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新探

2024-10-20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新探(共12篇)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新探 篇1

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样,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创设也可以充分地反映出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笔者多年来不断追寻和探索,以求达到更高的教学境界.那么,究竟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笔者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一、创设实验式数学问题情境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融入实验所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创设一些实验式问题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其效果比我单纯地讲授要好得多.例如,笔者在执教“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课的时候,曾经创设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我先让学生拿出一个纸板和一支笔,然后提出问题:“谁可以用这支笔把这个纸板撑住,然后绕教室一周?”问题一抛出,学生都很兴奋,个个跃跃欲试,但是结果却都失败了.看到这种情况,我又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用两支笔撑起这个纸板绕教室一周呢?”同学们经过尝试还是失败了.我紧接着又说:“谁能用三支笔撑起这个纸板绕教室一周呢?”通过三次实验,这次终于成功了.学生都很兴奋.我又问:“你们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学生回答:“通过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面,而这个面则可以稳稳地支撑起这个纸板.”我再问:“那么,任意三个点都可以做到吗?”学生回答:“不是,当这三支笔在一条线上的时候不行,无法支撑.”教学到这里,我终于笑了.通过这样的实验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很好地了解了平面的基本性质,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自我构建的认知规律,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创设生活式数学问题情境

在高中数学课本中有很多知识点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成为了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要选择.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也可以增强问题情境的感染力,让学生感觉到亲切.例如,执教“基本算法语句”的时候,可以创设下面的生活化问题情境:

T:同学们能否编一个程序,然后交换A和B的值,请注意A和B是两个变量,最终得出A,B交换以后的值.(这是我们在学习基本算法语句的时候经常要遇到的问题,即怎样交换A与B两个变量的值.)

S1:我们可以把A,B这两个变量输入,就可以得出B=A,A=B.

T:大家看这样做对吗?这样做是不是真的把A和B的值交换了呢?

S2:这样做是不可以的,因为如此做的话输出的就都是A或B的值了.

T:其实这个问题就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瓶红蓝墨水差不多,假如你想把两瓶墨水相交换,能不能把红墨水倒入蓝墨水瓶内,然后再倒回来?

S2: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放置一个空瓶,然后把其中的一瓶墨水倒入空瓶,然后再对其两者进行交换.

T:这名同学说得很对,我们必须要借助另外一个空瓶才可以实现这两瓶墨水的交换.也就是引入一个变量T,把蓝墨水倒入空瓶中,再把红墨水倒入原来装有蓝墨水的瓶中,最后把T中的蓝墨水倒入原来装蓝墨水的瓶子中(在黑板上画出上图).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究竟如何把A,B交换的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呢?

SS:A=B,T=A,B=T(大家一起说出了答案).

从上述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由于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很快明白了该问题的实质,也加深了对该知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三、创设趣味式数学问题情境

趣味性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即使是对于年纪稍大的高中生来说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相对枯燥的数学课堂来说,我们更需要多融入一些趣味性知识,创设一些趣味性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例如,在函数教学中,笔者曾经创设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马尔科广场位于著名的水城威尼斯,在马尔科广场的一端有一座教堂,这个教堂的宽度是82 m,在该教堂的门前有一片较大的开阔地,而就是这个很不起眼的开阔地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内容是把游戏者的眼睛蒙起来,然后一起从广场的一端走向另外一端,看谁可以先到达这个教堂的正前面.这个游戏很简单,但是奇怪的是居然没有一个人可以幸运地走到正确的终点,他们都走偏了.

为了揭开这个谜,在1896年著名的挪威生物学家在对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以后作出了解释.原来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两条腿在作祟.由于人的走路习惯,使他们在走路的时候一条腿比另一条腿走出的步子要大,虽然差距很小,但是正是由于这个很小的步差x,致使人们在走一个半径为y的巨大圆圈!例如,我们可以作出这样假设:假设一个人的两个脚的踏线间的距离是0.1 m,他的步长平均为0.7 m,当他在走路的时候形成的圆圈的半径y与步差x则会呈现出下面这样的关系:y=0.14/x,(0

上述问题情境的创伤无疑充满了很强的趣味性,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不仅有效地复习了初中时候对于函数的定义,还让学生很快明白了以上关系其实也是一种映射,最后我们还可以将函数的定义由变量说进一步拓展为集合以及映射说.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影响下,对该问题的学习充满了兴趣.

四、结语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激起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来,不断提高我们问题情境创设的质量,激发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新探 篇2

商州区杨峪河镇四合小学侯小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那么,怎样创设才会呈现一个好的情境呢?

一、创设趣味故事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小学数学教学的呈现形式必须从直接呈现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走出来。要紧扣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问题源于某种情境,而生动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则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在平时接触过许多令他们津津乐道的,带给他们无数欢乐的童话、寓言故事,所以会牢牢地存盘在头脑中,这些是他们的兴奋点,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如我在教“时、分、秒”时,就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故事情境:“乌龟和小白兔又要进行比赛了,猜猜看,这回谁能赢?”老师生动的讲述,加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进了生动有趣的童话王国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而以生动的讲解、美妙的音乐;时而以优美的画面,多彩的描绘,为学生自由的表达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正是在这种情境的不断变换中体味着学习的乐趣,参与的快乐。又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节课上,在巩固新知的同时,我给学生讲“小猴摘桃”的故事。(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2)小猴看了很谗,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两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

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呢?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并且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创设悬念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悬念情境中,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带着悬念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我让学生随便报一个数,马上就能说出它们能被几整除,经同学们“验证”后感到大惑不解,纷纷要求我道出其中的“奥妙”。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我便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于是,我创设的“情境”为新课顺利地进行铺设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别致新颖、富有悬念的情境,则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创设目标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维。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懂得,学会这些知识就能将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顺利解决。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召唤下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用多媒体播放王大爷家的一块长方形菜地,小鸡、小猪跑进地里吃菜的情景。王大爷准备在菜地四周围上篱笆,王大爷交给我们一个任务,菜地的长6米,宽4米,要我们计算篱笆的长有多少?这时同学们惊奇了,有人小声议论:“不会算。”我抓住契机说:“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后就会算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形的周长,好吗?”这样,以巧妙的方法出示教学目标,激发了兴趣,诱发了思维,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寻求新知的活动中,使他们不自觉地通过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

四、创设思考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思是智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活动,学生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规律,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数学课上,应积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考,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设置疑问,不是为了难到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森林里有两只小熊,他们为一件小事争论不休,为什么呢?就为他们手中的巧克力,都说自己的大,对方的小”,这时教师出示两块平行四边形的涂色卡纸,即两块“巧克力”。问学生:你们能帮助这两只小熊吗?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引发出学生的思考。怎样才能比较这两块“巧克力”的大小?只有通过计算才能更科学、准确地比较。诱发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更进一步渗透通过计算才能科学准确比较的教学思想。

五、创设学习情境,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例如: 在学习“简单的统计”时,设计这样的情境:1.出示操场上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体育活动的录像;2.老师提问:如果老师在班中组织一次球类比赛,到底哪一类球类比赛最受同学们欢迎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帮助老师出出主意,想想办法。3.讨论并反馈。指出要了解哪一类球赛最受欢迎,先要了解每一位同学最喜欢的一种球类活动是什么(收集数据),其次要看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人数有多少,看看哪种球类活动喜欢的人数最多(分类整理)„„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统计过程,而且还培养了统计的观念。可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必须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六、创设活动情境,有助于学生抽象出数学概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操作起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把8根小棒每4 根拼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小棒呢?你能先摆一摆,再用算式表示吗?通过操作,学生对分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分的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呢?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更加强烈。又如学习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后,我引导学生用手中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学生操作后反馈:“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六分之一”、“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八分之一”、“我用圆折出了十二分之一”、“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十六分之一”„„ 在学生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的分数在学生自己的手中诞生了,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十二分之一、十六分之一„„ 如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精灵,都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七、创设竞争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男女对垒”“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笔算乘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小组接力赛:摘苹果。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填写一道竖式,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摘苹果接力赛,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笔算乘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八.创设游戏情境,有助于学生愉快学习。

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对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课堂中采用游戏,也是课堂教学中充满欢乐氛围的高潮环节。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主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活中学,坐中学。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当售货员和顾客。学生在买卖的过程中,掌握了“元、角、分”的转换。又如在教学四年级的“统计”一课时,让学生两人为一组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统计输赢的情况。学生乐得得意忘形。知识就在一阵阵的欢笑声中得以巩固,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此外,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应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对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有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初探 篇3

关键词:数学情境;兴趣;实践;开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那么,怎样创设才会呈现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趣味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小学数学教学的呈现形式必须从直接呈现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走出来。要紧扣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问题源于某种情境,而生动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则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创设悬念情境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别致新颖、富有悬念的情境,则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创设目标情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维。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懂得,学会这些知识就能将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顺利解决。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召唤下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用多媒体播放王大爷家的一块长方形采地,小鸡、小猪跑进地里吃菜的情景。王大爷准备在菜地四周围上篱笆,王大爷交给我们一个任务,菜地的长6米,宽4米,要我们计算篱笆的长有多少?这时同学们惊奇了,有人小声议论:“不会算。”我抓住契机说:“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后就会算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形的周长,好吗?”这样,以巧妙的方法出示教学目标,激发了兴趣,诱发了思维,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寻求新知的活动中,使他们不自觉地通过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

四、创设思考情境。

思是智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活动,学生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规律,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数学课上,应积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考,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设置疑问,不是为了难道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五、创设学习情境。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必须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六、创设操作情境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操作起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的“四边形”时,途中设计了分一分的活动,给每组准备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图形,让学生发挥想象,采用不同的分法,使学生在对各种各样的四边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感受这些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笔算乘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小组接力赛:摘苹果。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填写一道竖式,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摘苹果接力赛,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笔算乘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新探 篇4

关键词:情境创设法,初中数学,运用,兴趣

相关研究表明:在课堂中创设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情境,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同学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如今, 情境创设法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已渐现成效. 由此,也激发了我对该问题继续探究的兴趣. 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创设法呢?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悬念情境

所谓的悬念情境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打造一个悬念,利用这个悬念来激发学生强烈探究的欲望,进而有效激发同学们的课堂参与热情. 我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创设悬念情境,同学们对于这样的情境创设方式非常感兴趣.

例如,执教《三视图》一课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拿出一个圆锥模型,看到如此漂亮的圆锥模型,同学们非常好奇, 均不知道我究竟要做什么. 看到此种情况我并没有直接解答同学们的疑惑,而是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有一首诗叫《题西林壁》吗? ”问题提出之后,同学们立刻同声回答说:“知道. ”我接着问:“那么,你们可以背诵给我听听吗? ”于是同学背诵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到同学们如此流利的背出了这首诗,我微笑着说道:“事实上,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这首诗也有点关系. ”此话一出同学们更加疑惑不解了,均搞不清楚究竟这首诗和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何关系. 于是我接 着说:“你们看到这个圆锥没有?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下面看它的形状均不相同. 所以说, 仅仅只从一个角度来观察物体我们并不能看到它的全貌,我们必须要从多个角度来观察物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三视图. ”说到这里同学们才恍然大悟!

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当中,由于受到之前悬念情境的影响同学们学习新课的积极性非常之高,课堂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成效. 因此, 我建议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多在课堂中创设悬念情境,让初中生在悬念情境的引导下饶有兴趣的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为了激发初中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完全可以有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让初中生在生活情境中更好的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而有效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例如,执教《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吗? ”日出对于同学们来说再熟悉不过,因此他们对此表示出了充分的肯定. 于是,我用多媒体呈现出如下画面,让同学指出这三幅图中太阳和地平线之间究竟呈现出何种关系. 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有同学开始回答道:“在第一幅图中,地平线和太阳之间是交叉在一起的;在第二幅图中,地平线和太阳的边缘交织在一起;在第三幅图中,地平线和太阳之间已经完全没有相交点了. ”听到学生的这种回答让我感到非常欣慰,我接着说道:“事实上,这个场景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密切相关. 这就是我们今天新课要学习的知识———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与相离. 请大家和我一起打开课本……”

其实,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只要教师肯用心就可以有效创设生活情境. 在生活情境的影响下同学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得以逐步提升,这不正是我们所有初中数学教师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三、创设游戏情境

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 数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 为了让初中生更加兴趣盎然的学习数学,我们也可以适时的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初中生在游戏情境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执教《相反数》一课的时候,我组织同学们在同桌之间玩这样一个游戏:一名同学报出一个数,另外一名同学在1秒钟之内必须要说出它的相反数. 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准确说出相反数的同学则需要接受惩罚,在脸上贴一个小纸条.同学们对于这样的游戏方式非常感兴趣,游戏结束之后看班级内谁的脸上贴的小纸条最多,小纸条最多的前五名的同学需要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在整个游戏活动中, 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愉悦,他们在游戏中不仅体验到了快乐,更掌握了相反数的数学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我还经常创设游戏情境. 诸如, 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的时候,我把同学们带到操场上,要求他们分别站成一个圆形和直线,当我报出相交的时候,同学们立刻变换队形,组成一个圆和直线相交的图形. 当我报出相离的时候,同学们立刻变换队形,组成一个圆和直线相离的图形;当我报出相切的时候, 同学又迅速组成了一个相切的图形. 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同学们玩的是不亦乐乎.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所创设的游戏情境也必须要与相关的数学知识密切吻合,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游戏情境的真正成效,同学们才真正可以从游戏中体验到快乐,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四、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篇5

摘要: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存在着不同的弊端,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与反思,并形成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的策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创设

案例分析 课后反思 设计原则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出高效实用的问题情境,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中关于课程目标明确地指出,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和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案例1:用字母表示数》情境创设

我们的家乡在美丽的骆马湖畔,晚上经常听到青蛙美妙的歌声,你会唱《数青蛙》吗?

(1)学生齐唱(看大屏幕:【课件播放】)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唱乱了,找原因,探究算式。(2)归纳

师:那用什么来表示青蛙的个数?可以把所有的都表示出来? 生:用字母表示。师:你想用什么字母表示?生:X、B、C、Z、A a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数)案例2:《循环小数》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同学们笑,相互讨论)师:这个故事你们能讲下去了吗? 生:能。(生讲个不停)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讲不完?

生: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几句话。

师:(板书:不断地重复)说得真好。这几句话能讲多少次? 生:无数次。

师: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一种数,它的小数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案例分析:这两个情境,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儿歌和故事情景着手,让学生从情境中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在儿歌和故事中体验数学思想,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这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可探性、可操作性的情境,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

数学的生命。数学教学应该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是探究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任何高于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要求,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在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值得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应用,在探究中创造,在探究中升华。

案例3:《有余数的除法》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

案例分析: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案例4:《用字母表示数》

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

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

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78”,出来“78+10”;,输入“1.5”,出来“1.5+10”;输入字母“b”,便出来“b+10”。

案例分析: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 “b+10”就是结果。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这里“魔盒”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然,魔盒只是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出来的数 “b+10”是一个结果,加工的关系式也是“b+10”。

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创设真实化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

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结束后,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们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百年古树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大树合影,看看照片上的大树是自己的几倍,实际的大树就是自己的几倍;升气球;放风筝;接竹竿;利用影子进行测量;爬上树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创设出的问题情境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学生们创设出具有吸引力、有意义的问题情境。由于笔者受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对问题情境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我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继续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使之更具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让问题情境教学为数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2010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案例分析》写作提纲(修改稿)

[摘要]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存在着不同的弊端,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与反思,并形成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的策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创设

案例分析 课后反思 设计原则

[引言]:“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出高效实用的问题情境,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正文:

一、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创设可探性、可操作性的情境,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

三、创设真实化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结论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探析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经过精心设计的、有创造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和谐的情境中,得到肯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恰当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呢?下面,结合教学和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儿童生来有一种好奇的倾向,天生具有探究和发现事物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教学的内容适时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奇”中产生疑问、产生兴趣,进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节课时,笔者让学生当老师,随意出考题让教师回答,当看到每次教师的回答都很顺利时,不仅产生了疑问,自言自语道:“真奇怪,怎么回事?老师有特异功能?”此时笔者故意卖了关子,对学生说:“老师就是厉害吧。”然后告诉他们想不想何老师一样有这本领?此时的学生激情被教师调动起来了,“想,老师,快教我们吧!”就这样这节课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认真,课的教学收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年、月、日”这节课的内容时,笔者就利用了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了设“疑”,适时设“疑”:“同学们,你们当中的多数同学都已经12岁,并且过了12个生日,可是有一个同学今年也是12岁了,却刚过了第4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此言一出,学生哗然,激发学生强烈兴趣和渴望解开“12岁却刚过了4个生日”这个神秘的问题激情,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强烈探求知识奥秘的积极性。

三、给学生留有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悬念是牵引学生思维的“线”,因为新时期的小学生具有好奇又好胜的特点。为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特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前一课时,笔者就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不过在学之前教师先教你们一招,同学们,你们随意画个三角形,然后量出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果不其然,有同学这么做了,笔者也随口说出了第三角的度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学的内容,下课”。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这样一种问题情境的设置,课下学生会提前预习,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四、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创设质疑情境

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笔者课前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上课时笔者随手拿出其中一张,出示这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用信封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如果出示钝角的那一部分,那么能否判断呢?出示含直角的那一部分呢?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后,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有的能判断是什么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能判断呢?这一疑问使学生遇到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精力集中,智力也到了最佳状态,教师的讲课也会被学生的情绪感染,有效课堂就这样生成了。

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时,提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正是每一个学生身上重要的素质,它将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由此,我根据教材设计相关生活的调查报告,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例如:学习统计时,让学生对像周围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进行调查,比如:学生喜欢喝什么样的牛奶?梅尼自选商场的商品销售量;班上同学最喜欢的兴趣小组;请你根据调查情况,制作统计表,从你制作的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作出解释,说说你的理由。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让学生到商店里和家里观察各种物品的重量,说说这些物品用哪种称重工具。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亲身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新探 篇7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设和运用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只要您足够细心就很容易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而这些丰富的生活素材也为我们的生活情境创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设生活情境, 这些生活情境有效唤起了同学们的生活体验, 因此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案例】执教“元、角、分与小数”这一节的时候,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人民币, 我组织同学们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小小商店。然后再印刷一些卡片来替代货币。一切准备完毕之后, 我要求同学们分别扮演收银员与顾客, 进行模拟购物活动。由于模拟的情境非常接近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 因此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在这个活动中, 购物的同学们不仅了解了人民币的种类, 还充分体验到了人民币的用途。有效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生活情境的创设对于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因此,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积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进而让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游戏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设和运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对于游戏似乎天生就没有抗拒力。而我们也正好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天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这样同学们既可以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又可以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 可谓是一举两得。

【案例】执教“除法”的时候,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除法计算练习, 我创设了“邮递员送信”的游戏情境。具体是这样进行操作的:我把一些上面写有各种除法算式的卡片交给同学们, 然后再在讲台上放置写有若干答案的信箱。然后要求同学们充当邮递员把信件投入到相应答案的邮箱中。最后, 再打开信箱看看到底有多少是正确的, 多少是错误的。然后全班同学一起再探索问题的答案, 最终把信件投入正确答案的邮箱当中。

在上述游戏情境的创设当中, 我通过创设“邮递员送信”的游戏情境让同学们进行除法计算。这样的计算方式非常新颖, 同学们可以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打开邮箱之后, 对于错误答案的信件, 我带领同学们一起给出正确答案, 这对于那些出现错误的同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提示。既帮助同学们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 也不至于让做错题的同学丢面子。可以说,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游戏情境创设。

三、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设和运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创设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有效方式。因此, 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是非常必要的。当然, 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直接提出问题, 而是巧妙地提出问题, 进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案例】执教“圆”的时候, 在课堂导入阶段,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为什么自行车可以行驶得那么平稳且快速。”问题提出之后立刻有同学回答说:“那是因为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的。”这个答案无疑是正确的, 我接着问:“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不做成椭圆形的、长方形的或者正方形的?而要做成圆形的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探究兴趣, 成为同学们进行课堂探究的导火索。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 我通过有效地引导, 同学们很快掌握和理解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和性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主要是因为之前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引导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同学们在问题情境中探索知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这种教学方法之所以如此受欢迎, 主要是因为其符合了课堂教学规律, 符合了同学们学习的需求。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给更多的一线教师以启示, 积极探索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最终让情境教学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肖永生.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04) .

[2]颜锁林.情境创设应关注学生内在的数学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02) .

[3]成根, 李杨.新课改下创设数学情境的反思[J].山西教育 (教师教学) , 2008 (11) .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新探 篇8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情境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 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具体的生活情境, 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数学, 主动地学数学。

例如, 在教学“认识钟表”时, 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 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睡觉, 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 因此, 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 (1) 叮铃铃……闹钟响了, 妈妈叫小明起床, 接着出示7时的钟面, 并标明了时针和分针, 床头柜上还有一个电子表显示7:00,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并初步认识整时。 (2) 结合小明一天的生活来巩固对整时认识, 并使学生初步了解钟表上的时针一天要转2圈:早晨有9时, 晚上也有9时。通过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思维活跃, 很快地把新知识融会贯通。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选取有思维含量的素材

数学情境的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 积极主动地思考, 从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情境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但仅靠外在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是不利的。因此, 我们要创设具有思维含量的情境, 这样, 我们的数学教学才具有生命力。否则, “情境创设”就成了华丽的包装而已, 对学生的问题探究是毫无益处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不仅要考虑它的“生活味”, 更应该考虑它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是否把“生活味”的东西提升为“数学味”。

例如,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配制美味可口的奶茶, 有兴趣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紧接着我又提出:那到底要按照怎样的比例来配制这杯奶茶呢?于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开始争论不休。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通过学生的争论, 暴露学生各自的思维状态, 引起学生的思考, 从而把“生活味”提升到了“数学味”。学生在配制奶茶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通过思考和与同伴的交流讨论, 进入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之中。

三、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

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源泉”, 是给学生营造学习的一种场景, 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因此,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要考虑的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对于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帮助, 从创设的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灰太狼老是输给喜羊羊, 它一直很不服气, 决定找个机会和喜羊羊赛跑。这一天, 它终于鼓起勇气来挑战喜羊羊。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裁判包包大人宣布比赛路线 (出示课件) :“请运动员灰太狼沿路线1跑一圈, 运动员喜羊羊沿路线2跑一圈。”灰太狼一看, 急了:“不公平!不公平!我的路线比喜羊羊的长。”喜羊羊笑了笑, 说:“要不, 咱俩换吧。”同学们, 到底灰太狼的路线是不是比喜羊羊的长呢?那么怎样才能判断出谁跑的路线长呢?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启学生的思路,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能追求时髦的“情境教学”而盲目地创设情境, 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 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数学。同时, 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 为学生创设具有思维含量、充满“数学味”的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另外, 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 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 要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真正有效的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生活中已有的数学经验,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中, 我们要联系实际, 注重情境的实用性、实效性和目的性, 让情境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要: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培养其学习能力。因此, 创设教学情境既要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 又要具有数学思维的含量,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更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误区剖析 篇9

一、“穿靴戴帽”:游离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 只是在课程内容 (糖果) 上人为地裹上一层糖衣, 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 至于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 他却全然不知。

如:一位教师教学“两步计算式题”时, 课件演示两个学生乘车来到游乐园门口, 遇到了“拦路虎”, 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门, 教师充满激情地问:“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课件显示迷宫图:把算式和正确的答案连起来, 连对了就能走出迷宫 (只有一题是两步式题, 其余均为一步式题) 。学生顺利闯关后, 教师表扬:“真能干!”追问:“这些题目中哪一题是与众不同的?”从而揭示课题“两步计算式题”。

案例所创设的情境非但没有起到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作用, 甚至还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 把学生的数学思维淹没在美丽的画面中。情境创设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的过程, 它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 以“形”为手段, 以“趣”为突破口, 以“情”为纽带,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 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如果创设情境只图表面上的热闹, 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 就会淡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 体验其中的数学才是目的, 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 以免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 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创设的情境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而且要具体、明确, 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 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 为教学服务, 不能“浅尝辄止”, 把情境的创设只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和“敲门砖”。

二、“瞎子摸象”:偏离认知心理

有些教师没有认真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 所创设的情境没有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没有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寻找、筛选学习需要的信息要素, 没有引导学生自己提取已有的知识, 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以看似热闹繁华的场面实际空洞无物。

如:一位教师教学“钟表”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观赏各种各样的钟表, 在玩中学。

师:我发现你们今天带的钟表很漂亮, 想玩吗?

生:想!

师:那就玩吧, 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看谁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多。

学生有的在拨指针, 有的在摸钟面, 有的在和同伴边说边看。 (自由活动)

师:刚才你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钟面上有一些数字。

师:钟面上有哪些数字呢?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做手势)

生2:有1~12这十二个数字, 它们是这么排列的。 (做手势)

生3:不对, 我的闹钟里只有4个数字。

生4:我的闹钟里没有数。

……

案例中, 教师的本意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寻找有意义的信息, 让学生在玩中发展思维。但是, 由于学生受特定的年龄、心理和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影响, 他们不可能按教师所预设的情境去理解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恰恰又未能突出学习主题, 导致学习时间和学生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情境创设的目的必须是为数学教学服务, 所以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除了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外, 还要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 再去努力寻找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点, 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从而完成对新意义的建构, 实现学生关注的目标与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 创造出水乳交融的效果。

三、“隔靴搔痒”:忽视学生体验

多媒体的使用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形式多样的平台, 为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因此许多教师把它当成了“万金油”。其实, 情境的创设并不只局限于多媒体, 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体态, 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 关键是要能符合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 有位教师认为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 小组合作探究, 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材料准备麻烦, 课堂纪律难以控制, 时间花费较多, 还不如用课件演示来得简单、高效。于是他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制作了动态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圆锥体积推导的全过程。

案例中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似乎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 思维活动明显受到了课件的束缚, 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被扼杀了。殊不知, 这样的教学手段再先进, 课件再精美, 演示再生动, 也不过是“隔靴搔痒”, 无法替代学生的操作, 因为听到过会忘记, 看到过会记得, 做过了就会理解。

四、“去伪存真”:揭穿美丽谎言

有的教师设法把学习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想让学生明白现实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进而明确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于是便挖空心思编造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

如:在教学北师大二年级下册“认识路线”时, 教师对学生宣布了一条好消息:下星期学校将要组织学生去熙春公园春游。顿时, 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教师接着提问, 那我们怎么去熙春公园呢?然后展开如下内容:

1. 学生列举去熙春公园的各种方法, 并比较得出, 选择坐2路公交车是一种较经济、便捷的办法。

2. 说说2路车的行车路线。

3. 如何去熙春公园? (该从哪儿上车, 哪儿下车, 怎么走) 如何回来?

4. 坐这路车还可以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5. 游览熙春公园景区:李纲塑像、越王台、梅花亭、儿童乐园、省委会址。这些景点中, 你想到哪几个地方, 该怎么走?在小组内交流。

6. 假如我们要游览所有景点, 怎样走可以不走重复路?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新探 篇10

一、创设故事化情境

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浪漫, 他们还生活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新教材上设计了很多故事化的情境图, 教师要善于利用。每次上新课, 我都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 配上漂亮的挂图, 从讲故事开始创设一种情境, 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 来导入新课。在教学“小白兔请客”时, 我设计了可爱的动物形象, 通过讲述小白兔请小猴子、小刺猬、小松鼠吃水果的故事, 巧妙地与新授内容联系上。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兴趣, 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游戏化情境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 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 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了100以内的数认识后, 我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游戏活动:我用手抓一把玉米, 让学生猜一猜有多少个?生:是40个吗?教师:不对, 比60少一点。生:是58个吗?教师:对了, 你真棒!如此猜数游戏, 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的比较本领, 又渗透了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这样的交流,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身心潜能, 从而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并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 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在教学“分类”时, 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好的自己最爱的东西, 包括各种玩具、图片、水果等, 提问:“同学们都带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 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顿增, 各抒己见。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东西经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中, 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 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四、创设问题化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 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如教学“高矮”时, 我先找两个同学上台比比高矮。谁高?谁矮?学生答:1号高, 2号矮。我又让1号同学和我比, 看看谁高?老师高, 1号矮。我问:为什么一会说1号高, 一会又说1号矮?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了, 纷纷发表意见。经过大家的讨论, 了解了高矮是相对的, 不能单纯地判断谁高谁矮。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 我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 同时也引起学生探索兴趣和欲望。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设良好的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设良好的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篇11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找到“熟”的感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就是教育”的观点。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都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几乎完全是靠兴趣来学习的。所以我在教学时,结合新教材,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选材,不断沟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使数学的学习真正成为孩子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有剪刀、能伸缩的吸管、自来水龙头等。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情境,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划一划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思”的乐趣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展开的。而“精问”是指所提出问题在于学习新知的重点、理解知识的疑难点、解决思路的转折点上。设置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问题的切入点指向教材的重点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难处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及时纠正错误,还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提出问题,较好地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就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有学生续编儿歌这一教学环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刚开始学生情绪高涨,但念到后面声音就越来越小了。原因是学生发现念不完。我是这样提问的:谁能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这首儿歌念完?问题一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生1:(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b)只青蛙,(b)张嘴,(b)只眼睛,(b)条腿;

师:(心里有些急,但是很快调整了过来):这两位同学都知道用字母来表示,值得表扬,但都用一个字母来表示,你还有与他们不同的想法吗?

生3:(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

师:生3与上面两位同学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4:生3用了四个不同的字母,而生1和生2用了同一个字母。

师:我想问问生3,你为什么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生3:因为青蛙的嘴、眼睛、腿的数量不一样。

师(欣喜,找到导火索了):那青蛙的只数和嘴的张数呢?

生3:一样的。

师:你现在有改进的意见吗?

生3(顿悟):(a)只青蛙,(a)张嘴,(c)只眼睛,(d)条腿;

师:多聪明的孩子!不断地思考就有不断的提升!还能不能根据青蛙只数、眼睛和腿的关系再把儿歌改进改进呢?

生3:(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师:对的!孩子们,你们太了不起了!

刚开始,学生虽然没有表示正确,但“用字母表示”是值得肯定的,教师没有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步步设疑激趣,引导学生逐步改进,逐渐接近最后归纳出正确结论。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中。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必然乐在其中。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享受“动”的成果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适时、适度地创设活动情境,这不仅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教师在教学时,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巧妙地寓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机会,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

教师组织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在教学“位置”时,组织学生活动:头上击掌,脚下跺脚,抬左腿,右手拍右肩等,让学生充分地动,一方面满足“动”的欲望,释放小孩子课堂安静久了多余的能量,另一方面在动中体会,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四、创设游戏与竞赛情境,让学生产生“斗”的意识

针对小学生喜欢多变、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的特征,教师如果能将游戏寓于其中,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保证数学活动持续有效地进行,产生“课虽末,趣未尽”的意境。

如:教学“找约数”时,我设计了一个“一家亲”的游戏。拿着自己手里的卡片去寻找亲人,如果你是30的约数,就和拿着30卡片的同学是一家,如果是50的约数,就和拿着50卡片的同学是一家。在找的过程中,增加了许多亲切感,既学到了知识,又快乐地游戏。

游戏提高兴趣,竞赛激发活力。“比一比,赛一赛”课堂展开擂台赛。竞争能实现自我超越,使学生获得自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更富生命的活力。我把小组竞争的机制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下学习活动,通过比赛,提高自己。在我的课堂中,尽量多地给学生创造竞争机会。比如:每节课前5分钟的复习环节,我都会为学生摆开小小的擂台,根据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提前一天布置好内容,分组分学号有序进行,看谁在擂台上表现得最出色?比赛结果既为个人积分,又为小组积分。常年的坚持,既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表现欲望,又夯实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还有:新知环节我也会适时为学生创设竞赛情境,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让男女同学间摆开擂台赛。第一轮一个一个地数数;第二轮,接龙比赛,男同学先数,过程中听到教师喊停,女同学接着数,哪一方接乱,哪一方输。在同学的呐喊中,比赛进行着,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斗”的意识增强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了。

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理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我们要努力提高各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唤起情感,激活思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情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 篇12

1.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依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创设寓知识于故事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如在教学“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一天,小花猫一家来到武山河边钓鱼,小花猫又蹦又跳可高兴啦!他们正在河边钓鱼,忽然飞来了几只花蝴蝶,“多美的花蝴蝶呀!”小猫再也管不注自己了,丢下钓竿去捉蝴蝶。可是小花猫追呀,追呀,怎么也追不上,蝴蝶飞走了。小花猫灰心丧气地回到河边,看到猫爸爸钓到一尾鱼,猫妈妈也钓到了两尾鱼,可小花猫什么也没钓到。小朋友你能用数学表示猫妈妈、猫爸爸分别钓到鱼的尾数吗?那么小花猫什么也么钓到,谁来告诉老师可以用那个数字来表示呢?这样应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欲望。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玩,喜爱各种游戏活动。游戏正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活动好玩的特征。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寓数学知识于游戏之中。这种情境创设策略保证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找规律”(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情境:课件制作,用一根线把黄、蓝两种颜色的花朵交替连成串,并把它放在纸箱中。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猜猜看’的小游戏,看谁猜得准。”师从已准备的纸箱中抽出一朵花,师:“是什么颜色的花?”生:“蓝花”。如此重复做几次游戏,学生就会发现黄花和蓝花交替出现的规律。

3. 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到超市里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上课时先了解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有意识地记录一些价格,如20.5元、52.24元、3.80元、124.00元等。然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商品的这些标价,如果把他们小数部分的0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些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而商品的价格既没有改变?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感到熟悉、自然,从而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4.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

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迁移性,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小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数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引新,设问激疑。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笔者先出示准备题:“有20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竖式中的余数“0”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紧接着,笔者将复习题中的20个苹果改成14个梨,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然后引导学生边用学具操作边思考问题。“这样改动以后,题目意思变了吗?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结果怎样?”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突出了演变点,由在除法计算时没有余数引出余数,为理解“余数”这一概念做好了铺垫,促进了知识迁移。

5. 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多媒体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大量直观的运动图像,又能随着图像的展示作简要的说明。根据教学的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人教版小学射线三年级下册)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光线,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亮出两亮点之间的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将线段两个端点向左、向右分别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直线;将直线向左右两端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端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通过直观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

6. 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的日常生活的必要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座椅的活动”;教完“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践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践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使其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上一篇:数学模型技术下一篇:内科综合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