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的数学教学论文

2024-07-21

课改中的数学教学论文(共12篇)

课改中的数学教学论文 篇1

摘要: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转变教学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鉴于此, 本人就近几年来有关课改中的数学教学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深刻理解新课标, 转变教学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 课改中的教师不应再作为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应充当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与学生共同演绎知识认知与探究的过程。

二、挖掘新课标的精髓, 创新性使用新教材

新课标的精髓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模式, 它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 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应积极开发,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自觉转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 即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因此, 教师应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 精心选择出教材中的典型题目, 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情境, 设计新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 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从而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 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 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 通过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或数学中的生活, 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四、注重过程, 培养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过程”, 重塑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体现数学探索的过程, 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探索”, 并通过合作交流,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定理、公理的应用与证明过程, 培养学生形成一题多解的解题能力, 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五、创设开放性问题, 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朝各种可能的方向发散, 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的思维活动方式。课改教材中的案例、习题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 但案例、习题由于作为新知识的应用, 学生解答时往往只与本节的知识有关, 学生也习惯与本节知识挂钩, 而且思考方法比较单一, 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展开, 不能有效发挥案例、习题的功能。而开放性问题在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 不追求大统一, 不设计标准答案, 不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 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 向传统挑战, 鼓励学生多视角、多层面地探索和研究问题, 寻求不同答案, 即鼓励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所以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 打开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又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课改中的数学教学真正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学论文 篇2

甘肃省榆中县吕家岘小学闫强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的主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中小学生的作文水普遍较低,特别是偏僻山区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更低。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和研究。

目前,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脱节,作文教学的命题、批改、评讲等环节的方法陈旧落后,不能引起学生的作文兴趣,甚至对作文产生了畏惧与厌恶的情感,以至于作文教学不能良好地进行开展。针对这些现象我在以往的教学中积极探索,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立足语文课本,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小学语文有许多课文写得十分优美,是学生学习作文的范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学生学习。比如:《桂林山水》一课我认为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之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教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认识、感受作者是如何将桂林水的美表现出来的。使学生明白作者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后,分别写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写山时分别写了山的奇、秀、险,写水时分别写了水的静、清、绿,最后写游后的感受。这样非

常有层次的将桂林山水的特点表现了出来,作者的语言也非常优美,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文笔优美,格调清新,带大家领略了索溪峪独具特色的野性美。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索溪峪的美之后,顺势提出作者是如何把索溪峪写得这样的美,让学生讨论交流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从山野、水野、人野、动物野等方面写索溪峪的野。像这样文章还有学多,教师应随时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把作文教学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

有些课文学习完以后,学生对故事的结局比较感兴趣,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如学习了《凡卡》后同学们会想,凡卡的爷爷会收到凡卡的信吗?凡卡的生活会怎样呢?课堂上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让他们给这篇课文写一个结尾,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些学生顺着课文的中心来写,写凡卡生活非常悲惨,最后悲惨地死去,也有些学生写到老板和老板娘去礼拜以后,在基督面前突然间良心发现,对凡卡非常好,凡卡从此过上了好日子,我不禁为孩子们的善良所感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小音乐家扬科》等课文后都可以让学生续写课文,不仅加深了课文的理解,还训练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重视作文习作的指导、批改和评讲。

传统的作文的批改方式是教师批改,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在高年级阶段,一位教师要给几十本同一篇作文写批语,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批阅方式应该进行改革,不妨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批,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或者让学生交换批改,小组评改,找出一些典型的作文让本人大声地念,其余学生认真听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适当进行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批改,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在批改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容易出现的错误,及时得到改正。效果比老师一本一本批改要好,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文的讲评课是作文评改的主渠道,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商量,明确评讲目标,把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评讲。在作文评讲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促使学生去读一读、划一划、批一批,再说一说、议一议。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地发挥,不要把教师的评价标准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不要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教师应把更为充裕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大的空间活动让给学生,把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感受、揣摩、辨析,从中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是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和欣赏。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善赋。”这是古人论及读书与写作关系经验,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中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

燥了。”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阅读是作文的重要前提。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使学生通过阅读广泛汲取精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当学生学完一篇文章时,往往有很高的兴趣和热情去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此时教师就应多鼓励学生去阅读有关方面的知识,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书籍,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如学了《鸟的天堂》后,向学生推荐巴金其他的作品,通过课内外结合,逐渐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在这样的好习惯养成之后,及时给学生创造机会,拓展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东西,别人写的自己要创新。

学生养成了好习惯之后,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坚持写读书笔记的要求。利用课余或课外活动时间,在班上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可以在班上成立读书角,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上和表达上都得到进步。

新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3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学要改革,教师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当学生学会内容时,他们则会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让小学生更喜欢数学。

那么,小学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出发,让学生处在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中保证施教活动有序开展,达到高效性。现代教学理论提出,教师的教不在于对知识的讲授,而在于学习动机的激发,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在自己的思维活动及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

二、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育过程主要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这一过程,为实现教育过程的有效性,课堂上,我们要注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教师的导主要表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比如,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水平,对训练题目要精挑细选,再做小结,注重教学的气氛,合理使用教具等。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动脑、动口中快乐学习,在动手中培养能力。比如,让学生自学课本,简单的问题学生讲,疑难问题让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中找到正确的思路,对于疑难和错误教师做好强调,小学生勇于质疑的品质才能得以培养。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是学习的外因,学生的聪明才智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得以发挥。

三、掌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容量,不要求多而全的课堂,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要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只会导致蜻蜓点水,学习不能深入。每堂课都有与它相关的知识点,利用课堂再现旧知,学生在课堂学会揣摩、总结,并不断地探索、联想,才会有知识的生发,一切也会变得简单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少讲多练,以点带面,要有教学的重点,让所学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不能只关注一次结果。不能一味地求全责备,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在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芯兰,温寒江.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耿克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安徽教育月刊,2004(11).

新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4

一、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教学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学要改革, 教师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 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 当学生学会内容时, 他们则会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让小学生更喜欢数学。

那么, 小学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出发, 让学生处在最佳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保证施教活动有序开展, 达到高效性。现代教学理论提出, 教师的教不在于对知识的讲授, 而在于学习动机的激发, 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 在自己的思维活动及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

二、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育过程主要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在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这一过程, 为实现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上, 我们要注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教师的导主要表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比如, 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 还要考虑学生的水平, 对训练题目要精挑细选, 再做小结, 注重教学的气氛, 合理使用教具等。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是客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 还要让学生积极思考, 在动脑、动口中快乐学习, 在动手中培养能力。比如, 让学生自学课本, 简单的问题学生讲, 疑难问题让学生讨论, 在解决问题中找到正确的思路, 对于疑难和错误教师做好强调, 小学生勇于质疑的品质才能得以培养。学生是学习的内因, 教师是学习的外因, 学生的聪明才智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得以发挥。

三、掌控课堂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 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容量, 不要求多而全的课堂, 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 要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 只会导致蜻蜓点水, 学习不能深入。每堂课都有与它相关的知识点, 利用课堂再现旧知, 学生在课堂学会揣摩、总结, 并不断地探索、联想, 才会有知识的生发, 一切也会变得简单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少讲多练, 以点带面, 要有教学的重点, 让所学知识系统化, 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学, 不能只关注一次结果。不能一味地求全责备, 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学生敢于质疑, 勇于探究。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在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中,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芯兰, 温寒江.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课改中的数学教学论文 篇5

我校是上海二期课改的第一批试点学校,在试点的几年里,教师们从不适应到适应,从抱怨到积极的探索,使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成长应与二期课改同步,特别是我们数学教研组,从课改开始到现在,大家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心无芥蒂,在互助中与二期课改共同成长。下面我代表数学教研组谈谈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心得,与各位同仁分享,同时请各位多多指教。

一、不断提高理论和专业素养、领会二期课改理念及标准

要与二期课改同步成长,教师还要在提高理论和专业素养上不断下功夫。特别应该加强与以新观念、新课程、新教材相关的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首先,组内老师积极参与区、市各项教研活动,并定期组织他们到使用新教材的兄弟学校学习、观摩、交流;其次,切实有效地组织好每周一次的年级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研讨活动的主要内容为:学习认识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编写意图及课程标准;研讨相应的教法和学法;研讨新教材使用过程如何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研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研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问题。

同时,学校也积极创设平台,邀请了市里专家章淳立、叶龄逸、叶声扬等教师来数学组讲课指导,担任数学组的教学教研顾问。

二、针对新教材的特点,组织课堂教学

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新教材在版式设计上很有特点:它在每一页上都留出一侧空间。这些空间不仅安排了有关数学知识、插图及旁批,更为学生进一步自学和探索新的问题,留足了做笔记的地方。

(1)数学知识、数学家故事、图片等是新课引入的绝佳材料。二期课改的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悟。视觉体验是认知强效应的重要途径。

(2)利用好课程旁批中“思考、注意、?”等栏目,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要求每位数学老师在每节课中至少留出10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去思考探究。

(3)开设社团――课本中的“探究与实践”及阅读材料使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可持续发展和学习能力。现我校己在高一开设数学PI社等,以后争取每个年级都有二个数学社团创立。如:“课题组”及“数学中的英语”等。

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如阅读材料《White, Black and Brown》、《Range》;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细胞分裂;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世界人口与计划经济;台风图片等。为了适应教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三、反思:

确实,整套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在教材的编撰理念和框架结构上,全面渗透了二期课改的精神。我们教师要很好地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在课中创设认知情境、营造探究氛围、留出部分时间让学习去思索、作业中留部分探索实践题等。

在近三年的探索中,我们老师普遍感到:对某些教材内容深度把握不定,教学时间不够;某些内容只是蜻蜓点水;课后练习的要求与教学的要求距离较大;拓展内容、研究性学习内容较多;教学资源少,缺乏配套的资料和习题等。

小学数学新课改中的教学评价 篇6

关键词:发展性;多元化;多样化;全面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06-01

新的一轮课改已经袭来,许多老师都积极投身其中,制定目标,转变教学观念“磨刀霍霍”。课改效果如何,怎样来评价教师的课改是否成功和是否有可取性,这个研究却严重滞后。有评价才会有进步,有对照才有发展,评价新课改的标准是什么,本文就此作一番“发言”,以期更多的教师参与和研究。

一、新课改中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发展性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最重要的特征。所谓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为此,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二、新课改中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多元化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传统考试方法的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提倡的是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成了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就评价内容而言,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和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等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三、新课改中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多样化指的是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即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在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体系:一种是实证评价体系,另一种是人文评价体系。与此对应,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一种为“指标——量化”模式,另一种为“观察——理解”模式。两种体系和模式各有其优势,也都存在着局限性。从我国评价发展的历史看,最初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多注重整体概念和印象,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引入现代评价方法后,以评价指标的方式进行较为精确的测量,对观察数据或事实进行量化或“二次量化”处理,“指标+权重”的定量评价方式逐步成为中小学教育评价主要操作模式。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把定量评价发展到不恰当的程度,或者机械地运用于一切评价场合。甚至在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评价上也机械地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而事实上,学生素质的某些侧面和某些要素是很难进行量化处理的,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划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如“指标+权重”方式),处理诸如创新个性或创新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判断问题。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则是需要汲取上述两种方法论体系的优点,使之相互配合,互相借鉴,分别应用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范畴。

四、新课改中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全面性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全面性指的是教学评价必须全面、全员和全程(课程和过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教育的动态过程。全面性强调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与动态化,旨在把传统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运动过程。因此,教学评价是在一定的时域内,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形式的评价,不断地循环反复,动态地监控学生接受教育的全程,把握新课程教育和全体学生各种素质发展的整体状况。 所以,为了全面真实地评价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习潜能,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把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评价对于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

新课改中的初中数学教学 篇7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探索,教学方法和理念,数学思想

在课程改革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数学教师更应该转变旧思想,寻找新的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教学方法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变:即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学生模仿”为“学生探究”;变“注重教条结论”为“注重知识发现过程”。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先出示两道与学生生活非常密切的应用题,让学生先把式子列出来,在比较两个式子的异同点,最后再归纳小结出“一次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从一般问题过渡到特殊问题中来,然后又将特殊问题回归到一般问题中去。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一次函数定义”的掌握,充分地体现了上述的教学理念。

二、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就能培养的,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举学生身边的实例。例如:存钱的利息计算、土地的面积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等。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价值性,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注意渗透数学思想。

(1)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近年来,由于数学考题中增加了对数学综合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数形结合思想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代数中的数量和几何的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渗透符号口诀表述思想。初中数学符号是比较多的,而且各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和意义。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运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达深奥复杂的数学道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即:如果未知数的解集都是大于,则不等式组的解集取较大的那一个;如果未知数的解集都是小于,则不等式组的解集取较小的那一个;如果未知数大于小的数而小于大的数,则不等式组的解集取中间的那一部份;如果未知数小于小的数而大于大的数,则不等式组没有解。)

(3)渗透开放性的教学思想。一提起数学,许多学生就会想到“听课”、“做题”、“考试”等,把数学看作是单一的、被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渗透开放性的内容,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表现在学习的材料上不应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学生的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以作为他们的学习材料。例如:学校要在教学楼前的一块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选用的图形可以是圆、矩形、菱形、三角形等),应如何设计?再如:如何测量学校的旗杆高度?请设计测量方案。这些问题都有助于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渗透“化归类比”的思想。运用化归类比思想,往往可以让学生在沉重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的激情和灵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对旧知识的遗忘,使知识能顺利的迁移。

三、控制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地追求课堂内容的“多而全”是极其错误的,因为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要想把所有问题都说清楚都说透,就会造成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事实上每堂数学课都有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点,教师只要把这一知识点揭示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探索、去联想、去生发,那么其他问题自然就迎韧而解了。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精讲多练,以点带面,抓住重点,使所授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

四、努力分层推进,科学评价学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当前许多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的教学时间,以便腾出比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习时间变短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被教师的灌输所代替,就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能力弱化的结果产生,到时反而欲速不达。

(1)数学知识分层。在教学过程中,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把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以此来确定教学起点,使好中差的学生都能接受,从而把全班的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还应掌握好教学进度。

(2)作业练习分层。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造成“好的吃不饱,差的消化不了”的现象。笔者通常把作业分成较难、一般、简单三个层次来布置,让学生都有机会独立完成作业,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克服了抄袭作业的现象,从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习目标分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的能力也不另外。给学生定目标时应因人而异,一般成绩好的学生,把目标定高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目标要尽量地低一些,尽量让他们接近目标,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自信心。

数学新课改教学过程中的思考 篇8

一对新课改的理解和认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有些老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够深刻, 认识不够全面, 误认为学数学不是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和内涵, 而是让学生学会解题就行, 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上的教学一带而过, 这样逐渐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解题的“题海”战术过程。还有些老师误认为数学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 没有充分发掘教材前后知识间的本质联系, 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照本宣科, 这不但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比如, 有些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时不讲解概念产生的过程, 不仔细分析公式的推导过程, 只要求学生死记概念、公式、定理等, 到时会用就行, 根本谈不上让学生完全理解这些基本知识的深刻内涵。还有极少数教师误认为教师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 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特点, 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跟学生的思维错位或脱节, 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跟不上教师的引导, 这样学生容易形成心理上的障碍, 误认为自己的脑子笨, 跟不上课程知识的进度, 久而久之, 会丧失一部分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所以教师要端正思想,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用新课标的要求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二新课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学的起点

一个班中有优等生、后进生, 他们所掌握的基本知识有所不同, 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学习方法各异,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 按照他们的能力大小来设计教学方案, 布局教学的重难点, 争取进行分层次式的教学, 满足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这就要教师不但要关注学习的知识, 从知识的逻辑出发, 而且更要关注现实能力, 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经验作为基础来进行教育教学, 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2. 数学目标的确立

目标有单一目标和多维目标。通常所说的单一目标就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目标。多维目标在新课标中经常指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于三维目标的确立, 有一点可以确定, 那就是教学中全面体现数学的价值, 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 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 能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争取确立三维目标, 只有落实三维目标, 学生才能在能力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习方法的掌握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能力问题、情感问题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 是在不断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的。能力、情感的获得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 由学生去体验, 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达到目的。比如, 你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那你的教学就应该是一个“抽象概括”的学习过程, 而这个过程并非是一两天或一两个月的学习能获取的。

3. 教学的原则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 在教学中的教学要求不只是让学生记忆、背诵、模仿和接受, 还应该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拓展思维, 形成自我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进行记忆、模仿和接受, 最终会导致学生丧失一部分能力, 不利于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目标, 因此教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 要依据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 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持之以恒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 获得学习技能和数学活动的经验, 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发展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 培养自我探究学习的能力。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鼓励学生实现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和合作。合作探究与原有的分组是不同的, 原有的分组学习往往把学习水平和兴趣基本相同的学生分在一起, 而合作探究一般要求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小, 便于在同等水平上竞争, 组内则允许不同的水平、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不同的学习方式并存, 从而进行优势互补, 形成完整的人格, 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

4. 教学内容的设计

设计合理、恰当、积极、富有特色的教学,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动机。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只是教教材内容, 而是要用教材来教, 要突出基础性、发展性、实践性和主体性, 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接受创造性的方法, 总结创造性的经验, 真正把新课改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方面, 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奋斗目标。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内容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 这个基本功能直接反映出教学效果, 而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挖掘教材的能力。现在新课程教材版本有几种, 内容呈现形式各不相同, 个别教材内容的编写也有不足之处, 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提高各项能力, 善于抓住教材的核心内容来设计教学内容, 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发展性、实践性和主体性,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用教材来教, 而不是教教材, 要彻底抛弃过去那种照本宣科的教法, 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把新课程实施好,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5. 教学的境界

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不一样, 教学能力有所差异, 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思维各异, 因而每位教师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各不相同。而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指引了方向, 明确了目标, 强调了每位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教学境界为:“不只是知识本位, 学科本位, 而应该是以人为本, 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人的高度。”课程的主要功能是育人的功能, 以学生为本, 实现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落实三维奋斗目标,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新课改教学中的转变和改进

1.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虽然他们的知识层次、认知水平、发展能力各不相同, 但他们都有上进的健康心理, 所以不管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 教师都要承认他们都有发展的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希望, 通过教育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当取得成绩或进步时, 教师应拍手鼓励, 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拍手鼓励, 对教师来说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 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情、一种意, 是他们学习和进步的“充电器”。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才能用自己的教育信念去支持学生进步, 促进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

2. 改变教法, 提高效率和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为本, 按照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 应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推进、逐层提高的教学方法, 给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都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 营造一种平等、互助、和谐的愉快学习氛围, 及时挖掘学生的独特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到学法指导与教法改革相结合, 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不仅使让学生学会,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 灵活运用学习方法, 提高效率和质量。

四创设多种练习形式, 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浅析新课改中的高中数学教学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计划,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将在2010年在全国实施,结果如何由教师自己对课改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因此,课改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

一、高中数学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我们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改中来。“数学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理解“从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认识到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

高中数学的教学活动应帮助学生构建发展认识结构,教学活动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学习,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力。因此教师要转变自己的心理定位,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讲授者,更应是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

在当今社会,学生有时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我们快、比我们多。我们在学生面前再也没有了绝对的权威。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扮演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去影响学生的发展,我们不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是他们的榜样,是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冶理的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学方式应由原来的封闭式教学改为指导学生的“开放式学习”,树立起“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二、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和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中三年级,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初中的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更易于掌握,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熟练程度,提高了成绩。但是不少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高一年级进校后,代数里首先遇到的是理论性很强的函数,再加上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如有的学生曾对我说:“我们平时的作业也不多,测验也很少,我不会学。”这说明了改变教学观念的重要性,即需要在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及,大学升学率的提高,读高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进步。

1.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积极的学习心态是学生学习、激发创造力的内在动力。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厌学情绪,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宏观层面上看有升学的压力和现行考试制度的原因,从中层面上看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从微观层面看有学生学习失败的原因。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目前的高中数学基础教育的大部分课程是需要接受式学习获得的,没有了接受式学习,学生怎么能传承几千年人类文化。我们反对的是被动的、无视学生主体性的接受式学习,需要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只会讲授的教师将受到现代课堂的严峻挑战。

针对不同的课程构建不同的教学形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充分发挥、知识体系的建立,确定明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力地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 努力转变差生,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

和谐的课堂文化体现了师生的情感交融。在课堂上不只是学生受到教益,得到成长,其实教师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而是要通过角色转换,与角度认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但这种角色的转变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个极端,而是从单一的课堂领导者角色向多重角色转换,即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同伴与朋友等。

要建立和谐的课堂文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学困生在课堂上被动消极学习的问题。在普通教学中,教学的目标主要是针对中等偏上的学生确定的,学困生在这时不可能成为主要角色,课堂问题的引发往往是中上等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知识的交流。故学困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一般的课堂教学气氛对他们几乎失去了影响力。

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就必须使学困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就要有意识地降低学习难度,充分挖掘差生学习的潜力,对他们的学习积极鼓动,给予公正、及时、可接受的评价。使他们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善于动脑思考问题,主动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与讨论,逐渐消除畏惧数学课的心理,变消极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素质

1. 高中数学教科书只是一个蓝本,给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一个范例。

因为教科书编写时考虑普遍性,故教学中有必要对教科书做出必要的“剪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收集和筛选素材,充实教学内容,不照本宣科、被动执行。

2.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学过的,也有些内容是没有学过的。

为了适应教学,我们首先要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的开放,要求我们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中的运用等。

新课改教学中的“放”和“收” 篇10

对于课改, 我们注重了“改”这一内容, 似乎要全盘否定过去的教学, 认为那只是陈旧的、滞后的, 是与时代、社会脱节的教学, 似乎一切都要改过来才好。新课改提出要解放老师, 要以学生为主体。不少人以为这是在批评传统语文课堂教师讲授太多, 有“填鸭灌输”之嫌。于是, 新课改下教师不敢多讲了, 都让位给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了。我以为, 教师更要把握的是放和收的度。既要放得开, 又要收得拢。“放”只能是适度地放, 而“收”却是一门艺术。这一放一收之间离不开教师的适度把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它恢复了学生在教学中作为独立读者的主体地位, 但在教学实际中, 我们却无法回避背离作者、无视文本指向、脱离文章内涵、随心所欲的伪多元误读现象。

例如有一位学生在阅读完《背影》后发现“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 面对学生这样独特的体验, 教师仍然不讲吗?

有位老师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 分析王熙凤形象时, 有一位学生说:“我非常赞赏王熙凤的嘴甜心狠、善于迎合的性格。口是心非是一种生存能力, 现代社会里, 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生存。”面对学生对文本这样的曲解和妄解, 老师要不要指导?

其实, 教学的真正主体是装在教师的心里, 外化于教师的行动中, 表现为师生双方主体生命意识的焕发。

所以, 我以为, 教学上的“放”应当在“收”的基础上进行, 也就是说“放”必须是有一定指令要求下的“放”, 或者说是“集中”下的“民主”, 即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选择相结合。

那么, 教学上的“放”和“收”的度应该怎样把握呢?

一、从文本出发, 挖掘教材内容的核心价值

文本总是传递着作者一定的意愿, 任何一篇文章, 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 总是凝结了一定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 并期待着与读者产生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从而激发共鸣的愿望。文本具有特定的指向性, 先于读者而存在。因此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必须在尊重和理解作者赋予文本意义的前提下进行。新课改提倡的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多角度多层次阅读等主张, 都是具体落实在对文本的态度之上的, 也就是说对文本的开放态度不应该是割裂文本, 更不能是反文本、反语文、反教学的。

比如, 在《滥竽充数》中, 学生提出了“南郭先生善于抓住时机”这样的解读;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 学生批评愚公没有环保意识, 没有经济头脑。在这样的解读下, 文本显然不再是阅读的对象, 而只是引发随想的一些“由头”。这种反文本的现象, 显然偏离了文本的核心主旨。

我以为个性化文本解读, 应该是紧扣文本而自然得出的, 这样才既有新意而又合乎语文规范。

二、立足学生实际, 寻找学情与文本真正的契合点

课文的教学内容不是由文本一个要素决定的, 还涉及学生认知和发展阶段性需求的问题。

读者和作者存在于不同的时空, 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自然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有着不同的认识。于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欣赏, 而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 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与作者思想进行碰撞, 与作者进行信息交流、价值交流、感情交流, 让学生发现自己阅读中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认知策略的意识。

心有生活的教师常将语文融入生活, 寻找生活与文本的契合点。比如在讲《赤壁赋》时, 可以从放鹤亭引出苏轼及人生抱负;讲《鸿门宴》, 可以引出楚汉相争的历史风云;讲《林黛玉进贾府》, 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红楼梦》, 通过视觉的感悟, 学生对林黛玉那种“步步留心, 处处小心”的寄人篱下的感受便会有透彻的理解。

当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联系时, 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了, 学生就有兴趣、有动力了。我们引导学生以生活为源泉, 让语文生活化, 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敏锐, 情感就会更丰富, 认识也就更理性了, 这样课堂上的“放”就不会是无节制的滥放了。

三、“放”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有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恰当的教学手段, 如果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 仍不足以成功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更不能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刻的个性化解读。

学生由于受阅读理解能力结构发展水平的制约, 同时由于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阅读体验等的积累差异, 难免出现误读的现象。作为教师, 我们无法杜绝这种现象, 更不能一味追求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而对这些反文本的现象听之任之。我们要担当起纠正这种误读的责任, 选择最佳的切入点, 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引人入胜的话题, 发散学生的思维, 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透彻的解读。

我在讲授《长恨歌》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李杨之间荡气回肠的爱情, 让学生串演马嵬诀别的场景。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伴随以夸张的动作, 用现代话剧语言来诠释诗歌。饰演李隆基的男生极尽伤心凄苦之能事, 一如台湾肥皂剧大喊:“噢, 玉环, 玉环, 我不能没有你, 为了你, 我可以抛弃一切荣华富贵, 别离开我……”这样夸张的表演使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他们笑过以后, 我问:“你们联系历史, 结合李杨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想一想在那样的情况下, 李扬两人会说出这样的话吗?他们还有没有别的选择?”

经过对历史的考证, 对社会背景的分析, 同学们都一致认为李扬二人不可能说出那样的话, 也不可能还有别的选择, 大家都同意把这样一次快乐的串演理解为误读。

当然, 处在新时期的学生渴望用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去看待不同于自己时期的作品中的人物, 去表达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和思考, 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主体性阅读的协助者和引导者, 将学生的随意自由与教师的明确要求结合起来, 改变教学中存在的过于散漫、肤浅的状态, 使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改善, 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重建新的认知结构。

新课程改革理念改变了过去教育行政部门对语文教学“统得过多, 管得过死”的局面, 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我们要切记的是, 创造绝不是乱造, 我们应该在新意和规范之间找到一个适宜的平衡点。在这之间, 教师既要充分尊重和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 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的度的把握, 既要符合学情, 更要符合教学内容, 紧扣课堂变化。

参考文献

[1]谭倩.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现代语文, 2009, (11) .

[2]赖瑞云.多元解读应为“多元有界”.语文学习, 2004, (9) .

[3]蒋艳.文本的取舍: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现代语文, 2009, (5) .

[4]赵道夫.冷视新课改阅读课堂的“变奏曲”.语文教学通讯, 2009, (3) .

[5]郑悦.中学语文文本多元化解读探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0) .

[6]严华银.让学生在真正自主中“独创”和“批判”.语文教学通讯, 2009, (3) .

[7]章胜亮.个性化阅读中误读现象的心理学原因分析.现代语文, 2009, (5) .

[8]陈洪波.“争议”须争议学生长能力.现代语文, 2009, (5) .

[9]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

做好新课改中的教学反思 篇11

要反思,首先要发现问题,没有问题,何需反思?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发现问题,然后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回顾教师作为学生的经历来反思

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被关注,被表扬,希望老师能够理解自己;所有的学生都讨厌老师照本宣科,讨厌课堂死气沉沉。“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句古语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间。学校有很多老师正在读本科、研究生课程班,假期要接受一些专题培训,经常有机会再当“学生”,我们可以把自己重新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体会做学生的苦与乐,以此反思自己的教学。

回忆自己还是学生时发生的一件令你感到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事情。回忆自己的学业、自己的发展得益于哪些老师?哪一个老师的哪个行为伤害过自己?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有哪些特点?最讨厌老师什么行为?

二、通过榜样教师来反思

优秀课例的观摩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捷径。教研组要经常组织观看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实况,学习榜样教师在课堂上所体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高水平的教学艺术,以此来开阔眼界、启发思维,以他人之长,补已之短,结合实际进行模仿,进而创造性地改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有的教师在准备优质课前,并没有过多时间去准备有可能抽到的课题,而是花大量时间翻看关于教学的书刊、文章,看教学名家的录像带、VCD光盘,甚至一天看10多个课例,对于特别精彩的课例则反复看,收获很大。

很多报刊文章都在批判公开课,说公开课太虚假,我们却要提倡公开课,因为很多老师受益于公开课的准备。老师们常说一句话,“准备一节公开课扒一层皮”,是的,准备课太辛苦,但每次回过头来反思整个准备过程,都会感觉进了一大步,不论课上得成功与否。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表面上是在为一节课忙碌,实际上是在进行突击性的教学研究。我们是否能达成共识: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难得有机会接受学科专家、权威和优秀教师的指导,难得将自己的教学活动置于大庭广众之下,接受同行的评判。所以,要多争取机会进行教学展示。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教学风格上各有差异,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也有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反思资源。所以,要加强集体备课,同事之间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对比竞争,共同促进。萧伯纳曾风趣地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还是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有研究显示,无论是在学习风气浓厚还是较差的学校,教师新的教学观念的来源占第一位的都是从其他教师那里学来的。

三、通过对自己教学的回顾进行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是最主要的教学反思途径。主要是指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以及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的理性分析。比如教学日记、教后感、一段时间的教学回顾、教育随笔等。

我们的教案应该有教学后记这一环节,把课堂教学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教学过程的“亮点”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总结,并提出解决办法与设想。

进行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勤于动笔,及时记录所做、所思、所感、所悟,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使自己逐步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作者单位:七台河市逸夫中学)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篇12

一、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含义和要求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 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 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助合作, 达成共识。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潜在意义, 注重以集体授课为基础, 以小组合作为形式, 力求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二、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负效应及原因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大多数教师运用合作学习方法时, 只注重自己的课时任务, 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效。研究分析原因, 不外乎以下三点: (1) 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方法认识不足。 (2) 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只注重小组的探索结果, 没有让不同的学生展示自己独特的见解, 挫伤了个别学生的锐气。 (3)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一些优秀学生及表现欲较强的学生成为主角,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观点不够重视, 成了陪衬。

三、数学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对策

1. 组建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

科学的构建学习小组, 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和前提, 又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因此,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结合每个学生的综合评价, 科学合理地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选派具有较强责任心、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任组长, 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待条件成熟后也可以采取轮岗, 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与展示自己的机会。

2. 创设适宜的合作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 营造宽松的合作学习氛围, 同时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 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就会更加高涨, 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3. 设计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

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要有明确合理的任务和目标, 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愿望。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生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如, 在学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后, 组织一次“探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的小组合作活动。可设计: (1) 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2) 顺次连接矩形、菱形、正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3) 在什么条件下, 中点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各小组围绕目标通过操作、探究和说理, 基本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对中位线定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跟踪指导合作学习过程

当学生围绕合作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时教师应全程参与、适时指导。一是要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引导。二是融入竞争机制。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理,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 使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高效性。三是及时介入, 适时点拨。尤其是在遇到障碍时教师要给以引导;当小组活动开展顺利时给予表扬。如, 在教学“平面镶嵌”时: (1) 如果用其中一种正多边形镶嵌, 哪几种正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2) 如果用其中两种正多边形镶嵌, 哪两种正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开始时学生无从下手,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出实例, 如, 经常看到用地砖镶嵌的图案, 这样学生很容易找到突破口, 问题迎刃而解。

5. 科学评价合作学习结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合作的情感、态度、表现等及时进行恰当的形成性评价, 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 不刻意求全,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总之, 合作学习有效地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运用得好, 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只要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充分挖掘教材潜力、知识点、着力点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就能产生很好的作用,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摘要:中学数学教学目标体现了用新课改、新理念、新思维进行教学, 使学生获得新方法、新知识、新能力, 进而提升创新素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现师生课堂互动、协作, 促进师生能力的共同提升与增强。

上一篇:PICC院外维护下一篇:大学英语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