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共12篇)
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篇1
摘要:情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情境教学的高效开展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目前,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创设、生活化情境创设和直观情境创设等措施.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创设
引言
新课标强调情境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能够通过情境创设, 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 促进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创设情境就是将数学课本里的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 转化成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构建知识.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为数学课堂注入活力, 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1. 问题情境创设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日常教学中, 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灵活地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大胆思考, 发散思维, 解决问题, 进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具体实施中, 教师可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和“矛盾式问题情境”.
首先, 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心理学家将“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的过程称作“解答距”.“解答距”可以分成长解答距、短解答距、微解答距与新解答距.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合理把握“解答距”, 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地设置不同级别的问题, 引导不断攀登“阶梯”, 逐步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教授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时, 教师将知识化零为整、化难为易, 将一些复杂的问题设计为有多个简单问题组成的递进问题系列, 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与心理发展水平, 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
其次, 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高中学生受到认知能力、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的影响, 对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 善于制造“矛盾”, 鼓励学生进行争论, 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欲望, 进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 在教授“极限”时, 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1和0.999…哪个数比较大?大部分同学会回答1大, 也有一些肯动脑筋的学生回答两个数一样大, 其理由为因为31=0.0333…, 而0.999…=3×31=1.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以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2. 生活化情境创设
数学中的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 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数学.因此, 教师应当合理把握所教数学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灵活地创设生活化情境, 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纳入到丰富的现实背景下,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与科学价值, 提高学生具体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 在教授“不等式”时,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将b克糖放入a克水中, 再将c克糖加入该糖水中, 哪次的含糖量更高? (a>b>0, c>0)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很容易就回答出, 加入c克糖后糖水的含糖量更高.教师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命题“若a>b>0, c>0, 那么ab
b1b2b1b1+b2b2
0, a2>0, b1>0, b2>0, 且<, 那么<<.”
a1a2a1a1+a2a2
最后, 将前面问题的结论进行推广“若ai, bi∈R+ (i=1, 2,
b1b2bnb1b1+b2+…+bn
3, 4, …, n) , 且<<…<, 那么<<
a1a2ana1a1+a2+…+an
anbn”.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化,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3. 直观情境创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利用多媒体, 能够创设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通过信息技术呈现传统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数学知识, 使静态数学图形进行动态变化, 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 用符号、图形和数字等表达数学概念, 将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 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在教授“数列极限”时, 进行适当的极限实例演示.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刘徽的割圆术呈现出来, 直观演示“割之弥细, 所失弥少, 割之又割, 以至于不可割, 则与圆合体, 而无所失矣”的过程.
4. 结语
综上所述, 高中数学教学不但需要重视知识的灌输, 还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数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在日常教学中, 数学教师创设情境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如针对性和层次性原则、诱发性和接近性原则、艺术性和真实性原则、合作性和探索性原则等.具体而言, 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 创设概括和抽象的数学情境;巧用相似数学概念创设类比情境.在情境教学中, 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 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教学情境中包含的数学知识,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促进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篇2
[摘要]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较难也较枯燥的学科.而数学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重要源泉,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17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时空环境,以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而创设的一种学习情境.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特别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倡让学生以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知识体系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接受新的知识,并在发展、创造中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意义重大.下面就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谈谈我的几点体会.一、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而创设趣味情境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教学引入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在央视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主持的“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你知道如何才能快速地猜准价格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我趁机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分组相互合作猜小明同学刚买的一部介于1000~2000元的新手机价格,每组只允许猜5次,看哪一组在限定的次数内猜出的价格最接近手机的实际价格.通过各组成员的讨论,得出了将区间一分为二的竞猜方法是最能接近手机的真实价格的方法,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性强的数学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2.结合历史典故、数学文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历史故事:相传在古代印度,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国王对发明者说:“作为对你的奖赏,我可以满足你提出的任何一个要求,你想要什么尽管说吧!”国王和群臣都以为他会要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可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放下1颗麦粒,第二个格子放下2颗麦粒,第三个格子放下4颗麦粒,第四个格子放下8颗麦粒,以此类推,每个格子放的麦粒都是前一个格子放的麦粒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心想,这不是很容易的事吗?便欣然同意.请同学们想想,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的上述要求吗?
原来,发明者所需的麦粒总数为:1+21+22+23+…+263=264-1=
***709551615.这些麦子究竟有多少?打个比方,如果造一个仓库来放这些麦子,仓库高4米,宽10米,那么仓库的长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而要生产这么多的麦子,全世界要两千年.尽管印度国王非常富有,但要这么多的麦子他是怎么也拿不出来的.通过历史典故创设情境,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的文化价值.二、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特点之一.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所提出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主要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感官或交流被动获得的,而是通过认识主体的反省抽象来主动建构的.1.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获得学习乐趣
例如,在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后,学生解题时常忽视定义域问题,为了引起学生对该问题的高度注意,在教学中选用了这样一道题:已知f(x)=ax2+bx+3a为偶函数且定义域为[a-1,a+3],求f(x).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偶函数的定义,由f(-x)=f(x)得到,而对于如何求a,学生则一筹莫展.是直接告诉学生思路,还是铺设好台阶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认为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教师设问:函数y=x2,x∈[0,1]是偶函数吗?为什么?
学生:不是,因为函数图像不关于y轴对称.教师:导致不对称的根源在哪里?
学生:因为x的值不关于原点对称.教师:偶函数定义域有何特点?
学生:定义域必须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集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以及独立的评价、选择、反思、调节,再解决原问题便易如反掌,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了来自学习本身的乐趣和愉悦,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数学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和提高.2.创设多角度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例题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要使学生在解题中打开思路,掌握规律,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角度的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图1
例如,已知AB⊥平面ACD,DE∥AB,△ACD
是正三角形,且AD=DE=2AB,求平面BCE与平面
ACD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解法一:(射影面积公式)设面BCE与面ACD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为θ,则cosθ=S△ACDS△BCE,设AD=DE=2AB=2,则BE=BC=5,CE=22,S△BCE=12×22×3
=6,S△ACD=12×2×3=3,∴cosθ=22,∴θ=45°.图2
解法二:如图2,延长EB,DA交于点F,连结CF,则面BCE∩面ACD=CF.A为DF的中点,取CF的中点G,则有AG∥CD.CF⊥CD,AG⊥CF,AB⊥面ACD,AG为BG在面ACD上的射影,BG⊥CF,∴∠AGB为面BCE与面ACD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在Rt△BAG中,AB⊥AG,AG=12CD=12AD=12DE=
AB,∴∠AGB=45°,即面BCE与面ACD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45.图3 解法三:如图3,取DE的中点M,CD的中点N,连结MA、MN,易证面MNA∥面ECB,∵MD⊥面ACD,又AN⊥ ND,∴ AN⊥MN,∴∠MND为面MNA与面AND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又∠MND=45°,所以面BCE与面ACD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45°.解法四:(坐标法)略.实践证明,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式多用的训练,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和美,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以及自信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质疑、反思、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让他们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参考文献]
[1]
浅析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情境 案例解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40
在现阶段,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已经成为教育一线教师探究的问题,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站在了学生的角度上去讲授知识,传授能力,突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意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互动教学和参与式学习,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和好评,本文中就主要探究了新课改下,开展问题情境教学的意义、原则及通过一定的案例诠释了问题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希望能对问题情境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要想探究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首先就要了解问题情境的相关概念。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习内容,把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在充满好奇和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学习知识,拓展能力。
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全面的激发,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趣为导向,活化教学过程,有效的进行问题设疑,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完整学习任务,进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已经不是简单机械的把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能让学生主动的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是学习的内驱力,才会活学活用。
二、高中数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教师要善于用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来创设和谐、欢乐的教学气氛
这是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重要环节,运用得好,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学习新知识的真正意义。正如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创设有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不但能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下面是在听课中所听到的一位老师创设比较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案例。
案例1:等比数列前n项和
师: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因“数字1000”的诱人盲目回答:“愿意!”,有的因“条件”有没有陷阱沉思不语,而有的同学却在对“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在一两分钟后,突然有一位同学举手这样回答到)
生:应该算出1+2+4+…+229的和,然后与1000×30×100比较,但我不会算1+2+4+…+229。(同学们发出一阵笑声)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个“等比数列前n项和”问题……
通过这样一个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不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更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产生“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内在动力。事实上,这节课同学们至始至终呈现出高昂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最后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不得不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与探究
案例2:双曲线=1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5,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3
B.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C.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
D.P点不存在
教学时,根据学生平时练习反馈信息,教师有意出示如下两种错解。错解1: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由双曲线的定义,得|PF1|-|PF2|=±10。∵|PF2|=5,∴|PF1|=|PF2|+10=15。故选B。
错解2:设P(x0,y0)为双曲线右支上的一点,则|PF2|=ex0-a。
由a=5,|PF2|=5,得ex0=10。∴|PF1|=ex0+a=15。故选B。
这样通过讨论、辨析,错误原因清楚了: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从而加深了对双曲线定义的理解与应用。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加了防御经验,更主要地是能使学生参与探究,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从而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数学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个体差异,因而导致学生对课堂的教学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为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这意味着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其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四)数学问题情境要有益于学生提高思维层次、培养情感因素
通常所设置的数学问题情境的主要功能往往停留在使學生掌握和巩固基本知识的水平上。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只能使学生停留在低层次的思考状态中,很难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尽管巩固知识对学生来说十分必要,但从思维的高层次来说,教师必须从知识发生发展的角度着眼,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角度着手去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要从提高学生思维层次的角度考虑,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疫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境导学,以境促学。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愈.高中数学情境问题创设教学研究[J].才智,2012(15).
高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篇4
情景教学是以现有的教材以及数据信息为基础, 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知识理解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常情况下, 教师会通过动画、图片、影音等方式来建设情景教学, 以生动的图像、影音增加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 让学生利用情景教学完成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 以此来消除学生学习数学抽象知识时的疲劳感, 增强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1. 以生活情景作为导言, 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学习, 最终都将落实到实际的应用, 因此, 以实际生活的情景作为课堂新知识的导言, 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为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作出了保证. 以生活的实际情景作为课堂新知识的导言, 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策略, 它为数学知识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动力和效力, 让学生有迫切学习的心理, 从而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即达到了新课改的授课标准, 又达到了将知识落实于生活的目的.
例如, 在《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一课中, 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课堂导言. 同学们在军训时都曾受到过打靶训练, 在军训中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都会进行一些小测试, 而打靶的测试就是由两个人为一组, 都对远方的靶子进行射击, 有这样一个小组, 如果两名同学的射中概率都是0. 7, 并且这两名同学在射击时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如果两名同学都对远方的同一个靶子进行一次射击, 则他们都射中的概率为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这个问题.
2. 以多媒体中动画为例,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数学课堂进行新知识的讲授时, 为了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 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教学道具来进行情景教学的构建, 由于这种情景教学构建的方法较为直观, 故而, 可以更加清楚直观的向同学们展示其结果, 也会加深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印象, 为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作出了保障.
还是以《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一课为例, 教师在上课之间就要将课堂上所用的道具准备好, 主要道具有箱子 ( 不透明) 两个、小球若干. A箱子中有3个白球, 2个黑球; B箱子中有1个白球, 3个黑球; 从这两个箱子中分别摸出1个球, 如果每一个球被摸出的可能性都相等. 然后, 提出问题, 摸出的小球都是白色的概率是多少呢? 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演示模拟学生进行摸球的过程, 以此来加强学生对该类型题的记忆. 最后根据课堂所讲述概率的求解方法来进行实际问题的验证.
3. 问题情景的添加, 增强课堂的师生互动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 不仅可以使课堂的授课氛围变得更加的活跃, 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参与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使得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的同时, 还保持了问题的参与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
还是以小球为例, 教师在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观看到摸球的操作过程后, 提出几个问题, 即摸出的小球都是白色的概率是多少?摸出小球都是黑色的概率是多少?A箱子中摸出白球, B箱子中摸出黑球的概率又是多少呢?通过课堂中所讲授的知识, 可以得出一次实验的结果一共有n=C15C14=20个, 在这20个事件中包含的结果有m=C13C11=3, 再根据计算公式可知:P1=m/ n=3/20.同理, 可知都是黑球的概率为P2=C12C13/C15C14=6/20=3/10.A箱子中摸出白球, B箱子中摸出黑球的概率P3=C13C13/C15C14=9/20.
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以及合作探究其结果, 既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使教师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情况, 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在娱乐中得到知识, 不仅你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记忆程度, 还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运用能力,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能力.
4. 形象情景的代入, 提升学生的拓展思维
形象情景是指教师利用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些模型或者是将课堂上的一些实物作为教学媒介, 通过这一系列的模型, 让学生对于数学题目的认识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同时激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方便对于数学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完成“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的探讨, 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随身的两硬币作为概率的研究对象, 通过学生对硬币的反复抛出与“正”“反”两面的记录, 然后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现象出现的概率进行计算, 让学生明白概率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最后,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由此引出教学的关键点, 即用概率的乘法公式来计算一些事物出现的概率.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教学拓展, 例如代入的新的概念, 即互斥事件的概念, 首先让学生多出互斥事件的概念以及互相独立事件的概念 ( 互斥事件: 指的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 其含义是: 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 互相独立事件: 事件A ( 或B) 是否发生对事件B ( A) 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 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 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分析, 最后让学生懂得二者之间的区别, 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又巩固了学过的知识.
结束语
高中时期的数学是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虽然高中数学的抽象性较高, 但是通过创建情景教学, 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能够利用所学到的高中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凌玲.高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 2011.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法 篇5
大同一中:陈冰凤
【摘要】:情境教学是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根据日常教学实践,分析了高中政治中创设情境的必要性,提供了生活情境、提问情境、形象资料情境、课外情境等几种可以普遍使用的情境创设方法及形式,并提出了几点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关注的提高自身素质等三点问题以确保通过情境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高中政治 情境创设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学过程则是“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 在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动机及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 必须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 使教学处于真实的情境中, 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对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以建构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识结构。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展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和创造的快乐,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置于这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激活思维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知识过程强化情感体验,提高教学的效率。
情境是指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 是一种具有教学功能的环境因素。其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在的情境, 主要通过教学媒体来创设。教学媒体一般有: 实物媒体, 如现场照片、图画和相关道具等;光学媒体, 如现场幻灯、投影等;音响媒体, 如介绍某一事件的录音等;影视媒体, 如电影、录像等。另一种是虚拟的情境,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形象模拟等方法, 创设一种相对真实的现场情境。情境是联系思想与现实的纽带,是沟通思想政治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内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人生态度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社会信息与相应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设置课堂教学情境, 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是建立在情境、参与、体验、感悟、思考、引导等要素有机结合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课创新型教学模式。其难点是要突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构建以“情境、问题、假设、解决、运用”为主的新的活动教学模式。其重点是由过去的以重知识传授转到现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高尚人格的塑造,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发展个性为最终目的。
一、情境教学对于高中政治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显著的优点, 但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教与学处于一种割裂状态。思想政治课本身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果单纯使用传统的说教式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只能使课堂沉闷乏味,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渗透到每节课中,通过情境创设—思考交流—理论归纳—情境践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在运用情境教学法中还应注意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和发扬民主精神。实施情境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中政治课本的局限性。高中政治课程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及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课本更新较慢、案例有限的局限性,使得其与学生的生活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情境创设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
2、政治学科的固有特点。高中政治教学的一大难点就在于学科的概念、观点等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枯燥。其实,高中政治中蕴含渗透着的许多哲学原理知识、社会人文情怀、人类文化礼仪以及品格修养等诸多要素,其中情怀因素占据着重要位置并起着关键的作用。政治课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撼动的作用,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科的教学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养结构,同时,也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而必须高度重视、持续用力、不断加强,它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得以延续和传承的文化底蕴和根谭。
3、学生对于政治课的认识与要求。由于社会功利性的负面影响,一部分学生对于政治课的学习不够重视是当前高中政治教学面对的又一难点。同时由于高中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还很有限,政治课教师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政治学科中较多抽象、理性的概括,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教师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实践中,不但要给学生传授政治理论原理,还必须给予学生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培育,并将情感的培育作为架起知识与灵魂的桥梁。
二、对于情境创设形式的尝试与思考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和政治学科教学特点来创设,不为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生活是政治课教学的源头和活水,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课本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取自于符合学生实际的现实生活,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在创设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素质,把握好知识的难易程度、深浅程度。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既不能过深,也不能过浅。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具有实效性。
1、生活情境的创设。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传统高中政治课程存在偏难、偏烦、偏旧,以及过分关注书本知识和理论原理灌输的缺陷,“新课标”重点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是改变这些传统存在的问题,以适应教学主体的全面发展的需求。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可以看出,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是学生所关心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因而教师在教授这一学科时应该有意识地加强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融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融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联,在传授给予他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特别关注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培育他们爱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能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正确贯彻,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问题情境的创设。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曾经指出,“要开拓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情境在设置时也应该着眼于带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正如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学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的答案。”
3、教学情境的形式应该多样化。情境设置除了教师语言的营造渲染、课堂文字材料的运用,应该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过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材料情境、PPT情境、视频情境等通过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来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相较于文字表达,图表、漫画,特别是视频材料更为直观,也更符合中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都应该大胆尝试、积极采用。
4、让情境从课堂走入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思想政治课因其本身特点,更加不能忽视课外情境的创设。部分学生可能对社会现象、时事政治并不关心,甚至对”APEC(亚洲和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些在国际上居于重要地位的国际性组织、会议都不知道。这不仅是教育的不足,也不适应考试要求。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有两点方法可以进行尝试,一是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充分利用学科报纸、习题集等学生拥有的资料,同时搜集一些相关时政热点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这种情境创设的特点在于不需要教师的直接参与,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另一可供尝试的方式是利用网络新媒体。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创设情境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这一情境创设的特点在于网络与学生生活贴近,运用灵活,形式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
总之,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可以也应当充分发挥创造力,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情境教学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拓展教学的途径,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寓情于境
1、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良好的教学效果、新颖的教学创作无不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这种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只有教师本身不断学习,关注国际、国内的社会发展变化,才可能看得准、看得远,才能及时捕捉社会热点,游刃有余地提供丰富的情境材料。二是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潜心投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思考并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所学的知识点。“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精心的备课,先进的教育理论就没有了实践的场所”,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才能抓住教学的关键,在情境选择上做到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系统性,让情境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同时,教师只有潜心投入情境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中,才可能创设出丰富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置身于教学内容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在感受之中得到知识的体验,在体验中得到视野的拓展。三是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创设情境后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这就要求教师能控制课堂节奏,防止课堂偏离中心,这样的情况下,能否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激起一个中心突出的“高潮”,就成了创设情境成功与否的关键。
2、注重感情投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感情投入,充分利用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时间走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结成朋友,与学生同忧伤共欢乐,参与到学生的生活兴趣当中去,学生才可能将自己的心扉打开,与教师进行真正的心灵沟通。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该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情境创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相通的过程。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规律、认知特点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教学情景应该保持价值中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这样,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学情景旨在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的完美结合,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复杂的政治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兴趣,唤起学生追求知识、探索未来的热情。如何在情境的创设中,让高中生积极思考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政治教学的目的,也是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参考文献:
[1]齐健等.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皮花荣.情境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 0 7
高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篇6
一、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堂也因实验而更加精彩。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和重要方式,实验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情境素材,而且能够强化和凸现各种化学现象,富有真实性、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应将实验情境的创设贯穿教学始终,对实验进行创造性设计,设置许多生动而有趣的情境,注重启发与发现相结合,动手和动脑相结合,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这一知识点时,为了便于教和学,我们可以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采用实验“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药”式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留有“空白”“开发区”,目的是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动手完成4组实验后(实验1、2,铜、锌分别插入硫酸中;实验3,将铜和锌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实验4, 将铜和锌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硫酸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原电池形成的三个条件。而后,我们又可以设置“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如,在实验中想验证是否有电流产生等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可用电流表、音乐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领略创新成功的喜悦。
二、运用电教手段来创设情境
目前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烷烃的取代反应时,学生对烷烃分子结构及发生取代反应的原理很难理解,我们利用多媒体播放甲烷分子与氯气分子发生反应的动画,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微观粒子的反应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逐步取代反应的真正含义。再如,在《原电池》这节课中,学生对电解质溶液中电流的形成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动画,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是由于带电荷的离子的定向移动才行成了电流,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导线中是电子在移动而溶液中是离子在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了这部分内容。
三、利用讲故事创设情境
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更是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吸引人的故事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如,在讲离子反应时,我给同学们讲“诸葛亮七擒孟获”,途中将士误饮“哑泉”水,生命危在旦夕,在一老叟的指点又饮“安乐泉”水而转为为安的故事,在这里设疑:“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呢?等我们学了这节课就自然明白了。”同学们这时激情高涨,很想知道答案,所以接下来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大大提高。
再比如学习氯气性质时,由于这种有毒气体难以进行实验演示,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家庭主妇为清洁马桶先后使用洁厕灵和84消毒液而中毒”的故事,听完故事后,同学们都在思考为什么会中毒?毒从何来?这种物质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性质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接下来的学习同学们非常认真,课后对本节课的内容也掌握得非常好。还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氯气既然有毒,那么能不能以毒攻毒,用少量的氯气来治病呢?” 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培养了他们喜爱化学的情感。
四、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一些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等休戚相关的化学知识,使所学的知识可运用于实际,使学生关心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激情。
例如,在讲氢氧化铝的性质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我们有时胃酸太多就会吐酸水,你知道这个病怎样治疗吗?”学生都说吃胃药。“那么胃药的有效成分是什么,胃药又为什么能治疗胃酸过多呢?”等我们学完本节的内容就会得到答案。又例如,在讲胶体性质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体育课上有同学不小心刮伤,伤口血流不止,到医院后医生为什么用一种黄色的药水就能止血呢?这种药水的成分是什么?止血的原理你清楚吗?”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提出问题来创设情境
人的思维都是由问题引起的。在新课改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
例如,在讲金属钠的性质时,给学生展示保存在煤油中的钠的试剂瓶,然后让学生来猜测: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取出来会怎么样?再让他们带着问题探究新知。这样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突出了课堂的开放性,又给予了学生解疑的空间,体现了教学中的创新。
高中数学创设教学情境的反思 篇7
一、教学过程现象逢课必“情境引入”, 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
我在教学椭圆的方程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 你们知道钟表有哪些形状的吗?想不想看看?同学们回答:想。我马上打出椭圆形钟表及其他椭圆形的图片,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 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椭圆钟表的图片+知识新授, 其次是图片+例题, 再次是图片+巩固练习, 最后还是图片+总结。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又有什么作用呢?
反思:“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如果情境创设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这样的情境宁可不要。
二、创设纠错情境,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学生在解题时, 常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对此, 我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错误, 创设纠错情境, 以弥补学生在知识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例如, 学生常常想当然地把平面几何的有关性质照搬到立体几何中, 这样, 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我在黑板上很难表示清楚的内容。我便借助《几何画板》设计创作相应的课件, 由学生自主探索, 从而达到自己纠错的目的。
三、创设人文化的情境,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 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三个臭皮匠VS诸葛亮, 到底谁更厉害?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 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5, 臭皮匠老二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5, 臭皮匠老三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 且每个人都是独立解题, 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相比, 哪个更大呢?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不是在学书本上的“死”知识, 而是通过此例让学生真正理解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含义。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浅析 篇8
新课程倡导以问题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数学新课标也对高中数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 高中数学课程应该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由此可见, 数学教学要围绕问题展开, 问题是教学的中心, 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有效的问题情境, 就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和扩散。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扮演好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切勿越俎代庖, 努力为学生创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探索精神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高中生的思维已经很成熟了, 因此,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数学学习的规律, 通过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后, 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很大提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有趣的、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
一、围绕现实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因此, 在学生看来, 它与实际生活是相差甚远的。并且, 数学具有极其严谨的逻辑性, 学生害怕出错, 在学习时难免会畏首畏尾。虽然数学的应用比较广泛, 但是在那些不熟悉的领域中, 学生就会感觉数学是非常高深的, 可望而不可及。新课改对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概念, 为了让课堂教学变得“有价值”,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 让数学知识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成为一种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教师要多思考、多联系, 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的心情放松, 能够看到生活中的每一处都是围绕着数学知识, 逐渐地他们的眼中就充满了数学知识, 学会了利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学习的领域也就随之得到了扩展。
以数列教学为例, 数列教学与生活联系的例子非常多, 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拿贷款购房的例子来说明:购房者贷款的首要条件是首付要高于30%, 各大银行有两种还款方法:等额本息还款法和等额本金还款法。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两种还款方式, 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就被吸引过来了。然后, 我就提出问题:小刘要贷款30万元, 年限是20年, 你认为选择哪种还款方式最好?在学生进行计算和实际探究后, 我再更改贷款的数目和年限, 让学生重新计算和讨论。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所得到的数学思维方法我会对其进行点评, 好的积极鼓励, 差的为其提供修正方法, 很快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 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上来说, 好奇心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 能够让人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 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同时也能让人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充分地发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时, 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如下的问题情境:我国南部某地区自然环境比较好, 非常适合丹顶鹤生存栖息。有人统计得出这样的规律:村庄附近栖息的丹顶鹤数量与村庄内老人长寿的数量成正比。他就认为丹顶鹤会影响老人的长寿率。请大家思考并回答:该结论可靠吗?问题一抛出, 就迅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全班学生的思维都围绕该问题而展开, 并且有了强烈的求知欲。笔者趁热打铁, 因势利导, 随之带领学生进入课题的学习之中。
三、创设新奇的、具有悬念的问题情境
学生对问题的疑问会激发他们的有效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发现, 才能有所创造。从心理学上来说, 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有一种发现、探索的需要, 这种内心的需要会促使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研究。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新奇的质疑情境, 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主动的探索。这样做能够让学生摆脱以往那种机械接受的学习方法, 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很大的益处。质疑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 常用的有三种:一是在学习新知识时, 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来质疑。二是为学生创设陷阱, 让他们产生疑惑来质疑。三是让学生都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利用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对问题看法的不同来质疑。这三种质疑方法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效果比较好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四、创设开放性、发散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性问题比较富有层次性, 发散性强, 有多种解决方案, 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探究性学习中, 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把一张一元的人民币兑换成以角为单位的零钱。这是一个开放题, 解决的方案有很多, 学生思考后也得出了多种解答。在解决此类开放题的过程中,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换元、分类讨论等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篇9
一、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树立强化应用意识
教师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应用相结合,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感受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生活现象中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又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场景相结合,降低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的内容时,结合现实生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师:根据你对该定理的认识和理解,能否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具体实例?
生:学校树立的旗杆与垂直地面的墙面,天花板悬挂的日光灯与天花板都构成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从现实生活的应用实例入手,分析总结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并进一步找到其具体应用的方式,探究在生活及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产生活.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找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的对接点,创设更多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现实中分析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去揭示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应用,强化应用意识,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二、利用趣味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有愉悦感,才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高中数学创设问题情景一定要体现一定的趣味性,设计有新鲜感、趣味感、新颖别致的问题,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教学“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内容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较为新鲜有趣的问题情境.如果你毕业后需要选择两家公司中的一个,他们所给的薪酬方案是这样的:A公司每月按30天计工,每天给你发工资1万元;B公司也是按30天记工,第一天给你1分钱,第二天发2分钱,第三天发4分钱,第四天发8分钱……直到30天.你愿意到哪家公司去工作.提出这样的问题以后,学生非常感兴趣,许多同学认为A公司给出的月薪30万非常诱人,而对B公司根本看不上眼,以分来计酬,不假思考便选择了A公司.而一部分学生虽然不敢肯定B公司,但感觉这背后一定有其特殊性,教师不会出这么简单的问题,便开始计算比较,学生感到不好计算了.1+2+4+8+16+32+…自然引起思考,引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计算问题.学习完本节内容后,再让学生计算比较重新做出选择,很多学生一脸惊愕,1073741823分,相当于月薪1700万,远远超过30万元.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最好老师,设置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研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借助数学文化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高中数学教学重视数学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培养数学思想,感知数学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自学研究,推动数学进步,服务人类社会.
例如,学习反证法,不少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将原本正确结论硬是否定,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推理,很多学生感到不能接受.此时可以引入王戎识李的故事.王戎小时候与同伴游玩,看到一棵李树上结满了硕大的李子,同伴一窝蜂地前去上树采摘李子,唯独王戎保持冷静,伙伴问起原因,他说李子是苦的,大伙非常吃惊,问从何而知.王戎说:“一棵长在路边的李子树如果李子个大味美,恐怕早已采摘完,所以李子非苦即涩.”同伴品尝果如其然.这个故事学生很感兴趣,也能轻松领悟反证法的精髓,学会利用反证法进行推理分析.
四、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锻炼学生实践创造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升华认识,培养能力.高中数学应引导学生在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实验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的概念定理,验证各种假设和推理,并让学生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深刻感悟,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学习椭圆的相关内容时,可以设计实验问题教学情境:问题一,将一定长细绳的两端固定在同一点,套上铅笔后拉紧细绳,让笔尖在平面上移动,画出笔尖的轨迹,判断轨迹的图形?问题二,将细绳两端分开一定的距离,并固定,再次套上铅笔后拉紧细绳,让笔尖移动,比较运动的轨迹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曲线?问题三,不断变化细绳的两端间的距离,观察笔尖运动形成的轨迹有何变化?问题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比较运动的轨迹,不能够构成椭圆的形状.
学生通过实验真正领悟椭圆的概念,体会到椭圆的限制条件,在实验操作中强化认识,学会探究和总结.
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情境创设,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要使学生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想问”。例如,“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在导言中,我首先提出:“有性生殖过程中,两性生殖细胞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是有丝分裂?假若是,以人为例,结果会怎样?”接着,引导学生根据人的生殖发育过程,分析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学生很快发现:若通过有丝分裂形成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均为46条,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则为92条,增加了一倍。这样将会直接导致生物前后代遗传性状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显然,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并不是通过有丝分裂。这个时候,学生也同时发现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师此时要抓住时机追问:“要保证子代与亲代保持染色体不变其关键是什么?”学生很容易答出:“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减半”。教师及时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把课堂和时间让给学生自主探究,适时给学生一些指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构建并完善新的知识结构。
二、创设生活情境
如果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的话,生物学科的生活性更强更直接,生活是学生生物学知识的基本来源,也是学生生物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完整的利用我们生活中的生动具体的事实、问题来呈现教学情景。例如,讲到免疫的时候,我们可以创设儿时去医院打防疫针的情境;讲到病毒的知识,我们可以创设SARS流行时的情境;讲到呼吸作用,我们可以创设运动、减肥等学生比较熟悉又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入。当然也有些知识,距离学生比较远,对于这些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创设情境。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学生可能很多观点不能理解,那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如果我们班每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克隆的自己,你将会怎样看待克隆的自己,怎样看待你周围的人?由于这些现象都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所以学生在分析时,特别有兴致。随着一个又一个现象的解释,学生们深感学习生物知识的用处,当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时,又会进一步加深学生探索自然和生活的乐趣,知识与兴趣愿望形成了正反馈。这样的学习才是理想中的学习。
三、创设直观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他们所不理解的知识。通过展示挂图、实物模型以及动植物标本或多媒体课件。再配以生动的语言讲解,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对学习信息的接受效应、运用视觉媒体的形象感觉,使学生感受到许多形象的生物学科知识。
例如,《分子与细胞》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去阐述和分析生命现象。讲述了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它们的功能的基础知识,抽象的东西很多。例如,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知识,虽说并不难懂,但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让学生观察到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再加上名词概念多而且集中,造成了学生学习困难。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彩色挂图以及模型或者复合投影片分别加以化解。
四、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既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也是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创设实验教学情境,可以很好的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高中生物课本中,演示实验不多,教师应充分挖掘,精心设计组织一些实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形象、生动、真实感,加强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与认可。例如,在“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学会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掌握影响淀粉酶活性的知识及实验的基本技能。
五、结语
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篇11
一、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的应用能力
众所周知,认知最牢靠、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使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如果能把新知识巧妙地融入生活情境中,那将会是学生非常欢迎的,一旦接受也会被牢固掌握。而现代教学手段比以往更容易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再现或模拟于课堂。因此,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课堂效果一定会很好。
教师要敢于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比如在引入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提出:建造一座大楼,怎样才能使墙面与地面垂直呢?学生很快会联想到建筑工人常常用一端系着铅锤的细绳让其垂直地面,并以这根绳子为参照,看看所砌的墙是否经过这条细绳。然后问:为什么若墙面经过这条绳子,所砌的墙就与地面垂直呢?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门板与地面的位置关系:它们是否垂直?转动门扇是否还与地面保持垂直,奇怪吗?为什么?到底隐藏着数学上的什么奥秘?由这些亲切真实的情景,导出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数学环境。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三、创设质疑情境,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既是数学思考的起点,也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之一。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烈,其思维也就越主动、越积极、越自觉,也就越有利于问题发现、问题发展和问题解决。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例如“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的开篇插图,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需要和有用,是人类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从一幅风光秀丽的图卷,自然而然地引入“如何求电视塔高度”的情境,能求吗?如何求?学习的兴趣从乐意接受中油然而生。
第二,从开篇插图到图3.1-1的几何图形,是一个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应用数学建模方法的例子,从“能不能由sinα= 求得tan(α+45°)”到提出“能不能用α、β的三角函数值把α+β或α-β的三角函数值表示出来”。顺理成章,环环紧扣,令人跃跃欲试。
四、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
例如在上高二数学时,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圆锥内接圆柱”课件,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课件,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探索内容包括:圆柱在圆锥内如何变化?如何用平面几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如何作出截面?圆锥底面积如何变化?圆锥体积如何变化?圆锥内接圆柱中有体积最大的吗?如果有,如何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
总之,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情境应是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支撑,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土壤。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也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只要大家运用智慧、结合实际,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篇12
一、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设置良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保持好问和好奇的天性
当学生在对一项活动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 教师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 如果学生愿意的话, 要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 气氛要轻松活泼。教师不断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 充分信任学生,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 要多给予鼓励, 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让他们经常体验到思维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会提问题的能力
讲授“立体几何”这一章时,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 并要求在观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理解图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口头表述提出图形中的数学问题, 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 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
教学生如何质疑, 并引导学生通过质疑问题后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学生完成后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扬, 让学生体验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与成就感。
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多渠道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 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 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 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情境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激发求知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三棱锥体积公式推导中, 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做成一个动画, 学生能直观地看到一个三棱柱被切割成三个三棱锥, 它们自由分开或合拢, 各个被切出来的图形直观生动, 学生很快发现三个锥体的体积相等, 深入探究的兴趣很浓。在直观演示的基础上, 教师要学生对三棱锥体积公式提出自己的猜想, 然后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这里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激发了要进一步证实自己猜想的渴望。
【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创设06-29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11-06
情境创设下高中物理08-04
高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07-07
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05-30
创设情境教数学07-08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06-04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10-03
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08-29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