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2024-06-05

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共5篇)

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篇1

水位的涨落带又称消落带, 是由于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周边被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特殊区域。它是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段, 是一类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1]。在人工调控下, 三峡水库的水位涨落速度、幅度和频率与天然河道明显不同, 增加了消落带的不稳定性, 而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对库区消落带的影响逐渐加大。加强消落带区域的生态保护是三峡工程发挥其作用的前提与基础, 也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 污染现状

1.1 工业污染

三峡库区消落带最重要的污染是铅、镉污染[2], 其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废渣。铅能使土壤肥效退化、土质降低, 从而让农作物不能有效顺利地生长。此外, 被农作物吸收后, 这些有害元素将会通过生态平衡中的食物链传送到人体内。镉在环境中具有稳定、积累和不易消除的特点, 通过食物链富集使人体产生慢性中毒。镉污染可能最终引发“痛痛病”。

有研究报道, 通过多种方法评价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 结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为镉, 生态风险影响因子的顺序为镉>锌>铅>铜>铬, 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的顺序为镉>铅>铜>锌>铬, 消落带地段大部分断面存在中等潜在生态风险[3,4]。

1.2 生活污水污染

由于三峡库区消落带附近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中洗菜、洗衣服、冲洗厕所等产生的污水排放量逐渐加大, 造成生活用水对消落带水环境的污染逐渐加大。为了库区消落带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必须加快库区消落带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5]。

1.3 库水的影响

消落带的形成是由于库水的季节性水位涨落, 这样就会使消落带地区的土壤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 主要是库水的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不断地在土壤中富集, 进而对土壤的生理性能产生影响。土壤被淹没时, 土壤中的养分、污染物就会被溶解和吸附在水体中, 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被淹没的土壤中的污染物的释放量在第1天达到最大值, 大约占10d内释放总量的80%~90%, 随着时间的增长, 释放量就越来越少。水中的有机物质及部分固体颗粒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之后到土壤中,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补充土壤的有机物质, 进而改良土性。污水中也有氮、磷等有机元素, 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增加土壤中养分的含量, 保持肥力。但这种情况下也有不利的一面, 就是当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就会引起土壤的成分、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变化, 造成土壤污染[6]。在被浸泡过的土壤上栽种的农作物的产量也明显低于正常水平[7]。水对于岩石中矿物质及营养元素的释放、运动、扩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不同的水分条件下, 母岩养分的运输存在差异。根据试验研究表明, 8%和12%的水分处理与自然状态下氮、磷、钾释放比较, 其增幅均达显著水平[8]。因此, 库水会加快库区消落带紫色母岩养分的释放, 使大量的营养物质转移到水体中, 从而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库区消落带主要土壤类型中, 紫色土壤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而紫色土壤保肥能力差也是消落带农作物产量低的一个原因。季节性的水位涨落会加剧水土流失的趋势, 使土壤中的养分向水体转移[9]。

2 潜在问题

2.1 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易引发地质灾害。整个三峡水库大部分区域地形陡峻, 河岸地层稳定性差, 加上库区沿岸人多地少、人类活动频繁, 是我国环境地质灾害的多发区[10]。三峡大坝的建成后, 水库的蓄水量增多, 库岸两侧岩石周期性地浸泡在水中, 使库岸山体吃水比重加大, 造成两岸坡地稳定性减弱, 从而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11], 严重威胁库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库区安全。例如1998年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 就在库区云阳县形成了近10处崩塌和滑坡。三峡水库恢复正常蓄水后, 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有5个月的高水位, 长时间江水浸泡, 再加上三峡水库在春、夏两季蓄水位在175、145m近30m的落差, 必然会造成沿库岸大面积坍塌、滑坡, 引发地形变异[12]。二是易暴发流行性病疫。消落带是水位的涨落地带, 会受到水陆的交替性污染。低水位时, 垃圾、杂草等污染物直接滞留在消落带上;高水位时, 水流速度慢, 污染物不易扩散[13]。这2种环境都易引起各种相关的病原体、致病菌滋生, 特别是在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 污染严重的消落带将成为各种相关病菌、寄生虫的滋生源及异味和恶臭的散发地, 并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疫情的发生和流行[14]。

2.2 植被问题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为整个系统提供物质能量来源, 是系统稳定的基础。科学植树种草是优化消落带生态环境的一种方式, 是减轻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 可以更好地发挥消落带植被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消落带植被的功能很多, 具体的可以分为4个功能:一是减灾功能。三峡水库蓄水后, 垂直距离几十米的陆地被水淹没, 而库岸多是残坡积物, 含水量的增加就会减少其稳定性, 导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水位的升降导致干湿变化从而引起岩土体的膨胀, 导致库岸失稳。二是经济功能。消落带的植树种草及后期的维护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此外, 果树、蔬菜的种植可为农民创收。三是净化环境。三峡水库蓄水后, 流速减缓, 扩散能力减弱, 水流自净能力降低, 环境污染加剧。某些草本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一些有害物质, 待到一定时段将其收割, 就可将污染物带出水库。四是美化功能。草木具有美学价值, 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享受[15]。目前, 三峡库区的众多支流及支流入干流的库湾区可以利用的消落带区域较大。因此, 有足够的消落带土地可以用于植被生态保护。

2.3 渔业问题

三峡库区消落带能够有效利用的地段多位支流河口区域淹没后形成的“猪肚”形成湾, 部分水域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加之支流河道蜿蜒, 水体交换受“肚头”制约, 在此类水域从事养殖, 若生产方式不当或生产规模失控, 很容易出现局部水质富营养化污染。因此, 在规划、实施消落带渔业开发时, 必须根据有关部门针对各类水域确定的水质标准和区域, 认真评估不同养殖方式和生产规模的影响, 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 以控制污染[16]。

3 建议

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应首先对不同蓄水点消落带的形态、范围、空间分布、生态环境现状开展相应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区域消落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和三峡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要求, 制定消落带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规划, 划分功能区;并依此作为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指导依据, 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础。在工农业的生产中一定要尽量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鼓励企业家建立物料循环, 这样就可以让污染物作为原料得到再次的利用, 使已污染的区域环境尽早得取治理与生态修复。

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篇2

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健康诊断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由于三峡水库的兴建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三峡库区已经成为长江上游的生态脆弱区之一.根据三峡库区的`现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并以行政分区和水资源四级区为基础对三峡库区进行分区,在RS和GIS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知识,应用多层次多目标模糊优选法,综合评价了三峡库区1993~间的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库区两端的生态环境优于库区中间.究其原因,库区人口剧增,植被覆盖度减少,水质污染加重,人均耕地变少等问题,使得库区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使受损区域的生态环境能够得以恢复,提出了相关建议.作 者:燕文明    刘凌    宋兰兰    YAN Wen-ming    LIU Ling    Song Lan-lan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期 刊:人民长江  PKU  Journal:YANGTZE RIVER 年,卷(期):2008, 39(1) 分类号:X174.4 关键词:生态环境    健康    生态分区    多层次多目标模糊优选    三峡库区   

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篇3

1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动态移民26. 3 万人,占三峡库区的20% ,占重庆库区的25% ,在库区区县中移民任务最重。苎溪河是众多长江一级小支流之一,发源于万州区三正镇,向东流经高升、高梁、沙河等九个镇( 街办) ,于南门口注入长江,全程都在万州区内,是万州第一“大河”,主河道长30. 6 km,流域面积228. 8 km2,每年有1. 44 亿m3径流汇入长江,形成库区最大的消落带之一。

由于苎溪河流域为万州经济发达区域,大量工业、生活污染物排入苎溪河。水利部门公布重庆市2007 年水资源公报,对库区33 条一级支流回水区上游28 个断面的水质监测表明,断面水质达到Ⅳ类和劣Ⅴ类的比例达到17. 9% 和3. 6% ,污染较重的河流是万州区苎溪河和五桥河,水质以Ⅴ类和劣Ⅴ类为主。在对三峡库区万州段水体污染微生物的监测过程中发现,在三峡水库中经城的河水污染较为严重,绝大部分支流和城市回水区的指示微生物浓度明显高于长江干流,说明这些水域受粪便污染较重,蓄水对支流和城市回水区的水质影响较大。蓄水后,苎溪河水出现回流,这使得自净能力较强的天然河流变成了水环境容量低、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的巨大人工湖泊。

苎溪河附近的生态环境、移民状况、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状况等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苎溪河沿岸几个典型村落的人口、农业、经济及污染情况等方面的特点见表1。

注: 1 亩≈667 m2。

通过调查发现周边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基础设施破坏。长江水位上升,天仙拦沙坝建成后,村内主要道路被淹,架桥尚待落实。2) 环境污染突出。大量牲畜粪便及一些工矿企业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里。3) 技术亟待跟进。村内饲料加工厂企业,退耕还林后的果树、蔬菜栽培迫切需要技术人员。4)经济基础薄弱。人地矛盾突出,经济来源只能以打工为主,总体人均收入不高。5) 环保意识滞后。村民生态意识薄弱,越是养殖业、工业比较兴旺的农村污染越重。

2 苎溪河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消落带作为水域与陆地环境系统的过渡地带,其生态系统将受到来自水陆两个界面的交叉污染,水域部分的污染又为苎溪河消落带的污染增加了负担。

2. 1 固体垃圾

苎溪河的垃圾主要来自于河流经城区带来的生活垃圾以及城区周围垃圾场的垃圾,残留的各种固体废弃物由于缺乏人工消落带固有植被群落的拦截和吸收,直接进入水库水体,也造成水质污染。经调查,苎溪河流域四个村共有养殖场33 家,大部分养殖场没有畜禽粪便的配套处理设施,污染物仍分散排放、鲜见集中处理,面源污染严重,是入库污染物的主要构成者。根据万州环保局的调查,苎溪河沿岸有12 处大的垃圾堆放处,堆放了大约220 t垃圾,一旦下暴雨,这些垃圾就全数流入河内。消落带175 m处蓄水后污染物量将有较大增加,农村面源污染仍为最主要污染源,占46%[4]。

2. 2 废水

1) 工业废水。苎溪河流域内有重污染工业企业43 家,每年排入苎溪河的工业废水达130 万t,化学需氧量( COD) 达1 000 t,工业污染源治理水平低下。2) 生活废水。按苎溪河流域城镇人口测算,全流域每年排放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超过700 万t,主要污染物COD、氨氮年排放量都较高,生活污水所占全流域的污染负荷已达80% ,是导致河流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万州区老城区及天城片区流入苎溪河的生活污水需经截流,并经申明坝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由于客观原因该厂较长时间停工,流域内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照旧排入苎溪河。3) 农业废水。苎溪河沿岸有30 多家成规模的养猪、养牛场,畜禽养殖及第三产业年排放废水12 万t,COD153. 7 t。除此之外,三峡库区化肥利用效率低,化肥特别是磷肥对苎溪河的污染已有专家论证[5]。苎溪河流域地表水中磷、氮、COD均超过国家三类水质标准,故可以判断地表水源受到轻度污染,随着三峡水库的水位上升,该河流域将大面积与长江连通,对苎溪河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是保护三峡水库水质的重要途径。

3 苎溪河生态治理措施

3. 1 基础设施是保障

苎溪河消落带的治理采取了拦河筑坝成湖的措施,将苎溪河与长江的交汇截断,不让流失泥沙进入长江。2002 年启动的长500 m、宽12 m的苎溪河永久性钢筋混泥土实心重力大坝已完成修建,苎溪河也因此形成了一个达6 000 万m3的湖泊生态风景区———天仙湖。在天仙湖四周已经先后建起了万安桥、万州大桥、石宝嘴大桥和沙河大桥,还修建了环湖公路,桥、路、建筑、湖水交相辉映。

同时,随着移民工作的开展,沿岸村落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变动,特别是由于蓄水被淹后,很多原来的主干道被破坏,因此急需加大道路、桥梁、沟渠、农田工程建设等设施的修建和完善。

3. 2 污染治理是关键

3. 2. 1 工业废物污染防治

首先在宏观性控制对策方面,应把水污染防治和保护水环境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技术性控制对策主要包括:l)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通过生产工艺的改进与改革、原料的改变、操作管理的强化以及废物的循环利用等措施,将污染物尽可能地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2)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排污量和工业新鲜用水量。3)促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物理生态工程(Physico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EEN)污水治理是目前在水污染治理中比较先进的技术[6],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大胆借鉴。

3.2.2城市水污染防治

结合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将不断完善下水道系统作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城市废水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人口相对分散的苎溪河,适当分散治理可以减少废水收集管道和废水厂建设的整体费用,开发各种高效低耗的新型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例如,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膜法、天然净化系统等。

3.2.3农村污染防治

合理布局,控制发展规模; 加强畜禽粪尿的综合利用,改进粪尿清除方式,制定畜禽养殖场的排放标准、技术规范及环保条例; 建立示范工程,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对乡镇企业的建设要统筹规划,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限期治理某些污染严重的厂矿、食品等企业; 在乡镇企业集中的地区以及居民住宅集中的地区,逐步完善下水道系统。其次,改善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加强土壤和化肥的化验与监测,科学定量施肥; 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开发、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3. 3 农业技术推广促发展

苎溪河水源充足,离万州区主城区近,可以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特别是设施蔬菜的栽培,立体开发,庭院创收,实施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复合农业种植系统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方式,这种方式将乔、灌、草、藤结合起来,将治理生态环境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在175 m处至征用线之间建设以生态利用为主,结合库区传统的林- 农、林- 果、林- 牧生态利用保护模式的生态缓冲带,对保护三峡水库消落带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出面对村民进行适当的培训,派刚毕业的青年学习技术或者引进专业人才,带头致富。

3. 4 提高村民意识是动力

生态意识的作用和意义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生态意识就是生命意识”,在对重庆市三峡库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影响因素的初步调查分析表明,为了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特别需要加强媒介宣传的力度,给居民创造一个文化氛围浓的环境; 其次需要提高居民的文化程度和素质,使居民能从自身健康需要出发,从各方面获取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关心环保; 同时也需要加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同作用。

3. 5 农村生态园区建设是消落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经济的粗放性和低效性、土地利用布局零散和无序、产业发展盲目随意、村庄缺乏活力和吸引力以及经济空心村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乡村发展的制约因素。苎溪河沿岸各村落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发展农村生态园区是一条生态与经济并行优化的选择。生态园区规划围绕以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为中心,实行“四农”( 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农民生活较为富裕、农家环境整洁规范、农村各业良性循环) 相辅,“三生”( 生产、生活、生态) 统一的策略,建立以“绿色产业”为导向的都市农业生产基地。由此,根据土地适宜性、景观功能将苎溪河附近农村规划为不同的农村生态园区: 乡村居住区,高科技农业园区,猪、鹅与鸭农庄,花卉苗木区,采摘园区,无污染工业园区,休闲娱乐综合功能区。

参考文献

[1]苏维词,杨华,赵纯勇,等.三峡库区(重庆段)涨落带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3):326-332,479.

[2]王建超,朱波,汪涛.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淹水后草本植被的自然恢复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5):603-610.

[3]胡兴娥,惠二青.三峡水库建设期间污染物来源及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J].水力发电,2009,35(12):34-36.

[4]谭淑端,王勇,张全发.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防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Z1):101-105.

[5]黄秀山,祁俊生.化肥对苎溪河的污染及其治理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8):127-129.

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篇4

大化瑶族自治县是成立于1988年的新县,县辖区内有岩滩、大化两个电站库区,发展淡水渔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十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在上级水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努力实施产业化战略,加快新兴优势产业的发展步伐,立足库区水面资源,大力发展库区生态渔业,取得显著的效果。2006年水产品总产量8350吨,库汊拦网养鱼5.3万亩,生态网箱养鱼42万平方米,库区渔民人均增收910多元。生态渔业已成为库区移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一、党委、政府重视,营造发展水产优势产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宽阔的库区水域和众多的库汊、库湾是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电站蓄水后,淹没了大量的耕地,库区群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县委、县人民政府从解决移民生活出路、维护库区安定大局出发,积极探讨库区发展的路子。1997年先后在岩滩库区的北景乡进行了拦网养鱼和网箱养鱼试验,项目取得了成功,并迅速地在库区的三个乡镇进行推广,使库区渔业得到快速地发展。同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对岩滩库区开展银鱼移植工作,组织当地党委、政府加强管理,银鱼年产量达到200吨左右,为库区移民增收又增加了一条新的路子。在推进生产发展的同时,还加强对产业的管理,实行养殖证管理制度,对使用库区水面的养殖户全部依法办理水面养殖使用证。既规范了养殖,保护养殖者的权益,又能减少纠纷,营造良

1好的生产环境,使养殖业得到健康发展。生态网箱养殖从2005年的23万m²增长到2006年的42万m²,增长82.6%。

二、加大科技投入,充实技术力量

从1995起我县先后从水产专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调选了26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乡镇水产站,每个库区乡镇都配备了2~3名专职水产技术干部,充实基层的技术力量。同时,在我县财政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从库区安置经费中安排10万元左右专门用于库区产业发展培训。

三、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科技水平

近年来,我县多次邀请区、市水产专家到库区对养殖户授课,充分利用各乡镇水产技术力量,安排水产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并对技术人员进行分片包干,县水产站也对应包干相关乡镇的技术指导,使渔业生产有了技术保障。水产、扶贫、科技、农业、技术监督等部门密切配合,结合项目的实施,认真地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平均每年对库区养殖户办培训班8期以上,培训人员1500人次以上。

四、成立水产养殖协会,协调库区渔业生产

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牵头,成立库区水产养殖协会,由协会协调生产过程中的苗种供应、技术指导及成鱼捕捞安排等工作,确保各个库汊有计划、有步骤地捕捞,杜绝因一哄而上导致相互杀价的现象出现。同时成立专门的流通队伍,建立销售网络,打开了四川、重庆、贵州、南宁及柳州等地市场。纯天然的大化库区水产品在销售地市场

产生了较好的知名度,产品供不应求,建立了一条较为固定的销售之路。

五、树立渔业品牌,以品牌创效益

2004年我县开始实施第五批全国标准化项目《大化北景鱼养殖标准示范区项目》,制定了《北景鱼》、《北景鱼鱼苗鱼种繁育技术规程》、《北景鱼养殖技术规程》、《北景鱼捕捞、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技术规程》等四个地方标准,要求全县的库区渔业都要按这四个标准执行,到2006年实施面积3.9万亩。2006年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验收。由于“北景鱼”是纯生态鱼,不投料、不施肥,鱼类生活在红水河自然水域中,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北景鱼”已成为我县渔业的品牌。

六、加强管理,维护库区渔业生产秩序

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篇5

一、从利益博弈的主体出发划分的三种模式及其弊端

本文主要研究政府、农民户、外来经营者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当地农户的利益问题。目前库区农业生态旅游从利益博弈的主体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地方政府主导型、乡村集体主导型、外来投资主导型三种模式。

1. 地方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这种模式中,主要的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于当地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负责对外宣传营销;制定、实施、监督或强制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来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使用进行集中控制,并协调旅游开发各方的利益。在这种经营模式之下,库区大多数农户由于缺乏管理所必需的知识与资金,故一般出租住房或者土地获取租金,经营管理者主要是外来承租者。这一模式短期效果显著,长远缺乏内生激励机制。这种模式中,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约束来实现的,如通过罚款、补贴、行政管制避免乡村环境、文化和品牌被破坏性地使用;制定规章制度对污染环境、乱搭乱建等行为进行处罚;用整体规划对当地建筑进行严格控制;用补贴方式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等。但在这种机制下,农民户和外来经营者、外来经营者与外来经营者之间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库区乡村旅游的客源以一日游为主,冷热分明,只有周末和节假日客人比较多,外来承租者在交纳了房屋租金后,只能从农家菜中获得主要收益,在这种压力之下,承租者在公共资源、客源等方面的争夺非常激烈。更为不利的是,作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风情的主要承载体的农民户的淡出,使得游客无法看到乡村的生活原态,从而使乡村旅游品牌价值慢慢地流失,旅游目的地逐渐走向衰落。

2. 乡村集体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这种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社区或者村社,为了谋求长期的共同利益,村民自发借助政府或自建非政府组织来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不依靠外在的政府强制力量或者只在有限范围内、较小程度上依靠外部强制力量来进行经营管理。所以,在村社内部一般会形成有一定行政资源、经济资源的组织,村民给予该组织一定的权力,并以制度性的合作规则来保证村社中的经营户自觉遵守自治规则。这是一种以敞开式、全民参与型、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管理模式。作为这种模式,从理论上说,集体组织主导型制度是出自村民内心自发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而建立起来的模式,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又有一定的约束机制,比较容易达到约束与激励的均衡。但这种模式有很强的假设条件,就是当地居民必须要有足够强的自治意识与素质;其次是必须排除外来经营者取代当地农民经营户的可能;再次是管理委员会必须要有足够的权威,值得广大村民信赖。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或者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旅游开发建设、宣传促销等各项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下来。再则,经营户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完全符合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特点,但经营户普遍没有办理工商许可证,因此,从本质上说,大多数的经营户属于非法的无证经营。并且,这种模式中,管理组织对经营户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在说服教育上,对于经营户的欺诈、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非法行为以及消防、卫生、环保、安全等反面的隐患,由于他们不是合法的执法主体,无法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同时在管理组织和经营户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因为管理组织会收取经营户一定的费用。

3. 外来投资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外来投资主导型模式,是由外来投资者从农村社区外部带来旅游开发的资金,以资金输入的方式取得乡村旅游资源一定时期的使用权,政府或者乡村集体在一段时间内将乡村资源与品牌的经营权出让给外来投资者,是“景区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方式。这是一种开放型、全民参与、企业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协调好游客、农户、外来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外来经营者作为乡村旅游资源唯一的使用权主体,回收成本和获得利润的动机使其市场性更为明确。在租赁或承包期内,经营者需要权衡短期利润与长期收益,故能更多从游客需求出发关注乡村整体文化与环境的保护和品牌的维护,从而作出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决策,注意维持与当地居民的和谐关系。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强而约束机制较弱,特别是外来投资者在承租期届满时的低效率短期行为容易发生,因此必须由政府制定有力的监管措施。另外,在这种经营模式中,一般政府牵头,因而政府必须能代表当地乡民的利益,这需要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规范政府本身的行为。

二、三峡库区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分析

1. 经营管理模式选择的前提——发挥政府宏观职能

库区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大量经营户会被淘汰出局,最终出现少数经营户掌握大部分经营机会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已出现过。因此,无论采用何种经营模式,作为地方政府都应该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做好以下工作: (1) 确定与库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政策相吻合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编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规划为蓝本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 (2) 进一步完善政府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负责整体向外的推广营销。避免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激励机制的不足,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 (3) 改善库区农业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设置专项经费,保证一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把反哺农业的工作落到实处。 (4) 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政府应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归口管理。可以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以便形成政策聚焦,促进其健康发展。

2. 经营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股份合作制

在政府发挥宏观管理职能的前提下,股份合作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库区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的理想模式。

(1) 有利于吸纳外来资金。库区乡民收入不高,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要想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外部资金注入和管理技术的引进。而本地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最基本的土地入股基础上,有资金入股的以资金入股,有技术、劳力的可以以技术、劳力入股。但为了保护本地乡民的利益,外来资金应该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必须让本地乡民取得控股地位,切实保证本地乡民的利益。

(2) 有利于乡村风貌的保持。“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采用股份合作制经营管理模式,公司为了更好地提高目的地的吸引力,将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接待环境,改善本地基础设施。同时也会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出发,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注重乡村风貌、风俗的保护,使其可持续发展。

(3) 有利于库区的移民安置。截至2005年年底,三峡库区应迁农村人口315180人,实迁农村人口300494人,三峡库区本身条件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农业,工业发展落后,也无力解决更多的就业人口,故发展股份合作制的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解决移民安置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库区城市与农村收入上的差距,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 有利于农户参与管理。通过股份合作制度的建立,引入新的资金的同时也能带来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农户处于控股地位,从自身利益出发,会自觉关心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自觉学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同时公司化的运作,也要求公司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必然会提高农户在文化、卫生、管理以及经营方面的素质。

(5) 有利于协调好各方利益。公司对目的地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每个乡民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公司的员工。他们要进行上岗培训,要遵守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按公司或行业制定的服务标准为游客提供服务,游客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乡民自身的利益也得到提高。而公司也会在对目的地硬件环境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娱乐、观光旅游设施统一建设,对目的地的风格进行统一包装推向市场。同时公司企业化运作会极大地提高目的地接待能力,满足库区巨大的客源需要,这样,既有利于目的地品牌的塑造,也在维持乡村风貌的同时,维护了村社的长远利益。

(6) 有利于管理模式的转化。股份合作制将使传统的家庭式的经验型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模式。公司的利益和当地农户的利益紧密相连,有利于农民摆脱小农狭隘、短浅的思想束缚,从长远来考虑公司、村社的未来。这就要求其能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推出满足市场新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乡村俱乐部、主题农园/庄、民俗民风体验式旅游等,这样可以促使其效益不断增加,改善库区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库区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顺克.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2:35-38.

上一篇:建筑类下一篇:特点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