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法

2024-10-19

毛利率法(精选12篇)

毛利率法 篇1

一、毛利率法的具体核算规定与适用条件

企业在销售商品后应按一定方法 (包括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综合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毛利率法) 计算并结转已销商品的成本。常见会计教材中对毛利率法的具体核算规定和适用条件描述如下:毛利率法的基本原理是以各个会计期间的毛利率大致相同为假设前提, 根据上期毛利率和商品售价估计本期主营业务成本, 进而估计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计价方法。在我国会计实务中, 当某些批发商业企业经营的商品品种较多, 按月份以个别计价法、综合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分商品品种计算主营业务成本或月末试图通过实地盘点确定结存商品成本有困难时, 可以采用毛利率法, 但是毛利率法不能单独使用, 必须每过一段时间就要运用其他存货成本核算方法 (如先进先出法、综合加权平均法等) 对前一段时间按毛利率法计算的销售成本进行调整。

二、毛利率法与其他存货成本核算方法的区别

根据毛利率法的基本原理, 当本期发出的存货全部用于销售而无其他用途时, 可以得出如下计算各期销售存货的成本和期末结余存货的成本:

本期销售存货的成本=本期销售收入× (1-毛利率) (1)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存货的成本 (2)

由公式 (1) 可知, 毛利率法是根据销售收入、毛利和销售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来估计本期销售存货成本的, 毛利率的取值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所结转的销售成本的大小。本期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存货的实物流转相分离, 从而会产生明显不合逻辑的结果:有时仓库中的存货实物全部销售完了, 但是其成本却没有结转完或者有时该仓库中的存货实物没有全部销售完, 但其成本却已经全部转出。

其他存货成本核算方法是按照存货成本随着存货实物一起流转的原则来确定发出存货成本与结余存货成本的。这一点在综合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中表现特别突出:发出存货的成本/发出存货的实物数量=结余存货的成本/结余存货的实物数量。在这样的成本流转原则下, 当仓库中的存货实物被销售完时则必然将存货的全部成本都结转为销售成本, 而当存货实物没有被销售完时则必然会有部分存货的成本没有被结转完而保留在期末存货成本中, 不会出现毛利率法下的那种明显不合逻辑的情况。

三、毛利率法的疑难点与缺点

例:某批发商业企业甲类商品第一季度实际毛利率为8%, 第二季度各月份的商品销售额分别为3 000元、4 000元和4 500元。有关商品的收、发结余数量如下表所示, 要求本季度末以综合加权平均成本法对本季度的主营业务成本进行调整, 计算各月的销售成本及各月其他用途发出的存货成本结转额。

注:为了突出重要数据而将一些不重要数据在表中省略了。

1. 每月发出的非销售商品的成本核算。

如4月10日因拨付加工而发出商品500件的成本如何确定?由于毛利率法要求每个季度末对本季度销售商品成本使用综合加权平均法进行调整, 所以每月发生的非销售商品的成本也应该采用综合加权平均法确定。当然, 为了及时对这些商品的成本进行结转, 只要以每个月为一个会计期间采取综合加权平均法进行核算就可以了。4月10日因拨付加工而发出商品500件的总成本=[ (1 000×1+2 000×2) ÷ (1 000+2 000) ]×500=833.33 (元) 。

2. 每月发出的销售商品的成本核算。

在毛利率法中, 每个季度中前两个月的销售商品成本只要根据本月所销售商品的收入与上一季度按综合加权平均法调整后的季度毛利率来估算就行了。所以4月份的销售商品成本为2 760元[3 000× (1-8%) ], 5月份的销售商品成本为3 680元[4 000× (1-8%) ]。6月份调整前的销售商品成本为4 140元[4 500× (1-8%) ], 但要通过调整6月份的销售商品成本使得本季度的发出商品总成本等于将本季度作为一个会计期间运用综合加权平均法计算的本季度发出商品总成本。我们可按两种思路来计算6月份调整后的销售商品成本。一种思路是以本季度为一个会计期间, 先运用综合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季末结余商品的总成本=[ (1 000+9 500) ÷ (1 000+6 500) ]×2 500=3 500 (元) , 再根据6月30日结转本月销售商品成本之前商品结余额为3 226.67元, 最后倒推出6月30日结转本月销售商品成本总额应为-273.33元 (3 226.67-3 500) 。另一种思路是先根据综合加权平均法与纯毛利率法计算出本季度发出商品的成本分别为7 000元和11 413.33元[833.33+ (3 000+4 000+4 500) × (1-8%) ], 由于应该将本季度发出商品成本由纯毛利率法下的11 413.33元调整到综合加权平均法下的7 000元, 故本季度需要调减发出商品成本共4 413.33元, 由于这一调整额全部调整在最后一个月的销售发出商品成本额身上, 而6月份调整前的销售商品成本为4 140元, 故6月份调整后的销售商品成本为-273.33元[4 140+ (-4 413.33) ]。

3. 运用其他存货成本核算方法对毛利率法下的销售商品成本进行调整的原因。

之所以要用其他存货成本核算方法定期进行调整, 是为了消除毛利率法引起的期末存货账实不符现象。由于毛利率法与其他存货成本核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不相同, 其他存货成本核算方法将存货的成本流转建立在存货的实物流转的基础上, 如果没有存货实物流转则不会产生存货成本流转;如果还有存货实物没有流转完, 则必然有存货的成本没有结转完。但毛利率法下的存货成本流转与存货实物流转相脱钩, 存货成本结转的多少只由存货销售收入和估计的毛利率共同决定, 如果完全按毛利率法来核算则很可能会产生期末 (季末) 存货的账面余额与其实物数据不一致的现象。

至于应该多长时间调整一次, 取决于如何在账务处理成本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之间权衡。至少不需要一个月调整一次, 因为如果一个月就调整一次的话, 不如直接每个月运用其他存货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核算来得简便, 所以可以规定一个季度调整一次、半年调整一次或者一年调整一次, 但为了提高年报中存货余额数据的真实性至少需要一年调整一次。

可供选用的调整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综合加权平均法, 一般不用个别计价法。因为个别计价法的适用条件与毛利率法、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综合加权平均法的适用条件有较大区别, 另外, 运用个别计价法进行调整很不经济, 与我们运用毛利率法的初衷相违背。运用其他存货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调整的账务处理成本排序依次为: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综合加权平均法, 故应优先选择综合加权平均法进行调整。

运用综合加权平均法等其他存货成本核算方法对本季度发出商品成本进行调整时, 之所以将本季度的调整额统统作为本季度最后一个月的销售商品成本调整额, 而不对以前各月发出商品或者本季度其他用途发出商品的成本进行调整, 其目的是在遵守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下对其账务处理进行简化。

4. 毛利率法可能带来的其他问题。

首先, 若每个季度运用其他存货成本核算方法调整一次, 则该季度中最后一个月的销售商品成本会出现异常。如上例所示, 6月份调整后的销售商品成本为负数, 而有时也会出现被调整月份的调整后销售商品成本大于该月总销售额的情况。前一种情况是由于本季度前两个月所确认的销售商品成本大于其实际成本引起的, 后一种情况则是由于本季度前两个月所确认的销售商品成本小于其实际成本引起的。也就是说, 这两种情况都是由于在估算前两个月销售商品成本时所选用的估计毛利率与其实际毛利率存在较大偏差引起的。当然, 在使用先进先出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进行调整时 (此时其他用途发出商品的成本核算方法也相应采取先进先出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 , 在其他用途发出存货的数量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选择存货发出的时间可以影响被调整月份销售商品成本的金额。

其次, 毛利率法与其他存货成本核算方法 (除了个别计价法) 一样, 其确认的每月发出存货成本额常常无法准确反映发出存货的真实成本, 根据其确认的销售存货成本额与实现的销售收入计算的销售毛利率也常常无法准确反映每月真实销售毛利率。当然, 只有当本季期初存货余额为0, 本期无其他用途的存货发出, 且本季末存货余额也为0时, 根据毛利率法计算出的本季度销售毛利率才等于本季度真实销售毛利率。

摘要:本文根据毛利率法的具体核算规定, 分析了毛利率法与其他存货成本核算方法的区别, 并结合案例对毛利率法的有关疑点、难点及缺点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毛利率法,存货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戴德明, 林钢, 赵西卜.财务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毛利率法 篇2

如果当期的毛利率呈整体下降趋势,且下降的比率高于同行业规模相近的其他企业的数据,说明企业应当制订合理的增收节支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收入或降低成本。

如果当期的毛利率呈整体下降趋势,但下降的比率低于同行业规模相近的其他企业的数据,说明企业产品所处的行业宏观环境或产品所处的市场环境等发生不利变化,企业应当在业务模式或商业模式上作必要的调整,以应对行业风险。如果当期的毛利率呈整体上升趋势,且高于同行业规模相近企业的毛利率,说明企业在整体产销控制环节执行得较好。但是,如果毛利率的上升并没有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增加,甚至是减少的,那么就必须在具体管理中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或对整体销售政策作必要的调整。

曾智雄:投资地产毛利率高 篇3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个人和我们集团都感觉在内地发展,赚钱的机会比香港多。就香港的竞争力来讲,虽然它在转型,但是香港的好多东西挺贵的,内需的要求没有内地这么大。而且内地人对品牌的认识也越来越强,所以从我们集团的零售角度来讲,国内的市场很大,赚钱机会也比香港多。

“从我们另外一个方面‘商业文化’来讲,也是在内地的机会比较多。从房地产的情况来看,香港的地产情况大家都知道了,保持平稳已经很不错,现在是越做越难了。但是内地在这方面的投资毛利率比较高,比香港高。

“现在内地进行房改,很多国外投资者过来,在不同的角度都有需求。我们的商业网络就是传统房地产利用高科技增值的一个服务,这个在内地的商机也比较多。”

在西部有投资吗?

“全中国都有我们的店,但是西部我们没有投资。我们正在考察是不是能找到合适的项目来投资商业网络。我们把传统的房地产投资加上高科技的应用,变成一个商业网络整体的概念,其实西部最需要这个东西。”

父亲(曾宪梓)给你挣了一份家业,你可以不用去拼命的赚钱了,现在是为了什么去赚钱?

“每个人追求的人生目的都不同。有的人选择什么都不用干,整天都在玩;有的人选择当一个艺术家;而我,虽然选择了经商,但我希望别人不要把我们看做是商人,我希望我们是企业家,因为企业家和商人完全不一样。商人讲的难听一点就是惟利是图,做生意就是赚钱,赚完了怎么花,再怎么赚更多的钱,反正就是以钱为主。而企业家的眼光是比较长远的。怎么样把我爸爸艰苦奋斗创立出的这个企业发扬光大,这个企业怎么做好,怎么发展,怎么建立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这是我们作为管理层要考虑的事情。等我们不在的时候,不管是我的儿子也好,不是我的儿子也好,只要进到这个公司里面,都会按这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去继续发展,我所希望看到的地方,也是一个企业家和商人不同的地方。”

成功跟运气、出身有关系吗?

“肯定是有的。比如说,我爸爸是很忙的,根本没有时间来教我,但是他做出来的东西给我们看到,我们自然就学到了。要不是这样,我的思想、观念肯定和现在不一样。我可能根本不想做个大企业家,而是想当一个花花公子。”

中国常说的一句话是“富不过三代”,怎么看?

“‘富不过三代’,为什么会有这句话?就是因为中国人传统的思想就认为,家族的就是家族的。

“从一个家族的角度来讲都是希望这个家族能发扬光大。问题是每个人的个性肯定都不同的。要是我们的后代很愿意来发展我们这个企业的文化,那他自然就来了,要是他根本对这个不感兴趣,尽可以去做艺术家什么的好了。集团的股东还是家族的,管理人员可能是家族成员,但也可能不是。有人认为家族人不应该在家族企业里工作,应该另请专家,家族的成员就不可能是专家吗?对一个企业来讲,只要是人才,就应该用。

“家族的观念是一代一代传一代,在我心中,希望控股权还是传下去。”

在你的高层管理人才中,本地人才多吗?

毛利率法 篇4

一、毛利率推算法

毛利率推算法是指根据本期销售总金额乘以上季实际 (或本季计划) 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 并据以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或=销售净额* (1-毛利率) 。

二、毛利率推算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该计算方法适用于经营品种较多, 月度计算成本确有困难的批发企业。它是一种简化的成本计算方法, 但是全部 (或大类) 商品的综合毛利率受影响的因素较多, 计算结果往往不够精确。因此, 为了既能准确地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又能减少计算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将毛利率推算法与其他成本计算方法结合应用。

三、毛利率推算法与其他成本计算方法的结合运用

采用毛利率法推算本期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时, 关键在于所使用的估计毛利率是否可靠。即用毛利率法估计存货所得结果的正确程度, 取决于使用的估计毛利率的可靠程度。通常可以根据上1季度的实际毛利率或参考企业目前的实际经营环境和条件来估计。在采用该法时, 一般只在季度的头两个月使用, 季末则必须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来计算和调整, 以便在1个季度范围内使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结存商品金额符合实际。即在每个季度的前两个月采用毛利率推算法, 第3个月采用加权平均法或先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采用此方法, 商品销售成本按商品大类销售额计算, 在大类商品账 (类目账) 上结转成本。库存商品明细账平时只记数量, 不记金额, 每季末的最后1个月再根据月末结存数量, 采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计价方法, 先计算月末存货成本, 然后再计算该季度的商品销售成本, 用该季度的商品销售成本减去前两个月已结转的成本, 计算第3个月应结转的销售成本, 从而对前两个月用毛利率计算的成本进行调整。

单位:只

单位:只

单位:只

例:某百货公司甲类商品内有A和B两个品种。在1季度内, 前两个月采用毛利率推算法, 3月份分别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 (见表1、表2、表3) 。

(一) 毛利率推算法与先进先出法的结合运用

假如1月份销售收入为27000元, 2月份26550, 3月份26100, 该类别上年度的实际毛利率7.22%, 则1月份销售成本=27000× (1-7.22%) =25050.6 (元) 。

2月份销售成本=26560× (1-7.22%) =24633.09 (元) 。

该类商品3月末结存金额=18468+11302=29770 (元) 。

3月份销售成本=30512.31+23488-29770=24230.31 (元) 。

或本季销售成本=月初结存+本季购进-季末结存=32540+ (26736+20920+23488) -29770=73914 (元) 。

3月份销售成本=73914-25050.6-24633.09=24230.31 (元)

采用该方法, 商品销售成本在类目账上计算与结转。类目账上平时发出栏、结存栏只反映数量, 月末才反映发出成本和结存金额。

如果本季度全采用先进先出法, 则1月份的销售成本为25032元, 2月份的销售成本为24632元, 3月份的销售成本为24250元, 本季的销售成本为73914元, 与毛利率推算法结合先进先出法的结果一致。

(二) 毛利率推算法与加权平均法的结合运用

如果3月份采用加权平均法, 其计算如下 (明细账和类目账略) :

A商品的加权平均单价= (20040+1000×16.72+500×16.76+800×16.8) ÷ (1200+2300) =16.737 (元) ;

3月份的结存金额=1100×16.737=18410 (元) 。

B商品的加权平均单价= (12500+800×12.52+1000×12.54+800×12.56) ÷ (100+2600) =12.5289 (元) 。

3月份甲类商品的结存金额=12.5289×900=11276 (元) 。

3月份销售成本=30512.31+23488- (11276+18410) =24314.31 (元) 。

或本季销售成本=月初结存+本季购进-季末结存=32540+ (26736+20920+23488) - (11276+18410) =73998 (元) 。

3月份销售成本25050.6-24633.09=24314.31 (元) 。

采用毛利率推算法结合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在每个季度的第3个月使用, 既结转了当月的销售成本, 又调整了该季度前两个月多转或少转的商品销售成本的份额, 减少了计算的工作量, 又保证了核算资料的准确性。

以上结合运用方法各有特点, 企业应结合业务情况选择采用。但一经选定, 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不能随意更换, 以保持年度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口径一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2007.

[2]、丁元霖.商品流通企业会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

怎样维持50%以上的毛利率 篇5

之前的内衣、电器都没有能保住50%的毛利率,除了标准品的电器是由于行业限制(大家电八个点的利润,够狠的,电器商没良心啊….),而内衣完全可能维持更高的毛利率,我们却没有做到,一直都在找原因,直到接触到鞋类,才慢慢找出原因…

基于淘宝平台,三方关系:官方,买方,卖方,官方为了吸引更多的买方认可“淘宝”这个渠道品牌,现在几乎是一边倒的压榨卖方,而卖方又为着那些虚无缥缈的“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一个劲儿的任着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本是无可厚非,但在这种机制下,有的却赚到钱了,有的却是卖的多亏得多,不卖还有一帮人指望店铺存活

一年前我觉得淘宝要做低价,半年前我觉得淘宝要做品牌,现在我还是觉得淘宝要做低价,这好像是个 的逻辑….去年开始品牌商大量入驻淘宝,当然方便购买是一说,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平民价格吧!而一大帮C店店主还扯着蛋似地跟在后面嚷嚷,我们要做品牌~我们要提高服务~我们要走差异化…兜里揣着两块钱,却操着两亿销售额的心,你 么?所有的服务啊,规模啊,供应链啊都是建立在盈利规模基础上的,精英赚吆喝,草根才赚钱,别整成皇帝的身子太监的命!!!

小店靠营销,大店靠管理,小店可能做几个活动,流量嗖嗖的,但是无可持续发展,一旦规则变,就是垫底儿的,有人说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才2.9年,这话我相信,就拿内衣来说,大街小巷遍地都是内衣小店,今年有,明年可能就换一家了

靠两个指标为核心考察团队营销能力,完成率、毛利率!

毛利率=(销售价-成本价)/销售价*100%

那么我们首先来研究销售价和成本价,对于线下市场二者之间有很多价格层次,【成本价、代理价、加盟价、店铺促销价、牌价】,这任意两个价格之间就存在着利润,而通常的成本价与销售价之间是同一的加价率,比方说加价300%、400%,即在成本价基础上乘以4、5作为销售指导价,这样的统一加价率很难适应平台性质甚至是自身的发展,因为你的产品不管好卖难卖都是一样的利润率,古代打仗,都有一个思想,就是尖刀部队(轻骑或重骑)打头,这部分人不多,但是作战能力极强,主要任务就是把敌军的阵营撕开一道口子,中间是大军(步兵)压住阵势,人多难撼!最后才是粮草啊,火炮啊,用来掠阵。始终都要有一个思想贯穿营销:我有的是一盘货,而不是一件货,好卖难卖都是我的货!有了这个思想,我们可以大致把货品分为三个类型:引流款、利润款、形象款!

引流款要充当为尖兵的角色,性价比高,也就是好卖的那种,质量过硬,价格低廉,库存充足,这款的作用就是为了吸引人气,就算是其它款项卖得不好,每天光靠卖着引流款也能存活。

利润款这部分是基石,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占据最广的款式,最大的库存,最为主导的流行趋势

形象款这部分在最开始设想的角色是因为只有引流款和利润款很难撑起一个门面,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多的款式让产品线丰富起来,这类产品是被放在高处,众心捧月般得侍奉着,充当花瓶的作用,不一定要卖多少,但是卖出去一件,就得狠宰一刀….

引流款=a、利润款=b、形象款=c

销量占比结构通常稳定的品牌应该是a占20%,b占70%,c占10%,但是对于一个初级网络品牌来说,前期主要为拓展市场,那么a的占比就应该加大,引流为目的,可占到50%甚至更高,b可占到30-40%,C维持10%不动摇。

利润占比结构,a维持40%的毛利就可以,b维持50%,C在65%以上,把这个毛利率设定好后,成本价是不变的,这个时候就可以推算出销售价了,OK!最关键的来了(现在的淘宝做好价格层次,即活动价和销售价之间的差距直接影响到销售结果,造成了很多商家打了鸡血似的把价格飚的很高,然后扯淡一样报一些三折,五折的活动,“跟着活动走,流量自然有”,你当顾客都胸大无脑啊!?!)这种跟风,直接影响到顾客促销疲软,也直接损害了品牌底线,这样之前现在是赚钱,那么以后呢?你为你这种促销行为负责么?【有点小激动,因为之前的运营经理玩价格玩死了一个淘品牌,淡定淡定….】

谈到形象款的时候我说的是“这部分最开始设想的角色是….”,题外话就是现在可以这类产品做日常活动报名款!!!这类产品本身毛利率很高,就是做到销售价的五折活动价,顶多沦为引流款的利润率,求其上者得其中,以这部分高价产品来作为广告位引流,价格层次明显,又是形象款,非常具有优势!

营销是基于货品和市场需求,货品肯定是有行业特性的,也就是生命周期,非标准品尤其注意!很多商家因为不知道订的货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该补货,补得货又什么时候到,到多少?到了市场是否还需求这件产品而被活活的等死!

女装和女鞋是两个突出的代表,一般来说,生命周期为90天,这90天我们可以这样来划分:

1-------15天-------------45天-------------65天----------------75天-------------------90天

1-15天:此阶段为新款上架初期,第一次压货100-200件,因为不知道新品的市场反应,所以这15天的最主要使命是测试销售速度,第15天的时候要开始补单,从第七天开始,7-15天此阶段就可以做活动,买广告位,冲量获取补单数据,补货周期一般为20天,那么第35天才是货品到仓!!!(单品早买早便宜,折扣!小活动报名!)

15-45天:此阶段是应季产品的黄金期,再细分一点,

15-35天,35-45天两个阶段,15-35天一定要使劲卖,把第一批库存货物清理掉,因为第35天补得货要到仓,如果积压,就是越来越难卖,在15-35天这阶段,最后的7天要给顾客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让他们等着第35天的补货时间!(全场主题活动+单品热卖!)

45-65天:经过了一段黄金销售期,这个阶段是平缓期,已经到了一个峰值,甚至销量有略微下降的趋势,比方说夏季裙子,该买裙子的顾客也差不多稳定在一个周期内了,这个阶段就要继续购买广告位,增加流量入口消化库存!这是大面积高利润消化库存的最后阶段了!

这个季节能不能赚钱就靠这个阶段了!(聚划算,单品报名!,全场主题活动!)

65-75天:开始大面积多款式清仓,力度可以稍微大点!不卖就要烂在仓库!赶紧清仓!!!为下一季节的产品腾出位置!!!购买广告位,全场大型清仓,满减,满送!折扣!

75-90天:OK啦,这一季度结束啦,但是还有那么四五款还有几百个库存,那么就定点清仓,盯着这一款,超大力度的清出去,准备迎接下季新款!!!(五折,三折!!)

轮回!~!~!

这生命周期里,促销是点缀,跟着生命周期的时间轴,什么时间段该促销,促销力度该怎样都是可以量化的!可以具体到折扣力度,具体到时间点,具体到促销效果的!

这样才是营销和产品的一个互动!才能玩转一盘货

给建议!!!!

利润占比

季前:季中:季末=6:5:3(季前的利润应该是最高的,一上架就低价卖,那么往后就难卖了)

促销力度占比

季前:季中:季末=1:2:4(季末一定要以清仓为目的!促销力度是最大的)

销量占比

季前:季中:季末=3:5:2

理想状态下是这样的

实质上可根据品牌知名度考虑占比

影响总体毛利率的因素就两点:价格和货品结构!

价格是因为成本,加价率,促销力度

货品结构就是引流款,利润款,形象款

价格都能理解,货品结构解释一下,因为a,b,c毛利率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你只卖a,势必导致你整盘货的毛利率降低!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如果你只卖C,毛利率虽然很高,但是你卖的出去么?

江中药业:毛利率两年下降最快 篇6

郭勇以江中牌健胃消食片为例,称其中重要的原料从原来每公斤20块钱涨到400块钱,整整涨了20倍。“但它的价格只有6.5元钱,就是不能往上涨。”

健胃消食片堪称江中药业的灵魂产品,正是这个单一产品,使江中药业业绩逐年大增。去年,公司健胃消食片销售近2.3亿盒,是国内药品中少有的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的单品。

去年以来,健胃消食片的主要成分太子参以及白糖等价格的上涨,给江中药业造成了较大的成本压力。

江中的太子参自有产地面积很小,远远不能满足自身生产需要,因此主要靠外购,其中采购品种以福建统货为主,去年采购量为2000吨左右。

2009年太子参价格一直稳定在30元/公斤,前几年价格也很少超过50元/公斤,因此公司此前成本压力并不大。但去年太子参主产地福建和贵州遭受冰冻、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减产超过三分之一,全国太子参产量不足3500吨,公司需求量因此占全国产量近六成。

由于供需失衡,游资开始大肆炒作,太子参价格从去年下半年起一路飙升,从去年初到今年4月份就已经涨了近8倍。

《投资者报》记者从公司了解到,一盒健胃消食片平均约需太子参8.7克。这样算来,若太子参的价格为400元/公斤,生产一盒健胃消食片,仅太子参的成本就达到了3.48元,而健胃消食片的市场平均售价仅为6.5元/盒,这就大大超出了江中药业的承受力。

这样的成本压力充分体现在健胃消食片的毛利率变化上。2008年和2009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62.99%和62.57%,而2010年则下降到43.90%,到了今年一季度更是下降到40.13%,這个数据与两年前原料价格上涨之前的毛利比较下降了23个百分点,在行业中的降幅最大。可见太子参的价格变动对于消食片的利润影响之大。

面对成本重压,江中药业在今年一季度太子参价格达到高峰时采取了适当减产的措施。可喜的是,太子参价格正在回落。据东北证券分析师周思立分析,太子参为一年生药材,去年的高价大大刺激了药农种植积极性,今年仅贵州和福建两大主产区就比去年扩种30%以上,估计全国种植面积在五万亩以上。今年截至目前,贵州、福建和安徽三大主产区没有出现类似去年的大灾害,亩产量应该比去年提高20%左右,按照100公斤/亩计算,今年新参的产量当在5000吨以上。

周思立表示,“从短期看,太子参的价格变动是影响江中药业利润的最大因素,太子参全年采购均价每下降50元/公斤,将节省成本1亿元左右。”

实际利率法内涵研究 篇7

实际利率法运用的第一步就是合理确定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 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其本质是双方共同约定并接受的利率水平, 是债权方的内部收益率、债务方的资本成本率。

2摊余成本的含义与计算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笔者认为, 利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可以理解为债权或债务的本金。企业对债权债务初始的本金为债权人实际借出的款项和债务方实际筹集到的款项, 即初始确认金额。由于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的不同, 形成了每期的调整摊销。这个摊销额实质上是按复利的计算方法形成的“利息转为本金”从而增加的本金的金额, 减去按单利的计算方法收到的利息和本金从而减少的本金的金额, 所形成的本金的增减额。

实际利率法引入了财务管理中的货币时间价值概念, 在摊余成本不断调整的过程中, 实际的利息总是根据计息日的本金金额进行计算, 通过实际利率法所计算的利息是企业投资或筹资实际应当获取的收益或承担的费用, 摊余成本也是企业实际享有或承担的债权或债务, 更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能更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 帮助有关财务信息使用者进行分析决策。而直线法并未考虑企业的实际资金情况, 计算的结果与企业的实际损益存在差异, 实质上遵循的是收付实现制。

3实际利率法的实际运用及计算分析

本文通过注会教材上关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两个例题, 具体说明在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和一次还本付息情况下实际利率法的计算原理。

[例]20×0 年1 月1 日, XYZ 公司支付价款l000 元 (含交易费用) 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5 年期债券, 面值1250 元, 票面利率4.72%, 按年支付利息, 本金最后一次支付。XYZ 公司将购入的该公司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且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等因素。为此, XYZ 公司在初始确认时先根据债券估价模型进行计算债券的实际利率。

设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r, 则可列出如下等式:

59× (1+r) -1+59× (1+r) -2+59× (1+r) -3+59× (1+r) -4+ (59+1250) × (1+r) -5=1000 (元)

在分期付息、到期还本, 折价购入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情况下, 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利息调整金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其中, 每期的利息调整摊销=实际利息收入—应收利息。

由于债券的实际利率大于债券的票面利率, 企业所要求的实际利息收益大于该债券的票面利息。若以票面价格购入债券, 企业以后年度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小于实际要求的收益水平。为弥补以后年度的损失, 使双方最终都能按共同约定的利率公平合理地支付利息费用或获得利息收入, 企业以低于债券的票面的金额购入, 折价应当在以后会计各年度进行摊销。企业将每期收到或应收的利息低于实际的利息收益其差额部分应当作为重新投入被投资单位的本金, 在下一会计年度也应视为本金计算利息, 逐期增加摊余成本, 把每个年度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利息收益确认为投资收益。至债券到期时, 摊余成本恰好等于面值。

具体的会计处理为:借:应收利息 (面值×票面利率) ; 贷:投资收益 (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两者之间的差额>。

在上例中, 假定XYZ公司购买的债券不是分次付息, 而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且利息不是以复利计算。此时, 将债券到期时利息和本金一并折算为债券的当前价值。设XYZ公司所购买债权的实际利率r, (59+59+59+59+59+1250) × (1+r) -5=1000 (元) , 得出r=9.05%, 大于票面利率。在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折价购入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情况下: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利息调整金额-累计计提利息-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每期的利息调整的是按照实际应收利息大于应计利息的差额。因为在一次还本付息的情况下, 分期计算的应计利息, 并没有实际收到。根据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 未收到的实际利息收入实质上是投资者对债券发行方的追加投资, 这部分利息转化成为了债权的本金, 同样应当在以后期间计算利息。应当在每期期初的摊余成本中加入未收到的实际利息收入作为期末的本金进行利息计算, 其计算所得为企业的投资收益。

在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时, 应当: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 (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两者之间的差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实际利率法教学改革探讨 篇8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实际利率法的定义为: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实际利率, 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 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在现行会计准则中, 较多涉及了实际利率法的使用, 例如融资租赁、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付债券、超过正常信用期间资产购置、分期收款销售或延期收款销售等业务中都广泛运用实际利率法, 因此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实际利率法。

二、摊余成本的概念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 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 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 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 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在会计实务中, 实际利率是给定的, 关键就是计算确定摊余成本。

三、公式计算法

有至到期投资期末按实际利率法计息时, 运用的计算公式为:每期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每期利息收入=债券投资账面价值*市场利率;每期溢价摊销额=每期应收利息-每期利息收入。每期折价摊销额=每期利息收入-每期应收利息。持。对于这一组公式, 只是靠记忆, 学生感觉容易忘记, 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式只能用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息核算, 在其他的领域并不适用, 比如在融资租赁中、在应付债券中等等。换一句话说, 在其他每一个领域, 也可以列出相应的计算公式, 但是, 每一个领域相关计算公式都不同, 即便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都很难。

四、表格分析法

金额单位:元

金额单位:元

表1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收入一览表, 表2是应付债券利息费用计算一览表, 可以看出, 表中的项目和内含的逻辑计算公式各不相同。在会计实务中, 这一类的核算没有统一的格式和内容, 这给学生掌握表格分析法也带来很大的困难。

五、账户分析法

对于实际利率法,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账户分析计算摊余成本, 再根据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计算利息收入或费用的方法, 以下简称账户分析法,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反映学起来容易, 也便于操作。在涉及实际利率法计算的业务中, 根据实际利息收入或费用分摊的需要, 其初始账务处理时都设计有呈现调整与被调整关系的两个账户, 账户分析法就是利用“T”型账户, 把调整账户和被调整账户数字都统一登记在被调整账户的一级账户上, 期末结出余额, 该账户余额即是摊余成本, 然后再根据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 计算的结果就是实际利息收入或费用。

[例1]2006年12月1日, 甲公司与乙租赁公司签订了一份矿泉水生产线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期开始日为2006年12月31日;租赁期开始日为2006年12月31日:租赁期为3年, 每年年末支付租金2000000元;租赁期届满, 矿泉水生产线的估计残余价值为400000元, 其中甲公司担保余值为300000元, 未担保余值为100000元。该矿泉水生产线于2006年12月31日运抵甲公司, 当日投入使用;甲公司采用年限平均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于每年年末一次确认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假定该矿泉水生产线为全新生产线, 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为6000000元;租赁内含利率为6%。2009年12月31日, 甲公司将该矿泉水生产线归还给乙租赁公司。

通过分析, 甲公司相关账务处理如下:第一步, 2006年12月3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2000000×206730+300000×0.8396=5597880 (元)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5597880 (元) ;未确认融资费用=6300000-5597880=702120 (元) 。

第二步, 2007年12月31日, 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账户分析如下:在本例中, “长期应付款”账户与“未确认融资费用”账户之间呈现调整与被调整之间的关系, 其中“长期应付款”是被调整账户, “未确认融资费用”是调整账户, 登记被调整一级账户如下:

根据账户分析得出:账户余额=摊余成本=6300000-702120=5597880 (元) , 实际利息费用=摊余成本*实际利率=5597880*6%=335872.8 (元) 。

根据题意, 则作会计分录如下:

第三步, 2008年12月31日, 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账户分析如下:

根据账户分析得出:账户余额=摊余成本=6300000-702120-2000000+335872.8=3933752.8 (元) , 实际利息费用=3933752.8*6%=236025.17 (元) 。

[例2]2000年1月1日, 甲公司支付价款1000元, (含交易费用) 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 面值1250元, 票面利率4.72%, 按年支付利息 (即每年59元) , 本金最后一次支付。不考虑所得税, 减值损失等因素。 (实际利率10%) 。

通过分析, 甲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第一步, 购入债券。

第二步, 2000年期末确认实际利息, 收到票面利息。

账户分析如下:在本例中, “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账户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户之间呈现调整与被调整关系, 其中“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是被调整账户,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是调整账户, 登记被调整一级账户如下:

根据账户分析得出:账户余额=摊余成本=1250-250=1000 (元) ;实际利息收入=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00*10%=100 (元) ;根据题意, 则作会计分录如下:

第三步, 2001年期末确认实际利息, 收到票面利息。

账户分析:

根据账户分析得出:账户余额=摊余成本=1250-250+41=1041 (元) ;实际利息=1041×10%=104 (元) 。根据题意, 则作会计分录如下:

其他年份期末如此举一反三。账户分析法的重点就是在分清调整账户和被调整账户的前提下, 通过登账、分析计算摊余成本、然后根据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账户分析法, 教学直观, 实操简单, 运用范围广, 便于学生掌握。

参考文献

毛利率法 篇9

假设甲公司于2×07年7月1日从乙公司以融资租赁的方式租入一套设备, 租赁公司购置设备的成本为100万元, 公允价值为110万元, 租赁期为5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237 416元, 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6%, 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为8%。则根据上述规定, 最低租赁付款额=每期支付的租赁费×期数=237 416×5=1 187 080 (元) ;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每期支付的租赁费×年金现值系数+购买选择权支付的金额×复利现值系数=237 416× (P/A, 6%, 5) +0=1 000 091 (元) 。

实务中计算实际利率的方法有两种, 具体如下:

方法一:根据租入资产期初账面余额和折现率确定, 具体见表1。

金额单位:元

方法二:根据年付租金及其在租赁开始日的现值计算确定, 具体见表2。

金额单位:元

由于上述两种计算方法的程序不同, 得出各期应确认的未确认融资费用结果也不同。那么, 哪一种计算方法更合理呢?笔者认为第二种计算方法相对于第一种计算方法更具合理性。原因如下:

1.第二种计算方法更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的规定。第二种计算方法是将融资租入资产看成是以分期偿付租赁费的方式取得资产使用权的一种融资行为。每年支付的租赁费实质上是该租赁费在租赁开始日现值的终值, 而其终值与现值之差则是利息。因此, 将每期支付的租赁费与该租赁费在租赁开始日的现值之差确认为当期融资费用, 更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的规定。而第一种计算方法是将资产的入账价值即各期支付的租赁费的现值之和作为融资的本金, 以当期支付的租赁费扣除当期确认的融资费用后的结果确定当期已归还的本金,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尚未归还的本金。但事实上企业并非筹到了本金, 而是以逐期偿还租赁费为代价提前获得资产的使用权。因此, 该计算方法不完全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毛利率法 篇10

一、三种实际利率摊销方法比较

例:某企业为筹流动资金,原定2011年发行3年期、利率10%、总面值8万元的长期债券(1月1日市场利率8%),因故推迟到3月1日发行。付息日仍是7月1日和1月1日,到期一次还本。

(一)原实际利率法

1. 计算债券原定发行价格。

债券在1月1日的价格=债券本金的现值+债券各期利息的现值。

2. 计算推迟期间的实际利息。

1月1日至2月28日的实际利息=84 194×4%×2/6=1 122.59(元)。

3. 计算债券5月1日发行价格。

债券5月1日发行价格=84 194+1 122.59=5 316.59(元)。

4. 计算利息调整。

利息调整=推迟后发行价格-债券面值=85 316.59-80 000=5 316.59(元)。

企业5月1日收款并存入银行,对应分录如下:借:银行存款85 316.59;贷:应付债券——面值80 000、——利息调整5 316.59。

5. 计算溢价摊销额。

有些会计人员认为初始摊余成本就是85 316.59元,因为这就是债权人的初始投资额,也是企业真正占用的资金,所以第一期付息时应确认的利息费用=5 316.59×4%×2/6=2 275.11(元)。对应分录:借:财务费用2 275.11 (85 316.59×4%×4/6),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 724.89;贷:应付利息4 000。

按照这种摊销方法来编制的债券溢价摊销表如下:

单位:元

此种方法表面可行,但却有不妥之处。因为如果企业没有推迟发行,购买者按原价购入时只需要支付84 194元,每年在付息日领取4 000元利息,到期收回面值80 000元,而推迟发行后,购买者需要支付85 316.59元,但每年的收益时间和金额相同,所以推迟发行下的实际利率要比原来的实际利率低,在推迟发行后应调整实际利率。

(二)调整实际利率法

企业债券发行价格=债券面值现值+债券各期利息现值

其中,n表示债券全部期间内的计息次数,本题中,债券为3年期,每半年付息一次,故n=6;实际利率表示调整后的内涵收益率,票面利率不变,半年期票面利率为5%。相关数据代入公式,则解得:实际利率i=3.74%。

第一期的相关会计分录:

(1) 2011年3月1日债券发行成功:借:银行存款85 316.59;贷:应付债券——面值80 000、——利息调整5 316.59。

(2) 2011年7月1日计息:借:财务费用3 190.84 (84 194×3.74%),应付利息——利息调整809.16;贷:应付利息4 000。

(3) 2011年7月1日付息:借:应付利息4 000;贷:银行存款4 000。

调整后编制的债券溢价摊销表如下:

单位:元

在表1中,利息费用的计算跟时间有关,从2011年3月1日到2011年7月1日,只有4个月,利息费用=85 316.59×4%×4/6=2 275.11(元),即第一期的溢价摊销=4 000-85 316.59×4%×4/6=1 724.89(元)。

而在表2中,计算债券的实际利率时,公式中的n表示获息次数,计算利息费用时不考虑时间,从2011年3月1日到2011年7月1日,4个月实际利率仍按3.74%计算,即第一期的溢价摊销=4 000-85 316.59×3.74%=809.16(元)。

采用调整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不仅计算复杂,而且第一期后4个月的实际利率与之后每6个月的实际利率相同,这无疑会给会计人员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和操作上的不便,因此这种方法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三)首期单利计息法

1. 假设债券推迟发行。

对于推迟期间的实际利息1 122.59元,不管采用原实际利率法还是调整实际利率法,都将推迟发行期间的利息进行了利滚利,即有重复计息之嫌。如此一来,就使本来一个计息期间只计息一次变成了计息两次。为避免在同一计息期间重复计息,第一个付息期间后4个月应根据原定发行价格按原实际利率单利计息。

本例中,从2011年3月1日到2011年7月1日的利息费用=84 194×4%=2 245.17(元),第一期的溢价摊销=4 000-85 316.59×4%×4/6=1 754.83(元),以后各期按复利计息溢价摊销。

复利计息溢价摊销=应付利息-债券摊余成本×计息期间的实际利率=债券面值×计息期间票面利率-债券摊余成本×计息期间的实际利率

第一期的相关会计分录:

(1) 2011年3月1日债券发行成功:借:银行存款85316.59;贷:应付债券——面值80 000、——利息调整5 316.59。

(2) 2011年7月1日计息:借:财务费用2 245.17,应付利息——利息调整1 754.83;贷:应付利息4 000。

(3) 2011年7月1日付息:借:应付利息4 000;贷:银行存款4 000。

据此编制债券溢价摊销表如下:

单位:元

首期单利计息法避免了调整实际利率的复杂计算,更重要的是它避免了前两种方法在第一付息期内重复计息问题。由于推迟期间的债息计入利息调整,但计算实际利息费用时并算作摊余成本,这必然导致第一期付息后的未摊销额和债券没有推迟发行时第一年付息之后的未摊销额相等,即(4 194+1 122.59)-(4 000-2 245.17)=4 194-(4 000-84 194×4%)。所以两种情况下以后各期的利息费用和摊销额也必然相等。

假设企业债券未推迟发行。则编制的债券溢价摊销表如下:

单位:元

比较后可发现,采用首期单利计息法,推迟发行与不推迟发行相比,除了第一付息期的利息费用和溢价摊销有所不同,剩余部分的摊销金额两者完全一样。由此可见,首期单利计息法将债券的推迟发行调整为按原定计划发行,简化了计算,更容易操作。

二、结语

综上所述,债券推迟发行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有多种选择,本文比较了其中三种方法的合理性与复杂程度。认为首期单利计息法更合理,又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计算,更便于操作。因此,首期单利计息法最优。

参考文献

[1].朱学义.中级财务会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毛利率法 篇11

连续两年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上,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宝山新”)近年来业务整体呈现稳定增长状态。但同时,201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34%,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对此,公司表示,拟通过募资提升业绩,同时改善现金流与负债情况。

银宝山新主营大型精密注塑模具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拟在深交所上市,募资5亿元,包括模具扩产项目、补充流动资金等4个项目。

那么,公司近年来营业收入稳定增长的原因是什么?2014年公司净利润下滑的原因又是什么?未来能否通过募资改善该情况呢?

为了帮助投资者更好的了解公司经营状况,《投资者报》记者于4月21日向公司发出采访提纲,并于近期收到了公司对相关问题的回复。公司表示,增收不增利只是短期现象。

公司称利润下滑属短期现象

Wind数据显示,2014年银宝山新实现营业收入18.9亿元,同比增长30.6%。公司近年来营业收入稳定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

公司表示,凭借良好的技术、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能力,公司与现有客户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2012年~2014年,对核心客户华为、中兴康讯、TCL的合计销售额逐年增长。

针对现有的集团客户,公司在营销方面采取整体销售思路,在实现对集团某成员企业的销售突破后,将产品和服务优势延伸到该集团其他成员,如TCL、比亚迪、广汽集团等。业务增长也是基于公司综合实力的增强。

《投资者报》记者还注意到,2014年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4%,为何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状况?公司计划如何改善这种情况?

对此,银宝山新称:“目前状况只是企业正常经营中的短期现象。随着公司订单的增长,生产规模也在相应扩大,而效益转化需要延时体现。”

其认为,随着优质客户数量的增长,产品结构也逐渐调整。公司模具业务产能正在向大型精密注塑模具产品倾斜,结构件业务产能则向技术含量和价格更高的产品倾斜,产品结构的调整更加有利于发挥技术和服务优势,提升销售收入和产品毛利率。

拟通过募投项目提升毛利率

2012年~2014年,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呈现逐年下跌的状态,2014年已下降至16.4%。对此,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由于竞争加剧,将面临产品价格下滑成本上升的问题。未来公司准备如何应对同业竞争带来的业绩影响?

公司表示,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毛利较低的产品销量增长较快,且人工成本上升较大,但随着新增产能效率的提升,将会降低人工成本占比;同时公司上市后资金的到位也有利于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从而提高毛利率。

在毛利率下滑的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在逐年增高,2014年已达到68%,且同期的现金流为-0.34亿元。

公司將如何缓解资金紧张问题?公司回应称,“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总体呈增长趋势,对资金的需求逐年增长,负债规模也随之增长。公司负债主要是流动负债,流动负债主要由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以及预收款项组成。”公司还称:“目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正数,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较强,盈利的质量较高。本次上市的募投项目,公司已使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资金逐步投入,上市后进行募投项目资金置换,资产负债率会有较大降幅。”

汇兑损失对公司影响不大

招股书显示,2014年公司的出口收入占比为25%,如果未来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汇兑损失将会进一步加大。

对此,公司表示,目前汇兑损失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较低,但公司一直关注着汇兑问题对公司产生的影响,未来会更加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另外,2015年初,公司上游部分原材料出现价格反弹的情况,这是否会加大公司的生产成本?银宝山新回应称,“以PC原料为例,公司与主要供应商采取年初协商价格的模式进行采购。2013年PC材料采购均价下降11.9%。与2013年相比,2014年PC产品均价下降,但因2014年单价较高的PC品种采购占比高,2014年公司采购均价与2013年大体相同,微涨0.08%。”

同时,银宝山新还表示,公司2009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12年9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目前公司正在积极申请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以获取较高的税收优惠。

毛利率法 篇12

一、实际利率法教学难点分析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实际利率法之所以难理解,一方面是因为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原则性规定(或解释),另一方面是因为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法失当。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四条规定: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因为本摊余成本的计算是实际利率法应用的核心内容,所以准则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然而,就是这种原则性规定即使在准则应用指南中也没有解释其采用摊余成本的实质及摊销表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出于严谨性考虑,包括会计职称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市面教材对实际利率法的解释都遵循了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一般也还是沿用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如果不解释摊余成本的实质,只是一味地讲计算公式,对于初学者来说,听起来还是一头雾水,而且授课老师的积极性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这种按部就班的讲授方法,表面上看似可以节省时间,但由于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及学习规律,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实际利率法巧妙讲解“三部曲”

对于应付债券核算实际利率法难点的讲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般采用“三部曲”讲解法:即首先讲解债券溢折价发行所引起的票面利率与实际利率差异的原因,然后讲解债券摊余成本的实质,最后讲解实际利率摊销表格数据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部曲:讲解债券溢折价发行原因。

可以这样向学生解释,当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时,如果你有一笔钱,是愿意把它存入银行还是购买此债券投资呢?

对于一个理性经济人来讲,当然是购买债券,因为买债券得到了比较高的利息收益。如果大家都这样想,并且争相购买的话,按照价值规律,债券发行商此时就会适当抬高价格,只要折算的实际利率仍不低于市场利率,购买者还是有利可图,于是债券仍然可以顺利地溢价发行,所以说溢价是企业以后多付利息(相对于市场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反之,折价发行是因为债券票面利率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大家都愿意把钱存入银行,而不愿购买债券,导致债券无人问津,债券发行商只有折价发行才会有人买,所以说折价是企业以后少付利息(相对于市场利息)而事先付出的代价,当然也可以看成是为投资者以后少得利息收益而提前得到的补偿。

正是由于债券溢折价发行事实的存在,才导致债券发行后存续期内的实际利息与票面利息之间产生差异。运用财务管理理论的相关知识,将债券未来存续期间的现金流出(包括利息和本金)折现,令其等于目前债券的发行价时获得的内在收益率即为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于是各期计提的应付利息是票面利息,而计入财务费用(或资本化计入资产成本)的是实际利息,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当期需要摊销的溢价或折价。

第二部曲:巧解摊余成本的实质。

按照上述摊余成本的计算公式,溢价或折价情况下,摊余成本的计算是有一些差异的。溢价时,每期摊余成本等于上期摊余成本与溢价摊销额之差,而折价时,等于上期摊余成本与折价摊销额之和。准则中的计算公式不易理解,因为大家还是不理解摊余成本的实质。建议采用如下方式理解:其实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摊余成本就是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或者说是企业发行债券筹资尚未偿还的债务。下面用一个小例子来解释:

假设D公司发行5年期(每半年末付息)、面值100万元,年利率6%的债券,当市场利率为4%时,按照1 089 808元溢价发行(发行费用略)。采用实际利率法分摊债券溢价的计算详见下表:

单位:元

注:本题不考虑减值因素,最后一期的实际利息(20 218∗)通过倒挤取得。

对于D公司而言,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发行净价,也就是说最初的负债本金1 089 808元,经过半年,债务产生了利息,即表中以实际利率计算的实际利息,那么所欠的本利和为本金(1 089 808元)与实际利息(21 796元)的和。因为此时仅以票面利率计算的票面利息去偿付投资者,于是有:期末所欠的本利和=最初所欠债务(1 089 808元)+本期产生的实际利息(21 796元)-实际支付的利息(30 000元)。即仍有1 081 604元未支付,此金额就是经过第一期溢价摊销后发行方尚未偿还的债务,即期末摊余成本。以此类推,每一期的摊余成本均为尚未支付的债务,并表现为应付债券在各期的账面价值。

由此可进一步看出,摊余成本核算的就是由于筹资欠投资者多少钱,实际利息核算的就是由于欠投资者的钱经过了一段时间产生了多少利息。因为不论是溢价和折价,摊余成本的计算都可以遵循此方法,在计算方面并无本质性差异,所以容易理解和记忆。

第三部曲:厘清摊销表数据间的逻辑关系。

如上表所示,应付债券溢折价摊销表包括六列,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三列:应付利息、实际利息和摊余成本。

应付利息核算的是每期票面利息,各期都按照票面金额乘以票面利率计算所得,所以各期都相等。实际利息顾名思义核算的是按照期末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计算的实际利息,而摊余成本根据上述就是尚未偿付的融资债务。由于溢价发行,实际利率要低于票面利率,所以相当于每期按照票面利率支付的利息要高于实际产生的利息,这样的话,多支付的一部分可以看做是偿付的部分本金。这样尚未支付的债务(摊余成本)就会表现出逐期减少的趋势,直到最后一期还本之前降至债券面值。由于摊余成本逐年减少,实际利率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实际利息也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

至于溢价摊销额,就是各期票面利息与实际利息的差,而未摊销溢价最初金额是溢价金额,每期摊销一部分,它就会相应减少一部分,直至最后一期溢价摊销完毕降至零。

以此类推,如果是折价发行,计算方式完全相同,只是实际利息与摊余成本的变化趋势与溢价时恰好相反。而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计算方式也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由于各期只计提利息,但并没有支付给投资者,所以摊余成本的计算省去了扣减支付票面利息的步骤。

三、总结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反馈,学生对实际利率法难点讲解的“三部曲”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们不再觉得这部分内容遥不可及。在中级会计实务实际利率法的学习过程中,只要是坚持参加面授的同学基本没有在这类知识点上再遇到困难。由此可见,将难点问题化整为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三部曲”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是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摘要:在会计实务中,实际利率法的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会计准则的规定比较原则性,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并非易事。本文以应付债券为例,在分析实际利率法教学难点成因的基础上,利用“三部曲”巧妙讲解此知识点,以期对初学者有所裨益。

上一篇:行政管理思想下一篇:土建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