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思想

2024-10-19

行政管理思想(精选11篇)

行政管理思想 篇1

摘要:汉初黄老行政管理思想是汉初道家黄老派在黄老先秦学说的基础上以百废待兴的社会历史环境为时代背景发展起来的行政管理学说, 它包括行政管理的原则、措施以及经济管理、人事管理方面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黄老行政管理,原则,措施

汉初黄老行政管理思想是汉初道家黄老派在黄老先秦学说的基础上以百废待兴的社会历史环境为时代背景发展起来的行政管理学说, 它包括行政管理的原则、措施以及经济管理、人事管理方面的具体内容。所谓黄老派, 指的是秦汉年间出现的、依托黄帝和老子之说、吸收诸子百家之言建立的道家学派。黄老行政管理思想主要在两个层面得以体现:一是体现在《淮南子》、《新语》、《吕氏春秋》等著述当中;二是体现于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曹参等政治家的行政管理实践中[1]。这两个层面共同构成了黄老行政管理思想的原则、措施等内涵。

一、黄老行政管理思想中的行政管理原则

第一, 无为原则。无为原则是黄老行政管理思想中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汉初著名政治家陆贾曾对无为原则做过较为全面的阐释:虞舜与周公均用无为原则治理国家, 均实现了大治天下, 而秦始皇“有为”之治所取得的效果恰恰相反。他征伐四方、修筑长城、设置酷刑、建立法式, 但结果却是树敌众多、奸邪愈炽、天下愈乱, 直至短命而亡。陆贾认为, 秦国最后灭亡的原因在行政管理方面就是举措过多又不得要领。相比较之下, 黄老行政管理思想中的无为融合“义”、“仁”、“德”, 不同于庄子的无为, 而具有鲜明的黄老学派特色。由西汉皇族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一书更加明确了黄老行政管理思想中的无为。该书在批判秦国行政管理的“有为”之后, 提出一国行政管理的成功在于去除繁苛之事和苛严之法, 其理想的局面应为官无烦治、上无苛令。这种无为看似是消极的、回避式的无所作为, 实则不然。《淮南子》在后续的篇章中进一步解释道:在事务还未发生前或者它还未需要人们去处理之前, 就不需要着手去处理;而当事务发生且需要人们处理时就一定要着手去做。由此可见, 黄老行政管理思想中的无为原则恰恰是有为, 它所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与契合中能够充分发挥。无为的本质在于, 行政管理在尽可能做到少干涉或不干涉的前提下, 各级行政机构和行政官员不扰民、各司其责, 以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很显然, 汉初黄老行政管理思想中的无为绝不是消极管理, 而是适应当时社会实际需要的一项行政管理原则。

第二, 刑德并重原则。中华民族历史上自有国家出现以来, 刑与德就是两个最基本的行政管理手段或原则。庄子对刑德并重原则完全持否定态度;先秦时期的黄老派仅将法与道相提并论, 很少言及礼治或德治。而汉初黄老则全然不同, 在无为原则基础上, 汉初黄老行政管理思想既重视法, 又强调德与礼, 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刑德并重的主张。《淮南子》的《泰族训》一篇中有言:仁义是治国之本;没有礼义, 民众即难以知道何为廉耻, 民众不知何为廉耻国家便不可治理。由此可见以德为内涵的仁义、礼义、廉耻在治国理政上的重要性。《泰族训》接着又言:如果只讲礼义而不立纲纪, 国家同样会变得“衰废”。可见纲纪法度同样不能忽视。但黄老派也意识到, 法令只能用于“诛恶”, 一般不能“劝善”, 所以他们进一步阐释道:君臣之义、父子之礼、上下之仪等德行礼制与法度刑惩的并用才能保证众不暴寡、强不凌弱、弃贪鄙心、兴清洁行[2]。总之, 刑与德这两种手段相济为用、各具功效、必须并重。汉初时期, 百姓和社会刚从秦国时期的繁刑苛政、尚武持力中解脱, 黄老行政管理思想适应时代所需, 在刑与德并重前提下偏向于更重视德治, 而刑的地位次之。但两者同等的重要性仍然让黄老行政管理思想将两者并重视为一大原则。

第三, 重民原则。在汉初黄老派看来, 秦国短命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行政管理以极权主义和重刑思想为指导, 劳民伤财、苦民伤众, 根本背离了设刑立法安民除害、尊主兴利、治暴救乱的宗旨和所谓圣君贤臣的职责。黄老派认为, 安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宗旨, 一朝政治统治与行政管理的成败在于是否可以得民。而要做到安民、得民, 首先要考虑民的生计问题。所以国家行政管理, 最先要考虑的是民食, 进而要考虑的是与之相关的征敛, 即先要计算出百姓粮食所需和积累, 然后才能根据粮食的剩余与否、剩余多寡来确定征敛与否、征敛多寡。同时国家事务不能轻易挤占农时, “节欲”、“省事”才能使民实现“足用”。其次, 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应受到国家法律保护。黄老派认为, 这并不意味着行政管理要依靠苛法酷刑, 相反要做到省禁约法, 使法令简约、易知通俗、合乎人之常情, 这样才能方便百姓及官员们自觉遵守, 国家行政的正常秩序才能有保障。

二、黄老行政管理思想中的行政管理措施

根据上述黄老行政管理思想中行政管理的无为、刑德并重、重民原则, 它在具体的措施上也与法、刑、德、民有着莫大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行政法令必须明具。尽管汉初黄老派对秦国的行政管理进行了严厉批判, 但也从不否认行政管理中法律的重要地位。在他们看来, 统治者要治理国家就必须先明法修身, 为天下提供度量善恶的准绳。这里所言的明法, 一是指立法要严明且能明白无误地昭告于天下。如果法令出台后秘而不宣、天下不明, 就会产生生杀自恣、乘机乱法的恶果。如果法令能规矩权衡、内容明确且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延续性, 那么国家行政管理就可以达到黄老派所倡导的无为境界了。二是指行政管理者执法要明, 特别是拥有最高行政权力的皇帝更要以此要求自己。皇帝操四海之纲、持天地之政, 他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百姓、国家的命运。所以, 法令既然已定, 皇帝便要带头遵守, 执行法令要不视贤庸之别、卑贱之分, 做到平等对待、信赏必罚。唯此才能堵塞“私道”、伸张“公道”, 提升国家行政管理威信和效率。

其次是刑不厌轻。尽管汉初黄老派十分看重行政管理中的法律作用, 但他们坚决反对秦国李斯所提的“深督轻罪”论。因为“深督轻罪”论带给秦国的只有群起反叛、天下积怨。因此, 黄老派的行政管理思想中关于法律的具体实施, 主张统治者对刑罚的慎重使用, 提出执法者只要稍有疑问便不能随便诛杀, 同样, 对有功者的功劳稍有疑问也不能随便给予赏赐。唯此才能在国家行政管理中消除无功有赏、无罪见诛的怪象。汉高祖刘邦初建汉朝时定立的“约法三章”就包含了施仁政、去苛政的意思;汉文帝和汉景帝在国家行政管理中也严格贯彻了刑不厌轻的做法。如汉景帝曾多次下达谕令, 要求审理犯人时如有疑虑, 必须慎重用刑。在刑不厌轻基础上, 汉初黄老行政管理思想又进一步衍生出罪刑适应理论。汉文帝根据这一理论下旨废除了相坐法和收律, 谕旨中提到:如果罪犯已论处, 还要将其家室及其他并未有犯罪行为的人一起牵连受罪, 那是罪不当、法不正, 罪刑不相适应则会让法成为迫害黎民百姓的工具。刑不厌轻以及罪刑适应在行政管理中实则反映出了汉初黄老派的无为、仁政等思想观念。

三、汉初黄老行政管理思想的其他内容

除了上文述及的原则、措施之外, 汉初黄老行政管理思想中还有一些重要的行政管理思想内容。比如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人事管理思想等等。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方面, 黄老派的主张是国家应尽力使用行政力量实现劝趋农桑、减免赋税、与民修养。刘邦称帝后不久, 即颁布了“释放奴婢令”、“复从军吏卒令”、“以有功劳行田宅令”、“复故爵田宅令”等充实农业劳动力、恢复农业经济的诏令, 这实际上就是对黄老行政管理思想中有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内容的尊崇。在人事管理思想方面, 黄老派的主张在无为的原则基础上表现为对无为行政人才的重用[3]。汉初时期主政朝廷的陈平、曹参、萧何等重臣都是无为行政人才的杰出代表。

总而言之, 汉初黄老行政管理思想适应汉初百废待兴的社会发展局面和要求, 以无为、刑德并重、重民为原则, 在以法行政的具体过程中提倡法令明具、刑不厌轻, 同时又重视国家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作用以及行政管理人才的任用, 对于汉初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对后世行政管理思想的进步也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吕祖谦.汉书详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刘安.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3]吕锡深.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目标管理及其管理思想探略 篇2

【关键词】目标管理;内涵;特点;过程;思想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

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指出:凡是业绩影响企业健康成长的地方都应设立目标,通过设立目标使下级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

一、目标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这种自我控制可以成为更强烈的动力,推动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做好。目标管理有一些明显的特征。一是促使下放权力。推行目标管理有利于协调集权和分权的矛盾,促使权力下放,有助于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把局面搞得更有生气一些。二是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由于有了一套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从而能够按员工的实际贡献大少如实地评价一个人。三是注重积极性的调动。目标管理力求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员工在工作中的满足感。这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目标管理的过程

一是确立组织的整体目标。组织的目标体系是由组织内各个部门和单位、各个管理层次的子目标构成的一个目标网。组织内各个子目标是组织整体目标的具体形式,他受组织整体目标的指导。因此,实施目标管理首先确定组织的整体目标。组织内最高管理层负责确定组织的整体目标。二是确立下属人员的工作目标。组织目标的展开分为纵向展开和横向展开。纵向展开是指将组织的整体目标在组织内部的各个管理层之间层层展开。通过将组织整体目标纵向层层展开和横向具体落实,就使得组织内部形成一种活力,共同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三是目标实施的准备工作。较高层次的管理者通过与其下属共同确立目标,对下属完成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情况,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等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就可以作为准备工作的依据。管理者需在组织内部确定并协调对各种资源的需要量,将可支配的各种资源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四是衡量目标的标准。在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决定性的工作是确定合适的组织整体目标以及正确确定下属人员的工作目标,

三、目标管理的管理思想

一是动机与需要理论。一般说来,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某种不安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向目标前进。当达到目标时,需要得到满足,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使人不断向新的目标前进。目标管理根据人们的需要设置目标,使组织目标和个人需要尽可能结合,以激发动机,引导人们的行为,去完成整体的组织目标。二是“社会人”的人性假设理论。目标管理把人视为“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和人际关系。从“社会人”的假设出发,目标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对下级采取信任型的管理措施。具体来说,管理人员应把注意重点放在关心人,了解人的需要上,更应重视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并正面引导员工争取集体荣誉;管理人员应充分信任下属员工,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参加工作目标和实现方法的研究和讨论,以便实行自我控制和自主管理。三是责权对等理论。在目标管理中,如果目标定出后,上级要根据目标需要授予下级部门或个人以相应的权利,授权是提高目标管理效果的关键。授权必需根据目标的需要,无目的的授权会因权力的分散而以无效告终。授权后,领导应充分相信授权部门和个人,放手让他们工作,不应多加干涉,但仍需进行检查帮助,加强整体协调和过程管理。下级人员在接受权力以后,要根据目标需要,充分合理地使用上级赋予的权力,准确及时地处理目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重大问题应及时主动地向上级报告。四是系统理论。目标管理是一种系统管理思想,他要求以企业总目标为核心,各部门和个人根据总目标提出各自具体的分目标,有机地组成企业的目标体系。总目标限定和派出了部门的组织目标,部门又控制他所属的个人目标。目标和分目标互相衔接,他强调各部门和个人的分目标是为企业的总目标服务的,只要所有人员达到分目标的要求,企业的总目标也就得以实现了。

老子的管理思想 篇3

1 什么是道

1.1 道是绝对真实, 绝对不变的, 代表真正的唯一老子第一章说道:

“道, 可道, 非常道。名, 可名, 非常名。无名, 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大体的意思是:“道”, 可以用言语描叙的, 就不是永恒的道。“名”, 可以用名称界定的, 就不是恒久的“名”。名称未定之前, 那是万物的起源;名称已定之后, 那是万物的母体……从上可以看出,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根基, 它是本体, 无法用我们世俗的言语来表述出来的。我们人类语言所能表达的事物都是相对真实的。为了了解我们的世界, 我们就给每一个事物起个名称, 但名称是个概念的东西, 是相对的, 可以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就像一个地方的地名一样, 几千年前是这个名称, 沧海桑田, 几千年后又变成另外一个名称了。而道则不同。道是绝对不变的, 绝对唯一的。它不会因时间地点变化而变化, 也不会因言语的变化而变化, 就像老子所说的, 如果用“道”可以用我们俗世的言语来描叙, 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因此“道”是绝对真实, 绝对不变的。

1.2 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与企业管理中树立企业理念、共同愿景的锲合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折射出了企业的管理思想。

对于一个企业, 首要的就要像老子所说的“道”一样, 应该建立自己本企业的理念、共同愿景。这个共同愿景就是本企业存在的目的。并且不因时间地点而变化。而且, 这个本企业存在的理念、共同愿景能够紧紧团结本企业的员工, 并激励他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共同愿景是指组织成员与组织拥有共同的目标。企业员工所共同持有的意象和景象, 是企业所追寻的目标。建立共同愿景是凝聚全体员工最有力的措施。共同愿景是员工们法发自内心的愿景, 有强大的驱动力和激励作用, 并且能孕育出无限的创造力。因此它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和凝聚力。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书中提出了共同愿景的理念。他说道:共同愿景最简单的说法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 愿景是人们心中或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共同愿景也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 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 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他同时着重说到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的作用, 他说道: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 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型的学习”, 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 才会产生“创造型的学习”[2]。

2 天下是什么样子的

2.1 天下是相对的, 充满着辨证的关系《老子》第九章说道: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己;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功遂身退, 天之道”;第十三章说道:“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第二十七章说道:“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3]等等。说的都是天下的情况。天下与道相比, 是相对的, 充满变化的, 四处都充斥着辨证的关系。就像第二十七章所说的, 善于行走的, 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 没有任何瑕疵;善于计算的, 不必使用筹码;善于关闭的, 不用栓锁, 别人也开不了;善于捆绑的, 不用绳索, 别人也不能解。世间万事都是相对的, 辨证的。因此不必执着于一时的得失, 不必执着于暂时的困境, 而要审时度势, 变换自己的策略, 以获取最后的成功。

2.2 老子关于天下是相对的, 充满辨证的关系的思想与企业策略

的权变思想的锲合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学派。权变理论认为, 在组织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 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最好的”管理方法。权变管理依托环境因素、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素之间的变数关系来制定最有效的管理方法。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中就提出了组织管理结构是随着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的, 而战略本身又由于市场的、金融的、科学技术的和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并提出了自己的四种模型。

组织的理念不能改变, 但组织的策略是可以改变的。既然天下事都是相对的, 充满辨证的关系, 那就应该审时度势, 让企业的策略随着自身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以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 并在商业社会中优胜劣汰。

3 圣人又是怎么治理天下的

3.1 无为而治老子在第二十九章说道: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第三十七章说道:“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 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定”[4]等等。老子通过这几章节叙述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圣人要按照“道”的“自然”和“无为”的本性, 保持“清静无为”的状态, 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尺度, 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横加干涉。最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3.2 弊而新成老子在第十五章说道: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5]。大体的意思就是说圣人不就求完满, 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 所以一直去旧存新。老子通过此思想, 就是说圣人永不满足, 永远在提升自己的休养, 已达到“道”的境界, 从而更好的管理天下。

3.3 无为而治思想与企业中人性化的自主管理思想的锲合企

业中人性化的自主管理是指在企业中, 高层管理者制定组织规划之后, 给予下层组织充分的自主权, 并减少对下层组织工作的干预, 以激发其主人翁精神, 从而使员工的创作力达到最大。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正是这一观点的表达。无代为, 不代替去做别人应该做的事[6]。在管理中, 就是管理者不要代替下属去做事情, 具体工作应分配给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去完成。从而自己关注于事关企业存亡的决策方面的大事。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理论就提倡自主管理, 给予组织成员较大的自主权, 组织成员可以自己组建团队、制定对策、组织实施、评定总结, 并可以得到充分的自我发展, 在不断学习和相互切磋中提高创新能力。

3.4 弊而新成的思想与提高企业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和管理艺术

思想的锲合企业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科技创新, 也在于领导者自身的休养和管理艺术的提高。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一群好的领导者在引导着本公司的发展, 而这些好的领导者必然是从来就不满足现状, 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老子提倡弊而新成的思想就是提倡永不满足的那种精神。

老子的管理思想有很多, 把握住老子思想中的主线, 就能把握住老子管理思想的主脉, 从而从中找到许多有益于今的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 (2007年版)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 (2009版) .北京:中信出版社.

[3]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 (2007年版)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4]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 (2007年版)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5]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 (2007年版)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企业管理的秘诀:思想管理 篇4

现代西方管理学把科学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认为管理主要是运用理性和科学保证企业用正确的方法做事,强调战略、计划、组织和流程管理,以求提高效率。其实,思想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秘诀。思想管理的意义在于,用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凝聚员工、创造企业的品牌,为企业发展提供原始动力。多数人都认为那些企业家是因为智力水平比较高等因素形成,统计规律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包括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呈正态分布。事实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思想。在我请教的多数企业家当中,他们总结成功的因素都表示,智力因素、环境因素等都不是主要的,而健全的思想是绝对条件。因此,没有伟大的思想,没有始终如一的使命,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优秀的管理战略也无法达成。

思想管理质在为企业确立一套价值体系,为此来判断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不同的思想决定不同的追求,进而为顾客提供的服务及产品也不同,技术可以复制,而一个人的思想是很难复制,重要的是,思想是可以改变、丰富的。

浅谈儒家管理思想 篇5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指导意义

一、儒家管理思想地位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思想不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今天,东西方文化强烈地碰撞、融合,各种管理思想层出不穷,我们对外来管理思想不能一味地排外,要以我为中心,为我所用。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重新挖掘我们古代丰富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再审视儒家文化的管理思想中蕴涵的精辟义理,思索古圣先贤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儒家管理思想实质上是关于如何管理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学说。这一管理思想不仅能对人的行为、社会的准则,甚至是国家的意志的表达都能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儒家管理思想主要内容

1.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2.儒家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对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3.儒家对组织的独到见解。在几千年之前人们就明白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群、分、义。群是建立组织结构,分是实行分工,而人之所能建立组织结构和实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着“义”。

4.礼和义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当群体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协调,使组织高效运行。

5.对于如何管理,儒家采用的是“仁”、“德”和“礼”。“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礼”是外在的管理规则。

三、儒家管理思想其他方面

1.因材施教、知人善任

在教育的指导上,孔子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予以不同的指导。他对颜渊说:“约束自已,行为合礼就是仁”;对司马牛则说:“言语谨慎就是仁”;他对子路说:“为政关键要足食,足兵,民信。”对子张则说:“为政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启示我们,对企业的所有员工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因人而异,帮助他扬长避短,更好地工作和进步。

在人才的使用上,孔子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他说:“冉雍可以让他去治理国家”,“颜回最为好学,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仲由办事果敢,子贡通晓事理,冉有多才多艺,他们治理政事都没有问题”。

孔子的思想启发我们,作为一个主管,对员工要了解、信任和体谅、因才起用,不责人细过,不求全责备,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用人得当,才会事半功倍。

2.以人为本、以和为贵

搞好企业经营需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孔子倡导"和为贵",但他也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和”是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而"同"不讲差别,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这是不可取的。在现代企业中,盲目服从,追求一致是很危险的。

企业内部的和谐,应该是包含能力、业绩上的公平竞争的和谐,而不是同事间相互排挤,倾轧,这种竞争会带来企业中人人力争上游、勤奋敬业的健康风气,从而增强整个企业的内聚力。

3.以身作则,奖罚分明

(1)在管理上,儒家思想强调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孔子说:“政者,正也,帅之以正,孰敢不正”。管理者首先严于律已,勤于工作,身先士卒,做出表率,管理者做出了好的表率,员工还有谁不认真效仿呢!在管理中“敬事而信,节用能爱人,使民以时”,做到敬业诚信,节省费用,爱护员工,有效率地领导指挥。(2)提倡制度化管理,明确赏罚,惩恶扬善。孔子的学生子路,一次在河边搭救一位溺水的人,此人后来将一头牛赠与子路以示感谢。子贡则自掏腰包为一位奴隶赎身,鲁国政府得知后通知子贡去领表彰奖金,子贡却坚辞不受。对子路夫子评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对子贡则持否定态度:鲁国不复赎人矣。他认为“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这就是说,儒家文化主张做了好事要奖励,以树立榜样和订立规则,通过奖罚分明的制度来管理员工,推进工作。在这里,儒家思想启示我们,管理者在工作中,不光要以身作则,敬业乐群,做出表率,而且要加强制度建设,推行明确有效的制度管理。

4.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中国儒家思想历来注重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孔子告诫其弟子:"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规劝他们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孔子还主张"见贤思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儒家崇尚的事功精神和宽宏气度表现于管理之上,就形成了一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四、儒家管理思想现实指导意义

1.举贤若渴,让人才担任管理要职。儒家很重视人才,主张让贤能的人担任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相比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科学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人才缺乏;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做到举贤若渴、知人善任。

2.自强不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儒家管理思想自强不息的理念,对激励员工和管理者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使他们为完成自己的目标、理念而奋斗。

3.引领表率,重视领导者的表率作用。儒家很重视领导者的表率作用,认为这是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关键。我国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勤勤恳恳地率领广大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冲锋陷阵;但是一部分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对于这些人,应该从干部队伍中清理出去,纯洁干部队伍,从而树立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

4.道德约束,规范人们日常行为。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用道德意识规范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获得良好的治理,就必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作为治国主体的人民,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国家,管理自己,这样国家才会日新月异!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第1版,2006年12月1日.

[2]杨伯峻,《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 第1版,2008年12月1日.

行政管理思想 篇6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遵循教育规律, 有目的地对大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 通过内化和外化, 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展开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落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有效的开展, 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 另一方面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落后, 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传统教育往往依靠单纯的理论说教方式, 而不是启发式的互动教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纷纷感到理论阐述的生硬、枯燥, 特别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的不够。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欠佳

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 加上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滞后, 引发了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上的偏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靠某一个人, 或者是某一个团队是不可能很好完成的, 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 集教学、管理、生活、卫生于一身, 职责权限不分, 并且与这种状况伴随的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管理机制等诸方面的回应性不够。

高校普遍缺乏一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水平工作的教师队伍, 现有队伍每个人的业务工作量大, 精力不济, 教育效果差。其次分工不明确, 缺乏多角度的工作思路, 有些行政领导干部忽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学校各级部门与班主任队伍之间尚缺乏高效运作的协调机制。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忽视学生权益的现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般是教育者从既定的管理角度出发, 采用的方式多数是训导, 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便利很少被考虑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思想交流、思想管理的三者合一, 教育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或方式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泰勒管理思想概述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 泰勒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问世标志着管理史从传统管理进入科学管理的新阶段。泰勒管理思想主要强调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资源的最优整合, 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效率。

(二) 借鉴泰勒管理思想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广应用泰勒管理思想, 对于提高管理人员和广大学生的素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高校的管理体制都有重要作用。首先,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学习泰勒管理思想, 有利于培养紧跟时代的管理意识和观念。其次, 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 还要有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进泰勒管理思想有助于建立这样一个科学体系。

三、运用泰勒管理思想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 提升管理内容的针对性和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学校应该针对当前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采用多种形式, 在不同层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达到学习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发展、教书育人等多重目标。要以讲座、多媒体资料播放等为形式, 举办学习活动, 用现代的管理意识、价值观念和管理方式装备管理者的头脑, 提高他们的管理专业素养。

(二)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

首先, 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明确责权利关系, 这样整个管理系统才处于良性的、有序的运转状态。其次, 针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采取相应措施健全和完善学校政工队伍制度。加强政工队伍自身建设, 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思想教育及作风建设, 加强社会实践, 更新管理观念, 加强培训, 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

(三) 高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育是育人, 因此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 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其次要以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 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与提供服务, 倡导师生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 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 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三是要注意把握好大学生个体内在价值发展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注意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摘要:泰勒管理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大学生追求的人文关怀、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从泰勒管理思想中受到启示, 转变思想教育理念, 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有效。

关键词:泰勒管理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文雄.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现实借鉴及反思[J].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6, (7) .

[2]何绪丽.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在高校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行政管理思想 篇7

行政管理,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是人类社会的伴生物, 并且最终会随着人类社会的灭亡而消逝。行政管理思想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外化形式, 是行政管理得以实施的理论基础。行政管理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样悠久, 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国家, 都不乏行政管理思想的出现, 行政管理思想也逐渐的从低级向高级, 从幼稚到成熟一步步的发展起来。

二、中国行政管理思想的历史演进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国度, 从古至今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例如古代中国的《资治通鉴》、《吕氏春秋》、《韩非子》等“民本取向”的思想都对现代社会行政管理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工具取向”行政管理思想以林则徐为开端, 最早提出学习西方行政管理思想和制度的第一人, 之后洋务运动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本, 西学为用”的行政管理思想。现代中国的“价值取向”行政管理思想则以邓小平的基于中国特色实践基础上提出的管理思想最具代表性。

1、古代行政管理思想:民本取向

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思想是一种“小生产、大管理”的“民本取向”思想。我国的封建制度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 强调中央集权, 君主是国家最高权利的掌控者, 是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于一身的权利的象征, 地方政府没有任何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的权利。孟子曰:“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这足以体现了我国古代的行政管理思想是一种“民本取向”的管理思想。

2、近代行政管理思想:工具取向

近代中国在经历1840年鸦片战争后, 开始从“天朝上邦”的迷梦中渐渐惊醒, 产生了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要求。林则徐是主张积极关注和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思想的第一人, 并编译出版了《四州志》。魏源更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以夷制夷的主张。洋务运动期间学习和引入的一些西方行政管理思想和方法, 对当时旧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作用。因此近代我国行政管理思想的发展, 都体现了一种“工具取向”, 都以改造旧的社会制度, 试图借鉴先进的思想, 重塑新的制度体系为目标。

3、现代行政管理思想:价值取向

虽然古代、近代行政管理思想和现代行政管理思想产生于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 但三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 现代行政管理思想是古代、近代行政管理思想的延续。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思想虽然未能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 有其固有的落后性和腐朽性, 所以现代行政管理思想可以从古代和近代思想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有选择的吸收, 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延续性的新的行政管理思想理论体系, 因此我们说现代的行政管理思想是一个“价值取向”的思想, 它更多的是建立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 不断地发展完善最终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体系。

三、基于西方先进理念的中国行政管理思想的时代趋势

西方的行政管理思想从19世纪末萌芽到20世纪初诞生, 一步步的演进与发展, 最终形成完整的行政管理思想体系。它的系统化、体系化、程序化都对发展中国家尚未成熟的行政管理体系有宝贵的借鉴意义。我国的行政管理起步晚、还不成熟, 还需进一步完善, 创造性的吸收和转化外国的先进经验, 对解决我国现阶段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独具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1、转变思想观念: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行政管理观念严重的滞后, 无论从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实际进展上, 都需要加速迈开关键性的一步,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纪人”假设对我们正确认识传统政府管理思想的缺陷, 构建新的行政管理思想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为了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党就必须把政府从管制型转变成服务型。

2、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是当代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世界经济向着国际化、全球化发展, 政府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势必大大的增强,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西方管理思想家泰勒在科学管理理论中就提到过要向管理要效率, 这个理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依然适用, 足以体现他的先进性。借鉴其的经验, 首先我们应该适时的放权, 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利, 其次应精简行政审批程序, 健全行政管理监督机制, 最后使得政府管理由封闭转向透明, 由管理转向服务, 积极地把电子政务的先进成果应用到行政管理活动中去。

3、健全行政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

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现阶段, 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层出不穷, 诸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屡见不鲜, 少数人缺乏规则意识, 法制观念薄弱, 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 甚至加之一些知法犯法的行政人员, 更加阻碍了依法行政的有效施行。因此, 我们的行政管理执法活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 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4、加快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不仅关乎着政府工作人员在民众眼中的政府形象, 最重要的是它关乎着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水平。公务员个人素质的高低、行政能力的素养, 对事物的洞察力、预见性以及办事的魄力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公务员制度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因此加快公务员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完善公务员队伍建设我们必须严格坚持公务员的“凡进必考”原则, 积极地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 从根本上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水平以及行政管理水平, 最终促进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施行。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147-148.

[2]黄丽华, 徐凌.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行政管理思想的比较[J].经济新视野, 2004, (6) .

[3]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83-85.

泰勒科学管理思想分析及管理建议 篇8

泰勒所处的时代,特别是19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正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高潮时期,美国工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但当时开发、组织、控制和管理工业资源的低效方式严重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劳资关系的对立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可以说,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自诞生那一刻起就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在美国工业从企业家、管理者拥有的企业向大规模、综合性公司转型的过程中,泰勒的科学管理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提高了管理思想的可信度。 中国正处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阶段, 也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各种管理问题凸显出来, 这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与泰勒时代非常相似,此时重温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意义重大。

一、人力资源开发思想

以往很多学者探讨过泰勒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如学者认为:“ 泰勒范式很好地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研究纲领。 ” 泰勒是第一个把工作分析与人性分析相结合起来的管理实践家,首要任务是对人的分析。 当“ 磨洋工”成为一种潜规则和成为员工的“ 自豪感”时,人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泰勒对人性分析后的直接实践是对工人的挑选、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和工具的研究,以致泰勒被后来的学者扣上“ 经济人”假设的帽子。

人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管理者对人性认识的不同导致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的差异。 至于经济人假设不是泰勒提出来的,从他内心地是否把人看做我们所认为的“ 经济人”不得而知。 泰勒( 1912) 强调:“ 有很多人把工人看成是贪心、自私、贪婪甚至更坏的人。 我完全不同意这些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污辱工人的胡言乱语。 ”但是作为一线的管理者, 泰勒在当时恶劣的劳资关系环境中科学地对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前瞻性。 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甄选工人。 泰勒认为,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激励人才提升工作效率。 他认为“ 过去,人是第一位的。 任何好体制的第一位目标必须是发掘第一流的人才,并在系统管理之下,使最佳人才能比以前更有把握和更迅速地提升到领导岗位上来。 ”泰勒挑选一流的工人在于使人岗匹配,人事相符,有利于提供工人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培训与教育 。 泰勒认识到依靠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授不适合科学管理。 他认为工人和经理人员双方最重要的应该是培训和发展企业每一个人的才干,使每个人尽他天赋之所能,干出最高档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 泰勒认为员工不应该随意地从有经验的工人学习他们的技能,因为他们不可能不使用“ 最佳法则”。 施密特经过严格的培 训后一天 能够搬运47.5长吨的生 铁 ,每天多挣 了60%的工资 ,这便是最好的例证 。 泰勒第一次认识到了培训和教育的重要性,为在当时如何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找到了最佳途径。

3.多元化激励 。 众所周知,泰勒为了鼓励工人努力工作 、 完成定额,提出了计件工资制,其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工时研究与分析,为工人制定科学的劳动定额。 同时,泰勒在工厂实行差额计件工资制。 差额计件工资制差别工资的实施带来了产量的巨大增加,同时带来了质量的显著改进。 另外泰勒还发现,管理要充分发挥工人的积极性,管理者必须给予工人一般企业没有的“ 特殊刺激”。 这些“ 特殊刺激”措施包括快速的提升和晋级,提高薪酬,新工资方案( 其中包括计件工,奖金计划或红利) 。 泰勒以超人的智慧认识到要发挥工人的“ 积极性”靠一种制度或手段是难以实现的,他提出的“ 特殊刺激”计划在当时具有划时代意义,这种“ 特殊刺激”计划对现代企业人力资管理仍然有意义。

4.职业规划 。 泰勒提倡工人独立工作而不是团队( group work )工作 ,因为团队工作和报酬降低个人的生产率 ,在当时主要存在集体“ 磨洋工”想象。 泰勒并不歧视或要解雇哪些未完成任务的工人,当工人完成不了任务时,而是派一个称职的老师详细指导他,并激励他会把工作做好,同时提供个性化管理方式,给予其改进时间,并提供帮助,使其精通现有的工作,如果有更符合其体力和智力的工作,可以调换到其他工作岗位上。 在泰勒时代机器规模化生产已经很普遍,泰勒根据工人的个性差异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技能,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这表明泰勒具备了原始的职业规划理念。

二、科学管理实践

1.任务管理。泰勒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工作时 ,就为他的任务管理奠定了基础。 泰勒认为工时研究和发展工作的科学是任务管理的首要组成部分,第二部分则是挑选在差别记件工资制的推动下能够达到标准的工人。 任务管理的出发点是管理人员精心制订计划,每天分配给每一个工人一项具体的任务,管理人员指导完成各项工作,归宿点则使工人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任务并给予激励。

2.人本管理。 不少学者批判泰勒把人看做是经济人或是机械人,否定泰勒人性的一面,其实在泰勒的科学管理里面不乏包含大量的人本管理思想。( 1) 及时奖励制度。 泰勒认为奖励可以起到激励工人的目的,如果要想有效地激励工人竭尽全力地工作,这种奖励应该在任务完成后立即兑现。 他认为,股份制或分红制公司通过在年底给工人分红来激励工人努力工作,收效甚微。 及时奖励的主要形式以奖金为主,强调奖励时间的重要性。 泰勒提出的及时奖励制度在当时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里具有一定先见性和前瞻性,这种及时奖励制度在今天的美国Y一代员工管理中正得到应用,这一代员工期望管理者给予他们及时满足和回应。 ( 2) 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泰勒认为管理者不是不择手段地完全调动工人的积极性,除非管理者给予工人比通常情况下得到报酬更多。 单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泰勒认为提高工人积极性的前提条件在于能否增加工人的利益,可以说这也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基础条件。 泰勒主张在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建立最良好的关系,从而可以减少各种劳动纠纷,并可以避免罢工。 泰勒认为那只会把眼睛盯着企业利润的、只会对工人抽鞭子、 只会对工作提出苛刻条件的管理者是不能容忍的。他认为正确的方法只能是科学管理,劳资双方的亲密协作和稳定的个人关系,才能使双方的摩擦和不满减少,这样劳资双方利益一致、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劳资之间的争吵和矛盾就不会再发生。 泰勒在管理中发现了劳资双方的利益不一致时会导致矛盾和摩擦,他提出劳资双方建立和谐的关系,实现利益最大化,满足双方的要求,以此减少矛盾,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意义。

3.企业效率管理 。 泰勒认为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 泰勒认识到了企业之本就是创造财富,并且使财富最大化。 如何使雇主财富和雇员财富最大化是泰勒不懈的追求,在管理实践中他通过科学地挑选工人,进行工时与动作研究,实行标准化作业和计件工资制等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雇主的财富。 在今天看来,企业如何增加利润,创造更多的财富不仅是企业本身的使命,同时也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 企业管理者应该正确地认识泰勒的管理目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人力资本优势,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企业管理建议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后对西方的管理产生过前所未有的影响,尽管泰勒最后被要求在国会上作解释,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管理思想的传播和实践。 Peter Drucke( 1982) 曾这样评价:“ 泰勒是美国自联邦文献以来对西方思想做出的最大最持久的贡献。 ”在东方特别是日本,泰勒的管理思想为日本的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日本工业化很大一部分成功归功于追随了泰勒的思想。 可以说,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价值。

( 一) 人性管理

人性假设在中西方都存在不同的观点,无论是何种人性假设,首先人是活的生命体,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高级思维, 能创造价值。 泰勒认为人不是天生的就“ 磨洋工”,通过挑选工人、教育与培训、任务管理、薪酬激励等管理方法,劳资双方就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无论西方的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还是中国的以人为为本管理,不外乎是对人的管理。 人性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发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 人性”—人的社会性或者说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 人性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求,人本管理不能违反人性,二者都是围绕“ 人” 开展的管理。 根据冰山理论,人的动机、价值、态度等是难以测量的。 所以管理者应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 尤其是管理者面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更应该去研究知识员工的价值取向、工作—资源要求、激励机制等。

( 二) 培训与激励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特别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在米德维尔钢铁厂泰勒就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激励。 施密特是搬运工的典型人物,经过培训后能完成原来近四倍的工作量。 自行车钢珠检验工经过培训后32名年轻女工完成了以前120名年轻女工所完成的工作,而且检验准确率高出三分之二。 德鲁克在《 新现象》 中极力地称赞泰勒,认为泰勒制增加生产的真正潜力在于科学地培训工人,使工人更聪明地工作。 泰勒推行计件工资制和差额管理在现在看来并没有完全过时,不少企业还是采用这种原始的激励机制。 泰勒的激励在于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雇主和雇员的“ 最大财富”。

如今,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培训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竞争力;激励有助于发挥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增强组织认同感。

( 三) 协调与发展

泰勒清楚地看到在整个工业界,总体上雇主和雇员两者的相互斗争多余真诚合作,以致雇主和雇员两者的相互关系不可协调到利益完全一致的地步。 不少人认为泰勒的是一个严酷的管理者,缺乏人性,这种看法不正确。 管理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管或任务管理的精髓。 泰勒特别强调了协调,而不是分歧;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 泰勒后来提出了劳资双方来一次“ 心理革命”,以缓和对立的劳资关系,雇主和雇员从关心各自利益转向把“ 蛋糕” 做大的目标上。

当个人目标、组织目标不一致时,矛盾必然而生。 在中国,合资企业的员工罢工或怠工时而发生,员工离职、跳槽、 跳楼等现象频繁发生,揭示了劳动关系的不和谐,这不得引起管理者的充分重视。 组织中科层之间、上级和下属之间、员工之间、 员工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关系到组织的发展, 管理者只有协调好各方利益,才能推动组织向前发展。

( 四) 目标管理

泰勒提倡,为依据研究每一个工人设计一份具体的工作, 规定工作质量,这种定额叫做“ 任务”泰勒的这种任务就是每天一个工人必须完成的工作量。 目标的制定由计划人员和工人共同完成,而完成“ 任务”必须借助标准化的环境、标准化的机器、标准化的工具,以及标准化的操作方法。

泰勒的目标管理直接效果在于使每一个工人竭尽全力完成工作,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人,直接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三方的财富量就会最大化。 组织的活力在于成员贡献力量的意愿,而这种意愿要求这样一种信念,即共同目标能够实现。 因此,现代企业应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正相关,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组织目标。

( 五) 分工与授权

泰勒主张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离,即管理职能同实际操作职能分开,改变过去的只凭经验的工作方法。 这样在计划部门,工作流程员、指示卡片管理员、时间很成本管理员、车间几率管理员、班组领班、检查员、修理领班可以各尽其职,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泰勒认为,每一个工人在其工作中的任何一个具体方面只有一个职能工长领导,因此不会引起多头领导而使工人无所适从。 在组织理论方面,泰勒还提出了职能管理与管理的“ 例外原则”,即管理人员应把日常例行事务权授予下级,使管理入员能集中精力考虑重大的决策性问题。

工作分工与授权在泰勒看来主要提高效率,实现财富的增长。 在现代管理中合理的职能分工使人岗匹配、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授权是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转变,建立在对员工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之上。 在合理的环境下授权,能增强员工的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从而提升员工的忠诚感和满意度。

( 六)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泰勒认为,由于工人与雇主关心的目标不一致,而导致了种种隔阂和不合作态度。 因此,他认为企业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使雇主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 因此,他认为现代管理科学或任务管理的精髓应该是管理人员与工人亲密无间、个人之间的协作。 在听证会上泰勒指出科学管理的实质上包含着要求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的心理革命,同时他要求管理部门同样要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

确实,泰勒强调劳资双方共同协作以增加企业产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当前,一些中小企业也需要一场类似的“ 精神革命”,即是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确立“ 互利共赢 、和谐发展 ”的理念 ,共同关注 企业生产 效率的提 高 、 利润的增加和持续竞争能力的增强,并为此而各尽其能、各负其责。

(七) 企业文化建设

泰勒虽然没有提出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但我们在他的管理实践中仍然找到企业文化的踪迹。 如个性化管理,制订管理制度、管理者与工人的协调与沟通,反对浪费、主张节约思想,设立奖励制度,带薪休假,减少工作时间,以良好的工作条件代替恶劣的工作条件,以及泰勒提出的心理革命。

也许泰勒科学管理中的文化是零碎非连贯的。 企业文化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作为管理者更不能束之高阁。 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没有竞争力,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指引着企业如何前行。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就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 不少管理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柔性管理文化、觉悟管理文化等。 无论哪类文化都应与企业自身的土壤相适应, 有利于企业和人的共同成长。

四、结语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时代的伟大产物,历经沧桑巨变,它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无论我们对其褒奖还指责,它的影响力远远还没有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各种管理问题,既有人的问题也有物的问题;既有内部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问题;既有行业间竞争的问题也有国际竞争的问题 ,管理者可以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企业管理者有必要研究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管理制度,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为企业发展赢得竞争优势。

摘要:在西方管理史上,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一直颇受争议。它的诞生对西方和东方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直到现在它的智慧之光依然光彩夺目。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企业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此时,管理者采用何种管理理论、管理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中国现阶段非常相似,目前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时期,各种管理问题已凸显出来,此时重提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让思想管理贯穿学校管理的始终 篇9

一、树目标、求发展的思想管理是学校整体管理的核心

要确定奋斗目标。学校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并激励大家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结合学校实际,让实施者有一种角色感、责任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目标实现中的作用,体现出思想管理在学校整体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学校管理要切实让学校的发展目标变成教职工共同奋斗的计划和行动,让教职工明白学校整体目标的意义。使广大教职工有责任感,从而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信念,培养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学校目标实现了,个人发展才有成就,认识到自己的发展是植根于学校发展这块土壤中的。

二、讲学习、求提升的思想管理是学校整体管理的动力

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意识和修养,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因此,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重视三个方面的学习。首先,自己喜欢学习,经常参加各类学习班、讲座等,去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结合自身的特点强化学习,起到模范作用。其次,要重视学习,学校领导要给全体教职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创造学习的条件。三是要重视教职工的提升学习,学校领导要不断确定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举措,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举办的专业化主题学习。同时,学校在发展中要重视学习,加强与外校的交流。通过学习,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自我修养,为学校的发展储备深厚的内力。因此,讲学习、求提升的思想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必须注重的,它能使广大教职工对学校有认同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提升,在提升中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个体发展了整体才能不断发展。

三、讲做人、求做事的思想管理是学校管理的追求

一要有团结和谐、上下一心的团队精神。先做人、后做事,教师要有“把工作当事业看,把学校当家庭看,把学生当子女看”的观念。这样就明确了个人与工作、个人与组织、个人与工作对象之间的关系,为和谐校园、和谐团队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倡导全体教职工激情工作、快乐生活。针对教师压力大、思想负担重的现状,学校领导要倡导激情工作、快乐生活的思想,让教师主动地、乐观地、创造性地去工作。

四、讲创新、求发展的思想管理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主线

一要在管理思想上不断创新。管理者每学期要针对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实际,不断总结管理经验和做法,不断研究和完善管理办法,随着形势的发展及时提出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思想管理要求。

二要重视具体制度的更新。学校每年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制度进行更新,以求更好地适应学校发展。如,年终考核制度、班级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都需要更新。

三要重视工作方式的创新。靠学校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来实现学校发展,这对于新开办的学校来说是最可行的工作方式。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要对工作方式作出理性调整。因此,应树立两个意识,即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广大教师要注重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教研、学习、反思的意识,把提高成绩的途径着重放在课堂上。

总之,让思想管理贯穿学校管理的始终,能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形成组织凝聚力,促进学校的发展。同时,不断创新思想管理,更能使教师对学校产生信任感、归属感、成就感,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能更好地促进整体工作目标的完成。

任正非:引进西方管理思想 篇10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在管理上不是要超越,而是要补课,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华为在近20年的时间里花费了几十亿美元引进西方管理思想,但任正非并不认为华为已经领悟了二百多年来西方工业革命的真谛。

但是,任正非认为,华为在管理上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内部管理流程上,还存在各管一摊的局面,流程上无法打通,责任也不明确。华为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推动按西方的管理方法,回溯公司的变革,并使流程端到端的贯通。

任正非被认为是一个“商业思想家”,他总是能触及商业最核心、最本质的区域。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认为,“公司的改革是否正确,就是看作战队伍的作战能力是否提升了。如果作战能力没有增强,改革不正确”。提升队伍的战斗力,最终“多打粮食”,这是他在华为狠抓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管理若陷入了孤芳自赏,结果就会是呆滞。任正非提出,华为的价值评价体系要改变过去仅以技术为导向的评价,大家都要以商业成功为导向。

可以说,任正非是一个将实用主义用到极致的企业领袖,但他同时极为注重实用主义与战略眼光的嫁接。他要求高管要提升市场前瞻的基础洞察能力。他提出,将来华为的轮值CEO要做思想家,手脚都要砍掉,只剩脑袋。

行政管理思想 篇11

一、儒家管理思想概述

( 一) “民本—人本”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当中的精髓在于其提出的民本思想,即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这对当时的统治者进行统治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三代时期( 即夏、商、周时期) ,周公在《易经》的基础上推演出《周易》,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主张 “以德配天”,崇尚德治。儒家思想继承了周公的思想,因而儒家思想当中保留了大量的人文( 人本) 主义的思想内容。如孔子的“仁”“智”“泛爱众”“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进一步奠定了我国人本主义的思想,为后期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奠定了基础。

( 二) “君子—领导”的管理思想

儒家对于领导的最重要的素质在于其提出了“君子”观以及“君子儒”的概念。因为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的外在身份,儒者即学者; 而“君子”则是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君子是一种气度,一种德行,而作为领导者要拥有这样的德行与气质,因此,他提出了君子所要具备的几种气质: 首先是自省,自省即是自己检查自己,从思想意识言论等各个方面进行自我审视,看自己是否合乎君子的规范,因而孔子说: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孟子说: “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 反其敬。”其次是克己,即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是自己的视、听、 言、行、举止统一,合乎礼。再次是慎独,慎独即是要求自己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防止自己的错误思想以及私欲。最后是宽人,即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倡导“忠恕”的道德原则。这些思想对于领导者的言行都做出了规定,对于我们当下也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即在利益面前应当以大局为重, 不谋求私利,以大局作为自己领导工作的落脚点与出发点,要能够公正严明,不偏私,不徇私,不厚此薄彼。

( 三) “礼治”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当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其提出的“礼”的思想。君子“克己复礼”,孔子非常注重“礼治”,认为无论是君子还是臣民都要遵从“礼治”。因而儒家思想当中“三纲五常”就是“礼治”的表征,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认为,无论是君臣、 父子、夫妻之间都要有一定的规范,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什么样的身份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不仅如此,还要遵从一定的规范———“礼”,不能随意妄为。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当中的“礼治”是一种规范,一种范式,在 “礼治”的管理之下,整个社会都能够保持其秩序的和谐安定,这对我们今天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和谐校园的建设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 四) “教化”的管理思想

“教化”是儒家思想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儒家思想当中非常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作用。教化即教育。儒家思想认为,在众多思想当中,教育是管理民众的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 五) 重视激励作用

儒家思想当中非常重视激励的作用,强调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对人进行激励作用。春秋时期管子( 管仲) 说: “仓禀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强调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孔子也认为在物质方面要给予民众以切实的利益,即“富民”思想。只有是民众富庶起来,才能够激发民众的生产的热情,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二、儒家管理思想对教育管理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综上对儒家管理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当下对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方面的的启示与借鉴。

首先就是要坚持“人本”思想,我国对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方面提出的一个大的原则即“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坚持以学生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原则。从学校管理的层面来讲,学校的领导层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这当中不但包含要以学生为本,还有要以教师为本。学生与教师是学校构成的两个主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不能顾此失彼,仅仅重视学生或仅仅重视教师都是不够的。

其次,教育管理者还要加强对自己的自身修养方面的重视,教育管理者应该首先是教育家,其次才是管理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位置,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能够鉴别人才,尊重人才,重视人才,要做到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公平公正,不偏私、徇私。

最后,儒家思想虽然具有其优越性,但是我们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借鉴儒家管理思想的时候要能够批判的继承,我们要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其中的封建糟粕,要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够全盘接受盲目崇拜, 要能够认清其中可借鉴的思想,使其对我们当下的教育管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小结

儒家思想当中的人本思想、君子观念以及“礼治”的观点,都彰显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因此我们要能够合理的继承并吸收其中的闪光点,并结合当下优秀的教育管理思想,共同指导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贺志燕.论儒家思想的教育管理功能[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2:31.

上一篇:高素质技能型下一篇:毛利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