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库区(共9篇)
治理库区 篇1
水库即是防洪、灌溉、发电等作用的水利工程, 也是人们度假、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 库区生态型治理越来越受到工程管理部门的重视而采用。笔者根据对已实施的库区生态型治工程的总结和对库区生态型治理发展方向分析, 浅述水库库区生态型治理模式, 供参考。
1 库区生态型治理的原则
水库库区生态型治理是保护水库工程安全, 防治水库淤积, 改善水库水质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所以库区生态型治理必须坚持防护为主, 因害设防;划分区域, 立体设置;讲求效益, 合理开发;适地适树, 绿化美化的原则。在保证防护功能的基础上, 根据防护目标确定治理措施;依据库区自然资源的特点和条件划分治理区域, 科学布局, 形成立体防护体系;充分发挥植物的经济效益和景观效应, 合理开发和利用库区的水土资源, 使水库成为工程安全、山清水秀、环境良好的生态型景区。
2 库区生态型治理模式
根据库区地形地貌, 治理区域的位置、作用, 资源条件和治理目标等特性, 将库区生态型治理划分为上游区、淹没区、大坝区、料场区、开发区、旅游区、道路区和管理区8个治理区域, 确定和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
2.1 上游区。
该区范围为淹没线 (大、中型水库由设计时批复, 一般在兴利水位至校核洪水位之间;小型水库由《黑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规定, 为校核洪水位) 以上1~2公里或可通视较近的区域内。本区特点是坡岗相间, 耕地、荒地、林地并存。治理措施以治理水土流失, 增加林草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实施大面积坡耕地治理, 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 生态修复, 沟道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梯田、地埂植物带设计标准5年一遇为宜, 面积不宜过大, 要尽量放水下山, 减少因上游栏蓄水量对水库来水量的影响。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宜栽植落叶松, 护埂林宜栽植紫穗槐、沙棘等灌木树种。
2.2 淹没区。
该区范围为淹没线至兴利水位。本区特点是季节性淹没或部分淹没, 土壤多为上游雨洪携带泥砂淤积形成, 有机质含量高, 一般可达3~5%, 肥力较强, 适宜植物生长。治理措施以拦蓄库区周边坡面径流, 防治径流直接入库挟带泥沙对水库的淤积和水质污染;划定水库工程管理范围界线, 防止耕地入库, 有利于水库工程的保护、管理和库区的开发利用为主。治理措施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 设置淹没线植物防护带。防护带由蓄水沟、林带和草带三部分组成。沿淹没线开挖蓄水沟, 拦蓄坡面径流直接入库水量, 沉淀泥沙, 净化水质;沟下设林带和草带, 防护库区周边农田, 保护沟埂, 拦蓄超过蓄水沟设计蓄水量溢流或漫堤水量挟带的泥沙, 减少泥沙对水库坝前的淤积。蓄水沟每延米容量为V=VW+VS, VW为一次暴雨径流量, 按10年一遇6小时最大降雨量计算;VS为1~3年土壤侵蚀量。蓄水沟沿淹没线开挖, 向下游一侧反土筑堤 (树台) , 每隔200~300米留1~2米间隔不开挖, 阻止蓄水沟中的水向低处流动, 造成低处蓄水量过大漫堤和产生集中淤积;蓄水沟下游设置林带, 宽度视纵向比降确定, 一般5~20米。蓄水沟埂和林带要栽植经济价值高, 水土保持作用好的树种, 树台上和林带上部栽植杨树, 林带下部栽植或插植杞柳。林带下设置草带, 宽度10.0米以上, 选择种植芦苇、稗草等湿生草种。
2.3 大坝区。
该区为水库大坝背水面和坝后工程管理用地。本区特点是大坝背水面坡度大, 一般为1/3, 粘性土质, 有机质含量不高, 一般在1~3%, 具备部分树种和草种的生长条件;坝后工程管理用地较为平坦, 受库区水体通过坝基和坝体渗透影响含水量较高, 有机质含量较高, 一般在3~5%, 适宜植物生长。
治理措施以大坝背水面护坡和坝后工程管理用地防护林建设为主, 兼顾绿化美化。在坝坡上种植植物, 利用植物根系的固结和茎、叶的覆盖作用防止雨水冲刷、风力侵蚀、牲畜践踏等对坝体表面的剥蚀性破坏;坝后防护林可减少风力对坝体的风蚀。大坝背水面生态型护坡可以用草、灌木单独护坡, 也可以草、灌木结合。浸润线以上坝坡易采用草、灌木结合形式, 提高护坡的综合防护作用;浸润线以下坝坡易采用草单独护坡, 避免灌木枯死后根系在坝体内留下的空洞和孔隙减少渗径长度, 影响大坝安全;坝后防护林营造乔、灌混交, 针、阔混交林, 并花、灌、草结合, 绿化美化。坝坡护坡植物应选择适应贫脊土壤、根系发达、经济价值好的草本植物或小型灌木。适宜护坡的草种有碱蒿草、芦苇、老芒麦、小叶樟等, 护坡灌木有紫穗槐、沙棘、胡枝子、杞柳、粉枝柳、细叶蒿柳等;坝后防护林的适宜树种和草种较多, 可根据造林设计选用, 也可以选择栽种用于城市绿化、美化的草种, 花、灌木种苗和草皮等。
2.4 料场区。
该区为修建水库时遗留的取土场、石场、风化料场。本区特点是距库区较近, 原地貌被破坏严重, 地面凹陷, 开挖山体, 掌子面陡峭, 砂石裸露, 植物较难生长, 短时间内无法自然恢复植被。治理措施以恢复植被为主。治理时要尽量平整和整型, 使料场场地坡度达到稳定坡度。取土场可选择栽植适合的乔木或灌木树种;风化料场和石场整型部分, 需覆土后栽植植物。覆土可采用全面覆土和穴状换土。全面覆土的覆土厚度要达到0.3~0.5米, 穴状换土的密度要根据栽植树种的要求确定, 但不能小于167穴/亩。适宜树种为红松、樟子松、云衫等生长较慢且四季常青的树种;不能削坡的石场掌子面可选择较大石缝采用窄缝栽植技术, 栽植五叶地锦、山葡萄等藤本科植物, 利用植物藤蔓的攀爬覆盖裸露的岩石。
2.5 开发利用区。
该区为水库管理单位在工程管理范围内进行养殖、种植农作物、开办企业等生产项目用地。本区特点是离库区较远, 独立成为区域。治理措施以田间、场 (厂) 区绿化美化为主。
2.6 旅游区。
该区为开展旅游所确定和建设的观光游览、运动娱乐、休息餐饮等项目区域。特点是林草植被率高, 生态环境较好。治理措施以保护原生态环境, 改善植物群落质量, 提高自然环境的观赏性为主。可选择栽植观赏性较高的树种。要尽量减少人为的景观建设, 保持水库特有的集山、水、林、草为一体的自然景观。
2.7 道路区。
该区为水库与等级公路连接的交通道路。特点是窄而长, 一般宽8~12米, 长可达几公里。治理措施以营造护路林和治理道路两侧水土流失为主。对裸露的取料场和道路两侧的沟坡植树种草, 恢复植被, 以提升库区生态型治理的整体效果和增强进入库区的生态感观效果。
2.8 管理区。该区为水库管理单位的办公和管理人员的居住区域。特点为村、镇建设性质。治理措施以村、镇绿化美化为主。
3 结论
随着我国的社会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 人们生态环境意识进一步增强, 减少水利工程对原生态的影响, 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水利行业的重要课题, 水库库区生态型治理是水利工程保护和环境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库库区生态型治理要在水库生态建设规划的基础上, 合理划分治理区, 科学配置治理措施, 保证施工质量, 注重治理的整体作用和效果, 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摘要:水库库区生态型治理必须坚持防护为主, 因害设防;划分区域, 立体设置;讲求效益, 合理开发;适地适树, 绿化美化的原则, 根据治理区域的位置、作用、资源条件、治理目标等特性, 划分为上游区、淹没区、大坝区、料场区、开发区、旅游区、道路区和管理区8个治理区域, 确定和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水库库区,生态,治理,模式,分区,植物
治理库区 篇2
在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设计实践中,提出了对大型滑坡的防治以降排水和工程治理措施并重,通过专业监测掌握防治效果的.治理思路.以皂市库区泥坝溪滑坡治理方案研究为例,通过分析滑坡稳定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工程治理方案.
作 者:曾光辉 刘吉春 喻胜虎 侯炳绅 ZENG Guanghui LIU Jichun YU Shenghu HOU Bingshen 作者单位:曾光辉,侯炳绅,ZENG Guanghui,HOU Bingshen(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湖北,武汉,430010)
刘吉春,LIU Jichun(长江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10)
喻胜虎,YU Shenghu(重庆川东南地质工程勘察院,重庆,400000)
治理库区 篇3
关键词:重庆云阳,治理库区,野外消落地,启示
治理三峡库区消落地是一大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探寻治理法,科研机构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有的提出工程治理,有的提出生物治理。无论是工程治理还是生物治理,均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可行性,但工程治理仅适宜于库区沿岸城区消落地的治理,修堡坎、建滨江道路、坍塌修复;就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二者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也只适宜于库区沿岸平坦低洼消落湿地的治理,围堰造湖、湖中养水生鱼类动物、湖边种湿地植物绿化;而治理库区野外消落地还没有适宜成熟的治理法。重庆云阳县在“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中,探索了这个问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在库区野外消落地大面积试种竹柳和香根草,当库区水涨被淹没至10米深度的浸泡地上的竹柳和香根草依然存活率高,且生长茂盛, 耐淹性强,生长速度快,固土作用好,获得了治理库区野外消落地的开创性首例成功。笔者想就这一成功实践经验做理论上升和科学总结,把它概括为“两栖植物木草搭配种植治理法”,并对一新型治理法展开做具体内容的研究,探讨治理库区野外消落地的成功方法、应用技术和重要启示。研究这一问题对治理消落地、增加可用地和保护母亲河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重庆云阳治理库区野外消落地的成功方法
消落地,就是库区水涨、水落露出的两岸土地,称之为消落地。野外消落地, 是库区沿岸农村段的消落地,称之为野外消落地。消落地沿岸左右延伸而成带, 称之为消落带,消落地沿岸平坦低洼区而成片,称之为消落湿地。治理库区消落地是一个难题,云阳实施“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在建设生态经济中,把治理库区野外消落地纳入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列为生态经济建设的一大难点。为破解难题,该县做了不断探索,组织了攻关。首先是理论探索,寻求治理方法。在探讨研究中,选择了西南大学“消落带植物的筛选和群落构建”研究项目负责人、 李昌晓教授提供的香根草和企业从美国引进的速生竹柳,中科院专家认为这两种水生植物成活率高,耐淹性强,种竹柳和香根草,可以治理库区野外消落地,根据专家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认定后,决定采用竹柳和香根草做科学试验;其次是反复试验,验证竹柳和香根草的可行性。经多次反复试验,验证其成活率、耐淹性和固土作用,以及生存生长情况基础上,提供给库区消落地试种;再次是2013年3月,库区水位退至160米后,云阳在海拔162米至175米之间的消落地大面积试种了5万余株竹柳和5万余株香根草,均衡搭配种植。2013年9月,这100亩试种消落地被水淹没,直到2014年3月,水位才退至海拔162米以下。在经过长达半年时间,4个月的水淹后,该地95%以上的植物依然存活,且生长茂盛,多数竹柳已长到了3- 4米高,香根草郁郁葱葱,成了新的野外景观。这充分证明了这种植物的耐淹性强,生长速度快, 固土作用好。此外,该县正在推广这一消落地治理方法、治理技术,拟在张飞庙往长江大桥一带和长江大桥北岸的消落地新发展竹柳和香根草200亩,以更好地保护库区的青山绿水。
二、重庆云阳治理库区野外消落地的应用技术
这包括选择技术、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首先是选择技术。选择植物必须是 “水、陆”均能生长的“两栖植物”,在“两栖植物”中关键又是水下地存活生长的植物,根据科研机构提供的、可供选择的 “两栖植物”现有近20种,按水的深度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浅水度水生植物,即1- 5米以下的水下地存活生长的; 二是中水度水生植物,即10- 15米的水下地存活生长的;三是深水度水生植物, 即20- 30米的水下地存活生长的。这三个层次,从浅水度、中水度和深水度,水生植物存活率是依次降低,难度越来越大,而从深水度、中水度和浅水度,水生植物存活率则是依次升高,难度越来越小。三峡库区,秋冬季库区蓄水,水位涨至海拔175米,而春夏季库区泄洪,水位落至160米以下,其落差约达13米。云阳之所以选择了竹柳和香根草,是因为: 它既可以在库区水位退至162米后,在海拔162- 175米的消落地(陆地)生长, 也可以在库区水位涨至175米,消落地被淹没水下地也能生长,更适合中水深度起点深度,即10米水下地存活生长。 此外,这种植物还耐淹性强,生长速度特别快,4个月时间竹柳长到3- 4米高,固土作用好,竹柳是深层固土,香根草则是浅层、表层固土,二者相结合,构成深、浅和表三层面的固土作用。其次是种植技术。这包括种植季节、种植方法、种植温度等内容。种竹柳和香根草是春夏季库区水位退至162米后,两岸露出的消落地(陆地)上种,采用搭配种植法,即种四行竹柳后,又种四行香根草,再种四行竹柳后,又再种四行香根草,或种两行竹柳后,又种两行香根草,再种两行竹柳后, 又再种两行香根草,以此类推,竹柳和香根草株数大致相等,均匀搭配种植。这样 “柳”、“草”搭配种植与消落区毗邻地域植物,协调融合为一体,构成合理稳定的植物群,以防止可能造成生态灾害;种竹柳、香根草的适应温度,大致是在0℃以上到30℃左右,但在0℃以下、冰雪覆盖的江河两岸消落地种植就不一定适宜。 其原因是:一是冰雪覆盖江河两岸消落地,当被水淹没后,这里冰雪覆盖水面, 它的透光性差,导致阳光照射不足;二是冰雪覆盖江河两岸消落地,由于被冰雪封冻,冰雪下面水流速度缓慢,导致水中氧气供应不足;三是阳光、水中氧气是植物竹柳和香根草生存生长的必要条件。 因此,它不适宜种植在0℃以下江河两岸消落地。第三是管理技术。这包括竹柳采伐(修枝)、香根草收割和竹柳香根草补种的内容。竹柳和香根草分别是木本(乔木)和草本(高草)植物,头年种植以后, 不需年年种,只需加强管理,管理技术: 一是修枝、收割,竹柳是要定期修枝、计划采伐,香根草是要定期收割,采伐和收割时间一般是2- 3年一次,采取轮伐、轮收制,即采伐竹柳就不收割香根草,收割香根草就不采伐竹柳,而竹柳采伐不是倒林采伐,则是计划采伐,也就是实行间 “行”或间“窝”采伐,待已采伐的竹柳桩再生新竹柳并初成林后,再采伐另“行” 或另“窝”已成材的竹柳,以此类推,轮番采伐,这样可以保持库区生态景观。无论是采伐(修枝),还是收割,都要注意不伤竹柳和香根草的根部,以便让竹柳、香根草再生,这两种植物再生能力强,不但再生出嫩枝绿叶的竹柳和碧青香根草,而且它们各自的根系也不断伸长,草、柳根系交织,盘根错结,固土作用更好。补种, 就是原种失窝,露出荒废秃土,在这里再次种竹柳和香根草。
三、重庆云阳治理库区野外消落地的重要启示
治理库区 篇4
大化瑶族自治县是成立于1988年的新县,县辖区内有岩滩、大化两个电站库区,发展淡水渔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十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在上级水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努力实施产业化战略,加快新兴优势产业的发展步伐,立足库区水面资源,大力发展库区生态渔业,取得显著的效果。2006年水产品总产量8350吨,库汊拦网养鱼5.3万亩,生态网箱养鱼42万平方米,库区渔民人均增收910多元。生态渔业已成为库区移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一、党委、政府重视,营造发展水产优势产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宽阔的库区水域和众多的库汊、库湾是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电站蓄水后,淹没了大量的耕地,库区群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县委、县人民政府从解决移民生活出路、维护库区安定大局出发,积极探讨库区发展的路子。1997年先后在岩滩库区的北景乡进行了拦网养鱼和网箱养鱼试验,项目取得了成功,并迅速地在库区的三个乡镇进行推广,使库区渔业得到快速地发展。同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对岩滩库区开展银鱼移植工作,组织当地党委、政府加强管理,银鱼年产量达到200吨左右,为库区移民增收又增加了一条新的路子。在推进生产发展的同时,还加强对产业的管理,实行养殖证管理制度,对使用库区水面的养殖户全部依法办理水面养殖使用证。既规范了养殖,保护养殖者的权益,又能减少纠纷,营造良
1好的生产环境,使养殖业得到健康发展。生态网箱养殖从2005年的23万m²增长到2006年的42万m²,增长82.6%。
二、加大科技投入,充实技术力量
从1995起我县先后从水产专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调选了26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乡镇水产站,每个库区乡镇都配备了2~3名专职水产技术干部,充实基层的技术力量。同时,在我县财政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从库区安置经费中安排10万元左右专门用于库区产业发展培训。
三、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科技水平
近年来,我县多次邀请区、市水产专家到库区对养殖户授课,充分利用各乡镇水产技术力量,安排水产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并对技术人员进行分片包干,县水产站也对应包干相关乡镇的技术指导,使渔业生产有了技术保障。水产、扶贫、科技、农业、技术监督等部门密切配合,结合项目的实施,认真地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平均每年对库区养殖户办培训班8期以上,培训人员1500人次以上。
四、成立水产养殖协会,协调库区渔业生产
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牵头,成立库区水产养殖协会,由协会协调生产过程中的苗种供应、技术指导及成鱼捕捞安排等工作,确保各个库汊有计划、有步骤地捕捞,杜绝因一哄而上导致相互杀价的现象出现。同时成立专门的流通队伍,建立销售网络,打开了四川、重庆、贵州、南宁及柳州等地市场。纯天然的大化库区水产品在销售地市场
产生了较好的知名度,产品供不应求,建立了一条较为固定的销售之路。
五、树立渔业品牌,以品牌创效益
2004年我县开始实施第五批全国标准化项目《大化北景鱼养殖标准示范区项目》,制定了《北景鱼》、《北景鱼鱼苗鱼种繁育技术规程》、《北景鱼养殖技术规程》、《北景鱼捕捞、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技术规程》等四个地方标准,要求全县的库区渔业都要按这四个标准执行,到2006年实施面积3.9万亩。2006年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验收。由于“北景鱼”是纯生态鱼,不投料、不施肥,鱼类生活在红水河自然水域中,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北景鱼”已成为我县渔业的品牌。
六、加强管理,维护库区渔业生产秩序
治理库区 篇5
1 工程概况
西南某污水处理厂滑坡位于长江北岸, 为一古滑坡, 自2005年以来, 坐落在该滑坡体上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 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生活。目前该滑坡处于蠕滑变形阶段。该滑坡向南西倾斜, 横向长约350 m, 纵向宽约200 m, 总体积约为75万方, 为中型滑坡。
2 场地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该滑坡位于长江三峡库区某污水处理厂北侧斜坡上, 其南邻长江, 北依山地, 长江自北西向南东流经, 整体地形为冲沟、陡崖包围的斜坡地带, 地貌单元为剥蚀、丘陵地貌。滑坡发育于山体陡坡中部的自然边坡上, 整体地势由北东山体向南西的江岸逐渐降低。
2.2 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该滑坡的形态保持较完整, 滑坡外形上自山脊面向长江整体上呈“舌”形态, 后缘呈“圈椅”形, 前缘呈“扇形”分布。从横向上看滑床呈“弧形”状, 中部低凹, 两侧微翘, 从纵向上看滑床呈折线形状, 与地表形态近于一致。滑体两侧以拉张裂缝及冲沟为界, 后缘分布有砂岩陡崖, 前缘以污水处理厂后侧砂岩陡壁为界。
滑坡体物质组成主要为夹块石的粉质粘土, 主要由第四系崩坡积层及残坡积层组成。
2.3 水文地质条件
场区地下水属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 基岩裂隙水其水量分布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控制。在长期降雨后, 地表水常沿基岩裂隙径流, 并在砂岩与泥岩界面的陡坎处以泉水形式渗出, 其最终排入坡体内, 形成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的补给来源, 对滑坡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
3 滑坡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3.1 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
通过地质勘查发现, 该滑坡的主要宏观变形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1) 滑坡体地面开裂, 拉张裂隙长约20余米, 缝宽5~15 cm, 呈圆弧形, 延伸方向25°左右, 且滑体中后缘下座。
(2) 滑坡前缘成多级下座拉裂, 拉长缝宽5~50 cm, 下座10 cm左右, 下座方向与滑坡主滑方向一致。电线杆向西南倾斜, 倾斜度达20°。
(3) 滑坡两侧土体, 可见明显的拉张裂缝。拉张裂隙长约4余米, 缝宽5~15 cm, 呈圆弧形。
根据上述变形现象调查统计, 结合地形地貌条件综合分析, 滑坡体总体可分为两个区域, 即中等变形区和弱变形区。
中等变形区位于主滑坡北西侧, 该变形区外形近似于矩形, 主滑方向约218°, 主滑剖面Ⅰ—Ⅰ′位于该区域。
弱变形区包括污水处理厂背后及以东滑坡区域, 该区域前缘以污水处理厂背后边坡为界, 后缘为基岩滑坡壁, 主滑方向总体为218°左右。
由调查结果可知, 该污水处理厂滑坡体的形成方式较为复杂, 但前缘的临空, 同时前缘土体相对透水性差, 后缘透水性强, 同时坡体倾向与基岩面基本一致, 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土体可能失稳, 该滑坡属于推移式滑坡。目前滑坡属处于弱变形阶段, 主滑段滑动带在蠕滑变形, 但滑体尚未沿滑动带位移。
3.2 稳定性分析
滑坡滑面呈折线形, 稳定性计算依据二维刚体极限平衡原理, 采用折线型滑动面剩余推力法[5]计算。以滑坡沿岩土分界面整体破坏模式和沿可能滑动面的局部破坏模式建立了两种计算模型。计算剖面为I-I’、A-A’, 分别位于中等变形区和弱变形区。在剖面中对整体和局部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
滑坡稳定性计算分为: (1) 自重工况; (2) 自重+暴雨暴雨工况两种。
滑体土天然重度取20.0 k N/m3, 饱和重度取20.7 k N/m3。其抗剪强度指标:
中等变形区在工况1取C=25.0 k Pa, φ=13.8°, 工况2取C=19.5 k Pa, φ=12.6°;弱变形区在工况1取C=19.0 k Pa, φ=10.9°, 工况2取C=16.5 k Pa, φ=10.6°
通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稳定性, 得出:
计算剖面I-I’在A剪出口时, 其稳定系数在工况1和工况2分别为1.079, 1.077;在B剪出口时稳定系数分别为1.022, 1.016;
剖面A-A’的稳定系数在工况1和工况2分别为1.158, 1.150。
按照《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T0218—2006) [6]中12.4.6条, 滑坡稳定性评价标准为:当K<1时, 不稳定;1≤K<1.05, 欠稳定;1.05≤K<1.15, 基本稳定;K>1.15, 稳定。由计算结果可知, 中等变形区的稳定性系数明显低于弱变形区的稳定性系数, 并且在暴雨工况下, 两种变形区的稳定系数均低于天然工况条件。由此可见, 暴雨因素可以明显降低坡体的稳定性, 所以, 为保证周边居民和建筑等环境安全, 必须对该坡体进行合理治理。
4 滑坡治理方案
在实际工程中, 治理滑坡的常用措施主要包括五类, 概括为十个字即“放坡、支挡、加固、防护、排水”, 针对本工程的实际情况, 方案的选择分析如下。
(1) 减重反压。对于保证滑坡的稳定, 在滑坡的前端阻滑段反压和后部致滑段减重是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但是, 由于本工程中滑坡的前部已经是临空且陡高, 坡面的坡降较小, 若采用前部反压方案, 则反压范围和反压方量较大, 另外, 由于滑坡的整个表面坡度基本在10°~20°的范围内变化, 地表植被茂盛, 农田密布, 若采用后部削坡的方案, 将直接影响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同时也将破坏已有植被对坡体稳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因此, 该方案在此处暂不采用。
(2) 加固防护。据地勘报告分析, 该滑坡基岩为较完整的砂岩层, 且滑坡体的厚度大致在4~8 m的范围, 坡面已有较为茂盛的植被, 所以该方案在这里也没有广泛采用。只是在滑坡前缘护坡时局部运用了喷浆措施。
(3) 支档排水。由滑坡体或变形形体的地形地质情况, 该滑坡的整治主要采用支挡方式, 同时结合适当的排水措施。考虑到滑坡前缘是砂岩陡崖, 且坡度在70°~80°范围里, 因此该范围还要进行必要的护坡措施。
支挡措施中采用了抗滑桩支挡+排水+监测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优点在于: (1) 它的抗滑力较大, 圬工小; (2) 设置位置比较灵活, 可集中布置支撑整个滑体, 亦可分开布置支撑分级分块的滑坡体, 抗滑桩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支挡工程配合使用; (3) 可以间隔地施工, 工作面多而干扰少, 对滑坡体稳定性影响小; (4) 施工方便、安全, 成桩后能迅速发挥抗滑作用; (5) 每根桩孔都是一个探井, 可直接校核地质情况, 从而检验和修改设计, 使之符合实际, 发现问题易于补救;用于整治运营线路上的滑坡, 一般不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营。
5 治理后稳定性验算
在采用抗滑桩进行支挡后, 对桩前要验算坡体是否稳定, 而对于抗滑桩设置在抗滑段的地方, 由于抗滑桩将后部的剩余下滑力支挡住了, 因此, 桩前坡体稳定是不需要再通过计算便可判断, 设计中上述布桩处均在抗滑段, 所以这里也不用再进行计算去检验了, 因此, 以下仅需对桩前后上覆土体是否会剪出进行验算。
此处对上覆土层形成的坡体, 采用瑞典圆弧法进行土坡的稳定性验算。按照《建筑边坡工程设计技术规范》 (GB50330-2002) [7]中5.3.1条规定, 验算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25。通过计算来验算剖面桩位为I-I’时的稳定性, 得出桩前属于抗滑段, 稳定系数为2.01, 桩后稳定系数为1.58。结合桩所处的位置和地形条件可判断得知, 经过抗滑桩支挡后, 滑坡是处于稳定状态的。
6 结论
(1) 该滑坡体的形成方式较为复杂, 但前缘的临空, 同时前缘土体相对透水性差, 后缘透水性强, 加之坡体倾向与基岩面基本一致, 导致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土体可能失稳。
(2) 该滑坡在现状条件下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在暴雨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由此可见, 暴雨可以明显的降低其稳定性。
(3) 抗滑桩支挡+排水+监测综合治理方案能够合理有效的提高该滑坡的稳定性。
摘要:结合滑坡实例, 从滑坡地质环境出发, 通过对滑坡变形特征机制和稳定性分析, 认为前缘的临空面, 坡体倾向与基岩面基本一致以及暴雨是诱发该滑坡的主导因素, 并根据具体工程对治理方案进行了比较, 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方案。
关键词:滑坡,地质环境,稳定性分析,治理方案
参考文献
[1]段君.旬阳党家坝滑坡综合分析评价及防治方案优选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06.
[2]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滑坡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77.
[3]林鲁生, 刘祖德.滑坡治理的发展概况以及加固方案的选择[J].广东水利水电, 2001 (4) :3-5.
[4]黄建, 巨能攀.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估方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 2012, 20 (2) :189-194.
[5]王建峰, Wilson H.Tnag, 崔政权.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剩余推力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1, 12 (3) :70-78.
[6]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S].2006.
治理库区 篇6
三峡工程宝塔滑坡群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云阳县老县城东侧, 是三峡库区体积达上亿立方米的四大特大型滑坡之一, 自上而下由擂鼓台滑坡、向家园—桐子林滑坡、鸡扒子-宝塔滑坡组成 (见图1) [1]。
近年来, 宝塔滑坡后缘相继出现裂缝及房屋开裂倒塌现象, 滑坡变形逐年增加。三峡库区蓄水至175m后, 滑坡稳定性急剧降低, 遇暴雨及库区水位下降时, 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宝塔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共分三期, 以地表沟道与抗滑桩为主的第一期治理工程, 已于2003年6月完成。二期工程, 采用以地下排水工程为主, 抗滑柱支挡为辅的先进滑坡治理技术, 在国内属首次运用 (仅在湖北有过一次不成功的试验) , 国外亦少见成功先例, 设计抗滑桩17根、10口垂直集水井、两条共2095m的水平泄水洞。
宝塔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二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施工条件恶劣, 尤其是垂直集水井, 井深达75m, 井壁须留设泄水孔并作为长期检查井, 施工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为确保治理工程优质、高效、顺利开展, 技术人员采用先进施工方案, 护壁工程逐米跟进以防井壁坍塌, 三级高扬程潜水泵应对井壁涌水。目前, 宝塔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二期工程已经顺利完成17根抗滑桩423m, 10口垂直集水并共410m, 水平泄水洞1845m, 主体工程于2009年l月底完成。
2 宝塔滑坡水文气象与工程地质情况
2.1 气象、水文
滑坡区属亚热带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高, 降雨量充沛。云阳城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93.9mm, 多集中在5月至10月, 占年降雨量的70%以上, 历史上最大日降雨量为102.8mm, 常以大雨或暴雨形式出现, 是重庆地区暴雨中心之一。
2.2 地形、地貌
滑坡区属低山河谷地貌, 滑坡地貌特征明显, 呈“圈椅状”, 两侧略高, 中部自上而下, 坡度由陡变缓, 上部40~30°, 基岩裸露, 植被少, 由砂岩、泥岩互层组成, 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下部20~10°, 大部分为第四系堆积物覆。滑坡区东有大河沟, 由北而南切割滑坡东缘, 西有汤溪河深切, 由北向南, 注入长江, 长江深切坡脚, 总观全区为一面依山, 三面临空的单面山景观。
2.3 地层、岩性
滑坡区出露的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上段、蓬莱镇组的泥岩、砂岩;斜坡表层多覆盖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2.4 地质构造
滑坡区为一单斜构造, 岩层总的走向近东西, 倾向南。倾角北陡南缓。区内未发现断层, 裂隙较发育,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2.5 水文地质特征
滑坡区内地下水流向为由北向南。而擂鼓台滑坡、桐子林-向家园滑坡和宝塔-鸡扒子滑坡又形成各自独立的地下排水系统。区内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和赋存状态可以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主要集中于滑面及滑带上。
3 宝塔滑坡群失稳诱发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地勘报告, 宝塔-鸡扒子滑坡体上, 近些年来最明显的变形是:后缘裂缝的产生及其伴生的大量建筑物开裂等。后缘主裂缝连续性好, 延伸长, 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都较大;在1993年7月的一场暴雨之后, 裂缝全长达1200多米, 缝宽200~300mm, 局部达500mm, 相对垂直位移300~700mm, 在局部地段达1.15m, 形成了宝塔滑坡后缘完整的主环形裂缝。1994年雨季, 该裂缝在宽度上又有所扩大, 在此后的每年雨季被填平的裂缝都会重新出现。在该裂缝产生的同时, 滑体上部地段还出现了多条次级裂缝, 其延伸长度较短。宝塔滑体上部裂缝所经之处, 地面发生开裂、下沉, 引起了临近建筑、田地水塘严重变形和破坏。2003年7月连续降雨后, 滑坡后缘陆续出现裂缝, 8月初至中旬, 由于云阳地区连续出现降雨及短时暴雨, 后缘裂缝加剧发展, 杨家淌等后缘溜滑体上多处民房出现开裂及地表隆起, 原排水沟及新增设排水系统多处被拉裂、推倒破坏。后缘裂缝位置与历年暴雨后出现的裂缝吻合, 较1993年7月出现的后缘贯通裂缝略有发展。以上变形迹象说明宝塔~鸡扒子滑坡目前仍在缓慢蠕动, 岩土体之间摩擦力下降。
根据鸡扒子滑坡的复活机理分析, 地表水下渗致使滑带土饱水后, 其强度急剧降低, 使得硬质岩石与软质岩土间剪切摩擦力下降导致滑坡稳定性下降。不充分排水, 滑体内地下水位迅速升高, 形成异常高的动水压力和静水浮托力, 为滑坡复活提供了充分条件。鸡扒子滑坡后缘加载, 使得下滑力远远大于岩土间静摩擦力, 这也是滑坡复活的重要因素[2]。
综上所述, 在天然状态下, 滑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长期降雨或暴雨条件下, 滑坡仍在缓慢蠕动, 处于临界稳定状态;一旦排水系统破坏, 滑坡很可能复活。三峡库区蓄水后, 在天然状态下, 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或长期降雨、现有排水系统正常 (未设置地下排水工程) 工作条件下, 宝塔滑坡处于临界不稳定状态;设置地下排水工程后, 滑坡基本稳定, 但滑坡稳定系数有些剖面小于1.05, 不满足稳定安全系数的要求, 在现有排水系统失效、后缘溜滑体复活条件下, 鸡扒子与宝塔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可以认为宝塔滑坡是在地表水排水不畅和后缘滑坡蠕变两种主要因素引起的[3]。
4 宝塔滑坡群治理设计
针对引起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主要采用以地表、地下排水为主, 结合支挡工程等措施对宝塔-鸡扒子滑坡进行治理。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 二期工程主要进行地下排水系统和滑坡体后缘溜滑体抗滑桩的施工建设。
4.1 地下排水工程设计
根据稳定性计算分析, 采取地下排水工程后滑坡稳定性大幅提高, 因此考虑地下水对宝塔-鸡扒子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至关重要, 为降低地下水位, 减小滑体及滑带土含水量, 最大限度消除地下水渗透压力, 提高滑坡的抗滑稳定性, 在滑坡中部滑带土下设置泄水洞, 并与竖向集水井 (孔) 、水平集水孔构成三维立体式地下水排水系统。其泄水洞共两条, 总长度为2095m, 其中1-2#泄水洞长1450m、3-4#泄水洞长645m;10口集水井共410m;17根抗滑桩共423m。
4.2 杨家淌溜滑体治理工程设计
在杨家淌流滑体中部设置一排抗滑桩, 采用下滑力1258.8kN/m进行抗滑桩设计。共设置17根抗滑桩, 桩截面为:2.0m×3.5m, 桩长23.5m, 入岩深度为8.5m, 桩间距均为6m。
4.3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⑴小断面开挖爆破技术:泄水洞工程中粘性很好的粉质粘土, 强度硬度及韧性大的泥质砂岩, 人工挖掘和机械挖掘困难, 采用小断面间隔控爆爆破技术, 先爆破后人工移土, 加快了施工进度。
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解决了水化热产生裂缝难题, 采用加冰低温搅拌与加入添加剂, 有效控制了水化热。最后抽芯监测显示效果很好, 检测17根抗滑桩中, 一类桩15根, 二类桩2根。
⑶钢筋的快速连接技术:抗滑桩主钢筋连接中, 舍弃传统焊接连接和机械冷轧连接技术, 采用直螺纹连接施工技术, 经济快捷。
⑷自进式锚杆在初期支护中的运用:泄水洞开挖中, 采用自进式锚杆做超前支护锚杆, 解决了一般管棚不能支护流塑岩土体的问题。
⑸超深井掘进施工技术:小内径 (1.5m) 超深 (71m) 集水井在机械无法施工的情况下, 采用人工挖孔工艺施工。采用井壁支护加安全网防坠物;灯光信号通信;小动物检验防毒气等综合应用技术解决超深井施工难题。
⑹应用混凝土湿喷技术解决支护中水泥干喷掉块问题;三维复合排水网与无砂混凝土配合使用解决泄水洞排水堵塞。
通过相关监测, 目前宝塔滑坡地下排水系统排水畅通, 整体变形小, 治理成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刘如春.广东有色地勘局治理云阳滑坡群[N].地质勘查导报, 上海, 2008, 11:2.
[2]钱家欢, 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105-187.
治理库区 篇7
以防止水土流失为出发点, 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按照沟坡并进、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对风景区游人聚集地段通过水土保持措施植物造景, 配置乔、灌木与花草;对其他地段大力发展经济林, 种植根蘖性强的观赏林, 辅以种草, 形成乔、灌、草合理搭配的格局。使规划治理在逐年增加保水保土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基础上, 将林地逐渐发展成为药材基地、经济林基地, 使得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二、土地利用规划
水库库区总面积1600公顷, 已有424公顷实施为林地、水域、建筑、道路、河道, 占总面积的26.5%, 剩余1176公顷为本次规划土地面积, 其中坡度50以下的占12.2%, 5~150的占13.1%, 15~250的占18.4%, 250以上的占56.3%。区划是以大坝、山脊线、昆都仑河为界划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区。
Ⅰ区为规划中心, 即西以大坝为界, 东与Ⅱ区相接, 西北与Ⅳ区相接, 南与Ⅱ、Ⅲ区相接, 面积39公顷, 该区以栽植风景林为主, 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 栽植点缀较大的乔、灌木树种37公顷, 花草2公顷, 从风景林角度进行植物造景和树种配置。
Ⅱ区东以山脊为界, 南以脑包山为界, 西以昆都仑河及Ⅰ区相接, 北与Ⅳ区相接, 面积160公顷, 栽植水土保持林、经济林, 以经济林为主。水保林以针阔混交方式栽植油松、樟子松12公顷与山桃、暴马丁香6公顷, 果树15公顷, 沙棘18公顷, 枸杞19公顷, 灌草混播42公顷, 苗圃10公顷。
Ⅲ区西以山脊为界, 东以昆都仑河为界, 南以管辖范围南端为界, 北与Ⅰ区相接, 面积173公顷, 以栽植经济林为主, 采用混交方式栽植乔木针叶树5公顷, 阔叶树28公顷, 经济林枸杞34公顷, 沙棘34公顷, 直播灌草30公顷。
Ⅳ区东、西以山脊为界, 北以桃儿湾为界, 南与Ⅰ、Ⅱ、Ⅲ区相接, 面积804公顷, 该区以栽植水保林为主, 采用混交方式栽植乔木针叶树油松等41公顷, 阔叶树山桃等137公顷, 经济林枸杞17公顷, 沙棘48公顷, 山杏等灌木137公顷, 直播灌草130公顷。
在规划区内共计栽植乔灌木598公顷, 播种灌木、草、花种子204公顷, 合计面积802公顷, 其中水保林578公顷, 风景林、草39公顷, 经济林185公顷。
三、治理措施规划
设计标准坡面按10年一遇、沟道按20年一遇24小时最大暴雨量94毫米规划, 水土保持治理以生物措施为主, 配合工程措施布局。
规划区坡度50以下面积144公顷, 土种为褐黄土, 土层厚度3.5~4.4米, 土壤肥沃, 相对湿度大, 全部栽植乔木针阔叶树种混交林;坡度5~150, 面积154公顷, 土种褐黄土, 山地土层厚度2.3~3.6米, 植被恢复要以乔木树种为主, 灌木树种为辅, 针阔叶树种混交;坡度15~250面积216公顷, 土种褐黄土, 少量为褐淤土, 土层厚度1.5~2.0米, 植被主要以灌木树种为主, 乔木树种为辅, 针阔叶树混交;坡度250以上面积662公顷, 土种为褐淤土、砾石褐淤土、石质土, 土层厚度0.4米以下的全部栽植灌木树种, 带状混交;土层厚度0.4米以上的播种灌、草种子;岩石裸露的陡阳坡、半阳坡采取封山育林草方式恢复山地植被。栽植苗木优先选用乡土树种的前提下, 配置一定比例有经济收益和观赏价值的树种, 创造和扩大经济收入。
1. 生物措施
坡面采用水平沟、大鱼鳞坑整地 (包括治沟的镶边式整地) , 面积792公顷。水保林栽植采用针阔叶树每5行为1带的带状混交, 品字形排列。
(1) 水平沟内全部栽植乔木、灌木树种, 面积551公顷, 其中栽植乔木针叶树58公顷, 阔叶树186公顷, 共244公顷, 其中Ⅱ区33公顷、Ⅲ区33公顷、Ⅳ区178公顷、占规划面积20.7%。需植苗17.9万株, 其中针叶树4.4万株、阔叶树13.5万株。树种有针叶树油松、樟子松、桧柏、侧柏, 阔叶树河北杨、新疆杨、榆、山桃、暴马丁香, 果树金红、黄太平、黄魁、杏、李等。栽植灌木307公顷, 其中Ⅱ区37公顷、Ⅲ区68公顷、Ⅳ区202公顷, 占规划面积26.1%。需栽植苗木30.9万株, 树种选用枸杞、沙棘、山杏、黄刺玫、虎臻子等。
(2) 大鱼鳞坑全部播灌草种子, 面积202公顷, 其中Ⅱ区42公顷, Ⅲ区30公顷, Ⅳ区130公顷, 占规划面积的17.2%, 灌草种子采用黄刺玫、柠条、沙棘、蒿类及禾本科草类。
2. 工程措施
工程布局本着沟、坡兼治, 治坡为主的方针, 先治坡, 后治沟, 先治支毛沟, 后治主沟道, 先上、中游, 后下游的顺序布局, 以期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1) 治坡整地工程。在栽植前一年秋季进行, 整地方式视具体地段的土层厚度、地形、栽植树种而定。规划库区水平沟整地面积551公顷, 灌、草播种大鱼鳞坑整地面积202公顷, Ⅰ区绿化的乔灌木树种采用大鱼鳞整地面积37公顷, 播种花、草面积2公顷。以上整地面积792公顷 (不包括10公顷苗圃面积) 。
(2) 沟头防护工程。从细切沟和沟掌凹处开始, 采用鱼鳞坑, 逐步向沟头延伸展开, 距沟头5米修1~2道防护埂, 沟岸两侧采用大鱼鳞坑或水平沟进行镶边整地。在沟头坡面较缓的地方, 沟头埂尽量沿等高线向两侧展开, 以便水流较大时, 把汇集到沟头的股流引到两侧分散成坡面浸流被镶边整地工程截蓄。共修筑沟头防护埂120道, 其中Ⅱ区26道, Ⅲ区32道, Ⅳ区62道。
(3) 治沟工程。老年沟中下游侧重生物措施和发展沟坝地, 上游设谷坊群, 中年沟中、上游侧重于工程措施, 下游侧重于生物措施, 幼年沟侧重于工程措施。共设土石谷坊185座, 其中干砌石谷坊22座。分别为Ⅱ区土谷坊20座, 石谷坊18座, Ⅲ区土谷坊58座, 石谷坊4座, Ⅳ区土谷坊85座。设置谷坊要以谷坊群出现, 顶底相照, 在一些沟底、沟岸、沟坡布设防冲防蚀林。以上措施拦蓄量3.3万立方米, 可淤地面积4.3公顷。
四、I区绿化美化规划
该区规划面积为39公顷, 区内虽有雄伟的大坝, 美丽壮观的溢洪道工程, 供旅游服务的亭点设施, 更有得天独厚的真山真水自然景观优势, 成为风景区游客汇聚的中心, 但因山岭荒芜, 绿化美化景致清淡, 水土流失治理贫乏, 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致使经济效益甚微。为充分发挥水库风景优势, 本着既能满足水土保持目的, 又能起到风景园林功效的原则, 在游人相对集中的Ⅰ规划区做如下林景规划。
在该区范围内, 以较大的针阔叶树、丛植灌木配合景点进行植物造景, 采用鱼鳞坑整地, 混交式自然栽植点缀与孤植造型树结合, 需用针叶树油松、侧柏、樟子松、桧柏油1.43万株, 阔叶树杨、榆、皂角等1.3万株, 灌木树种丁香、玫瑰、榆叶梅、黄刺玫、连翘、山樱桃等1.25万丛, 花草1.95万平方米, 进行协调的树种配置, 连通各景点修建游览风景区全景和通过主要景点溢洪道、孤山、水域、大坝、泄洪油洞、进水塔从坝上到坝下的环形路1条, 登山到景点的道路6条, 总长度14公里, 水库内设浮动码头1处, 坝下小湖设固定码头1处与售货亭配套, 小湖与湖心岛连接曲桥1座, 山峰、景点设各式亭5座, 为保证绿化树木成活和生长需要, 全区设提水工程3处。
该区是集风景区、绿化美化、娱乐、景点设施、道路为一体的游览中心区, 娱乐、旅游设施均设于坝下, 供游客游乐欣赏, 山坡栽植的乔灌木树种绿化造景, 意欲好奇者可登大坝南山的凉亭, 沿途可欣赏林路景色, 平视不同景观, 仰视陡峭险峰, 俯视大坝、库区水面和小湖船只, 极目远眺, 可将水库全貌尽收眼底, 年老体弱者可乘汽车沿环形路一览库区风光。
五、苗圃建设规划
针对目前市场苗木昂贵这一现实, 指定在第Ⅱ规划区新建苗圃1处, 面积10公顷, 繁殖、培育乔木针阔叶树、灌木、草坪、花卉。将圃地区划为播种区、扦插繁殖区、壮苗培育区、换床区、轮作区、花卉繁育区等, 育苗浇水采用深井电泵抽水, 管道化自动旋转喷头人工降雨。苗圃内建提水工程1套, 灌渠1500米, 生产用房150平方米, 配套购置育苗机具等。5年后即可逐年满足库区建设用苗, 多余苗木投入市场, 增加经济效益。
六、副业生产规划
治理库区 篇8
1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动态移民26. 3 万人,占三峡库区的20% ,占重庆库区的25% ,在库区区县中移民任务最重。苎溪河是众多长江一级小支流之一,发源于万州区三正镇,向东流经高升、高梁、沙河等九个镇( 街办) ,于南门口注入长江,全程都在万州区内,是万州第一“大河”,主河道长30. 6 km,流域面积228. 8 km2,每年有1. 44 亿m3径流汇入长江,形成库区最大的消落带之一。
由于苎溪河流域为万州经济发达区域,大量工业、生活污染物排入苎溪河。水利部门公布重庆市2007 年水资源公报,对库区33 条一级支流回水区上游28 个断面的水质监测表明,断面水质达到Ⅳ类和劣Ⅴ类的比例达到17. 9% 和3. 6% ,污染较重的河流是万州区苎溪河和五桥河,水质以Ⅴ类和劣Ⅴ类为主。在对三峡库区万州段水体污染微生物的监测过程中发现,在三峡水库中经城的河水污染较为严重,绝大部分支流和城市回水区的指示微生物浓度明显高于长江干流,说明这些水域受粪便污染较重,蓄水对支流和城市回水区的水质影响较大。蓄水后,苎溪河水出现回流,这使得自净能力较强的天然河流变成了水环境容量低、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的巨大人工湖泊。
苎溪河附近的生态环境、移民状况、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状况等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苎溪河沿岸几个典型村落的人口、农业、经济及污染情况等方面的特点见表1。
注: 1 亩≈667 m2。
通过调查发现周边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基础设施破坏。长江水位上升,天仙拦沙坝建成后,村内主要道路被淹,架桥尚待落实。2) 环境污染突出。大量牲畜粪便及一些工矿企业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里。3) 技术亟待跟进。村内饲料加工厂企业,退耕还林后的果树、蔬菜栽培迫切需要技术人员。4)经济基础薄弱。人地矛盾突出,经济来源只能以打工为主,总体人均收入不高。5) 环保意识滞后。村民生态意识薄弱,越是养殖业、工业比较兴旺的农村污染越重。
2 苎溪河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消落带作为水域与陆地环境系统的过渡地带,其生态系统将受到来自水陆两个界面的交叉污染,水域部分的污染又为苎溪河消落带的污染增加了负担。
2. 1 固体垃圾
苎溪河的垃圾主要来自于河流经城区带来的生活垃圾以及城区周围垃圾场的垃圾,残留的各种固体废弃物由于缺乏人工消落带固有植被群落的拦截和吸收,直接进入水库水体,也造成水质污染。经调查,苎溪河流域四个村共有养殖场33 家,大部分养殖场没有畜禽粪便的配套处理设施,污染物仍分散排放、鲜见集中处理,面源污染严重,是入库污染物的主要构成者。根据万州环保局的调查,苎溪河沿岸有12 处大的垃圾堆放处,堆放了大约220 t垃圾,一旦下暴雨,这些垃圾就全数流入河内。消落带175 m处蓄水后污染物量将有较大增加,农村面源污染仍为最主要污染源,占46%[4]。
2. 2 废水
1) 工业废水。苎溪河流域内有重污染工业企业43 家,每年排入苎溪河的工业废水达130 万t,化学需氧量( COD) 达1 000 t,工业污染源治理水平低下。2) 生活废水。按苎溪河流域城镇人口测算,全流域每年排放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超过700 万t,主要污染物COD、氨氮年排放量都较高,生活污水所占全流域的污染负荷已达80% ,是导致河流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万州区老城区及天城片区流入苎溪河的生活污水需经截流,并经申明坝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由于客观原因该厂较长时间停工,流域内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照旧排入苎溪河。3) 农业废水。苎溪河沿岸有30 多家成规模的养猪、养牛场,畜禽养殖及第三产业年排放废水12 万t,COD153. 7 t。除此之外,三峡库区化肥利用效率低,化肥特别是磷肥对苎溪河的污染已有专家论证[5]。苎溪河流域地表水中磷、氮、COD均超过国家三类水质标准,故可以判断地表水源受到轻度污染,随着三峡水库的水位上升,该河流域将大面积与长江连通,对苎溪河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是保护三峡水库水质的重要途径。
3 苎溪河生态治理措施
3. 1 基础设施是保障
苎溪河消落带的治理采取了拦河筑坝成湖的措施,将苎溪河与长江的交汇截断,不让流失泥沙进入长江。2002 年启动的长500 m、宽12 m的苎溪河永久性钢筋混泥土实心重力大坝已完成修建,苎溪河也因此形成了一个达6 000 万m3的湖泊生态风景区———天仙湖。在天仙湖四周已经先后建起了万安桥、万州大桥、石宝嘴大桥和沙河大桥,还修建了环湖公路,桥、路、建筑、湖水交相辉映。
同时,随着移民工作的开展,沿岸村落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变动,特别是由于蓄水被淹后,很多原来的主干道被破坏,因此急需加大道路、桥梁、沟渠、农田工程建设等设施的修建和完善。
3. 2 污染治理是关键
3. 2. 1 工业废物污染防治
首先在宏观性控制对策方面,应把水污染防治和保护水环境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技术性控制对策主要包括:l)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通过生产工艺的改进与改革、原料的改变、操作管理的强化以及废物的循环利用等措施,将污染物尽可能地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2)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排污量和工业新鲜用水量。3)促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物理生态工程(Physico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EEN)污水治理是目前在水污染治理中比较先进的技术[6],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大胆借鉴。
3.2.2城市水污染防治
结合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将不断完善下水道系统作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城市废水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人口相对分散的苎溪河,适当分散治理可以减少废水收集管道和废水厂建设的整体费用,开发各种高效低耗的新型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例如,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膜法、天然净化系统等。
3.2.3农村污染防治
合理布局,控制发展规模; 加强畜禽粪尿的综合利用,改进粪尿清除方式,制定畜禽养殖场的排放标准、技术规范及环保条例; 建立示范工程,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对乡镇企业的建设要统筹规划,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限期治理某些污染严重的厂矿、食品等企业; 在乡镇企业集中的地区以及居民住宅集中的地区,逐步完善下水道系统。其次,改善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加强土壤和化肥的化验与监测,科学定量施肥; 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开发、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3. 3 农业技术推广促发展
苎溪河水源充足,离万州区主城区近,可以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特别是设施蔬菜的栽培,立体开发,庭院创收,实施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复合农业种植系统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方式,这种方式将乔、灌、草、藤结合起来,将治理生态环境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在175 m处至征用线之间建设以生态利用为主,结合库区传统的林- 农、林- 果、林- 牧生态利用保护模式的生态缓冲带,对保护三峡水库消落带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出面对村民进行适当的培训,派刚毕业的青年学习技术或者引进专业人才,带头致富。
3. 4 提高村民意识是动力
生态意识的作用和意义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生态意识就是生命意识”,在对重庆市三峡库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影响因素的初步调查分析表明,为了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特别需要加强媒介宣传的力度,给居民创造一个文化氛围浓的环境; 其次需要提高居民的文化程度和素质,使居民能从自身健康需要出发,从各方面获取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关心环保; 同时也需要加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同作用。
3. 5 农村生态园区建设是消落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经济的粗放性和低效性、土地利用布局零散和无序、产业发展盲目随意、村庄缺乏活力和吸引力以及经济空心村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乡村发展的制约因素。苎溪河沿岸各村落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发展农村生态园区是一条生态与经济并行优化的选择。生态园区规划围绕以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为中心,实行“四农”( 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农民生活较为富裕、农家环境整洁规范、农村各业良性循环) 相辅,“三生”( 生产、生活、生态) 统一的策略,建立以“绿色产业”为导向的都市农业生产基地。由此,根据土地适宜性、景观功能将苎溪河附近农村规划为不同的农村生态园区: 乡村居住区,高科技农业园区,猪、鹅与鸭农庄,花卉苗木区,采摘园区,无污染工业园区,休闲娱乐综合功能区。
参考文献
[1]苏维词,杨华,赵纯勇,等.三峡库区(重庆段)涨落带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3):326-332,479.
[2]王建超,朱波,汪涛.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淹水后草本植被的自然恢复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5):603-610.
[3]胡兴娥,惠二青.三峡水库建设期间污染物来源及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J].水力发电,2009,35(12):34-36.
[4]谭淑端,王勇,张全发.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防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Z1):101-105.
[5]黄秀山,祁俊生.化肥对苎溪河的污染及其治理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8):127-129.
治理库区 篇9
1 自然地质背景
长寿区位于重庆市东部, 距重庆市主城区约87km。该区东邻涪陵区, 西邻渝北区, 是重庆市重要的化工工业卫星城市;地处于梁平向斜近核部附近的南东翼, 内褶皱发育, 且侵蚀作用强烈, 属低~中山, 构造侵蚀河谷岸坡地貌区。
凤城危岩位于桃花溪北岸谷坡, 起于长寿区百年广场, 止于桃花溪电厂, 两层陡崖总长4.8km。一级陡崖走向93~5°, 区内发育长度2.49km, 分布高程为325m~361m, 相对高差10m~30m, 陡崖坡角60°~89°;二级陡崖走向48°~10°, 全长2.31km, 分布高程359m~303m, 相对高差10m~30m, 陡崖坡角65°~89°。陡崖下部为斜坡地形, 坡角一般15°~35°。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 标高164.97m~356.06m, 相对高差191.09m。总体呈近南北走向的河谷岸坡地貌。
2 危岩发育特征
凤城危岩位于桃花溪北岸谷坡, 起于长寿区百年广场, 止于桃花溪电厂, 主要有两层陡崖合计长4.8km, 其岩性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岩, 呈“长条”展布。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 (桃花溪) , 标高164.97m~356.06m, 相对高差191.09m, 呈近南北走向的河谷岸坡地貌。
凤城危岩带全长4.8km, 分为15个危岩段, 根据危岩带岩体结构面发育程度及组合特征、切割块体的变形破坏机制及所处位置等情况, 划分为167个危岩单体。每个危岩段发育1~34个危岩体, 间断分布于两级陡崖上, 总体积53988.53m3, 属特大型危岩带;危岩体相对高度10m~30m属低~中位危岩体;危岩单体破坏模式包括为坠落式、倾倒式、滑移式等。危岩单体沿陡崖走向上总长度为1284.6m, 占陡崖总长度的26.76%。危岩卸荷带宽度一般3.6 m~1 6.7 m。
该危岩带裂隙较发育, 经多组裂隙切割形成危岩单体, 危岩体破坏模式以倾倒为主, 坠落式、滑移式相对较少。目前该危岩带多个危岩体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 此危岩带的形成已进入成熟期, 逐渐趋于临崩状态。如B1~B3危岩特征见表1。
3 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3.1 影响因素
危岩的形成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类, 内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外部条件包括降雨、风化、地震、温度、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等。综合分述如下。
地层岩性:区类岩石为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 厚度较大的硬质岩石 (砂岩) 形成陡崖, 软质岩石 (粉砂质泥岩) 因遇水易崩解、开裂、软化等而形成斜坡。岩石软硬相间, 因差异风化, 粉砂质泥岩逐渐风化剥蚀形成凹腔, 在上覆岩体的自重作用下, 基座的软质岩石发生压缩流变及剪切流变, 对陡崖带上部岩体破坏起控制作用。
裂隙发育状况:裂隙对危岩块体的形成和破坏起决定性因素。据野外地面调查及探槽揭露, 区内荷裂隙较发育, 贯通性好, 多无充填或少量充填粉质粘土, 结合差, 与层面组合, 切割岩体形成独立块体。
高陡临空面:勘查区危岩陡崖段高一般15m~30m, 为两级陡崖, 近于直立, 是崩塌形成的内部条件之一。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加速了危岩体裂隙的扩展, 裂面强度降低, 差异风化形成凹腔岩穴, 促进了危岩体的失稳。
水的作用:测区降雨量大, 加之局部陡崖上城市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 促进了岩体与基座的风化作用, 产生静水压力, 同时水对裂隙内充填物质有软化作用, 在流动时还能带走细粒物质, 降低缝内充填物的凝聚力, 恶化危岩体稳定性。
植物作用:树木的根劈作用, 将破坏岩体整体性, 同时又对局部块体有加固作用。
温度:温度作用的差异使危岩体呈不均匀受热状态, 加快岩体的风化作用, 尤其对软质岩体和裂缝的充填物尤为明显;在温度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热胀冷缩作用始终保持向下位移的总趋势, 为崩塌发育中的积极因素之一。
地震:勘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在地震水平作用力的影响下, 易引起危岩体稳定性降低及诱发失稳。
3.2 形成机制
凤城危岩主要的岩体破坏形式为滑移、倾倒和坠落。随裂隙不断发展及软弱基座不断风化侵蚀作用, 在暴雨等作用下, 将转化为崩塌破坏。据区内危岩现状空间几何特征、结构面组合特征分析, 危岩块体崩塌失稳主要为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三种破坏模式。
坠落式:受风化作用, 地下水作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 陡崖基座泥岩的风化、软化、崩解, 形成凹岩腔, 危岩体下部临空, 同时受陡倾结构面的影响, 在自重力等的影响下, 易形成坠落型破坏模式, 发生崩塌。经调查及计算综合确定, 区内坠落式危岩体共10块。
滑移式:受较平缓结构面的切割, 同时部份基座泥岩的风化、软化、崩解, 形成凹岩腔形成危岩体, 危岩体在自重力等作用下剪切变形, 发生滑移型破坏。经调查及计算综合确定, 区内滑移式危岩体共45块。
倾倒式:指处于陡岩上的岩体向外凸出, 受裂隙的切割, 高陡拉张裂隙倾向临空面, 在重力、降雨作用下危岩体绕下部基座支点向坡外发生转动倾倒崩落, 发生倾倒式型破坏。经调查及计算综合确定, 区内倾倒式危岩体共112块。
岩石崩塌或坠落具有突发性、运动速度快、能量大的特点。崩落前往往毫无征兆, 突然发生, 监测、预报的难度很大。崩塌体可能的运动方式包括坠落、跳跃和滚动或几种方式的组合, 无论哪种运动方式, 均有速度快、能量大、破坏力强的特征。崩塌体的破坏力取决于其速度、动能、落点和运移轨迹, 破坏力极大, 同时跳跃、滚动造成预测崩塌体运移轨迹和落点的难度加大。
4 治理对策
该危岩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整治项目, 规模大, 危害严重, 危岩分布于陡崖, 高差大, 治理难度高, 以保护当地居民及基础设施等方面, 设计以锚固、支撑为主要措施, 并辅以排水工程、封闭凹腔、局部清危及配合长期监测进行综合治理。
5 结论及建议
(1) 凤城危岩带全长4.8km, 呈“长条”展布, 分为15个危岩段, 根据危岩带岩体结构面发育程度及组合特征、切割块体的变形破坏机制及所处位置等情况, 划分为167个危岩单体。每个危岩段发育1~34个危岩体, 间断分布于两级陡崖上, 总体积53988.53m3属特大型危岩带;危岩体相对高度10m~30m, 属低~中位危岩体;危岩区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残坡积层、崩坡积层、冲洪积层、更新统冲洪积层、侏罗纪中统上沙溪庙组地层;处于梁平向斜近核部附近的南东翼, 区内未见断层, 单斜产出;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该区地表水体及冲沟不发育, 区内形成以双层为主体的斜坡水文结构特点, 即上部坡体结构松散岩类孔隙水和下部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危岩单体破坏模式包括为坠落式、倾倒式、滑移式等危岩体稳定处于欠稳定状态~基本稳定状态。多年来危岩持续发展, 多数危岩单体形成, 稳定性差, 危岩危害下方居民、水管、广场、电站、公路, 经济损失巨大。
(2) 建议分段对危岩带进行治理, 危岩治理以锚固、支撑为主要措施, 并辅以排水工程、封闭凹腔、局部清危及配合长期监测进行综合治理。
摘要:凤城危岩地形复杂, 由于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及雨水作用, 2000年以来, 该危岩带不时出现崩塌、掉块、落石迹象。为防止危岩发生大规模的崩塌变形破坏, 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文章对凤城危岩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和定性评价, 得出了综合治理方案。
关键词:危岩体,发育特征,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胡厚田.崩塌与落石[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9.