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

2024-05-13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共12篇)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 篇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30多年的山区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生涯使笔者受益匪浅:让学生亲历经验, 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 读懂教材, 活用教材, 读懂学生,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其信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和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学生具有了学会数学知识的能力, 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去解决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数学知识只有在能够用时才具有生命力, 才是活的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实践活动能力, 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 在亲身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例如, 我在教学比例一节内容时, 我就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 让学生事先准备好有刻度的标杆和皮尺, 让学生测量操场边上的大树的高度。学生开始感到十分为难, 那么高的树又上不到树的尖上怎么测量呢?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只要量一下大树的影子就可以测量出大树的高度。具体的做法是:量一下大树影子的长度, 量一下标杆的长度, 再将标杆立起来, 量一下标杆影子的长度, 并分别记录下来。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合学过的比例的内容, 列出正比例关系式:杆影长度÷树影长度=杆长度÷树高度。通过计算, 同学们不一会儿就算了出来。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表面模型供上课用, 这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片, 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 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让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 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 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 并掌握牢固。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可能就忘了;看过了, 可能就会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活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二、合作交流———拓展学生思维

“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是21世纪人类所必备的素质。21世纪是高科技、高信息的时代, 这个时代人才辈出,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 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怪不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才能生存, 不会学习就会被现代信息所淘汰。为了学生的未来, 我们要“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 不但让学生“学会”,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会学”,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把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放在第一位, 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自学, 学会质疑。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因为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 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提问问题的情境, 创设提问问题的机会, 并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时, 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 得出1/5、1/15、2/11、3/8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 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 因为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1的分子同样是1, 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 分子无论是什么数,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 3/8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 有这样的3份, 能化成有限小数;而2/11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11份, 也有这样的2份, 却不能化成小数。”可见,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 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数学就在我身边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的价值。

总而言之,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 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 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 课堂将思路畅通, 热情高涨, 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 会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 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和他们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 例如, 我在每一节课都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做数学例子。打动学生童趣, 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使学生了解学好数学对于我们长大后的生活有着广泛的意义。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30多年的山区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生涯使笔者受益匪浅:让学生亲历经验, 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 读懂教材, 活用教材, 读懂学生,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其信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联系生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S].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 篇2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清楚地认识到: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工具性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来在生活中、工作中处理数据、计算、推理、证明,还能提高他们的推理、抽象、想象、创造等能力;能够作为他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学语言、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关注学习结果和水平,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实现人生价值。

1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思维动机,把问题简单变化并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内在的规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2。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会解哪些问题,还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情绪感受,由于丰富的情绪感受是抽象的,是形式化的数学材料无法表明的,因此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创设一个既有利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来,能自然放松地真实流畅地表达情感,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良好的个性无疑对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2。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老师首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抱有信心,要相信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要给予他们较多的自主权,放手让他们亲自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其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有考试不及格,或回答不正确,或解题错误等失败体验,不仅会丧失信心,还会产生厌学,逃避数学学习等阴暗心理。因此不断地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验成功,是提高自信心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实行分层教学,可以配置一些符合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让多数人得到锻炼,有成就快感;也可以提一些“起点低,坡度小”的问题,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并通过自己的能力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这样很自然地会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更可以设置一两个有钻研难度、有较大创造性的问题,让“吃不饱”的学生得到“更上一层楼”的体验。

2。3进行恰如其份的情感激励

教师要以平等、尊重、友爱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他们多一些温暖,多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所取得的点滴给予嘉奖,对他们失误能不追究就决不提起,即使批评要力求准确,实事求是,不能掺杂任何成见,要真诚坦率,以心换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实际困难,给予理解、同情、支持,这样,心与心相契、情与情交融,师生相互信任,情感激励才能有的放矢,立竿见影。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学生的真诚热爱和合理期望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表示出亲近学生的积极态度,要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同等的目光关注、解题机会,尽量避免学生产生被歧视的感觉;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作出恰当的评价。学生即使回答错了,也要耐心听取,谆谆诱导,切忌不理不采或诉斥,切忌期望值过高,拔苗助长,更切忌表扬激励过分,从而产生轻浮,或产生对老师的轻看,或产生被侮辱而反抗等不良情绪。

3善于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九义”现行教材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如分类、化归、方程模式化等,这些思想可以使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加以广泛应用,这些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探索世界规律,把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判断、选择、交流,进行问题解决,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九义”教材中还蕴涵有多种数学方法。如抽象思维的方法、形象思维的方法、统计方法、演译推理的方法等,要求学生运用符号、图形、数据把观点与空间进行观察描述、实验猜测、推断证明,并进行概括应用,形成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及多样性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建立对世界的评价与反思机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挖掘之、渗透之、强化之、用之全面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王国里的主人。

4加强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4。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所以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使学生寻求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能大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中又有着广泛的应用。

4。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实习作业时,让学生测量旗杆高度,测量楼层高,在学习初步统计时调查本校学生近视率,并加以分析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5力求摸索新方法,引领创新意识的发展

5。1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材料,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独立地发现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2教者树立创新意识,遵循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原则

在教学中,笔者力求每个年级的教法有突破,每道题的解法多变,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方法可能适合多个问题的解答,也可能用多种方法解出,做到教师在“用教科书”,而不是在“教教科书”。

5。3结合时事重点、热点、难点,编制题目,致力开发教学资源,解决现实中较束手的问题

比如去冬今春的雪灾,今年的“奥运会”就是很好的应用,创新,探究的题材。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童趣;教学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很多学科的重要基础,也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作为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未来都会有深远影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主要的教学目的也是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因此广大教师积极开展小学数学童趣教学的分析与探讨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与探索,就如何提高数学课趣味性展开深入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童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可以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自主学习的良好效果。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上,教师通过引入龟兔赛跑的故事创设情境,使课堂趣味盎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还有关于《6的认识》一课,教师通过小小设计师的情境假设,让学生结合教材用6根小木棒进行创作活动。学生不仅好好认识了数字6,也提高了其他方面的能力。不同的教学任务,通过不同的情境创设激发童趣,使学生在玩中学、趣中学。

二、自主探究,体验童趣

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小学生好动、贪玩的心理特征,通过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童趣,在童趣中体验学习。教师应该充分给予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自由,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时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因为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能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一分钟的体验活动,通过听音乐、数脉搏、排球等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一分钟的概念,将一分的概念转换成具体的体验活动,激发了学生兴趣,使他们在良好的体验中快乐学习。

三、展示交流,绽放童趣

交流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流。作为课堂的主导因素,教师语言艺术的生动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教师总是从成年人角度出发,以标准化的语言讲授知识,课堂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降低。反之,教师如果能运用一些童化的语言,势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为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放低姿态,保持童心,语言上要亲切和蔼、娓娓动听,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轻松愉悦。同时,教师要多使用鼓励性语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模仿动画片里小熊的声音进行授课,学生个个都喜形于色,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除此之外,教师要多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学习中,增进友谊,绽放童趣。

四、拓展延伸,升华童趣

小学正是兴趣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其实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围绕数学教学活动,多做一些相关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圆周率π时,可以穿插古人发现圆周率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又如,在《黄金分割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生活中黄金比例的普遍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事实证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也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总之,教师要打造童趣课堂,就要把握以下五要素:

1.低台阶:要符合小学生的知识特点,使用生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能简单直观地理解数学原理和知识,避免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慌心理。

2.小步子: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让学生基础扎实的同时保持进步。不能拔苗助长,给学生太大压力。

3.多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要通过活动的方式教学,寓学于乐。

4.勤反馈: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交流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5.生趣味: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的趣味性,以此为出发点,积极尝试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正玉.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马晓强.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实践研究[J].吉林教育,2014(6S):36.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 篇4

一、渗透数学文化, 重视数学素养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不单是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 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也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帮助孩子们建立起良好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这会影响到以后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能够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合格的数学老师除了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陶冶, 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注重学用结合, 加强数学应用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 从而形成概念。因此,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多让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观察探究, 提炼总结, 在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

我们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都很重视知识的教学, 却不去注意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 学生学到的是没有在实践中运用的数字计算的书本知识。其实, 生活才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我们的生活中更是充满着许许多多有趣而实用的数学问题。把现实中的生活问题提炼变化为数学问题,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其实学习数学也就是为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 而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并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 数学教学应该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实践的特点, 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三、整合信息技术, 改变学习方式

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就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通过各种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形式, 能够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而且还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知识迁移变化的发展过程, 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

总之,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能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培养学生较全面的知识素养, 这样才是现代化教育所需要的。

四、注重学习过程, 发展学生思维

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而是按自己的思路、模式或结论, 然后直接塞给学生。但是学生的学习评价目的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 我们应当转变过去“输入式”教法, 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 减轻学生大量的重复练习产生的学习负担, 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与独立思考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 认真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学生就会用已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 篇5

大家都知道,数学不仅是非常抽象,而且是非常复杂的一门学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觉都非常枯燥无味,总是提不起兴趣,只是想应付一下升学考试而已,所以一直是数学教师头痛的问题.对此,数学教师不得不另辟捷径,从新的起点出发,用激发的方式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和公式进行转化和延伸,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多维思考,从而产生兴趣.比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学生深入自主学习,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画草图列表,参看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通过这样的举一反三进行转化和延伸,激起学生们大脑思维系统,产生关注和思维,从而导致兴趣的产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二、巧用人性化参与式教学,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提升自己

传统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扮演“主角”,在高高的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鸦雀无声地听,目不转睛地看;老师一问,学生一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各去完成,就这样一个公式化教学,没有一点新鲜感.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利用人性化参与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如同在和睦团结的家庭生活一样,积极地参与和教师共同学习,互相探讨学习方法.在适当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出题,老师解答.彰显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探索认知过程.例如,先让几位同学根据课本内容各出一道题(要求不能抄袭各种资料,要自己创制).然后交给老师在黑板上解答,演示,再让学生分析,总结.这样在老师解答过程中不但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和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而且提高了同学们的创新和思维能力,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促进了师生之间互相平等,和谐沟通的友好关系.三、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推理和综合能力

数学知识非常抽象,逻辑推理性强,综合面广,抓住逻辑推理特性,进行合理综合,对一些综合性题材的解决很有必要.比如数学体系与细胞几何证明,它包括对几何概念、几何语言(或术语)、定理定义和公理的综合运用.平面几何中的证明,主要是证明全等、相等、不等,线段比例和几何命题等内容.而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完成一个几何证明,不防着重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正确的思维方法剖析和图解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几何证明的方法主要是综合法和分析法,即人们比喻的执固索果和执果索固,前者是从命题的题设出发,由已知看可知,由可知看未知,并逐步推向未知,直到与命题的结论一致为止.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则应进行剖析并分离出基本图形,再根据基本图形的属性,寻求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含有隐蔽条件的题图,应当根据原有条件和需要适当添加辅助线,为证明辅路搭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或运用上数学知识,如城市建筑、机械生产、商业运作、建设等等,大到天文地理,小到家庭收支核算,可以说,数学在整个大干世界里,其应用最广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结合新课标,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社会活动,与学生一起带着学习工具,踏入社会,走进社区,让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进行实地操作(编排,记录,计算)观察分析和总结,真切体验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体会知识与社会经历所带来的趣味性和成就感.这对学生以后融入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对知识更加渴望.五、合理评价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评价水平,让不同的学生得到相应合理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评价时,应注意几点: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不论是从小学数学课本还是小学数学的各种练习和试卷上应用题的比例来看,数学应用题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大的,可见数学应用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数学应用题更是学生数学综合知识的有力体现,相信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了数学应用题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又是很多数学教育者普遍头疼的问题。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学生的参与性不是很高。尤其是中下水平的学生,一看到应用题就感到头疼,在做试卷和练习时,应用题下面总是一片空白。可以从学生那一片片应用题后的空白看出学生对应用题的束手无策和无奈。对应用题感到困难的学生,应用题对它们来说,不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而是一种会让他们产生心理负担的学习内容。

二、小学数学教学应对策略

作为小学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对数学应用题学习的情况。找到学生对数学应用题学习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提高学生数学参与度,找到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当中,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笔者认为想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对应用题进行学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仔细理解题目、做题、答题等。要想做好应用题,首先学生要学会理解题目的意思,再来做题,然后答题。做应用题叫解答,就好似要先有解的过程,还不能少了答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做题的方法激起做应用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这是成功解出应用题的关键。可以说小学应用题的成功解答始于良好的做题习惯,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做题习惯的培养。

2.帮助学生正确有效地审题

有效审题是成功解题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地审题。审题能力就是对题目理解与把握的能力。成功的审题是成功解题的第一步,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的方向将决定他们采用何种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正确的理解题目能让学生的解题思路刚好与题目相符合,顺利解出应用题,错误的理解将让学生的解答完全是在做无用功。这也是很多学生容易对应用题失去信心的原因,稍不注意就满门皆输,长此以往学生对应用题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从审题这一源头性的因素抓起,先教会学生审题。第一,培养学生逐字逐句理解题目意思的能力。如,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226千米,一列货车与一列客车相向而行,货车的速度72千米每小时,比客车快,货车和客车经过多少小时在途中相遇?当学生拿到题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头到尾把题目读一遍,重点看看最后的问题要求是什么,本题的问题为:“货车和客车经过多少小时在途中相遇?”通过“多少小时”这几个字,我们初步知道是求时间。根据学过的公式“时间=路程÷时间”,去题目中找到相关的行程因素,路程为1226千米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要找到速度,因为是相向而行,所以要求速度和,货车的速度已经知道,只要求出客车的速度即可。根据题目中的“货车的速度72千米每小时,比客车快”可以求出客车的速度,最后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和”算出相遇的时间。像这样形成问题的题目,教师还可以采用画线段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先画出线段图,这样也是最直观的理解方式。

3.提高应用题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

数学活动是高度思维的活动,在数学的学习中不只是纯粹的记忆性学习,更多是思维性的学习,可以说数学的活动就是思维的活动。由于对外界事物接受的程度和理解有所不同,对同一知识点的学习有的学生快些,有的则慢些。所以在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对应用题感到困难的同学进行辅导。教师对还不能掌握的学生进行辅导的时候,可以给已经接受了的学生布置与他们思维水平相适应的题目,让他们去思考,去解答。例如,做一个800克的面包,需要面粉、肉松和糖的比是3∶2∶1,面粉、肉松和糖各需多少克?像这样的数学应用题在相关章节里属于较简单的题目,教师可以用这样稍微简单且与生活实际相接轨的题目给基础稍差的学生练习,并给他们讲解。多做这样相对较容易的题目,让学生树立起做数学应用题的信心,当学生已经树立起解答应用题的信心,教师再适当增加难度,让他们在经过思考之后成功作答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对数学应用题产生兴趣。

小学数学对学生来说是需要各种综合能力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完成的,教师要先找到让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具体原因,施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从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入手,教会学生审题,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最终实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刘丽平,胡帅.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1(8).

[2]王成平.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12).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教学渠道,灵动课堂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对于现阶段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由于环境与教学条件较差,使得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与心的教育理念产生严重脱节,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主题的陈旧教学模式,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缺乏互动与交流,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只是单纯的教育学的关系,由此,教室门觉得数学课越来越难教,学生们觉得数学课越来越难学,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脱离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不仅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数学教学水平停滞不前。除此以外,部分教师把教学的范围仅仅局限在教室,只在教室里传授干巴巴的理论知识,学生没有走出课堂,教师教学的多元性没有体现,有的也只是简单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流水课”,这就使得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了禁锢,学科教学成效日益低下。

二、新时期下打造灵动数学课堂的教学渠道

(一)导入游戏,诱发学习动机

游戏教学活动是指能够充分满足孩子娱乐需要的一种教学活动,其是对孩子实施教育的一种灵活策性策略,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也曾提出了“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看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活泼好动,进行游戏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孩子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通过游戏向孩子渗透知识教育,帮助孩子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别扮演导游和游客,用角色扮演游戏来吸引学生的眼光,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礼貌地问路,准确地走路。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在无形之中增强对方位知识的理解。再如:在教学《口算乘法》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摘香蕉”和“小蚂蚁搬家”两种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兴趣。

(二)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情境创设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也是近年来取得极具教学成效的一种创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倘若教师能够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加强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那么,学生就能够在生活情境中表现出对数学非同寻常的兴趣,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也会得到激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仅能在此过程中学到知识,还能从做中萌发对数学的情感,爱上数学学科。

(三)动手操作,增强学生形象思维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变迁具有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也就是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探索数学中的奥妙。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思想意识,有意识地强化他们的记忆力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尤其是他们动手操作所留下的印象效果更好。为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备好书中的知识,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

(四)联系生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模式,它让数学建构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上,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师活动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进行生活与课堂的融合,相信通过把生活融入课堂、把生活素材融于知识,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索同一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强化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学习“比例的应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操场进行实地学习,通过测量竹杆影长、竹杆长度、旗杆的影长,让学生在测量的数据上,应用比例知识求旗杆长度。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对知识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会在无形之中得到强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树立新的教学形象,把握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多方面、多层面进行摸索和探究,从打造灵动课堂的目标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设置教学“多渠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春雷.“快乐数学”教学探索——浅谈通过激发兴趣来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吉林教育,2013(01).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 篇8

1 新理念下的课堂一改传统教学封闭、单

一、程式、低效的局面, 处处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时时闪动着创造的智慧, 突出地表现在:

1.1 把数学教学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课堂上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有更多的实物和活动中学习数学, 理解数学。如《百分数———利率应用题》一课, 通过播放小记者采访银行职员的录像片段导入新课, 在访谈中道出储蓄的意义、利率的变化等知识;同时学生结合实际, 谈自己存款的情况 (款数、存期、利息等) , 在课堂上还开展了“争当小小储蓄员”活动, 让学生分别担当银行职员与储户的角色填写存款单, 计算到期利息, 学生在愉悦的合作中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增强了应用数学的信心, 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1.2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时代学习的潮流

展示的观摩课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搭起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使他们感到有被别人尊重和悦纳的机会。如《拼摆》课中, 一个小组的三位同学在讲台上汇报合作成果, 甲同学口述操作步骤, 乙同学依此拼摆, 丙同学协助完善拼图, 在群策群力之中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种貌似平常的合作, 并非个体技能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学生思想与思想的交锋、磨合、补充、沟通的基础上达到学习的理想和目标,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悦纳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了与人共处。

2 对此, 我们对这些教师在观摩课中展示

的改革意识和做法十分赞赏, 但是, 我们在庆幸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余, 我们不得不反思现今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2.1 如何处理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

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 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 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 得以实现。而学校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点上方可有效。即个体在问题解决中, 处于“愤”“悱”迷惑之时, 陷于苦求不得之处, 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才有价值, 有成效。否则, 小组合作要么是组内优生一言堂, 其他学生唯命是从, 要么一哄而起, 讨论流于形式。如《租车方案》一课, 教师呈现问题情景, 不留片刻独立思考时间, 立即发令:“现在我们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组长作好记录……”, 笔者也随机分别寻问了旁边小组的三个学生, 其中两个对问题情境还没有理清, 何有方案可谈, 这样的现象不只一例, 值得深思。

2.2 如何处理踊跃发言与虚心倾听之间的关系

课堂上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固然可贵, 而如何引导学生在别人发言之时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同等重要。这次, 20多节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教师都注重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兴趣凸显的空间, 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潮, 发言此起彼伏, 观点鲜明多样, 这是非常可喜的景象, 可令人担忧的是在众多的课堂上, 当一个同学发言之时, 其他同学并没有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而还是一味地举着手, 不住地喊“老师, 我、我……”, 更有甚者, 还有同学在别人发言时“勇敢”地跑上讲台, 为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数次打断发言人的思路, 老师只沉浸于课堂“活跃”的景观之中, 只顾表扬最先参与的学生, 而忘记组织其他同学听取别人的意见。笔者认为, 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但要鼓动学生“爱讲”, 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

2.3 如何处理感性经验与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

儿童学习数学必须依赖具体事物, 从具体形象入手, 逐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 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这次交流的课堂中, 老师都不同程度地把新知教学建立在学生生活的现实背景上, 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 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如《平行四边形认识》一课, 从车窗玻璃、楼梯栏框、伸缩门等实例抽象出平行四边形, 《分类》一课中, 学生每人备有西红柿、豆角、苹果、黄瓜等进行现场分类, 《比例尺》一课中, 从学生熟知的县城到周边各风景点的示意图用电脑显示等等, 都是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数学, 这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可有相当一部分课堂中, 教师只满足于停留在学生丰富的感性经验而没有引导、升华。只顾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而忽视科学结论的归纳总结, 如, 《租车方案》一课, 学生根据各人需求设计了不同类方案, 有图经济实惠的, 有讲舒适享受的, 有贪宽松好玩的……而教师只穷于肯定学生漫无边际地求异创新, 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及时作出科学的选择, 有失画龙点睛之笔。再如《分类》一课, 学生把苹果、桔子、豆角、黄瓜等进行分类, 分别按形状、颜色、种类、表面光滑程度等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的这种求异思维值得肯定, 但是生活当中, 为了方便我们究竟是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的, 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根, 显得美中不足。教学中, 我们允许学生大胆思考、鼓励求异, 但什么样的思考最有价值, 什么样的求异更有成效,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纷繁的感性经验中得出求同的科学真谛, 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2.4 如何处理鼓励赞赏与客观评价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 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树起信心的风帆是十分必要的, 尤其是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 教师要不惜言词, 大加赞赏, 这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奋发学习的激情。然而,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 及时地进行客观评价、指正, 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也必不可少。可是, 课堂上, 大部分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不论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6个) , 只要学生发了言, 不是说“好极了”, 就是说“棒极了, 很聪明, 你真行……”这样下去, 表扬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特别是在这种一味表扬的怂恿下, 有些学生会产生思想的惰性, 觉得自己“想一点, 说一句”就可获得“超值”的嘉奖。笔者认为, 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光彩, 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指正下才更有价值和张力。

另外, 在大部分的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课本或有课本而学生不用, 课堂上学生也很少有动笔练习的作业, 还有部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淹没了教师的“主导”, 学生牵着老师走, 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大家深思。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 标新立异, 同时, 还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 在追求教学艺术的完美之时, 更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基础。因为, 只有“根深”才会“叶茂”。

摘要:针对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 篇9

一、目标引领

一堂课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就无方向, 只有在漫长的等待中消极听课, 教师在上课中也可能漫无边际、抓不住重难点。为此, 一堂课的学习目标的引领是关键。

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做好三项工作:

(一) 复习旧知。这一环节的复习题要对新课知识有铺垫性和迁移性。

(二) 揭示课题。通过复习题变式到与新知相关的尝试题,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巧妙引入课题。

(三) 明确目标。

教师在揭示课题后, 应立即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内容要把知识、能力、情感这三维目标以学生的角度明确提出, 语言表述要简明准确。

小黑板出示学校操场等平面图, 观察图形是按一定比例尺进行放大与缩小, 教师引领观察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 生齐读:

1、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正确计算比例尺, 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自学尝试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自学探究能力, 在老师出示的“学习提示”的引领下独立学习例题, 然后试着解答尝试题。

这一环节教师要完成三项任务:

1、出示尝试题。设计的尝试题与例题的难易程度、解题思路与方法要十分相近, 以便学生获取尝试成功的体念。

2、出示“学习提示”。设计一个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领学生学习理解例题的“学习提示”, 特别要注重“例题中黄颜色部分的语句提醒”, 培养学生学习技能。

3、巡视指导。教师要以学生身份深入学生个体, 与生为伴, 与生同学, 了解学生学习例题与完成尝试题的情况, 发现全班共性难点及时导引, 以便学生继续尝试学习。

如我在上西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例尺》时, 这一环节设计如下:

1、小黑板出示尝试题目:一个手表零件长为16毫米, 画在图纸上是8厘米, 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学生依据教师的“自学提示”自学书上第91页和92页例1、例2。

3、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1) 你怎样设计教室的示意图, 在小组内说说你的设计方案、思路。 (2) 为什么所画的示意图有的大, 有的小呢? (3) 什么叫做比例尺?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怎么求呢? (4) 比例尺有几种表现形式?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⑷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三、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探究释疑能力。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小组交流。课前分好组, 一般6-8人为一组, 依据学生的数学成绩、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平均分好组并挑选好组长, 培养好组长的小老师角色, 交给学生合作讨论学习的方法。组长引领组内学生汇报交流、共商疑难点, 教师深入小组, 了解、引领学习, 发现共性难点及时提示全班学生。

2、全班交流。教师引领, 抽组汇报, 全班质疑, 教师及时引领重难点及注意点。

四、重难点引领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科学合理的指引, 起到巩固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引领学生强化本节知识重点、难点, 巧妙引导学生巩固、强化注意点。同时这一环节在整个各环节中均有巧妙体现。

五、达标检测

学生完成本节新知的学习后, 教师要及时通过检测题反馈学生学习掌握信息, 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再次指正。这一环节要注意三点:

1、练习设计具有基础性、层次性、拓展性。

2、统计了解分析达标检测效果。

3、对重难点、注意点再次引正强调。

如我在上西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例尺》时, 达标检测题设计如下:

1、说一说比例尺1∶250000和200∶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把数字比例尺1:3000000转化成线段比例尺。

3、一副比例尺为1:300的地图上量得小红家房屋的图上面积为20平方厘米, 则小红家房屋的实际面积为6000平方厘米, 对吗?为什么?

六、自主评价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引领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以上六环节的课堂实施, 学生在老师精心引领下, 独立思考, 勤于动手, 善于交流, 勇于质疑, 先学后教, 师生互动, 平等对话, 轻松学习, 愉快发展, 真正体现了“课堂是个大舞台, 人人都来展示风采”。

新课改下数学的理念教学 篇10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也就是说, 课程是变化的, 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 也是课程的建设者,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的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 更重过程, 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重创新, 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 探究数学知识, 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 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 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 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 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 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独立性, 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进行自主的学习, 操作, 探索, 思考问题, 探究问题,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 讨论, 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 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 数学教学, 学生不能只做听众, 必须动起来, 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 动起笔来推演数学, 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 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 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 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使学生学会交往, 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 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 每个人的先天条件 (如大脑的潜能, 气质) 都不同, 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 齐步走, 只重学科, 目中无人, 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 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 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 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 关心, 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 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 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 把学生比作卫星, 老师就是火箭, 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创新, 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 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 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 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 化归思想, 函数思想, 分类思想, 极限思想, 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 如换元法, 待定系数法, 配方法, 归纳法, 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 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 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 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 自觉地学习数学, 培养学生严谨, 认真, 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 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 教师是知识的权威, 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 平等, 促进个性发展的,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 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积极与学生交流, 分享体验与感受。学生是独立独特和发展的人, 是学习的主体, 是责任与权利的主体。教师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 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 工作方式, 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 篇11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应该突出体现教学的基础性、普及型以及发展性。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是积极,主动且觉得富有挑战性的,这就对于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有了很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以小学课堂情境为着力点,简要叙述创设有效课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创设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情境。

一、课堂情境创设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才能使教学内容深深触及学生的心灵,才能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成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去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努力思考、积极探索,最终形成数学知识,从而牢固记忆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

2.现实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选择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

3.实践性原则。情境教学既要注重“情感”,又要重视“学以致用”,同时还要注重贯穿实践性,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学生生活要“数学化”。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数学化”。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此外,还有动态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诱发性原则、认知接近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

二、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到超市或商店里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上课时先听取学生了解情况汇报,教师有意识地记录一些价格,如20.40元、50.25元、3.60元、8.06元、121.00元等。然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1)商品的標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商品的这些标价,如果把它们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3)这些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而商品的价格却没有改变?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感到熟悉、自然,从而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三、通过操作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遇到问题时,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通过操作实验创设情境能使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学具设计操作性实验,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实验(如:剪拼实验、测量实验、计算实验等)观察、发现、猜想等,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当然在操作之前,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认真研究教具、学具,设计操作活动的全过程,精心组织操作活动,重视操作前的启发诱导,并指导学生在操作中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各种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和方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辅助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以声音、图像、颜色、光线等变化多姿的组合效果,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教师也要重视积累情境素材,平时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多留意公共媒体,如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世界等。这样,在设计情境时才会左右逢源,创设的情境才会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感。

四、围绕数学目标创设情境

我们努力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能背离我们的数学教学目标,如果说只一味地追求情境教学而忽视对原本教学内容的讲解,那么极有可能造成教学上本末倒置的现象。教学情境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要一切围绕书本内容展开,一切围绕数学教学目标展开。

数学教学质量与新课改理念 篇12

一、深刻领会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切实转变教育教

学观念。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积极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是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学会知识。在教学中尽量做到, 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 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在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空间, 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 多一点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因学生存在差异性的发展, 故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 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因材施教, 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 分层次实施教育, 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

二、采取多种手段, 大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会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为此,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 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 大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是要多关心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生活, 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建立起真挚的感情, 使学生因为爱老师, 而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二是要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从而实现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 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产生教学共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要让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是要有意识地创设趣味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景并

创设趣味情境茂的趣味情境, , 等等。用学生例如:喜欢的在讲谜语数下解开场白“解斜:三角形“我的”一课时‘法术’, 无边, 我做能如学 (不学生感到惊奇上高山测山高) , 。”不我接着说过河去测:河“宽我”教的下面‘让我法术’们是一正起弦探定索理和余弦定理这两项定理, 学吧趣, 。”顿时教学效, 果非常好便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质

三生的自、把课堂留给学生主学习能力和创新, 思维培养。把学●苏量么也不管了, 课堂留给学生而是教师要设置好问并不是教师就撒手什瑞霞与题学, 生把解决去做。问题的过程为此教师要, 尽量留给把握三点。新“1.提出问一题个问题往的设置。爱往比解因决斯一个问题坦说过:课学知识更重要”能。力和水平教师要充, 分设置的问题要了解学生的数改平的最近恰到好处, 发展区, 让问题问题既不能过分处在学生思维水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也不能过分简单, 和好奇心, 设置的问内容题要念要有丰富的直观背景, 能激起学生

上一篇:多生理参数检测下一篇:共享应用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