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利率(精选5篇)
信贷利率 篇1
一、国内外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研究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Carlin和Defina(1999)对美国48 个州研究,发现联邦基准利率对五大湖区冲击较大,对西南及落基山脉地区冲击较小。Arnold(2001)选取欧盟5 个成员国中58 个地区,实证表明欧洲中央银行政策会对欧盟成员国产生不同效应。Zan Yang等(2010)建VAR模型实证得出瑞典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国内学者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普遍发现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存在,且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是主因。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传导区域效应研究,对价格研究较多,省级、东中西部划分多。梁云芳、高铁梅(2007)以28 个省市为例,研究利率、信贷对房价波动区域差异,发现信贷对中部房价影响小,实际利率对各地影响不大。王先柱(2011)研究证实了东中西部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利率对西部需求抑制明显,而信贷对供给影响大。张红、李洋(2013)构建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论证货币政策在房地产市场传导区域效应,东中西部对货币供给量冲击响应相似,会推动投资,长期抑制房价,对中部影响最小,地区对利率上涨冲击呈异质响应。东部传导效果强于中西部,货币供给量传导效果优于利率。
研究均表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存在且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凸显,从国内研究看,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主要对价格、投资方面,较少考察供给、需求,且对住宅市场研究少,地区划分以东中西部、省级居多。本文基于全国35 个大中城市,结合2015 年仲量联行对外发布《中国城市60强》,将其划分为一、二、三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4 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二线城市15 个(成都、重庆、杭州、南京、沈阳、天津、武汉、西安、长沙、济南、郑州、青岛、宁波、大连、厦门);三线城市16 个(哈尔滨、长春、福州、昆明、合肥、石家庄、呼和浩特、南昌、贵阳、南宁、海口、太原、乌鲁木齐、兰州、银川、西宁)。建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利率、信贷对不同级别城市住宅市场供给、需求影响地区差异。
二、利率、信贷政策对住宅市场影响地区差异理论分析
第一,各级别城市住宅需求不同。住宅价格、收入显著影响需求,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使这两个因素显著不同,住宅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不同。从一二三线城市选几个代表城市分析。图1 描述各城市住宅均价水平,价格呈上升趋势,但一线城市住宅均价明显高于二三线城市,从2007 年开始增速快于二三线城市。图2 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趋势图,其总体也呈增长趋势,增长速度一线城市快于二三线城市。
第二,各级别城市住宅供给不同。图3 为住宅投资完成额趋势图,一线城市远高于其他城市。图4 为住宅施工面积趋势图,总体一线城市远高于其他城市,二线高于三线城市。
第三,各级别城市金融支持不同。国内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利用外资、国内贷款、自筹资金等,国内贷款是从银行获取款项,可衡量信贷政策。据统计,一线城市从银行获得资金最多,二线城市获得资金多于三线城市,资金可获得性存在地区差异。综上,各级别城市特征显著不同,从一二三城市研究利率、信贷政策地区差异对金融调控政策改进有显著意义。
三、模型及数据来源
本文借鉴Muellbauer和Murphy(1997)建模思路,建立住宅市场供需方程。
需求方程:
其中,Q(d)为人均需求量,为各城市住宅销售量/城市年末人口;ay为人均可支配收入,p为住宅均价,i为一年期实际基准贷款利率,gloan为个人抵押贷款。
供给方程:
其中,Q(s)为住宅投资完成额,i同上,kloan为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profit为住宅均价/ 住宅造价成本。
本文数据来源于EPS、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1999-2014)、各城市统计局网站。i、ay、p、gloan、kloan、invest是以1999年为基期经价格指数调整值,除i外其他变量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为解决联立内生问题,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由于样本区间短,无法进行面板数据F检验,假定各级别城市经济结构大体一致(梁云芳2007),采用不变参数面板数据模型。
四、实证研究及分析
表1 为需求实证结果,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人均需求重要因素,与需求正向相关。从当期人均可支配收入看,三线城市住宅需求收入弹性最大,其次为二线城市,一线城市收入弹性小且不显著。对一线城市来说,高收入群体高财富积累不须担心房价上涨带来影响,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支付力低,购买力严重不足,收入增加带来需求变化不显著。滞后一期收入只有一线城市收入弹性较高且显著。住宅均价对需求有较大影响,与需求呈负相关。需求价格弹性中,一线城市最高,其次为三线城市,二线城市不显著。一线城市住宅市场存在大量投机,对于靠投机获得利益投资群体,其对住宅价格反应较灵敏,一般在楼市价格较低时买入,以期获得更大利润,三线城市也存在类似问题。滞后一期价格对当期需求影响,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需求价格弹性较显著,说明价格上升对需求影响有一定时滞性。
从利率政策看,当期利率对二三线城市影响大且显著,对一线城市影响小且不显著。由于利率没有取对数,一二三线城市利率对住宅市场需求影响系数为-4.68% 、7.96% 、6.62%,当期利率对住宅市场抑制效果不显著。消费者购买住宅受预算约束影响,当自己资金不足时必然要向银行贷款。利率变化时,消费需求会产生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变动,面临消费跨期选择。一般,利率上升替代效应为负,利率上升对需求影响取决于收入效应符号和大小。当消费者是借贷者,收入效应为负,利率上升总体效应为负;当消费者是储蓄者,收入效应为正,利率上升总效应取决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大小。二三线城市利率与住宅需求正相关说明利率上升给消费者带来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对于投机需求,利率上升会增加投机者机会成本,降低购买意愿;一线城市利率需求弹性为负说明投机需求较多。滞后一期利率对一三线城市需求有抑制作用,存在调控时滞性,对二线城市影响不显著。当期个人抵押贷款对需求都有正向作用且影响显著,对二线城市影响最大。滞后一期贷款对三线城市影响大且显著,说明信贷政策对三线城市需求影响有一定时滞性。
表2 为供给实证结果。其中,当期利率对一二线城市住宅投资影响效果为正且不显著,对三线城市影响效果为负且显著,说明当期利率对供给影响不太显著;滞后一期利率对一三线城市住宅投资有抑制作用,但不显著,利率累计效应不显著。当期国内贷款对住宅投资影响大且显著,对三线城市影响最大,其次为二线、一线城市,充分说明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资金依赖性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对资金依赖性更大。滞后一期国内贷款对一二线城市影响显著,对一线城市影响更大。当期利润水平会显著增加二线城市投资,对于一三线城市影响不显著。滞后一期利润对当期住宅投资影响不显著。总体说,利润水平不会制约住宅投资额水平,住宅供给更多受供需平衡影响。
五、结论及建议
综上,从利率、个人抵押贷款对不同城市需求影响看,信贷政策放宽会极大刺激住宅消费需求,其影响效果更显著;利率对住宅需求抑制作用不明显,政策存在时滞性。当期利率只对一线城市需求产生抑制;个人抵押贷款对二线城市影响最大,对一三线城市影响效果趋同。从利率、国内贷款对住宅投资额影响看,利率对各城市影响不显著,当期国内贷款对住宅投资影响大且效果显著,其中二三线城市住宅市场发展更需信贷政策支持。滞后一期国内贷款对一二线城市影响显著,说明二三线城市信贷政策存在一定时滞性。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作为关乎民生的住宅市场调控,不应只关注价格变化,应从供给、需求考量;要关注利率、信贷政策区域调控效果大小及时间长短,对不同城市实施不同政策,对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机制意义重大。相关部门要采取因地制宜、差别对待的货币政策,避免全国一刀切,应更有效地调控住宅价格快速增长,实现住宅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注:* 代表在 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代表 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代表 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摘要:住宅固定不可移动使住宅市场存在异质性,从需求、供给、资金获得性看,一二三线城市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使利率、信贷政策对住宅市场影响存在区域效应。因此,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利率政策、信贷政策对一二三线城市住宅市场供需影响的地区差异,并对政策调控提出建议。
关键词:利率政策,信贷政策,住宅市场,区域效应
参考文献
[1]Gerald Carlino,Robert De Fina.The Differencential Region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9,(2):339-358.
[2]Ivo J.M.Arnold.The Region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in Europe[J].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Vol.16,No.3(September 2001),pp.399-420.
[3]Zan Yang,Songtao Wang,Robert Campbell.Monetary policy and regional price boom in Sweden[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0,32(6):865-879.
[4]梁云芳,高铁梅.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8):133-142.
[5]王先柱.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基于我国31个省市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0):52-61.
[6]张红,李洋.房地产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G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3,(2):114-128.
信贷利率 篇2
市农行与市扶贫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适当降低贫困村整体贷款利率浮动水平,加大信贷资源的配置力度
本报讯(记者 周凌瀚 见习记者 柯一羽 文/图)5月25日下午,中国农业银行莆田分行与市扶贫办签订金融扶贫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如图)。双方将以推进精准扶贫为基础,以金融扶贫创新为保障,以建立有效风险防控机制为支撑,积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根据协议要求,市扶贫办在提供相应政策支持的同时,市农行要适当降低贫困村整体贷款利率浮动水平,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贷款原则上执行基准利率,贫困地区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利率要优于同业。继续对惠农卡实行“两免一减半”优惠政策,对贫困户申请开办网上银行等免收交易手续费。农行要优先保障信贷规模,加大对贫困村信贷资源的配置力度,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加快贷款投放。试点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农地金融系列产品;双方共同开展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产业基金等其他“政府增信”合作模式,并积极引入商业保险模式,实现多元化风险补偿和创新担保机制。
据介绍,中国农业银行莆田分行积极响应金融扶贫工作,以“普惠助农、创新强农、增收富农”为宗旨,积极落实惠农贷款政策,出台扶贫实施方案,开展 挂钩结对帮扶。5年来,累计为2.4万农户发放贷款45.67亿元,发放惠农卡154万张,在全市88个贫困村设立“金穗惠农通”工程服务店86个,金融覆盖面近98%。
银政合作创新金融扶贫
市农行与市扶贫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适当降低贫困村整体贷款利率浮动水平,加大信贷资源的配置力度
【发布日期:2016-05-26 08:24:00】 【点击量:11】 【来源:湄洲日报】
5月25日下午,中国农业银行莆田分行与市扶贫办签订金融扶贫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推进精准扶贫为基础,以金融扶贫创新为保障,以建立有效风险防控机制为支撑,积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根据协议要求,市扶贫办在提供相应政策支持的同时,市农行要适当降低贫困村整体贷款利率浮动水平,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贷款原则上执行基准利率,贫困地区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利率要优于同业。继续对惠农卡实行“两免一减半”优惠政策,对贫困户申请开办网上银行等免收交易手续费。农行要优先保障信贷规模,加大对贫困村信贷资源的配置力度,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加快贷款投放。试点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农地金融系列产品;双方共同开展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产业基金等其他“政府增信”合作模式,并积极引入商业保险模式,实现多元化风险补偿和创新担保机制。
信贷利率 篇3
【关键词】利率政策 固定资产 商业信贷新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宏观调控方式由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的转变,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反映,由于其在实体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广泛性、直接性和重要性,日益成为央行调控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一、从理论上看利率工具是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反映,不仅是连接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桥梁,是宏观运行与微观运行的纽带,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金融变量。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向纵深发展,央行通过各种调控政策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和需求,依托金融机构传导渠道,通过投资与利率的负相关性和储蓄与利率的正相关性传导,从而引导投资和消费,影响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而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和效果。因此,利率是金融理论界公认的最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从实践上看近年来利率政策在新疆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2000-2008年9月末,央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需要,先后12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2次下调,10次上调。总体看利率政策的变化对全区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1、利率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弱
2000年以来,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但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及变化趋势并没有明显受到国家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特别是央行自2002-2007年以来的连续加息,旨在通过提高资金成本控制过快的投资,但这一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7.8%,反而比1998-2000年央行不断降息时期的增速高9.5个百分点。故从理论上讲,央行提高贷款利率,增加了投资成本,对投资行为理应有所抑制,但从投资增速看,利率的调整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较弱。
(1)从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看,自筹资金占绝对优势,因此投资者对货币政策反映迟钝,使货币政策作用的力度减弱,利率尚不能成为影响投资变化的主要因素。自2000年以来,自筹资金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占据了相当比重,基本在50%以上。特别是石油石化等中央企业,集团公司由总公司统一拨付的资金也归并到“自筹资金”项下。仅2006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自筹资金占其全部投资的比重就分别达85.1%和99.5%。而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银行贷款占比不足20%,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渠道决定了投资主体对利率政策反映迟钝,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策传导效果。
(2)国家预算内资金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来源,由于其非市场化的流通性质,决定了其对利率政策变动的敏感性较低。自2000年以来,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平均占比达14%,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速达26.5%。新疆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国有经济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集中于石油、交通等能源、基础行业。仅2006年全区国有经济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就达76.8%,与全国国有投资比重不足50%的情况相比,比重明显偏高。因此,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以国家投资和自筹资金为主,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对省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影响较弱。
(3)资本市场融资比重不断提高,也使其对利率政策变动的敏感性较低。自2000年以来,全区资本市场规模进一步壮大,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发行股票、配股、增发累计募集资金149.2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4%。同时,石油石化行业作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投向领域,随着中石油集团回归A股,其净募集资金662亿元。因此,随着全区资本市场融资比重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多样化,使其对利率政策变化的敏感性较低。
2、利率政策对贷款供需影响较弱
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水平和贷款增速变化趋势分析,二者基本遵循了降低贷款利率、信贷增速提高,提高贷款利率、信贷增速下降的特点,因此仅从利率水平与贷款供需的变化看两者似乎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实际上信贷增速波动的幅度远远大于贷款基准利率波动的幅度,在目前利率政策传导还不通畅的情况下,基准利率的调整很难对银行信贷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此外,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与资金的供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水平、实体经济有效的金融需求度密切相关。在深入分析全区近几年银行信贷赖以生存的政策、经济、金融环境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全区信贷增速的变化与央行贷款基准利率水平的变动虽成正相关性,但关联性并不高,而是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密切相关。
(1)从政策环境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为新疆2000-2003年间信贷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央行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银行信贷快速增长。自1999年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区银行业依托自治区提出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努力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年均信贷增速达14.4%。而此期间,恰值央行连续降低贷款基准利率,较低的资金价格,也是银行信贷增长较快的一个原因。同时商业银行调查问卷显示:贷款的投放意愿及增速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实体经济的有效金融需求等因素影响,央行贷款利率的调整对银行信贷增速的影响并不明显。
(2)从金融生态环境看:2004-2007年间央行持续上调贷款利率并不是导致我区信贷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而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信贷持续过快收缩的主要原因。2004年啤酒花、德隆危机相继爆发,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出现较大变化。各家商业银行总行对新疆地区采取了紧缩的信贷政策,从而致使全区信贷增速持续过快收缩,仅2004年,全区信贷增幅从年初的16.5%下降到年末的6.5%。同时,期间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加速了全区信贷的收缩。2004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全区银行信贷增速基本维持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截至2008年9月末,全区信贷增速才上升到12.2%,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2004年年初信贷增速4.2个百分点。
(3)从市场监测情况看:贷款实际利率水平更主要受区域整体信贷环境的影响。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状况下,我区大型优质企业贷款利率基本执行下浮10%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基准利率上浮的效果。因此, 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期间我区贷款增速一直较低,主要是受整体信贷环境的影响,央行多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三、欠发达地区利率政策传导受阻的原因
1、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层次较低,实体经济对金融需求相对不足是利率政策传导受阻的客观因素
新疆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对石油工业的依赖程度依然偏大,地方工业效益低下,难以产生有效信贷需求。加之德隆危机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各家商业银行面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局面,致使商业银行在欠发达地区“慎贷”、“ 惜贷”的现象比较明显,市场主体信贷功能弱化,利率政策调整意图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受到阻碍。
2、商业银行现行的无差别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多样化的信贷需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利率政策传导效果
目前全区各家商业银行信贷权限上收,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基层分支机构自主经营能力较弱,在严格的授权授信和风险管理体制下,信贷投放偏好于利润较高的优势、垄断行业以及大型骨干、龙头企业集中化趋势明显,利率上浮对这类企业的影响较小;中小企业虽然资金短缺,但是融资困难,其更加关注资金的可获得性,对利率上调只能被动接受。信贷资金供给苦乐不均的局面使利率政策传导被弱化。
3、金融机构定价机制滞后,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利率政策调控的意图
新疆金融机构由于受经营规模、人员素质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利率定价能力普遍较低,还不能及时反映和传递国家利率政策调整信号。同时由于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未建立和切实应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加之受考核奖惩机制的制约,商业银行科学合理确定贷款定价机制建设的动力不足,利率政策调控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
4、利率的非市场化是阻碍利率政策得以有效传导的政策性原因
利率管制一方面使利率水平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与较高的投资收益率相比,贷款的低利率使得企业对央行贷款利率调整的敏感性不强,难以发挥利率调整引导实体经济投资行为及其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率管制使商业银行在目前其利润和风险的补偿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差收入的情况下,难以充分运用利率浮动来达到既争取优质客户又覆盖风险的双赢目的,致使中央银行利率政策传导机制受阻,从而削弱了政策的有效性。
四、相关政策建议
1、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利率政策的传导和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因此,应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层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区金融市场,改善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信贷环境,优化利率政策实施环境,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政策传导和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2、建立区别对待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现银企共同发展
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提高自身赢利的关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对金融需求不同的客观实际,调整分支机构的市场定位,适当下放信贷权限,加强分支机构经营决策自主权。特别是要根据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规模小的特点,完善对小企业贷款营销约束和激励机制,实现银行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3、进一步加强银行贷款定价机制和风险防范制度的建设
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能够敏感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资金定价转移体系,加强内部资金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契合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按产品、按客户、按部门进行细分和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对利率风险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和度量。
4、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真正成为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晴雨表”
应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提高利率政策对资金供求及经济变动的敏感性,使利率真正成为由资金市场决定,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的“晴雨表”。同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进一步加大相关利率政策的宣传,使微观主体关注利率改革,增强市场的互动性,为有效发挥利率政策的效果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新疆统计年鉴[M].2001-2007.
[2] 教育部高教司:西方经济学[M].
[3] 新疆信贷统计报表[Z].2001-2008.
信贷利率 篇4
由于利率市场的波动,商业银行将会面临很多风险。要想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就必须要就需要准确地分析当前的基准利率,对其期限结构组成认真研究然后对未来利率做出自己的预测。
将目前商业银行在利率方面的风险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资产负债不对称问题所引起的重新定价风险,主要是在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两个方面的比例关系不和谐,这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的状况还是比较严重,信贷方面需求的缩减导致资金大量堆积,资金运作的渠道受到限制;期限结构上用短期存款来支持长期贷款的情况比较普遍;利率结构上,利率开始向市场化,这样容易使存款的成本不断上升而信贷资产的利率不断下降,存贷利差也随之下降。
其次,利率基差方面存在的风险。在现实中,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两者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使差距降低到最小的时候,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也极有可能因为存贷方面的利率调整幅度不一致而会有下降的风险可能,加之市场竞争的激烈,利率波动加剧,利率基差风险变大。
再次,因为客户自由选择方面导致的风险。每个客户都有权利选择对何时提取,如果提前提取定期存款的话,银行利息就会面临风险。一般情况下,利率下降,客户为了获得高利率就会保持定期存款,如果利率上升,客户就会提前支取。一些借贷客户在利率下降时,如果有能力就会提前还贷然后以比较低的利率来贷款,就容易引发风险。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在利率方面的风险控制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我们要把定价机制和利率市场化结合起来构建。商业银行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获取最大利润而且能够回收所付出的成本,还要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就必须制定合理的价格,同时实现资产负债机构优化。因此,商业银行自身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实现可持续稳步的发展。
第二,建立完善自身的利率风险管控体系制度。主要包括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利率风险转移机制,利率风险补偿机制等,对利率波动进行全程风险控制。
第三,结合国内外银行利率风险的实际情况及相应的风险控制技术,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二、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的风险管控防范
我国信贷业务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很多人除了要还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外,现在比较多的还有消费品贷款、助学贷款等,信贷业务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风险也不断显露出来,诸如借贷人提前还贷、逾期不还等信用方面的风险,通货膨胀、利率变化等市场方面的风险,批贷审查不严、贷后又未有效监控等银行自身管理引发的风险,法律方面的风险等。
面对可能发生的一系列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自己的一整套防范风险的管理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控:
第一,针对提前还款情形设立提前还款罚息制。一般得借贷周期都会比较长,但是利率的波动会引发一定的风险,如利率下降时,消费者会提前偿还贷款,再以较低的利率来借贷新的债务。通过银行来借贷新债偿还旧债,银行就需要重新安排资金,同时还会丧失还贷收益,所以我们必须要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才能弥补信贷资产的损失。
第二,对于借贷人可能不还款的情形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发展战略制定完善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如平时银行信用状况、薪资水平及稳定性、资产状况等,将此来作为放贷的标准,如果消费信贷的话,还可以要求抵押物或者担保人等,从根本上抑制信贷可能引发的风险。
第三,因为利率市场化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将利率实行浮动和固定两种模式相并行的制度,消费者可以在这两者之间自由进行选择,增强消费者自身的风险与收益意识,将他们之间的业务往来规范化。而且各个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变化及时调整本行的利率,同时,可以通过在帮借贷人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收取一定的费用的途径来弥补银行因为信贷零售业务付出的成本,可以是以手续费或服务费的方式。
第四,建立健全银行内部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在贷前要对借贷人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借贷后,还要对其进行定期监控管理,把握借贷人的动态,一旦发现借贷人出现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情形时,或者发现以前一些没发现的不良信用记录时,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来补救,如列入黑名单、拒绝再次借贷等。而且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就是要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来严格把控,明确职责,规范操作。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的信贷业务办理机构,并且要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来防范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同健, 简传红.我国商业银行拆入资金业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5) .
[2]张同健.基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银行拆入资金内部控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3) .
[3]王擎.公司治理结构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J].西南金融, 2005 (09) .
信贷利率 篇5
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问题, 不同经济理论的观点不尽相同。最早在古典经济时期, 由于生产不能满足需求是那个时代的主要问题, 所以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货币就像覆盖在实际经济活动之上的一层“面纱”, 对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 仅对物价产生影响。在大萧条时期, 生产远远大于需求, 凯恩斯认为货币并非中性,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会通过利率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而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短期有效, 长期无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无效。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扩张的货币政策, 尤其是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增加会提高产出水平 (至少短期内) 和价格水平 (长期) 。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要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需要有以下条件。首先是整个经济的发展大体均衡, 基本不存在产能过剩产业和产能不足产业;其次是整个经济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可以利用;第三是取得资源的前提条件是已获得货币;第四是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和金融制度来提供货币。
二、有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研讨
在正式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与利率传导机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之前, 理解利率渠道和信用渠道的传导原理以及两者理论上的区别是必要的。
(一) 利率传导渠道
利率传导渠道理论源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其传导模式为, 货币供应量变动→利率变动→投资变动→社会总支出变动→社会总收入变动。当货币扩张时:M↑-i↓-I↑-Y↑-C↑;反之, 则会出现相反的传递效果。1937年希克斯提出经典的IS-LM模型, 说明货币政策在增加国民收入上的效果取决于IS和LM这两条曲线的相对斜率。
IS-LM模型建立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之上, 是对凯恩斯经典模式的一种修正和发展。
约翰·泰勒则以理性预期和价格粘性为假设, 将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区分开, 对传统的凯恩斯利率传导途径作了改进, 演变为:M↓→SR↑→LR↑→I↓→Y↓, SR表示短期利率, LR表示长期利率。他认为金融市场价格是货币政策影响真实经济行为的关键内容, 长期经济中工资和价格可以调整, 真实GDP将回到正常水平。
(二) 信用传导渠道
从微观主体上考察, 银行信贷渠道是狭义的信贷渠道, 资产负债表渠道是广义的信贷渠道, 两者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前者强调的是, 央行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可待资金的数量, 进而影响其贷款规模;而后者则强调特定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状况, 或者说是净值对于贷款可得性的影响。这两种渠道实质上是货币政策信用传导的两个方面, 不可分割。银行信贷渠道侧重于控制贷款供给量, 资产负债表渠道侧重于贷款的具体投向, 两者共同影响投资与产出。
1. 银行信贷渠道
银行信贷渠道强调了银行的重要地位。当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 银行体系可用的准备金增多, 可贷资金增加, 信贷扩张, 借款人随之追加投资, 最终带来产出增加。这一过程可表示为:M↑-R↑-L↑-I↑-Y↑, 反之, 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产出下降。值得注意的是, 银行信贷渠道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大企业。因为大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 但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过高, 从而银行贷款就成为其筹资的主要来源。
2. 资产负债表渠道
信息的不对称性滋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更愿意向具有较高净值的企业提供贷款, 因为较高的净值意味其贷款有较多的担保品作抵押, 这就减少了逆向选择。同时, 净值较高也意味着企业的所有者投入了较多的股本, 降低了借款人为个人利益投资高风险项目的意愿, 即降低了道德风险。
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 资产负债表渠道可以表示为:M↑-i↓-NCF↑-Ps↑-H↓-L↑-I↑-Y↑。货币供给增加, 利率下降, 净现金流量增加, 从理论上看, 利率下降会带来股价上升, 资本价值提高。综合来说, 净现金流量的增加和资本价值的提高使企业的净值增加,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趋向改善。企业呈现出良好的财务状况, 从而更容易获得贷款, 追加投资, 最终带来产出增加。因此, 从资产负债表渠道的角度看, 信用传导机制并不完全独立于利率传导机制, 而是放大和强化了传统的利率传导效果。
(三) 西方学界对于利率渠道与信用渠道的比较与启示
货币当局的政策到底能否对银行的信贷行为形成直接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西方学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论。其焦点集中在央行能否通过准备金操作影响贷款的供给。如果银行信贷的扩张仅仅是出于借款人的贷款需求增加, 则只能说明利率渠道起了作用;如果信贷的扩张源自于银行贷款供给的增加, 则才能说明信贷渠道发挥了作用。
利率传导和信用传导都主要分析了货币政策变动影响实际产出的过程, 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 他们产生作用的程度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接下来就会分析从严格金融管制走向放松管制的过程中,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和信用渠道的变化状况与发展趋势。
三、我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严格金融管制下, 货币政策传导以银行信贷渠道为主、利率渠道为辅。目前, 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尚未完善, 利率还处于严格的管制之下, 无法成为调节资金供求的敏感信号, 即利率渠道受阻, 银行信贷渠道占主导地位, 央行通过运用法定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工具调节可贷资金的数量, 控制信贷规模。对于这一观点, 国内学者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周英章、蒋振声, 他们运用VAR模型分析, 表明了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 信用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占主导地位, 信用渠道的传导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在实际的宏观调控中, 只有当商业银行的利益诉求与央行政策所带来的利益相一致时, 商业银行才愿意对调控信号做出主动反应, 但事实上两者往往是不一致的。因此, 央行只通过调节存贷款利率并不能有效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或惜贷冲动, 即无法通过调节资金价格获得预期的货币政策效果。最后, 不得不诉诸“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 通过直接调控手段促使商业银行调整贷款规模。在这一过程中, 实际上是信贷渠道发挥了作用, 而利率渠道在严格的金融管制下作用有限。
放松金融管制下, 利率渠道地位上升, 但仍以信贷渠道为主。随着我国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开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 利率对货币政策变动的敏感性将增强, 在调节资金供求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利率渠道的地位上升。国内最近的实证研究也说明了这一观点。姜再勇、钟正生基于MS-VAR的实证结果, 认为我国的利率传导渠道不仅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且作用在不断增强, 为利率调控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另有观点认为, 金融管制逐步放松,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将以利率渠道为主、信贷渠道为辅。王雪莲认为, 银行贷款与其他融资方式的替代程度在加深, 使得信贷渠道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 信贷传导机制仅作为一种增加机制与补充机制, 而利率渠道将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本文认为, 虽然我国严格的金融管制已经开始放松, 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但金融领域的改革始终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的改革。只有在真正建立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之后, 利率渠道才可能比信贷渠道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即便将来情况如此, 信贷渠道不再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主要作用, 也不能说明利率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因为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汇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的作用也在增加。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 很难判断究竟哪种渠道将会发挥绝对作用, 目前也没有实证可以证明。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 信贷渠道地位的下降是相对的, 它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仍发挥着主要作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他们更愿意为国有大企业提供贷款。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结果是在信贷传导机制下, 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作用更加明显。从这一层面来说, 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仍是十分重要的, 在国有企业能对利率信号做出及时敏感的反应之前, 信贷渠道都不可能只是利率渠道的补充。
四、我国近几年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的实证分析
(一) 利率政策的效果
本文选取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隔夜拆借利率 (IBOR) 作为代理变量, 2006年至2011年每月加权平均的利率见图1。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整理。
通货膨胀方面, 本文选取了CPI作为通货膨胀的代理变量。相关数据见图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
一般认为利率政策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 即利率和通货膨胀之间呈现反向关系, 本文认为只有实际利率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 因此最终选择用IBOR减去CPI作为其代理变量 (R) , 相关数据见图3。
相关统计指标报告见表1。
对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 即ADF检验, 结果见表2。
残差项中不存在单位根。
根据以上分析, 实际利率的上升会对通货膨胀产生抑制作用, 并且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 不过实际利率的提高会将使得通货膨胀的惯性趋势得到逆转。本文认为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市场化操作, 对IBOR进行影响, 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二) 信贷政策的实际效果
本文选取季度GDP作为检验信贷政策效果的指标, 选取季度新增信贷作为信贷政策的代理变量。
季度GDP数据见图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
季度新增信贷数据见图5。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一般认为信贷政策有助于调整宏观经济的波动;信贷增加, 总需求增加, 国民收入也增加。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计量分析, 本文得到了以下结果:
相关统计指标见表3。
对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 即ADF检验, 结果见表4。
残差项中不存在单位根。
根据以上分析, 新增信贷高于一定的水平时会对下一期经济总量起到促进作用, 并且经济总量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本文认为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影响新增信贷, 可以有效控制经济总量的波动。
五、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建议
在严格的金融管制下, 央行可以直接控制信贷规模, 达到近期的政策目标。虽然从长期来看, 这会带来很多问题, 但是也确实避免了传导中的很多中间环节, 缩短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滞。而放松了利率与信贷规模的管制后, 央行不再直接干涉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更多地通过金融市场, 将政策信号传导给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进而通过银行将政策信号传导到企业与居民, 使微观主体得以调整自己的投资与消费行为, 最终影响总产出。这一传导过程涉及多个经济变量, 经过多个中间环节, 每个环节又要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无疑会延长传导的时滞, 传导效果的不确定性也必然增加。针对放松金融管制后, 如何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特别是金融机构将货币政策传导到微观经济主体的有效性, 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 改变我国利率体系的倒挂机制, 建立市场化的利率体系
央行通过对利率的调节来影响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 最终达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因而, 利率渠道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利率的市场化。如果利率处于严格的管制下, 就会破环资金供求的内在平衡机制, 进而制约信贷渠道。当央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 可贷资金的增加不会引起管制利率的相应下降, 资金需求也不会及时增长, 这样就会造成信贷过度扩张, 带来通胀压力。反之, 当央行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 可贷资金的减少也不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资金需求不会相应下降, 最终导致信贷过度收缩。实际上, 管制利率下的信贷资金是配给式的, 最大的得利者是国有企业, 利率的管制使得资产负债表渠道失去了作用。因此, 要提高利率渠道与信用渠道的传导效率, 首先要建立市场化的利率体系。
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以基准利率为中心, 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 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以美国为例, 其基准利率为联邦基准利率, 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其中最主要的是隔夜借利率, 它不仅直接反映货币市场最短期的价格变化, 而且是美国经济最敏感的利率, 也是美联储的政策性利率指标。反观我国的利率体系, 却是截然相反的倒挂机制——央行决定存贷款利率, 以一年期的居民存款利率为基础, 无法与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有效联系。要发挥利率渠道的作用, 就要改变这一倒挂机制, 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建立我国的基准利率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完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ibor) , 并以此为参照确定其他利率或金融资产价格。同时, 要将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货币市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使存贷款利率不再受央行管制, 而是真正由资金供求决定, 才能使利率成为灵敏、高效的市场信号, 引导企业投融资, 为资产负债表渠道的畅通奠定基础。
(二) 发挥资产负债表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虽然1998年起银行贷款的规模控制被取消, 但从银行信贷渠道的作用来看, 中央银行仍能通过存款准备金操作等手段有效地调节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但在这之后的传导过程却是低效的。探究其原因, 除了利率的非市场化, 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完善也促成了这种低效率。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与利润激励机制不对称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更关心贷款的风险, 造成“惜贷”。基于此, 人民银行修改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考核办法。在考核驱动之下, 商业银行开始更加注重贷款的利润, 纷纷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以赚取存贷款利差;另一方面, 为了降低贷款风险, 同时建立了信用评级制度, 不同企业在信贷可获得性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大企业, 尤其是垄断性行业的优势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 而中小企业则处于较低信用等级, 贷款更加困难。国有大企业在融资活动中占据有利地位, 不仅使其对货币政策的变动反应迟钝, 甚至可以用信贷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 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目前这种激励约束机制下, 要提高货币政策从商业银行传导到微观经济主体的有效性, 就必须发挥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作用。在资产负债表渠道中, 银行的放贷以企业的净值为依据, 良好的财务状况使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 这就为中小企业得到银行信贷支持提供了机会。同时, 高净值意味着借款人的贷款实际上有较多的担保品作抵押, 从而引导商业银行将贷款提供给从事实际生产的企业, 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因此, 发挥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作用, 可以促使国有企业以市场主体身份, 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得贷款, 降低信贷资金投资高风险项目的可能性, 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三) 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建立联动机制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统一的货币市场体系, 首先要继续发展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尽快建立完善的基准利率体系。其次要继续发展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同时, 要建立制度完备、信息透明的资本市场, 发展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为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 改变其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融资现状。
在放松金融管制的过程中, 要建立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之间的联动机制, 尽快实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多元化。而这些都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前提。目前, 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处于分割状态。一方面, 彼此间的利率联系不够紧密, 货币市场主要反映短期利率, 资本市场反映长期利率, 要实现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的合理联系, 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利率渠道的作用。另一方面,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缺乏有效、顺畅的资金流动, 要加快建立起两者间的资金流通渠道, 为发挥资产价格渠道的作用创造条件。
摘要:本文对相关主要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 同时讨论了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然后对我国近几年的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 证实了相关政策的有效性。最后本文对我国以后的货币金融市场改革取向和货币政策操作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