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学后感(共12篇)
《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学后感 篇1
《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学后感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强调情境的现实性如下面的问题: 淘气家离学校5 千米,笑笑家离学校4 千米, 淘气到笑笑家多远? 教师的详细分析和标准化答案往往会损害问题的教育价值,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交流, 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会有所收获, 对数学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情境的现实性要求情境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强调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对于喜闻乐见、经常遇见的现象和事情, 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热情。
二、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体现情境的趣味性。例如, 教学《位置与顺序》时可以设计猫抓老鼠的游戏: 每一轮选1 人为猫, 6 人为老鼠。先让“猫”观察1 分钟, 蒙上眼睛, 然后由学生指出某只“老鼠”的前后(或左右)各是谁, 再由“猫”猜出“老鼠”的名字。该游戏极富童趣, 每当猫“捉”到老鼠时, 教室里是一片欢腾, 学生的参与程度之高可想而知。问题源于某种情境, 而生动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则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
三、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注重情境的思考性。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与体验, 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 而且要尽最大可能地拓展其思考的空间。因此,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问题思考空间大小的影响。首先, 要考虑材料的呈现形式。一般来说, 条件的呈现比较隐蔽、解决问题的步骤稍多、解题方法或结果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 思考空间相对较大, 反之则小。其次, 解决问题的策略、步骤、方法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 这样既增加了思考的空间, 又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成功需要。
四、创设情境需要根据需要创设。
1、要正确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如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 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
2、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尽可能做到小而具体、新而有趣, 既有适当的难度, 又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 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对于低年级学生, 颜色、声音、动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 如运用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对于高年级学生, 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的满足, 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4、创设情境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总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精心设计, 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打破数学课呆板的局面, 提高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学后感 篇2
一、创设故事化情境
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浪漫, 他们还生活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新教材上设计了很多故事化的情境图, 教师要善于利用。每次上新课, 我都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 配上漂亮的挂图, 从讲故事开始创设一种情境, 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 来导入新课。在教学“小白兔请客”时, 我设计了可爱的动物形象, 通过讲述小白兔请小猴子、小刺猬、小松鼠吃水果的故事, 巧妙地与新授内容联系上。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兴趣, 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游戏化情境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 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 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了100以内的数认识后, 我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游戏活动:我用手抓一把玉米, 让学生猜一猜有多少个?生:是40个吗?教师:不对, 比60少一点。生:是58个吗?教师:对了, 你真棒!如此猜数游戏, 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的比较本领, 又渗透了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这样的交流,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身心潜能, 从而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并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 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在教学“分类”时, 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好的自己最爱的东西, 包括各种玩具、图片、水果等, 提问:“同学们都带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 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顿增, 各抒己见。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东西经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中, 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 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四、创设问题化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 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如教学“高矮”时, 我先找两个同学上台比比高矮。谁高?谁矮?学生答:1号高, 2号矮。我又让1号同学和我比, 看看谁高?老师高, 1号矮。我问:为什么一会说1号高, 一会又说1号矮?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了, 纷纷发表意见。经过大家的讨论, 了解了高矮是相对的, 不能单纯地判断谁高谁矮。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 我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 同时也引起学生探索兴趣和欲望。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设良好的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设良好的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故事化;操作;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28-01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性,使得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觉得本学科枯燥无味, 学生学习兴趣差。根据目前小学生学习数学现状,我们最先要考虑的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怎么样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只有学生对小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调动一切因素来参与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认为创设教学情境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恰当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这也正是我们所不断追求的。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浅谈如下。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意识。为此,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情境题材的选择更趋向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并对这些题材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创设出让学生更愿意接受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比例”学习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生活中有很多关于比例的问题吗?如我们自己拳头一周的长度和脚底长度的关系是1∶1,以后我们去买袜子只要量下自己的拳头就知道要买多大的了,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在生活中有很多比例的知识等大家去发现、去运用,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一下比例。”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导课,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需求,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智慧与思维的开端,是学生探究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使教学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动过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成功的教学。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出示圆盘等较小的实物,问学生如何来计算这些圆的周长。学生提出可以用软尺来测量,或者把这些物体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可以测出。再提出操场上的圆形花坛的周长呢?学生说用一根足够长的绳子记录下它的长度再测量绳子的长度,有的说用软尺依次测量,把这几次的长度加在一起就知道花坛的长度了。紧接着我拿一根绳子,一端系着一个粉笔头,另一端握在手里,甩动绳子,粉笔头的轨迹形成了一个圆,再让学生用上面的那些方法来测量此类圆的周长,学生纷纷表示上面的方法现在无法行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我提出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既简单又快捷地计算出所有圆的周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顺利地进入了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三、创设故事化教学情境,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四、创设操作情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小学生的认知处于形象感知阶段,而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在教学中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课题。为学生创设操作教学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固有特点,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课上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按照教材上的折一折,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图形是对称的,那条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五角星、树叶等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看这些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并找出它们的对称轴,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这便于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总之,以上是我个人对“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一些建议以及看法,在此供大家参考。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希望各位老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多多交流,大家一起探索一些最实际、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4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填补知识空缺,解决认识失衡的本能。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激发起学生主动地将新旧知识发生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习新知识。
一、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的临界点,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与层次性,才能合理把握情境创设的原则。我们在围绕某一知识点创设情境时,不仅要从孩子的认知水平着手,还要关注他(她)们对知识点的兴趣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以及他们好奇的话题,深入琢磨学生的真实感受,努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结合教学素材进行创设,才能使情境创设起到真正的作用。
1。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生活中接触较多的是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物。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声音、神奇的动画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这些形象生动的故事、游戏或模拟表演等呈现给他们,非常符合低年段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甚至是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点。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动物乐园”时,不仅创设了十分有趣的情境活动,同时又不忘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心目中的“现实生活”不但是直接感受的事物,也可以是间接认识的事物,对这学段的学生进行情境创设,不但要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直观、形象活动,同时也要注重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发展方面的设计。如:引导他们自由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还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等等。尽量运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深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这课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工地里去量一量石块的体积,先让学生估一估这堆堆成类似长方体的石块有多少立方米,然后再量一量有多少立方米。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式情境。形象动听的故事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含有一定问题的故事情节,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给学生讲述“猴王给三个小猴分饼”的故事,猴王把同样大小的三块饼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先把4份中的1份分给第一只小猴;又把8份中的2份分给贪心的第二只小猴;然后又把12份中的3份分给更贪心的第三只小猴,第一只小猴觉得很吃亏,然后让学生猜猜:三只小猴谁分得多,谁分得少。接着用课件演示比较:4份中的1份、8份中的2份和12份中的3份原来同样多,谁也没有吃亏。我马上问:“猴王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公平分饼的呢?”使学生马上进入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2。生活事例式情境。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数学问题,对学好数学很有帮助。例如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教师变教材中的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学生表演。当学生看到同班又瘦又小的小玲同学被架在跷跷板的一端,无论怎样用力也压不起又肥又壮的李强同学时,学生们都笑得合不拢嘴。有的学生插话了:“小玲根本无法压过李强的。”借助这一场景,从而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学习“轻重”的教学过程。
3。游戏式情境。教师可以创设游戏式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加快学生思维的转化过程,而不能人为地造成思维断层。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循环小数的认识”一节时,为使学生理解“循环”一词,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师:同学们,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生(齐):春、夏、秋、冬。师:再说一遍。生(齐):春、夏、秋、冬。师:继续往下说。生(齐):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教师做手势让学生继续说。学生说着说着声音渐渐小了,最后满面疑惑不愿意说了。听课教师会心地笑了,掌声热烈。)师(面带微笑):怎么停下了?生:说不完。师:哦,说不完。能不能找到规律呢?大家讨论一下,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说说看。生:春夏秋冬的出现是有规律的`,顺序不变。生:出现的过程是永远不停止的。生:春夏秋冬是重复出现的。(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不时参与引导,并板书一些重要的词语:依次、不断地、重复)师(归纳):我们把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做循环。在这里,这位老师并没有把“循环”一词的含义直接教授给学生,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而是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理解,这样自主获得的概念才是最深刻的。
4。创设幽默情境。数学内容是抽象的,但表达它们方式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应该是生动的、多彩的。富于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善于联想,把“死”知识讲活,对枯燥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艺术加工,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风趣的实例进行对照说明,这样学生就会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相互之间的进率时,我们可以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三兄弟,刚出世不久,它们的“亲生父母”根据它们各自不同性格特征,给取了不同的乳名分别叫“方、升、毫升”,后来它们又根据自己的年纪的排行,分别自称是“老大、老二、老三”。学生听后大笑,并在笑声中受到启迪――抽象的数学内容包含着这么丰富而有趣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学后感 篇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实施,能使学习内容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
2、、通过课题的实施,能充分发挥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通过课题的实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采用猜谜、讲故事、竞赛等形式,创设一个个富有儿童情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体现层次性,满足每位学生。
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探究性,发展学生思维。
体验数学的应用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创设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但要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出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自己去思考问题、进行猜想、验证,甚至进行自主、独立、系统地自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实现创造性,体验“再发现”。
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张教授的话非常有哲理,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利于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最后还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全校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9~2010.10)制定课题方案,论证、学习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调查。
2、实施阶段(2010.11~2010.5)实施课题研究实验,开展实验研究课的教学设计,调整实验方案,进行阶段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学后感 篇6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绝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也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所有课的导入都必须要有一个“情境的创设”。因此“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部分老师对情境的选择和使用不当,致使一些数学课为“情境”而“情境”,从而使数学课失去了应有的内容。
教学情景是每节课的戏台,是收拢学生的注意力,并移入到要学习的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经验的老师每节课都会创设一个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一节课开个好头。)好的情境可贯穿整堂课,好似一出戏的主题曲,在讲解枯燥的计算题时,为了提高兴趣,运用登月计划,进入火箭,登上月球等情节来引人入胜,有个老师在教“被3整除的特征”时,是这样安排的。
师:同学们,想和老师比赛吗?请你任意报一个数,我们比谁先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我口算,允许你们用计算器计算。好吗?(生随便说,师对答如流。并把数写在黑板上。师:还想和我比吗?
生:我不想和你比了,应为每次你赢,是不是有什么秘密?
师:我确实知道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学习的问题。你们有信心揭开这个秘密吗?(板书)在课始运用比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思维集中在一起,进入了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探究是学习的动力,是兴趣的延续。教师在情境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应用” 这里仍以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来说明。
师:我们怎么研究呢?想想,以前我们是怎样研究这类问题的?生:我们在学能被2、5整除的数时,是先找出一些2、5的倍数,再找它们的一些规律。我想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也能这样。
师:说的好。这是我们最近研究数的问题时经常用的方法。现在黑板上就有一些3的倍数,请你仔细观察、分析,大胆猜一猜,怎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老师把学生猜想逐条写下。A.我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B.我猜想个位上是0---9都能被3整除。C.我猜想是比3多3、6、9……的数能被3整除。D.我猜想一个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师:不错,同学们敢于猜想,不过,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验证。通过猜想来组织学生探索,体现探究过程的探索性和开放性。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思考、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
验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猜测允许胡思乱想,但是否正确,必须得以验证。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对,会搬来种种理由,老师在让学生的争辨中加以引导,达到教学的融合,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通过争论,我们发现第三条和补充过的第四条是正确的。最后得出结论: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应用是快乐的学习,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是无比快乐的事。
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 篇7
一、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意义与原则
(一) 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意义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 而引入或建立的以实际形象为主体的, 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具体的场景, 从而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借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 让学生的心理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锻炼的教学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并且很容易让原本就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低年级学生产生浓厚的想要了解的兴趣, 从而实现原本的教学目的.
(二) 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原则
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应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最终目标, 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兴趣爱好, 旨在把数学这门略显枯燥的学科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 并且更利于同学们的理解和学习.
二、有效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
(一) 根据现实生活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应当从实际的生活中出发, 并且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为了实际生活服务的.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与数学相关的知识, 所以作为教师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作为出发点,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 同时如果能够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这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二) 利用故事和游戏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节四十分钟的课程是很难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的, 那么针对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这一问题, 教师如果能够利用讲故事或者是做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就能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 因为游戏和故事通常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 通过一个故事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往往要比直白的讲解和分析获得更好的效果,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游戏来直观的进行讲解, 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 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从而让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课, 热爱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
三、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注意事项
首先教师要根据每堂课所学内容的不同, 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可脱离实际, 一切应当从实际出发, 并且要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作为基础, 太过复杂的教学情境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欲望, 反之, 太过简单的情景又难免会显得不够全面, 不能很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讲解. 最后要注意的, 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 情境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知识, 切不可主次颠倒, 因为大部分低年级的学生并没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和自我约束能力, 所以很容易出现的情况是, 同学们对于游戏或者故事的热情太过高涨, 课堂气氛过于活跃, 致使偏离了原本制定的教学计划, 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 掌控学生的情绪, 适时的把学生们的注意力拉回到所要学习的知识上面,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结论
简而言之, 有效情境教学的创设是当今教学当中, 尤其是学习数学这一类比较抽象的学科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提高学习效率. 说到底创设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始终是为了让教师能够更好的引导教学,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学习, 如果应用得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 但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刘洋.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探讨[J].成功 (教育) , 2013, 09:131.
[2]李如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景的创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5:98.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8
关键词:误区;问题情境;数学课堂教学;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82-01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提供、生成课程资源的主要途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教师非常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尤其对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这样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但人们似乎又走入了一些“误区”,我们更应该开始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新课程理念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问题,进行反思与较正。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更有兴趣。但现在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情境创设为教学带来的热闹,而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这个宗旨,因而使情境创设变得牵强附会,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在教学中情境创设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往往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二、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学生的思维与学习材料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方式。当学生接触及新的知识时,已经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同化接纳新知,从而产生一种力求问题而又不能的心理状态。而以上出现种种现象,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三、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因此,优化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思维效率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创设优美的问题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心智活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
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2、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乐于学习
创设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论文 篇9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其次,有些数学教材的内容、情境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本来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就较差,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能做的也就只是表面的听课,而并没有真正用心。长此以往,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又何谈以后?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同学们会观察到,大家手里的草原模型上有一头小羊,被一条绳子拴住,以低头吃草的造型出现,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这头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 “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情境创设 篇10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步成长阶段,自身的理解能力不强、文化水平不高、知识储备含量较少。因此,面对小学数学知识难度逐渐加大的现状,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结合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要点,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的情境应该具有开放性。开放式的应用题情境创设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小明和小兰两个人,一共做了15朵花,问他们每个人分别做了多少朵,就有14种可能的答案。这种开放性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思维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积极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属于基础性知识,很多都和生活存在着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实例,把实际生活案例与数学课堂的应用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例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苹果,课上教师可以引导性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平常在家里妈妈都会给你们拿什么水果吃啊?”此时,学生就会纷纷说出:“我妈妈会给我拿苹果、梨、桃子、西瓜。”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应用题:“有一个妈妈,给孩子买了4个苹果,但是只拿出了一半给孩子,问妈妈还有几个苹果?”此时学生就会说:“一半就是4÷2=2,那么妈妈还有2个苹果”。此时,教师就可以继续引申问题,说如果用分数表示的话那是不是就是2/4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分数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概念。然后拿出一个苹果,用刀子将苹果切开,然后拿起一半苹果引导性地问学生:“这个是什么呢?”学生就会答:“一半苹果。”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讲解分数知识,指明这一半苹果就是整个苹果的1/2,由此引入分数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三、丰富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思路
(一)突破思维定势
小学生接触的事物较少,在应用题解题的时候往往会将问题复杂化,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受到了解题定势思维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定势思维困局,从而提高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说:“小红家要铺地板,正好小红想要帮忙,现在知道每块正方形地板的长度都是4分米,如果小红要铺满整间屋子要用60块地板,现在假设小红家买来了新地板,但是地板长5分米,那么要用多少块地板呢?”在此道应用题的解答中,小学生常会运用以往固有的思维方式来解题。所以教师在讲题的时,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正确地引导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通过联系生活,解题的方法可以是4×4×90÷(5×5),也可以是90×(4×4÷5÷5)。这样做不仅优化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还缩短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
(二)对数量关系的变化给予高度重视
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以数量关系为切入点,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小学生了解应用题的含义,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准确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纠正学生粗心大意的毛病,从而使其明确数量关系及关键的已知条件,提高解题的准确率。例如,讲解例题“学生小明家里养了1000只鸡,鸡的数量是鸭的数量的3倍还超出10只,问小明家一共有多少只家禽呢?”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变化,小明家养的主要家禽就是鸡和鸭子,在题中已经明确说明鸡的数量是鸭数量的3倍还超出10只,教师通过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鸡鸭之间的数量变化。这样问题就变得十分的简单,解题的思路也会变得更加清晰。总之,小学教师要重视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问题,要深入了解学生整体状况,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应用题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意义
首先听了一位美女老师给一年级孩子上的一节课,看着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如此活泼可爱,我还真的有点羡慕小学老师!老师问一个问题,学生争先恐后举手抢着回答。想我在大学课堂上问问题时学生根本不屑搭理我,觉得自己做老师真是失败。老师讲课挺精彩,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仪表端庄、表达清晰,是一位比较有经验的老师。在评课环节,有老师提出:“既然是总复习课,又把百位数表贴出来了,那就应该发挥百位表的作用。”当问起如何利用百位表的时候,那位老师又显得语焉不详。那位老师的话倒是说得不错,既然引入了百位数表,不妨以百位数表作为主线展开复习。如果是我来讲这节课的话,我会按如下思路设计,课堂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1、从百位数表中任取一个两位数,再任取一个一位数,看它们的和或差是多少,还可以让学生选取并进行计算;2、从百位数中任取一位数,能不能从百位数表中找到两个数,使得它们的和或差等于这个数。第二个问题就富有挑战性了,因为答案有很多种。这样的课堂不仅具有挑战性,还多了几分灵性,甚至不需要PPT,一块黑板,一张百位数表足矣。
听完课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上讲台开始以一个外行的视角与内行们交流,我首先从香港的一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说起,讲到香港、内地的孩子们一旦上了小学,基本上就告别了童年的快乐!小学属于启蒙教育,这个时期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因为学习习惯,好奇心,求知欲就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让学生初步懂得用量化的方法思考现实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有对数学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比知识本身重要得多,这也是我理解的小学数学教育的意义。接着我针对小学教材的内容从两个方面谈了一点个人观点,一是传统内容的深度与体系是否合适?二是新增内容是否必要?当然,这依然是个人观点,未必正确。最后我通过两个例子讲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的方法论问题,小学数学的教育方法简单概括就两句话:1、化抽象为具体(启蒙);2、从具体到一般(开智)。如何从具体的1+1提炼出抽象的1+1?幼儿园阶段实际上没有完成这个抽象过程,我凭想象谈了我的方法。
初探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69-01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的主课之一,由于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河抽象性的特点,使小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对某些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只能是机械的、被动毫无意义的接受。而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所以充分利用好创设情境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效果,达到老师和学生的“双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生动情境,导入新课,培养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当中产生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创设好精彩开头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讲一个动听的故事导入新课,也可以做一个好玩的游戏导入新课,还可以采谜语导入新课,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年、月、日》时,为了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新课,就让学生猜猜谜语: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给它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思考,踊跃讨论,终于找到答案是:日历。这样导入新课,远比许多老师用单调的话语直接进入新课好得多。也许有些数学教师认为,这些导入法都是语文教学当中经常用到的,数学课没有必要用。实践证明,一堂数学课的精彩开头,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亲切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小学数学,无形中就形成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的传授、理论的传达,而忽略了实践的应用,结果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相似数学和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接着大家开始了交流,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学生既主动地获取知识,又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方法。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思维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紧密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这两个质量单位,课前让学生到超市准备了质量是五百克的食用盐两袋,还有一枚一角的硬币,上课伊始,让学生自己分别掂一掂一角硬币和两袋食用盐,感受一克、一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或最接近一克和一千克,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一克和一千克的重量之后,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感受谁重、谁轻,对方大约有多重。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很好的体会和区别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知道称量很轻的物品时用克作单位,称量较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四、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充实的教学情境,之所以是充实的,就是要求所创设的情境要能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这就决定了情境中要包含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情境来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体验活动建立起对人类已有知识的体验和理解。如在教学“数一数与乘法”这课时,老师通过创设“儿童乐园”的情境,情境中有些学生在乘坐电动小飞机,有些学生在划船,有些学生在乘坐小火车等。我让学生在观察完这一情境后,向他们提出了问题,如情境中有多少学生,共有几种游戏,如果一种游戏需要8元钱,那么每个学生把所有的游戏都玩一遍,共需要多少钱?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我还鼓励他们“说一说”,让他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信息能力的强弱等提出多种数学问题。通过互相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仅建立了乘法的概念,体会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还展示了个性,在交流中获得不同程的提高。由此可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情景是问题的外衣。
小学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 篇12
教师在讲授“24时记时法”时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结合钟面认识一天24小时的活动中, 当问到学生晚上7点还可以怎么表示时, 大部分学生会说是19点。当教师追问这些学生是怎么想到的时, 他们的回答相似, 即每天晚上7点《新闻联播》播出时, 电视显示的时间是19点。然而, 当教师问到其他时刻时, 如凌晨2点、晚上9点还可以怎么表示时, 学生很少会知道。
这个现象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新闻联播》这一情境对本课的学习究竟有没有价值?为了弄清这个问题, 笔者做了一个实验, 分别针对两个班级设计两个问题:一是晚上7点还可以怎样表示, 二是晚上7点有哪些著名的电视节目, 这一时刻还可以怎样表示?结果发现, 答对第二个问题的学生人数要明显多于答对第一个问题的学生人数。由此得知, 知识具有情境性, 学习需要情境, 那么情境创设对教师教学有什么意义?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要怎样基于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 而不是一个抽象具体的对象;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 不是事实;知识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 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1]基于情境理论, 创设小学数学学习情境, 进行有效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这是数学教师亟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有效教学策略
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
【案例1】出示钟面 (显示10点)
关于钟面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师和学生进行下列对话。
师:钟面上显示的是几点?通常这个时候, 你在干什么?
生1:睡觉。
生2:上课。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睡觉而有的同学在上课?
生:如果是晚上, 我们就是在睡觉。如果是上午10点的话, 我们就是在上课。
师:那就是说一天会有两个10点。那么,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给予区分吗?
生1:在时刻前面加上“晚上”和“上午”。
生2:10点和22点。
师:类似上午10点、晚上10点这样的在时刻前加时间词的记时方法是普通记时法;像10点、22点这样的记时法叫24时记时法。
师:在生活中, 你们在哪见过24时记时法?
生:电视里、手机上、电子表中……
师:有了普通记时法, 为什么还要学习24时记时法呢?
生1:普通记时法前面要加词语, 太麻烦。
生2:24时记时法比较简便。
生3:如果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 看不到外面, 光看钟面无法判断是上午10点还是晚上10点, 但24时记时法可以判断。
……
任何数学知识都与情境相关, 因此数学知识虽然抽象, 但同时也具有直观形象性。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 “数学并非完全是一个抽象的形式体系、严密的逻辑结构以及内在联系的规律;相反, 每一个数学定律都有其产生的现实背景。”[2]从这个角度分析, 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具体情境, 离开具体情境, 数学教学就偏离其得以发生的土壤。案例1创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生活情境——钟面10点时, 人们在做什么, 从而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是在睡觉还是在上课。
数学知识往往来自现实生活中与对象的冲突而引发的探索, 解决这个冲突就是知识的获得, 当然也是意义的获得。学生在具体情境中, 为了解决“到底是在睡觉还是在上课”的冲突时, 自然就会体会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意义, 体会学习内容的必要性, 区分钟面时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学生能够体会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发现过程、应用条件与生活价值, 能够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 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但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情境都源于现实, 源于生活, 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的情境都是可以的。例如, 案例1中在谈到为什么还要学习24时记时法时, 学生给出的“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 人们看不到外面, 如果只看钟面, 不能正确判断是上午10点还是晚上10点”的情境在成人看来就是一种虚拟情境, 但对学生来说是真实的, 符合他们的逻辑, 是他们建构知识时所需的一个合理且有意义的支撑。
2.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案例2】出示彩条
教师在课上出示彩条, 说明白色彩条代表第一圈, 红色彩条代表第二圈。
师:一小段表示一小时, 共有几小段?每小竖表示一个时刻, 最左边的第一小竖表示几时? (凌晨0时) 还可以说是? (0时) 中间的小竖呢?最后的小竖呢?现在我们做个游戏, 要求是给出几个时刻, 请把它放在相应的位置。 (时刻为上午8点、下午4点、5点和14点)
(学生小组合作, 全班集体交流)
师:请同学上来摆, 先摆上午8点与下午4点这两个时刻。
学生动手摆放彩条。
师:可不可以把这两个时刻放在上面?为什么?
生:不可以, 上面的时刻没有时间词。
师:你们同意吗?下面是什么记时法?
生:普通记时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他摆放的位置对不对?先来看上午8点, 怎么判断?
生:数, 一小竖一小竖的数。
师:从哪开始数?摆放的对吗?
生:不对, 少了一小竖。
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数错吗?
生:他是从1开始数的, 应该从0开始数。
……
“研究者们认为, 真实的活动对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这是他们能找到行动的有意义、有目的的立足点的唯一方式, 也是对学习者此后的行动提供经验的至关重要的因素。”[3]可见, 情境理论非常注重活动在学生学习中具有的意义。基于此,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创设实验情境, 进行数学活动操作,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案例2中24时记时法原理的相关知识及两种记时法的联系与区别, 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抽象。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 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需要教师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与学生认知发展相适应的形式给予呈现。在彩条中找出时刻相应位置的活动就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形式。操作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 顺应了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 又可集中注意、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亲自创作的事物中快快乐乐地获得真实的理解。案例2中, 学生把时刻摆在相应的位置, 首先他们需要知道是摆在彩条的上面还是下面, 这就需要判断手中时刻是普通记时法还是24时记时法, 知道两种记时法的特点和区别。这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过程, 但同时会伴随内部思维的展开, 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推进学生内化知识意义与发展逻辑思维。
再如, 案例2后面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摆放下午4点和14点时刻的位置时, 有两种方法。一是从0开始数;一是从中午12点开始数。理由是下午4点和14点是在第2圈, 可以直接在第2圈中找。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能从单一的方法转向为从多种观点出发进行思考, 分析、综合和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理解第二种方法的本质意义, 逐渐地理解第一圈和第二圈的联系与区别, 为深入理解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间的相互转化奠定基础。整个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进行观察、判断、比较、分析而得出结论, 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由直觉到逻辑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3.在互动交流中学习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 是自然语言的补充, 也是人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所以数学学习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人们在相互交流中学会语言, 因此, 教师教学时要创设交流情境, 给学生提供交流的舞台,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数学。例如, 在“24时记时法”一课中, 教师在总结两种记时法的区别时, 所有的区别不可能全部由一名学生说出, 要借助集体的力量, 在学生相互交流过程中, 慢慢地总结。需要说明的是, 在同学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方法结构支撑。再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记时法怎样转化时, 可引导学生从时间词和数学两方面来考虑。这种交流式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不单单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而是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无论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是对学生的能力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在运用知识中学习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知识的本质是工具。工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在运用中去理解与掌握。基于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来理解知识。例如, 在“24时记时法”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 让同学用今天学的两种记时法写一小段话, 记录自己一天关键的几个时刻在干什么。这样的话, 有关两种记时法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符号, 而是能在生活中运用的工具。学生只有通过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才能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正是在这样的应用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和数学的认识才会不断地改变、加深和丰富。
情境性是知识建构过程的重要特征。数学教师要为学生设计适宜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感受、体验、建构与运用数学知识, 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4) :57.
[2]谢明初.情境认知理论对数学教育的意义[J].教育研究, 2009 (8) :70.
【《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学后感】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中的创设情境06-11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10-22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08-1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06-04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新探10-20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情境创设研究》结题报告08-17
小学数学中教学创设情境做法论文09-28
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05-30
浅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10-22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