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的收获与困惑(共9篇)
课改中的收获与困惑 篇1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实行了三年, 至今刚好实行完一个高中循环, 所以2011年高考是实行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 也是检验实行新课改最好的时机。我很荣幸能赶上这个时机, 因为我连续两年担任高三地理教学工作, 2010年的高考是老教材教学的终结, 紧接着我经过简单的新课程培训就开始了一场全新的挑战, 继续战斗在高考复习的前沿。这一学年的高三教学与前一学年的高三教学相比, 充满着艰辛和甘甜。回顾过去的一年, 新课改对我来说有收获, 也有困惑;有反思, 也有诸多新的感悟。
一、对新课改的困惑
由于我未经历高一、高二新课程的基础教学, 因此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对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和选修内容有一个迅速的了解和掌握, 难免会觉得有些仓促和纰漏, 从而产生一些困惑。
1. 对新教材某些知识点的难易要求很难把握
尽管新课标教材已经减少和降低了知识点的数量与难度, 但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学生又会遇到一些老教材知识点的练习, 而新老教材对一些知识点的难易要求又不同。如必修1中“宇宙中的地球”部分, 关于“地球的运动”内容, 只知道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而这部分内容中涉及的规律难, 现象多, 知识内容复杂、抽象, 要不要作补充, 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 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所以我只好面面俱到。这样可能会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
2.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衔接
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必修内容较广泛, 而选修内容涉及的领域专业性较强, 内容较新。如果我们在高考复习时能将必修与选修的某些内容衔接好, 将会大大节省时间, 同时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赣州选修模块有两本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在复习过程中, 必修模块中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等相关内容与自然灾害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学生在学习“环境保护”中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时, 教师如何结合必修3中关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实例,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资源枯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 以及如何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3.“探究式”教学与教学进度的矛盾
传统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老师讲得多, 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这种“填鸭式”教学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以课堂上, 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探究、思索、总结, 从而得出回答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模式。例如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我们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五个方面分析回答, 但在实际教学中, 若每节课都要启发学生探究答题思路, 那么一节课下来, 学生就只能探究两三个问题, 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种看法, 我们都需花时间进行筛选, 所以长久下去, 必然复习进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且教学环节往往不完整, 讲到哪里算哪里。
4.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问题
新课改后, 教学内容的增多和课时的不足势必导致每一节课的容量增大, 多媒体演示可以节省大量板书和板图的时间, 并且能够形象生动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但是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 我感觉比以前更累, 而且学生做笔记的时间很紧, 很容易导致学生上课睡觉、开小差。在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 我作了一个尝试:一个班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 另一个班使用地球仪演示和姿体演示, 结果发现后者的效果更好, 所以不能只是人机对话, 而应该侧重于人际对话。这样可以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关系, 同时自己、学生都会更轻松。
二、对新课改的一些感悟
1. 关于“学案库”的建立
精心备课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前提, 而备课环节不只是备内容, 更要备学生, 所以在课堂内容教学前, 就必须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疑问, 把这些可能出现的疑问用文字提问的方式设置成学案, 让学生有一个知识接受的准备,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在讲解《热力环流》这节内容前, 设计了一个学案, 基本结构如下:课前预习导学 (含基本概念、问题思考、知识结构、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课堂教学探讨 (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弯曲规律、热力环流的三个实例) 、课内效果评价 (习题:主要是让学生作图) 、学后记 (由学生填写) 。通过这学案的四个环节, 整节课学生有准备, 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效果显著, 且大大节省了时间。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 不断地积累一些优秀的学案, 建立“学案库”, 使学案与教案有机地结合起来, 必将事半功倍。
2. 让地理走进生活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个基本理念, 新教材内容的选编也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地理内容,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
那么, 如何在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应用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一些电视节目广告、上街购物等方式让学生轻松地接受地理知识。如《天气预报》、《人与自然》、《地理中国》、《开心辞典》、《乡土》等节目都涵盖了许多地理知识。另外注意电视中一些旅游胜地的广告及食品广告。比如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那么在平时教学中可结合双汇火腿肠、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三全状元饺等食品广告来介绍。又如学生很喜欢观看NBA篮球比赛, 那么可以联系美国各城市的工农业发展历史和特点来介绍美国NBA篮球队队名的由来。
3. 利用好探究案例
中图版教材每节课的“探索”则是由精心设计的小实验、小资料及相应的思考性问题, 既可以作为新课“导入”, 又是学生本课学习指导纲要和原理的验证。每节课的“案例研究”更是精选了近几年来人类对地理事物的最新研究和利用成果, 使学生在研究中提高学习兴趣, 扩展视野, 陶冶情操, 培养能力。比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这章内容时, 我开展了一项天文观测的活动。
高中阶段是充满了好奇与遐想的年龄, 每当学生们放眼苍穹, 心中难免生出一些疑问:茫茫宇宙中到底有些什么?宇宙的尽头在哪里?开展天文活动, 给学生们以寻找答案的机会, 宇宙是不是很神秘?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充分利用校天文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不但能丰富校园生活, 增进师生情谊,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谓一举数得。这一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索, 最终能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至此, 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4. 加强集体备课
新课程的教学因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的紧迫性、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要比以前更频繁且更稳定。比如学案库的建立、课件资源的共享、探究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老师的分工与协作。教师应通过集体备课, 集中智慧, 整合经验, 共享资源。
集体备课的方式有许多, 比如定期听课制 (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 从而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方面我校做得很好, 也可以通过说课、相互交换教案、共同制作课件、相互争论等相对宽松的方式进行。
高中地理新课改我省还处在探索阶段, 身处教育工作一线的我们要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 让自己在这场新课改的浪潮中迅速成长起来。
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2
课改中的困惑
(1)小组讨论没有实效性。很多学生没有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很多时候只有几个学生在思考,而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不在讨论的问题上,做小动作的,看别人的,走神的大有人在。小组探讨失去它原有的一些色彩和作用。(2)小组评价跟不上。没有小组之间相互竞争,整个课堂显得沉闷,没有那种自然的相互竞争的感觉,简单说没有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3)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把握不是很好。到底每个学生掌握的怎么样,教师没有真正的了解。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能纵横联系,因此对教材的把握就不是很到位,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有时课堂显的失控。(4)老师讲得多,给学生的发挥的空间少,生怕学生学不会,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缺乏展现自己机会。(5)学生的基础较差,计算能力弱。
反思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
(1)营造氛围,感受人文。①在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教师“放手”但并不“放羊”,只在学生感到迷茫时为他指路,在学生感到黑暗时为他点灯,在学生过河时为他搭桥,在学生攀登时为他架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当学生产生了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鼓励学生选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集体内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问,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扬自由与民主。②尊重学生,儿童具有自我学习的本性,老师要善于发掘、发展儿童的这种本性,引导儿童自觉自愿地学习。教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儿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学习,只有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儿童才会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逐步产生自我学习、探索的主动性。③相信学生,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练和失误,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学生也一样,我们知道“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学习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有待开发的生成资源,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理性的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利于训练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增长智慧和知识。
(2)思想方法。人文精髓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指出:这里所说的数学恐怕不仅指数学知识,而宁可说是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影响,所以,中学数学课堂一定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①培养实事求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每—个题目都要求学生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得有一点的马虎,更不能随便捏造。其次,要让学生会质疑,在让学生做题目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客观现实。最后,要让学生有自我的认知能力,哪些题目是会做的,哪些题目不会做。②培养刻苦钻研。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科学,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是每一个人都不可少的。在数学教材中,很多题目都不是学生可以马上解答出来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不断的练习才可能解答。③培养多种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有比较、分类与综合、类比、对应、排列、代换、组合、尝试、估测(估算)、模型化、统计、评估、推理等,它们在中学数学教材中通过游戏和儿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出现的。逻辑性思维,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有很强的逻辑性。特别是一些推理、组合、尝试的题目,是环环相扣,不能有一丝的脱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推理事物发展的过程。应用性思维,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的应用性思维,通过教材中的应用题,能举一反三,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④培养仔细严谨数学是一丝不苟的,在数学教材中处处体现出仔细严谨。我们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中,通过计算、解答,通过错误的反馈,培养他们一种仔细、严谨的精神品质是必不可少的,让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改掉粗心的坏毛病,养成一种仔细严谨的良好的习惯,而这种精神将会使他们受益一生。⑤培养互助合作。设置障碍,促进合作。教学中要注意设置障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与合作。教学中尽量地压缩教师讲解的时间,要利用教材,放手让学生面对面地共同解决知识疑难,友好合作做实验,热烈讨论是非,学数学的过程也就是学交往、学合作的过程。⑥培养自尊自爱自信。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相信自己,只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自己所预期的目标就可以实现。要让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要自己去完成,遇到困难也不要泄气,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自信的去面对。同时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表扬他们,使每一个学生都感觉自己都是很重要的。(3)学科融合,探索人文。数学教材中充满着人文精神,我们在强调数学教材的工具性时,首先要有效地开发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学与语文、品德、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融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智育、德育、美育因素是开发数学教材人文内涵的探索方向。
(4)古代文化,追忆人文。数学文化“应尽可能有机结合数学课程各模块的内容,选择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了解数学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数学对于其他各种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作用;了解人类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这是对数学教材中所应有的人文内涵所提出的要求。
高中英语课改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篇3
一、高中英语课改教学中的困惑
(一) 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改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 牛津版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师生互动的环节,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采用新的教学策略。但是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讲课模式, 并且担心讲少了学生掌握不了, 因此以往的教学模式很难改变, 从而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中。
(二) 如何处理大量的词汇
与以往教材相比, 牛津版教材的词汇量明显增大, 而且总体呈新、长、杂、多的特点。大量的词汇致使一些学生感到力不从心, 并且词汇学习从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关, 如何记忆这些词汇, 突破词汇难关, 也是教师们所困扰的难题。
(三) 怎样处理较难的听力材料
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新增TASK板块, 主要以听力为主, 以此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所有的听力都采用填空题的形势, 而且听力材料篇幅大多很长, 导致学生无法适应, 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
(四) 怎样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教材词汇量加大, 内容增多, 有些同学跟不上节奏, 记不住学不好, 产生厌学等负面情绪。有些同学刚开始上课也会注意听讲, 但是过了几分钟, 注意力就转移了, 还有些同学能够坚持几天, 也对学习英语没了之前的兴趣, 因此, 如何长久的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样是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
(五)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新课改强调英语教学要促进学生基本语言运用的能力, 着重提高学生的英语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这需要教师对学生长期培养, 因此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二、解决教学过程中困惑的对策
(一) 改变教学方法, 使学生积极参与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只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是组织者, 在课堂上起到桥梁的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活动设计方面要保证学生能够进行具体的体验, 而且要明确目标和任务, 在师生交流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 让学生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 教师也是辅助者, 在学生的具体活动中, 会遇到各种问题, 教师要从旁耐心讲解点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 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在实践中, 教师不难发现, 单词的记忆是最让学生头疼的, 单词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单词掌握不好, 阅读及写作就很难进行,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 以便更好地记忆单词。第一, 掌握英语音标和发音规则, 让学生看到字母就能知道读音, 看到音标就能写出对应的字母;第二, 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复习音节、重音、辅音连缀等重点读音规则, 以此来掌握英语单词的拼写规律;第三, 创建语境, 教师可以根据单词给学生提供例句, 让学生结合语境来记忆单词和短语, 这样就不易遗忘或者混淆。
(三) 设计过渡平台, 消除情绪障碍
牛津版教材中的听力大多篇幅较长, 因此在每次进行听力之前, 教师要先熟悉听力内容, 了解听力中的难点, 然后设计一些有关听力内容的问题,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 从而完成听力题目。在进行听力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时间阅读一下题目, 获取相关的信息, 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听力上。如果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遇到问题, 教师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
(四)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朋友,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态度亲切友好,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状态, 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学习过程是漫长的, 学生势必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因此, 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例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同学进行鼓励和表扬, 或者向学生传递肯定的手势、眼神等, 让学生感到进步的喜悦, 增强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
(五) 设计课堂活动
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的编写更贴近生活, 内容五花八门, 容易吸引学生, 同时也增强了话题性,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设计一些不同的课堂活动。比如, 对同学们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者辩论, 而且是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或者组织学生模拟情景进行对话练习;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接龙等活动。通过这些课堂活动,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师在课改中的心理困惑与对策 篇4
一、几种常见的心理不适现象
1.调整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
我国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以“师道尊严”为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知识传承方面,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因而师生关系是一种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式的服从关系。在伦理道德方面,传统的观念置教师于“道德说教者”的绝对尊严的地位,因而认为教师是无可置疑的“长者”,学生是理所当然的“弟子”,师生关系成了单一性的“老对幼”“长辈对晚辈”的说教关系。新课改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在上述两个领域中师生关系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因而,教师的行为不再简单地等同于教育行为,他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应该说,有效地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条件,但面对这些变化,教师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
2.“两手准备”的茫然感
新一轮课改的目标是要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系统变革,不仅要在教育思想观念层面上实现转轨,而且在系统构建和实践操作层面上同样要实现转轨。但从当前的改革实践看,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诸多环节还没有很好地实现相互配套和互为保障,新的考试制度和督导评估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因此,许多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轰轰烈烈地开展新课改,另一方面却在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正如一些校长所说:“我们不得不两手准备。”
3.提高自身素质的焦虑感
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局部知识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在思维方式上,从继承接受知识到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教鞭等进行教学,到掌握使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等。参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似乎高不可攀。
4.否定自我的痛苦感
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这种变革,年轻的教师由于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上还没有定型,适应尚容易些;年纪稍大一点的教师要进行这种角色转变,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他们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没能得到有效的调适,极易产生对改革信念的动摇,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二、应用措施
1.更新观念,实现角色转变
目前许多教师骨干在过去教学的大背景下,耳濡目染了应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应试教育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不少教师的教学不是一个能动的个体,而是一个机械地执行设计好的方案的个体,靠吃教参、标准化习题教学的营养不良者。还有不少是只“教”不“研”,缺乏研究能力。这些都构成阻碍课改的“瓶颈”因素。
2.加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进入21世纪,知识发展的一个明显的重要趋势就是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发展速度将越来越快。一名合格的教师不应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授者,也不应是固守一门学科的狭隘的专业人士,而应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科学、技术、哲学、宗教、艺术等学科都要涉猎,明白一二。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思考课改问题,在教学中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3.教研结合,提高教学水平
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是推进课改的必要手段。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这两个方面花气力,下工夫。首要的是改进教学方法。目前,中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探索和创造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流派,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
地理新课改实践中的一些困惑 篇5
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不少老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践存在一些困惑。
困惑之一:初高中知识如何衔接。
初中地理重在讲“地”,高中地理重在梳“理”;初中教材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上比较薄弱,而高中教材(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讲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原理的严谨性和推理的逻辑性。这样使得初高中教材在衔接上有些突兀、不自然。比如说初中就已学到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而在高中地理中却指出地球自转一周为23小时56分4秒。
困惑之二:对新教材“三维目标”的要求不易把握。
尽管新课标教材已经减少和降低了知识点的数量与难度,但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仍有被冲淡的可能性。为了留给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机会,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用时需增加。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也要增加更多的教学用时,以引导学生活动。这样,课堂就不容易达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事实上,三维目标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如何设计适当的学生活动,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困惑之三:“探究式”与“接受式”。
目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其实,作为学习方式之一的“接受式”学习,有机械接受、被动接受、有意义的接受等几种形式。现代教育应该在实践中“执其两端而用之”,那么两端的度该如何把握呢?
困惑之四:对答题思路的多样化和基本思路的疑虑。
地理教学讲究艺术,在授课中不要讲全、讲完、讲死,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来填补空白。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的答题思路往往是多样的。在教学中,老师们都知道一些问题的基本答题思路,三五分钟一道题就能轻松完成。例如:水稻种植需要的自然条件有哪些?这是农业的区位因素中的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4个方面分析回答。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老师教学生用基本的答题思路去解决问题,那么教学内容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而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开放性地思索回答,学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题思路。如果每一节课都要启发学生探究答题思路,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只能探究两三个问题,教学环节往往不完整,讲到哪里是哪里。
困惑之五:认知交流中的“多媒体霸权”。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地理课堂,给地理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粉笔、黑板、嘴巴”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这也让老师成了放映员,人机对话取代了人际对话,整堂课师生共同被计算机牵着鼻子走。像这样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其“度”的问题如何把握?再说在一些乡村学校,比如说我校,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不能在每一间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全校只有两三间的多媒体教室,如果每个教师都要上多媒体课的话,这是远远不够的。有的教师为了引入课题,费尽苦心,或拍来录像,或用Authorware制作动画,毕竟不是专业的,搞得非常辛苦。
困惑之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在乡村学校,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知识面不及城市的学生,对教材中所提到的一些事物,比如说在工业中讲到冶金工业、电镀厂等工业部门时,本身对工业部门不了解,又怎能清楚知道它布局的需求呢?还有《城市》一章,对身处农村,还未出过门的学生来说也是相当陌生的。但是在讲到农牧业这一节时特别是水稻种植业时对他们来说就非常的了解。还有在新教材中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通过探究来完成知识的掌握,但由于初中对地理等学科的不重视,他们知识基础非常薄弱,对教学活动的展开感到困难,再加上新教材中概念多、内容多,让他们感到学习负担过重。
基于高中新课改的困惑与思考 篇6
困惑一:课改依然好像遥不可及
虽然新课改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十余年了, 但看着搞得越来越实在的应试教育, 新课改更像是仅仅停留在舆论层面, 这就让一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改还很遥远, 认为新课改目前仅仅是部分发达地区、是一些重点学校的事, 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有这种思想的教师并不在少数。也还有一部分教师以为课改只是专家、学者的事, 有一种“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态度, 认为作为教师我只负责教书, 我能把我的书教好就行, 什么教材我都一样教, 以不变应万变。什么新课改?那只是一些不在一线教书的“空想家”们闲着没事弄出来的, 目前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 所谓教学改革还不是穿新鞋走老路, 还是要靠分数说话。
思考:教师们特别是广大不发达地区的教师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 一方面因为课程改革确实没有给予农村地区以足够的关注, 课程、教材都存在较严重的城市化倾向, 适合农村的课程资源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农村的师资水平、教师培训等与发达地区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以笔者所在的苏北为例, 新课改推行几年了, 有的学校改的仅仅是教材, 教师只有少得可怜的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关注的还是升学率, 至于新课改中提及的种种理念, 那只是开会时领导讲话稿中使文章出彩的时髦词汇而已, 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 确确实实是新课改进程中的不利因素。
困惑二:新课改为何让人越来越不知怎么教书了
课程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堂上, 所以课改的最终极也是最重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 许多教师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怎样的?教师心里又没底, 新教材培训又往往理论性太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各地都推出了一些观摩课、研究课, 但据笔者观察, 这些课表演的成分太多, 例如“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许多教师就一改过去的教学模式, 逢课必探究, 可以探究的探究, 不好探究也要创造机会探究。一时间, 所有的公开课、观摩课都成了探究课。为了体现探究, 为了推出一堂优质课, 学生和教师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做先期准备, 上课时就可以看见一些研究小组的精彩汇报, 这样的课不能说是作假, 但作秀的成分恐怕居多, 而且就算是真的, 也没有多少可重复性。
思考:“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 其实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学习方式, 例如讲授法, 由于这是一种学生通过教师讲解来掌握现成知识的方式, 往往给人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的负面印象, 貌似和我们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背道而驰;其实在有些时候, 讲授法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它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使他们对知识的体系、逻辑有所了解。特别是我们教材中有些内容是中学生根本无法探究的, 那么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就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如果这时我们不顾客观实际, 生搬硬套地进行探究, 可能只会适得其反。
真正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模式, 无论这种模式有多么先进, 多么完备, 都有其适用的范围, 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就真正的教学而言, 不管古今、不论中外, 只要有好的教学效果, 皆可为我所用, 一味地追求时髦, 摒弃传统, 其实是对新课改的片面的理解。钱理群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 谈到了很有意思的几件小事, 其中一件是当年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开设《文选》课, 刘先生讲课不拘常规, 常乘兴随意, 讲哪算哪。有一天, 他讲了半小时课, 突然停下了:“我不上了!请诸位改在下星期三晚上七点半到操场上等我。”大家都觉得非常奇怪, 回宿舍一查日历, 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 有满月, 再一联系他上课的内容, 同学们才恍然大悟: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看来, 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 刘文典教授在几十年前就运用自如了。创设问题情境不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吗?我们现在新课改中提出的种种理念和观点, 与这些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并不矛盾, 而是和其一脉相承的, 我们在大力提倡新课改的同时, 一定不能忘记随时从传统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
困惑三:面对每班五六十甚至更多的学生, 怎样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在笔者所在的苏北的绝大部分地区, 小班化教学还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新课改要求现在的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也使得部分教师无所适从。依然以课堂探究活动为例:班额大, 探究活动就很难开展, 如果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很活跃, 就会使教师感到课堂上很乱, 难以驾驭;而如果不活跃又失去了探究意义。特别是由于班额大, 在全班交流环节, 各小组轮流发言耗时很长, 可能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有的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只好把组分的很大, 但人多了不便于讨论, 很多人会没事可干, 这些都会使教师陷入两难的境地。而且在小组活动中有的学生始终很活跃, 占主导地位, 有的学生坐冷板凳, 越来越消极, 这怎么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呢?
思考:应当承认, 尽管新课标提倡“面向全体学生”, 可这并非是要求我们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必须做到尽善尽美, 每节课都能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来, 这可能是任何人都难以做到的。“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理念, 而不是一种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 当这种理念真的深入到我们教师内心时, 我们在备课、上课, 甚至是日常和学生交往时, 我们就能自觉地考虑到全体学生, 而这些也一定能通过其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要想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们的问题设计就要有层次;比如探究课的分组问题, 我们完全可以这节课安排两三个小组发言, 下节课安排另外两三个组发言……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自然流露, 是一种内化素质的外在表现, 即使面对再多的学生也照样能实现面向全体。但同时, 我们也不能无视客观实际, 在目前班额较大的情况下, 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肯定有很大的难度, 也需要一定的过程。一方面, 这需要我们教师正视现实, 认真钻研, 积极探究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方法和措施;另一方面, 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加快小班化的进程。只有如此, 才能更快、更好的推进新课程改革。
困惑四:面对愈来愈难管的学生, 我们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 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课改要求我们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而在现实教育中, 教师不尊重学生, 随意呵斥甚至体罚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部分教师一味迎合学生和家长, 对学生不敢管不敢问, 出现了学生不尊重老师, 甚至对教师拳脚相向的事件也屡有发生。这种形势下教师该何去何从?
思考:笔者以为,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 主要源于对新课改理念中师生关系的不恰当理解。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 一直十分重视教师威信, 强调“师道尊严”;而随着教育民主化的推进, 师生平等观念的提出, 又有部分人把师生平等的内涵不断扩大和曲解, 诸如“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等流行语不断诉诸刊首报端。这些说法也许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不可否认有矫枉过正的嫌疑。教师和学生的的确确应该平等, 但笔者以为这种“平等”更多的适用于人格领域, 即在人格关系上, 师生之间是绝对平等的。教师和学生更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 既不能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 也不能是学生成为教师的“上帝”。作为教师如果能做到真正从内心尊重学生, 把学生看成一个和自己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人, 就不会出现辱骂、殴打学生的行为;反过来, 作为学生如果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能从内心里尊重感激教师, 又怎么会有对教师拳脚相向的事情发生呢?但如果从社会角色意义上来看, 师生又确实是不一样的, 在现阶段依然是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除了是和学生在人格平等的一个人以外, 同时其又是社会意义上的班级的管理者、课堂纪律的维护者, 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背景下, 师生是不平等的, 这种不平等体现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管理, 尊重教师 (在维持纪律方面) 的权威, 如果把基于人格的“师生平等”简单应用在日常师生交往的方方面面, 强调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师生都是平等的观念, 显然就片面的。
当然, 从课程改革开始提出到现在, 值得探讨的问题不胜枚举, 许多学者、专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广大中小学教师也在这些讨论、碰撞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已经从感性的认识逐步进入到实践操作层面, 可是由于强大的惯性支配以及部分教师们理解上的偏差, 这场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 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才会使这场改革更快、更顺利地进行下去。
摘要:高中新课改推行的进程中, 部分教师出现一些困惑, 笔者对此做了深入的思考, 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浅谈普通高中课改的困惑与思考 篇7
一、课改面临的困惑
1. 教师对课改的认识还不到位。
习惯于老套路的一些教师担忧课改后会影响考试成绩而心存疑虑, 放不开手脚。一些教师认的就是考试成绩。于是, 有些教师“背”着新课程的同时还“抱”着旧课程, 还不能完全摆脱旧的教学模式化, 对新课程与考试评价特别是与高考的关系还不能很好的理清。
2. 教学设施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
在实施新课改中, 新课程配套资源缺乏, 原有资源还没有完全进行重新组合配置。如各类实验室数量过少, 实验仪器设备不足, 体、音、美教学设施缺乏, 客观条件相对落后, 课改实验受到限制。
3. 教学存在内容多与时间紧的矛盾。
课改后, 学生学习的教材增多, 既有必修又有选修, 还有校本教材。由于课堂上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教学进度就被拉下来, 有的课只安排一个课时, 但实际上安排两个课时才能完成, 于是学生有时就会有应付的做法。因此, 对于如何处理新课程内容多而时间紧的矛盾, 如何有效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等等, 都是今后在教学实施中需要逐步摸索的。
4. 初高中学段的衔接问题。
高中教师对于新生教一段时间一般都会感叹:学生基础怎么这么差, 这个不懂, 那个不知道, 初中是怎么学的?其实, 这怨不得学生。初高中学段的衔接问题本身就一直没有解决好。初中学段针对的是中考, 高中学段针对的是高考, 二者目标要求、能力要求都不一样。初中老师不了解高中的教学任务, 高中老师也不了解初中的教学内容, 造成初高中学段衔接脱节也是很自然的事。
5. 考试实际与评价的问题。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部分学生不能按教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平时上课表现、作业表现、考试表现等均不尽人意, 特别是考试的实际成绩分数较低。在课改学分管理中, 教师学分要求填写对应模块名称下的过程表现和模块考试成绩, 分数对应有A (优) 、B (良) 、C (及格) 、D (不及格) 四个等级, 如果老师如实填写, 会导致学生拿不到学分, 无法正常毕业, 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教师为此也感到纠结。
二、关于推进课改的几点思考
1. 加强知识培训, 为深入推进课改奠定基础。
课改的关键在教师, 针对部分教师仍习惯于沿用老套路的现象, 加强对教师的宣传与培训必不可少。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国家要求, 教师上岗前必须接受培训, 做到“先培训、后上岗, 不培训、不上岗”。教育行政部门和教材出版部门将采取远程培训和集中面授等方式, 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2. 构建校际与地区之间相互交流和研讨的机制。
除了强化本校学科备课组的功能外, 还应建立校际之间、乃至地区之间的课改研讨和交流机制, 从而使封闭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通过校际间公开课和示范课的展示, 进行相互学习与研讨。这样, 既可了解其他学校课改的动态和进程, 也可从相互间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中, 总结利弊得失, 获取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第一手素材和资料, 有利课改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与提高。
3. 尽快改革考试评价机制, 充分发挥评价对课改的导向作用。
在课改背景下, 如何评价学生, 如何评价课堂, 如何评价教师, 如何评价学校, 课改高考怎么考等等, 都是教师们该思考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早出台相关方案, 建立健全考试评价制度, 让学校的教有所据。过去, 由于“应试教育”的片面误导, 致使教师为考试而教、以考试为指挥棒。这样, 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得到落实。因此, 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采用新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4. 加大经费投入, 为课改提供物质保障。
目前, 很多一般高中, 由于财力所限, 办学条件十分有限。通用技术实验室、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专业教室还存在一些缺口, 学校图书馆、运动场地及配套的教学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 一般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及实验仪器有待补充或更新。为适应课改网络平台的操作与应用, 微机、网络也需要更新, 保持畅通, 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
课改中的收获与困惑 篇8
一、思想观念滞后
(1) 教育评价机制方面, 相对单一的评价机制即:把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 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因而导致教师只抓分数而忽视其它方面的教育。
(2) 乡村学校方面:乡村学校所处的生存环境使得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最大;
(3) 其他方面:在乡村新的“读书无用”思想抬头, 读小学到上大学花了大钱, 到时还找不到工作 (或难找工作) ;念不好书, 照样跟随父母亲朋好友外出打工挣钱, 所以部分学生对学习无兴趣, 懒惰厌学的多, 加之社会、家庭只重分数而不重能力, 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实验条件滞后
(1) 乡村初中, 由于经费得不到保障, 无法添置一些实验器材, 有的器材使用时间久, 早已老化或损坏, 却无法更新; (2) 学校就连演示实验都无法开齐, 就更谈不上分组实验, 课外实验也就不值一提; (3) 即使想开展, 但无实验员, 只得教师自己去准备, 准备完后, 实验室又太小, 一个班70人左右, 如何做实验, 分两次, 也有30多人, 一个老师也无法控制秩序,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久而久之, 就成了“黑实验”——老师在黑板上讲实验。
三、信息技术滞后
当今世界,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 网络信息, 尤其是现在的远程资源, 为物理教学和学习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源。但乡村学校教师使用能力达不到, 即使有能力用, 譬如我自己, 也由于事情多, 学校没有硬性规定, 能不用就不用, 所以网上资源难以广泛应用。
四、课堂时间的制约
按课标要求的物理周学时, 在乡村学校严重不够。而40-45分钟要进行探究、假想、验证、归结、总结, 由于乡村学生的基础和素质相对要差一些, 课堂上的交流要花一定时间, 造成很难完成课标任务。这为推进课程改革带来了很多困难。
面对诸多困惑, 我有以下思考:
1、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所以课程改革首先是精神追求和观念转变, 而不是物质追求。 (1) 转变教师角色。如今的信息时代, 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 有时遇到问题教师也不尽了解。这时教师切忌不懂装懂, 应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研究, 做到教学相长, ”师不必贤于弟子”, 教师也是学习者, 不是一桶水的拥有者, 更不能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 而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学生。教师要以学生为无限资源, 转变角色, 做为学生发掘泉水的人, 让学生这眼泉水喷涌而出, 永不停息。 (2) 转变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唱独角戏,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 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学习过程。认真听、仔细看, 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随掌握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调整教学方法与进度, 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素质, 注入课改的新动力。
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用先进理念武装起来的教师队伍。因此, 建设一支高素质、有强烈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 是实现新课程改实验成功的基础。因此, 上级教育部门应在乡村物理教师中调派进取心强、基本功扎实并又渴望在新课程改实验中大显身手的一线教师进行培训, 组织他们对新课程理念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对改革后的实验教科书进行深层次的把握理解、对新课程的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多样化的设计, 使他们成为新课程改革队伍中的主力军。同时, 又让骨干教师对本校的物理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 带领所有的物理教师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学校还可以为教师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一方面请专家来现场授课, 让教师们“洗脑”;另一方面让教师走出去现场观摩, 互相交流;为教师配备学习材料、书籍和光碟等。
3、改革学校评价机制, 激活教师课改的活力。
如我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学常规占20%, 教育科研占10%, 教学质量也就是学生的考分占70%。如果把教育科研变为40%, 那么, 教师对教研教改, 自然得就会投入得更多, 不会像现在这样流于形式, 只抓学生考试成绩。
4、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特别是远程教育资源。
不能做的实验, 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提供, 学生可以直观地观看实验过程。
学校可以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拿入教研考核,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督促检查力度, 不能让资源闲置。
5、以学生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收获与困惑 篇9
一、了解新课程, 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
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教师应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角色转换。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 努力创建新《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不被淘汰, 为了在学生中重塑自己的形象, 教师应当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教师应积极进修培训, 持之以恒地学习。
二、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纯正的语音
这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第一关。从第一次上课, 教师大方得体的教态, 流利而标准的口音, 漂亮的书法, 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你的课就会深深地吸引学生, 学生在心里就会喜欢你, 喜欢你的课。
三、良好的个人形象, 树立教师威信
教师的形象不能太离谱, 脱离群众, 也不能一点不注意个人形象。教师的外在形象应该让学生赏心悦目。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人格和威信, 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有威信的老师, 他的表扬和鼓励就更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教师应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时刻牢记“为人师表”, 才能树立威信。教师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气氛的首要前提。教师教学中的情绪如何, 对学生的情绪又直接而明显的影响。生活中难免会有琐事、烦恼, 但只要一上讲台, 就应该把一切烦恼抛在脑后, 将全部身心投入热情、振奋的教学活动中去。所以, 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
四、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习惯:英语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的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习惯;听、说、读、写并进的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的习惯, 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
五、多鼓励少批评, 关爱“学困生”
学生说英语时, 经常害羞、胆怯、怕出错, 使他们的思维受到阻碍、压抑。久而久之, 学生就再也不敢开口了。所以要多鼓励。少批评, 使课堂一直处于和谐、宽松的环境中, 使他们对学习消除顾虑, 充满自信。在教学中, 对于没有准备充分或表演不理想的学生, 不要立即给他评价, 可以再给他们一次表演机会。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位学生, 而且要特别关心和照顾“学困生”。上课应多表扬, 多鼓励他们;课后耐心辅导, 多谈心, 让他们明白他们和别人一样, 老师同样爱他们。使他们树立信心, 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六、持之以恒, 训练学生听、说、读、写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英语有四个关键, 即听、说、读、写。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说英语, 让学生习惯, 多放听力材料。多做结对活动, 鼓励学生多开口。并适当的跟老师读句子、单词。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写单词、句子。例如, 可以让学生上黑板写单词, 也可进行小组比赛。根据所学内容写自己的句子, 写小短文,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坚持用英语上课, 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用英语授课, 尽可能增加学生听说的机会, 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要丢弃参考书和课本上的例句, 尽可能结合学生关心的事, 带领他们造出自己的例句。刚开始, 学生对英语授课不习惯, 听不懂, 教师要配合以动作、表情或适当解释。只要教师坚持用英语讲课, 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老师的语言并模仿使用。这样, 整个课堂就有一个良好的说英语的氛围, 学生就会自觉地应用英语思维并用英语交谈。在教学中, 也可采用适当的手势、动作或表情, 既可以避免用语言解释, 又可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容易理解并很好地记忆。
八、适当重整教材, 因材施教
新教材的部分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脱节, 在教学中, 学生难以理解, 甚至无法理解, 这些内容可以适当的删减, 或者重整教材, 或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知识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内容再教授。这样, 可以消减学生惧怕英语的心理,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新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 使我们感到深深的忧虑。作为一线教师要多学习思考, 多实践探索, 多反思总结, 汲取他人精华, 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课改中的收获与困惑】推荐阅读:
收获在课改路上09-04
课改的感受与困惑06-12
音乐新课改、新困惑07-09
跟头中的收获作文07-13
教学中的课改07-20
玩中的乐趣和收获50字05-15
在赛课中的成长和收获06-15
收获与希望05-31
播种与收获06-19
教学中的新课改论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