一个“基本账户”,单位实现的预算外资金直接缴入“基本账户”后按资金性质进行会计核算。这种“合二为一”的做法,减少了单位资金划转的中间环节,方便单位操作,缓解了过去预算外资金中的矛盾,节省了人力、物力,净化了收入管理,解决了少数单位为逃避监督而采取的一部分资金打滚进专户,另一部分资金体外循环的违规作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7、妥善处理各单位在报销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滞后以及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充分考虑政策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与监察、人事、审计等部门共同制定了《**县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开支暂行办法》和《**县县直单位领导干部电话通讯费暂行办法》,并将各项财务制度规定编印成册,供单位参照执行。
8、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搭建了平台。财会集中核算前,各单位的会计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单位会计人员根本没有会计证,甚至不懂“借贷记账法”,更谈不上按规定设置
忧虑与困惑--会计集中核算 篇2
一、收付实现制及其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收付实现制, 也称现金制 (Cash basis) , 是对一个经济组织的各项业务, 以现金 (包括银行存款) 是否收到或付出, 作为确认该会计期间收入和费用的标准。收付实现制的操作规则是:凡属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 不管其是否应归属本期, 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 凡本期未曾收到的收入和未曾支付的费用, 即使应归属本期, 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收付实现制有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会计只确认与现金收支有关的事项, 而不确认与现金收支无关的非现金事项;二是按收入减费用的方式确认利润。
由于纯粹的收付实现制只有在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极其简单, 即只有在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既不需要任何大额的事先投入也不存在非现金交易的前提下才能付诸应用, 于是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 收付实现制根据环境的要求出现了不同形式的修正, 产生了“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Modified cash basis) , 即在遵循按现金收支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总体原则下, 对其他一些事项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加以确认。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有两种模式:一是对债权债务确认加以修正的“修正模式Ⅰ”;二是对长期资产确认加以修正的“修正模式Ⅱ”。修正模式Ⅰ对于债权债务的处理, 采用了与自身规定有一定程度背离的方法, 即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在修正模式Ⅰ下, 对借出款项导致的现金减少, 不是记作费用而是记入债权项目;对借入款项而增加的现金, 不是记作收入而是记入债务项目;赊购商品则同时记作费用和债务的增加, 赊销商品则等额记入收入和债权的增加。修正模式Ⅱ是在将所有支出都记作费用的前提下, 对其中的长期资产支出按权责发生制的方式来进行会计处理。在修正模式Ⅱ下, 所有长期资产的支出都予以资本化作为永久性资产列示在企业账上;当在后续的期间添置附加设施、进行局部修理改良时所发生的现金支出, 按收付实现制的方式一次性作为当期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有两大优点:一是会计处理比较简便;二是能够明确反映会计主体的支付能力, 并且所反映的支付能力与经营成果一致。然而, 按现金的实际收支确定损益的做法, 使得收付实现制不能恰当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为当期收到的现金可能是前期的经营成果, 而当期支付的现金又可能在以后才能产生效益。正因为如此, 收付实现制虽然得到一些学者的推崇, 但因在真实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较之权责发生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未能取得会计确认的基础地位。
二、权责发生制及其面临的困惑
权责发生制, 也称应计制 (Accrual basis) , 是对一个经济组织的各项经济业务, 以是否已经取得收款的权利为标准来确认收入, 以是否形成付款的义务为标准来确认费用。换句话说, 权责发生制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权责发生制的操作规则是:凡属本期已获得的收入, 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 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属本期应负担的费用, 不管款项是否付出, 都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反之, 凡是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 即使款项已经收到并入账, 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不应归属本期的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付出并入账, 也不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当然, 基于稳健性和重要性原则考虑, 权责发生制并不排除对个别的经济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譬如, 对股利收入在实际收到时予以确认体现的是稳健性原则;而对一些小额的应计收入或费用, 实务中按实际收付款项的时间确认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则体现了重要性原则。
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核算, 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所以, 对于以营利为直接目的的经济组织而言, 各国的会计准则都要求以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西方政府绩效考评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开始将权责发生制用于政府收支的核算。随着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入, 与之相关的政府会计领域引入权责发生制改革问题, 成为我国财政部目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政府会计改革的这一发展趋势, 从另一个侧面巩固了权责发生制在现代会计确认中的基础地位。
然而, 从企业会计的演进来看, 权责发生制下费用分配的主观性、以及未能恰当揭示现金流量信息的固有缺陷, 不仅直接导致了第三大会计报表———现金流量表的出现, 还因资产负债表中“待摊费用”、“递延税款”等“不知所云”的项目, 在理论方面影响会计要素的定义, 在实务方面“污染”会计信息、甚至作为利润操纵之工具而使人们对现代会计模式的批评不绝于耳。2006年2月15日, 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 其随后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不仅将“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项目从资产负债表中删除, 就连相关的会计科目设置也不再提及。
三、现金流量表编制中的难题
按照权责发生制列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同时列报基于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表, 虽然已为大多数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所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会计实务中, 然而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 交易活动的复杂性使得依据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资料和财务会计教科书所介绍的传统编制方法即工作底稿法和T型账户法, 几乎不能编制出令人满意的现金流量表。
在会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会计科目因分类核算需要而产生, 随核算内容的扩展和分类汇总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现金流量表产生之初, 企业的经济活动还处于相对简单的会计环境之中, 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尚处于相对“纯洁”历史阶段, 会计人员也就很容易将各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与主体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相对应。与此同时, 现金流量表本身的不成熟和手工处理的技术条件, 也使得借助于工作底稿或T型账户将权责发生制核算结果转换为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流量信息, 不仅显示其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基础, 而且相比其他方式可极大地降低编表成本。但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今天,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特殊业务处理所涉及的复杂账户对应关系不仅使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不再“纯洁”到观其科目名称便可辨别其现金流量归属的程度, 而且现金流量表主表与补充资料严密的勾稽关系也使得即使严格遵循经典编制方法所介绍的编制程序也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如当会计主体发生“借:在建工程;贷:产成品, 应交税费”等类业务时, 资产负债表“存货”的减少和“应交税费”的增加就不等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净利润调整项目“存货的减少”和“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的金额。当会计主体存在此类涉及复杂账户对应关系的交易、事项时, 要从通常反映经营活动的资产、负债类科目的大量记录中剔除非经营活动引起的余额增减, 从而确保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准确性, 其难度可想而知。
现行的科目体系是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为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而设计的, 并没有考虑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要求。所以, 即使是采用财务软件, 现金流量表的一些项目 (主要是补充资料中净利润的调整项目) , 也不能像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那样直接根据相关科目取数。这是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困难所在, 也是实现计算机自动编表的最大障碍。目前, 商品化财务软件在现金流量表编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仅限于主表的编制, 即通过对“现金类”科目 (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增设“项目辅助”核算实现现金流量表主表的直接取数。对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净利润调节项目, 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首先选定某一调节项目 (通常为“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或“其他”) 作为表内平衡项目, 然后将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调整项目定义为相关科目借贷发生额差额取数、再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直接通过表内取主表数值, 最后采用倒挤差额的方式定义之前所选定的表内平衡项目。这种处理方式虽然解决了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及时性问题, 但却是以形式上的“勾稽”掩盖了补充资料编制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差错。事实上, 在单一的权责发生制核算模式和现行的科目体系下, 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的账户对应关系使得寻求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直接取数方式是很困难的。这也许正是财务软件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方面至今没有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
四、财务会计改革的路径选择
如果说政府会计从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过渡被视为政府会计为适应公共收支管理需要而作出的积极响应的话, 我国会计准则将原通过“待摊费用”等科目核算并反映于资产负债表的诸如预付保险费业务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做法, 则更多地体现为现代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倒退。因为这种做法在“净化”资产的同时却模糊了损益的计量。现代会计何去何从?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各有优缺点, 任何从两个极点的相对运动即“权责”程度多一点还是“收付”程度多一点的改革思路, 均是以牺牲另一种记账基础的优点为代价, 其结果只是在资产计量和损益确定方面更恰当一些还是在会计处理更简单和资产负债表更“纯洁”一些之间做出权衡。笔者认为, 会计改革不是寻求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在处理具体会计业务时的相互妥协, 而是应当基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寻求最大限度发挥其各自优点的最好途径。
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人们对会计信息作用的关注不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 也使人们对现行的财务报告方式以及产生会计信息的数据处理方式提出了更多的质疑和批评。人们习惯于把由“待摊”、“预提”等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特有会计程序所导致资产负债表上的“杂音”归咎于权责发生制会计本身, 而没有认真地反省所设计的报表格式是否存在问题。会计分期假设和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基础, 使得收入与费用的归属有本期和以后会计期间之分, 由此“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这一会计等式转化成了“资产+递延费用=负债+递延收益+所有者权益+已实现收入-应配比费用”。由于损益表只反映已实现的收入和应配比的费用并通过“留存收益”的相关项目反映于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中, 因此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变成了“资产+递延费用=负债+递延收益+所有者权益”。
递延费用本质上也是资产的耗费并最终减少所有者权益, 只是这种耗费应于以后会计期间才与收入配比;与此相反, 递延收益本质上则是会计主体经济利益的流入并最终增加所有者权益, 只是这种经济利益的流入应于以后会计期间在符合实现条件时才予确认。如果我们严格地遵循会计要素定义, 并把包含递延收益在内的所有收入和包含递延费用在内的所有费用均通过损益表 (这样的损益表可称之为“全面损益表”) 反映, 那么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将恢复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含未实现损益) ”。这不仅可以“净化”资产负债表, 还将使损益表更能反映管理层的经营绩效。因为以前会计期间的交易、事项对本期损益的影响和本期会计事项对以后会计期间损益的预计影响均反映于损益表中 (已实现损益和未实现损益应分别列示) 。这也许是我们应该选择的会计改革思路。
五、二重会计确认信息系统的构建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直接目的是要确保通过会计报表这种通用形式提供会计主体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结构化的财务信息。在计算机被广泛应用、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 一张设计完美的现金流量表尚不能真正做到完全的报表取数, 财务会计如何能够肩负得起“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的重任呢?认真地研究会计等式和复式记账机制, 不仅为我们完善会计信息系统指明了改革方向, 也为评价其可行性和运行效率提供了衡量标准。既然会计主体的任何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这一通用的动态会计等式, 那么只要我们对其作适当的变换并辅之以必要的辅助信息, 就可以构造出基于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二重会计确认核算模式。
将通用会计等式中的“资产”区分为“现金资产”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和“非现金资产”, 则有“现金资产+非现金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如果仅考察经营活动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则有“经营活动现金净资产+经营活动非现金资产-经营活动负债=经营活动收入-经营活活动费用”, 进一步变换为“经营活动现金净资产=经营活动损益-经营活动非现金资产+经营活动负债”。由于“经营活动损益=利润总额 (扣除所得税费用后变为净利润) -非经营活动损益”, 而净利润=收入-费用 (含所得税费用) , 所以上述等式可以进一步变换为“经营活动现金净资产=净利润-非经营活动损益-经营活动非现金资产+经营活动负债”。上式左面“经营活动净资产”即是按直接法反映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而等式右面则是按间接法反映的将净利润调整后得到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不管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有多么复杂, 就其对非现金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损益类科目的影响来看, 只存在“作为”和“不作为”净利润的调整因素两种情况;而“现金资产”在考虑现金流量表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划分后可区分为“经营活动现金资产”、“投资活动现金资产”和“筹资活动现金资产”。如果将所有的非现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类科目余额变动区分为净利润的调整因素和非净利润的调整因素并将调整因素按调整项目作专门的标识、将非调整因素作无关标识 (无需取数) , 而将现金类科目余额变动按现金流量项目作专门的标识, 则前述会计等式可进一步变换为“‘经营活动现金资产+投资活动现金资产+筹资活动现金资产’+‘现金资产变动原因标识’=‘ (收入-费用) -非现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利润调整项目或无关标识) ’”。其中等号两边第一个引号即为现行账务系统的科目标识, 用以反映特定业务对现金存量的影响;而第二个引号为现金流量标识, 用以反映特定业务所引起的现金流动方向和具体数额。由于关系型数据库为信息的多重分类、汇总创造了条件, 所以按照上述会计等式改造现行单一的会计确认模式后, 现金流量表也将按照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模式实时、准确地编制。这种对经济业务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进行双重确认的会计核算模式, 可称之为二重会计确认核算模式。
六、二重会计确认模式的业务处理
依据上述会计等式, 我们可以将现金流量表主表中现金流入项目定义为“‘现金流向代码’年累计借方发生额-年累计贷方发生额”、现金流出项目定义为“‘现金流向代码’年累计贷方发生额-年累计借方发生额”;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净利润”定义为“所有损益类‘科目代码’年累计贷方发生额-年累计借方发生额”;对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净利润调整项目, 涉及对非经营活动损益和非现金流动资产科目变动的调整应定义为“‘净利润调整项目代码’年累计借方发生额-年累计贷方发生额” (简记为A) , 涉及对流动负债科目变动的调整应定义为或“‘净利润调整项目代码’年累计贷方发生额-年累计借方发生额” (简记为B) 。下面以几笔典型业务为例, 说明二重会计确认模式的业务处理和现金流量表报表编制。
就现金业务来说, 如确认现销收入时作“借:‘银行存款’+‘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现’;贷:‘主营业务收入’+‘无关标识码’, ‘应交税费’+‘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 即可得到现金流量主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和补充资料“净利润”和净利润调整项目“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的数值。如发放工资时区分生产经营和工程负担并作“借:‘应付职工薪酬’+‘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 ‘应付职工薪酬’+‘非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贷:‘银行存款’+‘支付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银行存款’+‘购建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 即可得到现金流量表主表“支付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购建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和补充资料净利润调整项目“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的数值 (不包括支付工程人员工资) 。再如在成本法下确认股权投资收益时, 只需作“借:‘银行存款’+‘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贷:‘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就可得到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净利润”和净利润调整项目“投资损失”的数值。
就非现金业务来说, 如确认赊销商品收入时作“借:‘应收账款’+‘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 (减:增加) ’;贷:‘主营业务收入’+‘无关标识项目’, ‘应交税费’+‘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 即可得到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净利润”和净利润调整项目“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和“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的数值。如结转产品销售成本时作“借:‘主营业务成本’+‘无关标识项目’;贷:‘库存商品’+‘存货的减少’”, 即可得到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净利润”和净利润调整项目“存货的减少”的数值。对于计提坏账准备, 作“借:‘资产减值损失’+‘无关标识项目’;贷:‘坏账准备’+‘资产减值准备’”, 即可得到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净利润”和净利润调整项目“资产减值准备”的数值。若是工程项目使用生产用原材料这类特殊业务, 作“借:‘在建工程’+‘无关标识项目’;贷:‘原材料’+‘非经营性存货的减少’, ‘应交税费’+‘非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 就能保证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正确编制 (本例中净利润调整项目“存货的减少”和“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的数值均为0) 。
七、结束语
会计因经济管理需要而产生, 因社会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充分考虑社会制度环境所产生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和基于计算机数据处理特点的会计信息的供给, 进而探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会计信息系统运作机制, 我们将获得的可能不仅仅是会计方法的局部改进, 也许是会计理论的整体创新。二重会计确认核算模式的提出, 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现金流量表的计算机编制问题, 而且还将为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改革后所产生的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衔接问题, 提供一个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2]张少春.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3]汤云为, 钱逢胜.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4]娄尔行, 石成岳, 孙铮.基础会计[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3.
忧虑与困惑--会计集中核算 篇3
会计集中核算主要是指通过成立专业的会计核算中心来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以此来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和高效性。会计集中核算所遵循的原则是不取消资金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而是取消冗杂的会计机构和岗位。因此,会计核算中心主要是一个集核算、监督和服务为一体的机构。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会计集中核算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力,而且还能降低核算成本,并进一步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本文将对会计集中核算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
会计集中核算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首先,会计集中核算具有一定的集中性,这一点主要指的是将会计档案和会计核算工作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核算,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预算并未发生改变,因而资金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也不会发生变化;其次,会计集中核算具有一定的监督性。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职能就是对企业的使用资金状况进行监督,进而维护企业的资金安全。会计集中核算的主要监督流程为:企业将所得资金先纳入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中心账户上,再由会计核算中心对该账目进行核算,并对企业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监督;最后,会计集中核算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会对企业的资金账目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就能够保证资金核算和监督的一致性。
二、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变的意义
会计单位管理的必然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工作的两项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首先,会计核算管理型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会计核算工作可以向企业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和服务信息,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上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其次,核算单位的依赖性特别强,将会计核算的相关问题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核算,不仅可以提高核算/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能够有效改善核算单位自身改革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会计行业的改革。
会计集中核算的发展要求。会计集中核算是以会计监督工作为中心、以会计核算工作为具体表现的一种核算方式,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的财务监督是会计核算中心通过会计核算来实现的,因此,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并不是单一的,它应该是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为一身的机构。只有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相统一,企业才能够达到会计核算的改革目标,会计集中核算也才能够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化。
新会计工作体系建立的客观要求。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不仅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为企业的管理带来挑战,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下,现如今的会计核算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记账、报账工作,而是需要在准确了解市场的前提下,对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将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变,不仅能够促进传统会计核算工作的转变,还能够加快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的速度,并能够使我国的会计制度在经济发展大潮下得以顺利改革。
三、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变的具体做法
转变会计审核的重点,深化监督职能。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主要指的是对各种票据进行审核,以此来加强对企业资金使用状况的监督管理。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中心应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会计审核与会计监督上来,并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来为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提供保障。
确保会计集中核算的效率。保证会计集中核算效率的主要措施就是加强单位参与。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单位参与度高会为会计核算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此外,还可以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因此,提高单位参与度可以提高会计集中核算的效率。
强化会计核算的服务职能。相比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来讲,会计集中核算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它是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升华,因此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应该更具优势。为了提高会计集中核算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会计核算中心应该加强自身的服务职能,并不断优化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以此来提高会计集中核算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优化会计核算的管理模式。企业应该根据公司的具体状况制定出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并加强对资金和目标成本的严格审查,如果发现问题,应立刻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之进行快速处理。
四、结束语
忧虑与困惑--会计集中核算 篇4
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提高各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规范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与监督,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结合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制定本办法。
二、考核原则:
1、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量化考核为主的原则。
2、全方位、多角度、各单位联动、多方参与的原则。
3、公开、公平、公正,避免凭印象打分,一家说了算的原则。
4、实行百分制原则。
三、考核内容及占总分的比例
1、原始凭证方面:(10%)
(1)原始凭证是否按规定时间及时返还的,每次扣1分。
(2)各单位结合的限额转账支票没按规定时间返还的,每次扣1分。
(3)对原始凭证进行整理、归类、粘贴,并核清凭证的张数,不符合要求的扣1分。
(4)填制费用支出汇总表是否按要求项目填写齐全,一事(指经济业务事项)一单。项目填写不全的扣1分,没
一事一单的扣1分。
2、往来款项的核对清理方面:(10%)
(1)各单位代扣代缴的如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和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按时申报、缴纳。没按规定按时申报、缴纳的每项扣1分。
(2)各单位往来款项要按规定进行核对、清理。没按规定进行核对、清理的各扣1分。
3、应缴款项方面:(10%)
各单位应及时缴纳预算款、财政专户款和其他收入。没按照缴纳的每项扣2分。
4、备用金使用方面:(10%)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大东区集中核算单位备用金管理暂行办法》保管、使用备用金。没按要求保管、使用备用金的,每查出一次扣1分。
5、固定资产方面:(30%)
(1)各单位要按规定设置固定资产位置账,并及时登记。没设置固定资产位置账的扣2分,没及时登记的扣1分。
(2)各单位要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没定期清查盘点的扣1分,造成账实不符的扣2分。
(3)在固定资产发生调拨、转让、报废、报换时,要严格按照处置程序进行,并及时将相关材料送财集办进行账务处理。没按相关程序及时办理手续的扣2分。
(4)各单位在固定资产使用、处置时产生的收益,要
按规定及时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没按规定及时上缴的扣2分。
(5)各单位要在每月20日前,将送财集办统管会计处。没按时报送的扣2分。
6、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方面:(30%)
(1)各单位要在每月20日前,将《xx单位基本数字表》送财集办统管会计处。没按照报送的扣2分。
(2)初编后的会计报表由各单位的报账会计审定确认后,速传递到本单位,交由单位财务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审定确认,并分别加盖印章,一份单位留存,一份报财政部门(或主管单位),一份送财集办。没按规定及时报送的扣2分,印章不全的扣1分。
(3)各单位在报送报表时,应编写报表分析说明。没写报表分析说明的扣2分。
(4)各单位应按要求每季度编制财务分析。没按规定编制财务分析的扣2分。
(5)财务分析内容不全的每缺一项扣1分。
忧虑与困惑--会计集中核算 篇5
一、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基本概述
我国早期实施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主要侧重点放在财政收入分配的调整上,没有涉及到财政支出及财政预算执行环节的改革,与公共财政体制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会计集中核算及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模式出现并发挥出其应有功效。
会计集中核算本质上属于一种会计委派方式,是在保持财政资金的所有权、审批权及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由政府设立会计核算中心,取代我国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机构及岗位,在统一的银行账号下,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会计核算及会计监督的执行主体。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行政事业单位仅留存报账员,会计核算、结算、监督及会计档案资料由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管控。
国库集中支付是基于我国公共财政体系框架要求而采取的一种财政资金拨付手段,是通过在银行中设置国库集中支付的账户,然后根据财政资金预算单位的资金需求,从该账户中进行预算款项的支付。国库集中支付运行的基本模式就是借助于统一的账户管理,将财政资金纳入并缴入国库中,涉及到资金支付时,由国库设立的账户进行单向定点的资金支出。
二、会计集中核算实施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及不足
从早期运行实践看,会计集中核算在规范会计管理、改善会计核算质量、促进会计工作廉洁化方面作用较为显著。但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这一模式也凸显出以下问题及不足:
(一)资金利用率不高,产生资金闲置及沉淀
会计集中核算最大的问题及弊端是在资金拨付上存在多个环节,在户头数量上较多,一方面,会计核算中心的资金账户留存了大量的财政性资金,导致国库资金中用于财政预算环节的资金量不足,引发资金调度滞后;另一方面,资金的多户头存放,在财政部门进行资金拨款时,拨款资金仍然流入到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分账户户头中,彼此间无法有效融通,也会加大资金闲置及沉淀的概率,资金利用率及周转率不高。此外,财政资金在支付上的分散化也不利于财政支出职能的强化,经费拨付流程多,资金流流转速率低,财政资金遭受挪用及截留的可能性大增。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责任不明确,相应的监督难以及时跟进
会计核算中心从《会计法》中难以找到准确的定位,会计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独立核算单位,作为会计核算中心而言,其归属会计代理机构的范畴中,由此导致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财务责任难以清楚准确划分。从会计核算中心角度看,其主要负责记账、报账,难以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深入监督,而通过对单位的财务票据进行审查进而实施报账的模式,仅能够对票据的合法性进行判定,在众多的记账事务的牵绊下,核算人员往往难以对票据的实质及对应的购买行为进行深层次的核查及判断,造成会计集中核算监督职能被弱化。
(三)会计集中核算加大了核算中心于预算单位间的摩擦及矛盾
首先,会计集中核算主要是面向资金高效管理及财务管控强化的目的而采取的举措,在将会计机构撤销后,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及会计工作积极性会受到打压,一定程度上可增大其抵触情绪。其次,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预算单位肩负起报账职责,而要有效实施报账工作又需要会计岗位及出纳的辅助配合,而会计核算中心则需要更多的会计核算人员,这就会使预算单位的会计工作与会计集中核算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最后,在对预算单位的财务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及分析时,预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也极易出现摩擦及矛盾,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监督匹配性及衔接性不佳。
三、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结合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纵观西方国家及政府的公共财政管理实践,将会计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加以融合是财政改革的主流及大方向,通过将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加以结合后,在资金的运转及财务管理收益上成效显著。尽管中西方政治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国家公共财政改革及管理的出发点及目标大体趋于一致,我国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中,针对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也进行了改革试点及观察,所取得的成果十分瞩目,由此可知,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加以并轨结合,在我国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而从我国公共财政体系改革层面上看,会计集中核算面对的对象及国库集中支付的工作对象是一致的,在最终的改革目标上也归集于一点,会计集中核算立足于财政资金利用率及会计监督的提高和强化,国库集中支付侧重通过资金拨付方式的改革来达到优化财政资金流转,减少资金闲置、沉淀等现象,一致的改革目标客观上需要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并轨结合。更加具体地分析,国库集中支付涉及到的庞大资金,也离不开会计集中核算的参与及监控,需要会计集中核算的及时跟进及补强,这也为两者的并轨结合提出了现实需求。
(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结合是优化财政管理体制的切入点
当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处在进一步的健全及完善过程中,中央财政部门与各地区财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诉求尚未完全统一协调,在财政管理的监督及管控上也存在不够透明及规范的问题,财政腐败及贪污现象时有发生,侧面上反映出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约束力亟需加强。针对这一问题,要从根本上予以化解及消除,需要找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及优化的切入点,而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的会计集中核算及国库集中支付就愈加显示出其重要性。借助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并轨结合,可以在保持同一个操作主体不变的基础上,达到我国各级财政部门的互相联动,在高度统筹及统一管理的框架下,一方面,可以对财政管理的资源、信息、技术等进行更加高效的调配,有助于各级财政管理部门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又能够强化对财政性资金的监督及管控,逐步消除财政腐败行为,为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优化提供有效助推。
四、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结合的措施方法探究
(一)做好统筹及试点工作
会计集中核算及国库集中支付在进行并轨结合前,要优先做好统筹规划及试点工作,以确保两者的结合并轨能够有效契合本地区本部门的财务管理模式。作为财政部门,应在充分利用及挖掘会计集中核算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将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的职能交由国库支付局:一是建立及规范会计集中核算及国库集中支付并轨运行的业务模式;二是融合两种制度的资源及优势,强化财政监督管控,从而促使财政资金可以达到最大化的利用效率。
在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结合的统筹上,财政局等部门可以筹备建立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结合的工作组,然后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及考察,确定出因地制宜的运作方式。而在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结合的试点上,财政部可以在参考借鉴相关实践经验的同时,优先做好重点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试点,如水利局、科技局等,对并轨实行过程中的经验及问题进行总结梳理,由点及面再展开推广。
(二)优化机构,搭建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结合的信息工作平台
在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结合的机构设置及优化上,应将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调整及改组,使其成为国库支付中心,在附属机构设置上,可以设置会计科室、审核科室、支付科室及信息科室等。在各科室机构的运行过程中,国库支付局要通过制度保障,对财政资金的流转及使用进行监督,并通过审核科室的职能,做好其他科室间的制衡,最大化地防控资金支付风险。
在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结合的信息工作平台上,借助于企业信息化系统及相应的集中支付软件,可以构建国库集中支付平台,在原有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辅助下,使国库集中支付平台能够延伸到预算单位、财政部门、银行机构等各部门中,将各部门的信息网络与国库集中支付平台及企业信息化系统加以连接,实现财务数据、支付信息及财务报表的部门间实时传递及共享,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监控及监督财政资金的拨付流程及使用过程,最终在财政资金拨付效率得以提高的同时,使财政资金的利用更加透明高效。
(三)规范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结合的具体操作流程
在这一环节,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对财政收入及财政收缴的方式加以规范。在财政收入收缴上,可以采用集中汇缴及直接缴库的方式;第二,对财政收入及财政收缴的流程加以规范。涉及到集中汇缴的,要指定财政资金征收机关在财政收入收缴后,及时通过指定账户进行汇缴;涉及到财政资金直接缴库的,要在由相关机构完成审核后,再将资金经由开户行汇入银行账户;第三,对国库集中支付的流程加以规范。在需要预算支出时,预算单位要填报规范的“预算经费请拨单”,在审批通过后再报送国库管理部门,国库管理部门进行批复后再将其抄送到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进行资金支付。如涉及到资金的直接支付,要由预算单位出具支付申请书后,再由支付中心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审核,通过后加盖审核章,然后送交国库支付部门,最后由国库支付部门及银行机构依据审核凭证进行资金的划转。
五、结语
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并轨是优化财政资金利用率及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在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并轨操作中,要注重从统筹策划试点的设立、组织机构及信息平台的完善、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结合的流程规范细化等环节入手,多方联动,真正发挥两者并轨结合的功效。
参考文献
[1]薛宜山.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的实践研究[J].财经界,2013(32).
[2]马晓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并轨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19).
[3]陈世安.浅析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转变[J].西部财会,2011(09).
关于会计集中核算的调研文章 篇6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责任主体不清。《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
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一规定,一方面突出了单位负责人对单位的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对单位违法会计行为处罚的责任主体。会计集中核算以后,由于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上对“中心”负责,如果出现会计财务处理差错、单位会计信息失真、财产物资流失、违法经济事项等问题,那么所属单位与“中心”,是一方责任还是双方责任?因此,在追究会计责任时,很难界定双方的责任大小,势必形成单位与“中心”的推诿扯皮。
2、会计监督弱化。消防部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初衷,就是为了对所属各单位的收支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但事实上实行集中核算后,这种监管职责却是不大可能实现。由于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独立于核算单位,不了解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单位发生的经济事项的“知情度”较以前降低了。所以,对单位经费开支的真实性审核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单纯从会计监督角度看,集中核算后是会计有独立的监督条件却不知道业务的真实性而难以很好地实施监督。再者,“中心”的一个分管会计要负责多个单位的会计核算,整天要忙于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
3、会计信息失真。从当前的“中心”运行模式来看,会计信息失真恐怕在所难免。第一,支出不真实。“中心”通过报账员报来的单位单据进行账务处理,如发现单据不合法,则予以退回,这样势必造成一方面已支的不能及时入账,另一方面单位与报账员有可能一起造假,以便让“中心”通过。第二,资产账实不符。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单位仍有资产处置权,如果单位领导与报账员法制观念淡薄,或因工作疏忽而不向“中心”提供真实情况,“中心”将无法知晓各单位的资产处置情况,致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上述三点,并非杞人忧天。笔者认为,无法无规是偏,有法不依则乱,在已经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制度的同时,应努力加以完善,趋利避害,真正使消防部队财务会计核算走向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忧虑与困惑--会计集中核算 篇7
一、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的联系和区别
国库集中支付就是当预算单位要支付劳务款或购买相关商品时, 预算单位要先提出申请, 然后经过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批后, 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财务部门成立相应的会计核算中心, 主要为行政事业单位办理会计核算业务, 会计核算中心不仅要进行会计核算工作, 而且要行使相应的监督职责。两者的相同点如下:1.操作主体相同, 均为财政部门。2.承担对象一致, 均是行政事业单位。3.目标相同, 均是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两者的区别如下:1.出现的时间、背景不同。国库集中支付是为了实现国库管理改革, 而会计集中核算是为了节约经费, 预防腐败。2.涵盖的范围不同。国库集中支付包含了所有财政性资金支出, 而会计集中核算则主要是针对专项经费和公共经费。3.监督的对象不同。国库集中支付主要是监督国库资金的收支运行情况, 而会计集中核算的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活动。4.账户管理方式不同。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部门建立国库统一账户。5.资金支付方式不同, 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支付通过支付软件从国库统一账户上支付, 而会计集中核算则由核算中心开具银行支票进行支付。
二、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衔接的必要性
(一) 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避免了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和会计监督不到位的情况, 对会计工作行为进行了一定的规范, 防止了腐败情况的出现。但是因为整体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存在多头财政拨付、财政资金挪用等情况。同时会计集中核算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离, 内部监督机制弱化, 预算对支出的约束性降低。而将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结合起来, 能对财政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增加了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透明度, 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 尤其是预算资金实现了分配和管理并重。
(二) 会计集中核算发展的必然趋势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有效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也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为国库集中支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人力支持, 而会计集中核算中将核算、监督以及服务融为一体, 极大地满足了国库集中支付中对各个专设部门的要求。如果单独进行国库集中支付, 将会计集中核算机构撤销, 是一种倒退, 而单独进行会计集中核算, 会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 因此要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必须要将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结合起来。
三、如何进行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衔接
(一) 合理设置机构
将现有的会计核算中心改为财政国库支付中心, 保留原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核算部门, 增设一个国库支付部门, 其中会计核算部门的岗位必须要进行调整, 原来的核算会计、资金会计、复核会计等均要进行相关调整, 同时他们要兼任国库集中收付核算、资金会计等职务。原来的审核会计要进行各项资金支付业务原始凭证的审核, 原来的资金会计要进行所有资金的支付业务, 而国库支付部门则实施财政直接支付功能, 开展总预算的核算。后台会计依然要执行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整体上实现会计核算、国库支付这两种职能。
(二)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由于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 很多资金专户依然存在, 形成了大量的库外资金, 要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的衔接必须要解决这部分资金, 将各单位和财政部门内部的所有资金专户取消,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到该账户中, 收入直接上缴国库, 而支出也统一通过该账户支付到商品、劳务供应者账户中。预算单位的账户可以直接用会计集中核算时开设的单一账户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预算单位的非财政性资金仍然可以通过原先设立的账户进行支付。在该体制内部逐渐取消备用金制度, 用单位公务卡代替。该财务账户体系的实施可以保证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 建立财政管理各类系统
1.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立相关的信息系统, 将财政部门、银行、国库、预算单位等各主体之间的资金支付、清算、核算等纳入到统一的信息化系统中, 实现网络化管理。2.要采用国库集中操作系统, 该系统具有计划、支付、总账管理等功能, 并将之与各种财务业务软件相融合, 实现无缝对接, 进行数据信息共享。3.要实现国库操作系统与会计核算软件的对接, 这样各种会计信息就能自动生成, 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量会进一步减少, 为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有效衔接提供技术支持。
(四) 重视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要结合预算单位的收支情况确定, 既要保证收支平衡, 又要确保支付符合事业单位的情况, 预算编制的内容必须完整, 且项目要清楚, 秉着定额管理的原则, 对预算编制不断细化, 进行指标管理, 建立先进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 为财政资金的支付打好基础。
(五) 规范相关操作程序
将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结合起来必须要以规范的程序为前提。1.规范收入操作程序。收入收缴方式有两种, 一种由缴款人 (单位) 按照规定将资金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 另外一种是征收单位将收缴的收入汇总后缴入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收缴的财政性资金必须要经过征收机关单位的审核之后, 缴款人 (单位) 通过开户银行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汇缴由征收机关对当日的总缴入汇总后, 缴入国库单一账户。2.规范支出程序。财政资金的拨付要按照规定程序、按计划拨付。首先预算单位采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查询相关的指标和额度, 然后申请用款计划, 审核通过后, 财政国库管理部门形成预算单位的用款计划, 然后预算单位按照已经批复的用款计划, 提出支付申请, 支付中心审核通过之后, 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向代理银行发送支付指令, 最后代理银行核对准确后, 将资金支付到预算单位账户。
四、结语
总之, 将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结合起来, 是将两者的职能融合为一体的举措, 规范了财政支出, 要做到两者的有效衔接必须要从机构设置、账户设置、操作管理等方面入手, 将事后的监督变成事前的监督, 从而有效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 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彭素萍.浅谈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的融合[J].江西煤炭科技, 2008 (03) .
[2]杨霞.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两种制度的融合和探讨[J].经济生活文摘, 2012 (10) .
对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利弊分析 篇8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核算模式 模式利弊
一、对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点分析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促进会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过程中,在规范会计的基础工作,强化资金管理,加强会计监督,合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方面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效。
(一)减少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会计信息是指按照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以及会计程序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所产生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加工,形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信息。因此会计信息中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三分离一公开”的基本做法,有效的减少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同时由于这一核算方法减少了核算的中间环节,因此大大的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
(二)强化了财政监管力度,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加强了会计监管力度。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公开化,彻底打破了过去分散核算形式。取消单位自设的银行账户,单位财政资金的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进行,统一核算,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每笔支出和凭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各单位遵守财经法律法规的意识,解决了财政监督和管理缺位的问题。由于对单位资金支出和凭证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就使得每笔资金可以按预算、按项目使用,因此大大的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执行
财务集中后实现了资金全过程监督,做到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问效。比如在处理报销、结算等业务时,核算中心对报账人员持有的原始凭证如有效票据等进行层层审核;在审核的过程之中,有效避免了原单位领导的人为干预,所批款项也是直接到达单位。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会计一级核算系统,将有效的实现对原始凭证的真伪、资金的支付去向和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的全过程监督,真正防患于未然。
(四)便于财务报表及时准确上报
忧虑与困惑--会计集中核算 篇9
摘要: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加强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会计人员在不受企业行政和经济制约的条件下开展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的理财监督作用,从而有助于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在国民经济决策中的作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预算编制;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以下简称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统管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由核算中心管理银行账户,清理银行账户,一个单位只保留一个账户,所有的收支业务归集到核算中心结算、核算,日常会计核算监督、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统一由核算中心承担。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其适应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弊端开始显现。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首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业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核算,核算中心调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人员,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其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加强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单位财务收支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核算中心管理单位的所有收支都通过核算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统一核算,强化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避免了经费支出的随意性。
再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财政资金支出均由核算中心结算,提高了资金支出的透明度,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防止财政资金沉淀在一些部门而使用效率不高。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首先,对统管单位来讲,撤销会计机构后,忽视了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其次,就会计核算中心而言,难以做到对统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难以控制支出的合理性,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收入有可能游离于会计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再加上会计核算中心只是强调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
另外,由于财务主管部门尚未根本解决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在会计集中核算后,过分依赖核算中心导致财务管理弱化,监督力度不够。会计集中核算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模式上的缺陷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一人管十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核算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核算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二)收入监管的缺位核算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仅仅加强了支出的管理,对各单位的收人监管尚未完全介入。在经费收取上无法控制,是否应收尽收,核算中心不得而知,核算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同时,目前核算中心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特别是对于固定资产,核算中心只登记账目,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有些单位自己组装的固定资产没有如实登记账簿,有些单位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核算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家底不清。由于缺乏对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控制,而核算中心只核算不清查,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核算中心与财务管理部门在专项资金监管上的缺口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人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核算中心又不了解,造成资金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受财务管理部门重资金分配轻资金支出管理的陈旧管理理念影响,对有些专项资金的使用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核算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支出效率不高。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职能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因此无法知晓财务主管部门监督的政策变化及跟踪重点,使得会计核算中心根本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管理部门实施财政监督。另一方面,财务主管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核算中心,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几点设想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几年来推行的会计制度改革,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更加适应财政改革和财务管理的需要。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完善,笔者有以下几点设想。
(一)强化预算管理,执行综合预算,细化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贯彻预算管理改革精神,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早编细编预算。
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预算单位的各个部门、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支出都要严格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务主管部门要对所属预算单位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二)转变核算中心职能,加强支出监督管理,促进核算中心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目前,核算中心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但它不仅仅只有记账核算的职能,更应该具备预算执行信息反馈和控制职能。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统管单位的用款进度。
核算中心要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超计划用款。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会计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先确定是否可以支付,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如何支付,占用什么预算指标、在什么科目中列支,然后才可以付款。
因此,会计核算中心要彻底扭转观念,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财务主管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账实相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统管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主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核算中心要定期参与财产清查。
(四)建立健全核算中心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保证,核算中心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包括机构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核算和监督制度等。
(五)处理好会计人员与会计主体的关系会计主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就是本单位。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模式,而会计人员可能是会计主体内部的管理人员即单位会计模式,也可能是外部人员即会计核算中心和会计委派模式。实行会计核算中心和会计委派模式,需要处理好会计人员与会计主体的关系,否则会计人员很容易被派人的单位所架空,无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单位的业务活动,也就无法对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应充分认识集中核算改革的重要性。我们要明确核算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的细化预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实施打下基础。
忧虑与困惑--会计集中核算 篇10
秦淮区于2002年12月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 承担了全区130多个区级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 经过八年多实践表明,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规范会计核算、强化会计监督、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会计核算中心成立以后, 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 对原来不规范的会计核算作了纠正。如长期以来,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将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专项拨款等列入往来款核算, 支出冲减相应往来款, 这种核算方法虚减了单位的收入和支出, 使得会计报表未能真实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
二是规范了核算单位财务支出行为。秦淮区行政事业单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以来, 会计核算中心严格以财经法规为依据办理核算单位各项报账业务, 有效制约了单位的不规范支出行为。
三是加强了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核算中心成立以来, 就加强了报账员业务培训, 着重就报销原始凭证填制、取得、审核、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做了规范, 有效地提高了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但由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未能对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现行财政资金分散管理、部门多头存放的格局仍未改变, 其造成的弊端未能从根本上消除。
(一) 是财政性资金库外沉淀。
秦淮区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后, 各单位仍是在指定银行独立开设账户。财政部门拨款程序仍未作任何改变, 根据预算安排定期将款项拨到各单位的账户中, 大量资金仍滞留在单位, 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 是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
虽然会计核算中心可及时编制各预算单位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 但各预算单位的会计报表对财政部门掌握财政总体的支出状况意义不大, 汇总会计报表也只是纳入会计核算中心核算的预算单位会计报表的简单汇总, 未能真实反映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信息。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弥补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两方面的不足。
二、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实现有机结合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
(一)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内涵与特点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是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 以健全的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 所有财政性收入集中缴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所有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 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 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 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 财政各项支出不再以拨列支, 而根据财政支出的进度, 以支列支。在财政支出实际支付之前, 所有的资金都集中在国库, 财政部门可以统一调度,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资金的库外沉淀和资金浪费。
(二) 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实现有机结合的条件
首先, 两种制度的操作主体一致, 两种制度都是由财政部和中纪委共同提出, 作为源头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 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实施的, 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地方, 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会计核算中心已有的物质、技术、信息、人力资源优势。
其次, 两种制度的工作对象一致, 两种制度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机关事业单位, 其制度作用的具体对象是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
其三, 两种制度的最终目标一致,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 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杜绝胡花乱用和铺张浪费, 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则是通过改变国库资金拨付方式, 解决国库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形成的大量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 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从目前秦淮区的现状来看, 会计集中核算已基本成熟, 为国库集中支付提供强大的环境支持和实施基础。因此, 结合秦淮区的特点, 在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运用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机理去创新会计集中核算的运行机制, 使会计集中核算成为有我区特色的国库集中支付的重要一环, 实现二者的融合。
(三) 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实现有机结合的现实意义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有其现实意义: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障财政性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促进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有助于强化资金监管工作、有助于加强资产管理工作、有助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有助于完善财政监督机制。
三、关于秦淮区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的设想
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的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一是实现财政性资金从单一账户直达货物供应商或资金使用者;二是设置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和零余额账户, 实行当日银行资金的先付和财政日结日拨, 减少了财政性资金在国库外的沉淀。
(一) 机构功能设置
要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中心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 使其向国库集中支付转化。在会计核算中心增挂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牌子 (以下均简称为“中心”) , 两个牌子, 一套人马, 业务上接受财政部门的指导。在中心原有的核算功能上增加了预算指标的录入、资金的拨付等功能。
(二) 账户体系设置
要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体系的设置。在原有会计集中核算基本账户的基础上, 分别增设一个“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和“单位零余额账户”。
“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 (如果国库与单位零余额账户的清算系统不完善, 可以暂时代替国库单一账户) 在商业银行设立“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代替“国库单一帐户”, 负责接收国库和财政专户拨来的财政性资金并放入一定备用金, 同时与“财政零余额账户”和“单位零余额账户”进行资金模拟清算。“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的设立, 既解决了大量财政性资金沉淀在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无法调控使用的问题, 又适应了现行银行网络清算系统不稳定的现实。
“财政零余额账户”为财政部门设在商业银行的财政资金直接支付账户, 主要包括工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出, 下设统发工资、政府采购、基本建设、各项基金、转移支付等分户。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为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用于财政授权支付的账户, 用于单位的零星支出和不需政府采购的小额购买性支出, 账户下设各个预算单位的分户。
“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均实行先支后拨的方式, 每日终了或项目结束后, “零余额账户”与“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进行清算, 清算后“零余额账户”余额为零, 然后定期“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与“预算内国库”和“财政专户“进行清算, 补足备用金。
(三) 运行程序
在具体运行程序上, 要怎样将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有机的结合起来, 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财政国库支付中心的业务主要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预算单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软件 (网络版) 进行资金请拨。
1、财政直接支付业务流程
财政直接支付是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 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直接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银行账户。其业务主要包括统发工资、政府采购和其他财政直接支付。
2、财政授权支付流程
财政授权支付是预算单位根据财政授权, 自行开具支付凭证, 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可通过:远程登录方式、支付中心代为录入方式进行。
3、实行零余额账户管理的流程
实行零余额账户管理的预算单位, 其用款计划申报和财政直接支付资金请领业务同上述流程
四、关于这一新模式运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编制科学的部门预算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经费实行包干, 支出预算则是根据财政部门制定的标准为依据编制的, 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考虑到单位的实际收支变化情况。因此在预算问题上, 财政部门根据人大通过的预算进行拨款, 而在预算执行的监督上无能为力, 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归编制, 执行归执行, 编制与执行存在很大的差距, 预算执行不严肃。这种状况不利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推行。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办法。预算的编制要根据预算单位的实际收支情况编制, 既要考虑到收支平衡, 又要考虑到支出结构要适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以利于预算单位执行预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没有科学、全面、准确的预算, 国库集中支付就失去了支付的基本依据。
对年初批准后的部门预算, 发生了调整、追加都必须经过一套正常审批程序批准方可。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后, 单位必须在批准预算范围内进行开支, 但在实际操作中, 年初制定的预算又很难做到完全准确, 这就需要预算单位每月根据实际情况在审批全年预算指标额度内, 向财政部门填报下月“预算执行计划”, 经财政总预算审定后将下月预算计划传递至国库部门。
(二) 作好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国库与银行之间的协调, 财政在银行的开户, 包括预算内的预算国库, 预算外的财政专户以及财政和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 要做到国库与银行的实时结算, 以及“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实行先支后拨, 需要国库与银行间就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达成共识, 形成紧密配合, 在只有待国库与商业银行之间启动实时清算系统后, 才能达到完全规范的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的要求。
在国库与商业银行清算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 可在商业银行设立“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代替“国库单一帐户”, 负责接收国库和财政专户拨来的财政性资金并放入一定备用金, 同时与“财政零余额账户”和“单位零余额账户”进行资金模拟清算。
作好商业银行之间的协调, 由于现有的“财政专户”、以及即将设置的“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等银行账户并非在同一个商业银行开立, 由于各商业银行在结算系统上的差异, 使得资金调拨与结算上产生一定的困难, 在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具体实施方案出台之前, 只能通过人工传递支票等凭证的方式, 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实时结算的国库支付。
作好与基层单位之间的协调, 需要作好与各基层单位的沟通, 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中, 基层财务人员将面临大量的工作压力。改革对财会人员专业化程的要求越来越高, 财会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熟悉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的财务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62页) 管理及会计核算, 同时加强学习, 吃透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质, 改变知识结构, 扩大知识面, 只有这样才能把财务会计工作做好。秦淮区财政管理部门, 也应加强对预算单位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辅导, 以提高基层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 发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核算作用
秦淮区成立的会计核算中心, 承担了全区130多个区级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 成立至今, 各方面条件趋于成熟, 为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两者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同一操作主体对同一操作对象实施业务运作, 可以大大减少建立两套机构的成本, 既解决了资金使用过程的会计监督问题, 又解决了资金拨付过程的闲置浪费问题, 通过制度创新, 共同实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终目的。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没有承担对预算单位财务支出进行全面审核、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任务, 而不能有效地约束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和铺张浪费的行为, 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正好弥补这一不足。
在这个环节, 国库和预算单位应及时将原始凭证传递至会计核算中心, 核算中心予以审核并登记入账, 同时, 对于预算单位往来资金的管理, 可以有效杜绝部分单位隐瞒收入、改变支出用途的行为, 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进行。
(四) 开发合适的应用软件;
如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软件的选择, 银行实时结算支付系统、网络预算申报划拨系统、政府电子政府系统以及各系统之间的协调链接等问题, 所以软件的选择与调整, 是实现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的基础。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一但实现上述功能, 可克服会计集中核算下存在的弊端。它能及时提供财政支出信息, 规范财政支出管理;促进预算单位计划开支、节约支出;提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规范帐务处理;简化资金拨付环节, 方便单位及时用款;增加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工作效率;改善我区财政资金紧张的局面;强化我区财政监督检查力度, 促进廉政建设。
摘要: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作为当前财政收支管理体制改革的两项重大措施, 在提高财政资金效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会计核算中心能否作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操作平台?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如何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发展, 是当前需要探讨的一种新模式。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思考
参考文献
[1]雷宏伟.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关系[J].中国财经报.
【忧虑与困惑--会计集中核算】推荐阅读:
写围绕忧虑的议论文05-24
忧虑的近义词是什么09-14
中国经济的五个忧虑07-31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困惑08-15
小学数学教育与困惑07-10
课改的感受与困惑06-12
块状教学的困惑与出路06-16
物理教学困惑与对策08-03
冷链物流的困惑与制约08-10
写字教学的困惑与思考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