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景创设教学

2024-11-26

小学数学情景创设教学(精选11篇)

小学数学情景创设教学 篇1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灵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 并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 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浅谈一下创设生活情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布置预习, 感知数学来源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引导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 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众所周知,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生活实践。而儿童的认知特点也验证了从生活出发, 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这一教学思想的可行性。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 大量的内容都来自于生活,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初, 就要善于给学生搭建一个认知的平台。

比如, 教材中关于各种度量衡的认识, 各种平面及立体图形的理解, 都可以在生活实践中找到大量的例子。让学生在学习前先去感知这些生活常识, 然后再把它们统一到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 这样更容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通过预习,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容易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中。

当然, 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 要做好指导工作, 我认为, 教师在课前要做好的首要工作是指导观察。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说, 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 更不能有创造。在观察之前, 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例如在预习“圆的认识”时, 可用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车并提问:“为什么车的轮胎都要作成圆形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 先让学生思考, 开拓思路, 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轮胎若做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后车子走起来会怎样, 把车轴装在圆心外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很自然地积极开动脑筋寻求解答方法, 而且能在直观的演示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无形中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课中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 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 而不是提供现代知识。”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 采撷生动的生活实例, 安排设计生活情境, 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生活真有趣, 数学真有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 时间的认识是二年级数学的难点, 可以让学生看时刻表, 联想平时几点起床, 几点上学, 几点放学, 在某一个时间段或某一个钟面, 学生都能联想到他们的实际生活片断。带着问题再让他们完成一分钟内可以做的事, 如拍球的次数, 呼吸的次数, 跳绳的次数, 写字的个数, 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活动, 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掌握时、分、秒的单位。

再比如, 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 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 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一个小朋友带了261元钱去买东西, 他看中了三样物品:一是复读机199元, 二是麦当劳套餐52元, 三是书包48元。教师根据这三个生活情景提出问题:如果只能买一样, 你认为小朋友会买什么东西呢?他应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做, 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就有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方法。比如, 有的说可能小朋友饿了, 会去买麦当劳套餐, 那么他可以先付给营业员50元, 找回2元, 再把这2元和剩下的211元加起来, 就得出最后所剩的钱, 列式就是:261-48=261-50+2=211+2=213。又有的说可能他会去买复读机, 回来学英语, 那他应该付两张100元, 找回1元, 列式为261-199=261-200+1=61+1=62……这样,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体会到了数学带来的乐趣。学生可能因此将课堂上的数学实践于生活中的数学, 使教材和生活达到真正的结合。

三、课后加强指导, 将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 教师要捕捉时代脉搏, 联系实际生活, 开展相关课外活动, 如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商店、集市等进行社会调查, 使学习内容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富有趣味。

例如, 学完米与厘米的认识后, 可以要求学生回去度量自己家中客厅的长、宽, 家中床的长、宽, 桌面的长、宽及自己的身高等;学习了《圆柱、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后, 让学生在课堂上计算花盆中的泥土、鱼缸里的水等体积;又如, 完成面积一节的教学后, 可以让学生回家度量客厅的面积大小等。

再如, 在教学“统计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份调查报告, 调查自己所在的社区的居民丢弃垃圾的时间和次数, 以便工人们合理安排清洁时间。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更多的统计内容) 例如, 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来进行调查:⑴请问你们一般是什么时候丢弃垃圾的?⑵一天一般丢弃几次?⑶垃圾一般丢弃在哪里?等等。这一调查活动, 可以放在教学之前, 学生把调查得来的数据带到课堂上来, 然后小组讨论, 制成合理的统计表。课后, 还可让学生把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试着写一份调查报告。通过这种生活化味道很浓的活动,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位置, 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应用,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用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设灵活多样的生活情景, 不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创新的能力, 使学生终身受益。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真情景 篇2

关键词:吸引力;生活味;诱导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48-01

小学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许多老师都在开展,都想借助情景创设一下把学生抓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要想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预想,创设的情景一定要真,或者逼真,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假景”对有思维的学生来说是一戳就穿的,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他们会以为是老师在故作谎他们。长此以往,就算教师某次创设出了真情景,他们也会抱怀疑的态度不参与,形成不相信情景的恶性循环。

一、真情景的要素之一:情景要有逼真的数学生活味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真情景的要素之二: 情景要充满吸引力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三、真情景的要素之三:情景要具备一定的发展性和诱导力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 .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小学数学情景创设浅见 篇3

1. 联系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 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越好.例如, 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时, 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学生的周围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 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仔细观察, 同时让同桌相互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黑板、桌凳、课本、作业本、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品中都有角.然后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 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现实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 创设游戏式情景

实践证明, 创设游戏情景,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 乐此不疲.新的数学教材,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 教材的知识体系跨度大, 是板块式的, 尤其是第三单元中“10以内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更明显.因为课本缺少了“数的分与合”这部分知识, 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 难度就有点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行加减法计算时, 速度很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设计了一些关于数的分与合的小游戏:以4的组成为例, 两人一组, 甲说:4可以分成1和几, 乙接上说4.甲再说:4可以分成2和几, 乙接上说2.两人在说的同时都要用手势表示出自己所说的数.说完之后, 两人交换角色再来.数的组成还可以变成“拍手”游戏.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 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而且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创设故事情境

借助童话故事导入新课是低年级教学常用的方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 因此, 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 再利用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如何创设数学情景教学 篇4

在新课标理念下,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一归纳探索,形成概念一概念应用,巩固延伸一归纳小结,升华认识“.创设好问题情境是课堂成功的第一步,”情景教学“是一种十分特殊且有效的.教学手段.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能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趣味,使学生为之感动,产生共鸣,尽快进入问题的情境的角色之中.创设情境,是开展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在此我结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作 者:王梅  作者单位:新沂市第三中学,江苏,新沂,2214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策略探究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情景创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驻马店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JJYKT16361)研究成果。主持人:赛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91-01

情景创设教学是一个新兴的教学方式,它是将知识融入于学习情景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探索,研究学习。在进行情景创设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在情景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创设出的教学情景应该是多种类型、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而不应该单一的、表面化的,同时还要注意,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情景,都必须要充分体现和突出核心知识,也就是每节课的教學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被驻马店市基础教研室批准立项后,我和课题组成员一道,立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积极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索,在研究中不断进行反思和归纳,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的基本策略,现简述如下,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其探索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效果。设计情景内容要注意紧密联系学习目标,而且相互之间要安排合理,从而使启发性与有效性、问题性与趣味性,以及情景性与知识性相互统一、相互联系,以便为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等,例如:在教学时,可结合妈妈日常买菜的事件提出问题,即妈妈有10元钱,而苹果的价格是2元/斤,那么妈妈能买几斤苹果?接着,如果一斤苹果的数量是3个,那么妈妈10元一共买到多少个苹果?也可结合各家庭的实际情况,让同学们提出问题,并进行计算,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可缺少的是生活知识,只有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景中,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结合了生活实际的问题会使得学生更容易解决数学相关的问题,更多的让他们进行思考、争辩、讨论,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学生更能乐于学习,也更易于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丰富小学数学情景化教学课堂的内涵

数学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创设问题情景的一个有效方法即是充分发掘和整合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在设置问题情景时,除了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以外,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在选择情景素材时,应尽可能选取学生平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东西,以便于让学生在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深刻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例如:在进行《位置与方向》的教学时,由于学生对太阳非常熟悉,因此,老师可以有效利用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生活常识,慢慢地引导学生怎样去辨别东、南、西、北等各个方位。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其形象思维发展的时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这一资源来将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告诉学生如何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学生在进行方向辨认的过程中,也将学生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只要把学生身边的资源作为服务于问题情景的重要资源,切实抓好情与境的结合,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三、优化小学数学情景化教学课堂的途径

情景问题创设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在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们深刻的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参与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这章节的教学时,可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创设问题情景。老师可以借助于蜻蜓风筝、蝴蝶风筝等学生比较熟悉的东西,来让学生观察、思考、概括和归纳,并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在学生初步学习对称的概念后,通过“剪一剪”来认识轴对称图像。学生在剪出对称的图形后,汇报交流自己的剪法。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想一想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的。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说、剪、议等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景,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探究情景的创设

(一)生活情景的创设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与数学知识存在着联系,因此,在情景教学中,老师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中的生活和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知识时,老师可以将标有100元、10元、5元、1元的物品展示给学生们,先让学生读一读价格,然后问问学生该如何付钱,从而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个基本的认识。

(二)故事情景的创设

小学学生非常爱听各种各样的故事,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关数学且有一定趣味性的小故事来进行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故事情景,可以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解析能力,还可以开发其想象力。通过故事情景创设,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其全神贯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其求知欲望。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数学课堂上若是过分强调问题情景,就会将数学知识转变成生活常识课。问题情景的创设,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数学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想创设成功的问题情景,必须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阅历,这样才能使得问题情景的创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贴近学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合理创设生活情境[J].新课程(中旬刊),2014年06期.

[2]焦新威.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艺术[J].甘肃教育2015年19期.

浅议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 篇6

一、创设故事情境

教学中, 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的教学中, 在头天晚上备课时, 我正愁眉不展地思考如何上明天的新课, 忽然我想起了“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据线报明察暗访, 到一间小屋后, 听到屋内的小偷正在分赃:每人分300元, 就多出200元;每人分400元, 又还差300元……这位警察叔叔眼睛一转, 就算出了有几位小偷, 多少赃款.”当我把这道数学题出示给同学们时, 众说不一, 却很少有同学能在短时内算出正确答案.于是便自然地引入要讲的新课.这节课同学们听得特别认真, 特别入神, 知识也掌握得特别牢固.由于提出的问题源于生活现实, 就缩短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差距, 使学生兴趣陡增, 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教材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强化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优化解题策略.

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时, 可设计以下生活实例.

某农场要建长方形的养鸡场, 为了节约材料, 鸡场的一边靠着原有的一条墙, 墙长为18米, 另三边用篱笆围成, 如果篱笆的长为35米.

(1) 鸡场的面积能达到150平方米吗?

(2) 鸡场的面积能达到180平方米吗?

如果能, 请你给出设计方案;如果不能, 请说明理由.

分析:设与墙垂直的一边长为x米, 则与墙平行的一边长为35—2x米, 用y表示该长方形的面积, 则有y=x (35—2x) , 即 y= —2 (x—8.75) 2+153.125 .当y=150时, 2 (x—8.75) 2=3.125 , 解得x=7.5或10, 当x=7.5时, 35—2x =20>18, (应舍去) ∴x=10米.当y=180 时, 2 (x—8.75) 2= —26.875 , 方程无解, ∴面积不能达到180平方米.

看到以上问题, 学生会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个个跃跃欲试, 一下子注意力就集中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了.

三、创设实践情境

创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相似形知识时, 艳阳高照, 我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到学校操场上去上, 同学们带上你们认为有用的测量工具, 去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到操场以后, 同学们都三五成群地测量起来, 由于事前我没有给任何提示, 全班五十多位同学, 除有四位同学不知所措外, 其他同学都找了不同的“参照物”——有以自己身高为标准量影子;有以米刻度尺为标准量影长;有以小树为标准量影长.我在一旁观察他们, 指导他们.协助他们通过这次测量活动, 使好几个原来基础较差的同学补上了这一课, 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有些数学问题, 学生不亲自做一做, 是不会清楚、明白的.只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 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 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去有目地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地吸引, 从而积极地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 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 更能引发探究.

小学数学情景创设教学 篇7

一、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 体现数学的魅力, 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中, 我常常巧妙地编制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将数学寓于其中, 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学新知识的情感, 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 在导入时我引用了这样一则科幻小故事:在28世纪的M星球上, 宇宙神探亨利先生和他的同事们经过不懈努力, 终于破获了一桩特大盗窃案。他们非常高兴, 赶紧与失主联系, 想不到失主是一位数学家, 他在邮局注册了一个古怪的电话号码。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个古怪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想) 然后我出示:ABCDE-FGH。A:既是质数又是偶数。B:既是奇数又是合数。C:只有约数1和5。D: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E:能被9整除的最小一位数。F: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G:最小的合数。H:既有约数7, 又是7的倍数。

看了上面的资料, 你们能不能帮助神探智破这个电话号码? (学生面露难色) , 别灰心, 你们现在还不能, 但是等我们学了“数的整除”这一单元, 你们就能帮亨利先生的忙了。

心理学研究证明, 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 在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故事情境, 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 触及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 主动性被激发, 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思维得到了大大的激活。

二、创设冲突情境, 诱发探究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在新知的引入或突出教学重难点时, 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 从而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主动提出问题。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 我出示了四个平面图形, 分别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 并给出了一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计算这四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前三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 但是第四个图形就“卡壳”了, 这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猜想我们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我们能不能运用这一思想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圆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平面图形呢?于是学生纷纷动手研究起来。

通过探究, 学生利用教师发给的材料袋中的小纸片 (把圆平均分成了十六份) 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形;有些学生还拼成了一个近似三角形, 并且发现这个三角形的底是圆周长的四分之一, 拼成的三角形的高是圆半径的四倍;还有些学生拼成了一个近似梯形, 通过观察发现这个梯形的上底是圆周长的十六分之三, 下底是圆周长的十六分之五, 高是圆半径的2倍。

这里通过巧设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展开,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创设生活情境, 培养探究情趣

教师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中, 可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又为学生学习、探究新知识提出了要思考的问题, 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的情趣。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安排了下列导入:

课前我把学生带到教学楼前面的小河边, 让学生往平静的水面上丢进一颗石子, 然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波纹、圆) 对了, 看到了一个一个的圆, 那为什么平静的水面丢进一颗石子荡开的波纹是一个一个的圆, 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它的平面图形呢?相信通过下面这堂课的学习, 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一现象了。

学生此时的学习情绪倍增, 希望上课的钟声早点敲响……这样的室外教学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谈数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篇8

一、寻求趣与思的结合点, 激发主动提问的意识

数学测试清楚表明, 我国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明显低于美国学生。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只重视训练学生解答已经提出的问题, 并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解题模式去反复强化训练, 而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好的情景要能体现情景对问题的指向性与暗示性, 要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而不是杂乱无章、与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毫不相干的问题。为此, 在设计情景时, 教师要善于在“趣”与“思”之间寻求结合点, 创设出能引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情景。我在教学“一次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应用”时创设这样的情景:为了迎接5·17电信日的到来, 某电信公司推出三种手机卡供用户选择, 收费标准如下:经济卡月租30元, 2角/min;亲情卡月租12元, 4角/min;如意通无月租, 6角/min。

在设计此情景时, 我只给出实际情景, 并没有把问题呈现给学生, 但由于此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很感兴趣, 面对多种手机消费方案, 各自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式, 纷纷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如:

(1) 每月通话100 min时, 使用哪种卡合算?

(2) 什么情况下, 使用经济卡合算?什么情况下, 使用亲情卡合算?什么情况下, 使用如意通合算?

(3) 每月付费200元时, 使用哪种卡使自己能多打几分钟电话?

(4) 如果一天打10 min, 一个月以30天计, 那么使用哪种卡合算?

(5) 什么情况下, 三种卡收费相同?

(6) 一个人在某月中没有通话, 应选哪种卡?

(7) 当每月通话时间多于250 min时, 使用哪种卡合算?

(8) 每月话费150元, 使用哪种卡合算?

……

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的知识建立了三种消费卡的数学模型。经济卡:y=0.2x+30;亲情卡:y=0.4x+12;如意通:y=0.6x。接着引导学生做出函数图像, 利用图像直观性, 学生很快就可以看出在哪个范围内选择哪种消费卡合算, 并将结果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检验。

以学生熟悉的“手机话费”设置情景, 激发了学习兴趣, 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 紧紧围绕付话费的“合算”与“不合算”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经历了重要的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由此可见, 在教师诱导下, 学生完全可以从设置的情景中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并且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而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同时, 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 将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然地展现自主合作学习, 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在数学活动中完成学生自己的数学“再创造”与主动的数学建构, 达到获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的目的。

二、贴近思维最近发展区, 构筑孕育新知的温床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创设情景和提出问题, 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促进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就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它是新知识的本原、雏形或胚胎, 具有高生长性、高附加值、高信息量。找到知识生长点有助于找到新知识的源头活水, 激发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使探求新知识成为可能。

在创设教学情景时, 我们要准确找到“最近发展区”就必须寻求数学的本原, 探寻出新知的生长点。一位教师在“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已知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高2.5 m, 宽1.6 m, 要经过某一单行线桥洞 (如图1所示) , 问这辆卡车能否通过?

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 是新课程背景下情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该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通过“疑”的情景, 设计了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情景, 为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创造了契机。

但是仔细思考一下, 本节课是以探索和认识勾股定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其中探索勾股定理是认识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前提, 因此, 教学的重点是基于过程性的探索勾股定理和知识技能性的简单运用。从这个意义出发, 该情景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距离较远, 起到的仅仅是激励的作用, 缺少和学习内容相近的问题。造成情景中的问题与学习较远, 实际上是教者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头脑中 “一般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经验是新知识“勾股定理”的生长点, 所以我认为可以选择既能够引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又容易形成迁移和猜想的折纸问题作为最近发展区, 使生活中的情景通过问题引导成为孕育新知的温床。具体改进如下:

(1) 小红用一张边长为3 cm的正方形纸片, 按对角线折叠重合, 你知道折痕长是多少吗?

(2) 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说出你的想法;

(3) 如果把折叠成的直角三角形放在如图2所示的格点中 (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2 cm) , 你能知道其斜边长为多少吗?

(4) 观察图2, 完成表格1。

图2中, A, B, C之间有什么关系?从图2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 找准勾股定理的生长点, 借助学生熟悉的折纸问题, 使学生从简单操作中的数量关系产生“疑”的问题情景, 使情景中的问题贴近探索勾股定理的最近发展区, 使折纸转化为探索特殊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问题的温床, 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的达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此可见, 有效的情景应该是一个能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达到渴望获得生成新知的“愤悱”状态的认知环境, 更是一个能孕育和催生新知生长的温床。

三、揭示情景数学化过程, 搭建数学建模的平台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实际背景中思考、探索、交流, 经历把实际情景数学化、形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在某一种情景中学得的知识却不能迁移到其他的情景中, 究其原因, 是教师在设计情景时, 出现了把学生由“情景”强扭进“数学”的现象, 忽视了把实际情景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数学化过程。而研究表明, 知识只有经过抽象表征 (即数学化) 后才有助于促进迁移。

例如一位教师在“抽签方法合理吗?” (苏科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下册) 的公开课上设计了这样的情景:

师:同学们, 明天学校要开团代会, 现我们要从正、副班长和团支书三人中推荐一人参会, 大家说怎么办?

学生热烈地讨论后, 纷纷举手发言。

生:用抽签的方法决定!

师:好!那我们就来做一个抽签的游戏。请从每组前后四位同学中挑选三位扮演正、副班长和团支书参加抽签, 另一人记录结果。

学生很快制作出抽签的道具、抽签, 并形成结果。整个课堂气氛变得很热烈,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师:同学们, 你们想过没有“这样的抽签方法合理吗?”

生: (极少数学生感性地、不假思索地) 合理!

但更多的学生陷入了沉思……

此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如下的问题:现有三张相同的小纸条, 分别写上A, B, C后把三张纸条放在盒中摇匀, 三名同学去摸纸条, 摸到A表示中签, 这种抽签的方法合理吗?

师:同学们, 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本课的主题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概率模型, 检验运用抽签方法决定“从三人中推选一人参加某项活动”的做法是否合理?因此, 本课创设的情景必须要为提升学生运用概率建模的能力服务, 而能否顺利运用概率建模的关键是要看学生会不会对实际情景进行“数学化”。这位老师从贴近学生生活背景的情景出发, 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很快就有人想到了用抽签的方法决定谁去, 随后, 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抽签, 这样既烘托了课堂气氛,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时, 老师及时提出了本课需要探讨的课题:这种抽签的方法合理吗?至此, 本课的教学活动可算是中规中矩, 但随后教师匆忙地用多媒体展示的数学问题的做法却成为最大的败笔!因为从实际情景到顺利形成多媒体中展示的数学问题这一环节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索,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概率知识建立适当的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数学化”的能力。可惜的是这位教师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先前组织抽签活动和随后对多媒体展示的概率问题的探讨上了, 反而把重要的“数学化”过程忽视了。如此处理则学生的活动就只剩下简单的概率计算了, 使课堂徒有“温度”, 少了“深度”, 虽热闹、喧哗, 却因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学生灵性的生成, 显得华美、苍白, 学生的数学思考自然也大打折扣。

事实上, 好的课堂要把知识的生成权交给学生, 让知识在自主的学习中自然增值。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会数学思维的需要, 也是我们以往数学教育的一大不足, 是需要积极改进的。

四、注重情景系列化呈现, 提供学习新知的线索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 最初对信息的加工线索将直接影响以后对信息的提取, 通过适当途径建立自己的线索, 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心理价值, 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如果问题情景具有系列性, 就能自然地引出后续的学习内容, 从而构成促进学生学习与记忆的有效的认知活动线索, 使情景在后续学习的知识“生长”迁移方面起到持续的促进作用。

应该说, 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对此已有一定的尝试。例如在浙江版实验教材七年级《数学》 (下) 7.1“分式” (一) (分式的概念) 教学中, 设计了如下的参观博物馆的情景线索:在从学校到博物馆的行程问题、博物馆的门票分类价格与平均价格问题、博物馆的展厅个数与面积关系问题等情景中产生分数和分式, 体会分式的实际意义, 然后引导学生对得到的式子进行运算结构的分析, 从中抽象出分式的结构特征——两个整式相除、分母中含字母;然后从字母表示数出发, 引导学生思考在分式中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通过求分式的值 (变化字母的值) 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分式中分母不等于0的本质要求;最后通过在参观博物馆的回程中设计追赶问题产生分式undefined, 让学生分析得到的分式undefined的实际意义, 在实际情景中理解b=a和b

我们甚至能在一节或一章内容的学习中用一个问题情景来贯穿, 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字母表示数》一章, 起始课的情景引入——用火柴棒摆正方形的活动, 不仅解决了字母表示数引入的必要性问题, 还引入了代数式的概念, 以及后续的代数式求值、合并同类项等内容的学习, 是问题情景系列化的一个体现。

当然, 对教师来说, 问题情景的系列化确实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沈仁广.情景创设中存在的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7 (6) .

[2]顾继玲.有关数学问题情景教学的意义与实施[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7 (3) .

[3]吴增生, 吴振香.数学课堂中的认知线索及其运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 (11) .

小学数学情景创设教学 篇9

一、以趣引思, 萌发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的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当小学生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时, 他会积极主动, 心情愉快地探究。兴趣愈浓, 注意力就愈集中, 求知欲就愈旺盛等多种智力活动也最有成效。要引起学生兴趣, 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 引出一些儿童感兴趣的事例。具体途径有:生动有趣的故事、喜闻乐见的音乐、五颜六色的图画、妙趣横生的游戏、绕口令、对手赛、夺红旗等。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 它声情并茂的画面,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 若此时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圆锥体积计算时, 为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 设制了如下动画:小白兔饿了, 问兔妈妈要萝卜吃, 可兔妈妈非要小白兔计算这个萝卜的体积不可, 这可难住了不会计算圆锥体积的小白兔。此时, 激起学生乐于助人的意识, 把学生引入对圆锥体体积的探究过程, 顿时学生兴趣高昂, 解决操作, 实验论证, 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

二、以疑引思, 诱导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践证明, 激起学生质疑, 唤起学生兴趣, 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我在教学中常常用奇特巧妙的问题引题导课, 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 促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分数化小数”一节课中, 我先让大家来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 任由学生报出几个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 看谁最快说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计算出一两道题时, 我已经全部判断完毕。以此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一定有奥妙!迫使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思考, 探索其中规律。

三、以动启思, 引发创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从活动中才能发现问题、遇到问题, 造成问题情境, 从而激起学生为了解决问题, 要求学习有关知识的强烈愿望, 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 辨别是非, 也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过程。同时,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积极思维性之间的矛盾, 达到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的目的, 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 (动手、动脑、动口) 去探索。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 课前让大家分别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 一张锐角三角形纸片 (或钝角三角形) , 一把剪刀。一上课, 首先给出三组角, 每组三个, 其中一组角的和是180度, 另两组角的和分别大于或小于180度。让学生按级画图, 能否画出三角形。当学生顺利地用第一组角画出第一个三角形而内心正充满“春风得意”的情感体验时, 却无论如何也画不出后面两个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学生心里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望, 学生猜想三角形可能与和有关系。我指出:“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内角和, 看谁能利用手中的学具, 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 对它的内角和进行实验取证。”学生兴趣盎然, 都积极思考, 认真剪拼, 几分钟后, 就有不少学生争先恐后举起了小手, 希望能第一个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我表扬了这些“小小数学家”, 同学们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 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和自豪, 也正是通过活动, 让学生学到探索求知的思维方式。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 发展了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以论促思, 激励创新

小学生争强好胜, 参加讨论时都想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尽力表现自己。这时, 他们的大脑总是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不时还能闪现出创造的火花。同时, 通过讨论交流, 直接提供一种从各种角度, 同时又自我批评地思考问题的可能性, 丰富了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 又促进了创造性。一个事物的出现往往就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 教学中除了对新知识采用讨论交流, 达成共识外, 还要运用一些开放性的多解题, 让学生一题多用、一题多练、一题多变, 最后讨论交流, 各抒己见, 统一认识。让学生能在大胆猜想、假设、推测、讨论交流、寻找结论中, 开发学生发散思维, 发展学生直观思维, 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篇10

关键词:德育;情景创设;组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80-01

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堂好课要有恰当的情景创设。一堂课头开得好,情景创设得体,就能先声夺人,就能激起学生渴望新知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石头,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根据我教学的体会,我认为情景创设应注意“十求”。

一、求德

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例如:教学“年月曰”,我首先提出今天是几月几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几年几日,从而揭示课题并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渗透了德育。

二、求准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任何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在新课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工作,找准新知识的固定点和生长点,把新旧知识溶于一炉,组成新旧网络,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同化和顺应。

三、求实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新知识的引入,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如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选用了我们的教室能容纳多少学生,我们的操场能容纳多少师生。这些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的数学素材,学生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还能感觉到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真多,产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它的想法。

四、求奇

小学生容易被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有潜在意义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让学生说出许多多位数,老师添上一个数字,使所得到的数是3的倍数。学生心想老师是怎么知道的,这里一定有什么“诀窍”,并想知道这个“诀窍”。这样就能使学生怀着急切的求知心理进入状态,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五、求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六、求妙

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地组织教材,应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一支新粉笔,说明一支粉笔可写100个字,接着在黑板上写上“分数应用题”五个字,然后设计一组提问:①这支粉笔己用了几分之几?②还剩下几分之几?⑧怎样求剩下的还可以写多少个字?顺势引入新课,衔接自然,顺理成章。

七、求活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根据这一特点,可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在活动中思考。例如: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摆拼学具,8根小棒有几种分法。有四种分法:1根与7根,2根与6根,3根与5根,4根与4根。怎样分才合理。学生得出最后一种分法的本质特征是“每份的根数一样多”,说明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使学生感受到在操作中获取新知的快乐。

八、求新

小学生对新颖的问题,新奇的讲解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情景创设时,必须不断更新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对学生说:“过去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咱们倒过来让你们考老师,好吗?你们可以举出一个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可以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可以考老师,同学们可高兴啦,于是这些“小老师”举出不少分数,教师把这些分数分别填在两个集合圈内,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起初他们感到怀疑,经过检验,结果确认教师的答案无误,这样他们由怀疑到信服。

九、求变

教师精心组织感性材料,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充分提供抽象概括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排除求知的

障碍,叩开探究新知的大门。例如教学“反比例,”的概念时,教师可通过演示和列表创设情境来突出这一本质。

十、求度:

小学语文教学情景创设六法 篇11

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的教学方法。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启迪思维,展开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一、运用实物演示,创设情景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景,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有些词语表示事物的名称,学生不熟悉,运用实物演示,往往比教师大费唇舌事半功倍。例如,苔藓是什么,教师解释得越多学生越模糊,不如去找一些苔藓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就明白了。

二、借助课文插图,创设情景

图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描绘,形象的图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中借助图画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海底的世界》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海底的动物、植物、山峰的状态和色彩,教师可以借助挂图,让学生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融入整个海的世界,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在阅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能营造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例如,《问银河》是一首散文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过于理性的分析就会破坏散文诗的境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展现银河的璀璨、绚丽,激发学生对银河的向往之情。感性的启发能点燃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了解银河,在想象中表达对大自然的好奇和热爱。

四、运用肢体语言,创设情景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针对这个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配合肢体语言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掌握句子中的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天鹅、大虾和梭鱼》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车子虽说不算重,可天鹅伸着脖子要往云里钻,大虾弓着腰使劲往后靠,梭鱼一心想往水里跳。”在这段话中,“伸着脖子”“云里钻”“弓着腰”“往后靠”“水里跳”这些词,教师用口头难以讲清,这时就可以配合动作向学生展现,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而且印象深刻。

五、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创设情景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每一篇都为学生打开一个世界:有的花香鸟语,有的流云溢彩,有的波浪滔天,有的感人肺腑,有的悲切情深,有的哲理启人等等。每一篇都是作者生活经历、灵感智慧的结晶,都体现了人的世界、人的情感、人的心灵、人的生命。教师要想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表现出来,可以将课文内容情景还原,让学生角色介入,进行表演,构建起课堂实景。学生在表演时,内心的真实体验与转换后的新角色碰撞、融合,形塑于外,情动于内,学生在自己创设的情景中,培育情感,加深记忆,体会课文的精髓。

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超越知识符号的课堂,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的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景联系起来,能够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学生的体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例如,在教学《中国石》一课时,笔者改变了过去逐段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学课文后,带学生去参观地质博物馆,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和石头的形成经过,回来后让学生选出一种喜欢的石头,讲解石头的形状、颜色、花纹等,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上一篇:无风险利率下一篇:产品中的情感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