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行政管理

2024-10-24

生态行政管理(精选12篇)

生态行政管理 篇1

工业生产活动是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要素。工业生产在为人类带来种种利好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引起自然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传统的环境管理办法, 如末端治理、过程控制等, 虽然能实现工业污染物的减排, 但是无法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在治理污染的同时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而且还会造成二次污染的产生,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从生态学、系统思维的角度,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寻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物质循环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产生的途径, 努力实现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完全循环, 逐渐形成了生态管理理论———认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管理问题, 其实质是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或耗竭, 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 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管理上的冲突和失调。

一、生态管理理论综述

不同于环境管理思想, 生态管理七十年代起源于美国, 九十年代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门。生态管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生态系统管理 (Ecosystem Management) 和生态化管理 (Ecological Management) 。1992年USDA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的Overbay提出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生态化管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一般认为是将社会生产、生活系统中的管理对象类比于自然界中的元素, 管理主体借鉴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方式来管理社会系统, 最终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 废弃物循环再生,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开展的研究多从生态化管理的角度运用“生态管理”概念, 个体企业、流域、产业系统等常被作为生态管理对象, 其中产业系统的生态管理研究理论目前较为成熟。伴随着产业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大量生态学理论被引入到产业系统的管理活动当中, 并进一步提出产业生态系统生态管理理论, 认为生产企业及其消费群体与其支撑环境构成一个具有自调节能力的自组织系统, 对这个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进行整体管理。工业生态系统是产业生态系统的一种, 在工业生态系统中引入生态管理, 为缓解工业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出具体的生态管理途径。

二、工业生态系统生态管理

将具有资源流动网络特征的工业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管理的对象, 提出工业生态系统生态管理具体内容, 来阐述如何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实施生态管理。需要指出的是:“工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 强调工业生产活动具有类似自然生态网络的资源流动网络特征;“生态管理”中的“生态”强调借鉴生态学原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 两者含义不尽相同。

为了达到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减排的工业生态系统生态管理目的, 首先需要对工业生产活动物质能量流动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其次需要辨识出系统中存在生态环境影响的环节;最后结合前两步工作所提供的信息, 提出生态影响改善方案。完成第一步工作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物质流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等。但这些方法都不能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 存在分析描述不够全面的缺陷。本文在建立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能够全面系统地完成工业生态系统各单元间以及与系统外界的物质能量流动描述工作;并结合定量化指标分析辨识出系统中存在的生态环境影响, 完成前两步基础工作。

(一) 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模型

由于社会、经济等利益的驱使, 各部门间存在自发形成的资源流动网络。借鉴产业生态学研究中工业共生网络的概念, 从一般工业生产活动中抽象出由工业生产系统及其共生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工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开放系统。其核心部分是由相互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工业各部门组成的工业生产系统, 承担生产者的作用。围绕工业生产系统存在着与其有经济、社会、环境利益关联的共生系统, 分别承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工业生产系统内部各部门间、工业生产系统与共生系统之间都存在着物质上的输入输出关系。共生系统主要由上游产业、下游产业、产品消费环节、污染治理部门等四部分组成。上游产业为工业生产系统提供生产原材料, 下游产业接纳工业生产系统的中间产品, 消费环节接纳工业系统的最终产品, 而治污部门接纳了部分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 并且能够为工业生产系统提供再生资源。工业生产系统及其共生系统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一起构成了与系统外自然环境存在能源、水、废弃物交换的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

(二) 工业生态系统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分析 (Input-Output Analysis, IOA) 采用矩阵的形式表示各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以及各部门的增加值和最终使用情况, 于1973年被引入到资源环境管理领域中。

投入产出表分为价值型和实物型两种。价值型投入产出表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 常用于国民经济系统研究, 由四个象限构成:第Ⅰ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中间产品矩阵, 其主栏为中间投入, 宾栏为中间使用。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 主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目组成。第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 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各种增加值项目组成;宾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第Ⅲ象限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及其构成情况。第Ⅳ象限是第Ⅱ和第Ⅲ象限的共同延伸组成的, 反映价值再分配过程, 目前可利用数据较少, 一般不做研究。

实物型表则采用实物型计量单位, 常用于企业生产管理。与价值型表的区别在于: (1) 产品不再按部门划分, 而按实物形态的物品种类划分; (2) 一般情况下, 只有第Ⅰ和第Ⅱ象限, 各象限的经济解释与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相同; (3) 沿行方向计量单位统一, 沿列方向计量单位不一定统一。价值型模型特点是计量单位统一, 便于开展计算;实物型模型特点是以实物量为单位, 统计数据更加形象具体。

结合价值型和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特点, 建立工业生态系统投入产出表, 进行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的原材料、产品、水、废弃物等物质能量流动状况描述。该模型基于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 在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在第Ⅱ和第Ⅲ象限中增加共生系统部分, 并统一采用“吨”作为计量单位。

在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投入产出表中, 第一象限由中间投入产出矩阵T={tij}n*n组成, 表示工业生产系统内部各部门间物质投入产出关系, 如tij表示第i个工业生产部门产品用于第j个工业生产部门生产消耗的实物量, 下同。第二象限由共生系统使用矩阵Y={yij}n*m、污染物排放矩阵W={wij}n*h、废水排放列向量Pn*1、平衡项On*1等组成, Y={yij}n*m表示工业生产系统各部门向共生系统各部门投入的实物量, 包括工业生产系统中间产品、最终产品输出、污染物消除等。W={wij}n*h表示工业生产系统各部门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量;Pn*1向量表示工业生产系统各部门向自然环境的废水排放量;On*1向量表示误差平衡, 主要包括未列出的污染物排放以及单位换算误差。第三象限由共生系统投入矩阵G={gij}m*n、能源投入行向量E1*n、生产用水行向量L1*n等组成, G={gij}m*n表示共生系统各部门向工业生产系统各部门投入的实物量, 包括上游产业对工业生产系统的原材料提供、治污部门提供的再利用资源等;E1*n向量表示共生网络外对工业生产系统各部门的能源投入量;L1*n向量表示共生网络外对工业生产系统的生产用水投入。X、XT向量分别表示工业生态系统行向和列向的总产出、总投入。

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模型以及投入产出表, 可以详细表示出工业共生系统各部门间以及系统与自然环境间的资源交换状况, 完成工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动状况描述工作。

(三) 生态影响辨识评价指标体系

在完成对工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状况描述工作之后, 需要判断工业生态系统中存在生态环境影响的环节。

建立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生态影响辨识指标体系 (表1) 。该指标体系从输入、输出及效率三个方面, 分析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中各类物质、能源利用状况。通过指标值计算、分析, 找到资源利用效率低的生产环节和过量排放的污染物, 完成生态影响辨识工作。最后根据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模型, 针对存在问题的环节, 寻找物质重复利用新途径, 补充物质能量流动网络缺失环节, 实现生态管理的目的。

三、生态管理案例分析

选取造纸工业及其共生部门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收集数据, 建立造纸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模型, 并编制造纸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投入产出表。分析造纸业中制浆、机制纸及纸板制造、加工纸制造、纸和纸板容器制造、其他纸制品制造等五个生产部门以及纸品消费环节、造纸相关企业、污染治理部门、废纸回收部门等四部分组成的造纸共生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状况, 得到如下结果: (1) 纸和纸板容器制造以及其他纸制品制造两部门与其他部门间存在较紧密的物质交换关系; (2) 造纸生态系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5544.81吨, 废水排放总量为26624493吨; (3) 造纸生态系统的能源投入总量为351502.25吨标煤, 取水总量为33988656吨。根据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生态影响辨识评价指标体系, 计算指标值。将计算结果与国内外行业先进水平以及造纸工业清洁生产标准等相比较, 确定造纸业主要在用水方面存在生态环境影响, 其用水量、废水排放量、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均低于行业标准。针对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调整现有造纸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中水资源流动路径, 提出生态管理方案:增加利用含大量有机质的造纸废水进行速生林灌溉的路径, 达到节约用水、增加速生林产量的目的。

四、结语

与传统环境管理不同, 生态管理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完全循环模式的角度出发, 采用循环共生原理来减少生态环境影响, 而不是单纯从某一环节提出生态环境影响消除措施。由于以工业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因此可以综合更多的相关因素提出生态管理决策, 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具体, 拓展了管理思路。

本文通过物质能量流动过程描述、系统生态环境影响辨识、提出改善方案等三步骤工作进行工业生态系统生态管理实践。以实现资源重复利用、污染物减量化的生态管理目的为核心, 建立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模型以及投入产出表, 完成物质能量流动过程描述工作;利用生态影响辨识指标体系作为数据分析处理手段;最终在现有共生网络基础上调整物质能量流动路径, 达到生态管理目的, 实现工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如松.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复合生态管理[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

[2]潘祥武, 张德贤, 王琪.生态管理:传统项目管理应对挑战的新选择[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3]施晓清.产业生态系统及其资源生态管理理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4]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生态行政管理 篇2

什么是产业生态管理

产业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管理就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原理以及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管理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

生态管理的前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末端治理为特征的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应急环境管 理。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兴起的清洁生产,促进了环境污染管理向工艺流程管理过渡,通过对污染物最小排放的环境管理减轻环境的源头压力。九十年代发展起来 的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和产业生态管理将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加工、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再生过程进行系统组合,优化系统结构和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率。

产业生态管理是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研究工业生产全过程,研究生产中的资源、产品及废物的代谢规律和耦合调控方法,探讨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正面影响的管理手段[2]。

产业生态管理的实质是变环境投入为生态产出,将生态资产转化为经济资产,生态基础设施转化为生产基础设施,生态服务功能转化为社会服务功能。产业生态管理的焦点包括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耦合;物质代谢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生态演替过程的健康程度;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及自然调节功能的强弱和活力,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生态学原理去探讨产业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 和控制论方法,协调产业内部、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建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上复杂的耦合关系,促进物质、质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 充分融合。

产业生态管理的创新

产业生态管理是管理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首先,它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其次,它意味着一种管理范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线性管理转向非线性管 理(又称循环经济模式)。再次,生态管理非常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生态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利共生,谋求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 态系统协调、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它涉及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生态效率的创新,二是生态效用创新。

1、变对工业剩余物质的管治管理为预防管理

传统工业对剩余物的管理是管制管理。末端治理就是典型的管治管理。管制管理并不能彻底解决资源 利用问题,不会带来生态效益的提高。工业预防管理模式则是针对工业废弃物质的生产源,通过科学规划生产流程,深度利用生产资源、技术提升生产工艺,力求使 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剩余物质能够不断重复使用(可以被不同的生产 程或在不同生产阶段重复利用)。它一方面使剩余物质不退出工业生产,由此减少环境的剩余物质;另一方面加强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更少地利用自然资 源,最终实现资源的有限循环和环境的持续发展双重目的。

工业预防管理模式的重点不在排放物而在提高产生这些排放物过程的生产效率。如果将末端治理技术理解为结果管理的话,那么工业预防可以理解为过程管理。它是一种生产过程的整体、系统整合。从而减少剩余物质的危害能力。

2、变单一化的、封闭式的传统产业管理为在产业共生基础上的生态系统管理

传统工业由于过分强调工业的专业化、区域化,企业产品单一化,生产周期过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最终导致各地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集中、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系统超载,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严重,工业废弃物大量、集中排放,环境污染严重。

而生态产业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和相对封闭性,不仅系统要经常引进和吸收周围环境的先进技术、人才、新材料、新能源等,而且系统内的人流、物流、价值流和能量流应该在整个工业生态系统中按照多种工艺路线合理流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能量转换。

生态产业共生体的耦合研究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代谢功能看,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通过 “食物链网”紧密相连,彼此间的物质传输仅需少量能量。而在目前的产业系统中三者基本上是分离的,在物质传输与转换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建立一种高效的生 态产业系统就要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生态设计与建设。在产业系统个体间建立高效和谐的产业物流“供给网”,进行物流的“闭路再循环”。即要 在生态产业系统内的个体间形成一种高效的“食物网”供给关系。生态产业共生体区别于传统的废物交换项目,它不满足于简单地进行一来一往的资源循环,旨在系 统地增加一个地区的总体资源,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回收为重点,形成一体化的资源再生体系作为共生体的支撑。因此,产业生态系统管理就是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出发,依据加环增值、增 效或减耗和生产链延长增值原理,运用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和经济措施优化配置组合,建立一个物质和能量多层利用、良性循环且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与 生态效益双赢的工业链网结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丹麦Kalundborg城镇的工业综合体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高效、和谐的生态产业共生系统。该共生体并非其是技术的特殊突破,重要的是它极其重视并鼓励企业、政府等建立密切的内部联系。目前该系统包括一个发电厂、炼油厂、生物工程公司;塑料板 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自然生态系统和园艺,Kalundborg镇的供热系统以及卡伦堡政府。这些企业与政府间建立了颇为创新的生态共生与耦合关 系,他们通过市场交易共享水、气、废气、废物和能源等,并实现经济利益的共享。一方面使得整个镇的废物产生实现了最小化,另一方面,各个系统单元均从相互 合作中,降低了生产成本,直接获得了经济效益。Kalundborg产生共生系统成功地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利润,真正做到经济——环境双赢[3]。

产业生态管理的方法

产业生态管理方法可分为五类:① 面向产品环境管理的方法,即生命周期评价;② 面向绿色产品开发的方法即产品生态设计;③ 面向区域的规划方法生态产业园规划;④ 面向生态产业开发的方法生态产业孵化;⑤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管理。在生态管理的发展历程中,生命周期评价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作为核心方 法和国际重要标准,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1、生命周期评价(LCA)

按照国际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在1990年提出并给予的定义;生命周期评估是一个目标过程,这一 目标过程在于评估涉及到产品、生产或者鉴别能源和资源用途和环境释放活动的环境负荷,以此评价能源和资源的利用、释放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并且评估和提供 改善环境的机会。这些评估包括产品生产活动的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还包括提炼原材料、制造、运输、销售、利用(或再利用和维护)、循环和最后处置。

从上述定义可知,对于环境和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估不仅仅局限于工业的生产阶段,运用这一方法将评估的领域扩展到生产、流通、消费和资源回收等4个方面。

生命周期评价必须具备环境亲和性、产品耐用性、资源可回收型、产品功能灵活性、产品节能型。因 此,生命周期评价可理解为实现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废物最小化,减轻环境的负担;与此同时使工业产品具备相当高程度的生物特征,以此实现“产品生态 化”,最终实现“人造产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一种环境管理工具,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的应用:产业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政府和环境部门的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对个人及公众消费行为的引导。

目前,生命周期评价(1ife cydle assessment,LCA)方法已形成了基本的概念框架、技术步骤和系统软件。有关产品生态设计的理论尽管尚不完善,但在实践上发展很快,生命周期设 计(LCD),生命周期工程(LCE),生命周期管理(LCM)为环境而设计(DfE),为拆解而设计(DfD),为再循环而设计(DfR)等一系列新的 设计理念和方法正在成为产业界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2、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机构,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科学技术组织。

ISO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它包含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 期评估、环境行为评价及产品中的环境因素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焦点问题。IS014000系列标准的核心是管理体系标准(IS014001~ISOl4009),其中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最为重要,因为IS014001是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审核认证的 准则,是一系列随后标准的基础。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组织在内部建立并保持一个符合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体系由环境方针、规 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管理评审等5个基本要素构成。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组织内部对自身环境行为的约束机制,同时也是系列标准中其他标准的有 效实施,发挥先进环保思想与技术作用的基础,促进组织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实现组织与社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4]。

参考文献

[1]潘祥武,张德贤,王琪.生态管理:传统项目管理应对挑战的新选择[J].管理现代化,2002,(5)

[2]王如松.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复合生态管理[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

[3]苏伦.艾尔克曼,徐兴元译.工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周文宗,刘金娥等编著.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现代林业管理的生态管理观念探讨 篇3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管理;问题;策略

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林业生态环境的管理作为当前进行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相对来讲,林业生态环境管理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语,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林业管理方式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和关注,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产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强。

1 现代林业生态管理观念的内涵与特征

林业生态管理指的是以提供一个可以自身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为目的,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手段和科学方法,采取与自然科学相关联的理论,再加上人为的分析与实现生态管理的过程。现代林业生态管理与其他管理方式最大的区别和特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林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环境,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进行林业生态管理的方式具有多样性,除了采用一般的科学原理和管理方法以外,甚至采用一些跨科学的办法。第三,林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可以扩散,改善或者是带动周边自然环境的发展,进而产生更加完美的效果。

2 林业生态管理观念包含的主要内容

现代林业生态管理的内容具有多样性,详细来讲包括以下几点。

2.1 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是指进行现代林业的生态管理是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进行的,而不仅仅指的是某一方面或者是某一个方法,它是一个总体的计划,当中包含了多项组成部分,有些可能是存在关联的,也有些可能毫无关系,甚至有一些还存在矛盾,但是尽管如此,生态管理就是要将这些矛盾的、毫无关联的一些部门进行管理,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有机运转的整体。例如,我们在进行生态管理的过程当中,除了要考虑优化生态环境的根本目的,还要考虑实现生态环境管理应有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去啊年控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和影响。

2.2 层次设计

现代林业生态管理的实施是一个层次分明、顺序科学的一个整体,因此它不是平行的、空洞的、或者是毫无顺序的。但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由于每一个部分都具有其存在的特别作用,因此在进行林业生态管理的时候要层次分明,综合考虑管理的计划性和顺序性。

2.3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指的是针对林业生态管理的地点进行科学管理,在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模式,并根据该地区种植树木的特征,气候特征、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状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进而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假如在对林业进行生态管理之前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查,致使没有选择出合适的管理模式将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2.4 选择最优方案

在进行林业生态管理的过程当中,经常会设计到众多的人员、物资以及资金的投入,此外还有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以及管理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在这些因素当中我们不可以对其进行同时关注,因此要选择出一个最有方案,比较各要素的轻重,在经过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来确定最优方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最有方案不可能将所有的优点同时集中,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坏的影响降到最低。

3 提高现代林业生态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努力创新,提高生态管理技术水平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意味着社会所需资源日益增多,这也就使得林业危机逐渐凸显,许多林业产业当前依然采用粗放式的经济增加模式,产业结构偏低、技术力量缺乏,导致林业的发展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进一步促进林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增强现代林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对林业技术研发的力度,加强对资金和人才的投入,促进科研人员提高创新力度,并努力加强对技术成果的转化力度。

3.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技术创新是促进林业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具备高素质的技术队伍,所以林业企业必须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注重对林业工作者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才能为林业技术的创新提高相应的条件,促进现代林业朝着更好更高的水平方向发展。

3.3 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调研

在进行林业生态管理的之前,要对管理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采样、考察和分析,对当地的气温、湿度、土壤以及雨水结构进行数据分析,进行而选择恰当的模式或者方法。此外,还必须要当地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例如人口数量、人口结构、技术状况等,只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了当地的实际状况,才能掌握林业生态管理的根本需求,才能妥善解决问题,提高生态环境管理质量。

3.4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进行林业生态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量,以做到最大限度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使用林业资源是促进林业生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和有效扩大林业面积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资源的保护,及时防火防灾和防治病虫害,要加大对荒漠的开发和植树造林的面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森林的覆盖质量和覆盖面积。

4 结束语

对现代林业进行生态管理是当前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林业工作者必须要从生态管理的角度出发来制定林业保护政策,以从根本上落实林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来提高技术创新力度,努力将生态观念落实到现代林业的管理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孙秀兰,李凤平.浅谈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向导,2011(11).

[2]李俊杰,孟林.浅析我国林业生态管理模式[J].建材与装饰,2013(01).

[3]乔继晶,李永军,刘继元.谈现代林业管理的生态观念[J].林业勘查设计,2009(02).

作者简介:

周满(1972-10) 男, 河北滦平, 本科 ,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 林业经营管理

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 篇4

1 目前主要生态承载力分析理论评析

就目前而言, 可以说, 各种生态承载力分析技术, 其理论基础都是源于Malthus的Logistic指数增长模型与生态足迹理论。Logistic指数增长模型是生态承载力分析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 生态足迹理论对生态系统空间或层次进行了划分, 这2种理论为生态承载力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Logistic指数增长模型为:

式中, N为种群数量, r为增长率, t为时间。

但是, 由于这2种理论还很不完善, 存在较多的缺陷Seidl (1999) 将其归结为3个主要方面:一是未反映外部环境力量对承载力的影响;二是种群自身大小的变化同样给K、r以及时滞因子带来长期的影响;三是未反映种群与外部环境变异之间的协同与交互作用。

同样, 生态足迹法也存在着缺陷:一是基本假设存在的问题。生态足迹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6类生态生产性土地 (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成地和水域) 在空间上是互斥的。但是, 这种假设存在4个错误:各类土地之间空间上并不是互斥的;各类土地在生态性生产输出上并不是互斥的;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 并不是所有过程、现象或因子等都能用面积或土地面积来表示;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仅仅将生态系统简单地划分为6类, 不能正确描述生态系统。二是2个前提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生态系统中人类消费的资源和排放废物并不完全能准确地被追踪;在当前技术水平下, 并不是所有消费资源可以被人们合理利用或完全利用, 也并不是所有排放物都可以完全消纳。三是计算方法一维化、静态化, 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多维性、动态性、整体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四是不是所有资源都是可累加的。五是忽视了最小因子法则 (law of the minimum) [4,5]。

2 生态健康评价

2.1 生态健康评价基本原理

2.1.1 分析依据原理。

尽管Logistic方程存在很大局限性但是它描述了种群数量 (Nt) 受到承载力 (K) 、增长率 (r) 和初始密度 (N0) 的制约关系, 给出了生态承载力的内涵, 也即计算的基础性依据。如果上式K对Nt的约束不存在, 那也就谈不上生态承载力计算、分析与评价了。

2.1.2 影响因子原理。

定性地看承载力的内涵与外延, 可以视其为一个函数, 该函数至少包含4个自变量:时间 (T) , 空间 (W) , 人类的行为包括规模与方向 (H) , 广义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及广义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和状态 (E) , 则生态承载力 (ECC) 可以表示为:

由于ECC可能包含于E之中, 再加上广义生态系统的反馈作用, 上述函数可能是递归的, 正是这种递归形式, 反映了广义生态系统在人类行为干预下的动态性与复杂性。

2.1.3 分析原理。

由于广义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在进行生态承载力分析时, 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层分解, 便于建立分析指标和模型, 在进行动态监测的同时, 对广义生态系统的过程进行模拟, 从而实现广义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科学评析。分析原理包括结构分析原理 (空间结构分析原理、时间结构分析原理、空间-时间结构分析原理) 和功能分析原理[5]。

2.2 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无论是生态承载力分析, 还是生态健康评价, 其实都是生态系统分析的一部分, 其中生态承载力分析既是生态健康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生态系统分析重要内容之一。生态健康评价方法主要有生态承载力法、盈亏法、自然生态系统状态法、指标体系法、景观生态学方法、诊断法、生物生产力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多因子数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系统分析法。

3 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系统管理 (Ecological Management, Eco-management) , 就是运用当前已有的科学技术, 充分认识并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过程, 在尊重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基础技术, 管理人类社会的发展行为, 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并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功能与服务。

3.1 生态系统管理基本原理

3.1.1 整体性原理。

生态系统内的诸要素构成了一个生态学的有机整体, 同时各要素特定状态的最佳组合秩序构成了生态系统整体的最优化。生态系统管理, 即对其主要关键因子的管理, 维持生态系统健康, 使其整体功能处在最佳状态。

3.1.2 动态性原理。

生态系统管理, 就是调整影响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的敏感因子, 从而实现对生态系统的高效调控。

3.1.3 多样性原理。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决定于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整体性, 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 (特别是生物多样性) 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干扰和环境胁迫的有效途径。

3.1.4 复杂性原理。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应在管理中不断检验并修正管理措施, 及时纠正管理活动中的偏差。

3.1.5 时空关联原理。

生态系统管理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是相关联的。通常, 管理对象的空间尺度越大, 其所要求的时间尺度也就越长。生态系统管理要求把长时间的可持续性作为基本价值观, 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问题的“解救”, 而是以注意解决代际间的可持续性为前提。

3.1.6 人的作用原理。

作为生态系统组成的人类不可能从自然中分离开来, 人类介入自然界会从根本上影响生态格局和生态学过程。人类的价值观在生态系统管理目标的策划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为了达到可持续管理目标, 应该有效地发挥人的作用, 重视发挥人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最大限度地减小人对环境的破坏作用。

3.2 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方法

3.2.1 生态系统管理的方式。

适应性管理是被广泛倡导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生态系统事件的发生不可能是确定的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适应性管理依赖于人们对于生态系统临时的和不完整的理解来进行, 允许管理者对不确定性过程的管理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3.2.2 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步骤。

(1) 确定可持续、明确和可操作的管理目标; (2) 收集适当的数据, 提出合理的生态系统模型; (3) 明确被管理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和空间边界; (4) 制定合理的生态系统管理政策、法规和法律; (5) 确定管理的时间尺度并制定年度财政预算和长期的财政计划; (6) 履行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责任分工; (7) 及时对生态系统管理的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并提出生态系统管理的修正意见。

3.3 生态健康管理

生态健康管理 (ecology health care) , 就是为了维护或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 生态健康管理的目的是增强维持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 提高生态系统抗逆能力, 去除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生态健康的因素, 创建有利于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6]。

3.4 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 (ecological planning) , 就是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 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 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 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 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可行的调控政策。其本质是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12]。

3.5 物质安全管理

生态养殖技术管理 篇5

时代前行的步伐从未停歇过,科技发展的进程也不曾滞留。养殖行业从最初的散养模式逐渐进入了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现如今更进入了生态养殖的阶段。进入生态养殖的新时代是人们对可持续性发展意识的代表表现,如今的人们对过期肉和病死肉等都痛恨之深,随着肯德基和麦当劳等这样大型的企业都报道出使用过期肉的新闻后,人们对肉类食品的品质要求更加严苛了,而发酵床养殖技术就是生态养殖的先驱者,它为我们吃到健康猪、健康鸡、和健康鸭等带来了保障。

现代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多方面发展也在养殖行业中展现,发酵床养殖技术也很多元化,而金宝贝干撒式发酵床技术是现阶段发酵床养殖技术的领航者,它更是生态养殖最大的“功臣”。

1、干撒式操作,生态节源

金宝贝干撒式发酵床养殖技术无需像一般的发酵床那样,需要提前对垫料进行高温发酵处理,需要垫料发酵后才能铺入发酵池内,否则发酵床没法启动和正常运行。制作金宝贝发酵床,无需提前堆积发酵,也无需对发酵床提前启动,更不用加水,干撒式操作模式,畜禽产生粪尿之后自发启动发酵,它不仅节约了水源,节约了电,节约了发酵池用地,更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更是一种生态节源的科学养殖模式。

2、健康养殖,生态福泽

干净整洁的圈舍环境,白白胖胖的猪群走动是采用金宝贝干撒式发酵床技术的养殖场中最常见的景象,圈舍内不仅没有臭气熏天的粪尿味,更没有污泥不堪的家畜,更加神奇的是我们肉眼见不到的菌种,这些菌种都是有益菌,不仅能够及时的分解家畜粪尿,更能产生菌体蛋白,再次进入家畜肠道内,增强了家畜免疫能力,抗病能力。所以金宝贝干撒式发酵技术是生态养殖的福泽,更是健康养殖的保障。

3、废弃垫料,变废为宝

生态林场规范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生态林场;规范;管理

1 对生态林场的相关分析

确生态林场是一个社会、自然和经济相统一的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林场的基础是人,重点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林场的价值取向是由此种和谐关系决定的,也就是生态林场的建设基础是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思想。生态林杨的建设初衷与建设目的就是为后备森林资源的培育不断努力,保障生态林场的功能效益,从而促进各种资源的有序利用,促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和谐生态林场的建设。在生态林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生态林场工作人员是管理生态林场的主体。生态林场的行为出发点和归宿是满足人对森林的需要,所以生态林场要满足工作人员及其家人的生存和生活的要求,以促使生态林场的职工更加忠于林场,职工从感情和思想上更加归属依附于林场,把林场的兴败和自身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动开发自己的潜力,为林场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并同时实现两者的价值。

为了管理好生态林场,促进资源的有序利用,生态林场的各级相关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管理效果,可是成效不是很明显。由于建造林场和培育森林树木的收益成果周期太长,也就是看到工作效果的时间过长,生态林场的工作人员可以在承包的林地内科学有序的发展畜牧业,并且把畜牧养殖的效益用在建造林场及其管理维护上,从而达到以短养长和长短结合的效果,并使生态林场的管理逐渐步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使资源能够有序利用,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不断增加。

2 规范林场管理的措施

2.1 细化管理计划

根据“收支平衡、保障重点”的管理原则,依据森林经营方案与生态林场的发展规划对年度计划进行编制。每项生产经营活动均包含在计划管理中,若遇到特殊情况,必须要更改计划时,需要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上级部门上报,等审批之后便可以改变计划。木材生产计划、年度营林计划以及各种经营调查规划,都必须在实施的前一年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然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并下达年度计划的相关建议指标,最后组织开展各项设计。所有生态林场必须按照审批的设计,仔细编制年度计划,把每个计划指标分别落实到相关工区、科室及责任人,并构建相应的检查和考核制度。

2.2 建设生态林场文化

德国的柯塔早于19世纪便提出:森林的管理一半是艺术,另一半是技术。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对森林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森林的文化管理与经营。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生态林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营模式,它自然而然地便成为了其中的主阵地。然而,文化管理的问题最终还是要用文化来解决,不能只依靠规章制度或是科学技术,还应该突显文化的作用。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异彩缤纷的文化不断涌现,一系列文化成果到处闪耀着前人智慧的光芒。生态林场的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对优秀文化精华的充分利用和有效吸收,特别是离不开对企业文化与森林文化成果的利用与吸收。生态林场文化的建设必须在改革开放及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上进行,并且以企业文化与森林文化的精华为基点,广泛采纳一切优秀文化的精髓。无论古今,还是中外,只要是对生态林场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有益的,都应该兼收并蓄,并对其进行取精去糟,将其构建成一个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完备的结构的新型生态林场文化体系。

2.3 设置专门的饲料地

生态林场应该设置专门的饲料地进行牧草种植和饲料青贮,每个林场的植草面积超过11亩,就需要使用营养价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牧草进行种植,以使牧草的使用率与产量增加。仅在2004年,所有种草面积就达到了43000亩,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草场的负荷和压力,同时很好地保护了我们的生态环境。一系列规范制度的制订与有效措施,不仅规范了生态林场的畜牧养殖业管理,而且保障了整个生态林场的持久、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2.4 积极引导

通过严格的监督控制和积极的引导,使每个林场慢慢改变原来随意散乱的养殖和放牧状况,要重视重点地段与重点地区的规范管理,将休牧与轮牧进行结合,每个生态林场必须安装不小于1300延长米的网围栏,把一些草场围绕封闭起来,让它们一个个地进行休养生息,逐渐步入半舍饲,最后达到全舍饲。

3 促进林场资源有序利用的措施

3.1 加强资源管理

为各生态林场配备专门专业的资源管理人员,对林木病虫害做好精确的预测、对森林资源的消长变化进行及时的统计及动态分析。管理人员还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定期调查,为制定林木采伐限额、林场经营方案及生态林场中长期的发展计划提供精确实用的资源数据。进行林木采伐时,必须按照批准下达的年度林木生产计划与林木采伐限额,来办理森林采伐许可证,对于无证、超量和超界等情况予以严禁采伐。对林地进行占用时,必须依据报批程序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上报,并等待审批,只有经过批准后,生态林场才能和征占用林地的有关单位进行补偿协议的签订,然后根据规定和协议收取相应的补偿费用。各林场还应该实施防火责任制,编制火灾扑救计划,组织防火值班活动,强化火源管理,与周围居民搞好关系,共同护林。

3.2 实施限量管理

对生态林场中的畜牧养殖量进行规定,实施限量管理。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计算养殖数量,然后算出每个生态林场对牛(马)的养殖量不能大于60头(匹),且羊的数量不能大于350只,其中,山羊不大于25只。对于那些超过养殖限量的生态林场,需要收取林场的使用补偿费,根据经济杠杆合理的理论来控制养殖量,从而有效地降低林地的承载力,实现资源的有序利用。

3.3 明确思路,突出重点

通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和生态林场特点的分析,提出规范管理、保护生态、有序开发及统筹兼顾的实施原则,强调生态林场的规范管理和保护、突出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并且在工程的合理布局下,体现出规范、保护与有序利用并重的指导思想,可以根据环境承载力的情况分别对不同林场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

4 结语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现有的那些生态林场的地理环境、地形、经营规模、经营性质、经营对象、劳动手段和隶属关系等各不相同,经营类型也千差万别,造成各个生态林场的管理制度、经营理念等的异彩纷呈,其林场文化也不尽相同。每个生态林场只有依照自己的本质特点和区域特色进行经营与管理,才能打造出适合自身特色和要求,并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的生态林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解决生态林场现存的各种问题,真正推动生态林场步入健康、稳定与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唐小娟,刘增民. 浅谈耀州区高尔塬林场生态林业建设[J]. 吉林农业. 2012(09)

[2] 施吉成. 林权纠纷与矛盾调处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24)

[3] 闫玉军,李方政,于凌飞,王春玲,王文彬. 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24)

生态行政管理 篇7

关键词:公共行政,生态背景

《行政生态学》这本书为公共行政学大家里格斯博士所著, 里格斯博士是当代最享盛誉的行政学者之一。里格斯教授本人是纯粹的美国人, 对美国社会的熟知不言而喻。书中第一部分描述美国生态背景与公共行政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甚是精辟, 读来很受启发。影响美国行政行为的生态因素可谓多种多样, 程度也有所不同, 本书中重点通过剖析经济、社会、沟通网、符号系统几大生态因素与公共行政间的关系关系而展开探讨的。

1 美国经济、社会因素与公共行政

美国是当今公认的强国之一, 它所创造出的生产力是惊人的, 究其原因, 归结为美国发达的市场交换体系, 在这种自由的市场制度下, 卖者以最小成本收获最大利润, 买者以最低价格购买满意商品, 并且买者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卖者购买商品, 一切都是自由与高效的。这种市场制度安排发挥到极致, 市场上的一切都可作为“商品”来出售, 公共行政人员出售自己的才力服务于行政, 他们的“才力”就相当于商品, 根据市场理念, 行政人员如果感觉有更好的待遇机会, 便可挂职他去, 又或者行政人员能力不及所在职务, 也可予以解雇。在美国, 公务人员的身份只被看做是一个职业, 他们与政府的关系式“契约式”的。如果这种关系放在中国来看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的公务员对所在的职位要绝对“忠诚”, 不可轻易“跳槽”, 公务员在中国算是十足的“铁饭碗”, 没有重大过错不会给予辞退, 是否能胜任很少有所考虑。在美国, 市场价值对于行政的影响非常大, 但是公共行政对于市场也是不可或缺的。市场需要一批优秀专业的公共行政人员给予监督管理, 而这些行政人员的薪俸来最终来自于市场, 这种关系使得美国的市场与公共行政紧密相连, 相辅相成。

美国的社会结构很复杂, 里格斯在书中指出美国的会社与阶级结构是其中的典型。美国的会社堪称世界之最, 各类会社让人眼花缭乱。但这些会社的功能是具有专门化的, 甄选具有普遍性, 个人只要赞成会社总之目标并符合资格即可成为会员。会员与会社之间关系是基于“契约”的, 会员不满意会社目标或者不再满足入社资格可以选择离去。这种会社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它的“媒介”作用。会社包含成千上万有共同目标利益的人, 会社中的管理人员通过对会员不同利益的“聚汇”形成大多数人共有的利益传达至政府机关, 美国公共行政区分为很多专门的组织机构, 其实就是与会社对接的, 会社的利益诉求已经成为美国公共行政必须要接受的, 政府若能满足这些利益需求, 则会员会感到满意, 公务人员可能会因此得到报酬, 奖励, 晋升等这些利益。政府、会社、会员三者之间的利益传递在此畅通无阻, 会社提供利益表达的信息, 时刻提醒政府公众的需要, 政府通过会社的帮助, 高效完成行政任务。美国的阶级之间的流动性很大, 可上可下, 而且有时是很平常容易的事, 美国的官僚治体深受其影响, 位于上级的官员如果不及下级官员的能力, 可考虑被替代, 不论此下级位于何种低层的位置, 只要有能力有干劲就可以越级任职, 官僚体系内部的阶级流动同样是很频繁的。这种开放流动的官僚体系在甄选人才遵循开放的宗旨, 这样便维持了社会阶级的流动性。在美国有一个观念深得人心, 行政职务被看做是一个职业, 和医生、老师等无实质区别, 一个行政人员拥有了权利, 可能他就在财富上拥有的就会少些。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权利、财富、名望等这些优势, 在美国人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 一个美国歌星的名望有时是在国防部长先生之上的, 书中称这个是阶级价值的分散。在中国, 受传统观念影响, 行政人员被看作是“大官”, 社会的统治者, 官越大社会地位似乎就越高, 公共行政不是纯粹的职业, 多数时候它是一种权利地位的象征, 官职越高, 权利越大, 社会地位, 工资报酬也就越高。

2 美国沟通网、符号系统因素与公共行政

美国社会里充斥着各种国家的人, 但是他们大多都会说英语, 由此美国成为单一语言国家。而且在这个国家很难发现“文盲”, 绝对数的公民会阅读, 加上其发达的电话、电视等传播媒介网络, 让整个美国融为一体,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存在问题。这样的一个庞大的沟通网, 美国民众每天都参与其中, 舆论的制造轻而易举。美国的公众与国家政府人员有着高度一致的基本价值观, 彼此化合, 这让公众与政府间的沟通无碍。流动且化合社会里格斯称之为“一元化社会”, 在“一元化社会”里, 公众与政府间以及政府与政府间的利益表达很顺畅, 彼此较容易互信, 接受观念。虽然社会存在不同利益团体, 但是他们的基本价值观是一致的, 彼此之间可以调和折中, 所以他们可以聚汇各方利益形成一致的“公共舆论”来影响公共行政。行政官员在作出政策或者是执行政策的过程中需要这些“舆论”的监督与参与, 多数政策的出台其实是为了响应“舆论”的。相比“多元社会”, 在“一元社会”里公共行政管理的障碍要少的很多。美国多党制的存在足以体现美国阶级结构流动及化合程度之高了。

美国是以民主、自由理念建国的, 权利来源于人民, 人生而自由的理念, 这在书中被称做美国人的共同“迷思”。不仅如此, 美国人还有一种对于政府结构、统治者的选举、责任义务等共同的“理则”。基于这些共同意识, 美国政府的权威有效性才会更“合法化“, 因为权威只有在被人民认同接受时, 才会发挥效用, 否则权威就会失去作用对象, 当政府的权威被高度认同时, 就具备了“合法性”。美国行政模式其实就是在强化这种“合法性”, 强调行政的服务功能, 让民众满意, 才能争取更多的人民支持, 政府权威可更为有效。美国人认为主权在民, 人人生而平等的, 行政官员只是在行政技能这方面高人一筹, 就像医生在医术上强于其他人一样, 不代表行政人员就处于社会上层, 本质和他人没有区别, 都是平等的。由此看来行政官僚内部也不应该有阶层, 只是各项专业行政技术的整合。行政上级只是个“领班”, 通过有效激励管理, 使队伍高效运转。美国行政服务也是“一视同仁”的, 对先来的公民先服务, 不问其社会阶级地位。行政与政治的分离的政治架构在美国体现的淋漓尽致, “政客”是人民选举出来的, 他们制定大部分政策, 而行政人员主要负责执行政策。简单的说, 行政行为从源泉上是受到公民的监督的, 美国的“非官僚权利”对“官僚权利”的规制其实已经纳入“法治系统”和“宪法模式”里了。美国民主和自由的共同意识以及政、行分离的政治架构, 构建了美国特有的公共行政模式, 同时公共行政也在强化着这种意识和架构。

3 结语

本书对美国行政生态的研究, 帮助我们分析认识了美国公共行政与其生态背景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美国的经济、社会等社会背景因素影响塑造了一支颇具效率和服务精神的行政队伍, 同时政府的公共行政也强化影响着这种生态因素。《行政生态学》一书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 也是全书最富启发性的贡献, 就是要以不同的社会生态背景看公共行政模式。书中所述的美国行政“市场化”、“职业化”、“民主化”等等现实, 可能会让我们为之惊叹与羡慕, 相比, 中国的公共行政似乎滞后许多。依作者里格斯的观点,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相应的公共行政模式, 中国的国情非常复杂, 从建国集体经济到改革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社会等几经动荡, 而今天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之路。中国的公共行政相比美国的公共行政虽然有所不同, 但不能说明中国的行政模式是不好的, 如果不好, 中国何来今天的繁荣民主?只是在此种国情下, 中国选择了这种模式。当今中国政府其实一直倡导建设一个高效、服务精神的政府, 为人民服务,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这种理念, 党和政府从未抛弃过。从历史的长河看, 中国现在的公共行政的确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精简机构, 提高效率、民主参与、党政分离等等一系列的行政改革都是在谋求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政府。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经济、社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新的气象, 新的生态背景必将塑造一支蓬勃向上, 服务于民高效专业的行政队伍, 政府公共行政必会为人民所认同接受。

参考文献

生态行政管理 篇8

1.1 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进行生态系统评价中, 设立的相关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而系统的评价生态环境。所以指标的构建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广泛的涵盖性、典型性以及完备性。同时在构建指标时, 不可以将单一的指标进行叠加。每一指标都需要有密切的联系, 也要有系统性, 整体性, 并且指标要有独立的形式, 这样可以防止各项指标的重复。

1.2 简洁性和代表性

在构建指标时, 需要保证指标包含的信息是多样且全面的, 指标的数量也应该是少量性的。同时也要去除大同小异, 重复交叉的的指标, 从这个方面来保证各项指标的简洁性和代表性。在选择各项评价指标的时候, 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以及简洁性的指标, 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稳定。

1.3 可量性和可比性

制定不同区域的不同评价指标。指标的适用范围、指标的具体内涵和统计的口径要有区域性的特征, 从而保证评价指标有可比性。

1.4 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评价指标需要以实践操作为基础, 并以此结合研究理论。在构建评价体系的时候, 还需要考虑实际数据资料的支持的可行性以及实践操作的可靠性。

2 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环境评价之间的关系

2.1 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所谓生态系统管理是以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具体功能为基础的, 并根据实际的情况, 制定合适的管理政策, 以此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

2.2 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环境评价的关系

生态系统管理的进行需要收集并分析生态环境的相关资料需对生态环境资料进行收集, 以此了解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影响因素, 从而制定相关策略解决生态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

2.3 划分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环境评价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相对较大, 各地的气候、地理状况都是不同的, 所以不能只根据一个划分标准进行划分, 而应该根据各个地方的具体环境条件, 对生态类型进行划分。当前我国已有的划分类型包括草原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密集人口生态坏境划分系统, 农村分散人口生态环境系统、森林生态环境系统等划分的系统。这些划分生态环境的系统都遵循了几个原则:区域内地气候的差异、地理区域的分布、相关的影响因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4 监测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环境评价

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测就是测量生态环境中某个特定的环境影响因素, 得到这一特定因素的相关参数特征。在进行生态环境的检测时, 需要结合实际的监测情况, 选择最为适宜的监测方式。在监测时, 需要注意几个监测重点:监测的策略、监测设备的性能、监测的时间限制、监测的指标、监测的记录、监测数据的一致性、监测数据的整理、监测人员的水平。

3 监测环境中的问题

3.1 环境监测的管理不够规范化

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环境监测的频率较低、监测地点不全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原因大都是因为自然及人为原因的干扰, 使得环境监测的数据准确度不高。

3.2 环境监测的认识程度较低

很多进行环境评价的单位为了节省开支、时间都会压缩或者削减监测工作。甚至有的单位会不严格的按照规定监测环境, 例如在监测固体废物、土壤的时候, 应该将材料磨碎后, 在自然的状况下进行风干, 但是很多监测单位为了节省时间就会采用人工烘干。

3.3 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空白或者没有实际的监测价值, 这些都是由于我国环境检测的技术水平较低造成的。

4 解决环境监测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4.1 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进行环境评价是以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点的, 所以必须要保障数据的准确程度。因此相关的环境监测部门要减少人为或者自然因素带来的限制和干扰, 同时也要完善相关的环境检测制度, 加强管理工作。

4.2 管理环境监测行为

由于监测人员对于环境监测的认识不够, 会使得环境监测工作无法落实到实处。所以监测单位需要对监测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提高他们的评价环境的意识, 规范其操作, 进而保障环境监测评价有序的进行。

4.3 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水平

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 很多环境监测的数据等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所以相关监测部门需要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的水平, 加强相关的研究。

4.4 制定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相关部门要制定环境监督管理的体系, 使得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4.5 加大环保投资建设力度

国家要提高环保所占GDP的比重, 并建立形式多样的投资与融资的体系, 是的环保资金较为充足, 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的基础。具体措施就是在提高用于城市环境建设资金的同时, 加大对于环境污染的整治与管理的资金, 使得相关部门有足够的资金提高处理工业用水、城市污水的能力, 并可以有效地执行谁污染, 谁治理的原则, 从而建立高标准的环境自动监控的系统。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进行生态系统管理时, 及时有效地评价关键的问题, 可以提高管理生态环境的能力, 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摘要:全球一体化在不断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就需要及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进而提高生态环境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评价,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建平, 李凤霞.中国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 2012, 35 (2) :227-231.

[2]刘晓强, 申田, 连兵.生态环境监测的关键问题研究[J].环境保护, 2000, 12:18-19.

浅谈班级“生态”管理 篇9

一、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 环境就是场, “场”对人的心理活动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教室环境如何,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及授课老师的情绪。

为此, 我把“我不浪费每一分钟”“铁的纪律, 铁的意志”“我的学习我做主, 我的计划我完成”学生每月的学习计划等贴在墙上。教室体现了班级个性, 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发奋向上的力量, 班级文化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一样, 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二、班级的精神文化环境

(1) 生态的管理是人性化。教育生态就是让教育这个严肃的工作, 充满人情味儿, 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爱的温馨。有段时间我们班级卫生工作没有以前那么认真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值日小组, 自己推荐组长, 实行好朋友互相监督。此办法一实行, 立刻见效, 卫生状况得到改善, 关于值日逃跑的投诉也没有了, 同时增强了团队的合作精神。

(2) 生态的管理是尊重、是热爱。“爱心”, 我个人理解是“责任心”。教师要对学生负责, 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爱护他、教育他。让他感受到每一个进步时, 老师为他发自内心的高兴, 让他感受到当他犯下错误时老师为他伤心、伤神、为他难过、为他生气。

(3) 生态的管理是沟通。班主任教育学生, 首先是了解学生, 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 在与学生沟通中我主要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利用课堂。争取把目光给每个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 以情感给予鼓励, 从语言上进行激励。二是进行谈心。在课下、在办公室, 经常与学生坐在一起聊天, 既加强了师生情感, 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心态, 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三是通过留言或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和了解。在教育中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所想, 了解学生所需, 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目的性, 效果才会好。

生态行政管理 篇10

1 速丰桉的生态林建设

速丰桉林是以一个或多个速丰桉为单元,中间夹杂其他树种,利用不同的种植方法,来培育速丰桉的人造林,来得到森林生态效益的森林管理。速丰桉作为生态建设的树,它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人口稀少的植物种群的大陆,土壤贫瘠,气候多变,在这里,速丰桉已经有百年的进化历史,已经具有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生存能力,是一种非常好的物种。

1.1速丰桉的优点

1.1.1速丰桉的光合作用机理

速丰桉起源于澳大利亚大陆,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500mm以上的不同地区,在速丰桉的天然形成的林区中,桉树是典型的厚、硬、使用寿命长,含氮、含磷量低,本身潜在的光合作用能力比较强,由于生存环境的影响,受到干旱和养分的制约,很难全部实现最大限度的光合率。

1.1.2养分适应机制

由于速丰桉对养分需求大以及土地条件有限等多种原因,速丰桉常常因为肥料和养分的不足,生长速度就会受到影响,为了节约肥料,速丰桉自身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了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速丰桉具有非常低的比叶面积数值,就是新长出的叶片,也是随着生长其比叶数值也在不断的降低,来减少水分的蒸发,随着速丰桉的长大,林区树木密集,郁郁葱葱,速丰桉的枝叶互相遮挡,光合作用能力就降低,为了适应这种环境,速丰桉的树叶就减少每个叶片的养分分派,来调节光合作用不足造成的影响,利用这种规律,如果适当的给速丰桉施肥,就能加快速丰桉的生长。

2 速丰桉生态林的优势

速丰桉成为生态林木,这不是不可能的。速丰桉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树种,和其他林木相比,要强很多,例如我们熟悉的中国针叶林,其病虫害就十分严重,比较发现,速丰桉比松树的病虫害要少很多,研究统计发现,在珠海市,从1985年开始,很多松树林遭受了严重的病虫害的威胁,松树林区的面积由于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大范围减少,同1985年相比,马尾松林由22666公顷减少到2333公顷,为了防止病虫害对林区的继续威胁,速丰桉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替代树种,研究发现,速丰桉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速丰桉生长速度快,能够很快形成林区,发挥生态效益需要的时间比其他树种短;能够很快建设经济生态林,增加森林覆盖率,能够缓解国家森林绿化的压力,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速丰桉能够与其他物种共同生长,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体系,能够增加林业收入;速丰桉对生长环境要求低,适应性强,经过多年的进化,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特点和生长环境,可以在不同地区推广种植。

3 速丰桉的森林种类

商业价值和生态价值使森林具有的两个特点,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保护环境,对生态环境也会起到保护作用,依照国家对森林的分类规则速丰桉林可以分为:速丰桉森林景观、速丰桉水源涵养林;速丰桉沿海防护林(带);速丰桉路绿化林(带);速丰桉农田防护林。这种速丰桉沿海防护林是由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以及其他防护林五种保护森林。“保护森林”是速丰桉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

4 速丰桉生态林的科学原理与方法

建设生态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证,不断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所以,要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种环境进行合理配置,让各个环境优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同理,对于速丰桉生态林的日常管理,也要优化设计,合理安排,让速丰桉生态林发挥自身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让速丰桉生态林的建设一开始就符合生态环境的标准,发挥速丰桉生态林的生态功能,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在速丰桉生态林管理上要进行常规维护,速丰桉生态林中的物种要保持多样性,符合自然规律。研究速丰桉生态林的特点,掌握其规律,根据速丰桉自身独特的生物学规律和特性,根据生态林的环境要求,选择速丰桉树种和幼苗,来进行生态林工程设计。

5 速丰桉造林保护

建设速丰桉防护林,是利用其生长速度快的特点,另外,速丰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栽培时,道路两侧的速丰桉可迅速覆盖土地表面,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密集的冠,能够形成美丽的行道林,美化道路环境。当前,我国已经在很多地方栽培了速丰桉公路防护林,是一道道非常美丽的景观,例如湛江海安百里速丰桉绿色带,野生丰富的植被,远看非常挺拔,赢得人们的喜爱,同时也体现出了速丰桉良好的经济效益。

6 桉树生态林经营与管理

速丰桉作为一个优良的物种,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适应多种生长环境,树种优质,生长速度快,高产,具有比较成熟的加工和产业化种植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对速丰桉森林经营和管理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严格按照国家对森林经营的要求,大力推广速丰桉人工生态林的建设,杜绝为了发展人工速丰桉生态林而牺牲公益林的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推广实现速丰桉速生态林的技术标准,来不断规范速丰桉种植的技术标准,加大速丰桉人造林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栽培优质人造林,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森林覆盖率,实现土地高效集约管理,不断改良速丰桉的品质,让速丰桉的遗传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利用高效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速丰桉的木质和产量,为国家提供良好的木材,充分利用速丰桉的经济效益,大力推广人工造林的规模和范围,优化规划,不断提高林业人员的收入,减少投资风险,调动林业人员的积极性,关心他们的利益,协调企业、林业人员、造林大户、农民的切身利益,动员他们种植速丰桉林的积极性。科学,布局合理的速丰桉木材加工工业。巩固,稳步上升,已形成的纸浆和造纸工业规模;稳定,调整人造板加工行业,和终端产品的稳步开发,提高该地区的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在内地开发速丰桉的木材加工行业,如锯木,木材,木地板和家具。

7 结语

发展速丰桉,可以缓解当前我们木材供应的紧张局面,我们要利用速丰桉自身的生物特点,加大推广种植和管理,让速丰桉生态林为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作出新的贡献,不断促进对速丰桉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林退发, [2001]550号文件.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S].

[2]项东去, 陈健波, 叶露, 等.广西速丰桉人工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 2006, 35 (4) :195–2011.

[3]祁述雄.中国速丰桉 (第二版)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4]白嘉雨, 甘四明.速丰桉人工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J].世界林业研究, 1996 (02) :63-67.

林下生态养鸡饲养管理要点 篇11

一、鸡种选择

选择体型大小适中、抗病能力强、觅食能力强、抗逆性强且适宜放养的鸡品种(如黄鸡、麻鸡、黑鸡、乌鸡等)。种蛋、雏鸡应从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的种鸡场和孵化场引入。同一群放养鸡应来自于非疫区的同一种鸡场或育雏场,同一鸡舍的所有雏鸡应来源于同一种鸡场相同批次的雏鸡。

二、鸡场建设

1. 场地的选择

选择林地、草地、果园等,距离干线公路、村镇居民集中居住点至少1千米,周围3千米内无污染源,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环境安静,给排水和供电方便,场地坡度不能超过25°。

2. 放养鸡舍的建设

放养鸡舍建造在地势较高处,能防雨、遮阳、避风、保暖,可建成永久性或临时的。鸡舍修建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竹、木等搭成,长15~20米、宽8~10米、高2.5~2.8米,每舍容纳成年鸡600~1000只。鸡舍四周可用薄膜、竹、木或谷草遮挡1.5~1.8米高。鸡舍内设置倾斜栖架,高1.5米,一般3~4层,高低分层错开,每只鸡占15~20厘米。

放养区还应设置分隔网栏和固定料槽、饮水器等补充喂养设施。围栏用铁丝网或尼龙网设置,高度要大于1.5米。

三、 放养的饲养管理

1.放养调教、密度控制以及公母分群饲养

放养调教内容包括饲喂和饮水、放牧、归巢、上栖架以及紧急避险等,使放养鸡形成条件反射。根据雅安地区土壤畜禽粪尿承载能力和一般地面植被情况,放养密度每亩一般不超过50只,地面植被好的每亩可增加到60只,每个放养鸡群以50~100只为宜。公母应分群放养,公鸡争斗性较强,饲料转化率高,竞食能力强,体重增加快;而母鸡沉积脂肪能力强,饲料转化率差,体重增加慢,公母分群饲养,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与群体整齐度。

2.放养时间

放养时间要求在120天以上。雏鸡脱温后,白天气温不低于15℃时开始放养,气温低的季节50~60日龄放养。放养时间最初几天每天2~4小时,以后逐渐延长。初进放牧地用活动围栏将鸡群限制在小范围内,以后逐渐扩大面积。

3.饮水和补料

野外水源较少,在鸡活动范围内每50只鸡配置1个饮水器(直径20厘米),若使用水槽,每只鸡水位为3~5厘米。饮用水应符合NY5027-2001的相关规定,冬天要对饮用水进行防冻处理。

根据鸡的日龄、生长发育,林地草地类型和天气情况决定人工喂料次数、时间、喂料量和饲料营养水平。夏、秋季可少喂,春、冬季需多喂。喂料量随着鸡龄增加,35~60日龄日补饲量50~70克,60~100日龄日补饲量70~100克,100日龄至上市(180日龄左右)日补饲量100~150克。鸡饲养标准(NY/T33-2004)中黄羽肉鸡5~8周龄和8周龄以上的推荐营养需求量见下表:

由于放养鸡生长周期较长,全程按黄羽肉鸡推荐营养需求配制全价配合饲料则不一定最经济,因此建议9~14周龄在全价配合饲料基础上添加20%左右的能量饲料,如玉米;15周龄至上市,在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基础上先添加40%左右的能量饲料,以后添加比例随周龄增加。

4.种草与轮牧

林地种草前将林间、林下杂草除去并松土整平,以利于出苗。在土壤黏重、降水量多的地块种草,应开沟做畦,以利排水,耕翻深度可根据土壤情况而定,一般以20厘米以上为宜。建议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混播(如白三叶与黑麦草按1∶5混播)。

林地可划分为若干放牧小区,用围栏隔开,实行分区轮牧,每2~4亩为一放养小区,每个放养小区放养时间可控制在10~15天,具体时间视地面实际牧草情况而定。轮牧后的草地恢复地面牧草生态约需1个月时间,在恢复期每亩可施10~15千克化肥(以磷、钾肥为主)促进牧草的生长。

5.防虫和严防中毒

在夏季,夜晚可用黑光灯引虫蛾,每圈舍放1盏以上。在林地、草地、山地等放养地进行病虫害防治要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并将鸡赶到安全地带,最好用尼龙网或竹篱笆圈定放养范围,间隔7天以上(雨天5天以上)才能放养。鸡场应常备解磷定、阿托品等解毒药物,以防不测。

四、养殖档案管理

按照农业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建立完整养殖档案。完整的生产记录包括:进雏日期,进雏数量,雏鸡来源、日龄、日死淘率、温湿度等记录;饲料、兽药使用记录(包括使用对象、使用时间和用量);完整的免疫、用药、抗体监测和病死鸡剖检、无害化处理记录。养殖档案应保存两年以上。

五、产品标准

1.外观标准

毛色光亮,无脱毛现象;体形紧凑,腿、胸肌肉手摸紧实;公鸡外趾长度0.5厘米以上,母鸡泄殖腔宽度应在2.5厘米以上,鸡冠红润。

2.重量标准

公鸡体重3.0~4.0千克,母鸡体重2.0~3.0千克。

(作者联系地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兴街1号雅安市农业局畜牧发展中心 邮编:625000)

生态行政管理 篇12

(一) 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的概念

关于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 目前学界研究甚少, 至今也没有产生统一和公认的定义, 结合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的概念与特点以及我国环境行政管理的相关论述, 笔者对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作出如下定义:是指为了恢复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我国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中央国务院、环保部到西部所有行政区划内行政管理体制中关于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行政组织结构体系、权力配置结构与职权运行机制等一系列规则与制度的总称。对这一概念进行分解, 可以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对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地域范围是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而主体在中央主要就是指国务院和环保部, 在地方是西部地区所有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行政管理与执法部门, 其主要内涵是关于行政组织结构体系、权力配置结构与职权运行机制等三方面。

(二) 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的内容

从法律规定上看, 我国《环境保护法》与相关环境与资源保护单项法律对我国环保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规定, 比如于2014年4月24日最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十条就明文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 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可见, 环保部门对环保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和军队等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环保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由此, 我国环境保护形成了“统一监督管理”与“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而从体制内容上看, 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的主要是包括行政组织结构体系、权力配置结构与职权运行机制的相关内容。[1]

二、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在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中, 目前的这种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 对于保障西部生态环境, 促进西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曾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 环保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方面的问题

首先, 环保行政部门存在重叠、交叉设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机构改革不彻底而遗留的负面效应。由于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从各部门分工管理逐步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 而在这种改革过程中一般只注意对新机构的授权, 而没有顾及或没来得及对原有机构及其相关职能的撤销或合并, 于是就发生了某些管理机构相重叠的现象。另外, 在权力配置方面出现了权限设置混乱的现象。我国目前环境立法中关于部门之间职责范围的规定是很不清晰的, 尤其是关于部门之间如何开展协作的规定更是语焉不详, 使得行政自由裁量空间过大。而行政主体出于本部门利益的不正当考虑, 对于法律规定不是很明确的地方, 不同部门对有利可图的事务竞相主张管辖权, 而对于不利的事物则主张没有管辖权, 当缺乏上级权威部门进行协调的时候, 执法部门之间往往出现相互扯皮、互相推诿的现象, 严重影响法律的执行。[2]

(二) 环保执法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 在进行环保执法时肯定需要大量的环保执法人员, 然而在我国西部某些省份的环保执法人员是严重缺少的。根据调查研究, 四川省环境监察总队有30多个人, 而实际却需要120到150人, 缺口很大,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四川省竟然还有16个县仍没有环保局。在我国西部不仅面临着执法人员的严重不够, 而且环保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是不容乐观的。例如, 据调查了解到, 在陕西省环保局法规处的5个工作人员中没有一个是法律专业毕业的或者是曾经进修学习过法律知识。[3]

(三) 环保部门在财政上对政府的严重依赖

根据我国现有的财政体制, 我国基层环保部门的工资和福利都是由各地政府提供的, 总体看来, 基层环保部门的经费长期以来一直呈现出一种较为紧张的状态。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 一批批高污染企业纷纷被默许诞生, 因为这些企业一般都是本地的纳税大户,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保护, 虽然这些污染企业是环保执法部门的执法对象, 但是因为基层环保部门在财政上严重依赖当地政府, 其自身地位不独立, 所以环保部门在执法时也不得不看本地政府的脸色行事了。由于政府依赖企业, 环保部门依赖政府, 所以试想一下, 在西部经济整体水平发展不足的情况下, 要以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对自身投入的经费为代价, 要求环保部门去严格执法消除一切污染现象, 着实是有些难度。

(四) 环保行政管理机构职权运行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一种横向的各部门并立的所谓“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由于诸多原因, 我国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实现统一监督管理的局面, 分部门管理职权重叠交叉, 管理部门错位等多种弊端而严重影响环境法律的有效实施的情况, 但另一方面, 我国又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即没有设置对这些部门冲突与矛盾进行有效协调的权威性部门或机构。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一些协调的经验, 但是却也不够成熟更没有得到推广。[4]

(五) 政府政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西部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并不富裕, 很多地方政府还在苦苦为走出“吃饭财政”、“工资财政”而努力奋斗。在这种大的环境与背景之下, GDP的增长遂成为了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在面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时, 如果严格贯彻执行环保计划的各项指标, 必然会关停大量企业, 这显然会影响到GDP的增长。理性的人会选择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官员也当然不会例外。地方官员一般在地方任职也就是几年, 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尽一切可能推进GDP的增长在短期内效果显著, 而环保计划的实施见效时间较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又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经济效益。所以, 地方官员使尽浑身解数发展GDP成为了必然, 环保计划的诸多指标未能如期完成也成为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三、完善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的建议

解决上文指出的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科学设置环保行政管理机构, 合理划分行政机构管理权限

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从各部门分工管理逐步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在这种转化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因素导致了环保行政部门的重叠、交叉设置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环保行政管理机构时, 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 在设立新机构时能及时对原机构撤销或者合并。另外,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 环保任务严重而环保执法人员却严重不足, 在这种背景下, 可以考虑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力量, 加强村委会与居委会的建设, 壮大我国西部地区环保执法力量。“九龙”治水最后却也没有把水的问题解决就是对行政管理机构之间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后果的生动体现, 所以对环保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要进行科学的分工, 并清晰其权限范围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在具体做法上, 我们可以根据部门的性质来进行抉择, 因为不同性质的部门主要只能从事与其性质相适应的工作。另外也要讲究效率以及考虑到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 加强西部环保执法的队伍建设, 保障环保事业的执法力量

一项事业能够合理有序的推进, 不仅需要良好的制度, 因为这是基础, 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践行, 因为这是关键。我国的环保事业也不例外, 在进行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 西部环保行政管理机构的广大执法人员数量是否充足、素质的高低就是这项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之处。所以, 首先应该增加环保行政人员编制, 扩充环保执法队伍, 严格把关环保行政人员的产生方式, 例如, 在每年的环保公务员招考时, 可以提高考生的报考条件, 对报考人员的学历和专业进行限制, 这样在一定层面上就可以保证被录取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不仅如此, 还需要依法加强对环境行政执法人员的环境科学基础教育、环境法律法规教育, 现代管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教育等岗位业务培训, 以提高环境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三) 建立独立的财政体制, 提高环保部门的权威性

在每年的政府报告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得到的经费基本上是最少的, 这个问题几乎每个省市都存在。所以目前我国环保财政不独立, 每年环境保护的经费短缺的问题就成为了制约我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改革现行的体制, 最根本的办法是把地方政府从目前的“准企业”状态还原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政府和福利政府, 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管理体制, 把目前“分灶吃饭”、“自主创收”的财政体制, 转变成“先集中、后返还”、“收支两条线”的体制。在环保这一块, 可以在提高财政预算的同时, 能够增加各种费用的返还比例, 比如说, 对于排污费的比例可以从20%增到30%。

(四)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保障行政管理机构职权的顺利运行

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是保障行政管理机构职权的顺利运行、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以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以应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建立跨部门、高规格的环境管理协调机构, 这样对环境保护事务的有效开展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对部门之间出现的冲突与矛盾也可以妥善的进行协调与解决。另外,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实行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目标责任制, 定期检查, 并接受社会监督;各级环保部门建立与环境保护监督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建立综合决策机制, 提高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综合决策能力, 以减少开发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5]

(五) 对西部地方官员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

改变现有的对政府官员的激励机制, 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地方行政长官片面追求GDP增长, 不注重环境指标的现象, 把环境质量的恶化问题与官员的“帽子”和“权力”挂起钩来。随着形势的发展, 环保在政绩考核体系所占权重应进一步提高, 全面引入绿色GDP评价体系, 建立环保的政绩考核机制。另外, 在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时, 可以借鉴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中实行的一票否决制, 在我国环保工作中也建立一票否决制度。就是说各级政府对本地区环境质量负责, 把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等主要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环保一票否决”制度, 引导地方各级政府把环境保护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环境保护重大问题。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和农村人口快速增长, 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 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也不容乐观。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还影响到我国生态安全及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而行政管理机构在对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事业能够合理有序的推进, 本文就是从行政管理机制方面对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进行研究, 首先对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行政管理机制的概念和内容分别作出介绍, 在此基础上, 对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的行政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问题给出了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周启星.生态修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4-8.

[2]侯佳儒.论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行政法学研究, 2013.2.

[3]汪劲, 王社坤, 严厚福.环保法治三十年:我们成功了吗——中国环保法治蓝皮书 (1979-2010)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213.

[4]杨朝霞.论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与改革[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7, 7 (5) .

上一篇:小儿斜视手术下一篇:河北省畜牧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