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改实验总结1(共8篇)
数学课改实验总结1 篇1
数学课改实验总结
蒲河九年制学校唐志康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的是七年级
(三)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人坚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大力进行课改宣传,创设课改、科研的氛围,积极参与课改实践。半年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研究的数学课改工作已迈出了坚定而有力的步伐。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将前段时间的数学课改工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成功的经验。
1、以教材为基础,注重教材内容,设计教法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工具、一种方式、一种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通过教材这种途径,不仅仅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学习必须的基本技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精神状态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具体教学内容上,教材中的内容如果学生能够看懂,可以不讲;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但是又与教材知识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讲;由于教材具有相对滞后性而没有涉
及到的新理论、新观点完全可以讲,应该讲。这种做法是用教材教的具体表现,也是用教材教的要求。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二课时,除了考虑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能用方程解组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还需考虑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本课时可在经历解方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运用数学又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等方面进行设计与操作。
2、继续注重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教材是实验教材,教材注重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到生活中去。如:第七章 的第三节 三角形的稳定性,我在教学中就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列举了我们生活中的手机塔、钢架桥梁等,列举他们常见的实例和游戏活动中的实例。既吸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又较好的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教
学更生动易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阐明自学的要求。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关系。学生先自学,在质疑,教师只讲学生不懂的知识,这样做即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又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更培养了学生独立与合作意识。
4、继续坚持作好“日日清”坚持作好“日日清”,更好的查漏补缺,且真正作到当堂训练,杜绝学生抄作业现象,显示学生学习本色。
5、注重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在学习过程方面,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怎样记笔记、怎样复习、怎样阅读、怎样答题;在学习方法方面,指导学生如何整理知识体系、如何总结、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指导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等。同时,我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通过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人人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绝大多数学生获取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遗忘快,缺乏经常性对学生进行知识巩固。
2、缺乏自学指导经验,尤其是预习指导,对预习的要求程度不太好把握。学习方法指导的也较少,这还需要今后改进。
3、配套教具显得很不够,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4、由于本人对七年级数学新教材教学没有经验,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中感到力不从心。
总之,课改实验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坚巨的工作。我今后在教学中,一定积极钻研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积极钻研新教材,将课改实验工作进行到底。
数学课改实验总结
实验班级:七
(三)班
教师:唐志康
06——07学第二学期
数学课改实验总结1 篇2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活动课程。它主要是给学生初步介绍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开展数学课题研究,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数学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形式与传统的知识、方法性学习应当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主要目是整个学习过程给学生所带来的积极性影响。
1. 开放性。
开放性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收集信息的渠道、师生关系的开放性。
2. 探究性。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 主动地提出问题, 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 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的能力。
从数学角度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如何审视问题, 如何提出问题, 进一步怎样探究, 在研究性学习中, 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的能力。
2. 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常常需要学生围绕某一数学问题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广泛搜集相关资料, 分析资料,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科学结论。在这种探究活动中, 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许多课题都应从数学建模寻找切入点, 在这种活动中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 学会分享与合作,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 师生、生生、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都会进行沟通与合作, 能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对话与交流,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5. 培养写作能力。
写作是研究性学习的构成要素, 研究成果的最终形式以论文形式出现, 因而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改实验总结 篇3
二 、把握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
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
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的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读写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消然形成。
二 、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使用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为了便于学生多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我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
三、 掌握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领会了新课改理念后,才用了新的做法,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的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老师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生,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种方法更容易达到增强学生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的目的。
四、 密切合作,多项沟通
课改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很多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单兵作战是不行的。我特别注意老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就与同行交流磋商,还定期总结一些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使自己的知识的到了丰富,能力也的到了提高。
五 、认真总结,不断思考,充分做好今后实验工作
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对实验的每一步,我们都要作认真总结,反思,思考,详细分析,成功之点,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之处,作为教训,改进调整,继续前进,并把这些总结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专题“课改小结”记录在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
课改实验总结 篇4
福州实验小学林玲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时代的呼唤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在课程专家们的指引下,作为一线的老师也开始行动起来了。而我十分荣幸地加入了这支队伍,成为了课改实验教师队伍中的一员。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实践、探究,有成果、有不足、有疑惑、更多的是思考!下面我就一年多的实验情况作以下的汇报。
一、实验情况介绍
这次实验对象是一年级新生。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到小学,这一时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转型期。在此之前学生没有受到正式的、系统的知识教育。无论是在思维上,还是在行为上都不受限制和约束。因此,从一年级开始进行课改实验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更好的开展课程改革实验。
二、实验成绩
在课改理念指引下,通过一年的实验,数学课堂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学生变的爱学了
在新课程教材内容中,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了,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有亲近感,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它了!新课程还特别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如此,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依据多元智慧的理论,在实践中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前,我们总是力求整齐划一,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为同样的学生,现在则特别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一个问题,学生们可以有几十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而对于学生的评价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和实行的学习评价,实践证明,这种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现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难住,经常被学生奇思妙想征服,学生真了不起!
(二)课堂变的活起来了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新课程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首先是学生解放了。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问、怀
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
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
至片面性,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正评价或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等等。这
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灵活现,富有朝气,充满自信。其次是教
材开放了。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广、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动学生
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质疑教材的声音:我对教材
有个建议; 我对教材有个补充;我对教材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教材应……。最
后是“过程”也开放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
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
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因此,很多教案都是在上完课后完成的,而最让老师头疼和为难的是教
学进度不好掌握了,对此,我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
(三)、教师变了
首先是观念变了。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
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
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在新课程中,教师逐步
形成了“对话”意识,它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
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
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脚戏的现象少了,而与学生
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其次教师的角色变了。教师的行为
出现了这样的新变化:知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
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
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样
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实验存在的问题
实验课堂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比如:教师常常为夸奖而夸奖。新
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
味给予表扬。我们认为,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
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
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
而言,教学固然要讲求艺术,但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鼓励”出来的。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
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
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教师片
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
进行认真的设计。只有要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
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
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
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
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学生方面,缺乏
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
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
更多时候在做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成绩
差些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总之,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
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
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当然在实验的过程中问题的存在是必然的!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去看
语文有效教学课改实验总结 篇5
我县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我校语文教研组在县教研室和校教务处的领导下,顺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热情投入新课程改革大潮,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工作。两年来,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空前浓厚,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总之,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探索。
一、走近新课程
1、加强培训,转变了教师观念。
首先,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认识,明确新课程观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除积极参加县教育局的新课改全员培训外,我校自己利用各种讲座、学习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新课改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其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材教法,要求各年级语文备课组组织交流讨论活动,并要求教师撰写学习心得。通过多次的学习培训,语文组教师对新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新课程的理念感到振奋,清醒的认识到了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认识到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知识体系的矛盾;认识到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彻底转变了思想,接受新课标,领会其精神。
2、健全机制,加强科组建设。
(1)成立课改带头小组,确保新课改工作的有效运行。
面对新课程的全新挑战,语文组成立了新课程研究带头小组,由语文组长任组长,由学校的语文教学骨干任组员。小组除负责统筹、组织语文科的新课改工作外,原则上每月集中一次,对在课改过程中的成效、存在问题、面临的困难进行总结、交流、研讨。带头小组在校教务处支持下,对本校语文课改工作实行全程监控,并针对教师们在课改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教师们进行教学示范,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对课改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确保实施新课程工作的有效运行。
(2)依靠团队合作,稳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新课程改革对我校全体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迎接新挑战,我们充分发挥队合作精神,坚持“点面结合、全员参与”的工作策略。我们以带头小组为龙头,发挥他们的核心、示范作用,要求他们不但要先行一步,带头实践,形成示范效应,而且要与一至两位教师结对子,确保全员参与的质量。在研究期间,我们更多的是倡导发挥语文组的群体力量,对研究中相对集中的问题集体商议解决,从而稳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二、实施新课程
1、新课改,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
我校的教学研究有着优良的传统,教学研究蔚然成风,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早已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新课改以来,我校的教学研究更加活跃,老师们在进行常规教研活动以外,又进行了更多的尝试,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
(1)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效应。
我校语文教研组每周定期进行集备,每周教研做到“三定”“五统一”即定时、定点、定中心发言人,统一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及思考题、作业和答案。为把握好新教材,教师备课更加注重探讨新教材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特点,研究出合适的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老师们共同合作、探讨、交流,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2)加强了教师间的教研交流和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在实施新课改后,老师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之间毫无保留的精诚合作。这不仅体现在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中,更体现在每节课的课前和课后。每节课前都要共同商讨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教学技巧等,每节课后,都要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不少教师在业余时间,还经常通过电话、上网等方式探讨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加强横向联系,学习和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是教师拓宽眼界、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为此,语文科组有计划地、有目的地组织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新海实验中学、灌南实验中学、灌南中学外国语学校等校参加新课改的培训和学习。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教研组要求出外听课的教师在听课后要撰写好听课心得,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上好移植课。通过听课和实践,教师们的教学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
(4)立足校本,加强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是实施课改,提高学校教科研水平的主渠道,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两年来,语文科组在学校的领导和组织下,深入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为提高活动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语文组在开展基本功大赛活动时,按“制订方案——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反思总结”步骤开展。而且在制订方案时把教学设计、上课、说课、评课列为评比内容,并制订出评分细则。经过三年来的摸索,逐步形成了“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横向学习,拓宽眼界——课堂教学,实践提高——听评结合,讲求实效——总结反思,表彰先进”的校本教研模式。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们上、听、说、评、思的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新课改,使我校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现在就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呈现出新的气象。
(1)教师进行角色换位转变
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转向现代教学的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使教学过程由教向学转化,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
a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加强了学生课堂阅读的主动参与性,只有学生投入的参与课堂,才能真正的上好课。所以老师们把精力一致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老师们采用激情导入、鼓励质疑、讨论合作等办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b赏识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培养寻求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c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d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反思新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根据本校语文教育的现状,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互相切磋,加深认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教师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教学教研经验,提高了理论水平,丰富了专业知识,增强了业务能力。同时,教师新的理念、活的方法作用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思维更为活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师生均是课改的受益者。
但是,在获得教学效益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我校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养成性的学习习惯仍然制约着我们去实施课改。
我们的学生来自农村,在长期的学习中,很多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懒散、厌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虽然教材的设计上就有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素材和意向,但在我们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不会的根源还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一种学习的动机和方法上,在这三年的工作中,我们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与尝试,但总体效果不明显。
2、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此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3、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强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这些方法颇具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数学课改实验总结1 篇6
着力挖掘形成新特色
——年度课改总结
自去年秋季,我县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整整一年。回顾一年来我校课改的历程,我们全校师生知难而上,与时俱进,积极做实施新课改的实践者、开拓者,经过执着的探索追求和不懈实践积累,对课改的认识由抽象、粗浅,渐趋具体、深入,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收获。
一、解读新课标
本次课改为第八次课改,较前七次课改,不仅教材与学生生活更贴近,而且教育教学理念更具人文性,是一次综合性、前瞻性的课改,因此,我校十分重视这次课改,一切工作紧紧围绕新课改这一中心。那么我们又是如何全面实施推进新课改的呢?具体是:
1、构建组织,落实研究课题。
上学期初,学校成立了片校两位校长为正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和村小校长为组员的课改领导小组,分别建立了一年级课改实验、综合实践研究、劳技教育研究等三个专题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就课改条块分切,明晰任务,制定计划,落实措施,定期活动,形成资料。这为课改工作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学习理念,落实交流心得。
秋季开学前几天,我们迅速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语文课标》《数学课标》等,及时传达县培训课改精神。开学后,利用业务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辅导材料和刊物上最新课 1 改文章。要求每位教师每周上缴一份课改文章阅读卡,一篇课改经验或学习心得,两周举行一次课改交流会,半学期举行一次课改小演讲。一年来平均每位教师阅读课改文章80多篇,撰写课改心得体会50多篇。广大教师通过学习交流,更新了观念,形成了共识,自觉投身课改大潮之中。
3、实践理念,落实课堂教学。
学而不用,只是纸上谈兵。理念的更新与否关键看课堂教学,看理念的运用和实践。课改小组明确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堂互听课和一堂研讨课,课改年级教师每周上一节研讨课,每月上一节公开课。教者课前必须写好教案送教导处审阅批准,教完后介绍每个环节设计理念及得失反思;听者认真写好听课意见,在会上共同研讨。这样,使教者自我加压,主动学习,听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检验是不是课改课的唯一标准,就是用没用新理念,有没有基于“一切为学生”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课改课可以是成功的,但也允许是失败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在探索中前进。
4、引贤荐能,落实学有榜样。
面对课改,大家一同在一个起跑线上,摸着石头过河。广大教师在课改的实践中产生了很多困惑,迫切需要看到鲜活生动,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课改课,这样才能学有榜样。一是请进来,让教师向身边的教学能手学习。上学期十月份,我校热情邀请了韦镇小学任荣桂主任、陆友华老师来我校借班上课,又安排了我校缪鹤凤、苏永芳老师分别上了一堂研讨课。通过这4节课学习,两个片七十多位教师受益匪浅。二是走出去,让教师向教学新秀、教育专家学习。一年中,先 2 后安排了六十多人次到兄弟乡镇学校及县城学校学习课改研讨课、观摩课,尤其是学习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的示范课。广大教师好学善思,勤于实践,与课改同行,与课改同成长。
5、督导村小,落实均衡发展。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使课改全片一盘棋,必须加强对村小课改的督导,促进课改实验工作的整体推进、均衡发展。首先,实行蹲点制度。片校领导分工分线定期深入片内各村小听课、检查、指导、考核、评估。其次,利用片校专职教师的优势,分期派相关教研组成员到村小辅导教育教学业务。再次,定期举行片内村小课改观摩活动。今年四月十五日在沿运小学举行了课改现场会(五月分拟在瓦甸小学举行课改观摩活动,因“非典”而取消)。虽然课改的起点低,质量还不算高,但让大家感受到课改就在身边,易学用得上。
6、汇编资料,落实报送制度。
我校课改工作坚持做一件事,留一个痕迹,形成一项资料,脚踏实地,不搞花架子,做到日清、周结、月报。我们把整理好的资料,汇编成五期《课改之韵》,定时报送中心校。编印《课改之韵》旨在倾听课改之声,研讨课改之惑,探索课改之路,推进课改之履。《课改之韵》为片内教师构建了发表课改各种声音的平台。五期中,刊登了100多篇个案分析、教学设计、课改论文等。
二、践行新理念
通过学习、研讨,全校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了解得更系统,更全面,新的课改理念不断提升,角色的转变,导向的转变,促进了校容校貌和师生面貌的转变。
1、校园的环境建设,处处充满着青春气息和生命活力,是全镇唯一荣获“扬州市绿色学校”“扬州市环境教育先进单位”称号的学校。
2、教师的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课改实验中,教师确立了“教为学服务”的观点,转变了教师角色,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学会了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兴趣、爱好、专长,有的班级还设计了“喜报”等来表扬学生;学会了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会了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学会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解放学生;学会了使用富有人文性、艺术性、鼓励性的语言组织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真正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合作,共同探索的学习气氛异常活跃。华道琴老师执教的数学、科学两堂课在镇竞赛中均获得了第二名。
3、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课改实验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自信心确立了起来,个性张扬了起来。六(2)班华玉洁同学设计编辑的手抄报荣获县一等奖;在今年的“学雷锋精神,树时代新风”读书活动中,像五(1)班的徐世晨同学,拾到三千多元现金和内存十万多元的信用卡,主动交还失主的拾金不昧已蔚然成风,层出不穷。
4、学校教研氛围浓厚。在新课改面前大家充分认识到:课改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教师们自觉参与听课、评课活动;自发征订有关课改的报刊杂志;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经验总结、4 教学案例。华远之、刘明两位老师的转化后进生论文获得县赛三等奖;高学勤老师辅导六(2)班华玉洁同学的“十六大征文”《华家滩在改革开放中腾飞》在县竞赛中获一等奖;马俊肖校长的《第十次教〈将相和〉》和朱洪钟校长的《惩罚教育》两篇论文被县选送参加省“教海探航”论文竞赛;乔善元校长、杨荣华主任等老师的十多篇论文在镇级课改刊物《金水教苑》《新荷》上发表。教师们养成了课前研讨和教后反思的习惯,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正逐步提高。
三、张显新特色
我有人有,不叫特色,我有人无,且鲜明独特,才叫特色。范光湖小学有过辉煌的历史,翻开校史,在每页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放射出学校特色的光辉。尤其是少先队工作,校园绿色环境等已形成了湖小模式,在国省市名声大噪。如今,在新课改中,我们又将有何作为呢?保持和弘扬老校特色传统,充分挖潜创新特色。
1、特色之一,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以劳技教育为突破口,以观摩活动为载体,独辟蹊径,初步形成新特色,成为我校课改中的新亮点。每学期,我校都非常认真地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确定专题,策划方案,定班定人实施,凸现活动的个性和特色。今年四月份,我校与县教研室联合承办了宝应县南片综合实践研讨观摩现场会。会上展示了我校为响应团中央关于“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的号召,而开展的《呵护绿色绘蓝图》活动,以及为落实县教育局提出的“提高十项素质,争当十小标兵”中心工作而开展的《标“星”立“艺”显身手》活动。两个活动以精巧的选题、独特的创意、最佳的效果及详实的流程资料,给与会者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在全县产 5 生了强烈而深远的反响,为我校课改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新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前,该两份方案送市参加优秀方案设计评比。
2、特色之二,以范光湖丰富资源为素材,以其丰厚的人文底蕴为基石,以少先队活动为阵地,挖掘一切可教育资源,开发出符合新课改理念,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搜集了大量鲜活的素材,正在组织人力分头编写、装订成册阶段,下学期初将投入实施,逐步修改完善。
回眸过去的一年,在艰辛的课改征途上,我们既有喜悦又有困惑,但毕竟迈出了艰难而坚实的第一步。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倍增,以更加理智和成熟的心态推进和深化课改,定会取得课改的新胜利,新成果。
桂林市育才小学课改实验总结 篇7
时光荏苒,从2002年省级课改实验的开展,到如今所有起始年级同步进入课改,我们已走过了三年的风风雨雨。回顾过去的几百个日日夜夜,有兴奋、有激动、有迷惑、也有痛苦和无奈„„令人欣慰的,我们走出了一条“认识感知-----实践探索----反思提炼”的课改的路子,留下了串串坚实的脚印„„
一、超前意识,周密运作,实现课改“软着陆”。
2001年,国家级课改实验轰轰烈烈地展开,而桂林没有成为国家级实验区。遗憾之余,我们并没有止于观望,我们知道“走进新课程”是大势所趋,它必将使现行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变化是史无前例的。在课改洪流中,我们虽然没有赶上风口浪尖的位置,却有了充足的时间厉兵秣马。因此,课改的通识培训首先在学校,面对全体教师展开了。每学期,科研处都制定出详细的理论学习计划,每个星期的业务学习都扎扎实实学教育教学理论。一次次的理论学习,一次次的磨课、议课,使老师们对“新课程”“三维目标”“自主” “合作”“探究”的课改名词耳熟能详,老师们都意识到,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变革,这边变革离每个人都并不遥远,而认识它是走进它的第一步。
2002年,省级课改实验即将铺开,校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契机,作为示范学校,应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学校在课改洪流的搏击中不断提升,走向成熟。经过积极奔走,我们争取到了市教育局、市教科所的大力支持,终于成为七星区唯一的一所省级课改实验学校。经过研究,学校确定了9名年轻教师进入首轮课改实验,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8岁。这几位教师,有几年或近十年的教龄,却都没有辉煌骄人的业绩。有人提出顾虑,首轮课改实验不派精兵强将行吗?我们认为,越是常态下的实验越有实验的价值,凭着学校领导对课改的远见卓识,亲自挂帅;凭着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和对课改精神的把握;凭着对课改的周密运作;我们坚信,将会有更多的精兵强将在课改中涌现。事实证明,提前一年进行的对新课程的触摸,对老师们的帮助是极大的,虽然是年轻教师,由于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根基,再通过岗前各学科培训,他们没有出现因短期高强度理论轰炸而产生的困惑与迷茫。培训回来,老师们说:“这些理念并不新啊,我们学校已经在做了。”很快,每一位课改实验教师大都进入了角色,有条不紊地展开实验研究。“新课程”在育才实现了“软着陆”。
二、以人为本,立足教师,着眼课堂,确保课改推进平稳有效。
(一)、构建“专家讲学——教师进修——课题带动——反思提升”校本培训模式
教师是课改成败的关键,转变教师观念是顺利推进课改的前提。因此,我们将教师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为帮助教师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念,我们对教师在专业方面提出了
“博”“专”“精”“新”的四字要求。即:广泛涉猎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实践中,我们我们摸索出了“专家讲学——教师进修——课题带动——反思提升”校本培训模式。
专家讲学:
一直以来,我校得到了区教科所、区小教中心、教研部及市教科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另外,我校地处高新开发区,周围有众多的大中院校,有桂林民师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广西师大小教国培基地等优质资源,因此我们积极主动争取课改专家顾问的指导,尽量使课改实验少走弯路。教科所所长时曦、曾晓新和杜玉坤、俞炳林、杨玲、谭静等教育教学专家,以及师大教科院院长陈时见博士、孙杰远教授、黄麟生教授、宋凤宁博士、熊宜勤和余欣欣副教授先后到校讲学、座谈、调研。
在“与专家面对面”座谈会上,教师们对即将实施的新课程的实施方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提出了改革实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苦恼。如有的教师提出“新课程空间自由度比较大,而目前许多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还较小,这一矛盾是否将成为制约新课程实验的一个瓶颈!”有的教师问:“新课程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的固定性之间存在着矛盾,该如何处理?”“新课程注重方法的多样性,而实际的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这会不会顾此失彼?”“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如果课堂上任由学生探究讨论,在规定的课时内完不成教学内容怎么办?”„„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和疑惑,几位教育科研专家充分肯定了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对待新课程的科学态度。围绕着老师们的疑问、困惑,专家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和解析,对提高老师们的认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家认识到,新的教育理念的树立,不能只靠说,关键在于用。专家的讲座开阔了全体教师的视野,拓宽了工作的思路,为课改实验的高效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进修
学校历来重视教师进修学习,并从经费上、时间上予以保证。除了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还特别拨出教师外出专用经费,确保每学期轮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考察,撷取他山之石。目前已有32名教师分别赴杭州、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听课学习,开拓了视野,了解了教育发达地区课改动态,同时也找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确了改进方向。
课题带动
“以科研促课改,以课题带课改”这是我校领导与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悟出的课改之路。学校根据实际加强了对教科研工作的管理,制定了学校教育科研制度,并细分为教育科研管理条例、教师科研工作条例和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三个部分,使学校教科研工作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系列活动。
我们以“十五”规划桂林市A类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与实验》的总课题为核心,围绕“总体设计,多端切入,统一要求,分题研究,多题结合,研究求深”的指导思想,在各学科开展了七个子课题的研究,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在研究中增强科研的意识,提升科研的能力。该课题目前已顺利结题,但研究并没有结束。学校要求每一位高级教师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某一问题,申报校级课题,展开研究,并成立校级课题指导专家组,给教师以具体指导,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课改深入进行。
反思提升
学习制度能让教师产生观念与实践的矛盾。为此,学校开设教师论坛,培养教师反思精神。论坛主题来自于教师感兴趣的教育教学热点问题。如关于“教学反思内涵、方法”“保护学生求异思维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论坛。教师通过自由选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案例分析、撰写报告的学习方式,反思修正着自己的行为。论坛使学习成为一个勇于创新、善于变革的有效载体,实现着教师自我更新和发展的目标。
我校科研处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对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教学活动和自己的感受、经验进行梳理、总结。我校的教师通过教学日记、教学反思卡、一课一得、教育教学管理后记以及班级管理后记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将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几年来,教育教学方面获市级以上奖多达70多人次。同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课例和论文。教师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在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的论文比赛中获奖100多篇,发表研究论文5篇,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二)在“做中学”,在“做中改”,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改理念真正转变为课堂教学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在“做中学”在“做中改”是我们变革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1、主动争取专家和顾问会诊课堂教学。
找到问题的结症,才能找到对症的良方。
两年来,我们请到了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教育部师范司高师改革项目指导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张奠宙教授看课、点评;请到了广西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评课;请到了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著名小学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到我校作课、讲学;请到了江苏常州特级教师蒋骏讲作文教学;请到了全国著名小学特级教师支玉恒作课;请到了师大国培班全体学员200多人分三次到我校给5位青年教师听课、评课。在全国著名的专家面前,在著名的特级教师面前,老师们有一些紧张,却没有胆怯,他们知道只有在热烈的探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产生睿智的火花,使自己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2、进行备课改革,解放教师思想,强化合作意识。
针对传统备课的弊病,结合课改的要求,我们尝试着进行了备课改革。我们主张:教师不要把主要精力用于书写教案上,而应更注重备课的过程;不是编写教案剧本,而应是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要重教法更重学法;不要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思路框架;不要求格式整齐划一,而可以因学科、因内容、因人而异 ;在备课管理时不要只重形式性管理,而更重实质性管理。具体的备课流程为:个人钻研教材-----集体确定方案-----分工设计教案-----个人修改创新。这样变传统备课的单兵作战为集体构思、分工创作;变传统备课的教案抄
写为主为注重课后反思提升。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能在与同伴的交流探讨中获益,钻研、合作的教研风气蔚然形成。
2003年9月,我校又一起始年级进入课改。为了发挥原有实验年级的作用,推广他们的经验,使新的实验年级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少走弯路,我们又试行跨年级集体备课制,发挥年级组的力量,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形成合力,将育才传统的团队精神在小集体也得到充分展现。
3、组织课型研讨,搭建交流平台,在研究过程中提高。
新课程下,教材本身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前提是把握好教材编排的特点,理解教材编排意图。通识培训不断深化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学科教学研究,尊重权威而不盲从,课堂创新不浮于形式,紧紧抓住学科本质,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思想。我们改变原来研究课只重正式授课,忽视试教过程;由校长、主任主要点评,教师被动接受的做法,针对不同的课型,从第一次试教开始,所有教师全程参与,人人发表听课感受和教学建议,主任、校长帮助提升。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直接感受和实践讲课改理念一步步转变为可操作教学行为。
我校还采用多种手段激励教师在先进的课改理念下大胆实践,探索经验,进而促进教师对先进课改理论的理解,尤其是以完备的系列活动计划,即定期交流汇报制、相互听课制、定期上课改实验课制、课改实验考核制,体现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层推进”的课改整体思路,效果显著。
另外,我们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课堂教学研讨,校与校之间和城区之间之间合作交流。相互启发,积累了更多的直接经验。我校积极争取研究课任务:承担了自治区级课3节,承担了市级两次大活动,共上课7节,承担七星区级课16节,外出送课15节,接待课29节,包括了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各个学科。我们接待了上千名教师看课,为手拉手学校师生送课下乡,使教师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中锻炼、充实,逐渐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两年来,课改教师在课堂教学评比获国家级一等奖2人,自治区级一等奖1人,市级一等奖1人;有26人次在区、市和省做研究课、观摩课,取得了优异成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关注学生发展,尝试更新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过去我们对学生评价是不够全面,只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学生平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在进行新课改的时候,我们改变了过去的评价方式,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纪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与考试测查相结合,各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百分比,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我们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夹”,将学生参加的课内、课外活动,如课堂三分钟演讲、课堂小品剧表演、课堂讨论、发言、课下完成作业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查阅的资料、收集的图片、剪报等,与学生课堂教学相结合,每次活动教师及负责的学生都进行详细记录并将学生活动情况和成果收集进学生学习档案袋中,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我们将考试测查平时与期末结合,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来说较全面、客观,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对教师来说,可以从多个方位、角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因材施教;同时,通过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观察出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让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关注课改、参与课改。
2002年11月,我校举行了以“共话教育新理念”为主题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座`谈会,邀请了市、区教育科研专家和部分学生家长代表。首先由学校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我校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情况,汇报有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校环境以及育人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和提高,然后请专家们给与会的教师和家长进行了有关新课程标准的专题讲座!最后,请学生家长代表和教师就有关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想法以及工作和实践中的做法与各位专家、代表座谈讨论!有的家长说“我们对实施新课程喜忧参半,喜的是书本五彩缤纷,形象生动,孩子对它感兴趣!回到家后,基本没有家庭作业,学得很轻松,玩的时间多了!忧的是将来怎么考试?如果考试制度不改革,们的孩子升学不就吃亏了吗?我们欢迎课改,望实验一直搞下去,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课改实验的试验品或牺牲品!”
通过座谈讨论,打破了专家、领导在台上讲,教师、学生家长在下面听的做法,家长、教师、领导、专家坐在一起面对面,共话教育新理念,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让教育这个永恒的话题真正把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和教师身上,而是让学生、家长、社会都来关注课改,参与课改。
四、春风化雨,浸润无声,与新课程共成长。
我们以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验中摸爬滚打,短短两年的时间" 就深刻地感受到学校生活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学生变了
经过近两年的实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实验班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学生明显喜欢学校,变得爱学习了
通过实验,教师们反映,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了进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大。学生不仅从书本中识字,也从生活中,从各种学习资源中识字,并初步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识字量提高直接促进了学生的阅读。
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经常可以发现,围绕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学生会收集到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一本书了,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讲与做习题,他们学会了剪报贴画,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教师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实验教师反映:“实验班学生‘说’的能力普遍提高了。”
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用实验教师的话来说:“现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难住,学生真了不起。”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新课程不仅专门开设了让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而且在每门课程教学中,都积极创造条件,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得到了提高。
课堂教学变了
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正评价或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等等。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过程”开放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动态生成的过程时时闪现出灵动的火花。
“时空”开放了。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课堂的“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
教师变了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教师们尝试着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教师们探究性地研读新课标,希望来一场荡涤旧观念,催发新思潮的“头脑风暴”;教师们尝试着正确地发掘新课程的内涵,整合地理解其要义,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营养套餐”;教师们尝试着在评价中不揭短、不挑剔、用发展的、肯定的、差异性的目光看待个性鲜明的孩子们,给他们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成为孩子们可信赖的学习伙伴。教师们尝试着多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自说自话”,多一些百家争鸣。
数学课改实验总结1 篇8
为了进一步落实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双城学区根据教育局的布署要求,2005年学区课改工作继续以加强对课改工作的调控力度,确保课程改革的实施质量,强化行政指挥、业务指导、教学研究、常规管理、评价体系、师资建设等诸环节。把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个性发展、情感态度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校作为实施课改的主阵地,依据学区的课改实施计划与方案,进一步强化方案的研究和具体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得进行,现总结如下:
一、学区高度重视,强化行政指挥与业务指导。
学区课改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具体抓课改工作,各校依据学区的课改方案和计划各自制定出本校的实施方案和计划,学区定期、不定期的进行督促检查落实各校的计划方案。
二、明确指导思想,强化培养目标。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课程改革纲要为总纲,以各学科的标准为准则,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全面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在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为宗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各学校注重转变课程的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性价值观的过程。使课程的功能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接受学习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融合的现状。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和学科内在的逻辑组织教育内容,以便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这次课程改革活动,学区引导教师认真学习课程实验标准和现代教育理论,结合专家小组的指导工作,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逐步总结工作中的经验,确立现代课程理念,切实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综合化水平。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特点和价值取向,在实施新课程的全过程中正确把握标准要点,用新课程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增强实施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三、本年度各阶段的实施步骤。
1、根据学区制定的方案的要求,做好本年度实验的实施与总结
2、实验实施各阶段及具体要求
第一阶段,各学校根据前期的课改情况,认真总结经验,总结出前期的课改得失,进一步反思前期工作,调整工作思路与方法。各校认真组织教师展开讨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与方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区课改实施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分认识此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实实验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转变全体教师的教学观念,构建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课程管理体系,教学动作系统和师资培训系统,努力探索具有各校特色的教育模式,造就一批理念先进、业务精湛,适应发展的教师队伍,营造一种务实求真、生动洗泼、民主开放、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第二阶段,认真实施。对各校的实验工作按方案的实施要求,具体实施,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贯彻于各科教学中。在实施的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构体系、深解其内涵与外延的相互关系,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材,重点探计课程的综合化。努力探索各科规律,优化机制,提高实施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新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优化教育目标、结构、过程和传授方法,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同时创新教学方法,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把学科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各学科的目标,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学生。
第三阶段,深化实施研究。根据以上各阶段的实施,积极探索各校的教学方法,逐步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机制,进一步提高实验研究的力度,全面完成任务。
各校建立健全了教研体系,鼓励教师积极研究,大胆探索,实验小组及时总结,定期检查引导,把实验的研究工作逐渐引向深入。实验班级教师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各学科中开展让学生讨论、解答、概括、探究、创造等自主性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个性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把“会学习”作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完成的主要目标。各校加强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的教学与研讨活动,积极组织教师研究教法,研究课程中各部分的整合关系,挖掘教材中的内涵与外延,搞清教材的编排目的,把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单
一、片面、机械的育人方法,自觉地从学生的现实出发,从人本理念出发,从面向全体出发,从培养创新与思维出发,努力把新课程标准推向深入。第四阶段,总结评价期,各实验班于2006年1月10日前对实验班级进行全面地评价分析和总结,并相应地完成实验总结报告,各校同时也完成本校的总结报告与自评总结,各校按初始的计划方案,对每个实验教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各班级每个学生的成长情况也作出相应的评价与评估,填写好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袋,对各个时期的各类资料与数据进行整理与归档,各校把参与实验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上报学区,并在年度考核中予以优先考虑,做好经验向理论过度的申报工作,学区将对在课改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奖励。
四、措施保障
1、学区把课改工作列入工作之重,对各校的课改工作作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与督促,并在学期末对各校的课改工作做出评估与考核,奖优罚劣,对实验班的教师将其考核的结果纳入年度考核中,分别视其成绩一一对应予以年终考核中。各校建立健全课改工作制度与考核办法,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课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把课改工作重视起来。
2、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深化教改力度,加强教研活动和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主发展,自主学习,开发思维,充分调动学生个性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实践、学会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要求,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作为教养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情感体会、重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与形成。
3、积极发挥典范作用,全面推进实验实施。学区组织评选出学区的教学能手,并组织全学区的实验教师进行示范课的观摩教学活动,借本次机会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常规,理顺教学理念,调整教改思路,鼓励教师学先进,追先进,超先进。共同投身于研教法,探学法,研育人的实验活动中来,以此带动全学区的教改工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上台阶,提高我学区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以方案不指导,将实验工作引向深入
(1)、做好初始年级的实验工作。总结前期工作,积极选送教师进行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工作,继续加强和搞好实验年级的课改工作,以前期的工作经验,指导初始年级的实验工作。
(2)、教师在备课时切实做到“教法、学法、教材”三备原则,使形成其三维一体的同步发展过程,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方法的点拨,拓展学生思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将研究教法、研究学法作为经常性的工作。
(3)、以实验班为单位,在学生中组织成立听证会,教师中组织成立研讨会,引导师生交流总结,互相学习,改进教法和学法,将有效的方法、经验,在全学区推广。
(4)、请名师专家进行指导讲座。
(5)、定期组织方案实施交流会,要求实验班级的教师写出经验教材,经领导小组评议讨论,对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在全学区推广。
总之,全体教师,特别是实验教师,以“三个代表”理论的高度出发,把实验工作做为重中之重,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理顺关系,积极探索,不断研究和解决在课改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使课改实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力争使我学区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台阶。
双城学区 2006年1月
双城学区2005年度课改实验工作总结
双城学区
【数学课改实验总结1】推荐阅读:
个人课改总结数学11-10
初中数学课改11-07
中学数学课改07-02
数学课改的误区08-21
初中数学课改教学09-05
初中数学新课改反思05-13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05-13
怎样上好数学课改课11-08
小学数学课改创新论文06-15
小学数学有关课改论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