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险利率(共10篇)
无风险利率 篇1
一、宏观经济因素与无风险利率的关系
特别地, 我们假设Luca-type交换经济达到均衡时[1], 经济增长率是均值回复过程, 同时假设一个代表性投资者拥有一个CRRA (constant relative risk aversion) 效用函数。在这个经济中, 我们研究一个企业的资产价值有系统性和公司自身的影响两部分。公司自身影响部分服从一个均值回复过程, 公司发行债券或举债有连续复利和无穷期限, 并且违约在公司无法支付利息或到期债务时发生。
然而, 很多结构模型事实上已经考虑了其中一个宏观经济因素 (无风险利率) , 它通常看成是一个外生变量。实际上, 这是在经济均衡时宏观经济变量, 市场波动率, 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所共同决定的内生变量。因此, 我们这里考虑了在经济均衡时, 无风险利率是由宏观经济变量, 市场波动率, 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所共同决定的。
二、国民经济的变动过程与无风险利率的推导
我们首先考虑整个国民经济, 为Lucas (1978) 形式的交换经济形态。下面回顾一下一般情形下的Lucas (1978) 经济形态。Bakshi假设整个经济环境是时变的, 随机环境由 (M+N) 维的标准布朗运动所决定。
其中{Xxi, 1
WZ= (WZ1, …, WZN) ′代表公司层面 (微观经济层) 的随机因素。假定有N个相互独立的公司, Z= (Z1, …, ZN) 表示公司所受到冲击, 并假定它符合以下的布朗运动:
N个生产型的企业, 每个企业都生产一种产品, 并称之为产出 (红利) , 并认为第n个公司的产出流 (红利流) Dn是由X, Z和时间t所内生决定的变量, 因此, 一个公司产出 (红利) 增长依赖于累积经济状态 (宏观经济状态) 和单个公司自身运营状况, 由Ito引理, D= (D1, …, DN) 依赖于以下的布朗运动:
累积经济产出q (比如GDP) , , 由以下假定容易得到也服从以下的一个布朗运动:
Bashi假定一个代表性投资者拥有以下的一个效用函数:
上式中c (t) 表示代表性投资者t时的消费, p*表示并假定每个公司的资产都可以证券化, 因此整个市场上有N种股票, 价格分别为{sn, n=1, …, N}, 红利流为{Dn, n=1, …, N}并且有M种债券价格为{Fm, m=1, …, M}, 利息流为{Dm, m=1, …, M}, 假定该代表性投资者初始时只拥有股票。我们的问题变成了寻找如何使代表性投资者拥有最大的效用[2]。
通过最大化代表性投资者效用函数, 可以得到以下二个重要结论:
1) 通过一阶条件可以得到一个随机折现率:
其中μc (t) 表示消费的随机增长率, δc2 (t) 表示消费的随机波动率。
2) 在整个经济达到均衡时, 最优消费策略应使得整个市场出清, 也即是消费应等于产出[3]。
根据我们的研究目的, 我们不用一般形式的Lucas经济形态, 不影响一般性的条件做一些简化。假设国民累积经济产出如GDP, 为Q (t) , 它只受一个随机因素的影响, 也即是一个维纳过程WQ (t) , Q (t) 的变化符合下面的几何布朗运动:
假设GDP的波动率是常值, 即σQ (t) =σQ, 并且GDP的增长率是一个均值回复过程。
其中, γ值为均值回复速度, 是长期均值, 并且σa是α (t) 的波动率, 并假定为一常数。
再假定r (t) 是即时无风险利率且由均衡状态下GDP所确定内生变量, 我们这里所说的这种经济跟Goldstein和Zapatero (1996) 所讨论的经济形态是类似的。
我们假定有一个代表性的投资者, 拥有一个CRRA效用函数, t时刻的消费是Ct该代表性的投产者的风险厌恶系数为, 折现因子是詛, 该效用函数的形式如下:
该投资者将会选择一个最优化消费—投资策略[4], 以达到其终身效用的最大化。
由第一阶条件可以得到随机折现因子 (SDF) , 或者说者说价格核心Z (t) 。我们可以由Z (t) 来决定所有资产和利润的折现价格。
下面我们来推导荠 (t) 所符合的运动过程。在这个经济形态中, 总消费源自于总产出 (也可以称之为红利) 。在平衡状态下, 也与一般Lucas经济形态下一样, 总消费等于总产出, 也就是ct=Qt。使用这一均衡条件和Ito’s lemma, 我们有
(1.13) 式表示随机的折现因子, 它包括两部分, 一个是无风险的部分, 一个是有风险的包含随机因素部分, 也即风险升水。因此即时的无风险可由上式 (1.13) 导出, (1.13) 式是包含风险因素的, 我们对 (1.13) 求t的期望值, 可以得到去掉风险因素, 同时去掉时间的影响, 而得到无风险利率。
从而得到无风险利率
从 (1.15) 式可知, 无风险利率是由宏观经济因素, GDP增长率, GDP的波动率, 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及其折现因子, 所共同决定的。
从 (1.15) 式, 我们还可以得到风险的市场价值是常数:
参考文献
[1]Campbell, John Y., and John H.Cochrane, 1999, By force of habit:A consumption-based explanation of aggregate stock market behavior,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7, 205-251.
[2]Huang, Jing-zhi, and MingHuang, 2003, Howmuch ofcredit spread is due tocredit risk?WorkingPaper, Penn State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3]John C.Hull:Options, 1998,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3nd ed.New York:Prentic-Hall, Inc, 1997.
[4]Longstaff, Francis A., and Eduardo S.Schwartz, 1995, A simple approach to valuing risky fixed and floating rate debt, Journal of Finance50:789-819.
为何说A股投资是无风险利率? 篇2
所谓无风险收益或无风险利率,是指将资金投资于某一项没有任何风险的投资对象而能得到的利息率,也是投资者所追求的一种理想投资。同时,无风险利率是其他一切利率和资产价格的基础。在现代货币体系下,中央银行一般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无风险利率来实现其宏观调控目标。在美国,由于有政府担保,美国短期国债利率往往是无风险利率。
正如刘世锦所指出的那样,早几年的中国房地产投资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资,都是无风险利率。因为,可以看到前十几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无论是购买住房投资者,还是房地产开发商,无论是购买住房还是建筑住房,只是有极高的回报率,却不存在任何风险。如在前十几年,只会见到房地产开发商获得暴利,许多一贫如洗的人只要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短期内就成了巨富,其中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做房地产开发商的人而破产。同样,前十几年的住房投资者,只要购买了住房,没有哪个不赚得盘满盆满,只不过暴富的程度不同而已。而房地产能够成为一个无风险利率的投资领域,则全靠政府的经济目标及房地产政策所为。
同样,地方政府平台也是如此。这十几年的地方政府不仅敢于负债,借的钱越多越好,因为这样不仅有政府官员之业绩、有地方政府形象工程,更有地方政府的利益,因地方政府的投资标的越大,地方政府官员获得利益机会就越多。同时,地方政府敢于高成本大量增加债务,也有人或机构敢于把大量的钱借给地方政府,因这些借款人根本就不用担心地方政府借钱后不还款的高风险,即使融资成本很高。因为有中央政策担保。近期地方政府债务转换就证明这些借款人的判断是对的。这就是为何早几年影子银行盛行的根源所在。地方政府融资也是无风险利率,而这些同样是政府政策的结果。
当这两个无风险利率领域开始变化或减弱时,国内无风险利率投资开始转向了股市。也就是说,在一年前进入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或今年进入股市的投资者,没有不大赚一把的,就如只要早几年购买住房就能够赚钱一样,当前只要进入股市投资没有不赚钱的。当前中国A股投资根本就不存在风险,如从1月底到现在,上证综合指数上涨了50%以上,深证综合指数更是上涨了90%以上,而创业板指数上涨了140%以上。如果从一年前开始计算,上证综合指数上涨了143%,深证综合指数上涨180%以上。比如国际上涨得最快的阿根廷股市的涨幅高于3倍以上。股市成交量,已达到2万亿以上,最高时达2.4万元,比起2007年10月16日股价高峰时的1600亿元增加了15倍,股市的总市值达11万亿美元以上,仅低于美国股市。这样一个单边上涨的股市,投资岂能会有风险?
由于无风险利率转向股市,国内投资者及资金纷纷流入股市。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统计,上个星期(5月25日至29日)上海及深圳两地交易所新增A股开户数高达442.80万户,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新增投资者数量为164万户,比前一个星期大增83%。
本来这些投资都是高风险投资,无论是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还是股市都是如此。这些市场之所以成为无风险利率投资,基本上是政府政策所为的结果。所以,当前股市的投资者就得密切关注政府政策变化,如果政府政策不变化,仍然要催生国家牛市,那么这种无风险利率的投资还会持续。如果政府政策风险转变,投资者就得当心点。就目前情况看,政策短期变化概率不高,但投资者还是谨慎点好,特别是市场震荡时,以不变应万变。
但是,无论是房地产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是当前的股市,如果政府要制造这些市场的无风险利率,那么肯定会让这些市场后患无穷,甚至于一发不可收拾。就如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一样,当前房地产市场只是回光返照,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早就积重难返,要想用当前这种继续推高房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根本就不可能。这些市场价格本来是有涨有跌,但政府的政策人为制造只涨不跌,人为破坏市场法则,那么这些市场风险会更高,只不过目前只是潜在那里,什么时候爆发出来不确定。
作者简介:
无风险利率 篇3
目前很多无抵押贷款标价喜欢用月管理费这个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个月收取你借款额的0.8%作为利息。例如华夏银行的无抵押贷款产品易达金月管理费为0.8%,10万块钱借一年利息为:0.8×100000×12=9600元(注意,算到这,很多人下一步就开始犯错了)。很多人开始算年利率是多少?10万块钱借一年还9600元,利率当然是9.6%。很多人就这样被骗了。
为了说明哪错了,再说说另一款类似的产品,花旗银行的无抵押贷款产品幸福时贷收费为:月利率1.30%。一看比华夏银行的易达金高了0.5%,但是一查银行的收费表,10万元贷一年利息为8600元,居然比华夏银行的易达金利息少不少。这是为什么呢?
产生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在于两者的计算方式不一样。月管理费的意思是每个月收取最初的借款额的0.8%作为利息,而月利率是指每个月收取剩余本金的1.30%作为利息。这两者的差别在哪呢?要知道,无抵押贷款的还款方式一般是按揭的方式,也就是每个月还本付息。注意还本付息中“还本”这两个字,很重要,还本与不还本有很大的差别。
举个例子,借12万块钱一年,每个月需还本1万元,一种方式是月管理费1%,一种是月利率1%,差别有多大呢? 按月管理费1%计算,第一个月你的利息为1%×12万元=1200元,第二个月的利息仍然是1%×12万元=1200元,一年下来总共的利息为14400元;而按月利率1%计算,第一个月的利息为1%× 12万元=1200元,到了第二个月,因为本金已经还掉1万块了,所以第二个月只有11万元计算利息了,利息为1%× 11万元=1100元,以此类推,最后一个月应还利息为1%×1万元=100元,一年下来总共还的利息为7800元,要比第一种方式少得多。
讲到这大家明白了吧?由于是每个月还本付息的方式,所以每个月以最初的贷款额计息和以剩余本金计息差别是相当大的。
慎待利率上行风险 篇4
在应对危机期间,以西方国家为主的经济体均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政府债务大大增加,全球金融体系中充满了廉价的流动性。这场危机是以廉价的信贷、过度债务为起点,以更为廉价的信贷、更大规模的债务为终点。区别只在于以往的信贷直接进入实体经济,债务风险主要集中于私营部门,但现在流动性主要在金融体系中循环,债务风险则迅速转移到了公共部门。从应对危机的措施看,这次西方国家应对危机的套路与以往格林斯潘时代通过制造泡沫医治泡沫破灭的办法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手段更为大胆。这种反危机手法就像传统中医中“以毒攻毒”的疗法。旧毒解了,新毒则留在体内。
这种危机疗法的后遗症之一就是主权债务膨胀带来的风险。哈佛大学教授CarmentM,ReinRart和KennethS,Rogff研究了800多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发现危机后政府债务平均上升86%,主权债务直接或间接违约的风险大幅增加。在这次危机后,经合组织在2009年的政府赤字占GDP比例平均值为8.2%,公共债务余额占GDP比例的平均值已达90%。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14年发达国家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平均将达到110%,远远高于一般被认为政府债务占GDP不应高于60%的安全标准。
这表明金融危机的代价由私营部门转移到了公共部门,又由公共部门转嫁到了子孙后代。在非战时政府债务如此之高,在历史上极为少见。这不仅会挤出私人投资,也挤压了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推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大大增加了政府债务的利息负担,更严重的是引发了投资者对主权债务直接或间接违约的担心。
除了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外,英国的情况也很严重,英国当年的财政赤字占GDP已达12%。美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资料,美国政府的债务余额已达12.68万亿美元。且这个数字自2007年9月以来,以接近日均40亿美元的速度在膨胀。
现在看来,除非这些国家经济能实现并保持强劲复苏,而且政治家有足够的胆识敢于逆民意、反周期大幅削减开支和加税并最终达到财政盈余,否则主权债务不断膨胀的趋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只会加速而难以逆转,最后必然导致货币对外贬值和对内通胀并最终推高利率。前阶段市场上部分南欧国家的主权债务信用违约掉期成本上升,就反映了投资者对这些主权债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要求较高的保险成本。
最近,连美国十年期国债和英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持续上升。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接近4%长期利率上升、收益率曲线陡峭化即可解读为投资者对经济复苏的强烈预期(因为长期利率是对未来短期利率的反映),也可解读为投资者对通胀的强烈预期。由于美国银行业信贷还在持续收缩、失业率仍高企、经济持续复苏仍有不确定性,而国债与通胀保,障债券的利差一直徘徊在2.3%-2.5%,表明短期通胀压力还不大。这说明这两个因素均还不是长期利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当然,从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看,通胀苗头在显现。但当前长期利率上升更大的可能是政府庞大赤字造成的债券供求失衡,投资者对国债供给大量增加要求给予额外补偿。现在看来,美国长期利率上升的趋势还将持续,其中30年国债收益率上升的幅度可能更大,这将对金融市场带来重大影响。若长期利率因供给大量增加而持续较大幅度上升,一方面使政府融资成本大大增加,市场以价格手段迫使政府紧缩财政,另一方面将压抑投资和压制资产价格,并终结自上世~B80年代初以来美国国债长达30年的牛市。这是大膨胀(GreatReflation)政策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根据历史经验,长期利率若超过6%,就会对股市和宏观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因此,在刺激政策不退出的情况下,主权债务膨胀导致的长期利率逐步上升,短期将驱使资金流向企业债、新兴市场债、股票市场等风险型资产,给风险型资产投资者带来短期的欢乐。但长期而言,长期利率大幅攀升,将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系统性风险,投资者对此不能不忧。
在我国,由于债市上银行起主导性作用,在今年银行压缩信贷规模的背景下,大量银行资金涌入债市,使长期利率在通胀预期强化的气氛下从年初开始下行。由于短期利率尚未市场化,长期利率又受银行信贷政策变化的影响而失真,使当前国内债券市场风险在价格上得不到真实反映。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中国也有大剂量的应用。由于利率失真,部分风险可能直接通过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与消费物价指数(即通货膨胀)体现出来。
除了与欧美国家有类似的宽松货币环境外,由于人民币的不可兑换性和资本流动的管制,过剩的流动性不能像欧美一般向全球输出,同时当前中国不存在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的负产出缺口,部分行业更存在要素供给的瓶颈,生产成本在持续上升。在总需求增加及总供给能力约束下,中国的通胀压力大于欧美并在逐步强化。
目前中国利率尚未市场化,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都还未充分反映未来的通胀风险,短期投资者尚未感到通胀之痛,但随着生产成本上升向消费物价的传导使通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较大机会持续上行。当实质利率在较长时间内较大幅度地体现为负时,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最终将不可避免地上升。而利率上行必然对资产价格带来影响。因此,通胀趋势及其背后的利率变化风险将是中国金融市场演变的重要观察变量。这也是一季度A股与港股成为全球唯一下跌的两个市场的主要原因,我们对此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可以说,通胀压力导致的利率上行风险是中国金融市场的近忧,而债务膨胀推动的长期利率上升将是欧美市场的远虑。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短期繁荣及中国债券定价对通胀的麻木,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完全体现未来的利率风险。当前美国长期利率上升正在揭开金融市场上新的一页。投资者应见微知著,既要看到在经济复苏背景和宽松流动性下资金对风险型资产的追捧带来的机遇,同时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对长期利率飙升带来的冲击有所准备。
无风险利率 篇5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概述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 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 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如下。
1996年我国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 正式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分几步放开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 这主要发生在2004年之前。
2003年之前, 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 2004年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
2004年10月, 贷款上浮取消封顶, 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与此同时, 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 下不设底, 但不可较基准利率上浮。
随着各种票据、公司类债券的发展, 特别是OTC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不断扩大使价格更为市场化, 很多企业, 特别是质量比较好的企业, 可以选择发行票据和企业债来进行融资, 其价格已经完全不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
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2006年8月, 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为支持灾后重建, 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 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2012年6月, 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二、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1、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意外变动而造成银行盈利状况和市场价值对预期值的偏离。一方面, 利率的高低变化会影响商业银行各种期限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 从而影响银行的损益。另一方面, 利率的变动会影响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 引起银行股价波动或使银行由于风险资本不足面临监管当局的处罚或信用评级机构的降级处理等对银行不利的后果。根据风险成因, 一般可以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
(1) 阶段性风险。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是指在利率市场化转轨阶段, 经济主体不能适应利率波动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其带有显著的系统性, 但随转轨阶段的完成, 阶段性利率风险就会逐渐消失。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第一, 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风险。利率市场化过程中, 随利率水平上升, 高风险的借款人将更愿意向银行借款, 而风险较小的借款人则可能逐渐退出贷款申请者的队伍, 由于高风险借款者充斥着信贷市场, 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这就是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风险。
第二, 国有企业风险集中风险。改革开放以来,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屡呈滑坡态势, 客观上要求国家扩大对国有企业的补贴, 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造成财政部门无力承担巨额补贴, 企业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比重又过高, 在这种情况下, 弥补国有企业亏损和低效运行的使命就落在国有商业银行身上。据统计, 为我国创造7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95%以上新增就业机会的非公有经济, 却至多拥有相当于国有部门20%~30%的信贷资金;而对工业总产值贡献率不足30%,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足20%的国有企业, 却占用着70%以上的国有银行信贷资源和上市融资绝对垄断权, 国有商业银行也就成为了我国经济改革风险的最大承担者。
第三, 市场同业竞争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同业之间竞争会加剧, 其直接表现是各种金融工具间利率水平差距缩小。自存贷款利率浮动改革试点以来, 大量资金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流向农村信用社已经预示着利率市场化之后我国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第四, 银行存款分流风险。目前, 我国金融市场仍然处于比较严格的政府管制状态, 金融产品较少, 大量资金不得不以储蓄的形式存入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之后, 金融产品必将不断丰富, 居民将有更多的金融产品选择权, 银行存款的分流将不可避免。
(2) 恒久性风险。恒久性风险即通常所说的利率风险, 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 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 尽管此种风险是银行业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 但严重的利率风险会给银行的赢利水平和资本带来巨大的威胁。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和监管原则》, 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成熟期错配风险, 是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日 (对固定利率而言) 或重新定价时间 (对浮动利率而言) 差异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 这也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风险。当市场利率变化时, 这种资产、负债重新定价时间的差异会带来资产负债业务价格调整时间的不一致, 从而带来金融机构利差收益的变化。存贷款业务中的“短存长贷”现象突出, 如果利率上升, 商业银行则面临融资成本上升的风险。
第二, 收益曲线风险。是指当金融机构收益曲线的斜率与形态发生意外变化时, 银行资产方收益可能与负债方支出发生方向相反的变化, 从而影响银行收益的风险。一般是指资产与负债期限不相匹配时, 银行为了维持这种缺口头寸, 在收益曲线风险的斜率变小甚至变为负数时, 净利差收入将减少。银行利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 当收益曲线异常变动, 长短期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时, 银行的利差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
第三, 基准风险。指一般利率水平变化引起重新定价特征相似的金融工具利率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化, 从而影响金融机构收益的风险。在同一定价期内, 当一般利率水平发生变化时, 如果两种不同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即基准利率变化水平不同, 会导致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调整幅度不同, 商业银行也会面临损失。
第四, 选择权风险。又称期权风险, 利率大幅下调时, 一些资信情况好、经营状况佳的企业纷纷偿还长期贷款, 并以新的较低的利率再融资, 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客户就不得不同意这种安排, 使得银行收益降低, 这就是内含选择权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升降将会十分频繁, 银行客户会随时根据利率水平调整自己的资产与负债, 而这种调整往往对商业银行不利, 受体制性因素和微观机制制约, 我国金融机构目前对存款人提前支取和借款人提前还款缺乏制约手段, 此类风险较为显著。
2、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问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并没有建立起和利率风险管理相关的管理机构、制度、机制等, 外部也缺乏一些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市场调节。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 利率风险管理的体制不够健全。在管理体制上, 各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一套针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缺乏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管理程序。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 需要一套严密、科学、权威性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 以利于准确、及时、科学决策。
(2) 缺乏及时有效地控制和规避风险的工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比较单一, 负债基本上是被动的, 资产的运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基本上不能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资金成本、供求关系自主决定不同的利率来调节资产负债结构, 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表外的金融衍生工具更是匮乏。
(3) 利率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资源匮乏。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对利率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要求甚高, 而我国银行界目前接受这种系统培训的人员甚少, 对利率走势的预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较弱。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改进管理模式的设想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需要商业银行经历较长的适应期。为应对挑战, 我国商业银行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改革利率管理模式, 探索利率风险管理手段, 建立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利率管理机制。
1、组织架构上的调整。
应确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是利率管理的核心机构和决策机构。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确定利率和费率的基准水平, 制定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信息系统模式建设等。现阶段, 可考虑采取由各业务部门确定各自的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 提交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审批的过渡性措施, 在条件成熟时, 由资产负债管理部统一进行全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2、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创新。
资产负债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不是简单的资产负债头寸调配, 因而要充分考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时效性和信息化水平。
3、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对外定价机制。
目前, 受金融生态条件、内部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等制度性制约, 金融机构利率定价的技术条件还不能完全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容易引发价格恶性竞争。
4、逐步引入内部核算和激励制度。
建立内部转移价格制度和正向激励机制。明确各项业务经营管理的内部专业分工和业务流程, 通过建立内部转移价格制度有效调节各业务流程环节利益的再分配机制, 培育正向激励机制。
5、建立技术支持系统。
目前, 各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信息支持系统, 所需数据也很缺乏, 应结合各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利率信息库和风险分析系统, 在此基础上, 逐步提高对市场利率水平变化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从而可以进行比较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Z].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增刊) , 2005.
[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Z].1997.
[3]戴相龙、吴念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4]安东尼.G.科恩、罗伯特.A.克兰等: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无风险利率 篇6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含义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动而造成的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造成银行的利息收入等改变, 从而影响银行的收益变化或银行金融资产缩水, 给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目前对商业银行而言, 主要面临以下四种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曲线风险、期权风险。
一是重新定价风险 (又称缺口风险) 。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到期日 (固定利率) 与重新定价时间 (浮动利率) 差异造成的风险, 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明显时, 利率的变动将给银行收入和经济价值带来重大影响。如商业银行固定利率长期贷款的融资来源假如为短期存款, 则利率上升, 商业银行的内在价值将降低, 未来收入将减少。
二是基准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利息支付和利息收入采用的基准利率不完全一致造成的 (定价基础的差异) 。利率变化时, 所使用基准利率的完全相关性和非同步性会导致同期限资产与负债之间存在利差的变化。
三是收益曲线风险。收益曲线从图形上反映的是证券的到期收益与期限之间的关系, 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会导致曲线的斜率、形态受到影响, 收益曲线的非平行移动或旋转时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收益曲线风险。
四是期权风险。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等业务中存在的各种隐含选择权造成的风险, 如客户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提前偿还贷款等。这种隐含期权对客户是有利的, 但对商业银行的收益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收入中利息收入占比较高, 因此利率的波动对商业银行收益将产生巨大影响。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看, 专门的利率管理工作尚未纳入银行的整体管理机制中, 以致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管理预测水平较低, 不能为银行经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是制度制定上存在缺陷。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缺少独立的、专门针对风险管理的部门和机构, 银行整体的利率风险管理决策、执行机制、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欠缺, 利率风险管理内控监督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开展, 这些将会加大利率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二是技术上的落后。受长期利率管制影响,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识别、评估机制、风险测量技术不健全, 缺少对利率的预测机制和预测模型, 利率风险的测量精准度不高。金融产品定价方面尚未成熟, 不同类别的商业银行之间差异加大, 在中小银行粗放式的定价方法仍存在, 仅是简单地参照基准利率上下浮动, 尚未引入和使用定价模型, 利率市场化对小型银行的冲击最大。
总体而言,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如何准确度量自身面临的利率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已刻不容缓。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市场利率的波动将更加频繁, 变化幅度加大, 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越高。利率风险管理将纳入商业银行日常管理中, 加大对利率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度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目前针对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敏感性分析在分析利率风险时, 只分析收益或成本受利率变化影响的资产和负债, 即利率敏感性资产 (IRSA) 和利率敏感性负债 (IRSL) , 不考虑利率变化时不受影响的资产和负债。利率敏感性资产主要包括浮动利率贷款、即将到期贷款、短期贷款、短期投资、同业拆出、买进的可回购协议等, 利率敏感性负债包括重新定价存款, 如活期存款、短期存款等。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缺口是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规模之间的差额, 其反映了利率风险敞口大小, 存在正缺口、负缺口和零缺口三种情况。
利率敏感性缺口的优点是模型简单、适用性强, 已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2. 持续期分析
持续期分析反映了价格变化率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相较于缺口分析仅计量利率变化对银行带来的短期收益影响, 持续期分析在利率风险分析中纳入了时间因素, 从而估算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持续期 (也称久期) 的概念是麦考莱 (Macaulay) 1938年提出的, 巴塞尔委员会在2004年7月颁布的《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中提出了基于久期的利率风险管理框架。目前持续期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利率风险管理中, 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持续期分析假定利率期限结构曲线为水平直线, 这与实际不符, 商业银行不得不保留一定的久期缺口承担一定利率风险。
3. VAR模型
VAR模型 (Value at Risk, 即在险价值) 主要用于度量一定时间内、既定置信度水平下, 金融资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与其他常用的利率风险分析方法比较, VAR模型可以度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受到的市场多因素交叉影响, 是对大量统计数据分析处理后得出的, 克服了持续期分析法与现实不符的缺陷, 但其测量的基础是金融市场能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计算过程复杂, 目前我国的基础数据尚达不到要求, 且模型中的大量假设与现实存在一定出入, 计算结果的指导意义有待验证。
摘要: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步伐加快, 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在探讨利率风险含义的基础上, 研究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
参考文献
[1]钱峰.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分析——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无风险利率 篇7
1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识别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指出:利率风险主要有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期权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几种类型。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各项利率水平逐步放开, 利率风险的各种形式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都有所体现。
1.1 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由于存在银行资产、负债等到期日的差异, 利率的变动会对银行的净利差产生影响, 从而使银行的收益等指标产生不可测性。由于多种因素影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资产和负债在数量和期限方面配比不平衡:同期内存款增加幅度明显大于贷款增加幅度;存款多为短期, 而贷款多为长期。一旦利率波动, 融资成本与贷款收益会相对变动, 从而引起银行净收益的变动, 容易引发重新定价风险。
1.2 基差风险
在存贷款利率调整过程中, 由于存在存贷款利率非均衡性调整, 使存贷利差缩小, 而导致的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称为基差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央行对基准利率的调整越来越频繁。从2006年连续多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到2012年6、7月间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基准利率来看, 央行不对称调息频率加大 (如表1) , 利差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强, 从而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基差风险日益凸显。
1.3 期权风险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合同规定:存、贷款人有提前支取存款与提前还贷自由。利率市场化背景下, 客户对利率有选择余地更多, 资金流动和资产变换频率更高, 从而加大了银行的选择权风险。当利率变动时, 存贷款人有根据自身利益决定是否提前取款或还贷来规避资金损失。利率上升, 存款客户提前支取存款, 并转存为利率更高存款的动机增强;利率下降, 贷款客户提前偿还贷款, 并以更低成本贷款的动机增强。客户对利率变动的反应, 将会使银行面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个人住房贷款是具有期权性质的银行资产, 近几年来, 由于个人住房商贷利率浮动区间的频繁变动, 可能导致客户的提前还贷行为, 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水平, 使商业银行的期权风险大量积聚。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http://www.pbc.gov.cn/) 公布的数据整理所得。
1.4 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风险是指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 收益曲线斜率和形状随之变化而导致的风险, 即不同到期日之间收益率变化的不一致而导致的商业银行收益率的损失。这种收益率变化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上升型收益率曲线趋于平坦或向下倾斜, 即短期利率水平高于中长期利率水平;二是收益率曲线长、短端的变化不一致, 即出现长期利率升幅大于短期利率升幅。由于该风险主要由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引起, 因而又称为期限结构风险。
现阶段, 我国国债利率仍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利差空间, 因此, 银行在进行资产配置时, 通常考虑以国债来替代企业贷款, 以提高经营效益, 降低经营风险。但从长期来分析, 利率市场化完成后, 若市场利率上升, 债券的投资收益率将会随之降低, 届时收益率曲线风险将显现。
从利率风险的来源可以看出,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重新定价风险和基差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利率风险。
2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主要有收益分析法和价值分析法。收益分析法分析侧重于利率变动对账面或报告收益的影响, 其代表模型为利率敏感性缺口度量模型。经济价值分析法侧重于银行净值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 其代表模型为持续期模型和Va R模型。但是由于持续期模型与Va R模型相对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其假设条件更多, 数据的获得难度更高, 风险衡量的投入的成本更高, 对技术层面的要求也更高。因此, 综合多方面的考虑, 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现状考虑,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更适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衡量。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最早用于度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方法。它是针对因利率变动而使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利息收入或支出发生变化, 而造成对银行成本收益不确定的利率风险进行测定的方法。利率敏感性资产 (负债) 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到期的或需要重新定价的资产 (负债) , 它的到期收益率易受市场利率的影响而波动。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主要包括:存放同业、存放央行款项、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客户贷款及垫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应收款项等升息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主要包括:向央行借款、同业存放、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客户存款、应付债券等付息负债。利率敏感性缺口 (GAP) 表示一定时期内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 (IRSA) 与利率敏感性负债 (IRSL) 的差额, 用公式表示为:GAP=IRSA-IRSL。当GAP>0, 为正缺口;GAP<0, 为负缺口;GAP=0, 为零缺口。当处于升息通道时, GAP>0, 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将增加;GAP<0, 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将下降。当处于降息通道时, 情况相反。当存在GAP=0时, 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不受影响。通常, 商业银行通过对缺口的度量和管理, 来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组合, 用以控制银行的利率风险。
由利率敏感性缺口引申的相关指标还有利率敏感性比率 () 、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 () 和缺口率 () 。利率敏感性比率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是一种相对指标, 公式为:=IRSA÷IRSL。与1的偏离度取决于IRSA与IRSL的相对大小。当越接近于1, 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越小, 反之亦然;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是指利率敏感性比率与1的差值, 公式可表示为:, 它也是衡量利率风险的相对指标, 若的绝对值趋向于0, 则银行面对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较小, 反之成立;缺口率是指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与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值, 公式可表示为:=GAP/总资产, 也是一个相对指标, 它反映了商业银行拥有的总资产对所面临的缺口风险的承受能力, 其与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负相关。
3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以工商银行为例
工商银行作为我国五大国有银行之首, 是我国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 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截至2010年末, 工商银行总资产134586.22亿元左右, 总市值14344.70亿元左右, 居全球上市银行之首。2012年, 工行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存款银行地位, 资产规模全球第一。
鉴于工商银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特殊和重要地位, 对其进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 有利于对工商银行的风险现状进行更好的认识, 以期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工商银行防范利率风险提出一定的建议, 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也具借鉴意义。
根据上文研究, 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比率, 敏感性比率偏离度和缺口率四项指标来对工商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区间选取2007年3月18日~2012年7月6日, 数据均由工商银行各年度报表分析整理所得。之所以选择2007~2012年的作为研究区间是因为:从2007年资产泡沫的出现, 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到目前经济的复苏回稳, 我国利率水平在此期间经历了频繁的波动调整, 形成了两个升息周期一个降息周期, 并于2012年7月6日出现回调拐点 (如图1所示) 。在该区间对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 可以考察利率频繁变动情况下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 有助于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一定的预测, 也有助于我国利率风险防范体系的完善。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http://www.pbc.gov.cn/) 公布的数据整理所得。
通过对2007~2012年我国工商银行年度报告公布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将利率敏感性缺口 (GAP) 、利率敏感性比率 () 、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 () 和缺口率 () 分别从短期、长期和总量三方面进行计算、统计, 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注:表中数据均是通过工商银行各年度年度报告整理计算所得。
从利率敏感性缺口角度来看:只有在加息周期, GAP>0;在降息周期中, GAP<0, 银行才能获得更大收益。如果GAP>0, 银行应该适当减少资产, 增加负债, 以规避降息带来的风险;如果GAP<0, 银行应适当增加资产, 减少负债, 以规避升息带来的风险。但是, 无论在降息周期还是升息周期中, 工行都维持着短期负缺口, 长期正缺口, 且总缺口为正的缺口状态, 并且未根据利率的周期性变动作相应调整。这可能与工行自身资产规模巨大, 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相比中小银行灵活性较差有关, 也可能是由于其对利率波动引发的利率风险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
由图1和表2可以看出, 虽然在2007年初和2008年底开始的两个升息周期中, 工行的总缺口为正, 为其在升息周期下带来可观的利息收入, 但是, 由于短期内工行一直存在负缺口, 因此将会产生较大的利息损失, 存在较大的短期利率风险。这种长期正缺口绝对大于短期负缺口的现象, 反映了工行长、短期资产负债规模严重不匹配的状况, 如果处在降息周期, 银行将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从利率敏感性比率角度来看: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分析可知, 当处于升息周期时, >1;当处于降息周期时, <1, 商业银行才能有效防范利率风险, 并且获得更多的收益。
从总量指标分析, 在2007~2009年之间, 无论处在升息周期还是降息周期, 一直在不断减小, 越来越趋向于1, 说明工行在此期间采取了被动性的策略防范利率敏风险。无论利率如何变动, 这种保守型策略都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利率风险, 确保工行收益的稳定。而在2010年开始的升息周期中, 虽然一直维持在1附近, 但是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 这会降低银行的利息收入幅度, 若不及时有效调节,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银行利息损失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从长期指标来看, 均与1严重偏离, 但呈逐年下降趋势, 可以看出, 由于工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 使得其面临较大的长期利率风险;但是工行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过一定的逐年调整, 使得长期利率风险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从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角度来看:值衡量的利率风险大小与类似。由表2可以看出, 短期和总量的指标的绝对值均较小, 其中总量的指标更趋向于0, 因此在各利率变化周期内, 工行均面临一定的利率风险, 但风险程度较小。而长期指标都维持在较高水平, 2007年长期值达到3.43。从这种过大的偏离度可以看出, 工行存在较严重的“借短放长”现象, 一旦长期利率发生波动, 将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和相当程度的流动性风险。因此, 长期内的利率风险也不容忽视, 工行应该加强对长期资产与负债的匹配。
从缺口率角度来看:总量方面, 工行的缺口率波动较为平稳, 且数值不大, 但这仅是由长、短期缺口率相互抵消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 工行长期远大于短期, 且多数年份均超过10%, 2007年处于最高水平, 接近20%, 远高于一般银行水平。较大的缺口率说明:工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和总资产相比而言较大, 现有的资产可能很难全面的防范利率风险。但作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 工行应该有足够的资产来应对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风险。因此, 其更应注意的是调整长期缺口率, 并对长期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匹配。
4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防范
通过上文对我国工商银行相关利率风险指标的分析, 得出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 工商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现状及相关改进措施。其利率风险的最主要因素在于我国资产、负债规模与期限的不匹配。这也是我国各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问题。可见, 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重视程度均不是很高, 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率风险。因此, 在利率市场化进背景下, 加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提出一定的建议。
微观方面:首先, 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下的利率风险重视程度, 增强自身防范利率风险、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 构建利率风险的内部防范体系, 设立职能明确的风控机构,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规避。其次, 采取资产负债表内管理模式, 在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与衡量的基础上,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加强长、短期资产和负债的匹配, 从而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第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引导金融产品创新。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仅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经营收入, 而且可以弥补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由于存贷利差缩小而使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差风险。同时, 可以通过设计远期、期权、期货、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 来进行利率风险的对冲, 从而降低利率波动情况下的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宏观方面:利率风险的防范不仅需要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 而且需要有外部环境的配合与政策的支持。因此, 政府方面首先要大力推进经济发展, 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 这有利于降低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其次,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避免“过急过快”、“一步到位”等改革方式而使商业银行无法根据利率风险的变化对资产负债作出及时调整。第三, 设立相关机构部门, 加强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特别是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监控。第四, 大力推进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和衍生产品的良好运作提供完善的市场和法律环境。
摘要:利率风险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本文对该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识别, 并以工商银行为例, 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 考察工行目前所面临的风险现状。最后, 本文从利率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 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风险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戴国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郭奔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识别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5 (11) .
[3]金玲玲, 朱元倩, 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 2012 (1) .
[4]杨盛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3 (3) .
[5]李春红, 董晓亮.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2 (4) .
无风险利率 篇8
一、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
1.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减少对利率的直接行政手段的控制、干预, 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波动幅度, 让市场及主体不断自我平衡、自我定位, 在市场供求机制的促使下形成。这一机制的形成将有利于我国各个机构的相互配合、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管制, 并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整体水平, 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地向前发展。
2. 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概述
利率风险管理是指, 在市场利率变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波动, 避免不了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 也就是实际收益会远远低于预期所想的收益。这时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 维持其收入的稳定, 不使资产负债而要采取的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利率风险问题在银行的管理中一定会常常遇到, 是银行管理的核心部分, 重点是研究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合理性将会对银行经营收益的提高, 银行在市场上发展前景、价值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的现状分析
1.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促进了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创新, 业务市场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在原先是由人民银行统一管制的, 不能随意改变。这种利率管制体系违背了时代的潮流, 阻碍了市场的发展, 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抑制其向前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密切关注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控制问题, 而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就能够很好地规避风险。促进了商业银行能够行使经营自主权, 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商业银行利率严格管制时期, 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自身实力都很受限制, 各方面的风险成本不能够承担, 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就很难反映出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完善, 营造了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利率市场化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最后完善的一个过程。它使各个机构之间公平的展开竞争, 相互促进发展。优化了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市场管制不再受限开放后, 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关注市场随时变化的动态情况, 调整完善内部结构制定相应可实施的战略部署, 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优化银行的客户结构。
2.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挑战
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难度加剧。市场情况是变幻莫测的, 利率完全自主化实行后, 利率波动频繁又难以预测, 利率风险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对商业银行的人才竞争、价格竞争加剧。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更多的贷款者, 这种方式会使存贷利差的减小从而导致银行收益的减少, 利率丧失调节功能。为了谋取更大的竞争空间, 竞争方式改变不再简单局限于对客户资源份额占有, 银行减小风险控制来获得利益。那么银行的道德信用风险则会加大, 信誉降低, 影响其整体实力。银行经营管理层的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落后, 利差收入占比过大导致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利率风险量化能力薄弱, 息差减少、利润降低、存款分流现象加剧, 资产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以及各种风险的频发收益曲线风险、期权风险、基准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这些挑战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都有着阻碍作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 要完善内外部结构, 有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特点和所要发展的目标进行内部结构的治理,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进行资产及负债规模的调整。调整资产期限结构、负债期限结构, 存款贷款都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资产, 只有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相应的变动调整才能不被风险所吞噬。机制的完善, 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管理制度, 对外部市场情况有清晰的认识, 才能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 要加强对专业人员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培养
利率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操作, 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还不够高、不成熟, 风险管理专业的人员又少之又少。所以为了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地运营就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 制定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 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指导, 督促人员对该专业的了解学习并考核, 只有专业人员的素质、综合能力提升了,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才有好的基础保障。
3. 要完善差异化定价体系, 加快推动业务转型
定价体系的完善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十分重要, 因此工作人员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良好的战略政策, 在对资金、管理、风险成本都有了很好地考虑下进行。完善授权约束机制、对贷款利率下浮政策谨慎使用、提升定价能力。业务转型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所以要对大客户进行全面的金融服务, 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忠诚度、粘合度, 推动集合理财业务的发展, 减少利息波动收益的影响, 只有如此, 商业银行的收益才会确保稳定, 当风险来临时, 有完善可行的体系、对策来应对。
我国在新政策的正确引领下, 不断进行深化体制改革, 这也伴随着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进行。在这一进程中, 利率风险问题层出不穷而我国抵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因此, 结合本研究对我国这一现状的分析和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我们得出在银行风险管理中, 要注重对利率风险的防范, 完善内外部环境, 实行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使银行风险来临时能及时应对。在利率市场化中, 只有风险有效防范了, 我国的商业银行市场才能更好地发展, 提高社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左玉宝.我国利率市场化与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2]谭慧敏.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 2011.
无风险利率 篇9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业 风险管理
一、前言
加速和重启利率向市场化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重点发展需求。但是,利率的市场化也给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更深入的对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带来的冲击与应对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向低消耗、高效率、价值增值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有效的提高我工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让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更加完善,让我国的国民经济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银行的存款分流现象
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较为落后,让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银行是社会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中介,这让商业银行有了大量的资金存款。随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发展、金融产品得到了不断的创新,甚到出现了“金融脱媒”现的象,使得社会资金的投资手段和企业的融资方式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商业很行存款分流问题的产生。
(二)利率市场化降低了息差,减少了银行的利润
我国在利率方面存在长期的管制。因此,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大部分都来自息差,对规模的扩张过于注重、在管理上缺乏细化。2012年知名国际咨询公司波士顿发布了一份《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报告显示,我国银行业的利差,跟世界上较为成熟的同行业相比高出了14倍。利率发展市场化后,为了保持市场的份额,商业银业一定会将存款的利率提高、贷款的利率降低,使得息差变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收入。
(三)利率市场化让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
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的水平大幅度的得到了提高,很多企业会进行逆向性选择,从而导致商业银行低风险类的贷款逐渐减少,而高风险类的贷款却不断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不良贷款出现的可能性,造成银行的资产量急剧下降。
(四)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不足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长久依赖于高额存贷款的利差,才能使得其利润持续的增长,在对成本和收益的测算方面,没有具体、完善的标准给予系统性的支持。因此,对利率进行敏感性管理的能力相较弱,利率风险的规避意识也相对的缺乏,资本也不够充足,尤其是在我国新巴塞尔协议实行以后,很多的商业银行为了弥补资本不足的问题,而被迫将成本较高的次级债发行出来,提高了利率的风险,导致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足。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能力较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业都采用分业的模式进行经营的,各个银行之间的业务有着相同的性质,资金的来源较为单一,且在很多方面上限制了资金的使用,致使银行无法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利率进行自由的选择,难以对资产的负债结构进行调整。目前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占了其资产负债结构的绝大部分,流动性资产和负债只占了一小部分,许多商业银行为了获得大量存款,会将存款的利率提高,只注重高利率存款的发展,从而让商业银行负债的结构与存款的期限结构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让商业银行综合性的经营范围与规模受到了限制。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落后
我国实行着严格的利率管制,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采用的却是渐进模式,而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无法对利率变动给予快速的反应。并且我国商业银行中的管理层不够重视利率风险的管理工作,没有意识到利率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还是理论方面都不够了解。当前时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利率的风险已经对各个商业银行都造成了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在思想观念上进行及时的转变,加强开展利率风险的管理工作,那么在面对利率市场化的环境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应对,这样就会被激烈的竞争市场所淘汰。
(三)商业银业的市场竞争不公平
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利率市场化,竞争的公平性至关重要,所以相关的银监会应对各银行的财务结果进行一定的约束,让所有的银行都处在同一起跑点上。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银行业的金融机构就类型上而言,就有16种之多,包括国有的商业银行、邮储银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等。银监会对各类银行的监管指标和要求都不相同,国家对不同的银行种类实行的政策也一样,这就导致了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缺乏公平性。不完善政策约束,会致使少部分金融机构为达目的而利用不正当手段进行利率竞争,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加强培养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利率市场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就要求相关的利率风险管理人员,在经济的问题上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够运用正确管理技术与工具来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利用先进的利率管理办法来为银行获得更高的利益。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对相关的利率风险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培养出能对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状况熟悉掌握的专业人才,提高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能力,对利率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度量。如,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使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选择出银行内部比较有潜质的精英人员,派往到国外的一些先进金融机构中,学习其先进利率风险管理经验。或者利用外聘方式,聘请一部分专业的金融分析师和工程师,来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二)优化调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在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利息,这一点与很多发达国家的银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间业务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利润与在市场上地位。因此,要想利用管理政策的引導和资源的倾斜,来进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降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和经营业务对资产负债业务的依赖,我国商业银行就需要加快开发新型的金融工具,利用新型工具将利率的内险进行有效的分散。
(三)构建多层次利率风险管理体制
1.商业银行需构建利率风险的预警机制。为提高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商业银行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对利率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有效的评估损失的额度,将得到的数据与不同利率假设数据利用相关的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为利率风险管理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2.商业银行要构建利率风险的规避机制。商业银业以构建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为基础,建立出相应利率风险规避机制,以便有效的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并依据存在的缺口,对资产的负债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差额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有效的对利率的风险进行一定规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利率波动的幅度与频率不断增加,对我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适应利率市场的环境,商业银业应该对传统的运营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地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正.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探究[J].中国市场,2014,9(42):91-93.
[2]杨建东.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3,12(4):115-117.
无风险利率 篇10
一、利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在利率管制时期,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是政策性风险, 即中央银行是否决定调息, 大多数银行将风险管理的重点集中在流动性风险和信贷风险的管理上, 这就造成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的意识十分薄弱。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实践始于80年代, 但利率真正由市场定价的实践是从1996年全国统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联网运行开始, 这也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性阶段。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由市场决定, 商业银行既无法控制利率水平, 也无法控制市场上利率的走势, 大多数单个银行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拥有了一定的利率自主权, 但也相应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我国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一个明显差别就是利息收入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所以利率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影响非常大。利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至关重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 商业银行间围绕着资金价格的竞争更加激烈, 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也大大增加。因此, 利率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该不断加强。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
利率风险是指由利率波动引起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以及表外头寸市场价值的变化, 而导致金融机构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贯穿于资产负债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受各种各样因素影响, 具有独特的运动轨迹与特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 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成熟期错配风险, 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或重新定价期限所存在的差异。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例如, 如果商业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 当利率上升时, 贷款的利息收入仍然是固定的, 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 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
2. 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是指不同期限下的利率水平集合。收益曲线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曲线的意外变化造成商业银行内在经济价值发生不利变化所形成的风险。正常情况下, 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 因为, 长期存款和长期贷款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风险更大, 因此对应的收益/成本也更大。但在经济扩张阶段, 如果货币政策反向操作, 为刺激投资, 就会出现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的现象。长短期利率倒挂, 会使银行赚取存贷利差的期望落空。在金融恐慌时期, 长短期利率倒挂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3. 基准风险。
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 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 但因其现金流和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 也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例如, 一家银行可能用一年期存款作为一年期贷款的融资来源, 贷款按照美国国库券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 而存款则按照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即使用一年期的存款为来源发放一年期的贷款, 不存在重新定价风险, 但因为其基准利率的变化可能不完全相关, 变化不同步, 就会使该商业银行面临着因基准利率的利差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基准风险。
4. 利率操作风险。
我国利率长期以来都是法定的, 商业银行自身基本上不承担任何风险, 这就使其不太重视利率风险管理。但正是这种风险意识的薄弱、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技术手段的落后, 使我国商业银行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制, 不能主动介入到利率风险管理中去。此外管理体制的落后还降低了利率管理的决策效率, 这些缺陷将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而逐渐显露出来。
三、利率调整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
自2007年3月18日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至2007年底, 已有六次调整, 虽然央行这六次调息行动, 其主要目的是抑制投资较快的势头, 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 为目前偏热的经济降温, 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但是, 利率水平、利率结构以及相应利差的变动对商业银行经营会产生很大影响。
1. 利率上升与逆向选择风险。
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央行的货币政策, 使人们有理由预期利率水平会继续上升, 因此高风险的借款人会更愿意向银行借款, 而风险较小的借款人则会逐步退出贷款队伍, 这将导致高风险借款者充斥信贷市场, 贷款合约违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信贷市场中必然形成逆向选择风险。
2. 存贷利率调整与内含选择权风险。
利率上升对银行存贷款组合的影响一方面银行要应对提前支取 (存款人需要更高的利率) , 另一方面银行必须以更高的利率吸引新的存款人或者面对流动性问题。当人们有理由预期利率水平会继续上升时, 他们就会从追逐更高利润出发, 选择提前支取利率较低的短期以及活期存款, 然后转存为利率相对较高的长期存款;对于贷款业务而言, 利率的调高会影响贷款人增加贷款的热情, 转向社会其他融资渠道募集资金, 使银行未来资产负债缺口扩大, 影响银行的流动性, 其次直接导致银行利率利息支出的净增加和贷款利息收入的相对减少。
3. 利差变动与缺口风险。
由于银行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不匹配, 利率波动时引起银行收益的变动。如果商业银行持有的浮动利率负债超过其浮动利率资产, 则利率的上升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净盈利。这样银行就面对重新定价风险, 即缺口风险。
四、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不断的利率调整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 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国商业银行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 积极应对。
1. 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决策机构。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大多为利率风险管理设置了专门的决策机构, 被称为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 (ALCO) , 许多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在各分行也设有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 负责整个集团或本分行范围内所有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中的重大决策。鉴于我国的现实情况, 尚不适宜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资源配置选择适合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模式, 目前比较适宜采用利率风险集中化管理模式。利率风险集中化管理模式即:通过一定方式将各分行的利率风险都集中转移到某管理中心, 由该中心集中优势 (包括人才、信息、技术等) 对所辖行进行统一的利率风险管理, 使银行在防范利率风险的同时, 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2.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增加非利息收入。
目前,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30%左右, 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在我国, 中间业务发展还相对滞后, 各家商业银行虽然已开办了一些中间业务, 但是从已开办的业务来看, 存在着品种少、业务范围窄的问题。当然, 中间业务收入也比较的少。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目前, 商业银行应加大技术和设备的投入, 提高中间业务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且在严格控制中间业务本身风险的前提下, 使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
3. 培育利率风险管理文化, 并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利率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对内在的利率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分析, 明确并倡导一定的风险收益价值观, 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传播以及银行内外各类沟通活动以强化管理层所倡导的利率风险收益价值观。另外, 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较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国外商业银行的“金融工程师”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动, 准确预测利率走势, 进而制定金融产品的价格, 并可以在一项交易达成后, 利用一些模型准确预测风险, 制定防范风险或尽可能缩小风险的措施。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应有所借鉴, 在强化利率风险管理者风险意识的同时, 通过外聘和加大内部培训等手段储备一批自己的“金融工程师”和“金融分析师”, 积极推进利率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志宏.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银行家, 2005 (1)
[2].曲世英, 郭福春.利率市场化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J].企业经济, 2003 (3)
[3].邹江, 张维然, 徐迎红.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4 (12)
[4].张春妮.缺口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金融观察, 2003 (11)
【无风险利率】推荐阅读:
企业规避利率风险09-10
利率市场化金融风险08-07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06-13
银行风险利率市场化论文09-10
国债利率05-21
浮动利率05-29
拆借利率05-30
利率模型06-04
利率水平06-05
利率上调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