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情境创设的误区

2024-10-03

数学课情境创设的误区(精选12篇)

数学课情境创设的误区 篇1

目前一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中, 出现了一些摆花架子, 游离于数学知识以外, 不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境创设, 从而产生了一些为情境而创设情境的误区.

一、创设的情境没有体现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保持一致

目前部分数学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出现随心所欲、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现象, 忽视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宗旨.因此可见教师创设的情境若不能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不能围绕本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就会让学生在课堂中迷失学习的方向, 产生相反的作用.如:一位教师在讲“直线”的概念时, 先播放了8分钟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段, 然后让学生讨论孙悟空的金箍棒是怎么来的?金箍棒有什么特征?结果, 学生对金箍棒的来历众说纷纭, 争论不休, 而对金箍棒的特征却只能说出“金箍棒有72变, 想变多大就有多大, 想变多长就有多长”.同时学生的思绪却一直还停留在电视剧的精彩画面中, 对所放的片断回味无穷, 这时学生被老师所创设的情境吸引到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上, 很久都不能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阻碍了学生对应该思考的教学问题的思维, 从而只能草草收场, 不能正常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数学课堂创设的情境, 应从教材内容出发, 选取恰当的素材,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从情境中发现的问题, 提出的问题, 必须是本节课所需解决的问题.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 创设这样的情境:班里许多同学的年龄我都不知道, 但只要你将你的年龄乘以2加上7等于多少告诉老师, 老师就知道你今年多大了.这时老师在一片惊叹声中接着问:“你知道老师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吗?”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马上切入主题.通过设计这种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 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的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 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 最后顺利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内容.

二、创设的情境起不到调动和启发学生有效的数学思维的作用

不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过于牵强, 模糊学生的思维, 不能启发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思维.这是当前不少教师在教学课堂情境创设中的常见误区之一.

如:一教师在上“生活中的平移”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探究平移的特征, 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播放一段小火车移动的画面和工厂流水线上的物品移动的场景, 然后让学生讨论平移有什么特征?学生面对所出现的场景, 不知是看整体, 还是看部分平面图形的移动特征, 具体从哪些方面观察?这样的情境创设对学生的探究提供不了实际的帮助, 不能引起学生主体的数学思考, 从而失去了情境创设的启发意义和促进作用.

良好的教学情境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使教学情境能从数学的角度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创设的情境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这就要求教师要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教学.

目前一些教师在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中就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如:一位教师在上“等比性质”这一课时, 设计了以下的情境:教师端着甲、乙两个杯子, 分别装有20毫升, 40毫升的水, 然后分别向甲、乙两个杯中加入4毫升、8毫升的碳素墨水, 搅匀后让学生比较两个杯中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两个杯中水的颜色变化一样吗?然后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像这种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来探究“等比性质”的情境创设就缺乏了严谨性和科学性.因为颜色只是一种直观的表象, 颜色的变化仅靠观察是不科学的.

因此, 课堂创设的情境要规范、严谨, 不能出现违背科学知识的情境.

四、创设的教学情境贪多求全, 冲淡了主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握好一个“度”, 不可贪多求全, 只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即可.

如:一位教师在上“轴对称现象”时, 老师先播放了很多生活中反映非常普遍的轴对称现象, 接着又展示了大量的有关图片, 这些制作优美的图片展示完后, 足足用了25分钟, 而对这节课需要探究的教学重点: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如何制作轴对称图形, 只能在匆忙的时间中点到为止, 导致让学生自己设计轴对称图案时无从下手.这样过多的教学情境冲淡了教学内容的主体, 使教学重难点内容的探究和学习的时间明显不够.

总之, 课堂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 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 能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但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一定要合理.同时对自身的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 努力走出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长沛.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9.9.

[3]孔凡哲, 孟祥静.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家铧.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中学数学) [M].长春: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1.

数学课情境创设的误区 篇2

庄溪小学 张廷元

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成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儿童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认同,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常常是昙花一现,往往只是在知识引入时创设一个情境,一旦导入教学内容就弃之不用。这样的情境只是作为课堂教学引入的一个“情景”,局限于引发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已,随着“情景”的结束,学生的兴趣也随之消退,对整个课堂教学无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事实上,我们去买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三、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一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八种。

1、图像情境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都非常感兴趣,思维很容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由此可见,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所有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六年级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幅画面导入新课:小企鹅与小花猫赛跑。小企鹅嘎嘎的叫:“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线比小花猫长!“到底谁跑的路线长呢?我们大家帮它们计算一下好吗?”孩子们嚷:“我们只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不会计算圆的周长。”教师及时导出:“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孩子们顿时作起来,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2、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3、活动情境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到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有的教师曾经进行过尝试。课始,便以创设“小商店购物”为基本活动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在讨论还价中,在买卖双方的对话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开展买卖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顾客者必须口头编应用题,并用今天所学的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而扮演售货员者必须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这样,整堂课都融入到活动之中———自编并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填写发票的思考中。这不仅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4、操作情境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思维能力的特点,在一些抽象的知识上,要抓住关键,巧妙设计操作情境,既能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5、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拓展教学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6、故事情境

数学课情境创设的误区 篇3

一、形式化的情境

教师为情境而情境,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一位老师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在课的收官阶段,他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情境进行应用巩固。老师戴上惟妙惟肖的“火车头”头饰,他手中拿着很多张口算小卡片,嘴里说着“呜……”,哪位同学答对了就能拉着他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接下来答对了的同学就可以拉着前一个答对了的同学的衣服,以此类推。只见“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过了一小会儿,车厢的节数越来越多,教室里人声鼎沸,就像炸了锅一样,只见有的同学站着,有的同学笑着,还有的同学在跳着……参与面很广,参与率很高。我在课后问了这个班的几名同学,这节课上他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几位同学的答案是一样的——开火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原因在于这位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虽然形式与情趣得到了重视,但教学内容却被忽视了。

二、偏离教学方向的情境

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情境应用时存在偏差,创设的情境要么目的不够明确;要么缺乏价值取向。虽然声像俱佳,孩子们在教师的激励下,兴趣盎然、生动活泼,但是这种情境除了华丽的外表、虚幻的对话外,对教学而言是毫无效果的。

教师过分纠结于问题情境,导致问题情境转化成“看图说话”。数学问题的呈现被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教学主题也被冲淡,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任务没能完成,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缺乏真实性的情境

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但教师、学生、煤体等许多因素也会影响教学过程,所以创设情境时要综合考虑到这些方面,情境的创设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能只顾局部,忘了整体,这样会得不偿失的。

有位教师教《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出世例题: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他是这样设计情境的:因为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而我们要学有用的数学,所以经学校研究决定,让同学们去外地体验生活2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了,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教师又说:因为城市人口较多,所以事先必须预定房间。那我们应该怎样安排住宿呢?相机出示习题:我们班34名同学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不考虑男女性别,但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同学们都非常高兴,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所以问题很快就被解决了。下课了,正当这位老师满面春风地准备走时,同学们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外面游玩?”“老师,我们真的要去外面吗?”当时,这位老师有点摸不着头脑,随口答道:“你们真以为去?这是为了做题目随便说的!”顿时,学生们脸上的神色都变了。虽然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她想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因为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而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数学,从而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她就挖空心思编造了“体验生活”这个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教学时,她设计的情境也确实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追求、探索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同学们都是高高兴兴地与老师配合,圆满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谎言毕竟是谎言,即使再美丽也终究要被揭穿,从而破灭的。当学生明白他们受到了老师的欺骗,被愚弄了,可想而知,以后当他们再次面对老师创设的情境时,他们还会像上这节课一样兴趣盎然吗?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被调动起来吗?

四、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的情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不同和身心发展特点的不同,他们对情境的兴趣指向也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是神奇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形象逼真的模拟表演,并且愿意充当其中的角色。这比较符合这一学段儿童的天性。中高年级学生则对主动合作、交流探讨的情境比较乐于接受。那些过于“花哨”的动画及游戏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感到不切合实际。因此,如果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就应该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到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从而激发他们好奇、争胜的心理,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那色彩鲜艳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创设了如下的情境:同学们,《龟兔赛跑》的故事你们听说过吗?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次有所不同的是它们必须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多媒体动画随机引出“圆的周长”)。教师在兴趣盎然地讲着故事,而下面却有些同学在嘀咕:“动物王国又来了……”“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以为我们是小朋友。”这节课从开头一直到结束,绝大多数学生都想睡觉,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会怎样了。

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绸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感知,形成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绸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绸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误区剖析 篇4

一、“穿靴戴帽”:游离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 只是在课程内容 (糖果) 上人为地裹上一层糖衣, 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 至于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 他却全然不知。

如:一位教师教学“两步计算式题”时, 课件演示两个学生乘车来到游乐园门口, 遇到了“拦路虎”, 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门, 教师充满激情地问:“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课件显示迷宫图:把算式和正确的答案连起来, 连对了就能走出迷宫 (只有一题是两步式题, 其余均为一步式题) 。学生顺利闯关后, 教师表扬:“真能干!”追问:“这些题目中哪一题是与众不同的?”从而揭示课题“两步计算式题”。

案例所创设的情境非但没有起到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作用, 甚至还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 把学生的数学思维淹没在美丽的画面中。情境创设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的过程, 它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 以“形”为手段, 以“趣”为突破口, 以“情”为纽带,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 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如果创设情境只图表面上的热闹, 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 就会淡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 体验其中的数学才是目的, 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 以免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 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创设的情境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而且要具体、明确, 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 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 为教学服务, 不能“浅尝辄止”, 把情境的创设只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和“敲门砖”。

二、“瞎子摸象”:偏离认知心理

有些教师没有认真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 所创设的情境没有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没有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寻找、筛选学习需要的信息要素, 没有引导学生自己提取已有的知识, 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以看似热闹繁华的场面实际空洞无物。

如:一位教师教学“钟表”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观赏各种各样的钟表, 在玩中学。

师:我发现你们今天带的钟表很漂亮, 想玩吗?

生:想!

师:那就玩吧, 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看谁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多。

学生有的在拨指针, 有的在摸钟面, 有的在和同伴边说边看。 (自由活动)

师:刚才你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钟面上有一些数字。

师:钟面上有哪些数字呢?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做手势)

生2:有1~12这十二个数字, 它们是这么排列的。 (做手势)

生3:不对, 我的闹钟里只有4个数字。

生4:我的闹钟里没有数。

……

案例中, 教师的本意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寻找有意义的信息, 让学生在玩中发展思维。但是, 由于学生受特定的年龄、心理和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影响, 他们不可能按教师所预设的情境去理解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恰恰又未能突出学习主题, 导致学习时间和学生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情境创设的目的必须是为数学教学服务, 所以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除了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外, 还要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 再去努力寻找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点, 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从而完成对新意义的建构, 实现学生关注的目标与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 创造出水乳交融的效果。

三、“隔靴搔痒”:忽视学生体验

多媒体的使用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形式多样的平台, 为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因此许多教师把它当成了“万金油”。其实, 情境的创设并不只局限于多媒体, 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体态, 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 关键是要能符合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 有位教师认为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 小组合作探究, 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材料准备麻烦, 课堂纪律难以控制, 时间花费较多, 还不如用课件演示来得简单、高效。于是他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制作了动态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圆锥体积推导的全过程。

案例中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似乎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 思维活动明显受到了课件的束缚, 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被扼杀了。殊不知, 这样的教学手段再先进, 课件再精美, 演示再生动, 也不过是“隔靴搔痒”, 无法替代学生的操作, 因为听到过会忘记, 看到过会记得, 做过了就会理解。

四、“去伪存真”:揭穿美丽谎言

有的教师设法把学习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想让学生明白现实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进而明确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于是便挖空心思编造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

如:在教学北师大二年级下册“认识路线”时, 教师对学生宣布了一条好消息:下星期学校将要组织学生去熙春公园春游。顿时, 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教师接着提问, 那我们怎么去熙春公园呢?然后展开如下内容:

1. 学生列举去熙春公园的各种方法, 并比较得出, 选择坐2路公交车是一种较经济、便捷的办法。

2. 说说2路车的行车路线。

3. 如何去熙春公园? (该从哪儿上车, 哪儿下车, 怎么走) 如何回来?

4. 坐这路车还可以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5. 游览熙春公园景区:李纲塑像、越王台、梅花亭、儿童乐园、省委会址。这些景点中, 你想到哪几个地方, 该怎么走?在小组内交流。

6. 假如我们要游览所有景点, 怎样走可以不走重复路?

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 篇5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都带有乐趣。”并且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证明:对故事特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趣味故事导入,将会使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只小白兔到深山去采蘑菇。一到山上,看到满地鲜嫩的蘑菇,高兴不已,它采呀采呀,采了好多好多的蘑菇,等它想到该回家了时,它才发现天已不晚了,自己又迷路了,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小白兔着急地哭了起来,这时飞来了一只小鸟,知道原因后,小鸟说:“小白兔,我知道从这儿回你家有三条路,可不知走哪条最近?这样吧,我把三条都告诉你,你自己找最近的路吧。”于是,小鸟告诉了小白兔,小白兔很快就找到了最近的路回到了家,她妈妈看见小兔安然无恙地回答了,非常高兴。讲到这儿,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有哪三条路吗?想知道小白兔是怎么找到最近的路的吗?”同学们当然想知道,于是就出示书上的图,从而让学生想办法找出最近的路,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数学课情境创设的误区 篇6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是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很快就没兴致了,因为: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情境实在多余又繁琐。但很多时候,教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殊不知,既浪费时间,又束缚学生的思维。

3.不顧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学生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两点思考

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以上种种现象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学观念。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不是这样的,“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结合知识点,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情境”创设有一个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结果。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

2.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

(1)要有真实性。情境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要有数学味。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首先,要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要有发展性。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决不简单替代。情境创设要“反映儿童熟悉和可以理解的事物”。如教学“一笔画”时,教者应多考虑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征,成人所关注的东西,儿童并不一定认同。

数学课情境创设的误区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误区,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 情境教学已然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伴随着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的开展, 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为学生的知识获取提供智力的思考背景。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开始暴露出种种问题:情境创设目标模糊化、内容过于生活化、创设手段多媒体化等, 致使这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远离了教学本意, 教学过程浮华低效。因此, 在追求“减负高质”的今天, 重新审视和改进情境教学的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下面, 笔者就结合小学数学科目, 谈谈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及具体的解决对策。

误区一:情境创设目标模糊化, 教学缺乏正确引导

案例一:以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 的教学为例, 上课伊始,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有趣的图片:各种娃娃照片、 建筑物照片以及蝴蝶等小动物照片, 随即问学生:同学们, 这个娃娃漂亮吗?这些图片漂亮吗?为什么?随着教师的一连串发问, 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 有的学生沉浸在对图片颜色的议论中, 有的学生沉浸在如何帮这些娃娃照片美容的讨论中, 还有的学生沉浸在对建筑物外观形状的热议中。 在感受现实生活中这些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时, 却始终没人道出“对称”一词。在学生情绪高涨的同时, 教师不得不打断学生, 生硬地引出“因为对称才显得美”。

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创设情境是为了能够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环境中去学习, 但在上述的案例中, 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深陷其中, 教师却未能将学生再带出来, 即使学生的情绪高涨, 却也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

解决策略:明确目标, 情境创设应结合引导性的提问

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这就要求情境创设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才能收获水乳交融的效果。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可以通过有引导性的提问来明确具体的观察目标, 比如由歪斜的娃娃脸谱与一张修整好的娃娃脸引出美感,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上的物体, 看看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以这样富有引导性的提问启发学生在寻求“共同特征”的过程中引出“轴对称”概念, 也能为之后通过对平面图形折一折, 比一比, 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并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 说说在自己身边的对称物体而打下基础。

误区二:情境创设内容生活化, 教学远离数学本意

案例二:以“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的教学为例, 某教师为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放弃了以教材上的邮票图作为引入, 而是以商店购物情境为新课作铺垫: 出示琳琅满目的商品, 让学生说说商品的价格, 问:你喜欢哪种商品?课堂甚是热闹, 同学们纷纷说着自己喜欢的商品和知道的价格。待学生纷纷表示自己的想法后, 教师又以“你想买哪两种商品”的问题引起学生新一轮热闹的购物交流。到这儿, 时间已经过去7分钟, 学生却还不知道今天到底是要学习什么内容。

案例分析:教学中的“买商品”情节, 教师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意识到计算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然而在创设的过程中, 教师却忘记了本课所要解决的重点是“进位加”, 而在“买商品”这一生活情节处花费了过多的时间, 迟迟未接触到要解决的问题, 造成了这样的情境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

解决策略:慎选内容, 情境创设应来源于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要求教师能够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数学内容完全生活化, 不应出现盲目多余的“生活情境”。在上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中, 教师不妨在复习加法的基础上直接开门见山, 不仅能节省时间, 可以把重点放在“当堂练习”的环节上, 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 创设情境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教学都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原型,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才能做到把数学与生活有效的整合。

误区三:情境创设手段多媒体化, 教学过程浮华低效

案例三: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为例, 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 课件采用了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图案, 文字背景采用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 结果学生被深深的吸引住了而不能 “自拔”, 连教师在说些什么都顾不上听, 教师不得不加大声音并提醒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成了课件的观众, 而教师也常常为课件所累。

案例分析:在上述案例中情境的创设存在着对多媒体的过分依赖现象, 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哗众取宠、喧宾夺主的现象, 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多、动手少、思考少, 不利于学生实践与探究能力的提高。

解决策略:丰富手段, 情境创设应摒弃浮华而追求实效

情境的创设手段是丰富多样的, 比如语言、实物操作、研究活动、教具演示等都可以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手段, 虽然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也不可过度依赖。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不妨组织学生通过量、剪、拼等实践活动, 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做中学、学中做” 中,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数学课情境创设的误区 篇8

一、误区

由于情境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已成为当前教师最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却走入误区, 他们或只重形式, 忽视内容;或只重某一功能, 忽视其他作用, 致使教学情境内容狭窄、功能单一, 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误区一:情境创设只关注趣味性而缺少了学科性。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 没有动力就没有信心, 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学好。所以在情境创设中注重趣味性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中如果只关注情境创设的趣味性而少了数学的学科性, 就会使数学课上得本末倒置, 毫无意义。例如, 某位教师在讲“镜面对称”这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时, 课始, 课件中出现甲壳虫运一个球形的食物, 另一只小动物在后面追, 路上遇到一面镜子, 然后甲壳虫丢下食物去照镜子, 它反复地照啊照。最后教师把课件停下, 引入新课镜面对称 (此环节用了7分钟左右) 。可以说, 这种情境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动画片中的情节所吸引, 学生的思绪沉浸在动画片中, 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并没有多少孩子关注它照镜子中包含什么数学知识, 对本节课的学习没有多大作用。

误区二:情境创设与学生的认知不符, 缺乏明确目的性。

例如在教学“几加几”时, 师:同学们, 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游乐园图。) 此情境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 符合学生的现实起点, 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理论上分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有关加法的数学问题。可事实上, 大而空的问题往往不能贴近教学目标, 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无效, 而且会让学生养成囫囵吞枣的浮躁习气。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的回答是直观的、真实的, 很少考虑其中是否蕴含着数学知识。当一个学生提出有大风车时, 由于思维的迁移作用, 课堂上问答声此起彼伏,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早已偏离主题:我发现了有人在荡秋千, 有人在玩跷跷板……如果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差一点或者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将会使课堂教学陷入“问题千个, 离题千里”的困境。

误区三:情境创设过于依赖多媒体, 缺乏体验性。

我们身边的许多同事在讲一节公开课时都会费很大的功夫去做多媒体课件, 可见多媒体已经成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主要手段, 它可以充实教学容量, 丰富教学内容, 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制成课件搬上课堂, 要把握好课件的素材。许多探究性的知识, 课件可以精确地演示出探究过程和结果, 使学生很扎实地记住结论, 教学效果良好。但这违背了数学新课程理念:数学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学圆的面积时, 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了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再拼成长方形的全过程。但我想, 如果这里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求法, 都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转化得来的, 学生就很容易猜想到可以把圆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再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剪一剪, 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 多媒体的使用, 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对于学生, 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二、对策及建议

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 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 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处在教学一线的我们一方面要注重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尺度, 提高创设技能。

对策一:注重情境创设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情境创设要注意数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 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接近数学学科性的语言情境的创设, 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数学学科结合起来, 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应当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相互衔接和逐步深化的。如教学“几加几”时,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 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的情境既能培养学生对所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又能使学生的活动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对策二:注重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和形象性。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 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 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所以创设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符合学生认知, 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另一方面, 我们要善于从生活和生产中选取一些与教学有关、生动形象的实例, 能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 起到触类旁通、引人入胜的效果。

对策三:注重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和开放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态度。但不可避免的是, 有情趣的情境有时促进不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我们还要兼顾问题情境的开放性, 它是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促使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和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 而且给学生体验的机会。另外, 教师能从学生的回答、更能从学生的提问中了解学生, 从而为深度创设问题情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只要崇尚情趣,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适时地把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问题创设的开放性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使他们更入情入境地学习。

综上所述, 教学情境不是教学环节的点缀, 也不是课堂上随意的摆设。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情境应是:寓生活于教学情境之中, 帮助学生明确情境的意义, 促使其感悟和内化所学知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的教学情境, 使课堂教学和知识应用相辅相成, 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

摘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创设情境, 正是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随着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理论的发展, 许多教师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思考的动力源, 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起点。但由于新课程实验工作开始时间较短, 一些教师对数学新课标理解不够到位, 对新教材挖掘不够深刻,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

关键词:情境创设,误区,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

[2].余文森著.《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编写.《课程与教学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数学课情境创设的误区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情境创设,误区,对策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并促成理性认识的发展。自新课程实施以来, 广大思想品德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 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 特别注重情境创设, 但是, 笔者观察发现, 思想品德课情境创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本人就以几个日常教学片段为例, 通过剖析其中存在的误区, 并就如何走出误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要重视材料的针对性, 走出牵强附会的误区

【教学片段一】《特殊的爱, 特殊的保护》的导入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 大家知道今天11月16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不知道。 (一脸茫然)

师:“今天是我给大家上课的日子啊!” (教师想以此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 学生反映还是很平淡, 有些学生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样子)

师: (打开PPT) “今天是联合国规定的世界宽容日, 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倡导人与人之间要有宽容心, 生活中我们有没有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宽容呢?”今天就来学习《特殊的爱, 特殊的保护》。

【反思】授课教师创设的情境, 似乎是为了刻意契合上课的日子, 因为这堂课是一节优质展示课, 但是情境材料与教学内容之间明显感觉有些牵强附会, 针对性不强, 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绝不仅仅是一颗宽容心就能包容的, 这其中更有一份社会责任在里面, 宽容是道德层面的要求, 而本课对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则是法律层面的。

【对策】创设教学情境, 选择情境材料, 必须考虑到是否有针对性, 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要有密切的关联性, 这样, 在教学中才能产生实效性, 哪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难以自圆其说, 生搬硬套的情境创设, 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的思维困惑, 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因此, 情境创设既要与教学内容有关联, 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引起学生共鸣, 即:既要针对教学内容, 也要针对学生的学情。

二、情境创设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 走出舍“本”逐“末”的误区

【教学片段二】八年级《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导入情境创设

师:我们来玩一个拆字游戏——关于“宽容”, 我们观察这两个字的偏旁部首, 拆开后如何组合意思。

生1:宝盖头下, 长着草, 看得见。

生2:宝盖头下两个人, 一张嘴说话。

师:宽容二字都是宝盖头, 可见都是宝贝, “宽”字下面, 是草和见, 也就是像杂草一样的意见、看法允许并存, “容”字是两个人和一个口, 就是你说你的理, 我说我的理, 不妨求同存异, 合起来就是, 要有宽大的气量, 原谅和不计较他人,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反思】这个拆字游戏让授课教师颇费口舌, 一番“说文解字”, 虽然引到了本课的课题, 但是学生对宽容二字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上, 而教材中有一个《三尺巷》的故事, 既有故事性, 又有针对性, 紧扣教学内容, 授课教师舍“本”而逐“末”, 也许考虑到学生已经预习过教材内容, 对这个故事没有兴趣。但是课本中的情境、案例、插图等都是编写组专家精挑细选的, 只要合理恰当地加以利用, 同样能出彩。

【对策】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故事、案例、插图等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是教材内容的具体化, 有的是教材的延伸拓展, 有的是教材的补充。因此, 在情境创设上, 有时要以“本”为本, 具体建议如下:

1. 注重对教材中的情境素材进行加工重组, 使之符合学生的生活情境。

2. 对教材中的情境素材进行挖掘、深化。

3.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以教材素材为背景的情景创设中来, 如让学生讲课本中的故事、演小品、进行辩论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以“本”为本的一个情境创设案例:

【教学片段三】七年级《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导入

师: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2004年2月23日, 重庆璧山县两名矿工到井下检修, 不料突遇矿井塌陷, 被困井下, 他们在井下仔细搜寻, 也没有找到出路, 身陷绝境的他们后来怎么样呢?大家猜猜看。

生1: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地活了下来。

生2:他们被救援人员救出了。

师:想知道这个故事的最后结局吗?

生:想!

师:请打开课本翻到P29, 品读《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我所用的情境素材来自课本, 也许学生较熟悉, 但是我经过网上查找, 加入了具体的时间、地点, 让故事的真实性凸显出来, 再设置一个悬念, 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这样的情境创设既利用了教本中的素材, 又有本人自己的设想, 稍作加工, 便别出心裁, 以“本”为本, 既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举三得, 何乐而不为呢?

三、情境创设要注重学生有效的参与性, 走出哗众取宠的误区

【教学片段四】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片段

师:著名学者、科学家钱学森曾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 有这样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针对这一发问, 假如你是市长、教育局长、校长、家长, 请谈谈如何应对?

生1:假如我是市长, 应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改革中考招生制度。

生2:假如我是教育局长, 坚决查处增加学生可也负担的教师, 屡教不改者, 开除!

生3:假如我是校长, 我要增加体育课, 多开实验课, 控制作业量。

生4:假如我是家长, 我绝不强迫孩子学奥数。

……

师:同学们讲得有一定道理 (教师对有些学生的信口开河、发泄情绪的回答有些招架不住了) , 我们全社会都要形成一种教育创新的氛围, 来回答钱老的世纪之问。

【反思】教师在此处的情境创设, 意在强调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让学生通过担任领导、长辈的角色体验, 设身处地进行探究, 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 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但是动辄让学生担任领导角色, 不免有哗众取宠的嫌疑, 看似课堂气氛活跃, 实则学生回答浅尝辄止, 甚至带有随意性、情绪性、极端性的倾向, 实际操作性不强。

【对策】情境的创设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与经验, 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 学生不但参与性强, 而且效果好, 有一定的实效性, 就拿上面这个情境来说, 如果教师将问题修改为:请同学们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 就这一世纪之问, 向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家长等提出你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我相信, 学生会结合当前的学习现状, 会从减轻课业负担、改革考试制度、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谈一些实实在在的认识, 因为角色定位是学生, 也会避免信口开河现象的产生, 事实证明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有效触发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把学生身边的, 为学生所熟知的事例, 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素材引入课堂, 这样, 学生的参与性不但强, 而且效果会更好, 实实在在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触动学生的心灵。

数学课情境创设的误区 篇10

一、语文教师对情境教学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 情境教学被广泛提出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它主要是指通过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或者多媒体运用而产生的即时的课堂心理氛围, 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但现实中, 因教师自身素质的偏差和学情了解的不到位, 错误使用的案例比比皆是:

1. 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多媒体材料和文本没有整合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到传统的课堂中来, 语文教学也同样受到多媒体教学的冲击。教师成了幻灯片制作的一流高手。在很多课堂甚至是公开课上, 教师都会采用多媒体材料来创设情境。但选取的材料要求与文本要具有一致性, 但有时生搬硬套的多媒体材料却达不到效果。例如有老师在教授《夏》这一课时, 背景音乐选择《童年》。因为背景音乐与文本的整合性不够不能反映本文紧张、热烈的情感氛围, 所以学生错误地回答成了舒缓。

2. 整体情境脱离文本, 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

在情境教学流行的今天, 过滥、过于平庸或过于花哨的情境充斥着语文课堂, 重工具理性, 少人文关怀的惯性依然存在, 使优美的语文课变成了课堂氛围浓厚的政治课。例如有老师在教授《人民英雄纪念碑》时, 开头运用了这样一段导入:说说你对英雄纪念碑的印象?学生回答:严肃。情境的问题设置过于意外, 学生未联系文本, 只是根据生活实际单一的选择设置, 把一篇典型的写景说明文上成了政治课, 没有考虑到情境与教学的整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进入文本, 与作者面当面交流, 老师的引导作用尤为关键。

二、新课标引导下的教师对情境创设的对策

1. 在充分了解学情的情况下, 根据文本增加多媒体材料

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充分了解学情, 预设教学反应, 然后为达到良好效果, 根据文本加上多媒体资料, 这里的资料第一要与文本整合, 感情基调一致, 内容一致, 第二要有所作用, 并不是只图“花哨”, 或是为了渲染文本的感情, 或是补充文本以外的资料, 或是告诉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还能运用到哪些辅助资料。如在教授《往事依依》的导入时:“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 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 你曾像巴金那样仰望那深邃的夜空, 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 你曾像冰心那样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折叠纸船以思念母亲;或许你也会像鲁迅那般对绍兴鲁镇的社戏情有独钟……依依往事, 总会波动我们的心弦, 使我们魂牵梦绕, 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文章——《往事依依》。”这样的导入首先复习了七年级上学期文本, 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 其次配上班得瑞的《童年》, 音情并茂, 舒缓而柔和,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先充分备课, 再结合背景资料创整体情境

老师如果能先把课堂的结构和步骤先备好, 再从背景资料去入手, 把整堂课的过程串联起来看, 就能制定出一套合适又不脱离主题的情境。如在教授《国宝大熊猫》的教学设计:整体感知大熊猫的相关资料, 精读探寻大熊猫为何成为国宝的原因, 分析感受科普说明文的语言, 面对大熊猫如今濒危状况设计环保标语的拓展训练, 从阅读到分析到语言和写作, 听、说、读、写样样俱全。再搜集有关大熊猫资料的过程当中, 发现大熊猫曾有因环境破坏而接近农舍偷肉吃的习惯, 就想到能否运用探寻熊猫为何偷肉的这个问题来设置情境贯穿整堂课, 既不显得空洞, 而又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 提升教师个人素养, 注重课堂语言融入情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专门论述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时说:“你将在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 而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是不可思议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学科优势, 无法让我们的语言为情境教学服务, 那我们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又体现在何处?

(1) “花落有声水流无痕”让我们的启发过渡语散发“语文味”:

真挚的感情固然重要, 但精妙的语言更是语文教师的首要标志。如教授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 因本文体裁是散文诗, 配以舒缓的音乐, 在介绍背景的过程中让学生完全认识了这样一个绝望、孤独、痛苦的屠格涅夫, 所以学生更能理“蔚蓝的王国”是作者晚年精神的乌托邦。

(2) “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让我们的点评语充满“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 充满爱心、智慧的牵引, 充满人文关怀。”尤其是语文老师, 运用优美的文学语言, 端庄合适的肢体语言, 不仅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也能促进教学进度的完美推进。当学生不懂得倾听的时候, 提醒他:“‘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倾听是一种修养, 知白守黑更是一种内涵。”既不是姑息迁就, 不是无的放矢, 也不是信口开河, 而是恰如其分的给予学生以指导, 在充满情境的语文教学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教师自身反复钻研, 学习, 研究, 从学情的了解, 教学内容的探究, 教学过程中情境的贯穿, 到教学细节的把握, 使学生从接触文本开始便走进文本, 走近作者, 真正做到叶圣陶笔下的“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出台和实践, 情景教学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题地位提升了, 教学效果有初步的改善。但现有的课堂中对于情境教学的使用仍存在的一些误区, 本文在新课标背景下, 提出的几项针对语文教师的情境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情境教学,误区,对策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3.

[2]郑金洲编著.教学方法运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数学课情境创设的误区 篇11

【关键词】创设 情境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1-01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生物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生物学科涉及较多的文、理科知识和生产生活实践内容,创设符合新课标“重视对生物问题的探讨”的内在要求的教学情境,是新课标的亮点之一。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要克服哪些误区?常见误区有以下四种:

误区一、重数量,轻质量

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活跃,一些教师在一节课中设置了较多的情景,如故事、视频、动画、新闻等背景,使学生眼花缭乱,而轻视了情景的设计质量,因而削弱了情景设计的初衷,实际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

误区二、重趣味,轻思维

创设有趣味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快乐有效。但是有的课堂上情景创设很有特色,而问题解决却不够到位,教师对趣味问题引出的学生思维引导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误区三、重设计,轻应用

生物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该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生活、生产和社会应用,突出生物学学以致用的特点:但较多时候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为了设计而设计,轻视设计是为应用服务这一要求。

误区四、重虚拟,轻真实

有些教师设计的生物问题情境,素材或问题是虚假的;有些在逻辑上是不真实的;有的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距甚远;甚至忽视了学生的过程参与,用模拟和虚拟代替学生的真实体验。

创设情境教学对于生物教育教学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下面结合教材中的一些案例,简要阐述如何突破创设教学情境的误区:

1、通过提问创设情境

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必须是启迪学生思维活动的“阀门”。没有问题情境,不可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能力,也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

问题情境一般作为课堂的引入部分,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问题情境也可设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思维稍微有松懈时,引发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问题情境也可以设置在教学结尾时,作为课程的总结、知识的延伸、下一节内容的铺垫。在这种问题情境下,学生们的兴致和注意力马上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会聚精会神地或听或思考或讨论,积极主动地寻找课堂内容。

2、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创设情境

利用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自身实际和社会实际,创设学习情境,将所学内容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心的生活原型,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欲和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使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3、通过实验创设情境

即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际操作创设情境。实验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这种情境创设在生物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蛋白质、维生素C的检测,现象明显,学生一定想知道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创设情境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或者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很难直接接触,这时可以通过展示生物标本、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样的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模型”,是生物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具之一。没有模型,学生的学习有时就像“隔纱看物”,无法看清真面目,但是,如果用了教学模型,就可以使问题直观明了起来。如在“眼球的结构”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眼球结构模型分步拆开,指导学生观察。识别眼球壁的三层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和脉络膜)、内膜(视网膜),取出眼球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如此真实、生动地由外及内展现眼球的形态结构,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归纳眼球的结构。

5、通过表演创设情境

即对问题进行情境假设,从而将学生带到一个假设的时间、地点、事件、对象情境中进行思考。表现自我、展示才华是孩子的天性,把有关的情景移植到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创设有情节的游戏,通过带领学生做游戏、当“导演”,引导其深入情景,体验角色情景,加深对情节的理解。

如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解什么是一条食物链,我将写有鼠、蛇、鹰、大鱼、小鱼、浮游小动物的彩色纸片分发给不同的学生使其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站成两排。谁吃谁就把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膀上。搭完后学生们自然产生了疑问?鼠、浮游微小动物吃什么?学生们又一番议论,最后得出鼠吃草籽,浮游微小动物吃水中的藻类。教师将写有草、藻类的彩色纸片再一次分给另外两位学生。这样,学生们手、肩相搭,站成两排的结果是:鹰→蛇→鼠→草;大鱼→小鱼→浮游微小动物→藻类。从而引出了食物链的概念。由于角色扮演得出的概念学生们印象深刻,容易理解。

6、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在学习“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如下的情境: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关于“眼睛复明之谜的”Flash短片:从前有一个孝子为躲避战乱而与其母迁入深山生活,一段时间后,其母眼睛一到黄昏便失明。后来她常常听到乌鸦在院中鸣叫,就认为自己的失明是乌鸦造成的。她的儿子听后就用弓箭射杀乌鸦,并掏出乌鸦的心脏给母亲吃,结果母亲的眼睛奇迹般地复明了。在学生观看完短片之后,提出问题:孝子的母亲失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为什么吃了乌鸦的心脏会复明?

带着问题阅读完教材,学生就会明白,母亲失明的原因是缺少维生素A,维生素A能维持正常的视觉,而不是迷信中的“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如果人体缺乏维生素A,就容易患夜盲症。

创设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它的目的是追求知识与情境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落实生物课程理念,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12

一、创设应用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公理、定理、公式)

案例1:已知a, b, m∈R+并且a<b, 求证:。它是一道应用前景十分广泛的“真分数型不等式”, 如果直接去证明, 枯燥单调, 学生兴趣不浓, 如果创设一种应用情境:有白糖a克, 放在水中得b克糖水, 问此糖水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出:;又问:白糖增加m克, 此时糖水的质量分数又是多少?学生也会毫不费劲地得出结论:。这时老师发出神秘的疑问:糖水是变甜了还是变淡了?学生毫不犹豫地指出:“变甜了”, 于是就得到这个不等式。

学生就这样轻松愉快地证明了这个不等式, 并了解了这个不等式的实际背景。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 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一定会乐学、高效。

二、创设趣味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案例2: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 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阿基里斯” (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 和乌龟赛跑, 乌龟在前方一里处, 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 当他追到一里处时, 乌龟前进了里;当他追到里, 乌龟前进了里;当他追到里, 乌龟有又前进了里……

(1) 分别写出相同时间段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2) 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学生兴趣十分浓厚, 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3:直线y=3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点, _____, 求直线AB的方程。

你能在直线上补充一个恰当的条件, 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吗?

此题一经出示, 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 补充上的条件也形形色色。

例如: (1) ; (2) OA垂直OB; (3) 线段AB被y轴平分; (4) 线段AB的中点到y轴的距离最短。

学生畅所欲言, 涉及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最值问题、数形结合思想等等, 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

四、创设直观图形情境,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案例4:“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并且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若借助一个物理事实, 设计四个电路图, 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 “灯泡B亮”为结论, 给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诠释, 则使学生兴趣盎然, 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

五、创设新异悬念情境, 吸引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5:“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 引出抛物线的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抛物线”之后, 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就是抛物线, 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 初中的说法是不是正确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徘徊, 迷茫。此问题问的新奇, 问题的结论应当是肯定的, 但课本中又无解释, 这自然就引起学生探究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此刻, 教师注意点精拨巧:我们应该由y=x2入手推导出函数图象上的动点到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 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 (x, y) 到定点F (x0, y0) 的距离等于动点P (x, y) 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拼凑、探究:

它表示平面上的动点P (x, y) 到定点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的距离, 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六、创设疑惑陷阱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案例6:双曲线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5, 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B.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

C.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D.这样的点不存在

教学时, 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 有意识地出示如下错误解法:

错误解法1: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为F1, F2, 由双曲线的定义得|PF1|-|PF2|=±10

故正确的结论为B。

错误解法2:设P (x0, y0) 双曲线右支上一点, 则|PF2|=ex0-a, 由a=5, |PF2|=5得ex0=10, ∴|PF1|=ex0+a=15故正确结论为B。

引导学生反思辨析:若|PF2|=5, |PF1|=15, 则|PF2|+|PF1|=20, 则|F1F2|=20, 而|F1F2|=2c=26, 既有|PF1|+|PF2|<|F1F2|, 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 可见这样的点P是不存在的。因此, 正确结论应为D。

进行上述引导, 让学生比较反思, 找出了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 所以除了考虑条件|PF1|-|F1F2|=±2a, 还要注意条件a<c和|PF1|+|PF2|≥|F1F2||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 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 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 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参与讨论, 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 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七、创设已有知识的问题序列, 引导学生自己获得新知识的生长点

案例7:在“曲线与方程”的教学中, 对“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概念的引入, 可以利用函数图象设计如下问题序列:

(1) 下列各图中哪些能作为函数图象? (无解析式)

(2) 如何修改可作为函数图象?

(3) 在添上图下的解析式, 并问:图与式相一致吗?请改图形 (或改关系式) 使两者相吻合。

(4) 既然图象与解析式存在着这种对应关系, 怎样反映这种关系呢?

至此, 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就能够理解曲线与方程的“纯粹性”及“完备性”的含义, 也就理解了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八、编拟读书提纲, 引导学生阅读自学

案例8:在《立体几何》 (必修本) “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 可拟以下阅读提纲, 让学生阅读自学:

(1) 三个公理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2) 公理中“有且只有”说明了事物的什么性?

(3) 公理3的推理1证明分几步?

(4) 公理3的推论2及推论3你会证明吗?

(5) 平面几何中的公理、定理等, 在空间图形中是否仍然成立?你能试举一例吗?

摘要:针对学生学习数学总感到枯燥无味, 因而没兴趣易疲劳, 当然效果低下, 所以我选择了此题目。本文从八个方面阐述了我是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即:1.创设应用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2.创设趣味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4.创设直观图形情境,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5.创设新异悬念情境, 吸引学生自主探究。6.创设疑惑陷阱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7.创设已有知识的问题序列, 引导学生自己获得新知识的生长点。8.编拟读书提纲, 引导学生阅读自学。

上一篇:云存储模型架构下一篇:No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